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神科健康教育十篇精神科健康教育十篇

精神科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8:22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1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精神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对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的579例精神病患者,出院6mo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结果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中63.2%不知道疾病复发时怎样识别症状,60.6%不知道所服药物剂量和作用,53.4%不知道自己有不健康行为。结论健康教育要采用普及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并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方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科;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是整体化护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心身健康,更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1,2]。我院自开展整体化护理以来,始终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及时为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为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获得知识情况,我们对出院患者进行了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4年7月~12月在我院住院期间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出院前接受过系统健康教育,出院≥6mo。(3)排除无法取得联系或不愿接受调查者。共调查579例患者,其中男381例,女198例;年龄14a~62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62例,初中258例,小学141例,文盲18例;病程3mo~18mo;诊断:精神分裂症318例,躁狂症75例,分裂样精神病72例,偏执性精神病60例,抑郁症44例,应激障碍10例。

1.2方法采用自拟“健康知识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问卷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个条目,主要了解患者对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回访人员为经过系统培训的主管护师专职进行。调查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调查内容逐条解释,使患者对每个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调查人员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判定,并逐一记录。对调查结果按类别分组,采用划记法清点每组人数,再计算百分率。

2结果

579例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健康教育调查结果(略)

3讨论

本调查显示,对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够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可能为:(1)由于精神科实行整体化护理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现代护理观,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态度敷衍,甚至把健康教育看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3]。(2)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在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不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3)健康教育质控不完善,效果评价不到位,评价标准不统一。(4)患者自知力未完全恢复,对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和兴趣,接受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和家庭对健康教育不重视等因素有关。

4对策

4.1医院要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激发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掌握沟通技巧,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健康教育目标,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管理者要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建立长效制度。

4.2注重健康教育的普遍化和个性化,在集中授课时,要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在个性化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情况和现实需求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教育,从而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服务。

4.3拓宽健康教育的范围,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家属延伸到整个家庭与社区,使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健康观念。

实践证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4]。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对患者间接的帮助,家属的健康观和生活行为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因此,处于疾病困扰中的患者,既需要家属的经济支持,更需要家属和社会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2]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2

1实施方法

1.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我们利用早会时间认真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各种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各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经验,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使每位护士都明确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护士是健康教育的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了解和增进健康知识,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促使患者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1.2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精神科主要收治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燥狂症、抑郁症等患者,我们将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早期状况特点、治疗、常用药物、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护理、家庭生活指南、用药指南、情绪调整、出院后注意事项及有关问题进行归纳,印成《心理卫生》指南,还由第42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张振英同志牵头,举办了全院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参加的疾病健康教育学习班。请院内有关专家讲解常见精神疾病的知识。

1.3护理人员的培训首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选派护理骨干到先开展健康教育的医院参观学习,然后向大家介绍经验体会,利用业务学习或护理业务查房时间组织大家集中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护士的知识水平,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请护士们轮流讲授自己在报刊杂志上收集的有关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学习和掌握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使其疾病健康教育内容得以互补、拓宽。护士长则利用早会时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提问,督促每位护士熟练掌握疾病健康教育知识,宣教内容及具体宣教方法。

2健康教育形式

由于患者的病情、年龄、生活阅历、知识层次、家庭条件等不同,对健康教育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实施时要因人、因病、因时采取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

2.1个别教育就是由负责护士根据其病情、心理要求等对某一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以及护理要点、饮食、睡眠与疾病的关系,可能出现的药物的副反应以及有关因素等,护士长随时抽查,以患者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程度来评估负责护士的实施情况。

2.2集体教育在患者住院期间,将所患同一疾病的患者及家属组织在一起(每周一次),有负责护士充分的准备下,就某一课题进行讲解教育。

3教育的方法

3.1口头式教育是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交谈。正式交谈是选择适当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可用个别教育,也可用集体教育;非正式交谈时随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点和难点,以加深理解。

3.2文字式教育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交给患者阅读或学习,也可采用宣传栏或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其尽快掌握防病、治病知识。

4具体操作方法

将全科护士分为三组,每位护士分管5~6张病床负责所分管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面护理,每组由一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检查、评价本组护士的护理,宣教质量,并兼管倒班护士不在岗时所管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如发现宣教不及时,不妥之处,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完成,监控了全科健康教育的质量,以使患者受到较系统的健康教育,得到全面的照顾和关怀。我们将健康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4.1入院初期,包括入院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及分管护士姓名、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4.2住院期,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及出院的具体问题进行宣教,如有的患者出现想家,不安心住院,有外走可能的情况,我们除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以外,还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要安心住院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出现急躁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等,使患者安心休养,利于疾病恢复。

4.3出院前期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复诊的时间、地点、指征、内容、目的、联系人,所服药物的名称、服法、注意事项、病情观察和预防复发的措施,生活饮食、睡眠,自我调理方法,并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适合其情况的健康指导。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37-01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压力的影响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并最终发展成为精神疾病[1]。帮助人们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是社会各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为探讨开放式病房患者的有效干预方法,展开本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患者为观察对象,均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随即平均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50例患者,29例男性,21例女性,25例精神分裂症,14例抑郁症,11例狂躁?Y,平均年龄333±111岁,平均病程24±21年,文化程度不等;观察组50例患者,26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精神分裂症,13例抑郁症,11例狂躁症,平均年龄334±109岁,平均病程23±21年,文化程度不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征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患者陪床家属一般资料如下:59名男性,41名女性,平均年龄43±131岁,父母54例,配偶42例,亲朋或好友4例,文化程度均在高中学历及以上。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患者未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具备接受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在知情通知书上签字。

12方法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陪床家属展开同步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可分为3步实行:1)第一个阶段,患者入院就诊早期,需将精神疾病常识告知患者及其陪床家属,使患者及其陪床家属对精神病有个初步了解,包括早期症状、主要治疗手段及注意事项等。2)第二个阶段,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此阶段稳定患者情绪,调控患者精神状态是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因此此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情绪调控方法、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常识为主。3)第三个阶段,患者精神并症状基本消失,无需继续住院治疗,患者可办理出院手续,因此此阶段帮助患者恢复社会能力是关键,健康教育的重心应以社会能力的提高、角色功能的恢复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及其陪床家属展开同步健康教育的同时做好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预防患者家属病情的加重与患者陪床家属心理压力的积累,临床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是精神并患者康复和重返社会的重要助力。

13评价标准主要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抑郁焦虑情况评价采用自评量表进行自评,量表为我科自制,共计18个条目,每项1-4分,18-36分为轻度焦虑、抑郁,37-54分为重度焦虑、抑郁,55-64分为重度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等四方面进行评价,百分制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x2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经t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对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37-01

循证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将现有科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按照患者实际意愿、需求以及情况,与临床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相应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精神分裂症是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可反复发作,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生活障碍,甚至危害社会。本文主要分析循证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让患者及家属掌握更全面的相关疾病知识,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恢复并保持正常自知力,提高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与护理组(35)。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对照组中,15例女,20例男,年龄为平均为(33.23±6.33)岁;病程平均为(3.23±1.24)年;住院时间平均为(7.34±3.34)个月;5例离异,14例未婚,16例已婚。护理组中,16例女,19例男,年龄为平均为(34.45±6.43)岁;病程平均为(3.21±1.53)年;住院时间平均为(7.34±3.22)个月;6例离异,15例未婚,14例已婚。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婚姻情况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以后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每周开展1次有关知识讲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以及健康教育。护理组采取循证护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循证护理路径采取健康教育干预,具体为:①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含主管护师、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以及副主任医师。②分析问题。通过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对患者健康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明确健康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缺乏有效健康教育方法;大多数患者缺乏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患者不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对疾病认识能力差。③循证。利用网络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根据所分析的问题明确检索关键词,并查阅相关资料与书籍,总结有关内容。④系统评价。掌握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患者、患者家属、护理人员、医护人员均参与健康教育,有效结合随机健康教育与量化健康教育,充分运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重视患者实际的个体化需要。⑤运用方法。将所收集的数据与患者临床特点相结合,对实践指导方法进行整理归纳;评审全部有关文献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对其进行评价以后,获取相应研究证实,结合患者实际需要、临床经验以及对患者健康教育产生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采取相关健康教育措施。除采取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以外,健康教育措施结合实践实证措施。可以参与医疗方面的干预,和医生共同讨论健康教育手段。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并对比两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使用noSie-30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包含抑郁、退缩、精神症状、激惹、整洁、社会兴趣、社会能力。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s表示,p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护理组满意度为97.14%(34/35),对照组满意度为82.86%(29/35),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68,p

2.2两组noSie-30评分改善率对比

护理组抑郁、退缩、精神症状、激惹、整洁、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临床中,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组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大部分是在青壮年开始缓慢或者是亚急性起病,通常表现为症状各异综合征,涉及到行为、情感、思维、感觉、直觉等不同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不协调。通常患者意识清晰,其职能基本上无异常,但一些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病情甚至会加重或者是恶化,有些患者会发生精神残疾、精神衰退,但部分患者在通过治疗后可以维持基本痊愈状态或痊愈状态。精神分裂症主要是由一组症状群所构成的临床综合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病因无明确定义,但是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环境中的易感素质已在医学界达成共识。不管是不良因素,还是易感素质,都有可能在生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出现,不同患者发病因素可能只是某一个方面比较重要。部分患者精神分裂症属于终身性,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精神失常。所以,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要给予正确引导,采取科学教育,使其能准确认识精神分裂症,防止患者出现自暴自弃情况,给其带来心理阴影与心理压力,抵抗临床治疗。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能完善健康教育手段,但需要听取患者与患者家属的意见与反馈,对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修改,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疾病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确保健康教育质量。

健康教育对象主要为患者与患者家属,护理人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教育使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转变不良行为,使其健康发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利用资源,使健康教育手段得以完善[4]。例如,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方便护理人员执行,鼓励患者咨询、学习疾病有关知识,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采取分层教育,在健康教育实施、制定中患者与护理人员均参与,属于互动式形式,使健康教育效果提升。循证护理能使患者依从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能使患者对于疾病有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加强,了解用药后不良反应,正确认识疾病。除此之外,循证护理能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坚定治疗信心,患者依从性提升,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为82.86%,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张华,蔡莹莹,潘玲.循证护理在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06(01):97-100.

[2]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2):123-127.

[3]陆红霞.循证护理在135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9):78-80.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患者的无法自控的行为及社会功能的缺陷给他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心理健康的指导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行为及认知,从而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35例精神疾病病人随机分组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35例精神疾病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1]中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38例和对照组97例。治疗组:男68例,女70例,平均年龄42.6±6.4岁,平均病程5.2±2.5年,平均教育程度6.8±5.2年,精神分裂症35例,抑郁发作28例,心境障碍2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22例,其它精神障碍9例;对照组:男58例,女39例,平均年龄44.6±5.4岁,平均病程5.6±3.5年,平均教育程度6.2±5.8年,精神分裂症28例,抑郁发作18例,心境障碍1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12例,其它精神障碍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按常规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不作宣教。健康教育方法:入院初期:由于患者正处于急性发病期,精神症状较明显,认知力明显下降,自我控制能力低,此时应主要宣教疾病知识,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病因、性质、表现形式、治疗方法及效果等,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尽快适应环境,配合治疗;治疗阶段: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精神状况及信心产生较大影响,可以由康复后的病友介绍个人经验,护士讲解和演示,并推荐图书或者专家讲座等,一周3次,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药物治疗,争取获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康复阶段:经过系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能力的得到恢复,此时主要宣讲康复的注意事项,按时服药,注意情志刺激,提高自身抗打击能力,并定期复查。出院指导:坚持服药、保持愉快心境、饮食禁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及病情复发时的处理等。

1.2.2效果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分别评价n-BpRS评分及noSie评分。

1.2.3统计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上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大脑机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对他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减少和防治本病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是当前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常规药物及护理的同时,定期辅以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精神症状,对于患者的康复有显著地效果。

健康教育一方面为患者讲解专业知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正确面对各种现实矛盾,提高对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3]。另一方面,对患者家属也进行知识普及,讲解精神疾病的危害性及可预防性,减少家属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并取得相互配合,从而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4]。

在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中,药物治疗及相应护理起主要作用,但健康教育是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及防止复发的重要的辅助手段。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病种较少,难免存在偏见,希望能对今后的精神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殷德华.住院精神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97~2998.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6

ConstructionoftheframeworksystemofChinesestudent’s

physicaledu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

YUSu-mei

(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alSciences,Beijing100088,China)

abstract:theauthorstudiedthedimensionsandcoreelementsofstudent’sphysicaledu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interpretedtherationalityandaccuracyofdimensiondeterminationandelementselection,anddrewthefollowingconclusions:Chinesestudent’sphysicaledu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shouldconsistofsuch3dimensionsassportsspirit,exercisepracticeandhealthpromotion,whicharespecificallydividedinto6elements:sportsspiritincludessportsemotionandsportscharacters;exercisepracticeincludesexerciseskillsandexercisehabits;heathpromotionincludeshealthknowledgeandhealthbehavior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ofstudents;sportsspirit;exercisepractice;healthpromotion;China

在??前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上教育界不约而同地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命题,而且,很多国家已经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和最佳答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分别推出素养等式和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林崇德团队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已经出炉,说明国内外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多数已聚焦在核心素养上。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个学科需从自身学科价值和特性出发,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体育学科而言,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大势所趋。只有明确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体系,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目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还刚刚起步,高中课标组专家从体育品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3个维度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姜勇等[1]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含3维度9要素的框架:人与工具(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创新);人与自己(健康体能、心理健康、体育意识);人与社会(社会适应、迁移能力、体育道德)。

综合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素养等式、欧盟核心素养参考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及部分学科研究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核心要素的确定,还不够完整和精准。因此,本研究基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和素养的本质特征,对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进行探讨,试图厘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维度与要素的内部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依据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照搬或机械模仿其他学科。因为体育作为操作性知识,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而且,国家对体育又十分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再加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建构完整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着较为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1.1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参考

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战略是欧盟各项教育计划与政策的两个基本点。21世纪初,欧盟首次提出,将发展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成人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和更新自身的核心素养。可见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且伴随终身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完成并终结的过程。欧盟核心素养主体由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维度组成,核心素养要素集中在: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觉识与文化表达等8个方面[2]。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为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确立了一个以素养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并使得欧盟各项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计划有了统一的“顶层设计”。各成员国的教育政策制定,特别是课程改革,也因此有了可供参照的框架和方向,各成员国在发展本国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发展同步。欧盟核心素养内容所传达的课程理念,突出表现在由强调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的分科课程,到强调学科间的互动、共同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整合型课程(或单元)的建立。这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尤其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的确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学科内向学科外转化的课程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不能仅仅确立在单一的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上,而是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完整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素养等式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奠定理论基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出版了《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2005年《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率先提出“核心素养”结构模型,试图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3]。并通过9年的研究,推导出一个经典的素养等式,即:素养=(知?R+能力)态度。这一等式表明,素养不单纯等于知识,素养也不单纯等于能力,一个人素养高低,除了知识和能力两个关键要素,更离不开态度的决定作用。态度在等式中的特殊位置告诉我们,假如态度是个负值,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素养就会越低。相反,假如态度是个正值,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素养就会越高。因此,在建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时候,其核心内容也要包含与体育学科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

1.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明确了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已经,是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率领全国相关专家学者历经3年的研究成果,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而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4]。这些维度围绕着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自主有效管理实现自主发展意愿,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等多元化综合体现。由此得到启发,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也要以高站位、宽视野、促发展为基本思路和方向性引领。

1.4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7号文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了明确政策导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中强调:“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6]由此看来,不仅国家对学校体育高度重视,而且,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将能发挥其重要作用。27号文中还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这些明确的要求更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要素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1.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非常重视并强调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明确提出“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以及“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7]由此可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强调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前提下,更加强调了强化学校健康教育,注重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行为的引导,使健康促进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确定“健康促进”这一维度,显得尤为重要。

1.6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课程性质,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8]该课程呈现出“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更突出“实践性”,课程性质中强调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育学科自身的性质给我们构建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维度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思路,即“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相关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维度。除此之外,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重点提出了“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为此,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之重要维度“体育精神”的培养便可以初步确定。

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与核心要素的确定

2.1三维度的确定

通过对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依据的综合分析,参阅已有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又对全国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和教研员、一线教师的访谈后,认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初步理解为体育与健康素养,可以具体化为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大维度。这些维度的确定依据,来源于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政策导向或是课标规定以及受访者的共识,而且,从体育学科教学的功能价值体现看,这3个维度都能够在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中得以实现。其中,体育精神,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培养价值体现,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运动实践,重点集中在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形成上,一旦学生具有了运动实践的能力,不仅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有了重要保障,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健康促进这个维度,与运动实践相似,也主要集中在能力上,尤其是促进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为此,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这3个方面缺一不可。

2.2六要素的确定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确定以后,还需要对3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即每一个维度包含哪些核心要素。

1)体育精神及核心要素。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是公平、公正、公开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体育精神包含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体育情感指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持续、稳定的态度体验,表现出对体育的热爱,尤其对体育浓厚兴趣,这种兴趣能提升参与水平。体育品格是体育的品德和人格特征,如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勇敢拼搏、刻苦锻炼、互相激励等。体育精神是培养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2)运动实践及核心要素。

运动实践是构成体育素养的关键维度,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事体育活动。由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两大要素组成,运动能力既包含走、跑、跳、爬、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也包含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运动习惯是运动的惯常行为,是通过不断参与体育活动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如每天下午坚持打球,或每周固定几天按时锻炼等。如果学生拥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锻炼习惯,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就难以发挥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就素养的培育而言,掌握运动技能与养成锻炼习惯同等重要。

3)健康促进及核心要素。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是《渥太华宪章》中的明确表述。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5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对健康促进做了清晰的界定:“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9]健康促进可以看作一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促进健康的基本?l件保障,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即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其中,健康知识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否做出良好健康行为的前提。健康知识掌握多少,对健康促进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别。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良好行为,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当然,有时,也会有一些人做出健康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促进能力,就是要强化健康良好行为的培养。

3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及关联性

3.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框架多指结构形式,而体系重在完整性。因此,考虑到各维度与要素的相互关系,下面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图1)。

图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9]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协调统一,从精神层面到身体活动,最终指向健康。但又各有侧重,体育精神表达的是情、品双育,重在“育”,强化“情”与“品”的培育,突显育人价值;运动实践表达的是能、习相随,重在“随”,强化“能”与“习”形影不离,强调运动习惯不可缺失;健康促进表达的是知、行合一,重在“合”,“知”与“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健康。

3.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关联性

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的关联性。

之所以将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确定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其主要根源在于3维度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集中表现,而且,3维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培养学生拥有体育精神,是其他两个维度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如只有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参与运动的欲望和恒久性,并逐步养成习惯,从而促进健康。而运动实践,是体育精神的显性呈现,也是最终促进健康的关键和桥梁。就健康促进这一维度而言,既是人们拥有并保持健康的积极行动,也是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目标性维度,也就是说,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维度的层次递进性和目标统一性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之精髓。

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关联性。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康复

       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占主导地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同样受生物-心理-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精神患者的健康教育已引起精神科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为了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我院对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长期住院患者,男女不限。入组标准:(1)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病程3年以上,连续住院1年以上;(3)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含初中);(4)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5)顺从性好,监护人合作;(6)除心理治疗及躯体治疗外其他治疗不变(包括药物剂量)。符合上述条件者共58例,随机排序编号,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男44例,女14例,年龄18~50岁,病程(9.8±6.3)年,治疗用药按抗精神病药物效价折算氯丙嗪剂量300~400mg/d,平均(310.7±96.5)mg/d。两组间各因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遵循护理程序分五步进行,即对患者需求的评估、教育目标的确定、计划的指定和实施以及效果的评价。本试验采用“上海市2002年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经修改后进行需求评估,采用《精神病防治康复》[1]及《精神科患者健康教育》[2]中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标准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应用住院患者康复评定量表(ipRoS)、护士观察量表(noSie)及自制量表进行结局评价。由4名经统一培训的精神科护师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量表测评和教育。第1周:精神疾病常识;第2周:药物知识;第3周;康复知识;第4周:常见问题应对技能。第5周:评估患者的接受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内容的提问或请患者复述,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的知识改变方式再进行教育,如此循环反复到8周后结束。形式以个别辅导与集体上课相结合,时间不固定,以患者乐意接受的时间为宜,每周保证5次,每次30min。

   1.2.2 测评工具和时间 采用noSie和ipRoS量表及自制量表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和实施8周后进行测评和比较。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4名测评人员对各量表测查一致性Kappa值为0.80~0.93。 2 结果

   2.1 依从性 试验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由48.28%上升到86.21%;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由41.38%上升到75.86%;应对技能由27.59%上升到62.07%,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2 noSie量表评分 试验组患者noSie量表总分从开始到4周末、8周末逐步下降,表明经健康教育后患者病情有缓解与好转。见表1。

   2.3 ipRoS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8周后ipRoS康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见表2。表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noSie评分比较表2 两组患者8周后ipRoS康复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本试验表明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使之对疾病及药物的副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对疾病的应对技能和康复有了正确的认识;其次由患者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治疗信念,从而对患者提高和保持良好的依从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病情缓解 表1显示,noSie评分有显著变化,这与曹新妹[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一方面良好的依从性在控制精神症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护士的教育指导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促进了患者病情的缓解和改善。

   3.3 健康教育能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表2显示,两组患者8周后ipRoS康复评分比较显示试验组好于对照组,这与刑善勇[4]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护患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护患之间保持沟通与联系,护士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应对各种问题的技能,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正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有益的,能使患者获得医疗与心理支持、能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观察期短,样本数较小,其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8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拜金主义科学技术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社会责任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通过对我院高职、高专在校生1698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豆芽菜”体形得到了改善;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常见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城市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有所下降趋势;肥胖儿童及超重儿童比例增长较快;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地区学生口腔保健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弱点:如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危机及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存在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力劳动减少,体育锻炼不够,营养知识缺乏。其主要社会原因是家庭、学校放松了对独生子女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一些地方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健康教育却未受到重视,营养科学知识普及落后。

2结果

所以,未来医务人员的职能转变为如何指导病人去防治疾病,保健养生,而不再是单纯的治疗病人,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专门人才的竞争。所谓高素质人才,就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弱,或者心理素质太差,即使知识渊博、本事很大、品德高尚、仍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就很难淡得上生活愉快,也难以全身心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学校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所面临形势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人到教育思想观念,学校医学模式和人才健康成长环境的内核,全面审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努力为人才的聚焦和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观念、手段与环境条件。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卫生工作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3讨论

3.1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深刻阐明了学校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同时也对高等职业学校健康卫生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健康教育的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健康行为,引导其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以增强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而达到不生病,少生病的最佳健康状态。学校健康教育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传播系统的健康知识,培养正确的健康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高等职业学校医学健康教育要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进一步加大对高等职业学校健康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摆正健康卫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位置。②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全体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③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④加大对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投人,积极改善医学教育条件,树立重视营造良好健康卫生环境的教育观念,尤其重要的是要密切教育观念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要使全体师生都成为有理想,有头脑,身心健康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精神科健康教育篇10

论文摘要: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为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针对研究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现状,本文分析了如何进一步搞好研究生的体育教学工作的促进策略,以期能切实改善研究生的体质状况,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前言

《奥林匹克》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行动纲领,《奥林匹克》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随着奥运会火炬在全国的顺利传递和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体育文化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奥运会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奥林匹克精神在国内带来的巨大影响仍在继续。如何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使体育文化在国内得以广泛开展和传播,已成为不少体育工作者研究的最新话题。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体育文化的宣传等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研究生的体育与健康工作首先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研究研究生的体育意识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方案,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引导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形成强健的体魄,期望能为高校职能部门的正确决策与构建研究生体育教育新体系,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深入的开展,同时为加快我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甘肃省高校研究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研究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本科生相比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生群体的科研能力在逐渐增强,而体质却在逐步下降。

体质健康教育是健康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教学多年来的教育宗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具有增强体质、培养品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应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体质健康的新理念,培养研究生的练习兴趣,强化研究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使他们从体育运动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双重目标。为此,我们应精心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确保体育课有实际的活动密度与强度的要求,以促进研究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和全体体育教师要共同努力,改变研究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局面,真正实现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优秀、健康的建设型人才。

3.甘肃省研究生的体育意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研究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比较全面,有60.6%的研究生认为终身体育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很必要的,但对于体育审美意识的培养则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生表示不清楚,对于体育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也有34.5%的研究生表示不清楚。这表明,研究生虽然是学历较高的学生人群,但对于体育概念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体育文化底蕴较差。在“人文奥运”的文化背景下,积极开展研究生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只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

4.甘肃省高校研究生的体育行为现状

4.1参与身体练习的行为个体差异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能做到持之以恒、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身体练习行为的研究生占调查对象的57.5%,另外有23.4%的研究生几乎没有参与身体练习的行为,总结其不参加身体练习的原因,大部分是科研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导致没时间参与身体练习,还有10.4%的研究生回答是很难克服自身的惰性,不能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可见,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差异性较大。试想,如果单纯钻研科技而忽视身体健康状况,等到科研成果获得成功的时候身体却累垮了,这何尝不是科研领域的一大损失呢?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研究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力求做到“两条腿走路”,“脑力开发”与“体质增强”并重,此二者是实现我国教育培养最终目标的必然条件,缺一不可。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体质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开设课程等形式,逐步增强研究生对于自身体质健康的重视,使其科研能力与健康状况同步提高。

4.2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行为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在校研究生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状况并不乐观。在参与调查的样本中,经常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研究生仅占14.7%,这个比例非常小,其中女生比男生参与活动率更低,只有4.1%,而且从来不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数竟占到37.5%。我党在十七大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的建设中,我们要特别加强文化建设。这当然也包括体育文化建设,这就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和宣传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应特别重视研究生的体育文化参与行为的培养。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在高校校园里开展体育文化宣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文化教育等手段,促使更多的研究生能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去,使他们的体育文化素质整体提高。

5.结论与建议

奥林匹克运动自产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竞技在神圣的奥林匹亚举行,它是古代希腊人奉献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财富。奥林匹克运动一方面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要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强调了体育的大文化性质,在体育、文化和教育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奥林匹克精神要求在全人类创造这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奥林匹克精神的作用,增强奥林匹克精神的倡导和宣传,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体质健康教育,逐步加深研究生对于自身体质健康的认识,使其科研能力与健康状况同步提高,培养出科研能力强、业务素质精、身体健康状况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波.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4):6-9.

[2]唐照华.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意识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41-42.

[3]张吾龙.体育行为根源的社会生物学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5,(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