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商业模式十篇企业商业模式十篇

企业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09

企业商业模式篇1

2.2oem加大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难度

品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品牌就是霸权,品牌的寿命比产品长,品牌资产又可以逐渐积累,通过品牌延伸又可以惠及多种产品,因而,创品牌具有长效性,而oem却欠缺这方面的优势。oem是用别人的品牌出口产品,工作做得再好都永远没有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可能,因为品牌是别人的,用户资源永远掌握其他品牌的手里,自己的规模再大用户资源也没增加,一味地为外资打工,会忽视了自有品牌建设,影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最大化。

2.3外商拿走我国贴牌生产的丰厚利润

在整个世界经济的价值链条上,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营销和运输等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都有巨大的利润可挖,但各个环节利润比重各不相同,有些环节利润比重差别很大。并且随着oem在我国发展越来越成熟,各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小。比如说,美国的“芭比娃娃”玩具进入中国市场,售价329元人民币,而替其加工的中国某厂家每加工一件仅得加工费4元人民币。

2.4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世界产业格局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人力成本低的局面正发生着变化。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部分非洲国家)势必会抢走本属于我国的部分oem定单,中国oem中小企业面临着既无自主品牌又无活可干的局面。

2.5业务来源受制于人

由于oem制造商对市场预测能力不足,对自己的分销能力估计不足,如果对方削减订货量,而自己出于对方计划的惯性,市场巨变后一时难以调头,会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有大批配件和原材料积压,大量资金被占用。一旦委托企业撤走订单,由于企业过分依赖于某项代工计划,一旦市场承受能力不足,企业将很难转型生产,最终引发企业经济上的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3优化oem模式的建议

那么如何克服我国在开展oem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呢?应该从政府的行政监督和企业的自我管理两方面入手。

3.1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国家应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咨询、指导、预警和风险防范系统,给企业做完整并且可行的oem规划和引导,在宏观环境上摒除oem发展制度上的障碍。使我国的oem加工走向规范,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政府应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查询服务,并有的放矢地对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他们对国际惯例以及相关oem法律方面的学习,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

3.2oem加工企业必须要制订合同规范制度

加强与oem委托方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双方在合同中对业务双方的权利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要有十分完善的硬性规定。当合作双方对于oem的认识和执行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时,要积极沟通协调,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加大协同商务地开展,在业务流程层面上解决好合作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但是如果由于对方处理不当,双方发生纠纷,我们也要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3.3从多方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oem企业要深入发掘oem给予的深层次好处,逐渐在某些领域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鼓励oem企业走oem动态组合的方式,即选择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其竞争能力,重建自己的优势地位,从而达到发展内部和新优势及利用外部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资源优势的强势结合,共同分享产品市场,并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资金、技术上的保证,真正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坚持走多元化(diversifiction,亦称多角化、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提高核心能力。

3.4企业要充分了解贴牌产品在市场中的变化

品牌是有其独特的特性,如地域性、民族性等,一个品牌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所以oem企业要根据品牌质量内涵及品牌提供商的信誉来选择实用性强的oem商品进行贴牌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偏好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企业要充分了解市场动态,使oem产品更好的得到市场需求。

“贴牌”是作为权宜之计还是作为长久之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条件并不明显有利于自己做市场的情况下不妨把“贴牌”作为一种长期经营策略来对待,至少可以把它与自己做市场、做自己的品牌放在同等地位来并列实行。不要轻易放弃或拒绝“贴牌”,因为从经济学上讲,一个企业应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论如何,品牌应该是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求名不求利”不是一个企业理性的选择,与其和别人拼得个头破血流,不如自己踏踏实实挣钱。如果一个企业在产品生产组织上己经相当专业,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模式已经习惯于产品的生产,一个企业的职工队伍结构己经形成了产品的生产优势,不妨发挥生产特长,将“贴牌”作为一种长期经营战略来从事。

适度把握好oem加工的规模,把贴牌加工与创造自有品牌结合起来。单纯做品牌或者oem风险都较高,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分散风险。中国企业在选择代工模式时可以坚持做品牌和做oem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所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因素,合理确定贴牌加工与自有品牌的比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逆转oem方向。所谓“逆转oem方向”是指企业不再为其他厂家生产oem产品,而实现角色变换,将产品外包,委托其他厂家为自己进行定牌生产,占据高端利润,即技术专利带来的利润。逆转oem方向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关键技术。如今我国中小企业oem实施中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只要企业真正认识oem,真正用好oem,借助于oem这个资源整合的方式,抓住oem这个商机,就能大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奚红妹.oem对中国企业的影响[J].上海企业,2005,(12).

[2]殷晓红.oem交易对oem生产商的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6).

[3]方国方.怎样成为出色的oem厂商[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6,(2).

[4]李伟,邵翔.oem为什么如此盛行[J].经营新视野,2002,(3).

[5]许亚平.我国oem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35).

[6]王燕妮,王娜.我国企业实施贴牌经营的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

企业商业模式篇2

合肥市近年来进入稳步快速的发展阶段,在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在这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该企业抓住商机,先后在合肥包河区、政务区建立商业广场,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了集购物、休闲、娱乐、居住的综合商业中心。该企业在合肥滨湖建立的文化旅游城作为合肥第一个文化旅游城市,聚合了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合肥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本文将以合肥为典型案例,从中探寻该集团商业地产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推动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其他商业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发展历程

该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4年,企业资产5341亿元,同比增长34.5%,年收入2424.8亿元,同比增长30%,企业净利润同比也大幅增长,连续第9年保持环比30%以上的增速。通过分析该集团的发展资料,可以看出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四个阶段:

(一)创业初期1988年,集团成立,初始资金规模很小,仅为100万元,住宅开发为其积累了第一桶金。其后,一直到1998年,在从事住宅开发的同时,也开始开办电梯厂、制药厂、连锁商业等领域的探索,希望能够拓展业务领域。

(二)转型与调整期1999年,企业开始了“订单地产”模式的偿试。2000年,召开企业发展史上的“遵义会议”,决定企业战略转型,确立了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2000年,第一代商业广场在长春重庆路建成。此后,企业先后在长沙、南京、北京等地开展房地产投资,这一阶段也是企业第一、第二代产品投资的高峰期。2003年,企业遭遇严重的资金链危机,沈阳项目也遭遇了停业风波,企业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发展模式,并进行了系列调整。

(三)发展与扩张期2004年,第二代商业广场以一种纯商业组合店联合发展的模式出现。而在2006年,该集团做出重大调整,全力推出第三代产品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成功诞生,使其真正找到了商业加地产的最佳结合点,由此总结出主题拿地模式,从此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四)战略调整期近几年,该企业快速在战略上朝文化旅游综合体进军。2013年10月,合肥滨湖文化旅游城开工,成为华东最大的文化旅游投资项目。之后,集团旗下拥有的美国amC院线公司在美国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企业也将涉足电商领域,自此,集团开始进入战略调整期。

三、商业模式分析

该集团独创的商业模式,包括前期的开发建设与后期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招商,拿地,营销,管理,盈利等五个方面,我们将详细地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独创的招商模式订单模式就是先招商,再投资,联合开发,通过与跨国零售企业的合作,实施主力店经营,并通过主力店带动小商铺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合肥芜湖路商业广场正是通过先投资后建设的订单模式而诞生运营。芜湖路商业广场已于沃尔玛、家乐福、国美等20多家跨国及国内顶尖商业连锁签订了发展协议,而且还囊括了同庆楼饭店等高档餐厅、星级酒店。这种招商模式使得集团拥有长期、稳定的投资合伙人,同时带动了许多品牌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方的加盟。可以说订单模式是该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二)低成本的拿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讲,该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于商业广场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收入,带动周边土地价格的上扬。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主动找上门去,希望与其合作,并为此开出了优厚的条件。2013年,集团就作为唯一的竞买方,以总价7.3321亿元的价格毫无悬念拿下合肥滨湖六百余亩的地块。这种拿地模式,这不仅降低了万达项目运作的成本,而且为其高效运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标准化的营销模式合肥滨湖旅游城项目,主要就是通过节点铺排,短期聚焦,在很短的实践内扩大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首先,在拿地前以悬念造势,吸引全城关注。其次,企业在拿地后,通过报纸等新闻媒体,强势宣导品牌概念。集团在开盘前共在合肥晚报等6大主流媒体连续投放,共计8周240版次。最后,企业采取售展体系,通过对旅游城规划的展示震撼到访客户,提升客户信心,同时吸引更多人群的关注。

(四)完善的管理模式企业还可以针对性的成立商业管理公司,制定了包含招商、装修、开业等各方面的制度,使得员工日常的行为得以规范。另外,企业自主开发了模块化管理系统,将模块化管理与责任人的绩效挂起钩来,执行严格明确的奖惩,极大地调动了执行者的责任心与积极性。该企业商业管理的优势还在于有一支强大的商业管理团队,其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商业管理人才队伍,通过专业的商业开发团队不断的创新,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增加市场份额,使其商业价值不断提升。

(五)良性的盈利模式集团采取一种“现金流滚资产”的盈利模式,其将公寓、写字楼出售获得的现金流部分用来支持商业物业的持有,部分用来购买土地资产,以支持扩张。按照这种模式,销售业务也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生命线。合肥天鹅湖商业广场正是采取这种盈利模式,通过广场周边地产写字楼、酒店、住宅的销售获取资金,再将资金回笼用于项目的继续建设。盈利模式的良性循环,使得企业资产犹如滚雪球般地膨胀,不断扩大。

四、商业模式的问题

虽然其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企业规模得以不断扩大,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不可置疑的是,其商业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扩展。

(一)订单模式缺乏创新订单模式化使得其成功锁定了一系列大型品牌连锁的商家企业的加盟,但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每个“订单”换汤不换药,比如在合肥的包河区商业广场里有沃尔玛超市,天鹅湖则换成了华润万家;且除了商铺和周边酒店不同外,其余的地方两个商业广场几乎相同。由此可见,其订单模式是一种复制而来的形式,对城市的适应性不足,地方区域文化特征不明显。

(二)业态布局陈旧调查显示,天鹅湖商业广场经营品牌共计208家,其中零售类占63.9%,餐饮类占25.5%,休闲娱乐类占1.9%,服务配套类占8.7%,整体业种类型丰富,符合城市商业新中心的定位,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天鹅湖商业广场的业态组合稍显陈旧。同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其商业广场每日客流量正在逐渐下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电子商务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所需物品,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商业地产的客流量,对于集团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资金风险凸显通常情况下,商业广场在施工完成后,都会将工程中的住宅和写字楼以及其他项目部分出售给公司以及其他投资者,以偿还债务,保证项目开发建设所需要的现金流。但由于部分项目售价较高和经营问题,导致投资者后期的获利空间有限,投资者的回报很难得到保证,从而产生了商业地产的销售与回报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地产动辄上百亿的项目很容易出现资金问题。

(四)企业管理混乱商业地产的企业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头疼问题,在2013年,合肥滨湖旅游城开盘时期,就曾出现大量客户积累,现场客户管理混乱,客户满意度极低,后期退房客户较多的情况。在企业2014年工作总结中也指出大歌星出现严重管理漏洞,财务系统三次预警。所以混沌运行管理不仅会影响长期收益的商业项目,还会影响到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品牌形象,甚至会导致商业项目的失败。

五、优化方案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针对该集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模式创新、业态布局、资金策略、公司治理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模式创新针对集团订单模式的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一些有效的优化方案:首先,应充分地将自身企业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相互结合起来,尽可能引进新型业态,将商业广场做出地方特色。比如,合肥市的包河区可以结合肥老城区的特色来考虑,天鹅湖地区则可以通过天鹅湖畔、市政务区中心周边优美环境等来做出特点。另外,在招商引资方面,不能操之过急,要重视商业品牌和长期的经营效益,保证各类商业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同时要加强后期的管理,完善监督体制和服务体系,从而始终保持对商铺的吸引力。

(二)调整业态布局对于陈旧的业态组合,通过定期的消费者消费情况调查,可以有效的了解各种品牌的需求情况,来相应的调整品牌和店铺在广场内部的分布。并且可以适当的在商业布局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休闲娱乐和餐饮类的比重。对于电子商务带来的挑战,尝试着从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变化考虑,增加体验式业态的比重,从而使整体业态组合结构更加符合现实状况。

(三)优化资金策略首先,在销售控制阶段要保证商铺的价格能够稳步爬升,控制好价格以提升商业项目的价值空间。其次,还可实施物业开发为先,将商业项目分期开发,这么做的目的是降低资金压力,并给后期的开发营造升值的机会。最后,要控制好局面,分楼层销售,尽量在短期内将店铺都能够快速销售,以便快速收回资金。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产项目的资金安全,并且在未来也能够实现商业地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公司治理为了更好发展,集团应该及时修改调整公司的规章制度,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权限,使得三者分别充分履行决策、执行、监督的职责,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在董事会组成方面,确实引入外部独立董事,解决董事会的独立性问题。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管理混乱局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企业高效运营。

六、总结

企业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商贸企业运营模式创新

一、引言

在西方国家,先进的商业贸易企业都会建立一些比较健全的资金、信息运作模式,并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与此同时,通过电子化的系统软件实现了配送的统一化。一套完整有效率的商贸模式必须是涵盖统一的管理系统系统,尤其是在电子化的今天,自动化在商贸行业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贸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成功的运行模式,如何学习这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帮助我国企业运行模式的创新,为专业商贸企业提供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案,这对于我国商业贸易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商贸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一)商贸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商业贸易中商业的种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分类和和种类也变得细致和繁多,产业门类体系也变得无比庞大。商业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国内商业和国际商业,零售和批发等等。

商业贸易的特别根据其自身的特性,与制造业相比,其特点有:对社会劳动力有一定吸收能力,能创造许多就业机会;行业的进入和退出较为简单,门槛比较低;竞争比较激烈,由于其进入门槛低,所以大量企业造就了激烈的竞争环境。

(二)商贸企业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到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总额从505亿增至133689亿元。在这个指标急速增长的过程中,商业贸易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商贸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集中度不高。据统计,十几万的商贸企业创造了八百多万的就业岗位,市场主体也从刚开始的国有企业发展到国有、私营以及外企等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其发展模式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从最先的大型国有百货商店到现在的超市甚至是便利店的发展,其经营模式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店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商业贸易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逐渐完成,除了部分受国家控制的商品,其他商品全部已经放开经营。

(三)商贸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商业贸易企业既面临着行业内部激烈的同业竞争,还必须面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冲击,目前我国商贸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较弱

因为在供应链的角度上,商贸行业属于价值链的底端,商贸企业的上游厂家为制造者,下游客户为终端用户。即商贸企业既没有产品技术,也没有固定渠道与终端市场,提供的服务只是属于中间业务的范畴,所以产业的附加价值非常低,因此其资源占用率也非常低,没有什么价值控制的空间,属于供应链的最低端,自然盈利能力就非常低。

2、核心竞争力较低

商贸企业的经营范畴决定了其进入门槛较低,对技术掌握的要求也不高,自由竞争的形式使得企业之间没有实际差异,所以每个商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低的。商贸企业耳朵主要产品一般都是销售之类的,提供的只是分销服务,所以大部分的商贸企业的销售产品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商业模式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只是停留在单纯的买卖价格竞争手段上。

3、行业空间较小

传统商贸企业的行业空间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其行业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挤压。一些大型的商贸企业为了克服这一困境纷纷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分销渠道;与此同时,由于流通成本的不断挤压,使得流通的环节也被大大的缩短。

4、经营风险较高

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无监管的个体户挂靠着部分国有大型商贸企业开展着属于自己的商贸活动,更是有一些空壳的,大量开展上下游在国外的空头纯融资性贸易公司的存在,使得整个行业的经营负债水平大大增加,经营风险也随之升高。

5、商贸企业体制陈旧

传统的经营观念和过去旧的体制大大限制了现代商贸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市场上依然存在着部分从计划经济时期转型出来的旧体制下的商贸企业。从垄断环境下转变过来的企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度肯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此,市场观念的建立,新的发展模式需要的相关体制的完善都面临着旧体制的极大局限。

三、商贸企业创新模式

(一)纵向一体化

所谓纵向一体化,既是要求现代商贸企业在正常经营的前提下,能够发挥其下有贸易的优势,通过参与中游领域,甚至涉及上游领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此来控制整个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自己既是上游制造者或者生产者,又是中游的转销者,甚至也是下游的零售商,以此纵向涉及几个环节,大大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减少转换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的同时,还掌握着产品的基本生产和价值创造能力。纵向一体化一般情况下可以涉及整个价值链的几个环节,也可以是整个环节,大大发挥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商贸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基本上是通过并购、投资、参股等方式进入,其模式主要有:

1、拓展商贸流通服务功能

部分已经建立属于自己的流通和运输设施的商贸企业,能够利用这方面的相关优势,控制商贸物流这一价值链环节,为自身的价值链延长做出改革,形成最基本的纵向一体化改革方案。

2、控制产业上游资源

能过通过控制上游资源达到纵向一体化的商贸企业主要是一些资源性的商贸企业,比如石油、能源、冶炼等行业。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各个商贸企业都注意到控制资源的重要性,加上国有企业对主要资源控制的缩紧,上有资源的控制难度日益增大。

3、介入中游生产领域

这种方式主要在大型国有商贸企业的模式改革中比较常见,根据自身在国际贸易和行业中的贸易地位,控制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依托已经建立的下游分销网络掌握和控制生产领域,形成纵向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横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转型,主要是商贸企业在属于自身产品经营良好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其成功的运营经验和模式,同时涉及到其他的商品和领域的运营当中,形成业务横向的拓展。进入的行业和商品可以是与自身已经掌握的行业和商品相关,也可以不相关。商贸企业实现横向一体化基本上也是通过并购、投资、参股等方式实现。其模式主要有:

1、相关多元化

相关多元化,顾名思义,新设计的领域、行业和商品在某些程度上跟现已有的领域、行业和商品存在着某些相关性,例如互补品、替代品以及其他共同分销模式、原材料涉及相关等等,这种模式适合于一般的商贸企业实现横向一体化。

2、非相关多元化

非相关性与相关性相反,商贸企业实现横向一体化所要涉及的新的领域、行业和商品核能与原来已经涉及的领域、行业和商品没有相关性,甚至在资源、原材料以及客户群等多方面上都没有相关性。因此要实现这种模式的一体化,对商贸企业的实力要求非常高,一般适用于大型的,已经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商贸企业。

(三)混合一体化

混合一体化是综合了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两种创新模式,是两种转型模式的综合运用。对于这种转型模式,所需要的转型时间较长,对企业自身的实力要求也非常高,一般是商贸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战略目标,对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的一体化创新模式同时进行,也就是控制自身经营的行业多个价值链环节的同时,也横向控制其他行业的价值链,也是对现在商贸企业创新模式的最高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商业贸易整个行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期,模式创新是市场经济对商贸企业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我国商贸企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分析,发现其面临的基本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我国商贸企业运营模式改革创新的几个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魏民.用产业价值链分析法来确定商业批发企业的竞争战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3

[2]吴俊豪.价值链和竞争手段的多样化[J].企业经济,1998

企业商业模式篇4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因此,企业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以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培养持续竞争优势。

(一)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加快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虚拟经济与虚拟社会的产生。互联网中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起着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的信件交流就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产业也存在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的可能、网络传播逐渐取代平面传媒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面。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统商业模式被改变甚至被取代。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商业企业要想保持以往的竞争优势,必须顺应时展,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步骤是:搜集商品信息选购商品商品运送。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零售价格,还包括运输费和交易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只包括商品费用(电子商务大都提供送货业务,减少了运输成本)、上网的费用及时间、精力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且,电子商务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电子通讯,这使得整个世界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使得让顾客能及时掌握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价格优势,从而增强了顾客的议价能力。最后的结果是商业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在产品的差异性上下功夫,从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刺激个性化的需求模式,才能扩展盈利的空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电子商务时代,供求关系依然存在,“有求有供、有供有求”才是一条良好运行的商业链条。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消费者购买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水平而开发新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网络提供的方便性和随意性,使得消费者深陷其中,特别是都市的上班族们,无论是理财,还是购物休闲,都会借助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看电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前实现,而不用去电影院了,这些也使得企业必须持续不断提供独特的服务,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结构。对于这种改变和冲击,我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及时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尽管已经确认了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企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市场。因此,新商业模式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正是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再造新优势。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市场获得成功,然而没有市场的技术等于一纸空文。商业模式创新有赖于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但它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让市场接受技术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完善政府服务

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审批办理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代办制。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培育、用心呵护,并且要善于通过孵化器来培育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引导投资资金。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设立相应的评比称谓,同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以充分享受政策扶持。并且,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外包给企业,这样一方面推进了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另外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

(四)重新定义顾客价值

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细分市场重组流通渠道,以新技术为手段创造新的市场,把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宝洁公司创造性地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将薇姿护肤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药店,从而取得成功;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五粮液通过与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

(五)坚持人才创业的理念

人才集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可复制。而人才才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商业模式创新依靠人才的好的商业创意。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最稀缺、最宝贵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现在,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都在培养和收集有实践经历的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创新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发展手段,电子商务中的互联网也只是一个途径,因此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渠道。然而,创新的目的在于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创新不是万能药,也并非任何企业都要打着创新的旗号对自己原有的模式全盘否认。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培养持续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企业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本文为河南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国内外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与借鉴的配套论文(编号:2014312)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农业工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工作,针对农业方面的制度性变革持续深入,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已经持续推进,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农业已经逐步地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状况已经得到一定改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无序竞争等状况依然十分严重,本文试图用商业模式理论对农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目标市场选择,产业链定位和市场定位,分销渠道,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等要素进行分析,以其探索出适合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二、相关定义解释

商业模式的理论概念最早出自于it经济中,后来这一模型被逐步地引入到对普通企业的分析过程中。从现阶段来说,关于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这个理论体系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构成,现有商业模式模型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只能对某种类型的企业具有指导意义,还缺乏对全体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有效的企业运营行为。

国内外专家对商业模式有不同的理解。oSteR-waLDeR提出了九要素模型,具体包括:核心能力、资源配置、价值主张、分销渠道、目标顾客、伙伴关系、客户关系、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九要素。oSteR-waLDeR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应该如何确定目标顾客群,以及为这一特定群体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2、如何获取为了创造或生产这一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源;3、如何将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如何通过顾客搜集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与建议;4、如何确定提品或服务的成本及收益。九要素模型对于企业的核心战略有清晰的描述。本文以九要素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农业企业进行分析。

三、农业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组合,本文对农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核心资源的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一)以双汇为代表的全产业链控制型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控制型是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具体是指以农业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或者围绕几个重点环节进行控制,往往有自身的目标客户,品牌主张,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散的农业资源,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中比较盛行。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合基地,基地联合农户,公司企业直接面对分散农户,进行分工协作。

双汇从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包装商业等各环节对产业链进行纵向整合,始终将重点放在屠宰业和肉制品加工业这两大主业上,先做大主业,再做相关上下游产业。养殖环节、饲料环节是采用产业链外包的模式,养殖环节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为主,与各个村镇的养猪专业户签订合同,按照一定标准统一收猪。

这种模式让双汇有效的盘活了养殖业市场现有的资产,激活了低效的农民养殖环节,双汇通过自建屠宰环节和销售环节,通过屠宰环节实现了产业链的增值,通过销售环节掌控了市场,从而掌控了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基础资源,农民和土地价值到价格的有效转化。这种模式,分别在核心能力,资源配置,分销渠道,目标市场等方面相对于之前的肉制品企业进行了创新。能够实现生猪的规模化和低成本运营。

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以产业链中进行有效和公平的利益分配。从上游环节来看,养殖户的生产率偏低,而且多以散户的形式出现,没有统一的组织,所以缺乏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环节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很难获得满意的收益,当猪肉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这种矛盾还不明显,当猪肉市场稳定下来甚至下滑的时候,利益分配的矛盾就会被激化,瘦肉精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上游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合规定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产品质量。最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受损。不少企业也针对这个进行的优化。比如白家食品公司,伊赛牛肉,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原材料的供给由公司进行监管,农户以人力土地投入经营,和公司以合资的模式进行经营,但是核心问题仍没有解决,如果市场下行,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公司势必会以牺牲农户的利益来保障自身利益,上游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则上游的生产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二)专业细分市场+农户的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专业农业市场以追求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生产,满足流通的需求为目的。比如陕西洛川的苹果交易市场,浙江舟山额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西赣州的脐橙批发市场,黑龙江的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重庆的生猪交易市场,云南昆明的花卉批发市场等等。农业专业市场是有形的市场,即为某一类农产品提供交易的场所。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市场改革的深化,农业市场细分势必成为一种趋势。专业市场带动模式指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围绕当地产业优势,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的问题是主要适用于粮食,小额农副产品销售等买方市场比较明显和水果、花卉、水产等季节性,时效性较强,受市场约束较大的行业。尤其是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属于包产到户,起码在现阶段,农业资源的组织还处于无序化状态,这种专业市场模式随着农业经济的自由发展很容易演变成同质化竞争,由于农业资源还处于分散化状态,而且往往是基于政府指导,农业市场的建立是基于政绩工程,这种同质化竞争有可能会一直重复下去。

四、建议

通过上文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可见,虽然近几年农业经营的蓬勃发展,不断从纵深方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宏观农业资源配置和微观农业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逐步放开农业核心资源的政策性监管,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放开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市场交易逐步扩大,原来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是,由于目前农业资源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发展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农业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节省交易费用,其实质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农业商品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单个农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小农经济演变成现代化农业经济必须释放农业基础资源,我国只有农业人力资源是相对自由流动到工业中,其他资源受政府而非市场控制,整体产业资源配置相对低效。

(二)推动农业金融发展,政府向民资、外资放开农业相关金融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资金资源高度集中于重工业发展,这种政策导向使得农村几乎没有资金积累,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发展成了固化的工农差别。随着国内金融企业的持续市场化,资源自由流动,更会偏向于回报率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农业收益较低,会导致资金、土地、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持续流出。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进行,农业为追求更高的发展,势必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省级,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步增加。

在现今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极为狭窄,单个农户只能从农信社获得小额艾宽,农业产业对外资和私人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是约束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放松国内农业企业的金融资本准入门槛,是进一步发展农业企业的条件之一。

(三)打破农业资源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状态,推动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其规模和实力直接影响到产业化经营的成效和农民的实际收益。我国农业企业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控制比较严重,体现出整体农业资源分散、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重复竞争的状态。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直接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从而不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而且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较低,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而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由此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低,绝大多数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商品性和出口创汇能力很低。因而难以与国外产品多元化,智能化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竞争。

(四)鼓励农业企业进入全球农业产业链,进行农业资源配置。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短期内,我国农业市场需求不会激增到支持我国农业企业进行大规模投入的市场状况,另外,除了农业运营资源的配置问题外,国内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运营,内部管理距离国外先进的农业企业也有一定差距,另外,低成本与大规模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要竞争力。能否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农业生产,农业企业通过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分工,形成自己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农业发展可以采用的途径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企业商业模式;趋势;商业生态系统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最早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是罗斯查尔德,他形容经济生态系统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好被看作一个真实的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是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弗・穆尔(JamesF.moore)于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新观念,他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投资商、政府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这种经济联合体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赵湘莲等学者这样描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表现形态:“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商业系统。但它与一般商业系统不同的是,它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中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处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链网式集成形成了系统存在的基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每个成员仅是价值网中的一个结点,执行着某一功能,某一结点的缺失将对整个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成员之间的协同进化会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但它与生态系统又有所不同的是,商业生态系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未来目标和构想的人工系统。系统中的成员必须分析在这种构想中希望扮演什么角色?希望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和控制达到一种什么程度?他们在价值网各节点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并在共同的前景下对自身及系统进行精心管理。

因此,商业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商业系统和企业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外,还体现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和行为复杂,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是典型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网络,不仅具有企业网络的一般特征,同时它还具有以下必然遵循的自然生态现象几个核心的特征:

第一,存在就是目的。生存与生命的繁衍,是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基本的行为动力。物种从环境中去的资源,纯粹是为了延续本身与族群的生命,并非意图对其他物种有任何贡献。在生态说的概念下,“生存”本身即是商业模式存在的目的。企业在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情形,就像物种在生态环境中求取生存的情况一样,我们注意的焦点在于企业商业模式如何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持续本身的生存。至于商业模式的存在到底对社会有什么功用、对消费者有何意义、对社会福利或资源分配有何改善,都是商业模式在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关心的重点。

第二,物竞天择。物种在面对其生存环境时,是非常渺小与无助的。在生物演进史中,没有任何一种物种曾经改变过生存环境。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学的基本理念。这种宿命观,和传统的策略者抱着“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和信服“自己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的主流思想,有极大的不同。换言之,生态说基本思考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如何由环境中取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来适应当前的环境,而非商业模式对环境有何贡献或影响。同时,在商业模式被环境支配的被动性立场下,我们应理解,商业模式生存是配合环境进化而非进步的结果,重点应在于“适合”而非“完美”。

第三,长时间,宽视野。传统的策略逻辑以个别商业模式为分析单位,不论是商业模式本身的条件能力,或未来的发展策略,均以单一商业模式为分析对象。然而,族群生态学是研究物种族群如何适应环境的一门科学。从生态的观点思考,当环境条件产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条件相似的组织族群,即使其中个体的行为各有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强弱的生存能力。但就长期而言,整个族群被天择淘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换言之,生态说的策略逻辑是适用于整个族群的,个体是无法对抗这个趋势的。当然,它亦必须亦较长时间幅度来观察,才能验证逻辑的正确性。

生态观点既然不以个别组织为分析对象,它的议题就常常围绕在大结构上,去推论企业与其他各类相关利益组织或竞争组织之间的关系,或考察如何还有一些关系的安排,以及对法令政策、人力结构等环境因素所做的调整,以求取族群的生存,是一个典型的宽视野的巨观思考。

三、商业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类型与策略

(一)战略类型

1、核心型战略。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充当商业生态系统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影响这个系统的特定行为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网络核心战略是指在改善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情况,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使本企业取得可持续的绩效的一种运营战略。其特征是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努力构建外部的网络结构,积极维持整个网络的健康并从中受益。

2、支配主宰型战略和坐收其利型战略。坐收其利型战略是一种不连贯的战略,采取该战略的企业既不愿意通过一体化来控制生态系统,但又过多的从生态系统中攫取价值。即采取这样战略的企业既不承担为生态系统创造价值的责任,又不愿意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弊端明显的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某一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或者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和管理商业生态系统,但它过度的管理了生态系统。这种战略虽有弊端,但支配主宰者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使得过度攫取价值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3、缝隙型战略。着眼于专业化和差异化,将自己独特的能力集中在某些业务上,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缝隙型企业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有效的利用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

(二)发展策略

1、顺应策略。这个策略的基本理念是,承认这个环境没有办法改变,也不准备去挑战这个环境,只希望在变化环境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2、快速追随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快速追随对忽然出现的市场是成功的关键。要做到快速追随,“同步工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任何研究发展的过程,都是从基本的构想提出,然后开始研究后,准备推广,培训,如此必然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施。今天如果要让商业模式准时实施,就必须让这些活动同步进行,当构想刚出现时,就已经开始准备推广与培训。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商业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市场需要。

3、生存与繁衍策略。当外在环境变化很快速的时候,企业要记得,生存是第一优先。若今天不愿意顺应大环境来做改变,只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能很快会被环境淘汰。但今天大环境的改变这样快,要赶上环境的变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时候流行什么商业模式,很难在事前掌握,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制定适当的商业模式繁衍策略。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维护措施

在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个起支持作用的企业,对整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不仅要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还要维持它的健康与动态平衡,并不断增强它的生命力。

第一,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iBm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而且提供的是平台型产品,其可以称得上是所在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但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猜度,会不会在合作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暴露自己的业务和优势的风险?因此,为了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就必须给它们留出足够的价值空间。1999年,iBm决定放弃应用软件,专注于发展中间件。中间件目前在软件业务中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类别。正是由于避免与众多的应用开发商争利,iBm才赢得了这个群体的信任,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

第二,保持理念的先进性。要提高协作和创新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能够被各方接受的统一理念。这个理念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否则就很难保证这个生态系统的长期存续,更不用说获得什么优势。

第三,推动生态系统中的合作。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必须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内的价值创造活动,其中既包括合作伙伴与自己的合作,也包括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核心企业要能提供一些免费的资源和资讯吸引其他企业合作,从而加大合作的力度,力争把蛋糕做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第四,控制生态系统风险。核心企业在推进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时,必须把生态系统中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核心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时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降低风险,系统中的骨干企业应对其他企业的弱项予以适当的帮助,以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另外,商业生态系统还要重点防范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湘莲,陈桂英.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生态系统[J].经济纵横,2007(4).

2、李炜,王安民.构造健康商业生态系统的战略模式[J].中国经贸,2007(12).

3、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新华出版社,2006.

企业商业模式篇7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不仅会加快其前进的步伐也会缩短发展历程,商业模式贯穿一个企业的进展全过程,见证企业的成长,商业模式的成功标志着企业所处的经济地位。经济手段的不断变化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强大动力,信息和管理技术相融合是现代商业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商业模式的角色和地位转换过程

1.在古代时期,商业模式理论还没有产生,但古人的智慧已经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经验。曾有记载“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市场中,以交易为获得手段,以自身需求为交易目的,在交易的前提下,所组织的各种商品信息,宣传手段和性价比构造都是商业模式的内容。传统的商业模式以简单的“需求―交易―获得”流程为代表,其运行要求较低,规矩较少,较为实用和便捷。

2上世纪90年代是商业模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信息技术,它以强势的姿态挤进市场经济发展,商业模式理论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在信息阻塞的时代,消费者无法正确了解商品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存在信息传递的困难,而且交通闭塞无法为商品提供便捷快速的运输方式,在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闭塞,阻断了可利用商品的发展前途,信息技术在经营者,投资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有信息传递的作用,为合作提供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市场营销手段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传播,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动力。

3到20世纪中期,商业模式进行了一次变身,在市场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圣夜模式体系开始进行探索。时代变革催生了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推进了时展,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具体的表现为人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交易而是将目标建于超市,专卖场等新颖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发酵剂,以丰富多彩的营销手段为具体表现,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得商业模式融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关于对商业模式的具体理解

1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

商业模式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纽带,肩负着重要的市场意义。商业模式的概念没有具体定向,只是根据企业的选择所总结的一些概述。可从经济角度,管理角度,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从经济角度来说,其定义易于理解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从管理角度出发,所属的范畴为营销手段和市场经营模式,其含义较为抽象,不再单纯以获益为主要目标;从发展战略来看,其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企业的综合指标,在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手段等方面的综合叙述。

2商业模式的结构和要素

商业模式的框架主要有内部运营结构,外部营销结构和财务结构,大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商业模式包括这三种结构,具体划分可分为三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战略类,其基本架构相似,区别是侧重点不同。

商业模式的要素包括,价值主张,盈利模式,网络构架,资源组成,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价值主张的本质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服务创造价值。盈利模式是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达到盈利的目的,盈利模式提供客户一个可接受的价格,愿意让顾客掏腰包买自家的商品,根据需求量和商场的价格大致情况,调整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存在的疏漏

1商业模式的定义模糊不清

定义好比整个事件的出发点,包括目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对于现代企业商业模式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就无法从实际贴近商业模式,对于商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商业模式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在总结其定义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不易被总结。

2对于商业模式认识不清

商业模式是不同于发展战略和发展手段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发展方式和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手段是以促进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商业模式包括他们。由于对于商业模式的认识不清导致发展眼光的狭隘,企业呈现出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内部结构不平衡。

3不能体现商业模式的关键性作用

企业不能完全理解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在选择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厚此薄彼,一贯的追求经济效益,商业模式的关键性主导地位被无知的经济欲望所掩盖,导致整个市场被经济追求充盈,可能会带来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不公平交易,最终会导致市场经营崩溃。

四、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

1价值核心以顾客为主

市场交易的基本动力是消费者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是商业模式的最基本和最有突破性的战略。一切以顾客为主,坚持“顾客是上帝”进行商品交易必须在绝对公平的环境下运行,顾客是市场的主力军,具有正负两种作用。

2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进步阶梯

没有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只是一个空壳,创新基本的动力是技术。如果企业坚持传统的商业模式,就相当于坐吃山空,守着旧日里过活,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技术创新是不能摒弃的。

3营销管理的创新

如何了解商品的销售前景,如何保证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怎样保证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营销管理是最重要的实现方式。在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过程中,营销管理作为指南针,起着绝对性作用。营销管理包括销售情景预测,消费者需求调查,商品宣传手段,商品销售渠道等方面,营销管理的创新满足了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

4服务模式的创新

服务决定了商品的高度,对于一个有品位的商品来说服务决定其本身的价值。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尽量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评估,促进服务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寻找新的市场或是发掘新的利益锁链,在商品的设计过程中融入最新的美学观念,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幻想,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减少消费者的困扰。

5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的资源设备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发挥最大的利用程度,管理模式的创新意味着企业构架的全新整理。对人才的重新分配,资源的重新整合,设备的重新安排,保证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全新的管理模式下健康发展。

总结

创新是什么,创新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想站稳脚,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创新。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商业前景,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带来全新竞争局面,为企业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赫挺,李申伟,商业模式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05).

[2]徐雪松,关于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两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企业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商业模式转换盈利性现金流

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通讯技术、物流、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变化,企业之间不再只是先进技术、产品差异化、低成本等传统方面的角逐,好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或消除成长瓶颈的利器。商业模式简单讲代表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企业在分析自身所处的商业环境、拥有的商业资源、面临的商业竞争后通过战略定位以及市场定位选择出自身的商业结构以及运行方式,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当然,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适时地重构自身的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

对于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有一种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即商业模式表达的是企业从价值定义到价值创造与传递再到价值获取的经营逻辑。首先,价值定义是指企业的定位是什么,即企业承诺它可以给顾客带来什么价值。其次,价值创造与传递反映的是企业如何实现承诺,即企业怎样将自身的资源转化为顾客的价值,并将创造的价值可以传递给目标顾客。最后,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有能够从创造的总经济价值中获得收益才可以支持企业持续经营。

二、商业模式转换的财务评价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一个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判断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持续的赢利。另一方面,不同的商业模式在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时间序列和规模上也会表现不同,使得现金流具有度量企业价值、诊断交易结构优劣的功能。只有未来预期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值为正才表明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是有创建与投资的必要的。在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反映的是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在现金流量总额中占的比重越大,就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强,偿债能力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也越强,经营活动现金盈余是企业具有活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在利用财务数据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评价时应该对企业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后利润的质量、盈利的持续性及现金流给予格外关注。

三、案例研究

(一)公司简介:传统主业唱衰,商业模式转换

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国商)在上市之初主要经营商品零售业,尤其以中高档名优商品的零售业务为主,在国内逐步发展大型连锁商场。之后为了拓展连锁网点,下属子公司融发投资公司积极开展房地产业务,采取以商养地、以地保商的发展策略,降低经营网点的使用成本,促使本公司连锁商业经营发展。近年来,由于国内商业发展形势发生变化,公司原有的商场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于是深国商改变自身的价值定义,重新进行定位,公司的商业模式开始由传统零售百货业向经营大型购物中心转型,同样是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但深国商商业模式的转换使得满足方式发生变化。对于商业模式转换后的深国商来说其应关注的价值主张包含了来自商业地产租户的直接顾客价值以及来自最终消费者的间接顾客价值,价值定义改变后公司建立起新的经营系统及盈利模式,收取租金将成为深国商主要的收入来源,相对应的物业管理等活动会成为重要的成本支出。在2010年公司完成重组后,确定了以商业地产经营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自此,公司的经营业务涉及自有物业出租、林业种植与销售、物业管理、商业零售。

(二)因计量模式转换导致的财务业绩“大翻身”

在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的前两年,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呈现亏损的状态,该公司2010年的净利润-171211827.94元,2011年的净利润为-129900924.74元,公司难逃被警示退市的风险,于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8修订)的相关规定,公司于2012年4月20日披露2011年度报告后公司股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公司a、B股票简称由“深国商、深国商B”变为“*St国商、*St国商B”。但是就因为公司转变了商业模式后公司的财务业绩实现“大翻身”,2012年公司的净利润为18186252.87元,2013年更是达到了2320696,950.25元,同比增长128倍左右,每股收益也高达10.64元,原因就在于企业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2013年9月30日皇庭广场全部竣工达到可开业状态,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皇庭广场的评估价值为76.48亿元,因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本期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40.94亿元,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为24.57亿元。因此在报告期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利润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系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深圳融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投资性房地产皇庭国商购物广场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计量模式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致。

(三)商业模式转换的动因及操作可能性分析

市场中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必是在某种动力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一个企业商业模式的转换必有其动力原因。对于深国商来说,扭转近几年以来一直亏损的局面无疑是其转变商业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许多投资者不免因其商业模式转换的动因而怀疑公司利用会计手段操纵利润。对此2013年11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关于对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文件中指出:根据深国商2013年三季报显示皇庭国商购物广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达55.1亿元,但皇庭广场项目以前是按照成本模式计量,直到2013年三季报才转换成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而深国商却直接计入了利润。深国商的公司股票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然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故深国商认为按照上述规定将差额计入利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而对于投资者投诉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适用于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即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时,深国商并不属于此种情形。基于此,2014年3月13日深国商召开第七届董事会2014年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撤销股票退市风险警示的议案》,向深交所提出退市风险警示申请,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批准,自2014年3月31日起,撤销本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于2014年3月28日停牌一天,于2014年3月31日起恢复正常交易。深国商“摘帽成功”。

深国商是利用转换商业模式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实现当前净利润扭亏为盈,亦或是通过商业模式转换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从实质上拯救企业,对于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成功是否存在问题的回答,则需观察其今后的财务业绩。

(四)商业模式转换后盈利性及现金流透视

深国商租金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在2013年仅为7.55%,而林木以及物业管理产生的收入却占到了约93%。2014年租金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的比例提高到了49.50%,商业地产的经营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大幅提高,这似乎与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公司新的盈利模式是否让企业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皇庭广场在2013年底开业后成为了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公司也仅仅围绕皇庭广场的运营管理开展工作,加快签约进度,提升皇庭广场的开业率,但截至2014年公司新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明显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显示为亏损。

另一方面,在“现金为王”的时代,现金流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深国商商业地产租赁成为其主要的经营活动,企业转型的初期,现金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深国商现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商业模式转换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都是负数,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也显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55.93万元,仍呈现净流出状态。可以看出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后经营性的活动目前并没有带来持续的正的净现金流,现有商业模式创造现金流的能力目前较弱。

四、结论

深国商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时找准契机进行商业模式的重构,从自身定位着手,改变盈利模式,转换后企业持续的盈利性以及经营活动是否可持续获得净现金流入是我们应关注的焦点。深国商试图由传统的零售行业转为主营经营商业地产,商业模式的转换使得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由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这一会计计量手段的转变如魔术般使得深国商的净利润扭亏为盈,但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截至2014年始终呈现出亏损状态,说明商业模式的转换后企业的盈利性并没有明显改善。同时,现金流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国商截至2015年半年报显示经营活动尚未给企业带来正的净现金流,因此深国商商业模式转换的方向是否成功仍需拭目以待。X

参考文献:

企业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商业模式;发展阶段;对策;特点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5-0083-02

1商业模式概念和功能

商业模式是将技术和企业思维转化为经济收入的特定行为方式,在市场中存在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其功能主要是形成核心能力,获取竞争对手的市场;确定收入方式,从市场中获得价值;明确企业在价值链和价值网中的位置,共同创造价值,达到共赢;明晰企业战略目标,制订明确的市场计划,对客户价值进行细分;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培育持久经营战略创意;树立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形成持久的企业文化内涵。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企业的运作方式,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

2商业模式阶段划分及对策

2.1模仿型商业模式

企业在进入行业之初,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式概念,没有鲜明的特色在产品和服务上争取顾客,往往都是普通的企业。由于过多依赖同行业的企业,所以容易被同业竞争者模仿,竞争优势消失,企业缺乏创新的思维。但优点就是企业规模通常很小,容易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资金和成本低,没有引起行业竞争企业注意,如餐馆、理发店等服务行业,差异化程度很低。企业对于社会环境只是初步认识,还没有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商业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企业重点应该引进具有创新思想的经理人或者员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部门职能,寻找市场中的空隙,培育企业的生存能力,寻找市场中存在的发展机遇,形成对市场的观察能力,为企业持久发展奠定基础。

2.2定位细分型商业模式

该类型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根据不同的商业领域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利用较低价格获得价格敏感的客户群,针对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市场进行覆盖,减少市场的疏漏。企业开始构建知识管理库,利用知识管理的内容,创新成为一种定期行为,得到企业相关资源的支持,但只局限于当前的业务领域,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水平还很低。

企业应该将创新常态化,并嵌入组织的文化中,形成管理程序,按照部门的划分,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消费者进行细分,研究消费者的特征,满足顾客期望,创造顾客体验价值,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创立一套合理的分析方法。

2.3网络型商业模式

企业进入到快速成长期,网络式商业模式对外部有选择地整合资源和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外部的企业联合开发和创新,将外部的资源和优势能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条件,获得外部的支持,能够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和成本。网络型商业模式在对外部资源进行内化时,如果自身能力不强,则不仅没有实现转化过程,反而易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应协调组织内部的职能管理和外部合作的战略,形成价值创造的网络关系,减少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将知识管理转化为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在合作中保持企业发展的独立性,建立一整套发展运营机制。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领域,实现知识产权的跨领域应用,达到企业战略扩张的目的。

2.4集成适应型商业模式

随着市场地位的确定,企业的发展趋于成熟。企业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匹配消费者行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内部员工能够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自觉总结形成群体性知识,交叉型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够认知市场机会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和创意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发展。这一商业模式的集中领域逐渐向企业和顾客共同发展上转移,企业的生态系统慢慢形成,知识管理成为推动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企业的发展方向更趋向于联合和广泛共享。然而由于新领域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经营出现不稳定,商业模式难以预期未来。

应将不断革新的思想植入企业,将创新体现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职能管理、内部控制和顾客关系管理,将能力与企业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树立企业形象,形成独特而合理的能力结构体系。在创新合作中,与外部合作伙伴分享技术、金融风险和商业利润,确定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统筹管理。

除了应该考虑以上4种商业模式以外,企业还应该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重点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企业技术利用和创新问题、企业内部职能设计问题、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等,修正企业运作模式。

3结语

商业模式阶段划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对人员创新和企业外部创新提出注意的要点。商业模式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由不确定、稳定到适应环境的历程。企业应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的特点,建立新环境下的运行体系,着力从人、财、物、信息的角度,创新性地实现各构成元素的有机组合,实现企业效用和顾客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鑫鑫.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国外经济与管理,2009(10):33-38.

企业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医药连锁;商业模式;创新;一站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3102

1商业模式概述

“商业模式”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但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根据埃森哲的王波、彭亚丽研究,商业模式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经营性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内部运营机制;一种是战略性商业模式,强调一个处在动态环境中的企业如何实时调整以实现持续、稳定盈利的目的。

从两个角度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一是从企业内部运营机制的角度,是一个企业通过创新性地搭建内部组织架构、高效的组织管理部门,实现企业人力、物资、资金的高效利用;二是从战略性角度,是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经营环境中,通过价值整合与实现,不断深化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同时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并实现企业的长期盈利,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医药连锁业发展现状

据中康资讯研究机构CmH和mDC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药店零售市场规模约2038亿元,市场规模保持多年10%的增长。2011年我国百强医药零售企业销售规模达到750亿元,占整体规模的30%左右,行业集中度呈不断上升态势。近年来不断出现医药企业并购案例,并购是医药连锁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重要力量。2011年医药连锁行业全年完成4000万元以上规模的并购企业就有8家,其中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有4家。

据研究,药品比日杂用品和服装更适合网上销售,2011年美国药品邮购金额已占药品零售销售的24%。中国网上药店业务规模虽是成倍增长,但是药品零售规模占比较低,因为存在医保报销、处方审核、药师配备等许多政策上的阻碍。医药零售关系民众健康,是大众极为关注的领域,其零售模式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零售模式的升级,医药零售模式需突破医药传统零售的种种限制,创新出新的零售模式。

3医药连锁企业商业模式归纳总结

通过现有文献研究,将国内医药连锁业态分为十类:标准药店、社区便利药店、药诊店、药妆店、平价健康大卖场、医保定点店、超市店中店、炒作型产品药店、专科药店、网上药店等。

从各业态商业模式来看,可将国内医药连锁商业模式归纳为两大类:专业连锁模式、综合连锁模式。专业连锁模式包括标准药店、社区便利药店、药诊店、药妆店、炒作型产品药店、超市店中店、专科药店等;综合连锁模式包括平价健康大卖场、网上药店等;医保定点店一部分属于专业连锁模式,一部分属于综合连锁模式。

专业连锁模式是实施专业化和聚焦化战略的医药连锁店,是从医药连锁店经营品类的专业性、药店功能的专业性等方面认定的,是目前医药连锁企业的主要运营模式。例如标准药店、社区便利药店、炒作型产品药店、超市店中店、专科店等医药连锁店主要经营医药、医疗器材等专业的医用平类,实施的是品类专业化战略;药诊店、药妆店等连锁店在实施品类专业化的同时,进行了功能的专业化,在提供为顾客提供医药的同时,还为顾客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建议。

综合连锁模式是选择多品类经营的医药连锁店,是在医药、医疗器材主营产品的基础上,选择相关多元化的经营产品,如保健品、化妆品、礼品、生活用品等。综合连锁模式的医药连锁店其经营的品类虽然多元化,但其核心经营商品是医药、医疗器材,保健品、化妆品、礼品、生活用品等是其用于吸引顾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手段。我国医药连锁店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综合连锁模式是专业医药连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综合连锁模式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还需进一步进行试运营。

4医药连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分析医药连锁企业商业模式关键要素可以发现,拥有核心的产品是吸引顾客、保留顾客、塑造品牌的制胜法宝,多品类经营是提升连锁店抗风险能力、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等必然选择,具备雄厚的资本平台是连锁店这一重资产模式做大、最强的有力保障。因此,医药连锁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充分围绕核心产品、经营品类、资本平台三个角度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医药连锁企业的基本属性和商业模式成功三要素,本文为医药连锁企业提出“基于核心产品、多元品类经营,对接资本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思路。

基于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不仅包括狭义上的药品、医疗器材等产品,还包括专业的医药服务。医药连锁企业要取得成功,应持续引入区别于竞争对手、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医用商品,如北京同仁堂的核心商品是现代中药。同时,医药连锁企业应不断提升顾客服务水平,提高咨询师、营业员、收营员的专业化水平,使顾客享受到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服务,如专业的医疗咨询、温馨的购物体验等。

多元品类经营。多品类经营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实体连锁药店的经营商品的多元化,二是连锁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首先,经营商品的多元化是为传统医药连锁企业转型的方向,是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的保障。在实施多元化商品经营战略的时候,应注意商品的选择应紧紧围绕大众健康生活,否则容易与传统超市、大卖场形成竞争态势,影响整体盈利水平、影响品牌形象。然后,连锁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是出于抗风险的考虑,连锁业利润率较低,但现金流较大。连锁企业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有效利用医药连锁业务充足的现金流,投入资本回报率较高的行业,然后再将利润反馈给医药连锁业,保证医药连锁业务的规模化经营。例如,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全产业链战略扩张。

对接资本平台。医药连锁属于企业的重资产业务,要实现规模扩张,雄厚的资本是必然保障。医药连锁企业在发展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应充分利用好天使投资者、pe、VC、pre-ipo、ipo等融资渠道。企业所有者往往担心股权分散、丧失对企业的控制力,在谈到引入外部投资者时,往往敬而远之。其实不然,外部投资者投资经验丰富、对行业认识深刻,比企业所有者了解更多行业,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因此,医药连锁企业要快速做大做强,引入外部投资者是有力保障。

“基于核心产品、多元品类经营,对接资本平台”商业模式的搭建,是在总结现代商业形态的经营理念基础上形成的。核心产品解决的是医药零售业态里面主题产品的问题,也即是核心吸引物;多元品类经营是为迎合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医药零售店首先应做到药品种类丰富,同时可搭配与药店相匹配的生活用品;对接资本平台是使医药连锁企业做大的必要条件,一旦模式形成并实现成功运营,有资本助推后,将快速实现规模扩张,抢占市场先机。

5结束语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要为企业创造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基于核心产品、多元品类经营,对接资本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思路不但满足了医药连锁单店经营的可持续性,还保证了企业整体业务的可持续性和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同时,医药连锁企业还应注意到健康、高效的内部经营管理环境是实践商业模式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必要保障,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还应关注内部运营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和提升。如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企业战略规划,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氓,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0.

[2]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03).

[3]琚志燕,陈玉文.从药店服务理念看药品零售市场价格竞争[J].中国药房,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