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规避金融危机十篇如何规避金融危机十篇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25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

党的十七大就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要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离不开科学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然而,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除具备创业者应有的能力和素质外,同样需要增强防范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意识。

一、规避大学生创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自2007年以来,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用人需求大幅下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以20万的人数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也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党中央号召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促就业,让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无疑是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的措施之一。

(二)有利于大学生成功创业

创业风险与其他事件的风险相比,其特点是创业风险发生的链条长。从项目选择、资金筹措、团队组建、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以及事业发展壮大等等,战线长,变数大,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这就要求创业人才,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学会规避风险,成功地规避风险是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

(三)有利于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

事实证明,创业型经济对抵御、防范金融风暴会起很大作用。创业型经济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发展创业经济首先要发展创业教育。懂得如何规避创业风险,无疑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愿望和成功机会,因而会涌现出更多马云式的创业型人才,这必然会推动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的风险类型

(一)选择项目的风险

创业是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技术,借助相应的载体,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1]如今创业市场商机无限,但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由于在资金、能力、经验等方面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轻信盲从,项目的选择必须经得起市场检验,不是想搞什么项目就能搞成什么项目。创业项目投向的选择决定着创业成败,如果只凭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决定投资方向,不去做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不结合自身已掌握的资源状况做出决定,创业过程定将非常艰苦、甚至失败。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干哪一行,大学生创业者的这种冲动,很容易造成项目选择不准、市场把握不清、项目进度安排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创业一开始就面临方向错误的风险,从而导致创业失败。

(二)缺乏技能的风险

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市场调研到项目选择、从项目规划到管理经营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对能力。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如果大学生只是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既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那么他们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就容易迷失或迷茫,做起生意来就会满身稚气,儒生气太浓,如果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缺乏创业的基本技能,就容易对困难估计不足,直接影响创业成功。

(三)融资的风险

资金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资金风险可以存在于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但在创业初期阶段出现更可怕,企业创办起来后,如果连续几个月入不敷出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企业的现金流中断,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威胁。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融资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自筹,二是借贷,三是风险投资。自筹数量有限;借贷一则资信不足贷款不易,二则有期限要求,不能满足创业的长期投资需要;风险投资是最好形式,特别适合大学生创业者。但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市场还很不成熟:一是投资者少,资金有限;二是管理不规范,投资风险大;三是上市条件高,投资不能及时抽出,继续其他项目的投资。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投资者很少,数量也有限。有的大学生怀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由于缺乏财务分析能力,在资金管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不注意资金的有效使用与管理,造成经营成本过高,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因而,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因资金紧缺而严重影响业务的拓展,甚至错失商机而使公司倒闭。

(四)企业竞争的风险

竞争风险是指在创业过程中由于参与市场竞争而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任何企业都要面对市场竞争,如何面对竞争是每个企业都要随时考虑的事,而对新创企业更是如此。大学生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对于创业者来讲可能是第一次,但对于社会来讲并不是第一家,也许所创办的企业已经有若干家,如果创业者选择的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那么在创业之初极有可能受到同行的强烈排挤,所创企业是否能站住脚,是否能竞争得过人家,就要看创业者的能力和策略。因此,考虑好如何应对来自同行的残酷竞争是创业企业生存的必要准备。

(五)缺乏管理经验的风险

从一份抽象的创业计划书到成功的市场运作,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借助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磨合,这不是啃一啃纲常条目的书本理论就能达到的。成立了公司之后,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混乱以致于瘫痪。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虽有老师指导下的创业模拟活动的经营管理经历,创业技能相对出众,但是筹资理财、采购营销、沟通协调、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尚显不足。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知识单一、经验缺乏和心理素质明显不足,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出现组织、决策不到位而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就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很可能会使创业者犯一些低级错误,导致创业困难,使得创业者面临各种风险。[2]

三、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对策

(一)谨慎选择创业项目,认真设计创业方案

大学生创业者既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更要冷静地分析创业环境,立足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项目,或者选择符合自己综合优势高的项目,扬长避短,发挥已有的特长。大学生决定创业之前,选择好合适的创业项目至关重要。要选择既有市场需求又符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1.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也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2.在选择创业项目过程中不仅切忌盲目跟风,还要切记做熟不做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项目开始创业。

3.立足于技术项目,尽量选择技术含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明确的项目,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好产品市场化工作。

4.认真设计创业方案。好的创业方案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前提下,要全面、详细地设计好创业方案。

(二)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创业技能

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3]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上,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

1.高校要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创业学、创造学、科技发明学、领导科学、管理学等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经验和创业知识。

2.在学科专业教学中,通过渗透、结合和强化的方式,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向深入。

3.注重大学生创业品质的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4.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管理的能力;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当企业面对与社会大众或顾客有关的重大事故时,处理企业危机的能力;具备商务谈判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果断做出决策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等等。

(三)虚心学好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初涉商场,“眼高手低”,缺少必要的经营企业的经验,往往出现内部管理不善,财务上没有遵循审慎原则,错把人材当人才,决策随意、信息不通、理念不清,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相关的经验与知识。大学生创业最好要先经历实践的磨练,先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提高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实践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同时,要学会对创业的科学决策,要深思熟虑,该想到的困难要想到,做到心中有数,回避准备不足,以克服创业的随意性。

大学生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取管理经验:

1.利用大学社团得到实践锻炼。学校社团的任何一项活动,从策划到最后实现都是个综合过程。参与全局,体验全局,可锻炼组织、协作、资源利用等能力。这是锻炼综合能力最基本的途径。

2.利用大学课余和寒暑假打工。市场调研、销售、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在打工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得到锻炼,加上相关书籍的对照学习,积累经验是完全可能的。

3.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获取实践经验。参与科研项目,能通过实验充分锻炼动手能力,找出创业金点子,锻炼策划能力。

(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创业团队

自主创业要处理的事情面广、量重,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应对各类情况。组建创业团队则能有效进行创新与经济管理的互补。如果具有有效的管理,还能保证创业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在组建创业团队时,应注意:

1.应注意创业团队成员的性格搭配。在创业时,打造核心团队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2.应该注意团队成员的角色分工及对公司远近期目标、策略制定、股权分配的认同等。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影响下勤奋工作,使整体组织保持活力。

此外,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和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创业的成功也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2

起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几乎导致全球金融系统崩溃,在过去6年里,美国却错失了进行真正改革的良机。党派纷争、顽守既得利益以及失败的政策直接导致危机的发生。

与共和党在如何管理金融市场上有分歧,金融业自身也在不断游说并影响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当有人试图改革时,那些空想家和利己主义者却利用国会和联邦制度来阻碍缓解危机的措施。美国政府在避免成千上万普通民众失去房产上无所作为,华尔街的银行家、基金经理和律师则赚得盆满钵满,并在惩罚到来前逃之夭夭。

美国一些政策制定者认为,美国从金融危机中汲取了教训并做出相关改革,类似灾难不会再发生。事实恰恰相反,美国银行业比危机前更为集中,抵押贷款市场及衍生品市场的相关政策依旧,金融业利益集团的游说仍然大行其道,国会在降低金融产品复杂性上的努力难见成效。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金融业利益集团四处游说,寻求更少的法律限制,使偏向它们的监管机构获得更大的自由裁量权。直到2010年,最严重的危机已近尾声时,国会才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而直到今日,《多德—弗兰克法案》的规章制度大半没有落到实处。法案选择通过复合监管来改善金融系统,而这样的监管充斥着复杂的法律和制度程序,使金融公司可以利用其资源和专家团队钻空子。

在我们看来,金融创新在宣称降低经济风险的同时,却制造出更多“政治”风险。对那些沉溺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陷于无可救药的空想主义的政客而言,几乎没有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教训。面对危机而好逞口舌的国会议员,可以无障碍地从容穿梭于政商两界,让华尔街有能力放倒所有试图全力执行《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监管者。

我们该如何从中汲取教训?新兴市场国家该如何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简单地用国内生产总值对照不同国家发展过程,答案一定不尽如人意。一个多世纪里,科学技术的变化天翻地覆。通讯方式、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进步,使复杂金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得到长足发展,危机也孕育其间。“悲剧”在华尔街上演,也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上演。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3

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听到最多的,谈论最多的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最直接体现在人民币的升值。而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优势的减弱。作为出口贸易大省的浙江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该如何面对我将就浙江工艺品企业的现状和对策展开讨论,来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

1浙江工艺品企业的现状

经过调查,浙江工艺品企业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订单明显减少,客户变的更保守,订单变小。客户倾向与选择更价廉的产品。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收款风险增高,但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危机中寻求生存,如何在危机中寻求更大的商机。

2浙江工艺品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经过调查,本文认为目前浙江工艺品外贸企业面临以下几个难关。

2.1因人民币升值而导致中国工艺品的国际价格优势的降低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的商品往往以价廉物美而闻名全世界。但是因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的缩水。美元大幅度贬值,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状况。外贸企业,是受影响最大的。价格优势的降低,使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中,不再便宜。使外商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对中国商品更多了一层顾虑。我在公司实习时的实际情况告诉我,外商会更看中一部分价格更低的商品。

2.2国外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导致外商对浙江工艺品的出口订单的减少

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欧美国家的消费者意愿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外商对中国的出口订单的明显减小。另外,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具体体现为,各个工艺品企业的业务员在第一步环节——争取订单,上就要费比以往更大的功夫。订单难争取是目前各个浙江工艺品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订单的争取,进程比较慢。以前的老客户的反单频率低,以及出货速度的要求也放慢。直接说明,我们的客户,在其本国的销售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客户下单也比较保守,数量减少,而且选择更低价的商品。

2.3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面临困难

因为大部分的浙江工艺品企业老板,都涉足各个领域的投资,特别是房地产的投资和股市的投资。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和股市恰恰是影响最大的两大方面。从而直接导致大部分企业老板的大量资金被套牢,使得流动资金无法正常运转。更雪上加霜的是,各个银行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面临巨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了,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的供应无法到位,还不了银行的贷款而以企业倒闭告吹。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而接下这最后一棒的,则是中国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有着43年历史的美国大型便携式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一下子将浙江的3家出口企业推向绝境!

2.4收款的风险增高

金融海啸席卷欧美的时候,海外市场赖账已经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把稻草。海外信用环境的不断恶化,对浙江工艺品企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出来。这种破坏,不但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而且必然波及到了中国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银行对这样的企业,大都提供了包括贸易融资、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在内的多项金融产品。例如,今年2月本人所在的实习公司,销往美国的价值130万美元的货物,因为是老客户,已经合作了好几年。所以同意其先发货后打款的请求。可已经到达美国港口的货物,对方还是无法付清货款。请求继续拖欠。公司老总立即要求拉回货物。这样一来对公司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5产品的损坏率高

工艺品的产品特性,含有大量的玻璃制品和手工制品。货物在生产,搬运,存放等等过程中,会破坏部分产品。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不合格率也很高,返工率高。从而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3企业面对危机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目前浙江工艺品企业所面临困难的研究,本文认为可以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3.1完善企业的系统管理

作为一个企业,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老板不强大,系统不强大——死;老板强大,系统不强大——等死;老板不强大,系统强大——活;老板强大,系统强大——让别人死。我们不是死在环境恶劣,而是死于准备不足。企业的薪酬设计系统,企业的营销工资提成系统,企业绩效考核系统等等。一家好的企业应该用完善的系统来管理。我们无法改变金融危机带来的威胁,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企业变的更强大。

3.2生产低价格产品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我们的买家更多的选择价格更低廉的产品。根据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更多低价格产品,供客户选择。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善生产的工艺流程,来降低生产成本。在品质把关上,需更加严格。因为国外客户的情况也不乐观,会存在对产品挑毛拣刺的情况。我们企业必须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国外客户就不容易找借口。

3.3企业必须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避险能力

浙江工艺品出口企业必须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避险能力,主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在我国外汇管理部门与银行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和避险工具指导下,要因企制宜选择不同的产品,构成适宜的投资组合。

一是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避险。目前的汇率避险产品主要有远期结售汇业务、结构性结汇业务、择期交易、货币掉期等。远期结售汇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避险方式,但它对企业的汇率走势判断的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利用金融市场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是国际市场上有货币暴露风险企业常用的固定外汇成本的方法。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避险工具,从产品结构、设计、收费标准等方面与企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应适应人民币汇率浮动的需要,尽快向企业客户推出更多合适的避险品种。

二是通过合同条款的选择回避汇率风险:包括签订短期合同、采用多种计价货币或直接用人民币计价签约、协商使用固定汇率锁定成本、提前或推迟结算等。企业在签订涉外贸易合同时,应尽量在合同中加入汇率风险条款。在汇率变动导致企业利益受到损失时,则执行新条款,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比如在签合同时添加有关人民币升值的条款,如果在供货期内,人民币升值到某个幅度,价格要重新调整。

三是采用贸易融资形式回避汇率风险。目前我国主要融资品种有授信开证、出口押汇、打包放款、外汇票据贴现、进口押汇和国际保理融资等。贸易融资可以较方便地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通过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方式,获得外币贷款并立即结汇,既满足了出口发货与收汇期间的现金流需要,又规避了汇率风险。四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已有上千家企业享受了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便利,直接避免了汇率波动损失。银行可以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票据保险”产品及时卖断银行票据,提前结汇规避风险。

3.4开拓国内市场

大的经济环境的恶化,还要面对人民币的升值,来自江浙等地区的中小型工艺品外贸企业深刻体会到发展压力。由于其本身采用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面对人民币升值,更多的企业明显感觉利润被压缩。因此,大部分外贸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市场和出路,这个市场和出路就是: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没有了国外市场的浙江工艺品出口外贸企业,欲在国内市场分得一杯羹,以过渡经营危机,但能分的到吗?

出口企业转内销,势在必行,也是当今经济危机时期的不二选择。那么怎么转呢?1、缺品牌,但不缺技术:做加工,做出口,不需要品牌,只需要提供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质量有保证就可以,但做国内市场,做消费市场,需要的是品牌,出口型企业不缺技术,但缺少的是品牌。对出口型企业来讲,为国外企业的代加工经验,具备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唯独没有的是自有品牌,且不被人国人所知和认可,这是出口企业转内销所遇到的第一道坎。2、缺营销,但不缺产品:出口型企业产品齐全,可对开拓国内市场而言,却没有营销产品,营销能力。做生产和代加工,并不需要针对终端市场的营销,但做国内市场销售,就必须面对一线市场,而这一点,也正是出口型企业所缺少的。缺营销,但不缺产品,转内销,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有产品做好营销的问题。3、缺经验,但不缺市场:消费市场是一潭深水,会游泳的人游得乐哉悠哉,不会游的人却会呛得满口是水。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和旺盛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对出口型企业来讲,并不缺少市场容量,缺少的恰恰是他们运作市场的经验。4、缺资源,但不缺机会: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满三十年,很多行业还很不成熟,蕴藏着巨大的成功机会,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龙头品牌,对浙江工艺品企业而言,机会还是很大的。但对浙江工艺品企业来讲,缺少的正是运作市场所需要的资源,一没有品牌,二没有网络,三没销售渠道,所有的外贸企业均如此。这是出口企业转内销通通存在的问题,机会就在眼前,就看如何开拓市场,抓住机会了。

4结论

浙江是个贸易大省。浙江工艺品企业是浙江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工艺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理落伍,营销方式落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浙江工艺品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工艺品市场拓展同样需要实现传统销售向现代营销的深刻转变。因此只有研究分析各种工艺品的市场现状,导入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探索工艺品的营销策略,全面提升浙江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主流产品的竞争力的市场占有率,打造浙江工艺品品牌,走向国际化。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4

然而,调查委员会成员却对报告有着不同的意见。委员会中有六名成员批准同意报告得出的结论,但另外四名共和党成员却签署了反对意见报告(因此,危机调查报告又被称为多数派报告)。危机调查委员会成员之一凯斯.汉尼赛将他们的分歧归结为对下面这句话的不同看法:“金融危机本可以避免。”

金融危机本可以避免吗?在此论点上,两党的分歧又会对未来的经济政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可预见,可防止

各种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早在危机发生前就对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发出了警告。

杰弗里.弗莱登

哈佛大学政府管理系教授《全球资本主义:起伏二十世纪》及《失去的数十年:美国债务危机和长期恢复的形成》的作者

2007年到2010年的经济大衰退有很多原因,庞大的国外借款,过宽的货币政策,轻率的贷款程序,松懈的管理等,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促成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危机的影响孰轻孰重,还有待讨论。

尽管彼此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在危机前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险迹象,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而且大家也认同,如果事先采取更恰当的经济政策,便可降低此次危机的影响,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

在2003到2004年间,大多数国际经济环境分析家都在关注不断增长的宏观经济失衡,尤其考虑到美国每年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借款达到了十亿到十五亿美元。这笔巨大的资金流入加速了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极度繁荣,这是借款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到了2005年,大多数经济分析家都认为这种失衡将带来严重的问题,虽然大家对发生问题的时间和性质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直到了2006年,各类经济学派的学者(从RaghuramRajan和KenRogoff,到nourielRoubini和RobertShiller),都针对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货币积聚发出了警告。

政府本可以采取些什么措施呢?布什政府可以减少财政赤字来降低对国外借款需求的刺激,减缓过热的经济速度,联邦储备也可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缓解信用经济的泛滥,金融管理机构还可实施对复杂金融活动更谨慎的政策控制。但是,这些政府机构却无所事事。

为什么面对警告却无动于衷呢?与选举方面有关的政治因素:没有一个现任政府想在竞选前给经济发展踩刹车。与特殊利益密切相关的因素:房地产销售商、住宅建造商、金融机构和许许多多的贷款人,这些特殊利益群体的生存需要经济繁荣的持续。美国房地产经济人协会首席经济家大卫.莱瑞,《为什么房地产经济的繁荣不会衰退?》一书的作者,几年后向《商业周刊》解释到:“我是为房地产协会工作的,代表协会的利益是我的职责。”

另外,对危机来临的警告无动于衷也与思想认识有关。《国家评论》经济栏目的主编莱瑞.库德劳在2005年表示,“所有认为拉斯维加斯或佛罗里达的房价要崩溃,从而令消费疲软、股票下跌、经济衰退的人都是傻瓜。”当然,现在看来这些傻瓜们的预判完全正确。

无论是政治家、特殊利益群体,还是上述思想认识的拥趸,在危机发生后自己都有着对危机的看法和解释。而那些布什政府相关的人,更是绝对的否认政府可以预先有所作为。但,他们错了。

就我所知道的所有金融危机而言(我已研究了很多起经济危机事件),当时的政策制定者,都会在事后否认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危机的可能,总会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失去理性的市场、国外贷款、州政府或地方政府、险恶的银行家等等,但这实际上都不是主要原因。

如果愿意及早采取措施,美国政府能够避免或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美国政府对此次经济大衰退,以及衰退带来的对美国和全球的经济打击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尽管它假装危机与自己无关,假装无法避免或降低危害,但如果这种思想继续下去的话,另一个经济危机就又在等着我们了。

借贷杠杆是关键

报告未能指出政府决策如何诱发了借贷杠杆的过度使用,而这才是发生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

阿耐特.阿德麦蒂

斯坦佛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财经教授

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列出了危机中发生的错误,指责了一些机构和个人的不良言行,道德的违背,或是缺乏远见。对这个报告持批评态度的人没有错,它的确花费太多的篇幅叙述了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不是分析危机为什么发生。导致借贷杠杆滥用的力量和诱因是什么?政府的政策推动了这一切么?如果是这样,如何推动的?

凯斯.汉尼赛和他的同伴在报告的不同意见申明中,太过专注于重复事件本身,责备风险重宣,资本家的道德,全球化的共同冲击、恐慌和泡沫,但未能分析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彼得.沃里森则把原因归咎到政府过早实施的房地产政策上,虽然这一点没有错,但他却错过了其他的关键因素。

房地产政策的问题在于政府给予买房者的极其不恰当的补贴。政策鼓励银行放出更多的抵押贷款,并暗中支持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债务,这样就间接的支持了其他的贷款方,鼓励了过度的贷款。于是“信用泡沫”产生,而“信用泡沫”最终形成“房地产泡沫”。如此多的买房贷款,在房价回落时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同时证券化债务又破坏了借贷关系,使再次贷款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单单是房地产政策,并不足以导致许多银行濒临破产和信用市场的冻结。造成这些恶果的关键原因在于整个金融行业对借贷杠杆的滥用,不加节制的滥用。虽然危机调查报告提及了这个原因,但报告却未能指出政府的政策是如何诱发了借贷杠杆的滥用,以及在危机前和危机中政府为什么对危机失去了控制。借贷杠杆的滥用使金融系统十分脆弱,它令金融机构更易于陷入困境,干扰了存款准备金的效用。尤其在抵押贷款的情况下,过高的借贷杠杆意味着高度的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和信用评价机构也在报告中被指出对危机的发生做出了“贡献”,可调查委员们却再一次的忽视了“贡献”的根本原因。直接的信用评价规则增加了对3a债券的渴求,使银行绕过了保障金融系统安全的资金管理政策。

令人注目的是,政府未能采取明显的可以帮助降低金融危机影响的措施,这一点却被调查委员会所忽视。如2007年年底,许多警告信号已经出现,银行却继续分发过高的红利。当时的政策却没有坚持取消支出,清偿债款,或是发行更多的股票来提高应对经济回落的能力。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从2007年四季度一直到2009年上半年,19家大银行竟然被允许发放了800亿美元的红利,与此同时这些银行还在抱怨资金的匮乏。这样的错误让它永远不要再发生了。

危机可以避免,但只把持着“不一样的措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的这一想法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谴责那些一心为了自己和股东赚钱的Ceo吗?还是指责那些对危机的诱因做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我们真得相信这些指责可以让他们在下次类似的情况下改变他们的所作所为吗?

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建立一个良性的健康的金融系统,随时警惕那些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限制。解决借贷杠杆滥用问题,控制利用抵押贷款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风险,才是首要的、最关键的一步。

调查无党派,结论很满意

三位对报告持反对意见的委员是错误的,调查报告的结论是谨慎的、正确的,危机本可以避免。

尼可尔.盖里娜

曼哈顿学院《城市》杂志的特约编辑,《经济危机后:把资本从华尔街和华盛顿手中拯救出来》一书的作者。

调查委员会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两党之间的分歧没有必要。

调查报告一公布,媒体便把焦点集中到“指责”二字上。《华尔街日报》的头条是《调查小组指责所有人》,《时代周刊》的西韦尔.陈则把委员会《撒了一张指责的大网》作为文章的题目。在他们看来,三名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人并不承认报告的主要观点:“贪婪的银行家们故意操纵整个金融系统。”

然而,除了在引用他人观点的时候,这份长达410页的报告并未出现“指责”这个词。同样,“贪婪”这个词也未像三位委员暗示的那样出现,报告只是在“把危机归咎于不良道德如贪婪,未免过于简单了”这样的句子中用到了这个词。报告的确讨论了有可能引起读者联想到“贪婪”的一些问题,包括银行家和交易人的红利,还举出了管理层认为用于失控的补偿金已经失去控制的证据。“新的支付结构的危险已经十分清楚,但是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他们已经无能为力。”报告中这样说到。

三位委员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他们声称大多数委员“从一开始”就把调查限制在“确认危机的标准叙述”上,而这当然包括了“华尔街的贪婪。”

实际上,大多数委员错了,他们错在过于谨慎,错在以枯燥、消极的语言列举出数百个统计数字和相关证据。

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法,如果不说明aiG(美国国际集团)是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承担起上千亿美元的债务,不说明aiG是如何投入资金以减缓经济损失的话,人们就不愿接收调查委员会作出的未受管制的金融衍生工具帮助引发了经济危机这一结论。没有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规则的谨慎的解释,人们就不会了解违规操作是如何导致轻率的贷款程序,从而参与并激化了危机的发生。

想要弄明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需要在搜索引擎上自愿而艰苦的投入,以理解一些经济名词。但人们不愿做这样的工作,他们只关心金融危机本身,这也无可非议。危机可以避免,这样人们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做出改变。报告以描述这些教训为前提,无疑是非党派性的,它是令人满意的。

向“钱”看

无论是调查报告,还是报告的反对意见报告,都未切中要害。

伊芙丝.史密斯

《资本》博文的作者,奥罗拉管理资询公司的总经理,《愚昧的自私侵蚀民主腐化资本》一书的作者

尽管耗时两年之久,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的中心结论――危机本可以避免,也只不过证实了传统思想的正确性。

危机调查报告未能把借贷杠杆滥用、草率的投资、低劣的风险管理、政府监管的缺失和不透明等关键因素联系在一起。报告的结论依赖于一个基础,即,大规模的住房抵押贷款欺诈和债务抵押债券,但仅此一项是不够的。为什么从2005年开始,投资商对次级贷款的需求日益增长,并最大程度的最具破坏性的殃及金融市场,即使在良性抵押贷款需求已经下降的情况下?

答案很简单:向“钱”看。约翰.鲍森通过卖空次级贷款得到了将近2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这笔数目之前在抵押贷款业务中简直无法想象。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鲍尔森不是靠投资良性贷款获得的这笔钱,而是不良贷款。小规模的企业联盟破坏金融市场以形成不良贷款,这样就能把他们的筹码押在上面。无论从何种正常标准来看,这种获利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欺诈性的。

人们未能弄清楚制造业是如何从有害的金融工具中受益的,但似乎却支持了“2010年的金融改革是合适的”这一虚构命题。如果经济衰退是利用金融工具故意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结果,那就意味着不能依赖于金融系统的自我修复,而要进行从里到外的改革,要剔除破坏市场的人,撤换监管人。这才是令主流兑换交易银行重回良好立足点的关键。

向“钱”看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调查委员会本应该抓住这一点做文章。没能抓住这一点,才导致调查委员会对他们本不喜欢的资本市场的即沉闷又散乱的描述。无论是调查报告,还是调查报告的反对意见报告,都未切中要害。

当谎言贷款泛滥

格林斯潘和伯纳克拒绝使用手中的权利来制止谎言贷款,尽管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不断地显出迹象。

威廉.布莱克

密苏里堪萨斯城市大学法律经济学副教授,《抢劫银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有它》一书的作者

我们知道金融危机是可避免的,是因为我们在1990年至1991年,通过正确的对储蓄和贷款的监管成功避免过一次经济危机。

这些年来在加利福尼亚汹涌的“谎言”贷款驱动了经济危机,直到西部区域储蓄机构管理局通过正规管理手段杜绝了这样的贷款。而且,并不需要复杂的经济分析方法就可以知道这种没有保障的抵押贷款应该被禁止。

通过几十年来的经验,我们已得知银行高层人士的这种谎言贷款行为与经济学家所说的“掠夺理论”以及白领犯罪学家所称的“会计舞弊”如出一辙。谎言贷款对于这样的骗贷方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让大量的放贷经纪人实现高收入的唯一手段就是把钱借给常常是没有还贷能力的人。谎言贷款的实质就是,没有人去核实贷款经纪人上报的借款人的固定收入,也无法查明放贷方是否知道借款人在骗贷。

联邦调查局早在2004年9月就了抵押贷款骗贷“盛行”的警告,并预言会导致“经济危机”。2006年,业内自身的防骗贷专家也发出警告称,由于“公开的邀请骗子”,90%的谎言贷款都是骗贷。而放贷方对此的回应是放出更多大量的谎言贷款。

瑞士信贷在2007年早期宣布,2006年发放的抵押贷款有49%是谎言贷款,这也就意味着每年的骗贷数量超过100万笔,谎言贷款引发了极度通货膨胀的泡沫。联邦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本可以阻止这一情况的发展,但布什政府指定的人选却没有认识到骗贷的严重性,于是相应的管理措施未能实施。

2008年,联邦管理机构在国会的压力下,使用《住宅所有权净值保护法案》禁止谎言贷款,但已于事无补。如果之前能象1991年那样动用管理权坚决采取相应措施的话,这次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就不会发生。

不仅仅是贪婪

为了防止未来的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学会让市场来教训那些不顾一切的投机者吧。

杰费瑞.麦伦

哈佛大学本科生院经济学系主任、高级讲师,《历数自由意志》一书的作者

想要知道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否可以避免,就不得不参考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类危机。从这个观点来看,危机发生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于次级贷款、金融衍生工具,或是金融自由化这几个因素,而要找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历史性的因素。

毫无疑问,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称之为贪婪也可)符合这样的定位。没有人否认市场的参与者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追寻一切机会使自己富有。但即使加上这个因素,也不能完全地解释经济危机。各行各业都在追逐利润,但危机几乎只产生于金融部门。为什么?因为政府在保护金融机构,保护他们在从事贷款和证券业务中遇到的风险。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5

已是6月中旬,1年前就开始喧噪的股指期货还没有半点影子,证监会分管副主席范福春“争取上半年”的说法已然落空。据说首次公布“上半年”消息的记者是在电梯里向范福春询问的,因为说到“上半年”的时候副主席声音变小,记者反复发问,又将录音听了不下10遍才发稿,但一个“上”或者“下”字,直到今天仍是悬在投资者心头的靴子,不肯落下。

无非一个期货品种,管理层却如此小心,足见我们对衍生品的忌惮情绪。对金融期货的忌惮情绪来自于10多年前的“3・27”事件和上世纪90年代初大大小小的期货事件,后来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把杠杆交易看成了危机的“原罪”。马哈蒂尔对金融衍生品的敌意最有代表性,他说:“货币买卖是没有必要、不具生产力和不道德的,应该禁止,应该使之成为非法;我们不需要货币交易”。

若非新加坡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针对我国a股市场的新华富时a50期货合约,担心定价权旁落,我国的金融期货恐怕仍然会搁置下去。但从美国、英国以及亚洲各国和地区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是因为股指期货操纵失败而导致的,操纵股指期货失败也从来没有引发过金融危机。相反,其作用却是积极的。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推出股指期货交易后,充分发挥了股指期货的避险作用,使投资者在1987年股灾中的损失大大得到缓解,并很快迎来了上世纪90年代的空前大牛市。事后,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假设1987年危机发生时没有股指期货交易,后果不堪设想。

韩国的股指期货推出先于亚洲危机1年。不同于其他国家,韩国政府并没有将金融风险归咎于金融衍生品交易,而是通过这次危机,认识到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从而迅速推出了价值更小、更容易参与的KoSpi200合约丰富市场。仅仅2年后,该品种就成为世界交易量最大的期货品种。相比较其他市场,韩国指数期货的发展异常迅猛,韩国政府对期货合约的上市管制较少。1995年年底出台的《期货交易法》规定期货交易所上市新品种只须通过金融监察局和财政部两个环节的审批即可,市场反应能力很强。KoSpi200指数合约的价值以当时汇率记仅相当于200元人民币,而KoSpi200指数期权费用则更少,仅相当于8元人民币,真是老幼妇孺皆可参与,买期权甚至比买还方便,获利概率还高,非但没有造成散户的大量破产,反而是风险教育的最好工具,最终还帮助投资者规避了市场风险。

但在中国,股指期货还一直被当作洪水猛兽,出台日期一次次延迟。自2006年9月金融交易所成立后,围绕着何时推出沪深300期货的猜测就从未停止过。2006年10月24日,在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将在2007年年初推出股指期货,实际上这一明确表态也成为股市爆炸式增长的导火索。但一旦股指上涨,既得利益者又开始四处发言游说,阻止股指期货推出了,因为只要政策靴子不掉下来,市场就可以继续涨下去。最终,预测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竟然变成了一门“咬文嚼字”的学问,比如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讲话中的“积极稳妥”被理解为“积极”为辅,“稳妥”为主。如此一来,3000点时就不宜推出,因为那时候有一个“黑色星期二”,期货助涨助跌,当然不可;而4000点时,风险积聚更大了,恐怕更不能推出。证监会分管期货的副主席范福春说,力争在上半年推出股指期货,何为“力争”又成为新一轮文字游戏的开端。

无非一个期货品种,很难理解不能如期上市的阻力在哪里。一些对此感到不满的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首个金融衍生品迟迟不能推出是一些高级官员造成的,这些官员不想跟任何可能加剧市场波动的因素扯上关系。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6

――格林斯潘

利奥是棒球迷,他钟爱芝加哥小熊队(ChicagoCUBS),为什么热爱这支球队,他的回答是:热爱这支球队,没有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原因,不管他们赢了还是输了,如果是球迷,都会继续支持他们――“执迷不悔”。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期货生涯同样经历起伏,同样执谜不悔:“这个行业总是会有人加入,有人离开,可是载着我们希望的船始终会继续前行。”利奥对金融期货的执著可见一斑。

作为Cme名誉主席以及一家全球期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年逾古稀的利奥忙碌得似乎没有停歇过,谈起钟爱的金融期货,他永远神采奕奕。

金融期货的前世今生

《首席财务官》:35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发明了金融期货?

利奥:正如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成长都要历经磨难一样,金融期货诞生之初也是伴随着痛苦和重重疑虑的。35年以前,由于当时国家之间商业往来越发频繁,进出口商、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公司和个人对货币汇率风险规避的需求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企业乃至国家迫切需要一种工具来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时我向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miltonFriedman)提出了金融期货的设想,因为我想也许金融期货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米尔顿给我的意见是:国际金融结构的变化将创造出极大扩张的需求,外国货币期货将在这个过程中从深度和广度上发挥重大作用,并给国外商业和投资带来便利。

于是金融期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首席财务官》:与其他期货相比,金融期货只有30多年历史,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和交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期货市场的80%。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利奥:和其他商品期货比较,金融期货确实比较年轻,第一个金融期货――外币合约是在1972年首次推出的,Cme首创的imm(国际货币市场)可以说是现代金融期货的诞生地。当时,金融期货一经推出马上获得成功,因为银行界和其他金融组织曾一度认为金融期货和相似。而且外币合约推出的时间恰好和Brettonwoods固定汇率系统废除同时,这意味着货币价值浮动将每天随着世界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动。金融期货的避险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此外,外币合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市场影响,首先是它给投机者一个盈利机会,其次是它要求金融经理们对因为货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风险进行套保。这两个影响使imm特别有市场吸引力,因为imm和其他期货市场一样,对所有交易者开放,资本流动系统稳定、安全,所以所有主要的期货公司都在这个市场进行交易。

大概过了四年,货币市场开始步入成功,imm也推出了第一个t-bills合约,这就是今天欧元市场的前身。从那个时候起,利率市场正如货币市场一样,给投机者和金融机构等提供了风险控制工具和套利机会,同样道理的成功也发生在随后Cme推出的股指期货市场。

总结起来说,市场对风险规避的渴求促成了金融期货的快速发展。

另外,金融期货的成功也与学术界的认可分不开,当所有主流经济学家和教育机构都对金融期货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认可以后,金融期货在市场中的地位才真正确立。这对金融期货的发展而言是重要的里程碑。

Cme对金融期货发展的历史贡献不容小视(见图1)。

《首次财务官》:金融期货中,利率期货、货币期货和股指期货的不同作用和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市场价值分别是什么?

利奥:利率期货主要是帮助银行和其他世界范围内的借贷者规避利率变动风险,同时降低资金运作风险。

至于货币期货、FX期货和期权产品是全球货币市场主要的风险传递手段,通过提供投资和风险管理机会将货币价值的变动风险分散到世界市场本身,通过层层交易将风险降到最低。参与货币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商品交易顾问、资产公司、货币经理以及个人交易者。

Cme的股指期货在1982年正式推出,投资者通过股指期货有效地控制其股票市场的风险。当今很多投资者如果在没有股指期货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和现在一样的股票投资量。投资者如果持有股票,则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以单独以较低的成本投资Cme数10种股指期货,从市场的变动中获利。

股市危机凸显金融期货价值

金融期货问世15年、股指期货诞生五年之后,1987年是利奥职业生涯殊的时间点,波及世界的股票市场大危机不光考验了整个期货市场,更向世界表明金融期货,特别是股指期货的重要价值。这对今天中国高速发展的资本市场仍有借鉴意义。

利奥在其著作《Leomelamedonthemarket》中为我们总结了五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当世界对股票市场的狂热导致股票价格远远脱离实际以后,1987年股票市场大危机给世界市场以严厉的惩罚。

其次,世界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严重的技术脱节给市场本身一次昂贵的教训,传统市场和市场决策者之间,市场和市场之间的技术脱节是造成股票市场危机从其开始到波及全球的原因之一。

第三,1987年股票市场危机清楚地向世界证明了世界市场全球化就在眼前。1987年10月19日早晨从伦敦到纽约、东京以及其他主要金融市场的股票危机至今还在眼前回荡。

第四,惨痛的教训使我们意识到,世界市场,特别是对金融市场的知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寻找1987年危机原因的过程就是我们对金融市场认知的过程。

最后一点,期货市场,包括金融期货规避风险的价值被市场和学术界广泛认同。无论是货币价值、利率变动还是股票指数的风险。金融期货在低投入和安全性方面都有着很高的优越性。显然,对于投机者来说,金融期货仍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对于套保企业来说,金融期货的确很有吸引力,帮助企业规避金融投资等风险。金融期货较高的流动性,便捷的交易过程、稳定性、透明性等也使投资者的资金得到有效的保护。

同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表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我们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市场将和以往不同,任何人无法把时间调回到过去并重复过去的行为。相反地,我们应当更多地了解这个变化,我们的努力是为了集中精力让金融系统能更稳定地适应可能发生的危机和问题,而不是人为地控制经济变化。

成为市场的爱人,而非战士

《首席财务官》: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交易员,是每个涉足期货交易的人都想知道的答案,您的答案是什么?

利奥:成为市场的爱人,而不是与市场搏斗的战士。对于每一个交易者来说,当你能直面损失,并能够及时了解损失的部位时,可能就会体会到和市场相爱的滋味了。此外,在基本面和技术分析之上,一个交易者的心理因素是成败的关键。

正如前面指出的,金融期货市场同时吸引了投机者和商业套保者,首先,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交易者,都需要充分的市场知识,企业需要了解这些复杂的金融工具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使用他们来规避风险;投机者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利润是通过市场判断,或者说承受一定市场风险来实现的。投资教育是必须的。

此外,基本面知识和技术分析的充分结合也是必要的,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会有缺陷。

多年前,在一次给交易员的演讲中,我提出一个成功的交易员应该具备的三点素质:

1.真正理解期货交易不是建立在机会基础上的,而是需要用传统经济理论以及基本面经济因素作为分析的基础。所有传统的经济理论,判断和资金管理方式都是期货交易和分析的基础。

2.交易之前要有计划,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定,对市场供需有明确的把握。

3.这一点只适用风险投资――假设这些资金全部损失了也不会影响到你正常的生活开支。

金融期货的长期效益

《首席财务官》: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您有何看法?您如何看待Cme去年推出的人民币期权产品?

利奥:正如我们看到的,所有世界级资本中心都有比较成功的衍生品市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金融力量正全力构建其金融衍生品市场,毫无疑问,发展衍生品市场将是一个趋势。当然,对于任何国家和市场来说,建立和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中国也不例外,新事物的发展都是伴随着痛苦和教训的,但是最终,在长期发展之后,都会给市场带来益处。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7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异化;金融危机;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75-02

自1972年外汇期货推出以来,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品种不断创新,规模迅速膨胀,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7年2月从房市的次贷危机开始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被认为是“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金融衍生品的异化过程主导着危机的发生和深化。虽然现在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但这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深刻的伤痛,值得我们深省。我们在分析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时,可以根据这次危机的特征,从衍生品异化这一角度来审视,有助于揭示其中许多新的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定义

异化一词最早来自于的法文是“aliener”,本义是“转让”或“出卖”,法国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最早在政治意义上使用“ali6net”一词。马克思认为的异化属于哲学范畴,主要指劳动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异化”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建立在人及其活动产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劳动的产物,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变成了与自身相异的东西。本文对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定义更倾向于从马克思的“异化”的定义中予以引申,是指以规避风险和追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过程中,偏离了预定轨道,背叛了其创造者,成为其创造者和使用者无法真正认识,也无法完全控制的金融工具。

二、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分析

1.金融衍生品紧密联系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扩大危机影响范围。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将信贷产品转化为资本市场交易产品,大大提升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关性,使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房贷的证券化就是将相对集中的银行信用风险分解到资本市场,也解决了银行负债短期性与资产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但金融衍生品也同时将资本市场交易的软肋深深植于银行系统,银行在资本市场的涉入不断加深,证券资产成为银行主要资产之一。如果证券资产贬值,例如信用违约引起的房贷证券市场减值超过现金流损失,银行就会出现支付性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又会回到信用市场Ⅲ。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房地产市场产生信贷违约使证券化及投资减少,证券化减速又加剧信贷紧缩,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同时向市场套现,减少交易和资金供给,但这时市场上机构越是集体套现,资产定价就会越低,金融机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金融机构则容易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2.金融衍生品异化反映了典型的路径依赖效应。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1990)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说的是一种自我强化和锁定的效应。产生路径依赖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会形成相应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行的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金融衍生品在设立的初始目标是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近十年衍生品规模急速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没有得到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众多的机构在这个市场上立足并获得了巨大利润,却没有重视潜在的风险。整个衍生品市场涉及房地产行业、贷款抵押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众多机构,他们通过主动推动虚拟和制造泡沫来获取收益,是金融异化的市场推动者。甚至有些金融机构为谋取暴利,不顾其他团体和市场整体利益的产品创新,以及在实践中人为过度滥用这些产品,或故意放任其弊端发展,使原本利大于弊的产品发展成为弊大于利的异化产品。

3.行为趋同性促使金融衍生品异化。虽然衍生品市场规模庞大,大大超过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但它的流动性却比较小。市场规模并不等同于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是与市场的多样性相一致的。举例来说,若市场只有两个机构,他们的产品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一家机构想买另一家机构就想卖,该市场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反之,即使市场上成千上万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若大家使用相同资产估值、风险管理和会计方法,以及参考同样的外部评级,如若有一家机构根据上述这些分析工具得出卖出的结论,则其他任何机构也都采取相同的做法。长期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一直努力制定出的最佳的操作准则,包括市场计价的会计准则、资产估值方法和风险控制规则等,要求各个金融机构都参照执行,会使市场行为趋同,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这也就解释了金融体系通过房贷一评级―卖出机制虽然将风险分散给了全球的各类投资者,但是由于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大家都使用相同的风险模型、会计准则甚至止损机制,市场规模越大自会导致更大的行为趋同,单个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产品趋同。产品创新的主体是包括大投资银行、主要货币中心银行等在内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在同一个方向上从事创新竞赛,致使产品趋同,也使得市场损益相关性提高。它们一旦在同一产品――例如房贷证券化上失误,则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造成衍生品的异化。

三、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的异化表现

1.衍生产品设计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最初的衍生产品创新和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对风险的规避和管理需求,衍生产品是以单一的基础变量为标的的期权、期货、远期和互换等。发展至今,很多衍生产品创新已脱离正常轨道,蜕变为获利工具,在流动性充裕、市场繁荣的背景下,交易规模异常膨胀,已经十数倍于实体经济总量,事实上形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市场一旦丧失信心,泡沫破裂就必然带来危机。

2.衍生品规模急剧增长。近十年来,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衍生品市场始终保持着迅猛的增长势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1998年底全球场外衍生产品名义金额80万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111万亿美元,2008年6月底暴增至683万亿美元。场外衍生产品总市值也从2001年底的3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6月底的2047y,fz,美元。相对于全球当前60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全球场外衍生产品的规模是其11倍多,总价值是其3.5倍。由于金融全球化,各国持有的金融资产也日益地全球化了,各国金融机构相互持有的国别资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华尔街作为世界的金融中心,有着庞大的金融衍生产品和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风暴便以华尔街作为风暴眼迅速席卷全球。

3.衍生产品定价被垄断且缺乏透明度。衍生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化,目前市场上复杂的衍生产品往往是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组合,衍生品再生衍生品,这些创新产品又都出自世界顶级金融工程大师之手,未经任何论证或验证,就直接投入市场,而且往往是高调、高价投入市场。他们运用的复杂计算模型是市场投资者不能理解的,因此并不能深入分析和计量其风险。

四、中国防止金融衍生品异化的一般原则

金融衍生品从诞生起就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提高了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繁荣和扩张,如果金融衍生品发生异化,就会加剧金融动荡,诱发金融危机。

1.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衍生产品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太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衍生产品作为最富有活力的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必不可缺,但要坚持适度创新的原则,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使衍生品只是服务与金融业。衍生工具的发展要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相适应,以促进金融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2.弱杠杆化。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和虚拟性,为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更数倍地放大了风险。因此,实施弱杠杆化是防范金融衍生品异化的重要手段。国家金融部门应对金融衍生品杠杆率制定最高限度,从而从法律上对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杠杆进行投机的疯狂行为作出约束。其次,各个金融机构在进行自身的金融工具创新和进行相关金融产品投资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和关注其杠杆率问题,特别是对证券的连续多次打包产品,更应提高警惕,不可盲目跟风。

3.提高定价和评级模型的透明度。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复杂性不能使所有投资者都明白产品的盈利和风险状况,投资者一般都依靠做市商意见和评级机构。要加强对产品定价和评级机构的监管,在产品和系统设计中限制单方面考虑,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应该要求做市商和评级公司提供关于定价、评级、模型等方面的详尽信息和披露规则,帮助投资者充分理解产品风险。

4.建立统一监管体系,构建科学准确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对衍生产品的统一监管。经济全球化使全球金融体系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金融产品市场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加强对衍生品的兼顾,要完善全球金融业的监管结构,一方面各国需要完善自身的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共同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全球协调监管体系,以对衍生产品创新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必须要对监管格局有一个新的安排,并制定科学准确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预警机制。这样才能防止金融衍生品异化,把危机扼杀在摇篮状态。

参考文献:

[1]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27-33.

[2]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94.

[3]王 凤.金融异化的制度诱因与风险[J].西安金融,2002,(10):28-30.

[4]葛 齐.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12-19.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后果;启示

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底有多深?恐怕现在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很清楚。但一场风暴来临之前的征兆或许能让我们一叶知秋。确切地说,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综合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分析来看,这场危机是令人感到极其悲观的。次贷危机让格林斯潘想到了1929—1933年的那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危机,但笔者却想到了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恐怖事件。与那次事件明显不同的是,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人,虽然发生在美国,其影响范围却是全球性的,其破坏力也许一点也不亚于汶川大地震!这场危机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下面笔者就次贷危机的爆发原因、可能后果及对教训的思考提一点个人看法。

一、次贷危机的爆发原因

什么是次贷危机?就是银行对信用不好的次级抵押贷款用户发放的利息较高的风险较大的贷款,当这些贷款随着利息的上升,导致大量次贷用户无力还贷时危机就发生了。如果这样的事情出现在除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不会造成如此之大的冲击力。美国次级债的违约规模其实并不是很大,但由于美国的金融创新精神带来的与之相关联的金融衍生品规模高达数百万亿美金,这样一旦上游次贷出问题,则整个美国金融系统全部被牵扯进去,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美国又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故其影响力迅速在全球放大。如果打个形象的比喻,美国金融界这些年来所做的,就好像在基础并不牢固的地基上玩高层积木,一旦下面的地基不稳,则整个积木都可能倒塌,摔下来的可能不仅仅是积木,而被砸的则更是整个地基——世界经济。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场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滥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现在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后面的积木——也即是次债及其金融衍生品的处理上,其实问题的真正源头——次贷及金融衍生品为什么会出现,以及最后为什么会崩溃,并没有找到。笔者认为,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现有的世界货币金融体制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导致美国滥用美元霸主地位,从而产生美元泛滥,投机盛行;二是工业化以来自由市场经济自身弱点所带来的周期性调整,是自由市场经济不可避免之痛。下面详述之。

第一,现有世界货币金融体制的落后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渊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世界金融体制的历史。在人类进入工业化以前,世界各国在贸易领域一直是不约而同沿用金银货币的。而自从人类发明纸币一直到公元1971年8月14日,人类也是以黄金作为储备来严格发行纸币的。但自这以后,问题的性质就完全变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垮掉了,但美元的霸主地位却没有随之动摇,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掉反而助推美元摆脱了黄金这根最后的绳索变得肆无忌惮起来。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只要能想到办法使美元的滥发不致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则美元及美元债券可以无限制的印刷出来。换句话说,只要不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就能保住美元从印出来那一刻起,它不费任何周折就天生取得了和黄金一样等量的财富。美国就像一个别人心中永不会破产的土财主,他可以不用劳动就能获得一切他想得到的财富,而所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几张巨额的白条——国库券,而且可以用白条来还白条,以至无穷!

而实际上,美元的贬值一直在继续,黄金兑美元由最初的35美元/盎司一直升值到现在的800多美元/盎司。货币问题专家向松祚分析:没有约束的美元加上浮动汇率体系造成了全球货币量发行恶性膨胀的内在机制。1971年全球储备货币约380亿美元,现在是6万亿美元,这膨胀了多少倍?而世界实体经济的增长大约每年仅为5%。如果我们把美国的10万亿国债铺在整个地球的陆地上,则每平方米都会有67美元(这还不包括地方债券)。而另据统计,美元在海外的发行量超过美国经济规模的3倍,这使得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储备不断上升。这也造成了其他美元储备国家对美元国债的严重依赖,尤其是像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亚洲国家。而这种极不正常的对美元的“溺爱”进一步助长了美国政府对高额财政赤字的痴迷。美联储甚至认为,正是这种高额赤字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正是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腐蚀了美国政治和经济,企业家对虚拟经济不劳而获的冲动取代了对实体经济和竞争力的关注。这一状况和一战前英国实体经济的衰败极其相似,于是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充斥全球的像海水一样泛滥的美元(据说有400多万亿)则在名目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中找到了归宿。如果不是这样,则美元早就像路边的小草一样贬值得无人问津了!这就不难从根本理解为何美联储非但不对这些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进行监管,反而纵容甚至鼓励的怪现象了!

第二,自由市场经济自身弱点和缺陷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个基本事实,即,世界经济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其发展都是呈波浪性前进的,世界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危机。一百年前如此,今天也不例外。正如马克思当初所看到的那样,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不治之症!虽然每一次经济大规模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两点是相同的: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市场经济的盲目扩张性。(马克思称之为市场的盲目扩大与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这导致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购买力下降;其次是国际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这导致国际间购买力的下降。(这两个购买力下降是相对生产而言的,也就是说购买力的增速是远远跟不上生产的扩张速度的。)而另一方面,自由市场经济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运行,有利有弊,利在“自动”,而弊在“看不见”。在科技日益加速发展的今天,资本的利益驱动必然带来工业的持续大规模扩张和产业的快速调整升级。这样供需不平衡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实体经济下滑。在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市场投机行为必然活跃,反过来加剧实体经济的衰退。而这两点几乎是所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经济扩张期,产能过剩并不明显,但一旦经济进入调整期,问题就一下子暴露出来了。首先是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与消费者消费能力的相对下降的矛盾,导致生产严重过剩,危机四伏;其次是产业的过快升级与有限的需求升级之间的矛盾,导致新兴产业回调或放缓。当投机盛行之时,经济泡沫必然产生,既然有泡沫,破灭就会不可避免。当然,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还有诸多的特色因素,比如美国政府和民众长期形成的靠借贷过日子的不良习惯,美国人独树一帜的金融创新精神等等。

美国经济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步入了长达10年的繁荣期,这场由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逐渐开始出现放缓迹象。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上面所述的两大不平衡: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导致财富更加迅速的向西方发达国家集中,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则日益贫困,当信息产业穷尽所有能够触及的市场后,必然会遭遇市场瓶颈,从而发展受阻。而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当它一个方向进攻受阻后,必然转向更高利润的方向,而美国这些年来汇集的巨大财富必然在非实体经济的房地产投机和金融投机领域扎堆,创造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大手笔——也即他们曾经引以自豪的经济杠杆化,短时间内聚集的投机财富就高达400多万亿美金!于是巨大的经济泡沫就产生了!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占人口20%的人口占有全国80%以上的财富,国内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这样美国资本必然把市场扩张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外,导致产业资本向国外大规模转移,进一步限制了国内就业率的提高,也加剧了贫困人口的经济恶化。这样一旦实体经济出问题,尤其是像次贷这种与美国穷人紧密相连的金融产品出问题时,经济泡沫如同一下子受到了棒捶,瞬间破灭。

如果美国经济继续上行,也许今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惜美国经济出问题了。巨额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让我们很快就明白:欠债还钱,还不起就会破产。美国人和美国政府都是靠借钱过日子的,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当经济放缓时,失业率就会加大,债务危机就会大量出现。当处在最底层的次债出问题时,整个上层的庞大金融系统就开始崩溃。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经济特别是金融具有巨大的传导效应和联动效应。当次贷出现问题时,整个债券市场都受到牵连,信心不足和恐慌情绪足以摧毁整个金融市场。而反过来,金融市场的危机会迅速传导至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恶化,反过来又加深金融危机。现在的情况,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真是回天无力了!但美国政府不得不救市,就像布什等人说到的,如果不救市,就意味着美国金融业会瞬间倒掉。虽然现在出手相救,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总比马上垮掉要好。

但是,由于美国及美元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这就决定了美国具备一定的转嫁风险的能力。它可以把自己的风险和损失通过各种渠道转嫁给世界各国,这样世界人民不得不与美国一道受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美国的实际最大债权人——中国,首当其冲是最大的受害者,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由于决策失误,现在的实际财富已损失惨重。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相信损失远不止这些。

二、次货危机的后果分析

如果这场危机继续恶化,可能会有哪些后果呢?不可避免的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对中国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国际格局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无论此次美国能否顺利渡过难关,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霸主地位都会受到减损,这样世界必将迎来一个真正的多极化时代。当然,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无论此次美国遭到多大的损失,美国以其现有的软硬实力仍将是多极中最强的一极,当然实力会大不如以前。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而言,一个稳定务实而又被削弱了的美国更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这恐怕是这次危机留给世界唯一的一点好处,也是我们应对这场危机必备的一种战略眼光!

其次,各国政局可能出现危机和动荡,国际关系可能会进一步紧张,如果美国不能顺利渡过危机,那么伴随而来的可能意味着动荡或战争。当然,能源或或防务危机极有可能是这次冲突的主轴。作为危机中政府的通常做法,转移国内矛盾焦点的最好办法是在国外找一个可以攻击的耙子,历史上早有惯例。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局可能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动荡;恐怖活动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更加频繁;俄美误会乃至对立可能会加深;美欧关系有可能因危机的处理协调不一致而出现分歧;至于中美关系,由于台湾问题因国民党上台而弱化,双方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各方面的磨擦会大量增多。当然,还有一点要关注,就是中国的西部防线,从越南、缅甸、印度到巴基斯坦一带,如果美国想弄一点是非出来,很有可能就是这里。

最后,我来谈谈这次危机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如果危机真的恶化,对中国而言,是有利也有害。

先来说说可能的好处。首先,从经济上来讲,如果中国能充分利用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大量的黄金储备,海外优良资产,先进技术,科技人才等等,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快环保、循环经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本世纪的新兴工业革命抢得先机。如果能做到这些,则此次经济危机必定是中国经济走向空前繁荣的良机。其次,从国际关系上来讲,美国的衰落可以极大减轻中国的外部压力,对解决众多的棘手问题有益(前提是美国已经衰落),如台湾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西部边境的安定,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的打压、封锁与遏制等等都有正面意义。再次,从国内政治体制上来看,危机造成的内外压力也许正是改革的好时机。现在,中国崛起正面临着几大障碍。一是权力失衡,政府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力严重失衡,尤其是行政权力独大。虽说,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现在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权力失衡必然导致腐败横行,权力滥用,行政低效、失误大量存在,行政成本奇高,基层官民严重对立;二是社会风气败坏,各种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现象四处漫延,无孔不入;三是社会诚信不立,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投机盛行,道德沦丧,精神迷失,以丑为美,事故频发,治安混乱。如果用孔子的话来说,这叫“礼乐崩坏”;四是责任感严重缺失,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不要说天下,就说每个人手上的本职工作,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是在凭良心做事?尽职尽责了吗?责任感缺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矛盾突出,发生率奇高的腐败,渎职,矿难,事故,离婚……又有哪一个问题不与责任感缺失有关?五是人才不兴,特别是杰出人才极度匮乏。如果说现在中国缺乏人才,99%的人都不相信。毕竟“神七”刚上天!但如果我要问,中国有适合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吗?中国有培养人才的良好机制吗?中国能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吗?如果不能作肯定回答,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说,没有人才,哪有解决上面如此之多问题之人?以上五点相互影响,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成本空前巨大,社会稳定、安定受到严重影响,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总之,制约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阻力越来越大,已到了不解决没有出路的程度。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解决横在我们面前的这几道难关,妄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简直是痴人说梦!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美国次贷危机的重压之下,国内政治经济问题必然突出,而此时不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改革又更待何时?

再来说说可能的坏处。首先是金融问题。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央对外投资部门、商业银行、基金券商和个人,到底持有多少美国国债、各类型的金融债券,恐怕到现在连中央也搞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形势非常不容乐观!无论美国政府是否救市,如何救市,美元贬值已成定局,中国都面临着巨额的外汇亏损。如果美元彻底崩溃了,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其次,再来看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60%,如果单说出口贸易,则占gdp的70%以上。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则国内的虚拟经济就好不到哪里去,中国的证券市场及中国的股民、证券机构并不成熟,国际上一点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中国股市风声鹤唳!问题不止于此,如果上面所说的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更多的美国各类债券,那么中国金融业也将会出现危机。因为中国金融业同样面临着伴随着经济和房价下行,导致的大量坏账!再次,经济形势的下滑必然导致国内就业形势恶化,国家和地方赤字加大,治安和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空前压力。

当然,如果中国政府措施得当,通过当前还能控制的巨大财力和经济政策,稳定物价,扩大内需,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大西部开发力度,妥善安排就业,搞好社会保障,大力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则中国也许能平稳渡过危机。还有一点要特别关注的,就是在当前全球注入巨额流动性的情况下,近期虽防通货紧缩,但长期要防范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防范美元的大幅贬值。从现在的迹象来看,这二者几乎都成定局,中央应早做打算!

再次,特别应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经济界在思考如何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之时,行业眼光的狭隘性一览无余!在国际重大经济危机面前,在历史的转折点之上,我们怎能仅仅从狭隘的经济角度去思考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国家的利益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当前与长远之分,如果一个经济学家只懂经济而不懂政治,只知脚下,不知抬头仰望,则这样的经济学家对国家而言,无疑是灾难!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我们能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从民族未来的战略利益出发,从国际国内的整体变局出发,综合考虑,审时度势,大胆决策,小心行事,则我们就能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做到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进一步讲,如何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做到代价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如何体面地在大幅消减美国等西方国家实力的同时,抓住机遇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打下战略基础,拓展我国的国际战略空间,增强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话语权),这是当前留给中国决策者们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课题!

三、次贷危机留给我们的思考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然爆发,引用专业人士的话说,雷曼公司的破产只不过是下半场的开始。当然,这场危机无论多么猛烈,终会成为历史。如何才能不重蹈覆辙?我想这场危机留给我们的思考实在太多太多。首先,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美国的金融监管失误上,更应看得更深更远。

第一,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过度分化。如果美国没有巨大的两极分化,相信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债务危机。相对而言,中国的收入差距水平一点也不比美国小,基尼系数已高达4.7,早已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恐怕不仅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经济波动。

第二,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牢固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任何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迟早的事。因此,必须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实体经济的利润不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对市场投机行为的监管,特别是房地产、金融和证券市场等领域的监管。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9

一、外汇储备规模是信用的标志

近年来,在全球资本项目普遍放松管制和我国资本项目不断开放的前提下,我国外汇储备和外汇金融总资产规模的创记录水平不时被新的数据刷新,外汇储备规模不仅超过了日本,牢牢站居着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而且超过了全球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外汇储备的总和,令世界刮目相看。同时,我国外汇金融总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国家。对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超常规的增加,探其利弊的深层原因,舆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点评。综合报端媒体的种种评述,尽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膨胀有着诸多潜在隐患,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可否认,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效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和国民财富不断积累的结果和体现。

从外汇储备规模存量的角度看,一方面,外汇储备存量是否雄厚,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信用的是否可靠,是国家经济与金融实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外汇储备是否充足,是国家国内金融市场保持基本稳定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能否有能力应对经济和金融领域各种突发性事件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高额的外汇储备是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有力武器,是保障国家金融稳定和采取危机救助措施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例如,至今令人心有余悸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其主要诱因之一是大规模“热钱”在短期内的进出所致,但探究其深层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东南亚许多国家外汇储备不充分不无关系。如果东南亚国家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或许就不会遭受巨大的灾难。而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外汇储备,不仅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在我国国内的蔓延,而且还有能力出手相救。

在一定意义上,外汇储备规模的存量决定了一个国家对外信用的可靠度,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内部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而目前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使中国具备了必要的国际信誉物质基础,同时也具备了应对各种类别金融危机的能力。无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在前期的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以及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当口,我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总是相对小于其他国家,我国的信用始终保持着良性的状态,这自然与充足的外汇储备密不可分。由此可见,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利弊之间,利在维护国家信用和抗风险能力上。因此,怎样看待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的趋势,需要理性对待。首先,应该正视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的积极作用,超出常态水平的外汇储备并非不可取,毕竟外汇储备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上看,目前我国出口额、经常项目顺差、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往来项目顺差的年均增长速度仍明显低于外汇储备增长率,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合理性,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扩大之忧随之而来,给外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外汇总资产的急剧膨胀之忧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扩大的同时,外汇总资产的急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增加了货币的供给量,加大了市场的流动性,成为导致通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大,导致“热钱”大量涌入,从而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使国内金融市场风险上升。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依旧是不断通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来实现的。其中,经常项目基本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来实现;资本项目主要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来实现。而目前我国外汇总资产的异常变化,显然增幅已大幅度超过了外汇储备,说明外汇总资产的大幅度增加存在着大量“来路不明”的“热钱”。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共计约11500亿元人民币,其中9月份新增外汇占款约3800亿元人民币,扣除贸易顺差和国际直接(FDi),显示有大量国际资金的流入,造成了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和“热钱”的压力。这显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引力下,“热钱”源源不断流入,“热钱”快速流入国内市场已成为经济界共识。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的不确定性增强,外汇净流入压力增大。2011年度我国新增外汇占款剔除贸易顺差与国际直接投资后,“来路不明”的“热钱”在我国新增外汇占款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达60%以上,助推了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规模的急剧膨胀。在我国对外贸易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我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变化有可能将出现外汇价值的负增长。

虽然,“热钱”的大量流入表明国际投资者看好我国的经济走势,但其中不乏大量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从中“套利”,进一步增多了我国经济与金融风险因素。从负面因素看,“热钱”的大量进入将导致我国货币当局被迫扩大货币投放规模,进一步加剧我国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由此产生的效应,有可能助推资产市场价格的飙升,并将可能带动新一轮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另外,一旦“热钱”大规模出逃,也会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带来无法估量的风险。我国外汇总资产规模的不断膨胀,在利弊之间,弊在通胀压力增大,同时经济和金融安全领域风险掌控难度加大。

三、怎样看待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

怎样看待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理性投资看,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构成主体相对单一,安全系数不高已成为事实,如何把握处理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理性投资,是当前我国现实国家利益和金融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几乎都是以西方主要货币为单位的债券和资金,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为主的债券和资金,其它西方国家的证券类资产和资金额也有一定的规模,这类外汇资产储备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还在继续增加,风险自然大于其它经济体。首先,我国外汇资产储备安全最现实的难题是保值。特别是,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美元发行的泛滥导致美元贬值,我国持有美国的部分资产价值大幅度下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成为美国金融泡沫和量化宽松政策的牺牲品。因此,外汇资产储备的保值忧患,始终困扰着我国。其次,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负面影响。近期,美国参议院众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汇率问题的一项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认定为被人为低估,美国政府有权对来自该国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尽管这项法案需要由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并得到奥巴马总统的批准,最终能否成为美国新的、可操作的贸易法规仍存悬念。但是,无论这一具有针对性的法案最终能否通过众议院和奥巴马总统这两关,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中国需要应对美国各种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已应接不暇,接连不断的各类贸易案更是将中国推向贸易摩擦与争端的风口浪尖,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贸易摩擦与各种争端的“多事之秋”。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币始终不能摆脱美元的“束缚”,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越深入,就越难避免陷入美元的“陷阱”,在美元的牵制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由此,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导致我国外贸出口更加艰难,出口产品在结算中也将面临巨大损失,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由多个币种构成,即使美元不贬值其他货币也会贬值,甚至会出现对人民币轮番贬值的现象,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损失会成为现实不可避免。由此可见,在美元的牵制下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我国外汇储备何去何从就成为我国外汇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最现实问题。因而,对于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我国来说,在利弊之间取舍,进行盈利性更强和安全系数高是安全与收益之间权衡的理性选择,避免由于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和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外汇储备资产造成巨大损失成为现实。

从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理论评估看,一国的外汇储备可以看作本国对外汇发行国的债权,持有合理数量的外汇储备既是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安全的考虑,也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外汇储备如果构成不合理或者超过适度区间,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那么,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偏高呢?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外汇储备的实际需要两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相适应。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合理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规模基本吻合(预计2011年我国GDp总量约折合11万亿美元)。但从当前我国所需外汇储备考虑,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已严重超出了需求,收支不平衡状况在进一步加剧,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外汇储备有过剩的倾向。由此可见,一方面,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非超乎寻常;另一方面,过量的外汇储备规模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的攀升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既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不必过度;同时,也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抑制外汇储备规模超适度的扩大,将外汇储备规模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防范外汇储备规模超量给经济平衡发展带来压力和风险。

四、我国外汇储备的调整与汇率政策

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国家和国民财富不断积累的结果。然而,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资源,闲置不用显然形同资源上的浪费,因此用于必要的国际投资是国家金融战略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在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要求中国出手相救的舆论纷至沓来的前提下,对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是否应该救助欧洲在经济界广泛议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媒体的相关言论一时间铺天盖地。对此,我国如何面对欧债危机?外汇储备构成又如何调整?既不能无所作为任其外汇储备资产贬值,也不能盲目拯救欧债危机和进行风险投资造成大量账面亏损的有关议论不断见诸于报端媒体。

对此有人认为,从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理性投资出发,欧债危机的发生和拯救欧债危机或许是调整我国外汇储备构成主体相对单一的时机,但如何把握外汇储备构成主体的调整和理性投资以及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应从国家利益的现实和金融战略的高度上通盘考虑。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构成仍旧相对单一,形成了事实上的以美元为主体的外汇储备构成,相对单一的外汇储备构成其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资产越来越不安全,因此在欧债危机环境下有条件、有步骤来帮助欧洲度过危机并以此适时调整外汇储备构成并非不可行。另一方面,从当前的欧洲债务风险看,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增长依旧缓慢,且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导致各国政府债务风险随之不断加剧,因此即便是出手相救也需要选择时机和具备相应的成熟条件。同时,也有人对我国拯救欧债危机的安全性和外汇储备投资的合理性提出了种种质疑。到底应该怎样理性看待我国巨额外汇存量的现状,又如何评估我国拯救欧债危机和外汇储备投资合理性,避免外汇管理出现“非收获性失误”而导致外汇资产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是当前我国应对欧债危机和外汇储备投资以及外汇管理中需要认真审视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对外金融战略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我国货币当局正处于又处在是否拯救欧洲和投资安全与收益之间权衡的两难选择时机,一方面如何有条件地帮助欧洲度过危机,另一方面如何从存量、流量管理和构成三个层面进行外汇储备调整,既保证外汇资产储备的安全,又能够通过购买西方国家债券获得较好的收益,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在外汇资产的存量上采取灵活的调整,保持存量的合理与适度。其二,由于流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投机性“热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热钱”的载体既多样化又很难监测,其规模和走向难以判断,增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外汇资产流量管理的力度亟待加强。其三,外汇资产储备构成的多样性、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权衡选择需要多方论证。其四,购买欧洲国家债券的选择需要对其信誉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保障投资的安全性。

另外,从国际性货币的基本功能看,国际性货币主要是各国用于国际收支结算和防范金融风险,如果外汇储备风险加大,外汇储备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在国际收支结算中的损失难以估量,那么本国金融安全也会相应降低,事实上目前国际储备资产的安危已经被美元所左右。而如果从美元储备的风险考虑,我国调整国际储备的构成,仅仅从换成了欧元、英镑或日元、澳元,以及购买原油期货、贵金属等方面来减少风险并不可取,更不要说无条件的继续大规模购买美国债券。因此,从我国外汇储备构成的调整看,我国的选择余地虽然相对较多,但空间越来越狭小,甚至有时会陷入无奈的选择,承受诸多不确定的风险。虽然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是客观现实,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并不等于没有回旋余地,其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中国长远国际金融战略考虑的选择。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篇10

在浮动汇率体系下,瞬息万变的汇率使外汇市场潜伏着极大的风险。尽管如此,人们投资外汇的热情不减反增。目前全球外汇市场的日成交量超过3万亿美元,规模远超股票、期货等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人们为何如此青睐高风险的外汇市场?既有国际经贸往来的需要,也有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的需要;既有争取投资收益最大化的需要,也有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美国次贷危机加剧了全球外汇市场的波动,在股市和房市的走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巧用外汇投资利器,能够帮助各种经济主体(包括个人投资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一个更庞大、更规范的市场上寻找适宜的投资机会。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乱局中是否存在汇市投资机会?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几个主要经济体当前的经济金融状况以及相应货币的未来走势。就美国和美元而言,全球大部分金融机构原本对美元也未抱多少希望,但在评估各种外汇资产风险程度之后,认为美元资产相对便宜,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自然被当做“临时避难所”,美元也再次作为避险货币而受到追捧。当然,市场预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推行大举刺激经济的新政,这将使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可能性增加。一旦美国经济领先欧洲经济复苏,则美联储就会率先开启升息周期,这也是近期推升美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然,美元若要持续走强,则必须克服货币政策陷入低利率陷阱以及为避免经济深度衰退而激增财政赤字这两大利空因素的挑战。

就英国和英镑而言,由于2008年年底英国通货膨胀率上升,房市极度低迷,个人消费疲软,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金融市场仍有再度动荡的可能,英镑长线走弱。

就澳大利亚和澳元而言,澳大利亚近期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其经济运行较为平稳,但作为世界三大商品货币之一的澳元也陷入困境。在石油和金属资源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各大投资机构纷纷抛售澳元以降低风险,加之新一轮的降息,推动澳元汇率下跌。

就日本和日元而言,日本已不具备降息的空间,且大量的投资机构纷纷投向日元,日元近期相对坚挺,中长期汇率有不断走高的迹象。

就欧洲和欧元而言,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近期欧洲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金融系统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欧洲经济衰退几成定局,欧元受此影响将主动缓慢贬值。

通过上述基本面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清各主要经济体及其货币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走势。准确把握经济形势,有助于通过中长线操作获利。当然,由于各主要经济体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政策及应对措施也各有差异,加上甲型H1n1流感和局部政治冲突等因素对汇市的动态影响,在短期内仅靠基本面分析难以洞察投资机会,为此还须融合技术面分析方法,以便在起伏不定的汇率波动中捕捉最佳进出时机。客观地说,精明的外汇投资者不仅不会因全球金融危机而一筹莫展,反而还可能从频繁的汇率震荡中寻求更多的短期获利机会。如果您能比较准确地预测某种货币汇率的涨跌,持有该外汇多头或空头便可赚钱,适当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则能使您获利更丰或对冲风险。另外,利用杠杆效应较高的外汇期权和期货交易,只需占用您较少的资金便可进行外汇投资,只要判断正确,收益将加倍增大。

当然,“不熟不做”是妇孺皆知的道理,欲更好地把握汇市规律,练好外汇投资的基本功,阁下可根据自身的金融与投资素养,有选择地阅读本书的某些章节,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不断增强驾驭汇市的能力。

赢在汇市,让我们一起踏上征途。“Yes,wecan!”(奥巴马竞选演说的经典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