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休闲与旅游管理十篇休闲与旅游管理十篇

休闲与旅游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49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1

关键词:城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5-0597-03

本文试以杭州市为例,重点对体育休闲旅游的资源(Resourceanalysis)、市场(marketanalysis)、产品(productanalysis)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就城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设想,为其它相似的大中城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杭州市城市常住居民与杭州城市周边地区旅游相关部门管理人员。

1.2研究方法和样本构成本研究采取了对体育市场管理部门和目的地旅游相关部门访谈和对居民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调查于2004年7~8月间在杭州市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余杭区、萧山区等主要城区居民小区发放问卷1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32份,有效率为78%。调查统计中,本研究以100份问卷为统计量距,当累计到800份时,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和反映调查意图的相对数量特征变化趋于缓和。因此,本次调查样本总量达到能够反映调查区域的问卷表现量。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如下:1)性别构成。男性468%,女性532%。2)年龄构成。18岁以下77%,18~25岁223%,26~35岁232%,36~45岁212%,46~55岁170%,55岁以上86%。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195%,大学专科315%,中专及高中337%,初中及以下152%。4)家庭月收入。30000元以上68%,20000~30000元79%,10000~20000元143%,5000~10000元193%,5000元以下517%。

2分析与讨论

2.1体育休闲旅游m性分析(marketanalysis)体育休闲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既具有旅游的普遍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同时旅游者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又具有特殊的规律。通过对杭州市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体育休闲旅游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体育休闲旅游以短途游和近距离游为主。进行过体育休闲旅游的被试者中,体育休闲旅游花费时间为2d的比例最高,达35.2%;2d以上者的比例逐渐降低。选择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期望理想距离大约为1h车程的占24.7%;2h路程的为38.6%;3h路程的占19.5%;更远的占17.2%。从中可以看出1~2h路程之间,随着旅行时间的增加,体育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提高;在2h以上路程,随着旅行时间的增加,体育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降低。从上可以看出远距离的体育休闲旅游由于存在着距离障碍,体育休闲旅游者出游的频率降低。居民在城市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的出游率远远高于较远距离的目的地。二是体育休闲旅游需求以大众产品为主。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希望提供的产品是花费相对低又比较熟悉的大众性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对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类型的选择情况见表1,其中有57%的居民希望提供的旅游产品类型为大众产品,其次为专业产品占到28%。这与城市居民目前的家庭收入、体育能力和生活现状相符。进行过体育休闲旅游被试者参与的运动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游泳(49.6%)、表1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类型选择大众产品专业产品高档产品竞技产品合计频数5312619347932百分比/%57.028.010.05.0100.0

划船(47.1%)、漂流(43.7%)、钓鱼(35.2%)等。三是体育休闲旅游以中青年为主。年龄通常是影响个人休闲参与及休闲形态的最重要因素。调查也表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出游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年龄影响着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旅游的参与率,18~45岁年龄段的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的参与率普遍的高,但年龄对体育休闲旅游参与率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表2可以看出,男性在18~25岁和36~45岁年龄段体育休闲旅游的参与率较高,分别达58%和52%。45岁以上又呈下降趋势;女性在26~35岁年龄段的参与率最高,达52%。35~55岁之间又呈下降趋势,但55岁以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调查分析中(表2)也证明,在不同年龄段男女间体育休闲旅游出游率又表现出差异,其中在25~35岁(性别比为1.30)和55岁以上年龄段(性别比为1.87)的女性出游率明显高于男性。25~35岁年龄段的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大都缺乏时间和考虑经济因素而很少选择出游。55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性大都已退休赋闲暇在家,身体状况往往好于男性,所以这两个年龄段的女性比男性又表现出较高的出游率。

2.2体育休闲旅游R性分析(Resourceanalysis)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在旅游学界就有多种,但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属性是它的理论核心。[10]体育旅游资源是吸引体育旅游者参与的客体,是体育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体育旅游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主要是指能适宜于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山脉、湖泊、森林、沙地、雪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区别在于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是体育活动的载体。由于追求自然与健康是体育休闲旅游需求的原动力,根据资源的理论核心和体育休闲旅游需求动力,体育休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由自然资源和适宜于自然资源的休闲体育活动共同组成。旅游产品多以资源为基础开发而来,但一种资源如果不能或仅提供较少的体验机会,那么这种资源向产品的转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自然资源和休闲体育活动都可以使参与者产生体验,而二者的结合会使旅游者产生非凡的体验,同时满足了参与者对自然和健康的追求。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专业化的加剧,使得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更迫切。根据市场特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以环城市地区自然资源为基础进行适宜性开发。体育休闲与旅游都是建立在闲暇时间基础上的行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由于参与喜欢的体育休闲活动能使居民获得某种非凡体验,所以居民进行体育休闲旅游的主要动机就是在参与体育活动和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获得非凡体验。以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除了旅游的普遍功能外主要还有以下的功能和作用:1)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它能减少消极反应(如焦虑和抑郁等)和增强积极反映(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和身心健康等)。2)体育活动能提高居民承受生活压力影响的能力,即提高压力免疫能力。体育休闲活动可改善人的情绪并增强人的免疫能力。3)体育活动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较佳的体验状态。

2.3体育休闲旅游p性分析(productanalysis)旅游产品是一种复合概念,是吸引物、交通、住宿、服务等的组合。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与其它旅游产品的不同主要是吸引物的不同,即体育休闲旅游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以及与其适宜的休闲体育活动为吸引物。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同样是一个复合产品。这决定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不能独立完成,需要众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特别是体育与旅游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城市周边地区旅游目的地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必须首先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在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相适宜的产品理念,这是规划和开发的基础。进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首先要对环城市周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定位开发产品并确定其产品开发层次。其次,重点解决开发资源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p-R关系)间的关系,即目的地旅游资源与适宜性体育休闲产品开发的关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配之以相适宜的休闲体育项目,这种资源-产品共生型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资金投入、开发强度相应较小。第三,体育休闲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必须在确定市场目标的基础上分层次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体育休闲旅游的意愿性主要以兴趣爱好选择,但由于经济、年龄等因素,居民对不同体育休闲项目的需求差异较大。所以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根据市场和资源特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进行开发。

3基于Rmp分析的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设想

3.1以资源特色为依托,开发适宜性产品体育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应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的体验角度来理解和开发。这就是说,只有能够向旅游者提供某种非凡体验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合格产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有品级旅游资源的支撑,资源品级越高,资源依托型体育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就越容易成功,越能为体育休闲旅游者提供非凡的体验。一流的旅游资源,是一流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的物质基础。资源品级的高低是体育休闲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和杭州商学院旅游学院对杭州市旅游资源的普查得出:杭州市旅游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多,类型丰,品质优,分布广,各类都有特色。杭州缺失的资源有冰雪地、沙丘地等。综合上述,杭州市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是以山水著称,开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要突出山和水的资源。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近程产品由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自身的特性,旅游者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一些特殊的规律。从对杭州市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行为的调查和分析中得出:旅游者的中青年化和旅游方式的短途游选择是体育休闲旅游的重要特征。所以,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主要针对中青年市场,在环城游憩带区域进行。根据空间的不同和需求的不同,主要应开发社区体育休闲产品、市域体育休闲产品和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其中社区体育休闲产品、市域体育休闲产品开发应重点针对本市居民体育休闲的需求,对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主要针对本市居民和区域周边城市居民的需求进行开发。杭州市周边区域如千岛湖、临安等都提出打造运动休闲胜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口号,开发了野外拓展、水上休闲体育公园、漂流、野外生存、森林探险、登山、攀岩、徒步行走、快艇、热气球、划船、钓鱼等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3.3制定专项区域规划,加强重点产品或项目建设通过对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杭州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低层次、产品雷同以及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或对于某些开发产品过于乐观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需求将不断膨胀。对此问题,杭州市目前还没有进行专门的体育休闲旅游专项规划,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市场地位还没有明确。体育休闲旅游具有旅游和休闲体育的双重特性,所以要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必须联合旅游和体育等部门对其进行综合规划。同时在重点满足本地和区域城市居民运动休闲需求的基础上,用大旅游的观念(包括从社区、本地、区域、国内、国际等渐变的体育休闲游憩活动谱)对体育休闲旅游进行全面的规划。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产品开发的低层次和产品雷同等造成的各旅游地的恶性竞争,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自身的资源特色,建设一些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或综合旅游目的地。通过体育休闲旅游重点产品和目的地的建设,来带动整个城市周边地区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综合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既要考虑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同时又要考虑能吸引区域、国内甚至国际游客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将二者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4提升社区参与度和专业人才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密切相关。社区在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一个城市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倡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城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杭州市以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举办和筹备各类各级别的会议和活动,在向世界展示杭州的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向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倡导休闲理念,为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获取社区的参与和协作保障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必须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现阶段,制约杭州市居民参与体育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缺乏体育休闲技能。因此,培养能指导和培训居民进行体育休闲的专业人才,是城市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同时,加强对体育休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能否成功也十分重要。培养出的管理者要具备有关法律、专业和执行规划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管理者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和因疏忽原因引起的法律事件最小化。杭州市在筹备休博会期间,创办了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中心,开启了我国休闲教育的新时代,建议也能设立专门的体育休闲管理和技能培训机构。据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提升社区参与度和对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城市能否成功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3.5加强营销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完善管理体制体育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对企业的指导,不断拓展体育休闲旅游市场,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同时,发展体育休闲旅游需要政府不仅从发展经济而且还应该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高度给予重视和支持。加强体育和旅游等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完善管理体制,为体育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2

关键词:冰雪;休闲旅游;服务;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01-07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离开常居住地,依托冰雪运动资源与场地设施,以参加冰上、雪上积极性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休闲性活动。上世纪80年代始,到东北赏冰玩雪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据统计,2010-2011年冬季,哈尔滨机场平均每天客流2.5万人左右,高出平日3成多。对于这些游客来说体验冰雪运动是冰雪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滑雪,作为一种新鲜时尚的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很多本地居民也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滑雪旅游旺季,每逢周末,很多居民以亲朋好友结伴和参加滑雪俱乐部的形式加入到短途滑雪游的行列中来,壮大了冰雪运动休闲游的规模,也使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群体不断分层。在这个群体中,年龄不一、运动水平不

一、肖费意愿不一,进而服务需求也不一样,很多游客,特别是发烧友级游客,更是对服务提出了深入细致高品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局限于几付雪板、几条索道的简单服务已不能满足如此大规模、如此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冰雪休闲运动旅游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眼务,以满足众多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的需求。

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增添或减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作用。只有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扩大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客源和大众市场份额。目前,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活动,特别是滑雪旅游,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及经济回报得到全国多个省市政府部门的关注,目前除了东北地区外,北京、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均不同程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雪场,由于地缘优势这些地区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截流了东北地区的客源。尽管从目前看,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旅游以其优质的自然资源在全国范围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不尽快改变管理粗放、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病,在未来很难继续保持优势,更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佳化。

基于以上原因,此研究在对东北三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研究成果对未来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应用价值。

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的功能定位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服务与运动服务的统一,是公共与营利的统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应具备以下功能。

1.1指导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经营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政府管理部门的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北冰雪旅游的发展进程,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缺少具有指导作用的、详尽而操作性强的服务体系是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标准涉及雪场设备及设施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游览、安全、保险、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内容,但这些标准并未覆盖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全部,并且仅针对滑雪旅游。因此,构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必定要以指导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相关单位实际运营为主要目标,为旅游企业和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有据可依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提升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

1.2评价监督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于有关部门明晰的指导,更依赖于管理部门的评价和监督。由于多年服务体系缺失,对服务内容的不确定,导致了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评价的不到位。因此,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评价监督功能,便于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服务体系的内容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进行评价、监督。

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与服务体系框架

2.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即属旅游的范畴,又属体育运动的范畴,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涉及交通、住宿、消费、运动指导等多方面因素,本身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问题。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服务体系的构建决不是几个简单眼务内容的迭加,必定是由多系统、多元素的融合的整体,其各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的统一整体。

针对东北地区冰雪休闲旅游的实际隋况,服务体系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服务的管理系统,指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活动进行组织、统筹、协调的机构和部门。

服务的供给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高满意度,与游客发生互动的组织、部门、企业的集合。

服务的产品系统,包括所有经过资源开发,最终提供给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服务的内容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愉悦的旅游体验,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方向和具体服务措施。

2.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系统要素,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框架形成,自上而下应以服务管理系统为引领,供给主体围绕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特点,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游客提供具体的服务。具体框架见图1。

3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服务管理系统是整个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顺畅运行的根本保障,结合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实践,研究认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分为3个层次,首先应以各省市政府为总指挥,下接旅游局、体育局、公路铁路等部门,第三层应设立行业协会,具体见图2。

3.1第一层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整个服务体系全面负责,在整个服务的管理系统中,其主要作用包括,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宏观的行政管理,掌握服务体系的大政方针,制定服务的总体规划、总目标、总策略、政策性保障及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

此外,作为政府部门,也有责任对本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群了解冰雪运动,了解冰雪运动旅游,吸引更多人群参加。

3.2第二层次: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层次包含的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等行政单位,承担着服务体系中各自所属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等任务。

旅游局:旅游局下属的旅行社、旅游公司承担着大部分初次参加冰雪体育活动的休闲体验游顾客的旅游组织任务,特别是外省市的远途游客。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旅游局对如何促进休闲体验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具有管理监督作用。具体包括对组织冰雪运动体验游的旅行社具有服务资质认证、制定服务质量标准等工作,组织旅行社通过低收费的冰雪运动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冰雪体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冬季体育旅游的热隋和兴趣等等。此外,旅游局还负责滑雪场及其它冰雪运动旅游场所的等级标准的制定、等级认定等问题。

体育局:负责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开发、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资质认证。目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框架下的冰雪运动项目还不够丰富,虽然近几年体育局与旅游局能够合作,将一些竞技类的冰雪项目和民俗类的冰雪体育活动纳入到旅游活动过程当中,但总体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作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局有责任全面开发这些资源,为冰雪运动休闲游游客提供更多更具特色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游客参与性强,冰雪运动项目技巧陛高的特性,使运动指导员成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近几年,由于大量冰雪运动人才外流,也使当前运动指导员队伍质量产生波动,因此,体育局必须承担起对运动指导员的培养与监测机制,严格实行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避免出运动指导员工作不到位,讲解不清楚而影响游客旅游质量。

交通管理部门:主要任务为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冰雪运动休闲场所快捷到达的公路铁路钱路,绘制相关的冰雪运动场所旅游路线图,有效地提高公众冰雪体育旅游的参与规模和满意程度。

3.3第三层次: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

成立行业协会是近几年学者们多次提出强烈建议设立的社会组织,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涉及的部门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部门加以协调,部门间只有关心各自的利益,随意制定政策,甚至与国家法律的要求相违背,无形中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市场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使正当经营企业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企业的积极性也将受到挫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其实在整个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上一层管理体育局、旅游局、交通局、铁路局等部门与下一层服务供给系统各企业之间的连接中枢。一方面,行业协会需要与上层管理部门发生互动,明晰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向上反映各服务供给企业的意见和问题。另一方面,向下需要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产生互动,协调、指导、监督各旅游供给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及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见,图3)。

4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供给主体

根据当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现况,对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部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包括滑雪场)、旅游公司(旅行社)、公益性俱乐部、营利性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市场化团体等。

4.1供给主体之一: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

最常见的就是滑雪场,其次包括室内外冰壶场地、冰场,冰雪欢乐谷等群众性、民俗类的冰雪活动主题园区。一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运动相关设施设备器材和运动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是所有显形服务和隐的载体,诸如像滑雪场这样多功能场所,除运动相关软硬件支持和服务外,更要为旅游者提供餐钦、住宿、购物、停车、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设施及配套服务。

4.2供给主体之二:旅游公司

旅行社、旅游公司是最常见的旅游服务供给部门,在冰雪运动休闲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承担了第一次接触冰雪的远途省外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组织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优质的冰雪运动旅游资源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从最初只有少部分当地人参与滑雪,到今天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如火如荼地参加各类冰雪运动休闲活动,这其中有一些游客之前是从未接触或较少参与过冰雪运动,其特征表现为初次性、初级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建立对冰雪运动的认识。

4.3供给主体之三: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

近几年,随着滑雪等冰雪休闲活动的普及和大众化,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俱乐部中有依托冬季运动器材销售店门成长起来的公益性俱乐部,也有一些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营利性俱乐部。这两种冰雪运动俱乐部正成为本地游客、为具有一定冰雪运动基础的发烧友级的游客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这些俱乐部负责提供召集游客、组织交通工具、代买门票等服务。

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公益性俱乐部更多的目的在于宣传冰雪运动文化、为冰雪运动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营利性俱乐部则更追求利润。目前,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营利性俱乐部已有14家之多,而公益性俱乐部仅有4~5家。

4.4供给主体之四:运动指导员团体

运动指导员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冰雪体育旅游由于其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及具有较高损伤风险的特点,

“决定了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冬季运动专项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特别是对首次尝试冰雪体育活动的远途休闲体验游的游客,运动指导员的帮助更是必不可少。

5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产品系统

产品系统包含的是游客参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具体冰雪体育活动内容,依据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可分为四类: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包括单板滑雪、双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越野滑雪等滑雪运动形式,以及依附于滑雪场地的雪地摩托、雪地冰圈等附加型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指部分技术难度较低的冬奥会竞技类冰雪运动项目,经过改良能够被旅客接受并尝试的冰雪运动内容,比如说冰壶运动、速滑滑冰。

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那些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传统性群众性冰雪运动项目及部分创新性冰上趣味体育活动的集合,包括冰帆、打冰嘎、冰爬犁、打冰道、冰上保龄球、雪地足球等。

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具有浓郁东北地区民族特色冰雪运动项目。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冰雪体育活动,尽管这部分冰雪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整合,没有被广大游客认识和尝试。但随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定会成为与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并行的产品系统的重要内容。

6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具体内容

对服务内容的确定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基础,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现有研究无论是体育旅游方面还是旅游相关研究,都未能提供一个现成的体系。从旅游的角度看,旅游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旅游眼务包。旅游眼务包是指“某种环境下服务性企业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支持性设备设施、辅物品、显和隐。

研究在对文献资料整理及对黑龙江省部分滑雪俱乐部负责人、组织者访谈的基础上,从冰雪运动条件与旅游要素两方面确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具体内容见图4,

支持性设备设施:从冰雪运动的角度看,运动场所、运动设备、运动器材是保证旅游者是否得到优质服务的首要因素。诸如,在滑雪旅游活动中,雪道、缆车、雪具等设备,这些设备设施的数量、质量、整洁度、难易度,直接影响着游客运动的满意度。除了运动相关设备设施外,运动损伤的救护救治设施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必须要素。相比其它运动形式,大部分冰雪运动休闲活动具有较高的损伤风险,其主要活动形式更在某些场合被定义为极限运动。不仅是有些冰雪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速度、高度、技巧性强的因素,冰雪运动所处的低温、运动场所地面复杂坚硬的运动环境也促使伤病损伤救治成为旅游服务部门必须的服务要素。从旅游的角度看,住、行是任何旅游形式关注的服务重点。此外,根据旅游服务包的界定,预定与支付也是支持性设施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支持性设备设施的角度,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内容包括运动场所、设施、器材、运动损伤救治设施、交通、住宿及预定与支付系统。

辅物品:根据旅游服务包对辅物品内涵“购买和肖费的物质产品”、“物品小”、“是顾客满意度中的保健因素”等定义。研究把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购物列为辅物品。

显形服务:显形服务是构成旅游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本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显形服务也应围绕游客冰雪运动活动展开。具体包括:冰雪运动活动开发与设置、冰雪运动活动相关管理、冰雪运动指导人员行为、冰雪运动管理人员行为。

隐:根据隐带来精神上的收获的特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中的隐包括冰雪运动场所的气氛、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等。

四个部分对应的冰雪运动休闲服务的具体分项和评价标准见表1:

7结语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眼务与运动服务的统

一,是公共与营利的统一。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服务管理系统、服务供给系统、旅游产品系统、服务内容系统等四个大系统。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局交通局体育局、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三个层次;服务供给系统包括经营性场所、旅游公司、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团体等四个供给主体。产品系统包括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服务内容系统包括支持性设备设施服务、辅物品服务、显形服务、隐四个系统及下属16个子系统构成。

区域合作有助于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区域合作包括应实现区域内运动设备设施等级核定标准的统一;建立区域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实现相关服务人员资质认证的统一和区域内资质互认;制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区域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区域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宣传营销网络。以此来推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成为强大的统一体,实现共赢。参考文献:

[1]门彦阁,影响黑龙江省滑雪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4-126.

[2]陈亚男,对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6(2):105-107,

[3]张文建,王

晖,旅游服务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8-19,

[4]苏长斌,论冰雪旅游、体育文化与经济腾飞的多元发展[J],冰雪运动,2006(1):80-81,

[5]徐丽娟,姜海英,孙志东,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探析[J],冰雪运动,2008(5):94-96,

[6]李程程,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区域特点与发展趋势[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9-152.

[7]柳伯力,体育旅游与社会休闲的互动关系[J],四川体育科学,2006(2):1-3;20.

[8]鲍计国,黄滨,论体育休闲旅游[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5):98-100.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3

【关键词】长株潭一体化休闲旅游协同发展战略

近年来,休闲旅游区域合作成为国内区域旅游发展的热点与趋势,出现了许多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组织。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如袁新华针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对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树民对区域旅游的合作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旅游深度协作。我们认为,休闲旅游合作的高级阶段也是如此,必须加大协同发展的力度。在经济学领域,协同发展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黎鹏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的基础研究。冷志明对湘鄂渝黔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尹少华、冷志明以武夷山区相关行政区为例,分析了边缘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朱俊成结合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角度研究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制和模式。但就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问题,还较少见到相关研究成果。

目前,以长株潭市区为中心,以各景区为支撑的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然而,由于三市在行政上并没有实现合并,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整个城市群的区域休闲旅游市场还难以建立,地方利益难协调,休闲旅游产品趋同现象普遍,各地休闲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休闲旅游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综合效益不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未来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经济一体化指原先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某种形式结合成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和状态,地理上的关联是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也就是长沙、株洲、湘潭的休闲旅游商品和休闲旅游生产要素由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向整合的区域空间转化的动态过程,它的额外支出成本等于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说到底是3市休闲旅游运行秩序的调整和优化,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解决好3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分割、重复建设、地方保护、行政封锁等一系列政策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包括3大城市,12个县市,177个建制镇,人口1238万。长株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将3市整合起来,构筑湖南的经济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有利于全省经济的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把长株潭构筑成为现代化的网络城市,有助于长株潭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湖南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长株潭3市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和重轴,号称“金三角”,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全省一半以上。3市旅游资源种类齐、品位高、配套精、组合优,是湖南旅游实现“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四条黄金线”战略的中心和重点。如果3市能互动起来,将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在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率先推进休闲旅游一体化,便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大联合―大旅游―大市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相应建成―整个经济合为一体”的良性循环,不仅有助于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打造湖南休闲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协同学理论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协同学及其基本原理

协同学主要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如何合作以产生新的宏观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并分析在一个系统发生变化时,因为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从而引起宏观结构的质变,进而产生总系统新的结构和功能。协同学的这种统一的观点处理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总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结构和功能的协同。笔者认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它包括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管理结构、企业组织、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等子系统。由于“人口素质”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必须把“人”这一要素(子系统)纳入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这种“自组织”过程中,以便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运动发展能更好地得到调控与引导,确保协同发展的顺利实现。

(二)协同学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1)协同发展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必经之路。协同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分散变为整合,从抵触变为协作时,协同效益便开始产生了,并形成合力,产生整体功能;反之则无法形成合力和产生整体功能,不能发挥整体效益。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每个城市又包括县(市),其下又有镇、村等等子子系统,层次多,数量大,如果不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内部子系统就变得“无序”,内部消耗巨大,对城市群内各地区、各层次的休闲旅游业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协同发展才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2)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良好的自组织。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是一个巨系统,包括许多子休闲旅游系统,同时,由于休闲旅游业的综合性,还包括不同行业的诸多企业组织,它们都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子“系统”中。所有的系统,包括大系统及子系统,都应该充分发挥其包含的子系统的自主性(自组织)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须避免政府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性干预,要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行政性休闲旅游市场壁垒等不合理现象,建立良好的自组织环境。

(3)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开放系统。协同学理论所指的系统是全面开放的系统,所有子系统应向同一层次及上下层次的其他系统全方位开放,具体包括在空间、时间及组成要素上的开放等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各系统及子系统只有全面开放才能不断使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物质、资源、能量、科技、信息、管理、人才等的方面交换和流动,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散走向整合,从抵触走向协作,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形成更有利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新的系统结构与组织功能,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同时走向最大化。

(4)注重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应。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县区、乡镇、景区等作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必须认识到自身在休闲旅游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并根据自身特征,充分发挥优势,为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大系统的高效协同作出最大贡献,从而产生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协同效应。

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与瓶颈

(一)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

(1)区位与交通条件。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省“金三角”。从全省看,三市处于湖南的心脏地带,成“品”字形分布,地域相接,山水相依,依江相连,两两相距在50千米内。从全国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腹地,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在交通条件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并进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2)休闲旅游资源条件。长株潭城市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多样,集神奇的伟人故里、悠久的湖湘文化、浪漫的都市风情、迷人的自然山水于一身,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森林公园、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而且它们之间休闲旅游资源结构合理,地域组合优良,各地休闲旅游资源存在着互补性和优势叠加性。其中长沙休闲旅游资源以人文休闲旅游资源,尤以都市休闲、历史文化见长,株洲以先祖文化、工业休闲旅游为特色,湘潭以伟人故里为最大特色。丰富多样、优势互补的休闲旅游资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从1997年启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开始,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5个专题网络规划,基础设施注重共建共享。通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前面所述的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外,在电力、金融、信息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长足进展,初步达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的目标。基础设施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4)一体化管理体制。从2006年在长沙成功举办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开始,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促进了三市一体化发展管理。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加速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2009年初成立了长株潭“两型办”,行政级别为正厅级。“两型办”负责全面统筹、谋划、协调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中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两型办”的设立标志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管理体制开始形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保证。

(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瓶颈

虽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已具备了诸多条件,但还存在较多障碍因素,只有有效克服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1)地区利益障碍。政府在区域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行政区经济还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级政府仍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包括政策制订、规划建设、市场促销等等,这自然会产生一些地方休闲旅游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短期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长株潭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各市参与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导致在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认真考虑自身在横向合作的区际分工,导致休闲旅游产品趋同化,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2)体制及制度障碍。由于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因,在管理体制上,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仍归属于各自的休闲旅游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这些旅游主管部门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还是一种横向关系。这样,难免有些行政官员为了尽快体现政绩,“急功近利”地只顾眼前利益和辖区内的局部利益,并为了本地方利益,不惜大肆掠夺式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争夺休闲旅游资金、大建雷同休闲旅游项目,抢占休闲旅游市场,争夺客源、各自为政、互筑壁垒、画地为牢,人为割断休闲旅游经济联系,形成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格局,不去考虑三市之间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难免有些地方休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证地方眼前利益,制订不合理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这样城市群的休闲旅游资源不能优化整合,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城市群区际之间有序整合、协同发展流于形式和口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3)促销机制障碍。由于现有休闲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还缺乏统一休闲旅游促销机制。目前的情况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分别进行促销,各自宣传自己的主题口号、各自促销自己辖区内的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产品、各自宣传自己的旅游线路。宣传促销上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品牌,极大地降低了休闲旅游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促销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休闲旅游线路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整合。

四、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

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各子系统从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各市(区、县、镇、村)的资源特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以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发展道路,其中协同途径包括企业跨区联营、各区联合促销、分享信息资源、共建网络平台、共推休闲旅游线路等方面的内容;协同保障措施包括管理体制一体化、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人才培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实现自组织的良性发展,进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目标。

(一)树立协同观念,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管理机制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有通畅的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构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建议依托现有的“两型办”,成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执行委员会”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执行机构,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负责具体开始各地的各项活动。咨询委员会由各成员区前政府人士、专家。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组成,不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就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重要事务提出咨询和建议。

(二)整合休闲旅游资源,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休闲旅游资源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分散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利益主义”等方面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聚集效益。因此需要树立“大休闲旅游”思想,按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要求,本着“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点”原则,整合长株潭城市群内所有休闲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自身休闲旅游资源特征,对重点休闲旅游区进行重点和详细规划,开发出特色各异的休闲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全面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要以湖湘文化、名人名城、风景名胜等资源特色为脉络,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四条特色旅游带”的空间布局,一个龙头即为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其“山、水、洲、城”的奇特灵气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利用省会城市的重要窗口作用,广为宣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品,成为带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龙头;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即是把湘潭和株洲建设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大重要的休闲旅游客源集散地;四条特色休闲旅游带是青年之旅、红三角之旅、长株潭绿色休闲之旅和长株潭文化溯源之旅。强化长株潭城市群整体休闲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三)制定政策法规,营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合作行为能否发生,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能否实现,很在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群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尤以软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确保,制订并出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管理办法》、《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实施细则》等政策法规、条例,规范相应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各组织(子系统)的行为规则,尤其是要建立完整的衡量城市群内休闲旅游发展与考核办法。要求城市群内各级政府树立强烈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意识,能有效处理自身与他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把握自身在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应起的作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完善联合市场机制,积极培育长株潭区域休闲旅游特色产品

实现长株潭旅游一体化,要完善旅游景区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整合3市旅游资源,打造红太阳之旅、湖湘文化之旅、农耕文化之旅、现代文明工业之旅、自然山水风光之旅5大品牌,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

(五)加强基础建设,构筑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长株潭区域大交通体系由对外交通、市际交通、市区交通3个层次组成。其基本框架为一场(机场)、一轨(轻轨)、一江(湘江航道)和七铁(铁路)、三高(高速公路)、两环(公路内、外环)以及3市城市道路和站场换乘中心所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市际交通规划包括市际公路、铁路。公路:3市之间的原107国道、320国道和形成的Y形公路与3市主干道相融合,按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拓宽拉直、改造,使其成为双向6车道快速公路;建设长潭西线高速,株洲至黄花机场3市外环线;建设湘江沿江大道。铁路:建设长潭线,形成3市铁路交通网。水运:整顿、疏导湘江航道。这样,构建成外有环线,内有京珠高速、潭邵高速、107国道、320国道、湘江沿江大道形成的Y字形公路和轻轨、铁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therelatedtheoryofsynergetics,analysestheintegrationofchangsha-zhuzhou-xiangtanurbanagglomerationconditionsand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leisuretourismintheprocessofbottleneck,onthisbasisdiscussestheleisuretourismofchangsha-zhuzhou-xiangtanurbanagglomerationcoordinateddevelopmentstrategyandway.

Keywords:ChangzhutanintegrationLeisuretourismCoordinateddevelopmentStrategic

参考文献:

[1]袁新华.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湖南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分析[J].休闲旅游学刊,2005.

[2]李树民.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休闲旅游学刊,2005.

[3]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4]冷志明.湘鄂渝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

[5]尹少华,冷志明.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夷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

[6]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

[7]杨洪等.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J].热带地理,2012.

[8]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4

关键词:休假制度休闲度假旅游开发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两项政府法规,形成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假方案。新方案体现了“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冲击、体现社会公平和充分考虑国民旅游需求”等原则。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如何适应新休假制度以加快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是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休假制度的效果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支付能力和旅游的时间。我国旅游客源三大产出地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接近或超过4000美元,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度假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热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队伍中来。

传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一)旅游消费偏好变化

一改黄金周“人满为患”的假日旅游传统,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长周末的出现将逐渐改变当前国内旅游观光为主的方式,推动远郊度假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旅游者出游方式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加上携程、同程等旅游网商运营的日渐成熟,未来自助游将占更大比重。

(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满足游客需求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传统的组团旅游减少,常规的线路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仅负责安排交通和住宿的半自助旅游则是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作为以团队接待为主的旅行社应当重视自助游市场,逐渐从观光团队旅游转向自助度假旅游的操作上来。

对景区而言,新休假制度催生的多样化游憩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热点。对住宿业而言,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个性住宿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必将受到冲击,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也亟需调整。各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相应提供从青年旅馆、经济型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到豪华私人酒店的多层级住宿系统,提供多功能合一的自助游客服务中心。

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而言,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远景,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市场预测难度加大。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把握旅游市场动态。同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压力加大,而且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多样化的个性旅游方式会给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严峻考验,城市旅游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引起政府和旅游业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如何协调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休闲度假这一新型的产品融于原有的旅游产品,是新休假制度实施后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观光旅游及其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休闲娱乐项目的设置要符合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对高档的娱乐产品要适当控制,增加大众休闲项目,特别是对民间丰富的传统游艺项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深度挖掘。

休闲度假旅游由于其涉及面广、要求高,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型转化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中的矛盾、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以及与风景名胜区的矛盾。由于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成为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旅游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然而旅游项目是产业关联度较大的长线投资项目,综合效益好但直接效益并不一定很好,如果没有部分旅游房产等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作为补偿,投资热情并不高。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不仅要有固定的度假区的建设,而且还要有各种休闲活动的配合,如闲适性的休闲观光、各种休闲文体活动、休闲购物等,与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系统、文化产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系统整合,特别是深层次体制上的整合对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很重要的。

发展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驱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休闲度假旅游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科学考虑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战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要符合国情和旅游环境的特色,符合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互动、参与、文化性强的休闲产品成为新休假制度下旅游业转型的特征。

要处理好观光、会议、居住、奖励与度假等的关系,在功能与方式分类上可以突出会议度假、奖励度假、亲子型家庭度假、情侣度假、银发度假、分时度假、休闲农庄等重点市场的驱动。要加强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的改善,重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和休闲文化品牌的培育。结合城市特色,推广基于休闲活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各类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媒体,组织车迷俱乐部、驴友俱乐部和热心读者参与一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例如乡村采摘游、自驾游以及户外探险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作为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应当顺应形势,必须考虑自驾车因素,建设多层级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形成旅游目的地基营式度假体系。

(二)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品位

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假日经济格局,游客的出游时间将更具灵活性,形成从短线到长线,从春季到冬季的多时段、多季节、多线路的多元化旅游形式。旅游部门要以旅游新需求为出发点,增加休闲内涵。要加快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游憩商务区和环城游憩带,开拓夜间娱乐市场,开发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启动精品节庆工程,开发特色表演项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旅游区域可能出现以近郊、祖地为目的地的清明扫墓旅游和以赏月、家乡为目的地的中秋亲情旅游两轮旅游小高峰,并将促进传统土特产的热销,兴旺传统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经营部门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安排,加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努力用文化休闲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要积极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合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地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基于不同等级旅游交通节点以及不同等级旅游交通通道构成互动的地域旅游交通体系。不同旅游交通枢纽之间的体系协调的组织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加强通往主要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快建设道路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为满足游客在旅游区最基本的饮食等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城市要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与旅行社、景区、饭店等各类旅游企业以及与机场、铁路、公路、气象、银行等各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结,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从而引导广大游客理性出游,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随着法定假日的调整与带薪休假制度的设施,积极开发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既要强调本地休闲度假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度假产品,同时也要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环境质量退化、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投入产出比率低下等失误。

参考文献: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5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发展,产业间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竞争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壁垒正在变低,最终产生融合,出现一个新的产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2]。同时河北的乡村旅游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人才的匮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瓶颈。然而,河北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产业融合理论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给出启示,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发展,通过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探索适合河北乡村旅游与现代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3]。

1.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农业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瓶颈阶段,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下,价格不可能走高,“洋米”“洋面”甚至“洋肉”在“外洋轮船”的驱动下,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美国、巴西的大豆对东北大豆产业的冲击,东南亚的水果对水果市场的压迫,巴西、澳大利亚肉牛对黑龙江肉牛养殖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发展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1.2城市居民“天性”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迎来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在某些方面对人的“天性”是一种束缚,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减少,更难觅到儿时的乡愁。当前的乡村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回归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在某个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天性”的隐形需求。

1.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首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例如,张家口崇礼地区在做好冰雪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本地的特色,促进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北方的冰雪之都、避暑胜地。第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旅游在河北遍地开花,但总感觉少了一丝乡村味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味道。

1.4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迫切需要

农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区等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由于未受到外界的过度开发,原生态保持比较好,但是这些地方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脱贫总体战略目标,简单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适得其反,需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让旅游者既能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又能感受到乡村浓厚的气息。

2制约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机制制约

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很多部门协调,这主要是乡村旅游的种类及分布不同,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原因。曾经出现过一个山多个部门管理,一个湖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这种多部门管理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的局面。农村土地权还正在落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者旅游庄园的经营。

2.2管理水平不高

河北省乡村旅游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规划和长久发展意识不强,开发模式单一,不了解城镇人需求,盲目模仿。一个景区出现某种模式之后,便有很多乡村旅游简单照搬模仿,出现了景区与乡村旅游同质化,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区域整合不足,某些地方管理者仅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缺乏一个整体规划。

2.3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虽然守着良好的资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显然还是不足。虽然一些地区有较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导游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失,导致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2.4经营理念落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证明。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当前一些乡村旅游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问题,很多农村旅游为了更快实现经济效应,没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一些农村管理者为了吸引旅游者而没有原则地妥协,任由旅游者破坏践踏环境,乱扔垃圾,造成农村环境的破坏,一些旅游资源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一些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策略

目前,河北省比较高端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具体分析、精准定位,找出适合河北省的融合开发模式,可以将河北乡村打造成京津的后花园,更好地服务农村的经济发展。

3.1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党的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种稳定的承包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与经营者形成长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产业融合[4]。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3.2加强规划,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聘请相关专家编制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特色化和科学化,要根据河北省不同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规划设计出主题鲜明、适合不同群体的休闲农业类型,将河北省与京津休闲旅游项目有效串联,形成整体推进发展的态势。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形成强势吸引,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

3.3更新理念,积极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休闲的发展与农村旅游的融合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时更新理念,对现有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更新观念,还需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村灌输一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才是农村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的理念,奠定两者融合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奠定人才基础。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服务,积极开展示范户的创建和星级评定,更好地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各部门及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联席服务制度,更好地解决服务方面的问题,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河北省一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3.4加强产业协作,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河北省旅游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树立大旅游观念,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政府应在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宏观管理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此外,还要加快放松行业管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必然要求休闲与旅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河北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农业休闲活动正在逐步丰富起来,基本形成了踏青赏花、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农耕教育、体育竞技、音乐舞蹈等休闲形式。河北省各地方根据自己的旅游特色,积极吸引城乡居民参与,例如武强县周窝村音乐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廊坊市举办的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邯郸市举办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暨绿色骑行活动,更是让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健身活动中来。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休闲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在剖析上海市休闲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休闲和旅游业的互动整合战略,提出了发展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进程,文化之间的融合、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的出台,使得休闲和旅游业的整合成为理论上、实践上以及政策研究上更为关注的视点。

本文以上海为例对城市休闲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为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与和谐城市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一、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1、休闲业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因此,休闲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

休闲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据预测,发达国家2015年将进入“休闲时代”。研究者认为,休闲业是围绕人的休闲生活和为满足休闲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娱乐业、商业和交通业为主的产业群或产业链,是一种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21世纪休闲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休闲业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将是城市休闲化的临界点。2007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休闲产业也已经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2、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现代休闲业基本围绕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展开,因此对环境的破坏小。早在50年前西方国家就试图通过发展休闲业诸如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来缓解旅游业带来的压力。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扩大旅游业经营范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因此,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是一种互相包容的关系,旅游要为休闲创造良好的条件,休闲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上海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休闲业在上海的发展历史较长,休闲产品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别:观光、度假、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消遣、资讯、科教、工艺等。其中的商业休闲发展尤为迅速,如各色酒吧、咖啡馆、茶室、浴场、高尔夫、会所、度假村,f1运动、室内滑雪、攀岩、击剑、跆拳道、射击、购物、餐饮、健身、美容场所等层出不穷,休闲文化日趋多元。但是上海休闲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业规划、人才素质、管理制度、市场条件和投资模式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上海旅游业目前的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已与国际接轨,可以为上海休闲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打造上海的休闲旅游业,可以极大地提高上海都市旅游的竞争力,以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求。

通过与休闲业的互动整合和与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把旅游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上海旅游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必须确立“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旅游体系战略”,以休闲产品结构创新为重点再造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和休闲业的整合、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使每一个服务产业链条产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上海旅游业向高阶段过渡,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上海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休闲资源、旅行社客源、旅游中介、在线交易平台,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实现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和大旅游功能,完善市民日常休闲的城市休闲旅游体系、周末休闲的环城市游憩带、节假日休闲的观光度假产品体系、商务休闲的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加强对长三角旅游的统领,协调和整合,打造大上海全球旅游城市区。

三、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明确休闲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健全管理机构和组织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休闲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明确和巩固旅游业作为休闲业主导产业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休闲旅游业的统计体系,准确衡量休闲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并为制定休闲产业标准和发展计划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具体有以下3点:

第一,明确休闲业行业管理组织。当前,最为可行的做法是强化上海旅游委的协调功能和领导权威,将与休闲密切相连的行业部门组织起来,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建立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以形成综合的休闲旅游产业调控能力。

第二,成立“休闲旅游协会”和“休闲旅游学会”等研究机构,营造全社会发展休闲产业、发展大旅游的氛围。

第三,把休闲旅游发展作为优先产业放在规划中。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条例、法规,制定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保障休闲旅游业的有序经营和规范运作。

2、全方位开放市场,加快培育休闲旅游市场主体

上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目前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程度在

(2)培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完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以“产品-市场”一体化策略为导向,进行休闲旅游产品的补充和更新换代。

其一是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积极挖掘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如专项旅游、网络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滨水休闲旅游、时尚运动、休闲社区、分时度假、住宅度假、非职业技能培训的修学旅游、创意旅游、信息港体验旅游),优化休闲产品结构。

其二是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为主,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休闲旅游需求。同时,提高休闲旅游业服务质量,推广品牌意识,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旅游企业整体形象塑造,形成上海鲜明的休闲旅游特色,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其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现代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新型材料、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旅游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已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以及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网络销售、网络预订、虚拟旅行、卫星旅游等概念已经被旅游界所采纳。尽管上海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产业的程度相当低,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推动作用不强。因此,要增加休闲旅游科技投入,积极探索网络技术运用,打造休闲旅游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淘汰落后过时的旅游产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4、创造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培育高度的休闲文明,制定完善的休闲条例法规,以法治的建设推动休闲文明的进步,引导上海市民积极进行休闲旅游消费。同时,把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内容和功能,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有以下5点:

第一,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好客度、亲和力,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交全感、文明感”,培育良好的休闲旅游业人文环境。

第二,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手,树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建立合理的休假和工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休闲设施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使休闲合理化、日常化、便利化。

第三,合理分配休闲旅游资源,缩小休闲旅游消费的差距,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服务环境,将社区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充分转化为现实行为。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7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宁波市

随着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户,从业人数8067人,而到2008年6月份,全市农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农家乐旅游点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增至799户,从业人数达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种多样10534人。对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调查显示,农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宁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初中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学历者为主,极度缺乏高层次人才。其次,随升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向深度发市,结果导致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主展,实现其成功转型是当前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中一要以中老年为主,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由于整体亟待解决的难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不了解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景1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现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www.133229.Com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诚信经营、规范管理、服务良好、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和特色生态农庄,包括各类农家乐旅游点214个,从业农户799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3个。2008年,宁波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人4.9亿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6.3。

伴随着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市农办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720收稿日期:2011-03—02基金项目: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jd080614);宁波大学教研项目(jyxmxzh200927)作者简介:周佳(199】一),女,浙江温州人;苏勇军(1973一),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点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营销等环节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势必影响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水平。根据调研,宁波市目前紧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旅游决策型人才或旅游发展领头人这类人数量不一定要多,一个村一两个即可,但对其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灵,点子多,市场观念强,善于调查研究,具有旅游市场预测能力和业务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

2.2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政策法规;具有旅游市场观念,善于管理,长于经营,工作中知人善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办事细致认真。这类人才能够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农家乐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3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在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全市700多项农村民间艺术中,仅有200多种得到保留,而且其中不少种类仅仅是一个文本。因此,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些濒危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引力。

2.4旅游服务型人才

这类人才需求最大,包括导游、餐饮服务员、安全保卫人员等。这类人才要求经过培训能掌握旅游基本知识和较规范的服务技能,有良好服务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体。

3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政府高度重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的规划中。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就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如下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在职各类人才提高学历政策,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等级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四是制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五是制定完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及基本保障的政策。同时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协调,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农委、旅委等单位主抓,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教育、旅游、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工作,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3.2发挥旅游院校作用。加强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院校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宁波市旅游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o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00余人。当前应重点发挥宁波市各旅游院校的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3.3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根据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如宁波市北仑区由于开展农家乐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村民只关注促销,对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不够,为此制定了《北仑区2006年乡村旅游培训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应该根据培训的对象与阶段,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对分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市县区长,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规划的编制、农家乐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策划、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培训;对乡镇和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负责人,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村评定标准、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内容培训;对农户和旅游示范点,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食品卫生、农家乐餐饮服务规范、农家乐旅游管理安全分析、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

3.4开展行业比赛,发掘特色人才为充分挖掘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短缺的特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行业比赛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旅游等部门,举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湖(海)鲜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农家乐导游技能大赛等行业性比赛。动员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从中发现一批特色旅游人才并选送参加高层次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家乐休闲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力争每年召开一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招聘大会,积极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承、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促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流动,必须有旅游人才信息库作为支撑。目前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资料,逐步形成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更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3.6营造良好环境,有效留住人才首先,强化农村创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特别支持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其次,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力度。

转变以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到农村,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指导力度,向农村干部传授现代化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养老等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人才。

4小结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虽然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当前宁波市县区的组织、人事、旅游、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营销、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成功转型。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8

关键词:亲水运动;人才培养;三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1-03

海南省海洋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五大要素为海南开展海洋运动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洋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海南发展亲水运动的自然禀赋优势和制度优势仅仅解决了旅游产品供给中的硬约束和制度瓶颈问题。海南亲水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赖于人力资本的供给情况。本文将主要围绕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的必要性以及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论述,对亲水运动人才培养进行理性思考。

一、亲水运动本科层次设置必要性

(一)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新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政治和技术的不断变迁,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对目的地的要求、参与旅游的方式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新型的旅游消费者更有知识、鉴赏力,更追求旅游的质量和参与性。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为了规避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等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产业的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对旅游的要求是立足本地属性,在体现社会和环境责任感的基础上,把握消费者需求,实现旅游的集约化发展。

(二)亲水运动与旅游发展趋势的契合

在从事海洋运动休闲人口急速增加的背景下,海洋运动休闲活动将成为未来运动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第一,海洋运动与休闲以其竞技性、知识性、挑战性能够充分满足新型旅游消费者的好奇心,让消费者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第二,海洋运动休闲项目以体能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符合当前低碳的生产消费理念;第三,海洋环境是可再生旅游资源,跟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海洋的自身净化能力突出,发展具有合理适度游客量、注重环保旅游理念的海洋运动休闲旅游将确保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符合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发展海洋运动休闲旅游是创造新消费热点的要求。因此,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方向契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对于海洋运动休闲运动从业者来说应帮助这些新型旅游消费者掌握不同活动的基本技能,了解不同种类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的作用、功能、方法和运动处方,提供帮助消费者快速恢复体力和精神的服务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我国海洋运动发展中最为薄弱的方面。我国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但少有院校开设海洋运动休闲专业或专业方向,因此造成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与我国已有一定发展的海洋运动休闲市场不相适应。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院校应满足社会的需求,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满足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匮乏的需要,也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有益选择。

二、国内外亲水运动专业设置情况

中国大陆地区和“亲水运动”专业方向相对比较接近的是“体育旅游”方向,综合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院校体育旅游方向的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体育旅游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行业管理、营销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和旅游景区从事体育旅游分析、预测、导游、体育旅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人才的学缘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体育专业和旅游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得还不够,也没有以海洋运动休闲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学校。

台湾地区该学科设置院校较多,共有台北大学等学校的51个系(所)设置了“体育与休闲管理”、“休闲运动管理”等相关专业。由于台湾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所设相关专业大多以海洋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台湾此类大学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移植于日本、美国等此类学科比较成熟的学科。综合来看,台湾此类系所设置的目的是: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等为目标,培养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以提升居民从事海洋休闲生活及海洋运动技术水准,进而推动成为台湾海洋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地。台湾此类专业偏重于海洋运动技术的培养,对旅游管理从业能力涉及不足。这一点可以从台湾此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中找到佐证,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统计该校海洋运动休闲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为12.5%,从事职业运动、海洋运动教练、教师的比重为53%。

三、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方向与目标

(一)培养方向

根据三亚学院办学优势,结合亲水运动专业特点,我们对于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立足于海南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以旅游相关专业为基准,开发学生专项或多项海洋运动的能力。在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以旅游和海洋运动的交叉课程为设置依据,着力培养学生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经营管理能力;在海洋运动能力的培养上,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和相应素质,因材施教,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化教学。必修课强调海洋运动所需基本知识技能(运动心理、紧急救护、游泳、各项海洋运动入门等),选修课强调个人兴趣和能力基础上的进阶(各项目的进阶课程、裁判规则等)。

具体来讲,亲水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三类:一是亲水运动休闲指导人才,如亲水运动专业教练、亲水运动专业裁判等;二是亲水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如亲水运动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主题乐园经营管理人员、休闲度假村经营管理人员;三是相关延伸行业从业人员,如亲水运动赛事组织、泳池管理、相关亲水运动器材营销等。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亲水运动专业的培养方向不仅仅是直接的亲水运动,而且包括了横纵向产业链接上的各类就业岗位,这不仅有效扩展了亲水运动的就业面,而且大大延长了亲水运动行业的就业年限和职业规划线路。

(二)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亲水运动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洋运动休闲发展的人才需要,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海洋运动知识与技能,具备亲水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应变能力的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等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本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以海洋运动技术管理与海域休闲为主轴,以培养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管理人才为导向。课程规划则以知识、技能并重,以旅游管理实务为基础,并在课程中规划海洋运动技术(风浪板、独木舟、帆船、冲浪、游泳与水上救生技能、浮潜、潜水技能等)、运动管理与海域休闲旅游等课程,把握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满足旅游消费中对海洋运动与休闲活动的需求,培育海洋运动专业技术指导人才与海洋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亲水运动人才能力需求

亲水运动人才培养方向所对应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把握海洋运动休闲和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科学写作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般能力。能使用电脑操作系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工作稳定性高,能配合企业发展规划,具有学习能力、可塑性,有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角。

3.专业能力。了解海洋运动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知识及健康运动有关的生理学内容;了解运动休闲营销理论框架,了解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前沿;具备伤害发生时紧急处理的能力,具备某专项技能指导能力;具备筹办、管理赛事的能力;了解各休闲产业的运作方式及管理方法;具备休闲活动规划及设计能力;具备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主题乐园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分析能力;具备某项海洋运动教练、裁判的能力。

四、结语

海南独特的热带滨海资源和政策优势使得海南具备了发展亲水运动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仅仅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亲水运动相关产品的供给还需要依赖相应的人才支撑。本文通过分析亲水运动消费者的诉求,识别了亲水运动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三亚学院亲水运动专业,界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较之于国内外相关专业,三亚学院设置的亲水运动专业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上有以下特点:第一,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第二,结合三亚旅游资源优势,体现实践环节的多元化和实效性;第三,根据学生兴趣和素质,因材施教;第四,以旅游管理和海洋运动交叉课程为主要课程设置依据,做到交叉学科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卫志强.中国海洋体育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7).

[2]林宗德.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海洋体育发展策略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12,(03).

[3]杨吉春,周珂.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4]苏勇军.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06).

[5]张同宽.开发海洋体育特色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4).

[6]何成莲.试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5,(02).

[7]单德朋、朱沁夫.中国滨海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量及潜力――基于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9

关键词: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加速发展;创新

自2008年河北省开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以来,河北省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推动产业带建设,在京津周围地市初步形成了以“红、黄、蓝、绿、白”为主线的七大休闲旅游产业项目聚集区雏形,2009年河北旅游业取得接待游客1.22亿人次、增长25%,旅游总收入710亿元、增长28%的好成绩。

虽然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形势喜人,但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从全国来看,已有云南、四川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龙头产业,提出了旅游强省战略,海南省和河南省更是提出建立国际旅游岛和旅游立省战略。休闲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竞争,机遇稍纵即逝,谁能加快行动,谁就能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占领市场。我们必须加快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步伐,抢先占领京津及环渤海乃至全国全世界休闲旅游市场,才能实现我省经济顺利转型、科学发展。

一、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加速发展面临的困境

1.重视程度低,难以形成合力

河北省由于长期以来的结构失衡,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偏低,旅游收入占GDp比例更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大,见表1。

因此,很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认为靠休闲发展经济难以打开局面,不能取代第二产业,未形成全省上下都关心产业带、了解产业带、宣传产业带、为产业带做贡献的局面,造成我省一直以来经济建设重点难以转移,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休闲经济未放在应有的位置加以重视。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多头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彼此争夺利益、推诿扯皮、互相掣肘的现象不可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政策制定不统一、策略执行不坚决、行业管理不规范、支持服务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及时等问题。

2.资金需求缺口大,投入来源少

环京津休闲产业带建设资金需求巨大,仅今年就需要投入150亿,“十二五”的5年内要累计完成上千亿的投资。尽管在今年的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陈全国省长表示,我省今年发展旅游业的政府投入将由2000万增加到2个亿,应该说力度之大不仅在我省尚属首次,即使在全国也比较罕见。但由于我省休闲经济建设以前基础差,自我壮大能力也较差,尽管2009年我省旅游收入达到710亿元,但仅为江苏的18.7%,靠行业自我投入、自我壮大速度缓慢、步履艰难。加之我省休闲旅游行业没有上市公司,不能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项目融资难度增加,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等原因,致使产业资本聚集缓慢,建设资金短缺严重。

3.市场开拓困难,休闲经济需要突破口

经济强省应该也是旅游大省,而河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但接待游客人数为1.2亿,仅居全国第14位。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1)省内人民收入水平低,休闲消费支出能力有限。我省城调队2010年4月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09年河北省文化、娱乐、教育三项消费人均支出529元,居全国第19位,其中文化娱乐消费仅高于。居民主动休闲、科学休闲的理念有待引导。

(2)河北省休闲旅游项目在省外知名度低。据《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课题组的网络调查,周边省市对河北省旅游项目认知度最高的只有34.63%,最低的不足1%,平均不足10%,不能成为人们出游的首选。

4.项目文化含量低,产业发展水平低

(1)项目文化含量低。河北虽然是文明发源地,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典故、灿烂的文化、众多的传说、有趣的民间风情,其中有很多世界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化很少得到深度发掘并应用到休闲项目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产业发展水平低。据全国部分省市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北京20.57%,辽宁14.76%,天津13.74%,山西12.12%,浙江11.58%,河北4.17%。可以看出,河北旅游业发展水平比全国先进省市低了很多(休闲业没有统计指标,没办法比较),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5.休闲服务支持体系不到位

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之间,信息不畅通,衔接不紧密,发展水平低,缺乏协调,各行其是,造成休闲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形成一条龙服务。如:城建规划主要为居住设计,为休闲旅游发展考虑较少;产业集中度低,预留空间小;道路不顺畅、路况差、费用高;河北旅游网站内容陈旧,虚拟体验的情境不动人,在线咨询、互动缺乏;金融设施密度小,现代结算手段运用少,人身保障产品匮乏;快速反应机制没有体现。

6.人才缺乏制约休闲产业升级

我国休闲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质量不过关、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学用不衔接、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薪酬机制不顺、人才市场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弱等问题。我省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开办时间都很短,相关人才培养多以导游、旅游管理为重点,基本没有涉及其他休闲主题,旅游休闲产业内部教育多以短期培训为主,与行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二、加速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的思考

1.创新建设机制,确立休闲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要加快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必须要让全省上下都认识到休闲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休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休闲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大事,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要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要把休闲经济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明确指标、任务狠抓落实。为此,除做好规划外,还要推动与休闲产业配套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行业准入制度、行业发展激励制度、行业管理制度、行业监控制度等;促进机制的创新,包括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地区协调配合机制,行政审批、干预机制等,调整部门与地区之间的责权利配比机制。

改变多头管理状况,理顺产业管理体制。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由省主要领导挂帅,以旅游部门为主,宣传、文化、文物、财政、工商、交通、林业、农业、商业、水利、宗教等相关部门领导参与,成立有人、财、物管理、使用调配权的休闲经济管理委员会,将与休闲经济建设相关的行业建设管理职能都转由此委员会行使,重要的是赋予委员会优先权职能,在协商基础上,优先满足休闲经济建设需要。

2.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动建设资本聚集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所需的庞大建设资金可通过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来实现,主要措施如下:

(1)以政府投入带动融资。政府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拿出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保障本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建设需要。还应探索以土地做投资的机制,建立休闲旅游用地转让收入使用及资源使用补偿管理办法。探索以特许经营、共同开发做投资,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盘活旅游资源。建立休闲旅游收入再投资机制,一段时间内减免休闲旅游所得税及上缴利润,作为该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启动资金。

(2)以行业资本运作扩充实力。本省休闲旅游产业自身要建立资本经营的观念,积极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优势企业要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优化资本结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以上市、收购、联合、控股等方式扩充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有实力的休闲旅游企业还要成为孵化器,利用企业自身政策、资源、资金、管理、经验、信息等优势,通过联合、加盟、股权托管、质押、担保、典当等方式以最小投入培植新兴小企业,用自我造血方式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3)以优质项目吸引多方投资。要吸引更多资金加盟,优质项目是硬支撑,效益是主动力,多种所有制并存是主渠道。各地要认真培植、筛选有前途的优质项目作为招商重点,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引进Bot、tot等国际通用手段,开辟投资、融资新渠道,重点引进外商、京津央企等实力雄厚的大型战略投资者,实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成片开发、整体开发。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目前民间资本十分充裕,也在积极寻找出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搭建民间资本投资平台,畅通投资渠道。

3.创新休闲内涵,开发休闲市场潜力,拉动休闲需求

市场是生存的基础,要让河北的休闲经济杀出重围、脱颖而出、打开市场、带来效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运用河北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规划优势,实施差别化策略,以吸引不同目标人群。河北特有的精品优势项目要做大、做精、做全;一般项目要质优价廉;分散项目要集中联动,彼此呼应,让休闲者能各得其所。

(2)更新理念。理念决定行为,要让人们明白休闲能够增强幸福感,让人们意识到休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逐步树立会休息才能会工作的理念,要运用各种渠道引导人们认识到积极休闲可以拓展眼界、充实阅历、增长知识、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引导人们由不会休闲转向享受休闲、被动休闲转向主动休闲。

(3)创新类型。河北省休闲旅游业要进行超前的市场变化管理,掌握市场动向,了解游客需求,以发现、满足新需求,开发新产品来占领市场。针对京津会议众多、公务密集的状况,开发参观、交流等商务休闲项目;针对高收入人群竞争激烈、劳动强度大状况,开发放松休闲项目;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的特点,开发训练、探索性休闲项目;针对我国老龄化社会趋势,开发老年人休闲项目等类型。

(4)创新促销。要坚持“统一策划、分别实施、循序渐进”的方针,结合市场变化,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是常规手段;创造性地利用公益活动、招募活动、选拔活动、比赛活动等契机促销是强化手段;多项打折优惠是最终手段,对多地游、多项游、多次游、多人游等都予以打折优惠,以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增加休闲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带动全方位休闲

增添休闲项目的文化内涵,除在“红黄蓝绿白”特色旅游项目上继续做大做强外,还要充分挖掘河北历史文化、名人古迹、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歌舞等传统特色项目,引导居民休闲向高层次、高参与、高娱乐性发展,可着重发展的项目有:

(1)养生休闲游。运用河北中医药市场与资源,顺应人们对养生的需求,建立人体生命科学模拟运行系统,传播科学养生理念、方法,发掘、研究、推广养生产品,形成特色健康保健指导治疗体系,形成养生大市场。

(2)益智休闲游。开发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年龄人群的体验项目,如角色体验、职业体验、过程体验、感觉体验、制作体验等。

(3)特色产品购物游。在休闲景区,将河北特色的工艺品、绿色农副产品汇聚成特色卖场,如瓷器、苇编、剪纸、年画、砚台,以及绿色水果、蔬菜、干果、药材、杂粮等,集休闲、购物于一体。

(4)趣味休闲游。开办主题类项目,如陶艺吧、雕刻吧、编织吧、书画制作吧、动漫体验吧等,以吸引人们兴趣、发掘人身潜力、丰富人生阅历。

(5)运动休闲游。以环京津地区主要景点为中心,设计、建设各种体育教学、比赛项目,特别是特色项目如乒乓球、杂技、游泳、跳水、武术、跳伞等,突出技巧讲解和知识传授。

(6)欢乐节庆游。设计各种主题的节庆日,倡导家庭团圆和睦、诚实守信、科学养生等先进文化,寓生产于休闲,寓休闲于文化,寓文化于享受。

5.创新休闲产业发展机制,壮大自身实力

(1)创新休闲管理机制。产业带建设要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化投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之路。要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统一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交易环境;整合产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着力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改革企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创新精简企业组织模式。

(2)创新休闲产业科技支撑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休闲设施建设,把文化发展与休闲项目开发紧密结合;强化科技支撑,实现旅游设施现代化、产品设计智能化、旅游管理网络化、信息反馈自动化、旅游交易电子化。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引导、项目指导、评审奖励等方法,搭起实际需要单位、研究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的桥梁,促进休闲产业带建设难题的解决。

(3)创新休闲旅游产业自我发展机制。要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团,围绕“红黄蓝绿白”几大主题,创新休闲项目,将旅游变度假,观赏变参与,参观变学习,购买变制作,一日游变多日游,一次来变反复来,吸引顾客,留住顾客。

(4)创新休闲旅游服务支持体系。打造立体交通网,在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地铁,拉近城市空间距离;推行“河北休闲旅游优惠卡”,扩大用卡企业的覆盖面。要建立河北省休闲旅游官方统一网站,明确标识,丰富内容;加强在线互动,快速反应;下大力建设安全、诚信、友好、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心情舒畅。

6.创新休闲人才培养,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1)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根据环京津休闲产业带七大产业集群特点,以急需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如文化创意人才、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会展设计专业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拓展营销人才、个人休闲规划设计指导人才等。要做好人才需求的前瞻预测工作,根据休闲、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2)以实用为导向培养人才。无论是研究、设计、管理、服务人员,其人才培养都要向实用化、综合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内涵,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懂旅游业务,还要具有一定观察、理解、判断、表达、交流、应变、协调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以推动休闲旅游行业不断推陈出新,焕发无穷生命力。

(3)以正确使用促进培养人才。建立员工合理流动机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此来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才成长。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用人机制,根据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能者上,庸者下。优化激励处罚机制,用评比、奖励等多种方式实现分配合理化,从而促进员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改进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休闲与旅游管理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拓展改造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群消费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中。如今闲暇的需求远非散步、聊天、打牌、下棋等平常居家活动所能满足的,创新休闲方式、追求休闲质量和变化休闲理念正在人们身边悄然发生。休闲产业的崛起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强对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关注、研究和人才培养。

一、理论依据及现实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都市地区和旅游城市,休闲也成为一种主流时尚文化,并相应产生了多种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和娱乐业基础上发展起休闲经济,形成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旅游休闲进入了一个急剧扩张的时期。其中,“假日经济”就是一种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每年有法定假日114天,即每年有1/3的法定闲暇时间,这表明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中。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传统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旅游活动内容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发展,假日休闲、周末度假、旅游度假、会议休闲、运动健康休闲等度假方式日益兴盛;旅游组织方式由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自助旅游为主转变,自驾车旅游、老年旅游度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迅速。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依靠制造业转向依靠旅游与休闲业及其相关产业。一门具有深层整合性的新学科——休闲学亦应运而生。在休闲模式中,各类休闲会所、高尔夫等休闲体育运动、温泉度假等康体养生保健、自驾车等自助休闲旅游以及分时度假酒店、第二居所等旅游休闲房地产的迅速兴起尤为引人注目。市场调查表明,相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造成了休闲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奇缺的状况。旅游与休闲服务管理人才,包括各种旅游与休闲管理的核心人才、服务型人才以及支持型人才等,它要求其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熟悉各种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初步的管理及身体保健知识,能适应国际化休闲产业发展需求,能胜任休闲旅游、健身俱乐部、休闲会所、会务、赛事组织及涉外饭店等休闲行业的管理和规划工作,并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

二、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休闲往往给人以“游手好闲”等比较消极的联想。长期以来,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区,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教育几乎为零。随着我国休闲社会的来临,休闲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直至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只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三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休闲(休闲与旅游管理)专业或高尔夫等休闲管理方向,今年相关专业才有了首届毕业生;广东韶关大学与珠海御温泉合作创办了中国首个温泉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班;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四川烹专等少数高职高专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体育休闲等方向;广西省内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设置了相关专业方向。由此可见,国内休闲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目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到师资结构等各方面均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亟待拓展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改造成为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独树一帜的高职高专旅游与休闲管理教育品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适应旅游与休闲产业快速发展所急需的国际化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拓展与改造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高技能定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优势在于贴近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然而以桂林旅专为例,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星级饭店等典型旅游企业就职的日趋减少(不足一半),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就业趋势。因此,必须以旅游与休闲业兼容的、适应性更强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旺盛的具体职业岗位为研究对象,依据每一类职业技术和应用科学的不同种类和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定向于某一类职业的专业人才。

(二)“工学交替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就要创新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在内容选取方面,要根据旅游与休闲业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要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力求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可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专业课与行业的零距离。

(三)构建以专业素质为导向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年龄结构,应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引进,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学术水平的高度,保持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要重视社会评价要求,力求使学生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人才。

(四)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建设实践基地

1.应进一步贴近市场需求,推行订单式与学科式相结合的专业方向设置。学校应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和评估标准,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性,也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的场地,增强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性”。

2.要关注专业设置与实践基地建设的市场性。教学内容要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紧缺什么专业(方向),就设置什么专业(方向);校内外实践基地亦依据典型市场需求特征来选择和建设。

3.课程开发要具有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由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用性。

4.教学过程协作性。通过“订单培养”的实施,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工学合作”和“产销链接”,真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使用实现“无缝”连接。

[参考文献]

[1]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

[2]孙天厌.关注休闲:经济学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3]马惠娣.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望[j].齐鲁学刊,2002(2).

[4]刘海春.休闲教育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7):178-180.

[5](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成思危.知识经济时代与人的休闲方式变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