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学习意义十篇地理学习意义十篇

地理学习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19

地理学习意义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风格意义培养方法

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的人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有感知、记忆、和思维三个要素,优良的学习风格会促进学生发展其特长,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其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优良学习风格的培养。

一、感知风格培养的方法

感知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根据这些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而上升到理性,感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源泉和基础。感知风格可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种:①场独立性。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能独立自觉地学习。在感知时,很少兼顾背景因素,而是就事论事,倾向于以自己独立的标准来觉察、判断地理事物。善于区分、辨别相似的、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偏爱自然地理,对某些具体的地理事物、规律、成因理解、记忆较深,但往往把握不住地理事物的整体性。②场依存性。这类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受外在动机支配,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在感知时,充分考虑背景因素,注重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对地理事物间的层次、相互关联把握得较好,但对地理事物的具体内容、细节分析得不够清楚。不擅于从纷繁复杂的地理情境中区分地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偏爱人文地理。

独立性者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对相似的地理概念能进行辨别分化,能找出概念各自的关键内涵和概念间的区别,因而学起来比较轻松、准确。而且这种方法还能使场独立性者形成概念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意识,从而训练这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分散辨析时,先将这些概念分散到教材中,逐步出现,让场依存性者依赖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已知知识逐个理解,掌握概念。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细节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教学时,对这类学生还要经常给予结果反馈,评价激励。

二、记忆风格的培养方法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力,地理教材中大量的地名、分布、规律、原理就不能被掌握。因此记忆对地理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地理成绩的好坏,与能否精确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记忆力有强有弱,记忆方式也各不相同。

记忆风格有两类:①趋异型。这类学生记忆时往往关注两个事物的相异处。他们能精确地知觉新的地理信息,能清晰地把握新旧地理材料间的细微差别,对新旧学习材料能进行精确的分化,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识记,从而能准确地回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检索并使用已有信息。②趋同型:这类学生记忆时较多的关注两个事物间的相同点。他们不善于对新旧地理材料进行精确分化,倾向于迅速将新的地理信息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中,并不加严格区分地混杂在一起,囫囵吞枣,笼统记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于识记不详,在脑中保持较为模糊的印象,从而无法精确回忆。

为增强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培养以下记忆法:①分部学习法。即将难度较大,需较多记忆的整块地理学习材料分解为若干部分,各部分的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提高记忆效果。②多媒体学习法。目前,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利用多种“联系通道”提供了可能和保证。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表现时空跨度大的地理事件时,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们展现的地理事物直观形象,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学起来格外轻松、愉快,且容易理解,记忆深刻。③重点突破法。即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或其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或所要记忆的部分,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不同点明晰地区分开来,有利于学生的初次识记准确无误,也有利于学生趋异记忆。此法对于地名、物产等方面的教学更富有现实意义。

三、思维风格的培养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在学习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是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思维的过程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思维过程。学习者的思维主要有:①分析型,这类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独立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分析性的地理学习材料较感兴趣,善于在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思考,分析能力较强。②综合型。这类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依存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较多地采用整体性认知,对需要整体把握的地理学习材料较感兴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就容易囫囵吞枣。

分析型和综合型风格的学生,各有所长。但分析和综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分析,不综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之,只综合,不分析,就会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注意分析和综合的有效结合:

地理学习意义篇2

abstract:thisarticleisincarriesonthesummaryanalysistothemeaningfultheoryoflearningandtransporttheory'spresentsituationinthefoundation,discussestothetwo'srelations,andpromulgatesittotwolanguageteachingparticularly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influence.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迁移关系二语教学

Keywords:theverbalmeaningfullearningtransferoflearningrelationship

作者简介:王凌云(1981―),女,汉族,河南清丰人,山东大学文学院200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方向。

一、戴维・奥苏贝尔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称作有意义言语学习。①有意义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有意义的与机械的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有两个方面,在客观上,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学习者本身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包括原有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②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础及其核心都是同化。奥苏贝尔将皮亚杰提出的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的同化理论引入学习理论领域,用以探索学生内部的心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同化概念以新的内涵。他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己有了有关的概念。③他认为学习者的已知内容是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教学者应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意义学习必须以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前提。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在认知维度上,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具有潜在意义。其二,在情感维度上,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三,在行为维度上,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作用,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④

迁移理论是一则逐渐形成的理论。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⑤

学习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扰作用。零迁移也叫中性迁移,它是指一种习得对于另一学习不起作用,即两种学习之间没有影响,迁移的效果是零。

第二,如果按方向可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它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如果学习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这种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第三,按迁移的内容来分,有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两种形式。特殊迁移是指学习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其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非特殊迁移也叫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而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学习的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方面来看。

主观因素有四:其一,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质量。其二,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三,学生的心理定势。⑥其四,学生的经验概括水平。客观因素主要有三:其一,学习材料的相同或相似。其二,情境的相似性。其三,教学方法。“经验泛化说”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归纳一般性原理,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迁移。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迁移理论在本质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释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迁移理论的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所谓有意义学习,即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样看来,那么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内容概括性、抽象性较高,而新的学习内容正是对这一抽象性内容的例释,那么这时的意义学习就是通过纵向迁移实现的。学生已有的学习图式中有一种数学的方法,而在学习新的内容――物理课时也用到了这一方法,那么这就是横向迁移在促进有意义学习,这时的情况也属于特殊迁移的范围,因为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其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而普遍迁移,即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而运用到具体事例中,更是普遍出没在有意义学习中。

其次,迁移正向影响着有意义学习,正确促进迁移即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顺利实现。迁移属心理学范畴,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更确切地来说,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或策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新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在二语学习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即是促进原有结构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吸收,也即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避免负迁移的发生,即避免原有知识结构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及吸收,以促使新知识比较顺利地被吸收,这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最后,有意义学习与迁移是相互影响的,是双向促进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说明,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开始的,也就不可避免原有学习会对新学习产生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无论是何种迁移,都能在有意义学习中发现他们的踪迹。迁移理论简单来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原有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基础知识对具体事例的影响,是一种思维对另一种思维的影响,而有意义学习又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开始的,这样一来,拿迁移与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比较就会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二语学习尤其是汉语学习有其自身特点,也有有意义学习的特点,更不可避免地受着迁移理论的影响,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这两种理论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对汉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重视母语的作用。二语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首先要理解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内容。同时,学生的母语在其头脑中已形成确定的认知结构,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已有认知结构同化组合新知识,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在头脑中已有的母语认知结构中寻找与新的语言中相似的或相关的知识点,迁移理论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里也就体现了两种理论的联系,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母语中和目的语中相通的地方,加强学生学汉语时的正迁移,并注意避免负迁移。例如:英语的语序和汉语的语序大致是相同的,而韩语和日语的语序则与汉语很不相同,教师上课时可提示这一点。

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重汉语本身“重意合”的特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就应遵从于汉语的整体性思维特点。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志,表意上也灵活多样,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吃食堂”,“晒太阳”的例子,看似不符合逻辑,但却为大家所接受并使用。汉语的意合性,简约性,灵活性是和汉人思维的领悟性,汉人简朴实用的价值观,汉人思维的整体性和辨证息相关的。⑦中国人思维有整体性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从一般到个别,用这种方式来学习或指导学习,与迁移中的普遍迁移不谋而合。正体现了普遍迁移的原则。

第三,在有意义学习与迁移两种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应重视教材的选择与编排。知识越具有概括性,其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越易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与组织上,应把汉语的基本语法框架、基本语法规律放在教材的中心位置,作为教材的重点,以突出教材的内容规律。

第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二语教学中,教师们应在有意义学习与迁移两种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促进迁移及意义学习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一,据调查发现,在二语学习中,语音迁移比词汇、句法等迁移更为普遍。⑧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听和说的机会。其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新知识,这样也就做到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⑨其三,如果两个知识点同时学习,而且都不熟练时容易互相干扰,产生负迁移,故应该在巩固和熟练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教师尤其应该注意避免负迁移的发生。⑩其四,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概括性较强的规律性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潜在共同特征和看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差别,使学生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内容。11

最后,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迁移理论都明确地指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也即原学习的程度是新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新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迁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原学习的程度决定的。所以确定学生原学习的程度至关重要,学生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定位,当然教师也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原有程度,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与教的理论模式与应用研究小组:《认知结构同化论在几何概念与规则教学中的初探》[J],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137页。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载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86页。

[3]王洪玉:《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启示》[J],载《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4]胡朝兵、张兴瑜:《意义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6期。

[5]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第464页。

[6]张艳芬:《学习迁移的分析》[J],载《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王晓华:《谈汉语的整体思维性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

[8]刘学君:《语言迁移与语言教学》[J],载《宁夏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9卷增刊。

[9]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版。

地理学习意义篇3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理论;数学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李姣(1991-),女,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目前,对于数学教学研究的视角有很多,但大多数只是针对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所做的一些研究,而对于在解题过程当中学生的数学意识与能力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教师如何讲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不只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家,同时也是我们这些准教师所应该研究的课题。其次,数学知识的特征决定了数学学习主要是有意义学习,它不同于文史类科目,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去,要特别注意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的获得。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当中的某些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的联系。那这里明确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两个标准: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奥苏伯尔认为,进行有意义学习应具备以下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指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知识可以建立起联系;而主观条件是指包括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以及积极主动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者的内因。

二、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有意义学习的理论观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1.保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是由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决定的。在巨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作用下,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学习,并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从而获得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前,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把新知识纳人原有知识的恰当部位,使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起联系。当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用来同化新学习的内容,那么学生将很快遗忘新学习的知识,从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不稳定。若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用来吸收新知识的概念,但学习者不能很好的利用,那么就会导致机械学习。基于这种情况,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同化新的学习内容,通过它的先导作用从而把新材料纳人原有知识的恰当部位。其次,对与那些形式上相近的知识,教师应该善于进行对比教学,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区别新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当原有的起支持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时,也会影响新旧观念的可分辨程度。

3.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门科学知识是具有逻辑性、顺序性的,如果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即使通过死记硬背,后面的知识也学不好,而且会很快遗忘。我们的教师要清楚自己仅仅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三、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综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意义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强调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所有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特征决定了数学学习主要是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毫无疑问,有意义学习理论的研究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将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玲花.“意义学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学,2003.

[2]李跃文.意义学习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数学教学通讯,2000(5):6-8.

[3]姚海姣.浅谈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研究,2004(3):7-8.

[4]孙坚敏.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探析[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62-63.

[5]谭细龙.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2):9-11.

地理学习意义篇4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认知主体的作用;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习者在做中学;倡导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

一、引言

2o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中发生了一场革命,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维果茨基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1。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行为主义对语言教学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它只关心可观察到的反应行为,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认为学习是使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闭。建构主义则认为,个体一出生便开始积极地建构个人意义,即建立他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31。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和理解。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外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笔者以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切人点,探讨它对外语教学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学习问题,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社会互动的结果。因此,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首先,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接受的信息,这种建构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学习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刺激作出积极的、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提出的那样只是一个刺激就对应一个反应。并且,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由外部刺激所决定。学习者要对外部这些刺激(包括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刺激)进行加工,选择有意义的刺激,剔除无意义的刺激。加工的过程中,要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多次对比、相互作用而最终建构而成。每一次的加工,都是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和不断建构。

其次,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理解,同时还包括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情境化的背景中,学习者不仅能够认识到利用知识去解释、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需要,而且真正做到了从做中学为学习者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学习就会作为后继行为自然地发生。

再者,不同的人即使看到同一事物,进行加工时也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学习者在用自己的方式建构时,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和更全面地了解新的事物,这在我们的教学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传统教学就是教育者想尽办法如何把已有的知识体系传递、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尤其是学习经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生硬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地消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与当今建构主义理论是格格不入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仅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还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相启发、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组织调控并对自己负责任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解新知识,而且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时,教师应该视学习者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的、在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学习材料对每个学习者都具有潜在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之多角度、全方位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认知主体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目的在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目标,注重塑造、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外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科德(Corde~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教师只有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建构外语新知识的主体,从而使外语学习成为一项轻松有趣、人人都想参与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把适合教学对象的活动与项目,适时适量地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够建构外语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主观因素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个体差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联系其现实生活,为其提供更多的交流观点和问题结果的机会,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这样才能使学习更好地掌握学习外语的能力。

(二)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语言的实践应用。而建构主义则主张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任务可以为学习参与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等提供机会。因此,任务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莱格特一托马斯的主题中心互动模式更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它侧重任务执行中的互动因素,既主张作为个体的学生和教师均将个人因素带人任务过程之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外语教学中,每堂课可以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直至解决问题。为了找到适当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产生参与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应用语言、探求新知,从而开发其潜能。在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这种任务的完成过程正好和其所倡导的知识获得过程不谋而合。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中介作用。

(三)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由于学习者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而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都是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对事物理解之后进行建构。因此,个人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利用他人的帮助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主张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小团体,教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任务。这一理论强调集体性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从而完成共同的目标。可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见证并参与了同伴之间的思维活动,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因而通过合作学习使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

杜宾也提出了“合作学习”的策略,认为外语教学应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生生互动包括通过对话或小组交流去解决问题;也包括通过小组或集体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遇到的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方法[31。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小组讨论就是为了交换彼此的看法,在对可能的观点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点。交互假设观点认为,通过外语学习者和其他人不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其他外语学习者之间进行意义的建构,外语学习条件会大大改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彼此互动、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实现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转变。

四、结语

地理学习意义篇5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足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当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其影响较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我国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审视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本文主要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从学习、学生、教师、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了该理论时我国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引言

二一1一世纪是英语作为母语和外语的教学得到全球性发展的世纪,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外语教学的问题。在二十世纪,外语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然而所有这些方法,包括八十年代最流行的‘’交际法”都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知道,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重点在如何教上面。研究者们关心更多的是教材的编写、教学法的设计等。当然,并不是说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不考虑学习主体的特点。其实,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外语课往往是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语言形式的理解,轻语言意义的掌握;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陈旧,无法体现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实现,师生、生生之问的交流甚少,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些都使得英语课堂上呈现出不和谐的沉闷气氛。课堂教学形成以知识性“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教师、语言学家以及研究人员大都把重心放在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上,所开展的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也是理论多、实践少,先进的科研成果并未应用到实际中,忽略了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但随着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他们原来对语言学习过程复杂性的认识是过于简单了。要想真正有效地组织外语教学,必须重新、全面、深刻地认识外语习得的本质及相关因素之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考虑到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的,思考我们的教学效率,思考如何吸收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经验,使我国的外语教学登上一个发展的新台阶。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我国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戴维.H.乔纳森提出:“在教育中,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1980年代末兴起。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问题上,并提供了关注导致理解的解释过程的新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该理论观点,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形成。

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观,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Vico)。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综合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充分肯定了在认识活动中人的主动性和“知识范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心理学界的两大巨人皮亚杰(piage幼和维果茨基(Vygotsky)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从心理学角度诊释了建构主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及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而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尤其是维果茨基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行为主义对语言教学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它只关心可观察到的反应行为,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认为学习是使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和理解。它认为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

1.学习—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并非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建构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化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方式来实现。前者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或新的语言学习内容纳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后者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原有知识结构的变化或重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由此,同化是认知结构的童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和顺应的结果使学习者的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问达到动态平衡,以适应新的语言环境。

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所建构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特征,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亦即,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问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问互动的过程。

2.学生—知识建构的主体

“教育对人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强的人。”因此,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没有被理解接受之前,对于学习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者在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他们会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凭借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这就决定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也不能把预先设定好的知识以社会权威的身份灌输给学生,而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长新的知识经验。

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即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都是不同的,而这种对个体的自我发展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重视的。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机械地吸收课本上的或教师讲述的现成结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

总之,学生是外语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作为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

3.教师—知识建构的中介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是中介(me}diator)o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展开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的。教师应创设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人,引导、帮助学生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组织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提倡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亲自发现学习的真谛,教学双方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要掌握的教学信息转换为学生目前能理解的形式。教师的责任在于唤醒学生聆听自己内在灵魂的呼唤,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潜能的发现者。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习者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之感到课堂教学氛围的轻松,从而主动思索,积极参与、交流信息,在不断肯定、修正自我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

教师必须明白,教学的重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以阅读为例,道格拉斯(Duu砂as)认为:教师不能直接地教学生阅读,而应该教会学生怎么阅读。教与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其功能也不同。教的功能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该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引进和创新,积极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4.环境—知识建构的关键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微观环境,指与学生最直接的人际关系如父母、教师、伙伴及学校和家庭;宏观环境,指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物理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该理论虽然与其它许多教学理论一样认为各种环境对学习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它更强调环境的间接影响;认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真正起作用的与其说是环境本身,不如说是学习者对该环境的个人感知和理解。课堂的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师生之问、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的确是影响知识学习和建构的重要因素,然而关键还要看学生如何主观看待和理解这些因素的涵义。在一个教师自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继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调查表明.学生对环境的正面感受对外语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亦对外语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任务、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即学习者的知识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为了完成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借助于与他人之间的协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首先,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重要的环节。其次,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再次,协作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因为协作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交流的过程。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最后,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规律以及其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的意义。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言语互动,更应通过他们之问的语言,为学习者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更加可能作为在社会和情境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和再建构。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至此,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地理学习意义篇6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幼儿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地理学习意义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地理学习意义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球教学训练;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自从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提出“要实施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后,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改革呼声日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是20世纪后期诞生并深受人们关注的教育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对网球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探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建构主义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清楚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具体来说,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1]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理解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协作”贯穿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以协作方式收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评价学习成果直至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和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此方法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而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体育专业网球教学训练模式的优化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育专业网球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网球技术、技能。这种教学活动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且具有稳定形式。在传统的网球教学中,以“教”为中心,以教师的传授技术要领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灌输对象,知识的获取是被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球教学训练应该是: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通过准确的动作示范,高尚的师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示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动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则是网球学习的主动意义建构者,在此教学情境中,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内化;同时还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学习内容的意义;并主动去收集、分析与网球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把所学的动作技术技能与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联系起来,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最终对所学习的动作技术进行尝试练习并得到自我陶醉和超越他人。

2.2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要根据健美操的技术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在网球教学中创设以“学生为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情境,即设置课堂内容与比赛中基本一致或似的“情境”。通过播放比赛录像实况(世界级、部级、省级或学校比赛的录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好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图片、资料、光盘、录像带、音乐碟等,通过资料的学习,找出知识点、动作技术要领、身体姿态、表现力、动作和音乐的有机融合等。其次,教师则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指导,诱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将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从观看动作技术录像或资料中发现问题,并在观察和自己尝试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

2.3构建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考核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有目的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效果评价应该是从学生自我评价和组对个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在网球课中应用的理论模型构建

在网球教学中结合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实际情况,设计如下网球实践课的教学理论模型。

3.1学生自学阶段。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根据动作图解和说明,自学自练、互学并记录疑难问题。

3.2师生交流阶段。课上教师运用启发性语言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新动作的要领、练习步骤等),师生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交流,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建立起“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多项交流、互相学习的新模式。

3.3学生练习阶段。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每小组5—6人,自由组合,自选组长),按照正确的技术要领和练习方法,分组练习,进一步掌握新学内容,不断强化、完善运动技术。教师巡回指导,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

3.4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评,并对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学习思路进行分析、指点。通过总结把本次课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提出下次课的自学要求。

4.结论与建议

4.1从理论上分析,将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教学观始终贯穿学生网球课的设计和实施的始终是可行的。网球教师只有具备更宽广的心胸、更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在中学健美操课中的应用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共同做事的教育新要求。

4.2把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运用于网球教学中时,要时刻围绕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4.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

4.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创造精神。

4.5建构主义运用于健美操教学无疑具有其合理性,它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构主义不是也不可能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良药。我们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批判地吸收建构主义的合理见解,正确地处理知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学习中知识的传递与建构、教师指导和学生中心等各种关系,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所需的创造型人才来改革教育。

参考文献:

[1]詹晓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田径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

[2]李鹤洲.“多媒体”表象训练法在羽毛球选修课中的教学实验设计及运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2):283-289.

[3]张文华.建构主义新探[J].教育探索,2006,(9):24-26.

地理学习意义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多媒体网络教学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并着重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关节点。

自20世纪9o年代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性。它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

1 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观:

1.1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这自主学习,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2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学习。情境学习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而进行的学习斯皮罗等人倡导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建构主义中的一支)主张,为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应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通过多次进入重新安排的情境,使学习者形成背景性经验,从而掌握知识的复杂性及相关性,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

1.3学习的社会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结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基础、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协作交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丰富和全面,认知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水平。“协作学习”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

2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的发展,网络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三种技术特性,为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广阔空间,使真正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2.1超媒体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媒体技术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将圈、文、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将讲解、演示、测验等不同教学内容整合,将预各知识、当前知识与扩展知识整合,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超媒体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2.2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情境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形、声音和图像再造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如虚拟物理、化学实验室。

2.3网络通讯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通过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用户终端联网,实时高效地采集、处理、制作、存储、传输和显示多媒体信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成效。

3、网络教学应把墨的三个关键点

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采用“主导—主体双主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网络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网络教学进程中,学习者有时处于传递一接受学习状态(教师帮学习者建立“新知”与“旧识”的联系),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意义的建构。这其中包括搜集辨别信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环节。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进处于中心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3.2创设真实情境

(1)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也不同。为此应仔细分析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在创设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学习情境时,用最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此外,所设情境应能把学习者的智力引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2)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以便随机进入任一情境去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适宜的、真实的、多样化的情境,是进行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教学的前提条件。

3.3开展“协作学习”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者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饿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地理学习意义篇10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对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建构的途径。在阐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做出了界定,进而探究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主要观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方面,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并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范琳、张其云,2003)因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及作用较之传统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存在个性化差异,学习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和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

holec(1981)首次提出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进而从学习者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加以界定。他认为,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了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国外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e.g.allwright,1990;littlewood,1999)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至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释:学习者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或用到的一整套技能;一种与生俱来的、却被单调而重复的教育方式所抑制的能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所行使的责任;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力。(benson&voller,1997)研究者或强调自主是一种能力,或认为自主是某种学习行为,但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习者的转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诸多定义,对该理论视角下的自主学习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视角下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即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依靠自身经验、世界知识等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该视角下的自主学习充分反映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

1.能动性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头脑中的原有经验,认为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能够建构的知识范围提供学习目标;其次,建构主义尤为重视建构主义环境的设置,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2.独立性和责任性

独立性是指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自我监控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责任性则是针对学习者自我反思的责任感而言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独立建构的结果,注重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中必备的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习者与他人的沟通互动,对学习者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责任感也相当重视。

3.权利性

权利性针对的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者只有享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空,具备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才能运用自己的自主学习权利,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建构主义将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促进者。事实上,建构主义也“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自”。(毛新勇、孙长根,1999)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自主学习重复体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该理论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

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1.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

英语教师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力图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然而,此过程中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于学习者的心理接受能力。因此,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能力是建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习者进行心理辅导,使学习者接受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习者把英语学习中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

2.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听、说、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采用视听法,如通过图画、实例、观看影视录像等,也可采用参观、讲座、操作等方式培养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第二,拓展阅读、写作经验,如让学习者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系列活动。第三,通过模块解读提高读写能力,让学习者阅读文本并进行主题讨论,根据主题写作、举办各种活动进行交流,以内化其语言概念。

3.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过程尤为漫长,因而,学习者自身的努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习者在分组讨论、资料搜集与整理及自我学习中不断建构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具体方式,使其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监督的环境下进行高效的自我学习。具体可以采用以下途径:首先,教师与学习者一起制定每个单元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其次,培养学习者在词汇、句法及语义学习中建构意义的能力。最后,为更有效地建构意义,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过渡、由导学式向学导式转变。

4.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因此,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对意义建构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媒体资源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控及评价,并定期做出汇报;鼓励学习者自己查找并组织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操控者。同时也需要让教师清楚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5.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具体手段如下: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应积极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应争取机会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