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十篇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十篇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8:48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1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2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旅游行业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省旅游条例》、《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参与旅游活动和实施旅游监督、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坚持政府引导调控、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原则,注重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防止资源浪费及污染,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四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其他投资主体参与开发、经营旅游项目。

第五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旅游业的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公安、国土、环保、住建、规划、交通、文广、人社、发改、卫生、安监、工商、质监、各景区管理机构等单位应当按各自职责,协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旅游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资源管理

第六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旅游业的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负责组织全市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旅游发展做出合理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征求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报市政府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旅游发展规划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第八条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市政府批准的旅游规划相符,并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九条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条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建设单位在申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应当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旅游项目储备库,各相关部门和开发业主的旅游发展项目应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并纳入项目储备库,统一开展旅游招商。第十二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第十三条旅游景区门票实行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指导价,市政府价格部门定价,商业性投资建设的人文景观门票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景区内重要旅游项目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履行价格听证等程序。

旅游景区要在醒目位置和售票窗口公示门票价格,旅游商品的价格应当实行明码标价。

第十四条旅游、住建、规划、国土、林业、环保、文物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的申报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旅游统计分析和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旅游信息网络,实行旅游信息互通,定期向社会旅游信息。

第三章旅游经营管理

第一节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各类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旅游经营者)。旅游经营者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税务机关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取得相关的经营许可证或执照后,方可进行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直接参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的人员(以下简称旅游从业人员),应当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旅游行业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旅游经营者必须公示旅游服务项目名称、内容和收费标准,保证服务质量,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低于成本价竞销。

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项目应当按照与其服务质量等级相对应的标准向旅游者提供服务。

第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使用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文字。

第二十条旅游经营者应当依法与其聘用的旅游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纠缠、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或者向旅游者索要额外费用;

(二)制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

(三)假冒其他旅游经营者的注册商标、品牌、质量认证标志;

(四)擅自使用星级、等级标志和称谓;

五)私自招徕、组织、接待旅游团队;

(六)拒绝接受旅游执法或监管人员的监督检查;

(七)违反国家行业标准提供服务和低于成本价销售旅游产品;

(八)宣传虚假旅游信息;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旅游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统计等管理制度,按时向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各类统计报表。

第二十三条旅游经营者的组织形式、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变更或停业、歇业、终止等事项,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等手续,并在变更登记或注销之日起15日内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节旅行社管理

第二十四条旅行社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企业。

旅游经营者从事旅行社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十六条至第二十三条规定及《旅行社条例》的有关规定。

条二十五条申请设立旅行社应当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经上级旅游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手续。

允许市外旅行社按照《旅行社条例》规定在我市设立旅行社分社。未设立分社的不得在我市直接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市外旅行社在我市设立的办事处、代表处或者联络处等办事机构,不得从事旅行社经营活动。

第二十六条禁止其他企业、团体或者个人,以部门或者个人承包、挂靠的形式从事旅行社经营活动。

第二十七条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订立书面合同,明确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价格、旅游安全、违约责任等事项;旅游者有特殊需求的,可以与旅行社特别约定。

第二十八条旅行社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其选择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购物、保健娱乐场所等,必须是具有法定资质和相应接待服务能力并取得经营资格的旅游经营单位。

第二十九条经营“一日游”旅游项目,必须具有旅行社资质,所设立的组织、招徕散客的门点、线路以及报价,应当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第三十条旅行社经营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承包、挂靠或变相承包、挂靠方式非法转让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经营旅行社业务;

(二)制作虚假旅游信息,向旅游者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质价不符的服务;

(三)炒卖客房和旅游运输票证,强行滞留旅游团队,在旅途中甩团、甩客;

(四)擅自增加或者减少旅游项目,擅自变更接待计划;

(五)以零团费、负团费等低于成本的价格组织、招徕游客;

(六)超出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旅游业务;

(七)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八)其他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节旅游饭店管理

第三十一条旅游饭店按国家规定实行星级评定制度。旅游饭店的星级标志牌,应当置于饭店前厅最明显的位置。未取得星级标志牌的宾馆、饭店不得接待旅游团队。

本办法所称的旅游饭店专指取得星级标志牌的宾馆、饭店。

第三十二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按照国家和省旅游局物有关规定及行业标准和规范,对本市范围内申报星级的宾馆、饭店进行评定,并定期进行复核和不定期检查。

旅游饭店的星级申报及评定实行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行进行评定。

第三十三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旅游饭店的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检查和评比工作。受理宾客对旅游饭店的投诉,并对投诉内容和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三十四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旅游饭店的服务质量、接待情况、宣传促销等情况进行监督,旅游饭店必须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第三十五条市物价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范围内的旅游饭店的价格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旅游饭店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应当规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

第三十七条旅游饭店的价格应当按星级等级和物价主管部门要求实行明码标价,凡明码标识的价格均为最高价格,旅游饭店不得随意加价、欺骗游客。淡季可实行价格下浮,但必须明码标识下浮后的价格。

第四节旅游景区管理

第三十八条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及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第三十九条旅游景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i7775-2003)进行规划、经营和管理,并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

第四十条旅游景区应设置明确的地域界限、服务设施和游览导向标志。

第四十一条每个景区都要设立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游客投诉受理机构,并在醒目处公布投诉电话。

第四十二条景区内部管理机构完善,有健全的质量、安全、统计等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四十三条景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要积极参加安全、旅游等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景区内旅游服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景区内旅游项目经营人员应当统一着装、统一管理,做到规范、文明经营。

第四十四条景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必须经安监、质检等相关部门审查、检验合格后,方可经营,

第五节旅游客运管理

第四十五条旅游客运车辆驾驶员必须服从旅游客运经营者的统一调配,必须持有旅游客运经营者(即: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旅游客运经营的单位或个人)签发的“车辆调派单”方可接团。“车辆调派单”行程线路必须与导游“接团任务书”的线路、时间保持一致。

第四十六条旅游客运车辆驾驶员不得私自承接旅游团。

第四十七条旅行社租用旅游客运车辆,应当与旅游客运经营者签订《旅游团队租车协议》和《旅游安全质量合同书》,明确责任和质量要求,并接受交通运管和旅游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八条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按照旅游合同和旅游团队运行计划提供客运服务。

旅行社应与旅游客运车辆驾驶员签订旅游安全运行合同。旅游客运车辆驾驶员有权拒绝不符合安全行车规定的旅游运行计划。第四十九条旅游客运经营者要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制定的旅游车辆市场指导价格标准,不得随意压价或涨价,不得因拖欠车费而损害游客和旅游车辆驾驶员利益。

旅游客运车辆的驾驶员在执行团队包车任务时,应当仪表整洁,用语文明规范,服从团队行程计划,并与陪同人员及导游密切协作,互通情况,做好服务工作。

第五十条旅游客运车辆必须参加交通运管部门组织的年审,年审不合格的车辆不得参加旅游客运经营活动。旅游客运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由市旅游、交通运管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培训。

第六节导游人员管理

第五十一条导游人员应当与旅行社或导游管理服务机构订立劳动合同。

本办法所称导游人员是指依法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

未取得导游证的人员,不得从事导游活动。

第五十二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佩戴导游证,并按要求统一着装。

第五十三条导游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导游服务质量》标准,有下列行为者,严格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予以处罚:

(一)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变更约定的接待计划或者中止旅游服务活动;

(二)未经旅行社或导游管理机构派遣私自承揽导游业务接待旅游团队的;

(三)向旅游者索取额外费用,向旅游经营者索取或者收受回扣;

(四)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采取欺骗等手段胁迫旅游者消费的;

(五)向旅游者兜售物品;

(六)歧视、刁难或者侮辱、谩骂旅游者;

(七)接团过程中未携带旅游团队接待计划、接团任务书、导游证等相关资料和证件;

(八)其他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导游管理、培训机制,发挥导游管理机构与旅行社用人机制的中介作用。

导游人员必须参加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年度考核、年审、培训及等级评定工作。

第七节其他

第五十五条从事旅游接待的农家园(院)、旅游商店、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必须向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并实行等级评定和星级管理。经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核发(旅游团队接待单位)标识牌后,方可从事旅游团队接待服务活动。

第五十六条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应当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并积极参加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旅游促销、市场推介等活动。

第五十七条举办旅游娱乐或演艺演出活动,必须经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所提供的娱乐服务项目和出售的商品,应当明码标价,并向旅游消费者出示价目表。不得以暴力胁迫、色情引诱、敲诈勒索等手段强迫消费者接受服务或购买商品。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十八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依法对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和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九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制度,公布投诉机构和投诉电话,受理旅游者的投诉。

第六十条旅游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时,应当在第一时间告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旅游、公安、国土、环保、住建、规划、交通、文化广播、人社、发改、卫生、安监、工商、质监等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旅游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3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滨海体育;广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50-04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滨海体育――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为目的,在海滨开展的体育运动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广东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滨海体育资源,在滨海体育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也见证了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以期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

1)运作方式管理。

广东滨海体育运作方式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公司和非景点公司管理。景区管理委员会运作方式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管理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的管理,其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海滨浴场等),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游泳等);第二,通过租赁景点场地给体育项目经营者,让经营者自主进行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旅游公司运作方式是指旅游景区管理机构通过承包或租赁等途径,委托授权专门公司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经营管理,或者是由管理机构出面组建旅游公司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如湛江东海岛中国第一滩、茂名第一滩,汕头南澳岛等。旅游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实体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全面负责处理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而景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对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必要的审批、监管和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深圳大梅沙、小梅沙;阳江大闸坡、台商独资的海上旅游世界――放鸡岛;惠州大亚湾等。非景区独立运作方式并不多见,是指滨海体育经营者根据特定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在非特定的滨海区域设置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并通过在城市设立的办事处召集参与人员来实现,其优势主要在于灵活多样,符合社会的需要,但不利于管理部门的监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深圳的休闲潜水。

尽管颁布《行政许可法》,广东省滨海体育管理,包括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痕迹,旅游景点资源的公有化性质导致其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乏对市场变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运作方式多样化,使得旅游、公安、工商等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规划管理。

滨海体育规划管理包括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旅游产品的生命力等方面,涉及到区域滨海体育规划、景区(景点)滨海体育规划两个方面。

广东省整体区域滨海体育规划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由广东省海洋、旅游部门研究编制的《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开始落实,其重点在于开发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海滨旅游度假区。同时,各滨海城市和旅游景点也制订了相应的规划管理方案,如珠海的《飞沙滩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阳江《放鸡岛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深圳《大鹏半岛旅游规划》、湛江《东海岛旅游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落实对于滨海体育的发展将有着重要影响。

景区(景点)滨海体育项目主要是由景区(景点)或项目经营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自我设置,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也没有相应的项目规划(见表1)。

滨海体育规划是建立在资源导向性基础上,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通过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和发展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以增加旅游景区的活力和魅力。然而,广东滨海体育缺乏特色规划,对市场和资源研究不足。除了阳江大闸坡增添有“海上乐园”游乐场所、放鸡岛有潜水运动等特色项目之外,其他海滨场所提供的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主要都是游泳、戏水、水上摩托艇、沙滩车、骆驼等。广东省内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仅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汕尾的滚地金龙,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遂溪的醒狮等,但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没有充分将丰富的本土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与滨海旅游衔接和融合。

3)人员管理。

滨海体育的人员管理分为职员管理和游客管理。

职员管理包括常设机构人员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3个方面。由于滨海体育项目具有季节性、高危性等特点,常设管理机构人员一般采取轮换值班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的淡季或者是旺季,常设机构一般都是旅游景区所必须具备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可以处理景区或景点的各种信息,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故,维护景区社会治安事件等,主要包括办公室、医疗室、治安办等。其他人员主要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临时聘用。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以聘用的方式在每年4月开始上岗,11月结束,专业技术人员(如救生员、潜水教练、动力伞机械师等)还必须接受专业资格检查或接受必要的岗前技术培训(一般在每年的3月由体育部门组织),做到持证上岗。

游客管理体现在各旅游景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对旅游者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方面。实地调查访谈证明,一方面,尽管各滨海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制定了相应的从事滨海体育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规定等,但是总体上仍然不规范,如内容不具体、不明朗,难以操作,而且还存在诸多的“霸王条款”,以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茂名中国第一滩的沙滩车运动项目,对于游客伤害事故就制定诸多强制性的免责条款;另一方面,对游客遵守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期表现的尤其突出。

人员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松散,安全隐患突出。

人员管理松散突出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过大。滨海体育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使得经营者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有6~7月的工作合同时限。随着经营者的变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必然会给管理带来诸如上岗培训、职员之间工作的衔接和配合等问题。新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熟悉景区环境、水文、气候等,也难以很好地操作相关体育设备,从而导致管理的疏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专门医疗机构缺乏。实际调查发现,除了深圳大梅沙、茂名第一滩等少数旅游景区有专门医疗设置之外,其他景区主要是通过和当地社区“联姻”的方式来完成规定的医疗机构配置,人员不足、设施简陋,难以实施有效救援,更无法应对突发。

4)价格管理。

根据《广东省游览参观门票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广东省旅游景区的价格管理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政府

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定价形式。实地调研显示,旅游景区门票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旅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价格,经地方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实行,属于市场调节价。门票主要包含景区自身提供的公共滨海体育设施的使用费,如公共海滨浴场以及相应公共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等,阳江大闸坡门票还包括海上乐园等,阳江放鸡岛的门票价格包含往返该岛船票。而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如滑翔机、沙丁车、骆驼等)需要通过游客单独付费。

不同景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不尽相同。例如,阳江市规定,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属于公共观赏和游客参与的滨海旅游类型景区,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门票管理权限按属地管理。门票的价格主要由游客意见调查、市场调查、景区经营者投入情况,管理费用情况和参与同类型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综合制定,兼顾政府、经营者及游客等多方面利益,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门票的支出主要在于景点维护、上缴当地财政、宣传、工资支出及管理费用。而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每年对景区门票收支情况进行审定和定期监督,并对门票收支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汕头市规定,游览参观点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市、区(县)二级管理,aaa以上的游览参观点由市物价局直接管理,其他由区(县)管理里。滨海休闲旅游属于经营性商业行为,其游览参观点则完全通过门票收入补偿日常管理维护费用和合理利润。

调查表明,非公共滨海体育项目的经营者基本上是独立的企业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体育活动项目价格主要是由经营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成本进行灵活定位,景区管理部门和上级物价部门一般不进行干预和限定。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价格收费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相对较为合理。但在人流量大的季节,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通常在“五一”或“十一”假期比平时要翻1倍左右。

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门票的定价问题,对价格基本认同。

5)服务市场管理。

滨海体育服务市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

滨海体育服务质量方面。广东滨海体育服务管理除了实施国家旅游局1991年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外,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树立了“以旅游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旅游者满意或不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无差错服务”和“无缺点服务”双重目标。为此,诸多景区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已确立问责制。

滨海体育市场营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滨海体育既是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又是形象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目的地营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品牌战略是广东滨海体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茂名提出“中国第一滩”、湛江东海岛提出“中国第一长滩”,阳江放鸡岛打出“海上乐园”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各主要旅游景区或者是通过与旅行社联合等多种方式推广自己,或者是通过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体现自己的市场价值。

然而,滨海体育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的文化特色,人们常把滨海体育简单地理解为晒太阳、游泳的层面,没有挖掘出渗透本土体育传统魅力的滨海体育文化。目前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只是在本地进行宣传,很少出现在省级新闻传媒中,更没有走出国门,也没有成熟的滨海体育旅游营销运作模式、营销手段,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2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2.1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树立市场主体地位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滨海体育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当前广东省滨海体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滨海体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之后,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动力,从而避免多重管理而出现政令不畅、无人负责,但又利益共争的资源浪费局面,阳江放鸡岛的经营模式就是极好的例证。正是由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充分放权,使得外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就已经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使放鸡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得到规划开发,并很快就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广东滨海体育旅游的海上乐园。

2.2 加强滨海体育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作为具有高危特征的滨海体育行业必须有着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并做好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是发展滨海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专业或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增加滨海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如救生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滨海体育管理者和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改变目前滨海体育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过低的现状,改善其工作环境,以形成稳定的敬业团队,从而保障滨海体育的安全和良性发展。

2.3 营造本土文化氛围,突出精品、名牌项目战略

“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市场展现能力构成了景区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必须把文化创新能力放在对经营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体育文化包含滨海和体育两重元素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4S:(阳光、大海、海滩和体育)滨海体育文化。滨海体育文化不仅仅是现代西方体育和海滨的结合,还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形式与海滨的融合。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滨海旅游景区要强化滨海体育的民族性和可参与性,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不仅要树立滨海本土体育文化氛围,还要挖掘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网龙舞等),突出精品、名牌体育运动活动战略,以凸现其人文关怀,通过滨海体育文化提升景区品牌特色和景区特色价值,塑造景区的市场优势。

2.4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

法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滨海体育在贯彻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逐步完善本地旅游市场人、财、物的综合治理,做到依法管理。其次,旅游监管部门和各级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滨海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服务质量监督网络,形成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旅游执法的监督行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崇生,曹卫,朱石燕,等,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3-65

[2]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客源市场特征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海南省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59-63

[3]何成莲,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0-73

[4]编者,游览参观点门票收支呼唤规范管理[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5(12):4-9

[5]王晨光,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J],旅游学刊,2004,19(3):61-65

[6]袁凌,熊正德,对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6):14-19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4

贵州省旅游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旅游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监督管理、旅游经营与权益保护、旅游安全与保险,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突出多彩贵州山地公园特色,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推进全域旅游,坚持与多元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发展旅游业应当为创业就业、脱贫致富、改善民生服务;鼓励逐步通过减免门票、免费开放景区和设施等方式体现公益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组织协调、行业指导、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旅游业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旅游促进

第五条推进旅游业与建设、交通、文化、商务、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工业、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联动发展,促进旅游大数据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

第六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旅游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旅游业发展。

拓展和创新旅游企业投资融资渠道,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积极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的建设。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旅游规划,合理预留旅游建设用地指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在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鼓励依法利用废弃矿山和工厂闲置土地、石漠化土地、农村荒地建设旅游项目。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重要旅游城镇和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供水、排水、供电、电信、邮政、环保、环卫、林业绿化、消防、水利等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设施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重要旅游集散地、旅游景区应当逐步提供免费安全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

重要旅游城镇和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开发、市政设施、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兼顾景观效果、旅游功能和相关旅游设施建设。

重要旅游城镇和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由省级旅游发展规划确定。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优先安排通往旅游景区的交通建设项目,完善旅游公共交通停车场(站)、旅游标识、防护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为散客和自备车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交通体系。

公共客运相关规划的制定,应当听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公共客运线路、站点和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设置,应当兼顾旅游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停车站点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旅游场所出入口,公安、交通、旅游等部门应当根据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就近设置旅游客运包车临时停靠上下客站点。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救助、投诉处理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

第十一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公益性旅游网站,重要旅游城镇和旅游集散地应当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和相应的旅游咨询站(点)。机场、宾馆、饭店等旅游者聚集的场所,应当摆放免费索取的旅游宣传品,有条件的可以设置自助交互式旅游信息多媒体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第十二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游客集中的节假日前、节假日期间和其他旅游高峰期,逐日并及时向社会重要旅游景区及周边的游览、住宿、交通等旅游接待状况信息。

第十三条鼓励旅游经营者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网上信息查询、预订和支付等服务功能,实现网上旅游交易,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第十四条加强旅游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旅游形象宣传推广。鼓励电视台、网站、报刊、电台等媒体宣传本地旅游形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主要交通干线和公共场所设置旅游形象公益广告设施,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民航等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和支持旅游经营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第十六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旅游项目库,提供信息和相关服务,引导具有市场潜力和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

鼓励建立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旅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和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协调、整合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开发,消除区域之间旅游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旅游服务的壁垒,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跨行政区域且不宜分割的旅游资源应当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开发。

任何部门、旅游经营者和个人不得妨碍外地旅行社在本行政区域的合法旅游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培育旅游品牌,推动旅游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升级。

鼓励结合城市综合体、小城镇、产业园区、农业园区建设新型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集聚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鼓励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各行业依托其资源开发旅游产品,鼓励开发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的旅游产品,发展山地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疗养康复旅游、低空飞行旅游、茶酒文化旅游、多样化住宿业和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第十九条鼓励依托白酒、茶叶、药材、食品等产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支持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创新发展,激励新型旅游商品创意研发,监督旅游商品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地方旅游商品品牌。

完善特色商品购物街区、游憩商贸综合体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商品市场体系,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

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旅游商品推荐名单。

鼓励旅游商品经营者为旅游者购买商品提供包装、运送等配套服务。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应当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推介,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培训,引导乡村旅游经营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等旅游经营。

第二十一条国家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公务活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等形式委托旅行社办理。

第二十二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开展旅游统计调查和分析预测。

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客运单位、旅游饭店等旅游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省的规定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经营和财务等统计资料。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科研单位应当加强对各类、各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技能培训,加强旅游科学研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支持学校及科研单位的旅游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旅游经营者应当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第二十四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当坚持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二十五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调查、评价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建立旅游资源档案,适时向社会公布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重要旅游资源保护方案。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相关产业发展相协调。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公园、生态体育公园、水利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等规划相衔接。

第二十七条推进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旅游景区可以依法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权的出让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受让旅游景区经营权的企业应当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十八条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项目,应当符合旅游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部门审批旅游建设项目,应当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项目,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规模和建筑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禁止开发建设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

第三十条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持特有的历史风貌以及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应当向旅游者宣传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知识,劝阻和制止旅游者实施破坏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第四章旅游管理监督与行业自律

第三十二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活动。

鼓励旅游经营者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实施标准化管理。

第三十三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对旅游经营活动、旅游设施等进行监督检查。旅游监督检查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旅游监督检查不得干扰旅游者正常的旅游活动,不得泄露旅游经营者的商业秘密。

第三十四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高峰期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旅游经营活动、旅游设施进行综合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应当参与、配合。

第三十五条价格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或者调整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旅游景区门票及景区内游览场所、交通服务等价格时,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旅游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6个月公布,并在报刊、电视、网站等公共媒体公示。

旅游景区按照价格管理相关规定设置单一门票和联票,供旅游者自主选择。禁止强行出售联票。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全日制学校学生等实行门票及相关服务费用减免;鼓励其他景区对前述群体实行门票及相关服务费用减免。旅游经营者应当明示享受优惠的条件和其他相关信息。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对旅游服务收费进行指导和监管。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受理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公开投诉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理投诉。旅游合同、旅游景区门票、旅游交通工具、旅游经营场所应当明示旅游投诉电话。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旅游者的投诉,能够当场处理的,应当当场作出处理决定。不能当场处理的,属于本部门处理的事项,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情况复杂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作出处理决定,并回复投诉者;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向投诉者说明理由。属于其他部门处理的事项,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移交有关部门并告知投诉者,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回复投诉人和移交投诉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组织调解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

第三十七条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可以依法成立或者加入旅游行业协会,依照协会章程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旅游行业协会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行业和会员的合理诉求;根据行业协会章程制定行业服务规范,进行服务质量评估,使用本协会的优质服务推荐标志;建立会员诚信记录,监督会员诚信经营,实施失信惩戒。

旅游行业协会应当配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旅游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对旅游行业协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自收到书面意见和建议之日起30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回复旅游行业协会。

第五章旅游经营与权益保护

第三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或者设施上明示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明码标价;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或者设施的旅游经营项目,在向旅游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前,应当明示服务内容和价格标准。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具发票。

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不得作虚假宣传;不得在法定或者约定的价格外向旅游者收取其他费用。

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不得欺骗、强迫旅游者消费。

第四十条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订立书面合同。旅游合同应当载明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以及旅游安全、导游服务内容等事项。

旅行社应当在旅游行程开始前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行程单。旅游行程单是包价旅游合同的组成部分。

推广使用旅游合同示范文本。

第四十一条在团队包价旅游行程中,得到团队旅游者全体签字同意,导游可以另行安排购物或者自费旅游项目;部分旅游者要求另行安排时间购物或者自费旅游项目的,应当得到同一团队其他旅游者的签字同意,并不得影响其他旅游者的旅游行程,不得减少服务项目和降低服务质量。

导游安排前款规定的购物或者自费旅游项目,不得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其购物场所、另行付费项目经营场所应当是向社会公众正常开放的。

第四十二条利用互联网招徕、组织旅游者,并组织提供游览、娱乐、旅行、住宿、餐饮等两项以上有偿旅游服务的,应当按照规定在其网站主页面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网页醒目位置公开其营业执照、许可证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许可证电子链接标识。

第四十三条旅行社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

(二)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

(三)擅自降低旅游合同约定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接待标准;

(四)欺骗、胁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的旅游项目;

(五)擅自变更旅游合同约定的购物场所、购物次数、停留时间和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内容;

(六)擅自改变旅游路线和旅游景点;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四条旅行社租用客运车辆、船舶,应当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运输企业和已投保法定强制保险的车辆、船舶。旅行社与运输企业应当订立合同,明确运行计划,约定运输路线、运输价格、运输安全、车辆和船舶的接待服务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事项。

旅游者包车(船)旅游的,旅游客运包车(船)经营者应当依法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驾乘人员和安全设施设备,不得违反与旅游者之间的约定擅自变更旅游运输线路、更换运输车辆和船舶,不得擅自搭载包车(船)旅游者之外的人员,不得中途甩团甩客。

第四十五条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审定并公布具有旅游包车客运资质的经营者和车辆的名录。

旅游客运高峰期或者旅游者滞留严重时,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调用营运客车和社会非营运客车从事临时性旅游客运业务。

第四十六条商务等有关部门应当引导住宿业规范经营,提高服务质量。

星级旅游饭店应当按照星级标准提供服务,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

引导和支持发展环保型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等特色饭店。

第四十七条旅游景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区域界限标志、服务设施标志、游览导向标志和安全警示标志,在显著位置公示旅游咨询和救助电话。

旅游景区应当按照旅游规划、相关规划及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和方便旅游者游览的配套服务设施以及环保配套设施。

第四十八条旅游景区应当根据环境保护、旅游安全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最高人数限额,并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公布。

旅游景区应当根据最高人数限额实行游客流量控制,当游客量临近最高人数限额时应当及时警示信息,并采取相应的疏导措施。

旅游景区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旅游景区执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四十九条旅游景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破坏地形地貌、林草植被;

(二)破坏、毁损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旅游资源;

(三)擅自修建、改建各种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四)擅自设立广告设施、张贴广告;

(五)违规排放各种污染物;

(六)车辆不按照设置的线路行驶以及随意停放;

(七)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者观光、摄影;

(八)擅自摆摊设点,尾随兜售;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有前款规定行为的,旅游景区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予以制止;属于其他部门管理事项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五十条旅游景区在门票之外提供另行收费的讲解服务的,应当明示,但不得限制旅行社导游进行正常的景区导游活动。

鼓励使用各种新型讲解服务技术手段和装备。

旅游景区提供讲解服务的,应当加强对讲解人员的培训、管理。

第五十一条向旅游者提供表演和娱乐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第五十二条互联网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游览、餐饮、购物等旅游信息服务和服务的,提供的旅游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并应当从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和相应资质的旅游经营者中选择服务提供方。

第五十三条旅行社聘用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的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劳动报酬不得低于旅行社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五十四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服务项目,拒绝强制交易;

(二)了解旅游服务的项目、内容、标准、费用等真实情况;

(三)按照合同约定获得质价相符的旅游服务;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五十五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旅游安全规定;

(二)爱护旅游环境、旅游设施;

(三)遵守卫生管理制度;

(四)尊重旅游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五)遵守旅游行程的时间安排等合同义务;

(六)不得向旅游从业人员提出有损其人格尊严或者违反其职业道德以及违反社会公德的不合理要求;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采集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者违反公序良俗等不文明行为信息,并依照国家相关规定上报或者向社会公开。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举报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第五十七条旅游景区内旅游项目经营者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旅游者可以向旅游景区经营者提出赔偿要求,也可以向相关旅游项目经营者提出赔偿要求。旅游景区经营者先行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相关旅游项目经营者追偿。

第六章旅游安全与保险

第五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旅游安全应急预案。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安监、质监、体育、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督促旅游经营者落实旅游安全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第五十九条旅游景区及周边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情形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相关部门的通告,及时旅游警示信息。

第六十条旅游经营者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旅游经营者应当在旅游景区设置必要的安全须知标牌和警示标志。

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旅游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十一条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旅游事项,旅游经营者应当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涉及人身安全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应当书面告知旅游者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应当具备的身体条件及其他相关条件要求。

第六十二条旅游经营使用的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应当符合国家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六十三条经营高空、高速、攀岩、漂流、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经营许可。

旅游者参加高空、高速、攀岩、漂流、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经营者应当对旅游者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旅游者应当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遇到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意外情况时,应当按照安全服务人员的指示进行紧急处置。

第六十四条旅行社、住宿、旅游交通及本条例规定的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投保责任保险。

旅游者参加高空、高速、攀岩、漂流、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时,经营者应当明确告知相关风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事宜由旅游者与经营者约定。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强行出售联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联票销售所得,并处以联票销售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公开营业执照、许可证登载的信息或者电子链接标识,利用网络经营旅行社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经营设施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旅行社未按照规定租用车辆、船舶的,由旅行社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旅游客运包车(船)经营者擅自变更旅游运输线路、更换运输车辆和船舶、搭载包车(船)旅游者之外的人员或者中途甩团甩客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旅游客运包车(船)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旅游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八章附则

第七十条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1999年9月25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旅游行为分类1、休闲,娱乐,度假类

属于这一类旅游活动的有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等。

2、探亲,访友类

这是一种以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3、商务,专业访问类

属于这一类的旅游活动有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修学旅游、考察旅游、专项旅游等,可把奖励旅游归入该类,因为奖励旅游与游客个人职业及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存在紧密关系。

4、健康医疗类

主要是指体育旅游,保健旅游,生态旅游等。

5、宗教朝圣类主要是指宗教界人士进行的以朝圣,传经布道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5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治理是指权力在特定领域中的运用,即为实现某种目标,管理者运用国家及社会组织的各种权力,对行为主体进行支配、控制、协调和管辖。旅游景区治理是治理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景区治理结构有两个层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旅游景区治理的总体目标、景区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体系、景区管理体制、景区的经营机制和景区员工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 

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彭德成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别(企业化治理和非企业化治理)10种模式。这10种模式分别为整体租赁模式、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隶属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隶属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隶属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兼具旅游行政管理的网络复合治理模式、兼具资源行政管理的复合治理模式、隶属旅游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和隶属资源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科学的景区治理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但现阶段这些正是很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景区的管理组织机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有些甚至是一级政府。其日常业务既有代表公共利益进行的各项管理,同时也有明显的企业行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导向和管理机构的公共利益导向在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发生了内在的矛盾。另有一些景区管理部门为了本届政府的政绩,违背市场规律,过度干预经济活动。 

2.景区管理体制不顺,部分景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分别隶属于多达12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建设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等)。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不同部门拘泥于眼前的自身利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宁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愿联手共同开发。部门间沟通协调比较困难,造成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另外,景区所隶属部门的目标多重性也制约了景区的持续发展。如风景名胜区隶属建设部门管理,其本身就集保护职能、旅游开发职能、社区管理职能于一身。 

3.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混淆,旅游资源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有些景区收入来源仅限于政府财政拨款、门票和附带商业点的收入。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再加上景区经营权未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导致景区投资乏力,旅游相关设施不足,致使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保护力度也明显弱化。 

4.部分景区虽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管理经营机制相当落后,观念比较保守,服务质量差,还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创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并利于景区长远发展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 

 

二、凭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概况 

 

凭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花果飘香,农林资源丰富,以奇峰异石构成的喀斯特地貌为主,境内河溪众多,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凭祥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地处中越边境,自古就是边关重镇和著名商埠。从1885年中法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长期处于战争的前沿和战备支前的第一线。1885年,清代名将冯子材在这里奋起抵抗法国侵略军,“镇南关大捷”闻名中外;1907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这里亲自打响了反清第一炮,“镇南关起义”慷慨悲壮;清末抗法名将苏元春曾长期在这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因此,这里革命遗址众多——如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大连城、白玉洞、苏元春提督衙门遗址等。 

自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凭祥边贸飞速发展。浦寨、弄怀这两个广西最大的边贸市场被人们誉为国际商贸城,其异国商品、异国服饰、异国面孔等,每天吸引着大量中外客商前来经商贸易、观光考察和旅游购物。 

浓郁的边关风情、神奇的雄关古隘、厚重的军事历史、秀丽的自然山水组成了凭祥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它们主要分布于友谊关、大连城、平而河、浦寨、大青山等五个景区。但从现状来看,凭祥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不相称。

三、现阶段凭祥主要景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对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工作热情高涨,但目前还没进入实质阶段。资金短缺使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举步维艰,景区文物保护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在现有的开发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未能分离,严重制约着景区的持续发展,这是凭祥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2.部分景区权属不明,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友谊关、大连城两个景区分别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属花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属文化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属建设部门管理,景区旅游活动归旅游部门管理;友谊关又是国家一级口岸,许多口岸设施分属海关、边防武警管理。而大青山景区则是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实验基地。这种多重归属状况很不利于景区的开发建设。

3.部分景区规划与其他规划冲突,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没有考虑区域的旅游发展,致使景区效益难以发挥、开发商的利益难以保障。按照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通关者都需从友谊关关楼(游客进入友谊关景区的主要通道)经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普通通关者与游客的身份难以区别,故而会严重影响开发商的直接收益,使其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这成为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以及深层次开发的又一重大障碍。

4.友谊关景区的旅游功能与口岸交通功能混合。友谊关景区是凭祥的王牌景区,但作为我国九大名关中唯一仍在使用的边关,作为中国与越南乃至东南亚的重要通商口岸,每天都有很多出入境者从这里通关经过。这种功能合一而管理分治的情况也使景区运作困难重重。

5.景区内地块所属部门交叉。一些景区的部分地块属其他部门(军队、口岸部门等)所辖,大大妨碍了景区的整体规划,也限制了景区的发展空间,严重制约了整个景区的长远发展。如友谊关景区内大量地块属于军管区。在大连城、平岗岭“地下长城”等景区景点也有类似问题。

总之,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模式单一是问题的关键。

四、对策思考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景区项目推介工作,进一步放开旅游资源开发市场,采取以政府主导加企业集团化的投资经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以及经营权的转让,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凭祥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建设,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合理运作,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

(1)友谊关景区、大连城景区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发生冲突,故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为宜。景区所有权归国家,其直接代表者应是凭祥市政府;经营权或者由当地政府、政府部门委托给国有旅游企业集团或政府部门直属企业,或通过公开对外出让交给民营企业;管理权方面,应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旅游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和负责进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

(2)平而河景区和浦寨景区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别是中越界河——平而河的自然风光和浦寨国际边贸城。考虑到平而河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浦寨的边贸经济功能,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政府;经营权由国有经营企业掌管;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

(3)大青山景区是我国最大的亚热带珍稀石山树木园。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便设在这里。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景区经营主体应是隶属于林科院的管理机构,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互不分离。

2.做好凭祥五大景区周边及内部环境整治工作,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对分布有居民点的景区(如大连城景区),要加强治理景区内村庄的环境,调整居民原有的生产结构,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景区内的居民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来(如安排他们在景区内就业或引导他们组建家庭旅馆等),实现居民受益和景区开发的互动,实现旅游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3.针对一些景区内有军管区的情况,尽快与军方协商,把营房等迁出景区,从而拓展景区的发展空间。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6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治理是指权力在特定领域中的运用,即为实现某种目标,管理者运用国家及社会组织的各种权力,对行为主体进行支配、控制、协调和管辖。旅游景区治理是治理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景区治理结构有两个层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旅游景区治理的总体目标、景区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体系、景区管理体制、景区的经营机制和景区员工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

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彭德成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别(企业化治理和非企业化治理)10种模式。这10种模式分别为整体租赁模式、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隶属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隶属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隶属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兼具旅游行政管理的网络复合治理模式、兼具资源行政管理的复合治理模式、隶属旅游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和隶属资源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科学的景区治理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但现阶段这些正是很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景区的管理组织机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有些甚至是一级政府。其日常业务既有代表公共利益进行的各项管理,同时也有明显的企业行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导向和管理机构的公共利益导向在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发生了内在的矛盾。另有一些景区管理部门为了本届政府的政绩,违背市场规律,过度干预经济活动。

2.景区管理体制不顺,部分景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分别隶属于多达12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建设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等)。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不同部门拘泥于眼前的自身利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宁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愿联手共同开发。部门间沟通协调比较困难,造成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另外,景区所隶属部门的目标多重性也制约了景区的持续发展。如风景名胜区隶属建设部门管理,其本身就集保护职能、旅游开发职能、社区管理职能于一身。

3.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混淆,旅游资源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有些景区收入来源仅限于政府财政拨款、门票和附带商业点的收入。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再加上景区经营权未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导致景区投资乏力,旅游相关设施不足,致使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保护力度也明显弱化。

4.部分景区虽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管理经营机制相当落后,观念比较保守,服务质量差,还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有鉴于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创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并利于景区长远发展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

二、凭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概况

凭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花果飘香,农林资源丰富,以奇峰异石构成的喀斯特地貌为主,境内河溪众多,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凭祥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地处中越边境,自古就是边关重镇和著名商埠。从1885年中法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长期处于战争的前沿和战备支前的第一线。1885年,清代名将冯子材在这里奋起抵抗法国侵略军,“镇南关大捷”闻名中外;1907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这里亲自打响了反清第一炮,“镇南关起义”慷慨悲壮;清末抗法名将苏元春曾长期在这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因此,这里革命遗址众多——如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大连城、白玉洞、苏元春提督衙门遗址等。

自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凭祥边贸飞速发展。浦寨、弄怀这两个广西最大的边贸市场被人们誉为国际商贸城,其异国商品、异国服饰、异国面孔等,每天吸引着大量中外客商前来经商贸易、观光考察和旅游购物。

浓郁的边关风情、神奇的雄关古隘、厚重的军事历史、秀丽的自然山水组成了凭祥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它们主要分布于友谊关、大连城、平而河、浦寨、大青山等五个景区。但从现状来看,凭祥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不相称。

三、现阶段凭祥主要景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对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工作热情高涨,但目前还没进入实质阶段。资金短缺使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举步维艰,景区文物保护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在现有的开发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未能分离,严重制约着景区的持续发展,这是凭祥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2.部分景区权属不明,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友谊关、大连城两个景区分别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属花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属文化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属建设部门管理,景区旅游活动归旅游部门管理;友谊关又是国家一级口岸,许多口岸设施分属海关、边防武警管理。而大青山景区则是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实验基地。这种多重归属状况很不利于景区的开发建设。

3.部分景区规划与其他规划冲突,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没有考虑区域的旅游发展,致使景区效益难以发挥、开发商的利益难以保障。按照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通关者都需从友谊关关楼(游客进入友谊关景区的主要通道)经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普通通关者与游客的身份难以区别,故而会严重影响开发商的直接收益,使其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这成为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以及深层次开发的又一重大障碍。

4.友谊关景区的旅游功能与口岸交通功能混合。友谊关景区是凭祥的王牌景区,但作为我国九大名关中唯一仍在使用的边关,作为中国与越南乃至东南亚的重要通商口岸,每天都有很多出入境者从这里通关经过。这种功能合一而管理分治的情况也使景区运作困难重重。

5.景区内地块所属部门交叉。一些景区的部分地块属其他部门(军队、口岸部门等)所辖,大大妨碍了景区的整体规划,也限制了景区的发展空间,严重制约了整个景区的长远发展。如友谊关景区内大量地块属于军管区。在大连城、平岗岭“地下长城”等景区景点也有类似问题。

总之,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模式单一是问题的关键。

四、对策思考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景区项目推介工作,进一步放开旅游资源开发市场,采取以政府主导加企业集团化的投资经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以及经营权的转让,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凭祥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建设,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合理运作,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

(1)友谊关景区、大连城景区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发生冲突,故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为宜。景区所有权归国家,其直接代表者应是凭祥市政府;经营权或者由当地政府、政府部门委托给国有旅游企业集团或政府部门直属企业,或通过公开对外出让交给民营企业;管理权方面,应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旅游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和负责进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

(2)平而河景区和浦寨景区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别是中越界河——平而河的自然风光和浦寨国际边贸城。考虑到平而河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浦寨的边贸经济功能,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政府;经营权由国有经营企业掌管;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

(3)大青山景区是我国最大的亚热带珍稀石山树木园。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便设在这里。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景区经营主体应是隶属于林科院的管理机构,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互不分离。

2.做好凭祥五大景区周边及内部环境整治工作,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对分布有居民点的景区(如大连城景区),要加强治理景区内村庄的环境,调整居民原有的生产结构,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景区内的居民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来(如安排他们在景区内就业或引导他们组建家庭旅馆等),实现居民受益和景区开发的互动,实现旅游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3.针对一些景区内有军管区的情况,尽快与军方协商,把营房等迁出景区,从而拓展景区的发展空间。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7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的地位,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现出来,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对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机制创新因此,对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内涵

旅游景区管理,常常是指一种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它的主体通常是景区的经营者,它包括景区的管理者和员工。它的实现方法一般是由景区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的。它的目标是通过景区的管理主体对景区的日常经营与活动提供决策与支持来达到景区的平稳与健康发展。景区的管理通常与景区的日常运营有关。我们要区分开它与旅游景区的治理的异同。从广义上来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一系列有关景区的运营、管理、治理、和相关制度等的内外部综合体,它的范围很广,包括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景区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景区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从狭义上来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规定景区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与运行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开始是纯公益性管理,之后是政府专营,再后来就逐渐发展为企业经营,现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所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我国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和变迁是有其历史规律和社会现实背景的。在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和工业上去,较少涉及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当时的旅游景区管理处于萌芽阶段,旅游活动主要是外事活动的补充,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旅游业也仅仅被定性为“外事接待型“行业,景区管理只被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时旅游景区开始由先前的政治接待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功能。但由于一直以来的景区政府多头管理,缺少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导致了掠夺式开发,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90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景区需求市场规划不断扩大,景区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许多景区构成了保护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严重不足,景区管理机构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胁,迫使管理者不得不另觅良途。这一阶段,市场机制开始在旅游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我国景区形成以官僚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权转让模式两种主要的的管理运行模式。最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景区管理水平和理论实践有了一个全面的发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和应用,也就慢慢创新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变化。从根本上说,经济利益才是导致景区管理体制的变革的最重要原因。

三、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主要是对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景区治理模式、景区治理对策等多个角度进行过总结与阐释。

根据对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主要有魏小安将我国旅游景区的问题总结概括为:一是体制混乱,二是情况复杂,三是功能交织,四是变化迅速,五是利益纠葛,六是文人代言。王兴斌认为,在许多旅游景区中存在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刘凯总结认为,管理体制不清、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资金缺乏、旅游资源破坏、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史文斌,张金隆则探讨和分析现行经营管理模式中的以政府专营和租赁承包或卖断模式为代表的模式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现有景区治理模式的分类来进行综述。主要有彭德成认为我国旅游景区分为企业化治理与非企业化治理两种主要方式,提出了景区十大治理模式。翟毓花提出了国家直接经营模式、市场化经营模式、“零门票”公益性经营模式这三种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出的的新模式史文斌提出,景区治理模式可以归纳为以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与国有企业经营三类为主的企业化治理模式和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与不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的非企业化治理模式两大类。叶芦生认为政府专营、租赁承包或卖断、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模式这三种模式可以概括为我国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经营模式。

根据对目前景区管理体制问题治理的对策和建议的角度的论述。王成仁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明晰产权,确定监督管理主体及其权、责、利。2、加强监督力度,预防权力租金的出现。3、健全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4、考虑相关者利益,合理规划与开发。张凌云认为应该采市场化经营模式,避免政府经营的弊端,认为部分旅游景点地区可以组建旅游景区上市公司。高栓成,张沁指出了几条建议:一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二是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三是加强监督力度,预防权力租金的出现;四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梁正宁通过对已有模式的分析,认为风景名胜区将会走向市场化。

四、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分析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进行分类。从研究方法上,郭亚军,姜锐等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旅游景区的分级管理是治理模式的改革方向;陈芳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试图将多中心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现实中景区治理模式的构建,提出构建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协同的景区治理新模式。吕臣基于委托理论和相关利益者理论,探讨和比较分析现有的不同治理模式,提出了旅游景区治理的创新模式。阎友兵,肖瑶认为景区应该重视所有的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要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景区治理,为此他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白露指出为保护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景区环境管理的创新模式。

五、结语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8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的地位,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现出来,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对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机制创新因此,对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内涵

旅游景区管理,常常是指一种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它的主体通常是景区的经营者,它包括景区的管理者和员工。它的实现方法一般是由景区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的。它的目标是通过景区的管理主体对景区的日常经营与活动提供决策与支持来达到景区的平稳与健康发展。景区的管理通常与景区的日常运营有关。我们要区分开它与旅游景区的治理的异同。从广义上来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一系列有关景区的运营、管理、治理、和相关制度等的内外部综合体,它的范围很广,包括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景区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景区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从狭义上来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规定景区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与运行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开始是纯公益性管理,之后是政府专营,再后来就逐渐发展为企业经营,现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所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我国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和变迁是有其历史规律和社会现实背景的。在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和工业上去,较少涉及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当时的旅游景区管理处于萌芽阶段,旅游活动主要是外事活动的补充,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旅游业也仅仅被定性为外事接待型行业,景区管理只被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时旅游景区开始由先前的政治接待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功能。但由于一直以来的景区政府多头管理,缺少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导致了掠夺式开发,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90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景区需求市场规划不断扩大,景区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许多景区构成了保护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严重不足,景区管理机构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胁,迫使管理者不得不另觅良途。这一阶段,市场机制开始在旅游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我国景区形成以官僚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权转让模式两种主要的的管理运行模式。最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景区管理水平和理论实践有了一个全面的发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和应用,也就慢慢创新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变化。从根本上说,经济利益才是导致景区管理体制的变革的最重要原因。

三、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主要是对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景区治理模式、景区治理对策等多个角度进行过总结与阐释。

根据对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主要有魏小安将我国旅游景区的问题总结概括为:一是体制混乱,二是情况复杂,三是功能交织,四是变化迅速,五是利益纠葛,六是文人代言。王兴斌认为,在许多旅游景区中存在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刘凯总结认为,管理体制不清、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资金缺乏、旅游资源破坏、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史文斌,张金隆则探讨和分析现行经营管理模式中的以政府专营和租赁承包或卖断模式为代表的模式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现有景区治理模式的分类来进行综述。主要有彭德成认为我国旅游景区分为企业化治理与非企业化治理两种主要方式,提出了景区十大治理模式。翟毓花提出了国家直接经营模式、市场化经营模式、零门票公益性经营模式这三种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出的的新模式史文斌提出,景区治理模式可以归纳为以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与国有企业经营三类为主的企业化治理模式和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与不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的非企业化治理模式两大类。叶芦生认为政府专营、租赁承包或卖断、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模式这三种模式可以概括为我国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经营模式。

根据对目前景区管理体制问题治理的对策和建议的角度的论述。王成仁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明晰产权,确定监督管理主体及其权、责、利。2、加强监督力度,预防权力租金的出现。3、健全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4、考虑相关者利益,合理规划与开发。张凌云认为应该采市场化经营模式,避免政府经营的弊端,认为部分旅游景点地区可以组建旅游景区上市公司。高栓成,张沁指出了几条建议:一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二是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三是加强监督力度,预防权力租金的出现;四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梁正宁通过对已有模式的分析,认为风景名胜区将会走向市场化。

四、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分析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进行分类。从研究方法上,郭亚军,姜锐等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旅游景区的分级管理是治理模式的改革方向;陈芳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试图将多中心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现实中景区治理模式的构建,提出构建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协同的景区治理新模式。吕臣基于委托理论和相关利益者理论,探讨和比较分析现有的不同治理模式,提出了旅游景区治理的创新模式。阎友兵,肖瑶认为景区应该重视所有的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要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景区治理,为此他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白露指出为保护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景区环境管理的创新模式。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9

【关键词】智慧景区数字资源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在资源保护、经营管理和产业整合方面充分运用智能手段。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智慧景区”的概念被提出来。这是人们将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相融合而产生的,它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相融合才能够达成。

1系统设计规划

1.1信息基础实施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很多,但是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传感设备。比如位置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有了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同样还需要将其安装到景区的各种设施当中,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

1.2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主要是指景区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存储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

1.3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管理平台是旅游景区进行信息管理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核心平台,它能够进行资源监测、游客服务等功能。信息管理平台它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门禁系统、景区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以及其他系统五个方面。其中其他系统又包括规划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

1.4综合决策平台

要实现景区的真正智能化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只靠上面的几种系统和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决策平台。这个决策平台需要建立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以及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同时,能够实现数据的管理、分享和预测等,为景区的决策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和服务。这个平台需要联网进行,它是将物联网和互联网整合起来的,它能够使景区的管理层在办公室或者智能手机上就可以全面掌握景区的情况,实现景区的智能化管理。

2系统框架设计

感知层――智慧旅游平台的用户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管理类用户,如省管理用户、地市管理用户等,统一实现。一是终端类用户,通过访问weB门户、wap门户、客户端门户。

网络层――户主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接入移动网络,负责对智慧旅游业务和内容的管理及运营。终端用户主要通过客户端门户接入智慧旅游,享受一站式的信息与应用服务。

平台层――作为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数据中转站,对网络层页面呈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终端适配、数字排版、下发、部分下发内容下发前签名管理和下载服务,对接入层起到数据支撑和展现支撑。

应用层――应用层提供核心的业务支撑,包括有接口服务、短彩管理、业务管理、运营管理、用户管理、认证鉴权、应用管理、位置服务、门户管理,保障接入层的顺畅运行。

3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3.1资源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平台是智慧景区的核心平台,那么资源管理系统就是智慧景区的核心内容,没有资源管理系统,旅游景区将很难实现景区智慧管理。景区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有经营资源、物业资源、景观资源三大管理要素,它是景区进行内部管理和协调指导的需要,几乎覆盖了景区的所有业务环节。比如旅游景区的商户管理、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同时,景区管理系统以强有力的流程控制与预警,全面、准确、实时的数据共享机制,为旅游景区营造一个高效运转、增创盈收、科学决策的资源经营和服务管理体系。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是以景区的服务和管理为重点,它通过景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来主导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它能够将业务系统、数据系统和一些应用进行充分的整合,从而建成真正的智慧景区,实现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比如它可以将环境保护、保安管理等与电子门票、监控管理进行整合。

3.2GiS管理服务平台

智慧景区GiS系统主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把旅游风景区内所有的“景观、建筑物、服务设施”等都模拟仿真于互联网网络平台上,同时整合“音乐、视频、导游解说词”等多媒体资料,使广大游客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点击鼠标键盘轻松完成对旅游景区的预先体验。这个系统是把旅游景区的真正还原,并且能够更加生动的展示给互联网上的游客,增加潜在游客对景区的知晓度和认知度。智慧景区GiS系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因为它可以帮助游客进行路线安排、形成安排、住宿安排等,这样还为游客节省了时间。

3.3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旅游主管部门比如旅游局的旅游服务职能,它是建设智慧政府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功能性、公益性、便民性等特征。它的运用能够使旅游景区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并且能够承担起旅游资源的共享、交流、数据管理等服务职能。

3.4电子导览系统

电子导览系统是为旅游景区游客提供智能化自助服务的系统。它是通过电子导览设备和后台中央数据库而形成的控制系统,它的表达方式是以语音播放和视频播放等方式将旅游景区的服务和景点内容传递或展现给游客。电子导览系统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为游客进行引导分流和旅游向导两大主要功能。一是通过电子导览系统来告知游客那些地段拥挤、堵车、有索道等交通设施等。二是告知游客旅游景区的信息状况,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等为游客提供向导和导游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使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

[3]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篇10

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各部门意见,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提出了加快我区旅游产业市场化的对策措施,在此也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全面深化“四项改革”。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启动全域旅游建设专班制,健全旅游体制机制和组织机制,切实发挥起旅游巡回法庭、派出所、旅游投诉中心的作用,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目标责任改革方面,注重提升思想层面的责任意识,将旅游发展的主要责任分解到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督办督察改革方面,坚持将旅游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督查计划,对重点项目、旅游环境、景区建设进行现场督办。考核任用改革方面,调整考核体系,坚持以考核论英雄,形成“能者上、劣者下”用人格局。

二是提升市场化管理水平。

市场化运营旅发公司,选聘旅发公司总经理、项目经理,高薪聘请有经验、有阅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来管理、经营景区。组织一批优秀干部到景区挂职交流,增强市场化经验。组织环卫、市政、园林、林业等部门干部,对现有景区按照城市标准统一管理,提升景区化水平,降低景区运营成本。

三是增加营销市场化手段。

设计价格合理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圣金旅行社采取合作的模式,与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各大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长期推广碾子山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发挥民间团体市场化营销作用,持续不断的与户外团体、各类体育协会、自驾游协会、文艺团体、摄影家协会、老年大学等民间机构建立业务联系,进一步开发新兴旅游团体。扩展旅游营销范围,做好网络营销,承办好cctv5“谁是冰雪之王”的赛事。同时,举办各类产业大会、论坛,加快与xx开展“四地”合作步伐,拿出实际动作,建立联票。

四是完善旅游配套。

探索市场化的方式运营管理景区宾馆和餐厅,寻求与知名宾馆和餐馆的合作,无缝对接主要景区交通枢纽,与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火车站等通力合作,设计开通旅游观光专线,解决游客“吃”“住”“行”的问题。加快推进射击、演绎等体验度高的旅游项目,开发自驾游线路,打造自驾游目的地,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打造旅游ip,做好麦饭石、金属制品、军工纪念、手工艺等系列旅游纪念品,谋划建设旅游大超市,以超市模式集中销售,统一结算,鼓励发展高档次歌厅、文章系壹号秘书微信公众号原创,侵权必究。酒吧、茶室、康体等休闲娱乐业,启动xx大剧院运营,丰富游客夜生活,解决游客“游”“购”“娱”的问题。研究打造“xx论坛”“马拉松产业论坛”,打造承载全省产业发展论坛聚集地,培育中医疗养、康复、养生项目,开发森林养生游、“森林人家”体验游,打造生态养老、医养结合于一体的综合养老养生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户外生存教育、国防爱国主义教育等研学教育活动,打造部级青少年研学旅游基地,解决游客“商”“养”“学”的问题。大力发展农家乐、花家乐、林家乐等休闲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多休闲娱乐选择,积极培育婚庆旅游目的地、市场、产业和产品,大力开发野外探险营地、丛林野战营地等探奇旅游产品,打造亲近自然、亲近人文的探奇特色运动,解决游客“闲”“情”“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