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资源分类十篇社区资源分类十篇

社区资源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20

社区资源分类篇1

1.1教育资源的定义

目前对于教育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ieeeLtSC基于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模型(Lom)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其定义为:教育资源是指能在学习系统中被使用、参考和复用的任何数字化或非数字化实体[1]。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建设分为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的评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前两者是基础,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后两者是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所以,高校教育资源的基础建设主要是资源库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

1.2教育资源的分类

(1)网络教学资源:由各种教学媒体、课件、题库、试卷、教材、案例等组成;(2)数字图书资源:由各种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个人网页、多媒体资料等组成;(3)超级计算资源:由高性能计算机或者计算机机群及其配备的软件系统组成;(4)网络课程资源:由教学视频、教学交互系统、知识系统等组成;(5)教学网站资源:主要是由学科教学和教师教学两部分组成。资源平台主要有: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Ftp资源平台,视频点播系统,在线答疑、练习、考试系统,在线交流平台(包括校园BBS、校园邮件和校园论坛)等[2]。当然上面的这些资源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把资源分类是为了校园网站管理和网格社区建设更加合理和有效。

2网格社区及其结构

网格由许多网格社区组成,每一个社区都有固定类型的用户。社区是网格中的一种虚拟组织结构,可能是一个真实的组织表示,也可能是一个虚拟组织。社区实行自主控制,社区间可以相互切换。织女星网格中提出了如下的网格社区的四元组模型[3]:Community={subject,object,policy,context}其中subject是主体(如用户,资源)的集合,object是客体(如资源,服务)的集合,policy和context分别是策略和社区共享上下文。网格主体在policy的策略约束和控制下,完成对网格object的访问,subject活动会在访问过程中生成context,context与网格object进行交互,并实现访问的适当控制[3]。网格的织女星网格社区的体系结构分三层,它包括网格应用、社区服务资源和用户。从资源(或服务)角度看,用户直接使用的资源是GSmL网页中的资源,称为有效资源,社区中的资源是虚拟资源,而各个网格节点上真正的本地资源是物理资源。

3基于网格社区的高校教育资源的构建模式

在教育资源有效建设并分类后就可以开发相应的网格服务。网格服务注重类型特征分析。假定高校网格教育资源由元数据GR=<Rid,Kset,Rtype>描述,其中Rid为资源标志(可以是资源的URL),KSet={key1,key2,…,keyn}为资源特征描述的关键字集,Rtype是教育资源所属的类别。用高校教育资源可以提供的服务为标准对结点进行分类后形成的整体,称为高校教育资源的网格社区,记为eGC=<Sid,tset,nmember>。其中Sid是网格社区的标志,可以被用来区别不同的网格服务,tSet是该服务所包含的资源类别,nmember是社区成员结点集。假设教育资源可以提供一种服务,则该资源所在的结点可以加入到一个网格社区,根据服务的种类可以划分为n个大的类别,则整个系统可以划分为n个社区,分别记为:eGC1,eGC2……,eGCn。在实际分配时,节点可以存储相同或相似的教育资源类型,相同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因此,按照教育资源的类别来分,一个节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社区。为了便于对社区内所有节点的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也为了掌握整个网格社区中相关社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为每个社区组织设置一个结点ap,以便对该社区的资源结点进行动态的管理,同时对该社区的用户、组、角色进行教育资源安全方面的管理。依靠高校教育资源信息的功能相关性对社区进行分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链接。由于高校教育资源的分布差异较大,资源众多,一个社区无法包含同类的全部教育资源,为了管理资源方便,把网格社区从地域上分为若干区域,比如说一个省或者直辖市。对该区域上的提供相同或相近服务的社区,再建立一个管理结点mp[1],对该区域上的功能相同的网格社区对其进行插入、删除等动态管理,同时不同区域的mp还可以相互交流信息,这样就把所有区域的高校教育资源整合起来。

4结语

社区资源分类篇2

论文摘要:利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描述教育资源,并结合移动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网格环境下基于移动agent的教育资源发现模型,阐述了教育资源发现过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教育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被使用或参考的一个实体。教育资源包括用于数学过程及其评价、管理的教材、课件、辅导资料、参考资料、习题集试题集、工具型资料、教学标准与过程规范等。因特网是当今虚拟和分布式学习系统的普遍的支持环境,各种教育系统和资源纷纷出现,目前用关键词进行资源发现的搜索引擎技术或者基于分类法的主题指南方式在帮助人们准确定位、发现资源方面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为此,使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描述教育资源,并结合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网格环境下基于agent的教育资源发现模型,分析了教育资源发现过程。

在网络资源组织方面,元数据主要有5个作用:描述、定位、发现、评估和选择。资源发现是元数据最大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是解决目前网络资源缺乏组织从而导致资源发现困境的治本方案。元数据通过使用规范的描述符,对网络资源进行准确和一致的描述,形成优化结构,从而趋向整个网络资源的自组织。元数据在资源发现中起一种间接作用,元数据应用的直接作用是网络资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组织,而结构化的组织直接促进了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以往主题指南和搜索引擎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解决混沌的网络中用户的迷路问题,它们的中心问题是用户,而元数据问题的中心是混沌的网络,它的目标是改变网络的无序。创造一个有序的网络是元数据的终极目标,而资源发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在教育资源中创建元数据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发现,教育元数据将通过准确描述教育资源,定位和区分不同类型资源,依据相关性准则发现并给出定位信息。教育资源的特殊性使元数据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资源发现的能力。

移动agent是一种软件对象,它能携带执行代码、数据和运行状态,在复杂的网络系统中自治地、有目的地迁移,并能响应外部事件,在迁移过程中能保持其状态的一致性。将基于agent的资源发现应用于教育资源的发现中,建立网格环境下教育资源发现模型。此模型的框架分为三个层次,下层为物理网络层,由多个虚拟组织组成,采用GlobusmDS组织和管理底层资源,每个虚拟组织是由一个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和多个节点构成。在模型里,将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运用于LDap目录服务中,全局LDap目录服务除了记录网格资源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外,还按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记录网格资源的各种属性。节点之问可以按照逻辑需要组成有层次的结构,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通过目录信息树记录这些结构。每个节点都部署基于agent的中间件和本地的LDap目录服务器。考虑到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类别特征,尽量将相同学科或相同媒体的教育资源组织成同一虚拟组织来满足应用的要求。中间层为社区层,由多个虚拟组织中心域组成,即社区节点。每个虚拟组织中心域由一个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和多个虚拟组织构成,这些虚拟组织中的教育资源类型或类属尽量相同。根据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分类标准,采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按照学科进行聚类,称为虚拟社区,用来实现跨虚拟组织的资源发现,用户的查找请求只需在相应的社区内传播,从而提高查找效率。每个社区内选出一个能力最强的社区节点作为社区管理节点。上层为管理层,由社区管理节点组成,用来存储某一学科的服务信息,根据资源分类属性将节点组织成结构化的分类索引网络,负责在各社区之间转发资源请求。

资源的组织与描述形式是资源发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发现的过程就是用户提交的资源请求与资源描述实例之间的匹配过程。教育资源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可按教育元数据规范进行描述。教育资源的类属性是资源的重要特性,每个教育资源都能归属于某个学习领域,因此可具有一个类别描述。采用分类元数据的方法,利用XmL语言对资源进行描述,利用元数据标准对资源实体进行元数据提取。因此,对资源请求的查找可限定在所属虚拟社区内进行,从而缩小了搜索空间,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发现速度。

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发现模型由多个不同功能的agen组成。在远程教育网格应用中,将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组织成虚拟组织来满足应用的要求,整个资源发现过程在逻辑上可看作多个单一学科资源发现过程的组合。其资源发现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1)用户向本地虚拟组织提交查询请求,agent中间件首先派发一个Queryagent,先检查本地LDap目录服务器,确定请求资源是否与本社区资源为同一类别,如果是则在本地虚拟组织中查找,同时将查询请求转发到社区内其他社区节点进行资源请求的查找。(2)在本虚拟组织中无法找到足够的资源信息,则全局目录服务器复制一个Queryagent,派发到虚拟组织中心域中,对它的全局目录服务器上的资源静态信息进行过滤,然后查询符合条件的网格资源位置信息。(3)社区管理节点收到查询请求后,按照请求资源的分类属性找到其所属的社区,将资源请求转发给该社区管理节点,在该社区节点内进行资源查找。(4)社区节点收到查询请求后,在本地虚拟组织的索引服务中查找,如果找到满足请求的资源,则产生一个带有资源地址信息的查询结果Resultagent,返回给资源请求发起者。教育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文本资源,传统的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无法对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标引和发现,而元数据通过对资源类型的描述,只要用户在资源检索时对资源类型进行限定即可发现。因特网上存在大量教育资源,传统的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没法提供一个质量评估机制。而这正是教育元数据的一个特征,通过提供教育资源使用者的评估来反映不同资源之间的质量差异,有助于用户发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在网格系统中,资源节点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为了保证服务的可用性,进行有效资源查找时必须考虑系统中节点的动态变化。该模型采用教育元数据规范来描述教育资源,使用分类元数据的方法,结合agent的自治性、智能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资源发现效率和资源质量、良好的动态性和扩展性,基于类别的虚拟社区划分,使得资源发现限定在所属社区范围内,缩小了搜索空间,减少了资源发现的响应时间,提高了资源发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贺小扬.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发现机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9):48-50.

社区资源分类篇3

社区教育是满足居民泛在学习的要求,实现社区长远发展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开展社区教育离不开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的保障。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使社区内显性和隐形的教育资源统筹配置,使社区与社区间分散的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只有社区教育资源形成一体化和联动性,构成社区教育资源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持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地推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①社区教育所依赖的各类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归属各异,来源不同,层次多,形式活。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就是对社区内的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按照某种要求和方式进行选择、配置和组合,使各种分散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体系化和整体性。它实际上就是着眼于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对一切社区内和社区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以获得社区教育资源使用的便捷化和最优化,满足社区教育多元化的需求。[1]

一、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现状

就常州市而言,从总体上看,因为常州处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都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常州的社区教育资源在宏观上是非常丰富的,各类教育资源充足且厚实。首先,常州悠久历史使得民间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非常多。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州的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推进,许多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市民的文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社区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从具体来看,因为区域经济差别,社区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以及对于社区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社区教育资源呈现不均衡性和分散性等特点。此外,社区教育资源在共享、借用的过程中存在封闭性、专属性和保守等问题,导致许多社区教育资源得不到真正的有效使用,这些都是阻碍常州市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与流通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常州市社区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观念的缺失

在常州市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传统的专属和保守的旧理念严重地束缚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共建。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缺少使得很多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及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社区与社区间存在的狭隘竞争意识,很多时候固守自己的资源而不愿意借鉴和分享。此外,很多组织机构在向社区教育开放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本位主义观念严重阻碍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大发展的宏观大局。观念引领一切,社区教育资源的统筹优化需要开放式共享观念的支撑。

2.社区内教育资源的矛盾

常州市的很多社区教育的发展都面临着资源匮乏和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一方面,社区教育的主要负责方,如各级社区组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缺乏财力、物力和人力等资源来开展社区教育。而另一方面,一些社区内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拥有充足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到社区教育中,或者仅仅是流于形式,挂个牌子,在社区教育开展中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这就导致了社区教育想要开展活动时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同时对于拥有的社区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如城市为了加强社区教育,号召各中小学校业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提供活动场所及必要的活动器具、设备等,但学校方面过于担心开放的过程会给学校管理带来不便,因而落实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3.社区间教育资源的差异

由于社区与社区间的发展历史不同,各社区区域地理位置也不同,对待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需求差异这些都是导致社区间教育资源差异的原因。比如,钟楼和天宁这些老城区的社区,社会团体组织程度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很高,所以对于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应的较高。相对来说,这里的社区教育资源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都很丰富。而一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建立的新社区,这些社区资源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工厂多,企业多,学校多。这样他们的物力资源就很丰富,社区教育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等物力资源,科教城附近的社区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场地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社区资源的差异性并不是坏事,如果能够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可是,目前情况下,受社区间“各自为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区间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不够理想。

4.社区教育资源分享机制的匮乏

在社区教育资源的统筹使用过程中,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其他单位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机制缺失,是导致社区资源分享不畅的主要原因。现行的管理制度使得各单位各自为政,政府的管理体制也局限在纵向管理,没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协调、规划和统筹的作用。有的社区教育资源缺乏,社区教育想开展而缺少资源,而有的社区又存在资源大量的闲置和浪费。缺少了分享机制,社区与社区间,各组织间很难实现横向沟通和合作,社区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共享也仅仅局限于片面化和低层次。因此,虽然社区内部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和闲置的矛盾,社区与社区间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更重要的是社区教育组织协调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社区教育资源很难交互使用,共享整合,这也是社区教育资源不能体系化的重要阻碍。

二、社区教育资源体系化构建的策略

1.强化政府职能,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协调机构

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长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政府在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对于社区教育的态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关联到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使用程度。目前来看,常州的社区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但是,相比与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等体系,常州对于整个社区教育的重视和扶持还是不够的。其次,社区教育资源纷繁复杂,涉及到很多单位和组织,如果政府能够在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中起到组织和调控的作用,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职能,协调和突破各类分散教育资源的限制和专属,实现各种教育资源有利整合,将极大促进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就常州市的社区教育资源统筹使用的现状而言,“2008年,常州市建立了全省首个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全市的终身教育工作。2011年,常州市成立了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常州市教育局成立终身教育处,作为领导全市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工作的常设机构。”[2]常州的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得到推进,社区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育资源的交互、整合和协调的力度还不足。因此,如果常州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能够建立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社区参与配合的专门负责社区教育资源管理协调机构,打破区域内各教育资源之间的界限,在服务于社区教育的学习需求之下,将极大调动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真正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落到实处,形成“社区教育合力”。

2.深化共享观念,制定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规划

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开放式共享观念的支撑。常州市是社区教育开展比较早的城市,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和整合利用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还要进一步深化。首先,应该继续推广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理念的宣传。在政府的有效推动下,积极宣传社区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的认知和观念,让社区管理者、有关机构和单位的领导者、社区居民等更好地了解统筹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主动地共享和贡献优秀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配合社区教育的发展,形成和谐共赢的全市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氛围。只有共享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解决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保守性、专属性和利益性等阻碍,把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物尽其用,构建体系化、便捷化的社区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理念。[3]此外,在区域化共享观念的支撑下,全市的社区教育资源利用体系的构建应该纳入整体的教育规划。科学的规划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各社区能够在全市的统一规划下做好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社区教育资源就能更好的科学配置,统筹布局,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形成社区教育资源的体系化。社区教育资源纷繁复杂,既涉及不同类别的资源又涉及不同层面的机构和区域,因此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科学规划,根据各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做好长远的社区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区域各有优势、特色互补的教育资源体系化格局。

3.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同城化共享机制

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阻碍,保障社区教育资源有序整合和妥善利用的重要途径。[4]目前,国内的社区教育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普遍,社区教育资源在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急需一些制度的推动改善。就常州市而言,常州市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出台的《常州社区教育提升工程》《常州社区大学章程》《常州社区大学建设纲要》《关于常州市社区教育居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第17节专门提及“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这些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更高层面的社区教育立法势不可挡。从法律层面给予社区教育保障,可以真正有效地推进社区教育资源顺利整合利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此外,由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受到地理、利益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针对社区内部教育资源利用的局限,社区与社区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政府应该探索构建常州市范围内的同城化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这种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以社区与社区间的交互协调,社区与相关机构的互惠互利等形式,涉及相关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全面共享。鉴于当前教育资源共享意识和程度都还没有深入的前提下,可以先在一定区域内部构建共享机制。比如可以在钟楼区内部率先实行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全面共享,由政府统筹,相关教育部门协调,按照社区教育需求,交互使用社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保证社区教育的有序发展。2014年,常州钟楼区创立了1个市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1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11个常州市标准化居民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可以此为据点,从点到面、循序渐进,全面推动同城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最大化的优化共享。

4.依托社区大学,建设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社区资源分类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南发[]11号)的精神,紧紧围绕新城区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教育活动,以“全员、全面、全程”的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对各种学习教育的迫切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大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社区教育,努力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使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及自我发展的本领和能力,并对其它地区的社区教育起示范性作用和带动作用。

三、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内容

1.以社区居民为重点,广泛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训

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广泛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训。包括婴儿教育、青少年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培训,老年人社会文化教育,弱势群体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以及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

2.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化社会

充分调动和发挥辖区内的组织、单位、家庭、个人举办和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团体、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乡村等,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3.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网络

首先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要进一步拓展现有教育资源的功能,挖掘它们的潜力,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是要积极开发新的社区教育资源,建立相应的教育机构,培训相应的师资,形成教育网络。

4.构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探索和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5.构建社区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和实施《社区教育评估体系》切实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评选社区文明单位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1)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的作用。城区党委、政府把社区教育纳入经济建设和社区发展规划,纳入到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和发展规划。政府财政按社区常住人口年人均1元标准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落实到位。今年划拨43万元专项经费,确保社区教育正常开展。

(2)充分发挥津头乡、办事处的骨干作用、社区居委会的基础作用。津头乡、各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加强对本辖区内社区教育的领导,专人负责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年度社区工作计划,建立稳定的教育基地,使社区成员学有场所。要对居民进行社区教育的宣传,使居民充分认识终身教育的意义,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争取在年内各社区有15%的家庭成为创建活动的先进家庭,社区内5%的的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试点,社区内行政、事业单位有5%成为学习型单位试点。

(3)加快城区级社区学院的建设,办好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校)。年内创造条件,利用滨湖路小学的资源,筹建1所城区级社区学院,在原有的新竹、建政、南湖、中山街道办事处的4社区教育中心(分别设在民东小学、民主小学、琅西小学、桃源小学)的基础上,增设6个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校(分别设在东葛路小学、星湖路小学、南湖小学、民乐小学、逸夫小学、园湖小学),共同担负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此外,各社区还要整合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功能多样的办学内容,满足社区经济建设和社区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广泛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教育需求。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机构团体、单位的设施、资源、活动,发挥其教育功能为开展全员教育服务。

(4)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及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辖区内各类培训机构的资源,通过这类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解决就业需要的专业培训,以及建筑、制造、餐饮、酒店等定点和定向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津头乡、各街道办事处应有一名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二是聘请辖区各类学校的专业教师作为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的兼职教师,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辅导班,大力开展市民需要的补习和技能培训、休闲与才艺培训,对社区内外来人员开展以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以满足社区内居民对教育的多种多样需求。三是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通过挖掘辖区内各种类型的人才,形成一支志愿为社区服务,为居民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5)充分发挥区属中小学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各区属中小学专人负责社区教育工作,把社区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学校的教育设施,包括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运动场所等要向居民开放。要根据居民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开设培训课程,切实做好支持社区教育的工作。要组织一批热心社区教育的教师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到辖区内的社区教育工作中。每位教师每年必须义务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教育服务工作,参加社区活动的记录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晋级、职称的参考项目。各幼儿园要积极整合社区内妇幼保健站及广西幼师(广西幼师正在开展0-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与早期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寻求与新城区进行合作)等单位的资源,科学规划并实施0-3岁早期教育工作,各中小学要做好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计划,开办家长学校,积极实施研究及培训工作。

2.加强对社区教育的视察和督导

为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城区将在年内组织部分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题视察,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城区教育局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督导,对在社区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社区资源分类篇5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水的需求迅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合理开发与保护并做到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正确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体系建立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就是在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衡量标准与评价方法。然后对各评价指标集在总体上进行分类排序。这样才能知道它的发展状况,才能给出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科学界定,为揭示并协调区域水资源

持续开发利用与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它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1.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当地科技文化水平的差异等.在借鉴国际上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简明的选取原则,具体考虑以下5个方面:

(1)全面性和概括性相结合。

(2)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3)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4)可比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问题的导向性。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3个层次。

(1)目标层。可持续度是指区域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和水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水资源―社会―经济一环境这一复台系统内水资源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

(2)准则层。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其协调程度,确定4个评价准则:

①区域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一水资源准则。在复合系统中,水资源处于核心地位。水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最重要的评价内容,是判断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否保证整个杜会经薪发展的准则;

②区域水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社会准则。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系统有着紧密的联

系。水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水资源是支撑社会进步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水资源与社会的协调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大同题;

③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经济准则。经济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的协调关系表现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水资源与经济的协调程度评价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④区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环境准则。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主要表现在由水引起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治理、保护环境。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是区域发展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综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和判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在综台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19项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研究很多,在实际水资源可持续评价中,有机会出现较大差异,起原因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现有评价方法基于的观点和研究的重点各有差异。如何选取理想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现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1)综合评分法。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建立若干层次的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观权重确定的方法,最后给出评判结果。它的特点是方法直观,计算简单。

(2)模糊综合评价法。它运用模糊数学的模糊变换原理和做大隶属原则,选择所研究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或者按评价结论对问题进行优劣排序。该法的特点是能将定性、定量指标进行量化。但其受到指标量化和算子选择方法的限制。

(3)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性、自适应性、容错性和联系记忆能力等特点。但Bp网络模型也有不足:①训练过程易进入局部极小点;②网络的泛化能力只要取决于训练样本的特性、多少和隐层及其节点数的多少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依赖与设计者的经验。

(4)灰色聚类评价法。通过确定各指标白化函数、聚类权、聚类函数,获得聚类向量,最后根据聚类向量判断评价对象所属灰类。但其受到指标量化和算子选择方法的限制。

(5)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其优点是把涉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众多因素组合为一无量纲指标,解决了不同量纲的指标之间可综合性问题。不足之外是主成成分析在第一个主成分分量的贡献率85%,对于这种情况,虽然处理方法很多,但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

(6)投影寻踪评价法。它是依据样本自身的数据特性寻求最优的投影方向,通过线性投影计算反映评价样本综合特征信息的投影特征指标,对样本进行评价或分类。缺点是计算结果不够精确。

(7)综合指数法。该方法一般需要建立各因子的评价函数曲线,先确定各因子的质量指数,再根据不同标准规定的数值确定曲线的上、下限。

(8)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利用定性与定量想结合,它具有实用、简洁特点,是解决复杂系统中多层次、多目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较好方法。考虑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采用专家打分,得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测评的总得分。但主观成分比较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9)灰色关联法。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不确定性关联,或系统因子与主行为因子之间的不确定性关联。灰色关联法只适用于指标较少的简单模型。

(10)专家系统评价法。专家系统法师一种绝对的数值评价,即可适用于单一地区单一时段的水资源评价,也可用于多个地区各个时段的水资源评价,应用灵活性大。但受人为主观影响的因素较大。

所有这些评价方法大多是根据研究区域评价指标量值与可持续评价等级标准,建立评价模型,评价区不同,评价模型也不同,计算工作量较大。

3.结语

社区资源分类篇6

作者:王新才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

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整个社会层面对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法律法规层次上,也缺少与《水法》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因此,2002~2007年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概念化层面。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全社会和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江流域的部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总结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试探性、开创性地开展了化工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2008~2010年,恰逢国家“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率先开展的园区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是在化工、石化产业沿长江从下游向中上游转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长江下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关停并转了一些化工石化产业,并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规模予以限制。与此同时,长江中上游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纷纷规划不同级别的化工园区以引进和承接化工石化产业转移。为了加快招商步伐,同时也为规避化工石化产业的环境污染风险,化工园区大多采取了集中建设供水工程、废污水统一处理排放的模式。因此,早期的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对象(表略)仅是园区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的论证,本质上是建设项目论证。虽囿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但这些试探性的工作对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为后继深入推进规划类水资源论证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深入推进阶段。以水利部《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为标志,长江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进入深入推进阶段。2011年是规划水资源论工作全面和深入推进的关键性一年。四川南充经济开发区(化学工业园)规划水资源论证[3]是依照水利部水资源[2010]483号文的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编制的第一份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此后,结合中央水资源费项目,开展了汉江干流、乌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4-5]。2012年是在2011年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全面推进和逐步规范化的一年,着重深入推进和规范工业园区类、河流规划类水资源论证,并积极推进其他类型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近两年来,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已建梯级水电站的逐步投入运行,使蓄泄矛盾日益凸显,不合理调度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单一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都是针对单一工程开展论证的,未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或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各工程的整体协调关系考虑,无法从流域全局协调各种矛盾,也无法整体考虑工程对流域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累积影响。鉴于此,长江委在总结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河流类和水电梯级开发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4-6]。部分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等逐渐认识到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开展有关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6-7]。至此,长江流域开展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主要涵括了工业园区、城市发展、重大项目布局、河流规划4类。

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对于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的划分,笔者认为总体上应划分为河流和区域两大类,包括:城市规划、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布局、河流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大类型。(1)水资源是支持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城市总体规划伴生着重大项目布局或调整、城市人口增长、取用水增长、排污量增加等,城市发展必须依靠水资源的有效支撑,同时城市发展又对区域甚至流域水资源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2)园区主要包括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此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似,也应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3)建设项目布局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是指,以水资源作为直接、必备、基础支撑性条件的行业性规划。这类规划的建设项目布局对流域或者区域水资源配置、水文情势、水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指水利(如灌区规划等)、水电、火电、核电、化工、石化、煤化工、造纸(纸浆)、钢铁、冶金、航运等行业规划,对此应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而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不紧密的行业规划,如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公路、铁路等)、民航等行业规划可不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4)河流规划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流域综合规划、干支流综合规划、河段综合规划等。由于这类规划中,对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分析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等因素考虑不够,应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国家和各省(市、区)、各地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或规划纲要等。因其需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其实施将对水资源产生影响,故需要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2010年11月29日,水利部的《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提出了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要求。该技术要求的及时推出,对于指导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调整。笔者认为,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①从流域或区域层面检视和协调规划布局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规划方案的确立提供水资源条件支撑;②从流域或区域层面协调水资源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③指导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分析基础主要是各项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规划总体布局,所在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等。规划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规划概况,水资源条件分析,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规划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等。以下分河流类和区域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做简要阐述。河流规划类河流规划类主要包括上述体系划分中的河流规划以及以江河湖泊为主要对象的专业规划,如水电、水利、航运等。规划水资源论证是以流域或河流、河段的综合规划或者专业规划确定的规划方案为对象,在系统分析流域内现状年、规划水平年河道内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协调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分析规划的影响及提出对策措施、监测方案及管理要求。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技术要求尚不能完全涵盖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实际工作要求。笔者认为,河流类规划水资源论证应涵盖以下内容:①流域基本情况。包括流域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水系、社会经济概况;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或者专业规划情况、流域规划的实施情况、各规划间的协调性分析等。②分析论证范围与水平年选择。流域规划应以整个流域为分析论证范围,河段规划或湖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现状水平年一般选择为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时的前1~2a,规划水平年应根据规划确定的项目实施顺序、规划水平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水平年综合确定。③流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根据分析论证范围及水资源分区分别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供、用、耗、排分析)及潜力分析;按照水功能区评价水资源质量。④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流域和分区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成果主要包括分区供、用、耗、排分析,红黄蓝分区,基本断面控制指标等;拟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水资源管理要求,选取重要水工程控制断面、省界控制断面、水系重要节点控制断面和重要城市控制断面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控制断面;基本断面控制指标主要包括下泄流量、最小下泄流量、最低水位、CoD、氨氮等。⑤统一调度方案与应急预案。针对流域内各蓄水工程的任务、水资源条件、各取用水户的情况以及断面控制指标,从流域或河流层面提出统一调度方案,实施统一调度,检验水资源配置方案是否落实到位,进而提出水量应急调度预案。⑥流域水资源监测方案。提出满足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调度管理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的水资源监测总体方案,以检验调度是否落实到位。⑦规划实施影响分析与减缓措施。⑧流域水资源管理。⑨结论和建议。

区域规划类从区域类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工作实际来看,《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论证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①区域规划往往深度不够,给论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部分园区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不明确,园区产业发展规模和定位不具体,需水、退水情况不清,大多停留在规划的宏观分析等;②把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当成了供排水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往往忽略园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等内容,对园区的用水效率指标、节约用水指标、应急措施等分析不够,对园区水资源条件和取用水的联合运用,供水、中水回用、退水等分析不够;③保障措施不明确,如对水源保障措施、取退水影响监测措施、事故污染应急措施、园区用水指标控制措施等的论证较空泛,没有具体落实责任主体和控制手段。因此,区域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内容,仍需参照河流规划类水资源论证进一步规范。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分析范围与水平年,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分析,区域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度,水资源监测,规划实施影响与减缓对策,区域水资源管理,结论与建议等。只是内容的侧重点与河流规划类不同,更加注重区域内及其分区的供、用、耗、排分析,统筹区域内水资源条件、取用的区域外水资源和中水回用合理配置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以及用水效率和废污水处理措施等。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关于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根据以上五大类型,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规定。(1)城市、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拟由城市政府和园区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如存在需国家核准、审批的建设项目或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取用水管理限额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由流域机构审查。(2)建设项目布局,如水电、火电、核电、化工、石化、煤化工、造纸(纸浆)、钢铁、冶金、航运等行业规划,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或相应企业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本行业规划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规划布局在一省(市、区)范围内的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由流域机构审查;规划布局跨省级行政区的,由流域机构组织审查;部级行业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初审,水利部组织审查。(3)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相应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中布局的建设项目涉及国家核准、审批或取用水量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流域机构组织审查;跨省级行政区的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组织审查;七大江河流域或干流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流域机构初审,水利部组织审查。(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由相应区域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中项目布局涉及国家核准、审批或取用水量超过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应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流域机构组织审查。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审查是技术审查,是指导规划实施的重要依据。审查机关出具的审查意见,不同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不应属于行政许可的范围。良好的技术支撑对深入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资质条件,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体系,开展与规划水资源论证相关的培训,提高已有相应资质单位的技术能力。规划水资源论证监督管理与后评估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是为了明晰水资源条件对规划的保障能力与约束因素,论证规划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提高规划科学决策水平。在规划的实施阶段,开展具体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时,首先必须检查其是否符合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要求。其次,在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检查各项目和区域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取水用途、用水总量、用水水平和效率指标、退水量、退水水质、入河排污总量等要求,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削减不利影响、事故应急处理等工程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因此,有必要依据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成果,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对具体项目落实规划提出的用水水平和效率、退水水质目标、水资源保护措施情况等实施监督管理。在规划实施5a或实施完成后,有必要对规划水资源论证进行后评估,以检查落实情况,进一步提高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质量。对于没有落实的措施,要督促落实;对于落实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督促其予以改进和调整;对于超出预期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协调各方认真研究,寻求解决方法和途径。实施规划水资源论证监督管理与后评估是必要的,但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和建设项目水资源管理工作可能涉及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如何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监督管理和后评估,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作深入探索和研究。

目前,虽然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得到社会高度重视,但有效推进该项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长江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不仅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还要切实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长江委将以具体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为抓手,努力推进与其相关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着眼于区域大局、流域大局、国家发展战略大局,通过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充分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和各方用水权益,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为区域、流域和国家制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与考核实施情况提供可操作的途径。

社区资源分类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特色;高新区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59-02

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各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当前对于高新区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高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初步研究,以期为高新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所谓“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利用以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和色彩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古城西侧,沪宁旅游带黄金分割点上,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是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西部都市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使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特色自然旅游资源

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以阳山、大石山等山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

珍稀生物旅游资源――以白马涧桃花水母为代表的珍稀生物旅游资源;

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以太湖、大小贡山岛等湖岛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世界级珍稀生物,其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是高新区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人文旅游资源

刺绣、玉雕等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以镇湖刺绣、缂丝,东渚玉石雕,通安、浒墅关草席等为代表的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

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串联浒墅关文昌阁、枫桥、横塘老镇等为代表的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高新区历史文化悠久,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两类,即以刺绣、石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刺绣作为苏州传统手工工艺,已成为高新区代表性文化因子和符号,2006年首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刺绣的文化魅力;大运河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目前正在由国家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江苏也正着力开发大运河旅游,因此高新区应借势而为,努力成为大运河旅游线的重要一环。

(三)特色社会旅游资源

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以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教育园为代表的创业教育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区科技城、环保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类社会旅游资源;

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以高新国际汽车城会展中心为代表的会展类社会旅游资源。

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导向留下了许多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秉承高新区发展脉络,将这些特色社会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彰显高新区的区域个性文化,而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求新求异的观念在旅游中得到相当体现,这些特色社会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成为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一极。

二、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指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必须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新的观念指导旅游开发。

第一,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就高新区自身而言,其众多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使其旅游资源的界定早已超出国家标准,因此在高新区旅游开发中,应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采取“跳出资源看资源”的战略,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诸如上述的各类社会旅游资源,突出高新区“科技、生态、人文”的特点,促进高新区旅游资源更好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性。高新区旅游开发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推出有市场前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几个亮点,创建出精品品牌,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建设的同时,在条件具备、市场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其他资源开发建设。

第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利益分配共享和旅游开发后果评估机制,最终建立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高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在经济上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化调整;在环境上开发与保护并重,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一)加强旅游资源的集聚整合,注重区域内外的互补联动

虽然高新区旅游资源在大空间上呈现集聚化态势,但在小空间上则表现出点多、分散的格局,以人文资源为例,除镇湖刺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其他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因此,高新区应以整合意识统领旅游资源开发,如在运河开发上,以运河为主轴,串联沿河景点,集中打造运河文化带。同时重视与其他区域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以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突出差异,聚集人气,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动态发展格局。

(二)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进行市场――产品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新区旅游产品,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消费和创造新的旅游需求。高新区应以自然生态山水为基础,在产品开发和体系结构上,以现代城市休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进一步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轻松化,生态休闲化,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的休闲新天堂。

(三)重视充满野趣的自然资源在休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人们开始乐于回到充满原始野趣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回归心理形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驱动力。高新区“真山真水”的城市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区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白鹭群翔,芦苇荡漾的太湖沿岸湿地,百草丛生,百鸟争鸣的秀色青山,使高新区在长三角的城市丛林中独具特色,在太湖周边日益人工化的大环境下,高新区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凸显自然野趣概念,以城市丛林中的自然特色为基础,营造野趣化的休闲旅游氛围,推动高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苏州高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将政府主导作为高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政策,对此政府部门及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一,成立“高新区旅游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旅游、宣传、交通、林业、水文、环保、卫生、文化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营运环境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同时成立“高新区旅游协会”等其他民间行业组织,共同推进高新区旅游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第二,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形成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高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投入,努力将众多投资资金向旅游开发延伸,综合设立高新区旅游项目资金库,鼓励区内外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高新区旅游;尽快建立起一套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建立和积累高新区旅游业发展基金,可以按旅游经营实体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主要用于非盈利性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项目建设。

第三,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建设,防止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高新区建设的旅游活动项目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要增设相应的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方式,防止水体污染,各类污水要实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实施“活水”、“清水”工程。

第四,目前高新区旅游业发展的层次还较低,急需通过各种手段引进和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旅游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开设旅游开发与管理培训班或选送旅游管理人员外出参加相关培训班的学习,可与苏州大学等省内或省外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敏娜,王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研究[J].人文地理,2003,(2):37-41.

[2]陈家祥.国家高新区功能演化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9,(2):78-83.

[3]王树海,闫耀民.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3):84-88.

社区资源分类篇8

2001年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是当下学前教育的趋势。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的整合,学者有何研究、有何成果、哪些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以此为背景,笔者查阅了关于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的文献并归纳梳理,期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一、基本情况概述

1.论文数量与分布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社区资源”“幼儿园”,检索2000年至今的文献,发现2000年时关于社区资源的研究成果很少,2009年起剧增;指向幼儿园对社区资源整合的研究不多,期刊论文寥寥无几,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凸显出幼儿园与社区资源整合研究的学术单薄,也反映此类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此外,用

关键词“社区”“社区资源”“幼儿园与社区”在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检索,结果中仅李生兰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2003年、2013年修订版)等少有的几本书,表明在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具有学术影响的专著很不够,在理论、实践层面都需进一步通过研究积累成果。

2.研究者身份

归纳所阅文献的研究者身份,大致分三类:第一类为高校教师,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前瞻性,又能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其研究成果深入浅出、以专著为主;但这类研究者不多。第二类为硕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以旁观者身份,选择部分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访谈、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撰写成硕博毕业论文。第三类为幼儿园教师,多为园长或其他管理人员,多从自己所在园的实情出发,实践探讨了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具体做法与经验,其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她们的研究实践性强,但学术理论性有待加强。

3.研究视角与方法

不同类别的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与方法不同。高校教师通常有强大、多样的理论支撑,研究视角更显多元与独到。如李生兰教授以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基础展开研究。高校硕博士毕业生通常选取几种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支撑,如孙姝婷以社会互动理论、生物生态学视角开展研究,她们多以局外人的角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法进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探讨。幼儿园教师多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案例归纳观点,无太多高深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概述

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

1.社区及社区资源的概念界定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伴侣或共同的关系和感情;后由德国学者滕尼斯译成德语Geneinschaft,译为社区、团体、共同体、公社;再由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其译成英语Community,拥有了更多的地域含义;我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将其译为中文“社区”。至今,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社区”的定义尚无一致认可,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多种多样。

美国的戴维.波普在《社会学》专著中指出:社区是在一个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我国学者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李生兰(2013)认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区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应为共建共享共发,幼儿园要密切与社区的关系,就必须遵循优势发展、互益发展、整体发展、平衡发展等原则。

台湾的林振春(2000)认为广义的社区资源也称为生活资源、经验资源,是指本地区社区中可利用于充实社区发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组织的资源,包括了社区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情景和每一个经验。王雷(2007)将可为学校教育活动利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分为五类: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组织资源。综合不同学者的理解,笔者认为社区资源指幼儿园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蕴含的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含可能对孩子产生教育功能的人、事、物等,可分为四类: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

2.社区资源与幼儿园领域教育的融合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已有研究通常把利用社区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某一个领域的教育,其中关注与社会、艺术、科学领域教育融合的相对较多,而融合到健康、语言领域的较少。幼儿的健康应该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首位,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的整合不能忽视与健康、语言领域。

3.社区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

胡艳艳(2010)结合案例,探讨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有效策略。蔡蔚文(2006)从促进主题活动的生成、深化主题活动、支持幼儿表征等方面为怎样利用社区资源做了说明。总体看,关注社区资源与主题活动整合的研究较少。目前诸多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中都有不同主题,若使主题活动更生动,必需与社区资源整合。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利用

沈丽华(2010)认为可让一切有利的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服务,最终形成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力。吴秀婷与郭月霞(2012)认为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实现与社区融合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中,关于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多,因为有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大课程观,所有对社区资源的整合都可称之为课程开发与利用。但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还存在缺乏系统性、目的性不强等问题,开发的水平还只是经验水平,需要进一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有体系的规划。

5.社区资源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多数研究者都提到“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法。nealHazel(2005)研究认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是多样的,教师可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也可对家长进行家庭指导,还可让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许晓蓉(2006)提到通过普查、管理来建立资源库,为资源整合提供基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用活资源,为资源整合提供平台;教师要树立“资源创造者”的观念,不对家长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应明确幼儿园与社区两者要密切交流与互动,才能有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刘慧(2012)提出可在社区相关行业中物色合适的人员聘为幼儿园社区辅导教师。笔者认为有些策略体现了不错的理念,值得其他幼儿园借鉴。

6.社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志仙、万小懿(2010)针对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中存在的安全、时间和精力、选择适宜的社区资源、社区不支持等问题提出了思考。刘慧(2012)认为幼儿园不应是关起门来而应实施开放式教育,而角色意识缺位、教师沟通技能不足、幼儿园自身职能局限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幼儿园实施开放式教育的效果。这些分析比较准确到位,安全、支持等问题既要通过教师前期的精心准备、过程中的无微不至,更需要从管理上提供相应支持,解决问题。

诸多学者的研究紧密结合幼儿园所处的环境、地域特色和社区资源的特点呈现出研究内容的园本化;在方法、思路上对后续研究有借鉴价值。

三、研究启示与展望

1.研究要提升理论性、加强影响力。

研究者多是一些高校研究生和幼儿园教师,缺乏有影响力的专家,期待更多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人员如同华东师大李生兰教授一样多年坚持对家庭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研究。

2.研究要关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可从管理学理论出发,站在管理的高度研究在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幼儿园管理上如何策划、保障、支持教师整合社区资源?如何管理人、财、物、事?

3.研究内容可拓展到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

只有在共赢互利的情况下,社区才会更接纳、支持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的研究重点在探寻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索取”,该反向思考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付出”。幼儿园有何资源让社区利用?如何向社区服务?值得大力研究。

4.研究的落脚点可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多方面发展

不管整合了怎样的社区资源,运用了怎样的途径,构建了怎样的课程,实施了怎样的教育,最终落脚点都应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已有研究成果中,尽管有一些关于幼儿学习与多方面发展的表述,但稍显零散,可更有系统地研究、更有侧重地表述。

社区资源分类篇9

【关键词】社区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对策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社区人力资源缺乏与闲置并存,开发尚不充分。目前,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匮乏。当前,我国各地社区存在大量的闲置人力资源,主要有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被征地农民、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下文简称四类人群),这些群体数量多、规模大、增长快,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没有一技之长,相当一部份人处于失业状况,有工作的则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些人群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成为有效或高效的人力资源。

开发主体多元,协同整合不足。目前社区教育中从事教育培训的机构主要有:教育局、民政局、计生办、劳动局、文明办、工会、妇联等部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统筹协作不足,难以发挥出联动效应和系统效应。究其原因: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横向与纵向的联合,没有制定出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协调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在管理与运行上也没有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各开发主体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主要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协同运作较少。

培训内容较丰富,系统性针对性欠缺。当前各开发主体开展的教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生活保健教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人群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培训内容的市场化针对性、弱势群体针对性、个性化针对性仍有待加强。此外,就系统性而言,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和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对各群体开展教育培训以及多种载体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呈现“点状”分布,其序列化、系列化格局尚未形成,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高。社区人力资源构成较为复杂,各群体需求不尽相同。如外来务工群体则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区别很大,这些因素对开发社区现有人力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从总体上讲,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很薄弱,培训规模、学院数量、师资供给、实用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被开发者的需要,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

保障与支持力度较弱。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培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是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社区教育机构开发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形成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体系,快捷的沟通平台并融入社区教育机构文化,通过对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目标的设定与评价来形成高效的平台,推动被开发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增值,这些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后盾,否则人力资源开发很难保证从根本上造福被开发人群,并促进社区教育本身持续稳定的发展。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解读和分析

依托社区教育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人力资源生成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成为支撑和推动人力资源发展的根本途径。其中,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社区教育的特有优势决定了社区教育具备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条件。其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可以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其三,社区教育的宗旨和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将开发社区人力资源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之一。

部门联动、行业参与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环节。政府各个部委办局的统筹和联动,各行业及社会团体的配合和参与,是社区教育中进行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首要一环。这是由人力资源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的,也与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部门联动与行业配合直接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中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教育供给、培训项目资金和师资来源、开发成本等方面,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规模效应,发挥整体优势的首要环节。

促进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节点。社区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必须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才能确保社区教育提供给企业、单位和社会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同一地区、相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个性化;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对教育的区域化和特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多样性和优质性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导向。研究中发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倍受欢迎,参与培训的学员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工作业绩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肯定。

社区四类人群生活和生存状态的改善是衡量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准。四类人群本身蕴含丰富的、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对他们的开发工作直接影响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影响社区的整体发展。他们的生产条件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不可能直接依靠在市场价格机制中取得更多的资源来解决。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格外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因此,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使这些弱势群体获得自身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本的增殖是衡量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准。

社区资源分类篇10

摘要: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的关键是社区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本文分析了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从而浅析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脉络所在,以求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做出贡献。

http://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可行性

一、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教育

自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赫钦斯(R·m·Hutchins)在其著名经典著作《学习社会》中提出“学习型社会”理念距今已有47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型社会被众多学者所研究,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殊途同归,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型社会至少是意味着:人人乃学习之人,时时乃学习之机,处处乃学习之所。

社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教育活动,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学习型社会理论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阵地,积极发展社区教育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学习型社会下,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充分尊重社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对社区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巧妙整合、合理利用才能推动社区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学习型社会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大势所趋。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兴未艾,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力必须得赶上变化率的时代,审视这个时代,谁具备“吐旧纳新,不断突破”的实力和潜力,谁就能抢占先机。信息爆炸和知识倍增,传统的思想、观念,老套的知识、技术快速贬值,传统的“一站式”的受教育方式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不足以让人们在当今社会安居乐业、安生立命,停滞不前只会让信息和知识的洪流把你推向无知和时代的边缘。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自然界得以幸存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在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也适用于学习型社会。我们要适时地把握改变时机,要及时识别变化的需求和环境,还要选择好发动变革的时间。学习型社会理念下的社区资源整合正是作为变革前的准备工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为背景,在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指导下,最大程度的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其次,客观需求。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其自身的生长遵循人类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可以以教育和学习为纽带,把个人学习和个人需要与社会教育、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依托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显然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换而言之,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发展。社区教育是非制度化教育体系之外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和新的教育资源,只有有效地统筹协调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共建共享,才能使社区教育有效运作形成一种整体的“教育合力”,为社区发展服务。

最后,准确定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将社区内各种分散的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聚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合力作用,使之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一定功能的行为。一般来说社区教育资源分为三大类:显性教育资源、隐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本文笔者在借鉴其他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把社会教育资源分为物质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物质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教育场所、图书资料和教师资源;社区内公共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宣传栏等及其管理人员与教师资源;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等资源。文化资源包括社区内的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社区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精神文化状态、学习气氛以及社区人文历史。

三、社区资源整合的关键脉络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随着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在对建设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对社区教育从本部门出发给予领导、管理和监督。政府部门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牵头力量,应利用行政手段,统筹协调好社区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科学、文化、卫生、信息等相关政府部门,发挥优势,突破教育资源分属各部门的利益限制,将分散在各部门团体组织的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聚集。

2.完善组织机构。在组织管理上,要建设一个具有全面领导、管理权力和能力的机构的组织机构,集中精力致力于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促进社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社区化,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社区内的各种机构、组织和团体性质大不相同,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仅具有其专属特性还而且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促使他们向社区开放,需要这样的组织机构统筹领导。

3.建立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上,建设完整的社区教育制度体系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稳定保证。社区内政府应该制定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制度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服务,社区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积极的与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或拥有社区教育资源的团体组成合作签订资源开发、共享协议;当然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制度体系还必须包括详细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监督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以此更好的监督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进程。

4.打造网络教育资源超市。网络时代,手机、电脑、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利用手机或者电脑接收想了解的信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能应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内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教育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模式打造一个网络教育资源超市,为社区成员提供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资源,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教育超市可以让几乎每一位社区成员收益其中,在需要学习的时候随时随地打开身边的移动信息设备进入超市方便、快捷、轻松的“选购”学习资源。

5.整合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资源,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最终都离不开社区教育机构的工作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与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效率。笔者认为,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主要分为两类,社区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社区教育工作的管理协调人员。社区教育工作的管理协调人员主要统筹协调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和后勤保障,社区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他们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进步的一线力量。因此,整合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意义非凡,我们应建章立制,保证有一支高素质、专职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来实现社区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http://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新经济视野下滨海新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探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4(4)

[2]李训贵,韩娟.学习型社会建设框架下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J].教育与职业,2012(32)

[3]刘杼.创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4]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