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十篇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十篇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1:41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1

1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1.1健康教育的定义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左月燃教授认为,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通过护理健康教育,使人们有能力做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

1.2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有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交流、有评价的教育活动[1]。而卫生宣教是知识的单项传播,接受对象比较广泛,且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王慧贤提出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交流教育过程,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对自己的健康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2]。

1.3健康教育应是一门专门知识与技术健康教育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虽已被广为重视,但极少有人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1]。某些医疗单位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量。健康教育涉及医学、护理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3]。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护理人员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做好健康教育并使其成为专门的科学和技术的前提。

2社区已日渐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课堂

健康教育在我国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的历史并不长。目前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医院,少量在社区[1]。但随着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逐渐深入、随着社区卫生工作范畴的逐渐扩大,健康教育的重点必将放在社区。苗惠霞等对社区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通过心理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肢体训练、培养遵医行为、预防并发症等多方面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认可[4]。李娟等在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强调社区应成为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医护人员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社区中老年人获取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医护人员者远比电视和报刊低[5]。这种现状不应再继续下去,医护人员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为群众提供比报刊更全面、更广泛、更方便、更有效的知识和服务。

3门诊的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患者到医院首先接触的是门诊,在医学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对首先碰到的医学知识和健康教育是印象最深刻、记忆最清楚的。林梅等认为,关心、真诚、努力营造良好的咨询氛围,热情,耐心倾听,语言通俗,是健康教育的基本基础[6]。而提供满意的咨询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手术相关知识,心理社会支持等是做好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朱婧等提出,分诊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应把握如下原则,即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的原则;教育者水平与身份相符的原则;内容可靠,程序严格的原则[7]。在时机选择上,就诊前应以介绍医师情况、提供医师出诊时间、通报诊室医护进展、了解病情填写健康教育卡、预约教育项目、介绍就医须知,防病科学方法等,以解除缓解患者焦虑;离诊前教育应针对生活起居、饮食调节、并发症预防、识别危险信号及自救常识以及服药时间、日常护理观察、与医院联络方法等。

4对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人群的健康教育应有所侧重

健康教育的原则应是让每一个患者具体接受到所需的保健、康复知识。要求具有针对性、特异性。文献中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患者不同健康教育方法介绍较多。如张莉等通过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依从性管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8]。郑一宁认为应加强对30-45岁年龄段的健康教育。并提出对此年龄段者应注重对某些特殊疾病的监测;健康教育应与社区保健密切联系。

其原因是社会对此年龄段健康问题的忽视及患者自身的忽视[10]。唐艳超依据调查发现癌痛患者所了解的健康知识非常有限。并认为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护理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量。从癌症渐渐成为人类主要杀手这一角度看,对癌症患者癌性疼痛的缓解、生命质量的提高,都还需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10]。邵博针对SaRS的突发和病情危重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甚至悲观厌世等情绪,提出SaRS患者应在入院阶段熟悉环境教育,住院阶段进行护理教育及诊治常识教育,出院阶段行指导保健教育。王晶等在透析中心依据透析患者的护理问题和知识需求,提出评估患者学习需求、指定教育计划、确定教育方式、选定教育内容,并实施责任制,收到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12]。

5健康教育的时机与技巧

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可使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技巧的掌握则会使健康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杨秀丽认为,1健康教育的时机要适宜,应在患者病情较稳定、心情愉快、护患双方“供”、“求”达到平衡时进行最好;2健康教育方法应得当:以问答疑问为最佳,因此时患者有求知欲望,精力集中易于接受,针对性吸引力强,还可激发患者的参与意识,便于双向交流和沟通,教育时应多贴近患者病情;3健康教育语言要标准:恰当的称呼、亲切的态度,语言应富于感情,推理严密、通俗易懂[13]。也有人认为,健康教育应依客观条件、依据患者需求,做好医护健康教育的衔接,加强出院宣教的力度[14]。

6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质量控制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已贯穿到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成为检验整体护理效果、评价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从管理制度、质控形式、质控内容及质控评分标准组织实施。这样做既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又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15]。龚春兰认为,护患关系从被动服从转变成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患者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16]。程心涛提出,健康教育应包括4个因素:护理人员、患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医院健康教育的方法有20余种,最主要的有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和电化教育4种,前2种方法的应用是后2种方法的基础[17]。张绍荣等通过健康教育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如研制出具有文字、图象、三维动画及视频技术的健康教育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18]。相信随着护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健康教育的方法将更丰富多彩,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将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7健康教育的问题、对策及展望

左月燃指出:健康教育从客观上评价其水平,大体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1]。如发展不平衡、观念和知识更新不够;知识缺乏、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管理相对滞后,对健康教育的管理评价基本局限在知识传递层面等。护士在整体护理应承担双重角色作用,即照顾者、教育者,才能在护理活动中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李桂萍等也认为,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模糊,在目标认识上有偏差[19]。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引起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培训,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让一线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懂得如何分析和评价,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应拓宽思路、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科学评价,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深入研究,建立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等[1].

事实证明,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未来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健康教育是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全球推进“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健康教育起到了医疗卫生服务从观念转变到工作模式转变的作用,体现在:1有利于患者,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可以主动采取预防疾病、有利于健康的行为;2有利于医院发展,既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又提高了医院的效益;3有利于护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护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培养了护理骨干队伍[1]。由此看来,尽快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将是护理工作者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2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5

3康艳超.癌痛止痛治疗中的健康教育.海军医学杂志,2003.2:155

4苗惠霞,刘萍.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88

5李娟,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0):34

6林梅.门诊手术室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的技巧.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87

7牛婧,陈丽君,谢婷婷.分诊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6):82

8张莉,李红,张海玲.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0):38

9郑一宁.如何对30-45岁午龄段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69

10张艳超.癌痛止痛治疗中的健康教育.海军医学杂志,2002.24(2):155

11邵博.SapS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7):5

12王晶,李金香.在透析中心开展健康教育责任制的尝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58

13杨秀丽.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做法与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6>:83

14杨骏.浅谈创伤骨科的健康教育.解放军部队杂志,2002.15(1):59

iS孙茜.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的实施与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86

16龚春兰.护患共同参与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南力护理学报,2003.2:155

17程心涛.让健康教育成为和谐的教与学.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1

18张绍荣.视网膜脱离眼病健康教育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军护理杂志,2003,20(5):11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2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3

关键词:护理;职业性;教学;体育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与创业能力,形成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学生工作后体适能的重要基础。高职护理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变化,他们对体育活动既偏爱,又不愿积极参与。针对当前护理学生的现状,如何通过科学指导与锻炼,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与健身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具备自我锻炼意识的专业护理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涵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即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相应特殊身体素质、职业保健知识等教育,达到强身健体,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职业。它能反映人体对环境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职业技能。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相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中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体育锻炼后,所需要具备的身体职业活动能力,如臂、背肌静态承载能力,重复性耐力操作能力,以及下肢肌群维持工作姿势的能力,任何职业体能都是在一般体能的基础上提高与发展的。因此,在护理专业中,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护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护理体育教学实践中,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基本原则,应以该体育项目的训练是否有利于促进护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为宗旨,以服务于终身体育为目标。因此,在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首先以服务专业性为原则。教师要针对学生所学护理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来发展护理生的身体素质。护理职业各种劳动是在细心、快节奏、高效率操作中完成的,身体活动的部位和动作精细,大多数动作需要手部肌肉紧张而重复完成。对手部灵活性,可选用排球的传球,练习学生腕、指关节;对下肢耐力,可选用有氧健身操锻炼;对搬动患者的腰背肌,可选用背起、仰起等练习方法锻炼。另外,还应针对在护理职业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强度负荷,如心肺复苏的持续按压,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重复体育教学,连续固定操作,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

其次是科学导向性原则。护理体育教学中,所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要符合护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其护理技能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符合人体动作学习正、负反馈生理规律。学习护理的学生,基本都是15岁至18岁的青年。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懂得运用锻炼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在未来的护理职业生涯中,既能自主坚持体能锻炼,矫治职业疾病,调节生理机能,更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加强保健与休闲,真正投身到终身体育运动中来。

第三,要注意个体差异性原则。护理生对体育锻炼及健康的认识及行为,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希望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健康,另一方面也会因惰性而懒于参与,或是参与也只是应付而已,所以容易造成知、意、行脱节。教师在教学时,要让护理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持续不断地获得快乐和成功感,使他们感到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并促使其在体育锻炼中不断追求高标准、严要求,进而有利于其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培养与提升。初中毕业学习护理的职校生,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找出适合个体自身持续有价值的锻炼方法,以激励、吸引其锻炼,将体育的游戏性、竞争性、技能性、社交性、自然性、健康性和文化性等融于护理实用性体育教学。

三、护理常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策略

1.分层理论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护理学生有初步生理知识的特点,给他们讲解原理,使他们思想上充分认知,进而实施实用性体育教学。训练护理生的下肢有氧能力时,如选用常见的800米中长跑,教学方法可将学生按照体质、生理因素分组,先带领慢跑3分钟至5分钟,然后进行徒手操、各关节的前期准备,最后讲解800米中长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引起的原因,如肌肉酸痛是肌肉消耗太多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所致,胸肋疼痛可能是生理功能惰性,胸廓扩大或运动过快摆动引起的极点是运动的正常现象,此时肌肉可能发生抽搐疼而摔倒等。强调自我调整的方法是在出现上述身体不适的任何一种情况时,都必须减慢速度,等待肌群适度恢复后再完成全程活动。800米中长跑体现了耐力与竞争、顽强与拼搏,也检验了护理学生的心肺功能和体育运动潜能。教师要从始至终观察教学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2.技能转移法

护理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体育运动的一般原理外,在应急应变能力、注意力集中、动作灵敏性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锻炼,这些对其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行护理实用性体育教学时,教师在讲解中应附加提醒,说明利用技能动作的正反馈原理会产生较好的晕轮效应。如篮球的传球手指、手腕用力,正是对护理打针、吸痰操作等手指的控制性练习。护理操作需要双手的灵活性,这些动作恰恰就是灵活性练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使他们会认真练习体育。锻炼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健康和肢体运动的协调性,也有利于缓解他们在今后工作中长时间走动所引起的下肢疲劳问题。

3.心理渗入法

护理学生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对环境的适应,这需要医护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这也是未来医护职业对护理体适能的深层次要求。根据护理生的“准职业”岗位工作特征,教师要有目的、计划地加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特殊心理素质的实用性体育教学,如篮球或乒乓球考试,只允许一次机会,考试顺序可以是随机按单双号考等,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各种效应,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心理,将各种情况渗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护理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在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护理专业实践,选择未来护理职业所需的体能和技能进行教学。护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现代护理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培养护理所需要的良好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护理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护理技能的提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总之,护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围绕护理专业的工作实际,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实用身体锻炼或技能练习,这对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运动知识和体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松.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4

1.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基本知识教育

基本知识教育主要有: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运动、药物、饮食、病情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足部护理的相关指导知识。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的知识手册便于患者学习。护理前及护理干预9个月后对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检查、收集和评价。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的护理知识及行为方式转变等健康教育,遵循一对一、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向患者详细讲解该病的危害性、发病原因、筛查的方法及意义;指导、示范足部护理的方法及步骤;通过保护性的袜、鞋等实物向患者讲解鞋袜的选择方法及原则,指导患者选择大小、厚底、宽头、柔软的鞋子。结合照片、图片等向患者指导、示范修剪脚趾甲的正确方法。发放糖尿病足的护理知识学习手册,便于患者学习并巩固学习的知识。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1、3、6、9个月到医院进行复诊,复诊时对患者的糖尿病足的认识、护理知识的认识及掌握程度、足部护理方式的改变、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并继续进行相应的指导及健康教育。

1.2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9个月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1.4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

2结果

护理干预9个月后,实验组的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5

一、幼儿权利的保护原则

幼儿期是儿童期的一个重要阶段,综合分析我国现行的对幼儿的基本权利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法律和政策文件②,可以将幼儿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表述为生存权和健康权、人格权、受教育权与发展权、受保护权与参与权等几个方面。在保护幼儿权利的实践中,既要把幼儿作为被保护的对象,给予其特别的、优先的保护;又要把幼儿视为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予以应有的、足够的尊重,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和年龄特点。

1.儿童优先与特护的原则

儿童优先与特护是指涉及儿童的任何事情,必须以儿童的利益为重。

《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总目标中提出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第40条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予特殊的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使幼儿在身心健康方面获得最充分的优先照顾,日常工作要优先考虑到幼儿的安全和最大利益。

2.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公平和平等的原则首先体现为无歧视。无论幼儿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无论家庭贫富,无论男女,无论正常或残疾,都应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不应受歧视或被忽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规定: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有关儿童与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策略部分强调,在国家宏观政策上,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要关注女童和特殊困境的儿童,保证其获得健康成长和平等发展的机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就学权利;保障残疾儿童、孤儿和流动人口中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0条规定,“面向全体幼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第23条还特别强调: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公平和平等还表现在儿童与成人同样拥有人格尊严。在公平和平等的原则下,成人应努力保证儿童不因年幼而受到成人的歧视、剥夺、虐待、侮辱和其他不平等的待遇;不应该因为儿童年幼而使用讽刺、挖苦性的语言来侮辱儿童,更不应因儿童没有抵抗和还击的能力而将儿童作为成人发泄怨气和打击报复的对象。

3.尊重年龄特点的原则

《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艺术活动。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鼓励为儿童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规定:“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的规律和特点”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遵循这一原则要特别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游戏是幼儿的权利,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0条、第21条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第24条进一步明确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保持幼儿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二,尊重幼儿的认识规律与个体差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1条、第24条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第26条规定: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应尊重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根据幼儿个体差异,不要强求一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4.成人义务性的原则

在任何条件下,儿童都应当受到成人的保护,全社会所有的成人都对儿童负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还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成人对他们的安全负有全部责任。从远近亲疏关系来说,对幼儿负有保护责任和义务的成人主要包括:家庭中的成人,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幼儿园中的成人,即教师和其他员工;其他社会成员中的成人,一切与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成人,如儿科医生、生产和销售儿童食品、玩具、图书和其他用品的成人等。

家庭是儿童权利保护的第一阵地,家庭中的成人,尤其是父母是保护儿童的第一责任人。《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长保护儿童权利的责任、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幼儿园也是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阵地,幼儿教师和其他员工是幼儿权利的直接保护者,不仅有关儿童权利的国际、国内法律对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及其员工在保护幼儿权利中的责任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平等的学习与发展等权利的具体要求和细则。此外,其他成人在其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中,也都要把儿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保障儿童的权利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根据《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一切违反规定或不履行儿童权利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主体,视其情节的严重程度,都要受到行政或刑事的处罚。

二、幼儿园与教师对幼儿权利的保护

尊重和保障儿童权利的实现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幼儿园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除家庭和家长保护之外,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是对3―6岁儿童实行保护的重要机构和人员。《教师法》第8条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尽管有关幼儿权利保护与教育的法案与政策对幼儿的权利与保护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幼儿园市场混乱,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威胁幼儿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隐患,忽视甚至亵渎幼儿基本权利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幼儿园范围内,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幼儿园基本设施条件不合格,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教师对幼儿的权利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缺乏了解,一些幼儿园的课程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等,针对这些现实中的问题,要特别强调幼儿园与教师对幼儿权利的保护。

1.规范设施条件,健全规章制度

幼儿园具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其基本设施条件和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合格的基本设施条件、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幼儿获得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幼儿生命健康权的重要保证。

依照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包括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按照国家规定,所有的幼儿园必须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如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5小时,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中不得少于3小时)等。此外,还对幼儿的健康检查与监控、卫生消毒、疾病预防与隔离、计划免疫制度,并对房屋、设备、消防、交通、食品与药物安全以及各种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特别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严格执行。做到这些规定,才能全面保护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年来,民办园数量增加迅速,2007年已达幼儿园总数的60.1%。据调查,在民办园中有大约80%的幼儿园是个人办园,为了营利和在竞争中获胜,相当数量的个人办幼儿园收费很低;另外还有大约30%的“黑园”(未注册幼儿园)。目前,民办幼儿园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为了降低成本,这些低收费幼儿园和“黑园”,缺乏基本安全的设备设施,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师资素质和保教水平很低。这类幼儿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缺乏了解,对儿童权利和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知之甚少,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缺乏基本的规章制度,卫生、消毒、幼儿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时间等都缺乏基本的保证。幼儿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也往往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办尤其是个人办幼儿园的管理力度,清理和改造不合格幼儿园。使进入这些幼儿园的幼儿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2.提高教师对幼儿权利的意识

从幼儿权益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幼儿之间既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保护者”,教师要敏感地觉察到环境中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注意选用无毒害的合格文具、玩具让幼儿使用,并严格按规定安全地操作。在使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教具时,一定要对使用的材料进行判断识别,确保材料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无毒害。教师要树立保护幼儿健康的意识,尽量减少幼儿班级生活与环境中的污染。而且要通过宣传和教育,逐渐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将危害降至最低。

幼儿园和教师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平等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感到温暖和被接纳。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每个幼儿的公平、平等和尊重。有时,一些教师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影响了幼儿的发表权、参与权,但他们却全然不知。例如:“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才能的权利。而一些幼儿园和教师却将孩子们最期待、最希望参与的节日表演办成了幼儿园向领导和成人展示的活动,不关注所有幼儿的想法和权利,常常只让那些有表演才能的幼儿进行表演,所有的孩子都有穿着漂亮服装和进行表演的需求和权利,许多孩子却得不到满足。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幼儿权利的意识,要让每个幼儿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感受到公平和平等、尊重和满足,切忌只满足一部分幼儿而忽略另一部分幼儿的需求和权利的做法。

3.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儿童有获得全面的、符合年龄特点的教育的权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愉快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提出了全面的、相互渗透的教育内容与具体要求。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幼儿园课程没有标准和质量评估,各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内容和形式随意性大。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和获取经济利益,强调幼儿园自己的特色,如艺术、英语、数学或体育,从而造成了幼儿的学习内容的不均衡、不全面;还有一些幼儿园以兴趣小组的名义开设一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专门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特色,幼儿每日应该有的自选游戏和区域活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都难以保证,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总之,加强对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的管理,提高幼儿教师的素养及其对儿童权利的意识,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保障幼儿基本权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注释:

①在国内外相关法案中,儿童与未成年人的概念一致,是指18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6

1.高职院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1.1目前我国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2008年12月,教育部就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阶段应该进行的性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而实际上,由于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途径,除了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等媒体和朋友间交流外,极少可以接受到正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入校前无法获取正确的性价值观,也使得他们没有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需要大学帮他们补上这门课。

1.2婚姻政策的放开

目前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制度,取消了学校学生不可以结婚的规定,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持有户口簿和身份证就可以双方登记结婚,无须所在单位开具证明。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已达婚龄,即将步入社会,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性健康教育具有为建立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做准备的意义。

1.3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他们一般都处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中的成年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这一阶段是其身、心、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存在不平衡状态。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1.4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却处于某种缺位或失语状态。大学生一路走来,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见长,却在事关自己最为私密最为重要的生理健康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在整个青少年群体都需要恶补“性教育”的背景下,因为大学生离社会最近,因此也最显迫切。

1.5性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尊重与理解他人,是他们健康成长、一生幸福的爱的教育。不仅关乎青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社会的前途未来。女生接受性健康教育对自己、对自己今后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是有帮助的。让没有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的一代人去告诉孩子什么是性,怎么正确对待性,实在不是件易事。

2.高职院校性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式

各高职院校要重视并深入开展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使她们获得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对她们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2.1性健康教育的原则:爱的教育原则,充分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适度性原则,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性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等相结合,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真正奏效。

2.2教育内容:一来要秉持综合性教育的理念,加强性卫生、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科学的避孕等知识传播,倡导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态度。二来要引入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教育,关于两性交往、恋爱择偶、婚姻调适、养育子女及代际关系、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等等,也都应该成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我们一生中要学习很多课程,但在处理恋爱、婚姻、家庭这类与我们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却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没有学习到多少实际有用的知识。婚姻和家庭状态不仅是关系个人幸福的基本因素,而且个体家庭状态的总体情况,有时是影响整个社会安定、文明、进步水平和伦理道德风尚的―个重要方面。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7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健康教育;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11-01

乳腺癌为女性群体中高发的恶性肿瘤疾病,病变情况不但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经外科切除手术治疗后还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当前广泛认可的临床术式,由于女性对个人美观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术后缺陷弥补措施越发重要,假体植入术通过进行再造可充分改善病患身心负担[2]。但联合手术治疗时会显著提高护理配合难度,也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几率,笔者通过对23例患者围术期实施综合健康教育,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4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3],具备手术指征,并开展保留乳晕复合体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以及Ⅰ期假体植入术。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病例年龄23~54岁,平均(421±49)岁,肿瘤直径≤2cm者17例,2~3cm者6例,浸润性导管癌9例,浸润性小叶癌合并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导管原位癌1例,髓样癌1例;观察组病例年龄24~52岁,平均(416±53)岁,肿瘤直径≤2cm者16例,2~3cm者7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合并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原位癌3例,髓样癌1例。两组病例入组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开展全面访视,准备手术相关器械与物品,调节手术室环境,检查手术用具的基本状况;术中调整适合,检测各生命体征,依据临床规范与医生要求给予手术配合,积极预防术后感染几率,并深化无菌操作原则。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展综合健康教育,具体开展内容如下。①入院评估:收治患者后立即开展全面宣教评估工作,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深入明确病患的文化程度与家庭状况,通过日常询问了解其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再依据评估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文化程度偏差或接受能力较差患者则重点反复开展入院宣教措施,确保充分掌握基本知识内容;②宣教措施: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围术期以及出院前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采用健康手册方法、临床常规教育以及定期组织的疾病讲座完善患者对乳腺癌与治疗方案的认知深度,入院时将疾病常规知识作为宣教主导内容,围术期则提倡积极的身心准备状态,深入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出院前则将延续性宣教内容进行灌输,要求患者出院后采用健康的生活状态,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更好避免不良心理问题。③宣教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认知程度,依次判定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宣教偏差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改善与解决措施。

13观察指标手术结束后采用FaCt-G生命质量测定量表[4]对患者开展临床评估,其中主要包括身体、生理、心理、社会/家庭与其他因素,各项目评值总分均为20分,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佳。同时,在护理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疾病掌握程度与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两项调查表均参照VaS疼痛评级方式开展,其评估分值自0~10分,由患者依据自我感受选择相应数值,分数≥7分者表示疾病知识掌握良好或护理满意。

14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间生命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是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的可靠手段,而假体植入行重建再造术则是在疾病治愈的基础上深入完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提升个人自信心与维系家庭和睦均具有重要意义[5]。重建手术不仅是乳腺癌患者良好的临床选择,而且也有效发挥了术后美容与社会心理辅助等功能[6]。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配合措施是预后效果的基础保障[7],为综合完善患者治疗效果,研究针对部分手术病例在常规围术期配合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健康教育,分别自入院评估、宣教开展与效果评定等方面建立合理措施。本组患者经临床护理后其疾病知识掌握率达826%,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宣教干预可有效提升病患认知程度。通过FaCt-B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发现本组患者在身体、生理、心理、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综合宣教干预亦可改善病患生活质量。笔者分析患者接受综合宣教后,自我认知程度可获得显著提升,从而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而本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达957%,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综合宣教措施也能够为护患关系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乳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综合健康教育措施不但可更好改善患者对疾病认知状况,而且对其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戈,谢春伟,穆大力,等.乳腺癌切除即刻再造术中假体的选择[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6):10491051.

[2]崔世恩,凌飞海,黄志华,等.保留乳晕乳腺癌术后背阔肌皮瓣加假体一期置入再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3):747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发性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12(5):8188.

[4]彭秋林,陈曦.FaCtG量表用于胃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估及相关因素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5):112113.

[5]秦黎.背阔肌皮瓣转移联合假体行乳腺癌Ⅰ期重建术的护理[J].上海护理,2014,14(1):4648.

[6]朱卉娟,易小林,关晓红.20例乳腺癌腔镜辅助下保留改良根治术+Ⅰ期假体植入重建术围术期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7(5):10071009.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8

一、本书概况

从本书的前言中了解到,本书的编写思路是:第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预防;第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促进;第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系统性。根据编写思路,刘文博士将该书分十章进行阐述,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三章:幼儿教师与幼儿心理健康;第四章:幼儿游戏发展与指导;第五章:幼儿认知能力发展与指导;第六章:幼儿情绪发展与培养;第七章:幼儿良好适应能力发展与指导;第八章:幼儿人际关系发展与指导;第九章:幼儿人格发展与促进;第十章: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对策。刘文博士曾经担任过幼儿园园长,她非常了解幼儿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书中她循序渐进,既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意义、原则、途径等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又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以让一线幼教工作者在理论的支撑下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二、收获和体会

1.明确了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围绕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为了使幼儿懂得保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2.懂得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我们随心所欲的,而是在采取教育的同时还要遵循必要的心理教育原则。即:一是整体性原则,在这个原则中应该把握:树立幼儿全面发展的观点,采用保教并重的方式,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一致;二是个性化原则。工作中应注意:了解每个孩子的气质特点,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三是活动性原则,其中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活动,自发活动与教师和家长的设计活动相结合,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四是全体性原则;五是发展性原则;六是保密性原则。

3.思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思考。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修炼,调节自我,保持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他人,教师蕴含于中、形之于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幼儿的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全体幼儿,而不只是爱几个孩子。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

(2)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价能力。

第一,应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邀请幼儿教育专家来园讲座、指导,使教师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和技巧,为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打下基础;第二,为了使孩子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方式对幼儿的动作、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平时可以开展案例分析、研讨学习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学会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是养成合群性、培养独立性的极好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游戏本身的教育价值,而且要忘记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位幼儿都应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而不应该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指导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尝到进步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中,儿童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会自然显露。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照顾自己和周围环境,以及文明礼貌训练等,这种日常的练习可以满足幼儿模仿成人的心理需求。其次,在一日生活的各种环境里都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儿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9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等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要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阶段各科教学中,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

“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闭锁性与开放性是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对儿童个体闭锁,对同伴开放,具有喜欢标新立异的感觉。小学生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作用。心理咨询者不能认为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篇10

【关键词】心肌梗死;健康教育;分析

在临床上,心肌梗死属于因为冠状动脉的供血急速减少或者中断,致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且长时间地缺血引起心肌坏死。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类型中最为严重的疾病,近几年来已经列为血管类疾病的死亡之首,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该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公众健康,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目前除了对患者使用一般的急救措施以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郑州市中医院在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护理时,积极和科学的开展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全部资料是本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9月被确诊是心肌梗死并住院治疗的患者共230例,依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15例。对照组的患者中女性患者32例,男性患者共83例,患者的年龄是48~74岁,平均的年龄是69.2岁,实验组的患者中女性患者共36例,男性患者共79例,患者的年龄是45~76岁,平均年龄是68.5岁,全部患者都排除了患有肾功能不全与严重的肺和肝等其它疾病。该两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外积极开展具体系统的健康教育,主要方式是采取群体讲座或者一对一的口头讲解等方式。此外,还在病室内合适位置放置健康教育的阅读材料,并自行印制一部分健康教育的宣传册,内容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预防措施及生活中的预防和治疗,每册都印有医院心血管科的联系方式,住院患者每人一册,以传授为主,并且结和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答。

1.3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护理评估,并开始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护理人员要想方设法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2]。对患者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指导,实行科学营养,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科室护理人员应当再和患者的接触交流中,及时地调整和修改护理方案。健康教育的时间应当持续到患者出院后,并且要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和随访工作。

1.4治疗效果评价由主管护士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并通过动态心电图和心电监护仪等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护等,以观察护理的效果。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全部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护理,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和42%,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分别为20%和7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健康教育做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整体护理内容非常的重要。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存在有窒息感和心前区疼痛以及憋闷等多种症状的发生,这样能引起患者在身体以及生理等功能紊乱以及心理上的障碍[3]。所以,做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工作,从而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不被动的来接受护理和治疗,而是主动的来参与治疗,掌握心肌梗死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就显得尤重要[4]。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来进行科学性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主动积极的来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顺利地度过危险期,并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3.2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初期,经常会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并发症现象,引起这些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大多与患者的情绪波动或者用力排便以及进餐过饱等有关[5]。若让患者接受健康方面的有关教育,就会让患者多了解如过多加重心脏的负担等因素,帮助其保持着乐观向上和平静的心态,不能过于饱餐,还要避免有便秘现象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3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早期的活动,譬如告知患者在患病期过多翻身或者坐起等,都会增加消耗患者的氧量,并激活肾素,出现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从而会诱发或者加重心肌重塑以及加重患者的心律失常,造成心衰等许多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如果患者在恢复期时,护理人员安排患者多做些适当的运动,有效地来减轻患者心脏的负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耗氧量,提高恢复的速度[6]。此外,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出院以后的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在出院以后,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并克服对病愈以后的其它方面心理顾虑,坚持每天锻炼,定时定量遵医嘱来服药,定期进行复查,以避免心肌梗死再次的复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崔顺锦,冯朝晖,张桂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吉林医学,2009,12(18):225.

[2]郝宗山,王贞,王永杰,等.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及态度调查.护理研究,2009,20(26):197.

[3]谢建军,徐艳,郑玉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与健康教育.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8(03):428.

[4]隋致兰,赵金坤,王晓波.急性心梗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原则.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1(1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