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十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01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项目教学法;可行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的新型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物理实践的能力,但是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物理学科的特征深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素质以及实现了物理学习的内在价值。

一、项目教学法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内在目的以及真正价值

随着对初中生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对于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初中学校内的物理实验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以及实验机会,使得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真正体验到物理实验的乐趣以及物理知识的真正魅力,充分满足了初中生对物理知识探究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多自主思考,对于物理学习的本质认识也更加深刻,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素质以及未来的学习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见,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使得初中物理教师以及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结合初中物理教材进行资源整合,为项目教学法设置既定的目标

在初中阶段,物理教材在编辑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以及科学性,物理教材内的每一个章节都分得很细、很科学,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项目教学,对物理教材内提供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资源的梳理以及整合,为学生构造更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创造性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中使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在预习相关内容的时候按照物理教师布置的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查阅资料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已经对教师要讲解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的电磁波知识的时候,物理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物理研究历史,对电磁波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原理有更多的了解,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并将电磁波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及机器联系在一起,例如,生活中的温度控制器以及水位报警器等,使学生在预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对于电磁波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性地研究知识,给项目教学法设置更多的学习目标

在初中阶段,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多是与人文、社会有关系的物理知识。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目标给学生设置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中与能源相关的知识时,初中物理教师为学生设置既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相关学习任务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研读《研究能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预测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前景》等相关的初中物理读物,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进行深刻学习,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物理课堂上就会更加认真地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向物理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教师进行讨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既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薄弱处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教师梳理知识点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为初中物理设置学习情境,建设项目学习的流程

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物理学习氛围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使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信心。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首先,应当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对于一项物理知识有了既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在接收学习任务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好项目执行的设计,之后在搜集资料以及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实施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在项目完成后,物理教师应当与学生讨论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为学生做出后续学习的指导,并且组织学生在课后学习之后互相交流项目学习的经验,在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为自己制定的项目学习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得学生在项目学习的时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

在初中阶段,项目学习教学法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为自己制订计划、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探究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2

关键词: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初中品德与公民基本学力要求;公民课程标准:德育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其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辟了澳门教育发展的新纪元。特别是在德育课程方面,澳门非高等教育从小学阶段就设有品德与公民科目。2006年通过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强调:初中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自尊感,使其乐观进取,关心他人及澳门和国家的发展,热心参与社会,关注生态环境”。2010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修订的《正规教育课程框架》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要设立品德与公民科目,并且教学活动时间应不少于8240分钟。相对来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的《初中品德与公民基本学力要求》(初稿)是一部类似课程标准的文件,为澳门青少年初中阶段的品德与公民教育提供了指导和内容标准。

一、体系构成

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基本学力要求》(初稿)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部分构成。课程理念主要遵循三个向度,即以学生逐渐扩展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价值引导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为方式,以学生公民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为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德性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扩展为核心,进而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并在增强对家庭和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上,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课程内容共分成四个条目,即从自我发展、群体生活、社会参与、国际视野四个相互联系的维度来提高学生的德性和公民素质。总体来说,该课程标准体系是在适应初中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融合个体发展、道德成长、心理健康、公民生活、全球视野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要内容

(一)课程理念

1.以学生逐渐扩展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为基础

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在于其生活性。众所周知,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是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悟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及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生活的范围、内涵和需要处理的关系日益扩展和丰富,有效的品德与公民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培养负责任意识、是非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过有意义的生活。

2.以价值引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为方式

品德与公民素养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品性的结果,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强调正面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反思,把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的自主实践联系起来,通过道德实践促进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的发展。

3.以学生公民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为目标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以及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为此,澳门初中阶段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积极参与复杂的社会生活,关心澳门本地的建设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性的问题,逐步拓展其国际视野,树立“地球村”和“地球公民”的观念,已经成为品德与公民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澳门学校教育一直关注的。

(二)课程目标

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克服困难与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尊、自主、自律、诚实、守信、尊重、宽容、理性、合作、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增进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爱国爱澳的情怀,初步养成关心澳门的发展及亲近社会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人权、公正等公民价值观念,以及批判思考、理性决断和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提高公民素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开放包容的态度,增强国际视野,初步养成“地球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

1.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教育是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生命关怀与健康生活、人生规划四部分。具体而言,自我认识教育要求学生能了解及检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并对自我形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了解青春期发展的特点,并悦纳自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能了解自己对异性和同性的看法,正确认识与异性同学及朋友之间的情感和友谊,并恰当处理和他人的性别关系;了解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成长的正负面影响,能基本理性地对待偶像等。自我管理教育要求学生能了解及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冲动,初步分析和处理自己的感情世界;能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具备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具备理性解决人际冲突的基本能力;能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负责任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有效地管理个人时间;具备理性消费的态度和初步的理财能力等。生命关怀与健康生活教育要求学生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能正确地对待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能了解、酗酒、吸烟、色情文化的危害,并懂得拒绝它们;能了解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并拒绝参与;能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并懂得恰当地对待艾滋病人等。人生规划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学习规划自己的生活,并能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能了解影响达成个人目标和计划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反思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和生活方式,并愿意尽力进行改善;能了解影响自己升学及职业取向的相关因素,关注自己的未来发展等。

2.群体生活

群体生活教育是品德与公民素养教育的另一项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群体交往三部分内容。其中,家庭生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父母及长辈为抚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了解自身对家庭的义务,并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及长辈;能努力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掌握处理家庭矛盾的简单方法;知道家庭的功能及建立美满家庭所需的必备元素,对家庭有归属感;能了解婚姻的意义和责任以及婚姻制度的重要性等。学校生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组织架构,了解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并懂得尊重他们,乐于与他们沟通;能理解校规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规及维护学校的秩序;能理解建立和谐校园的要素,并为促进和谐校园而努力;乐于参与班级和学校建设方面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群体交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朋友,并拒绝朋友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要求;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互相尊重;懂得友谊的价值,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能与人为善,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做有诚信的人;能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恰当对待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能同情弱小,有正义感,并抵制歧视、欺凌、暴力等伤害他人的行为;能接纳别人的意见,懂得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等。

3.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教育主要包括公民生活与国家认同、政府职能与社会运作、民间参与和社会活动、民族认同与多元共生四部分内容,是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澳门的特殊历史,维持和强化每一个社会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于澳门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公民生活与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澳门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并认识中国的政治体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内容、意义和作用;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取得的主要成就及遇到的困难;了解澳门和中国内地相互依存的关系等。政府职能与社会运作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澳门行政、立法、司法系统各自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行政长官、行政会、立法会的产生办法;了解澳门的选举制度,并理解公民投票权及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认识澳门政府主要部门的架构及职能,并懂得向相关部门咨询、反映诉求及意见;了解法律的意义,并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懂得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自觉遵守澳门的法律及公共秩序等。民间参与和社会活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心社区建设及环境改善,主动参与社会公益及慈善活动;初步认识澳门的社会支援网络和社会保障机制,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主动扶助弱小;关心澳门和全国的时事和发展,并基本能理性地就公共问题进行讨论;认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并了解传媒报道的社会责任和应有的职业操守等。民族认同与多元共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能够与不同国籍、种族、信仰和文化的人士融洽相处,互相尊重;了解澳门社会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愿意为澳门多元化的持续发展而努力;了解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及其相关文化背景,并懂得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等。

4.国际视野

“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为指向的社会历史过程”,国际视野教育是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的延伸性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地球公民”的意识,主要包括科技与环境伦理、全球联系和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发展、澳门与世界等内容。科技与环境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并明白监管科技应用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科技的发展对全球化的影响,遵守网络媒体使用的基本规范;关心全球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影响等。全球联系和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会经济、政治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并初步理解“地球村”的概念;关心全球面临的环保、饥饿、犯罪、疾病、经贸与科技研究等重要课题;认识平等、互信、互助和彼此尊重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人权和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等。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作用;初步认识主要国际公约的内容与价值;了解国际冲突的原因,并认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纷争;了解战争对个人、社会、国家及世界所带来的危害,理解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了解全球贫富悬殊的状况,并懂得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的需要等。澳门与世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心重要的国际事件,能从日常生活中体会澳门社会的发展,并了解澳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双向影响;初步认识澳门迈向国际化城市所须具备的条件以及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了解设在澳门的国际组织以及澳门参加的主要国际组织等。

三、主要特点

(一)课程广度方面

课程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一般包括知识点数量、学科或知识交叉程度以及知识背景等因素。从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标准来看,其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阔。首先,知识点数量较多,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内容包括自我发展、群体生活、社会参与和国际视野四个条目,而四个条目下又有15个小条目、96个知识点(见表1);其次,学科或知识交叉程度较深,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内容比较宽泛,这就注定了其复杂的学科或知识交叉性,可以说,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内容或多或少的“交叉”了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再次,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关联的知识背景较为繁多,其实这也是与学科或知识交叉程度紧密相连的,有一种正相关的趋势,也就是说,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所涉及的知识背景是建立在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加之现代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变,品德与公民课程的知识背景变得繁多不一。

(二)课程深度方面

一般来说,课程深度泛指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程度以及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考虑到操作的可行性,人们通常将课程深度看作对课程的认知要求水平的量化,最著名的当属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Bloom)的认知水平分类表,即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六个层次。为此,根据布鲁姆提出的“动词目标层次”匹配,统计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内容标准四个条目的认知水平要求,我们发现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非常注重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表2可以获知,认知水平属于应用层次的知识点有34个,占所有知识点的35.4%,其次分别为评价、理解、分析、综合、知识。不难理解,澳门在小学阶段已经开设品德与公民科目的基础上,对初中生品德与公民素质认知水平的要求已从知识层级逐渐提升至应用层级,甚至是分析和评价层级。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解答数学题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提升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还是学生组建数学理念,以及学习和了解数学知识,并科学合理地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然而,就当前的教学背景而言,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抱着为了解题而解题的极端心态,严重忽视了培养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数学素养的重要性,致使许多学生能够正确得出题目的答案,却无法灵活变通解题方法的现象。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正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此环境下,应归还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本质,促使改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使学生学会融会变通。①除此之外,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还是协调教与学,实现对初中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学习目标,通过进行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督促教师不断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

2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错题类型

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错题类型包括两种,即解答题以及证明题。其中,完成解答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自身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无误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以此作为正确解题的前提。解答题的考查对象大多是特定的题目类型,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准确掌握与题目相关的法则、公式或者是数学概念,那么题目出错的概率就会上升。②由此可见,针对解答题,其解题关键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进行必要的分类,使数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

第二种错题类型就是证明题,证明题是初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种题型,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证明题的解答过程即根据已给定的已知条件,求证固定结论的整个过程。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证明题包括各种四边形,以及三角形,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实现证明题的求证。然而出现求证失败的主要原因也体现在学生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掌握还不透彻,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第二,初中数学中的大多数证明题都需要构建辅助线,使图形变得更加具体,而且科学的结合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之后,才能够进行顺利的解答,可见辅助线是帮助学生快速解答证明题的关键。但是在学生构建辅助线的过程中,却常常因为作图方面出现问题,使解题的过程更加复杂,甚至是直接出现错误。第三,初中数学教材中设置证明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而求证证明题也是对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的一种考验方式。通过题目中已经给定的已知条件,经由学生的反复论证和仔细研究,求得论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空间能力,一旦学生在求证的过程中出现诸如运用公式不正确、判断出现严重失误等情况,所得出的结果就会南辕北辙。

3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3.1初中数学习题教学应合理把握课本习题

课本习题的设置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及时消化以及巩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实现对数学公式、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等内容的灵活应用,因此合理把握课本习题显得十分关键。课本习题中的内容大多是比较基础性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但同时也从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和运算能力。③

再加之课本习题通常囊括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结构、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等内容,其价值不言而喻,而学生通过对课本习题进行解答,才能够真正的内化知识结构,并且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合理的把握课本习题,引导学生认真的进行习题练习,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的掌握其中的知识结构,再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为今后的应用埋下伏笔。

3.2初中数学习题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取得高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课本内容,搜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通过引导学生解答,从中培养其解题能力。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解题程序,从审题、分析、寻找最优解题方式以及解答等环节实现正确解题目的。因此,学生应该审查题中所给信息,在此基础上明确习题的目标,在经由仔细的分析和辩证思考,找寻解题的方法,并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的、高效的解题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解题技能。

3.3初中数学习题教学应对重点的知识结构进行强化

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正确的数学情感以及学习态度,而这些目标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经过融通结合之后组建成为一个整体。在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不断发展自身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不仅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还可以养成正确的学习情感。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环节,学习知识结构和解题技能也是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重点项目,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和学习解题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④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还应明确的突出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内容,使学生形成重视的意识,再通过习题教学的强化和巩固,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习题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习题教学,并从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技能与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

4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重视习题的作用,但习题教学应注重习题的选取,应尽量的选用经典的例子,在教师解题方法和解题思维的引导下,促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应用积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获取题目信息的良好习惯,实现教学目标,最终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注释

①王栋.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以初中数学习题解决中的错因分析为主线[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11):43.

②陶树新.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研究[J].学周刊C版,2013.11(11):135.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4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www.133229.Com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5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1.反思初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1.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1.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2.初中语文教师生命课堂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2.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6

关键字: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初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也是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实际需求,对于体育教学的新课程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所谓的体育教学的模式,主要就是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知道直线,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一种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性,进而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实现教育效益上的最大化。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教学的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处于一种主导性的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实践和精力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示范,并且要求学生必须严格的按照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学生进行知识消化的时间以及空间非常的少,这就使得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以及独立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非常大的阻碍。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却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依然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课堂积极性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阻碍作用。

1.2教学的评价缺乏客观性

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看,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成果的优与劣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态度以及成长没有进行足够的关注,而是更多的采取考试的方式来实现成绩由高到低的评估,这就使得整个的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性。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限制,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按部就班的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这就使得教师并没有对于学生平时的运动情况进行关注,只是根据期中和期末的成绩来进行学生的成绩判定,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发挥失常的问题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形成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对于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训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体育的知识无法进行灵活性的运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分析

2.1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科学的教学观树立

在初中体育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益对于其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教学效益,主要是在经历了一段的时间之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发展。在体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正确的衡量标准,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的技能把握以及的实际参与性,心理健康的发展等多种方面来进行,因此在进行体育的健康知识以及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实现对于情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平等关系,最终建立更加友好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2.2正确的认识教学有效性,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的定位来实现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培养,来实现科学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的保持教学思路的清晰,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实际生成性。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堂总体的灵活性以及随机性,注意课堂的设计不能够过于细致,在教学目标的实际设定上也需要体现出在认识到学生在活动参与之后所体现出的行动上以及情感上的变化,避免出现由于教师的实际参与过多而导致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并不是非常的确定。

2.3通过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满足

所谓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通过应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方面的观点以及方法,通过调查与分析的方式来实现教学中问题以及需求方面的满足,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同时还需要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教学步骤的策划,教师需要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实际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方面的选择,进而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的合理化的规划与安排,最终使得整个课堂的可操作性实现一种最优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等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增加与删除,但是需要保证增加的内容是真正的符合学生的实际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的。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之后,还需要采取何种方式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不断的增强,通过教学设计的最大限度发挥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结语

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教学对于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并且在不断的教学中来实现反思与实践,最终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生成,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现芬.探究新时期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5).

[2]蒋腾.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1.(82).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应用机制

一、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的探讨与应用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再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传递,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及练习,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切实开展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应符合教育改革下新的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该应用机制的践行可使老师从单纯的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扭转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效能低下的教育现状,切实改善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中的效率低下的问题,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师生之间高效的互动交流.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应符合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的需求,有效教学可以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积累,将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放在优先发展的层次上,使学生实现数学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整体全面而又稳步的提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能够符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性、学生主体性以及教师创新性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构建起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的具体落实

1.科学订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强调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及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的同步实现,而知识与技能是数学学习实践的开展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数学认知及应用能力的形成途径,态度及情感与价值观是完善的人格、个人素质及世界观构建的基础性及重要保障.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工作的开展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坚持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及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一致和统一,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合理适度掌握,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及思维的创新能力.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依靠课时的增加来完成,老师要在对新课程标准的细致研究基础上,从教学要求、学习内容、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全面掌握,目标定位合理适度、目标与实践内容相匹配。

2.逐步实施开展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整体性教学效果的提高,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则,逐步落实有层次的有效教学策略,强调逐步实施开展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原因是,数学学科体系整体上依循由具体至抽象、由简单至复杂的构建趋势,在整个构建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智能水平以及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分层次有序地开展数学有效教学.在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重视鼓励及倡导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过程中多样性探究活动的进行,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并综合学生水平差异,分层次设计有效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地开展分层次有效教学.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分层有效教学中,基础层次是概念的理解、公式的熟记、基础练习题的训练,较高的层次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分层次有效教学开展中要综合学生水平及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及组合,注重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

3.全面掌握初中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中重要的实施环节,在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的间隔性特点,将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综合考虑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注意力的依次递减的规律与教学内容递减及教学内容难易程度递减之间的对应关系,科学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在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重视学生运算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及运算能力三种主要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灵活性、流畅性、缜密性、独创性以及判断性五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寻求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精力集中与疲劳消除之间的交替更迭的良性教学模式,使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准确迅速,并逐步强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4.重视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效果评估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学信息的跟踪反馈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测定,数学学习及应用过程是项繁重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绝不能以单纯的增加任务量为手段.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强调增效减负,其实践策略就是更新数学练习等观念,将练习作为教学信息输出与教学质量反馈的关键环节,从而使初中数学教学形成信息的输出、传播、作用及反馈等一体化的教学流程.老师及时的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其实是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的收集,老师可以依据相关的信息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调整,对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具有显著而直接的作用.老师可在每堂课结束前的五分钟内对本课堂中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再以周或月为单位进行本阶段学生学习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并依据对学生的练习结果的检查进行补充性问题的讲解等。

三、总结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是系统性的教学机制,老师要重视有效教学目标定位、分层教学实践开展、课堂环节的有效把握以及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等,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及有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子俊.有效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1(4).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8

一、衔接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1.教学管理制度引起的地理衔接障碍

第一,缺乏重视影响地理学科教学工作

近年来,虽然地理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受到“副科”“小学科”等不正确的待遇。德国著名地理学者赫特纳1927年描述过:“在学校中,地理学的地位仍然不明确并受到非难,像小媳妇儿似的受到歧视。它经常只能充当小伙伴的角色,不能同语文及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2]。虽然现代中学课堂中的地理学科并没有这么严重的受歧视,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上到学校,下到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的。

第二,学习阶段“断层”引起学生知识储备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中,7、8年级安排地理课程,9年级空缺。又因为9年级学生和教师忙于复习其他学科以备中考,地理知识便被搁置甚至遗忘,而在升入高中的第一年,即高一年级的地理学习内容为自然地理和系统地理,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说是遭遇了初三和高一年级两年的断层。

2.教学内容和标准差异引起的地理衔接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差异是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导入和教授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较形象,一般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侧重的是从系统地理角度来阐述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寻找促进人地关系协调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1]。

其次,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差异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对比初高中地理课标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地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之处,初中更侧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而高中地理的学习更侧重地理抽象思维的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是初中的继续和升华,高中地理课程重视问题的探究,强调多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既要以初高中基本理念的紧密联系为有力条件,也要注意到理念上的差异和过渡,以此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衔接。

(2)教学三维目标的差异

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来对比,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初高中的目标动词使用有明显差异,从“了解”“初步认识”向“学会”“掌握”“分析”等要求较高的行为动词,说明初中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基础,高中的教学目标设定要求更高。

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中,都强调了信息收集的过程,但是在要求层次上有所不同。初中侧重概念和地理原理的获取以及分析的过程,而高中则要求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过程。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初中阶段要求提出探究思路,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但高中则要求根据探究方案,摸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于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高中课程标准更强调了对学习动机的解读;都要求关心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初中强调了乡土地理的要求,而高中不仅关注国情现状,更引导出对趋势的强调;关于全球意识方面,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注重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民族自信心,高中则更加强调全球范围内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强调公民责任感的形成。

总之,由于初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要求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构成导致教学有序衔接的一大原因。

二、衔接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上述客观原因仅从教学的外界环境阐释,而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才是衔接出现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观因子的研究和分析才是从根源上解决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关键。

1.学生心理特点差异造成学习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偏重于依存方式,更喜欢表征地理事实明确、详尽、富有条理、生动活泼的讲授;而高中学生则更偏重于独立方式,学生较能适应结构松散、时有“布白”的地理教学,因为此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能善于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重组地理结构[3]。

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年龄和阶段差异主要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阶段差别。因此,协助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学习阶段的顺利过渡才能解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不适应,也是解决的对教学衔接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中教师对衔接问题的忽视

现阶段由于高考压力,高中地理教学任务较重,课时和进度安排较紧,再加之大部分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不熟悉,部分高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首先,大多数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没有实践经验,不利于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工作开展。很少教师在从事高中教师工作之前做过初中地理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只从事过高中地理教学的工作,说明对初高中两个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有较为实际的难度。

其次,日常教学中,高中课堂对初中知识的渗透较少。在高中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做好初中知识点的渗透,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唤起已有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似乎有些差异。

所以,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衔接的情况并不乐观。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才能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9

1.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1.1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的三大主体:

①教师方面:师资缺乏、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②学校方面:农村初中教学设施总体相对较差

③学生方面:学习英语缺乏主动性,兴趣不浓厚

1.2形成的原因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因素②师资因素③教学模式因素④学习环境因素。

2.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一些学校小班化教学常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所谓“分层教学”是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来研究设计具有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目标,并给予其不同形式的辅导和培养,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不同起点上分别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去获得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依据主要是古人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也可找到分层教学的缘由,如马哲中提到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分层教学”具体地操作主要有年级分层教学、班级分层教学和学科走班分层教学三种。

3.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创新

结合以上关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目前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并本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及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分级标准与实施建议,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通过本人在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探求、摸索、借鉴、吸收与实践,从而创建出一种符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的小班化教学新模式,以促进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具体做法以本人在黄姑中学教授初中八年级(下)moduleone:Hobbies为例:

3.1备课方式

本人主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授课方式和组织形式等三方面着手备课。在备教材方面,主要包括认真专研授课时所用教材、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嘉兴教育学院编制的《初中英语学习目标与教学建议》和其他英语教学参考资料。例如在准备Hobbies这一模块时,笔者会首先认真研读嘉兴教育学院编制的《初中英语学习目标与教学建议》,并根据模块1所要求的课标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等进行梳理和总结,为Hobbies这一模块的教学编制具体的目标,如学生必须要基本掌握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学习策略(自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文化意识、情感态度、语法等内容,同时梳理重难点内容。

在备学生方面,主要是了解所教授班级的总体情况以及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同时重点关注英语学科的“学困生”,然后据此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分为三类(英语学习能力好;一般;较差),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但必须都在基本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上),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寸批改和分层评价。

在备授课方式方面,主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及学生特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之既要达到教学目标,又要激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设计Hobbies这一模块时,笔者会在授课中融入小组自由讨论各自爱好的环节,并邀请学生上讲台进行关于“hobby”话题的对话演练等等。

3.2授课方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充满兴趣地去学习英语,本人在几十年的英语从教生涯中不断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搞活课堂学习气氛、实现试试双向互动并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

利用小班化教学模式中班级人数少的优势,可以使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能力,然后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联系,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从而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利于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3.3课堂反馈与评价

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人数少,更利于英语教师及时的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价。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偏离主题或没有思路、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可以及时的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当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完成课堂中布置的任务,可以及时的点评每个小组,赞扬其优点和特色,提出其缺点和不足并给予适当的点拨。通过这样一种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可以使每位学生在每节课的英语学习中都可以有所成长,长远来看,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

4.结语

本文主要探索、实践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新方法,在借鉴以往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经验,吸取其不足并结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等的基础上,对备课方式、授课方式、课堂反馈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创建一种符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的小班化教学新方法、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学华.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3(9)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篇10

一、课堂教学的间断性特点决定了必须进行整体设计

教育学中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每一系统内部各因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它以外的事物系统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它把整体性原则作为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特别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是,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又具有间断性的特点。所谓间断性,是指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具有间断性。比如,初中思想政治课初一、初二每周安排二课时,初三每周安排三课时。而这种时间的间断性又带来了教学内容的间断,教师不可能一下子把全部内容讲完,甚至某一章节内容也要分几次才能学完。

课堂教学的这种间断性的特点,使教学必须分阶段进行。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整体性感受,不易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避免这种间断性特点给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及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整体设计,使学生在分段学习后,仍能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使整体目标及相应措施渗透于分阶段进行讲授的教学内容之中去。

二、学科的理论体系也要求进行整体设计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各年级教材,虽然针对初中生的特点,以讲常识为主,但每个年级教材仍具有它的基本的理论体系,都是在研究某一领域的知识,揭示某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科学规律的知识,都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这些知识之间有它们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即概念和概念之间、概念和理论原理之间、原理和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各年级教材时,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原理教学,都应紧紧地和理论体系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比如社会发展简史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它是贯穿教材的一根红线,它在整个社会发展简史教学中地位至关重要,能清楚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就为学习简史的每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其他各部分内容打好了基础。因此,这一册课文每一章节教学内容步骤的设计中,都要充分考虑上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好该册内容的学习要点和脉络。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的目标也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品德、能力、知识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传授基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的基础。只有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比如,社会发展史部分,只有在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道理,才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去正确分析当前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的路线并为之努力奋斗。又如初三思想政治课中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问题,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政党制度的有关知识,并通过掌握的知识,科学地分析中国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增强学生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信念。这个具体目标的制定既反映了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即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的要求,又反映了三个方面的关系,只有在教学中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目标。

要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必须对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的要求都有整体规划。①在知识方面,主要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而教材上的知识,都是有体系的,各种知识之间又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从学生获取知识的认识规律来看,人的认识又不是一次完成的。先前讲过的旧知识和后边讲的新知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传授知识时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新知识中渗透旧知识、运用旧知识,这对于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影响极大。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要有总的规划和安排。②在能力方面,初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等重要任务。学生的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获得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各种能力。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生的能力培养做出规划,包括在一年级、二年级采取什么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组织什么活动,通过方法、手段、活动又如何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把握能力培养的总目标,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学生的训练活动都纳入具体规划中去,形成一个整体系列工程。如果没有整体设计和规划,只凭点点滴滴、断断续续的做法,就不能形成能力上的质的飞跃。③在觉悟方面,初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政治素质、思想觉悟方面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的目标。人的觉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它总是要通过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和研究社会各种政治现象,提高自己认识和处理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坚定自己的立场,端正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这也要求教师有整体的计划和安排,即通过讲授一些知识,提高一些方面的觉悟,最后实现整体构想,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当然,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的总体设计是不可分割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管是学科的整体设计还是每一堂课教学的具体设计,都要注意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联系,在普遍联系中实现各自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