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措施十篇经济发展措施十篇

经济发展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5:37

经济发展措施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十分必要。农村经济管理能够让农村经济更加高效有序的发展,同时还能够解决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对有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的研究,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应对措施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同时我国历史上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农村的发展日益重视,旨在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制度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挥日益重视,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也被提上了日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只有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相关政策和优惠制度没有有效落实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使得政策和优惠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同时,一些管理人员只是照搬相关政策,并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人才的不足和农业转型缓慢

人才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都是当地的行政官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知识。由于我国农村的条件较为艰苦,且发展的速度较慢,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和优秀人才都不愿到农村进行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工作,这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大量人才。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够让农村经济的发展跟随上时代的脚步。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模式无法给农村带来以往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许多地区来说还没有形成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转型十分缓慢,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

2.1加强监管保证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为了使政府的惠农政策、条例得到有效的实施,党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政府官员的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让农村的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同时还应当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要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优惠政策和相关制度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只有人民大众深入了解,努力配合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当做到灵活、因地制宜地使用和践行政策,更好地为农民谋福利。

2.2引进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我国农村应当加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政策。对于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应当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农村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升他们促进农村发展的积极性。相信人才的引进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管理带来新点子、新想法和新途径。

2.3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因此要全面替身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到政策和制度的真正含义。同时要定期举办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种植等技术的讲座,让农民了解到自身的致富途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改善和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加大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缓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的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开展不同种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出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相关副业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诸如开发农业旅游、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等一体化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

3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因此只有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也就是说要不断引进人才,创新地区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不断制定相应的制度和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应对措施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和保障队伍,也就是要在农村引进人才,让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农村的发展,同时要对现有农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管理素质。其次要向农民宣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民的经济管理和经营意识。同时要转变农村政府的相关职能,向服务型政府不断迈进。只有树立信心,采取适当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经济建设,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秋.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J].经贸实践,2015,08:61.

经济发展措施篇2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学校、媒体、政府和其他组织在帮助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方面要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以节能减排为荣。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二、更新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六个方面,其中高投入、高消耗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资源供给结构之间的非合理化;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结构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非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经济结构问题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个国家的结构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世界经济结构进化的等级系列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及其调整升级的步伐是其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经济发展要保证质量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我国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正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时期,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科教文卫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是一项紧迫任务。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3]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度实施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等综合措施,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向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提高了新建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起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相结合的机制。

三、改进能源结构,积极发展能源新技术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的消费和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5]。为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能源、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修正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跟进研发。当前关键和迫切的问题是增强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术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发展能力,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中来,共享可再生能源创新成果。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在学习、借鉴和引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低碳技术。

其次,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6]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反映了我国工艺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落后。[7]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仍比世界水平高2.4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8]节约能源已经被能源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开发投资。因此,大力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高新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已成为是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制度,营造减排环境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我国高碳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2]对我国来说,当前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减排环境,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我国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总结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这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将发挥积极作用。[9]但是清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应该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理念修订《节约能源法》,颁布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增强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如颁布针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快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从法律上促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热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强制性的最低能耗标准和节能认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

其次,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和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可以在促进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的税收政策,是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通过税收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产生积极作用。具体的做法包括: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不执行节能标准的耗能产品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和专用设备投资以及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承包、技术咨询服务所取得技术收入等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降低或取消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减排的需要相适应;实行支持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政策,以及支持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通过对再生能源使用给予免税方式,提高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和开发经济的合理性。

再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节能降耗减排投人力度,逐步提高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人力度,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时,着力做好四件事:第一,注重支持能源产业和能耗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节能管理的能力建设。第二,完善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第三,研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基金。第四,建立“谁节能减排、谁受益”的机制,对节能减排的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资金担保或直接补贴。最后,建立起新干部任用的考核指标———绿色GDp。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官员升迁只看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偏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收入考核评价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实现。把节能减排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强化环境成本的观念,杜绝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倾向。

五、更新地表状况,确立碳交易机制

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碳汇是降碳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在《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的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逐步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10]尽管我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碳排放总量仍显不足,此外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森林覆盖率低、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11]所以,要发挥碳汇的作用,必须改造地表状况。应当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发挥碳汇的作用。除植树造林以外,我国还应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经济发展措施篇3

【关键词】水运经济发展;挑战;措施

现如今,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我国水路运输明显也焕然一新。我国在沿海城市以及内陆河沿岸的城市均建设有相应规模的港口,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改进和完善水路运输的相关设施,不仅使我国的交通条件愈加良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水运经济以及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国水运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相关部门则必须选用各种优化措施来加以改进,确保我国水运经济能够始终保持欣欣向荣的态势。

一、我国水运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资金还有所欠缺

水运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撑持。现如今,虽然国家在水运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多,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大,致使水运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国家在水运行业方面的资金输入占据着绝大部分,故当国家的投入有所减少的时候,那么水运经济将会迅速遭受到一定的冲击,水运经济的各项优化举措也将无法彻底施行下去,从而危害到水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外资纷纷进入到国内市场中来,那些投资者为了确保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将这些资金投入到那些极具潜力的行业,从而致使水运经济的外来资金变得越来越少。

2.集装箱运输市场稳定性较差

作为我国水运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集装箱市场的发展对我国水运经济有着极为直接的影响。然而,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集装箱运输行业的发展有所滞缓,从而导致该市场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差,水运经济的发展步伐也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再者,当集装箱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水运经济的各方面建设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故非常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集装箱市场能够稳定运营。

二、优化我国水运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提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水运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在于国家的辅助资金。并且这些资金能够展现出其巨大的功用。对于这种情况,要想确保水运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下去,那么国家则很有必要加强扶持的力度,如此才能促使水运经济的各项建设能够按期完成。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水运经济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国外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并运用好这些资金,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国家还要给予相关企业更多的支持,促使这些企业能够展开更大规模的水运经济活动,确保资金来源更加稳定。

2.稳定集b箱运输市场

集装箱运输市场是我国水运经济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与水运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集装箱运输市场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非常有必要针对集装箱市场展开宏观调控,并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确保集装箱市场的运行更加规范化。同时,企业还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来执行各种调控举措,对于那些违法乱纪行为,要进行惩处,以此确保水运经济发展得更加快速。

3.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水运行业也必须推进信息化建设,相关企业要引进各种信息设备以及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此来把握好水运行业的实际状况,同时企业也能够将那些数据制定出航运发展报告,水运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将变得更加迅速,故企业要推进信息网络的构建确保企业具有较高的水运服务水平。

4.加大港航基础建设

畅通航道不仅有利于提升水上交通运输效率,而且能够推进水运经济的发展,故国家应该注重港航基础的建设,并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便各项基建工作均能按照相关标准来完成。同时,由于水上船舶的吨位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还应该对航道和船闸进行升级改造,进而保证船舶的通行更加顺畅,避免出现任何突发状况。

三、结束语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运经济的撑持,故应该确保水运经济具备足够的资金,促使集装箱运输市场更加稳定,引导水运企业向大规模方向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水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最终达成水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窦兴晓,黄通涵.港口建设费征收对水运经济及地方政府影响机理分析[J].珠江水运.2014(09):21-25.

经济发展措施篇4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林业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愈来愈稀缺,同时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森林作为地球的天然肺部清洗器,具有多种生态效益譬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等。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把林业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可以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国家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初现成效,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现象也得到进一步的杜绝,但是也可以看出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均占有森林的面积仅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更是只有可怜的七分之一。而且随着乱砍乱伐现象的加重,,我国林业资源正在出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状态,而且林业资源质量也开始走滑坡路。虽然我国也有很多人工林的栽培,但是由于抵抗力性差,病虫灾害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库呈现总体不足的现象,经济效益很差。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萎靡的现状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道路[1]。

二、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主要情况就是,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人们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经过人工培养的人工树林,产周期比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体制改革的落后性。林业体制改革发展道路比较缓慢,从一定方面上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业经济大都出现类似于林业资源的地产权力和经营权利的复杂融合,企业不能完全的进行自主经营,另外政府并没有给林业企业充分的支持,让林业经济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限制了林业的创新能力。

(三)林业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健全的,而且相对来说,林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结构形式比较不合理,这些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2]。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虽然我国森林总有量比较大,但是平均下来,人均森林占有量很少。而且我国主要是丘陵多山为主的地形,不利于耕作,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等等一系列的不利原因,迫使需要建立一种非常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来促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这其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资金的支持等方面的辅助。

(二)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就是要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的用科技来带动林业的发展,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探索,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测定和树木结构分析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树苗的优良率,加强对林业技术实际应用的研究,使林业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地提高林业产品的价值。

(三)加快林业经济制度的改革。既要做到能够体现林业特征的经济体制,又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需要政府机关林业部门,建立一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制度,按照社会利益化的原则,对林业企业组织进行科学的安排,改革和完善森林资源的产权体制,确定林业产权的关系,逐渐推行森林资源的市场化使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构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四)完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林业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等相关法律,但是它们只是对于林业资源被破坏之后的一些处罚性方法,考虑到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所以,林业部门必须要加大林业的执法力度,对于森林的采伐量进行限制,加大对林地的管理力度,对于乱砍乱伐和随意占地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要依法做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完整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优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林业大概分为三个产业机构,首先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周期短的工业原料的支持,促使他们不断发展的第一产业;其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林业产品的更新期,有低成本原料像深加工林业产品方向发展的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林业产品的新用途,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林业产品的结构,带动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六)构建完善的人才平台,带动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作为当今各行各业争相竞争对手的资源,在林业经济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在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要注意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林业人才的相关法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林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做好林业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创新性的,有活力的林业人才团队。

(七)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制定出林业行业的规划方案,引领市场有秩序化发展;安装林业预警信息系统,避免市场风险;利用相关手段,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造和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带动林业行业的发展;提高林业行业的产业协会知名度,以期来控制林业行业的自律性。

四、结语

要想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是只要做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在林业发展道路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相融合,相共存,相作用,认真注重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切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人于自然的关系,实现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2012,6(20):235.

经济发展措施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措施

一、循环经济概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时,我国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

1.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2.要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调整结构,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经济发展措施篇6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将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内在联动机制的一体化经济圈,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隆起带,赢得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资源依赖等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提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城市圈新区。

一、武汉城市圈新区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2007年,武汉城市圈以其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和52.5%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三次产业分别为45.7%、60.4%和67.0%,见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1.一些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要素聚集趋势明显

从集群个数看,全省一半的产业集群集中在武汉城市圈。2007年武汉城市圈9市共集聚产业集群101个,占全省产业集群总数的49%。从规模看,全省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多数坐落在武汉城市圈。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5个产业集群有3个坐落在武汉城市圈,分别是武汉钢铁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700多亿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363亿元;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电子产业园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年销售额209亿元,随着富士康项目的建成投产,带动100多个配套企业聚集,年总销售收入将达1000亿元。

2.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仍有明显不足

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07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4.6∶43.9,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又相对偏低,一直在44%左右徘徊,没有大的突破,而同期全国工业上升势头明显,比全国低13.8个。二是工业发展对传统产业依赖性较强。传统经济比重重,新型经济比重轻,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企业是城市圈制造业发展软肋。三是产品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附加值率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自主技术创新水平偏低,创新成果转化率也偏低等。

二、循环经济是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1.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即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为环境而设计”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能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意味着在社会生产消费的物质层面上考虑对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变革。伴随着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循环经济建设发展的制度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循环经济的概念中,一个隐含着必不可少的有机内容就是围绕“绿色”市场的培育发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体系形态,是当今人类发展观处于巨大转折过程中,对传统经济模式发出的变革挑战,既不等同于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发展,也有别于通常意义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可持续“经济”,或者说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把循环经济的实质表达为新型工业化,进而将其核心内容归结为以产业结构重组转型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化建设,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

2.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法律保障

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新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引导单位和个人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着力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循环经济促进法顺利通过,确立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即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设立重点监管制度和强化经济措施等六项制度促进循环经济,为各部委、各地区地区制定循环经济的发展措施提高了有力的保障。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物质变换方式,它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革命,它必将引起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三、推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实现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既面临着科技大发展、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

1.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利用经济杠杆推动。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既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要把武汉城市圈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将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利用科教资源和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二是积极策划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全力推进企业上市;三是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实现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灯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群和优势产业链,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大突破口,着力解决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促进城市圈内部产业的互通融合。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应对思路。实现以较小的废物排放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可能的。这也许需要通过对废物排放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到负增长这样三个阶段的连续努力来达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将环保的理念变成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教学内容。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将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构建生态水网,发展水经济,彰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

4.倡导绿色消费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选择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倡导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倡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将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加强商业宣传,使“绿色消费”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倡导“绿色消费”不仅仅消费者的权利,而且是消费者的义务,努力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树立社会文明消费新风尚。

四、结束语

紧抓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经济发展措施篇7

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民以食为天”、我国作为一个无论是人口比例还是产业比例都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我国政府自来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先后颁布了一些利民惠民的政策、、条例、法律法规等,然而总是会在贯彻落实到农民身上时遇到困难,并没有真正的起到利民惠民的作用,另外,“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但事实是,“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一大阻碍因素。究其原因或是地方官员素质较低或是年龄太大,思维僵化,难以理解国务院颁布的政策的真正内涵,不能灵活的运用政府的指导思想、实施政府的政策,或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为政观念,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的时候,只注重自己的业绩和关乎自己升迁大计的方面,没有从本地的实际情况、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出发去考虑问题、实施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亦或者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阻滞等问题,近年来经常会出现某地、某地的白菜、冬瓜因道路不通畅、种植数量过高,产量突增等的报道。

(二)专业性人才不足

人才无论对第几产业、哪个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自然而然,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来说,专业性的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容缺失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其中更是以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就会出现许多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城市发展,而不愿意回到农村,城市出来的大学生去农村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各省的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各种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突飞猛进,所需要的人才、劳动力也大量增加,本地区的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许多其他地区的人才、劳动力大量涌进,其中以农村更为明显,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农村的经济管理发展缺少专业性的经济管理人才,愿意留在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一些老的员工,他们没有受到专业型的教育,大多数都是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工作的,会使农村的经济管理的实际发展与计划出现加大的偏差,经济管理发展的效果不大,他们大多数都思维僵化,跟不上现代经济的发展潮流,不能够灵活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延迟发展的进度。

(三)农业改型过程较慢

农业虽然是我国的三大产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在逐渐的减少,我国政府也在逐渐的着手进行农业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的转型,然而,农业转型的速度和效果却不理想,有些地方对农业转型理念的理解有误,找不到合适的转型道路,有些地方安于现状,不想进行转型改革。

二、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贯彻落实惠农政策

为了使政府的惠农政策、条例得到有效的实施,党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政府官员的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工作指南,而个人的升迁次之,同时,还要是他们深刻的理解政府的惠农政策,做到灵活、变通地运用政府的有关政策,从而更好的指导农村的经济管理发展,使农民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加强人才吸收力度

人才缺乏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障碍,而专业型人才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却一直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加强人才的吸收力度刻不容缓,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减少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其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平等的就业观念、较高的收入都对毕业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致使农村大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发展,所以为了减少人才流失的困境,有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努力的改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完善医疗、住房、保险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应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补贴。同时,还应该注重对老员工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的掌握有关农村基金管理发展的理念和内容,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思想,掌握新技术,为农村的经济管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竟农村本地的老员工对其地理特征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的!

(三)加快农业转型步伐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步伐,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的减少,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农业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强对农村的经济管理的力度,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区域、地形地势地貌、气候、土壤等一系列可以利用的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诸如开发农业旅游、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等一体化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同时,还应该有效的优化调节种植业主体结构以及实践模式,在确保农田、粮食播种基础目标,全面地进行高效绿色经济作物的研发,种植和培育无公害产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增加农副产品的产量,提升专用农业产品总体百分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有关部门要不断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村的经济管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结论

经济发展措施篇8

1.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位置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实现公平效益方面,意义非凡。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假设农业经济落后,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严重受挫,最终也会影响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此外,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很多,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50.32%,农业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广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同时,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三农”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民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收,工作的动力就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工作的重点是从技术、政策、机械、机制、人才配置等方面为农业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升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地位十分重要,现阶段及未来的长时间内,我国都将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因为,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创新可以帮助我国的农业经济实现更快、更稳地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情

2.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至今,农业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现代化农业经济初见成效,然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需要健全完善对应的制度和政策,但是,现在我国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尚未健全,仍有不足。劳动力是实现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的农业人口数量很大,这些人的社保制度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夠健全,还在探索中,更有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养老问题都未解决,这让一些劳动力无法安心地进行农业劳动,还有一些青壮年,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选择进城打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较为重视工业化的生产,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度有所降低,和工业相比,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的结构不够多样化,制约着农业市场的开拓,另外,农业相关基础设施的质量差、数量少,农村公路无法承重大型车辆,农田浇灌使用水质不高,电力供应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2.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这充分体现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差距,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现代化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传统自然经济制约着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方面,政府未能发挥好自己的指引作用。虽然最近几年,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够完善,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也不利于党的惠农政策的积极落实,最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大趋势

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健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提升我国农业的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集约化、科学化水平,才能确保农业经济更快、更有效地实现现代化发展。在发达国家,其农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现代化,都有着与本国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关的特点,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我国只有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济,才是最正确的农业发展思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3.1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农业经济

最近十几年,我国的人口猛增,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渐渐地,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就来了,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合理、科学、高效地开发环境与土地资源,努力实现这些资源的持续利用,然后再进行多品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研究和开发,以此来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时,要以农业经济为中心,例如开办农作物文化节等等,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农业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开发和使用,最终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方效益的平衡,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农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2发展多元立体化的农业经济

多元立体化的农业经济,指的是把生产空间根据不同的标准(深度、广泛度等等)划分出不同的层次,然后在每个层次空间内,实施不同的农业经济项目,以达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的。和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多元立体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形成了良好的供需循环,并且,某些项目的科学搭配,大大提升了农产品在产、储、售等各个环节的价值。

3.3发展科学、集约型农业经济

所谓的集约型农业经济,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精耕细作,以提升农业资源的产出率。集约型农业经济,有资金集约、科技集约、劳动集约三大类,我国目前以后两者为主,关于资金集约,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科技集约,能够大大提升劳动者的技能,丰富他们的生产知识,帮助实现生产理念生态化、产品市场化和农械科技化;劳动集约,可以帮缓解劳动力过剩的现状,有利于社会安定。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实现了高效高产,发展实现科学、集约型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对此,笔者总结了几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4.1高效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措施,实施农业运营、监管产业化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各项最前沿的科技,积极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研发新型农作物,改造农业,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用最先进的农业运营、监管模式来指引农业的发展,大大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的资源使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等等,并最终让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经营、监管,要使用先进技术和监管模式,极大地促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达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农业经济产业化,不但可以发挥农业市场的经济优势,还可以帮助实现农业经济的深化。持续提升农业经济的产出率、利用率,能帮助提升农业经济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4.2落实科技兴农总体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将使其成为影响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因素,“科技兴农”会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我们深入开展农业技术机制改革。因此,我们要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以确保农业科技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我们还要积极组织农业技术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把新科技第一时间应用到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农业实际生产中,确保农业实现全面发展。

5.总结

经济发展措施篇9

关键词:水利经济;发展;问题;解决措施

水利项目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水利工作者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工作,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工作的中心任务放在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方面。与此同时,水利工作人员还要采取更多的水利经济管理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强化企业的服务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一、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一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的主体就是水利经济。水利经济工作主要包括对水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和经营等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美化都需要水利经济为基础,同时,水利经济还为防灾减灾提供必要的手段。水利经济创造经济利润,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利经济部门提供成千上万工作岗位,解决了大量群众就业问题;水利经济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至关重要,成为好多地区的民心工程和脱贫致富项目。总之,通过有效调配,水利经济能够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利用,为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等提供合理用水,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时一刻都不能缺少。以三峡工程为例,就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有效地避免了在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水的危险,使得华中等地区的能源紧张情况得到缓解,大大减少了向长江排放废气和废水等的情况,有效地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从而使得三峡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三峡工程的显著收效,使得三峡工程成为人们在建设其他水利工程和水利经济的参考标准。

二、现阶段水利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地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水利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水利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

1、水利经济主体弱小

现阶段,我国很多水利经济产业的规模较小,经济主体经常出现小、散、乱的情况。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农业方面,很难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经济规模化,因此,我国绝大多数水利经济的主体为小机井、小水库等,并且这些水利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这造成水利经济主体视野狭小,思路不宽,治理结构落后,市场竞争力弱,无法承担水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任,不仅造成市场主体本身发展不足,而且影响国家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影响国家的水利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产业经济规模不大,经营分散,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个别省份,水利系统中的企业有几千家,企业资产过亿的却非常少,可以在水利市场中做为主打产品的更少,一些以水资源为经营重点的产品,如供水等,并不能具有强势。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化程度低,开发力度不大,也缺乏完整的、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3、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欠活

在社会公益支出方面,如防洪保安和排涝抗旱等方面,一些水利管理单位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一些水利管理单位对水电的定价不合理,使得水电费很难收取,从而使得支出缺口越来越大,使得负债越来越重。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虽然已作政策规定,由于各级财政资金紧张,进展缓慢。其次是中小水电、乡镇水管站的管理体制复杂,问题也较多。

4、财务管理能力不足

很多水利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健全地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在对资金进行管理时,管理者对财务控制比较薄弱,使得在企业运营时出现资金闲置和不足情况。在成本支出方面,容易出现支出过高。成本核算差,总收入数额很大,但利润低,甚至亏损;四是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坏账损失的计提、坏账注销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5、政策不配套

我国政府对水利经济发展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在对水利经济管理方面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规政策与水利经济的发展需求不能适应,会出现实际工作与政策矛盾的情况,使得现行政策不能满足水利经济发展需要。比如围绕水价不合理、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等问题,仍然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其次,水利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具体贯彻执行难度较大。发展水利经济要靠政策支持。要加大水利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和配套的力度,要为发展水利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现阶段加快水利经济发展的措施

1、用大数据推进水利经济发展

对水利经济的发展情况有全面的掌握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实现。通过建立数据库,将每个水利项目的信息进行整理,对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大数据采集和整理,了解全国各地水利经济发展需求,引领水利工程发展规划,满足水利经济主体投资投向需求,优化水利经济资金配置,促使水利产业科学、良性发展。

2、加强水利企业财务管理

对于水利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管理,要加强其基础工作的建设,如做好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特别是对于财务报告制度的确立要更加重视;成本管理,对于水利企业的产生经营、监督和控制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如对于成本费用的利润率进行提高,或者对于成本核算进行加强都是比较普遍的手段;如果想要加强水利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加强企业资产的运营能力,这就要对企业债权与负债比例进行控制,并有效的管理资金运作;想要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就要对收账款的管理进行及时准确的核算,对于收账款的限额和回收时间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免出现坏账的情况。同时,水利统计报告的完善、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加强以及透明的财务制度,都是加强企业水利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

3、水利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建设有机结合

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尽量科学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对水利经济工程的中长期的开发和规划,此外,还要注意将水利发展规划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融入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想要为水利经济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在城镇建设规划、用地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

4、建立多元投资体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想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对于水利经济发展中的掣肘,主要做法如下:固定的水利投资金额不变,其他政府政府用于发展水利的资金除了要符合政策文件规定外,也一定要到位,如果资金不足,可以抽取10%的费用用于水资源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也是加大力度考虑的问题;此外,民间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国内的中小水电建设筹资已有成功的先例,可见,引导和引进民间资金是非常可行的;银行贷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水利建设部门可以通过银行来获取一定的信贷资金。以上都是解决水利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5、提高资本运营能力,放宽融资渠道

想要使水利产业资本营运走向科学、良性循环,就要全面深化和开放水利产业市场的改革,改革的方式可以并购、租赁、Bot、tot项目融资、托管等来实现。另外,企业的上市融资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优势企业来说,要做大做强,整合整个水利产业的资产,可以提高水利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

6、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如今水利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他可以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创新产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水利企业在未来人才培养以及引进的方向。当然,如果对于网络信息、多种语言以及熟悉法律条规的相关人才更是水利企业所不能错过的。

7、水利产业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对水利的经济发展给予便利的条件和有效的支持;实行管理责任制,目的是为了将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人员吸纳进水利经济的管理机构;对于水利产业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检查与监督,可适当实行奖惩制度,这可以为水利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水利企业的管理者应站在时展的前沿,及时发现在水利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引领带动水利相关企业的发展。本文对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潘中华,刘万军.乡镇水利站存在的困境问题及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管理,2010,(4).

经济发展措施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力行业发展措施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城镇化改革不断深入,人均用电量不断攀升,已经达到1400千瓦时,实现了向重工业化发展的跨越。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电力发展必须适应低碳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一、发展低碳电力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中,电力产业已被我国划分为最重要的改革产业,在我国“十三五”电力规划中,把发展电力行业绿色低碳作为重中之重,其目的是为了构建清洁低碳、灵活智能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而发展这一电力体系可以有效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优化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作为一种全新的能源,太阳能以储量无限、普遍存在、清洁安全等优势成为最佳的替代能源,并且逐渐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提高,成本下降,是符合行业发展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有益尝试,对促进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在2015年一年,2012年联合生产总量会达到52.5Gw。而中国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则占了全球的一半。国家能源局在2012年8月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上调我国太阳能装机目标。从长远角度分析,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新能源合理开发

在电力产业中,使用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已经刻不容缓。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积极开发新能源是最核心的发展任务。太阳能作为电力产业新能源当中重要的一环,在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阳能本身清洁环保,可以无限使用,这些优点令它成为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新能源种类。一方面,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减轻对矿物燃料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地践行低碳经济的要求。太阳能光伏发电正是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兼顾了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又为所涉及的新能源企i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到来,人们更加珍惜自身的居住环境。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目前,我国多地区已积极加大对低碳电力技术的使用力度,继续推广高效率发电机组的应用;加快关停小火力发电机组的进度;加强对低碳技术的改造力度,提升发电机组的效率。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集聚可开发或潜力较大的区域,根据当地情况采用广热电冷联供技术。目前,节能减排已经引起了世界的重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中国的每个城市和区域都应该有责任从电力方面去减少碳排放量,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生产等方方面面,必须重视起来。只有抓住了环境污染的源头,才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治理,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平衡双向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电力行业应采取的发展措施

(一)加快低碳电力综合立法

对低碳电力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建立绿色电力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低碳电力指标评价体系和低碳电力资格认证制度。首先,在立法上,强化现有各项与低碳电力有关的法律,充实现有各项经济法中的低碳电力内容,充分体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次,在执法上,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违反低碳电力法律的行为,坚决绳之以法,确保在全国营造一个能推动低碳电力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积极发展低碳电力科技

低碳电力科技的核心首先是人们的科学活动和技术开发都必须坚持辩证法和整体性的观点,既要考虑成果的正效应,也应得出预防和解决负效应的办法和措施。其次,要加强废物资源化的研究和开发,部分废弃物都是另一种物质的异化形式,具有再利用的电力开发价值,因此要对废弃物资源化和开发利用的研究,这是低碳电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加强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有效性,是支撑低碳电力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物质保障。加紧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工作,推广技术应用,将特色示范项目与低碳电力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示范提升产业,以产业推动技术应用”的良性发展,使行业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合理改善低碳能源结构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不断提升。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使用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刻不容缓,如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当中重要的一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太阳能由于其清洁环保,可以无限使用等优点,一定会成为未来人类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新能源种类,并得到重点普及应用。而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并为太阳能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真正从新能源的使用中获得收益,便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太阳能低碳电力示范项目运营模式正是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兼顾了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又为所涉及的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此,这种新型低碳运作模式一定会对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带来积极影响。

(四)加快电力产业模式调整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传统农业与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下,大力培育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根本任务。在市场机制环境下不断发展的低碳电力模式正是以提供能源服务为基本模式,属于国家大力扶持的新型服务业。例如,太阳能低碳电力示范项目运营模式是在传统电网公司的基础上创立的,对太阳能低碳电力示范项目行使日常管理、运维等基本职能。可以这么认为,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这种新型运营模式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在发展过程中应坚决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同时,加快低碳电力技术进步和改造,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新材料和新工艺,提供能够高效利用资源、能源的新技术,提高物质转化率,减少废弃物产出率;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

(五)积极帮扶低碳电力企业发展

第一,制定奖励政策,鼓励低碳电力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科技,推动智能型电网结构的发展;第二,研究制定光伏行业的行业标准,以标准化要求的方式提高低碳电力企业的生产质量,进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对于原有的政策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相应调整;第三,转变光伏经营方向,将太阳能光伏产业逐步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并打开国内市场发展渠道。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下,电力能源体制转型绝不是几个部门或企业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全国人民、企业和政府一起努力,才能实现电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为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