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英语教师课堂用语十篇英语教师课堂用语十篇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46:19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13-01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用语问题一直容易被忽视,不少教师用语不规范、随意性强、语言单一乏味或复杂晦涩。根据新课标对英语课堂用语的要求,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来组织教学,通过规范化、句式多变化、评价巧妙化、情感渗透化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课堂用语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堂用语规范化

要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英语的好习惯,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教学用语。以往教师课堂语言不规范的主要表现包括未处理好英语和母语的关系与英语语音、语法、用词、语体等错误使用两个主要方面。

以英语和母语的关系问题为例,对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语,教师可以结合汉语来讲解,如stockings、socks这两个单词,如果用英语来讲解可能会让学生一头雾水,而直接用汉语则能让学生立即理解并正确区分,所以教师可直接用汉语讲解stockings,长统袜;socks,短袜,讲解完后再将二者进行对比。在学生能力接受范围内灵活运用汉语,是正确处理英语和母语关系的一种手段,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但教师也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能理解的情况下尽量用英语讲解。

再以宾语从句的语序问题为例,虽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解题,但是在口语中难免还会不自觉说错句子,例如:Canyouguesswhatdoesthewordmean?(正确的顺序应该为:Canyouguesswhatthewordmeans?)学生虽然能够听懂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思,但长期如此会受到误导。又如当讲到单词时,不少教师会习惯性地问:Howtospellit?或者Howtospellitinenglish?(正确的用法为:Howdoyouspellit?或者Canyouspellitinenglish?)。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讲解或提问,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地使用语法。如果教师不小心说错了,应及时以自己说的话作为问题,让学生找出错误,在及时纠正错误的同时让学生审查错误,加深印象。

二、课堂用语多样化

用语多样化,即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述。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和引导学生学习,但实际上每篇课文内容各异,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应综合课文与学生情况,采用多样化语言来传达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多采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例如双臂合拢轻轻向上抬起表达全班齐读;教师还可以不断变化句型或者句子的结构,例如每当下课时,教师经常会说Classisover,但实际上教师还可尝试别的句型,如:itistimeforustobringtheclasstoaeoutandstretchyourlegs.Classdismissed.等,不同的表述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将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如表扬学生时除了传统的Verygood!wonderful!perfect!Congratulations等,教师还可以说Givemefive!并与学生击掌庆贺,给予学生祝贺和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尽量变换语言表达方式传达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也应把握好度,切忌将主导者的身份变换成附和者。

三、课堂用语趣味化

以课本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共性,找到合适的课堂话题切入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用语趣味化上下功夫,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从动作、手势等入手抓住学生的“视点”;可用英语加工时政热点、新闻、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信息来抓住学生的“听点”;或者用英语提出一些大众目前关心的、与课本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感官点”等等,以此通过趣味性的导入语、衔接语、总结语等为初中英语课堂添趣。当然,用语趣味化不是教学的重点,它只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进行的催化剂,教师应准备把握好适当原则。

例如笔者在讲解“style”这个单词时,结合了当下流行的歌曲《江南style》来引入,让学生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学生对这首歌很熟悉,因此很活跃,非常积极地发言。另外,笔者还常借鉴一些英文歌曲,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教唱英文歌曲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如游戏活动、节目表演、展示图片、实物等)与学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起来。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2

新课程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但笔者近几年来从多次的校内外听课中发现,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存在着三个较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忽视,需要小学英语教师注意。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解决,才能使我们一届届的学生受到规范、地道的英语启蒙,为以后更高层次上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堂用语存在的问题。⑴课堂用语不规范,说话错误多。①词形不准。therearetwowoman.(therearetwowomen.)②用词不当。pleasemakeasentenceabout“howold”?(pleasemakeasentencewith“howold”?③搭配不全。payattentionthedifferenc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ce.)⑵课堂用语不系统,说话随意性大。在我们平时的英语课堂中,部分教师使用课堂用语时随意性大,“中西合璧”“中为洋用”,讲的是“洋泾浜”英语。如:①讲中文不讲英文。“把英语书翻到第30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第5单元。”②半中文半英文。“tryagain,声音要响亮。”③中文式的英文。“togetheranswer.”“Giveyoutenminutestoreadthedialogue.”④英式、美式英语相混合。有些单词发英式音,有些单词发美式音,或同一个单词有时发英式音,有时发美式音。⑶课堂用语不活泼,说话单调。在英语课堂上,有些老师常把“ok”“good”挂在嘴边,事事皆ok,人人都good。然而,情况是变化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我们的课堂用语也应该有所不同。

2.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⑴处理好两个关系。①英语和母语的关系。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的原则。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介绍新的教学内容,以便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但在教语法和讲解抽象名词时,可适当利用母语。②课堂用语中准确与流利的关系。准确指的是我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正确程度(包括语音、语法、用词和语体的正确);而流利则是指我们表达思想时的流利性。我们不少教师的课堂用语是流利有余,而准确不足。在听课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用语听起来似乎很流利,但语音、语法错误、逻辑性的错误却比比皆是。这种以牺牲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来追求“流利”的现象当然不可取。教师的不规范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领悟程度,准确应该是教师口语表达的第一要求。

⑵使用高效的课堂教学语言。①语言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教师要用符合学生实际的、他们所熟悉的词汇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解释游戏规则等其他教学活动时,无法用简洁明了的英语使学生明白时,那就直接采用中文解释,但语言也必须是简洁明了的表达,不能啰嗦。②评价语言要人性化,利于学生发展。好的英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表现评价语言很多。除了简单的“ok”“good”“verygood”,教师还可使用“Great”“excellent”“wonderful”“welldone!”“Youdidagoodjob.”等赞美性语言来激励学生。③语言要生动、幽默,活跃课堂气氛。“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可见,生动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消除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的有效“调味剂”。

⑶虚心学习,敢于实践。对于我们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课堂用语所追求的不是最好,而是更好。几乎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都面临“学习—实践—提高”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一要虚心学习,二要敢于实践。如果教师缺乏语言的示范能力,语言实践能力较差,或“四会”能力发展不平衡,就不可能全面使用以功能交际为主的综合教学法。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接受继续教育,以便通过再学习,再培训,更新知识,使语言技能更纯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用语才会规范、流畅、富有变化。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英语阅读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1-02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其进行学习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只有不断的改进,才能够推动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英语课堂中,英语阅读教学被广泛的采用,通过英语阅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当中充分的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学生在阅读当中可以加深对英语的印象,这样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在高等教育英语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讨论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学生通常都为独生子女,这些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特点,这些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主动性,自控能力较差,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需要教师从旁进行指导。

1.在思想上做到转变。要极力改变高等院校学生的依赖心理,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主角,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一定要明确一点,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否定,而是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2.在目的上实现转变。英语阅读并不是要求高等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英语的相应练习,而是学生为了兴趣而进行阅读,学生在对阅读形成兴趣,才能够提高英语阅读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策略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在高等院校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师还应该发挥出指导学生进行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高等院校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使得学生能够利用阅读策略来提高自身对英语的理解,同时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要注意在旁进行指导和协助,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各项英语阅读的技巧,熟悉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另外,英语学习后,要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阅读技巧和策略后,需要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实践训练任务,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策略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学生掌握的英语阅读策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接受这种策略,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由讲授到自学的质的飞越。

就相关的研究表明,教师正确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能够的自主意识,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加主动的进行英语的学习,这是教师对英语教学的主要作用。

三、组织学生阅读活动,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要想学好语言,就要加强实践训练,高等院校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组织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的融合,这对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高等院校教师要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组织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英语阅读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将课堂英语阅读的内容与实践中英语阅读的内容充分的融合,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到实用英语。以课堂阅读为基础,课外阅读为延伸。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主张题材新颖广泛,兼顾课本,难易适中以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帮助监督和评估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测验,课后布置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的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高等院校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就主要对教师在英语阅读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讨论,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然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师的作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准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4

关键词:教师语码转换 英语课堂教学 作用

自从20世纪50年代“语码转换”这一术语首次被使用以来,语码转换日益成为各个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或评述。其中,社会学把语码转换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企图在宏观的层次上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学则把语码转换看做是某个具体社团或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该文化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语言学却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更多种类的心理动机,比如趋吉避讳、间接回答、缩短心理距离和排除其他交际者等。这充分说明了语码转换的诱因很多,且相当复杂,而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正是由于处于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而进行的转换。

196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双语教育法》。该教育法的颁布促使了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而且关于外语课堂使用多少母语为宜的争论逐渐激烈起来。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进行母语的输入会干扰学生,由于词汇空缺、教师语言能力有限及学生在接收全英语输入时难度较大等原因,在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还是极其普遍的。多数教师承认:在课堂上运用适量的母语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应谨慎地、有目的性地进行语码转换。多数学生则认为教师使用汉语是为了促进理解,有助于理解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等,因而他们希望教师在讲解语法、语言技巧及文化背景时更多地使用母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语码转换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对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回顾

对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双语教育研究,随后各国语言学家开始对语码转换给予极大关注,从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人种学等各个角度研究课堂语码转换。其研究趋势大致可分为两类:早期的研究重点在于双语环境下的课堂话语分析,尤其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以及运用两种语言实施不同功能的频率;近期研究以课堂话语序列为主,从人种学角度运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语码转换在师生互动交际模式中的作用。

milk(1981)研究了加利福尼亚一位墨西哥裔美国中学教师的双语课堂教学语码转换模式。他的研究发现,在启发、阐释等话语行为中,教师讲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几率是相等的,而在表达指令、概述等话语行为时教师更多的是使用英语,这就向学生传递了一种信息,其母语——英语是代表权势和权威的语言。

guthrie(1984)比较和研究了加利福尼亚一所小学里教汉语的两位教师(一位使用双语、一位使用单语教学)的语码转换模式。其研究发现,单语教师使用了很多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等的话语,与双语教师相比,单语教师在师生交际互动中不占优势。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利用语码转换是教师的一种有效交际策略。

lin(1990)调查了香港几所中学的英语课的语码转换情况。它们都是大班授课,由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水平有限,教师不断在英语和粤语之间进行转换,尤其在涉及英语词汇和语法时,更是在遵循l2—l1—l2规律的基础上,大量使用粤语。教师首先用英语讲解语法要点,然后用粤语加以解释,用英语重复重点。lin认为,教师的语码转换一方面是为了教学需要,即教授英语,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

bergman(1993)的研究指出,瑞典一些学校教师教授芬兰语时,有意识、有计划地在瑞典语和芬兰语之间转换,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课堂语码转换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十分盛行。该理论认为,旧习惯会阻碍新习惯的形成。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通过不断接受l2的“刺激—反应”来学习l2并形成l2的语言习惯。但是,“学习者头脑中关于母语的语法结构知识干扰了第二语言语法知识的获得”(brightandmcgr

egor,1970:236)。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产生干扰(interference)或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错误的出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预见或解释错误,并有意识地把对比分析结果讲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二语习得环境,让学生大量接受目的语输入,反复接受、模仿并强化语言“刺激—反应”行为,增强学习效果。

一些学者,如ellis(1984)等还认为,使用母语组织课堂教学或讲授语言知识,剥夺了学生接受目的语的输入机会,而且学生有可能更专注于教师用母语表达的内容,从而忽略目的语的输入。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减少使用更是削弱了母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后来的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使用母语。这样,母语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就被忽视了。

20世纪70年代,随着chomsky对行为主义理论的抨击,对比分析假设遭到置疑,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主动思想。但是,语言学界在强调认知在外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并未排斥模仿与习惯的作用,开始重新评价母语尤其是学生自身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corder(1978)将“干扰”重新定义为“调解”(intercession),即学生由于还未掌握足够的第二语言知识而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同时,心理主义者认为,第一语言习得是“习得机制”在起作用;二语习得是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二语习得者熟练程度的提高,第一语言的作用会相应减弱。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适时、适量使用母语或者进行语码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cook(1991)认为,教师先运用第一语言开始讲课,然后转换到第二语言,最后再转回到第一语言。这样的语码转换可以有效促进第二语言教学,使课堂交际功能达到最大化。auerbach(1993)和atkinson(1993)指出,适时、适当地使用母语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用l2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顺应理论

1.顺应理论的涵义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新解》一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其中包括综观说和顺应论。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尽量满际的需要”。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利用语言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交际,正是利用了语言的这一特性。语码转换不是一个随便的语言现象,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说,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作出的一种语言运用策略。

2.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顺应性体现

语码转换的诱因涉及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第一,语言现实的顺应。语言现实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及它们各自的特征。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中,当这两种语言相互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相互借用的现象,如术语、专有名词、电影名、歌名、uncle(叔叔、舅舅、伯父、姑丈、姨夫)、aunt(大姨妈、小姨妈、伯母、叔母)等。这个时候概念和语言形式脱节,教师难以找到相互对应的英汉语名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教师干脆用母语表达,既避免了翻译的中转过程,省去一个步骤,又避免了因翻译失误带来的理解错误。

第二,社会规约的顺应。指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因而出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交际者都是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和文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其言谈举止无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适时适宜地使用语码转换更容易和对方沟通,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母语只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并用以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滥用母语而产生反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英语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发展,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普遍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英语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地利用母语来促进教学。教师应在保证学生最大量的目的语输入的前提下,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且具有教学功能的语码转换,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cook,v.secondlanguag

elearningandlanguageteaching[m].edwardarnold/hodderheadlinegroup:melbourne,1991.

[2]ellis,r.classroom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pergamon,1984.

[3]lin,a.teachingintwotongues:languagealternationinforeignlanguageclassrooms[r].citypolytechnicofhongkong,1990.

[4]milk,r.ananalysisofthefunctionalallocationofspanishandenglishinabilingualclassroom[j].californiaassociationforbilingualeducation:researchjournal1981,2(2):11-26.

[5]范晓迪.语言顺应论与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j].教学与管理,2007:82-83.

[6]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1):51-55.

[7]郭林花.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的形态句法特征[j].现代外语,2006,29(1):20-28.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5

论文摘要:语码转换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语码转换有一定目的性: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者希望通过语码转换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为了显示自己在某方面的专业特长,或自己的幽默,或为了避讳、强调等。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能否利用或如何利用母语的输入促进外语教学已开始成为外语教学界的一个研究焦点。本文对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语码转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最大限度地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提高质量。

自从20世纪50年代“语码转换”这一术语首次被使用以来,语码转换日益成为各个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或评述。其中,社会学把语码转换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企图在宏观的层次上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学则把语码转换看做是某个具体社团或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该文化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语言学却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更多种类的心理动机,比如趋吉避讳、间接回答、缩短心理距离和排除其他交际者等。这充分说明了语码转换的诱因很多,且相当复杂,而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正是由于处于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而进行的转换。

196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双语教育法》。该教育法的颁布促使了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而且关于外语课堂使用多少母语为宜的争论逐渐激烈起来。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进行母语的输入会干扰学生,由于词汇空缺、教师语言能力有限及学生在接收全英语输入时难度较大等原因,在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还是极其普遍的。多数教师承认:在课堂上运用适量的母语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并且应谨慎地、有目的性地进行语码转换。多数学生则认为教师使用汉语是为了促进理解,有助于理解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等,因而他们希望教师在讲解语法、语言技巧及文化背景时更多地使用母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语码转换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对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回顾

对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双语教育研究,随后各国语言学家开始对语码转换给予极大关注,从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人种学等各个角度研究课堂语码转换。其研究趋势大致可分为两类:早期的研究重点在于双语环境下的课堂话语分析,尤其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以及运用两种语言实施不同功能的频率;近期研究以课堂话语序列为主,从人种学角度运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语码转换在师生互动交际模式中的作用。

milk(1981)研究了加利福尼亚一位墨西哥裔美国中学教师的双语课堂教学语码转换模式。他的研究发现,在启发、阐释等话语行为中,教师讲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几率是相等的,而在表达指令、概述等话语行为时教师更多的是使用英语,这就向学生传递了一种信息,其母语——英语是代表权势和权威的语言。

Guthrie(1984)比较和研究了加利福尼亚一所小学里教汉语的两位教师(一位使用双语、一位使用单语教学)的语码转换模式。其研究发现,单语教师使用了很多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等的话语,与双语教师相比,单语教师在师生交际互动中不占优势。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利用语码转换是教师的一种有效交际策略。

Lin(1990)调查了香港几所中学的英语课的语码转换情况。它们都是大班授课,由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水平有限,教师不断在英语和粤语之间进行转换,尤其在涉及英语词汇和语法时,更是在遵循L2—L1—L2规律的基础上,大量使用粤语。教师首先用英语讲解语法要点,然后用粤语加以解释,用英语重复重点。Lin认为,教师的语码转换一方面是为了教学需要,即教授英语,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

Bergman(1993)的研究指出,瑞典一些学校教师教授芬兰语时,有意识、有计划地在瑞典语和芬兰语之间转换,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课堂语码转换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十分盛行。该理论认为,旧习惯会阻碍新习惯的形成。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通过不断接受L2的“刺激—反应”来学习L2并形成L2的语言习惯。但是,“学习者头脑中关于母语的语法结构知识干扰了第二语言语法知识的获得”(BrightandmcGregor,1970:236)。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产生干扰(interference)或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错误的出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预见或解释错误,并有意识地把对比分析结果讲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二语习得环境,让学生大量接受目的语输入,反复接受、模仿并强化语言“刺激—反应”行为,增强学习效果。

一些学者,如ellis(1984)等还认为,使用母语组织课堂教学或讲授语言知识,剥夺了学生接受目的语的输入机会,而且学生有可能更专注于教师用母语表达的内容,从而忽略目的语的输入。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减少使用更是削弱了母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后来的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使用母语。这样,母语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就被忽视了。

20世纪70年代,随着Chomsky对行为主义理论的抨击,对比分析假设遭到置疑,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主动思想。但是,语言学界在强调认知在外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并未排斥模仿与习惯的作用,开始重新评价母语尤其是学生自身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Corder(1978)将“干扰”重新定义为“调解”(intercession),即学生由于还未掌握足够的第二语言知识而采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同时,心理主义者认为,第一语言习得是“习得机制”在起作用;二语习得是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二语习得者熟练程度的提高,第一语言的作用会相应减弱。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适时、适量使用母语或者进行语码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Cook(1991)认为,教师先运用第一语言开始讲课,然后转换到第二语言,最后再转回到第一语言。这样的语码转换可以有效促进第二语言教学,使课堂交际功能达到最大化。auerbach(1993)和atkinson(1993)指出,适时、适当地使用母语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用L2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顺应理论

1.顺应理论的涵义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新解》一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其中包括综观说和顺应论。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利用语言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交际,正是利用了语言的这一特性。语码转换不是一个随便的语言现象,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说,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作出的一种语言运用策略。

2.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顺应性体现

语码转换的诱因涉及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第一,语言现实的顺应。语言现实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及它们各自的特征。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中,当这两种语言相互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相互借用的现象,如术语、专有名词、电影名、歌名、uncle(叔叔、舅舅、伯父、姑丈、姨夫)、aunt(大姨妈、小姨妈、伯母、叔母)等。这个时候概念和语言形式脱节,教师难以找到相互对应的英汉语名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教师干脆用母语表达,既避免了翻译的中转过程,省去一个步骤,又避免了因翻译失误带来的理解错误。

第二,社会规约的顺应。指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因而出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交际者都是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和文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其言谈举止无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适时适宜地使用语码转换更容易和对方沟通,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母语只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并用以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滥用母语而产生反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英语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发展,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普遍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英语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地利用母语来促进教学。教师应在保证学生最大量的目的语输入的前提下,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且具有教学功能的语码转换,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Cook,V.SecondLanguageLearningandLanguageteaching[m].edwardarnold/HodderHeadlineGroup:melbourne,1991.

[2]ellis,R.Classroom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pergamon,1984.

[3]Lin,a.teachingintwotongues:Languagealternationinforeignlanguageclassrooms[R].CitypolytechnicofHongKong,1990.

[4]milk,R.ananalysisofthefunctionalallocationofSpanishandenglishinabilingualclassroom[J].CaliforniaassociationforBilingualeducation:ResearchJournal1981,2(2):11-26.

[5]范晓迪.语言顺应论与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J].教学与管理,2007:82-83.

[6]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1):51-55.

[7]郭林花.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的形态句法特征[J].现代外语,2006,29(1):20-28.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6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学习方法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仅费时费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学生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学习。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应当怎样学”,于是出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局面,其结果是忽视和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学生没有学好,我认为教师还是要负主要责任,教是为了学。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应当怎样学”为“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当怎么教”的思想。我觉得这种理念应该贯穿在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应当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英语的特殊规律研究教法。比如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就应当按照量力性原则安排授课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有助于提高识记的效果,教师就要有效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艾宾浩斯经过实验证明:“对刚学过的材料,应该及时多加复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英语是拼音文字,字母是代表声音的,应当培养学生用音记词的能力,死记硬背单词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在起始阶段就要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教单词,使学生在初学阶段见到符合拼读规则的单音节词,能自己读出,听到符合拼读规则的词,能正确拼出。为此我在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都会花几节课的时间进行音标、英语单词的拼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单词并不是那么难记,例如利用拼读规则记忆peach,picture,subject等较较简单的单词,还有就是分字母段记较长的单词,例如记vegetable这个词我把它按音节分成三部分2-2-5就知道这个单词是由九个字母构成,而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弄错的单词,例如在记忆business这个单词时,学生老是在困惑中间是一个还是两个“S”为此我就从形、义入手:bus-in-e-ss解释成公共汽车进来一只鹅两条蛇,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正确使用语言,学习英语是为了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单词加语法,应当说这个错误的认识是与教师的教法分不开的,有些教师平时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讲语法知识的时候,片面追求讲得系统、全面,甚至要求学生抄下笔记来死记硬背这些语法规则,却忽视了课文的朗读问答和复述等。这些教法都是违反英语学习规律的,因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生认识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而且认识问题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逐步完善。从初步理解到完全掌握语法概念,是由教师一个人讲解,还是教师设计一些语言情景,让学生通过语言现象自己找出这一语言规律呢?我认为正确的作法是后者,我们不应该代替学生学习。而现代教育学理论也认为,学习方法比学习内容本身更重要。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非母语国家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而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气氛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量的获取,更影响到学生学习该语言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每个外语教师都应努力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活跃课堂气氛并非讲个英语笑话、教首英文歌曲就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对此,很多教师存在误解。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并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教师都应及时地给予真诚地赞扬。为了不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语言甚至观点上的错误,教师不应简单生硬地予以否定,这时,教师应该问其他同学:“Doyouagreewithhim/her?”,以诱发讨论。通过讨论,孰对孰错自见分晓。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还可避免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学英语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而且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还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进而增强其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和热情,再加上适当的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必定会逐步提高。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英语学习非常有益,而营造这种气氛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所以我要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经常设置一些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可引起争论的话题,这对活跃课堂气氛非常有利。例如,在讲《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时恰逢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对亚运会的举行,很多同学都非常关注。上课时,我就问:“同学们:Howmanygoldmedalsdidwewin?(我们得了多少枚金牌了?)whowonthegoldmedal?(是谁得的?)whodoyoulikebest?(你最喜欢谁?)areyougoingtobeaplayerwhenyougrowup?(你长大以后想当一名运动员吗?)Doyouwanttotakepartinthegame?(你想参加比赛吗?)”此时,同学们都直抒己见,热烈讨论。通过适时地提出适度的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大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的力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然而,每周四五学时的课堂学习时间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学生课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自学。对于学生课外学习,教师不能采取不闻不问、“放羊式”的方式,而应当把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当作课堂教学的延续,尽力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失误

教师话语具有交际性、教育性和示范,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目前,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语用失误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许多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对语用失误毫无了解[1],而聚焦语用失误、考察小学英语教师话语质量的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结合小学一线教师课堂话语实例,基于话语研究、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等研究成果,依据可理解性和适切性标准,从认知和社会综合的角度考察教师课堂话语中的主要语用失误及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教师话语的可理解性和适切性标准

1.可理解性

根据认知语用论,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需要听话人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目的在于获取或产生一定的认知效果。信息的关联性是根据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来衡量的:在同等条件下,信息处理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认知效果就越好;反之,信息处理所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弱,认知效果也越差[2]。在交际中,人的认知系统普遍关注最具关联性的信息,也就是说,遵循经济原则,以最小的努力付出,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外语学习者要辨认或习得新结构,接触的语言要略高于现有水平,输入太难或太易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3]。互动理论认为,最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是以互动方式调整过的输入,利于促进语言习得[4]。Harmer指出,教师话语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提供可理解性话语:清楚易懂,富有逻辑,表达恰当[5][6]。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提出教师话语的可理解性标准:既要保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执行教师指令或回答问题,又要保证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习得地道的语言。这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知识结构、敏感程度,有意识地在内容和表达上适当地调整话语,以实现真正的意义协商。

2.适切性

适切性是言语交际中语用特征的典型表现。语言形式或交际策略的选择是否得当,是语境化线索下的一种语用判断[7],因为具备特定意义的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8],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交际目的和语境。在判断教师话语是否恰当的时候,仅仅形式上正确是不够的,还须思考语言使用的对象、目的和环境:谁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话?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对方处于什么样的认知和语言水平?表达方式是否恰当?这就是课堂话语的适切性标准,也直接关系着话语的可理解性:语言形式或交际策略的选择能够体现语境下的可理解性,实现交际目的,也就是表达方式合适、恰当。

二、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语用失误的问题、表征及分析

1.指示含糊

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会话信息的指称、指引和反映。指示的实现要靠指示语,包括代词、副词、时间或地点短语、逻辑关系语、时态等语言要素[9]。指示语是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关系的体现,正确识别指示信息是进行语境推理、找到关联、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之一,无法识别指称对象就无法识别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指示问题主要表现为指示代词使用不当,即使依靠语境分析也难以理解所指对象。

例1:teacher:whatdoyouoftendoonweekends?

Student:ioftenwatchtV.

teacher:aretheyinteresting?

Student:er...no,boring.

teacher:oh,it’sboring.

[分析]:此例中第三人称代词they和it的使用太过随意,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混淆,指示信息的关联性较弱,导致误解产生。根据结构分析,they和it在句中不是泛指,也不是照应用法,但依赖语境却无法判断其准确所指,听者会产生如下疑惑:根据常识,一般问的都是节目是否好看,而且they用复数形式,此处似乎是指tVprograms;但教师在随后对学生的修正中用了“it’sboring”,这里的it似乎是指watchingtV这件事;那么,they和it又有什么关联呢?这个片段主要练习使用boring,interesting,easy,hard等形容词,从学生含糊、不完整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在获取信息最大关联失败的情况下,学生为了在语用推理方面省力,使用了回避策略来应付交际中的问题,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话语是否真实、有意义,建议教师将指示对象明晰化,使话语达到最佳关联,比如:aretheprogramsinteresting?ohno,theyareboring.

2.信息不完整

在外语课堂上,师生通过对话实现信息交流、意义协商、思想表达。课堂上的对话须遵守信息交流的一般原则,比如质与量的原则。有时候,教师话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或者语言结构缺乏衔接手段,话语关联性不强,听者无法准确理解,难以建构意义并做出反馈。

例2:teacher:whatdoyouthink?So-so?Verygood?Super?

Students:So-so.

teacher:oK.it’sso-so.

[分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生生互评,询问对某个小组作业情况的评价。由于平时课堂多次使用,这种对答已成为程式化的交流方式。但从教师提问本身来说,“whatdoyouthink?”在语言结构上欠规范,而且问题内容缺乏内涵,缺乏足够的信息量,话语的明示性较弱,无法激发听者思考和回答。可以把问题设置成:Howdoyouliketheirperformance?或者whatdoyouthinkoftheirproject?

信息不完整还体现为教师为追求话语“简单易懂”,一味简化表达,造成过度省略,既违反语法规范,又违背交流中量的准则。

例3:teacher:what’sthis?

Student:it’sasweater.

teacher:Doyoulike?

Student:Yes,ilike.

teacher:whatcolour?

Student:it’syellow.

[分析]:从形式上分析,有些句子是不合语法的。此外,由于结构不完整,话语没有包含满际需要的信息,违背信息适量准则,影响听者的认知效果。可见,追求语言的简约性和经济性不能以牺牲信息的完整性为代价。需要把过度省略的信息补充完整:Doyoulikeit?Yes,ido.whatcolourisit?

3.表达方式不当

这里主要是依据可理解性和适切性标准,考察教师话语是否稍高于小学生认知和语言水平以及适合语境,以保证学生既能理解和执行教师指令,又能习得部分语言。观察发现,有些教师话语大大超过或明显低于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及知识结构;有些话语不合逻辑,表达方式欠妥,不利于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和习得语言。

例4:teacher:whatanimalscanyouseeinthepictures?

Studenta:icanseesharks.

teacher:Yes,sharks.

StudentB:icanseemonkeys.

teacher:whatkindofanimalsaremonkeys?

Student:er...(学生茫然)

teacher:monkeysaremammals.(教师板书生词mammal)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熟悉的动物,然后引出要学的生词mammal。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教师的话语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问题太过抽象和突兀,可用的关联信息较少,凭借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难以构建与验证语境假设;而且mammal是个生词,学生即使根据常识能够知道答案,却也无法说出这个词。所以,这段话语表达方式存在不当,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语言和认知水平;教师无法确保自己意欲传递的信息与关联原则相一致,自然导致学生不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多说出几个哺乳动物的例子,自然归纳出特点,进而引出生词mammal。

4.话语功能混淆

话语的功能体现了话语在实际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和要实现的交际意图,与语境、信息、说话者、受话者等交流要素相对应。很多教师语用能力滞后,不了解话语的使用语境和规则,出现话语功能混淆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教师交际意图的推理和理解,甚至阻碍双方交流。

例5:teacher:Checkanswerswithyourpartner.ifyouareallright,drawasmilingfaceonyourbook.

[分析]:老师让学生互对答案,如果全做对的话,可以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但“ifyouareallright”的使用存在话语功能混淆问题,因为“beallright”一般用来表示身体或精神状况良好,而不是字面上的“都正确”。可以改为:ifyougetalltherightanswers,或者ifyougetalltheanswersright。另外,受汉语思维影响,教师对介词on和in的使用混淆,此处应该用“inyourbook”。

5.话题选择不当

有些教师对汉语和英语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差异不了解,不能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自由话题和非自由话题[9],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例6:teacher:Hello,dearpenpal.iamfromChina.mynameisJingwang.iamateacher.iam32.iamtallandthin.therearethreepeopleinmyfamily:i,myhusbandandmydaughter.myhusbandis34.Heisanengineer.Heistallandhandsome.mydaughteris5.Sheisinkindergarten.Sheisfun.

[分析]:教师向学生示范如何给外国笔友写信,并用上职业词汇和描述性形容词。但这段自我介绍存在几处语用失误:(1)在用英文给人写信时,要么说HelloJohn,要么说DearJohn,很少说Hello,dearJohn;最好称呼对方的名字,只有在不知道名字时才说Dearpenpal。(2)成年人初次交往不宜谈论关于个人年龄、家庭成员之类的隐私;此处可行的做法是结合生活实际,如谈论家庭饲养的小动物,既可以用上描述性形容词,又能吸引儿童的兴趣。(3)现在汉语里说女士“瘦”等同于夸赞身材“苗条”,属褒义;英语里的thin一般含贬义,此处最好用slim。(4)在英语里,同时提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个人,“i”的位置体现一定的文化涵义:表示尊重和谦虚时“i”放后面,表示承担责任和承认错误时“i”放前面。介绍自己家庭适合把“i”放在最后。

三、反思与启示

小学英语教师话语应该注重质量,既要保证形式上正确,又要保证语用上的可理解性和适切性,做到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准确、合适。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语用失误比较突出,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认知和习得。语用失误是语用能力匮乏的直接表现,多源于对英语语用知识和语用标准不了解,以及将汉语的文化模式套用在英语上[10]。

语用能力具有可教性、可学性[11]。教师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专业化发展途径,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常用的教师话语语料,区分各类语言功能,学会根据情境的变化准确、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熟悉英汉文化的价值观差异和英语文化习俗知识,以便在交际需要时迅速提取;学习一些语用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经济原则等,提高英语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增强职业语言意识和语用教学意识,根据学生的语言和认知水平灵活地调整课堂话语,优化语言输入,既能易于学生理解,保证师生互动课堂的顺畅,又能保证学生习得地道、丰富的语言,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冉永平.词汇语用探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LoewenS.&H.ReindersKeyConcept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11.

[4]程晓堂.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5]Har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essex: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7.

[6]HarmerJ.Howtoteach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7]冉永平.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

[8]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0]RoseK.R.&G.Kasper.pragmaticsinLanguageteaching[m].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CUp,2006.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8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体态语;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人类的交际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萨莫瓦说:“……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的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传递(Samovaretal,1981:155)”。在非语言交际的分类上,国内外语言学家有各自的见解。根据Burgoon和saine的定义,体态语是由说话者传递出来并由接收者带着一定目的去接受的人们的社会行为;胡文仲认为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外语教师的体态语也称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身体各个部位做出各种姿势所表达的某种特定意义的无声语言。美国心理学家罗伯·布鲁克西斯曾说过:“身势语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注意,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合理地使用体态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气氛轻松活跃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后天习的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没有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外语教学,就不是完全和成功的教学。

二教师课堂体态语种类

体态语(bodylanguage)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法斯特说,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情感的全身或部分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的动作。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多达27万多种姿式和动作,比人体所能发出得声音多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用到的体态语主要有: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我们判断其心情和态度的重要线索。面部表情在人际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微笑,可以帮助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应伴有不同的面部表情,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作为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2.目光眼神:Leathers认为眼睛具有六种主要的交际功能:表明关注和感兴趣的程度,影响态度变化和说服他人,规范人际交流,表达感情,确定权力与地位关系,在给对方留下印象时获得主动权。在课堂上,老师的眼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和情绪。教师讲课时,应以敏锐而亲切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到和教师在课堂上有感情和心理上的交流,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以亲切柔和的眼光看着学生,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

3.手势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适当的手势能够帮助表达思想,传达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美国明尼苏达州教授anneLazaraton对二语习得课堂上一位老师在解释单词时所用的语言和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接受了大量的非言语信息,这些信息补充修正言语信息,使其更易理解。例如在大学英课堂上,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学生的夸奖和赞许。体态语能使抽象的英语单词、短语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在讲授shrug单词时,教师可做耸肩动作,让学生从手势动作来猜单词意思。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身体姿势:身体姿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始终保持良好自然的站姿和坐姿。仰坐或者趴在桌子上都是不合时宜的。任何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小动作都应尽量避免。总之,适宜合理的身体姿势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大学英语课堂营造出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5.身体接触:触摸能传达人们的所思所想及内心感受。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一定距离,尽量减少肢体上的接触,但是轻拍肩膀可视做对学生的鼓励。适当且合理的身体接触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切感,但是现在学生的个人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所以在进行肢体接触时一定要谨慎。

6.服饰语和空间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应该选择合适的衣着,这样有利于交际的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款式大方,简洁的服饰。但老师若衣着奇装异服,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但影响老师的威信还会影响教学效果。总之老师在课堂上应当衣着得体,整洁大方,仪态优雅。

三教师体态语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策略

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英语课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于英语既是课堂上的接授语言,又是教学内容。教师应多阅读有关体态语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更好地了解体态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作用。外语教学表现出来的基本上是真实的交际,而体态语往往基本上就是非语言交际的实际行为。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体态语与有声语言行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巧妙地把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应用于课堂英语教学活动。针对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的以下课堂体态语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充分运用。

1.根据学生特点,把关爱与鼓励融入体态语,促进情感教学。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总体特点是自尊心强,敏感;在英语学习方面多数不是很感兴趣,自卑心理作祟。这就带来英语学习方面很大的心理焦虑。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老师的语言教学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不关爱与鼓励融进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

以老师特有的体态语,有效的化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时,老师不要表现出替对方着急的表情,而以亲切期待的目光进行体态语的交流。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再你关爱的鼓励中,顺利完成他的回答;这样的学习活动就变成了一种快乐而不是包袱,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也就优化了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得体的情感体态语的加入,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根据教师特点,积极运用英语国家有关体态语,导入文化交流。

和有声语言一样,体态语自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有着强烈的国家民族性。同样的肢体表示,在不同的民族间的意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把拇指插在皮带或者裤兜里是表示犯[1]。男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绝对不要有这样的姿式。在比如,“英语国家的人极为讲究掌心的朝向。他们认为,手掌朝上是一种顺从的、无威胁的姿式;手掌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的手式。[1]“作为英语教师,就要刻意学习这些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并相应地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去,让学生不自觉地体验到英语文化的感染。所以,作为英语教学课堂,老师要提某个学生的问时,可以把五指合并,掌心朝上的手摊向这个学生;而不是用手指点出学生。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可以手掌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的手式,示意他坐下等等。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跨文化交际,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并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学习与模仿英语国家的相关体态语,把它充分地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去,让学生无声无形的影响下,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体态语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选取对应的体态语来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准确运用体态语辅助课堂教学,将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收理解。有的时候,即使在听不懂老师所讲的英语内容,也能通过老师的体态语言理解大概的意思。这是体态语非语言交际的极大优势。比如,在讲到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节日时,分别会选取对应的体态语来强化其文化内涵;内容有涉及圣诞节,一身圣诞老人的装束,不必开言,学生就能领会到圣诞的文化韵味;万圣节的时候,让学生分组活动,扮演各色鬼怪,充分利用化妆效果渲染出西方万圣节的怪诞氛围。让体态语语课程内容相匹配,用体态语来强化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非语言文化交流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非语言交际,已经证明是外语教学的有效途经与方法,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主要元素,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易理解、易模仿、易运用的特点,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合理恰当得使用体态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著.《跨文化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2]Burgoon,J.K.&Sainet.theUnspokenDialogue:anintroductiontononverbalCommunication[m].Boston:Houghtonmifflin,1978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9

关键词:词块;词块意识;高师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62-02

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笔者在任教学校所做的调查,却发现目前五年制高师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词汇、语法、写作思路以及篇章结构往往是导致学生写作困难的主要方面。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写作训练并不重视,都认为语言综合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就水涨船高。

近年来,在语言教学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词块理论的应用。有学者指出,词汇组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写"作为语言的基本技能之一,因而可以假设词块与第二语言写作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词块是语言的半成品,可作为储存和输出的理想单位,可以提高写作的流利性、准确性、地道性。

1词块的概念

早在1975年,语言学家Becher就对词块进行了研究,随后,许多学者分别对词块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最终以Lewis出版的theLexicalapproach(1993)著作奠定了词块的理论基础。Becher认为"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是以固定的和半固定的模式化的板块结构(idiosyncraticchunks)作为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Becker,1975)。Lewis在1993年出版的专著中提出"语言并不是由语法和词汇组成,而是由大量的预制语块组成""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语言知识的获得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扩大学生的词汇块、搭配能力和有效掌握最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而实现的"(Lewis,1993)。

大量研究表明,词块这种模式化的语言结构以一个整体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

中,是语言交际、语言处理的最小也是最理想的单位,这种集词汇和语法的特征于一身的单位被不同的研究者(nattinger&DeCarrico,1992;Lewis,1993;pawley&Syder,1983;wray,1999;peters,1983)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赋予不同的名称,如:"词汇短语"(1exicalphrases)、"半固定式短语"(semifixedpatterns)、"具有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框架"(formulaicframeswithanalyzedslots)、"词汇化的句干"(1exicalizedsentencesterms)、"公式化片段"(formulaicsequences)、"词块"(1exicalchunks)等。一般来说,"词块就是事先预制好且被频繁使用的多个词的组合,这种词汇组合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意思,可整体或稍作改动后作为预制组块供学习者提取和使用"(姚宝梁,2003)。

2教学中词块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花了很多时间背诵单词,但真正让他们进行口语或书面表达时,却出现语言混乱、词汇误用、滥用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在积累英语词汇的时候,没有对庞杂的英语单词进行"词块化",割裂了词与词之间的有机关联,忽视了词块的整体连贯性。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词块教学能帮助英语学习者把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与对词汇的搜索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缩短大脑对英语词汇的挑选和应用的时间,从而提高英语词汇的记忆效率和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

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词块为单位,努力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过去传统的教学对单个的单词讲解过分重视,强调学生对单词的"音、形、义"的掌握,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词汇的灵活应用。以培养词块意识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充分重视词块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在授课时以词块为单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别词块,区分词块的不同使用,并以生动活泼的例句示范词块的运用,帮助学生对词块有意识、有目的地记忆,锻炼学生仿词造句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强化词块意识,重视词块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词块的能力,那么教学效果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会随着学习方法有效性得到极大地激发和提高。

3词块教学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培养词块意识,运用词块进行英语教学,不仅令学生找到词汇记忆的理想模式,提高了学生运用词汇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且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增强其语用意识和对篇章的整体控制能力。在写作方面,词块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是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写作课上,笔者经常采用"作文模版+好词好句"的方法,培养学生使用词块的习惯。首先,笔者先列出某种作文题可套用的几个最常用的模版供学生选择,然后再给出与作文题相关的词句表达以及名言谚语,接着规定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当堂通过范文进行讲解。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作文,而且留出多余的时间修改文章,斟酌字句。通过借鉴模版和套用句型,学生写作速度明显加快,作文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也感觉写作时思路流畅了许多,不再没话好写了。由此可见,以词块为单位的教学对促进学生语法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意义。词块学习使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思考,在写作时以更有效的方式调用大量的现成语言。随着学生接触到的词块数量的增多,学生会认识到:词块好学、管用、种类繁多而且意义丰富,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会大大提高。事实上,培养了学生对英语词块的意识也就培养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意识,使学生能感觉到英语语言的特征。总之,我们在教授学生词汇知识本身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教词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增强。

结束语

词块是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统一体。在高师英语写作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提高语言输出能力,在写作语言的"输入"与"输出"间架构起"词块"这座桥梁,使学生在即时交际中不必临时组合就可以迅速提取和使用,从而大大减缓写作的压力,同时保证写作中言语的流畅性和意义的连贯性,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echer,J.thephraseLexicon[m].Cambridgemass:Boltandnewman,1975.

[2]Lewis,m.theLexicalapproach:theStateofeLtandawayForward[m].Hove,UK:Languageteachingpublications,1993.

[3]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phrasesand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4]pawley,a&Syder,F.twopuzzlesforlinguistictheory:nativelikeselectionandnativelikefluency[a].RichardsJ.&SchrnidtR.LanguageandCommunication[C].

London:Longman,1983.191-225.

[5]wray,a.Formulaiclanguageandthe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6]wray,a.Formulaiclanguageinlearnersandnativespeakers[J].Languageteaching,1999,32.

[7]姚宝梁.预制语块与英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主导;角色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为,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活化课程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还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就是在统筹协调课堂教学资源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形成多元化学习思维策略。运用好角色定位,更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需要。

一、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潜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及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出发,多做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够更为深入认知感悟课程学习内容,还能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好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需要,多留学习空白,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探索,以拓展其思维潜能。多向学生介绍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此来丰富知识结构。尝试让学生去表达交流,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理解感悟和体验。教师多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来表现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引导,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withenglish)模块七Unit1Livingwithtechnology的“ReadingBtVandaudiodevices:areview”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学引导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感悟。引导学生,能够在独立完成“Readinga”的习题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表达主题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妨从电视发展历程来引导学生思考:whydoweneedtVinourlife?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

二、做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增强感悟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应该基于学生课程学习认知需要基础上,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有深刻的体验。在组织过程中,可发挥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调动其语言学习认知感官思维。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按照“多元化和任务式”教学要求,多参与学生表达交流。首先,设计相应的学习探究任务,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范围,提高学习的目标性。其次,组织学生能够运用同桌、小组、集体等学习资源力量来思考探究,增强学习认知感受。第三,组织学生能够综合表达自己学习交流思维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强认知感悟。这样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更利于激活其学习潜能。

以这样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withenglish)模块七Unit2Fitforlife的“Readingtwolife-savingmedicines”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课程所表达的主题大意来深入理解:whydidthepeopleneedtwomedicines?和Howtomakeuskeephealthy?并组织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深入表达,以强化理解感悟。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更能够加深理解感悟。

三、做学生反思的促进者,培养创新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过程中总结思维方法,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的策略模式。这与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学习反思能力相一致。在教学中,不妨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运用能力来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反思过程中,不妨多尊重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发展需要,以生本主义和人文化教学理念来激活学生思维感知。建议学生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反思英语学习的预习情况,以此来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反思探究学习过程,便于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思维;反思语言表达中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运用策略。同时,教师应该多注重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思维和认知感悟过程,可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知识技能内化生成不断总结运用,以此来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1)教师角色定位应该体现在主导上,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教师融入学生学习思考探究过程,指导学习策略。(3)教师应该统筹协调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表达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丽君.演员·导演·观众·裁判——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角

色及作用[J].成功(教育),2011(6).

[3]郑春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