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篇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6:36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绿色会计;绿色风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进入“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面对如此困境,我国政府已颁布各项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法令法规。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必须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入手,把企业从原来只关注自身的利益不关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的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把资源环境包括在内的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从而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任何社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其相关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绿色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迫使人类反思:如此下去,人类将自食恶果,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即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于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二)环境会计的含义。关于绿色会计的概念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为: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三)环境会计的特点。绿色会计因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以下特征:1、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由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周期难以计量性。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3、研究方法多样性。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4、报告信息多面性。环境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二、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模式的区别

(一)绿色会计信息受益范围大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传统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一般是与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单位或个人。这些单位或个人不仅人数少,而且仅仅只是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因此也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所有相关人员都能了解企业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成本和效益。因此,绿色会计信息服务的范围要大于传统会计的服务范围。

(二)绿色会计核算目标范围大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的目标是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目的。

(三)绿色会计成本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没有或没有全部反映由于经济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从而导致了虚夸的收益,进而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当前利益的做法,导致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短期利益,而无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是按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的。它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如,某些企业由于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也要量化计入企业成本。

(四)绿色会计效益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财务会计认为,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影响到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非经济效益则不予考虑。而绿色会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只有实现三者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中存在的绿色风险

(一)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绿色风险。在一些生产型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粉尘、高分贝的噪音,有毒的废水和废气等现象,因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及意识,职工极易因暴露于危险的物理、化学或生化风险之中而产生各种职业病,给员工造成健康及身心上的伤害,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因违反《劳动法》有关条款而遭受民事或刑事处罚的风险。

(二)企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对公众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绿色风险。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公众,生产的过程必然与环境发生联系,环境又最终影响公众。因此,产品的原料、包装、工艺流程等方面若存在有毒、有害成分,那么受伤害的将是公众。这种产品的“绿色”意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如,国家质量监督局和环保局通过媒体的每周质量调查及环境监测报告,就是为了满足公众对环境及自身绿色安全认知的需求。除了我国,目前国际贸易中越演越烈的“绿色壁垒”,就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而产生的。固然“绿色壁垒”有时也有被利用行贸易保护之嫌,但wto的有关规则是非常透明、公开的,执行起来也相当严格。所以,企业的产品及生产将面临此种绿色风险。

(三)企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绿色风险。我国目前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高能耗及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这一严重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将“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同时,“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政策表明,企业必须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以及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否则将面临相应的绿色风险。

四、实施绿色会计的优势

(一)绿色会计有利于建立内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内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竞争压力,内资企业引入绿色会计,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的情况。然而,换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企业就可以首先在这场必然到来的绿色革命中成为标杆企业,为整个行业确立一个绿色标准,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往往会以行业标准作参照,这样确立标准的企业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使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国家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在社会上开始广泛关注环境的时候,具有“绿色先锋”形象的企业会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与赞许,在与外企竞争时,绿色的因素会为企业添加筹码,从而大大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绿色会计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现状。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增长期,对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同时出现的严重浪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由制造污染的企业来负责,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与披露,并加以制度管理来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要按照强制性原则。把绿色会计作为一项新制度推行,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制造污染型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

(三)国际化发展形势的需要。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而在国际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较深入的研究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都意识到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范围在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也在日益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本国对外的贸易往来,但是单凭干预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制定一些协调环境与经济贸易的法规势在必行。绿色会计正符合这种大国际背景,因此很多国家政府将“绿色”强制性地引入企业,并且纳入企业管理中。而绿色会计就是这样一个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强化产品的绿色工艺,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绿色管理意识,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企业生产的产品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与环境的联系会越来越强,绿色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所以,倡导绿色会计,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薛增芹,张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会计的构建浅探[J].财会通讯,2008.6.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20世纪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耗竭问题也日渐突出,甚至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随着人类文明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命和健康生活质量的高要求,注重环境安全、提高环境质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21世纪的经济也将是环境经济,是知识经济,利用知识、技术,尽快改变经济发展的形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我们的核心目标[1]。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要以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为基础,而开发资源、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消耗资源,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破坏资源环境系统的平衡,而资源环境系统的失衡又会削弱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体,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2]。因此,既不能对环境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严重的破坏,造成环境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亦不能将环境资源当作简单的保护对象,从而割裂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必然要求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环境恶化。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环境资源的消耗越快,污染越严重。同样产业结构的两个国家,如果使用的技术不同,产生的污染也不同。使用低技术的国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或产生更多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政策目标的和管理手段不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也会增多。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加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发展必须经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并非社会经济发展未达到一定水平之前,环境污染是必然的,而应该是在发展中注意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应协调发展。因为,环境资源是有一定的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在其承载力之内,否则就会引发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环境资源承载力之内,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承载社会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一致,使人类社会达到最和谐、最优化和整体利益最大化[4]。

三、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措施

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1)人类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能力。(2)人类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3)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速度和数量不可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总之,要保持可再生资源的永续供给,不可再生资源的集约使用,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5]。

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环境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1)可再生资源的承载力是其再生能力的极限。通过投入必要数量的活劳动及物化劳动来增殖生物资源,使再生资源的年更新总量增加,提高其承载力。

(2)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是长期的生物地球大循环过程中形成的,其承载力由储量决定。在加大勘探力度、发现新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资源品位极限,扩大开发广度,加强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能力,使同样的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不断开发替代的可再生资源。

(3)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减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增强环境净化能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4)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积极开展产学研的联合与协作,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开发机构,推动全社会创新。

(6)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努力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资源环境提出的紧迫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人类发展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霄琪.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4:110-112.

[2]徐文燕.黑龙江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障碍和制度保证[J].北方经贸,2003,05:67-68.

[3]李爱年,胡春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综述[J].时代法学,2003,02:112-120.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3

abstract:Chinaisacountrywithseverewatershortage.themainproblemsofthewaterresourcesmanagementarewaterpollution,lowefficiencyofwaterusing,waterwasteandbehindthemanagementlevel.Developedcountrieshasaccumulatedsomeexperienceinwaterresourcesmanagement,whichisworthlearningandreference.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ofeconomicandsocial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governmentputforwardsome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trategies,suchascontrollingthewaterconsumption,optimizingtheallocationofwaterresources,constructionofwater-savingsociety,improvingtheefficiencyofwaterusing,curbingwaterpollution,wastewaterreusing,accelerating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soon.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策略;节水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Keywords: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trategy;water-savingsociety;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17-01

0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海洋、冰川、河流、地下水等水体;狭义的水资源指广义水资源中可以逐年恢复更新的淡水,在工程上,水资源仅指狭义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开采利用的淡水及用于冷却的海水。目前,世界上每年有5万多亿m3水体被污染,预计到2025年,将有28-33亿人面临淡水不足[1]。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010年,我国将“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定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1.1水资源的特点①人均淡水资源匮乏。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23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②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降水量大多集中在汛期。③用水量大、利用率低。2009年,全国用水量达5000多亿m3;但有效利用率只有16%,吨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④水污染严重。我国属污染型(有机污染为主)缺水,2009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已达589.2亿t,多数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约80%的水域受到污染。

1.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①体制上的弊端。我国水资源管理目前处于分散状态,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力布局和水资源不匹配的问题长期存在。②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我国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个面临缺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约5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国家重视新水源的开发,但忽视了节水方针的贯彻[2]。③缺乏创新意识。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的整体创新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3]。

1.3国际水资源管理经验①美国。美国对水资源实行由州、部落和市政当局负责的分散管理体制[4]。水资源管理策略为:开发新一代水资源监测技术、开发并推广可提高供水稳定性的技术、研发水资源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及用水需求的了解、改善水文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等。②英国。英国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央对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与水务私有化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环境署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水法、执行环境标准、发放取水和排污许可证、实行水权分配、污水排放和河流水质控制等[5]。③日本。日本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多龙治水、协同管理”,注重水资源的长远规划,并通过法律使其成为国家意志[6]。开发先进的节水、治污技术,重视中水、雨水的回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量。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2.1控制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落实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的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

2.2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先进的节水技术科研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的工业节水技术及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建设节水文化,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2.3改革体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主要有水资源开采利用的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措施。在水资源管理中,居民有权了解水资源的相关信息并参与到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促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

2.4治污在先、保护水生态划定水源保护范围,强化执法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的科研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逐步实现废水集中处理。此外,治污不单指污水,也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畜禽粪便等,避免污染物进水,对水资源进行源头保护。

2.5重视雨洪利用和污水回用储存降水和洪水,简单处理后综合利用,如景观水、消防用水、冷却水等。将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纳滤、反渗透),出水可用于绿化、道路喷洒、冲厕、洗车。此外,还要加强地下水储备[7]。

2.6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研究工作加强水资源质与量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为水资源管理建立信息平台。加强需水管理的科学研究,在综合研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3结论

①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强化水资源管理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应大胆借鉴和参考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②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创新体制、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是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的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Kavehmadani.Gametheoryandwaterresources[J].JournalofHydrology,2009,1:1-14.

[2]王庆永.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6-7.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4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版权所有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投资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科技人才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要根据资源优势和经济现状,找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实施旅游、藏药、食用菌保鲜加工、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实施“科教兴地”战略,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巩固“普六”成果,大力推进“普九”步伐,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文化管理的方针,打破政府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疏通渠道,广辟途径,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防治非典和传染病控制的实践经验,集中人力和财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等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以“改陋习,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增强全民卫生防疫意识。五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素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健身点、健身苑、公园、广场为主,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全社会关注体育,各族人民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加强“三条保障线”的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针,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贫富差距。我们党虽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但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种种原因,农牧民收入增长仍然十分缓慢,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势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减轻农业发展所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费制度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农牧民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全面提高以农业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注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和机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使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块宝地得到永续利用。要严格依法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强林政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盗伐滥伐、盗运盗卖木材、擅自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要在城乡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坚决杜绝滥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科学规划砂石采挖地点,使砂石的采挖成为治理河道、疏通水流的一项有益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同时,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因利势导,与时俱进,提出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之所以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坚持了改革与创新,关键就在于坚持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适应世界格局多样化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领版权所有导干部政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政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不了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好、实践好、贯彻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方针,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解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发展观念。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开辟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道路,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进步。我们看政绩,就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速度怎么样,发展的内容是否健康。对领导干部而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应该出政绩。不老老实实干工作,踏踏实实为官,就无所谓发展,不发展,就无所谓政绩。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干出政绩,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拥护。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群众观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干事业、出政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根本利益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工作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小城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其生产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已相当稳定地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可靠的收入来源以后,他们才可能退出农业部门。因此,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务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又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转移的农业人口很分散,难以形成对第三产业有消费需求的社会群体。因此,发展小城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农村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尤其要注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占用耕地是小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农村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为数众多的小城镇在发展中过多占用耕地,我国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损失,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反之,如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合理规划,节约用地,小城镇可以在促使原来分散的企业和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节约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当然,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农民在进城过程中把他们原有的宅基地转移出去,然后在城里集中居住,节省出更多的土地。而且剩余人口的转移,使农村耕地减少人口压力,从而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农业现代化对规模的要求也能得到满足,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也能得到缓解。有人认为,水资源将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小城镇的发展应根据水资源的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发展节水、环保型工业,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的保障。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6

一、了解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宏观背景

从本届中央政府开始,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调。因此,经国务院批准,自“十一五”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从“计划”这个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词语,改为“规划”这一具有明显调控意味的表述,凸现地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体现了国家从以往偏重于发展经济,转而向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二、认真回顾“十五”*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目前现状

作为__市重要功能板块的*县,“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以__市高新西区的建设为重点,以建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统筹发展的__西部新中心、率先实现小康为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均GDp已达到2240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这为“十一五”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总量持续增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西部“百强县”前十位,连续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20__年—20__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预计20__年增长14.5,GDp的总量可达10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7,预计20__年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20__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20__年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印务包装等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__年预计增长28。20__年—20__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9∶59.2∶29.9。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00元,年均增长11.6,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10元,20__—20__年年均增加2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41亿元,20__—20__年年均增长16.3。今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农民人均增收410元。

尽管我们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和水平,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县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调整压力较大、城镇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周边区(市)县竞争加剧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县经济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编制“十一五”规划,加强对各类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和制定,加强宏观预测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制定,为实现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切实的工作指导和良好的实施保障。

三、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编制我县的“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来进行规划。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全面总结“十五”经验,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确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对照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的要求,思路目标上进一步调整,发展重点上进一步明确,抓紧编制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县实际的科学规划,从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使我县的“十一五”规划成为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规划。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构建有特色有品味的城市新区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理念、规划体系、

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是要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强化“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培育壮大产业支撑、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当前,产业支撑不强是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特别是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当中最突出的题就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深入研究我县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加快实施“科技强县”和“品牌效应”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四是全面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水平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破除改革发展体制机制的任务相当繁重,扩大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推进城乡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全面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积极推动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五是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我们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六是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规划。我们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必须把建设“和谐*县”摆在重要位置加以研究和部署,充分考虑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特别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下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

四、创新规划内容,构建特色城市功能片区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通过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特色城市功能片区,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奋斗的主要任务。

(一)“十一五”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的思考。

根据我县县情和在__市规划中的地位,在深入分析了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认为我县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奋斗目标,以实现传统城郊型经济向现代都市型经济、传统城市郊县向现代化都市功能区的两个转变为战略取向,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为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动力,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生态化和社会文明建设,到20__年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乡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功能完善的特色城市功能片区。

1、总体目标

到20__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6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成为西部县域经济前5强,把*县建成经济发达、城乡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功能片区。

2、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__年达到175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5以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9∶55∶36。

3、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400元。到20__年,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达到35,其中,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40。

(二)“十一五”我县部分领域发展重点的初步考虑。

根据我县所处的区位、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县在__市规划中的发展定位,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经济社会相融、“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的要求,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原则,以城市片区为龙头,安德、友爱两个重点镇为支撑,唐昌、三道堰、花园三个特色镇为重点其余6个镇为纽带,重组产业资源,形成“一区一园四带”的产业布局,并以“一城一区一园四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带动发展。[图略]

1、一城:城市发展片区。城市发展片区包含*筒、红光、犀浦,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一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即“__现代工业港”,紧邻__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和__出口加工区西区,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

3、一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主要包括犀浦镇、团结镇和红光镇的相关区域,区域内聚集了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__学院、__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所组成的高校集中发展区域。

4、“四带”:

(1)工贸产业聚集带:工贸产业集聚带以317线国道为轴线和依托,以犀浦、红光、*筒、安德等工贸产业聚集镇为主主要组成部分。

(2)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是以规划面积为3.6平方公里的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由商周遗址、扬雄墓、子云亭、望丛祠、杜鹃城遗址、*筒井等38项古蜀文化遗址所组成,位于县城西南至东北方向。

(3)现代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带沿红东路、*花路布局,沿线包括唐元镇、古城镇、三道堰镇、新民场镇、安德镇、友爱镇和花园镇。

(4)滨河休闲旅游产业带:滨河休闲旅游产业带位于沙西线沿线,途径安靖、团结、三道堰、古城、唐元、唐昌等各镇。

在“十一五”规划中,工业:要夯实工业发展基础,继续加强我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__现代工业港)建设,壮大工业实力。农业:要按照土地向业主集中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建设:要以建设重点镇为重点,逐步建立产业定位合理、功能特色突出的区域城镇体系,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服务业:要充分挖掘县域特色,大力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环境保护:要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性。社会事业:坚持社会事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7

全区各地要在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同时,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多出亮点,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城镇扩容提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民营经济的潜力挖掘出来,降低准入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中小微企业同时抓、本土外来企业一起上,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筑牢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大力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保体系,促进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要以奋力赶超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发挥好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自治区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从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这些地区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与全区一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自内蒙古新闻网)

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在于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如何调整?这一关乎自治区经济发展耐力的重要问题,毫无悬念地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尽管拥有GDp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然而,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链条不长、效益不高,总体发展不充分,仍是自治区经济成长中无法回避的“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因此成为新一届政府今后5年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治区确定2013年GDp增长12%,这是近10年来增长最低的一次,充分体现了自治区政府更加重视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目标已确定,如何调整,怎样提升?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走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路子,对于依煤而兴的内蒙古来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可见一斑。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未来自治区经济格局中绽放异彩——目前国内外十分热门的云计算产业,我区占据天时、地利,并已抢占先机,中国移动云计算产业基地、中兴能源鄂尔多斯国际绿色互联网数据中心基地等一批大型云计算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在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区将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将现代服务业作为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推进。随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我区现代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为城乡困难群众谋福祉

城乡困难群众,向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都将社会救助工作纳人为群众办“十件实事”和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区社会救助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基本生活救助向制度化、复合型、全方位救助的转变,以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功能整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012年,我区城市低保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385元,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2583元,均排在全国第7位。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4858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2823元。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月平均7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月平均500元。孤残儿童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1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900元,供养水平均排在全国第3位。全年共下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4.15亿元,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01万多人(次)。救助新考录的城乡困难家庭大学生4万多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000多万元。全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415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93万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因灾因病致贫家庭、贫困大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5万套”。这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次重要会议,均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出部署,足以显现县域经济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

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尽快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同时,要牢牢把握农牧民增收这个核心,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路子。

县域经济可分为大工业周边、商贸型、资源型、贫困型4大类。发展县域经济应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要选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做好本地资源的深加工这篇文章,延长产业链,工业要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农业要大力推进规模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城镇化建设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应突出地域特色,大力提升中心城区的经济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县城和中心集镇的扩容提质,统筹城乡发展。

我区各旗县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打造一批重点县城,统筹抓好建制镇建设,发挥其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有这样一组数据记录了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3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2011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1.1万亿元,同比增长21.5%;2012年,内蒙古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同比增长20.4%。

从党的十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自治区两会,“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命题,每次都成为热议的焦点。

对于内蒙古来说,扩大内需的“三驾马车”孰轻孰重?赵云平委员的回答开门见山:“强调投资的关键作用,对我区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他举例:“新世纪以来,投资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70%以上,消费贡献率在30%左右,外需贡献率微乎其微。从目前情况看,消费能力扩大有限,外需增长前景很不乐观,经济增长主要还靠投资拉动。”

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要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从而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重点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投资。

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为投资拉动注入活力。要在扩大市场融资、引导民间投资、积极招商引资方面广开渠道筹集资金,这样就可以把扩大民间投资准入和创新民间投资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也可以把金融支持和银企沟通结合起来,协调各大银行增加贷款规模,有效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摘自《内蒙古日报》)

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5年来,我区草原建设总规模5355.5万亩,2.8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345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43.1%。

这些数据背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大量工作。5年来,我区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95.1亿元,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

阶段性禁牧和实施草畜平衡面积10.2亿亩,林业生态建设面积5623.2万亩,2.8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345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43.1%,这是我们取得的喜人成就。从2011年起,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我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总面积是10.2亿亩,其中阶段性禁牧4.04亿亩、草畜平衡6.16亿亩,涵盖了所有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国家每年投资达40.4亿元,其中阶段性禁牧24.24亿元、草畜平衡9.24亿元、牧草良种补贴4.52亿元、牧民综合生产资料补贴2.4亿元。这项政策在自治区的全面落实,不仅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牧民也实现了增收。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

消除城乡二元,缩小城乡差距,让深受乡村恩泽的城市反哺农村牧区,让世代躬耕放牧的万千农牧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命题,更成为重大的政治课题。

从党的十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自治区两会,新型城镇化多次被重点强调,这向我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小康社会顺利建成的战略支点。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内蒙古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围绕各自的工作实践和调研成果,踊跃建言献策。

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范勇代表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牧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牧民,涵盖农牧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近几年,内蒙古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崛起城镇群,全区城镇化率现已达5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我区过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城市急速扩张、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牧业现代化,把它的引领作用发挥好,将加速工业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务求实效,将新型城镇化的美好愿景早日变为现实。

激发经济长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从前些年的40%提高到50%左右,这个消息非常令人振奋。

两会上,民建提交的一份《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的提案》建议,要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案提到,财政补贴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因此,要对用自有资金创建非公经济进行补贴,从而鼓励居民对非公经济进行投资。此外,还要对非公经济的科研成果进行补助,从而鼓励非公经济技术创新。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8

一、当前即墨市用水现状

即墨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十年九旱”是即墨基本水情。2015年以来,我市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异常干旱,无有效强降水。截止10月底,全市共降雨40次,总降雨量仅为340毫米,比去年同期少185毫米,较多年同期少260毫米,是自1951年以来的第二个较重干旱年份。

全市四座中型水库总库容85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800万立方米。由于近四年连续干旱,各水库蓄水严重不足,2012年四座水库降雨进水仅100万立方米,2013年进水400万立方米,2014年受“麦德姆”台风影响也只进水1300万立方米。

今年汛期我市四座水库没有进水,现总蓄水量不足150万立方米,其中石棚、宋化泉、挪城三座水库均已低于死库容,基本干涸,仅王圈水库尚有库容60万立方米,主要保障蓝色硅谷核心区的用水需求。我市正常日均需水量为12.5―13万立方米,高峰日供水量突破15万立方米。而城区日可供原水约7.5万立方米,日用水缺口达5―6万立方米,对企业限水50%后日缺口仍有2―3万立方米,现有水源已难以满足城区用水需求。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即墨市将解决城乡用水安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水源联合调度,加快实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节水限水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为尽快缓解城区供水压力,我市紧急实施总投资约2.1亿元的11项应急水源工程,使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二、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保护工作做得好,水资源才能永续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科学合理了,也就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1.农业、工业污染

即墨市位于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30强中,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2位,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但就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来看,高经济效益的背后往往伴随的资源浪费和资源污染。即墨市不少企业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都缺乏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懂得循环利用、利用率较差。甚至个别企业将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墨水河等河流,导致近年来墨水河的水质越来越差。

即墨市周边农村有面积广阔的耕地,每年农田灌溉用水量在5600万立方米左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44%左右。另外,农田施肥使得泥土里含有大量的镁、磷、铁、钙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汇入河流、大海,会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对水中的生态平衡和水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2.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也慢慢“扩散”到河里、水库里。即墨市市区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4处,分别为王圈水库、石棚水库、宋化泉水库、挪城水库。一旦这些水源地受到污染,那不但是一种水资源破坏,更会威胁到我市市民的生命安全。

3.地表拦水和不合理开采

即墨市主要河流有14条,且均为入海河流,河道坡降大,由于缺少必要的拦蓄工程,加之大部分现有工程建成后没有进行大的维修,存在渗漏、裂缝、塌陷等不安全因素,使之汛期不能充分蓄水,另外地表径流量不能充分利用,达不到正常的运营目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此外,即墨市还存在大量住户私自开井的现象,用水不计入水表,以此为凭借大量使用地下水,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极其低下,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

三、落实水资源保护措施

1.立法为先

想要对企业和公民提出保护水资源的要求,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作为依据。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山东省实施办法》、《山东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青岛市实施若干规定》、《青岛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和严谨性,会使得水资源保护工作事半功倍。另外,政府和环保部门可以制定严格的缴费制度,对排污和过量用水的企业要收取一定的罚款。另外,还要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2.推行节水工艺

即墨市作为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应该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单位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另外,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对重点的行业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及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强制大型工业企业必须配置废水净化过滤系统,实现对废水的再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单位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3.调整农业结构

在本市大力推广抗旱、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推广科学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并对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奖节罚超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使农业节水工作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和危机感,大力宣扬节约用水的思想,通过印制资料和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公民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

5.严格限制私自开井

即墨市已经被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对开井申请进行严格核查,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超采罚款。

6.宏观调控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9

一、*年工作的回顾

*年,在省委的领导下,*委团结和带领全*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战胜诸多困难和挑战,巩固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良好局面。

(一)进一步深化*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年召开的*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委在全*广泛开展了“全国大发展,德宏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多方听取意见,集中干部群众的智慧。在此基础上于去年年初召开了*委四届六次全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提出外贸兴*、旅游活*、工业富*、农业强*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实施科教领先、大通道、绿色品牌、建设美好家园四大战略;打造亚热带特色生态*、绿色经济发达*、连接“两亚”桥梁*、珍宝荟萃神奇*、民族风情文化*五大品牌;落实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基础、调整结构、建立支柱、打造品牌、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培育市场、造就人才十条措施;把德宏建设成经济繁荣、结构合理,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模范少数民族自治*。这一发展思路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又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同时也保持了全*工作的连续性。

(二)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手抓救灾,一手抓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好成绩。全*预计完成生产总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6亿元,增长42.0%;财政总收入完成5.17亿元,增长11.66%(同口径比较增长20.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5亿元,增长5.7%(同口径比较增长18.3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63亿元,增长30.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5亿元,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1394元,增长5.4%。各项工作都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稳步推进。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20kv负荷用电工程、芒市卓信10万吨金属硅冶炼厂、大盈江三级电站、潞西遮放至陇川章凤二级公路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麻栗坝大(二)型水库大坝截流,瑞丽江、大盈江治理工程以及盈江、瑞丽两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进展顺利。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整合,创新了体制和机制,德宏糖业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甘蔗总产458.88万吨,产食糖51.47万吨,产酒精4.5万吨;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77亿元;预计实现利税总额2.72亿元,比上年增加2.14亿元,增长3.7倍。电力行业公开拍卖了25座水电站和7个第三产业项目,不仅使电力存量资产增值1.9亿元,而且实现了90%以上国有资产退出的整体置换目标。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预计全*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完成22.4亿元和14.6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2%和3.3%。以“特”、“优”、“早”为主的特色产业开发正在形成规模,并不断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完成了*府芒市和各县市城市规划,加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功能化”、“园林化”、“特色化”进一步得到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提升。旅游业继续取得新的成绩。围绕“边”、“情”、“绿”、“宝”,编制了《德宏*旅游发展总体策划方案》,*南甸宣抚司署被评为4a级景区,潞西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252.6万人次,增长17.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65亿元,增长33%;口岸入境一日游人数105万人次,增长19%。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85亿美元,增长20.0%。全*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夯实,主要经济指标均创造了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国民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科教兴*取得新进展。科技成果得到推广运用,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中专和中小学校点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三免费”教育取得新成绩;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委、*政府召开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创建“青年文明号”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卫生工作取得好成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得到加强,扶贫攻坚稳步推进。对人大、政府、政协和群团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完善了社会维稳工作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治安防范体系,果断处置了潞西“6•2”群体性械斗事件等一批恶性案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取得新成绩。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揭开新篇章。*委把和艾滋病危害作为重要的*情来认识,真正把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国家把德宏列入全国艾滋病防治重点地区的机遇,切实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禁毒委办公室和防治艾滋病办公室,制定并实施《禁毒工作规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方案》,决定向333个村委会和26个社区居委会及农场派驻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队。采取堵源截流、打击零星贩毒、狠抓收戒、强化宣传等措施加强禁毒工作。全面启动净化社会环境预防控制艾滋病工程、全民预防控制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工程、艾滋病监测和检测工程、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关怀与治疗工程、阻断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工程等艾滋病防治六项工程;开展了艾滋病基线调查,基本摸清底数。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初步形成全民参与、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强大态势。

(四)全力以赴,夺取抗洪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胜利。去年的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害面前,*委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放在第一位,总揽全局,靠前指挥,组织全*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抢险救灾,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累计投入人力66.32万人次,机动车辆14022辆;挽回粮食1725吨,挽回其它损失1771万元;紧急转移、临时安置灾民3661户17036人,危险地带群众7331户37432人;及时向灾区下拨应急资金和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3707万元,下拨社会捐助资金1400余万元,向48082户192326人发放救济粮3456吨,调运了帐篷、衣被、药品食品等大批救灾物资;加固了江河堤防、人畜饮水工程,抢修了交通、电力、通讯、卫生、农田等设施;修复损坏民房4088户、12487间,就地建成倒塌民房908户、2724间,完成易地搬迁集中建设96户、288间。实现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就医、灾区学生有学上”“六个有”目标,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五)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委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贯彻民主集中制作为增强领导班子团结和活力的关键环节来抓,使全*各级党组织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开展“云岭先锋”工程,以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等形式,部署推进“云岭先锋”工程;以开展“五好五带头”、“双建双带”、“三个培养”等活动为重点,推动全面工作。顺利完成了村两委班子换届,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得到改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提高。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召开全*组织工作会和人才工作会,制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的办法措施;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干部培训。认真抓好学习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建活动,倡导良好的学习风尚。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及时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德宏之窗”网站开设了“书记*长信箱”,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各级党委深入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预防和惩治腐败,查处了一批违法乱纪的腐败案件,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经济支柱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贫困面增大,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严峻;和艾滋病危害严重,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任务艰巨;政府职能转变与形势发展需求还有明显差距,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机关作风、干部作风与工作要求还不相适应,党的基层组织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切实研究,不断加以解决。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创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全*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年,也是“一年一个新气象、三年大变样”的检验年。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再创佳绩。

今年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统领全*各项工作,以改革促进发展,突出农业农村工作、禁毒防治艾滋病工作两个重点,继续夯实基础,调整结构,突出特色,优化环境,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预期全*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工作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总体上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但仍然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德宏实际出发。德宏有自己特定的*情: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好、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严重地质灾害威协。任何脱离实际,孤立片面机械教条的做法,都将损害德宏的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则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的低层次,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三,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央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调控,是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我*经济规模小,去年的生产总值只有48亿,这样的经济总量使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中往往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全*的发展没有一定的速度不行。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我们与内地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没有一定的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完成;没有一定的速度,今后的工作将会更加被动。

第四,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第五,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路子,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第六,坚持山区与坝区之间、县际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发展新格局。

第七,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德宏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的工作又要有重点,而且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一段时期有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构成这段时期的各个阶段又有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只有抓住重点,集中精力在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工作才可能有成效。那种什么都是重点、什么工作都摆在第一位,所有工作都平均着力,“头发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法,势必造成什么工作都干不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第九,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适时加快的工作方法。既要立足当前,艰苦奋斗,努力工作,注重量的积累,又要着眼未来,抓住机遇,促成质的飞跃,推动全*经济上台阶。

今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千方百计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是典型的农业*,“三农”问题是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已经实行的优惠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今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村的繁荣放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中统筹考虑,把农民的增收放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大格局中统筹安排,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资源配置。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安全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总量。大力发展冬季农业,推进冬季优势农产品向规模化、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坚持全*一盘棋思想,统一规划,因势利导,把柠檬、咖啡、澳洲坚果、麻竹等发展成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特色优势产业。抓好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抓好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提供保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继续贯彻《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抓好山区工作和扶贫攻坚工作,增加投入,改善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扶持引导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逐步缩小山坝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继续抓好水利、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水利、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领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夯实发展后劲的基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项目在带动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以及云南实施100项省级重大建设及招商引资项目和100项*市重点项目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争取投资。抓好麻栗坝水库、大盈江三级电站、平原至那邦二级公路、遮放至章凤公路、德宏*体育运动中心、*宾馆主体工程、220kv负荷用电工程、芒市卓信硅厂等在建重点项目,让这些项目尽早发挥效益。抓紧做好龙江水电站枢纽工程、弄另电站、回龙河水库、芒市会堂、大瑞铁路、章凤至腾冲二级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尽快促成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继续抓好项目储备工作,围绕国家和省的投资重点,筛选包装一批符合国家和省的投资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做到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包装储备一批。继续做好因灾毁坏的水利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的恢复建设。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断提高建设项目阶段管理水平。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的同时,千方百计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扎实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美化亮化工作,围绕建设适合人居环境的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继续突出城镇“功能化”、“园林化”、“特色化”,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要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蔗糖产业要继续调整优化蔗区布局,加快甘蔗品种改良和蔗区标准化建设步伐,尽快建成一批机械化、水利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智能化生产的高优高产甘蔗基地。建立企业与蔗农的利益联动机制,合理分配企业、农民和政府三者的利益,确保稳定优质的原料蔗生产。制糖企业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激活机制,积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层次,增强产品竞争力。认真落实外贸兴*战略,创新贸易方式,在继续发展边境贸易、边民互市的同时,坚持政府、企业、海关三方联动,花大力气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额在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我*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访交流,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双边或多边商务协商机制。择优扶强一批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外经贸企业,发挥它们在外经贸中的主导作用和骨干作用,保持外贸总额的平稳增长。深化改革,树立形象,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公正的贸易秩序,为外经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生物资源创新产业要突出特色,在名、特、优、新上着力,不搞“大路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做大柠檬、咖啡等优势产业。继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4a级景点景区,不断提高德宏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和渗透,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创新旅游宣传方式,整合宣传资源,抓好宣传促销工作。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商贸产业、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水电资源的开发,超前谋划电力转化途径,发展电解铝、电冶硅等耗电工业,把电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努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社会自身功能在社会管理中的调节作用,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抓好投资体制改革,按照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要求,进一步减少、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行投资决策责任制。政府的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要更多地向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倾斜,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正,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群众创造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大力实施“阳光行政”,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启动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政务透明度。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推动南向大通道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德宏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全方位开放的新优势,为加快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五)切实加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和艾滋病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全*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动员全社会打一场声势浩大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按照“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毫不手软、持之以恒”的禁毒工作总体要求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防治艾滋病工作方针,把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与“云岭先锋”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扶贫攻坚、境外“替代种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努力推动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向基层和农村前移,向宣传教育前移,使每个应受教育者都能充分认识和艾滋病危害,形成防范意识,筑牢思想堤防。

(六)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等工程。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和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激活办学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农村和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坚决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鼓励集体、个人、外资参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开发,逐步改变由政府独办独管文化的格局。积极推进文化领域资产重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我*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室和歌舞娱乐场所的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重大疫情网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把艾滋病、地方病和境外传染病的防治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看病难、城市看病贵的问题;坚决纠正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的试点工作;在城乡居民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七)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充分地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紧紧联系德宏实际,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营造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积极向上氛围。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积极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高度重视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妥善协调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问题。完善工作责任制,充分整合并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工青妇群团组织、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专项打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贩毒等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军民警民共建,创建“平安德宏”。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宣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打击各种境外敌对势力的分化、渗透和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同“”、反动会道门等组织的斗争,做好“”练习者的帮助转化教育工作,为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加强思想宣传阵地建设,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体现党的主张、宣传省*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大力宣传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创造的先进经验、涌现的先进典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创造力。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继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做好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全面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德宏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继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引向深入。积极探索和总结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新方法、新形式,健全领导干部学习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全*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中大兴学习之风,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在职自学制度,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做学习的表率。坚持学习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结合,与求真务实、转变作风相结合,与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相结合,与解决影响改革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相结合。把学习的效果落实到推动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以工作成效取信以民。

(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越级提拔、破格提拔试行办法和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试行办法。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试用期制、聘任制、辞职等制度。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加大干部考察和监督管理的力度,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上进心,干部的朝气和工作激情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大胆使用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大胆使用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善于打开工作局面的干部,坚决撤换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的干部。切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把优秀干部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同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和妇女干部。加强老干部工作,关心老干部的生活和健康。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监督的有效方式,使执法检查、工作视察、会议审议、个案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保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建立和完善与政协章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着力解决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法治教育,建立健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法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开展对行政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的公开考核评议,加大对违法行政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委既要坚持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集中精力抓好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把握政治方向、决定重大事项、推荐重要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效地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又要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群团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四)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云岭先锋”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紧紧抓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着眼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带头接受群众监督,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实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来。要把学习赵家富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云岭先锋”工程,认真落实“五好五带头”要求。加大在农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更多地把各类能人吸收到党内来,使他们成为广大群众的带头人和“领头人”。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要大力倡导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为群众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到基层去,到工作薄弱的地方去,和基层同志一道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定措施、解决问题。要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帮助基层干部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上热下不热”的问题,切实把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云岭先锋”工程活动一定要求真务实,要结合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等工作来开展,活动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队伍建设上,体现在工作推动上。

(五)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在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懂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尤其要深入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了解群众的所盼所想、所忧所乐。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深刻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解起。推行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日”制度,坚持办好便民服务中心、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等,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表彰、达标活动。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南水北调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92-02

一、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分析以及面临的关键问题

1.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分析。山东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主要是缓解鲁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并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供水区范围涉及山东省的13个市、68个县(市、区),每年可为山东省调引13.53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将从战略上调整我省的水资源布局。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针对东线工程中山东省地段而言,而山东省主要负责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济平干渠工程建设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在山东省区域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山东地区的供水,并且为山东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促进城市的发展。

2.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的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发展来看,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治污问题。因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如果在水源输送的过程当中,不能解决污水问题,这将会严重降低南水北调工程的实际效益,不利于进行科学地设计规划。除了污水问题之外,在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投资问题、管理问题以及水价问题等。只有科学地处理好这些影响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问题,才可以更好地推进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并且为山东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南水北调对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对经过地区的社会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接下来将对南水北调对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上文分析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并对南水北调对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问题展开仔细分析,推进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开展。

1.南水北调对山东水利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对山东省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工农业的发展上面。对于山东省来说,它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大省,因此在水利资源方面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首先,随着山东省城市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这就为城市用水供应造成了严重的压力,甚至是一些工业生产面临缺水的问题。而在南水北调工程启动之后,山东省城市用水的供应问题就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并且缓解了城市用水压力,推进了城市工业与建设的发展,使得整个城市得到高效运转;除此之外,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还对山东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山东省作为全国的产粮大省,对水资源有着较多的需求,因此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重点。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供水后,通过对一些城市和工业用水进行回收,满足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南水北调对山东水利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山东省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而实现工农业的全面发展。

2.南水北调对山东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山东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山东省治污工程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首先,对于治污工程来说,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带动之下,山东省境内的沿线工程就会开展相关的污水治理工作,并且针对工业污染、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生态清淤和建设防护林等方面,采取科学的污染治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山东省环境建设的发展与改革;除此之外,南水北调对山东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北方地区由于缺乏水源,所以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河流与湖泊都呈现出干涸的状态,而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河流与湖泊的蓄水量,并且有效地解决地面沉降与塌陷、海水入侵、水体污染等问题,促进山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水北调对山东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山东生态经济的科学发展。

3.南水北调对山东地区航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行,对山东地区航运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原有的京杭大运河的古航道,通过对这些古航道的重新开发,输水,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使废旧的京杭大运河重新焕发生机。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发与利用,使调水工程与航运工程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主要是保证了济宁――扬州段的有效通航,缓解了地区陆路运输的压力,为鲁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交通运输支持。由此可见,南水北调工程不仅缓解了山东地区的水资源紧张问题,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航运,为地区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山东地区的经济可持m进步,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4.南水北调对山东地区就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山东地区就业问题的解决。首先,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就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持工程建设。而这些劳动力的供应,往往是就地征用,这样就为山东省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策略。一些闲散劳动力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找到一份工作,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除此之外,南水北调对山东地区就业方面的影响还表现在,在工程建设成功之后,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样也会从另一个方面吸收剩余劳动力,缓解山东省就业紧张的状况。所以,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利用本身工程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吸收就业劳动力的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就业缓解方式,有利于推进山东地区就业方面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推进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5.南水北调对山东地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山东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首先,在南水北调该工程建设之后,山东省的城市用水紧张问题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样就为缺水区经济结构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水源保证,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进一步科学调整;其次,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经济负责部门还可以进行市场经济发展与建设的模拟工程。通过结合市场发展实际,进行经济结构模拟调整,根据模拟经营的效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有效地推进山东省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治污问题。而这一个工程的开展,必然会带动山东地区低污染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山东省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化调整。所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为山东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使其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改进与发展。

三、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经济效益的未来发展规划

1.严格贯彻工程管理政策,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推进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建设,促进山东省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就必须要对工程建设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样才可以促使南水北调工程更好地发挥该工程的实际效用。为此,工程建设部门必须要严格贯彻工程管理政策,提高工程经济效益。首先,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关部门的建设流程进行,防止违反规定建设的现象发生,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其次,在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综合管理,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水利工程的科学发展;最后,加强对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成立专门的负责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高效建设。通过进一步的严格贯彻工程管理政策,促进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完善南水北调水网体系,积极发挥工程综合经济效益。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水网体系,积极发挥工程综合经济效益。首先,水利该工程建设部门要严格管理各项工程建设,并且为南水水路运输的网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和物力支持,为南北水路网的建设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其次,为了更好地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经济效益,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工程检验和质量监督的配套措施,这样才可以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科w建设;最后,山东省建设与规划部门,还要做出统一规定,结合全省的工作状况,积极配合南水北调水网体系的构建,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建设。通过这样的规划与发展,就可以积极发挥工程综合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3.落实南水北调水费征缴机制,完善工程经济发展体系。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规划的发展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南水北调水费征缴机制,完善工程经济发展体系。因为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完工之后,由于运输成本较高,必然会引起水费的上涨。在这个时候,相关部门就需要进一步调整水费管理机制,通过采取合格的税费征收,来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运用,推进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除此之外,在完善水费征收机制之后,还要针对工程经济发展体系进行科学的建设,在税费征收机制的前提之下,为工程经济发展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基础,促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增加工程建设资金,促进经济投资合理化。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必然还会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除了政府部门的投资之外,还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支持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因此,山东省在进行该工程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投资项目,为今后的招商引资打下基础,保证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从而有效地推进南水北调工程经济投资的合理化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文中对南水北调工程对山东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从水利、生态、航运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山东省的重要发展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周金凯,关科.南水北调东线截污导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J].山东水利,2014(10):78-89

[2]耿福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建设步伐[J].山东水利,2014(02):45-50

(作者单位: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