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思想十篇经济发展思想十篇

经济发展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5:53

经济发展思想篇1

一、研究概况

关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就目前的材料来看,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专门研究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研究对象包括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发展观等;另一类则包涵在陈云经济思想的研究之中。第一类,专门研究成果。这一类成果出现时间较晚,大部分都在2000年以后,且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还没有相关专著出版。截止2011年10月,CnKi检索主题“陈云”并含“经济发展思想”的学术论文只有4篇;“陈云”并含“发展思想”的22篇;“陈云”并含“发展观”的95篇。另外,武汉大学王元璋教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史》中,有专门一章研究刘少奇、、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陈云部分有将近8000字的论述。这一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意义和启示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如,张凤翱《陈云对新中国发展问题的四次重大思考》③,刘明松《陈云经济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④,房维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陈云的经济指导思想》⑤,蒋永青《、陈云“一五”末期若干发展思路比较》⑥等。第二类,包涵于陈云经济思想研究之中的成果。由于经济发展思想本身内涵于经济思想之中,所以很多学者,尤其是较早期的学者,没有明确区分陈云的经济思想和发展思想。但是,从研究对象和结论来看,很多学者在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同时,已经研究了陈云的发展思想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并用或者混用了陈云经济思想和发展思想的概念。这一类研究实际开展时间较早,起步时间可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且成果颇丰。大约有超过一半的关于陈云经济思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都涉及到了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在已出版的近50部关于陈云研究的论著中,包括论文集和传记,涉及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有30多部。截止2011年10月,CnKi检索主题“陈云”并含“经济”的学术论文有1650多篇,继续“在结果中检索”并含“发展”的学术论文,结果有710多篇。这一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具体方面,大致包括陈云关于经济发展的国情论思想研究、国力论思想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研究、战略思想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专著和传记:邓力群《向陈云同志学习做经济工作》①;金冲及、陈群《陈云传》②;李成瑞、朱佳木《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③等;优秀的学术论文:多收集在纪念陈云诞辰周年的论文集中,主要有《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④;《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⑤;《缅怀陈云》⑥;《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⑦;《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一辑)》⑧;《上海陈云研究》⑨两部等。此外,在一些党史和经济史方面的论著中,也有涉及陈云经济发展思想方面的论述,如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瑏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第二卷瑏瑡;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瑏瑢;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瑏瑣等。从纵向角度来看,对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1980年11月、1982年4月,由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辑的《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年)卷和(1949-1956年)卷,经中央书记处批准,在党内发行。“陈云研究的帷幕即从全党学习和宣传这两卷文稿开始。”瑏瑤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也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关梦觉《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初探———学习〈陈云同志文稿选编〉札记》瑏瑥;王琢、黄菊波《国力论》瑏瑦等。1984年1月、7月和1986年6月,《陈云文选(1926-1949)》、《陈云文选(1949-1956)》、《陈云文选(1956-1985)》相继出版,陈云研究的材料得到大大丰富。

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也得到大大推进。代表性著作有,周太和《建国初期财经战线上的三次决策和实施》瑏瑧;王梦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嚆矢———读〈陈云文选〉(1949-1956)》瑏瑨;陈光林、刘凤歧同名著作《陈云经济思想研究》瑏瑩等。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是,由专题研究逐渐向总体研究过渡,由单纯经济理论层面研究向史论结合深入研究过渡。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头两年。1995年4月,陈云同志逝世,6月,《陈云文选》第二版1~3卷出版。2000年,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上、中、下三卷出版。这部《年谱》除公布了许多新史料以外,还使研究者能够全面连续地把握陈云一生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脉络,而之前研究者只能通过《文选》掌握陈云的主要思想观点。因此《年谱》的出版把陈云研究,包括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杨波《新中国经济战线的奠基人———缅怀陈云同志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贡献》①;朱佳木:《陈云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②;汪海波《对陈云关于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思想的历史考察》③;李沛贤《学习陈云“国力论”的发展思想》④;孙业礼、熊亮华《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⑤等。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是,在资料越来越丰富的基础上,研究越来越全面深入,在专题研究和总体研究方面都有高质量的成果,并且更注重研究陈云经济发展思想中的一般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第三阶段,2003年以来至今。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在理论界和社会上掀起了一个持续至今的研究发展观和发展思想的热潮,对陈云经济发展思想更多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始自这个契机。有学者开始把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从他的经济思想中剥离出来,进行专门研究,如舒毅彪《陈云经济发展思想新论》⑥;刘明松《陈云经济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⑦等。但是,更多的学者还是习惯于在陈云经济思想原有的体系中研究陈云的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如程恩富、程言君《蕴含丰富科学发展观的陈云经济思想研究》⑧;王玉福、孟轲《试论陈云经济理论中的科学发展观》⑨等。2005年适逢陈云百周年诞辰纪念,《陈云文集》1~3卷和《陈云传》上、下卷同时出版。《陈云文集》收录的是《陈云文选》以外的重要文稿,多数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陈云传》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编写出的翔实的信史。乘这几股东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仅2005年一年出版的论著就有近20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涉及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论著近10部,论文100多篇,如曹应旺《开国财头陈云》瑏瑠;熊亮华《红色掌柜陈云》瑏瑡;周太和《陈云与新中国基本建设》瑏瑢;有林《陈云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瑏瑣;吴易风《陈云的综合平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瑏瑤等。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还有,学术论文:张卓元《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的重大意义》瑏瑥;靳辉明《陈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瑏瑦;智效和《陈云计划与市场关系思想研究》瑏瑧;景天魁、何健《论陈云的社会发展观》瑏瑨等;专著:金邦秋《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研究》瑏瑩;王杰《欠发达板块的经济学大纲———陈云经济思想纵论》①;姜辉《陈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等。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是,一方面对包涵发展思想的陈云经济思想的研究质量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开始出现专门研究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成果,但是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没有在实质上从经济思想中提炼出陈云的发展思想。

二、研究主要问题综述

关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从笔者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大致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

什么是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和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是研究陈云经济发展思想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关于专门研究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专著出版,学术论文只有两篇③,其中也都没有直接定义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关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者较多的论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必须与国力相适应④;第二,经济发展必须和资源环境相协调⑤;第三,经济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搞好综合平衡,注意内部协调发展⑥;第四,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进经济发展⑦。此外,还有学者论及: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⑧;为人民谋利益是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根本出发点⑨;经济发展的速度要适度瑏瑠;利用外资和外国的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瑏瑡等。赵士刚在论及“陈云经济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人民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所在”时,特别提出,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个本质,在经济发展方面,陈云提出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思想,力求从经济发展的动态着眼,处理好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综合平衡的思想,以此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手段。瑏瑢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很多学者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角度,阐述了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特点和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瑏瑣,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①。程恩福、程言君认为,陈云经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理念,陈云“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的萌芽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陈云一切“有利于人民”的思想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陈云的统筹兼顾思想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②有学者把陈云经济发展观的特征概括为:持续稳步、综合平衡、快速高效。③关于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主要在于: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王家云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陈云发展观中的十大关系,即强国与富民、先富与共富、计划与市场、国营与私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与重点、中央与地方、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速度与效益及改革发展与稳定,提出学习领会陈云发展观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提高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关于陈云经济发展国情论思想的研究

高度重视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是陈云经济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学者指出,陈云之所以能在我国经济困难之时多次力挽狂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深谙我国国情。陈云“一直认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即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国情,否则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⑥有学者提出,陈云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坚持从国情出发,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思想。⑦有学者认为,一切从国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从中找寻规律性,是陈云整个经济思想的基点。

一切从国情出发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贯穿在陈云经济思想的所有方面。⑨陈云经济发展国情论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四部分内容:一是陈云对国情的认识有哪些;二是农业发展问题;三是工业布局问题;四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关于对国情的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陈云特别强调“中国是‘大国小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组织和安排社会主义建设。瑏瑠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分析和认识国情,要从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技术、生活、资源等方面考察它的历史和现状瑏瑡,要摸清摸准国情的各方面情况,研究的范围要广,瑏瑢以此作为制定国策的依据。概括起来,陈云对国情的认识主要有四点:我们原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造;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民占有很大比重;我们底子薄,起点低,安排人民生活的担子重;我们各地情况复杂,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经济发展思想篇2

一、普京经济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总统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阐明了他对俄经济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构想。此后,他以该文的思想为基础,不断对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经济思想。概括来看,普京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赶超”特色,具体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强调速度的至关重要性。普京充分认识到,俄经济已“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为缩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发达”国家行列,俄必须以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经济;因此在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问题。按他的估计,俄经济在6-7%的增长速度下,还需要5年才能使生产规模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达到今日英国、法国的水平,未来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要赶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来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  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илетия”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问题上升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问题”,是检验俄政府经济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注:  Там  же.)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他就对政府预测今后几年俄经济增长仅为3.5%至4.6%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长速度”的表现,“低估了俄罗斯的能力”,并进而指出,为了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和名副其实的成员资格”,以及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俄“经济应当更快速地发展”,否则“永远都赢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力将大大缩水”。(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 19,04,2002.c.1.)

其次,充分发挥能源和军工两大优势,壮大新型产业。能源和军工是俄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也是政府预算和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2001年,能源和军工分别创汇500亿和44亿美元。近年来俄一些人主张减少资源出口,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资源附属国”;减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将来对俄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普京力主继续“发挥两大优势”,找到符合俄“资源、当前市场分布和联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潜力为己所用”。(注:Там 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用军售保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增强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财政预算,换回发展知识和信息等新型产业所需的投资,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场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上世纪90年代俄经济自由派忽视甚至回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普京强调,俄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对经济“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命令式的计划和管理体系”,也不是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规则执行”,而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调控“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让国家政权体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当然,普京也并非轻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来,没有发育成熟的各类市场,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步伐,以促进俄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普京认为,俄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俄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改革使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明显加深,但由于经济体制长期与国际未接轨,以及过去俄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俄经济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名份,从而饱受西方贸易歧视却难以有效反击。(注:Там же.)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势加大对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欧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承诺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谈判,尽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业不太赞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要求政府争取在2003年底前领到“入门券”,以其推动俄经济尽快按国际规范运作,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二、俄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实无疑成为一大关键。鉴于20世纪90年代俄经济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期限的远景发展战略”(注: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c.1.30,12,1999.)这一判断,在普京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俄罗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现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主持的战略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各派著名经济学家和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负责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4月该中心制订出《俄联邦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草案,后经政府反复讨论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和《2000-2001年政府优先任务》。前者是对俄未来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后者则是对最近一两年具体执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针》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等三方面,对俄政府希望在未来十年应达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定出了阶段性目标,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方针》提出,今后十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5%,加上卢布在十年内可能会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1.5倍,即由2000年的约2050亿美元增至4570亿美元。年通胀率将由2000年的约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过10%。年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预计的846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887亿美元和2010年的1042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则要分别达到459亿美元、707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约191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亿美元,2010年达524亿美元。十年内居民个人消费将增长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3,占人口40%的贫困阶层的收入将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穷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针》对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总体构想是:第一阶段(2001-2003年)将把经济调整、保障所有权和平等竞争作为改革重点,第二阶段(2004-2010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关键因素是保障所有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在经营、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中清除行政障碍,关闭亏损银行,降低税收,实施负责任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领域,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努力使公民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消费水平,包括舒适的住宅、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在中老年时期享有应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领域,确实贯彻明确划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与责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行地方自治,逐步将国家部分职能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机关对所通过的决策应负的责任;改革司法体系及国家其它护法机关;恢复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体系的可控性和运转效率。

为保证中长期计划落实,以该文件为指导,由政府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制订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如:“俄罗斯森林工业发展纲要”(2000年5月提出)、“俄罗斯2020年前燃料开采指标”(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动力发展战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联邦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规划”(2000年6月)、“俄罗斯七年铁路改革计划”(2000年10月)、“俄罗斯能源长期发展战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罗斯与外国到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国家构想”(2001年6月),“俄罗斯国防综合体2010年前和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11月),“俄罗斯联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构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长期计划正是通过这些部门或行业规划,被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方针》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文件中所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实或超额完成。如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2001年俄GDp达到9.04万亿卢布,按当年官方平均汇率1美元兑30.14卢布计算,约为27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03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文件规定2004年887亿美元的目标,而且距该文件所定2010年1047亿美元的指标已相差不远。(注:“Основные 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окаэатели по ро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汇储备达到380亿美元,与计划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这说明俄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不仅是务实和稳健的,而且从某些方面看,还有些“保守”。

三、俄罗斯经济前景评估

俄经济正处在1998年危机后的持续增长期,虽然期间有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达6.6%,累积增长达20%。2001年9月以来,受国际石油和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俄经济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长3.8%。没有迹象表明俄经济会在今明两年内再度陷入一场危机中,或再次跌入负增长。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能达到俄总统的要求,且受多种因素制约,俄未来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能难以达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长期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长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体似可作出如下判断:

(1)2002年将是增幅“下降年”。从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由此转换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趋旺是近三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卢布贬值和进口减少、国内生产形势趋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长因素的潜力正在耗尽,加之随着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垄断部门开始自主定价,原来按国家计划,低价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体制已被打破,生产企业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能源和原料,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严重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俄国内能源价格平均上涨15%,按有关专家测算,要使能源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未来还应再涨15-20%。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生产国对俄能源压价出口大为不满,多次以反倾销调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须将能源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基本统一,使之最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将对俄能源和其它生产企业造成更大压力。此外,俄企业还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紧缺、产品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不足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问题,这些因素合力“发作”,构成2002年经济增速低迷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8%,略高于政府计划的3.4-3.6%。工业仅增3.2%,农业增4%,固定资产仅增1.8%,外贸还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итуация в России.http://www.strana.ru.23,09,2002.)经普京批评后,俄政府对今年的增长计划调整为3.9%,这虽与普京的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认为,这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问题年”。目前俄国内经常提及有关“2003年问题”,主要是指2002年俄经济的多数负面影响不会立即克服,其惯性还会持续,并将继续制约俄经济增长,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为“困难年”。具体原因包括:首先,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难以保障其与劳动工资和消费增长相适应,因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正如俄总理在国家杜马作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报告时所承认,俄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工资增长了,但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 М.М.“Доклал 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义上整个工业领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而实际上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实际为8%比5%。为实现社会稳定,俄总统和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规定从2003年起,包括军人津贴、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以及给贫困家庭的补助都要逐渐指数化,这无疑会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未必有直接帮助,但肯定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其次,经济部门之间的投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出口部门特别是能源领域吸纳投资占俄全部投资的2/3,而其它生产部门的投资不增反降。以近两年为例,在工业总投资中,对石油开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3%、11%和10%,而机器制造和轻工业仅占7%和0.5%。这种投资结构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吸纳投资多,一旦出口因国际市场变化受阻,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国家欲扶持的领域很难吸引到投资,因而发展缓慢。其三,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由于整个90年代技术创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虽然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且技术创新投资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不到20%。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工业产品中的比重2001年仅占3.1%,出口产品中新技术产品比例不到1/5,这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俄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弱势。其四,正值还债高峰期。债务偿还一直是俄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也严重影响着俄经济发展。据俄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债总额为1283亿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标是在还清今年的约140亿美元后,到年底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国际认可“安全线”内。据俄政府资料,2003年俄预算总额为770亿美元,而已被列入预算的外债偿还额高达173亿美元,约占1/5。(注:Улъянов Η.“Бюджет-2003”,www.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影响。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降拖累,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国际市场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俄经济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产品中石油又占1/3,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敏感度显而易见。据俄有关专家测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下降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就相应下降0.4-0.6个百分点,年出口收入减少20-21亿美元,财政税收减少8-9亿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 А.Р.“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也相应减少。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这种低增长可能还要维持1-2年,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结束,(注:中国社科院《重论动态》课题组:“关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七种观点”,《新华经济》2002年8月27日,第3页。)这就意味着俄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预计2003年也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对俄经济又是一个转折点,渡过这一年,人们就将增加对俄的信心和投资。(注:Кудрин А.“Доклад о приоритетах 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и параметров 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 бюджетов”,www.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为“好转年”。俄政府认为,在渡过2003年的“转折”后,俄经济增长应逐步加速,向着良性、规范、持续增长的目标挺进。近年来为整治俄经济环境,当局参照国际经济体制和发展趋势,已经和正在加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条例和规定,经济交流和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政府近日还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对下一阶段经济改革、通胀控制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和目标。纲要提出,国家将通过落实一系列高效机制和补贴部分贷款利息,优先对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将对高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将努力确保在资源出口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地位”(注:Сергеев М.“Бюджет-2003”.www.strana.ru20/08/2002)。政府还计划在2004年实现“无盈余”预算,以加大对社会和经济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求将通胀率由2002年预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计划实施50项促进俄各地区发展的联邦计划,其中包括《远东和后贝加尔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通过加速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果俄争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这对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欧美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后,也会相应取消部分过去针对俄的歧视政策。世界经济也许能在此期间走出增长“低迷”期,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这对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经济将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间每桶俄石油的国际市场价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速就能达到5.4%,2005年则可达到5.6%。(注:“Нужен ли рост без 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16/2002.С.2-3.)

经济发展思想篇3

【关键词】思想教育经济发展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速增长是对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最鲜明的诠释,2015年全年我国的GDp超过67万亿元,思想教育工作对迅猛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如下: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帮助修正经济发展方向。各类经济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快速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对经济发展思维的正确引导,使各个经济活动主体能够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并能积极响应和把握住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的时机,从而实现整个区域或者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能够约束各类经济活动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规范经济个体的道德行为,作为经济个体,他的各类活动必定是最大化追逐经济利益,但是同时他的各类经济行为也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得整个经济环境规范、有序,各类经济经济活动开展顺利,纠纷减少。

再者,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推动经济个体的积极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思维和精神的促进,通过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经济个体开展各类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经济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通过创新能力的激发,提高工作积极性。

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仅在于影响经济个体,更是通过道德舆论的导向,帮助创作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处在消极、低迷的状态,那么整体经济发展也会较为疲软,反之正面、积极的、充满上进的大环境,则会让经济发展也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那么处在其中的经济主体也将顺利开展经济行为。

二、国外思想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思想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它通过在精神层面获得认可,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通过行为促进其价值活动的开展,历史上国外发达国家对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早有运用并获得一定的成效。

在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企图通过新的思想模式的探索来加快经济的发展,最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管理论,通过加大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把人的情感关注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这里理论获得了众多个体的共鸣,并且帮助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20世纪的中期,日本进行了对整个国家“软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宣传和导入,获得了整个国家经济个体的认可,这一思想的导入帮助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一度增速超过了美国。

三、做好思想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不难显现,思想教育工作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国家需要认真对待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工作具体可以展现在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个体的促进作用

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最上层的需求层次是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对个体来说最能产生效益的,对于经济个体来说,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能起到作用的也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引导。

对于国家来说,能够通过合理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经济个体了解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方向,了解经济个体自己目前的缺失和不足之处,通过思维方向的统一,来指引他们进一步的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鼓励学习新的能力,并且快速的将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力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帮助经济个体快速自我发展。

2、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政治稳固,思想统一的国家经济环境必定的良好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要进行我国中国人民共产党的主要思想方针的宣贯,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l展和建设目标的宣贯,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正在实行的我国基本经济体制方向的宣贯,通过对我国已有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帮助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形成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优势,做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

3、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优胜劣汰”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阶段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众多,有位于发展前端的、有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有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的,有只能部分使用的,要保证适用性,就需要通过形成适宜的思想教育环境来帮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形成强大的思想氛围、精神氛围、道德氛围,来全面帮助经济个体头侧的了解经济理论,主动地向适合的经济发展方向靠近,淘汰落后的理论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常青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19.

经济发展思想篇4

   关键词:解放思想;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以人为本

安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当前,安徽正处于奋力崛起的关键阶段,既承担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落后的人口素质,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这些种种问题都对安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安徽的省情决定了安徽必须走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安徽崛起的应有之意。可以说,安徽崛起的过程也就是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国社科院2007年公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在全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中,安徽位居中游。由此可见,安徽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具有较大潜质和发展空间的,而推动安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安徽奋力崛起首先需要的就是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能不能解放、思想解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安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败。

   一、解放思想需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立足省情,千方百计转变观念,勇敢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的也是发展。作为我国中西部的欠发达省份,发展更是安徽当前最大的政治、最迫切的任务。根据我省的“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国民经济将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也将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如果届时能顺利完成这一规划,安徽的发展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安徽在发展,全国也在发展.而且很多省份的发展速度都超过我们。与安徽毗邻的江苏,2010年gdp要达到29,000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浙江gdp达到2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河南gdp达到16,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5年后.安徽生产总值才能过万亿.而河南的gdp却早已超过1万亿元,广东、山东、江苏等已超过或接近2万亿元。由此可见,安徽未来的发展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与安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安徽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上,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过于陈旧。而安徽要想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所能依靠的也是解放思想。

   事实上,在安徽省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是不乏解放思想的先例的。敢为天下先的安徽人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引导了全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的大潮。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始于安徽,安徽的改革始于农村”,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实现了大包干,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后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包产到户在全省进行了推广,此举轰动了全国。继而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农业学大寨”的旧框框被完全打破,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过多年的计划经济之后,商品经济和民营经济刚刚有所抬头,当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还在对这一新生事物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时,安徽的市场却空前繁荣,民营经济办得红红火火,芜湖的“傻子瓜子”更是驰名全国,在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支持后,全国的市场都放开了,安徽为全国做出了榜样。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中央再次将改革的重点放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央将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首先放在安徽进行试点,安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安徽是具有解放思想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也是非常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的。但是时至今日,当省内外学者在研究安徽的发展时,仍然一针见血的指出,制约安徽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原因何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历史上,安徽的解放思想是有亮点的,但是却没有形成以点成线、由线带面,全省解放思想促发展的大好局面。在一些干部的脑海里,还是摆脱不掉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不够坚决有力。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深度、开放的程度。安徽要想扭转落后局面,获得新的发展,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创新。目前,安徽的发展面临的不仅仅是项目、资金、人才、环境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省崛起的目标,就一定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安徽需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立足省情,从解决我省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秉承锐意改革、敢为人先的精神,保持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敢于负责、一抓到底的作风,千方百计转变我们在所有制问题、计划经济、自然经济和经济社会上的旧观念以及封闭的内陆意识,努力开创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二、解放思想需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体制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战略上的每一个重大调整,在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取得的。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解放思想并不等同于胡思乱想,解放思想必须立足现实,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朝着科学的方向前进。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某些改革开放较早的少数地区就存在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去管其他方面,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例如,有的地区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回报,未经过认真审查,就强行上马可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危害的项目,虽然短期内当地财政收入显著增加,gdp也年年上升,但是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时间一长,环境和资源问题就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地政府不得不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来治理这些问题。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早已超出了经济所能涵盖的范围;还有的地区,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的时候,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在企业改制、单位重组等问题上,无视弱势群体的正当要求,没有切实保护大多数普通群众的利益,导致矛盾激化,上访、静坐等群体事件此起彼伏,甚至酿成了耸人听闻的血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极大的损害了党的形象、政府的信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发地区的一大优势就是在发展的过程可以更多吸取前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安徽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解放思想中,就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并且充分利用这一点。我们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只由少数领导干部或所谓专家拍脑袋,凭一时意气或者短期利益来下决策,而是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了解问题症结所在。在决策和执行时,要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来办事,要从我省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握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走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解放思想需要以自主创新作为突破口,坚持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解放思想的关键就是在于能否自主创新。创新是使我们的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只有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才能迈出改革的大步子,闯出发展的新路子。要想实现安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安徽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必须要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安徽的发展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推动安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近年来,安徽发展的实践经验无可辩驳的告诉我们,解放思想越充分,自主创新越突出的地区和单位就能越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强劲的发展冲劲和广阔的发展潜质;反之,则会举步维艰,陷入发展的困境而难以自拔。作为安徽省自主创新的“领跑者”,安徽省会合肥就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坚持了自主创新,最终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一直走在全省解放思想、自主创新的前列,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令全国叹服。与合肥并称为安徽新时期经济发展“双子座”的芜湖市,其解放思想的程度、自主创新的力度和跨越发展的速度也令人刮目相看,其知名品牌奇瑞早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翘楚,并远销海外,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汽车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芜湖华东光电研究所坚持解放思想、自主创新,不等不靠,为我国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这些都是依靠解放思想,促进了自主创新,进而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的典范。反观我省有的地区,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一次次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导致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困难重重。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作为安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如果想迎头赶上,奋力崛起,常规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是很难起到显著效果的。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往往需要的与众不同的工作思路、创新性的发展途径。在现阶段,安徽必须依靠创新来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发挥人民的创造才智。解放思想是自主创新的前提,自主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只有立足省情,抓住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推动自主创新,着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努力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安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解放思想需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急迫、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应当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安徽只有解放思想,立足省情,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算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安徽崛起才能成为现实。

   安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贫困人口多。根据最新的统计,安徽现有部级贫困县19个,安徽贫困人口数约占总人口数的15%。很大一部分群众现在仍然还在为尽早摆脱贫困而努力。由于安徽的这种现实,普通人民群众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上面着或多或少的困难,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下打击了一部分群众对生活的信心,他们感觉生活压力很大,生活质量也不是很好,增收困难,基本保障也跟不上,有少数人甚至想不开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就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以人为本,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断引起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对安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思想篇5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阶段退却社会主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其实践意义来说)。新经济政策思想活学活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地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列宁就曾说过,现在我们“将社会主义拖入了现实生活”①,这为我们如何深入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背景

新经济政策思想即是列宁围绕苏俄新经济政策所阐发的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毋庸置疑,列宁这一思想是围绕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而逐渐形成的思想。在苏俄三年内战行将结束,列宁等苏俄领导人正打算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时候,苏俄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以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为顶峰。危机的严重性质给苏俄的领导人以警醒,使他们意识到三年内战中为赢得战争所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国内形势,必须果断地终止这一政策从而避免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敌视,避免农民和工人阶级联盟的破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列宁重新思考了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逐步得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核心内容是,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恢复工农生产中的流转,实行租让制,采用迂回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值得一提的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既是源于对三年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又不限于仅是对以往政策的总结,而也是在基于对苏俄这样的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步构想阶段。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后,大约1918年春天,列宁即对苏俄国内所存在的经济成分作出了较为冷静的判断,即指出,苏俄存在着从宗法式的、小商品经济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直到社会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并着重指出了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苏俄是小商品经济占据绝对优势。他由此推导出国家资本主义对于一个小农经济国家的意义,因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国家资本主义要高于小商品经济并且是社会主义的前阶。②苏俄既然处于这样的阶段,就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监督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在这个阶段,列宁的这一思想仍处于设想阶段,尚未经实践的检验,只能说其中孕育着新经济政策的思想萌芽。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初步构想不是在战时共产主义之后而是早在之前就已经提出来了。

第二阶段是正式提出的阶段。随着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阶段,苏俄的经济政策也随之变化,原先设想的国家资本主义已不可能实行,战争的状态及苏维埃政权处于守势的局面使得苏俄迅即转入以共产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的产品集中分配体系,这种既符合战时需要又契合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经济政策使得苏俄经受住了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考验,与此同时,这种体系和政策的初步见效使得列宁等产生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所谓直接过渡,即是指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直接过渡到以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即要求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调节)为主的国家。这种直接过渡的思想抛弃了列宁原先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脱离了当时苏俄经济的实际,在国内战争进入尾声之际,导致了大批农民破产,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农民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高度紧张,这就为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大致在1921年春,国内的政治危机(农民暴动不断,甚至出现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最终迫使列宁结束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但在这一阶段,应当说,列宁主要是从战术的角度来理解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类似于一种军事上的退却,而这种退却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迂回的战术。这种“退却”的说法首先是一种为了说明和宣传解释新经济政策的形象的比喻。必须着重指出,这时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定位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列宁多次指出退却的时间和限度是不知道的,要看实践的情况③,他对于新经济政策是存在一定的疑虑的,因为他必须考虑到新经济政策在恢复了正常的工农流转和生产之后与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经历了三年国内战争的殊死搏斗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之后,这种退却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而列宁在许多场合都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为了“极顽强地向前进攻”,所以这种退却是有附加条件的,即退却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而不是背叛革命。因此,在这个阶段,新经济政策更多的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随时面临着转入进攻(即调整政策)的情况。顺便提一句,虽然新经济政策与列宁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初设想相呼应,列宁在解释新经济政策时也提到了1918年春的著作,但必须指出,在经历了残酷的国内战争和意识形态的强化之后,列宁这时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强调不可避免带有“临时性”的意味。

第三阶段是发展深化阶段。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多以后,列宁根据实践的经验对新经济政策的定位有了更为清醒、更为理性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已由原先的“退却的进攻”变为“长时间的或战略的退却”,也就是说,这时的退却已经不是临时性的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实行的稳定的政策了,这样说,不是意味着“放弃进攻”,而是将进攻大大往后延期了。这种看法的依据在于,列宁认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④这就清楚地表明,短时间内从退却转入进攻已不是列宁的观点了。列宁的观点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一个基本的因素在于,列宁对于俄国农民的文化程度作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评价。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俄国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而俄国落后的文化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用列宁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⑤这里的“根本”就表现在,从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来看,社会主义已经不是意味着采用集中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方式(即典型的计划经济),而是意味着采用合作社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即资本主义的集体企业经济),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无产阶级国家掌握土地和生产资料。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再反过来看列宁关于“退却”的提法就更易于理解了,正是由于长期停留在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得以充分论证之后——因为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⑥,他才能够得出“延期进攻”的观点而不是“重新进攻”的观点。因为,这时的“退却”已经有了不同于提出这一说法之初的含义,“退却”已经不是退却了,而是重新确立新的社会主义阵地了⑦。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阶段论的重大意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三个阶段的思想变化是非常急剧的,常常伴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这导致了我们理解列宁思想的难度,但如果我们能紧密把握列宁思想发展轨迹之间的这种与实践互动的关系,则不难找到列宁不同阶段思想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内在发展逻辑,正是这种逻辑浓缩了苏俄革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矛盾。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告诉我们,他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贯的、始终如一的。新经济政策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临时性的举措,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缓和苏维埃政权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巩固苏维埃政权。但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列宁结合对苏俄发展阶段的分析,敏锐地发现,在俄国完成十月革命之后,却仍然面临着无产阶级革命之前需要完成的经济任务。这一任务不仅不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而更易于完成,恰恰相反,这种经济领域的任务与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所宣传的革命意识形态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在俄国后来的发展进程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使后来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科学社会主义本来面貌的认识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一矛盾,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发展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还原了科学社会主义本来的面貌,探索了如何在现实的条件下,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247页

②《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51页

③《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242页

④《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252页

⑤《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255页

经济发展思想篇6

关键词: 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思想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过程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是在肯定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1)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将发展等同于增长,即“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这一发展观在推动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治动荡。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

(2)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二者并重的发展观。这一观点反映了发展理论学者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美国学者胡格韦尔在1978年出版的《发展社会学》中提出,发展应该把变迁与增长联结在一起,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只是一个量的概念,而变迁是一个质的概念,只有经济增长加上社会有序变迁才是发展。

(3)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并重的发展观。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识上更加注重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新的历史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思想内容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思想。

1.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社会发展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化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他告诫全党:“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在邓小平看来,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经济建设,离开了这个中心,就会丧失物质基础。同志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3]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全面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2.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深刻反思的结果。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要求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其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1995年9月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第一次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从我国实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的关系。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率为6.51‰;由于计划生育制度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我国国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我国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协调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又是人均资源小国。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又加剧了资源的相对短缺。解决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就是技术创新,开发节约并举,利用市场机制,坚决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不断加剧。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快速减少。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要保护与治理并重,积极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必须明白,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也增长了40多倍。[10]我国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生产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11]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和20%。[12]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资源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13]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我国长期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施。实践证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看,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

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数量的投入为基础,转移到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和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的观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已经具备良好前进的国际环境、体制基础和政治保证。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一定能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以什么为发展目标和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新、最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251.

经济发展思想篇8

树立新思维,集聚产业群发展新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高度。要促进崇左市经济大发展必须树立新思维,用世界的眼光,抢占思想制高点,选准解放思想的角度,突破狭隘视野,构筑宽广的发展平台,迅速集聚新的产业,加快发展新的经济。

(一)用新的思维深刻认识自己。要促进经济大发展,必须树立新思维,抢占思想制高点,突破狭隘视野,强化战略和忧患意识,培养全面开放的世界眼光。首先,要树立全局意识。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竞争的总态势、总规律,深刻审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政策、市场等环境因素和内在条件变化,深刻分析区位、资源等优势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存在的顽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其次,要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全面开放的世界眼光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落后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解放思想,变革创新,以进取的心态、开放的视野、战略的思维谋划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

(二)筑新的平台加快发展自己。崇左作为北部湾经济区4+2成员,以交通和物流为重点纳入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崇左参与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域得到了延伸和扩大,从陆地扩大到海洋,从内地向沿海延伸,实现了边与海的优势互补,更加突出崇左国门城市和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的战略地位,突出了崇左在北部湾经济区中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进一步深化了崇左的国际国内合作领域,拓展了开放合作的新空间。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新平台,立足“边”的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构建“t”型经济发展格局(即以大新―龙州―凭祥―宁明533公里边境沿线为横轴的口岸经济带,以南友高速公路沿线为纵轴的交通物流经济带)为依托,以“一区两园三基地”(即建设中国―东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中国―东盟凭祥物流园和崇左国际物流园以及蔗糖业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重点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边关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六大农业支柱产业(粮食、甘蔗、畜牧水产、剑麻、林果、瓜菜)和六大工业产业(蔗糖、矿业、建材、剑麻、林果加工和民营企业)为支撑,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抓新的项目迅速壮大自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研究新对策,采取新举措,创造新经济。要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巩固发展糖、锰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多研究新对策,采取新办法,创造新产业,推动新发展。要树立加快开发意识,立足矿产、口岸和旅游等资源优势,以资源规划项目,以项目引企业,以企业带产业,重点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以点带面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矿业生产。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加强勘查,科学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更趋于科学合理化,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在抓好锰矿开发的基础上,重点搞好铝土矿和膨润土矿的勘查开发工作。要紧紧抓住崇左新探明1.39亿吨优质铝土矿的有利时机,加速推进勘探开发力度,利用沿海大石化和崇左铝产业,发展以塑钢型材、铝塑管材为主要产品的铝塑材加工业,为沿海开发提供优质铝材;崇左是全国最大膨润土矿区,沿海油脂工业、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发展为大规模工业开采和深度利用膨润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要积极关注关联产业的发展动向,认真抓好膨润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推动崇左企业主动寻求配套合作开发,与沿海油脂石化工业实现对接。二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崇左市新的发展优势在口岸。要以凭祥市为龙头做好口岸经济发展规划,以打造中国――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为目标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国――东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为引擎发展壮大口岸特色产业,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载体加强口岸区域经济合作,构筑进出口加工园区平台,促进物流现代化,实现过境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提高口岸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把崇左口岸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最繁荣的陆路口岸经济带,以口岸经济大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大繁荣。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建设“五大景区”(左江旅游大景区、德天跨国瀑布大景区、凭祥友谊关历史人文景观大景区、边关红色旅游大景区、崇左中心城市旅游大景区),构建“边关文化旅游基地”,提升边关旅游知名度,使旅游业逐步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当前重点要整合左江流域旅游资源,把握左江水面观光游览和两岸开发这一重点,推出左江两岸旅游文化内涵的亮点,加快左江旅游开发,全力打造广西“北有漓江,南有左江”的旅游文化品牌。

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努力营造新环境

(一)扫除畏难怕苦思想,营造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必须坚定意志,准确认识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克服困难中抓住机遇,在迎接挑战中张扬优势,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营造大干快上、加快发展氛围。坚持好字优先、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发展速度能快就不要慢,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清除招商引资障碍,创造公平公开、高效务实的投资环境。一是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要进一步用足用好用活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让优惠政策成为发展经济的强力杠杆,通过政策、法规、财税制度提供对企业经营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激活内资,内联外引,使得经营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通过各类企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大发展。二是强化园区基础建设,打造招商引资洼地。工业园区是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要探索多元化投资手段,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筑巢引凤,使工业园成为招商引资洼地。三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营造招商引资软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全面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开展“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活动,更好地为企业、基层和群众服务,提高部门和干部抓落实能力。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高效畅通的招商项目引进、审批、服务综合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加快项目的落实和推进。全面落实优化投资环境的各项规定和招商引资有关政策,认真清理、规范收费标准和收费行为。建立外来投资投诉共管机制,坚决制止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经济发展思想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思想工作

abstract:theunionenterprisedevelopmentreality,thoughtthatpaysspecialattentiontounderthenewsituationtheideologicalwork;first,mustknowthestaffthoughttendency,paysspecialattentiontotheideologicalworkthepointofapplication;second,mustwiththesituationdevelopinthethoughtthatintheworkhavetheinnovationanxiously;third,mustdrawclosetothepopul

随着企业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研究职工的思想活动新情况、新特点,着力抓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是企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掌握思想动态,在着力点上下工夫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多经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带来了新的竞争力。而我们的企业面对的是竞争发展的魂,企业就必然优化机制、调整机构设置、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样做就给企业职工带来了新的择业观念,特别是打破工资级别制,实行新的工资分配制度,给不同层次的职工以压力,以往靠集体、大锅饭,你有我有的分配方式已不存在。工资收入的差距、分配方式的变化,使企业员工思想产生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抓重点、解难点。如何开展工作:

一是要帮助职工转变观念,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认识新情况、适应新体制,使大家深刻认识企业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要为企业立足社会竞争而采取的。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工作中打消错误理念。

二是要坚持不断地抓好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引导职工消除在理论上、思想上的疑虑、心态上失衡,从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并使其转化为促进企业改革的动力。

三是要帮助职工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新的产品、新的质量、新的要求,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做到更新知识,就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制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当前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扎扎实实学习专业,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2紧跟形势的发展,在思想工作上创新

政治思想工作要根据不断发展的魂去创新,才能使工作跟上时代节拍,真正解决职工思想上的问题,增强对企业凝聚力。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寻找新的角度。创新新的思路,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要在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择业观念、劳动工资分配等方面去探讨,真正解决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在工作的形式上要确立新的定位,改变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政治工作由政工部门抓的偏向。而要形成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融入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在职工的生活、学习、工作各个环节上体现,形成一个广泛的思想工作格局,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工作的作用。同时还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改变过去工作中存在的动员号召多、表面文章多等缺陷,变为贴近实际、引导转变、深入潜出、扎实工作上来,在提高业务能力上搞竞赛,在创建文明工作中见成效。

第三,要坚持经常性调查研究,做到工作的预见性。在职工队伍中,要经常掌握思想动向,形成强有力的思想预警能力。做到工作做在前,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为企业的生产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良好生活秩序、工作秩序。

第四,要有新的机制,使思想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党组织、团组织、工会组织,在机构上形成一个上下齐全、互相联动的机制,并且要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形成一个人人干工作的新局面,使思想工作在企业内部真正地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鞭策激励的作用,为企业保驾护航。

3要贴近群众为职工办实事

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大工程,而要做好这项工程,关键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职工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推进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经济发展思想篇10

以劳务经济的思想发展劳务输出

劳务经济属于要素经济,与“金融货币经济”等一样,以各自对应的单一要素为主进行经营,各自成为一种独立的不同于主体经济的系统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要素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其中,金融经济、物质资源经济、贸易经济、知识经济、甚至劳动力经济都已产业化,相比之下,劳务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以往我国劳务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务经济的观念不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配转换到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自主用工,劳务经济才逐渐发展起来。

“劳务经济”理论,深化了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阐明了培训与就业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理论关系,从而揭示出应重视就业安置环节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这为我们更加重视就业安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要促进劳务输出的发展,建立并大力倡导“劳务经济”的概念和理论非常必要。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田小宝――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

劳务交易活动包括劳务供给、交换、消费、偿付等,是劳务经济的主要内容。劳务市场是调节劳务经济的机制和运行载体。在劳务经济运行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劳务需求量不断增大、需求种类不断延展、需求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劳务提供者的素质对于实现劳务交易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在国内劳务市场还是在国际劳务市场,我们随处可见那些有一技之长和较强服务能力的人优先得到工作机会并获取较高报酬的实例。即使是从事简单劳务,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劳动服务能力。素质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优胜劣汰规律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既然这个事实已为大家所共同认知,那么,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或者说如何加强培训提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就成为劳务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

开发劳动力资源要统筹规划

城乡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包括以下一系列指标:农村土地城镇化与农村居民市民化的协同推进,城乡劳动力剩余情况的不断改善,劳动力配置和流动成本的降低,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不断提高等。应树立全国和地区间一盘棋的观念,改善劳动力转移模式,变轮换式流动就业为稳定就业。城乡就业统筹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统筹,也是地区之间的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因此,政府在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方面要坚持一盘棋的观念,不但要防止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而且要注意克服重本地、轻外地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