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十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十篇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6:41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1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第一课时由《水资源及其分布》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二部分组成。在第三章中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水圈中各水体的构成及水循环的原理,为理解本课时水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的分布打好了基础。同时,本课时知识的掌握,对理解第二课时《合理利用水资源》中所采取的“措施”起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能力目标:联系水循环原理,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搜集资料,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等。与他人合作,尝试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情感目标:了解全球水资源问题,关注我国水资源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发展和影响。难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

2、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案等。

二、学情分析

鉴于农村中学初中地理科不够重视,存要初中地理基础差,学生的读图、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要注意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选择及理论依据

1、分析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4、探究法:发现地理问题,研讨、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增,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讨论法、归纳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28分钟)――能力拓展(11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设问:地球上的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海洋水、冰川、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圈的主体是哪种水体?(海洋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种水体?(冰川)。海水是咸水,不直接利用,而冰川又是难利用的水体。由此自然地导入水资源的概念及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之分。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杯水的话,那么陆地上的淡水就相当于一匙水,而目前较易利用的就只有一滴水了,因此易利用的水是相当有限的。

2、水资源分布不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状况分析图”。分析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所以,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全球上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设问: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径流带,学生分析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多三少一大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多大河东流;夏季风影响;雨季长短等有关)。多媒体再次展示中国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图等,得出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的结论。

再次设问: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大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华北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为介绍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作铺垫。

活动:课后完成教材“活动”

过渡: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组计论、发言。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图片(南方与北方农业生产方式等),说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别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和效益。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利用的进步”。结合图“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得出结论: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主要开发的是地表河、湖水。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不仅开发利用地下水,面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人类还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空间,并介绍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其他调水工程;大型蓄水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多媒体展示),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海水淡化――21世纪将是解决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的一条重要出路。天津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图片展示),厦门将建国内最大海水淡化项目。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教材“活动”引入。阅读“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结合多媒体展示“以色列的咸水海水淡化”及图3.13、3.14,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能力拓展

分析完以色列利用水资源的成功案例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多媒体展示“坎儿井”“西北降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问:假如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长,你将如何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只有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总结归纳: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坎儿井、机井);②节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价,还可结合植树造草,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一课时)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

2、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总量大,人均量少

时空分布不均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2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公共思想政治课中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较为紧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因此,每一堂课任课教师都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对“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大理论成果等知识,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概论”课;教学设计;意义;对策

为了有效地实施教育部规定的“05方案”,提高“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教学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论”课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它的认识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可以遵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美国著名学者加涅指出:“教学设计是对程序和资源做出的设计,是一个对教学系统进行规划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帕顿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策划和制定有关学习效率问题的解决方案,其特点是依靠科学的理论和运用去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我国著名学者皮连生则认为:“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寻找解决办法、评价教学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优化设计方案的一个整体过程。”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概论”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事“概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概论”课的各教学环节进行整合设计的教学方案,有宏观的教学设计和微观的教学设计两种。宏观的教学设计是全体任课教师根据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和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概论”这门课程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进度、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进行的设计;微观的教学设计是对“概论”课每一章具体的教学目标、方法、手段、教学流程等内容进行的系统设计。不论是哪一种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概论”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教案是任课教师根据这门课程教材的知识体系,对每一节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方案,只关注自己如何进行教学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教学设计是一个教学系统,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大学生的学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各教学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地整合。所以说“概论”课的教学设计比教案更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概论”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尽管“概论”课的教学设计是由任课教师预先设计的,仅仅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一个过程,但是教授“概论”课的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把握这门课教材的结构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准确地运用于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概论”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综合素养,同时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更好地实现“概论”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二)是提升“概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任课教师在对“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转变教学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教学设计中各个教学要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找出原因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地教学设计方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概论”课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且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任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因此,教学设计是提升“概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是实现“概论”课教育知行合一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实践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且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一份优秀的“概论”课教学设计方案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大理论成果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对“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合一,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优化“概论”课教学设计的对策

(一)加强对“概论”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首先,任课教师应该提高对“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一方面,“概论”课与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它三门课程相比占得学分最高,为6学分,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而且对实现“中国梦”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我们既要对“概论”这门课程给予高度重视,又要加强对“概论”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其次,任课教师要将教学设计理论与具体的“概论”课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概论”课的实际教学情况,从对“概论”课同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没有进行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效果的对比中去提高对“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识,进而在以后的“概论”课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和感受它的重要性。

(二)准确地认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从事“概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客观性,进而根据“概论”课的课程标准、教材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把握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自己随意的去设定“概论”课每一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只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概论”课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作用。其次,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概论”课的教学目标。第一,在知识目标上,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等相关理论知识及具体内容;第二,在能力目标上,要让学生学会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运用所学的“概论”课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第三,在素质目标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综合素养。

(三)科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每一节“概论”课要讲授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灵活地选择讲授法、讨论法、专题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在具体的每一节课的“概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去科学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后,在教学方法设计理念上,要贯彻“主导—主体”说的教学思想。其次,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一方面要从每一节课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对象的特点出发,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在使用ppt课件和放映相关视频的过程中,既要把它们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地互动,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教学要求适当地选取其它一些教学手段,把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的手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概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时代性与差异性

首先,在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由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任课教师必须把一些关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具有时代性的政策和理论灵活地融入到“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去,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任课教师就可以把党的“十”和的一些重要讲话灵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其次,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体现出差异性。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性格等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可以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关于“概论”课的知识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我们对偏文科专业的同学可以适当地增加引入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可以推荐他们去读一些原著;对于偏理科专业的同学就要以“概论”课本结构为主,注重重点知识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于艺术生就要尽可能做到精简和趣味性。

(五)完善“概论”课教学评价中的内容与方式

首先,要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概论”课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一个专题或者一个课时的初步教学完成后通过与学生交流、课堂随机检测、让学生提建议和问题、布置相关课外作业等方法了解“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以后的“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其次,还要采取诊断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任课教师在“概论”课开课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进行谈话、知识测试等方法去了解学生关于“概论”课的原有知识基础、相关课程的知识结构、学习态度以及今后的思想政治抱负水平等情况,进而以此为根据,制定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能够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教授“概论”的教师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仅要包括对“概论”课教学结果的评价设计,还要包括对学生在“概论”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对自我教学行为的评价设计。这样一来,不仅使教学评价设计趋于整体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判断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而在以后的“概论”课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岳文晋李迎春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本书编写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王向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的若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老课程,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传统的习惯和间题。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简称机械设计专业)是一个新专业,人们具有许多教学创新的机会,却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这种情况促使作者在教学研究中注从理论上探索设计教育与设计教学的规律,三年连续写出数篇论文。从局部的、具体的教学问题开始做深入的理论分析到从总体的教育规律和策略方法出发做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认识上和观念上的飞跃。

综合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有:

(1)运用拓扑理论的基本概念,构筑人类设计思维的拓扑模型,从而得出培养设计人才的实质内容和必由之路,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2)运用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建立高校设计教育的策略进程,从而澄清了各门课程的分工联系,确定了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进程和机械设计课程的边界、联系及教学秩序。

(3)运用信息理论的主要论述,分析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本质、质量、数量、通道和空间,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程教学的荃本建设。

(4)运用耗散、突变与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内部因素、外部条件、观念更新和行动指南,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根据设计教育理论确定的设计教学规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改革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必然引导教学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这种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大量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根据“实体概念集合是设计思维空间的支柱”这一原理,坚定地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引进认识实习。进行实习基地课程建设和组织教学,这样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期存在的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和实体概念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教学间超,并使学生提离觉悟,开始树立工穆愈识和生产观念,参加这一教学活动的青年教师也得到锻炼和培养。同理,在机械设计专业生产实习中,作者着重地进行实习基地选择和课程建设,针对所选的现代大工业厂矿的特点,不断地改革传统的实习内容和指导方法,大大提高了机械设计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

在实习教学的基础上,作者担任一系列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有机械设计、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学和机械设计学等裸程。在系列课程的讲授方面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l)口绷粉设什知识传授,培养设计能力,

(2)充实大t设计实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提高到理论的认识;

(3)调整完善讲授的系统,使之规范,消除内容零徽、多杂的现象;

(4)用现代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有效绝更新教学内容,

(5)总结出“讲授法十则”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并在机械设计课程中采用课内系统讲授与课外集体质疑讨论(每周1次)的方式文替进行教学,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研究了设计方法学、机杖零件学习指导和自学笔记、现代设计方法学简明教程等5种文字教材和齿轮传动电视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形式和编制技法上都有所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作者肩挑起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重担,加强创新设计思维的教育。为此,除编写讲义、教材外,还设计了概念设计表格图册,用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组织和进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专用教室的建设,这样解除了长期教学环节多、教具重和电化教室分徽带来的困难。这种专用教室因其功能多、占地少、经费投入低、效益面宽、利用率离等特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以上综合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对设计作业做系统的组织和指导,把学生的设计能力一步一步地提高到不同层次的高度,作者多年来做了大量的设计教学改革的试点.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做了习题的改革、作业的改革和课程设计的改革,形成新的作业的系统,并开拓了20个新课题,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机械设计学和设计方法学课程中,指导学生做概念性设计作业;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做结合生产实际的技术性设计;在毕业设计中指导学生做较大系统的全程设计及单项优化设计等公学生最终达到的设计水平,无论在难易程度、熟练程度、图面质量、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全面应用等方面都能达到优良的水平。

几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内容丰富、全面、系统,有所创新,教学实践效果始终保持优良,成效显著.成果的取得是由于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组织的领导、行政的支持、群众的帮助和师生共同的努力的结果.其中,作者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创业精神,把近代数学及现代科学理论引入教学研究,把生产实践与理论教学、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水平。我校在夯实专业基础课的同时,特别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地在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经过我几届毕业学生的工作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愿与同仁共享,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徐泳龙;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2]陆笑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与能力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3]于晓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年12期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4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应让学生“重视地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1.着眼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中,有数理化知识的渗透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想学文科的学生,会好好学习数理化知识;想学理科的学生,也会好好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还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全面提高。

2.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理念中,要设计好课堂的导入、活动和课后训练,在其中渗透数理化知识,让喜欢理科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会觉得乏味,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耳濡目染到数理化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到地理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3.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中渗透数理化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为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服务,还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制定的目标必须是知识技能、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这三项内容的统一。高中自然地理包含许多的数理化知识,要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知识技能,必须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理化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但它只是一个低层次的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是比知识技能高一级的目标。一个人能力的发展,需要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情意的发展是最高级的目标,学生通过数理化知识的帮助理解高中自然地理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自律等情意的发展相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热爱自然地理,热爱学习。

2.制定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难易适度。高中自然地理中的数理化知识具有难度大和超前性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合理渗透,教学要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考虑到他们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不然会导致顾此失彼,反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

三、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本人特点及规定的教学时间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合理地、恰当地配合,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发展能力和改进学习方法、激发求知欲望三个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物理化学中观察法、实验法。如在讲解地下水中的自流井和承压井的时候,学生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观察物理实验:连通器。通过观察,学生就好理解了。

四、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突出重点,找准难点及其解决的办法。在高中自然地理中包含许多的数理化知识,这些涉及数理化知识的地方,往往是难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补充一些数理化知识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在讲解大气的热力环流时,先讲解大气压强的知识p=ρgh,可以帮助学生明白下面的压强比上面的压强大,低压值可能比高压值大。

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安排和方法的选择,在内容讲解上不能过分补充数理化知识,造成课堂上应该讲解完的地理知识没讲解完。方法上也要注意,要在合适的时机合理地渗透,才不会漏讲重点的知识。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5

一、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实验设计的现状

1.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便是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也还是采取教师先示范、学生再进行模仿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展现,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无法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制约了实验创新设计的发展。

2.对实验设计作用的重视度低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中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进而实践之后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而得来的,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还是采取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其实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采用创新实验设计教学,能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设计性实验和实践严重缺乏

在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和实践中,所包括的一些元素是需要进行探索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思索和设计,让学生都参与到实验设计与实践中,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概念等内容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却严重缺乏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导致高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二、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实验设计的方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实验设计中,所使用的方式主要分为师生一起、学生单独进行两种。对于一些比较危险或者所需实验器材比较少的实验,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进行,实验的地点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教室,但是必须保证实验室和教室都有足够的通风性。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举办一些课题研究,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和验证,使学生加深对高中物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三、高中物理教学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的对策

1.激发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积极主动性

对高中物理教学整个过程来说,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实验创新设计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创新实验设计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之后,使学生对事物具有的相关规律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大对实验设计的重视程度

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创新实验设计受到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无法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无法加强学生在操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加大对实验设计的重视程度,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加强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一、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艺术教育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培养艺术综合性人才的有效载体

我国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艺术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面向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设计教育快速而超常规的发展给设计教学、设计产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不少院校未将艺术设计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成为现代艺术高校的通病,这种问题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尤为突出。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需要改革

学生在沉闷的教室中没有艺术灵感,大部分的设计构思局限于参考资料的框架之内,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思维,违背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践条件不高,造成实践教学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设计专业本身对实践条件要求很高,设计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践场所和设备必须是诸如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模型或仿真软件等实际的东西。

二、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一)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者为实践教学提供智力支持

各大高校针对中国的国情、设计艺术实践教学的自身规律及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认真研究办学层次问题,并对每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面向的社会层面进行系统研究等。且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采用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共同话语

在包豪斯的教育体制中,作坊(或者车间)是教学的主要场地和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技能技巧,通过实践提升设计产品化意识,推动艺术设计教学。

三、创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模式的构想

(一)明确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模式的目标

1.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这些年来在许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正在尝试开展,以引入项目式教学推动过程式教学研究在很多高职院校进行试验及推广,工作室教学就是一个很好地把项目教学引入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改革方式,并从真正意义上弥补先基础后专业学习的僵化教学”[1]。根据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模式。工作室制以专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密切联系社会,了解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宝贵经验,提升设计能力,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打开一个窗口,搭建一个平台。

2.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摆脱一味强调学生追求结果的应试教育模式,通过对课程体系中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研究,建构一种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合理的具有实战经验的师资结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新体系。

(二)创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模式实施方案

1.确立实践课程具体目标。“工作室制下的项目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更多的自与更实际的教学作用”[2]。要有效实施艺术设计实践课程,师生必须理解课程所包含的专业技能及所要达到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该实践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什么环节和位置,它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哪一项或哪几项工作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师生明确该实践课程的具体目标。

2.建立实践项目操作平台。成立与社会市场经济接轨的校内设计公司或工作室,直接参与市场大循环,捕捉和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以此及时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张家界市的地方城镇建设、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旅游工艺品的设计、旅游地规划与设计等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子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工作室制度教学初探[J].高职教育,2012(4):197.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全过程技能培养地理教学论课程群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黄莉敏(1969-),女,湖北潜江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柯新利(1977-),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GiS与高等教育管理。(湖北咸宁437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科技学院重点教学立项“基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Z01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22-02

一、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现状

自2005年以来,有学者打破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僵化研究范式,提出了“课程群”建设这一全新概念,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课程集群。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从有限的研究文献看,主要对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内涵、原则以及课程群建设目标、课程分解与组合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在地理教学论领域有关课程群建设的文献仅有二篇,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李晴教授,她介绍了本校地理教学论课程一分为四的举措,并提出了在教学方法、媒体与课程评价上的改革思想。内江师范学院进行了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安排的构想。在少数部属院校,地理教学论进行课程群改革业已先行,如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由于改革的初衷不同,这些院校的地理教学论课程开设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目前高师院校进行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改革,还未普及和深入,仅仅是停留在将地理教学论课程分解为几门独立课程,各自为营进行教学的层面,缺乏从师范生就业需求和课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进行系统建设层面的研究。

二、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建设

(一)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界、高等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中小学进入新课程体系后,急需一批能够迅速适应和胜任新课改教学的教师,这种需求使得中学职场更追求师范毕业生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近三年的就业招聘市场行情显示,中学地理教师招聘采取笔试和面试双门槛准入制度,笔试包括做课改高考试卷、测试题、习题、设计教案,面试包括讲课、说课、分析试题、画图等。有些学校对讲课和教案设计还附加指定教学方法和技能条件,比如要求运用案例教学法讲解“工业的区位选择”,运用实验法讲解“锋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设计“洋流”一节教案等等,“以技取人”。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可以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构建“一个中心,三个维度”,由最能反映师范技能的六门技能型课程“地理教学概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实验技能”“地理教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组成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结构体系,已成为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和当务之急。

(二)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建设有别于课程建设中的单兵作战和单一课程内部的吐故纳新,它立足于大课程建设,既对几门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又对融合后的大课程进行分解,因而课程群建设内容应该与以往课程建设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有较大区别。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内容,既要紧紧围绕“技能”,充分体现课程群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又要使建设具有系统性,发挥课程群建设产生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

1.制定教学大纲。要结合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理念价值取向、功能特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总结归纳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新课程教学技能种类,将不同种类教学技能分别对应纳入“三维一体”相应课程中,然后在大课程框架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基于全过程技能培养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总教学大纲和群下各门课程的分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分解。群内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融合与分解性及课程实施的相对独立性是课程群的典型特点。针对地理教学论的课程特色,将原有独立单一的课程“地理教学论”内容进行分解,弄清分解后的“地理教学概论”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技能实训”“地理教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课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补充关系,拓展延伸关系,上下游关系,还是交叉渗透关系?或几者兼有?各门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删重增新,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对接与融合?厘清各门课程所侧重的技能,确定先后学习的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门课程的衔接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性质的定位。

3.课程群教材建设。迄今为止,“三维一体”课程群中的多门课程无专门教材和教参,如“地理教学概论”“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中学地理实验技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目前市场上有三个版本的教参:王民、仲小敏的《地理教学论(第2版)》(2010年)、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原理与方法》(2005年)、白文新主编的《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2011年),“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课仅有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教授主编的《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2003年)。这些资源中对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技能内容的取舍、编写的角度各有侧重,是很好的教学参考,但要突出全过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尚需进行课程群教材的全面创新开发与建设。

4.课程群团队建设。教师是课程建设中最具活力、可塑性最强和实施课程群建设最关键的因素。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我国改革高校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明确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共同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团队与个人的捆绑式互动,个人荣誉服从团队荣誉;其次,所授群内各门课程建设以课程群大目标为总向,课程之间进行关联协作建设;再次,以“教研项目”驱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互动,实行教学与教研双轨并行,展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最后,建设一支以中学地理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海外兵团”实战部队援助教学团队,即在“课堂技能理论教学课堂技能操作应用课后技能实践落实”三段式教学体系中,涉及课堂技能操作应用和课后技能实践的内容,请“海外兵团”作出观摩指导和技能示范教学,同时,参与相关技能教学问题的教研活动和教学立项,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最大合力。

(三)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保障机制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和落实全过程技能培养,需要建立课内、课外、教学模式和评价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1.课堂教学以技能操作与应用为本,确保全程技能化。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要实施全过程技能培养,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技能操作与应用为本,始终体现“课堂技能的全过程性”,因此,必须摒弃传统以知识理解与掌握为目标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将技能操作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运用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最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法、项目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在教学程序上,主张教学知识与技能理论讲解(教师)案例呈现与解析(学生为主)技能设计与表现(学生)技能检测与反馈(学生)技能反思与申诉的教学程序,保障技能培养的可操作化、全过程性。

2.建立完善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夯实所学技能。课堂教学仅仅是室内的练兵场,要使培养的人才技能娴熟、适应社会,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进行相应的职场预习。首先,确立实训内容,指出“地理教学概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四门课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进行实训;其次,确定实践性的环节,如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顶岗、毕业设计等;再次,设计和规划实践环境场所、实践实习阶段、周期长短、内容等;最后,制定相应的实训实践实习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一体化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夯实各项师范技能,保障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

3.构建“1+2+3”模式,形成课程群建设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在课程建设改革中常见的有单一课程模式和精品课程模式,这类模式专门针对独立课程,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建设经验。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是多门相互关联的课程(“点”)组成的“集群”(“面”),比独立课程建设面大,“面”上建设的要求与独立的课程和精品课程的要求不同,建设的模式也与独立课程、精品课程迥异,既要考虑群内独立课程建设的个体性,又要把握群体课程建设的整体性。

根据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内相互关联的课程内容、具有合力的团队群体,凸显技能操作的课堂内外实训和经济学“集群”概念的内涵,可构建课程群负责人制的突出团队群策群力的“合零为整”的“1+2+3”模式,即1个龙头、2个抓手、3个环节。团队合力重点建设群内1门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辐射示范其他课程建设;以教学研究和“点”“面”结合的课程群管理这两个着力点为抓手,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先进性和整体性;落实课程群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技能培训教学程序,单门课程和课程群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以及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三个环节。通过“1+2+3”模式对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进行建设,可以保证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和管理中,保障课程群质量建设形成强大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产生“1+2+3>6”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4.设计体现全过程技能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监督机制。要使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确保落实全过程技能培养,有必要设计凸显全过程技能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群建设内容、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体系、教学模式四大模块内容,并采取教学团队自评、学生学习座谈、同行与团队协商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与方式,通过建立评估机制,保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达标。

[参考文献]

[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卢小丽,杨梅,李尤.高师地理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析及构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黄莉敏,钟儒刚.构建基于技能培养的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群[J].教育与职业,2012(18).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m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w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9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岗位人才为核心,但是当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本科艺术教育,教育类型特点认识和定位不足,以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完全脱离了以培养实用性、技能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之当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不是非常明晰,特色也无法得以完全展现,影响了艺术设计教学效果。因此,为了顺利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就必须要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课程体系。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需求,需要着重侧重基础课程教学的适应性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统筹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其中的基础课教学要着重侧重简单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比如,可以将色彩绘画改为色彩装饰;可以将调子素描改为设计素描,同时要注意室外写生训练;而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要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教学确保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开展艺术设计工作。另外,要注意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机制来交替运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课程体系在提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2.加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工作的主体,他们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关乎教学改革的质量。这就需要合理制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岗位标准,借助系统的考核和考试来积极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尤其是要注意完善教师聘用制度,积极聘请教师定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聘用社会优秀设计人员来到校内参加工作,从而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和外聘技师的各自优势来更好地开展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比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创业意识,确保他们可以以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行业发展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另外,要还要注意采用新型的团队教学组织,创新项目教学法。所谓的团队教学组织就是从高职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爱好来引导学生成立专业课程兴趣学习小组,使他们互相提高、帮助和促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而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可以在充分参考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项目设计实施过程来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从而有机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专业教学有效性。

3.创新技能考核方法,建设实训基地

在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不可仅凭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此时可以采用技能水平考核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就是指按照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实际技能,哪些是专项技能,哪些是通用技能,同时需要对学生掌握技能熟练水平进行考核。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有效性,还需要重视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等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训练,以借助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可以借助小规模工艺美术作坊或者工作室来方便教师更好地传授课程知识,从而可以极大地增强课程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开展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实训教学内容,高职教师必须要定期组织学生来进行实训指导训练,以便及时夯实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知识模块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邓玉萍(1968-),女,广东新会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研究。(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4-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来服装消费者品位的提升,驱使国内服装行业企业对服装产品设计和服装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服装设计类学生的专业水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学校的使命。实施“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升学生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结合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办学定位,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定位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理论技能强、创作能力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着眼于培养具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面料设计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强、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服装类专门人才,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相关企业管理、服装类教学专业岗位等。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主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并重,既要培养学生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步骤和规律,锻炼学生的服装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更要激发学生服装领域的创造设计潜能,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相关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的实施

1.构建三大知识体系模块。知识模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按照某个原则或需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组合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小模块。小模块内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独立性,甚至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实时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市场适应性,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引入知识模块教学,增加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系统的供需匹配性。

“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是链接社会企业的重要载体,引入知识模块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综合分析课程培养目标与不同阶段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知识教学模块,即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每个教学模块都有其丰富的知识内涵,包括多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下表给出了该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模块及其章节知识体系。

2.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点,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项目研究、理论学习、设计比赛、服装展示等各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将服装结构、材料、工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以各类项目为载体,比如设计虚拟服装设计项目、参与或组织服装设计比赛、引进企业实际服装科研项目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对服装立体结构设计理论课程的理解与深化,对服装设计制造与展示等环节的掌握。

实践性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平台。(1)校内实训平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平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所在的服装艺术设计系对该课程的设计实践性教学极为重视,在硬件配置方面建设了各类实验室,如服装设计实验室、服装摄影实验室等,并配备了30套服装CaD软件、各类用途的缝纫设备及相应的人台等基础设施。这些硬件设施方便了教师多样化教学教研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为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室与各类实验室内,以及学生宿舍和家属区,学校配备了校园宽带网,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在网上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在家里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实践,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更好地进行设计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用好这样的平台,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种服装大奖赛等,使学生在服装设计与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训练,扩大他们的设计视野。(2)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服装艺术设计系与广东佛山奥丽侬内衣有限公司及北海满氏文体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采取开放式管理的模式,配置专门实验人员与兼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聘请服装行业中的高级专家与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它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企业运作流程,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该基地的建设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稳定环境,为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此外,我系也与其他一些中小型服装企业保持了长期性的合作。这些校外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基础。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显得非常必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一般而言,教学大体上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运用知识传授教学、同步示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知识传授教学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相关案例分析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知识;同步示范教学则侧重于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示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住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操作步骤与方法;互动式教学则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灌输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强化相关知识。

实践教学则采用设计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设计实践大体上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灵活进行,如有针对性地引入虚拟性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将学生融入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中,培养他们的服装设计创新思维;以企业服装设计项目为纽带,让学生有效参与到实际服装设计的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视野。社会实践重点给学生创造机会参加服装类企业的产品会、服装面辅料行业展示会等,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服装企业,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与流行趋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实践效果

教学改革特色体现在“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五个方面。“产”即依托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校企合作项目,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基础,将企业的品牌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引入到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机会。“学”突出理论知识传授方面的自主性学习,结合示范性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研”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到其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赛”即通过开展“以赛代练”活动,将服装设计比赛引入课堂,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类服装类设计比赛,在与同类专业院校的竞争与交流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展”即服装设计作品的展示。作品展示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空间展示能力、整体舞台造型能力等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沟通与交流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后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提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优化了课程内容,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了教学内容,将其分为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等,课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涵盖了基础模块教学、专业模块教学和应用模块教学等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三个关键板块。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自编教材为基础,联合服装艺术设计系主干教师共同开发了适合“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结合校内外实验教学基地,在强化学生有关服装立体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等获得显著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服装设计实践都切实得到了提高。在各级各类服装类设计大赛中,我院培养出的很多学生都获得了全国性的奖励。毕业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获得了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四、结语

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的推动。本文阐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该门课程的三大知识体系模块、搭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平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手段实施课程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知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耕,李筱洋.对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4).

[2]黄志青,吴红.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

[3]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3).

[4]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