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语文教学课程十篇高一语文教学课程十篇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2:43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1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语文教学面临边缘化的窘境,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形成性考核为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六位一体”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教育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程定位模糊、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局限于教材和教学方式、手段,整体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及评价标准的改革工作,并将这一模式较好地运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职语文整体优化教学体系。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一、“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由原国家重点中专郴州商业学校和原部级重点中专机械电力工程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学院从2006年起,创立并实施了“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所谓“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摆脱了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式,是一种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系统优化、彰显职教特色的全新模式。

二、“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六位一体”课程改革的第一批试点课程,经历了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科学定位课程培养目标

在“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中,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来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最重要的工作。明确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材设计、师资配备及教学方法等。而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高职教育特点、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状况和社会需求的把握。

高职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和“基础性”,本科语文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高职语文则介于二者之间,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高职语文课程要超越中学语文课,必须在夯实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的熏陶,培养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与本科语文相比,应降低知识的深度和厚度,弱化理性思辨色彩,突出实用价值。

此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后者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的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即: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据调查显示,职业核心能力较之专业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课程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改变了“有了知识,就有能力”的传统知识本位职教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高职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重要文化基础课。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只有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体现高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应该具有的作用。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了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是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不够,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与现实要求相差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样泛泛而教,靠有限的课时讲授几篇课文,很难达到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培养要求。

为此,我们打破了依据知识本身逻辑来组织内容的传统高职语文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参照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来选择、理顷课程内容,将高职语文与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由阅读鉴赏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信息处理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学习内容等模块组成,做到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本位,融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以课堂学习内容为本位,构建自主学习内容。这样既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1)项目驱动法。根据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单元(两课时)目标精心设计合适的训练项目,以训练项目来引领技能训练和知识的讲解及归纳,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的心理定式,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2)问题探究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应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评议,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可运用逆向思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考虑,提出多种解决办法。(3)分组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例如学习策划书写作时,先布置小组成员利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和相关信息,讨论写作思路,并进行写作。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成员上台陈述观点、展示作品。这种方法可与竞赛、讨论和情境模拟结合起来,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开放式教学法。高职语文课时有限,教学中应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将语文课堂与文化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相结合,把语文学习贯穿于各种课外活动、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引申到工作、生活中去。

(三)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开发特色鲜明的高职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改革理念的物化形式。传统高职语文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文章内容为编排体例,选文缺乏时代感,多与中学语文重复,且忽视职业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六位一体”课程改革理念,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条主线来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开发出了方便教学的《高职语文实用教程》。该教材运用“六位一体”课程职业能力分析方法,确定了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信息处理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学习等六个模块,再依据每个模块包含的单项能力,确定各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既考虑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又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学校还陆续开发了教学光碟、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训练素材和试题库等立体化教材。同时,这一系列教材首先在学院试用,并在教学活动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再进行公开出版。这样,不仅保证了教材开发的质量,也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学习的品质及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既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正确判断,无法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首先,我们建立了学生、教学专家、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考评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时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高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环节,高中教育中各个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对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进步,这对于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堂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锻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的准备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都要认真的准备相关的教学方案,主要就是对语文课堂要讲授的语文教材内容提前进行准备与背诵,将语文课堂中相关的语文问题进行设置,教师要对自己在一节语文课堂中需要做的事项进行规划,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备课这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在一节语文课堂中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对象,这些事项都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还为开始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方案进行认真的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高中语文教师备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在教学中的效率与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的备课,对语文课堂中的时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还未在语文课堂中展开教学时,认真、仔细的进行备课,对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事项进行合理的设置,这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利用

教与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容分割,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相互联系以及依赖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和谐统一,这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中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语文课堂中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这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的运用课堂时间,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时间设置来看,一般一节语文课程的时间为四十五分钟,这四十五分钟属于高中语文教师,也属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教师在对语文课堂中一节课程时间的安排,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要在教学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将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以完成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任务,对高中语文课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置,即读、说、写、听。

(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独立的对语文课程进行学习,自主的完成语文这一学科课程中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学习时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中学习能力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时效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语文教师中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即动画、声音、成像等一系列方式。

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保持一个兴奋的情绪,能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具体的教学状况与教学内容,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情境在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的提高时效性。

四、提高高中语文课堂中写作方面的时效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写作这一方面的教学,时效性的提高对于学生写作观念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挖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写作这一方面的素材进行积累,在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评价时要注意用词,不断的完善自己在写作这一方面的评改方法。

五、结束语

高中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提高,提升了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创新的途径[J].科教文汇,2009(14).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3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69-02

随着我国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就业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专业外语应用能力成为21世纪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必备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和未来发展。[1-4]我国教育部对本科生的双语课程教学十分重视,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采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本科双语课程。[5]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教育部2004年8月开始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双语教学被列为主要评估点之一。双语教学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在本科生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近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也突显了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重点内容设置不当、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双语教学师资不足、双语学习氛围较差、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革等问题。为了使“工程热力学”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需要对“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和重点内容进行设置,以期把该课程建设成为高质量的双语教学课程,为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和英语应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国家化人才市场的需要。

一、“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工程热力学”作为能源、环境、机械、化工等大类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它起到承上启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桥梁作用,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骨干专业基础课,在上述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工程热力学”课程内容具有概念多、基本理论抽象、富含哲学思维和理念、工程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要实现该课程的高质量双语教学就要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构建,为保证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团队建设、师资英语水平、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网络资源、课堂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条件,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研究了国内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案例,确定了“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主要由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如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实施、多层次启发式教学方法、网络资源、课程成绩评价方法等内容组成,认为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和教学团队是保证“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双语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关键性影响,首先要确定双语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概括为全外语型、混合型和部分外语型三种。

(1)全外语型。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授课。这种模式要求师生均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2)混合型。采用外文教材,混合外文与汉语授课。与全外语型相比,学生较易掌握课程内容,适合学生接触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也适合多数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

(3)部分外语型。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这种模式适合外语知识和接受能力较弱的生源。结合“工程热力学”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现有的师资英语水平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建议对“工程热力学”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是实施“工程热力学”课程体系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关键。经过多年的建设,“工程热力学”课程已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等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知识面宽窄、程度深浅、系统性完善度的体现,也是体现课程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热力学”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规划与设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上述条件下,“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结合现有的师资条件、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构建了“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三段一改”课程教学方法,“三段”即课前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检验阶段;“一改”即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现就“三段一改”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构想简要介绍如下:

(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所做的工作重点是确定双语教学模式、选定中文教材和外文教材、编制中英文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确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与难点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习题与思考题库,并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和习题与思考题库在学校的毕博网络平台开放,供学生结合各自的时间、兴趣和特点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前预习要求,以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授课语言采用中文和英文,英文讲授不低于50%。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分别有中文和英文版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有中英文对照。课堂教学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最高层次、平均层次和低层次。最高层次要求学生以英文教材和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主,作业用英文完成;平均层次要求学生以中文教材和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主,英文教材为辅,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能用英文和中文同时掌握,作业以中文为主;低层次要求学生以中文教材和中文多媒体为主,英文教材和英文多媒体为辅,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能用英文理解和掌握,作业可全部用中文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以平均层次为主要教学对象,逐步积累经验后过渡到以高层次为主。

(3)课后检验阶段。课后检验阶段主要包括课程作业批改、网上答疑和讨论、课程实验等环节,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积极征求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双语教学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应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把英语的应用能力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英语作业、课堂英语提问和交流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以引起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视,激发用英语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因此,合理构建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由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次加以有效实施,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确保双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重点内容的设置与教学要求

“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重点内容的合理设置是保证“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内容的设置应该基本与中文教学的内容相同,同时应吸纳经典英文教材中的新概念和工程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满足人才市场的国际化要求。“工程热力学”的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和理论、工程应用、常用图表三大部分。结合该课程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建议将如下内容作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主要包括:热力系如闭口系、开口系、绝热系、孤立系;状态参数如压力、温度、比容、内能、焓、熵、火用;热力过程如可逆过程、准静态过程、不可逆过程;热力循环如正循环、逆循环;不可逆因素如温差传热、摩擦耗功、自由膨胀;热力学基本定律如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不同形式的实际气体方程;热效率、制冷系数、火用的概念、常见形式能量的火用、火用效率、火用损失、生成焓、理论燃烧温度、平衡常数、相对湿度、含湿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马赫数;卡诺定理、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克劳修斯不等式;卡诺循环热效率,一般热效率表达式等。[6,7]

在工程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实际应用案例,气体动力循环如狄塞尔循环、奥托循环;制冷循环如空气压缩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喷射式制冷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蒸汽动力循环如郎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湿空气的加热、冷却与干燥等。

在常用图表方面,主要包括:水蒸气表、水蒸气焓-熵图、常用制冷工质的热物性图表、湿空气的焓-含湿量图等。

上述内容是不同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工程热力学”课程内容基本知识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体现在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最高层次同学能够熟练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相关的英文资料,能在课堂上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流利口头交流,在课后能用英语完成作业,熟练地应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后复习;平均层次同学能读懂上述内容相关的英文原版教材内容的相关内容,能用英语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能用英语写作部分作业题,能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后复习;对低层次同学,能基本看懂英文原版教材中上述相关课程内容,基本能用英语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掌握上述课程内容的英文词汇和表达方法,能看懂英文多媒体课件中的上述课程内容。在双语教学中要强调学科的专业性,绝不能把双语教学变成专业外语教学。

三、结论

合理构建“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内容知识点,采用“三段一改”的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把学科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有望使“工程热力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把“工程热力学”建成高水平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参考文献:

[1]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改革与开放,2011,

(4):173-174.

[2]马剑敏,施军琼,胡倩如.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在我校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26):590-591.

[3]栾晓明,姜,马惠珠.工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初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169-172,190.

[4]曲燕.推进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建设和设想[J].化工高等教育,

2010,(1):84-86.

[5]胡炜,蒋.高校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18):

172-173.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4

(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中职语文课程是中职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基础文化课,然而,受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特别是“2+1”学制推广以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缩减其课时比例。另外,不甚合理的课程定位,也导致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陷入了错误开发教学内容的误区。本文探讨合理定位中职语文课程的方式方法,以期指导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01-04

作者简介:陈小华(1980—),女,福建永春人,硕士,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些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来培养。

中职语文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而且是其他课程的学习的基础。然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正逐步成为各个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陷入重“专”轻“文”的误区,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不断减少语文等文化课课时比例或将语文课程改为选修课。此外,中职学生生源素质普遍较低,而且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对中职语文教育存有错误认识,这无形中使得该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此外,不合理的课程定位使得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陷入了错误或不恰当开发与创造语文教学内容的误区,过分强调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性功能,只进行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指导。如给广告专业学生讲授《项链》这节课时,让学生设计玛蒂尔德舞会上戴的项链;在为建筑专业同学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花大精力组织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房子及构造等等。这种不合宜的教学内容直接导致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中职语文课程既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特点,又带有职教特色;既有基础性功能,又有职业性功能。因此,其定位既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尴尬处境

(一)教育对象实际水平与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水平相距甚远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在此,已明确地指出中职语文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已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和提高。但中职学校入学新生实际文化水平如何呢?

教育部曾于2007年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111所中职学校的45596位刚报到的入学新生分别进行数学、英语两科水平测试。其中,数学这一科目有46.60%的学生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而英语这一科目有38.63%的学生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如何呢?教育部2005—2007年连续三年分析通过中考招收的新生分数得出结论:语文成绩平均分最高的城市为58.67分,而分数最低的一个城市仅为33.70分,情况依然很严峻。

教育部所展开的调查统计还仅仅是停留在参加中考、有入学成绩的学生上,而在各个职业学校里,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等渠道入学的学生,其文化课水平往往比那些通过中考招收进来的学生低得多。

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力度,通过规定普职招生比、发放中职生助学金、免学费等方式保护中职学校生源,但中职学校的招生仍举步维艰,普职招生比严重失衡,离国家规定的1∶1招生比距离悬殊。长期以来,上普高、考大学是中考生们的人心所向。因而,经层层选拔被淘汰的,往往才是职校的生源。很显然,中职语文课程的教育对象虽然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往往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该有的水平。

(二)大纲理想与教学现实差距较大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本门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本门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学时数,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对教育前景的理想预期。无论教材的编写、教学进度的制定,还是学生成绩考核以及课程教学检查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纲领性作用却被大大削弱,大纲理想与教学现实差距不断被拉大。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教学时数为192~216学时”。按教学大纲的课时要求来算,每周4节,每学期20周,语文课要开设3个学期。但在实际课时安排中,语文课的基本课时量根本难以保证,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两个学期,而且周学时往往只有2~3节,有的学校则压缩至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甚至将语文课改为选修课或应用文写作课。以2009年江西省三所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时安排和2010年抚州市中职校语文课时安排为例。江西省商务学校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一学期的语文课,周课时2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只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一学期语文课,周课时2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只在财会、电子商务、文秘、市场营销等4个文科专业开设一学期应用文写作课,周课时4节。抚州市只有新宾职专和清原职专的高一年级每周开设4节语文课,其他中职校语文课的周课时普遍为2节,有的3节,个别1节。中职语文课程现实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并不限于个别地区,而是很普遍的现象。

(三)学生对中职语文教育的认识有误区

长期以来,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成为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是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家长和学校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抱有“我是来学技术,不是来学语文的”这种想法的中职生还不在少数,但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如果只是想学一门技艺,从学生角度来看,完全没必要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拜师学艺”一样可以出师,而且学习成本更低;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如果只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可以直接在企业教学,没有必要耗资建校舍,购设备,搞课改。若如此,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师徒技艺授受没什么太大区别,也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与师徒的技艺授受有着本质区别,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发展基础。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既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与日后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同时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文化素养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一般性

中职语文课程性质是中职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影响中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的直接因素。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这一课程性质定位充分肯定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从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来看,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普高语文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是哪类学校,哪个阶段,作为学科属性,语文还是语文,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写的都是汉字,不可能发生本质改变”。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性特征。一是和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一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课程目标之一,这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特征的体现。从普高语文课标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上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普高语文课程和中职语文课程的共同目标。二是和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体现。普高语文课标指出,学生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职语文课程则是通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虽然普高语文课标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人文教育的表述略有不同,但二者的实质内容相同,都是以塑造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为课程目标。

可见,中职语文教育虽然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但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是语文教育,其根本性质和目标是一致的。

(二)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所需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可见,“职业或生活”、“必需”、“够用”、“知识和技能”是职业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素。其中,“必需”、“够用”是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质和量的标准。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用得上”,二是“足够用”。增加和提高学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职业或生活”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用教育。正如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所指出的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

中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目标。“从整体上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虽然同属于语文教育,一样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普高学生以升学为目的,而中职学生以就业为目的,因此在学习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职语文主要培养满足学生就业和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普高语文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新《大纲》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应“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从新《大纲》的表述上看,中职语文的“实用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培养中职生现实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中职毕业生首次上岗的需要;二是培养中职学生将来职业和终身发展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为中职毕业生日后转岗、晋升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培养中职学生当前和日后职业和生活所必需或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是否满足“必需”的要求,是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功能的基础性和职业性

(一)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语文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人们进行思想和交流的工具和基础。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中职语文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继续,是中职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直接途径,也是其学习、生活以及日后工作过程中进行思想与交流的基础。二是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工具和基础。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其知识和技能的传播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同时,就是运用语文的过程,而语文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性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下的基础文化课,有着深刻的“职业”烙印,没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育不能称之为中职语文教育。中职语文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教学内容的确定,都要考虑到职教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鉴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将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中职语文课程则应根据专业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中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中职语文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但在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这两方面的要求却是相对一致的。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加强这两方面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由于中职学生在性格、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缺憾或问题,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程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特点,又带有职教特色;既有基础性功能,又有职业性功能;既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中职语文课程的合适定位应是“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兼及职业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是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和顺利就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是语文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此外,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较低,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却大多没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该有的水平。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后续的语文教育,中职语文课程有必要加大基础教学比重,以夯实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和提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5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追求高效课堂,追求开放性课堂,一直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追求。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课上进行开放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构建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一、语文课堂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伴随学生终身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项功能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学科,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小学学段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教育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各项能力的提高,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语文课程又具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一线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该是多元的,而且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在构建开放性课堂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把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放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开放性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开放性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语文开放性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向课堂加入更多的有效元素

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的课堂,单纯的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了。而且在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量也比较大。传统的语文课堂仅仅是在讲解课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加入丰富的元素。

首先,教师可以把生活经验加入课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但是通过家庭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介,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加入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构建开放性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必然途径之一。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材料。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教师应该以语文课本为基础,适当地引入恰当的材料,使得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引入材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的话,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开放性课堂的实现。

(二)适当修改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我们意识到,课本只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文本,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和学生应该立足于文本,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即生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等。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但是作为文本的课本,其内容毕竟有限,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本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高效的开放性课堂的构建。

例如,教师可以把部分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让学生把一些诗歌编成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话剧或者诗歌朗诵。开放性课堂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文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语文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实践成效

(一)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单是为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更应该认识到,语文毕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代表着其语文素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同时开放性课堂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可以说,现在的学生都是比较怕写作文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作文训练,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转变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构建,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转换。首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开放性课堂的实现。其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者,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往往自己讲授知识,而较少地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更没有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这种意识,开放性语文课堂转变了教师这种意识。再次,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现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率。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是实现开放性课堂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其基本落实情况。最后,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魅力也会获得有效的提升。可以说教学魅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不容易被直观发现的概念,其中包括许多因素,但是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成绩的提高上,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得到学生的真心欢迎。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推行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是可行的,但是,这一实践仅仅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路要走,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教学魅力等多方面因素也应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6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

7.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

9.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11.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1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策略

13.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

14.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15.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6.高中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17.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1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9.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20.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22.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2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

25.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26.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8.美国高中的“选课指导”及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对策

29.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3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3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32.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4.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重视四个策略 

35.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36.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37.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39.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40.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41.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42.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4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

44.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45.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6.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2000年)

47.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48.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49.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

50.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5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5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5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评价方案构想 

54.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55.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56.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57.探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5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

60.微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6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63.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64.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65.关于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的一种构想 

6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6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68.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9.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70.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71.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72.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7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评价 

75.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76.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上)

77.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78.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 

7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80.浅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改革策略

81.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82.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8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84.从教材讲授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与高考脱节现象

8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措施探讨

8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估工具与使用策略

88.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89.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90.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91.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讨

9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93.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94.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95.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9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97.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中彰显语文魅力的思路探索

98.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7

关键词:微课堂;高中;语文课堂

在高中教育中,建构微课堂以最小的教学资源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教学收益,因此,促进学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框架的建立,更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微课堂的作用尽最大限度进行发挥,从而实现教育以微课堂为教学基础,最终,在微课堂上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确保高中语文教学在微课堂的影响下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从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建构高效课堂的前提需要系统地运用微课

在科目种类多、学习任务又相对比较繁重的高中学习中,教师想要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看到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就只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建立微课课堂,从而达到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从教学角度上看,高校课堂的建构就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力。相反,从学生的角度看,高中语文建构高效课堂是指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语文课堂素养的训练。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上看,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流程作为教学主导路线,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感,并且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也变成了一种虚无的空洞,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一度陷入低谷,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地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没有成果的劳动就是浪费时间,而在教学中,这种浪费是高中师生所要面临的极大难度的挑战。相反的,微课堂的出现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花费的精力大幅度地减少,并且又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劳动又能为师生之间带来双向收益。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这种渗透性好,又不乏实践性的微课堂也能对学生和教师未来的学习互动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利用微课堂的特点为高中语文课程创造另类教学

创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既有趣味又可以巩固知识的优质学习环境,如果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完全被趣味化所取代,那样的课堂将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甚至没有存在的意义。在高效课堂的创建中,教师要将教学策略重视起来,打破常规重新组建起个性化课堂教学。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将流程以及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安排妥善,再将语文课程中所要教授的知识灌输到精巧的课程安排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状态中,要想有效地创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首先,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将语文教学的方法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找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并且将其完善。

在使用微课堂《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当代高科技手段对课程教学进行录制,教师在《兰亭集序》中让学生了解到作品当时的文化背景,在录制的过程中,边操作边录制,在做后续工作时,将课程进行准确的配音,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为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由此,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素养。在文中作者深沉的感叹,却将文中隐藏的积极情绪所表现,这种正面情绪的表现,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大有帮助。在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流程进行拍摄后,可以将录制好的视频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获得完整的微课课程内容。微课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微课的特点解决语文课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微课堂在教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清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通过微课堂所建立的高效课堂中,感受到真实、自然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的思维上进行开发,从而使学生增加课程知识的接受量,达到最终课程要求的教学标准。

高中语文微课堂以多元化、多视角等形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能够更深入地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挖掘,从而使高效课堂在整体教学中凸显其作用。在实行微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且在教学上也能够突出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师生之间以互赢互益的关系将高中语文微课堂所建立的高校课堂进行深入的改进,最终使高中语文微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把我们带进了课程改革的新时期,2006年江苏省正式开始全面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选修课程是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体现新课程标准“共同基础,多样选择”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从总体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专题性、灵活性、探究性、针对性。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正处起步阶段,笔者根据调查发现,选修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急需教师深化课程理论认识,探索出一条符合选修课程目标和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新路。

在探索中笔者发现,“研究性阅读”这种教学活动模式在其目标和基本特点上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与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语文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它是一种以专题(专门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专门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活动。

基于研究性阅读在其目标与特点上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与特点的一致性,笔者尝试探索并建构一种“从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出发的语文研究性阅读”,将研究性阅读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希望能通过这一策略的运用,帮助改善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充分发挥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促进作用。

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突破研究性阅读教学过去以课本外材料为主要阅读资料,并在课外进行阅读研究的传统模式,建立以课本内容为主要阅读资料并在课内开展阅读研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日常教学服务,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提供帮助;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是教学与考试命题的最高准则。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高中语文课程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程共五个模块,学习时间1.25个学年,随后进入到选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之下都有若干模块(以苏教版为例,五个系列共16个模块)。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共选择至少4个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本章将通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特点及开设现状的分析,试图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尚不成熟之处,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课程不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而与之共同组成语文课程的双翼。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总体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着眼于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选修课程五个系列内容涉及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样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着眼于提供开放的选择空间

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以“共同基础,多样选择”为原则。必修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程也体现了基础性,但更突出选择性。因为选修课程的课程系列多,模块设计复杂,每个模块教科书的课文内容也很多,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学校可以“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无疑,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体现了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具有灵活性。

(三)教材结构的专题性——着眼于为学生构建纵深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可看成是五个大的专题。苏教版选修教科书五个系列之下共设16个模块。具体每一个模块可看作是大专题之下的小专题。而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又是以专题结构来设置的。教科书中的专题又是模块专题之下更小而具体的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其独立性,都能构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各个专题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对各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形成纵深的认识,又能综合它们达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四)课程目标的探究性——着眼于提高学生自主研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研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选修课程五个系列的课程目标都强调了探究性学习方式。

(五)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着眼于与必修课程和高考的衔接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具有针对性。首先表现在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必要补充。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选修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还表现在,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所得的知识与能力能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学以致用。

二、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无锡市几所有代表性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引发了对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与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中,从师生对课程意义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适应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制约着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效果。

1.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认识比较陈旧。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江苏省从2006年才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对新的课程设计模式不太适应。

其次,选修课程内容多,容量大,学生学习步伐跟不上,易厌倦。

最后,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开展活动不积极。新课程教学在各方面都要求学生发挥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此外,高考的压力制约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动力。选修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在高中后1.75个学年。按照以往一般的教学安排,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后,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早早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高考的准备工作上。在高考的巨大压力和学习功利心的影响下学生学习选修课程的动力就不足。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教学习惯的不适应,压力大。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在教学上感觉到“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过去的语文教学只涉及必修课程的教学,有板有眼,有章可循,许多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新课程则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新要求。显然,这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对选修课“凭兴趣开,凭兴趣听”的观念,对选修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作详细周全的设计安排。另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体现两者教学的侧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衔接。这些是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无法应付的,造成了教师教学习惯的不适应,教师在面对新课程体系时有很大的压力。

其次,选修课程内容多、容量大、教材新,教师备课时间紧,教学进度紧。对于老的教材体系,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教学内容比较熟悉,教学重点把握比较到位,资料积累也充分,平时开展教学驾轻就熟。现在突然面对这么多新的课程内容,而且涉及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而课程内容也更深,教师感觉自己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几乎已无可参考的教学经验。面对新教材的教学,如何将密集的教学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安排教完,教师显得很紧张,往往匆促上阵,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方式不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特点和目标。选修课程的教学在各方面都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选修课课堂上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依然常见,本应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常被破坏得荡然无存。

第四,教师不能合理处理选修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的关系。现实中,由于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铸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新课标”要求把语文选修课设在高二高三阶段,于是处理语文选修课程和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教师的心事,并往往作出了错误的抉择。笔者了解到,有的教师索性在高三阶段停了选修课,有的教师把选修课程设为与语文高考有关的习题课。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以苏教版选修教科书为例,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教师就把一首首诗词编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让学生学习;学习《语言的规范与创新》,教师就找对应的语言应用类习题让学生“练兵”……把语文选修课程完全上成语文高考的专题复习课,就完全和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了。

笔者处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对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亲身感受。

(二)引发的思考

高中阶段,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比之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使语文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枯燥转向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材料不只是教科书,还可以延伸至与教学相关的一切事物。课堂不再是过去观念中“师传生受”的场所,更大程度上是师生、生生互动互学的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个整体,双方是平等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这就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乃至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表现途径,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之举。

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程还刚刚起步,虽然已给人带来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但许多方面带有经验色彩,还缺少理性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根据“新课标”进一步实施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很艰巨,征途还很长。通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以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去努力:

教学观念方面,要坚定信心,大胆实践。尽管新课程的实施才起步,各地学校的选修课程教学也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程教学各环节中体现出来的有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问题有疑虑,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但是师生都应该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需要大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步认识、修正、完善。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更应尽快提升自己的新课程理念,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对新事物的畏难心理,扬弃以往教学经验和体会,勇于进行教学实验。更认真地学习研究“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开创出一条合适的选修课程教学新路。

教材处理方面,要以学定教,合理取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容量大、内容多,教学上如按常规操作,教学时间非常紧,一般学校往往为赶进度而匆匆“走过场”,或因完不成进度而怏怏作罢。为避免这类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改变“教教材”的习惯,学会“用教材教”。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按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模块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而又“保质保量”地对教材课文进行调整、重组、补充、拓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

教学实施方面,要“因课制宜”,培养能力。语文选修课程不同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不同系列、各个模块也有不同特点。所以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因课制宜”,上出特色。首先,教师不能把选修课程当作必修的延长,不宜硬生生地套用必修课程的教法去教选修课程。否则,选修课程的特点必然荡然无存,学生也肯定没有兴趣。选修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其次,教师对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要处理得当,对教材内容要做适度取舍,使教学内容符合高中学情,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更不能仅凭教师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教学内容,一切要以学生的学习实效为重。再次,教师应遵循并围绕选修课程各系列各模块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侧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在处理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时,不能片面重视高考而将选修课程异化为高考复习习题课或知识点归纳课。语文选修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实际上,只要能够在选修课程教学中认真贯彻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考试时肯定会有满意的成绩。

综上所述,要规避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师生们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创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共同探索,共创教学新路。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黎见明.语文导读.重庆出版社,1989.

[4]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钱威.语文教学优化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权曙明.阅读本质论.语文学习,1999(11).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学习主体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体,这个变化几乎预示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来临。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获得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良好的语言感觉以及思维探究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继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迫切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普遍沿用的还是过去那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依旧沿用过去那种以教师单向性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听课,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但却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完全主导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式地听课,学习效率较低,此外,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解就是使用新的教材"但还是沿用旧的教学方法"这种只改变模式,没有改变实质的的教学模式很难切实推动新课程标准目标的实现。

(二)太注重活跃课堂氛围,忽视课本知识的讲解

为了有效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刻意追求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非常积极地组织课堂讨论以及其他课外教学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从表面来看"这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确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常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没有多大联系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如果持续下去,虽然课堂氛围可能会比较好,但是学生实际能够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不牢靠,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不应该犯的低级语法错误,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就是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过于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其文学素养。

(三)多媒体技术的不合理运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这种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十分新颖的教学方法对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而有的学校则认为多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中语文的某些课文是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拓展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的,另一方面多媒体集视听语言于一体的知识传播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某些课文内容,却不是能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如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古代诗词等。这些课文非常注重通过朗诵来提升学生的语感和理解,因此在讲解这类课文时多媒体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发挥其优势特点。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一)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师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改变过去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发挥其引导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多进行自主学习"要完成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就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师的职业培训,通过特定的教育培训课程来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能力,转变其教学思维和观念。使之能够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新课程标准贯彻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之中。

(二)更新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和思维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在这个原则基础上进行改革,以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良好对话关系,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新课程标准并不是一味地活跃课堂气氛就能做到的,课堂过度的活跃,其实是不利于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要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获得丰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三)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了解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种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启发学生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分配,除了要完成特定的课本知识内容的讲解外,还要积极拓展课外知识的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帮助其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写作的思想性。

参考文献

[1]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3)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75-0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将英语确定为中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英语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和发展。英语课堂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方式与学习场所,英语新课程教育目标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如何实现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低效的表现

1.课堂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课堂时间主要花在了老师讲词汇、讲语法、讲英语练习题上而不是花在让学生学与用上。教学中教师控制教学时间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即教师讲得多,而学生得到极少的语言练习与运用的机会;学生课堂接受学习的时间多,而表达、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少。该教师对于教学时间管理的有效性缺乏意识教学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为与策略来说显然是低效的。一样的课堂教学时间的运用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其教学的结果显然也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我国很多地区课堂英语教学效率低,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可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有效英语学习策略作为主要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因为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有利用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然而深入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现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存在忽略对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现象。教师注重对英语知识的讲解却缺乏在讲授过程渗透对学生学习相关新知识的学法的培养。

3.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师只有在实施教学充分掌握此堂课教学的目标后,才能清楚地掌握此篇文章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在哪些方面。教师必须制定出科学且合乎情理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创设出合适课本内容和结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过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方法往往都只是教师只重视了教授的ο蠛吞教值亩韵螅而把真正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忽略了,在掌握和设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却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讲述完毕而已。

二、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也是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英语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语言知识,而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条件,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做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学习资源、学习支撑者、学习引导者。一切的教学工作都要围绕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综合发展为中心来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备课、作业布置等都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差异与实际的教学情境需要。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英语教育事业。“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事业有爱,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对教学倾注自己的感情和努力。才会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才会细心体察、了解学生的学生状况、学习需求并能对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高度的敏感度,才能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与鼓励。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导。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设计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整体目标体系与分级目标体系。学习者的差异,根据学习者的差异与学习需求来制定分层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注重在课前以不同层次的目标来引导学生。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方面总有不同的差异,教师可在课前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词汇、短语、句型、课文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导,从而让学生快速接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师需要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为课堂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过程因素,只有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都有效的指向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在阅读教学中,对基础一般的学生,更多是要求其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所要学习的词汇,而对基础稍好的则可要求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对基础较好的则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其进行回答。

3.利用教学内容渗透文化教学

文化意识是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意义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和意识和能力四个方面。围绕实现对高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中含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的内容与题材,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不应仅仅就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通过语言看文化,通过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了解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增加有关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文化教学策略。比如,利用词汇背后文化差异与根据英语词源的教学的方法:词汇作为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英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同一个单词在英汉文化中的内涵会有很大的不同。如在动物、植物、颜色、数字中都有承载不同文化的现象:“亚洲四小龙”在英美报刊上被翻译成“eastasiantigers”而不是“eastasianDragons”,就是因为在中国“龙”是吉祥的动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一种会喷火、长着翅膀的猛兽,是邪恶的象征。在高中英语课程中学习类似的词汇时就应该向学生理解其词汇背后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让学生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差异,既能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了解英语文化,又能在以后的交际情境中准确理解与使用英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背景下,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高中英语课来说,最主要的提高策略就是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的,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霞.略谈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0).

[2]秦璐.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与意义[J].新课程(下),2015,(4).

[3]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