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十篇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十篇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7:11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在线学习;英语教育;vipabc平台;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11.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94-03

引言

自2014年高考改革以来,传统背单词、学语法的英语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考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各领域英语学习者提高口语表达的学习需求。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廖美珍认为,传统的死记硬背单词语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在语境中学会带着生命力的英语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赢得高考[1]。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在线英语教育已经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英语爱好者的青睐。在线英语教育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与英语教育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它包括教学者教学设计、学习者课前预习、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和强化、作业评价等多个教学要素。与传统英语教育相比,在线英语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同时,理想的在线英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全球化资源,个性化的课程定制以及真人外教视频互动等优势功能来支持不同领域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不管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是传统应试型英语教育无法实现的。

在线英语教育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英语在线教育平台的诞生,不管是商业型还是开放式,都吸引了无数的在线学习者,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需求,但多数平台的课程种类繁杂,无个性化课程定制引导,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特点不突出,并且课程仍以录制的教师授课视频为主,缺乏学习者与教师的实时互动,教师无法通过真实互动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英语在线学习的效果,因此,指出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英语在线学习平台的形式

国内英语在线教育平台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本文将从英语在线教育平台开放性的角度出发,将平台划分为开放型和盈利型两种形式。

1.开放型

开放型平台主要以英语app为主,各类英语教育机构以及网站为了满足学生碎片化的学习和推广品牌课程而开发的免费英语学习平台。主要包括字典类:有道、iKnow英语、英汉字典等;口语类:Speakingmax口语达人;新闻类:BBC新闻;游戏类:英语单词达人;考试类:新托福高分词汇等等。这些app为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平台,尤其像有道词典,安装离线包后可以线下查词,但这并不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系统的课程。

2.盈利型

目前,国内英语在线教育平台大都属于盈利型平台,如新东方Koolearn、沪江网校、51talk、vipabc等等。盈利型英语在线平台在资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互动评价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些优势和特点是非盈利型平台所不具备的。

二、vipabc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vipabc是国内一家盈利型的英语在线教育平台,由美国硅谷技术团队研发创立,凭借独家研发的DCGS动态课程系统,将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80多座城市的外籍顾问与学习者精准匹配,并为学习者打造定制课程和教材。它是全球首个24/7/365全年无休的真人在线教育机构,拥有4,500多位外籍顾问。近年已提供超过1,000万堂在线教育课程,学习者遍及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3]vipabc平台主要的特点有24小时真人在线、视频互动、小班制课堂以及优质的外教资源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等,这是平台的主要盈利点,学习者付出比别的平台更高的课程费用,同样也会享受到最好的在线学习服务。笔者基于在vipabc平台5个月的学习经历,英语水平从初始等级level6上升到level10,以在线学习者的身份对vipabc平台做简单的分析。

1.平台优势分析

vipabc在线教育平台是商业性质的英语学习平台,但本研究暂不涉及课程费用问题,只基于引言中提出的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存在的问题,分析vipabc平台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

(1)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定制个性化课程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系列活动,不管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在线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不变的,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就是学习者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一般心理特征、学习风格以及初始水平。vipabc平台的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外籍顾问会对其目前的语言程度进行测试,以分析、确定出学习者的初始水平和学习需要;然后,学习者根据测试结果和顾问意见进行学习偏好设定,定制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并且随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水平的逐渐提高,系统会自动为学习者变更课程等级。

(2)24小时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实时真人在线互动

vipabc是24小时真人在线英语教学平台,只要有网络可以随时预约课程,进入虚拟教室学习。上课前学习者可以对教材和单词进行预习,上课模式是真人互动,双向语音、单向视频。双向语音即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实时的,学习者处于全英文环境,这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单向视频即学习者可以看到教师,但教师看不到学习者,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大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担心由于口语太差被同伴嘲笑而不敢开口的问题,单向的视频交互使学习者可以大胆开口讲英文,避免尴尬情绪的产生。语言是用来沟通交流的,沟通和交流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途径。

(3)教学者和学习者双向评价并及时调节反馈

评价是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完整的教学都要有评价反馈,这是检验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完善和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vipabc平台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与学习者的双向评价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评价。课程结束,教师对学习者的课堂表现给出评价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及对学习者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并针对各个方面的不足给出学习建议;同时,学习者通过平台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品质(讲话速度、时间分配、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教材品质(难易度、需求符合度)、通讯品质等。评价的目的是平台依据学习者的评价进行课程和教师的调整,如:学习者对这位教师不满意,那么系统将不会再为学习者安排这位教师的课程,同样,如果学习者对于教师非常满意,可以收藏教师,以后学习者参与这位教师课程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3.存在的问题

(1)缺少同伴互动形式

vipabc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小班制,1~6人课程,课堂交互更多是教师和学习者交互及学习者与内容交互,缺乏学习者与同伴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交互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学习者可以从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新的思维,这种互动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一种有效的促进。

(2)缺乏学习过程记录

笔者认为,学习过程记录就是系统能够自动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并将记录数据作为向学习者推送课程和升级的参考,这也是评价方式的一种。vipabc的课程形式是真人视频互动,学习者的课堂表现是学习者评价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主观对于学习者的评价,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

三、对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发展的建议

针对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规范课程分类,及时更新课程

随着在线学习者越来越多,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将会成为一大批爱好英语的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在线学习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要为了长远考虑,规范课程分类,使学习者能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课程。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选择不同领域的课程,都应该及时地更新,而不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

2.设计学习者分析,提供个性化学习

在线学习者虽然具备一定的网络运用能力,但是面对平台提供的五花八门的学科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资源还是会感到迷茫,不能很快找到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课程。所以,一个好的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应该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明确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选择和定制自己的课程。

3.支持实时、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及时的反馈

目前,大部分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做到了互动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者在课程学习时可以与学习内容进行交互,学习完课程可以在线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遇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互。但是,这种交互方式不能及时实现,相比于传统课程中的面对面交互,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所以,在多种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实时交互和及时反馈是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4.设置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评价结果不能全面、有效的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美国高校通过学生的整体评价、课程安排灵活性、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模式、师生之间的交流这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4]国内英语在线教育平台应该借鉴这种评价体系,以多种方式、从多个维度去设计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还要针对教师教学品质、教学方式展开评价。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在线学习的方式将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学习者、企业人士等各个领域学习者的选择,而英语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所以,在线教育尤其会是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笔者从在线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从课程形式、互动过程、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思考了当前英语在线平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vipabc英语在线教育平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我国英语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董锦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英语在线教育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

[2]熊华军,刘兴华.穿越距离: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评价与启示――基于2011年斯隆报告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1).

[3]vipabc官网.http:///about/about-VipaBC.

[4]熊华军,刘兴华.穿越距离: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评价与启示――基于2011年斯隆报告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1).

[5]Yu-ChunKuo,BrianR.Belland.anexploratorystudyoflearners’perceptionsofonlinelearning:minoritystudentsincontinuingeduca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2016(2).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2

一、引导学生掌握标准的文字语言

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总是难以理清数学问题的逻辑关系,导致做不出数学习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反映出他们的数学语言理解的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数学语言,他们会问:“老师,数学语言和语文语言不都是汉字语言,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和其他语言的区别,否则学生不能学好数学知识。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习题1的文字为例:小红做了一个圆柱形的灯笼,灯笼上下底边分别要留出78.5平方厘米的口,假如现在这个灯笼的直径是20厘米、高是30厘米,小红做一个这样的灯笼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习题1的数学描述,让学生自己对比数学语言和语文语言的区别。有一名小学生看到习题1的数学描述以后,通过对比发现数学语言和语文语言描述有这样的差异:数学语言没有太多的形容词,它要求语言描述准确而不是华丽,比如数学语言中不能出现“也许是”、“可能是”这样的词汇;数学语言要求逻辑清晰,一个条件、两个条件……所求的答案必须描述得明明白白,数学描述中不得出现条件、答案不明晰的描述;数学语言的数字描述、单位描述必须精准,不得出现没有确定的数字或没有明确单位的描述。教师可应用引导学生对比数学语言和语文语言描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文字的特点,可以应用引导学生编撰数学习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的特点,小学生只有了解了数学语言文字的特点,才能明白数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知识。

学生如果不了解数学语言文字的特点,就不能够有效地通过文字研究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学会抽象的图像语言

数学语言中不仅包括语言信息,它还包含数学图像信息。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学图像信息,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图像来辅助阅读文字信息。以一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习题为例:母鸡是公鸡的6倍,现在母鸡和公鸡各增加60只,母鸡正好是公鸡的4倍,请问公鸡原有多少只?母鸡原有多少只?很多小学生只看这段文字描述,就觉得这个数学问题很复杂,找不到文字描述的条件关系。这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依照以上的条件画线段图,有一名学生画的线段图如图1,这名学生表示结合图1来看,数学问题描述的逻辑就比较清晰。数学教师又引导学生对比图像与文字描述,让学生发现数学线段图与艺术图形之间的特点。学生经过比较,发现数学线段图的特点如下:数学线段图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线段图与艺术图形不同,它不是为了美存在的,而是为了展现某个数学问题存在的,数学线段图需要高度抽象、简洁、准确,不需要具有艺术性;数学线段图与数学文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数学线段图描述与数学文字描述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线段图用图形的方法描述,数学语言文字是用抽象的文字来描述,于是数学线段图具有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数学线段图具有数学文字描述精准的特点,即数学线段图必须准确地描述出数学问题的数量、单位、方向等问题,令人们看到数学线段图就明白图形正在描述什么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统计图、坐标图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语言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小学生仅仅只学会理解数学文字语言,还不能解决数学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用图形作为辅助方法来解决问题,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画数学图形。

三、引导学生应用直观的符号语言

当学生学会画数学图形以后,有时还不足以应用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他们有时会需要应用数学符号代替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以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看图1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到,图1的描述中存在一种等式的关系,而如果要完整地描述这种等式,尚差某一种条件,那么如何把这种条件描述出来呢?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应用“x”这个符号来代替条件,于是图1的图形描述可变成方程问题。一名学生的解题答案如下:设公鸡的只数为x,母鸡的只数为6x,列方程得:x+60:6x+60=1:4,解方程可得x=90,即公鸡原有90只,母鸡原有540只。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设“x”、“y”等未知数,应用方程的方法描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应用“a”、“b”等系数来描述某类数字,引导学生应用抽象的数学公式描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等符号来描述数学计量的问题。当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问题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应用抽象的思路来思考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符号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这是引导学生把具象的数字转换为抽象数学公式的重要环节。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3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英语成为必然。然而,面对庞大、繁杂的网络资源,如何撷取有效的英语学习资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立足理工类院校特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重建了“理工英语在线”网络资源,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之高效利用,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同时,增强其人文情怀,这为该类院校在探索建立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网络资源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元智能理论;网络资源;有效

1.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高等教育正日趋国际化、数字化。以“mooC”、“反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首的国际知名大学纷纷创立了自己的mooC平台,仅edX、Coursera和Udacity三大平台就为全球490多万学生提供了586门在线课程。课程的网络资源化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要求》中还明确规定大学课程应“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极大地突出大数据、电子化学习的优势,促进教育技术与学习环境的整合,扩大教学互动的方式,强调网络学习和人机互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提高其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服务。然而,纵观目前适合于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网络资源比较繁杂,虽有一些较好的资源,但多数呈现孤岛形式,且由于互联网运行的复杂性,学生往往不知怎样应对。各高校学生生源质量不尽相同,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库,大多存在资源陈旧、分类不清晰、整个资源库建设缺乏合理的理论框架以及不便于学习者使用的缺陷。因此,利用相关的学习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网络资源的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设理论基础及思路

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课堂教学模式要由传统的一维走向多维,由平面走向立体,力争使课堂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化,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本研究的思路是依托我校大学英语省级精品课,更新设计“理工英语在线”平台,旨在建立一个有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网络资源平台,以满足教学需要,摆脱课堂教学理论学时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困境。再建的“理工英语在线”应实现如下目的: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契合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梳理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为其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学习、研究及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创建师生互动平台,由教师及学生同步参与管理和运行,促进教学相长。同时,以“理工英语在线”为延伸,探讨如何将课堂教学环节与网络资源学习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英语课程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鉴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网络资源繁多而纷杂,且多数网络资源偏重于教授英语技能,以应对如Cet-4、Cet-6、toeFL、ieLtS等考试,忽略了知识类及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内容,加之第一版的“理工英语在线”栏目偏少,内容较为陈旧,依据理工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本课题组对有关资源进行了收集、筛选和分类,尽量做到少而精,杂而不乱,经典和时尚并重,确立了如下四大版块:知识类、技能类、eSp类和时尚资讯类。知识类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经典及国外经典作品的介绍,如中外经典诗歌、散文、小说、歌曲及电影等素材,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提升其人文素养,同时弥补大学生只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学习的不足;技能类内容包括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视频、音频、图片、文本和相关网站链接等信息,帮助学生依据各自需求提升其英语技能;eSp类版块是与学校优势学科骨干教师合作为学生呈现的资料,包括与其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及国内外新鲜资讯等,使学生能够及时把握自己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时尚资讯版块包括Voa、BBC、teD及CCtV9等主流媒体的时政、文化、体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英语视频、音频、文本等信息,此版块的宗旨是为了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其随时了解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及热点话题,并能够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为其在英文演讲、辩论及写作等方面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出提供支撑。网络资源建设的宗旨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得到有益的延伸与补充,如果不能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英语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不能使网站上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因此,本课题组选取了大二一个慢班和一个普通班作为试点班级,主要通过网上学习+课前经典诵读、网上浏览时讯+课堂新闻播报、网上学习英文歌曲+班级歌曲比赛、网上查寻资料+课堂研究项目汇报等环节,使网络资源的学习与利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在过程考核中增加上述环节的评定,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本课题组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尝试,在第二学期结束时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于实验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总体来看,收到了预期效果。

3.资源应用效果

为了了解“理工英语在线”新版网站资源的使用情况及网络与课堂教学结合模式实施的效果,本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对于网站页面、版块设置、学生对于各版块利用、网络与课堂教学结合环节效果的评价四个维度,22个问题,其中20个为封闭式,2个为开放式。对于封闭式问题,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方式作答。总计发放了100份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材料、化工、经管和法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具体情况如下。学生对于网站的页面和版块设置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页面的整体设置能够激发点击欲望,版块涵盖了多数学生的需求。最受学生欢迎的版块为经典诵读、文化博览及时事新闻。学生普遍认为经典诵读版块可以使其通过阅读诗歌、散文及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增强对于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丰富了文化底蕴,提升了人文情怀;文化博览版块增进了学生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开阔了眼界,使其更具包容性;时事新闻版块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热点事件,并在课堂新闻播报环节以主持人的形式向全班汇报,即锻炼了收集资料的能力,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勇于展示自我的信心。还有另外还有两个版块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即每日英语和留学资讯版块。他们认为每日英语版块能够使其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英语,那些富有哲理的励志短句及名家名言对其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留学资讯版块能为其赴英、美、澳等国留学提供较好的指导,帮助其了解如何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对于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生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该模式使课堂教学得到较好的延伸,既丰富了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尤其喜欢作业展示环节,该环节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网站资源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翻阅文献、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到课堂公开展示,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来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为其进入专业阶段学习培养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及科学素养。多数学生认为通过“理工英语在线”网站资源的学习,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的整体结果令人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可以从问卷中两个开放式问题及抽取部分同学进行访谈中得到印证。学生对于课程指南版块并不是很认同,其原因是教师在介绍各版块时并未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该版块的重要性,它既是对四个学期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宏观指导,又是对各级别具体学习目标、应获得能力的规定及检验。学生建议应增加在线考试版块,这样可以随时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不能下载(因涉及版权事宜),也没有与手机app对应的接口,不能真正实现移动化、碎片化学习,这也是本次研究发现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建设网站资源又相当耗时,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导致在线答疑部分的工作有些延时,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这也是需要在后续的建设中加以思考和完善的方面。

4.结语

数字化时代使大学英语教学的网络化、移动化、碎片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存在着地域差异,大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教学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使大学英语网络资源建设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虽各高校相应设立了英语学习网站,但是否能真正被高效利用、是否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题组耗时近两年的时间,通过改版“理工英语在线”,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并使之高效利用,努力探寻到一条适合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与网络资源有机结合的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收效,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也是课题组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努力的方向。相信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英语教学一定会走出目前的困境,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段翠霞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李晓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大学英语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6]门斌.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9(7):68.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4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现实空间”,而且,又将进入并“漫游”在一个神秘浩瀚而又虚无缥缈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被叫做“赛伯空间”(cyberspace),在我国又称之为“在线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5

一、目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提到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经常会提到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一些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最特殊、最复杂的部分,通常是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汉语与民族语的关系问题。处理好两种语言的关系,是开展好双语教学的前提。有的学者和一线教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率降低,其社会功能必然随之降低,因此,双语教学应该以汉语为主;也有的学者或教师认为,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主要交流工具,要保持民族性,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就必须以民族语为主。而对这一争论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学者们就不能统一步调,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共同出谋划策,同时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缺乏参考和指导。

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双语水平有待加强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位置偏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就职。很多学校只能聘请代课老师,作为权宜之计,不能吸引或者留住一些骨干教师,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师资不稳,学生的双语学习没有连续性。其次,教师整体水平相对不高,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水平偏低。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职教师都是本地人,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毕业于当地的师范院校。这些老师对于汉语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多数教师都有发音不准、汉语词汇不丰富、语法应用不准确、无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熟练运用正规的汉语等问题。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那么对于学生的汉语教授工作的结果一定是差强人意。

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中介。教师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依据教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材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①所有教材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②以汉文编写教材,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本民族语言只起辅助作用。③以汉文教材为主,全部采用统编的教材的译文。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材。然而无论如何,教师和学生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都难免遇到以下的问题:①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汉语教学,选择使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教材,或者是使用本民族译文的统编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完全超出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比如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物品或是事物,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这种情况下,教材不仅不能辅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困扰。②一些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教材的真正功能。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些老师在双语教学中把教材看成是让学生学习汉语的一种工具。过于强调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和认可,忽略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对于专业学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的问题,无可否认,两方学者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是从我国民族教育和社会发展着眼。然而,双语教学要解决的并不是究竟要偏重哪一方的问题,而是如何协调好两方面关系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双语教学,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让学生学习汉族文化,以便能更好地融入到主体文化之中,放眼未来,走向世界。另外,双语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开设两种语言的语文课,它还应作为媒介,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材和授课当中。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明白,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与民族语并不是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而绝对不可以厚此薄彼,有所偏颇。由此,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无论是学者们还是一线教师们都大可以统一思想认识,共同促进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要想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从根本上吸引和留住教师。要先种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其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努力:①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来指导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精通所教授的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知识有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双语学习方面也取得突破和进展。②提高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师,无论其所教专业是什么,必须要具备熟练运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能力。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就有很高的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双语思维,能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对两种语言灵活运用,自由切换。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让老师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劳动得到相应的肯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发展。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关键要加强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水平,增强对于双语教学教材的鉴别和使用能力。合理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教材,要大力推进双语教材的建设工作,提高双语教材编写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双语教材的质量,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师生的需求。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数据结构,前导课;算法

《数据结构》不仅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系统程序和其它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课程之一。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应用开发、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专升本、考研和等级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学生学习中感到比较吃力的一门课。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对象特征,掌握数据组织方法和计算机的表示方法,以便为应用所涉及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算法,初步掌握算法时间空间分析的技巧,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本文对如何学习、掌握《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

一、注意前导课知识的熟练掌握

《数据结构》的前导课包括一门计算机语言(paSCaL、C或C++,本文以C++为例)和高等数学。要想轻松学习《数据结构》,必须先打好这两门课的基础。学生学习感到吃力主要是这两门课掌握不牢,用起来生疏,算法思路有,但却无从下手,不能熟练地用C++语句描述出来。所以,从c++语言入手,加强程序设计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学好数据结构的重中之重。

C++知识点主要有:(1)包含文件语句:#include。例如,#include、#include、#include、#include是常用的系统头文件。(2)函数和函数参数。在C++语言中,程序由一个名为main的主函数和若干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函数模块组成。函数的调用是关键,要区分形参中值参和引用参数的使用。基本函数有:max(表达式1,…,表达式n)、min(表达式1,…,表达式n)、abs(表达式)、exit(表达式)。(3)运算符重载。在数据结构中经常要用的是在自定义的结构类型上对关系运算符进行重载,使得记录同记录之间、记录同其中一个域类型的数据之间也能进行比较。(4)类。当开发者的应用程序需定义自己的数据类型时,要使用C++中的类。(5)抽象类型和模板。用于实现软件的复用,提高利用率。(6)基本语句有: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结束语句、输入/出语句、注释语句等,一定要彻底理解、熟练掌握这些语句。通过C++的学习,应该建立起良好的程序设计思想。

计算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算法分析,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例如:集合、阶乘函数、排列、组合、对数、级数求和、递归,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数学证明方法,要对这些基本知识加以熟悉。

二、数据结构课程体系的归纳

数据结构讨论的范畴:数据成员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简称为数据结构;数据成员极其关系在计算机存储器内的存储表示,也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简称为存储结构;施加于该数据结构上的操作,aDt抽象数据类型描述。

教材的主体可以总结为:基本概念、三类数据结构,两种存储结构、两种算法。三类数据结构有:线性(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树和二叉树)、图等。两种存储结构有:顺序结构和链接结构。两种算法为:查找、排序。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Datatype,缩写为aDt)是整个教材的核心。

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Datatype,缩写为aDt)包括数据结构的定义、表示、操作实现三部分。定义如下:

aDt

Data:

operation:

end()

数据结构常见的操作有:插入、删除、检索、遍历、排序等。每一种数据结构可有多种不同的存储方法。在不同的存储结构下,同一操作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复杂度。例如:线性表既可以用一维数组顺序存储,也可用指针结构链式存储。向线性表中插入、删除一个数据元素,顺序存储下,需平均移动表中一半元素,而链式存储下,仅需修改指针而不需移动元素。所以,要根据实际应用问题的操作,选用合适的存储结构,以提高执行效率。

三、总结章节特点,指导数据结构的学习

针对每章不同特点,总结学习方法及重点。如对线性表、树、图三种数据结构均按照“逻辑结构定义、特点、aDt描述;线性存储结构及aDt实现、算法复杂度分析;链式存储结构及aDt实现、算法复杂度分析;典型应用案例分析”模式进行讲解,也就是说,只要按此主线掌握了数据结构的内容,就达到了学习目的。

对查找方法从概念、算法思想、查找过程、算法实现等方面去掌握,从查找速度、占用存储空间多少、算法本身复杂程度、平均查找长度aSL(averageSearchLength)等方面去评价分析各种方法,总结各自的适用条件。

对排序方法从概念、算法思想、排序过程、算法实现等方面去掌握,从排序所花费的全部比较次数、移动记录次数、占内存辅助空间的大小等分析时空复杂度,最后要考虑算法的稳定性,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四、算法的学习

算法设计技能是学好数据结构的关键,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 吃透课本例子。每学完一次新课,让学生对课本例子先分析任务、再自己编写算法与课本对照,找出不足,然后改进。如此反复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而且还会养成遇事三思、认真、周密的作风。

2 精选上机题目,要求调试通过。每章找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题目,如怎样设计旅游线路,使得费用最少或路程最短;课程计划的编排等,要求用C++语言编写可执行的源程序,上机调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抽象变具体,理论变实践,对这门课有更深的认识。

3 阅读填空法。找一些经典算法,配上必要的说明,适当去掉语句或表达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填补空白,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4 准备一个经验本,记下自己出错的解决方法及老师讲解的其他同学出现的常见错误,抽空常翻看,逐步积累经验,使以后避免。

5 强化和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结构体、指针和函数等知识点的再学习及上机训练。

6 加强算法阅读训练,模拟执行过程。通过大量的阅读分析和模仿,吸取算法精华,提高编程能力。如对教材中的类C语言算法改写程序,上机通过,掌握基本技能,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

7 掌握算法设计的步骤。①明确算法要解决的问题目标。②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确定在所选的数据结构上必须有的操作,写出抽象的算法,然后存储结构。③分解每个操作的实现步骤,用c++语言对应地写出实现程序。

有些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虽然能看懂教材上的算法,但当自己动手设计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感到无从下手。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掌握必要的方法之外,必须通过多练习多动手,培养自己的程序设计经验和素质来解决。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算法设计型的习题,通过多做这类习题来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编程能力。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英语听力 问题导向 双任务 情感过滤 听力输入

一、背景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这五大基本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语言交际中,听甚至占据了45%的时间(Rivers,1981)。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氛围不断加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内对话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国际商贸和服务人才培养的英语听说能力,尤其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存在情感障碍、缺乏语言环境、听力输入量不足、传统听力教学效果不佳等因素,造成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尽管许多人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只要走出课堂,离开教材的标准录音,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就几乎听不懂国际人士说的英语。加之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生源的英语基础水平逐年下降,给国际化环境下的商贸和服务人才的国际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育部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12征求意见版)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核心能力即听说能力。近年来,国内英语听力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逐渐被关注,并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二、听力教学研究

1.何为“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

“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即在多元化新型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设定,在教学资源和环境上,从时空上(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进行“双向”布局的深层次立体混合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该模式从当前的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大典型问题,统筹兼顾课堂内外,涵盖教学的各个因素。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听力技能的同时,还充分涉及了学生的各段校园时间,全力营造浸泡式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效难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增加英语听力输入。

2.基于问题导向的听力教学研究

基于英语听力的教学问题,根据知网的“英语听力+障碍”模糊匹配主题期刊文献检索,截至2017年10月,获得1207条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搜索结果。期刊文献的相关主题关键词,主要覆盖英语听力、听力理解、听力障碍、对策,以及听力教学、策略、障碍因素等元素。根据基于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研究结果,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主要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两大因素。其中,语言因素涉及语音、语调、语流技巧、词汇、语法等方面;非语言因素则涉及情感、背景知识、认知模式、听力技巧等方面。在给出的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内容、形式和策略,目前还比较缺乏英语听力学科性的综合性整体规划。

3.当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不足

近代国外的研究表明,听力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malleyChamot1990)。国内的学者经过研究也认为,策略教学确实可以大幅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王宇2000;杨坚定2003)。所以,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是有必要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教学的(苏远连2003)。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的英语听力策略教学研究证明其行之有效,相关改革研究近年来曾经掀起热潮(王宇2002;赵丽萍2010),但是针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双任务教学改革研究却相对较少。实际上,高职生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更加需要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引导。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种英语学习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层出不穷,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灵活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学校进行了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在传统听力教学中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做了一些相关研究,证明了网络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张晓雪,2012)。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过快,移动软件的应用目前基本属于学生的自发行为,很少有学校纳入教学计划来组织实践。所以,线下课堂+线上app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也给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课外实践环境。然而,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英语类课堂教学的研究,专门针对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少。涵盖校园外社会实践活动对英语听力习得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针对英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听力障碍、焦虑情绪、听力理解认知模式等方面。在给出的问题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独立元素的分区操作,涉及课堂外补充听力输入的具体操作甚少,缺乏英语听力学科的课程综合元素整体设计。综上所述,如何紧密结合高职生源特点,更好地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整体课程规划,切实提高的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服务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议题。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践

1.“两双”式教学改革整体情况

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既有英语听力教学的共性问题,也有因为其生源特点而产生的个性问题。其中,紧张焦虑、动机不足、信心缺失等情感障碍问题,和时间、频率、容量、形式等多方面的英语输入不足问题,是中国学生的共性问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方法性缺失的学习机制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高职学生个性问题。为了充分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培养中存在的情感障碍、输入量不足、学习机制缺失等问题,针对当下高职英语听力学科综合设计的空白,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听力课题组基于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不断的改革实践和完善中,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引入现代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科技新元素摸索出了一套浸泡式覆盖、在多元化课堂教学上执行“双任务”(知识+策略)、在时空上实施(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双向”布局的立体混合式“两双”教学模式。

2.具体改革措施和手段

(1)多元化课堂实训为了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Krashen,1982;ellis,2011),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课题组经过不断的尝试,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评价机制、教学载体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改良。在组织形式上,有针对性地添加了简述、复述、讨论的听力理解检验环节,和从输入到输出的交际迁移环节。同时,还有选择性地增设了模仿、表演、编演环节。在评价机制上,课题组对学生采取了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同时,还增设团队成绩,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英语听力教学载体上,课题组还打造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通过题材和内容丰富、风格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视频材料辅助,训练学生对真实交际环境下的英语语音和语流的感知度和辨识度,建立起英语声音记忆的图式认知和应激机制。(2)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在感知、分析、利用的三个阶段中存在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对所听到的单词形成认知表象、无法弄清听力内容的关键概念等听力障碍。为了帮助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解除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机制,课题组开创性地把本科新式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策略教学引入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还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教授相关英语听力策略,实施了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在线上教学方面,课题组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在线上进行英语听力实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流程结构化的设计,和视、听、说多媒体交互训练内容的集合,引导学生依次完成相关主题模块的相关环节的听力理解训练。学生的训练轨迹、时长和成绩由系统平台进行自动化记录,实现对学生的监控督促和激励,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时间补充英语听力的输入量,并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课题组还引入各种侧重于不同功能的免费移动客户端app。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软件的功能特点介绍,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弱项和兴趣爱好选择使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增加英语听力输入,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在线下学习方面,在校园内,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进一步固化学生在英语听说课堂上训练的交际技巧,提高实际交际场景中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在校园外,课题组抓住各种省内各种外事机会,为学生争取各种真实场景下用英语语言服务的学习观摩的社会实践机会,派出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磨炼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服务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1.整体效果情况

经过采取教学“双任务”,时空上“双向”布局的“两双”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输入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在容量、内容类型、场景类型、语域类型的有效倍增。同时,课堂内外不同时空的英语听说丰富练习场景,使学生得以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下参与,降低了情感过滤,增强了兴趣和成就动机。在校内,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各级别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关赛事中,屡有学生表现优异,创造佳绩。在校外,在涉及英语听说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实践证明,立体混合时空全覆盖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收效良好。该模式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2.具体效果

(1)实施多元化课堂实训的效果在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上采用的多元化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变化的活动形式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和兴奋感,从而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分散学生紧张焦虑的注意。输入和输出交互进行,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流的听力敏感度和专注度,巩固对英语相关语汇的声音记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引入的小组合作机制,和评分中增设的小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同龄认可感和归属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焦虑情绪,提高了教学能效,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实施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的效果课题组打破了高职学生只需英语听力实训,不需要听力策略教学的传统观念,创新性地把适用于本科的英语听力“双任务”教学应用到高职学生上。通过实施高职英语听力的双任务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策略缺失的问题,建立起了学生对英语听力训练的方向感和信心。(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app等线上资源,和校园内、社会上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等英语听说资源的立体化整合,充分构建起了高职学生的课外语言输入环境,很好地弥补了高职学生课堂输入量不足、形式内容单一、难度难以全面兼顾的问题,并实现和老师、同学、外国人这几种不同对象的真实性多层次的交互输入。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8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教育。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其目标都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即完成本学科特有的教学目标;共性,即完成素质教育提出的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健体教育等各门学科共有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在确定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要有“三线”目标意识:一条线是具有学科个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另一条是提升知识力度的能力意识;最后一条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升华,即情感意识。前一条线是主线,后两条线是副线,主线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副线要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光有主线目标而无副线目标,不是素质教育课;光副线目标而无主线目标,不是语文课。我们应该把语文课上成具有素质教育特点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

二、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目中无人,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尊重人的教育,它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经长期研究探讨,但并未真正解决的一个问题。学习语言,最根本的一条是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语文教学就有了活力。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表面上的活跃掩盖了学生事实上的被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在:1.学生转着教师转,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2.教师不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信息的反馈多限于一问一答,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性大,自信心不强,不会独立思考;4.学生语言不规范或回答错误时,很少看到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即使进行修正或补充,也是“治标不治本”。5.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少,练习、作业的时间少。对于上述问题,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只不过去时表现的突出与一般,明显与隐匿罢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根还是一个主体地位的问题。

三、树立面向全体观念、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英才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因此,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其衡量标准可考虑以下“三看”:一看难度。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既要以教师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以学生为依据,就存在一个以什么样的水平的学生为依据的问题,一般来说,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依据,这样可以兼顾上下两头:如果仅仅以尖子学生水平为依据,那就会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看广度。广度,指学生参与训练的面。一般说来,课堂重点训练项目,应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如朗读训练,应增加多种形式良好的环境;默读训练,应提供提纲,保证时间,让每个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概括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训练,要让全班学生都动手写一写……

三看抓两头。学生的个别差异,集中反映在优生和差生这两头。对优生,要提供条件让学生们有发展的机会:对差生,要加强个别辅导。有人提出,教学目标要分层,课堂提问要分档,作业设计要分类,评价反馈要分度,这是很有见地的。

四、树立提高效率观念、摒弃分数意识。

许多教师教学,只有效果观念,而无效率观念。效率观念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强调既要花时少,又要效果好,强调低耗高效。教学效率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而提高教学效率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前提。教学效率低势必挤占学生课外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健康,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相悖的。

提高教学效率问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思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

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而不能含糊,要准确而不能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能面面俱到,要以语文训练为重点,而不能以理解内容为重点。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要形成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特征的训练机制和迁移机制,提倡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废除逐段串讲、逐段串问的传统模式。

优化教学方法,方法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凡是能较好地过到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要提倡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组合。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高职数据结构教学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为学生学习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后续课程奠定了必要和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它是程序设计的核心课程,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同学们编程能力。但由于数据结构理论性强,使高职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C语言掌握不好,影响数据结构的学习。现在各高校采用的《数据结构》大多是C语言版,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C语言基础。而C语言教学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高校C语言教学又侧重于应试教育,缺乏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对数组、指针、函数参数的传值和传地址理解不深,造成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困难。

2.学生亲自动手编程少,导致难以真正提高编程水平。编程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不断的编程练习,现在很多教材上面是现成的程序,同学们上机只是将程序输进去,调试出结果,缺乏对问题的真正理解,更不用说自己设计程序。

3.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影响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办法

1.加强C语言的学习。在数据结构开课的第一周,可以让同学们对C语言进行复习,尤其是指针,数组,函数部分的学习。由于同学们已经学过C语言,这次复习不等同于应试教学时的学习内容,而是重点学习疑惑的地方,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很多不理解的东西,现在反而都明白了,对数据结构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教学。对于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抽象的概念、算法和思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

第一,在讲每种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之前.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应用的实例。通过实例进行课前导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它有什么用处。当这种结构学习完之后,相应的项目也已完成。使同学们做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共安排4个大程序:线性表部分,让同学们设计一个通讯录项目,可以添加班级同学,删除,查找,返回班级人数;树形部分,自己设计一套哈夫曼编码和解码程序,发送端编码,到接收端解码;图部分,编程计算最短路径;查找和排序部分,给出一组数据,采用哈希算法进行存储,比较哪个同学的查找效率最高。同学们学完之后,感觉很累,但是收获很大。

第二,在讲每一种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方式讲解。如顺序表的插入算法.我们首先提出问题:想要在一个顺序表的第i个元素前插入一个新的元素,该怎么做?①判断线性表的存储空间是否已满,若已满,则进行“溢出”处理;②检查i值是否超出所允许的范围,若超出,则做“超出”处理;③将线性表的第i个元素和它后面的所有元素均后移一个位置;④将新的元素写入到空出的下标为i-1的位置上;⑤线性表的长度加1。其次,怎样用编程语言实现算法,课堂上讲解,课下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调试通过;最后,进行算法分析。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合作互助的方法,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编程水平。

三、结束语

数据结构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不言而喻。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和分析了在数据结构的教学中应用“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娅:《“数据结构”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8。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声学分析声调偏误调型调域时长

一、引言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在汉语口语中表达了重要的词汇信息,对于汉语的可懂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许多难点中,最敏感最影响可懂度的是声调”(,1997)。迄今为止,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对母语为英语者的声调偏误研究,更可谓成果丰硕。从刘月华、刘广徽(1977)对英语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声母、韵母和声调问题的研究,到周小惠(2012)对英语国家的学生汉语三字组的韵律偏误研究,三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对母语日语者的汉语声调偏误研究虽然开始稍晚,但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1994)借助实验方法揭示超音质特征对汉日语作用的不同,总结出日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时的三个难点“一是调值偏平,二是联词误读,三是轻声重读”,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刘艺(1998)设计了包含单字和双字组的发音表,调查了日、韩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规律,总结出:发阴平时,三个国家留学生的阴平发音都比中国人低得多;日韩学生阳、上声调曲线十分接近,有时难以辨认;发去声时,偏误主要集中在调域而不是调类上;两上相连,前字多念成低平、低升或者阴平调。王幼敏(1998)凭借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了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在单字调、复合词和语调上的一些偏误,其中在复合词中的问题有:三声同其他声调组合,要么将三声念成二声,要么念成平调或降调;两阳平相连,要么念不准,要么念得过于短促;易用阴平或去声调代替其他声调;平调和降调互易。刘佳平(2008)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产出状况进行了调查,归纳出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偏误的主要类型。杨吉春、崔言(2010)以日本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为声学实验对象考察了日本留学生汉语初学者的声调格局。实验发现:学生去声习得效果最好;阴平居于高音或中高音区,习得较好;上声习得、阳平上声区分困难,且存在问题的种类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此外,也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如张虹(2003)、田园(2003)等。

以上研究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日语母语者汉语声调偏误问题进行了考察,取得很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方法上多采用听辨实验或者教学经验总结,声学分析方法采用较少。2.即使采用声学分析方法,也只是停留在单字调层面上,缺乏多字调偏误分析。3.分析内容上,以调型、调域为主,时长涉及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声学分析方法,从调型、调域、时长三方面对日本留学生在发汉语双音节非轻声词时产生的偏误进行研究,总结偏误类型并同前人成果对比、印证,以期丰富韵律偏误研究成果,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2.1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二字组语料包含了160个不含轻声的二字组,包括阴平+阴平(t1+t1),阴平+阳平(t1+t2)等16种声调组合。每种声调组合包含10个二字组词,均从肖奚强和朱敏(2008)《汉语初级强化教程》一、二两册中选取。

2.2实验对象

共计10名被试,包括5位日本女留学生和5位中国女生。5名日本女留学生,年龄均在22到24之间,其中一名学习汉语时间1年半,HSK8级;其他女生汉语学习时间都在2年半左右,HSK7到8级,口语水平为中高级,基本交流无障碍。进行对比的中国学生录音者为5名中国女学生,年龄均在24到26之间,普通话水平均为二甲,无明显地方口音。在录音之前,向留学生解释词语意义,消除语义对韵律生成的干扰。

2.3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1)录音。由发音人在自然状态下朗读实验材料,研究人员采用adobeaudition1.5进行录制。

(2)语音标注。采用praat5.3进行分析,标注时采用C-toBi体系进行标注。

(3)数据提取。先用praat5.3自动提取所有双音节词的基频F0,手工修改提取不正确的点,最后从每个音节韵母部分对应的基频数据中,按照时间点自动等分提取10个基频值和各字时长。

(4)数据规整: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提取的是以Hz为单位的线性值,但由于基频的对比在对数域上更有意义,我们用半音公式(以50Hz为参考值)将10点基频数值转为半音值。转换公式为:F(st)=12×log2(F0/50),F(st)为半音值,F0为基频值。用excel计算五个人各种声调组合的每点基频值的均值。再统计每种声调组合中各音节的基频最大值、最小值,调域=最大值-最小值。按照同样方法对时长求均值。最后作图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调型分析

图1: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双音节基频曲线图(从左到右,X分别代表阴,阳,上,去四调)

总体来看,t1、t4调型掌握状况较好,偏误误类型也较为单一;t2、t3则问题多多,错误类型也多种多样。

t1在与四声组合时,总的来看,调型问题不大。不足之处在于,无论在前在后,外国学生的基频值均低于中国学生,这在双音节层面验证了王幼敏“有些日本人常常只能发音到44,甚至更低,音高不到位”(1998)的结论。当t1在前时,外国学生调型还有略降趋势,由于t1为高平调,因此t1下降趋势明显是受较低的后字调影响所致,这也反映出外国学生在发t1调时还不能做到一平到底。t1+t1掌握状况最好,t1+t3掌握状况较差。

t2在与四声组合时,问题较多,最大的问题在于上升幅度不够大,调型过扁。外国学生基频曲线后半段斜率明显小于中国学生,以第三或者四个点为拐点,中国学生基频曲线为先微降后猛升。外国学生拐点位置虽然问题不大,但前段起点大多稍高,而后半段上升幅度过小,终点过低,导致起点和终点高度相近。这与王幼敏“起音不高,升调也升不到应有高度”(1998)结论略有不同。此外,t2为前字时调型问题更大,特别是t2+t2和t2+t3调型偏误最严重。

t3在与四声组合时,问题较多。当t3为前字时,对t3+t3外国学生也进行了变调,与t2+t3错误相似。其他三种组合,中国学生为先猛降,在第7-8个点处稍稍回升出一个小尾,整体呈大幅度下降趋势。而外国学生则是先缓降,在4-5个点处缓升,调型同t2类似。当t3为后字时,中国学生调型同在前字时类似,总体为降势,不过是在第6个点处回升,因此尾巴比在前字时稍大。外国学生起点偏低,降不到底又回升,起点终点高度相近,总体上无下降趋势。如果用五度制表示,中国学生的发音近似于412,外国学生的发音则为323。

t4在与四声组合时,总体上调型没有太大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基频曲线斜率过小。从声调组合上来看,t4与t1的组合问题较多,t4+t2问题最小。t4为高降调,t1为高平调,二者组合,t4+t1中,后面t1受前t4影响而变得很低;t1+t4中,后t4明显起始位置过低,外国学生可能是顺势发音,而没有音高重置。t4与t3的组合中,t3问题较多。

3.2调域分析

图2:外国女生与中国女生调域对比图

通过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从总体上看,无论在前在后,中国学生四声调调域宽窄较为规整,都为t1

对于t1,当t1在前时,外国女生调域明显比中国女生宽,几乎都是中国女生的2-3倍,这说明外国学生产出的t1不够平。我们对中外学生t1在前的调域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也得出了二者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p=0.000,t=4.673,df=19)。而当t1在后时,中外学生调域差别较小,在t2+t1组合中,外国学生调域比中国学生还窄,对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为二者在0.05显著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360,t=0.937,df=19)。从调域上看,t1在后的产出状况比t1在前时好。

对于t2,当t2在前时,外国女生调域明显窄与中国女生,t检验结果为二者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t=-8.955,df=19),这说明外国学生在产出前t2时升的幅度过小。当t2在后时,外国女生调域也都比中国学生窄,但不如在前时明显,t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t=-3.558,df=19)。值得注意的是,从调域上看外国学生t2+t2组合掌握情况最好。

对于t3,中国学生调域差距较大,t3无论在前在后,外国学生调域都明显窄中国学生。t3在前时,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t=-8.454,df=19);t3在后时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t=-7,425,df=19)。这说明t3在前时,差异更大。t3为降升调,外国学生的调域偏窄同样说明其发音不到位。

对于t4,中外学生调域差距同样很大,无论在前在后,外国学生调域都明显窄中国学生。t4在前时,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t=-10.185,df=19);t4在后时t检验结果为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t=-8.111,df=19)。这也验证了刘艺(1998)“发去声时,偏误主要集中在调域而不是调类上”的结论。

3.3时长分析

图3: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绝对时长均值对比图

图4: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时长均值百分比对比图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从绝对时长上来看,外国学生整条时长曲线都在中国学生时长曲线之下,说明外国学生产出的所有声调时时长都比中国学生短,这也很可能是外国学生调型产出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在绝对时长上,中外学生前字时长间的距离明显大于后字时长间的距离,这说明在时长方面,外国学生后字比前字更标准。

从声调组合上看,问题较大的有以下几组:t1+t3,前字时长过短;t2+t3,前字时长过短;t2+t4本应前长后短,误为前短后长;t3+t3,前字时长过短;t4+t1,本应前短后长,误为前后长度相近;t4+t4,前后差别不明显。

四、讨论

对于(1994)所说“日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时的三个难点”:“调值偏平、联词误读、轻声重读”,本文对前两点可以做出一些验证。对于“调值偏平”问题,日本留学生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体上看,除t1外,t2、t3、t4无论在前在后,外国学生比中国调型偏扁,调域偏窄,时长偏短,这无疑验证了“调型偏平”说。关于“联词误读”,指出“许多日本学生一遇到二字词,不论这个词两个音节原调是什么,一律误读为‘升降格’”“这种情况在后一音节为降调时尤为明”“日本学生说‘土地’这个词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说成‘徒弟’”。通过图1、2、3我们可以看出X+t4组合中,外国学生的t2+t4和t3+t4声调组合在调型、调域、时长上都惊人的相似。而外国学生的其他组合在前后字相接处距离都比中国学生小,这或许是对“降升格”靠近的结果。

就王幼敏(1998)、刘艺(1998)所指出的阴平调较低问题,上述分析也验证了这个说法,值得注意的是,t1+t1组合中,外国学生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于阳、上曲线接近问题,除t2+t3,t3+t3因变调而相同外,在双音节词中其表现为在同产出较为标准的t1、t4组合时,t2、t3调基频曲线形状十分接近,但t3要比t2低;t2+t2,t3+t2则有较大差别。关于去声,的确问题主要集中在调域问题上,从前文图中也可看成,即使在时长上,去声差别也是较小的,特别是在后字时。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不但可以改进对外汉语中的一些声调教学策略,还可以解释一些声调偏误其他问题,对于王幼敏(1998)所指出的问题,便可以做出进一步解释。例如“三声念成二声,要么念成平调或降调”,这是因为外国学生很难产出到位的三声,因此只能产出其他声调。“易用阴平或去声调代替其他声调”是因为外国学生二声、三声产出都有较大问题,只有一、四声产出较好。“平调和降调互易”是因为外国学生产出的一声有下降趋势,而四声又降度不够,因此二者容易互混。

五、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声学分析,考察了其在调型、调域、时长三方面的偏误问题。得到了如下结论:

(1)总的来看看t1、t4问题较少,偏误类型也较为单一:t1的问题是不够高(调值过低),不够平(有下降趋势);t4的问题是降幅不够大。t2、t3问题较多,错误类型多样,最主要的问题是t2升幅不够、尾巴过小,t3降幅不够、尾巴过大,导致二者调型相似。

(2)t1+t1、t4+t2掌握状况最好,t2、t3组合掌握最差。t3+t3时变调为t2+t3,但t2+t3有前字过平,后字过弯的问题。t2+t4和t3+t4声调十分相近,容易混淆。

(3)前字声调偏误明显比后字声调偏误问题严重,且后字时长大多比前字长,这说明后字对前字影响较大,后字声调习得效果比前字好。

(4)调域方面,除t1外,外国学生调域明显窄于中国学生,存在“调值偏平”问题。

(5)时长方面,各种组合中,外国学生时长都比中国学生短,外国学生产出声调过于短促。

当然,由于各方面原因,本实验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平均值只能从总体上反映日本留学生的问题,而没有反映出个体间的差异;此外,声学分析只能反映一方面问题,需要同听辨实验结合,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日本留学生的偏误。

注释:

①目前国内进行声调分析时多将Hz转换为t值(石锋,1994),这对于调型分析的确比较方便。但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反映日本留学生真实声调情况,我们还是选择半音值这种绝度度量值。

参考文献:

[1].汉日超音质特征对比实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1).

[2].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3]刘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4]王幼敏.日本人学汉语中的声调语调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2).

[5]刘佳平.日本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偏误调查报告[J].商业文化,2008(1).

[6]杨吉春,崔言.日本留学生汉语声调格局[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2).

[7]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8]姜晓红.关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一些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01,(3).

[9]王功平、周小兵、李爱军.留学生普通话双音节轻声音高偏误实验[J].语言文字应用,2009,(4).

[10]高玉娟,李宝贵.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1:31-35.

[11]田园.从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分析谈对日学生声调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