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十篇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十篇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1:13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1

一种新事物或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并使用,必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多媒体只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辅助工具,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的夸大了多媒体的优越性,而致使多媒体教学担负不能承受之“痛”。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之痛”

【案例一】小学五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课不到10分钟,教师习惯地放完上一张幻灯片,接着放下一张幻灯片。幻灯片的背景是一张精美的小猫和线团嬉戏的动化图片,引起全班学生“啧啧”的赞叹声。当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问题让大家讨论时,仍有学生在观赏那精美的动漫图片,许久才回过神来。

【案例二】初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教师出示幻灯片提问,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的热情并不高。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也只是个别学生懒洋洋地站起来。这种情景让人倍感纳闷。当教师让三五个学生回答完毕总结一下后,就鼠标轻点出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观察核对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而不少学生就迫不急待地抄起答案。此时顿悟,原来学生们都在等答案。一节课的气氛一直让人感到很压抑。

反思: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知识的受益者,能力的获得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为学生这一主体而服务。上述案例一中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应在9~10岁之间,注意力很难集中,好奇心强,很容易被其它的新事物所吸引。很明显,该案例中的动漫图片已喧宾夺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回归课堂。而案例二中的学生为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听写速记能力。出示问题的答案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却悄然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学生懒惰的习惯逐渐形成。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课就可想而知了。假若没有答案,只有教师的讲评,那么学生就只得思考、讨论、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上述两案例表明,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多媒体教学犹如无根的鲜花,好看但无用。

二、轻视教师“自我之痛”

【案例一】初一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为《再别康桥》,讲课教师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曾获得过“普通话水平能力测试一级乙等”的证书。上课时的情景:上课介绍作者和剑桥大学的历史后,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书本听录音,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读课文。课后有学生窃窃私语:“还没有老师读得好!”很多听课教师深有同感。

【案例二】初二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为朱自清的《背影》,授课教师善于启发激励,课堂犹如开渠引水,尤其讲该课是他的拿手好戏。但运用多媒体资源后却效果并不太好。该课,教师在讲名段――父亲为“我”买橘这一段时,先让学生听录音,学生则结合录音看课文,后播放录像,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节课虽然效果还算不错,但大不如从前。以前这位教师讲该课时,由课内到课外,激情诱导,情动感人,课堂上常有学生和教师感动地流泪。事后许多教师倍感纳闷,为什么用了多媒体资源,效果反而不及以前呢?

反思:多媒体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它仍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只能代替教师的某些工作,简化某些概念过程,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案例一中的教师自身素质好,语言流畅亲切,语音纯美,自己亲自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本身就很吸引学生;案例二中的教师激情洋溢于课内外,情动感人,情真意切,很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假若案例中的两位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所长,必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可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自身的重要性,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适度地让多媒体工具为教学服务。

三、忽略“文本之痛”

【案例一】初一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为朱自清的《春》。教师导入课文后,便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录像,录像中既有美丽的春景,又有动听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诵,同时提示学生听录音看课文揣摩朗读的技巧来初步感知课文。一时间,课堂好不热闹,学生却不知所措。到底是看录像呢,还是看课文?是听音乐呢,还是听课文朗诵?

【案例二】初一的一节语文课,内容仍为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该文用字精妙时,常会拿“钻”“闹”两字进行赏析。电教课上,一位教师用一段春天里小草生机勃勃地生长的录像和一张蜜蜂在一束桃花上采蜜的动画图片,让学生来体会“钻”“闹”两字的精妙。而另一位教师则用一段小草破土而出的录像和另一段桃花园中蜜蜂忙碌采蜜的录像。显而易见,第二位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

反思:选用媒体愈多,效果并非愈好。把所有(或多种)媒体资源统统搬到课堂上使用,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案例一中教师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而使学生不知所从。由此得知一节语文课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资源,必须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即文本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授课前应深钻教材,确定好该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选择相适宜的媒体资源,不可简单地堆砌、滥用。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入课堂教学,彻底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文字、图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这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我们必须有区别有选择地去筛选我们所需要的。案例二中,第一位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显然没有第二位教师得好。面对丰富的媒体资源,我们必须依据文本精益求精地去选择,否则会适得其反。

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一线的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利与弊,要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多媒体做到有教无类,才能真正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服务。

参考文献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案例分析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想能够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与能力,就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潜能、个性的开发与培养,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应注重教学法的优化,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本文就以导入、预设、调控等方面来探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一、利用道具,自然导入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对该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教学内容则对导入的方式与话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教学案例分析一]

例如在进行色彩类单词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通过一首与色彩相关的英文歌曲来导入新课,或者通过教师与同学的合唱形式,拉开新课教学的帷幕,以歌曲来激发学生对颜色单词的学习兴趣。

在歌曲播放或合唱结束后,教师可以用一把七彩雨伞来作为道具,教师转动雨伞,并在雨伞停止转动之后继续提问:whatcolorisit?让学生说出教师手指所在位置的雨伞颜色,并进行比较,看谁说得更快更准。此时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奇,踊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也在随着雨伞的转动而变化,学习热情高涨。就是这把彩色的雨伞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来,让其处于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对学单词进行了巩固,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进行预设,灵活取舍

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虽然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因素,但并不是说就能不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推敲,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分析二]

在进行Familymembers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介绍自己的全家福,以两人为一小组通过对话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向全班进行展示。但经过几轮之后,学生通过照片就可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完全不用这样“明知故问”,像这样的机械性练习对学生已不再具有吸引力。此时,教师可换一种方式来进行,将自己年少时的全家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来找出照片中的教师与其家人,并让学生通过who’sthewoman?who’stheboy/guy?等句子来对教师进行提问。此时,学生兴趣大增,争先恐后的举手提问或回答,在学生提问之后,教师可先不将答案公布于全班学生,将答案小声告诉提问的学生,并让这个学生来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三、进行调控,随机应变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可能预知到教学中的所有细节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那些有价值的可随机生成的资源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呢?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捕捉与调控,做到随机应变,让这些看似“意外”的状况变成教学的辅助资源。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达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

[教学案例分析三]

在进行近似单词的区分教学时,如区分listen和hear,look和see,bring和take等单词组的区分教学时,突然有一只蝴蝶飞进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不认真听讲的状况。对此,教师就可通过一个有趣的动作(将手指放在嘴边)让学生安静下来,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teacher:Hey.children!Look.what’sthis?

Student:是一只蝴蝶。

teacher:Yes.But,howtosayitinenglish?whocantellme?

Student1:it’saButterfly.

teacher:Yes.it’saButterfly.

此时,对蝴蝶进行的简单对话,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让原本有些许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愉悦。同时,教师还可就蝴蝶设计更多的对话来进行listen和hear,look合see等单词组的区分练习与加深理解。如此一来,原本的“意外状况”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只要做到随机应变,必定能将原本枯燥的英语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体现形式,其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系着该堂课的成功与否。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晋臣,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2期

[2]潘娜,让教学机智在课堂中闪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4期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词汇;跨文化;有效策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跨文化交际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以往初中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没有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导致学生对英语知识及其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这对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形成了阻碍。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直接介绍,对英语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采取直接介绍法,即根据教学需求,直接介绍某个知识点,通过全面、详细地剖析,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必须适时地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直接介绍,确保学生真正了解了英语文化,从而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绿色;青春;adj.绿色的;青春的)和“blue”(n.蓝色)为例,学生脑海中对这两个词汇的既定印象为“greengrass(绿草)”“bluesky(蓝天)”。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中两个词汇的应用进行解析。教师: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学生猜测英语单词的意思,尝试对语句进行直译)学生:因为嫉妒而脸色发青。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让学生从书面语言角度再次尝试分析语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句进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这个语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应该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们嫉妒的时候脸色真的会发青。这就是语言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blue”表示情绪,学生列举如下:学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欢指手画脚的姻亲最让人头疼。)学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学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没完没了地给我写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见,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根据语言差异,表达出正确意思,这也就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直接介绍法的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准确地解析,确保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对照比较,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对照比较的教学法,即将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采用对照比较法,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将学生熟知的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明晰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对学生学好英语,甚至应用英语,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Unit1thisisme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的词汇比较简单,学习难度不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英语词汇,加深对英语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对于“name”(n.名称,名字;姓名;名誉)这个单词,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李晓明,请问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学生:姓李,名晓明。(教师继续提问,引入话题)教师:taylorSwift,这个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学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师:那么同样是姓名,中国人的姓名和外国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学生: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师通过揭示英语文化差异,让学生对英语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熟知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能使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效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导入,彰显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采取案例导入法,即根据英语词汇,导入相关的语言背景或语言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避免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出现错误,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导入教学案例,能够充分彰显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where”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经典案例:在一次商务谈判活动中,谈判双方都带了翻译人员,当外方夸赞中方负责人的妻子长得漂亮时,翻译人员将中方负责人表示谦虚的话“哪里哪里”直接翻译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则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谦虚的客套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碍。此类情况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语言交流也存在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了解英语文化。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案例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会更有说服力,可以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环境下,掌握更多种语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语是一门普及率比较高的语言,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要注重英语语言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华.英语词汇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5).

[2]徐颖卓.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变———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晓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中英语课堂模式初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9).

[4]沈泗珍.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人教版初中英语一节课教学案例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5(11).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满堂问”;妙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满堂问”现象却又多起来了,甚至一节课下来,全是师生的一问一答、碎问碎答,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树立问题意识,只是被动地跟着问题跑,思路狭窄,学习被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满堂问”的怪圈,引领学生打开思维,走向更为深刻、更为自主、更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境界呢?

《散步》“同课异构”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展现图片和歌词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朗读课文,带领学生学习字词,接下来进入分析课文环节,几乎全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齐答、或个答。

1.文章开头写谁在散步?

2.母亲愿意出来散步吗?为什么?

3.母亲为什么又出来散步了?

4.第四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儿子的话有意思吗?表现了小家伙的什么性格特征?

6.在散步中一家人有分歧吗?什么分歧?是谁解决了分歧?怎么解决的?

7.母亲改变了主意,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

8.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案例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先生的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之后,屏幕展示本课的阅读活动: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

活动一:朗读――品情

教师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语句。之后,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找出的语句或语段,教师从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指导朗读技巧。

活动二:朗读――赏景

生齐读文中两处写景语段。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探讨,师生交流。

活动三:朗读――析意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意味深长的段落,默读体会,写出感悟。学生独立完成后,以“班级家庭”为单位合作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师点拨评价,并决出“优胜家庭”。(学校推广“班级家庭”管理模式,即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以4―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设“家长”一名,负责成员的学习、纪律等。)

最后,在配乐齐读中结束。

从“提问”的角度,对比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一教师提出了9个问题,表面看来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步步紧跟课文,实际上是问题过碎、过杂,而且大多数问题,学生几乎都能不假思索,脱口说出答案。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表面热闹,收效甚微。案例二教师并没有提出多少问题,而是精心地设计了三个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亲情,赏析美景,理解文意。课堂上有静静地思考,有热烈地讨论,有精彩地展示,有科学地激励评价。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亲身经历阅读过程,打开思路,训练思维,提高了语文素养。

案例二,是我上的一节示范课案例,同行老们都说效果好。这是我不断学习和摸索实践的结果。我总结提炼了摒弃“碎问碎答”不良教学习惯的三个小妙招。

第一招: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探究。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绝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也不能是学生不假思索便直接说出答案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好都能引发一次阅读思考、一次讨论交流、一次点拨评价。那么怎样设计主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点,可以从题目、情感、细节等角度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到学情、重难点、思维的发散点等。比如针对《老王》一课的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呢?”,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分析两个主人公以及故事情节,才能回答。针对《秋天的怀念》提出主问题:你认为课文多处描写,有何深意?学生需要通读、跳读,了解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等,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直接说出答案。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二招:组织高效的阅读活动。

如果一味地研究问题的设计,有时候真得很难奏效,因为有的课文真的不是回答几个主问题就能读透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阅读活动来替代提问。活动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设计的活动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比如案例二,开始我是设计了5个问题,但总感觉浮于表面。后来,我想:《散步》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也不难理解,应该突出朗读,引领学生读出课文的句美、情真、责任重。所以我设计了“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三个阅读活动,它们独成板块二,又彼此相连、层层递进。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活动设计,尤其是篇幅较长的现代文和学生最怕的文言文,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招: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不让教师“满堂灌”,不等于不让教师讲,精要的讲析还是必须要有的。比如细细地讲一个段落、认真地分析一个细节描写、美美地赏析一段景物描写等等。听一位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兴趣盎然,进入一种精神陶醉的境界。记得自己读初中时,经常听高中部的同学说:最喜欢上李老师的语文课了,他讲得真精彩!有一次,听说课外活动时间,李老师在校园里讲唐诗宋词,我们初中部许多学生都去围观,李老师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受感染。从此,我就爱上了背诵古诗词!除了精讲,教师还要能设计出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语文知识,学会阅读方法。简言之,就是教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练就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做到不囿于教材,不囿于参考资料,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自己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等,进行精彩讲解、问题引领、活动实施等,从而真正地走出碎问碎答、浅问浅答的课堂教学怪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5

引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的目的在于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对语言描述能力的表达,因此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拘束于课本,只要是好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相对而言,语文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思维分析。而入选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典范的语言作品,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精华的浓缩,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精辟的分析与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父爱的时候,这必然要牵扯到一个写作的问题,而当时又是阅读课,所以只能实现这两种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内容可以硕士朴实无华,但是如果同样是背影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学生却不能构思作文写作的细节,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殴这篇文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让学生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父亲母亲的伟大。直的指出的是,驾驶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时候还要积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进行的写作训练。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关,特别是在诗词阅读方面。诗词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人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是教授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于其诗词的语言环境的差别,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也阐述出来,特别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案例”,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诗的时候,学生如果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与阅读思维分析能力,他们会很快知道表现出来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残暴无比,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师问学生“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来的这首诗呢,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如此残暴呢、”学生则很少能够回答。在这个时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给学生讲述那场动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变为衰落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东乱后国家财政枯竭,而地方藩镇格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增加税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成为了主要承担者。又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重归田园的那种喜悦之情,教师可插入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历史案例就行分析,举出几个例子表明当时社会情况,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归园田居的心情。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历史。

三、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新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开发语文新资源,不在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有课外教材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文章写的好,不妨拿来“试一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作品的认识,挖掘语文课外的教学资源,开发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越发的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而在这基础上引入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身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养成。那么,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高效地引入合作教学模式呢?

一、拟定合作主题,提高教学效率

从初中语文的教学角度出发,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采用合作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对于部分简单、思考难度低的题目,在课堂上采用直接提问法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而与此相对的,部分思考难度高,思考深度广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努力与探究才能够得以解决,对于这部分题目的讲解,我们就需要巧妙地使用合作教学模式。

在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帮助学生拟定一个合作主题显得至关重要。在拟定了合作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明确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细化合作分工,进而促进小组间成员的共同进步。

例如,教学《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老师的了解以及提高合作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拟定一定的合作主题――我的某某老师。通常情况下,将学生分为4至6人为一组,引导学生在这一大主题下进行小主题的细化。如:我的数学老师、我的英语老师、我的音乐老师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去采访自己的老师,了解老师的喜好以及习惯;性格内敛且心思缜密的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以及表格的制作;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则进行最后的总结与汇报工作。在采访了自己老师的基础上再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寻找自己老师与教材中出现的老师之间的共同点,进而体会老师工作的不易,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

二、促进合作交流,制定合作方案

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都需要依仗详尽的实施方案,因此,我们在合作教学过程中,也要为学生制定详尽的合作方案。在制定了合作方案的基础上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竞争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合作方案的具体含义。所谓合作方案,指的是引导合作教学的详尽计划,具体包括:合作主题的拟定、合作方法、合作步骤的确定等等。有了合作方案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交流,优化合作教学效果。

例如,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就可以制定详尽的合作方案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为人要真实、不能虚荣,也不能随波逐流。在明确了这一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将整个班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每6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的组员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男生、一定数量的女生、一定数量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及一定数量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科学分组之后,给每个小组指派他们的学习任务,如第一组学生的任务是文章出处的查找、文章撰写的特点总结等;第二组的任务可以是情景的模拟,模拟皇帝的新装中出现的经典场景;第三组的任务可以是思想情感的总结。在合作方案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皇帝的新装》带给人们的思考。

三、有序合作教学,科学探究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讲,合作教学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井然有序地进行这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合作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包括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助学习。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并不是扮演一个旁观者、第三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研究。合作教学只有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的高昂、合作学习也才能有序地进行。

例如,讲解《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就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由浅而深地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首先,还是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在给学生安排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就要不断地增加任务的难度。最简单的初级任务是搜集这篇文章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的介绍,初步了解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二级任务是搜集这篇文章的背景,了解文中最后一课的由来;第三级任务是探究《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在每一级任务都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一场小组间的讨论赛,比较出哪一组的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最为深刻,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增加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反思合作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任何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必然需要一定时间段的适应期。而我们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这段适应期间,深刻反思、总结合作教学的不足点,进而不断地进行完善,最终推动合作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的角度看,如果长期处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之下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就会逐渐丧失对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进而降低了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动力。而从教师的角度观察,只有不断地反思合作教学中出现的不足点,并且立足于这些不足点进行改正,才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推动合作教学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在实施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在总结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进而促进新型合作教学模式的产生。

五、规避教学弊端,推动高效运行

我们在引入合作教学的过程中,要规避合作教学的弊端,真正推动合作教学的高效运行。由于合作教学是学生间的自主学习,对于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放弃自主探究的机会,将学习任务推给小组间成绩优异的学生。针对这一点,我们就要采取两种解决措施,第一种是小组间成员的科学分组,通常情况下,要注意小组间成员的男女生比例、优生与差生的比例、性格开朗的学生以及性格内向学生的比例等等;第二种则是我们教师在分配任务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的细化,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结束语;基本要求;案例

作为中考科目,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之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被误解为一门枯燥的学科,一方面,是学生心理上的轻视,另一方面,历史课经常被安排在学生精力相对涣散的时间段,如上午的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的第一节,此时学生状态疲惫,也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有限条件下,把初中历史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动人就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的责任。

优秀的课堂教学当然就是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导入和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上,对于结束语的分析并不充分,还有许多可资挖掘的部分。因为,课堂结束语操作是否巧妙也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能对教学内容课有一定高度的认识和理解,就要依靠课堂的这最后五分钟。好的课堂结束语,就像朋友分开时的那声“再见”,让人忍不住赶紧“再见”。那么,如何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的结束语呢?

一、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基本要求

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有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开头要响亮醒目如同爆竹,使人为之一震;结尾则要有韵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如此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把握节奏,有条不紊。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时刻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为结束语留下恰当的时间,使得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帖,进入结束语顺其自然,有条不紊。这就要求教师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控,既不能松散清闲,又不能仓促敷衍,要让学生既能顺应课堂所学,又能消化理解。

2.简洁明了,直扣中心。初中历史课堂的时间有限,结束语更是如此,一般以三五分钟为宜,因此,语言必须做到简洁明了,没有“废话”,紧密联系教学中心,或梳理知识,或总结要点,或架构网络,总之要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就像电影最后,如果把无关紧要的资料放上十多分钟,相信人们大都会觉得画蛇添足,没有意趣。

3.融会贯通,可进可退。历史课是一门人文学科。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常有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之说,因此,我们初中历史课堂在做结束语的时候也要联系纵横向的知识点和不同学科,形成知识网络。

4.关注学情,紧跟潮流。就像《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一样,历史课有着以古鉴今的价值。怎样把过去的历史和今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呢?我们教师要做到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日常,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激发其兴趣,把眼光扩展到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

二、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案例

案例1:《贞观之治》一课的小结: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基本情况。政治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简法轻刑;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度,兴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实施恩威并施的政策。

点评:这种小结的方式是按照课堂板书对一课的内容以提纲形式进行回顾,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系统化的认识。

案例2:讲《洋务运动》一课,可以这样进行小结: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谁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假如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当中,我们会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就探索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内容。

点评:这种悬念质疑式的小结,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下课了,若有所思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讨论了,有的已经在翻看下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因为他们脑海中悬起了好多疑问,急于寻找答案。

案例3:青铜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它与古代文字、城市比肩齐名。它们是历史进程的指向标,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代表的是一个进步。它们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保存的精神文化景观。

案例4:《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来概括,即:一个原因:帝国主义为重新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二个侵略集团:即当时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四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五年跨度:即1914――1918年共五个年头。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三维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地球村的建设,英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沟通的主要语言,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在我国初中教学中,英语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对相应的语法知识进行消化应用,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英语三维语法框架教学方式的应用,有效的改变了原来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满足了新课改下初中英语的教学要求,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三维英语语法框架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单方面的注重教学形式,强调一些语言规则,所采用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所谓的三维英语语法教学主要包括了:形式、意义、运用。三者能够将传统英语教学中形态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对应,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练的应用语法、自由的表达。

三维语法框架图

在上图中,将语法分为形式、意义、应用三部分,其中,形式主要包括了语言形态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意义主要指词汇、语法在特定环境中的应用,包括了词语的意义、句子意思等;使用主要包括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什么样的语法。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紧密相关。

三维语法的应用,使得语法结构以及语法应用的规律得到了肯定,保证了英语语法应用语境的合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区分,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能够明确英语的语言结构以及规则,采用不同的方式,达成预设的教学目的。

二、三维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教师能够明确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改正。通常来说,三维语法教学主要包括了教学案例的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英语语法都存在于句子中,教师主要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将相关知识呈现给学生,例如:

案例一:教学中,英语感叹句的构成主要包括了:what+a/an+adj.+n.+s+v.;How+adj./adv.+s+v.;两种形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相应知识的呈现十分直接,没有有意识的设定情景,并且也不能和学生先前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就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盲目性,导致学生不能接受新的知识。甚至有一些学生都不知道“a”或是“s”的意义,只是固定的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机械式记忆。此种方式,虽然形式较为直接,向学生展现了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但是过于枯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缺少活力。

案例二:

teacher:payattentiontothefollowingexpressions:

forgettodo忘记去做;forgetdoing忘记做过。

now,let'smakesomesentences.

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类似于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果教师直接的将一些句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进行相应的讲解翻译,从某方面来说,教师只是按时完成了课本上的教学任务,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弊端,学生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学生由于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语境,不能进行有效利用。

案例三:

语法区分:usedtodo过去常常做某事,但现在不做;beusedtodoing习惯于做某事。

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往为了区分一些语法之前的差别,总是刻意将两个差别较小的语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学生的思维,适得其反,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四:

在教授英语时态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并归纳时间状语。一般过去时经常带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例如:yesterday,lastnight,fouryearsago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某些句子没有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学生该如何判断时态?

a:Yourphonenumberagain?i(donot)quitecatchit.

B:it's69568442.

在此例子中,教师通过课堂的实际状况,设置了一个情景对话,对话之中并没有类似于yesterday,lastnight,fouryearsago等这些标志性词语,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环境判断出是一般过去时。此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呆板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语境、语义的分析,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三维语法教学的应用措施

通常来说,三维语法英语教学的措施主要包括了:

1.强化理论学习,兼顾三维语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一些教师对于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教师对于三维语法教学中的形式、意义、使用三者的关系不够明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要明确三维语法教学的含义,并且,还要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这些,才能进一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还要对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将目标语法呈现的意义最大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单方面的向学生展示语法,应该结合其实际意义,让学生理解语法的含义,并且还要积极的创设情境,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不断加强形式以及意义的结合。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将语法知识和其意义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加强综合应用,在最后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依据课堂所教语法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景,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从而掌握真正的语法,同时,还能提高语法的综合应用能力。

2.注重实际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法的表现形式,严重忽视了实际应用,三维语法教学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语法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对相关语法的应用。并且,教师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去其糟粕,在传统方式上进行改进,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及时设定语境,让学生对课堂所学语法内容进行利用,强化课堂知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保证评价的合理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评价的片面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全过程,还要保证教学评价具有客观性。首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应该从课堂的实际状况出发,以客观的形态进行综合评价,还要积极的进行反思,不断完善相关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三维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侧重语法的意义和实际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良好的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如彬.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4(95):94.

[2]彭林.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6):28-29.

[3]赵炜懿.三维语法框架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学案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备案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传统的学案教育已经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探究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模式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其中,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原则

1.1角色互换性的原则

在以往的学案设计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这就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考虑到师生角色的互换,从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2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确保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1.3自主探究性的原则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也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就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1.4开发创新思维的原则

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英语教师的引导与开发。因此,为了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质,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有必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同时也加强了对所学语言的灵活运用。

1.5创设情景性的原则

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所以,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简单词汇与语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注重情景性的创设,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6个性化发展的原则

由于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不同,所以,为了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英语教师应站在全体同学的高度上,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多样性。

二、完善学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案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2.1注重学案教学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为了保证学案设计的有效性,要在坚持与教材内容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学案设计不仅简单的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融入着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此,英语教师在设计时应从全面的角度出发,以便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把握。对于学案中问题的设计,英语教师也应注重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具有针对性与整体性。例如,在设计“Unit4Food”的学案时,英语教师应注重教学思路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可以和学生在谈论关于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引出课文中的主题“Foodandlifestyle”,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将“hamburgers,lifestyle,sweetsnacks,healthy”等生词融入到介绍生活习惯当中,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教学模式时应注重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2.2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

英语教师在实施学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确保学案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仅需要精心的学案设计,同时也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要以饱满的激情进行讲解。由此可见,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扭转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例如,在设计“Unit2attheairport”的学案时,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模拟一个分机场的场景,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suitcases,anairticket”为关键词,编写一个关于“attheairport”的对话,最后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编排的结果,英语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并要对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地方要适时的指出,同时,英语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语气与态度,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实施学案教学模式时,应注重自身的的人格魅力,以便实现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三、探究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这就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同时,英语教师在学案设计中也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转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3.2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英语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必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并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同时,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模仿教材上的对话,这就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空间,同时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

3.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经过实践证明,学案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后,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都得到了提高。英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容易把握好课堂上的节奏。经过精心设计的英语课堂,不但充满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构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目前,我们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英语听力教学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1-2],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对学生的成绩和升学也有不小的影响,因此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心理障碍与母语干扰。由于学生从小接触的母语是汉语,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在语法、构词等方面与母语有冲突。而母语已经在学生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影响深刻,往往对学生的英语学生产生较大的干扰,很多学生试图用中文的方式去理解、学习英语,导致走入误区。加上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所在,不理解英语学习的目的性和意义,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心理上出现障碍,不能主动学习英语听力。

(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由于目前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学设施不够健全,对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视度也比较欠缺,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无法让学生融入到英语听力的教学中去,导致学生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感知度较差。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心态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积极帮助学生融入所处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

(三)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就广泛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对英语听力教学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不利于英语听力教学。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多是由于小学时的受教育程度造成的,大多数在农村上学的孩子师资缺乏,一些小学不具备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而升入初中后,大多数学生在县、市就读,教学基础设施得以提升,但是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层次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而英语听力教学是建立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之上的,因此无法进行学,导致课程被耽误。

(四)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为“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单词、课文的讲解和背诵,比较乏味和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作为英语学习中打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应尤为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好奇感,才能主动进行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进行改善,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应对策略

(一)用英语组织教学。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取全英文式授课,使学生逐渐适应英语课堂,在教学之初尽量采取一些简单的词汇,放慢语速,并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在英语课堂中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此外,通过英语组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的干扰,冲破心理障碍,逐渐接受英语教学。例如,在学习感恩节一课时,进行一段英文式的讲述,向学生介绍感恩节的相关背景知识,之后可插入一段视频,与所讲内容相近,穿插一些相关词汇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应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张贴英语周报,举办英语角、英语手抄报、英语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例如,学校可在圣诞节左右,举办圣诞节晚会,组织学生集思广益,布置校园和班级,积极创新,张贴标语,晚会以英文歌、英文话剧等形式展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享受英语学习的过程,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找到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习英语。

(三)分层教学,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提升。可将学生分为英语快慢层次,教学时照顾每个层次学生的情况进行基础训练和提升训练,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好地帮助,减少英语教学中的阻力。通过定期的基础知识竞赛、测试、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听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改变教学方式,培养、保护学生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适当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4]。教师可通过组织班内话剧表演、学习英文歌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材教学中,可适当借助ppt进行课文内容的展示,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提升。因此,需要针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探讨相对应的措施,例如在课堂上多采用英语组织教学、合理营造英语口语环境、适当分层教学、培养保护学习兴趣等产生于进行解决,从而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排斥,主动引导学生去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丽芬,梁建丽,朱苏琳.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现代吉林第二中学,2009,18(17):2061-2062.

[2]徐冬花,王俊.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初中教学刊,2011,49(1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