首页范文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十篇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十篇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2:52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医药物流专业优化对策

物流是通过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分配流通及物流信息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随着现代物流技术向医药商品流通领域渗透,医药物流已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药品配送,而是指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的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错差,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现代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紧密联系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显然,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必然对医药物流人才需求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促使职业院校中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做出相应调整。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医药物流行业及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现代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建设高职医药物流专业,以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数量、人才素质变化需要的问题。

1.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行业背景

1.1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医药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7.5%,远高于同期全球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4.4%,多数行业专家预测,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2]。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医药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并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11年中国医药物流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

与国外高速发达的医药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的现代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在国外比较流行的现代医药物流外包市场,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在我国还很少。国外90%以上的跨国医药企业都有现代医药物流外包的业务,但我国国内的医药企业寻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不到10%,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自己投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物流运输工作[3]。

1.2制约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医药物流理念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加之医药生产与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中国的医药物流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医药流通体系复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导致医药流通环节过于繁多,药品流通费用率高,企业盈利低,配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流通企业却各自为政,造成医药物流资源浪费严重,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而且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程度低,技术落后,医药产品的包装、运输、仓储标准不统一,大大增加了医药配送的难度[4]。例如,广西现有300多家医药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个亿的不到20家,大部分公司仓储、办公等方面都很落后,平均销售利润率小于1%,存在配送能力差、效率低、仓储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过大等状况[5]。这种物流模式造成大量的储运资源闲置,严重制约企业的运行盈利能力。

2.医药物流产业发展与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矛盾

2.1初级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的制约。事实上,行业内的医药物流业务在过去的5年间,还停留在药品连锁经营企业为适应本企业零售门店的需要而开展的仓储与内部物流配送的层面,工作任务的技术含量低而对人才的吸引力偏低。来自全国17个医药物流企业的113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相对合理(表1)。但对人才素质的满意率偏低,高达76%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业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50%以上被调查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不满意。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中,均将综合能力放在了首位。

2.2产业的快速增长与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滞后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及药品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医药物流产业的调整发展。随着物流技术在医药商品经营领域的渗透,以第三方物流逐渐成为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导致医药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的快速增长(表2)。

然而,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与传统的药学类专业相比,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与其他专业规模严重失衡。企业需求情况也说明了企业对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结构并不满意,对要求高职以上学历的人才总和达85.8%,但笔者所在学校,2008年开始在招收医药物流专业,连续三年招生规模分别为40、20、11人,呈显著快速下降的趋势。

2.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分析,受准入政策及企业医药企业用人习惯的影响,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以药学(药剂)专业人员为主。但因这些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与物流业务的要求相距甚远。虽然学校为适应药品经营企业业务需要,已经加设了《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课程,但修补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难以培养出医药物流人才所应有的专业素质,加之人才培养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呈现,故人才培养不仅在数量增长速度上不可避免地滞后于产业发展,在培养质量上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南部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最突出不足分别是:吃苦耐劳(76.1%),敬业精神(44.6%),专业操作技能(42.4%),职业素养(32.6%),团队合作能力(31.5%);而北部企业人员认为高职生的突出不足分别是:服从领导指挥(81%),吃苦耐劳(66.7%),专业操作技能(38.1%),敬业精神(33.3%)。问卷及访谈结果表明,适合高职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较多,包括:仓管、配送、文员、物流营销、验收、拣货等。因企业物流设施与设备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差异的影响,从事医药物流岗位工作的能力素质要求略有差异,但各项能力需求的排序上却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表3)。

3.优化医药物流专业的策略

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其发展也需要经历孵化、培育、成长的阶段。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这些因素是导致医药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较明显,而招生规模却难以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药学(药剂)专业因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医药物流专业不同,毕业生在医药物流职业岗位从业,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的先天不足,在医药物流专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的萌芽阶段,以非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补充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空缺,虽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医药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增长的趋势已经十分显著。要使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医药物流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3.1重构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由于产业和发展,职业岗位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以大药学专业满足医药行业各种产业形态发展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是不现实的,根据具体工作业务的变更和发展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只做些修修补补的微观课程门类的调整,也难以适应现代医药物流业务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任务为导向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重构特色化、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必需对专业培养目标予以准确定位,着眼于两个差异:一是与面向全社会大物流系统开设的通用性物流专业课程相比,突显医药类商品特性及行业分管的规范性要求;二是与面向整个医药行业各细分领域业务的大药学(药剂)专业相比,突显现代物流技术对医药商品“流转”业务的技术特色。因此,医药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必需着眼于医药物流业务的规范性、特殊性要求;在课程的结构上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发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在最大限度上与医药物流工作任务接轨;在资源配置上与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内部的环境、设施、设备相适应;在教学模式上强化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首岗适应力;在教学标准上与医药物流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接轨。其次,要充分关注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需求,针对目前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教学进程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的各个过程,并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可技能发展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全面、深入改革,最终实现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适应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3.2适度激励保证医药物流专业规模的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从招生宣传与拓展就业市场的两个维度,开展医药物流的专业营销。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可以大力引进企业岗位人员入校实施宣传与引导,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始引入企业开办校企合作班,以就业吸引生源;其次,可以从调整和优化本校专业结构的角度思考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医药物流专业的培育力度;其三,深化校企合作,多向企业宣传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特点与优势,让企业充分认知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与一般医药类相关专业间的差异,减轻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同类职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多方的协调沟通,才能保证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从而保障医药物流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3加快中高职衔接的步伐。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的三个统筹。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事实上,国内各地均对“3+2”、“2+3”、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作各种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马建富等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引桥”、“接口”、“直通”三个技术设计[6]。周小雅等以制药技术专业中核心课程《制剂工艺与技术》为载体,进行了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这些研究与实践,无疑为医药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尽管调查显示医药物流企业对中职及中职以下学历人才需求仅占总需求量比例不足2成,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在职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以提升学历水平的需求,从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中职学校为重要生源输送地而加以高度关注,并根据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工作背景及学力水平等特点设计富有个性化特色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从而加快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步伐,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好、更全面地为企业、社会服务。

4.小结

综上所述,医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人才的学历及职业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专业建设起步晚,人才培养质量存在诸多问题,使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挑战。为此,必需改革医药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设置课程、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备优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改革和建设医药物流专业,以保证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我国医药物流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总第567期:140.

[2]刘兆国.医药商业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57.

[3]王继平.新医改下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2.

[4]杨辉.我国医药物流配送的发展及对策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80.

[5]罗往黄智耀.南宁医药物流业大步向前走南宁日报[n].南宁日报.2012-5-3.

[6]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理念构建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8):9.

[7]周小雅.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35.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2

>>北部湾背景下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北部湾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浅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背景下的广西中医药英语人才培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研究面向泛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基于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问题思考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视域下高职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北部湾开放开发背景下南宁市房产经纪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江西省经济转型背景下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研究产业集群背景下北部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探讨面向北部湾经济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北部湾经济区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环境下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黄卫平,刘军.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方军霞.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

[4]周晔昊.区域经济背景下新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梅州市为例[J].语文学刊,2015(7)

[5]曹深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6)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陈文刚(1969-),男,湖北阳新人,管理学硕士,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

1引言

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强势劲头横扫全球,由此刮起的一股“旋风”具有摧枯拉朽之势。互联网颠覆了人类生活的正常节奏,不断地刷新人类生活的新体验,最为深刻的表现就是电子商务引起的巨大动荡。随之,带动了各大行业的剧烈震颤,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制造型企业及其物流管理的强烈冲击。电子商务以其高度的信息化、优越的多功能性、更富于人性的社会化展现出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兴的现代化特色,吸引并改变着各行各业,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产业。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流程的关键性环节就是物流,物流业的单一化行业优势得到巨大凸显,规模体系化的物流业迅速抢占市场高地。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传统制造型企业落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及其极端薄弱的物流运输管理体系摇摇欲坠,传统制造型企业不得不面对并接受新兴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冲击。新时代,传统粗放型、单一规模产业链的制造型企业只注重生产、忽视物流的弊端几近致命。传统制造型企业为了享受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的极致优势,最大限度地缩短产品交易周期,提高资本流动效率,争取最大的企业效益,深入优化制造业经营管理模式变得迫在眉睫。因此,全面探索研究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管理体系,对传统制造型企业至关重要。

2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的隐忧

电子商务的繁荣成就了当代物流业,当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更加巩固了电子商务。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电子商务这个时代背景造就了当今的物流业。传统物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各个环节逐渐电子化、信息化。物流业的流通环节几乎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一站式”操作完成。所以,当代物流业的隐忧也埋藏在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之中。譬如,网络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联网的自身局限性从未被轻视过。网络bug、黑客攻击、制度漏洞等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虚假性、欺骗性、劣质性等信用危机势头严打不下,检索功能不够完善且过于繁琐,互联网平台各项制度政策极其落后,且监督管理机制一直不完善。可以说,电子化的物流管理体系正在孕育之中,这些隐忧也体现了当今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管理的稚嫩。

2.2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流弊

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往往重视生产轻视产品流通,常常造成大量资本积压,占用大量的厂房仓库等生产设施。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资本的流通速度在利润获得中占有重要地位,较少的资本在高速的流通中一般会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反之,仅仅拥有庞大的资本而忽视资本的流通速度,常会大幅度地减少利润回报。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物流业发展较晚,缺乏长远规划,没能合理安排设置有效的物流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企业的物流宏观设施布局不够科学,不能够高效运行。低水平的物流装备、落后的管理手段、低程度的物流信息化,这些都导致了传统制造型企业物流业的低层次、低效率、低收益,极大地阻碍了新时代制造型企业发展的步伐。

2.3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障碍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经营模式不包括检索、交易产品两个流通环节(即电子商务的新兴阶段),产品出售仅仅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平台宣传销售,产品信息扩散较慢,不易引发产品物流超负荷运行。但是,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虽然延长了产品的流通环节,实际上极大地扩展了产品的宣传面,更迅速地将产品信息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并且以图文并茂、极富有人情味的形式展现,能最短时间得到市场反馈。近年来,移动客户端的便捷性加剧了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从而出现了类似“双十一”物流包裹积压如山,“跑死司机,累死快递员”的场景。这充分体现了电子化的物流环节已成为影响电子商务的短板,进而导致传统制造型企业的急剧衰落。现代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的潜在优越性没有得到广大制造型企业的全面深刻认识,忽视物流环节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缺乏有效的现代化、电子化物流的相关设施布局规划,物流装备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更加缺乏与之相关的合理高效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机构。不能够快速地调整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电子商务电子化的物流管理模式。

3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3.1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的创新

理念的形成和确立直接指导着企业工作的进度和未来蓝图,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切入点:首先,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业信息化管理,时时刻刻关注国际上新兴和实用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思路,敢于突破常规做出变革。其次,树立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管理的认知性,积极组织建立符合本行业的、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模式。最后,信息化的时念及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是当代社会的主流,它深入生产的各个方面,必须谨记这两种理念,将其融入到薄弱的制造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生产中。

3.2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技术体系的创新

技术体系的大变革往往会引起生产力的急剧变化。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技术体系的创新必须遵循以下三条:第一,创立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制定宏观可靠的标准化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促进物流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发展。第二,建立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体系,组建出一条物流全覆盖的电子信息流,确保各个物流环节的信息通畅。第三,评估制定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风险控制技术体系。风险的评估关乎电子商务时代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的风险,良好的物流管理风险体系是当代物流管理技术体系的重中之重。

3.3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又是科学技术的载体。人才资源管理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人才资源的创新必须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挖掘人才的无限潜力。建立符合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及应用规划。人才的培养不单单靠某一方面,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优化社会资源,深度挖掘制定出一种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计划尤为重要。

3.4电子商务背景下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政策的创新

国家对于行业的相关政策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有利于行业的国家政策可以有效促进该行业的飞速发展,反之则阻碍行业发展。政府应该加强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统一规范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的管理和竞争体制。区分各级职能部门的职能,遵循国家大政方针,灵活高效地制定小范围区域性的激励措施,统筹兼顾,统领大局。对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量身定做政策体制可以极大地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金融;金融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02

2015年3月,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跨时代概念,社会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内涵进行了延伸。“互联网+”时代背景是指把互联网带进物流金融领域,是互联网和金融产业互相融合的演变过程,也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1当前物流金融存在的不足

11重复质押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存在着重复质押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质押的动产没有统一的登记记录,银行之间的质押数据互不共享,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缺陷,把某一项质押产品在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二次或者多次质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动产质押的风险。

12被动盈利问题

物流企业存在被动盈利的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环节非常复杂,涉及金融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人才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并不是在主动的位置,而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作为监管方存在,并且在代收款中也只是赚取了手续费的盈利,获得最终的盈利很少,处于被动的盈利状态。

13银行和企业间信息化沟通低的问题

银行和企业间存在着信息沟通比较低的问题。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方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方的物流企业一般都需要对质押物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信息系统。可是,这两个单位之间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人工进行沟通,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系统自动化对接,因此,监管的效率就比较低,信息化水平也同样低下。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特点

21结算电子化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第三方支付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逐渐提升,其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362G,是2011年的21倍,并且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直接接触了买卖双方,为他们提供了代收款和垫付款等物流结算服务,而第三方支付方式更具安全性、快捷性等特点,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为此物流结算呈现了结算电子化的特点。

22质押物虚拟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虚拟化的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银行卡、电子钱包等不同形式的电子货币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样,物流金融中的仓库单据、应收货款、应付账款等质押单据都由纸张变为虚拟化和电子化,物流企业只用对信息系统进行确认和监管,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并且确认质押变得更高,监管的成本也更低、更安全。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也更加具体透明。质押物虚拟化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拓展了物流金融的业务。

23服务平台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了网络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了由银行等机构为主的传统金融服务。当前的物流企业在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中直接连接着交易双方,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势,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来开展物流金融的增值业务,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只在某一个环节中具有优势,未能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因此,物流金融具有服务平台多样化的特点。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31考察贷款的企业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首先需要全面考察贷款的企业,充分地分析贷款企业所处的行业,规避高风险行业。其次准确地评估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信用度,全面掌握贷款企业的资源信息。并利用互网络平台优势,详细地了解贷款企业的历史信用资料,以此避免与信用度低的企业合作。

在全面考察贷款企业的同时,也要关注质押物的信息,因为这关系到贷款企业在未来是否愿意还贷。因此,需要注重质押物的评估,从而选择正确的质押物。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估和选择质押物呢?首先,应该确认质押物的合法性,贷款企业必须向银行提供物流企业、互联网平台等相关机构确认的货权凭证,辨别货权凭证的真实性,并能够明确货物作为质押物的合法性;其次,银行可以依据易变现、可控制、可计量这三个原则来选取合适的质押物,并且这个质押物最好便于保管且流动性好;最后,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对质押物历史和现阶段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调查,以确认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并设定一定的价格波动警戒线,动态调整贷款企业的保证金,从而防范贷款企业质押物市场价值波动过大。

32加强业务运营管理

信息的传递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互联网平台、物流企业、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工作的时候,才能及时传递信息,防范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其具体操作表现为:第一,物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各方签订的合作协议要求对货物进行监管,使各方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分配;第二,贷款企业在货物提货和换货时,必须出示银行的相关指令,尤其是在换货的时候,贷款企业必须提供货物数量、质量品质等信息证明,并把相关的信息传递回银行;第三,为了避免在质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必须要求贷款企业对其进行投保,分散质押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33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以此来防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银行需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统计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物流企业数据,优化自身的信息管理平台,从而满足贷款业务的要求,降低贷款业务中的风险。在改善自身信息平台的同时,银行也应该选择专业的物流企业来作为合作伙伴,以此减少监管货物过程中的风险。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业务模式也各有不同,这造成了操作过于烦琐,从而不能有效地防治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统一合同范本,以此来降低操作问题带来的风险。

4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能够为物流金融企业带来更为科学的监测和防范,使物流企业能够创新物流金融模式,并有效地防范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参考文献:

[1]邹裔忠,邓焱竺“互联网+”时代物流金融的新特点和新模式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

[2]唐友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研究[J].品牌,2015(8):64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32.143

1引言

历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出台的1号文件都是关注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基本能够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流通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高品质和高时效的需求。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各大电商纷纷开拓线上生鲜农产品市场。但是,目前国内关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配送业务还不成熟,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配送效率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滞后,成果较少。因此,在当今电子商务日益普遍的环境下,如何构建有效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缩短生鲜农产品的在途时间,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特点

电子商务拓展了生鲜农产品的交易形式,并且还改变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交易和服务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物的顾客都希望在交易订单下达后,所购商品能高质量、高速度配送到位。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运作模式主要以B2C模式为主,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性

生鲜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易腐坏、变质以及易受外界污染等特点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而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国家肉类食品质量监督中心的抽检结果显示,春、夏季节食物中毒发生的概率最高,其中有90%以上的食物中毒都是因为细菌数量超标导致的,因此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方案要确保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不仅要严把生鲜农产品的供货渠道,更要在运输条件、配送时间、配送距离上进行优化以消除生鲜农产品变质和被污染的隐患。

2.2生鲜农产品配送的时效性

生鲜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与配送的时间成反比,即配送的时间越长,新鲜程度就越低。因此生鲜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更应注重时效性,从而能保持较高的产品新鲜度。这就需要在前期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做出较为详细和准确的统计;另外,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配送环节、优化配送方案、优化仓储中心选址,从而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2.3生鲜农产品配送的多样化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消费者,他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完全根据个人的需求而定,通常具有个性化,消费者希望在同一次的配送服务中,得到不同种类的产品;或者希望同一次订购的产品能够送到不同的地点等。

3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是新生事物,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还不完善,以致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和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同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导致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偏高,无法获得价格优势,难以体现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优越性;此外,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难以达到生鲜农产品对加工、冷藏、配送的要求,导致生鲜农产品的腐损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说明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还较落后,难以承担起生鲜农产品对其高的需求。

4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4.1企业自配模式

企业自配模式是指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在自配模式下,企业对配送运作过程拥有较高的控制权,快速、灵活,有利于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较高,可以很好地提高配送服务效率。但是,企业自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企业的负担,分散其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单个企业配送量相对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就会产生较高的物流成本。综合分析,企业自配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有代表性的连锁企业等。

4.2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模式是对供应商、终端客户等多种渠道资源进行整合,将物流运作模式从“点对点”转变为“多对多”,实现更高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在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上的成员主要有农户、农业企业、批发商、加工企业、仓库经营者、网络经销商、客户等。针对生鲜农产品分散经营、配送成本高、损耗大、信息化程度低的特点,建立共同配送模式,以达到降低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成本、提高配送质量的目的。

4.3第三方合作配送模式

此种模式下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根据消费者的订单,经由第三方配送企业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可以减少中间批发商、经销商环节,从而使需求预测更加准确,减少出现“牛鞭效应”的概率,同时,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产品价格降低、送货及时、新鲜度较高。同时企业可以减少资产的投入,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并且能够集中精力致力于核心业务。第三方配送有更多的经验和物流技术支持,生鲜农产品选择此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腐损率,提高配送速度,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4便利店集中配送模式

此种模式指的是网上商城与便利店合作,企业提供线上购买信息,便利店为顾客线下的自提点,此时,便利店就相当于企业的临时仓配中心。此外,上班族白天都在公司不在家,配送员无法将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再加上生鲜农产品的易腐的特性,可能会导致客户收到产品时的新鲜度降低,从而降低顾客的满意度。便利店集中配送模式利用便利店现有的冷藏设备,很好地解决了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且集中配送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

5结论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从分析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出发,对不同配送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探索更优的电子商务生鲜农产品配送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农产品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翁凯,罗先元.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14-16.

[2]李子路.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家庭配送模式及配送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物流企业;经营模式;创新

0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并提升了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已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有效创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一个很重要课题。

1国内外物流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1.1国内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分析

现阶段,虽然互联网已经在物流行业中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物流企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物流企业在经营模式当中应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主要是体现在物流网站的构建和一些app软件的应用上,物流企业所作出的这些改变只是简单的为适应网络时展和作出的改变,而不是从本质上对其经营模式进行改变。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其不仅是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还会为其他行业提供所需的服务,如果不能够在思维上进行相应的转变,那么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在行业价值上缺乏一定的认知。通过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清楚知道,当前我国物流企业虽然基于互联网进行了经营模式的改变,但是其所转变的内容,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转变,没有从实质上对其进行转变,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无法切实满足当下的经营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2国外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分析

与国内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相比较,国外物流的经营模式相对较为完善和健全。现阶段,国外物流企业所采取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自营模式。国外大型物流企业所采用的经营模式都是自营模式,其对物流企业各个方面的要求较高,只有满足要求才能够使用此经营模式。例如沃尔玛公司,其所构建的物流系统十分的高效,但是其还是将旗下一些不具有任何优势的物流子公司卖掉,将主营业务集中到零售管理上。

(2)第三方模式。此模式在国外物流当中拥有着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其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方模式能够给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物流企业此模式的物流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其年增长的幅度大约为10%。国外物流公司之所以会成槭澜缥琶的物流企业,不仅仅在于其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本,还取决于经营模式,我国物流企业在这方面还与之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我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完成对国外物流企业的超越。

2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们在物流企业经营模式上的研究还处于研究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体系等方面,如何将先进的经营模式融入到互联网背景下的物流企业中,是当下我国相关研究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另外,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大鱼吃小鱼”现象,这种发展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为了能够解决物流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存在的经营模式发展问题,除了要依靠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以外,还需要对其本身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出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的系统,同时利用较为高效的物流系统来降低物流企业所产生的经营成本,以提高其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网购方面,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购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依赖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应当对物流行业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满足网购业的需求,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物流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创新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使得满足互联网时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

3.1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人才是物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拥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才能够满足经营模式创新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需要更多具备互联网素质的人才,促使物流企业企业能够从传统经营模式转变成新的经营模式。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由此能够看出,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物流企业根本互联网下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情况培养出就有较高专业能力和互联网素质的人才。除了要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还应当从生源质量上入手,使高校在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同时,还应当培养其的互联网素质,以满足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的需求。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引导各个学校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其能够为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3.2强化政府支持

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除了自身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以外,还需要政府给予其一定的支持。政府给物流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明确政府每个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合作和协调关系,同时规范其各种行为,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标准,以免在因法律法规的缺乏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其创新积极性的下降。此外,企业要想获得较为良好的发展,需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经营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物流企业整个布局看起来非常不合理。因此,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其大力的支持,并在政府职能范围内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4物流企业经营模式趋势与展望

随着物流行业开始在互联网影响下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其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也是物流企业未来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趋势。未来物流行业在经营模式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在服务对象上所发生的变化

物流行业的经营模式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是由制造业逐渐向电商业发展,快递、零散类物流将会在未来取代合同物流成为物流行业主要的业务,而且物流也在朝向多批次、小批量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应当满足当下人们对于物流速度的需求。

4.2物流企业未来将和电商企业协同发展

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电商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而物流则成为电商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甚至有些电商企业为了提高其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开始将企业业务延伸到物流行业当中。而物流行业也是如此,开始同电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实体经济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4.3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由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创新经营模式,导致其在传统经营模式会产生较高的运营成本,这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开始逐渐向互联网靠拢,并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推出了“互联网+”这一经营模式,物流企业在这一经营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物流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物流的需求。综上所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未来的发展形势主要是以服务业务量较小的客户为主,以满足广大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5结语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是指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在现代产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要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转换服务经营理念,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经营模式,从而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7

一、问题的提出

代内流动涉及到个人的初职和现职两个不同的职业地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个人初职地位与个人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收入、教育、行政职务、单位部门等密切相关。

在布劳与邓肯关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开创性研究中,他们发现父亲的职业地位对个人初职地位有直接影响;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的程度对个人初职地位有间接影响,即父亲职业地位、父亲受教育水平通过对个人教育的影响而对个人初职地位发生影响(BlauandDuncan,1967)。

布劳和邓肯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后续研究的证实,如斯威尔和豪斯(SewellandHauser,1975)、杰克斯(Jencks,1972)、罗宾逊和凯利(RobinsonandKelley,1979)等人都证实了个人的家庭背景对个人教育获得有正面影响,中国学者张翼和李路路也分别证明了中国人的家庭背景对个人教育获得有积极影响,此外,周雪光、张翼还发现1978年以前,由于中国的政治运动频繁,中国人的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是在1978年以后,这种影响就变得显著起来了;笔者在分析了自己在武汉市与杭州市收集的调查资料后也发现,在中国大城市里面,市场过渡期个人的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的获得,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而且存在间接影响(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个人教育以后,父亲职业、父亲收入、母亲教育都对个人初职地位有显著影响,而表2的数据则显示,家庭背景对个人受教育程度有显著影响。由于从表1中已知个人教育对个人初职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据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推知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存在间接影响。

个人的家庭背景为什么会对个人初职地位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呢?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此分别有着不同的解释。

工业主义的理论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可供直接继承的职业地位越来越少,个人主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获得自己的职业地位,个人的能力又可以称之为个人的人力资本,教育是构成一个人人力资本主要组成部分的东西,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另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可以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保证他们完成学业,这样,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投资多少的差别,就会影响到其子女人力资本的大小及初职地位(包括最终的职业地位)的获得。至于父母的职业何以会对个人初职地位发生直接影响,一般的解释是父母的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职业偏好,在这一点上,工业主义理论的观点与文化资本理论的观点比较接近。

文化资本的理论的观点认为,文化资本是通过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东西,主要表现形式为“惯习”及通过教育证书认定的那类东西,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个人的经济收入。不同的家庭在文化资本的拥有上存在差异,那些从小在家庭中继承了丰富文化资本的人,在学术市场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学业成就),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另外,那些从小就从家庭中习得了较多统治阶级认同的价值与“惯习”的人,在求职和晋升中其“惯习”、“品味”更容易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这样,个人家庭的文化资本就通过社会化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赏识这样一个传导与作用机制最终影响到个人的初职地位和最终地位。

这些不同的理论虽然对个人的初职的获得都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是又都不能令人十分的满意,这是因为这些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父母要影响其子女的初职获得”问题,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人的本性问题有所了解。

笔者在这里不想全面讨论人的本性问题,但是要确认两个与本研究有关的人的本质特征,这两个特征是:(1)人是一种生物,人具有遗传倾向,(2)人是一种高级生物,人具有理性思维倾向。

人是一种生物是一个不争的实事,凡生物都有遗传倾向、都有使这个种在自然界中被保存下去的内在驱动力是得到了科学证实的东西,人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同样也有这样一种自然属性,人的求爱、婚姻、生育、哺育、帮助子女谋职等行为都与人的这种自然属性有关。

人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理性,这是人作为高级生物的独有特征。所谓理性是指人在采取行为之前要进行判断和思考,要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决定。人具有理性的特点使人在采取行动之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社会限制等,而不是不顾一切地只从自身利益出发。

人的遗传倾向和人的理性特征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其实在人的身上往往是统一的,这就是人在进行遗传性活动时,会加入理性思考的成分,例如父母在帮助子女成长及就业时,会对子女自身的条件进行思考,会对学校和教师的情况进行思考,会对社会环境和条件进行思考,然后选择一条对子女比较有利的行动路线去行动,以便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地成长,能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能够比其他人生存得更好,由此可见,人的遗传倾向与人的理性特征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

人的遗传倾向决定了父母会尽其所能地去对其子女施加影响,而人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则决定了子女会受到其父母的影响。人从出生到离开父母独立地生活有一个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在这个生活依赖期内,人对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游戏规则并不十分熟悉,人也没有掌握独立生活的本领,在体能上也不能对抗强力的威胁,这就使人在其整个幼年、童年期以及青年期的一部分时间内在精神上和物资上都要依赖自己的父母、依赖自己的家庭,由于各个家庭在各类资源的占有上存在差异,当父母运用其资源对子女施加影响时就会在结果上产生差异。

当然,家庭对子女施加影响以及子女接受家庭的影响并不是讲子女的一切都是由家庭因素决定的,特别是在个人初职地位获得问题上更是如此,社会学的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个人初职地位的获得是个人家庭因素、个人自身因素以及特定的社会制度安排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既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有影响就认为家庭因素决定一切,就否定其它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反过来认为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获得没有影响。

总之,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的影响具有一定必然性,在本文中笔者所关注的不再是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是否有影响的问题,而是在市场过渡条件下,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会发生何种变化的问题。在本文的以下的部分,笔者将先对市场过渡条件下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在个人代内流动中的变化进行理论预测,然后通过对实证资料的分析来证明这种理论预测的真伪,以便达到探明问题的目的。

二、理论假设

(一)市场过渡环境

市场过渡是指计划因素逐渐减少,市场因素逐渐增加的过程。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市场过渡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1、企业具有了利益追求。中国之所以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是受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鼓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缺乏活力。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如同政府部门的下属车间,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的指令,按上级的指令进行生产,至于任务完成的好坏往往与企业干部、企业职工的利益关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乏活力是很自然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赋予企业动力,让企业有利益追求,就必须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即让那些能干的、干得好的企业和个人先富起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企业效率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各种形式的企业承包制、实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企业自等,这些措施实施以后,企业就有了利益追求,企业的行为就开始受到其自身利益的约束。

2、竞争环境的出现。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仅仅赋予企业具有追求利益的内在动力还不够,还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外在压力,这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建立市场制度,为此,中国又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物价管理体制改革、逐渐缩小计划范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税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各种商品交易市场等,当企业部分地或全部地以市场讯号为指导开始进行生产以后,市场竞争环境就逐渐形成了,从此,企业的行为又多了一层约束,即市场竞争的约束。

3、新的社会整合,改革全方位推进。社会整合是指使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努力。当社会的经济部门进行了改革之后,原有的社会整合就受到了破坏,社会必须围绕改革后的经济部门重新进行整合,社会的政治、行政、文化、教育、司法等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必须与新的经济部门相适应,这样,以提高企业效率为中心的改革就由经济部门传导到了社会的其他部门,从而出现了社会全方位改革的局面。

(二)挤出假说

市场过渡期,由于企业具有了利益约束和竞争约束,企业必然会重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会重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上的应用,人的能力和知识的价值会得到提升,企业会重用、提升那些有真才实学、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人,这会挤出一部分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

其次,在利益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下,一个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即使获得了一个好的职位,他也不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上的工作,他会感到多种压力,会感到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主动地放弃家庭好心地帮助他们获得的这个职位,而去找一份自己更喜欢的工作,从而使家庭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受到削弱。

当然,不胜任工作而待在一个职位上不动的人也大有人在,当一个人不胜任其工作而待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时,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经常性的工作失误以及个别情况下的重大失误,少数人还会进行职务犯罪,这会导致这些人出现工作失误性流动,在企业干部、职工、社会舆论、以及上级行政组织的多重压力下,企业会根据情况对这些人做出处理,或是将他们调离原工作岗位,或是把他们送交司法机关处理;这无疑也会挤出一部分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

另种一情况是,企业不能克服自身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企业就会处于低效率状态,低效率的企业最终会因为经营不善破产而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破产会把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同时抛向劳动力市场,大家必须重新在劳动力市场上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个人的家庭背景可能还会发挥作用,但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位的影响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消磨,因为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和自食其力,家庭对个人的帮助是逐渐退出的。在社会的其他部门也会出现类似的消磨与挤出现象,因为社会整合使经济部门的改革传导到社会的其他部门,社会的其他部门也进行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一些竞争机制,而只要一个组织引入竞争机制,追求提高效益,它就会挤出一些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

如果这些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市场过渡条件下的个人代内流动作出如下预测:

1.市场过渡期家庭背景对个人现职地位的影响小于对个人初职地位的影响。

2.市场过渡期参加工作时间长的人与参加工作时间短的人相比,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前者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被挤出的要多一些。

3.市场过渡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相比,在个人代内流动中,前者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被挤出的要多一些。

如果这三个预测能够被证实,那么市场过渡的挤出假说就被证实;如果这三个预测不能被证实,那么,市场过渡具有挤出部分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的假说就不能成立。

三、变量的测量及相关情况介绍

(一)变量的操作与测量

个人初职地位:操作为个人第一次参加工作时所获得的职业。由1.工人、2.自雇佣者、3.职员、4.专业技术人员、5.干部5个不同的职业地位来测量*.

个人现职地位:操作为个人当前正在从事的职业。由0.下岗、失业、1.工人、2.自雇佣者、3.职员、4.专业技术人员5.干部6个不同职位来测量。

个人受教育程度:操作为个人最后学历。由1.小学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5.大学本科及以上5个不同级别的学历来测量。

个人家庭背景:操作为个人父母亲的有关情况。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选择父亲职业、父亲收入、母亲文化程度3个指标来代表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对于这3个指标的操作与测量情况是:

父亲的职业地位:操作为父亲当前正在从事的职业(退休及去世了的以其退休或去世前的最后一个职业为依据)由1.工人、2.自雇佣者、3.职员、4.专业技术人员、5.干部5个不同的职业地位来测量。

母亲的文化程度:操作与测量方法与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操作与测量方法一样。

父亲收入水平:操作为父亲月工资加上各种津贴的货币数量(个体经营者以每月平均收入计)由1.0-300元2.300-500元3.500-1000元……13.1万元以上13个级别的工资水平来测量。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1980年以后参加工作或是1980年以后达到就业年龄而暂时处于无业状态的具有大城市户口的居民,之所以选择这部分大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研究目的出发,便于考察市场过渡条件下大城市居民在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的变化情况。

(三)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与中部大城市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关系研究”在武汉市与杭州市所进行的调查。调查采取分阶段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在武汉市抽出了1600位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在杭州市抽出了1300位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全部调查采取结构式问卷访谈法收集资料,武汉市的调查于2002年底进行,收回有效问卷1539份;杭州市的调查于2003年7月进行,收回有效问卷1227份,两个城市的有效问卷合计2766份,问卷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

注:每一类的序号即为该类别的赋值,以下同。

四、数据与分析

(一)回归模型与数据

依据前面的假设,笔者分别建立了两个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样本数据,一是以个人初职地位为因变量,以父亲职业、父亲收入、母亲教育、个人教育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二是以个人现职地位为因变量,以父亲职业、父亲收入、母亲教育、个人教育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然后分别用这两个模型分析全体样本、不同地区样本、不同年龄样本个人初职地位、个人现职地位的获得情况。以下是分析所得到的结果。

(二)分析

1、第一预测结果之真伪

挤出假说第一预测认为,在市场过渡期家庭背景对个人现职地位的影响将小于对个人初职地位的影响,表3的数据证实了这种预测。

从表3可以看出,市场过渡期,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从初职到现职发生了变化:

第一,市场过渡期,父亲职业、父亲收入、母亲教育都对个人初职地位有显著影响,但是在个人现职地位的获得中,母亲教育的影响变得不显著了,即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最初影响被挤出了一个因素。

第二,在对个人初职地位和现职地位都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家庭背景因素中,父亲收入对个人初职地位、现职地位的影响变化不大;但是父亲职业对两者的影响却有轻微的变化,父亲职业对个人初职地位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55,对个人现职地位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51,从个人初职到个人现职,父亲职业的影响下降了0.004.这种情况说明,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被挤出一个因素之后,其他两个对个人现职地位仍然具有显著影响的家庭背景因素并没有相应地扩大其影响,即被挤出的因素反映了在个人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的实质性下降。

第三,由于两个方程的拟合度存在差异(R2分别为0.326与0.295),以及包含在两个方程中的控制变量——个人教育对个人初职和对个人现职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笔者又单独计算了一下父亲职业、父亲收入对个人初职地位及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结果是:父亲职业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5(R2=0.015),父亲收入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6(R2=0.016);父亲职业对个人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3(R2=0.013),父亲收入对个人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4(R2=0.014),即在个人现职地位获得模型中,相对于个人的初职地位获得模型而言,父亲职业、父亲收入的独立贡献都是下降的,尽管这种下降微不足道。

综合这几个方面的情况判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从个人初职到个人现职被挤出的一个因素反映了家庭背景影响的实质性下降,这种结果与挤出假说第1预测结果完全一致,第1预测被证实。

2、第2预测之真伪

挤出假说第二个预测是:市场过渡期,参加工作时间长的人与参加工作时间短的人相比,在前者的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被挤出的要多一些。

表4的数据是35岁以下的城市居民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和现职地位获得的影响情况;表5的数据是35岁以上的城市居民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和现职地位的影响情况,由于个人年龄与个人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正相关,因此,比较这两类人在市场过渡期,家庭背景对他们职业地位影响的被挤出情况,就可以对挤出假说的第二预测之真伪进行检验。

表4的数据表明,市场过渡期家庭背景对青年人的初职地位和现职地位都有显著影响,但是从个人的初职地位到个人的现职地位,家庭的影响是下降的,这一点从标准回归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来。首先,父亲收入对个人初职地位和现职地位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68与0.069,其次,父亲职业对个人现职地位的影响,相对于对个人初职地位的影响有明显的下降,标准回归系数由0.068下降为0.049,但是由于方程的拟合度及方程中所包含的个人教育对个人初职及现职的影响都存在差异,因此还必须计算一下父亲职业、父亲收入分别对个人初职地位及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①。计算的结果是:父亲职业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7(R2=0.017)父亲收入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5(R2=0.015),二者合计可以解释个人初职地位变异量的3.2%;父亲职业对个人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3,父亲收入对个人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9,二者可以解释个人现职地位变异量的3.2%.这即是说尽管父亲职业、父亲收入对个人初职地位、现职地位发生影响的标准回归系数有差异,但由于二个方程的拟合度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二者对个人初职地位和现职地位的影响力完全没有发生变化。

再考察家庭背景对35岁以上人群的个人初职地位及现职地位获得的影响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在35岁以上人群中,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有显著的影响,即父亲职业对个人初职地位有显著影响,标准回归系数为0.070,家庭背景对个人现职地位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35岁以上人群中,从个人初职到个人现职,家庭背景的影响完全被挤出去了。

注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独立贡献由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乘上该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标准回归系数获得,表示该自变量独立消减的误差比例。参见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251页。

由于35岁以下人群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没有被完全挤出,家庭背景对个人现职地位的影响力与对个人初职地位的影响力一样大,而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在个人代内流动中被完全挤出,这表明与年龄较小的人群、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人群相比,在年龄较大的人群、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人群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在个人代内流动中被挤出的要多一些、挤出的要彻底一些,这种结果与挤出假说的第二个预测结果完全吻合,第二预测得到证实。

3、第3预测之真伪

挤出假说的第3个预测是:市场过渡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相比,在个人的代内流动中前者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被挤出的要多一些。

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包含了两个大城市的资料,一个是杭州市,一个是武汉市。杭州市地处沿海,受惠于国家的沿海改革开放战略,在改革开放方面比武汉市先行一步,杭州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及武汉市多,改革难度相对要小一些,另外,杭州地处江浙,这一带的商业文化比地处湖北的武汉浓厚,这个地区的人在接受市场制度、适应市场制度方面比地处内地的武汉人要迅速一些。将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进行考虑,基本上可以认定从1980年至2003年(本调查截止时),杭州市的市场化程度高于武汉市,分析这两个城市个人初职地位及现职地位的获得情况,比较二者个人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的被挤出情况,可以满足证明挤出假说第3个预测真伪所需的条件。

表6、表7是笔者运用初始回归模型对武汉市样本、杭州市样本进行分析所获得的结果。

从表6和表7可以看出,在武汉市和杭州市,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存在一定差异,在武汉市有两个家庭背景因素对个人初职地位有显著影响,一个是父亲职业,一个是母亲教育;在杭州市只有一个家庭背景因素——父亲收入对个人初职地位有显著影响,由于两个城市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在起点上就存在差异,要比较二者在个人代内流动中家庭背景的影响被挤出的多少,最好的方法是从相对的角度看问题,即将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的影响转化为100%,然后再考虑家庭背景对个人现职地位的影响相当于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影响的百分之多少,少出的百分比就是被挤出的部分,多出的百分比就是增加的部分。

根据这一思路,笔者首先计算了武汉市家庭背景因素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独立贡献。其中,父亲职业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28,母亲教育对个人初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8,二者合计为0.046,然后,笔者又计算了武汉市家庭背景对个人现职地位的影响力大小,在武汉市,家庭背景只有一个因素父亲职业对个人现职地位有显著影响,父亲职业对个人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为0.016,父亲职业对个人现职地位的独立贡献只相当于家庭背景对个人初职地位独立贡献的41%,即从个人初职到个人的现职,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力被挤出了59%;再看杭州市的情况(见表7),杭州市的情况比较简,家庭背景各因素对个人现职地位的影响都不显著,即从个人的初职到现职,杭州市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力被挤出了100%.再比较杭州市与武汉市的挤出效果,不难看出,在个人代内流动中,杭州市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力比武汉市多挤出了41%.由于笔者在分析中已经指出杭州市的市场化程度高于武汉市。因此,这一结果与第3预测的结果完全一致,第3预测也被完全证实。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挤出假说的三个预测的检验发现,这些预测完全正确,因此,挤出假说被证实。即一个国家只要追求现代化目标、追求提高效率,只要他按现代企业的方式组织生产,赋予企业利益追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竞争压力,这套机制在运作过程中就会挤出一些与市场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的在人情作用下(或是在错误认知指导下)所做出的人力资源配置。

挤出假说被证实表明,中国的市场过渡在影响社会结构变迁的方向上,与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具有相同的作用或功能,本文发现的社会现象与西方学者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现的社会现象相一致。这表明市场不管在哪类国家,其作用或功能都是相似的,不会因为一个国家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而染上特殊的颜色。

市场过渡具有一定挤出作用固然是可喜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完善各种用人制度,排除在用人问题上的各种干扰,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市场的挤出成本,仍是一件值得长期关注和大力提倡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周雪光,《国家社会主义的分层动力机制中国城市案例》,1949-1993,《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3]杨善华著,《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李沛良著,《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许嘉遒,《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6]张翼,《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李路路,《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8]Blau,peterandotisDudleyDuncan,1967.theamericanoccupationalStructure.newYork:wiley

[9]Swell,w.H.andR.mHauser,1975.educationoccupationandearnings:achievementintheearlyCareer.newYork:academicpress.

[10]Jencks,Christophers.1972.inequality.newYork:BasicBooks.

[11]Robinson,RobertandJonathanKelley,1979.“ClassasconceivedbymarxandDahrendorf:effectsonincomeinequalityandpoliticsintheUnitedStatesandGreatBritain.”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44.

[12]Lipset,S.m.andR.Bendix,1959.SocialmobilityinindustrialSociety.Bo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运动目标检测;机器视觉;图像处理openCV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71-02

运动目标的检测及跟踪技术在机器人导航、安全监控、航天行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当前机器视觉领域研究重点之一。但是当前的技术对于移动速度快、体积小的小型生物的跟踪很难达到准确度高,实时性强。

1运动目标检测的基本方法

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在运动目标检测的问题上,已经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但是很多算法不能同时满足实时性,精确性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移动速度快的小型生物。目前,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有以下几种:光流法,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运动目标跟踪,背景差分法等。

1.1光流法

光流法基本原理为检测序列图像中出现的瞬时位移场,从连续的图像序列中计算光流场,把计算得到的光流,作为检测运动目标的重要特征。光流法不受背景变化的影响,但对于噪声多的场景,光流法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

1.2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运动目标跟踪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运动目标跟踪是将目标的运动轨迹作为模型,预测目标下一时刻的位置。能减少运算量,缩小检测区域,但是当运动目标长时间被遮挡时会存在目标跟踪丢失的情况。

1.3背景差分法

背景差分法是事先将图像储存起来作为背景参考模型,再用当前图像与背景作差,找出在灰度上与背景有较大差异的点,检测运动区域。背景差分法对于运动速度快的运动目标,检测准确,但对于动态变化的场景,检测精度低。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着对于快速移动的小型生物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作者试图基于帧差法,利用openCV函数库,寻求一种针对移动速度快、体积小的运动物体的检测。

研究主要实现的目标是对移动速度快的小型生物的检测,主要是利用视频图像序列中连续两到三帧的差异来检测运动区域。首先,获取相邻两帧图像,将前一帧作为背景,用后一帧减去背景,获取图像亮度差绝对值较大的区域,一般亮度差异较大的区域可认为由运动物体引起的。帧差法算法实现简单,受光线影响小,适应于动态场景,稳定性强。但是该算法对于两帧获取时间间隔要求高,时间间隔选取不适当,容易出现“重影”和“空洞”的现象。研究对该算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检测的精度。

2系统组成

运动目标检测系统主要由视频获取,读取相邻两帧,图像灰度化处理,相邻帧的图像对应像素值相减,差分图像二值化。

系统首先获取实时采集的序列图像。其次,读取序列图像中相邻两帧图像,对该两帧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将前一帧作为背景,将后一帧图像的像素值减去背景对应的像素值,获取变化大的区域,确定运动目标的位置。最后对运动目标进行二值化突显运动区域。

3算法原理

3.1图像灰度化

研究使用cvtC~lor函数实现图像的灰度化。函数声明为src和dst分别是源图像和输出图像;code是一个掩码,表示源图像和输出图像之间的转化模式。最后的&tCn表示dst图像的波段数,默认值为0,可从参数code中推断。

code的模式包括:

3.2帧差算法

研究采用帧差算法实现运动目标提取,使用函数subtract()。

函数声明为

voidsubtract(inputarraysrc1,inputarraysrc2,outputarraydst,inputarraymask―noarray(),intdtype=-1)

其中,src1为第一帧图像,src2为第二帧图像,dst为输出图像,mask为自定义掩码。])type为两帧相减的方式。

本函数实现了帧差算法,读取一段序列图像,获取相邻两帧的图像,将前一帧图像作为背景src1(i),后一帧作为当前图像src2(i),用当前图像的像素值减去背景相应的像素值,获取变化较大的区域,该区域可认为由运动物体造成,具体公式可参考公式(1)。

dst(1)=saturate(srcl(D-src2(i))ifmask(i)≠0(1)

3.3差分图像二值化

差分图像二值化是在上一步获取的差分图像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运动物体的区域。具体实现为先设定一个阈值t,当图像的像素值大于该阈值时设定为1,否则设定为0。接着将所有设定为1的点的灰度值设置为255,所有设定为0的点的灰度值设置设置为0,具体公式可参考公式(2)。

(2)

4算法在编程环境下的具体实现

研究算法的具体实现如下:首先建立一个VideoCapture结构体,导入一段序列图像。然后读取该序列图像中的一帧图像,保存在类型为mat的结构体中,等待5毫秒后,读取下一帧图像,同样保存在类型mat的结构体中。接着调用灰度化函数cvtColor()对两帧图像进行预处理。调用矩阵相减函数subtract(),设定一个阈值,对相减的差分图像进行二值化。最后调用namedwindow()函数建立窗口并调用imshow()函数显示图像。

5实验结果及分析

研究对帧差算法进行改进,调用openCV函数库中的函数,在VisualStudio2015平台编程实现了对于小型生物的运动检测,实验结果见下图。

图2所示为实时图像第一帧,图3所示为相邻帧,将图2,图3分别灰度化后再相减后得到图4所示图像,图5为二值化后的图像。其中在获取相邻两帧的时间间隔以及二值化的阈值,需根据实际处理的图片来不断调整数值,经过多次实验不断尝试后,时间间隔在10-30毫秒之间为最好,二值化的阈值在10-13时,运动物体的真实目标区域较完整,“重影”、“空洞”现象较少。

研究算法检测效果比较好,对于移动速度快的小型生物也能很好的检测出来,真实目标区域较完整,背景噪音较少,而它错误可以通过形态学去噪、阴影抑制、空洞修补加以完善。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互联网+

正文:

前言:

众所周知,现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很多事情,比如购物、点餐、缴费等,可以说互联网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互联网+”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究与创新不仅能提高业主的服务质量,而且还有助于物业行业生产力和创新力的提高。因此,对该话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物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收支不平衡物业公司的服务收入与服务支出间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物业公司的发展。物业公司的服务支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人力资源方面成本投入占据的比例最高;而服务收入费用主要包括法定税费、物业服务成本及利润三部分。近年来,很多物业公司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转型与改革,然而收效甚微。在房价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一般小区的物业费仍然保持在原地,也有一些住宅小区试图在收费标准上进行调整,但遭遇到了多重阻力。有研究表明,2016年全国物业公司调价成功的比例不到10%,而绝大多数物业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依然保持不变,从而造成了物业公司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2、管理手段落后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起步较晚,在物业管理的经验和手段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问题,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物业管理手段和技术,然而这些先进的手段和技术被引进后却显得水土不服,所收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显著。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入职即上岗,更不用说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教育了。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的重点在于手工操作,在管理技术方面强调的较少,从而使服务效率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还有,大多数人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物业的主要工作是绿化养护、维修养护、秩序维护及卫生清洁等,从而导致了物业从业人员较为密集。3、沟通不足在物业市场逐渐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大多数业主存在着不满情绪。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与业主之间的沟通存在不足,致使业主对服务产品信息了解不够。电话沟通和当面沟通是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流沟通最常用的方式,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素质、时间、空间等),严重影响了两者之间交流沟通的效果。4、产品单一目前,我国大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已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相关场地、房屋及配套设施的管理、养护和维修,也有部分企业经营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比如特约维修、代缴费等,然而收益人群比较少,同时也比较简单。因此,产品单一也是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中存在着主要问题之一。

(二)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分析

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融入了物业管理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o2o模式和B2F模式两种,下面本文进行进一步介绍:o2o模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o2o模式并不陌生,在各种媒体上都有这种模式的介绍。该模式应用于物业管理中,主要是借助社区服务电商平台,实现社区业主线下提货和体验,线上进行服务和商品的选择和购买。物业服务企业通过o2o模式,实现了线下服务与线上商业的相互补充,将消费直接送到业主的家门口,使业主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此外,还使传统模式下所产生的时间和交通等成本得到了有效地降低。B2F模式:B2F模式是指物业公司借助互联网将社会间资源(养老养生、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与自身相整合,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实现多方共赢的一种转型模式。彩生活物业公司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同时这也是物业公司跨界经营战略和物业管理差异化的典型体现。

(三)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业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必然需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物业基础服务的中心地位物业公司在管理模式创新中,一定要坚持物业基础服务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因为物业基础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基础,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也是满足业主需求的根本,一旦物业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特别是依托房地产的物业公司,更应注重物业基础服务,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

2、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企业价值链、产品、用户、市场及更大范围的商业变化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物业公司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跨界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和用户思维等。

3、选择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天下没有最好的商业模式,只有最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句话用于物业管理公司同样适合。物业管理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在保证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资源,尝试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物业管理模式,实现良性快速发展。

4、加强资源整合和商业合作物业管理企业属于实体,本身互联网基因比较缺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距离社区消费群体是最近的。因此,物业公司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与众多商业之间的合作和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物业公司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问题,比如收支不平衡、管理手段滞后、沟通问题和服务产品种类单一等。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血液和方向。互联网+背景下,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创新中,应坚持物业基础服务的中心地位、树立互联网思维、选择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和多种商业间的合作。最终借助互联网平台思维,结合自身优势,线下、线上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个多方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参考文献:

[1]马云燕.“互联网+”背景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253-254.

物流行业的研究背景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5-11-27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制度的革新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就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重视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与高中生物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之间通过合理的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以及探索创新,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策略。我们都知道,高中生物课程注重实验过程和知识的获得过程,该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实现生物学习的预计目标。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地在课堂学习中展开讨论和研究,在激发学习生物课程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逐渐养成学习生物的良好习惯。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应时刻结合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具体状况,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地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不断完善,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重视研究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科学分析,灵活运用。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重视小组合作中科学分析、灵活运用的思想,对于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科学分析,灵活运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问题、探究问题设置,使小组的分配更加合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灵活的进行分组非常重要。(2)精心预设,任务分解。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过程中,通过精心预设、任务分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生物教师需要根据设置的问题,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可以有序地进行探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视精心预设,任务分解这一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3)激励评价,及时反馈。大量的教学实践调查表明,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还应及时地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融合,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实现以优带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发展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提高学习水平。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研究,高效地完成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创造了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鹏程.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学周刊(C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