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0:45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在学校内掀起一场体育锻炼热潮,营造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气氛,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强劲动力。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新时尚,有着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符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初中体育素质教育。

一、拓展训练教学目标

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要遵循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习领域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拓展训练在满足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大目标上有着更大的教学优势。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树立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转型关键期,多数初中生有着叛逆心理,在拓展训练中让学生参与团队合作,体会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拓展训练教学的一大优势。

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实行“体验―感悟―分

享―经验―应用”教学模式,经过循环式五大环节才能真正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在体验阶段,学生亲身体验拓展训练项目,锻炼身体素质,参与体育运动;在感悟阶段,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成败,感悟自己体育运动收获;在分享阶段,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倾听其他学生的感受,分享体验、感受,深化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和感悟;在经验阶段,学生经过相互交流分享感悟,分析成败原因,获得拓展训练经验,升华体育运动思想和方法;在应用阶段,学生结合拓展训练所得,总结经验教训应用于体育运动和生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力求在一节课内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做好准备活动,注重过程分享,教师要适当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场地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拓展训练项目难度。

三、拓展训练教学内容

结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条件、初中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拓展训练内容。初中生性格叛逆,对社会、父母、学校较敏感,可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如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齐眉棍、驿站传书、盲人方阵、众志成城、解手链、七彩连环炮、十人九足、袋鼠跳、链接加速、搭桥过河、心心相印、地雷阵、盲人足球、电网、人椅、珠行万里、疯狂的设计、高空飞蛋等,增强学生间的信任、合作,增加学生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个性叛逆期,有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并不适合初中阶段,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情况,改编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

四、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要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性”原则。在拓展训练科学评价中,要合理、明确地评价,切忌依靠经验评判。在拓展训练发展性评价中,要关注预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关注拓展训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非学生是否完成拓展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对拓展训练实施激励指导和调节反馈,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在拓展训练中,安全是生命,需要在拓展训练项目中将安全置于第一位,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拓展训练评价中,要ξ宕蠼萄Щ方诮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全程表现和感悟分享,实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评价目的。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必要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符合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将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和拓展训练相融合,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参加拓展训练,学习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强体育运动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初中体育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初中体育教学指明课改新思路。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课堂拓展训练

一、注重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对于初次接触拓展训练的人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安全问题极为重要,对于一个活动的组织者或者指导者,安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某种程度上拓展训练是比较具有安全性的,但是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一旦出现事故,后果较严重,会给受伤者带来深远的影响,比如“高空项目”。所以我们要极其留意,在开展这类课程时应当优先考虑。

二、注重拓展训练项目内容的设计

拓展训练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我们首先应该重视的问题。在项目内容设计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个人挑战项目与团队协作项目相结合

拓展训练项目灵活多样、内容丰富。项目大体分为高空项目、水上项目、陆地项目三类,在每类项目中分为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所谓个人项目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保持平稳的心态,经过一定挑战,更好的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并认识人生真谛“真正的‘敌人’是自己”。通过拓展训练的个人项目可使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身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磨练坚强毅力,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正确面对困难,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团队项目就是要全体学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通过学员互相沟通、理解、信任、协作共同解决项目实际中的困难,更好的完成项目任务。

(二)针对性

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初中生处于由儿童向成年的过渡期,既有别于成年人,又不是昔日的儿童。此时的身心正在受外界条件影响下迅速发展,他们面临着个体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青春期所特有的多种心理冲突而导致的困惑、不适和焦虑,也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期望压力,特别是由于升学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主要从他们的性格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内容来完善他们的性格特点,做出正确的引导的同时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三)可开展性

本人所在的地区现在还没有关于拓展训练的专门基地,所以在项目的开展上还存在局限性,比如个人挑战的高空项目,团队协作的水上项目都不能顺利的开展,所以按目前现在的实际情况,只能开展一些地面项目,这些地面项目还要根据学校的经费多少来选择,经费多的可以准备一些较复杂项目的器材。

三、注重教师在拓展训练项目中的分享

根据本人调查发现,教师45%认为学生之间学会分享是很重要的,50%认为是重要的,根据拓展训练的流程“亲历――实施――分享――总结――应用”,分享是整个流程的中心,是拓展训练的一大魅力所在。这个也是锻炼学生的一种方式方法,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也就是学习者将参与活动的体验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主要采用的是项目回顾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让参加者把自己的看法感受发表出来与同伴分享,这样每个人都会从其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分享,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从而对待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全新的较完善的理念。在整个分享的过程中,教师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分享极为重要,因为初中生处在少年期的成长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所以团队分享总结出来的知识与经验必须建立在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一但脱离,教师应及时、正确的引导过来,而不是直接打断。

四、注重拓展训练的师资培训

在拓展训练中,虽说是通过体验、分享拓展训练项目本身所包涵的内容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针对学生还是需要正确引导的,所以专业化的师资是开展拓展训练课并能更好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虽然初中有较强的体育师资队伍,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具体内容的知识和课程设计的能力。根据目前本人所在地区实际情况,体育教师缺乏对拓展训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拓展训练的经历很少。

五、结论

总之,为了更好地开展拓展训练丰富教学内容,发展教育,建议教育局出资建设拓展训练基地。为在学校难以开展的项目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可以面向社会开放。形成一种运营模式服务社会,让拓展训练设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其次,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内容设计要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应保持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连续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上课情况,及时做好拓展训练内容的调整。做到层次清晰,目的明确。避免项目内容的重复。再次,在开展拓展训练课之前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组织方法和注意事项,为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浦红旭.关于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与论述[J].科技与企业,2012/20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3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其中实践性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分享。

笔者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一线,通过大量听评课发现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运用教材。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同学科教师各自为战,整合教师的经验优势不能形成合力,青年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强,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样,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三是部分老师的课堂观念陈旧,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五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沟通较少;七是学生组织性较差,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课堂上缺乏纪律性,缺乏对自我的掌控;

针对以上在初中思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都进行了“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分享是对体验的升华,学生将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情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进行交流分享。体验分享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出示视频、图片、漫画、歌曲、复习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自主学习:出示结合教学目标的学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探究体验:设置情景材料、课堂小辩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活动等让学生感悟体验,从中获得认识和情感;交流分享:在组内或班内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谈收获、感悟,谈今后学习生活中的打算,从而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多元评价:包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小组捆绑式评价和课堂评价,考虑到小组使用情况、班级特点和教师授课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师生评价和课堂评价:师生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当堂对学生讨论交流情况的及时反馈,课堂评价主要采用课堂练习,练习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书面的。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在于依托于新的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能力,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三、“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良好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教学兴趣高涨,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而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一堂课下来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交互的形式,有利于师生两方的情感体验,教学不仅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方式。课堂上教师接受每个学生的亲身体验、倾听所有学生的意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尊重并喜欢老师,从而体现了“亲其师才信其道”的真理。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目前“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问题

自从“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方面来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教师方面,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新教师较多的情况下,有助于形成较为稳定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教学质量普遍得到一定提升。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

1、教学模式趋于形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虽然被引入了课堂,但是只有个别教师真正把它当做一种模式去使用,大部分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学流于表层的模式,学生的参与不足,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

2、部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但是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尽管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但是这种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生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始料未及的,是教师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当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时,在短时间内有一大批教师是很难解决的。

同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理解水平都层次不齐。因此,面对同样一个事物,让学生们自己去体认,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去体悟,所得的结果会因人而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比学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强迫学生接受他们的认识,所得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

3、缺乏对应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对学生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更重过程性评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包含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积极体验使人精神愉悦、情感高涨、乐于参与;消极体验使人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易从心里上形成挫败感,失去战斗力。目前,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的评价仍然以考试成绩这一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标准,而对于学生关于“体验分享”的结果评价,尚缺乏标准的体验式评价系统。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4

随着知识经济体系的扩张,使得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知识管理最大的难题就在知识分享,同时也是组织衡量知识管理或组织学习绩效最主要的一项要素。学校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教师间彼此分享个人经验与知识,促使知识在学校中交融与扩展。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主流话语的今天,教师间的知识分享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然而,就实际运作而言,由于来自组织、领导、个体等方面种种障碍,教师为了维持其在学校的地位和权力,经常“守住”自己的知识,或只将知识与他们所谓的“自己人”分享,教师知识分享意愿和分享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这是教育革新与发展的一大阻力,是让人忧虑并值得探讨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介绍与引进阶段,对教师个体的分享行为还没有实证研究。面对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测量的需求,探究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编制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问卷,对今后同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分享行为在研究上还属于初步阶段,因此,现在还没有一致的定义。Senge认为知识分享行为不仅仅是一方愿意将知识传达给对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对方了解知识的内涵及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他人的知识,并发展成个人新的行动能力。Hendriks以“沟通”的观点来描述知识分享行为的过程,指出知识分享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通过沟通,以共享事实、观念和态度的过程。Hooff&Ridder认为知识分享是个体间相互交换知识(显性和隐性)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就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殊性而言,教师之间分享的本质应该是一个沟通学习的过程。本文依据Senge学习观点下的知识分享,对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做以下界定:在学校情境中,传递知识的教师借助知识传播的媒介或直接与知识接受者交流、沟通、协商,以便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内隐和外显知识)传递给其他的教师个体、团队或组织,以推动教师彼此间的相互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发展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1)途径一:访谈。给被访谈者呈现知识分享行为的概念内涵,被访谈者理解之后,请他们列举知识分享的事例,陈述自己学校的知识分享状况。通过对广州和佛山的4所中学的12名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知识分享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技能等、参与集体备课、参加研讨会、校园网站互动。这几个方面也符合本文关于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是一个学习、沟通的过程的定义。 

(2)途径二:开放式问卷。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情况,编制出教师知识分享的开放式问卷。参加调查的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班的学员65人。要求被试根据问题尽可能列出相关内容(最少3条),并按重要性先后排序。 

(3)途径三:文献收集。查阅了Hooff和Ridder编制的《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量表》、Bock和Kim编制的《知识分享量表》、台湾学者黎士群对企业组织中知识分享行为的三维度划分共10项、石启宏的《国民小学知识分享》问卷24个项目、杨玉浩,龙君伟的《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问卷5个维度20项[8]。 

综合教师的访谈资料、开放式问卷的资料和国外相关文献,初步确立了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构成层面,编制教师知识分享的初试问卷,共有36个项目,其中访谈和开放式问卷中共收集项目20项,合并国内外问卷中选取14项。 

2.预试问卷施测 

(1)预试对象。在广州和佛山的6所中学里随机选取300名教师发放问卷。回收225份,有效问卷183份。其中男性74人,女性109人,教龄5年以下的107人,教龄6-10年的50人,11-20年的12人,20年以上的14人。初级职称71人,中级87人,高级25人。 

(2)预试分析。第一步,采用p值法删除CR值较低没有达到显著性的2个项目。第二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componentanalysispCa),正交极大旋转(Varimax)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删除负荷低于0.50的项目7个、交叉负荷高于0.40的4个项目,题项数小于3的2个因子共4个项目。最终教师知识分享问卷保留19个项目。第三步,对这19个项目再次进行因子分析。最终确定抽取出来的有效因素为4个,累积方差解释率达69.517%。这样最终得到19项有效项目组成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正式问卷。 

3.正式问卷施测 

(1)施测对象。调查对象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班学员。调查共发放问卷632份,回收问卷573份,实得有效问卷546份。其中男性214人,女性332人。教龄在5年以下、6-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分别为282、153、78、33人。 

(2)统计处理。问卷搜集结束后进行废卷检核,录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将有效样本随机分成两半,一半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n=273),一半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n=273),差异检验显示两部分样本在性别等个人背景变量的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斜交。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Lisrel8.70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5

翻译人才从高等院校毕业进入从事民族事务翻译工作的翻译组织之后,还不能适应民族翻译工作的需要。翻译组织必须不断地对民族事务翻译人才进行持续的在岗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如翻译记忆软件、资源提取软件、文档格式编辑软件;而协同翻译技术、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数据库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桌面排版技术、翻译报价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是高度依附于个人的、主观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个人基于长期经验积累起来的操作性知识,往往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因此很难形式化和结构化,也难以为他人共享。波兰尼将这种难以编码、隐晦、抽象复杂、模糊、难以被识别和认知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经验性强、缄默度高,缺乏具体表现形式等特点。世界经合组织将知识分为四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大多为显性知识,在学校学习阶段基本已经完成;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大多为隐性知识,往往要在实际的行为处事中习得。诚如彼得•德鲁克所言“:技艺不能教,也不能学,也显示不出任何普遍原则来。技艺细分成各种行业,每一行都不相通,各有自己的技术法则。技艺靠的是经验积累与拜师学习,而不是靠学校的课程学习。”因此,从事民族事务翻译工作的翻译组织必须意识到对翻译人才进行在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民族事务翻译组织,对翻译人才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其翻译技能的主要途径就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吸收。

二、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促进隐性知识传递与共享

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是译员在长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通过解决一个个难题逐步总结、累积得来的。在民族事务翻译组织,译员掌握的翻译隐性知识越多、越全面,工作效率就越高。因此,掌握一些关键性的隐性知识,如翻译辅助工具的操作技巧、翻译诀窍和操作经验等就能获取某些特殊经济利益,如拿高薪、获得升职机会等。如果把这些隐性知识拱手让与他人,隐性知识的垄断性就被打破,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就会丧失这种竞争优势,由隐性知识带来的超额利益及个人内心的成就感也随之丧失。因此,高水平译员出于利己主义考虑,往往会隐匿自己独有的知识,本能地对隐性知识共享产生抵触,这种心理导致隐性知识难以传播。但译员作为翻译组织中的个体,其利益与翻译组织的利益又是息息相关的。隐性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性质上不同于金钱交易。布劳曾这样评价社会交换行为:“尽管社会交换的重心落在某种外在价值的利益上,或者至少落在对好处含蓄地讨价还价上……但是社会交换对于参与者总是带有内在意义的成分,这一点使它有别于严格的经济交易。”高水平译员共享隐形知识不一定是为了明确的经济回报,可能只是为了响应组织规范,实现组织目标,出于某种共同认同,或精神奖励。基于此,翻译组织对民族事务翻译人才的激励不能仅仅从经济利益出发。翻译组织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积极营造一个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环境,尽最大可能激励高水平译员向外传递自身的隐性知识。翻译组织的文化氛围越是积极合作、友好信任、鼓励创新,高水平译员越愿意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同时,翻译组织还要为高水平译员提供充分的激励诱因,如一定的精神鼓励、可预见的获利前景、淡化竞争、充分信任的组织环境,都会使高水平译员有充分的动机实现隐性知识共享。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还可以改变利益评价的标准,建立起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利他目的的知识共享行为,最终为组织创造出一种群体自发地从事知识创造、学习、传播的氛围。“老资格者对专业问题的令人兴奋的内行讨论和愿意把新手看作是同行的态度是对后者的鼓励,这象征着把他接受为一位完全合格的专业人员。他回报以恭敬的钦佩,这是对老资格者的报答。”团队建设是组织用来营造员工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的有效方式。民族事务翻译组织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团队培训,培养翻译人才之间忠诚友好的感情和开放坦诚的沟通交流氛围,树立团队共同的愿景,促进相互认同与了解信任。民族事务翻译人才之间隐性知识共享利益的均衡和相互信任可以促进知识传递的意愿,从而消除隐性知识共享障碍。

三、合理安排译员配置,促进隐性知识识别与吸收

作为隐性知识的翻译技能,其共享是否成功,除了高水平译员的知识转移意愿之外,还取决于初级译员的知识接收能力。从翻译组织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初级译员的知识接受能力是隐形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初级译员是否可以充分接受、理解共享知识,是否可以积极消化并因地制宜地应用这部分知识是极其重要的。由于个体心智模式的差异,高水平译员传递出的隐性知识往往与初级译员不匹配,结果初级译员要么不能识别该知识,造成知识的流失;要么在接受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吸收,造成隐性知识共享的迟滞。隐性知识的接受往往是初级译员感悟和顿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者,学习能力较强的译员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隐性知识的,而是一个隐性知识的体验加工过程。在任何翻译组织中,译员所掌握的行业知识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是不均衡的。由于译员的从业时间、个人经验、经历、个人禀赋、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不同的译员所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有的译员掌握着翻译业务中前沿的、高端的、广泛的知识,有的译员却可能只拥有相对落后的、已被普及的或格式化的、狭隘的知识。从掌握行业知识的熟练程度、先进还是老套、行业知识的多寡,可以把译员分为专家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专家级译员拥有的隐性知识不仅包括本行业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诀窍,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这类隐性知识与个人经历、工作经验和工作内容息息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中级译员基本掌握了翻译组织的业务知识,能够基本胜任本职工作,与专家级人员的沟通相对比较顺畅,能够较快地领会专家级员工的意思表示。而初级译员往往是进入翻译组织不久的新人,翻译业务知识都比较生疏,与专家级译员的业务沟通会存在障碍。译员之间知识水平的接近程度是民族事务翻译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基础。隐性知识共享可以看作一种知识交换关系,译员会采取交易成本最小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译员间的知识水平越相近,其相容性越高,则知识交换成本就会较低,交易成本也较小。译员间知识差别越大,知识匹配率越低。因此,翻译组织的管理者在分派翻译任务时,要考虑组织的长远规划,抓好译员的梯队建设。在同一个翻译任务中,要做到专家级、中级和初级译员的适当人数比例配置,在具体的工作中以较小成本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从而达到对译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让客户参与翻译活动,共享外部隐性知识

民族事务翻译组织主要是提供语言服务,尽管翻译组织在走专业化路线,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译员的知识更新未必赶得上技术的更新。国际译联在200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携手合作”中提出:“翻译服务方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目的,使双方认识到优秀译文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学翻译、技术翻译、口译、术语翻译或是字幕配译,无论客户就在马路对面还是在五个时区以外,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到翻译进程当中,都会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并最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为保证翻译质量、提供专业化的翻译产品,翻译需要客户的广泛参与。译员把握不准的专业术语和表达,需要客户投入精力帮助建设术语库,译员也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依附于具体客户的隐性知识,因为专业性很强,往往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译员在与客户接洽、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还可学习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隐性知识。现在有的民族事务翻译组织主要承接一些本地化公司的外包业务,这些本地化公司很多都是国际化运作,具有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民族事务翻译组织在为这些国际化运作的大公司服务时,则可以通过沟通交流、互访的形式学习对方的先进理念。民族事务翻译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不仅是译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翻译组织与外部客户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民族事务翻译组织的客户也是翻译组织翻译活动的重要力量,吸收和共享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也对提高民族事务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信息技术

G434;G633.8

化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零散性还是远远地低于其他许多理论性学科的,难道相对于来说也不是最大的,因此,只要你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化学这么学科就不会成为让学生头疼的学科,反而能从中得到许多快乐。只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娇羞环节和教学内容,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课件的制作,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化学课堂的教授方式大多是简单的口头讲授,这种的教学方式显得比较单调乏味,不能很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和意识方面都处在一个成长期,所以需要有一个正确合适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思维和水平,让他们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化学意识,否则会让他们觉得化学课的学习比较枯燥无趣,也就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课件,以此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由于这一章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ppt展示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简单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给他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课堂中的相关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共享化学资源,丰富学生们的课后学习生活

信息技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富有较强的灵活性,不论是在时间方面还是空间方面都可以灵活多变,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也是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不相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生硬,不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在知识的扩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教学时,应该建立良好的化学教学资源库。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现代,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优势,将一些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化学知识补充给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共享资源的特点,将一些有趣的化学知识给学生进行分享,让他们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可以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化学方程式的动画剪辑视频,通过音乐的强烈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舒适的感觉,营造一堂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塑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怼>俑隼子,在教学九年级的第二章《制取氧气》这一节的知识时,笔者就首先让学生思考关于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由来,然后给他们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氧气检验的一些基本原理,由于实验教材和场地的不适合性,然后就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氧气制取的一个实验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视频来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由来,以便他们充分地了解方程式的各个组成部分,更清楚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具体操作步骤,接着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功能给学生制作了一个知识的题库,题库中的内容大都是这一节的课程教学中的内容,让学生对题库中的题进行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加强所学知识,课后的自主练习也能加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实验教学视频,形象生动地讲解化学实验知识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由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的,所以教师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在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许多的实验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按照缜密的安排和步骤进行,而且许多化学的实验有较长的时长,所以教师是很难做到在现场完成的,只能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就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用到的一个实验工具。初中化学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和一些不好现场操作的化学实验做成视频,直观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让他们即使没有亲自动手做实验,也能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方面的知识,了解实验的具体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单员的化学教学时,就可以借助一些实验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进行播放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养成他们不断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常见的金属铁、铝、铜等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化学反应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思考,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通过这种的实验视频播放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弊端,一改以往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和无趣,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增加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去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化学题库的创设、化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化学实验视频等等来帮助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同时也应该创设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7

如果我们英语老师能构建出适合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抓住这些学生的“特殊个性”因势利导,让他们改变以前英语学习上的不良习惯、错误方法等,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进而使全班学生能在快乐地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那么初中英语教学将能够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实践积累,发现分组分享教学法便是能够让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初中生群体畅享英语学习的法宝。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分组分享教学法就是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分组分享教学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初中英语课堂上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群体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全班学生在快乐地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成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学习是十分有效的经过实践,我发现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对合作教育的创新。它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

1.先摸底,后分组。

分组之前,我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与分析。我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弄清了他们对所学习过的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学科上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在完全摸清了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之后,我把45名学生平均分成9组(小组的个数可以按学生总数灵活组成)。每个组内学习能力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数目相当。英语成绩较好、责任心强且能起表率作用的同学任正组长,具有“特殊个性”,总是喜欢在英语课上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当副组长。让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当副组长有如下的好处:一是他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器重、信任后,心理上会有极大的满足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极大增强,因此他们会一改以前英语课上的不良表现,努力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二是身为组长的责任意识迫使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在对别人负责的同时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这样分组的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这样做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让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向上,同时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反过来促进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这样有利于增加组内乃至班内的凝聚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

教师能腾出双手,有的放矢,给予成绩薄弱的学生以更有效的帮助

2.明确目标,合理量化。

我把学生分成9组(每组5人)后,建立了表格就课堂纪律、小组合作情况、课文背诵、单词默写、作业质量进行评分记录:

(注:课堂纪律至作业质量5栏内容用优、良、中、差评价,对应分数分别为4至1分)

该表格正副组长人手一份,副组长记录自己组的成员,正组长记录其他组的成员,如a组长记录b组成员,b组长记录c组成员。为了确保公正,我要求学生做到:1.无两组正组长相互记录对方组员现象。2.正组长所记录的小组每周更换一次。3.我随时检查,比较副组长记录自己组成员的得分情况与其它组正组长记录该组成员的得分情况是否吻合。

3.合理运用正负分激励方式。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的测评结果,每周五算出各小组得分总和,并根据各组得分的高低进行正负分激励,鼓励学生合作分享。激励方式如下:

正分:

(1)全组得分总和全班最高的前三组所有成员,成绩册上每人平时分加3分,并且我利用校信通平台发信息告知全班家长得正分的学生名单,以作表扬。(后来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证明,学生非常看重该项奖励。)

(2)所有小组个人得分前2名的学生平时分加2分。(该项奖励确保努力付出的学生不受挫——即使他们所在小组暂时落后,个人的勤奋付出也能得到认可。)负分:

(1)全组得分总和全班最低的小组所有成员成绩册上每人平时分扣2分,并由正副组长带头,全组成员开会找出原因,于下周一第一节英语课前以书面形式告知英语老师,并在下周英语学习过程中努力改变小组落后的状况。

(2)因正副组长不胜任导致该组连续两轮得分总和为全班最低时,该组立即更换组长。这种正负分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只有合作分享才是硬道理,单枪匹马的努力成效远不如全组同学齐心协力换来的成果更显著。

有了为本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发挥创造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本小组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同时小组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它使学生因自己不能为本组争光或因做了有损于小组荣誉的事而感到愧疚。因此原本英语课堂上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群体便会自觉地改变他们先前英语学习上的不良习惯、错误方法等,他们会为了维护小组的荣誉和利益而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英语学习上很快便形成了组内互帮互学,组间互比互追的喜人氛围。

三、成果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8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阅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读”,而是需要用心去感悟,与阅读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需要学生产生一定的阅读情感,形成一定的心灵体验和经历,不断提升和发展自我。初中语文阅读融合了多方面的内容,是针对初中生情感、道德各方面提升的,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体验等,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更好的认知自然、认识社会、认知自我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对于阅读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引导和督促他们。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启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对比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生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新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选取的都是符合初中生需求的阅读文本,并将他们按照阅读文本内容,或者其体裁、形式进行了单元的分类。阅读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与阅读文本对话的教学,鉴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将相类似或者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即运用新旧知识的融合,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东西去探究未知的东西,或者是运用已知的内容去对比、探究未知的内容,以比较、分析的形式来深化学生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巧用提问,深化阅读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0-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拓展学生思路,从而达到既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又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

学生要学好物理,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认真学习。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如果这位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心理更加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一种美的享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或文艺活动,在娱乐和游戏中改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忌程式老化,结构单一,语言乏味。为了保证学生整节课精神饱满,学生经常保持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语言诙谐幽默,做好演员角色,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保持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强调问题;也可以穿插一些成语典故、幽默笑话、顺口溜、歇后语,物理学史、科学家生平事迹等;还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分组竞赛等手段,随时变换教法,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导演,紧跟教师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物理新课的引入要有吸引力,形成悬念激发好奇。上好和上活一节课的开头,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整节课来说,新课的引入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起到架桥铺路、承前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注意。课的开头是课堂教学的大门,课堂教学的展开、学生注意力的集散都与新课的引入有关。课堂教学能否强烈地吸引学生,有都有赖于教师在新课引入时对学生兴趣的刺激。因此,重视新课引入的方法研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

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在课内,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探索物理世界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在课外,多开展活动,比如参观、访问、听讲座、看科普展、参加物理竞赛等。让学生不仅从课内学习物理知识,在课外也能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丰富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即溶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蕴含的吸引力,每章每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利用其求知欲望、好奇心,而又有系统有目的地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努力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趣的现象可以激起学习兴趣,有用的知识也可以产生学习兴趣,但要使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依靠有效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必须精心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物理问题,可以说是成功;取得了一次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说是成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与原来的情况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可以说是成功。这里,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既定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学习方法,努力的学习就一定会感受到明显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篇10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教学中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动脑等学习活动,有实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理科综合学科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实验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新教材的演示和探究实验占的比例很大,许多重要的知识和结论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才能得到。在课程改革的初期,由于许多农村学校都存在实验条件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器材、缺药品、缺实验室,缺专职的实验管理员,因此教师要进行实验是有很大困难的,实验教学成了理科综合教学的一大难题,也正是如此使理科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各地区农村初中的硬件设备得到了补充,不仅实验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在农村初中也普及开来。随着这种先进的教学设施在校园内的出现,有关它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成了教师们很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由最初的滥用转化到了有效整合的阶段。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理科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只能是不断的优化。近几年通过到农村基层学校听课调研,与基层教师共同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了一定收获。现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作法。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1: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电学”内容教学是难点,因为电荷看不见,不能摸,内容抽象。如:“电流的形成”这节教材,虽由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有电荷从一个带电物体定向移动到了另一个物体,但要让学生真正感悟还是显得很空动。教学中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制作动漫课件直观展示电荷的移动过程,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效果较好,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案例2: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处理“温室效应”教学内容时,可选用一些图片资料并选取主要内容自制录音介绍“温室效应”,使过程既生动又直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温室效应”现象。

案例3:化学的复习课,为了增大课堂容量,任课教师可提前设计复习提纲,提纲涉及一个单元的所有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上课后,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业直接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待学生评价后再把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幻灯片展示出来,对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做进一步强调,待这个环节结束后,再通过例题检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况,复习的整节课都体现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1: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材“摩擦起电”一节中,验证自然界的两种电荷的实验成功几率非常小,就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漫实验替代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案例2:初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可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然后逐一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器材、收集、验满方法,对比两种气体制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1:在初中八年级的生物教学中,教材中有一项课外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家禽的一些情况,如家禽的出售价格、营养价值、生长环境等内容,我们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安排具体任务,选定小组长,围绕任务去进行市场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并告知学生如果遇到了难题可寻求网络的帮助,通过这样的形式,实际上也使学生明白了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辅助学习,要利用它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