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十篇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十篇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6:46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1

abstract:thecityisanunceasinglydevelopingandimprovingcomplex.indifferenttimeanddevelopmentstages,differentstandardsareneededtoguideitsplanningandconstruction.Smalltownisaspecialformbetweencityandcountry.asalinkbetweencityandcountry,smalltownlandusehasboththecharacteristicofurbanandrurallanduse,andisthefoundationofthesocialdevelopmentofsmalltowns.Simplyspeaking,thesmalltownisacitywithpartofthecharacteristicsofcountry.inthevigorouslypromotionofnewurbanizationandurbanandruralintegration,the2007versionofthe"townplanningStandards"can'twellguidethecurrentstageofsmalltownplanningissomewhat.Howtoimprovetownlandclassificationcriteriahasbecomeoneofthedevelopmentneedsofthetimes.throughthereviewoftheclassificationofconstructionlandandthecomprehensivecomparisonofGBJ137-90,GB50188-2007andGB50137-2011,itisfoundthatthe"townplanningStandard"of2007can'tmeettheneedsofthemodernsmalltowns,andthedevelopmentoflandusehasgreatlimitations.thispaperproposestoadjustthelandusecategoryandincreasethelandusesub-classonthebasisofthe2007version,andtoupdateandimprovethelandclassificationofthe"townplanningStandard"byintegratingtheresponsepolicy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double-layerdemand.

关键词:小城镇;用地分类;规范;阶段性

Keywords:smalltown;landclassification;specification;stag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18-05

0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月1日《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并同时废止GBJ137―90[2]。但是对于最新的标准仅仅适用于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对于现在不具备条件的镇必须采用2007年所颁布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3]。2016年4月,中规院下发《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修订)调查问卷,正式将《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提上修订日程的还包括《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3]及《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4](建村【2014】98号)。

目前对于小城镇用地分类的研究较少,姜熙2008年发表的硕士论文《基于城乡统筹的小城镇用地分类研究》[5]未将小城镇用地进行深化,只对其大类用地进行了归类和调整,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是在目前的小城镇规划中对于现阶段的小城镇发展缺乏深度。时隔10年,小城镇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仅仅用大类和中类来引导现在和未来的小城镇建设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从实际工作层面来看,镇规划标准基本已经被架空,在小城镇的规划中更多的使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其主要原因在于《镇规划标准》的用地分类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细分至小类,使得小城镇规划就只能停留在总规的深度,缺乏操作性,但是此举却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的适用范围相违背。因此在政策与实施两个层面的夹击下,对《镇规划标准》中的用地分类进行更新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1建设用地分类的历程

城市和小城镇随着其本生的发展及用地需求,国家对各等级城市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中国正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期间,1994年至今也对用地分类标准进行了多次修编和调整,具体参见表1。

由上述统计可以发现,《镇规划标准》经过两次修编,《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经历一次修编。《镇规划标准》两次修编后所调整的核心内容主要在于其用地分类的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基础工程设施的量化指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经过一次修编后,主要调整的内容在用地分类标准的优化与细化以及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统筹方面;标准将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单独列出,并将其分为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乡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而这四类用地则分别对应《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镇规划标准》、《村庄用地分类指南》。

通过这些核心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县所在的镇与其他建制镇、乡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同,从政策层面与实践层面来看,他们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用地分类体系。

2用地分类的比较

2.1GB50188-2007与GBJ137-90的比较

GBJ137-90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其大类为R、C、m、w、t、S、U、G、D、e[2];而GB50188-2007将用地性质分为9大类、30小类,其大类为R、C、m、w、t、S、U、G、e[3]。对于除C类外差异的比较,参见表2;GBJ137-90将C大类分为8中类、24小类[2],其中GB50188-2007部分与GBJ137-90有对应之处;以GB50188-2007为主,具体差异对比见表3。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GB50188-2007与GBJ137-90就用地分类标准来说是相当相似的。考虑到两个规范编制的时代背景,GB50188-2007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GBJ137-90在城市层面上的深化,而产生其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城市的体量大于小城镇,其土地兼容性也明显弱于小城镇,因此其用地也相对小城镇更为明确;②城市内部的运行体制相对于小城镇更为复杂,需要多方面控制,而城市的用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与GBJ137-90相配套的城市规范就相继提出;③小城镇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薄弱,土地性质相对城市更为模糊,需要为其发展留有足够的弹性。因此GB50188-2007中的用地分类进行细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小城镇的土地使用弹性。

2.2GBJ137-90与GBJ137-2011的比较

GBJ137-2011主要对R、C、w、S、U和G几个方面做除了部分调整。

GBJ137-2011将居住用地的四级标准调准为三级,并将小类调整为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2小类,并且将中小学用地划入a类之中[1]。

GBJ137-2011将GBJ137-90中的C拆分为a、B两类,加强了对满足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

对于仓储用地,GBJ137-2011在GBJ137-90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物质中转、配送等内容。

GBJ137-2011整合了GBJ137-90“道路广场用地”和“长途客运站用地”、“公共交通用地”、“铁路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等用地,不包括原标准“游憩集合广场用地”[1]。

公共设施用地中,GBJ137-2011将“通信设施用地”和“广播电视设施用地”加入供应设施用地;电厂、制气厂纳入工业用地;“雨水、污水处理用地”更名为“排水用地”;“粪便垃圾处理用地”更名为“环卫用地”;新增“安全设施用地”中类,其小类包括“消防用地”与“防洪用地”。GBJ137-90中类“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内容调整至“其他公用设施用地”中[1]。

绿地在原标准分类“绿地”大类的基础上增加“广场用地”,剥离原“生产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与“广场用地”3个中类[1];原标准“生产绿地”以及市域范围内基础设施两侧的防护绿地,按照实际使用用途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分类的“农林用地”。

通过上述的对比,GBJ137-2011对GBJ137-90的调整幅度还是比较大的,重点归纳为两方面的变化:①明确了城市对各类土地使用的需求,细化了各中类与小类;②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用地结构,在根本上区别了城市、镇、乡与村庄对建设用地的不同需求。

2.3GB50188-2007与GBJ137-2011的比较

在GBJ137-2011将中学和小学用地从R类中剥离出来之后,GB50188-2007和GBJ137-2011的居住用地的性质的相似度又进一步拉近,但是最大的区别依旧在于幼托用地的划分问题。相比之下,GBJ137-2011和GB50188-2007对于w、m类的区别不大,只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用地加以更明确的归类。对于G类,GBJ137-2011标准将“广场用地”从S类剥离出来,加入G类之中[1]。因此GB50188-2007与GBJ137-2011对于G类将有本质上的区别。而U类,GBJ137-2011将其用地进一步细分,对于某些特定用地性质加以更明确的分类,相比GB50188-2007的一刀切,GBJ137-2011就显得相对详尽,更符合城市对其的需求与分工。对于t类,GBJ137-2011将其取消,并将其合并至S类,因此从GB50188-2007的S类到GBJ137-2011的S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GBJ137-2011改变最大的就是在于将GBJ137-90中的C类拆分为a类和B类,明确出了非营利性公用类设施用地和盈利性设施用地[1],通过对非盈利性公用类用地的控制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体现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

从GBJ137-2011来看,GB50188-2007的C类已经与GBJ137-2011的a类和B类不具可比性,虽然都表示商业、服务业和办公用地的性质[3],但是城市用地分类的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镇的分类深度。如今中国城乡差异明显,城市所具备职能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超过小城镇,城市用地分类则需要更加明确各个地块的使用性质进而发挥城市每一块地的经济效益,但小城镇功能和用地有限,往往一块地兼备多种功能,用地兼容性较强,因此过于明确细分的用地分类在小城镇之中是不具可操作性的。

GB50188-2007与GBJ137-2011已经存在了相当程度的区别,而其区别的根本在于城镇规模所带来的土地兼容性变化。对于城市而言,体量越庞大其职能分工越明确,而且其各个职能的独立性越强,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兼容性降低,但是对于小城镇来说恰恰相反。因此GB50188-2007与GBJ137-2011在城市与城镇的规划适用主体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2.4总结

通过以上三次比较可以发现,GB50188-2007和GBJ137-90较相似,但均与GBJ137-2011的差别较大。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的城镇化迅速推进,城市开始与乡村分离,城乡差异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GBJ137-90是适用于当时的城市,GB50188-2007也是适用于当时的小城镇的。

2012年GBJ137-2011开始实施以后,城市用地和镇用地有了本质上的差别,就如今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而言,城乡差距显著增大,而如今的规划重点也聚焦在如何缩小城乡差异,如果继续依照GB50188-2007来做镇规划,那么小城镇在土地使用上将会与城市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异,而此不利于未来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因此对GB50188-2007的用地分类进行调整是势在必行。

同时通过现阶段的规划实践情况来看,GBJ137-90在2012年修编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GB50188-2007却依旧存在以下问题:①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对土地的需求也越发的明确,但GB50188-2007中的用地分类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从而导致GB50188-2007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已逐渐被废弃;②GBJ137-2011的用地分类过于细致,对小城镇的发展限制过大,无法为小城镇留有一定的用地弹性,从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已有的GB50188-2007,结合GBJ137-2011对镇用地分类进行调整。

3对镇用地分类的思考与创新

3.1对发展阶段的思考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聚集点―村庄―小城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从一个层级到达另一个层级需要时间的累积,同时每个阶段的进化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社会规律,而这种规律在规划层面上的表现之一就是用地分类的深度。不同时期内遵循的规范应该是适用于某一个时期或者是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的,但每当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时,相应的规范也应该进行同步更新的,反之必然会使城市出现用地的不经济性。

笔者认为,GB50188-2007是适用于“村庄―小城镇”阶段的,而老版城市用地标准是适用于“小城镇―城市”阶段,GBJ137-2011是适用于“城市―大城市”或者“城市―特大城市”阶段的。这种归类的重点在于对各个层级的界定,在GB50188-2007实行时期的镇和现在意义上的镇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当时的镇可能还处于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卫生问题的阶段,但是现在的镇大多已经完成温饱时期的任务,现阶段的聚焦点多放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上。换言之,以前的镇是处于“村庄―小城镇”阶段的,而现在的镇是处于“小城镇―城市”阶段(图1)。同理,城市也是从“小城镇―城市”到“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转变。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策背景,但是本质的原理和内在机制是相同的,虽然规范不一定是完全适应,但是大方面殊途同归。

[图1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表来源:笔者自绘.)][1990版城市用地分类][2011版城市用地分类][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小城镇][村庄][聚焦点][2007版镇用地分类][已过时][需要适合此阶段的镇用地分类]

3.2对镇用地分类的思考

通过对用地规范的比较,并结合现在镇规划的实际情况和未来镇规划的需求对GB50188-2007进一步细化将原本仅有大类和小类的镇用地分类标准细化至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

本用地分类在大类和中类之中并没有做出变化,还是符合GB50188-2007的,但是在中类之中集合GBJ137-90将中类继续细化至小类,并集合城市用地分类的使用范围对小类加以限定,并做出相对明确的说明。使用范围说明同时结合GBJ137-90和GB50188-2007原有说明。具体用地分类如表4。

以上的分类标准主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历程,结合GBJ137-90与GB50188-2007的相同点,对镇建设用地的部分进行深化处理。此标准将GB50188-2007的9大类、30小类细分为9大类、33中类、38小类。其中具体各类用地的相关适用范围可参考GBJ137-90,此处不再赘述。在对镇用地分类进行细化的过程中,重点的变化归纳于以下几点:1)将原本的30小类更变为33中类,其中增加的3类为文物古迹用地(C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C8)以及堆场用地(w3),主要考虑到对于乡镇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的保护,新增了文物古迹用地;为小城镇公共服务用地的使用方式留有一定的弹性,新增了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考虑室外仓储的形式,增加了堆场用地。2)对原本的C、t、S、G类用地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以确保在留有小城镇用地发展弹性的同时,能够明确各类用地的使用状况。

4结语

规范的编制是具有时代背景的,但是规划本身是遵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是适用于一个时期或者一个阶段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老规范将会被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所淘汰,所淘汰的规范并不一定适用于在往城市阶段发展的小城镇。老规范往往在城市特定的发展时期是具有宏观层面的指导方向的,而新规范也应相对顺应宏观指导意义,再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规范进行调整改进,以适合现阶段的发展变化。笔者通过对已有规范标准的梳理与对比,在响应新型城镇化要求下,提出对我国镇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的调整建议,为小城镇用地分类有待更新的过渡真空期尽部分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2011.

[2]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1990.

[3]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S].2007.

[4]佚名.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J].城市规划通讯,2014(14).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4003506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在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教育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的政策或制度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的局面,导致城乡隔离,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农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安徽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打破城乡相互分割的壁垒,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是安徽建设中部经济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而对安徽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则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由于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各因素本身又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般不能用传统的“二值”逻辑即“是”与“非”来判断,必然要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加以解决。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领域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综合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先将n个地点看成自成一类的样本,并定义样品间、类与类间的距离,进而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合成一新类,以后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都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都成为一类为止,最后根据各类之间的亲疏关系,画出一张完整的分类谱系图。

为了避免对安徽省各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定位分类之间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作为评价单元,选取5个方面反映安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的22个重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指数模型。通过对2010年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法,对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针对17个市自身的水平和区位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安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文献回顾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评价研究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1],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最终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协调发展[2]。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始于城市的产生。国外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探索脱胎于对不公平社会制度的批判。16世纪托马斯・莫尔描绘的“乌托邦”,提出没有固定农业人口的社会方案。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组织“法郎吉”,希望建立没有工农差别,没有城乡差别的社会[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农工结合、消灭城乡对立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城乡必然经历三个阶段:起初,城市诞生于乡村,乡村在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经济逐渐占据人类社会的主体地位,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愈加明显,城乡分割、城乡对立等现象也逐渐显露出来;最后,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依存度大大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步走向融合,城市与乡村通过协调合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三个阶段的论断为城乡一体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城市学家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理论,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20世前期,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和亨利・赖特的“广亩城”,提出了城乡差距较小的城乡区域均质体,表达了城市小型化、分散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想。日本学者岸根卓郎从精神需求和生态环境视角,主张发挥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功能、社会公益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在农业和工业协作分工基础之上的城乡融合社会系统。mcGee从区域发展视角,研究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城乡结合部的发展问题[4]。epstein从城乡关系视角,探讨了城乡通过建立经济伙伴关系[5],消除城乡差异。

我国学术界对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冯雷从城乡发展、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和城乡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并提出中国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6];完世伟研究了城乡一体化测试与评价指标体系问题[7],构建了评价城乡一体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余辉从工农关系角度出发,研究了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差别的问题[8];王哲等对安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9]。

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型构建

(一)指标选择与说明

指标选择是城乡经济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型构建中最关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多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最大程度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尽可能做到简洁性。在理论分析、经验借鉴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3层结构[7]、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安徽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如图1所示)。

图1安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指标体系

在图1中,目标层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用以判断特定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高低。准则层由经济融合度、社会融合度、生活融合度、人口融合度和生态环境融合度5个指标构成,从五个方面反映城乡一体化状况。指标层由22个指标构成,解释5个准则层指标,具体为: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选择构造了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的空间维度,但所选择指标的重要性差异要求给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它运用构造判断矩阵并求解判断矩阵,找出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即权重),要求通过一致性检验,方可确认权重。否则,必须重新调整矩阵,直至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测算,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准则层的一级指标中,经济融合度(B1)占有较高权重,反映了随着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其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会随之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三)准则层聚类分析数据的综合集成与聚类分析

指标数据的综合集成是求得特定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ai=5i=1nj=1(Bij×wij)×wi

式中,Bij是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原始数值,wij是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权数,wi是第i专项指标的权数。ai是第i个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但计算结果只适合评价各区域一体化水平现状,或作简单的排序,对如何提高各区域一体化水平,并无帮助。只有对全省17个地市级行政区域进行适当分类,才能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所裨益。对准则层数据标准化后作聚类分析,可实现上述意图。

三、安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整理

为分析研究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数据收集小组走访了安徽省统计局、17个市的统计局、安徽省农调队等单位。数据收集活动主要依据模型22个指标展开。对收集的绝对数据,根据公式Bij=aij/aij计算出指标层Bij指标数值(其中,aij表示乡村区域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原始值,aij表示城市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原始值),再将22个指标计算转化成相对指标,然后再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指数公式计算出准则层综合评价值。17个市的综合评价值结果如表2所示。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表2各数据xij(i=1,2,…,m;j=1,2,…,n)不同变量之间存在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的情况,为使各个变量更具有可比性,使数据得以在更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分析,有必要对数据进行转换。为便于更直观地比较各地区之间同一指标的数值大小,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式转换,其计算公式是: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i=1,2,…,m;j=1,2,…,n)

极差标准化后的新数据xij'(i=1,2,…,m;j=1,2,…,n)中,原最大要素转化为1,最小要素转化为0,其余要素位于(0,1)之间。所得具体指标数值越是接近于1,则说明该农村区域与城市之间越接近于一体化;相反,所得值越是接近于0,则说明该农村区域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越大。标准化后的数据表3,是进行聚类分析的合理数据。

四、聚类结果分析

(一)聚类结果

表4是聚类进度表,表中列出了类合并的详细步骤。图2显示了聚类的全过程。图中左侧1~17为表3第一列依次的17个地级市。图2上部标尺将实际距离按比例调整到0~25的范围内,用逐级连线的方式连接性质相近的样本或新类,直至合并为一类。在图上部的距离标尺上根据需要选定一个划分类的距离值,然后垂直标尺画线,该垂线将与水平线所对应的样本聚成一类。本例选标尺为15,则所有样本分为5类:铜陵和马鞍山为一类;合肥、淮北和芜湖为一类;宿州和阜阳为一类;安庆、六安、宣城和巢湖为一类;黄山、淮南、池州、蚌埠、滁州和亳州为一类。根据表3数据,用paSwStatistics18.0提供的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都可分为5类区域,由此说明以上对安徽省区域城乡一体化所作分类的结果比较准确。

(二)分类结果分析

上图和上表清晰地说明了安徽省17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3类。第一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马鞍山市、铜陵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属于第一类,它们都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马鞍山市以马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良好的地理区位使马鞍山全面参与到泛长三角、皖江城市带和南京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根据《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决定》,马鞍山2011年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工业集中度90%,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80%,城市化率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之上。在本研究指标体系中,2010年的数据显示马鞍山人均GDp,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两大指标位居十七地市之首、文盲率、农业财政占财政支出比重最低,马鞍山城乡一体化发展表现出较好的势头。但是马鞍山城乡低保水平差异度与其他地市相比较大,有待于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调整。

铜陵也是一个资源型工业集中的地区,重型工矿企业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铜陵要形成“一主两副”的格局,农村形成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主体的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率达7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8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和13%以上。本研究中,铜陵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得分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大,人口城市化率较高,为十七地市的最大值,这些指标表现出了铜陵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但是城乡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差异度较大,农村与城市还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水平。

合肥市具有较好的工业、服务业发展基础。在本研究中,合肥市各项指标均处于十七地市中上游位置,尤其是城乡低保水平差异度最小,显示出合肥在城乡保障统筹上的工作较为完善。合肥目前正在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和合肥经济圈规划,通过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各类规划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芜湖市制造业发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大,人口城市化率也位列前茅,但城乡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差异度是十七地市中最大的,可见芜湖市在城乡消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相关规划,2015年芜湖市要实现的目标为――生产总值2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城市化率达到65%。目前,芜湖市修订《芜湖市户口管理制度改革暂行规定》,对于新划入城市新区的户籍实施“一元化”管理,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

第二类包括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市,他们是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安庆市、淮北市、宣城市、池州市、黄山市。这些地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需要用工业化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城乡差异。以淮北市为例,淮北市地处平原,自然村庄零散,基础建设薄弱。发展路径选择推动农民向重点区域聚集的方式――“向城市集聚、向开发区(园区)集聚、向矿区集聚、向中心镇(重点镇)集聚、向集中居住区(中心村)集聚,充分发挥各重点集聚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加快中心村建设、村庄整治和宅基地置换工作,以此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符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

第三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宿州市、六安市、巢湖市、毫州市、阜阳市。宿州、阜阳、毫州等北方城市,农村经济发展靠后,而且这些地区缺少大型的工业企业,没有形成强劲的经济增长极,故而,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各地区理应克服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统筹发展之路。六安市和巢湖市,与北方地区比较而言,经济发展状况好,但是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整体水平依然较低。这两个城市发展较快,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应受到关注。城乡一体化衡量的是整体水平,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于地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有较大的阻滞作用。参考文献:

[1]Ceciliatacoli.Rural-urbaninteractions:aguidetotheliterature[J].environmentandUrbanization,1998,10(1):147-167.

[2]苏春江.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96-100.

[3]罗伯特・欧文.欧文选集(第1卷)[m].北京:中国商务印书馆,1979:102-108.

[4]mcGee.newRegionsofemergingRural-Urbanmixinasia:implicationsfornationalandRegionalpolicy[m]//emergingUrban-RegionalLinkages:Challengeforindustrialization,employmentandRegionalDevelopment.Bangkok:1989:16-19.

[5]t.Scarlettepstein,DavidJezeph.Development――thereisanotherway:aRural-UrbanpartnershipDevelopmentparadigm[J].worldDevelopment,2001,29(8):1443-1455.

[6]冯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1999(1):69-72.

[7]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J].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50-54.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3

【关键词】多规融合;现实问题;应对思考

1“多规”编制背景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城乡空间开发、建设和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对现行规划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将城乡规划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8次提到“城乡规划”和“城市规划”,并明确指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编制实施衔接机制,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规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多规融合工作有利于统筹协调试点县(市)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严守生态红线和保护集中连片优质耕地、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促进试点县(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多规”本质

“多规融合”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以城乡空间的统一安排为前提,通过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的衔接与融合,最终实现各类规划安排的融合统一。

“多规融合”并非指只有一个规划,也不应当理解为一个新的规划类型,而应该是贯穿于各类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

3现实问题

各部门规划分属不同部门,职能与分工的不同,关注重点不同,引用的技术标准不同,并在实际技术工作中,也在着内容重叠、交叉的情况。

3.1规划期限不一致

发展规划的期限只有5年,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在10年以上,且后两者也有5年―10年的错位期。

3.2规划内容不一致

各规划内容侧重点不一样,但有存在重复、交叉的编制,绝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边界以及生态环境规划的生态红线边界存在大量图斑不一致的现象。

3.3图形基础不一致

各个规划的基础地理信息不一致,土地利用规划多采用西安80坐标系,城乡规划则有独立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及北京54坐标系等多种选择,造成未来衔接难度和工作量极大。

3.4程序组织不同

(1)规划组织方式与发展建设诉求的矛盾

“自上而下”的约束性规划以及“自下而上”的发展建设诉求是主要矛盾之一。同级政府的各部门存在行政分割和部门职能取向的不同,相互之间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2)规划审批程序和要求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分级审批制度;重要城市的规划审批权均上收国务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只需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只有牵涉到重大项目核准时才需要国务院报批。

3.5规划实施不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重大项目立项把关和对GDp增长率等核心指标的检测调控,提出的发展目标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

城乡规划:通过近期建设规划和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实施,通过“一书三证”的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受地方发展诉求影响较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进行实施,建设用地空间与发展诉求存在偏差。

4应对措施思考

4.1统一规划期限、范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各类规划期限及规划分期年限应衔接统一,确保相同规划期限内规划分期年限一致,如近期年限均确定为2020年,远期年限为2030年。

4.2统一规划标准、指标

首先应确保城镇化指标、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应充分融合,在计算方法和目标值确定上衔接统一。

统一建设用地总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计算标准:绿地的计算,能交水用地的确定,分别确定城乡规划用地平衡指标体系和两规对接的建设用地计算指标体系等。

4.3宏观控制层面融合重点

确定“多规融合”宏观控制要求,即统一的城乡发展目标与规模、统一的城乡基本空间边界(包括城乡基本生态空间边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和城镇开发边界)和统一的城乡空间控制策略,宏观控制要求是“多规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是各类规划编制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

(1)确定统一的城乡发展目标与规模

①城镇化发展目标与各部门的融合

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发展要求相衔接,与商务、经信、水利、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支撑条件的衔接,与人口发展规划的衔接,确定统一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②建设用地规模的融合统一

制定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分别确定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指标,并保证总量和人均指标的融合统一。各试点县(市)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4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镇村体系规划

1 前言

顺应中央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指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要求,全国各地纷纷着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并点规划以及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等,并对镇村体系规划也提出了明确的技术导则。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建设水平及城镇化水平等差异较大,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策略及方法也应各有不同。本文在城乡统筹视角下,以广西北流市市域镇村体系规划为例,探索基于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思路,总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点。

2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吴良镛先生将人居环境定义为“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里的一个子系统,它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对于指导农村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体系建设

3.1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在我国特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统一规划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城乡关系失调的领域,通过制度创新和一系列的政策,理顺城乡融通的渠道,填补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城市与乡村无障碍的经济社会联系,二是农村地区本身的发展[2]。

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

3.2 北流市镇村体系规划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行,玉贵经济走廊及玉州-北流-福绵一体化概念规划的提出使北流市区域间合作更加紧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桂台经贸合作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经贸交流的深入推进,使得玉林获得更多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机会;随着北流市工业区:民安工业园和大里-独木岗-西垠—民乐工业带,以及兽药生产工业区和城西工业区建设投产,继续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及南宁至梧州(通往广州)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段等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兴建,北流市城镇空间面临新的调整,因此迫切需要从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角度进行镇村体系的重新规划、整合,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

3.3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体系建设思路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引导,其核心作用是引导政府公共财政资源在农村建设中的投入方向,依据规划所确定村庄类型,确定政府对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和投入强度,并通过政策扶持和策略设施引导改善农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和方向,农村人居环境体系建设发展有两种发展思路:

(1)村庄等级层次

依据村庄现状的等级层次、人口、经济、发展条件等要素,按照村庄的等级层次可将农村人居环境体系可以分为中心村(行政村)和基层村(自然村)。中心村是行政村村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居住中心,为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配置比较齐全,村庄生产生活功能相对完善的人居环境。基层村是指村域内除中心村以外保留的居民点,主要功能为居住,仅配置为村民服务的简单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此外,还有一些在城镇和村庄之间起联系作用,而在中心村层次但作用发挥超过中心村范围的集镇,它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是在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

(2)村庄规模层次

按照村庄的规模层次,可以将乡镇以下的村庄分为小型村,中型村、大型村。分类的主要依据为规划村庄的人口规模,同时,这个分类可以根据不同规模层次、用地构成标准、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产业发展状况等内容会有相应的浮动。

4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4.1 农村村庄发展策略

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依据村庄区位条件、人口规模登记、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前景等要素,和农村人居环境体系与城乡体系的发展关系,从引导性的发展策略角度,制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发展策略。

(1)中心村发展策略

各乡镇的中心村在市域镇村体系当中担当着经济带动附近村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辐射村域及附近村屯的角色。

中心村在规划期内加强道路、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服务全村及附近村屯,逐步形成农村新型社区。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投入,重视农业技术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经济发展走在乡镇域村庄的前列,起到带动基层村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重视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村庄整治规划,改善人居环境。

(2)基层村发展策略

基层村立足于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参与附近中心村针对农业技术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依据村庄规模配套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重视村庄环境、消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4.2 村庄并点规划

在迁村并点计划中,根据村庄未来发展方向,可将北流市市域范围内的村庄分为城镇化整理型村庄、迁建型村庄和保留发展型村庄3种。

(1)城镇化整理型村庄

城镇化整理型村庄指现状紧邻镇区或位于镇区内部的“城中村”,近期或远期将被纳入到镇区当中。这类村庄发展策略为:迁村入城(镇),临近镇区周边的发展较好的村庄与镇区联合发展带动周边村庄逐步城镇化;以城镇标准进行建设,提高建设质量,避免大量以农村模式建设投资的浪费;在村庄未纳入城市(镇)之前,保持原有的村庄形态,以改善村庄生活条件的设施投入为主,不宜进行大规模建设投入。

北流镇甘村村、松花村、环城村、印塘村、六地坡、鸭埌村、丛义村,西埌镇西埌村,民乐镇民乐村,隆盛镇隆盛村,六靖镇六靖村等属于改类型,未来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这些村庄将纳入到城镇当中,逐步建立社区,实施城市建设标准,集约土地利用,与城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迁建型村庄

迁建型村庄指位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各种自然保护区、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发展困难、零散布局)的村庄。这类村庄发展策略为:采取多种移民政策,原则上由政府主导,引导这类村庄搬迁到生活生产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在实现村庄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改善生态环境。

(3)保留发展型村庄

保留发展型村庄指现状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发展趋势良好的村庄。这类村庄发展策略为: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宜农产业;提高发展质量,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扩张;整合现有资源,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部分特大或大型村庄应调整优化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型社区,同时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北流市域范围内大部分村庄属于保留发展型村庄。将这些村庄划分为114个中心村和166个基层村,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中心村发展策略和基层村发展策略。

4.3 村庄整治要点

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通过实施村庄整治可以逐步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创收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村庄整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村民住宅

村民住宅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新住宅设计统一协调,住宅内部功能布局充分尊重村民风俗,体现当地特色和传统风格。进行村庄规划时可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农村住宅通用图集供村民选用。

对农房进行分类(一、二、三类) ,一类住宅多为砖混结构,质量较好,规划尽量保留,并进行适当的立面改造,使之与周边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二类住宅多为砖混、木结构建筑,建筑立面有部分精美装饰,质量一般,规划以保留为主,但外墙需进行修饰改造;三类住宅多为1层木结构或棚户,外墙破旧,质量较差,需拆除重建。

(2)公用工程基础设施

交通规划:强化镇(乡)、村庄之间的交通联系,在县域、镇(乡)域内要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电力规划:统一布局县域内电厂、变电所(站)、配电网络及高压走廊。

能源规划:合理确定供气(天然气、液化气)的站点和规模,提出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规划建议。

供排水规划:合理确定县域内镇(乡)、村集中供水的水源、规模、水厂位置、服务人口等以及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和原则要求等。

环卫规划:合理确定镇(乡)、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垃圾收集、储运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标准。

(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国家标准,合理确定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为中心村及人口较多的基层村配套小学(教学点)、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球场、五保户单位等公共设施。

(5)环境卫生

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规划切实可行、经济环保的垃圾收集处理措施,建设公共垃圾池、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逐渐改变村庄脏、乱、差的卫生环境。

(6)绿化景观

村庄绿化布局充分体现与现状园地、耕地、水的结合,提升村庄田园山水自然景观环境。

公共绿地应尽量少用硬质铺地,选用材料应简朴、经济,体现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并重点在宅院、建筑山墙、不布置建筑的滨水地区、村庄主要出入口、主路以及不适宜建设地段布置绿化,绿化材料应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树木品种。

5 结语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旨在统筹呈现发展,通过农村基础设施、住房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并协调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的规划来引导建设发展,避免农村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增加农民负担。因此,在不同的规划层面应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路、策略和整治要点,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循序渐进的转化发展和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5

关键词:乡土植物城市绿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各地争创部级生态城市、建设绿色宜居家园的进程中,城市绿化建设中出现了形式雷同、绿化苗木单调、地方特色丧失的不良趋势。自古以来我国地域辽阔,植被区划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但是我国的城市植物研究起步较晚,而且长期以来许多错误的理念影响了各地城市绿化建设,如重引进轻培育、重外来轻本土、重草坪轻树木、重大树轻苗木等,出现绿化景观建成初期整体效果美观,随着季节变化逐步退化萎缩甚至消亡。乡土植物具有抗逆性强、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条件,能够协调地域性自然景观等特点,如在废弃的煤厂、码头、货场、城市自然荒地以及城市中心建筑物密集的恶劣环境中都能大量发现。因此,开展乡土植物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已迫在眉睫。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洲及北美从保护自然景观出发,开始广泛应用和高度重视乡土植物,相继在城市中建成许多以乡土植物为主的生态公园。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公园与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在众多国家蓬勃发展。澳大利亚、荷兰、美国、英国、德国、丹麦等国家均已建立了完整的乡土植物研究体系,制定了乡土植物区划,乡土植物不仅出现在城市公园中,而且开始利用乡土植物设计出动态感强烈的地域性景观。许多景观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开创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运用乡土植物群落来表现地方景观特色。

乡土植物就是指本地“土生土长”的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具有高度生态适宜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在英国《风景园林植物配置》一书中,DickHoyle认为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同时他又提出了归化种的概念,指经过人工引种后早已适应新的环境并趋于野生的植物种类,包括公园中的野生植物或早期的部分栽培植物。韦氏字典从物种分布的时空范围来定义本地种,指出本地种是“自然起源于一特定的地域或地区的物种”。

确定本地种与外来种的9条标准(按其重要性排列次序)

标准证据

1/化石证据从更新世时期有化石连续存在。如无化石存在,则意味着物种是外来种,但这不是定论性的。

2/历史证据有文献记录的引种可证明为外来种,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能证明物种是本地种。

3/栖息地局限于人工环境的种可能是外来种,应注意人工环境常受干扰,人们常把干扰地的本地杂草同外来种搞混。

4/地理分布在植物中地理分隔虽然普遍存在,但物种出现地理上不连续时,暗示该种可能是外来种。

5/移植频度被移植到多个地方的物种可能是外来种,本地种多出现于特定的地方。

6/遗传多样性隔离的种群出现遗传差异,这种种群可能是本地种;外来种多有遗传变质,不同地方间出现均匀性。

7/生殖方式完全进行无性生殖的本地种很少,缺乏种子生成的物种可能是外来种。

8/引种方式物种入侵需要传播方式,解释物种引进的假说合理可行,说明物种是外来种。

9/同寡食性昆虫的关系同亲缘关系近的本地种相比,取食外来植物的动物少。

目前对于本地种与外来种的界定标准,国际上科学界仍存在异议,上述标准也只是作为参考。我国城市植被的研究起步较晚,城市地理环境复杂,尤其天津属退海之地,在市区范围及东南部很难找到确切的乡土树种。按照国际标准来确定乡土种非常困难,很多树种难以界定。即使长期从事树木引种、驯化、应用的专家,对天津乡土树种的认识和界定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当前,许多业内专家纷纷提出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城市绿地,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乡土树种。因此,建立一个易于操作和把握的标准,应具有实际意义。

鉴于乡土植物的界定标准难以统一以及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综合考虑植物区系、分布连续性、生长适应性、引种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乡土植物的“认定标准”(如下表),初步认定了天津城市绿地中生长的33种木本植物为乡土树种。

天津市乡土植物认定标准

标准证据

1、区域范围符合本区域植被区系

2、分布连续性区域内地理分布有连续性

3、生长适应性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能够结实并自播繁衍

4、引种依据无确切的引种依据

以上认定标准虽然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乡土种和外来种,但不同专家对乡土树种的划分仍存在明显差异。如绒毛白蜡、刺槐等具有明显引种依据的外来树种,在天津水土环境下适应性极强,应用频度非常高,而且可以自播繁衍,再如石榴、葡萄等外来物种在我国已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否可以作为乡土树种值得探讨,因而有些专家将其列入乡土树种,但有的专家不将这些品种列为乡土植物。

在市内六区中,分别选取公园、广场、专用绿地、街道、居住区、沿河绿地等六种类型的城市绿地进行调查。所选取的34个绿地调查点基本涵盖了天津市区各个年代建设的绿地(本项调查只调查木本植物,没有考虑草本植物)。现场调查包括各个调查点的树种种数、数量、出现频度等;资料调查了天津市三大苗圃(刘园苗圃、北仓苗圃与程林苗圃)1999年与2001年出圃苗木的树种与数量变化情况。

树种统计时按照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分类统计,月季不分品种,全部归为月季类。树种出现的频度=树种出现的样方数/调查样方总数×100%

根据专家咨询法提出的天津市乡土树种“认定标准”,对34个调查样点的城市绿地中分布的126种木本植物进行专家咨询评判,最后认定以下33种木本植物为乡土树种。

天津市乡土植物名录

通过对调查结果与分析总结出如下观点:

1、在调查的34个样点的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共出现木本植物126种,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天津市城市绿地中木本植物的应用情况。根据专家咨询法认定属于乡土树种的有33种,占所有绿化树种的26%,74%的树种属于外来树种。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乡土树种在天津城市绿化树种中所占比例较低,但其中15种树木却有很高的出现频度,而且在全市的古树名木中乡土树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这表明乡土树种较宽的分布范围与较强的适应性。

2、树种出现频度在50%以上的有30种,占调查总数的23.8%。其中15种属于乡土树种,占乡土树种的47%。分别为:月季、金银木、丁香、西府海棠、连翘、黄刺玫、桧柏、臭椿、龙爪槐、国槐、枣树、旱柳、榆、毛白杨、桑树。我们把频度高于50%的树种列为天津市城市绿地的常见树种,30种常见树种中有15种属于乡土树种,说明原有天津城市绿地中比较重视乡土树种的应用。但是调查中也发现许多新建道路、河道两侧的绿地大量使用了外来树种,而乡土树种的应用减少。

3、33个乡土树种中,在34个调查点出现频度最高的是臭椿,为88%;其次为桧柏85%、金银木82%、月季82%、西府海棠79%、丁香79%、国槐71%、连翘62%、旱柳59%、枣树59%。这10种乡土树种中,有4种被《天津市城市树种规划》列为骨干树种。但是调查中发现这些乡土树种大多属于零星分布的状态,没有出现典型的乡土植物群落。因此,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配置应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群落结构模式、群落中优势种与建群种的选择与确定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4、在对126种木本植物的频度分析可以看出,频度在80%以上的有7种,其中5种是乡土树种;频度在50%以上的有30种,乡土树种15种;频度1-20%之间的有63种,其中乡土树种7种。频度低于50%的96种树木中,有18种属于乡土树种,说明天津的乡土树种还有应用和开发的空间,尤其是一些抗性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如暴马丁香、杜梨、银杏、香椿、柽柳、栾树等。

5、调查发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建设的绿地乡土树种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五大道历史街区分布的83种园林植物中,乡土树种为24种,出现频度都很高,数量占到总数量的一半以上,显示了明显的优势。如臭椿、银杏、国槐、西府海棠、栾树、金银木等在此区域都表现了优良的生长状况。而90年后建设的华苑、梅江等5个新建住宅区中,使用了34种木本植物,其中仅有乡土树木5种,且大多零星使用,数量很少。

6、根据苗圃的出圃苗木资料调查,1999年天津市三大苗圃出圃乔木苗木总数138103株,其中外来树种绒毛白蜡54684株,占当年出圃苗木的39.6%;2001年出圃乔木苗木总数为122907株,其中绒毛白蜡63900株,占出圃苗木的52%。而三种出圃率最高的3种乡土树种两年的出圃总数之和却分别为:毛白杨21998株,占8.4%;垂柳57656株,占22.1%;馒头柳20894株,占8.0%。苗圃出圃苗木情况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城市绿化对乡土树种应用不容乐观的趋势。

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结合天津地域特点,对天津城市绿化建设在景观植物物种的选择上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树种规划,利用乡土树种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

城市的树种规划对增加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指导绿化种植设计、促进苗木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专业部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应进一步加强树种规划和研究,尤其应将乡土树种的应用列为重要内容。在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植物群落,增加乡土树种出现的频度;从群落的稳定性出发,增加乡土树种的个体数量和比例,打破外来树种和新优树种一统天下的局面,构筑乡土特色浓厚、亲切自然的城市绿地景观;在居住区绿地种植柿树、山楂、山桃、苹果、梨、枣、桑等果树,既可以增加邻里气氛,也满足现代都市人的怀旧情绪;公共绿地宜确定以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建立拟自然植物群落的原则,增加乡土树种的园艺变种或变形,如龙爪柳、龙爪槐、金叶国槐、金枝国槐、大叶垂榆、龙爪桑、龙爪枣等,丰富城市绿地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2、保护城市野生植被与乡土树种,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树种

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贫瘠地区,保护野生植被可以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许多城市生态研究发现:在建筑物高度密集的区域生物多样性很低,在建筑物稀疏的区域出现的物种数目会相应增多。

截至2001年,天津市域范围内确定古树名木29种,其中14种是乡土树种,这是天津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天津许多人文历史的见证。乡土树种不仅在城市古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构成了城市的特色风貌。加强城市乡土树种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城市的生物资源,也是保护城市历史的基础工作之一。

对于天津的历史街区,在对历史遗迹比较集中的地区的改造过程中,应该制定原有绿地的保护规划,包括乡土树种的保护。改造后的绿地景观建设,应有节制地使用外来树种,以保证特定历史街区的风貌。

3、建立苗木生产基地,开发利用乡土树种

在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中,建立苗圃、储备苗源是保证乡土树种应用的关键。园林、林业等部门应该重视乡土树种苗圃的建立。很多乡土树种抗性强、树型美观,如杜梨、桑树、构树、栾树、柽柳等,但绿化施工部门却苦于没有苗源,最后不得不放弃乡土树种的使用。目前,天津市区的苗圃大多以外购苗木为主,许多绿化中应用量较大的苗木品种,如悬铃木、合欢、雪松、泡桐等都来自外省苗木产区,已经对城市树种结构构成了威胁。利用公司加农户、建立苗木储备基地、苗木定向采购招标和定向培育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培育和应用乡土树种,是保证乡土树种应用的重要环节。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6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乡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我市城乡规划在提升城市化水平、建设新渔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40号)精神,现就加强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化、建设新渔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治制度,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战略导向、统筹协调和空间资源配置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城乡统筹。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坚持集约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通过规划营造更多优质空间,保证各类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各种产业相得益彰,各项功能高效运作。

??坚持依法管治。依法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透明度,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监管,确保城乡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三)目标任务:争取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相协调、市域全覆盖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形成层级明确、管治有效的城乡规划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

二、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一)建立规划决策机制。成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定海、普陀两区政府和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员,规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市政府设立的城乡规划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审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以及上述规划的调整。完善城乡规划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规划决策审批中的先期审查和咨询作用,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二)健全规划管理机构。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城市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市规划局挂牌运作,并在市辖区设立派出机构。市规划局负责整个市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派出机构承担本辖区内的规划管理事务。其余各乡镇配备规划管理员,确保村镇规划工作有部门管、有人抓,努力促进村镇建设水平的提高。规划主管部门要与有关区、镇政府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加强交流,密切配合,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全面提高规划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一)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县域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规划区扩展到整个行政区域,实现城乡规划的市域全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区域基础设施廊道,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岱山县、嵊泗县要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在事关全市建设和发展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深化完善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完善分区规划。根据**本岛“南生活、北生产”的格局以及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要求,编制完善新城、定海城区、普陀城区和六横、金塘等地的分区规划。定海城区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普陀城区要处理好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开发时序等问题。新城要进一步完善功能,美化环境,集聚人气。强化中心城区组团间的联系,形成同城效应。

(三)抓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按照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于渔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原则,认真做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重视建制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城乡中的节点作用。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中心村和保留村建设规划编制,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着力解决村庄布点分散和环境差的问题。渔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要保持海岛渔农村特征特色,尤其要严格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建筑。

(四)切实加强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的编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并逐年编制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切实增强城乡建设的计划性和项目安排的系统性。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城市用地布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编制**本岛公交站场和社会停车场规划,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有序地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编制。抓紧落实大陆连岛工程沿线景观景点设计及规划控制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加快修编各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及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强制性规定,对合理利用资源提出引导性和控制性要求,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

四、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

(一)完善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科学确定城乡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在城乡规划中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范围。根据保护资源与环境、保障公共安全与基础设施有效运行的要求,分别划定“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将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管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等涉及城乡发展长期保障的内容,确定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二)强化城乡规划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结合实施“阳光规划”,加快建立**市城乡规划信息库,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信息共享。运用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城管数字化管理系统及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系统,为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培养和引进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城乡建设和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及对城乡规划持续动态的跟踪研究。

(三)注重各类规划的衔接。加强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港口岸线规划、水利围垦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城乡规划要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空间上的落实;积极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使区域内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发展改革、城建、国土资源、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建立定期协调制度,确保各类专门性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

五、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

(一)严格落实城乡规划的空间管治要求。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严格的空间管治措施。凡是已经纳入城乡规划的“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管治空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依法加强控制,不得另作他用。确因重大项目实施需要进行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调整相应的规划,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近期建设地段以及政府储备的土地和拟向社会供应的土地,必须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市场供应的规划管理依据。

(二)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许可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选址分级管理制度。各类建设项目报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前,必须按项目建设程序,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项目选址意见。未按规定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论证和评估工作,提高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加强建设项目许可后规划监管。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实测建筑面积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合理误差范围内的超面积应按原出让时楼面地价补交土地出让金,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建筑面积,应按竣工时的楼面市场评估地价加倍补交土地出让金;如超出面积部分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要依法予以拆除。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使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及时查处违反规划要求的行为。各类建设项目竣工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出具竣工验收规划确认书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房屋产权证明等文件。建设单位或个人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建筑物使用性质等内容,必须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具体办法由规划主管部门协同国土资源部门制定。

(四)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就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开展效能监察,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深入实施“阳光规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和违法案件查处公布等制度,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

六、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有效措施民主法制体制监督

abstract:urbanandruralplanningmanagementforthedevelopmentofacityisveryimportant,thisneedswestrictlyimplementstheruralandurbanplanningofcentralizedandunifiedmanagement;Strictexaminationandapprovalsystemplanning,planningonapprovedithaslegaleffect;tointensifytheplanningprocesstothesupervisionandinspectionofthestrength,thesupervisionandinspectionthroughoutthewholeprocessofplanning,strivetomakeplanningmanagementandallkindsofviolationsnippedinthebud.thispapermainlyforurbanandruralplanningmanagement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effectivemeasures.

Keywords:ruralandurbanplanningmanagementeffectivemeasurestodemocracyandlegalsystemsystem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城乡规划,做好优质的规划管理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而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工作者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要综合考虑,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一、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提高城乡规划管理质量和水平

各级规划行政部门应加强各项规划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按照政务公开、民主决策的原则,履行组织编制各类相关规划的职能。及时公布有关规划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程序,在政府网站和规划主管部门网站上开辟网上办公和规划宣传专栏,提高公众在城乡规划与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报纸、电视等适当方式将规划向社会公布,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城乡规划专家咨询组加强各类规划的评审论证,对重要地段或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为政府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首先,要从“五个统筹”的高度明确城市在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既要看到城市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要看到区域内其它城市的优势和发展趋势,把整个区域的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进行综合考虑。

二、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和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乡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宏观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但频繁调整变更规划,不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管理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要通过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把已有的规划报告、备案、公示、督察、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上升为法规规定,重点对规划的编制、审批、变更、实施和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依法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法律依据,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修改。对于这一点,《城乡规划法》进行了重点强调,并作出了严格地限制。制定的城乡规划因各种因素影响,也难免有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的地方,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但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严格审查、认定修改规划的依据和原因,严格执行规划修改前的评估、论证、报告程序,杜绝随意、擅自修改规划的行为。现在,我们在制定完成规划后,必须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和管制各类建设开发活动,有计划地实现规划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前期的规划指导,依法把好项目用地和选址关,为批准或核准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要积极贯彻集约节约发展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用地标准审批各类建设项目;要积极组织实施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适度集中建设农村居住市,加大对农村基础实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和谐的城乡宜居环境。

三、加强规划编制,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城乡规划作为一门科学,在整个学科的分类级别中应该提高到最高级别,从社会地位、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得到社会、学界的充分认可。

规定旧城区要以街区为单元,成片区、成规模地实施改造,不留死角;市规划区范围内严禁新建底商住宅楼,确实需要沿街布置商业建筑的应独立设置。高层住宅建筑体量不宜过大,面宽不应大于60米;严格控制城市交通预留用地和红线,对未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项目一律不审查方案,根据城市容量进行规划设计,科学组织交通,充分考虑停车位、公园、公厕等问题。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着力点。第二要创新规划思路。以城乡规划法为根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城乡互补、城乡和谐作为一个最有效、最可行、最基本的规划思路。第三要创新规划技术。坚持把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节约资金、节约时间、节约水资源作为今后规划技术、规划成果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标准。要逐步深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将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具体指导城市建设的实施。

四、城乡规划管理应体现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并重

1、规范公示内容和程序

一是明确规划许可内容建设项目的批前、批后,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工作依据、办事程序和时限及查处结果;二是社会监督和投诉方式。受理时限和程序;三是形成横向覆盖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察三大职能,纵向覆盖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的“阳光规划”体系。

2、拓宽公示形式和载体

对不同的公开内容采取不同的公开方式,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一是通过规划网站、报纸、公示牌和规划公示大厅,开展四位一体的项同审批规划公示;二是采取调查问卷、广场咨询。召开座谈会、规划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公示;三是通过咨询、征询、听证、论证、评审等方式.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居住区、公共设施和重要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公示;四是依托行风监督员、专家组、咨询委员会、规划协会等队伍或载体开展公示。

3、加强公示互动和沟通

在公示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公众参与,及时处理答复群众意见。采取畅通渠道。公布信箱、监督电话和举报电话等方式,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和监督规划。对各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研究,落实具体经办的责任处室和责任人。

结语

总之,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好,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裕.城乡规划:“真”实践状态及引发的转向[J].规划师,2010,(01).

[2]田雪,王文泉.国家政策在城市规划中的落实――试论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的城乡规划管理策略[J].辽宁建材,2009,(04).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8

在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探索中,我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仅是为了繁荣农村的经济,还关系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建成。因此,为了统筹城镇经济发展与村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快速稳定的发展村镇经济建设,国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主要内容的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巨大的城乡差异和低下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都将是阻碍村镇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怎样规划经济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迫切的问题。 

1.依照法规,合理规划 

1982年国家建委及农委颁布了《村镇规划原则》,我国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1993年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年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5年《建制镇规划管理办法》。各个地方政府也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及标准,至1996年底,全国78%的镇,59%的集镇,18%的村庄对规划进行了修编或调整完善。在1996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98%的县(市)和67%的镇(乡)设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机构。2007年《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8年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使城乡规划进入了完整规划体系的新时期。 

2008年新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已明确,城乡规划中的村镇规划也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现阶段规划中,市(含县政府所在镇)的规划相对来说按城市规划的要求编制实施进展较好,村镇规划包含的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发展相对滞后。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布局。镇(乡)制定规划时,也要规划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指导村庄制定规划。镇(乡)规划的具体要求可按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规定执行,村庄规划在新的村庄规划标准实施之前应参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要求编制。 

2.根据实际,理性规划 

根据我国村镇规划编制要求的发展来看,村镇规划已从原来最基本的要求,即满足村镇体系现状图,村镇体系规划图,规划区用地现状图,规划区用地规划图,规划区工程管网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的“五图一书”,调整为现状资料分析,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各市政工程规划、防灾减灾、环境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一整套内容,所采用的标准也基本与城市规划的要求接轨。而且,规划法要求在制定调整规划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城乡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推进,审美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村镇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将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村镇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2.1产业分析,准确定位 

产业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村镇规划的依据。因而我们要注重产业定位研究,做好产业分析,找到产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及重点。村镇在产业定位研究时,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农产业也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产业定位研究的过程。产业定位研究通常由产业规划师进行专题的产业研究,根据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典型的成功案例的研究借鉴,产业的Swot分析,确定产业定位,确定总体发展思路的规划产业、指导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产业定位研究中必需进行产业的详细分析,应从产业发展机遇与区位优势,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区产业的对比,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总结中理清产业发展的脉络。通过产业扫描,产业筛选,提出产业定位建议,确定村镇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 

确定产业定位之后,就可以为村镇规划中确定村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如确定村镇的类型,是区域条件分类的城郊型和乡村型,还是主导产业及资源分类的产业型、养殖型、旅游型、保护型、交通型等。村镇类型确定后也就容易确定村镇的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镇发展之路。 

2.2城乡结合,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村镇规划时,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需要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层面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在城市层面划定蓝线(水系控制线)、绿线(绿地控制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黄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和红线(道路、用地控制线),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乡统筹政策的落实与推进,也就使村镇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使城乡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和特色优势,进一步构建“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系,巩固提升疫情防控成果,助力“一区三城”建设,为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围绕巩固提升疫情防控成果,围绕助力“一区三城”建设,着力实现两个提升。一是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即:通过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行业卫生治理、强化病媒生物防制,进一步提升社会大卫生治理能力和水平。二是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即:通过倡导和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防疫情、防未病的能力和水平。

三、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时间安排:2021年底,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实质性转变。2022年起长效保持和巩固提升。到2025年,城市环境卫生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标准,农村环境卫生基本达到国家卫生乡镇标准。具体任务分工:

1、整治主次街路环境。做好主次街路卫生保洁工作,延长保洁时间,投入高压冲洗车、扫路车和垃圾压缩车等设备,街路机械化清扫清洗率达85%以上,突出整治街路范围内建筑残土、积雪残冰、残破果皮箱等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实现街面无垃圾、尘土、积水、飘浮物。做好交通隔栏清洗及日常维护工作。(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公安局交警支队、各乡镇人民政府)

2、整治市政和园林绿化设施。加强对主次街路、园林广场、江堤河堤、街角绿地及桥梁等市政和绿化设施巡查维护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点整治绿化带内积雪残冰、苗木缺损、路面及边石破损、路灯不亮、窨井盖缺失、排水堵塞等问题,对所有桥梁护栏定期清洗、维护,保持清洁常新。(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整治公路、铁路沿线环境。对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内的违建、堆煤场、渣土场等问题进行治理。公路沿线实行全天候保洁,及时清理边沟和绿化带、清除各类垃圾,保证公路沿线无垃圾、漂浮物、浮尘。对铁路沿线周边垃圾、漂浮物、建筑残土等各类垃圾进行治理,改善环境卫生面貌。(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整治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部环境。清运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部垃圾渣土,清理乱搭乱建,保持道路两侧整洁有序。(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5、整治小区、背街巷道环境。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达到无积雪、无垃圾积存、无卫生死角、无污水外溢、无乱停乱放、无私搭乱建、无乱贴乱画、无侵占公用绿地的整治标准,确保垃圾定点投放,环境整洁有序。(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整治市容环境。推行环境卫生责任制,划定责任区,确定责任人,签定《环境卫生责任告知书》,明确环境卫生责任主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责任人未按要求履行清扫保洁和冰雪清除义务或者未达到质量标准的,依法予以查处。倡导临街企事业单位和店铺落实“门前三包”。突出修车、刷车、废品收购等重点行业,严肃查处随意倾倒垃圾、私搭乱建、占道经营、占绿毁绿等破坏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各乡镇人民政府)

7、整治私搭乱建。加强对各类私搭乱建的拆除力度,对问题集中区域进行连片彻底拆除。加大小区内部私搭乱建整治力度,改善小区环境面貌。(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

8、整治交通运输车辆。加大运输车辆监管力度,运输车辆必须采取防尘覆盖措施,定时定线路行驶,严查运输车辆带泥上路、沿途洒漏;保持公交站点、站牌等公共设施干净、整洁;强化公交车、出租车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加强教育引导,保持车辆内外卫生;加强公共停车场的规范管理,科学划定停车位,车辆按指定方向停车。(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公安交警支队)

9、整治建筑工地环境。对在建的和新开工的建筑工地进行整治。按要求设置围挡,安装建筑物密目网,建筑工地出入口进行道路硬化,设置车辆冲洗装置,严禁带泥上路,不达标准坚决不允许开工。(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整治露天集贸市场。重点整治市场周边环境,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加强日常保洁,清除垃圾乱堆、污水漫溢等现象,配套完善垃圾收运等设施。打击市场探头外溢、占道经营、倚门出摊、乱拉蓬布、乱搭乱盖等影响市容行为。(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各乡镇人民政府)

11、整治河道卫生。加大管理力度,开展河道垃圾、沿岸杂物清理及河流清淤工作,科学合理设置垃圾倾倒点,加强日常保洁,做到垃圾不入河、河岸无暴露垃圾。(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2、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按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标准,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是清垃圾,即清理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公共场所、村屯周边、绿化带的各类积存垃圾。二是清柴草,即清理村屯内外乱堆乱放的柴草垛。三是清粪堆,即清理村内街道两旁、田间地头散乱堆放的粪堆。四是清院落,即清理院落私搭乱建、墙壁乱涂乱画(含小广告),修缮补齐残垣断壁,拆除废弃棚架、圈舍和仓房等。五是清沟渠,即清理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内的杂草、垃圾、污物。六是清道路,即清理道路两侧堆放的废品杂物和违建圈舍、厕所及占道经营商铺。(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设施。

1、系统实施垃圾污水综合治理。

时间安排:到2025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或国家卫生乡镇标准。

任务分工:一是加强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要做到以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再利用,通过政策鼓励、宣传教育等,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管理要完善村庄和道路清扫保洁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再利用。二是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一批适用的工程设施,完成重点镇和重点流域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三是推进城乡环卫综合管理。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县域生活垃圾统一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城市污水管网要向周边农村延伸。四是加快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能力。(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运局、县卫健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广播电视台、各乡镇人民政府)

2、全面推进“厕所革命”。

时间安排:到2022年,学校厕所、旅游景区(景点)厕所、农贸市场厕所、公园广场厕所、医疗卫生机构厕所、火车站(客运站)厕所、村庄公共厕所,达到规范化建设或改造标准。到2025年,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完成省定指标。

任务分工:一是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原则,结合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二是推动学校厕所改造,健全卫生管理维护制度,提高常态化管理水平。三是推进旅游厕所规范建设、管理及服务,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加强重点部位厕所建设与管理。大力开展农贸市场、车站、机场、港口、公园、广场、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场所厕所改造,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卫生厕所,强化管理维护,有效改善厕所环境卫生状况。(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县文旅局、县商务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卫健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加强环境保护。

时间安排:2021年开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饮用水安全监管等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到2025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任务分工:一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处理、农膜回收行动。二是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科学合理划定水源保护区,落实划界立标、隔离防护等措施,依法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全面强化水质保护。强化饮用水安全全过程监管,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确保饮水安全。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突出规范化建设,采取建大、并中、减小等措施,加快改造老旧工程和管网,启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建后管护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配套改造城市供水管网设施,提高供水质量和保证率,加强城市二次供水规范化管理。(责任单位: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推进行业卫生治理。

时间安排:2021年底,行业卫生治理能力和监管水平达到省级卫生城市(县城)、省级卫生乡镇标准。2022年起长效保持和巩固提升。到2025年,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国家卫生乡镇标准。具体任务分工:

1、整治室内商场和市场。持续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对所有摊床、摊位、摊点、仓库、储物间、更衣室等场所进行大清扫,彻底消除乱堆乱放、乱泼乱倒等现象,消灭卫生污染。强化各类市场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对农贸市场的防鼠、灭鼠设施进行常态化普查,科学布设鼠夹、捕鼠笼、粘鼠板、毒饵站,及时投放鼠药,切实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在市场的各个出入口,建立健全四项公示和禁烟标识,并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电子屏幕、市场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业户、市场工作人员、消费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市场公厕保洁和消毒,确保洗手设施正常使用,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卫生的购物环境。(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整治小餐饮、小食品店卫生。监督小餐饮、小食品店按照《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依法经营。加强餐饮和食品行业卫生监管,确保内外环境整洁,消除各类污染源;门、窗装配严密,有纱窗(门)、灭蝇灯和防鼠板等防虫防鼠设施;落实粗加工、切配、烹饪、餐用具清洗消毒措施;监督从业人员有效持证、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整治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店、小旅店、小歌舞厅、小网吧。以经营资格是否合法、室内外环境是否整洁、通风和消毒制度是否落实为重点,全面加强监管。小浴池建设使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公共浴室卫生标准》,公共用具消毒达标。小美容美发店建设使用符合《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要求,理发、美容用品消毒达标。小歌舞厅和小网吧建设使用符合《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要求。小旅店建设使用符合《旅店业卫生标准》要求,设有专用的清洗消毒间,旅店用品消毒达标。(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整治单位卫生。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开展行业卫生和单位卫生清洁活动。按照管行业、管卫生原则,组织好各自系统的行业卫生整顿,统一安排行业内部卫生大扫除和病媒生物综合防制活动,全员动手,清脏治乱。特别是住建、交运、商务、市场监督管理、卫生、水利、教育、环保、旅游、供销等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所属行业和系统内部卫生综合治理,提高卫生面貌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强化病媒生物防制。

时间安排:2022年,全县14个乡镇以鼠为重点的“四害”密度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到2025年,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任务分工:一是落实综合防治方针,加强鼠害环境治理。以消除鼠类繁殖和栖息场所为目的,搞好室内外卫生和环境清理整顿,减少鼠类的栖息场所。单位和居民区室内外物品要摆放整齐;特殊行业单位的大小仓库、营业室地面要硬质化,并达到卫生标准;鼠洞、墙缝一律堵死,下水道口要加盖;餐饮、食品单位及食堂、宿舍、居民等,严禁乱泼乱倒剩饭剩菜,断绝鼠粮;居民的小棚子要经常清理和整顿;单位日产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社会垃圾要及时清运;人防工程、供热地沟、污水井、公共绿地和公园等,要保持清洁。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特殊行业的库房、物品必须搞好垫离,设防鼠门、防鼠板,通风口必须加铁网罩。各行各业每个单位要设置足够的毒饵盒和捕鼠工具,并要把防、灭鼠设施承包到人,严格管理。二是加强鼠药管理,科学合理使用。严禁一切单位和个人经营和使用其他违禁灭鼠药品。要详细宣传和讲解灭鼠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医疗单位要充分做好鼠药中毒的急救准备工作。鼠药的投放要到位、有效,不得乱撒乱扔。要投放到鼠类经常活动的场所,尽量避免投放到明处,投药量室内要达到每堆15克,15平方米投放2堆,重点为1—2楼;室外环境和较大公共场所,50延长米设一个毒饵站,将鼠药投放到鼠洞和毒饵站内,每个鼠洞投放15克,每个毒饵站投放30克。投药后,要跟踪检查,缺药的部位要及时补上,对死鼠要妥善处理。三是切实开展好灭鼠前、后鼠密度调查工作,做到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灭鼠工作。鼠密度和鼠种分布调查由县疾控中心负责落实,并要建立长期的鼠情监测网络,掌握各行业、单位和不同环境的鼠情动态,为灭鼠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乡镇政府要对灭鼠各项经费予以支持和保障。(责任单位:县爱卫会、县卫健局等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倡导和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时间安排: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多维度、全方位推动形成讲文明、铸健康、守绿色、重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从源头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筑牢传染病防控屏障。其中:到2022年,每1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2名;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力争提高到20%;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力争达到3.3名。具体任务分工:

1、培养文明卫生习惯。一是组织街道、社区、专业机构开展健康科普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广泛宣传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重点流行疾病防控等卫生健康知识,进一步固化群众在肺炎疫情期间形成的正确规范洗手、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文明卫生习惯。二是实施文明餐饮行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餐饮行业广泛开展文明餐桌行动,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革除滥食野味陋习。三是实施健康习惯教育行动,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为全社会文明卫生习惯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实施文明习惯监督行动,通过设立“文明引导员”、“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等监督平台,不断健全完善有效的鼓励激励机制,充分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形成长效监督机制。(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民政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倡导自主自律健康生活。充分利用爱国卫生月等各类活动,发挥权威专家作用,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掌握健康技能,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针对妇女、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人群及其关注的健康问题,做好精准宣传和健康干预。以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干预,科学指导学生有效防控近视、肥胖等。利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手段,开展参与式健康活动,推广使用家庭健康工具包。加快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教育局、县文旅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3、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一是积极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二是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引导群众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倡导珍惜水、电等资源能源,树立爱粮节粮等意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三是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四是倡导使用环保用品,推动塑料产品替代和限制使用,加快推进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的限制禁止工作,解决过度包装问题。(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环保局、县交运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广播电视台、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4、促进群众心理健康。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形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健全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传染病、地震、洪涝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心理健康;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三是强化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为辅的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专业培训,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发挥中医药在特色康复能力中的突出作用。加强县级以上中医院康复科室的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康复技术。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病等,制定并推广中医康复方案。鼓励研发中医康复器具,开展中医康复技术人才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的融合。(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文旅局、县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6、深入开展卫生城宣传。采取在办公楼体、城市出入口、公路两侧、街路、游园广场、桥梁护栏、商场市场、沿街单位、物业小区、街道社区等公共区域悬挂卫生城宣传条幅,以及在各类电子屏幕播放卫生城宣传内容,凝聚和动员社会各界与广大人民群众巩固省级卫生城成果,加快国家卫生城创建步伐。(责任单位: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七)努力创建卫生城市、卫生乡镇。

时间安排:到2025年,镇力争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硬件标准要求,具备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申报资格。全县国家卫生乡镇的数量力争达到2个以上。省级卫生乡镇的数量力争达到5个以上。

任务分工:一是加大创城力度。要下功夫研究和建立省级卫生城市(县城)长效管理机制,全面系统地加强建设和管理,消除缺口、弱项和短板,确保顺利通过省里组织的每一次复审。在此基础上,要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标准》,努力提升现有成果,进一步加强城市(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行业卫生整治和监管,逐步向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的标准迈进。二是加大创镇力度。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村庄规划编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发生的明显转变与提升,加大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和省级卫生乡镇(村)的力度,积极开展创卫达标活动和创卫申报工作,为推动发展创造更多更大的优势。三是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将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健康建设的有力抓手,采取有效举措,不断完善城市卫生健康、法治、教育、社会保障、交通、食品、药品、体育健身、养老服务各领域的综合策略和干预措施,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责任单位:县爱卫会、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八)加强爱国卫生保障性建设。

时间安排:2021年,街道和社区、乡镇和村全部建立专兼职爱国卫生队伍。2022年,建成一批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食堂、健康主题公园样板。

任务分工:一是加强基层爱国卫生队伍建设。以基层爱国卫生工作人员为主,以家庭医生、计生专干、专业社会工作者、物业服务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兼职爱国卫生队伍为辅,推进街道和社区、乡镇和村爱国卫生网格化建设,健全基层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壮大基层爱国卫生工作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动员优势,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一线基层组织贴近群众、发动群众优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捐赠、义务劳动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爱国卫生活动。三是加强健康细胞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早日建成一批特色样板,通过现场会、交流会、新闻报道等方式加以宣传推广,辐射带动健康细胞建设快速发展。四是加大爱国卫生工作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指出的“各乡镇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部门设置、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爱国卫生工作体系。(责任单位:县爱卫会、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教育局等县直有关成员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改善城乡环境、预防疫情疾病、维护人民健康、助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疫情防控和“一区三城”建设。各乡镇政府、县直部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机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顶层设计、通盘部署、统筹指挥、协同推进、奖优罚劣”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任务有效执行,问题及时整改,目标如期实现。要按照全县的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乡镇、本部门具体的工作方案,确定目标任务、责任分工、时间安排、保障措施,明确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将各项工作安排到位,落实到位,确保有章可循、落地见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是《国务院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和《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方案》确立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我县爱国卫生运动补短板的重点工作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以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合力攻坚,持续发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特别是住建、城市执法、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主动扛起责任,充分发挥职能,牵头抓好各自领域、各自行业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全县的城乡环境卫生2021年取得实质性转变。要突出环境卫生整治范围的全面性,将居民区、主次街路、背街小巷、公厕、公路铁路沿线、公园广场、景点景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乡村道路、乡村河道、田间地头、农贸市场、早夜市、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快递物流、马路加工厂、修车场、立交桥下、拆迁地块等区域和部位,全部纳入整治范围,消除整治盲区和死角。要突出环境卫生整治效果的彻底性,健全完善长效保持机制和巩固提升机制,严防整治成果反弹反复,严防脏乱差现象发生循环。要突出环境卫生整治力量的广泛性,组织发动所有环卫专业队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市场监督管理队伍、重点场所卫生监管人员、环卫、园林、市政、河道、物业监察人员、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屯干部群众、志愿者、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全部参与到整治城乡环境、管理城乡环境、监督城乡环境的活动中来,壮大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正能量。

(三)加强督查考核。各乡镇要建立督查考核机制,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调研、现场办公等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县爱卫会组成联合督查组,对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爱国卫生工作推进情况实施督查,依据组织是否得力、进展是否明显、成效是否突出等标准,给予相应的表彰、通报批评或约谈,确保工作部署政令畅通,工作安排原样落实。要畅通社会和群众监督渠道,认真受理和整改群众反映的客观问题。要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布局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2002年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逐步规范与完善。在坚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实践,尝试在《城乡规划法》权限下,通过增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层次来统筹中心城区与绿地建设,以期达到构建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目的。

一、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内涵及规划目标导向

我国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内涵可理解为城市规划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乡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起到美化城乡作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其主要目的应是从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构建支撑乡村区域与中心城区的绿地体系框架与结构、弥补中心城区内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与游憩功能上的不足,并引导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绿地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城乡绿地一体化的实现。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目标导向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沟通中心城区绿地和市域绿地,弥补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市域绿地系统跨度过大的缺陷,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过渡、联系的作用[1]。

2)深化与细化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的管控,保障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健康的有序发展。

3)有效保护与管控城市规划区内对未来城市结构布局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的生态保障区与敏感区绿地,防止城市连片发展,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们认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应作为一个独立规划,需将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整体纳入,从结构与城乡互动层面进行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重点针对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内的绿地进行布局,从而有助于增强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城市规划区绿地分类探讨

城市规划区绿地分类的科学性与指导性有利于适应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与发展对绿地的需要,有利于积极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用地无序扩展、人口大规模集聚以及因城市化带动的农业土地流转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对城市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与挑战。笔者在河南省南阳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对城市规划区绿地分类进行了探讨,结合南阳市城市规划区自然与人工空间特征,以及南阳市总体规划的管制要求,将南阳市城市规划区绿地类型按功能划分为5大类18中类,并依此进行了绿地分类分级空间管制规划,其5大类含义分别为:

1)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典型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和培育地区,主要包括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此类属于禁建区。

2)乡村旅游与游憩类绿地:该类型是指乡村地区以提供观光游览、娱乐健身、休养疗养、旅游度假、郊游探险等户外游憩活动为其主要功能的地区。此类属于禁建区与限建区。

3)人居生态保障类绿地:该类型是指能够控制与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保障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与安全的生态保护与培育区,起到卫生、隔离、安全防护等作用的自然与人工林地与林带。此类属于禁建区与限建区。

4)园林生产类绿地:该类型主要指位于城乡建设用地之外,为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供给苗木、花草、种子等的各种独立苗圃等(不含基本农田区苗圃及临时苗圃)。此类属于禁建区与限建区。

5)城乡建设用地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城市、镇及乡村建设用地内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各类绿地类型,其含义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前4类保持一致,相关要求按国家规范执行。此类属于适建区与已建区。

从南阳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来看,此种分法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目标导向,协调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深化与细化了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目标。

三、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在南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空间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1、二个“优先保护”: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2、三个“自律”:(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3、五区连通: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4、网状结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绿道修复与重构手法,优化配置绿道结构,并使绿道网络化,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达到培育多样性物种和营造丰富景观的目的。

5、绿色产业化:在强调严格保护并不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前提下,依托各类“绿色生态工程”,活用与绿色利用生态与景观资源区,构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绿色旅游服务体系及绿色产业链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