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政治哲学内容十篇高中政治哲学内容十篇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9:02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哲学艺术思维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进行融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手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思想政治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相对枯燥的一门课程类型,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讲解和传授,学生被动学习和思考,单一的教育手段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单调,尤其哲学部分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特别是哲学部分的学习热情较低。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有助于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哲学与艺术的思维融合,把艺术的内容和知识融入到哲学教育中,为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整个课堂更加丰满,这极大地丰富了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1]。

2.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内容相对固定和单一,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中,这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从内容角度来说,把艺术的内容纳入到了哲学教育的范畴中,扩充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统一起来,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创新;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观察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2]。

3.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思想政治教学中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思维观念,其中的内容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内容涉及了国内外众多的观点和认识,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不仅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了哲学知识和观点,而且帮助学生接触了艺术领域的知识和内容[3]。同时,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对于哲学和艺术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扬和传承。此外,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了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充分的理解,更加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培养,激发了其学习欲望,进而提升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路径探析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进行改进,进而促进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

1.注重对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内容与艺术内涵的分析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内容和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做好分析才能为后续各项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和前提。首先,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既包括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建设思想,也包括国内外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基础的法律常识和道德理论,而要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入口,选择正确的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哲学内容的教育是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核心,这就需要把重点放在哲学内容的教育中[4]。其次,需要深入分析哲学内容与艺术内涵。哲学内容博大精深,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涉及到国内外众多的哲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看问题角度,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哲学思想和哲学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去寻找其中所包含的艺术观点和艺术信息。同时,艺术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是人们对生活中各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表达,可以是现实的写照,也可以是对现实的再创造,有抽象的,有纪实的,而且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只有对艺术的内涵进行分析,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才能真正与哲学内容融合。最后,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中的内容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和延伸,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和创新的态度去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对哲学内容和艺术内涵的分析也要实现与时俱进,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2.寻找共同的切入点进行融合

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寻找到共同的切入点,这样才能着手进行两种不同内容和不同思维习惯的融合发展。首先,哲学与艺术的本源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出来的成果和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哲学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一种科学的观点,经过了社会实践的验证;艺术是从人们的情感出发的,是自身情感的表达,艺术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或者是对于事物的自身认识和理解,其中带有创新和创作的部分,是生活的一个延伸。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与哲学具有相同的本源这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5]。其次,哲学与艺术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然而它们最终成果的展现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都是需要不断进行分析总结,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哲学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指导和保证,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同样的那些历史遗留的艺术成果也都是人们的心血。从艺术和哲学诞生的过程来看,都需要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两者的又一共同之处,所以,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必须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地提升学生观察总结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

3.借鉴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内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生对于哲学内容的学习热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哲学内容相对的比较抽象,理解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哲学的内容比较枯燥,都是以理论和观点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自身学习热情不高,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就难以实现,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融合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类型丰富多言,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戏剧等等,而哲学几乎都是以文字理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造成了哲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调的状况。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可以充分借鉴艺术成果,以艺术作品引入到哲学教育中。例如,在哲学教育中,讲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时,可以把一些艺术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进行观察和总结,去发现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哲学观点,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艺术品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其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哲学教育,大都是以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开展的,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要想实现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艺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视频、音频,或者利用哲学艺术作品开展辩论赛的形式去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哲学与艺术思维的融合[6]。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2

一、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1.

两者区别

(1)教学理念: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在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原则;高中“生活与哲学”模块则重在体现理论教学“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从两门课程都属于思想政治课角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坚持“要精,管用”以及“三贴近”等,是共同的教学理念。然而,就其侧重点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为强调“要精、管用”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这一理论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生活与哲学”采取“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建构,意图通过理论文本与课堂教学,创设一个哲学体验与领悟的知识空间与思维训练场域,展示生活中的哲理,让学生感悟哲学的智慧。因而,理论教学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便成为一个主导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全面提升其理论思维能力;高中“生活与哲学”则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哲学知识,初步学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去观察、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示范教材显著特色是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块整钢”(列宁语)的理论特质,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这里,应重视课程中哲学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两部分中前置的奠基性作用。

“生活与哲学”为了克服中学以往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条化、成人化倾向以及内容上繁、难、偏、旧等问题,以“生活化”的知识模块建构课程,通过“生活逻辑”引申出“哲学逻辑”,即通过案例索引、问题设定与情景构建,让学生从中体悟与领会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思想及其理性思维。在这里,要注意它与其他三个知识模块(经济生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与哲学”置于最后,重点在于强化对学生理论思维提升的作用。

(3)教材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采取的是学科本位的理论逻辑结构;高中“生活与哲学”采取的是生活本位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两重关联结构。前者属于通用的学科理论结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知识,以“规律”作为逻辑主线层级递进演绎成一个严密的体系: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理论逻辑演进与人的认知程序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过程。而高中“生活与哲学”突破上述的通用结构,采取生活本位的“生活”与“理论”双重逻辑关联的模块结构,全书四个单元的逻辑关系是:如何看世界(哲学概论)世界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与价值观),其表层结构由生活中问题、案例与情景构成,对应的深层结构则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严密的理论逻辑。

(4)叙述风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简明文本呈现出理论阐释的系统性与思辨性;高中“生活与哲学”则偏向于专题叙述的通俗性与探究性。就前者而言,虽能讲究话语的简洁顺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一个特点,但全书逻辑性很强,主线非常清晰,注重原典引述,强调经典文献阅读,甚至在修订版中思考题的“案例”也多换成“理论材料”,不断强化其思想性与思辨性,体现着理论性强的特色;从后者来说,“生活与哲学”话语风格呈现为通俗性与探究性,集中反映在教材的“探究活动”和“辅助文”上。探究活动通过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叙述,引发其哲学思考;辅助文则设立“相关链接”(相关原理、实例、资料引述)、“名言”以及“专家点评”(相关原理拓展性说明)几个栏目,类似于网页文本超级链接风格。此外,教材采取彩页、配图的方式,更为形象生动地将“生活与哲学”联系起来。

2.两者联系

(1)高中“生活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基础。“生活与哲学”模块生活化、非线性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通俗性,那就是使教育对象先在较为感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为以后进入高校系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必要的铺垫。这也符合中学生与大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而确立的不同教学目标。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是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深化。这种“深化”,一是教学内容上的知识系统化与学科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不仅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囊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比如,2013年最新版深入贯彻了党的十精神。这对教育对象而言是认识上的提升和思想上的深化。二是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优化其思维方式,使之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整体性的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应用能力。如果说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较为全面系统的研习,那么,高中“生活与哲学”则是入门与预习。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理论上具有同构性与拓展性。虽然两者教材结构在理论形态上的构型不同,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内在逻辑来说,显然具有同构性,都吸收、体现了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教科书体系的改革成果,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本体论”体系。因此,两者的理论逻辑,都大致呈现为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的知识线索。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还吸收了近几十年来学界对哲学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人的异化与人的自由全面等,体现了理论的前沿性与拓展性。

二、两者的衔接性问题及成因

确切地说,两者的衔接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接性、连续性以及教学目标上的递进性、拓展性。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衔接性问题,则是指两者教学内容的脱节性与教学目标的失效性。这个问题较为集中在大学教育中,直接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缺乏新鲜感,对之兴趣不大。

对两者衔接性问题,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为两者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解决的办法是试图仔细寻找两本教材在知识点上的异同,以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教学时“避免重复”或者对重复部分“简单带过”。这是不得要领和不可取的。

诚然,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逻辑上的同构性,必然使其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复,而重复部分有时又会出现不同的话语表述,造成学生在理解上无所适从。比如,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础是什么”时,高中“生活与哲学”提出三点: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给出的解答是: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因此,弄清两者知识点上的异同,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重点讲解与深化解释。

然而,两者衔接性问题主要原因,并非在于两本教材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复性”或表述的不一致性。相反,只要这种“重复性”在教学中不是简单复述或低水平重复,而是在理论的深度、广度上延伸与拓展,对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无疑又是有益的。

两者衔接性问题成因较为复杂,大致有:

其一,应试教育倾向。这在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较为突出。这种倾向造成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灌输与记忆训练,忽略了该课程要求的体验教学与研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无法感受体悟课程的魅力与价值,并容易使学生的知识记忆出现碎片化与失真性,而不是内化为稳固的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到了大学学习时,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兴趣。

其二,过度“专业化”倾向。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较为常见。一些教师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增加课程的“新鲜感”,有意无意脱离教材而增加过多“专业”内容,离开了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的要求,致使非哲学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与理论基础薄弱,难以接受,进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致。

其三,高校与高中之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完善与否与成效高低,与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能否有效对接与递进拓展有密切联系。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学、中学的政治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大学政治教师不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与现状,不了解来自高中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与接受方式;高中政治教师对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进程也不太了解,往往只依据高考大纲施教。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上述两者的衔接性问题。

三、促成两者有效衔接的路径

1.

搭建高校政治教师与高中政治教师互动交流平台

一方面,建立起彼此长效的互动交流机制。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都有定期的教师理论学习课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让高校教师到中学开讲座,中学老师也到高校开讲座。这样,高校政治教师能够把最新的学术动态、时政解读与中学政治教师分享,提高其理论水平;中学政治教师也能让高校政治教师了解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状况,以及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相关哲学知识的把握程度,以便高校政治教师调整教学。

另一方面,高校政治教师与中学政治教师共同参与教育科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双方教师都应深入研究探讨的现实课题。当然,双方的教育科研项目并不限于此。在课题合作开发与研究中,高校与中学的政治教师就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以便彼此了解,各自优化其课程教学,避免两者教学上的脱节。

2.

活用教材,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设计与开展课堂教学

避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脱节,根本办法就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两者的课程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当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已明确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因而,两者的课程改革,都应重视“知识、能力、德育”三点到位以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三基落实。在这基础上,着力探讨两门课程教学转识成智、化知识为修为的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解决目前在大、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尚存在的过度“专业化”倾向与应试教育倾向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落入简单重复或低水平重复泥潭的法宝。对此,高校政治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应了解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体例结构与知识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区”,引出或导入新知识,提升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避免知识不合理重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相互借鉴优点,提高两门课程的互补性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两者区别的梳理,不难发现,就教材内容而言,大学课程理论性特征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流向理论化,使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就评价体系而言,高中课程又过于单一化,学生思维难以扩展,这都是两门课程的不足之处。然而,通过对比分析可见,高中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理念与模块,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感与体验性,学生往往容易接受,这或许是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关注之处。通过借鉴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更加“接地气”,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样,大学课程评价体系多样化,使学生对自己才能的展现有更多的机会,这又是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值得借鉴之处。总之,两门课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两者形成互补效应,从而提高两者的衔接度。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3

一、哲学思想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同时它也是建立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是大学生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最难研究和理解的原因如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有关工作本质性的知识,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众多现象中发现规律性具有理论规范性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这就是哲学思想中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发展过程。其次,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又是具有体系性的,其中各个不同的原理之间要有严谨而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困难重重,所以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建构应用哲学思想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哲学思想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得以合理建构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哲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想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个关于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大厦,必须要保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这些基本的砖石的合理性。这一过程的完成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尤其是哲学分析法的应用特别是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和概念语义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分析和形成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观点的概括和精炼也需要哲学思想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观点的得到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对概念的不断提炼和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哲学思想是必须要用的,因为哲学思想可以透过简单的外表看到内部的复杂性,帮助观点的形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体系的建构和对体系的反思和调整离不开哲学思想。因为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具有统揽全局的整体性眼光和建构体系的严谨的逻辑性。

二、恰当应用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哲学思想的恰当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和学科的建设中对哲学思想的应用有时候不是特别到位和准确,也就是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哲学思想应用的不足或者应用过度的情况,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建构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领域当中有许多的相似和相近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区分要利用哲学思想较大的辨别能力,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相关的学理的分析和辨别就做的不够清楚了,就会产生概念混乱的现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这些相近概念它们各自的含义都是什么,如果不利用哲学思想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研究,就会产生这些住概念的模糊不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的原理进行建构和讨论中也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例如哲学思想有一个论断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论题来源问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论题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当中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得来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的原理和体系生搬硬套过来,再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名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论题来出现的,这种论题的来源方式没有实践性和先验性。这种论题脱离了实践,是从概念到概念,而不是从实践到概念,这样容易使这些原理在哲学的相关原理中兜圈子,无法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成了纯粹的经院哲学。换句话说就是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不起当应用,除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哲学思想的误会,从而也不利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三、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4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哲学思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正处在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进程中,因此,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构中运用哲学思维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要把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特别是哲学概念的度。

关键词:哲学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56—02

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指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基础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对基本原理建构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而这一需求的满足必然要用到哲学思维。但是,在借助哲学思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究竟要遵循什么原则,如何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构中哲学思维运用的必要性

(一)概念的辨析和澄清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

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看作是一项待建的工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就是施工建设的地基。而相关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对于基本概念与核心概念来说,则更需要借助哲学思维来实现。从某个角度来看,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性的研究,这一结论是经过前人的验证而得出的。大部分研究学者都是将基本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开始,之后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范畴的体系进行建设。[1]

(二)观点的概括和提炼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

实际上,大部分的原理体系都是由多种观点或某种定理组成的,但是,对这些观点进行提炼或概括,从而使其具有规范性,则是原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基础内容之一。这一基础内容仍然需要依靠哲学思维来完成,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具有非常好的抽象概括功能。有些事情从表面来看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如果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其内部的复杂性就表现出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所有的基本观点,不论是定理,还是最终得出的结论,都能够借助哲学思维进行思考,从而深入提炼。

(三)体系的建构和论证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

将已有概念与定理整理、建构成一项完整的建筑工程,离不开系统性的思维与全面的眼光,同时,也离不开较强的学术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哲学发挥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并非分析某些细小事物的哲学派,而是一种广阔思维的世界观。[2]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须了解教育,同时,还要了解基本的政治与哲学,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特别是哲学概念的度

(一)哲学思维应用不足

站在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它拥有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具体边界以及理论定位等问题都十分模糊。[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广义与狭义共存,不仅如此,还有更广义与更狭义的范畴。因此,必须设立过渡与转换的临界点,在两个甚至多个层次中随意转换是不被允许的。就拿对“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来说,很多研究学者都称其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所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广义的定义。然而,在之后的研究与表述中,研究学者未经任何过渡地声称:“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阶级与社会集团对培养目标所给出的定义。

(二)哲学思维的运用缺少原则性

正如以上所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时不能缺少哲学思维,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哲学思维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些学者在提炼关键论题时,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作源头,更没有以历史经验为探寻对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生搬硬套,并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关键提要。[4]从浅层次上来看,这一现象是由学术繁荣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争论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需求而构成的经院哲学。这种行为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构做出贡献,甚至还加大了原理建构与教材编写的难度。

(三)哲学思维应用过多

由上述内容可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论题的提取不能在哲学原理中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哲学概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遵循“少即是好”的重要原则。哲学思维与哲学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在运用哲学思维的过程中借助哲学概念是可行的,但要尽量降低哲学概念的使用频率。专业的哲学研究往往会非常频繁地使用哲学概念,但是,当哲学运用到其他领域时,如果运用过量,就是不妥当的。不仅如此,过度依赖于哲学概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就显示出了哲学思维的愚昧。精细、系统的哲学思维应该是运用于无形的,同时,还是在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到多领域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中理应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它们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区别

实际上,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理论抽象层次更高,我们才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哲学问题,还包括实践中遇到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基本概念问题,通常情况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依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等。[5]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哲学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道德教育哲学,它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价值的论题与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非完全背离的。原理的阐释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元问题”,也会依赖于“元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所以说,上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提取出来的。其次,当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比较成熟的结论,将被“名正言顺”地归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有时也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相对分离与互动,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向高峰。

四、总结

将哲学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中是必然的,它能够解决后者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但是,必须掌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的度,既不能运用不足,又不能运用过量,否则都达不到应有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2]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若干理论难点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3]邓亚秋,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发展述评[J].学术界,2009(5).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给出的通俗解释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单来说,有效教学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学业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所学内容懂了、会了,并且还产生了学习兴趣。那么,面对高中政治枯燥、乏味的哲学常识,我们该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把哲学常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政治大都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之前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课程的准备、实施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为生活服务。高中哲学思想深奥、抽象、枯燥,单纯的理论记忆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哲学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与学生相关的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相应的哲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感悟哲学常识的伟大内涵。

教师把哲学常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仅指用生活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枯燥的哲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常识的本质就是对生活实践的体验,高中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惑,因此,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自己的难题,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哲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有效将深奥的哲学常识与学生普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不仅仅让学生对哲学理念有了一定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对哲学常识的进一步认知,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的哲学理论深奥、抽象、复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除了讲述理论知识还是讲述理论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知识点,学习兴趣受到极大压抑,无法保证哲学理论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情境和课堂学习氛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遇到抽象的哲学理论时,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动画等播放功能,把复杂的哲学理论用学生易懂的图片或者其他形式呈现出来,缩短了信息在学生头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再现教学内容中的各类场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哲学思想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哲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总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不仅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那么,在高中政治哲学理论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首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高中政治老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把学生从“听众”“观众”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敢于并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方案的设置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而不是继续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完实践和真理的哲学理论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的哲学理论分析材料。这样,学生自由谈论、分析,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巩固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如何实现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的有效性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丰富自己对哲学思想理论的认知,同时也要熟知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创造出一个适合本班学生的高效的高中政治哲学常识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6

一、理论依据

(1)后现代课程观:该理论是一种超越现代工具理性的课程观,它运用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课程设计理念。该课程设计理念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启发诱导与主动参与相统一、课堂交往多维互动及教材呈现动态生成等基本原则。

(2)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中提出:通过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最后改善了整个世界的教育理想。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不同。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主张拿全部生活作教育的范围,“社会即学校”主张整个社会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如此可以增加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这就使教育的资源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乡村的各种资源进入学生的视野。

(3)农村中学的教育资源状况、农村中学生本身教育资源总量上不如城市中学,加之农村普通中学办学条件下学生基础差、学生能力弱、学生状态也是一次“生本教育资源”。他们的周围存在大量的乡土资源,将这两种资源有机整合,有助于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乡土资源开发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主题相适应

高中思想政治课虽然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角度试图走近学生生活,但总体上仍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农村学生身处农村渴望城市,往往对身处其中的农村生活的价值有所忽视。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教育。近年来,美国等教育专家也提出回归乡村的教育思想。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人们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中看到了教学的生命价值,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中的资源,从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结合上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受学生生活形式统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现学科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为追求目标。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设计,追求预设性教学目标与非预设性教学目标相融合。教学内容的结构性源于教材内容的结构性,始于教材内容的演绎,终于教材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处理,是师生互动的材料。教学过程的设计追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学互动,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乡土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1)结合《经济生活》开发乡土素材性课程资源。本校地处农村,乡镇的经济生活是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高中学生也参与着乡镇的经济生活。无论是生产和消费还是交换、分配领域都存在大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例如:通过晋江市英林镇本土企业大捷龙超市的倒闭,谈如何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率;学生和农民的消费状况、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农村的分配方式,晋江市民营企业的分配方式等。

(2)结合《政治生活》开发乡土素材性课程资源。结合英林村民自治的状况、英林镇人大选举,英林镇政府与村民的关系谈村民委员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的性质;特别结合拆迁问题,谈政府的职能;调查村党支部的活动,引入我国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有关教学内容;结合晋江金井镇边防部队的情况,谈我国的国防教育,国防力量等;利用英林中学省级示范馆的图书梁文道的《常识》、《美国精神》、《美国的民主》了解我国的国情,比较社会主义民主和美国式民主,观看《的外交风云录》,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

(3)结合《文化生活》开发乡土素材性课程资源,晋江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县,晋江文化可称发达。自唐以来,在历代科举中,晋江一县,居然出现了一千八百多个进士、十一个文武状元,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同文化发达相一致的,就是经济的繁荣:唐代的晋江,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唐天佑年间,晋江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宋朝海上贸易繁荣,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时,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古晋江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到了元代,刺桐港已被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没有开放,晋江人就没有出路。为了谋生,一批批晋江的先人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或海上贸易,或偷渡出国,向着南洋进发。“十户人家九户侨”,是晋江最大的人文特色。现在的晋江有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200多万人,素有“海内外300万晋江人”之称,就是晋江的先祖们海外谋生的有力证明。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被列为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该街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所有的这些晋江侨乡特色乡土文化都可以很好的融入到高中政治课堂。

(4)结合《生活与哲学》开发乡土素材性课程资源。利用英林中学的省级图书馆和晋江市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的军事哲学》、《思想的力量》、《中国哲学史》、《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特别是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认为儒家哲学是都市哲学,而老庄的道家哲学是乡野哲学,哲学总体上是自学的,因为智慧是不会传授的。只有提供大量的素材,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会有智慧。让学生围绕晋江市民营企业家的智慧,结合《船夫与哲学家》的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思考如何建设晋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哲学依据。

四、发挥乡村教师在开发乡土资源中的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7

【摘要】随着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的快速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制定全新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政治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背书是高中政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让许多高中学生头疼的环节。倡导有效的记忆策略,让学生轻松背书,轻松记忆高中政治学习内容,是帮助学生减负的重要方法。加强有效记忆主导策略的实施,有利于简化高中学生政治学习过程。文章以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有效记忆的主导策略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活动;记忆;主导策略;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70-01

政治学科具有特殊性,要促进学生掌握足够的政治知识,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科学记忆。背书,是许多学生不喜爱高中政治学科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背书,而政治学习离不开背书,这就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学习积极性。传统意义上的背书是一种机械化记忆,在教学创新的今天应讲究背书的方法,组织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有利于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以知识体系构建为基础进行记忆

高中政治考试的题型无论怎样变化,答案都是课本中的内容。高中政治考查的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题目的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但是,许多学生都只是对课本学习内容照搬照抄,不会自主归纳,使学习内容不能合理地用在考试中。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哲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知识体系十分明显,学生只掌握哲学原理与内容是没有用的,只有将哲学原理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分析,才能让哲学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讲解哲学知识时,每讲完一个单元,教师最好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原理及其对应的方法论。学完哲学部分后,再引导学生从唯物论、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建立知识体系,让每个知识点都在知识体系中处于正确的位置。举例来讲,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发展及矛盾这三大方法论,其中矛盾涉及普遍性、特殊性、二者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点。在长期的总结与归纳中,学生会意识到利用知识体系记忆知识点,让记忆的思路十分清晰,也有利于政治知识的应用。学生以知识体系为基础进行记忆,看到相对应的题目时,就会锁定相应范围内的知识点,活学活用。

二、以

关键词为载体进行有效记忆

关键词,是提高学生记忆效率的重要凭借。许多高中学生都认为历史知识点比政治知识点要好背得多,相比于历史学习内容,政治知识点较为分散,且没有明显的联系,看起来很难背。对于学生在政治知识点记忆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

关键词记忆法背书。每次学习政治知识点,教师都要求学生拿着笔,将要背的内容圈出来。将大长段中的

关键词画出来,利用

关键词去缩句。先将知识点的主干记下来,再利用常识为其“添砖加瓦”,就很容易将大长段的知识点背下来。例如,学习有关于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知识时,这部分的知识点较多,且内容复杂分散,成为许多学生的学习难题。又如,引导学生记忆英法两国的政体差异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圈出政体、议会权利、国家元首、政党制度、国家权利重心、内阁稳定程度等

关键词,利用

关键词将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有利于记忆效率的提高。

三、以图表形式有效记忆知识点

高中政治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哲学三大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内容,其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知识点图表进行记忆,将知识点组织成一条条脉络,说到一个知识点,就想到另一个知识点,促进记忆有效性的提高。例如,背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点一起记忆,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执政方式等。记完表面联系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政府的知识点,再针对这一知识点图表中的性质、原则、宗旨与职能等进行记忆。同样的记忆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知识点记忆。除了政治方面的知识点可以用图表记忆法,经济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这样高效记忆。又如,引导学生学习宏观调控的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回顾有关财政的知识点,通过对比发现财政对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性。利用政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成个性化的记忆图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政治知识联系在一起,加强记忆效果。

四、以生活实例为载体进行有效记忆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进步,极大地拉近了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高中政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政治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够用课堂所学内容去指导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正是因为如此,生活事例就是政治内容的重要载体,生活事件或社会案例都可以成为学生记忆政治知识点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关注试卷上的题目,忽视了生活中的事例。分析题目中的案例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划出含有政治知识点的句子,并将知识点写在句子旁。其实,对这种课堂讲解方法进行转化,就可以产生有效的记忆方法。教师让学生反过来去记忆包含诸多知识点的事例,有利于快速记忆。例如,讲解消费观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去记忆正确的消费观与消费原则可能比较困难,学生很容易记不全面。如果教师针对每个原则给学生一个事例,则可以让政治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而且可以简化记忆。如“不攀比”这一条,就可以跟学生分享这样的事例:小林家庭条件不好,班上一些同学买了流行电子产品,他一定要父母买同样的电子产品。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去否定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自然能够记住“不攀比”这一消费原则。同样,讲解哲学中的联系原理时,教师可以给出蝴蝶效应的例子,让学生具体认知政治知识点。以生活实例为载体的记忆,相比于单纯的知识点记忆,记忆时间更长久,记忆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高中学生解决政治学习中的背书问题,会大幅提高学习效果。关注政治知识体系、

关键词及图表等手段在记忆中的作用,倡导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有利于更新学生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有效的记忆策略,让学生的政治学习变得简单,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盛士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154-155.

[2]刘晓惠.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分析[J].学周刊,2014,(11):90.

[3]谢以洪.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114.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8

儒学也是产生于社会与政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陷于混乱,各诸侯纷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这时有许多有识之士奋起,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目的在于消除战乱,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同时探讨战乱的深层原因,设计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儒学创立者孔子及其弟子特别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见,周游列国,目的在于说服诸侯王施行仁政,拯救苦难的人民,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政治哲学。

孔子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天下太平,他的理想人格就是古代圣王。例如,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尧、舜都是古代圣王,伟大的政治家。这正是孔子极力推崇的对象,是他的理想人格的偶像。

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过去都把它们只看作伦理的范畴,实际上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仁,孔子及其学生都有一些论述。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能“立人”、“达人”的人,自然不是普通百姓,应该是有一定权力的政界人物。如果说这里还有疑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论语》的另一段话中得到明确的论述,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诸侯统治的国称为“邦”,卿大夫统治的封地称为“家”。这里讲的就是统治“邦”、“家”的主宰者,就是诸侯、卿大夫。上述“使民”更明确了他们统治者的地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对百姓滥施。

关于义,孔子讲到“君臣之义”,讲“君子喻于义”,“其使民也义”,就是说掌握权力的君子要知道义,“使民”也要符合义,总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当官的实际内容就是行义。行义,包括对上级的忠诚,与同僚的和谐,也包括合理地“使民”。礼,主要是等级制度。“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臣“事君尽礼”(同上),“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礼是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仪式,特别是处理君臣关系以及君臣与民的关系。这些关系主要也是政治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智,就是知人,知人是为了善任。任贤使能,这是政治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樊迟问知,孔子说:“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又作解释:“学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还不明白,又去问同学,子夏说:“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拿直的木板放在弯的木板上面,能使弯的木板变直。提拔正直的人去管理百官,百官中有些邪念歪风的人也会变成正直的人。

信,守信用,主要是对人民守信用,取信于民。作为国君,要取信于民。当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又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对于士人来说,首先要取得上级的信任,才能当官任职,“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对于人民,也要在取得信任以后,才能役使他们,否则,人民就会以为是虐待他们:“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子张》)

说天讲命,论道议德,圣贤、礼乐、忠孝、刑政、教化、学思,几乎讨论一切问题,孔子及其弟子都围绕着政治这个中心。可以说,春秋末期,孔子和弟子们所创立的儒学,就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学说,就是关切社会的政治哲学。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把《诗》三百篇都背诵了,委任他官职,他处理不好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又不能独立应对;背的诗虽然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认为学《诗》不是为了背给别人听的,而是为了提高处理政务和外交的实际能力。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如果让没有学好的人去当官,孔子就会说:“贼夫人之子。”(《论语·先进》)这简直就是害人子弟。后世有权有势的官僚总喜欢做这种害人害己的事,前仆后继地把自己不争气、不成才的子弟安插到各级官职上去,最后招致身败名裂,甚至破家灭族之祸。孔子提倡的就是“读书做官论”,读书为了做官,读好书是为了做好官。

战国时代的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完全是明确的政治哲学的思想体系,他所讲的人性有善端,是给仁政的政治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把礼、法作为整个政治哲学的两大理论支柱。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强调法、忽视礼,成为很偏颇的“一断于法”的法家理论。法家理论使秦胜六国而一统天下,也使秦败于农民起义,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孔、孟、荀和《公羊学》的思想,并吸收从先秦到汉初诸子百家的思想,推衍出一套天人感应说、灾异谴告说,提出天人三对策,著成《春秋繁露》一书,大讲阴阳五行,颇似方术之士的论调。深入探微,就会发现,这些烟幕之下掩盖着的正是适应汉代现实需要的新的政治哲学。他的大一统论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政权。他的独尊儒术是强调用孔子的思想统一天下思想,以维护政治的统一。这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政治哲学。它在汉代几百年中对政治有指导作用,对后来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有深刻的影响。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核心是政治哲学。他成为继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之后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几百年的政治影响最大的一位哲学家。他所著《四书集注》成为几百年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他的思想成为儒学正宗,作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理学家的理就是治国之理。康熙皇帝读了宋儒性理之书,颇有体会。他说:“临莅日久,玩味愈深,体之身心,验之政事,而确然,知其不可易”(康熙:《性理精义·序》,见《四部备要·子部》,上海中华书局版)。他命令大学士李光地去编《性理精义》,自己为此书写序。朱熹思想能够指导几百年的政治活动,说明他的思想是深刻的政治哲学。

近代的康有为也是著名的儒家,他和弟子梁启超合作的康梁变法正是以儒家政治哲学为指导的政治活动。他的《大同书》正是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理想。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以儒家政治哲学为根据,提出一系列改革现实政治的理论,对近代动荡社会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在政治思想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从孔夫子到康先生,儒家思想以政治哲学为核心,大概还是可以说通的。

中国哲学为什么是以政治哲学为主呢?这与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于春秋战国那个乱世环境中(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都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讲中国哲学的。此前有一些哲学思想,一般还没有形成影响巨大的哲学体系),哲学家都是以救世济民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提出的都是关于社会国家如何组织、如何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的原则等问题。因此,百家争鸣中的各家学说多是政治哲学。

儒家认为,管理国家的人,应该是高素质的、道德高尚的、精神境界比较高的人。他们强调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是作为政治哲学的一部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终极目标是治国平天下。所谓“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修身,外王就是平天下。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伦理是为政治服务的。道家的《道德经》被称为“君王南面之术”的书,也是政治哲学的著作,其中政治权术常被后代政治家所采用。墨家十大主张都是治国方略。法家依法治国,更是不言而喻的政治哲学。纵横家的所谓合纵连横,都是政治战略,并有外交家的特色。研究天文历法的阴阳家原是科学家,在中国古代天命论、天人感应说的影响下,阴阳家也与政治发生密切的联系。阴阳家成为天命的代言人,为政治家提供精神支柱。先秦诸子百家都在探讨治理国家的方略,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政治哲学。在秦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后,诸子思想融会为新的庞大体系,形成相对完善、内容丰富的政治哲学。而这种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绵延到明清时代,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当今中国的现实。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9

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改革中前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要求,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任务。

据教育部门介绍,1985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原国家教委据此提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各项任务,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

1998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和教育部发出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十六大召开后,为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按照中央的部署,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仅成立了由校、院两级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课”领导小组,还大胆创新,推动教学改革。为提高“两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他们采取特殊政策,在岗位聘任上优先保证“两课”教师岗位,实行工作量与岗位挂钩。他们还鼓励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他们科研成果丰硕,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高校的“两课”内容不断丰富,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门,发展到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两课”教育不断创新。1998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对本专科、研究生“两课”设置作出明确规定。按照中央要求,从2003年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课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开拓,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搞好政治理论课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北京工商大学316大教室,会计系大二的一百多名学生正在听孙凤仪老师讲授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节时,孙老师先后播放了三个专题片,形象生动,切近主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兴趣,一些看课外书的同学也放下书本,专心致志看专题片。临近下课,孙老师给同学留了2道讨论题,让学生做准备,下一次上课,要用10分钟展开讨论。

在清华大学学生宿舍28号楼447室,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何龙标对政治理论课中的大课与小课结合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每学期二次至三次的自由组合,十几个人一组,由老师出题目的分组讨论效果最好,大家根据课程涉及的问题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式总结,收获很大,是那种一味枯燥地“我讲你听”所没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每年都有一批批高质量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高校政治理论课面临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各种思潮进入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等5个多样化的存在,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

高校一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认为,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必然要反映到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来,必然要反映到以贯彻国家主流意志为己任的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面对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开辟了崭新境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丰富了深刻内涵,对外开放的继续扩大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创造了繁荣条件。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渗透反渗透的斗争将长期存在,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倾向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在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充满发展机遇、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形势不容乐观。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科部詹文都教授调查,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形象与我们的期望形象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美誉度偏低,从总体情况看处于“三不太满意”状态,即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必须振作精神,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勇敢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记者在北京一所高校旁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发现有的同学在看课外书,有的在背外语单词,有的在玩手机发短信。“平时上课空荡荡,期末考试满当当。”一些学生这样形容有400个座位的“两课”大教室。

敞开心扉探求缘由

记者走访大学生发现,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有的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都反映,中学与大学政治理论课重复的内容较多。清华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除了讲授枯燥以外,高中学过似曾相识,使大家不愿再听了。如思想概论,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翻版,内容大家都知道。

北京邮电大学的杨瑞萍教授谈起政治理论课时十分激动,她说,大学生对政治课逆反的原因主要在中学,中学与大学的政治课设置存在严重重复现象。以哲学为例,从初二就开始学生产力、生产关系,高三的文科又学,会考还学,到了大学再一次学,虽然说大学的理论性强了,但学生们总感到刺激不起兴趣,政治课的夹生饭,要由大学来消化。我们这些大学政治老师在忍受中学政治课的恶果。

在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宿舍穿梭,大学生们坦诚地告诉记者:教学方式枯燥,一味地说教灌输,不仅使工科院校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文科学生、研究生也是如此。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在讲这些东西,大家都有点逆反心理。

在学生宿舍与大学生们交流,深深地感受到激烈变革的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极大,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些政治理论课教师说,即使“两课”讲得好,受学生的欢迎,但他们发现,教了5天,学生回家过2天周末,教学效果就全没了。他们叫:“5+2=0”。

记者走访学生宿舍时发现,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拥有电脑,虚拟的网上生活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来到一所重点大学学生宿舍,一位硕士研究生正沉浸在网络中。他说,现在学生中很少有人看报纸了,有些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网络,哪天都要上网几个小时。这位同学还将校园网址告诉记者。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思想观点有害、内容错误甚至反动的信息经常出现,这些信息量大、及时、新鲜,极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政治理论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很容易被冲淡。

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学校,将自己的见闻汇集交流,尤其对社会阴暗面议论较多。家乡有些地方官、欺压百姓等社会现象,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一些腐败消极现象,都是一些大学生宿舍睡觉前“卧谈会”的主要话题。在中央戏剧学院一位王姓同学的宿舍,她告诉记者,宿舍里,“童谣被打”事件等演艺界的桃色新闻同学们议论的较多,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等“潜规则”已是演艺圈里的公开秘密,艺术院校里的女学生傍大款已不是什么新闻,不信周末你在一些艺术院校门口看看,许多女学生都被名车接走了。一些学生为了成名,不惜任何代价。最近报刊上揭露的一些演艺界的丑闻,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

抓住“入耳入脑”这个“牛鼻子”

一些长年工作在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认为,增强高校“两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关键在于“入耳入脑”,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断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两课”真正成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李仁玉认为,目前“两课”教学60个学时,量太大,总量要精简压缩,具体内容可以有增有减,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可以增加,其他的内容可适当减少。北京邮电大学高维钫教授等人赞同普通高校本科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合并为一门,他们认为,这3门课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三次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在理论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还有的教师提出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课合并为一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一门。

许多教师提出,要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组织力量专题进行调研,使政治理论课按照各自特点明确定位。既要从实际出发,体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连续性和开拓性,更要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做到衔接自然,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一些教师认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有内在规律的,要不断探索,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才能使大学生们对政治理论课保持新鲜感,才能使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入耳入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记者采访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的骨干教师退出了讲坛,许多高校存在着队伍老化、人才断层问题,并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制约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培养中青年骨干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某高校有40位教师,负责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两课”等教学任务,人手紧张,前毕业的老教师已经全部退休,目前大部分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不仅教师数量少,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俱佳的骨干教师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是矛盾的主体。北师大的林建成博士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他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一是要改变学术水平低的现状。政治理论课的量很大,许多老师没有时间搞科研,成为教书匠,没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自然很难把课讲好。二是改变视野不够开阔的现状。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需要广泛的社会知识,许多教师对社会缺少了解,由于经费的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外地考察,到国外就更少了。三是改变一些“两课”教师对本职工作没有兴趣,认为政治理论课学术性不强、不算真正做学问的看法。

北师大的吴向东副教授等教师建议,国家应实施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工程,制定5年至10年的中长期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尤其注意培养35岁左右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同时要拓宽政治理论课人才的来源渠道,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和吸引各个专业的年轻教师投身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在“两课”课堂,一些学生对老师讲的既没入耳也没入脑,一些人虽入耳但没入脑,只有少数学生既入耳又入脑。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刘雄涛、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副院长杨瑞萍等教师认为,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有效性,是“入耳入脑”的前提,而增强“两力”“两性”,既涉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体现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色,更取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清华大学一些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采取的“自由结合、分组讨论”的教学法十分赞赏,每学期组织二三次的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老师出题目,每个同学都发言,对一些理论问题深入探讨,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式发言,同学们赞扬说,这种教学方式联系实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高中政治哲学内容篇10

1.构建网络,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一轮复习,对书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我们的知识仍然是零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把握书本知识,必须根据高考考点,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教材内容分单元或板块进行复习,如《经济生活》可以从消费(包括货币、价格、消费等内容)、生产(包括宏观上的发展生产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微观上的公司、劳动和就业等内容)、分配(包括微观上的个人收入分配和宏观上的国家收入分配)、交换(包括国内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的经济全球化等)四个方面搭建知识框架。《生活与哲学》可以从前言、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五大板块构筑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要注意知识的点、面结合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某一课内容的复习也要注意构建这一课的知识网络,如《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构建如下网络进行复习。

2.发散思维,多角度解读教材

二轮复习,我们的思维不能仅局限于一个模块的内部。有些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其他模块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例如,《经济生活》模块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在《政治生活》里,便是政府履行相关的职能;《政治生活》模块中的政治制度,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都叫上层建筑;《经济生活》模块中的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等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矛盾观点;坚持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理财观、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原理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原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等内容都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营”、“公司经营成功受经营战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信誉形象等因素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内容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经济生活》模块中的“以人为本”和《政治生活》模块中的“对人民负责”、“执政为民”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经济生活》模块中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文化生活》模块中的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和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等。

3.关注时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时政性。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从不回避热点问题,恰恰相反,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要关注一些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了解一些涉及民生、经济、环保方面的问题。要学会运用书本知识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例如,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这一热点问题,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体现了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说明了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哲学道理。今年高考,我们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有:中共十、莫言获诺贝尔奖、争端、欧债危机等。

4.加强训练,提高备考能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