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课程特点十篇初中地理课程特点十篇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6:27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1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62-02[Zw(n]

[作者简介]唐新凤(1973―),女,安徽宣城人,教育硕士,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高中是初中的延续和深入。然而,高中不管是教材内容的深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方法,都较初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加之初、高中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衔接问题由此出现。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一、对比分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点

对比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标》),初、高中地理课程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标》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地理原理应用”,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必要性,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气候的教学,我们确立衔接基点如下:

1.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温、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能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2.学科思想和方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模拟法、地图法、统计图表法、成因分析法。

3.其他:良好学习心理的调适、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气候教学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基础知识介绍,只要求学生能读懂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等。这样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使初中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地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用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形成原因,进而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有关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确立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托。

气候的教学首先要把握初、高中地理的具体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及学习习惯,要对学生现有的有关气候方面的基础做客观评判,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并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选择并确定教学衔接的起点。这是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初中地理中只是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了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并归纳它们的特点,能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等;高中地理则要求以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运用、拓展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知识“脚手架”式的衔接:(1)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其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气温分布特点做成因分析;(2)让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其特点,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解释其形成原因;(3)让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过渡到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成因;(4)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分布的成因;(5)让学生回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6)通过某一案例,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教师要树立衔接教学的意识

衔接教学意识是指地理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出发,整体把握地理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能否顺利实施。推动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的引领,也就是通过地理课程专家的讲座从理论上引领地理教师的衔接教学意识。地理教师通过理论引领所形成的衔接教学意识在教学场域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从而使他们用已经掌握的衔接教学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生积极的互动,最终确立起衔接教学意识。

(二)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地理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所谓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教学及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切实以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依据,以保证地理教学的连续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目前地理衔接教学一直为地理教师和教育理论专家所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树立衔接教学意识,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衔接教学工作,使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被中学地理教师当做一项常态工作并始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2

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围绕一个地理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集中讲解,教学主题比较突出,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初中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与音乐组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进行知识学习,也可以丰富其想象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初中地理微课程方便灵活,教学时间较短,受限制的因素较少,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也可以有效的利用零碎时间,十分便捷;教学空间较为灵活,学习场所几乎不受限制,除了教室也可以选择在室外,并且授课方式多样化,包括手机、网络等。最后,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与无线网络的逐渐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模式,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二、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具体设计

1.制作初中地理微课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首先需要精心设计,制作一个良好的初中地理微课程,在通常情况下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麦克风与绘图板等。

(1)需要确定教学主题,微课程一般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专业教学,主要是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难点或重点,像时差计算、气候差异、读取地图和降水分布等,也可以是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知识点,像地域文化、地形河流与人文环境等。

(2)设计教学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导入环节、讲解环节、点拨关键点、归纳总结、生活情境等。

(3)准备素材,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等。另外,在制作微课程过程中,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特别是在确定主题时,可以联合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参与讨论设计,促使整体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优质的地理资源。

2.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

一节优秀的初中地理微课程不仅需要教学设计精美,同时还应该融入部分具有一定冲击性的视觉元素,或者是活泼而优美的动画,当然这需要初中地理教师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与教学资源。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熟悉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与技巧,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与技巧,丰富地理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初中地理微课程,使教学内容具有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部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或者涉及到空间现象与概念,像纬线和经线、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形成、气温的变化等,这些地理知识内容都是设计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最佳整合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动画元素,使教学内容变得惟妙惟肖、形象具体,灵活展现给学生,让其仿佛置身其中,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探究地理知识。

3.注重微课程教学细节。

在设计初中地理微课程过程中,要重视各个教学细节,并且对其进行仔细研磨,从而设计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深度而完整学习与掌握地理知识内容,同时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深思。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时,对地理知识或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时,都需要加入部分微问题,教师使用逻辑思维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整体规划,把一些地理知识重点划分为多个小主题,对它们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设计出多个微课程。例如,在进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小主题,设计出多个微课程,包括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与洋流因素等,让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精细简要,并且降低了学习难度,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总结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辅导;目标;能力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的现阶段初中教育当中,初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末期阶段,在所有教育阶段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初中数学课程学习在进行新课标改革之后,对于课程难度与课程容量有所提升,如果仅仅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接受水平的发挥,无法全面准确地接受所有知识梗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入课程辅导模式,通过课下辅导,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尤其是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创新数学学习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特点分析

数学课程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与形象思维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数学知识结构的构架有着缜密的逻辑关系,数学公理以及公式的推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初中数学是将传统数学理念逐渐分割成“几何”与“代数”两个含义,而新课标课程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几何”与“代数”两个概念的集中方面,如,初中数学课程中对于“二次函数三角形面积求解”中,既囊括了数学几何思维的方法,同时还对数学二次函数线性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使两类知识点通过“交集”结合起来。教学辅导是对基础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完善,初中课程辅导需要把握明确的辅导方向,着眼于课程实际,帮助学生塑造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既要充分把握当前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心理接受水平,还要对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初中数学课程属于对数学思维的启蒙式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数学包含哪些要素,而初中数学课程的特点又恰恰是对专业化数学思维的初期渗透,将具有专业化数学思维特征的概念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数理逻辑思考能力、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数学概念的变式与创新。

二、现阶段初中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课程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知识结构的划分也更加具体,学生所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课业负担的增加,在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课程难度的增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知识的规律性特征更加明显。这就可能导致很多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来,一时间无法转变之前的数学学习方法,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受到限制,再加上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发生变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见较大的困难。就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意义不理解,认为很多数学知识不实用,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直接的应用,因此对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不加重视;(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通过教师对课程知识的讲授对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3)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激励与引导,学生将学习当做任务和负担,逃避思考问题。

三、加强初中数学课程辅导的探索

1.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难度较大,也会相应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课程辅导,就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着手,使学生形成求知欲,从学生自身方面来提升数学课程辅导的效果。其次,在初中学生年龄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通过新鲜事物以及生活中事物作为课题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通过多元化课堂辅导模式的开展,使学生在贴近现实的问题思考中对知识的记忆水平更为牢固。

2.从教学辅导学习过程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以往经验联系和实践的基础上,数学课程学习也不例外,由于初中学生初次接受到具有专业化规范的数学知识,很难通过以往的经验对数学概念模型进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经验的转化来做到学生对知识模型的理解,以课程实效性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最主要动力。

(1)课程预习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模式已经不像小学数学知识结构那么简单,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点脉络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如果在一个环节上对知识掌握不足,那就会对知识脉络的更深层次发展方向掌握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程预习,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衔接的设问方式,给学生指明探究知识结构的具体思路,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记忆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会听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听课方法的指导是数学学法指导的关键。听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去发现问题、明确目的、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这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听课时要重视教会其思考,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会听、乐听、能听,逐步提高听课的效率。

(3)课程创新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能够对基本定理和公式进行灵活应用以及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知识创新。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加强对数学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以灵活的知识接受能力应对各种题型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以及知识要点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数学概念中,答案是确切的,但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对不同知识结构的联系能力,对解题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

初中数学课程辅导需要具有针对性特点,一方面需要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数学概念进行建模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认知数学概念,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增强数学课程的知识内涵;另一方面,初中数学课程学习也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来培养学习兴趣,来正确引导课程创新。

参考文献: 

[1]郝海梅.发挥主导作用提升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实践[J].文理导航,2013. 

[2]严海英.初中数学学法辅导之探究[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07). 

[3]蒯海峰.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2). 

[4]鲍长江.推进初中数学“自学辅导”式教学的几点尝试[J].教师,2012(27):78-78.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4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参与进课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初中地理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以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点要放在学生基础性的地理知识以及技能的提升上,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初中地理课堂的开展应该符合本学科特色,为学生打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奥妙与乐趣,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地理知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应该主动与学生做朋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在进行初中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课程的讲解时,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分析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于大气气候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以及关心爱护地球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堂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学生现实生活入手,教师可以循循善诱,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与学生互动如“同学们,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我们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大家有没有想过光照角度的不同对于地面所获热量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吗?”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引出“太阳高度角”这一关键概念。这样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的一点就是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初中地理课堂的学习来讲,地理图像是初中地理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地理图像包括景观图、分布图、统计图等,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这些表格,教师就需要用到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地理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变化,有意识的将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初中地理课堂,案例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掌握知识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探讨交流,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分析综合教学法”也是初中地理课堂中十分值得提倡与推广的方法之一。“分析法”就是将整体分解为若干要素与部分,“综合法”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与综合法相结合是我们掌握许多地理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我们在确认某地理区域准确位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所给区域的经纬度、所处半球位置、海陆相对位置等入手进行研究,而要进行如“中国的密集型工业分布特点”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交通位置、地形、人口、资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必要性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配合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合作学习指的是有明确分工的为了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一种互助式学习方式,在完成共同合作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每个参与合作学习个体的目标与追求。所以,合作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多赢的学习形式。实施合作学习通常需要教师提前做好人员的调配与划分,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性别差异等实际因素,将2~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并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和划分,以互助、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实现小学共同学习目标,提高小组整体成绩,并最终为小组争取各种有意义的奖励。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早在20世纪末,国家就开始积极倡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方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必须主动置身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大内容为主要抓手,全方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到底。以新课改的“课程实施”目标为例,它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仅这一条课改的方向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想将新课程改革真正在课堂上落到实处,必须告别教师“一言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将学生全部、百分之百地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原动力,让他们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主人。小组分工清楚、共同目标明确、学习过程生动的合作学习是最正确的选择。

2.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进入初中后,学生渐渐步入了人生中极富活跃的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青春期。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初中生,身心都在发生各种各样微妙的、可见或不可见的变化。他们在生理上会出现身体迅速成长、体内各器官都在逐渐完善、性机能逐渐成熟;他们的心理会产生莫名地暗恋上某个对象、情绪情感波动较大、喜欢打扮自己、关注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等变化,甚至还会产生心理闭锁等现象。针对初中生的种种身心变化及发展,学校应该进行集中或是单独的心理疏通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无论是从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学习内容来看,都带有不少明显的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色彩。如,最新的苏人版七年级上册教材《道德与法治》,共有三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迎接美好青春”“优化心理品质”“享受学习生活”,前两个单元都可以当作是心理健康课程来上,这两个单元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学新生活、青春期的烦恼、青春期心理矛盾、控制情绪、磨练坚强意志等。试想,这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此接近的话题,是由老师高谈阔论好,还是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讨论、去探究、去表达好呢?答案是必须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答疑解惑,发表见解,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心理教育作用。

3.初中品德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是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初中阶段的思品课程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涉猎领域多,既有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也有自尊知耻、助人为乐的人文性价值观念,又有社会调查、小小辩论会为形式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要想把这些课程内容、吃透,对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有着较高要求。然而就目前形式而言,仍有部分思品课老师很难完全吃透新课程标准,教师日复一日地照本宣科,学生日复一日地囫囵吞枣。这些消极现象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发展不容乐观。因此,每位初中思品课老师都应该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教学方式,积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现行的大趋势,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都应该主动从自身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课堂中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在四川凉山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生活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很低,学习物理常感到“吃力”与“畏惧”,突出表现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差,教学成效低”。如何有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广大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关于教学软硬件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硕士论文《信息技术在苏州市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初中物理课程,从而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最优化的整合;硕士论文《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促进学生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以提高认知水平为目标的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关于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有不少。例如,硕士论文《“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适应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硕士论文《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五e”探究教学模式,即参与(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融合(elaboration)、评价(evolution),其特点主要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该理论“做”科学。然而,笔者发现针对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几乎没有。虽然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学校硬件、软件的不到位,以及“为升学而办学”的旧观念的影响,这些方法的应用成为空谈。为此,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西昌地区彝族学生的物理认知特点和笔者多年从事民族学生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从多角度分析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能解决人们长期关注的困惑,并对类似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物理认知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比较落后,教育意识和受教育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前期的小学教育中既没有打好基础,又没有提高能力,特别是以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主的认知能力。而进入到初中,受前期教育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时期让他们学习特别重视认知能力的物理课程,很多学生就会感到特别吃力,甚至是吃不消。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具体表现为:(1)观察力较为薄弱。特别是缺乏观察的自觉性和深刻性,没有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引导才能完成观察任务,缺乏自主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2)记忆力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很多学生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主要靠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记忆效果较差;(3)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特别是注意力范围较小,且多定向于注意事物的表面想象,而对于事物的本质却抓不住,上课“开小差”的情况较为常见,不能持续地把注意力转移到钻研物理问题上来;(4)思维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以感性思维为主的浅层次阶段,对知识没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大多数学生不善于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手段将物理问题具体化和系统化,从而难以探索出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5)想象力较差。特别是对于构建物理模型,难以借助思维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显偏差。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的道路还十分艰难,物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分化淘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给毕业班的物理教师下达了一定的升学率指标,甚至教师的奖金与评优就与升学率挂钩。在这种“政策”的约束下,教师只能把应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参与教学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分化和辍学现象会变得严重,阻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落实。另一种是“灌输填鸭”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标,“重教学”而“轻实践”,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法上课,缺乏教学激情和创造性,一般就是按照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的讲授,课堂氛围显得呆板和沉闷。甚至有的物理教师还流露出“教学就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的态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牢记知识点,多背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教学氛围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谈不上新课程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三、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包括:

(一)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就是:“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太高,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发展”的错误观念,将教学变为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体验性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本位观念,主张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物理,认识世界。新课标还强调:“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经历”,即要体验后才能有最大的收获。这种“体验”包括基本知识的形成过程、物理文化的体验以及参与式、探究式活动的体验。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虽然视野较窄,但是其生活经验较为丰富,这些生活经验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良好素材,为物理教学服务。同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要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尽可能地开展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习物理知识,在互相合作中提高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物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增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只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才是高效教学的根本保障。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单向型互动方式,通过构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来促进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多元互动。这种多元互动既包括师生之间,又包括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学习小组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间的互动。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促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对新知识更加全面丰富的理解和掌握。

四、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与方法

(一)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温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消除“物理难学”的惧怕心理,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物理课,爱上物理学习。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用爱感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相信自己的教师,并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才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我所授课的班级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爱护,不少学生常表现出自卑感,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有的还表现出厌学现象。面对此问题,我就经常有意地请这些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和赞美。实践证明,这些学生经过几次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后,便会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学习信心。

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师生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包容、接纳对方,真正形成平等的对话。

再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赏识、赞美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用“你做得不错”“好样的”等话语激励学生。即使面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要帮助他们从自身上找原因,并主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启发,常表扬,勤激励,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渗透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要求习得新知,提高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探索的内在动机。物理学史是物理这门学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最直观的反映,具有“物理科学内容,历史科学方法”的鲜明特点。物理学史对于推动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知晓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培养探究物理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物理学史,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物理教材中涉及的几十位著名物理学家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物理学史”。这些科学家在其探究问题过程中所展现的巧妙思维,运用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例如,我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就向学生讲述了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的小典故: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受国王之约,让他在不破坏皇冠的前提下鉴别金匠给他制作的纯金皇冠是否掺假了。于是,阿基米德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直到有一天,他跨进浴盆洗澡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胳膊浮出了水面,浴盆的水位上升了这个现象。而当他从浴盆站起来,浴盆的水位又下降了。由此现象,阿基米德灵光一现,得到了启示,于是经过实验发现了浮力问题的阿基米德定律,由此成功地帮助国王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听了这个物理典故,学生瞬间对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有了兴趣,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本次课也在学生积极互动中高效、高质地完成了。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共振”

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别强调:“物理课程要充分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开展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生活中有着学生最为熟悉的、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生活素材加以整合利用,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其为教学服务。在生活化的情境下引导学生去探究、实践、体会,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初三最后一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作为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向学生讲述了凉山境内江河纵横,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均流经凉山,且这些江河流量大、落差大,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具有广阔的水电开发前景。同时,我还向学生介绍了“三江”流域正在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如金沙江溪洛渡电站、金沙江白鹤滩电站、雅砻江官地电站、大渡河瀑布沟电站等。通过把这些学生身边熟知的素材引入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我不仅具体直观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也成就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还让学生懂得了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又如,在教学“蒸发”这个知识点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1)医生在打针前都会用酒精棉球擦一擦,我们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呢?(2)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家里都习惯洒上水,使其变得凉快,这又是为什么呢?(3)夏天我们去河里游泳后,上岸的时候常感到一阵凉意,这是为什么?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熟知、常见的,甚至体验过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十分精彩,教学效果自然较为理想。

事实证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课堂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充满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愉悦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四)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实践探索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的环境亲近自然,他们对自然往往充满着神秘和敬畏,有着较强的猎奇心理,对实验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凉山彝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水果资源,如苹果、梨、菠萝、芒果、香蕉等,都是彝族学生容易找到的水果。我在讲完“电压的定义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与电压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自制水果电池,让他们以“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课题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在引导下,依次探究了“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两电极间距离、两电极所在水果的深度的关系”等问题。在探究实验中,学生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水果丰富了实验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学会了如何交流与合作。课后,学生纷纷表达出对水果电池的惊讶,不少学生表示回家后要再次做这个实验演示给父母看。

又如,我在教学“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就演示了一个“瓶吞鸡蛋”的实验,来引入新课。“将一个煮熟后去壳的鸡蛋放在一个烧瓶瓶口,此时鸡蛋由于比瓶口大而掉不下去。然后,将鸡蛋拿下,用镊子夹住一个沾了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放入烧瓶中,并立即将鸡蛋放回瓶口”,让学生观察现象。不一会儿,学生们看到鸡蛋慢慢地滑向瓶中,不约而同地表现出“震惊”的表情,对此现象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表示无法理解。我抓住时机说:“大家学习完‘大气压强’这节课后,你们将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利用实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教学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在西昌地区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能使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不断改革物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修红卫.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蒋军.信息技术在苏州市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张月兰.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4]王峰.“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邢耀刚.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2).

[6]倪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中学物理,2010(1).

[7]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周秋红.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基础性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学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对中国或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因为初中历史学科和初中其他学科具有相似性,即基础性,这在2011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别用了16个“初步”、12个“基本”、7个“基础”来叙述。具体有:

第一部分“前言”。学习初中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课程性质:初中历史的教学针对初中生(一般年龄在11周岁至16周岁之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高中学习历史打下基础。课程基本理念:基础是为普及历史常识,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设计思路: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内容的编制方面,选取最基本的史实,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也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初中历史是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具有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质疑状态下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解释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初中历史教学

1.教师要精讲历史知识点

基于初中生阶段的思想特点和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繁、难、偏、旧弊端,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课程开卷考试的参考资料,老师应通过对相应教参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知道、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但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过多赘述。

例如,在讲授川教版九年级上册13课《英国的新生》时,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教材精简地叙述了“议会斗争”“两次内战”“查理一世被处死”“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教师讲授时应分析事件因果关系,归纳主要过程,体现课标“英国的新生”,对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如何形成及责任内阁制、代议制的发展等复杂历史,初中生难以理解,课程标准不做要求的内容,教学时就不必详细展开。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同时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在非关键之处。简而言之,教师应注意取舍、详略有当,把要讲的讲清楚、透彻,不要讲的可以不讲,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时有节余,可以拓展课程学习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迫于外在压力,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本历史技能,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新课内容讲授后,出一个历史问题。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按照公元纪年法,推算这一年属于世纪(初或末)。面对这道选择题,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公元前6世纪,对于是公元前6世纪初还是公元前6世纪末有不同答案。我先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初,因为年份较小。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末,因为是前510年距前500年只有9年,前6世纪快结束了。我表扬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出现公元纪年法换算问题,学生出错的几率低多了。

3.教师要注意挖掘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

通过历史学习,培育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融入历史社会发展中。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学习世界近代史,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必然的,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8

本文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条线”对初中地理教学互动进行探讨,指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两条并行的线,两条线必须实时进行互动,实施过程中,在明晰两条线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地理教学设计等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是一门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不难,但教好这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极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与学习两条线,利用两条线在之间节点上的关联性,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其分为两条线,也就是教学线和学习线,所谓的双线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两条线在并行发展当中的互动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1.两条线的内容及节点

教师的教学线是围绕教学活动教师实施的一系列的行为,包括教导、教学设计书、教学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教授教材知识和传授地理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线主要包括学习、总结册和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其中学习包括学习课程知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法等。在教学当中,这两条线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2.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并不是两条线时刻都进行互动,而是指在两条线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相互对应。教授知识与学习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个进行活动根本不够,教师的设计书与学生的总结册也是互动的。设计书是教学的科学设计方案,是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设计;学生的总结册则是对设计书实施的一种反馈,教师通过总结册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反馈,以便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初中地理双线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体现出地理课程特征及教学目的,也就是牢固掌握地理课文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比如,经纬度、判断方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准备的互动

教师可以将两节课之间的时间作为课程准备互动时间,在网上或者课间进行互动。比如,学习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以后,在学习“地图”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什么是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在晚上8点左右在网上与学生通过QQ群进行在线交流,对他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总结进行指导,许多网站可以收集到类似的资料,如百度百科。笔者在教学中遇到有学生提出“地图上的颜色、线都看不懂”的情况,笔者简单的说明颜色代表的是海拔的高低,各种线有等高线、交通线、分界线等,不同的线应该区别开来。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以平等、朋友的方式进行,在互动中不能批评学生、打击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而是应积极鼓励学生,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讲台上简单与学生进行活动交流,回答学生在课堂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起到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教学计划、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在教授中学习。教师传授方法,学生学习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主题互动,围绕教师所设的主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探讨,或者通过提问、比赛等形式进行活动,还有作业、肢体活动等。具体采用哪些互动形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在学习方法互动上,就不是简单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建议,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我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对地理特征非常感兴趣,可以围绕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设计学习方法,以新疆为例,可以先记干旱、少雨的地理特征,然后记忆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羊肉串等特产,之后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产,再记忆新疆的海拔、植被等特征,这样的记忆又清晰、又牢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学习两条线设计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作者:朱婕单位: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9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8-001

音乐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研究其开设的必要性及如何开设具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中小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而从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仍不分对象、不分内容,采取由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选择性较强的音乐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时代要求。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创造能力是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当前音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音乐选修课,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课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选修课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阔发展空间,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促进学生全面、有特长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音乐学科必修课程重点是关注学生基本的学科素质,只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忽略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创造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拓展了音乐知识的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陛发展提供了助力。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知识发展的能力与特长,完善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选修课的开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尽管有极少部分学校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了音乐选修课程,但大多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内容体系支撑,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效果不容乐观;而且大多数是以器乐、合唱、音乐鉴赏等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一要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指导实践,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在开展音乐选修课之前,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收集相关理论材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成果,系统地研究音乐选修课在培养初中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校、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确立初中音乐选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二要大力开展实践探索,寻求一套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初中音乐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系列的音乐选修课,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详尽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明确音乐选修课中培养初中生创造能力实践过程中必修把握的关键问题,初步建立了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要重点提升教师素质,培养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课标明确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的创造者”、“平等首席”,这是对教师地位的全新诠释。教师是影响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了选修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需“可选”

初中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一般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甚至条件好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为开展音乐选秀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的选择上,指向性更强。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索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是课程内容需丰富

音乐选修课的教与学的实践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内集中统一的教学活动,又可是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课堂;既可是内容多样的音乐欣赏,又可是种类齐全的乐器制作;课堂中,既包含了教师的设问、范唱或演奏、媒体展示等,也包含了学生的问题回答,演唱或演奏的学习、鉴赏感受的表述表达、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行为等等。这些启发性、创造性、实践性强的音乐选修课,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在选修课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乐曲,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创意伴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篇10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既有摆脱小学时期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特征的一面,同时理想思维能力尚处于开发与培养阶段,这样一种过渡性的认知特征决定了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教师不能过多的采用理性归纳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应该努力采用包括案例法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通过渲染课堂教学气氛、点燃学生学习主动性来实施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尤其对于初中政治课这样一门课程而言,更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多样化的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思政课讲授的内容相对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而言比较抽象,加之初中思政课教学有实行开卷考试,因此许多学生在主观上根本不重视思政课学习,更有学生将这门课程视作为休息课、睡觉课。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都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中,把课讲活,讲出兴趣,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体验式教学无疑能够通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优点

“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往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从体验式教学定义可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强调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也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或布置一定教学情境,将师生双方融入其中,面对共同的情境,通过激发共鸣心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这一教学方法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特点。所谓互动性,也就是师生互动,打破了原有的那种“主客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面对特定问题,以平等的姿态相互交流、相互设问。这显然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讨论、探究、调查、反思、参观、鉴赏、操作、表演、辩论、练习、看录像、办报刊,让学生来讲或请适宜的人来现场交流,等等。所谓性,包括认知过程中设置问题、探求知识的体验,包括借助于课堂平台、学习文化科知识的体验,也包括动手操作、实践锻炼式的体验。总之,体验的方式不一而足,但何种程度或何种方式的体验,其精髓皆在于通过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努力摸索、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提出来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具有“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和技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将深奥复杂的职业技巧用实战演练的方式表达出来把理论融入实战演练时可能发生的具体事件中,引发参与者的强烈共鸣”的优点。合理地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提高初中思政课教学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三、创建生态课堂与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生态课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我国学者在近几年开始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生态课堂强调将课堂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那种片面追求知识教学、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灌输式教学。生态课堂观认为,“课堂,作为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生命共进的场所,应该是一个和谐共进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才能促进课堂的整体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打造成生态教学过程,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道德经验,注重从学生的积累与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解开教材的束缚,创设道德体验的开放性情境。当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体验”“生活”“情境”并不是抛弃科学的理性思维,而是通过将探求知识的过程分解为不同阶段,并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不能按备课时设定的目标和方式在不曾了解学生道德经验基础上去实施教学,要给予学生自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讨论与思索中探究。

在创设生态课堂的同时,教师也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传统的考试分数式评价方式不同,体验式教学评价更重视过程的价值,更重视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也就是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评价过程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趋势。而体验式评价则强调通过设置多维性的教学目标,即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还包括体验性目标。为此,体验式评价在使用书面测试作为评价方式时,命题更注重开放性,具体到思政课教学而言,更加注重用显现社会热点的题材密切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分析,通过情境题、材料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卷面上用以考查的试题,问题的提出也多采用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增加对话性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中,与试卷融为一体。总之,命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崔桂兰,魏玉娟.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8).

\[2\]王阳.体验式教育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才智,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