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十篇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十篇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50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1

多种迅速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有同有异,受体制和从业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化

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实际工作的描述,如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可以开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许多研究者把开展工作的一些手段称为模式,混淆了模式与手段的概念,未能区分出模式是一种成熟化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而手段是实现某一目标的方法。

(二)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围绕学校、系、班级及宿舍展开,从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呈现出封闭式的特点,现有模式忽略了心理影响因素的开放性和心理问题来源的时间持续性与复杂性,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于家庭、社区、医院、专业心理教育机构之外。

(三)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上遵循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的线路上,一方面,缺乏理论模式指导下有效评价教育效果的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重视诊断治疗、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教育。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纵观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区别在于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都只是截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中一个阶段来应对现实状况。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由个体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主要出现了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整合模式[10]。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及心理学模式都注重部分有心理问题人群的测量、矫正、治疗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教育学模式则针对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模式既重视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又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重视学校氛围、学校政策制定、教师对学生援助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四个内容间互为补充,共同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由关注个体发展到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上述各种模式从微观层面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未涉及宏观层面的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从宏观的资源利用方面来看,出现过学校家庭合作模式、学校社会合作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11],学校家庭合作模式的侧重点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社会合作模式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集家庭、社会、学校的力量为一体,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该整合模式纳入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全部因素,在动态化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与学校、心理机构、家庭及人际关系结合起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上述两个模式中的某些特征,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结合微观和宏观模式,走出整合“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道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本土性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均来源于西方,因此,杨国枢等许多心理学家主张加强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充分考虑本土的文化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对民众与研究者的影响。所谓本土化就是以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对西方心理学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改造,使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并成为本土心理学一部分的过程[12]。仲穏山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国外引进的心理健康理论与技术进行必要的转化和替换,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3]。任何心理学理论都应从本土文化圈出发,预测、解释及干预人们的心理生活[14]。教育者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应从多个方面着手:(1)指导思想的本土化,即充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教育方针为指导,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2)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理论相结合,贴近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儒、道等传统文化的优点,并统一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3)注重心理测评工具的本土化,制定出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测量工具。

(二)发展性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2

关键词: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1、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形成及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便在探索中孕育而生。这种管理体制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由学校直接管辖的研究生学院和学生工作部分别负责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研究生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籍、学位管理、研究生会等职能性工作,学生工作部下属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部对各学院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监督。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无论是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部还是各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都可以直接面对学生,形成网络式的管理结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如图1所示。

2、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大量存在着重视业务知识教育,忽视或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必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上,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论文压力、就业压力、择偶压力等等,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研究生同学们。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地得到疏导、宣泄和正确的调节,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来讲,当消极心理因素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后,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可能引起精神疾病或自杀等恶性事件。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培养质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影响其培养质量好坏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目前,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系上不如本科生健全,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很不足,还没有形成十分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及具体的教育方法,针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比较则具有明显的不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他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地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追求价值等等,应该根据研究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教育,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同时,除了学校这个主战场外,还要积极寻求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商议帮助学生的办法,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大环境,要在不断吸取本科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队心理训练的有效经验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构建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构建“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和专职服务机构

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由学校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亲自挂帅,研究生主管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参与,负责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规划和课程安排,将国家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同时,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是学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服务机构,负责指导各学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网络,应当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每年都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工作,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书面邀请访谈等方式,开展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并要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导师到学院、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3.2资源整合,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当前专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常紧缺,要将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研究生“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

3.2.1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可以说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人,对研究生各方面的影响也相对比较大,研究生的大多数学习和科研活动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同时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诱因之一恰恰是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因此,将导师纳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导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可能或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导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研究生切实的指导,减轻研究生们的学习和科研压力,帮助研究生们进行科学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要定期与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

3.2.2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

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既是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又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要结合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培养规划,创造性地设立心理辅导员,每个学院选定一名辅导员,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通过考试,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上岗,专门负责各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员在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做好每年新生人学后的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立,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跟踪服务。他们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掌握情况,化解矛盾。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形式会更加活泼,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2.3研究生朋辈互助的新亮点——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寝室心理信息员

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在每个学生实验室设立一名心理宣传员,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自助研究学习为主,组织形式也转变为以研究课题小组为单位,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同学之间交往减少,集体活动也相对变少,人际接触面缩小带来了同学间归属感的相对缺失。而朋辈互助特有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刚好可以很好地弥补研究生同学问交流的局限。朋辈互助咨询使得咨询不仅可以在咨询室里,而且也可以在实验室和寝室里,不仅能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话中,也能在同学的聊天中进行。因此,可以通过同辈朋友的互助行为来增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班级心理委员作为班委会成员之一,要将其工作纳入到班委会工作计划中。学校对那些心理健康、积极上进、热心助人、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通过班级内部竞选、同学集体投票、辅导员组织推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集中培训后,上岗工作。班级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紧急干预的基本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组织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各种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及时地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要在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老师汇报。

作为研究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和寝室是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多发地点,实验室和寝室的同学在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很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和寝室氛围对研究生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由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生导师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委任,多数是高年级的同学和寝室长,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营造和谐的实验室、寝室氛围,帮助同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支研究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基层队伍能够发挥“眼睛”的作用,及时地提供信息,为预防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事件赢得了时间,这支队伍必将成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有力助手,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

3.2.4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由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该社团定期举办“健心周”、“爱我月”、“心理健康节”等活动,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影视展评、心理沙龙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该社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利用现代媒介,创建“研究生心理服务”网站,通过校园网、BBS、QQ、微博、微信、手机飞信等多元化交互平台,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或多对一的沟通模式,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大学校园不仅是学子们求知的场所,更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圣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既要注重建筑设施、文化景观等外在形态,更要注重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要以“形”写“神”,使校园环境处处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高等院校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追求。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课程中都包括心理健康的教育。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给大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关联,满足不了现在素质教育的需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融入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学中拥有的学生数量较多,理所当然成为网络用户最多的区域,形成相应的网络环境。然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容易产生的负面效应

随着网络技术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普及,导致他们的心理状况出现以下情况:

1.失落心理

随着新课改的迅速普及和深入,各高校都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因此,大学生面临的竞争也急剧加大,即使是在大学阶段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一旦这种压力得不到缓解与释放,极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失落的心理,通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让自我得到释放与安慰。

2、好奇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能够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让大学生接触到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好奇心,从网络中寻找新鲜感和刺激感。但是,由于网络中也存在许多不良的信息,加上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荼毒,而痴迷于网络环境中。

3、情感需求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探索时期和旺盛时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强烈的情感需求。而网络环境正是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大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安慰。甚至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情感伤害,便会投入到网络中寻求情感安慰,沉迷于网络。

4、自卑不满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家庭状况都不一样。有些大学生家庭条件较为贫困,从内心就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充满了自卑心理,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沟通,总是回避别人,常常都是独来独往。但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大家相互都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这些同学可以畅所欲言,在心灵上得到一定的安慰与解脱。另外,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别人的误解,或是遭遇到一些打击,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解决,便会从网络中寻求心理补偿,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5、娱乐冒险

随着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一些网络游戏开发者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创设各种网络娱乐,甚至部分网络娱乐还添加有的成分。而大学生由于学业没有高中时期那么紧张,拥有的课余时间比较多,有大量的时间自我安排规划。加上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够,很容易就沉迷于网络娱乐游戏中,不可自拔。有些大学生甚至在网络中进行,需求刺激感。甚至很多男学生为了尽情地玩网络游戏,去网吧通宵,白天逃课,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荒废。长期以来,这种不良的网络习惯导致大学生逐渐形成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阻碍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结果造成自毁其身,丧志。这里关键就是缺乏正面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必须构建必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之所以开展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将学生统一集中起来,进行较为系统、科学、全面的教育模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理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上。因此,学校应该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严格的心理健康意识,对于不良的思想及时作出调整。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对于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个专题讲座或报告,让学生对讲座中受益匪浅。另外,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地宣传,也是提高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

2、加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创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十分枯燥、单调、乏味,而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创造出新型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首先,完善心理网站的建设,根据大学生的心里特质,建立资源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还要加强在线咨询和辅导的功能,利用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邮箱与教师实现在线咨询,有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然后,建立一个网上心理论坛,收集一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也可以是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一个网上讲座,讲座的内容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最后,开展网上调查,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并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和引导,促进全体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绿色心理发展环境

根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无聊的时候选择上网来消磨时间,还有少部分学生觉得上网能够缓解自己压抑的情绪。可见,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都是因为校园文化单一无趣。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大学生构建一个绿色心理发展的环境。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方面的综合发展。比如,在校园内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节、网络设计大赛、歌唱比赛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加到活动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普及,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必须抓住积极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深入分析目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很有必要。将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位,立足现实,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思想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建兰,李宪伦,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4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临床;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43-01

我国护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时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护士对患者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掌握不全面,而评估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决定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健康信念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国内外研究表明健康信念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1-2]。

1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基础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霍克巴姆(Hochbaurn)于1958年在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其健康信念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3]。此模式指信念改变行为,主要用于预测行为、使人们行为趋于健康和实施健康教育[4],国外用该模式对于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或健康教育项目、行为干预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5],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健康促进的最常用理论模式之一。

2健康信念模式的内容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个体的健康信念,即人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人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等。(2)行动的线索或意向,是指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3)影响及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及制约个体采取预防或健康行为的因素[6]。其中心就是个体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

3健康信念模式对健康教育评估的指导

3.1评估个体感知:李湘萍等[7]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教育前仅有12%吸毒者认为自身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教育后提高到29%。这提示健康教育有助于吸毒者对自身危险性的估计和判别。在对个体感知到严重度评估的基础上,评估个体对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感知到威胁及其程度。

3.2评估个体调节:应用健康教育评估问卷:①评估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族、社会经济条件等[8]。②了解个体的亲人、朋友、同事等对建议的健康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支持程度。③了解个体的亲友中是否有患过相应疾病或健康问题的体验。④个体是否关注媒体对相应健康行为的报道,⑤评估个体是否看重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3.3评估个体效果期望:了解个体对采取建议的健康行为益处的认识,个体对这些益处和障碍的平衡,会影响个体是否会采取建议的健康行为。

4健康信念模式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指导

4.1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健康信念模式的4个关键因素[9]:感知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益处和障碍来设计健康教育项目。①护士讲解或与患者一起讨论患者目前现存的不良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②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临床后果,③与患者一起分析疾病对个人的社会影响。霍小梅等[10-12],对老年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提出,与患者一起分析疾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③用药指导④正确测量、记录血压的方法和血压观察的频率及意义。⑤中医自我保健,如按摩、足浴等。同样,适用于消化性溃疡[13]、乳腺癌术后患者[14-15]、Ⅱ型糖尿病患者等。国外专家汉森子笃茉莉等[16]也证实健康信念模式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论模型。因此,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7]。

4.2对疾病依从性的健康教育:患者治疗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相关知识、地区、性别、收入状况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相对常规健康教育而言,更能提高CRF患者的饮食依从性[18],对高脂血症患者、糖尿病等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促进作用[19-20]。

5讨论

护理工作者可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全面规范地评估患者的认知程度和需求,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对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的评估,护士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它的缺陷和不足,而健康信念模式特别强调的是患者的认知,如患者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等,这就有可能违反一些必要的保护性保密原则,造成或加重患者不必要的心理紧张。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6):311-312

[2]Bluvola,Ford-Gilboem.Hope,healthworkandqualityoflifeinfamiliesofstrokesurvivors[J].Jadvnurs,2004,48(4):322-332

[3]周更苏.霍克巴姆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49-50

[4]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李映兰,周阳,李丽.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7,22(8):79-80

[6]余江,王仙园。21世纪健康促进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中华护理杂志[J].2004,39(6):437

[7]李湘萍,万巧琴,肖顺贞等.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583-585

[8]谭秀瑜.健康信念模式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2005,23(12):69-70

[9]靳雪征.健康信念理论的建立和发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945

[10]霍小梅.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行为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0,6:114-115

[11]李红艳,刘晓波,辛红菊等.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5):633

[12]符爱民,诸蕊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5):1365-1366

[13]李彩侠.健康信念模式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141-1142

[14]李素萍.健康信念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69-70

[15]陈瑜,夏海鸥,Deborahoakley等.护理干预对促进上海市妇女乳腺癌早期筛查信念及行为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5:401-404

[16]蒋梅,刘晓晨,张兰等.健康信念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9:807-810

[17]符爱民,诸蕊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5):1365-1366

[18]陈栋,唐幸丰.健康信念模式在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6):37-38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5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它进行普及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如何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对目前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回顾与归纳,提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问题,建议及对策

一、引言

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或者说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运动于1908年在美国兴起[1],并带动世界各国心理健康运动。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有20多年发展历史[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产生的,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使其全面发展的过程[3]。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虽然在重点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远未受到足够重视[4]。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近几十年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形成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5]。它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教育学模式、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具体如下:

(一)教育学模式

这种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主要有四种:

1、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6]

该模式认为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行,按照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创造条件使其潜能得到发挥。具体如下:(1)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3)对学生心理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彻底解决问题。

2、“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7]

该模式认为心理教育应与四个方面相结合,即:(1)与心理测量相结合(2)与心理咨询相结合(3)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4)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3、中学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8]

这种模式认为必须以大学心理老师领导中学教师,对其进行心理技能培训、辅导、知识传授,共同组成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让其逐步具有独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培训心理辅导教师等几个方面。

4、“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9]

这种模式认为心理教育与五个方面相结合,即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与学生对学生咨询相结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家庭心理咨询相结合;与修身养性相结合。认为应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医学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把大多数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称为心理疾病,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予以转变。重视心理治疗技术,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强调对心理障碍及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试图通过心理诊断治疗等技术解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时,其模式的构建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认识上的,措施上等。具体如下:

(一)教育学模式

国内许多中小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一门课,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主要向学生讲授普通心理学知识等。这种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纳入了课程学习过程中或心理学的科普教育.让学生背讲义记概念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纯学科知识化教育。

(二)医学化模式

医学模式源于西方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这种模式把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称为心理疾病,用心理治疗方式予以转变。但它也有不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医学模式必须[10]:(1)有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技能的心理教师(2)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3)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可解决的。但现实中这些前提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模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造成障碍。

(三)咨询辅导模式

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各方面,很多问题不是在学校环境里就可以解决的。许多学校随便准备了一个房间,随便摆几张桌子椅子,挂个心理咨询室牌,再加一个老师作为心理咨询室,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建议及对策

(一)坚持教育模式为主、医学模式和咨询模式为辅

一般学校心理教育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治疗构成。前者面向全体,目标是预防心理疾病,开发心理潜能;后两者服务个体,主要调适心理状态,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任何一种教育凭借单一的模式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多种模式综合运用,才能收到终极效果。

(二)坚持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全员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进行全面渗透[1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教学。

(三)日益重视对教师心理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学校中,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但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12]。不仅要对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培训,还要强调对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如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等,提高其心理素养。(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震,王守良,段姗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4

[2]李传银.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a】.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6,(2)

[3]邱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心理健康教育,2005,(3)

[4]罗立红.中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6(5)

[5]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6]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7]黄锦衣,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4).

[8]叶存春.学生心理咨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9]贺欣荣.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0]郭斯萍,陈培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江西教育科研,2001,(9)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7

〔关键词〕“心”模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07-0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灵魂,但目前的德育现状却令人担忧。从功能上来说,我们重视德育的社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从内容上来说,我们把社会标准硬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纳水平。因此,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中实效性不高。现行的德育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分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了解,缺乏一套适应学生品德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尊重品德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心理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是以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是接受德育的前提。因此,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的内在条件,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品德心理的构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提出德育“心”模式,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要构建德育“心”模式,首先要弄清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德育“心”模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处理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两者以最佳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广义的德育不仅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马详林(1999)认为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四种素质中,只有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一旦“合成”,就非常稳固,而其他三种素质都是后天的,要想使其得以稳固,就必须靠心理素质这块“合金”支撑。因此,无论是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或正确的思想观念等,都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所以必须研究德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系统中的基础地位还由它的独特性决定。首先从理论基础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的,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指导的。其次,从工作内容和方法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开展心理咨询等。它与其他三个子系统最大的不同是不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最后是工作方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一般而言多为实践总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具有严谨性、系统性、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心理测验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

传统的德育只重视其社会功能,偏重于让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多为说服式和灌输式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空前繁多,并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被学生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不满,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育心”的基本功能外,还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

(三)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加以引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德育“心”模式的涵义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论;高中体育健康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43-01

一直以来,高中体育的教学方式大概是两种,一种是在教室听老师进行健康卫生方面的内容的讲解,一种是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因而许多人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并且由于不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因而也有很多的学生不够重视,不够重视的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把体育健康教学的教学时间也应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或者是对于体育健康课程,大多是让学生自己看教材看书,在体育活动中也让学生自己自由安排。这就是当前高中体育健康教学的一些背景。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要积极改变体育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而合作学习理论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广泛应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应该是今后体育健康教学的发展方向,学校老师应该重视高中体育健康教学,合作学习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

1、合作学习理论的涵义

在我国古代,就有提出过“独学而无友,鼓励而寡闻”的思想认识,这可以看成是对合作学习理论较早的认识,说明合作学习理论很早就提出来了。所谓的合作学习理论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小组或者团队等形式来为了一个共同的明确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效学习。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要广泛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其他的很多工作中也要运用到合作学习的理论。

2、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

合作学习理论直接的实践就是合作学习模式,或者说是小组合作学习等。它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合作学习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分小组合作,这个在任务探究型课题中经常被用到,也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形式。其次,在合作学习模式中队员之间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一定要团结合作,有团结精神,这样才会真正地把合作学习模式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第三,合作学习模式还注重合作者个体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并不是说团结合作就是要团队里的任何事都要讲究一致性,忽略甚至抹杀个体的独特个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有时候个体的独特个性还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理论在高中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是创新体育健康教学形式的需要

体育健康教学由于不是高中里的主要课程,往往不受到重视,这种不受到重视是来自于老师教的不重视与学生学的不重视两个方面的。究其原因,与体育健康教学的形式传统落后有关。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是其中一个基本要求,所以在体育健康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是积极创新教学形式的需要。

2、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育健康的意识

作为一门非文化知识性的学科,体育健康教学更为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育健康的意识,这才是真正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落实“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但在传统的体育健康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把其当成一门不太重要的学科来学习,没有认识到体育健康对于自身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而通过合作学习理论的应用,把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平台,能让学生有更多共同探讨体育健康方面的话题,例如体育运动、体育球赛等。

3、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的重要途径

虽然现在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在现阶段,高考还是最为重要的形式,并且通过高考,将改变着许许多多学生今后的命运。所以,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的大的。要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体育锻炼,并且通过几个同学共同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疏导学生的心理,起到调整心情的作用。

三、合作学习理论在高中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途径探讨

1、既要重视体育运动方面的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健康方面的教学

对于高中体育健康教学,一定要重视起来,一些学校往往只重视其中的体育运动教学一个方面,而不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方面。在应用合作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就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这种认识,要重视体育运动方面的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健康方面的教学。

2、在体育健康教学中要把合作学习理论的实践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小组来合作探究,制定相应的课题与形式,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因为体育健康教学不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需要把所学的内容积极应用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田靖伟.“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4)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9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正确引导。随着我国中小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其心理层面的需求也呈多样化发展。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有所创新,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导向。

1.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目前仍有不完善之处: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呈分离状态;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未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交互体验。因此我们仍需寻找更适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推崇的模式。因为它所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引导学生的心理体验。而且这种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教与学过程,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式交流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认知能力。其现实性情境也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以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思考出创造性解决途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正被逐渐地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并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2.1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特色

随着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的丰富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它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应用中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更鲜明的特色:第一,它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真实性情境,有效引导学生深化情感认知。第二,它能够让学生自发地将知识融入特定情境中消化吸收从而化为内在知识。第三,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角色定位思考,增强其解决现实困惑的心理素质和实践思维。

2.2体验式教学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由于体验式教学采用的是多元化教学手段,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体验式教学应从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2)针对性原则。教师需设置明确的课堂计划以及课程目标,如提高学生自我认知。(3)自由性原则。教师需给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情境,给学生营造心理安全感。(4)平等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处于平等地位,不能限制和干涉学生的思维表达。总而言之,教师应让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主体地位,所有课堂活动的安排都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互相尊重彼此的言行,真正促使学生敞开心扉。

2.3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形式

体验式教学始终围绕着既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又注重学生个体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的核心教学理念。在近年来,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形式主要有:(1)情境模仿。教师给学生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与主体性,通过模仿情境换位思考,让学生切身感受,深化心理体验。(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特定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并从中获得一定感悟。(3)游戏参与。教师设置各种互动式心理游戏,寓学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心理体验和自我思考。(4)话题讨论。通过热点话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让学生通过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强化心理体验和感悟。(5)角色扮演。通过特定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换位思考并切身体会,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3.结语体验式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这对于当前呈学科化、课程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富有创新意义,其多元化兼灵活化特色也能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龙娟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青,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0):62-64.

[2]凌子平,马利军.论体验式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高教探索,2016,(02):69-71+117.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篇10

【摘要】以教育教学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以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养成,通过排查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研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工作常态,形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今年来随着校园暴力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的迫切。在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注重课堂理论的教育,同时也建立了心理咨询、课外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有效还是显得不够,为此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此文研究重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长期和日常化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内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做得较为认真,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认同。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部分,学校大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有比较充分的活动自由。但是,由于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割裂,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发挥期望中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教育为先,树立健康心理的基石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知识教学,但是仅仅是知识教育难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自我的需要,所以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途径势必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原有公共必修的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进行选择的选修课,从生活中结合案例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选择并且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班级课堂讲授方式到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以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为例,在每年学校会组织心理健康节,宣传册子、宣传视频、还有临时搭建的心理咨询室,以及提供给大家一起参与的心理测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最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开放型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作业更能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服务为主,引导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学生学习生活都发生在校园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关注。在学校内建立多级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根据学生的人数,在学院内分级建立心理服务站,心理健康服务点。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播放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分流心理健康任务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讯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健康问题。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数据,在进行分层服务以后,每年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人增加了近200人次。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也明显减少,从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看w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排查为辅,细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心理危机机制。在学校建立以宿舍为单位的排查措施,同时班级每个月展开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常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在排查工作进行中辅导员或者管理要对重点学生或是心理问题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并为其制定心理教育方案。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从心理服务到校医院、以及专业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机制。来面对紧急突发事件。以我校心理健康排查为例,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各班级将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建议,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近一年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累计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13余起。学生在排查过程中也能积极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状态,大多学生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克服由于生活、学习带来的心里困扰,对于无法自我调节无效的也能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4.研究为续,完善心理健康的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持和实践,为此通过研究记录和探究相关内容为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学校教师应该将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整理变成档案,指导教师在今后遇到相似案例时进行参考。以笔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教育事件为例,大二某专业一个学生长期因为兼职太多问题导致上课缺席成绩差,且与班级同学十分疏远。按着学校规定缺勤达到一定节数要给予处分,但是学生家庭又非常困难导致其不得不通过兼职保证自己的能够上学。为此,笔者参照学校关于贫困生相关文件、政策,以及往年相似案例为学生争取相应的资助和补助,同时在班上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事务,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逐渐改变。通过这些事件和案例的研究积累将其变成理论成果,丰富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诉求。通过上述模式把理论转变成实践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安全、温暖的环境,避免心里健康问题的进一步严重,相反要让学生在面对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时能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不断去完善自我。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内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尼斯.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5)

[2]樊亚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3]王泰宁.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