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十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十篇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3:26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1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县范围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

本规定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能作为旅游项目,并由丰顺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人民政府评估、界定,向社会公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历史文物古迹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应当与城乡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注重温泉之乡旅游特色和潮客兼容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丰顺县旅游局是我县旅游业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县旅游主管部门),依法对全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行统筹、协调。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施规划、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及村庄规划的原则下,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编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

第七条鼓励内资、外资和各行各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开发建设旅游区(点),包括旅游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饭店等建设项目,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九条各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当集中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区(点)的环境保护、卫生设施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第十条兴建或改建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编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报县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初步评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应当包括:

(一)选址、区域范围和功能划分;

(二)性质、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

(四)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

(五)市政配套设施;

(六)水土保持配套措施;

(七)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八)安全、消防防护配套设施;

(九)客源市场的定位、接待容量和预期效益;

(十)其他需要申报的事项。

第十一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报告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初审。

建设单位应凭县旅游主管部门颁发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评审意见书”,按建设项目基建程序依法向发改部门办理立项等审批手续后,再报有关部门审批方可动工。法律、法规规定需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开发和建设经营性旅游项目必须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项目规划必须服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经营性的旅游资源建设开发项目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由建设单位负责开发经营,并负责组织编制该旅游项目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方案,方案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和建成后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经县旅游主管部门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城管、环保和建设、文广、水利等部门评审,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应会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和建设、城管、文广、水利等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实施。

第十五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或非法买卖、租赁景区土地及旅游资源。

禁止建设单位非法转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

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闲置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对超过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开发建设的项目,由县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第十六条在旅游区(点)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符合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开发建设前,应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景观、文物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对已建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请县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或限期搬迁。

第十七条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宣传封建迷信活动的设施。

第十八条在规划开发建设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点)内,严格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爆石、爆鱼、电鱼、捕鱼;禁止倒放垃圾淤泥和排放污水污染环境;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禁止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禁止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以及未经批准擅自拦河或筑坝;禁止砍伐树木、土葬造坟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点)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保持地形地貌景观。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限期整治恢复。

第十九条旅游区(点)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区(点)内应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第二十条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一条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点,开展健康合法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区(点)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

第二十二条对潜在的旅游资源,县旅游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统一调查、评审,纳入保护范围。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四条对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建设单位不编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县旅游主管部门不对其进行组织初审;报告书内容不实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发给初审意见书,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规划、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和建设、城管、文广、水利、民政、宗教等部门按各自职责权限依法予以处罚。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途径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Y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

2.生态资源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3.景区资源

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

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

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

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10:298-302.

[2]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4]周伟,李旭,杨锦玉,赵晓东.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5,01:89-94.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3

关键词:泰国旅游业;经济发展;旅游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0日

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使得泰国成为东南亚旅游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游客越来越多,泰国旅游业的收入也更高,已成为泰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

泰国旅游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暹罗皇家铁路局设立公共关系部来推广泰国旅游,并提供对外国游客必要的协助。1959年,泰国成立了泰国旅游组织,同时通过合资的方式创建了泰国国际航空。20世纪70年代后期,泰国经济减速,所以旅游业成为了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

泰国面积仅5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900万人,在东盟十国中也算不上“大块头”,但却是亚洲乃至世界名列前茅的旅游大国,当东盟多数成员国还在为达到年均100万人次游客的目标奋斗时,泰国旅游业的相关数据却已是千万人次级。泰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泰国入境游客共计2,230万人次,2013年第一季游客人数为700.79万人次,收入为3,238.76亿铢。2014年同期外国游客约659.82万人次,较2013年同期减少40.97万人次,同比降低5.85%。

一、泰国旅游业面临的新挑战

泰国旅游机构指出,泰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面对的是变化迅速的市场和时局。首先,中国、印度、俄国等新兴国家经济正以飞跃式发展,这些国家赴泰游客人数的突飞猛进,令泰国旅游业有措手不及之感。如何让这些市场持续长期、稳健地壮大发展,且更具质量,是泰国旅游业当下面临的首要挑战;其次,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成立,将造就另一个巨大的旅游市场。如何在aeC时代成功调整发展方向,变换自身角色,在与其他共同体成员国更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原有优势,并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是另一重要挑战;再次,英国、德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及伊朗等原主要客源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生变化,出现市场饱和,是泰国旅游业面对的困难之一,也是又一挑战。

二、泰国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泰国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中部地区的人口和省府是最稠密的,是泰国的农业和产业中心。中部有很多旅游景点:寺庙、大皇宫、素可泰历史文化公园等。北部自然景色旖旎:历史观光景点,佛塔寺庙和古迹众多,这些因素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来此旅游和度假。东部是泰国面积最小的旅游中心,如:芭提雅。西部的旅游景点主要是水坝。南部是世界上著名的海岛旅游景点,最受旅游者青睐的海岛众多。泰国的国际游客主要来自亚太地区,其次为欧洲地区。去泰国旅游游客最多的十个国家有中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等。

(一)泰国旅游业发展优势。泰国有地理优势,位于区域的中心,泰国还有适宜全年旅游的温暖气候。吸引国外游客的是泰国文化形式、泰国节日及宗教。泰国大部分人民都信佛,在泰国源远流长,对泰国人民的生活及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泰国位于东南亚的中心地带,与周边多个国家的交通都很便利。

(二)泰国旅游业发展劣势。色情业和每年约有数十万游客专程赴泰国观看人妖表演,这对于泰国来说无疑有损国家形象,还有泰国地处世界的最大产地“金三角”地带,在泰国相对容易得到且价格较低。

三、促进泰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泰国《可持续旅游国家议程》包括下列政策:一是旅游应该是所有泰国公民有权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二是应该对旅游进行统一、综合的管理,以便为子孙后代保护好泰国的旅游资源遗产;三是必须把旅游作为教育年轻人和向泰国人民提供不断学习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保护而不是破坏民族文化的方式;四是旅游业必须建立一套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以及赋予农村社区以权利的办法;五是必须利用现代技术保持泰国旅游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提高公有和私有部门的服务与管理标准。

为了成功地实施与旅游相关的政策,泰国根据《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国家议程》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以下战略措施:议程的实施与重组;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可持续旅游发展;电子旅游;会展和奖励旅游的促销;社区旅游和中小型企业;朝着成为世界目的地的目标改进质量;促进知识社会的旅游发展;旅游市场的促销与扩大;作为亚太地区旅游中心的泰国。

(一)重组战略与计划的实施。为了使可持续旅游的管理能够给泰国人带来最佳效益与福利,同时又可以给各种规模的企业带来公平:1、对旅游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所占比例做出明确的说明;2、确定旅游保护与开发区。应该加强地方政府组织以便能够管理好旅游,使之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责任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应该设立一个政府协调机构来监控旅游管理。地方政府应该有权收取各种旅游费用,如进岛费和旅游开发保护区的门票。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还包括规定可转让的开发权或改变土地用途的权力以及编制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3、划拨一笔特别预算来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预算的数额应该不少于国际旅游收入的2%。预算应该用于支持旅游规划的编制,而且应该把其中的一半拨到地方政府;4、设立全国旅游开发促进委员会秘书处,在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其职能是解决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清除障碍。它还应该是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创建一个旅游快速成功之道,使旅游管理更加有效和持续发展;5、制定旅游法案,对各种政府机构在旅游管理方面的作用、权力和职责以及对实施以上所建议的l~4项措施,都做出明确的规定与说明;6、对其他现有旅游法规进行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以及目前技术发展的需要。这将包括《旅馆法》和《旅游行业与旅游导游法》。经过修改的法律能使当地社会参与该地区旅游管理方向的确定,提供导游人员;7、设立一个地方政府旅游管理会议,为地方管理组织之间交流信息、经验和观点提供一个论坛。这些地方管理机构在旅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措施也将有助于增强省地各级的旅游管理能力。

(二)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战略。第九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期间,财政和管理职能要向地方政府分散,地方分权也将使旅游管理职能向地方政府,即向省一级和地区的管理组织转移。因此,这些地方政府组织的管理者有必要用更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了解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如何达到广大旅游者所需要的标准,并能够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为旅游吸引物的长期保护做出相应的规定。目前,泰国有75个省级管理组织和6,746个地区管理组织。1、提高地方政府管理者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为承担旅游管理的责任做好准备;2、每个省建立一个省级旅游开发促进委员会,创建一套旅游监控系统;3、和地方政府组织共同制定一个旅游管理试点计划;4、在地方组织中间开展促销和奖励活动,促进改善旅游管理,比如向旅游管理好的地方组织颁发特别奖;5、建立培训和信息中心,向地方政府组织提供旅游管理方面的技术服务。

(三)可持续旅游战略。目前,一些主要旅游景区(如苏梅和阁昌)的旅游开发已经超出了这些地区的承载力。有些类型的旅游活动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不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将给旅游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严格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这一战略包括如下措施:

1、通过各种税收和经济手段,包括转让开发权等紧急措施来控制环境质量,减少污染。使地方政府有权对那些由于保护环境以及由于土地使用控制措施而蒙受商业损失者进行补偿。这样,地方政府就能够把位于确定的旅游开发区内的私有土地变成公有,进而改进其景观,增加绿化区。

2、通过确认旅游需求来扩大旅游景点的承载力,这些需求往往超过并大于当地居民本身的需求,尤其是固体垃圾和废水处理能力。

3、宣布明_的关于国家公园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提供服务的政策,并公开服务计划、法规、服务时间和费用等。

4、制定并公布明确的关于保护区之内服务和娱乐区的生态旅游管理规划,详细说明允许开发的地理区域、允许开展的活动以及允许开展活动所需要达到的标准。必须确保规划得以严格实施,以便在试点项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样板。

5、鼓励有关的政府机构贯彻实施全国生态旅游委员会制定的全国生态旅游行动计划,使该计划在全国得到和谐有效的实施。

6、各省要提供更多的公用绿化区和露天活动场所。

7、在根据《旅游法》确定旅游开发区之前的过渡阶段,政府应该根据1992年的《全国环境质量提高与保护法》,在那些旅游增多而无序并缺乏充足基础设施的沿海度假区内确定“污染控制区”和“环境保护区”。

8、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应该制定法规和标准以便对那些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旅游行业进行治理。

9、向旅游者、学生和广大公众传播关于在生态旅游中正确行为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参与各种不管是自然景点、历史景点还是文化景点、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另外,还应该创建一个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络。

10、建立一个生态旅游开发信息中心。该中心将收集有关政府机构和其他在生态旅游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工作的信息和技术信息。信息应该放在一个电子数据库系统上,以方便那些需要这些信息准备进行旅游开发和管理计划的人获取。这一措施将有助于确保泰国的旅游业能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在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上发展。

11、编写《生态旅游景点名录》。《名录》的内容包括有关生态旅游活动的信息、举行这些活动的旅游景点以及其他方面的详细情况。例如,现有设施、可进入性、特点以及特定旅游景点所面临的问题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建立一个关于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数据库。

12、完成泰国旅游局已经着手建立的旅游资源监测系统。有关在监测中发现的严重环境问题的信息,提供给全国旅游开发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此外,应该和地方环保团体一起创建一个网络,通过大众媒体传播这些信息,以造成社会压力,使那些相关人士在国家旅游资源的保护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岚.中泰双边贸易模式下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J].经营管理者,2011.6.

[2]沈利生.中国和泰国间双边贸易分析与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2013.9.

[3]郑国富.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合作发展的状况、问题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4.9.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4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于是他们逐渐对精神方面的享受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旅游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国旅游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某些困境,为了使旅游业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就当前旅游业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作以下相关分析。

二、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社会建设比较薄弱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建设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某个角度而言,其是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绿化覆盖程度较低,道路的交通相当不方便,城市的生态环境及景区的环境都难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旅游景点中垃圾及污水的处理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从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没有对旅游景点进行有效利用与保护,在发展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考虑到长期利益。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都比较滞后,如管理权限方面,没有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有效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且有的景区的管理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从而出现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这样在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对旅游景区的有效开发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会阻碍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1)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产品过于相似,无法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及与众不同的印象,此外,某些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水平比较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及功能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同类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使某些处于劣势的旅游产品的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受到过度模仿的影响,旅游产品丧失原有的优势,此外,还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1)目前,我国的旅游法规大多数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各旅游景点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时,都是为了对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而对于游客的利益,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此外,许多旅游管理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这样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

(2)旅游管理法规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都是把环境及景点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于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则缺乏合理的法律条文,这样的法律法规会对危险性景点的开发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旅游产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产品是无形的,其生产及消费过程都具有特定的环境及地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必然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而如果能把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支付应用在旅游管理中,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拓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而项目的开发是需要一定资金的,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人员应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进行深入了解,以使相关资金能够合理地应用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及建设中。这就要求各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当地的旅游项目进行不断完善,对于某些影响力广、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旅游项目,应及时向上级部门申报,此外,还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及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整合,以使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可使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得到一定提高,进而可使当地的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2)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会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开发及建设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对相关项目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旅游业和餐饮、商品销售、住宿以及交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应对示范效应好、投入产出低、拉动能力强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开发,这样能使投资资金的短缺现象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又能使旅游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从而可使旅游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明确行政主体,对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单纯的物质条件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对于精神上的追求,许多产业应景而生。旅游业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壮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开拓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规划旅游的想法逐渐成形,并在我国刮起了全国性的规划旅游热。我国规划旅游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基础理论存在残缺,实际操作上仍有遗漏点,这也是我们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问题。

一、我国旅游规划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规划中计划的施行性不强,导致执行力度不够。旅游规划的计划在设定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问题,然而,目前许多旅游规划的计划的设定完全是为了迎合部分官员或者政策而设定,没有明确目的和含义,难以真正实现核心利益和价值。

(二)旅游在开发带过程中不考虑实际问题,导致最终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就目前部分景点的规划来说,大部分都是对于一些热门景点的相关设计生搬硬套,最终不能够凸显出自身的特点和热点所在,使得旅游规划进行的不伦

不类。

(三)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和形象设计急需加强。资源是规划的基础,规划是产品的基础,产品是促销的基础,促销是效益的基础,这里既有链条环节不可倒置问题,又有操作时序不可互换问题。而连接链条的主线则是旅游形象问题,有了形象即使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短缺,亦可弥补,比如资源是规划的基础,但是如果有了市场,也可以人为地创造

资源。

(四)旅游附加产业链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资源乃规划之

本,规划乃产业之本,产品乃促销之本,促销乃利益之源。这种链条式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同时,在这个链条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存在差错或者没有做好,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最终利益的不断缩水。例如,深圳作为一个旅游规划进行的较为完善的城市,其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旅游资源,然而在正确的旅游规划下建立起了锦绣中华等相关的旅游经典。最近几年深圳旅游收入高达300亿元,成为了增长城市GDp的不可或缺的助力。深圳旅游规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城市中的部分资源整合起来,并且形成其独一的产业链,最终使得利益最大化。因此,在进行城市旅游规划时,能够对其资源进行正确配置和分配,也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对策

(一)因此,旅游法制建设必须加快完善。对旅游规划进行规范化和合理化,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现在我国关于旅游规划方面的法律文件主要为《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设计办法》两部规章制度性的法律。这两部法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在旅游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然而却存在着根本的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例如《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措施实施前必须对旅游规划进行专家评定和审核。但是该法中没有明确指明旅游规划出现问题后应该如何进行处置,没有指明要确切追究的法律责任,这显然是不利于规范化的管

理的。

(二)建立起完整规范的监督体制,对整体旅游规划全程进行监控。无论是个旅游规划计划的提出还是规划的实际编制,都应该纳入监督的范畴,每个步骤必须公开透明,防止出现“虚”“软”问题的出现。对于较为重要的旅游规划,更是在监督方面下苦工,对于不合格的旅游规划项目一律持驳回和抵触的态度。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的监督调控系统,对于旅游规划的实现极为重要。

(三)要注意旅游规划项目的实施后的效果来确定旅游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对于一个旅游项目的实施,不能够只顾将其推上旅游规划大潮,同时,还有建立相关的专家组对其后续发展情况进行追踪和观察,分析其相关旅游规划措施的可行性和效益性,并根据其实施情况制定出下一步情况。如果旅游规划项目的收益不甚理想,那么专家组应该制定相关措施处理该规划项目,同时,分析该项目失败的原因,避免下次在同样的地方出错。

(四)对于旅游规划的领导团体要科学化。旅游规划并不是一个单一而独立的项目,它的实施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联合作用,例如旅游、环保、交通、治安等各个部门,因此,在谁是“老大”这个问题上更是不能够犯决策性的错误。要科学分析其中的主次关系问题,确保整个规划中的中心地位和主要角色的问题,并将一切其他部门等建立起以该部门为中心的系统,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6

1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1生态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很多生态旅游并不生态,部分相关部门和其中的工作人员对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非常淡薄,仅仅是打着生态旅游的口号把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时髦的营销策划手段,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淡薄的意识主要表现在轻保护、重开发;轻管护、重利用;轻长远、重当前这三个方面。轻保护、重开发主要表现在为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接纳更多的游客,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过度增加新的旅游景点或者是对原本的生态旅游景点过度的开发,但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却没有跟上。轻管护、重利用主要表现在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源(空气、水、生物、土壤)过度的攫取和利用,但却缺乏相应专门的监管队伍以及对应措施。轻长远、重当前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的开发原则,急功近利,追求绩效,只顾眼前而不顾后果,忽视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任意放纵游客流量,以至于过多的游客在活动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2缺乏完善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其在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等方面都较为完善,使得生态旅游开发得到了很好的管制。然而,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家仅仅是针对全国生态旅游项目颁布了一些全国性的法律政策,例如《森林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等等。然而,这些现行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生态旅游业发展形势以及特点的需要[2]。尤其是在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景点空气质量标准、生态监管以及生态恢复等方面,都急需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1.3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当前,很多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导致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首先,基本保护设施不全,难以对各种环境资源(自然遗迹、地质地貌、动植物)起到完善保护作用。其次,大量分散、隐蔽的生活垃圾难以进行收集和处置,“三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乱丢乱放,导致污染加剧;再次,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踩踏、摘采、射击)给动植物、水体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无任何生活废水处理设施,随着自然地形沟壑任意乱流。1.4宣教力度、资金投资不足。当前,林业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给生态旅游相关的管理部门、单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在教育宣传方面,部分从业人员自身学历和素质偏低,无法在提高游客认知方面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当前的知识宣传教育的活动、其力度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势头需求。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而言,个人学历、素质、职业身份等都会影响着其对生态旅游知识的了解度和保护程度。再次,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很多生态旅游景区投入资金缺乏,长期处在“自养”的生存道路上,景区内各种有效资源、项目开发以及保护等也因缺少资金后盾而无法起到显著的管理和保护效果。

2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教育宣传,倡导文明旅游。虽然,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业依然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较之前有所提高,但总体情况看,认识依然不到位、感知程度依然不足。为此,必须要利用一切途径,借助新闻媒体传播的力量,在全社会中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教育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醒人们重视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精神、财富价值。同时,需要在各个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各种社会团体中广泛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以及培养,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文明旅游、遵守生态道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促进全民积极参与到环保大军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此外,各个旅游景区内管理者在进行各种项目的设计、规划的时候,可广邀游客参与,并把各种生态环境保护内容融入到项目活动中,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法制观念、环保观念,获取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3]。2.2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对于林业生态旅游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利益,这些关系除了通过依赖市场、文化机制来进行调节之外,还必须要依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来支持、规范以及制约。建议国家在各种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还需要制定如《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法》等各种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省(市、区)应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依据国家现行法律基础之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性的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法规、政策。在这些法规以及政策当中也应包含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者支持和奖励条例,并努力结合实际发展观需求,在可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生态旅游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以此达到鼓励、倡导更多绿色环保、文明旅游行为的兴起。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资源的基础。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之下,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创新、改革意识,大力推行多元化投资体系,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保护”的开发原则。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履行政府职能,尽快的把生态旅游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当中,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增加生态旅游管理年度资金投入。同时,可通过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由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严格依照“谁破坏、谁赔偿、谁损害、谁负担”的原则,依法实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合理收取环境资源保护费用。此外,政府还应该为生态旅游环境创建出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借助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合作、独资、补偿贸易)吸纳利用各种资金。最后,还可依靠国际社会的力量,争取获取世界银行、基金等支持和帮助,以此不断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对景区内各种基础设施不断的进行完善,提高景区的整体保护力度。2.4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态技术。为了改善当前生态旅游粗放的管理模式,需要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态技术,实施发展生态旅游软科学。除了要继续积极推行各种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例如生态厕所、停车场,各种生态旅游服务等例如绿色饮食、绿色酒店等之外,还需要重视科技的投入、开发以及应用。例如:通过利用自然界生态系统、太阳能引进各种先进技术(污染土壤就地淋洗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来达到防治生态旅游污染的目的。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方面还可引进遥感技术,以此来监测、掌握生态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破坏、退化等情况,及时为制定对应保护措施提供有效的参考、指导依据。此外,应大力引进tiS(地理信息系统),借助tiS多重功能(存储、查询、显示),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多的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和信息。

3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改变,使更多的人们不在局限于户内,而是走出户外,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基于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将会得到大力发展和开发。与此同时,所带来的各种环境破坏问题也不断突显,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遵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加强监管防治的力度,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促进生态旅游稳步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作者:陈海燕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晓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初探[J].山西林业科技.2015,23(03):990-993.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7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转贴于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8

今天有幸参加全县旅游产业工作会议,和在座领导及同仁共商xx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感谢县委县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还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启动的第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非常重要的一年,下面我就如何抓好林业基本建设,壮大林业产业,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意见,供各位领导及同仁参考。

一、我县林业建设及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xx县是xx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998年开始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全县23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五年来累计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1.7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3万亩;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300亩(其中荒山造林26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在大力推进和巩固森林面积稳步增长的同时,我们继续强化森林资源安全管理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监测防控措施的落实,完善完备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有效的控制和遏制了森林火灾与森林病虫害、及有害生物的发生曼延。经调查2005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5%,比199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各种功能也得到修复,枯萎的河水水流已逐渐回升,日益减少的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日渐恢复,频发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控制,人与自然逐渐进入和谐相处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林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

(二)xx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林业局和筹建处紧紧围绕项目,筹措资金开展工作,在组织项目和编制后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保护区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等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目前,“陕西省桑元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即将完成综考和总规报告汇编的初稿,这是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为保护区建设发展及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按照省林业厅的要求,在认真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出了两个大熊猫管理类项目报告书,经审核后报省林业厅进入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保护项目库,为今后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奠定了基础;上两河口和范条峪保护站基建工程已经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三)xx山风景区建设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xxx国有林场一是采用借、贷、职工集资等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xx山宾馆”及“xx山休闲山庄”的改造建设,现可以同时接待近百名游客吃住,也可以接待中小型会议;二是积极配合xx山旅游道路拓宽硬化工程建设,抽派人员坚守工地协助抓安全、抓森林防火和沿路林木的管护,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四)xxx漂流山庄建设是xx国有林场拓宽产业发展门路,实现二次创业和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目前高低压输电线路、饮用水供水管网设施、宿办用房等前期建设工程现已完工投入使用,58间房的两层四合院主体建设已接近完工。

(五)我们按照“林上搞管护、林下搞开发”的工作思路,大力倡导各国有林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林区特色经济亮点在逐渐显现。如xxx国有林场去外县学习借鉴经验,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森林公园附加产品,目前示范点的森林猪、森林鸡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为xx山风景区实现多种经营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以“双创”为契机,加快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全力提升城市形象。我们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积极动员全民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多年来在县城周边累计植树造林亩,2006年春季又筹措资金调购树苗棵对县城南环路进行了绿化改造,种种措施保证了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林业产业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小,缺乏科技支撑,因此,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产业的开发程度和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二)管理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参与林业产业建设的大多数人员是各国有林场的在岗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管理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极大地限制了我县林业产业的发展。

(三)对林业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较为封闭,知识更新速度慢,我们对林业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就算有一定的生态旅游知识,也显得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对所在林区群众生活水平的帮助以及对林业生态旅游产品的理解和开发上。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发展林业旅游产业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们应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再培育。一是要进一步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管护体系和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无火灾、病虫害的侵害;二是要抓好公益林建设和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巩固并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的成效,持续发挥森林优化生态环境的效能;三是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发展工程后续产业,巩固建设成果,认真解决好林区农民的生计问题,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四是要始终坚持依法治林,依法加强对林地、林木的管理,严厉打击偷砍盗伐、乱占林地、偷捕盗猎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建成秦岭南部动植物生态圆;二是积极争取xx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三是抓好xxx省级森林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出一个我县的旅游精品项目;四是在严抓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完成xxx漂流山庄建设,尽早投入运营;五是鼓励各林场发展旅游服务项目,从游、购、食、宿、特产上下功夫,突出林区特色经济亮点。

(三)、充分利用森林资源

一个好的旅游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附加产品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区位优势,围绕“绿色”二字做好文章,加大开发具有林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力度,如xxx的蜂蜜、xxx林场发展的森林鸡养殖、蕨苔等野菜的加工等等,都是相当不错的,整合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形成品牌,产业化发展,在促进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振兴林业经济。

(四)合理进行林业旅游产业规划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环境保护

一、游客管理的基本概念

游客管理指的是景区经营者以游客为管理对象,对游客在景区内活动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以保证景区的旅游活动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从景区尤其是保护地游客管理的实践活动来看,人们对游客管理通常有三种理解:第一,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责任管理,其实质内容是游客行为管理,目的是为了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是资源破坏;第二,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由于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景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景区游客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景区以经营景区资产为主要对象,对旅游者的管理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步受到关注。景区的游客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游客管理是是对旅游景区中的游客行为进行控制,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其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游览,不造成对自身和他人的负面影响;而广义的游客管理则包括对游客行为的控制,对游客安全的监督,以及景区的综合方面管理。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气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皮、塑料袋、饮料瓶、烟火等垃圾,还有随地吐痰等;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违章拍照、违章采集、随意给动物喂食物等。这两种行为目前在国内旅游景区都是很常见。

三、游客数量管理措施

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相关企业和部门有可能从主观上放任甚至乐于看到景区、景点"爆棚"的情况发生,所以首先要明确的是相关企业和地方部门必须意识到控制游客数量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景区容量意识。而从景区管理角度来看,当前对游客数量的管理主要分为价格手段和非价格手段两种:

1、价格手段价格手段是旅游景区控制游客进入量的一种最普遍的做法

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有淡旺季之分,旺季游客爆满,淡季却寥寥无几。为了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旅游景区一般都会采取在淡旺季制定不同的门票价格的方式来调整游客的数量。旺季时适当提高景区门票的价格,以阻止过多游客进入;淡季时适当降低门票价格,以鼓励游人前来游玩。

2、游客行为管理措施

一些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对景区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人人影响了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乎乱扔废纸、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叶痰、随地便溺等;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的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越位游览,违章拍照,违章采集,违章野炊、露营,随意给动物喂食,袭击动物、捕杀动物等针对游客的此类不文明行为要进行必要的约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①游客教育管理方式

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景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游客进行资源保护的教育,如在景区门票上对重点保护的旅游资源进行介绍,写明游客参观游览景区的注意事项,在异游讲解过程中对游客进行资源保护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游客对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资源有个较好的认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对资源的破坏,尤其是会人人减少游客所造成的无意识破坏。

②行为小范管理方式

景区的员工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为旅游者起到示范作用,文明礼貌,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文物及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者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黄山环卫人员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旅游者应该保护环境。黄山之所以卫生保洁好,除了到处都是石砌的垃圾箱外,黄山的环卫人员总是不辞辛劳、默默无闻的跟在游客身后,检拾游客丢下的垃圾。为了检拾游客丢下悬崖、山谷中的包装袋等废弃物,黄山的环卫工人再悬崖上打了130多个吊环,用绳子吊着在悬崖间检拾游客丢下的垃圾,看到这样的情景,还有准会忍心乱扔乱丢呢?这样的行为示范无疑会对游客产生巨人的心灵震撼,促使他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篇10

(一)强化节能环保理念的推广

学习作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主阵地和攻坚力量,酒店行业首先要加强节能环保理念的学习和推广,改变以往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轻视资源管理的传统理念。作为资源消耗的重点监管对象,度假型酒店要在全体员工中普及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更要宣传发展低碳旅游对酒店自身的有利影响,从而激发员工们主动参与低碳管理、发展低碳管理、优化低碳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酒店还要注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对低碳旅游型度假型酒店发展的技术优势。这就要求酒店要完善优化薪资结构,优化考核机制,改善工作环境,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引进新的管理措施

要在度假型酒店内部强化能源节约的管理,使节水节电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还要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措施和设施,管理措施方面:要及时向入住游客传达低碳节能的举措和注意问题,并进行全面的监督;定时提供水电并向游客及时通知;及时关闭闲置的电器,加强对低碳旅游措施实施情况的考核和反馈总结等等。设施方面:酒店要注意环保材料的选用和采购,要注意装设亮度能够调节的灯具;安装使用能够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减少不必要的电力资源浪费等等。上述种种,都是对现行酒店管理模式的大胆改革,这既需要管理者的魄力与智慧,也需要制度的监督与保障,这也是管理模式优化的关键所在。

(三)强化酒店文化体系的构建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尽管无法触摸,但是作用不容小觑。低碳旅游视角下的酒店管理,必须要不断提升各项工作的文化内涵,提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形成热爱环境、保护资源、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低碳旅游的发展。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推广,酒店非常有必要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现和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两手抓的总体目标。

(四)注重低碳环保产品的研发

低碳环保产品以及相关项目的研发要通盘考虑酒店的发展实际,要机密结合酒店的发展目标、市场环境等影响因素。酒店要特别注重改善服务质量,提倡绿色餐饮店,尝试打造绿色特征鲜明的营销方式,确保低碳环保产品能够赢得顾客的欢迎和认可。客房装修采用环保材料,尽量杜绝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和浪费,确保客房服务环保节能;餐饮方面要尽量确保绿色新鲜食材的采购、运输和供应;尝试推出环保菜品和环保服务,帮助客户选择合适的菜肴、酒水、饮品等等。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