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课题研究十篇统计学课题研究十篇

统计学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9:11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专题研讨;统计学;医学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73-02收稿日期:2016-07-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JXYJG-2015-079)。

作者简介:宋伟才(1973―),男,江西万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统计。

统计学是绝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保证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由于医学研究生数学功底普遍薄弱,学习模式以记忆为主,导致其在统计学课程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广大教学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和困扰。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分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课程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1]。该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能力,医学专业研究生对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比较浅薄,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来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是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重要的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方法,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善于“纠偏削尖”,开言引路把讨论引向正道,研讨结束后,教师要抓住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解疑释惑,画龙点睛,归纳提高。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运行

(1)教学准备:讨论课的效果与课前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要把专题研讨式课堂教学做好,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老师首先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在上课之前设计好课程的教学计划书,计划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阅读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开课之前向学生发放[2]。在专题的选择上,结合该课程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中心议题,议题要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构建出真问题和假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专题研讨:首先依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由5人或6人组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依托讲课和评课形式分组进行交流,展开讨论。讨论包括三部分,一是对讨论内容的概括,二是对文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自己的想法,三是根据阅读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进行师生交流,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结构,才能在师生讨论过程中始终把握问题的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对专题做出总结,并对题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开拓学生思路,从理论上将讨论提升到一个高度,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提供空间。

(3)教学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学生考核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专题研讨法有没有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它由学生进行评价,便于今后不断改进;学生考核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4)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如下图。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实行专题研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研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可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其次教师应深入钻研本专业相关课题,站在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对学生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的指导水平,而且要加强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再次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对学生的调研、专题的选择、研讨资料的准备等。最后在统计学中,许多概念抽象、难懂,有许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选取的案例要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研讨式教学还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防止出现“放羊”现象。研究生的数学基本功好于本科生,一些研究生在本科时学过数理统计,同时研究生的自学及探索能力高于本科生。显然,对于研究生而言,研讨式教学比“填鸭式”教学要好,但研讨式教学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产生我们熟知的“放羊”现象,即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课中严格控制课堂局面,这样才能防止出现“放羊”现象。其次要防止出现“跑题”。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掌控和引导,但如果组织不规范,就容易出现跑题现象。最后要防止出现“一言堂”,要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

四、小结

实践表明,将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统计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真正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通过研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受研究生们欢迎,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单招;交互式;智能评价;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1.1研究背景

单招高考计算机专业理论总分为300分,其中包含了5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我们所研究的课程就是其中的三门: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关于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枯燥、难懂、无趣。但是这三门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影响学生的高考总分。

我们根据多年来高考中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造成学生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不高的原因不外乎:

(1)学生知识盲点多,虽然考前进行了大量的考题训练,但是遗忘率太高。

(2)学生考前复习没有针对性,比较片面,没有着重点。

(3)学生没有总结、复习习惯,没有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学生易错试题没有强化,导致错误的试题一直错误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课题组结合教学的实际,思考搭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功能简洁的交互式试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知识点全覆盖的试卷或习题,让学生通过交互式试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完整的训练,能够扫清知识盲点,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2研究过程

课题组的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2.1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及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总体设计。同时向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困惑,以及对于本课题研究提出意愿,使得本课题研究不偏离教学实际和初衷。根据平时教学实践,了解目前学生学习特点,研究适合计算机单招班学生学习的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

1.2.2课题组通过对2010年、2012年江苏省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的细致解读,仔细研究了近10年单招计算机综合理论全真试卷。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整理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三门专业理论课题的试题库,分题型实现试题的电子化处理,并完成同题干试题的筛选和部分试题的补充,实现试题库对考试大纲的全覆盖。

1.2.3根据课题的设想和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结合单招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交互式试题库管理平台的构建以及智能评价系统的建设,实现电子版试题的入库工作。

交互式习题库及智能评价系统主要有以下模块:身份识别模块、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练习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作业模块、学习交流模块、试题维护模块等。其中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为本系统的主要模块,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主要方法和手段。

1.2.4完成试题库管理平台的交互式测试和智能评价全部功能,尝试性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结果完成系统平台的修改和完善。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举行学生学习反馈访谈,完成对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并形成报告,收集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课题组选取了计算机应用单招班1003班作为尝试研究的对象,全班27人,男生18人,女生9人。进行教学实践的实验后,这些课程取消了课外作业,仅用上课时间利用交互式习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进行上机训练,错题重做功能和生成指定试题试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高错误率试题的快速搜集和反馈提高了课堂效率。

2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2.1研究成效

2.1.1学生受益。对于枯燥无趣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很是厌烦。复习效率低下,知识盲点多。同时又没有错题整理的习惯,使得错误的试题订正后还是错误,直接影响计算机理论综合成绩。通过实验后,100%的学生表示学习效率较以往有很大转变,同时系统能自动生成错误试题,有助于扫清知识盲点。2013年单招高考成绩证明,交互式试题库建设和智能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

2.1.2教师受益。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密切的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同时因为课题成员参与系统平台的开发和研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系统开发能力。部分教师深钻猛挖,多方寻求,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2.1.3学校受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本组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整合资源,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整理、分析或参与系统的开发,全组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在全校树立了学习的典型。玩游戏的少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2研究成果

2.2.1课题研究促进了本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三项课题的深入实践,教学成果日趋明显。学校毅然决定推荐课题研究成果《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参加江苏省第一届职业教育优秀成果评选,2013年5月被评为苏州市特等奖,同时参与江苏省的评比,最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2.2.2近2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近10年的高考全真试题,整编、修改、完善、设计出了三门专业课题的电子试题库。其中计算机原理427道、计算机组装与维修317道、计算机网络技术412道。紧贴考试大纲,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全覆盖。

2.2.3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搭建了交互式习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平台。本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系统平台既可以用于考试,更适用于练习。单纯的考试功能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但训练作用不明显。单纯的题库练习功能比较单调,学生难以进入一种紧张的学生氛围。本系统把计时考试和练习相结合可以实现学习效率的迅速提升。

(2)本系统可以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全覆盖的试卷(生成所有试题),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覆盖,而且所有学生试题相同,提升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学生考试完成后自己用查分功能了解得分情况,对错题必须看一下教师准备的试题解析,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快速反馈。

(3)教师可以查看每张试卷的学生得分情况,通过得分明细查看错误率高的试题作重点讲评,实现了难点突破。

(4)学生做完一轮试卷后,管理员通过答题情况分析,获得所有试题的答对数和答错数,把答错数比较多的试题iD重新组织为逗号分隔的字符串,再次生成指定试题或所有试题,同时包含指定试题iD,生成二轮的试卷,实现了全班学生易错题的再次训练,填补了学生知识缺位。

(5)考虑到分层教学。学生知识掌握有差异、答题速度有不同,由于同时开放了多套试题,答得快的同学可以更早地完成其他试卷解答,答完后也可以通过练习功能针对以往的错题做加强训练,实现了班级的分层教学。

2.2.4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高考本科录取率实现了我校历史的突破。课题组组研究了成果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相关数据,发现实验前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在苏州大市二模考试中计算机专业理论成绩在10个学校中排第6位,均分比大市均分低4分。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后,1003班27名同学在2013年4月的对口高考中计算机综合理论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计算机专业理论均分从177.15分提高到244.78分,从大市第6名提高到第2名,超大市均分35以上。

2012年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情况为4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为3%,而2013年课题成果实验半年后,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16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1%。

2.2.5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成长。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从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到交互式电子试题库的整理、设计,再到智能评价系统平台的搭建。组员深入研究,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设计的智能评价平台也在多方组织的评比中获奖。

3问题思考

(1)课题主要解决的是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复习有效性的问题,它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内容还是很复杂的,不是单招综合理论考试这比较浅显的层次,要完全弄懂和精通,需要学生的不断研究、专研。所以,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更新观念,不断的提升理论素养,研究提高理论知识、提高实际组装、网络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新的渠道和系统,为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开创爽朗的新天地。

(2)本课题主要面对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那么其他专业的单招学生是否也可以进行呢?若进行应注意哪些问题?其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其电子题库的设计、整理能否使用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或另辟蹊径,从其他方面入手?

总之,本课题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我们相信,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本课题研究必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杨秀平,付细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交互式练习和综合测试系统[J].长沙大学学报,2008(02).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3

《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间的方法(一次理论课,一次上机实践课);二是多媒体演示加练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主要存在下列弊端:(1)角色的错位。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2)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由于学生基础和素质的差别,存在“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3)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缺少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和动力。(4)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形式松散,随意性大,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学生迫切希望教师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学科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另外,有必要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的欲望和精神,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如下五个环节: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主要包括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掌握各种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与互连、网络功能组件配置、网络性能的调整方法和网络安全的设置,具有分析和维护二、

三、四层网络设备产品的能力,以及学习、掌握和应用现有网络设备和软件,特别是具有组织构造系统应用环境的集成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并列举了“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应用实例。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本文以“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简要论述。

(一)研究课题的目标

对“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实际的开发与研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枯燥的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计算机网络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课题的内容

“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网络的规划为即将建立的网络系统提出一套完整的设想和方案,其中应包括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即它是网络系统集成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指根据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建网环境,对网络系统进行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开发方法或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的选型、系统的结构化布线、网络系统的集成、应用软件的集成与开发等。

结构化布线与设计综合布线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符合楼宇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等多功能需要。

设备选型设备选型是指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设计,选择合适的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传输介质、集线器、服务器、配套设备(如电源等)等各种硬件设备。

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除了规划硬件平台、选择硬件产品外,还需要认真选择软件产品,完整的网络环境应该是软硬件的有机组合。软件系统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单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防病毒系统等。投资预算网络投资预算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购置、网络工程材料、网络工程施工、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网络运行维护等所需费用。

编写网络系统文档系统文档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文档资料,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各大网络公司提供的文档内容也不一样。一般包括用户需求说明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图、网络布线设计图、设备配置表、网络建设费用预算表等。网络系统性能评价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网络基本应用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网络负载能力测试等。

(三)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课题引导阶段、课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和课题总结评价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活动形式如下:课题引导阶段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提出主题课题或系列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如主题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系列小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结构化布线与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等。

题准备阶段让学生对该课题进行多方面考察和思考,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以下问题:该课题具体要实现什么?怎样来完成课题?具备了什么基础?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与充实?对有可能出现的难题是否有相关的解决措施?等等。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由学生分工协

作完成以下内容: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在研究和测试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课题准备阶段和研究实施阶段,教师要跟踪活动进展,检查课题组成员活动日志的填写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献、软件及仪器设备的理解与运用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假设验证能力等。课题总结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与展示交流。在对研究课题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评价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语式评价主要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记分式评价则从内容、方法、总结报告三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其中,“内容”、“总结报告”两点重结果,而“方法”主要考查研究过程。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三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有创新。教学效果分析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合作切磋、协作学习的平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体会到了自学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和乐趣。学生在选择课题后,对很多技术都不是很了解,必须进行讨论、搜集资料、咨询老师、自行实验、再讨论、再搜集资料,充分领略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2)改变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改“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改变了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呈现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4)增强了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其实是一个模拟实际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不同,从实践的角度培养了工程意识,提高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5)学生充分意识到了团队协作、合作的重要性。研究课题的内容覆盖面广,各环节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了直接经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立容.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微波技术”教学中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8-20.

[2]彭后生.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8):8-9.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研究生卫生统计学pBL教学方法

《卫生统计学》作为医学生建立统计分析思维的一门课程,是所有医学院校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如何培养医学院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独立地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医学工作中大量偶然数据,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pBL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实际问题情景中,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pBL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协作能力。

pBL教学法在西方的医学教育中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西方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在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课程教学中对pBL教学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尝试在研究生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研究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研究生《卫生统计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医学统计学具有理论抽象,晦涩,概念多,公式繁杂,内容的逻辑性强,而医学生普遍缺乏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等基础,往往不能正确理解统计学的概念含义,在实际应用中面对复杂的研究资料更是不知从何入手,被学生认为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目前,由于研究生生源以及各校统计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导致研究生统计学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双方缺少互动和交流,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备课主要是以教科书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梳理和串联各个知识点,习题课对例题和课后题进行练习,学生只要在课堂上作好笔记,将老师对各个知识点的总结照搬照用,课后按照教学大纲复习、记忆,考试就能顺利通过,缺乏自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研究生对医学科研工作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分析、验证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在研究生《卫生统计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群体,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获取信息资料的技能,也具备一定的主动探索、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及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和原有知识的改组、重构。能够适应pBL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要求,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更易适应和接受pBL的教学法。

研究生群体年龄普遍偏大,一部分学生已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对于学习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被动学习的层面上,“教与学”的单向知识流动方式,不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在pBL模式下,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以协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整个教学活动体现出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易进入角色,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完全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有一定的科研经费,有可用的实验室和更多的资源。加之研究生的课时安排不是十分紧张,有足够的时间查阅文献。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推广pBL教学法有较大的优势。

四、pBL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1.问题引导(或精讲)

由于《卫生统计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加之学生在课外没有充分的时间对实例进行彻底分析,所以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情况给予学生一些有准备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便于学生进行实例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结构特点,也可以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设计案例和若干问题,作为课堂讨论提纲,在课前提前发给学生,以便准备。

2.学生分组收集整理资料

pBL中的学习小组每组6~8个学生组成,在完成相应内容的理论授课后,各小组结合理论知识,利用学校图书和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小组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以便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学生在进行pBL前应精心策划好解决问题的程序,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解决方案的形成。小组中各成员应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智力水平,共同协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课堂讨论

在每次上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最初的实验设计展开讨论,帮助他们建立评价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的思维模式。组织学生由各小组阐述讨论结果,进行课堂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相互辩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控制、协调的作用。

4.教师总结

讨论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汇报发言进行点评。

每个学生都要书写详细的分析报告,教师通过学生对实例的分析,来评价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识到研究问题的性质、实验设计方法与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时的关联性,从而达到对统计学理论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之,pBL教学法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值得我们借鉴。pBL教学法在研究生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应用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如何与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相融合,进一步建立适合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新模式,还需要大量的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具体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胡明月,黄陈.pBL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5-6.

[2]princeKJ,vaneijspw,BoshuizenHp,etalGeneralcompetenciesofproblem-basedlearning(pBL)andnon-pBLgraduates[J].mededuc,2005,39(4):394-401.

[3]宋利,史海水.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60-263.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5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本课题旨在研究中小学校长以办学理念为母课题的背景下,承担的大课题或总课题是如何进行整体规划的操作策略。本课题原因变量是校本课题的设计行为与管理,一级变量含课题设计(设计主体、设计理念)和课题管理(管理机制、管理程序)。把校本课题对母课题的吻合度看成是结果变量,一级变量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组织访谈等形式解读校长的办学理念,研究校长的管理策略及校本课题的设计行为,探讨校本课题与母课题的吻合度,进而梳理出在母课题环境下校本课题系统规划的有效策略。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背景分析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基本上是从“十五”规划开始逐渐规范起来,中小学教育科研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吉林省安图县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整体上看科研水平仍不够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本现状如下:

1.科研管理培训不到位。多数中小学已建立了学校科研室(处),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规划,组织管理等工作,但科研工作管理培训不到位,不能定期对教师开展相应的科研培训,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培训,尤其是在课题研究的系统设计和操作层面的技术指导等方面,使教师对科研工作盲从开展,对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题与立项、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2.用教研代替科研。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主要是教研工作,很难区分科研与教研的差异。总认为科研工作探索教育规律的职能是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的事情,也不注重关注教研过程中存在的教育规律和操作体系。所以,不少中小学教师将教研与科研混为一谈,误认为开展几次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几次观摩课,听听课、评评课就是课题研究了。

3.功利思想严重。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和投机性,借教育科研工作给学校换来一块“金字招牌”,教师个人也大多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把教育科研当成获取个人利益的一条途径。

4.研究课题大而浮。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在选题时却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脱离学校自身实际,只凭主观想象,什么时髦就研究什么,什么课题大就研究什么,致使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窄,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

5.研究过程“两头热”。一些学校和教师把精力和热情只放在课题研究的开题和结题,形成“两头热”的现象,研究过程没有实质内容和深入实践思考,在课题结题前匆忙于应付相关领导检查而补材料、赶成果,总结出的研究报告凭空想象,得出的数据不真实,一旦课题结题,即结束研究。

三、中小学校本课题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根据《指南》,盲目选题。一般来说,各级部门下发相应的《规划课题指南》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研究课题的选题方向和范围,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某一方面确定自己具体的研究方向。这样盲目照搬课题指南确立的研究课题,往往不顾及实际情况难以开展研究,更难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2.领导安排,被动接题。基层学校和教师承担课题有绝大部分是各级主管部门下设的子课题或是单位领导承担的大课题,凑人数临时组织相关教师成立课题组。这样的课题研究缺乏主动性,很难有成效,很难出成果。

3.依据兴趣,随意设题。各基层学校教师一般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学校实际情况等主客观条件出发,围绕个人教学实践选择研究的课题,这种现象造成单打独斗的研究乱象,缺乏与学校办学理念这样的母课题相关联。

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眼前轻长远,重宏观轻微观,重形式轻实质。

四、中小学校本课题系统规划的建议

1.理清学校发展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各中小学校长基本能够提出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为全体教师构建了共同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愿景。这也为我们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了研究方向。校本课题是在研究方向中从面到点逐渐筛选出来的,把校本课题研究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办学目标的载体或抓手,是校长们工作的有效策略。

2.整体规划母课题,确定研究目标。母课题的提出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具有涉及面广、参与人多、周期长等特点,纵向发展方面至少要做好3~5年整体规划,明晰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想的过程。在总目标的框架下,明确每阶段具体研究目标,循环递进,环环相扣,自成系统。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工程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04-02

如何使工程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全世界教育界面临的共同课题。美国已重新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其总趋势是从原来的重视工程背后的原理回到重视工程实践。[1]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渐回归工程,其中国内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专业型硕士的比例逐年提升就是一个明证。在这种前提下,对传统的研究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计算机测控技术》是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及“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属于信息科学领域,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测量、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仪器、仪表领域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工程开发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视觉检测与光电测量技术、精密测控与仪器智能化、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电子测量技术、新型传感器与敏感材料、光纤激光器与光电器件等。

近几年,为使《计算机测控技术》这门课满足工程教育的发展需求并与学科研究方向相适应,我们根据学生后续所从事研究的课题特点和工程实践需求,对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课程要求与学生特点

计算机测控技术是一门工程技术类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构建测量系统或测控系统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技术。这门课程是测控、自动化等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通常要求学生在修完“微机原理(或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后必修或选修的。该课程内容丰富且自成体系,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本科专业来说,一般会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和定位调整授课内容和课程主线。[2]总的说来,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弹性较大。仪器学科将这门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技术构成和实现方法,初步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调试和运行维护的能力,为后续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基础。[3]在研究生生源多数出自测控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情况下,因为学生已经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这门课程,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强调不能简单重复或加强本科所学知识,而是根据后续研究需求通过大型实例和大量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系统综合设计、调试能力。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我校仪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师范类、理科类、三本专业等生源比例不断扩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学生也并非源自测控、光信等相关本科专业。上述客观事实对《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原因归纳如下:①大多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学习过传感器、测控电路等课程,对各种物理量的采集转换方式、输入信号调理电路的组成等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②学生对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常用执行部件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③学生在本科期间虽然已学过微机原理等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实验环节过分依赖成套的商品化实验设备,即实验箱,这些设备降低了教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却使实验停留在要求学生按图接线、记录数据等认知、验证阶段,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硬件组成、工作原理等没有真正掌握。④部分学生在考研过程中忽视了正常课程学习,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畸形现象。

根据以上分析,在研究生生源多样化、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前序课程知识、动手能力较弱的前提下,按照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计算机测控技术》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无法完成课程任务,也会使学生由于难度大而丧失学习信心。

二、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构成测控系统核心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不断提升、种类日益丰富,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形式、技术种类也不断拓展,更加灵活。研究生在后续课题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需要逐步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更新速度的不断提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一年的理论课学习阶段,每门课程的课时不可能太多,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仪器学科的学生来说,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都限定在32个课时之内。学生基础薄弱、课程技术内涵层次丰富、授课课时有限,上述多种因素交叉作用,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适应现状并且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研究生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我们首先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4]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正因如此,在课程教学中参考国外教学方式,比如,课堂中对难点、重点内容,多采用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和回答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课程中弱化理论推导,仅简单介绍方法、思路及结果的应用,具体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布置思考题和大作业,锻炼学生课后收集资料、阅读并理解文献、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在采用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的课程授课方式前提下,在拟定教学内容时把大量外延扩展内容放在课外,鼓励学生自学,对课内教学内容进行浓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绪论(2课时)

通过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测控系统示例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进而总结归纳计算机在测控系统中的典型应用方式;根据技术发展现状介绍测控系统中常用的计算机系统种类,强调根据需求选择计算机;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测控系统中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2.输入输出接口技术与输入输出通道(6课时)

主要包括输入输出控制方式和输入输出接口设计方法;输入输出通道组成及常用技术;输入输出通道的抗干扰措施。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特点,在接口设计过程中强调根据信号特点和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接口设计。输入输出通道主要围绕实际工程需求分析各组成部分的技术参数和器件选择原则,并根据应用特点介绍相应的功能电路。要求学生根据应用需求和特点了解从传感器选择、传感器信号调理、输入接口到输出接口、输出信号调理、执行部件驱动等完整过程的设计原则。

3.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2课时)

以课题中用到的温度控制系统为例讲解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参数调整方法。

4.测量数据处理方法(4课时)

通过实际程序实例讲解量程切换和标度变换、零位及灵敏度误差校正、非线性校正、数字滤波等测控系统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5.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4课时)

用比较完整的课题实例与学生一起分析计算机测控系统的一般设计步骤、主要考虑的问题以及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考虑性价比等实际工程中必然会涉及的问题。

6.多机测控系统和测控系统的可靠性保证(2课时)

根据技术现状分析测控系统的组网方法及常用通信手段;讲解如何在系统构建过程中提高系统的软、硬件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等能力。

7.课程实验(12课时)

采用开放实验内容和开放实验室方式完成课程实验。

三、课程实验

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来说,实验对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6]但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12课时的实验不足以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中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过程和调试过程。正因如此,实验内容和实验实施方式必须进行调整。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前由教师指导完成固定实验的方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素材,制作电路板后由学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器件完成焊装;之后完成三个基础实验:V/F转换及频率量输入,温度采集,人机接口实验;在三个基础实验之上,由学生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和执行部件,自己设计接口电路并编写程序实现特定功能。

实验过程完全开放,实验室提供基本调试工具和场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实验时间。除规定的实验学时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增加时间;也可以把电路板带走进行调试。教师实验辅导和答疑方式灵活,学生有问题既可当面探讨,也可以邮件或其他方式提问。

四、课程考核方式

与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方式相配合,课程考核不再采用答卷形式,课程考核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实验过程、结果的总结分析;一部分是根据给定的设计题目,查资料完成实际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实现方案和软件实现方案。学生完成以上两个设计报告后,需结合自己的报告与教师进行方案设计交流,探讨方案存在的问题。

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以工程化为主导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课程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较好地促进了仪器专业《计算机测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后续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2罗胜等.与专业培养方向相结合的专业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8):117~119

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

4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进展与问题

在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既有确定性现象,又有随机现象。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而概率与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加强统计概率的份量成为必需。2001年,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把“统计与概率”规定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4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本文主要是在近几年硕士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性的研究工作,以此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统计与概率的教与学。

1关于教师教的研究

由于概率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时间较晚,因此关于概率的教学研究相对稀少。李俊认为:“教育研究滞后于课程改革步伐除了开展研究时间短之外,还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与概率相关的有些错误概念比较隐蔽,不易觉察;二是有些错误观念貌似合理,符合逻辑;三是因为要弄清学生在解决概率问题过程中的真实思维很困难;四是从事概率思维研究的人员很少,很多国家中小学的概率教育都刚刚起步。”[1]我国统计与概率的实际教学经验缺乏,如何使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确定性数学向随机性数学转变,充分发挥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如何将概率的知识向一种随机性意识进行转化,指导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中学概率中的教师如何教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教师的知识

新一轮课改的进行,不仅要研究教材的可行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作用。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中介,任何革新课程的尝试,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作用”[2]。另外豪森等人对以往的改革教训进行了总结:“我们最近注意到的与教材改革时期有关的教训是,大多数在实践上进行激进改革的企图,都遇到了麻烦和曲解,原来的意图很少实现。如果今后的革新要进展得更令人满意些,那么基本的一条是我们应确保教师对革新要有更好的理解与接受。”[2]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图能否达成与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学专业知识等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进行概率统计教学,对我国当前中学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有必要的。

要教学生一瓢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因此必须对教师的概率知识储备情况进行研究。目前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统计内容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统计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2)教师较熟悉概率的古典定义和频率定义,对概率的几何定义这个名称不太熟悉;(3)农村教师对概率的认识水平低于市区教师,城乡师资力量差别大;(4)教师中“机会不能量化及预测”和“等可能性偏见”错误不明显,但“预言结果法”和“简单复合法”错误较严重。(5)新课改情况下教师受到培训的机会及人数很少。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备课难度较大,不能很好调控教学过程,课堂活动难以组织,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2)很少教师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3)农村教师没有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使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困难[3~6]。

1.2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做一个计划。并且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组织概率教学,以使学生感到教学有意义、有用而不是抽象、不相关的,因此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7]。对各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目前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者们的观点主要体现为:(1)借助游戏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兴趣;(2)引导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3)结合学生实际和区域地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加强概率统计教学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5)加强阅读指导,提高理解迁移能力。有的研究还提出应用试验来增进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应用案例分析对概率统计中一些重要的数字特征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讨论清楚等[3,6,8~10]。这些研究还针对所研究内容对课程开发者及教师提出一系列建议,主要认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过程评价观,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加强统计与概率思想的培训[6,11]。

以上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而教学评价也具有很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7],因而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评价策略进行研究甚有必要。

2关于学生学的研究

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来自于教师教得好,更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及认知水平。数学教育的所有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才能深切地关注和改进课程教材的编制,为教师的教学及评价提供确切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因此,非常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这方面展开研究,了解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认知特点及学生的概念理解水平,以便更好地实施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以及指导统计与概率课程的设计。

2.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在理解概率方面存在哪些错误概念以及需要经历怎样的认知发展过程,对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很有帮助。这一方面文[1]已经做了深入地研究,认为学生使用的错误概念按照认识上的共性分为14组,主要介绍了最主要的4组错误概念:(1)机会不能量化及预测;(2)等可能性;(3)预言结果法;(4)用自己的方法比较机会(简单复合法)[1]。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揭示了理解概率概念通常会经历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按照SoLo分类法把学生的回答水平分为前结构水平(p),单一结构水平(U),多元结构水平(m),关联水平(R),进一步抽象水平(e)等5个水平进行研究得到学生对概率概念的认知发展框架表。而对学生的统计学习进行研究认为:(1)学生对统计课程的特点、思想、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2)学生统计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应用意识不强[3]。诸多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如何教,但对于学生的概率与统计的认知心理研究较少。

2.2学生的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12]。数学理论研究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学法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概率相关概念理解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相关研究认为学生对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古典概型的掌握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主要表现在对统计定义没有产生实质的理解,对古典概型的本质一等可能性方面把握不够。从而得出两点启示:(1)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概率概念教学的需要;(2)淡化计算,决不是淡化对概率概念的理解[9]。

有的对学生对概率值的理解以及学生利用概率值进行决策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综合表示难以接受。(2)进一步的教学使倾向于理论概率的学生增多,使认为大数次的频率有稳定趋势的学生增多,使倾向于主观概率的学生减少,使用预言结果法进行决策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用正确方法决策的学生增多。(3)预言结果法非常顽固,教学能减少部分预言结果法的使用但不能完全依靠教学解决。(4)学生利用概率值的意识不是很强,不同的题目背景和数据可能对学生利用概率值的能力有一定影响[13]。

概率统计的利用日趋广泛,但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注重概率的计算,不注重概率的表示、解释和利用。而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概率的认识可能不同,只有了解学生对概率是如何思考的,才能正确地展开教学和合理地编制教材。

3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强,概率与统计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编写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教材很重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14]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统计与概率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的研究认为虽然一些教材的编排达到要求,但还是有一些问题:(1)认为“统计与概率”编排的层次、梯度不够清晰,“小步子”的现象比较明显,且有简单重复,如对“统计图”的编写;(2)《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规定太宽泛,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认为第二、三学段概率目标重合过多,螺旋上升幅度偏小,给教材编写者造成困境,不易处理;(3)教材素材选取较单一,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过于强调概率的古典意义,相应的辅导资料上的练习题难度太大;(4)从教学实践上看少量题材的可操作性和活动的可控性有待加强[4,11,15]。这些问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探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材。

4进一步研究展望

不难发现“统计与概率”的研究已经受到教育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有实践方面,也有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开展。但许多研究仍待进一步努力开展,许多规律仍待进一步揭示。

(1)目前研究的角度相对狭窄,缺乏整体上的宏观研究,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统计与概率研究的进展。对于统计与概率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认知水平与统计与概率难度的提升之间的关系、教学和学习评价、关于教材编写及实验效果的研究和学生概率思维研究都尚显不够,使得统计与概率研究在某些方面有突破,而其它方面进展缓慢。

(2)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学习的研究相对偏少。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实施策略,而对教学准备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更少了。缺乏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因此,要加强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研究,同时探求统计与概率教学和学习规律。

(3)研究方法普遍采用了调查法,但对教材改革可以采取实验研究法,这样更有利于编写出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教材。如对各个学段的教材都可进行实验研究,这有待于我们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更深入地进行研究,进行艰苦的探索,为丰富和完善数学教学理论提供依据。综上所述,“统计与概率”研究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宏观研究,研究的角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重点开展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推动“统计与概率”理论研究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中小学概率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豪森G,凯特尔C,基尔怕特里克J。数学课程发展[m]。周克希,赵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熊永梅。义务教育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5]程伶俐。中学教师对概率概念及其教学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黄红缨。新课程初中生统计观念培养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曾莉。中学概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郭朋贵。关于概率概念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1]赵国庆。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概率教学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2]李善良。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8。

[13]吴惠红。中学生对概率值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4。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8

包装设计开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一)课题来源:虚拟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和观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在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的几个特点:

图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以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文字。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字体造型富有变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到的文字一般以繁体字体为主;

色彩。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最多的为红色和黄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

造型结构。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介绍,例如故宫--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通过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等许多元素的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造型美。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同时将这些传统建筑特点运用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的平面海报中,充分突出其中国元素。

2、在泥人张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传统包装主要是指人类的传统文化包装而言。而传统文化是人类在过去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逐渐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也是已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后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前人知识及技能的基础。各个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例如(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的介绍,充分体现了传统包装就是传统文化包装。

如何把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结构中去,把包装盒作为一个宏伟的殿堂来进行设计把传统的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中去(殿堂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的就是殿堂。同时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大气、生气、富力、重山林风水等表现最为突出的建筑。)将殿堂中的传统元素运用到包装盒的六面体中去,做成代表中国特色的包装盒。

3、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的表现

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

在图形上运用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回纹),它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运用的蛮多,(例如--楼、阁、亭中在横梁和其他部位都有很广泛的运用),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蕴涵的吉祥观念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历史的积淀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不由地有种神秘感,通过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统吉祥图案,使我们更加了解不同时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方式。把传统建筑的装饰纹样(回纹)运用到包装盒中,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元素,最终达到将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字体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字体和图形一样同属视觉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承担着信息传递视觉化作用,是视觉传达中进行沟通的主要媒介物。

在传统建筑上运用字体突出庄重等特点(例如宫殿匾额--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设计中,运用繁体字体对泥人张的标志进行设计,突出包装的特征,并将产品信息更好的传递给消费者。

在包装的色彩上采用红色为主体色调,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愤怒和血液的循环。例如我们古代宫殿基本上运用红色为主色调,我运用红色一要表现包装盒上的大气,宏伟,还有就是要表现出中国人们对上海世博会的热情和活力。

4、随着纪念品在商业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设计热潮后,本人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系列设计)从中研究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二)目的和意义:

以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其内容和形式充分结合起来,并将包装盒作为宏伟宫殿进行设计将信息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宣传的内容,诱导他们采取最终的行动。

(三)传统元素在国内外现状: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广告创意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又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这是十分重要的。

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当今的消费时代,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产报纸广告为例,用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广告的切入点;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在设计领域创新运用,突出了东方意识形态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质理念。设计者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如此广泛,如何让外国人喜欢中国的传统元素

日本当代的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说早于我们,但日本设计师主要是从传统元素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寻找可用的平面设计元素。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以传统元素为形,用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方式加入现代平面构成理念的作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传统元素对世界平面设计领域独特的影响力。当代中国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以传统元素为代表的中国平面艺术,利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作为平面设计元素来表现观念。相对于外国设计师来说,中国设计师似乎更愿意从传统元素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中去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灵感,去表现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之,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外国文化的借鉴,都要重视做好创造性转换工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传统不是食古不化;讲设计的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决不是要将中国符号生搬硬套到现代设计作品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包装设计中重要的应用,也是包装设计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项。从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来审视包装设计,可以领略到它是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它有其它设计元素和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设计效应。结合本人的毕业创作,进一步分析如何使标志应用于包装设计中,希望人们对这些信息正确接收、把握,并在让顾客采取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

1、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起源、发展及特征。追溯中国传统建筑的表现及特点,收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特点进行比较。再从构图、表现形式、色彩上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分析。

2、了解包装的发展和内涵,及传统包装设计的现状,特别是传统元素造型包装。收集大量传统包装设计的素材,特别是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中的应用。

3、进行设计创新,在毕业创作中体现中国建筑元素在泥人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创作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旅游中肯定会买些和旅游有关的纪念品,同时上海世博会是面向世界的活动,会有很多的国际游客,于是我的泥人包装设计就是要突出中国文化和韵味来吸引国际游客。

(2)创作观念

这次的包装设计大胆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为元素,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的文化与韵味和中国的特色。

(3)创作思路

本人的包装盒设计除了本身形式达到与众不同外,其最主要的就是包装盒的盒盖在设计上巧妙的层次的原理,突出其盒盖整体性,同时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让其整体上达到立体构成的效果。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与包装盒的组合,使整个包装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二)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

1、文献收集法:收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传统包装相结合的案例;

2、实际考察法:对于奥运会及纪念品包装设计,对其中的包装上的中国传统元素应用进行一个详细地研究;

3、临摹研析法:运用手绘或者电脑操作临摹绘制标志与传统包装盒相结合的案例;

4、再创作设计法:结合所临摹的案例进行毕业设计的作品稿绘制包括手绘效果图及毕业设计一系列成品的制作。

(三)准备采取的措施:

1、在研究中加强书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利于自己更好的进行选题的毕业设计;

2、多上网搜集优秀的包装设计图片,并从中吸取营养,运用到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中;

3、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好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现有基础和具备的条件

(一)现有基础:

1、理论基础:本人已经修完大学三年半学业,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熟练掌握photoshop、Coreldraw、CaD、3DsmaX、Flash、Dreaweaver、office等常用软件;

2、设备基础:配有电脑及出图设备等;

3、资料基础:拥有包装设计的一些资料和相关书籍,互联网上丰富的网络资源能给自己提供思维上的借鉴以及设计上的参考;

4、由老师多次带出去考察。

(二)具备条件:

1、已具备上述的基础条件;

2、曾在课程作业中独立完成整套包装设计;

3、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好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参考书籍:参考文献

[1]陈路、杨秀娟《中国传统元素整合图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刘宝岳《中国包装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

四、总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以及预期结果

(一)总的工作任务:

认真阅读、理解任务书所给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规定时间内做好设计方案,做出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设计图,进一步系统的巩固所学知识,并有效的综合运用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中。

1、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2、写出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说明;

3、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展板与ppt电子演示文稿;

4、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说明:3000字以上的设计理念;

(二)进度安排:

2009年11月16日: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

2009年11月17日-2009年12月15日:毕业设计(bylw.yjbys.com/)初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2009年12月1日-2009年2月28日:毕业设计初步设想及草案(2个以上草案及文字论述)毕业设计初期辅导和检查;

2010年3月1日-2010年3月30日:毕业设计方案确定以及深化。绘制平面效果图,进行颜色搭配和成套系列安排等。毕业设计中期辅导检查;

2010年4月1日-2010年5月19日:毕业设计调整以及修改。绘制平面效果图,版面制作和检查;

2010年5月20日-2010年5月29日:毕业设计整理和毕业设计后期辅导检查,打印,出图;

2010年5月30日:毕业答辩及毕业设计展览准备;

2010年6月1日-2010年6月10日:毕业设计展览。

(三)预期结果:

1、包装盒设计,包括手提袋以及外盒等设计;

2、宣传册2本及书签;

3、平面广告;

4、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系列设计说明,3000字左右。

[知识拓展]

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9

我校研究生学院目前只有少量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庞大的学生学籍、成绩数据和相关的信息缺乏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数据资源记录大部分以单机版为主,招生、选课、师生管理等业务应用基本未在网络上进行,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操作。

由于我校从内蒙古医学院晋升为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以及办学规模会更加扩大,故急切需要一套能够为研究生全程服务的完整信息化管理系统。

本系统主要面向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具体应用,涉及到招生、教学、就业等管理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从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离校的全过程。

研究目标:解决当前研究生学院学生综合管理的需要,满足包括招生、选课、成绩、学生培养、导师管理、就业等业务应用。

主要内容:系统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三个操作级别,每个角色有相关操作权限和内容。

由十七个子系统构成,包括:招生录取管理子系统、新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注册管理子系统、教师管理子系统、培养计划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教学资源管理子系统、选课管理子系统、排课管理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教学评估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导师互选管理子系统、考务管理子系统、学位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研究方案:

根据该系统的功能设计及模块划分,设计该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所采用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根据数据库需求分析,创建数据表,然后进行数据库的配置。对系统各个子系统页面进行设计,并完成数据库连接。系统相互联系,构成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整体。

具体如下:

①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的分析:

进行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搭建开发环境,最后确定各系统功能模块。

②系统的初步设计:

进行系统流程设计、确定编码规则,完成数据库设计。

③系统的各个模块的设计。

④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实现。

⑤总结与展望。

特色和创新点:

利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研究生综合管理,业务全面,功能强大,适应研究生管理的多样化和烦杂等特点,既支持研究生统一管理,又可向二级管理模式平稳过度。

此项课题正是本着这一出发点,切合当下的实际意义,有特色的选取了角度,运用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建设。该项目选题有意义,有特色,通过反复调研,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合理的设计了研究方案;经费预算合理;项目申请人及研究团队,在以前的实践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能进行网络的实际部署,并能对所做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和撰写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反映出其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研究的主要思路:

①搭建可靠的网络硬件基础平台。

②搭建软件基础平台:包括搭建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架构、设计基础业务流程。

③系统各个业务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

实施步骤:

建成课题组,制定方案和计划,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启动课题研究。

部署基础硬件设施,建立基础网络。

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开发环境搭建阶段,确立系统具体目标,确定系统的功能结构。

系统设计阶段:包括系统流程设计、编码规则和数据库设计。

系统的十七个大小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对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案进行调查、小结、修改、补充、完善。

系统的调试与改进、安全与加固

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专著,接受专家鉴定。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下面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技术可行性:系统所需的主要基础技术有B/S模式技术、智能客户端技术、web服务技术以及较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这些技术发展到今天己日趋成熟。系统可利用软件工程理论,通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实现、测试等几个步骤,对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进行逐步细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②经济可行性:本课题是实际应用的研究项目,而课题组有着长期的本科教务应用研究经验,并曾经设计和使用过单机版的研究生管理系统,加上对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发展和应用做进一步探讨后,在系统的开发阶段不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③操作可行性:从开始对课题的选取,到系统的设计开发,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具体应用需求,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对教学信息化实践的了解,对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系统的详细设计采用模块化方法,为以后系统的扩展留有余地,开发界面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整个系统的实施具有很高的操作性。

完成项目的保障条件:

现有研究基础、开展此项研究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和资料。

网络信息中心设在图书馆内部,图书馆cnki数据库服务器由网络信息中心托管,所以有着便利的信息查阅检索条件。

医学院的核心网络设备具备万兆交换功能,是区内最先进的网络设备,在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上都是一流的,服务器性能也是区内高校领先的设备,能够支撑医疗数据的快速存储、访问、处理等计算需求,数据存储空间大约为100tB,能够实现教学管理资源的海量存储需求,同时实现两校区的异地备份。

现在的校园网出口近1个G,完全具备搭建研究生综合管理平台的能力。

预期效果:整合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的数据,建立起统一数据平台。

①支持研究生管理的多样化业务,实现不同类别研究生(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进修生等)的管理;业务涵盖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从研究生招生、学籍、培养、选课、就业等的全程管理,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②构建各职管部门(研究生院、部、处、各院系)、导师、授课教师、研究生等角色之间交流和互动的信息平台,功能按照研究生教育管理流程科学分解,灵活配置业务交叉部门管理权限,提供研究生核心业务数字化教育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

③操作界面可以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系统中管理员可为每个数据窗口定制不同的行为和表现形式,可为不同的数据显示窗口定制相应的排序规则,方便用户对数据的浏览和修改。

④系统具备灵活便捷的查询及统计功能,并提供查询数据导出为excel、DB等功能;并且系统采用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数据接口,有利于同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

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①研究生登录本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以下工作:

②新老生注册后可以查看、管理自我培养计划

③在校生可以进行网上选课、重修申请、调停补课等操作,并可以查看课表、成绩、考试信息等。

④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登记。

统计学课题研究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探索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这种经济结构与模式,要求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学校教育中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社会为中心,是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精神的有效途径。

晋江一中是一所有五十多年历史的省一级达标学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各年段全面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我校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立项《网络环境下探索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并确立子课题《建立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作为研究的侧重点,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就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

1.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立

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立包括校园网络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掌握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1.1 校园网络的建设

我校于1999年建成纯数字化的校园网络。拥有计算机办公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处室管理系统、科室管理系统、视频点播和视频广播系统、浙江大学校校通平台、K12资源库、建库王等。全校计算机400余台,配备教师专用的电子备课室和学生专用的电子阅览室网络服务器5台,主干交互式交换机一台。2001年7月开通宽带网。并和全校的教师宿舍并网,联成整体。

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构成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环境,并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

1.2 教师掌握和运用计算机从事教学与教改能力的培养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我校建成数字化的校园网以来,大部分教师的计算机知识较少,运用的能力不够。针对这种状况,学校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运用、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等。并组织了幻灯片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技能比赛。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师能基本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教学和教改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能系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1.3 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

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课来培养的。学校根据中学课程的要求设置了计算机课程并安排了学生集体上机时间,机房全天开放。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培训。其中,林金焕老师主讲的《如何上网找资料》,王灵老师主讲的《研究性学习中的数据处理》,林德田老师主讲的《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林松辉老师主讲的《如何提高师生的网络应用水平》等,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方面较扎实地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逐步树立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

2.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我校参加中央电教馆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立项《网络环境下探索学习模式的研究》的课题后,各年段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精神,全面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其中,2008级高一年段成为开展子课题《建立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的基础年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教学改革的课题。为保证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通过晋江一中校园网对研究性学习进行部署、指导和调控

在活动的第一阶段,即准备选题阶段。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制订《晋江一中2008年级关于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活动安排表,通过校园网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等。举行教师和学生的选题报告会,评议教师和学生的选题,整合教师的选题和学生的选题,确定最后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题。

在开题报告阶段,通过校园网指导老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上网,了解课题背景资料,设计课题实施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并将全年段51个课题150个课题小组全部实行网络管理。

在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阶段,主要是各课题小组把查阅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保存在各自的资料库里。

在结题阶段,各课题小组把活动过程和成果制成网页,实现成果共享。

以上通过校园网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管理体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学校和社会的统一的课程管理特点。同时,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还通过网络对课程进行量化管理。其中包括:课题选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活动计划、指导教师课题指导方案、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学生活动过程记录表、学生个人小结、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活动总结、课题研究的方向、指导教师感言等。

2.2 师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查找资料,进行数据处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学习形式,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要求,有的社会调查的内容较多,如《关于中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的调查研究》《晋江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状况调查》等。有的上网查找资料的内容较多,如《美军能否从伊拉克顺利撤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展望》等。但不论哪种内容的课题,都必须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整合和数据的处理。

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的对象、形式和过程。课题《美军能否从伊拉克顺利撤军》较完整地体现了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生从网上下载整理了许多的资料,其中包括四集动画介绍

《帝国的崩溃》,再现了美英军队攻击伊拉克的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三集动画介绍《美英军事打击伊拉克示意图》,展示了双方的军力部署及打击过程。还有《的产生与发展》《伊拉克的历史》等等。同时,他们还组织参观了某部驻晋江导弹旅,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当代军事变革的动态。为学生撰写个人小结和结题报告准备了十分充分的资料。

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制作成网页和光盘,又是《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的一大成果。通过一年的努力,所有研究性学习51个课题都把他们的活动成果制作成网页。在课题小组的网页上,可以了解到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3.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反思

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新的探索。深刻反思,认真总结,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3.1 正确认识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中国有较悠久的应试教育的传统,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方法的单一,学习方法机械,学生的潜能开发就会被忽视甚至被扼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3.1.1 课题研究促进和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强调了教育重心的转移,即从原来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到以培养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为主。我校开展的《建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这一课题研究,从横向看,涵盖了高中的所有学科,从语文、数学、英语到文综、理综、音乐、美术等。从纵向看,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所有内容,有网络的运用,探索学习的特征与内容。心育工作的探究,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模式等。从研究内容看,由于师生全员参加,研究过程体现了选修课、活动课的特点。如《对晋江市旧城改造的思考》《晋江城关学生早餐问题透视》《商业英语在晋江外企中的运用》等。这样,课题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对学校的教育改革起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1.2 学校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加以解决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迷惑和工作中的失误,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找到方法,从而进行有益的探索。如《营造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青少年上网聊天的利与弊》《关于青少年肥胖现象的思考》《晋江中学生早恋问题的透视》等等。这些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困惑,通过课题研究都能有较明确的答案。由于把研究过程和成果制作成网页,能实现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对于其他学生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由此可见,课题研究和教育改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为开展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教学质量,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3.2 课题研究应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由于考试制度,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不完善,使有的学校和教师,一方面,在抓升学率时,过分强调突出教学的内容。搞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另一方面。忽视了教育的形式,如因材施教、启发性、趣味性教育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也有的课题小组只停留在“提出问题”,即确定课题这一形式,没有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内容里。这种做法是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开展的。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的课题组都能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为:

3.2.1 拓展和丰富了学科的知识。如《海尔空调在晋江营销情况调查》,把高一年经济学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如《函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生活中最值问题的探索》,把数学原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有《高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晋江一中高中生体育活动总量调查与分析》等。

3.2.2 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除了上网查阅资料外,各课题小组都开展了丰富的社会调查活动。小组成员参加了调查问卷、调查访问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明确了调查主体的实践性和目的性,注意了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如:《家庭计算机使用情况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情况调查》采用了个案调查法,《晋江市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向调查》采用了抽样调查法,《晋江城关个人书店调查》采用了访问调查法。这样,使调查内容的丰富、具体与调查形式的灵活、多样有机结合起来。把调查的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分类、整合、处理,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分工与合作的精神,又使调查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3.2.3 学生初步接触了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查阅资料得到的统计数字,问卷调查的反馈数据等。利用网络处理这些数据。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的思维过程。这也为高二年级学习唯物辩证法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3.2.4 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使得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也要求当代学生需要开放性思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中,《美军能否从伊拉克顺利撤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展望》等课题,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世界,使他们从狭窄的时空观中解放出来。《中学生与网络文化》《英语口语在晋江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则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现代化,引向未来。使他们能破除封闭的思想,从滞后性思维逐步转向前瞻性思维。另外,还有许多面向社会的研究课题,进一步体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这样,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锻炼了思维独立性和宽广性的品质。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本课题荣获泉州市优秀课题一等奖,我们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仍不很成熟。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不懈地努力,开拓创新,在探索中完善、在探索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