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科病人护理要点十篇骨科病人护理要点十篇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3:54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1

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于其他患者的心理特点,所以医务人员在进行护理前,必须要了解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1角色转变

骨科患者多数是突然遭遇到变故,导致出现病患,这时候多数患者来不及转换角色的突然变化,尤其是对于生活、工作和家庭生活,这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所以,突然遭遇到变故的骨科患者经常会表现出突然的情绪紧张、容易发怒、对于社会生活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是对生活产生抑郁的情绪。

1.2不能自理产生的自卑心理

骨科患者通常会影响个人正常生活,需要他人的照顾。由于康复所需时间较长,或者会面临长期卧床的状况,生活上不能够自理,需要专人进行照顾。同时,患者治疗过程中会花费数额不小的金额,长期下去,多数患者容易变得过于敏感,对于身边人的表现或者话语,产生极易自卑或者暴躁、抑郁的状态。

1.3对治疗恢复失去信心

骨科疾病恢复所需时日较长。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会选用石膏夹板疗法,长期下去,骨科患者的骨关节有可能会变得僵化,附近的肌肉群产生萎缩。而,骨科疾病的治疗见效比较慢,如果患者心态不够好,很容易产生失去治疗疾病的信心。并且会伴随着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比如对疾病的康复表现出焦虑的状态,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悲观的情绪等。而这些都会对顾客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所以,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能了解病患的心理上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突发变化,帮助患者正视自身发生的变化,正面面对疾病。

2人性化护理的建设

现代医疗,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尊重。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因此,进行人性化护理时,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2.1提高人文护理技术能力

首先是提高医务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能力,这也是对医务护理人员最基本的业务要求。医务护理人员要做到将理论书本知识同患者实际相结合,用书本知识区指导患者实际的护理过程,尽可能的给骨科患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

2.2手术前后的护理环节

第一方面,在骨科手术前,骨科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让患者真正了解自身的情况,以及手术的基本情况和手术后可能会面临的情况,并且要尽可能的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让患者对于手术不要过于恐惧。引导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的疾病,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最大限度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在手术之后,要给与骨科患者必要的镇痛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在手术后所感受到的疼痛,并且在心理上给与患者一定的支持和安慰,给患者进行有效的手术后的心理指导。

2.3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现代社会医患纠纷、医患矛盾突出的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信息沟通不畅,所以才引起一定的矛盾。所以,骨科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患者家属做好有效的沟通,将病患的诊断信息、治疗信息方案和修复信息等及时告知病患及其家属。在术后,骨科护理人员要注意做好对病患心理重建的信息沟通,细心呵护病患的身心,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的相互理解。

2.4康复预后的人文关怀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2

【摘要】基础护理工作对骨科病人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效果。

【关键词】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职业道德;健康教育

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不同于其它科的病人,由于患者起病急、病程长、活动少,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和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就非常重要。

骨科病人的特点:

骨科病人大多由意外事故急诊入院,事起突然。因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及相关疾病知识。而且病人年龄跨度大,从婴儿到老人都有。骨科病人多需卧床休息或有自理能力下降,住院期间护士需协助其生活护理及培养其自理能力,又由于骨科的病种多,手术方案不一,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器械的应用层出不穷。更是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应引起我们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针对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案,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这样就增加了疗效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及康复锻炼技巧,同时也对我们新时期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

1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自觉认真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2)护士应具有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及时解决病人中存在的护理上的问题

(5)以护理质量监控结果,作为评价每个护士年终工作总结的硬指标。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尤为重要。任何小的疏忽都有可给病人造成并发证。因此,护士长必须对每一个护士的技能、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做到心中有数。对护士工作应有真对性的进行随时检查、其结果进行量化管理、到年终进行总结表彰。对低分者应进行末位淘汰制,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一护士真正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责任之重大。

通过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我们使护士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让每一位护士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提供给病人清洁舒适的医疗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这样,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使护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中应当重视的。

2健康教育

(1)实施方法。出面法,将科学技术状况、骨科病人的医学知识、住院须知等制成挂板和宣传栏。将比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制成图文并配以通俗易懂宣传卡片或手册,供患者及家属阅读,以达到向患难与患者、家属宣传的目的。

(2)讲授法。专业护士利用下病房的各种机会,用口述形式根据具体病情对患者与家属进行教育,并鼓励患者提出心中的疑问,就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使教育信息的沟通实现双向性,提高教育效果,时常向病患及家属进行治病常识,自我保健等知识的讲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3)现身说教法。对患同种疾病的患者,选择康复性的典范现身说教,介绍经验,对解除患者顾虑,提高治疗信心具有很好的效果。

(4)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将用药的情况,自我护理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等不易掌握的知识应给予患者具体的示教与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等。使患者获得感性知识。

3健康教育的内容

骨科患者的病情及护理要点随不同治疗时期而不断变化,其健康教育也必须结合这一特点来实施。

(1)入院教育,患者一入院,检查诊断病情后,就要对相关疾病的病因、证状、治疗现状等向患者进行介绍,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一大概了解,并针对患者起病急,心理准备不足的特点给予指导,消除患者心情急躁、怒愤、担心、忧虑等心理,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术前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内容、目的、注意事项、利弊关系及不良卫生习惯影响等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在治疗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3)术后教育,手术后应及时向患者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注意事项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指导等护理要点,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康复教育,康复期应重点指导患者及时正确地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对锻炼方法,时机给予具体指导,促进功能恢复,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5)出院指导,包括患者的继续治疗、用药方法、功能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返院复查的时间,应付疾病变化的策略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的转变,医院的护理工作除了应重视基础护理、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外,护理的范畴正在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全民保健护理的方向转变,因此,只有将健康教育很好地贯穿于骨科护理,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骨科病人的康复就又多了一层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理专业内涵.中华护理杂志,2005

[2]黄津芳,王玉荣.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调适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9

[3]陆静波.骨伤科护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出版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3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晨

【参考文献】

1童小峰.骨科护理的新趋势及对策.河北医药,2003,25(1):62-63.

2许红潞,张瑞芳,陈晓玲,等.从“骨关节十年”谈专科护士发展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4.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4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科又是疾病治疗残疾率最高的科室,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使伤残率降低,我院骨科从2000年开始,即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从2001~2003年,在我院住院的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胫腓骨骨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几个病种患者共230人。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两种方法,实验组进行系统化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即为健康教育组,对照组即为非健康教育组,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并对他们进行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功能评价。具体方法是:可利用解剖图案、模型、各种资料等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形象化教育。患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胫腓骨骨折、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多需要卧床休息,护士有责任帮助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应教会患者尽早床上活动,以增加舒适程度。对正在搬运中的四肢骨折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时,教会家属在牵引状态下搬运,并讲清其意义在于减轻疼痛,避免加重血管神经损伤。对股骨颈骨折的教育内容除常规的疾病知识外,应体现个体化因素。老年患者应以预防各种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静脉栓塞等为重点,并教会患者和家属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掌握必须的技能,以便出院后可继续得到治疗和护理。对中青年患者而言,重点应如何指导预防肌肉萎缩,加强股四头肌锻炼,使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有信心。同时把上述几个病种手术前后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和康复计划编印成册发给病人,不能阅读者由护士进行讲解。

2结果

见表1

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骨折病、心理障碍

统计结果显示:p<0.005,健康教育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功能康复上与非健康教育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明显优于非健康教育组。

3讨论

3.1心理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常被忽略

骨科病人由于发病突然,从一个正常人突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2健康教育在并发症的防治上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骨科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静脉栓塞等)的健康宣教,告知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必需掌握的技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采用气垫床并在床头挂上防治并发症的小册子,病人随时阅读询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一例发生褥疮。

3.3健康教育在疾病康复和功能锻炼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5

随着医学发展,高新技术时代的到来,骨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手术方法和器械日益更新,骨科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面对这一形势,骨科护理人员迫切需要提高和更新专科理论和护理技术,那么,如何适应骨科护理专业发展,是摆在每位骨科护士面前的紧迫问题,在此,谈谈骨科护士的继续教育。

做法:

1 强化骨科护士继续教育的意识:明确骨科护士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不仅是护理人员梯队建设的铺路石,也是提高护士应变能力的加油站,更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2 制定骨科护士继续教育计划:对不同职称的护士进行不同难度和深度的专科理论和技能培训,熟练掌握骨科常用护理技术、骨科常用治疗技术及护理配合、骨科护理概论(如骨与关节的解剖与生理、骨折的基本知识、骨科病人的护理评估、常见症状及护理、营养护理、康复护理、常用药物护理等),逐步掌握专科各疾病护理。

2.1 定期进行业务学习:除了学习对常见病的护理外,还要对新业务、新技术进行专科护理讲课,借鉴他人的护理经验、掌握新的专科护理方法,并进行多次ppt讲课,使护士们了解新的理论和技术。

2.2 定期进行护理查房:通过对病人病史的熟悉及汇报,和病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快速地提升了护士的床边综合能力,并且找出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加深护理人员对骨科常见护理问题的认识,更好地掌握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

2.3 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针对病人情况,由护士提出护理难点及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便于护士系统的学习该疾病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

3 做好知识的巩固:运用晨会提问的方式,对专科护理知识进行提问。一人回答,另外一人补充,最后由护士长全面点评。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10年1月,我科收治骨科手术病人287例,男180例,女107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44.8±12.9)岁。病人住院时间10~18d,平均住院时间(14.9±3.2)d。其中,股骨颈骨折39例,上肢骨折58例,股骨干骨折53例,胫腓骨骨折38例,腰椎间盘突出56例,骨肉瘤21例,半月板损伤12例,结核性骨折10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学历76例,高中及大专学历98例,初中及中专学历为59例,小学以及以下学历为54例。职业:农民87例,工人102例,干部73例,学生22例。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167例,对照组12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疾病构成、职业与学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骨科护理路径,其主要内容如下。

1.2.1术前护理

病人收治入院时,主动与其进行交流,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过分的担忧。介绍科室情况,何时进行相关检查与治疗,检查的相关注意事项。

1.2.2术中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手术器械的多样化,术中护理配合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我们对试验组护士定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相关手术器械的拆卸、使用,从而达到术中与医师完美配合,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1.2.3术后护理

无论病人采用何种手术固定方式,均密切观察病人术后肢体运动以及血供情况,经胸腹手术的病人保持引流通畅,对病人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控。

1.2.4心理支持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出现焦虑、恐惧的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及时鼓励和支持,提高病人治疗信心。在术前教育中,重点考虑病人的心理接受能力。对不同年龄病人,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病人心理恐惧程度。

1.2.5康复训练

对病人讲解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指导病人肢体制动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锻炼,并对病人及其家属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消除病人对康复训练的恐惧。对卧床时间长以及肢体活动受限的病人进行肢体姿势的摆放,使病人保持良好的生理曲度,身体得以放松,缓解身体疲劳。

1.2.6健康教育

对病人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其明白病人术后家庭护理内容以及康复训练的指标。

1.3随访

病人随访8个月~2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年7个月。

1.4评价指标

分别于病人入院时、手术前、术后1周以及6个月后随访时对病人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病人治疗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3],并对病人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主要对病人肢体肿胀消退情况、患处的感觉、肌力以及关节活动度等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并对病人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病人HamD量表评分比较(表1)

2.2两组病人Hama评分比较(表2)

2.3两组病人相关并发症比较(表3)

2.4两组病人疗效比较对两组病人术后进行X线片检查,并根据术前以及术后X线片比较,对病人疗效进行评价见表4。

3讨论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7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对策

骨科是个高风险的科室,预防和减少骨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是骨科护士长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骨科护理质量的保证,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把风险管理的方法应用于骨科护理中,客观评估风险的因素,落实风险管理的对策,可最大限度的预防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骨科护理中风险因素的分析

1.1护士因素:由于低年资护士增多,临床经验不足,专科知识贫乏,协作精神差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风险事件的发生。如护士在处理车祸、打架斗殴患者是,缺乏沟通的能力和技巧,难以应对患者和对方的问题,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护士专业知识贫乏,对患者潜在的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没有做好预防措施,导致坠床、管道滑脱、褥疮等事件发生。另外,护士自身法律意识薄弱,不注意护理文件书写中的法律问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重操作、轻记录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

1.2患者因素: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工作正常开展离不开患者的密切配合与支持。骨科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恐慌、焦虑、暴躁、忧心忡忡等心理问题,对诊疗过程中的常规程序产生认知偏差。认为术前检查是增加医院收入,术前准备是故意拖延,而将怒气发泄给护士,如护士处理不当,易造成护患冲突。或者患者对部分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骨折期望过高,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导致纠纷的发生。

1.3管理因素:护士长是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对护理质量高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对不正规操作视而不见,对急救设备、物资管理不善,对护士缺乏职业素质和法制教育,以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合理等管理缺陷都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2风险管理对策

2.1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2.1.1加强护士的业务素质: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应对自如,防止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护士长要把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使命,常抓不懈,帮助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谨、务实、慎独地工作作风。教育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快乐工作,对自己负责,对患者的安全负责。

2.1.2增强护士法律意识:每月组织一次护理风险事件分析讨论会,对发生的风险事件不遮不掩,作为沉痛的教训,让护士了解事故的原因,诉讼程序,处理结果等,启发护士如何在工作中规避纠纷的发生。极大的促进了护士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使护士明确了“可为”及“不可为”的范畴。

2.1.3提高护士对骨科风险的识别能力: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发生护理风险的常见原因。护士长对骨科主要风险及常见原因提出预防措施,要求所有护士熟练掌握,在临床护理中严格认真落实,提高护士识别骨科风险的能力,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转移和规避风险:患者入院宣教、手术、麻醉、输血、以及一级护理巡视等等,由患者及家属签字,对预期和潜在的风险告知患者和家属,通过有效地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互相理解共同承担风险。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

2.3细节管理:确保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特殊病人的管理。重点时段是指交接班时间、午间值班、夜班、休息日、节假日,这些时段护士少,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而出差错。重点环节是术前、术后、危重抢救等较繁忙处理较多的环节。重点人员是指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病情特殊变化的病人、新护士、进修实习护士、常出差错护士以及情绪不稳定的护士。特殊病人是指转科和转院的病人、有意见或医疗纠纷倾向的病人、领导关照的病人、同事的亲朋好友病人等。实践证明,这些人员身上往往存在不安全因素[1]。护士长要对重点时段和重点人员加强跟踪检查,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对手术病人佩戴腕带,对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特殊病人进行床头交接班,建立一级护理巡视单,悬挂护理安全警示标记等措施,以保证了各个环节的细节工作,有效地预防了骨科风险的发生。

2.4健全骨科的应急预案:针对骨科突发事件、大型车祸事故多,建立了突发事件报告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组织培训急救演练,提高护士急救技能。对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急救药物、设备使用熟练掌握。急救药物、设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维护,每班交接,处于备用状态。

2.5重视护理记录书写: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一旦发生护理纠纷,护理记录被封存,不能修改。因此护理记录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认真进行书写。有问题随时记,病情有变化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特殊用药、手术前后随时记。护士长每周进行一次护理记录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奖惩分明,不断持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3小结

把风险管理应用于骨科护理工作中,通过对骨科风险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和规避风险,积极创建护理安全文化,确保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获得身心安全。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8

关键词:认知疗法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1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62-02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要求的逐渐增加带动了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水准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极大,是临床医疗活动的核心环节。而骨科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会伴有一定程度的疼痛,而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一直是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重点。在骨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护理中加以开展实施认知疗法,对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以及提高骨科临床护理效果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患者的SDS中的数据变化得到体现。因此,对我院骨科收治的90位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认知疗法的护理,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2年10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中进行选取,从中选出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年龄区间均在27~63岁的区间范围内,男性42例,女性48例。所选患者的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有31例,高中文化水平的有27例,大学及以上的有27例,文盲5例。上述患者的其他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认知护理。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通常具有疼痛、病程长等特点,且大多需要患者长期卧床,因此患者可能产生焦虑、恐惧以及无助的心理。长期处在不良情绪中,对患者的治疗护理进程大打折扣,甚至会延误病情[1]。因此,护理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充分注意到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针对患者的需求和个人特点,对其开展心理认知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慢性疼痛相关概念的解释,使患者对疼痛和疾病有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加强功能训练,加快康复速度。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基本情况,介绍患者功能的康复情况,并说明该病康复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告知患者进行功能性训练对康复的重要意义,加强患者配合力度。在不同的治疗阶段,让患者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

1.2.3开展健康宣教。在对骨科慢性疼痛病人开展认知疗法的护理工作中,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内容。护理工作者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加强健康教育,对疾病的相关概念、疾病的进展以及疾病恢复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要详细的阐述。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疼痛相关知识,提高病人对慢性疼痛的认知水平[2]。此外,护士也应对患者传授基本的骨科保健知识,加强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从而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1.3统计学分析。根据所选取的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结果

经过对上述患者进行认知干预的护理服务之后,患者的抑郁程度较护理治疗开展之前有所下降,且与护理治疗前相比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p

3讨论

骨科慢性疼痛疾病患者在经历过治疗之后的恢复过程中,由于自身组织结构的缺失而产生的一种时间较长的疼痛感,且疼痛的部位大多在骨组织上,对患者的情绪及主观认知均带来了不快的感受[3]。许多患者因为惧怕疼痛而不接受专项治疗,如物理治疗方法和功能锻炼等,这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进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延滞,而且还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影响,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4]。这种治疗方法的本质是以人文本,主要是通过在护理工作中加入认知性的干预措施来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不仅要遵照医嘱来实施常规护理内容,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情绪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可以通过增强护患交流等措施,改变患者对疼痛和疾病的不良认知,从而使患者更加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以降低患者的心理抑郁程度。

在对本研究中的90例骨科慢性疼痛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工作人员要和患者之间有充分交流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患者在心理上减少对所处环境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以降低患者抑郁发生的概率。此时护理工作人员要照顾到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对疾病和疼痛进行正确的认知,并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工作,从而减少病情恢复的时间。在健康教育方面,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讲述最基本的疾病情况,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对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防治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对患者传授基本的骨科保健知识,加强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消除患者的顾虑。

参考文献

[1]王志珍.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2)

[2]江晖.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10)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9

1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不足

1.1护理预见性不足,有章不循易引发风险

在遇有多发伤、复合伤等一系列严重创伤的患者入院,由于伤情严重、复杂病情变化迅速,这时,就需要护士有综合分析能力和全面的理论知识,果断地采取措施,然而,有的护理人员却不懂得急诊创伤抢救程序,甚至于机械化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时,简单地被一些易于观察的伤情所影响,进而疏忽深部的隐蔽的或甚至更加严重的创伤的存在,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病情的发展。如车祸导致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有明显的肢体畸形、肿胀、出血等一系列症状,此类病情易被重视,然而,却容易忽略腹腔脏器损伤出现的体征与症状。

1.2环境管理不完善,易导致二次伤害事故发生

四肢骨折或有损伤的患者,行走不便或需要借助拐杖行走的患者,常常因为地面湿滑而发生摔伤容易造成骨折再折;老年、小儿、精神障碍、神志不清的病人易发生坠床等事故。病情危重、疑难手术后、年老骨折的病人,由于质量督查不够重视,生活护理落实不到位,常常在康复过程面临巨大问题,而长期卧床的老年骨折患者,由于护理室内灯光照明较暗、卫生条件较差、通道标识不明确等原因,也极其容易出现磕碰、跌倒事件,造成二次损伤,影响病情康复。

1.3药品的数量与质量管理监控不严格,物品设备管理松散

医疗药品实际存在的药品数量可能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所规定试验用药品用量不一致,因而,不能够准确地计算病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而,可能会影响到临床试验结果准确性,例如,某降血糖药物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护理人员在回收病患的剩余药品时,却发现依照患者的服药天数计算,回收的药品数目不对,反复询问,病患却始终回答自己一直按时服用,并没有漏服,因此,在每次发放药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当着病患的面打开药品包装,认真清点药品数目,并详细记录。

2针对骨科护理常见问题的防范对策

2.1培养骨科护士预见性,强化骨科护理中安全管理

扎实的医学基础护理知识以及专科知识,是培养护士的预见性护理思维的根本。对不同临床类型的患者的抢救案例及时进行总结,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运用专科知识和护理程序,找到存在的以及潜在护理问题,培养护士的观察力,并提高具有预见性的护理思维能力。

2.2完善护理环境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护理过程中应该尽量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换药室、检查室、病房前必须设有标志,过道走廊、室内、无障碍,地板平坦干净,清洁人员在拖地后,应立即擦干,以保证地板的清洁、干燥,以防病人滑到,造成事故;在有需要使用拐杖的病患时,应该教会病人在使用拐杖时,如何防止跌倒,对老年、小儿、精神障碍、神志不清的病人加床栏。各种医疗护理设备、急救药械必须检查交班,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转,以保证护理安全。

2.3落实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物品管理力求规范

骨科病房内,患者的病种较多,急诊和大型手术较多,护理工作繁琐,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比较重,在此情况下,按照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医药用品进行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就尤为重要。

(1)病房内医药用品均要求定点放置,所有医药用品均有标准限额,每天由指定的护士清点,并按要求填写交接。对高危药品应该使用高危药品的警示标识,并按要求严格控制输液流速,严格核准并执行医生嘱咐。护理人员应熟悉病区内药物存放的位置、数量,并定期检查,内服药、注射药、外用药必须分开放置,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2)病房内所有医药用品均分类存放,柜外贴有标签,便于医生存取。护士长则起监控作用,对工作进行及时督查,以权力下放的形式,使得全员参与,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信任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护理工作人员的互相合作,不至因医药用品问题影响工作效率。

骨科病人护理要点篇10

关键词:量化健康教育 小儿骨科 功能完全恢复比例骨性愈合比例畸形愈合比例骨折断端错位比例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小儿骨折作为小儿时期多发病以及常见病一种,疾病类型主要体现为上肢骨折方面[1]。因为小儿时期呈现出较好的骨头柔韧性,表现出生长快速以及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对于小儿骨折患者而言,如未表现出严重错位情况,则不会使其关节正常功能受到影响[2]。小夹板外固定术获得广泛运用,在实施外固定过程中,需将小儿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力度有效加强,以提高其医护依从性[3]。本次研究将我院小儿骨科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探析采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以及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可行性,以实现小儿骨科患者预后提升以及疾病恢复。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小儿骨科收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2.2~12.3岁,平均(6.13±1.15)岁。对照组女16例,男24例;年龄2.3~12.4岁,平均(6.15±1.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呈现出上肢骨折;(2)骨折通过X线拍摄检查等获得有效证实。

排除标准:(1)家属对于研究要求不遵从;(2)患有先天性疾病。

方法:(1)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在患儿日常治疗、晨间护理、护理观察以及巡视病房期间,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就系列知识对患儿与家属展开对应指导,合理完成随机健康教育工作。(2)试验组采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合理完成骨折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对患儿家属进行免费发放。治疗内容主要包括骨折诱因、小儿时期骨头特点以及骨折后的一系列处理方法等,对于骨折相关知识,确保患儿与家属可以合理掌握。此外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将巡视力度加强,就患儿患肢末端正确观察给予指导,防止呈现出外固定过松或者过紧现象,就外固定必要性以及意义对患儿与家属进行讲解,对于患儿不合理要求禁止家属给予迁就,避免呈现出系列骨折并发症现象;于骨折恢复期,就一系列功能康复锻炼对患儿以及家属进行指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并且合理完成出院指导,就复诊时间进行告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及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小儿骨头特点以及骨折后观察护理)。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比较:试验组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比较[n(%)]

两组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家属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掌握率、小儿骨头特点掌握率及骨折后观察护理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临床比较[n(%)]

讨论小儿骨折作为常见病一种,临床治疗期间,因为患儿年龄较小,对于夹板约束持以拒绝态度,并且诸多家属对患儿过于担心,惧怕患儿呈现出畸形愈合以及骨折愈合欠佳现象,所以不但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使患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此采取有效方式展开护理干预,存在显著意义,以使患儿依从性提高。传统护理方式主要将医嘱作为中心,无法对患儿综合情况进行有效顾及。在此种情形下,确定新型护理模式展开对应护理干预,意义显著。

临床针对小儿骨科患者实施护理期间,有效运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就小儿时期骨头生理特点、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以及骨折后外固定系列方法等,对患儿与家属进行认真讲解,并确保家属能够充分掌握,从而对患儿病情康复有效促进[4]。此外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护理工作,可以充分避免患儿不必要损伤,获得理想骨折护理效果[5],最终促进小儿骨科患者综合表现改善。

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以及骨性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小儿骨科患者家属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掌握率、小儿骨头特点掌握率以及骨折后观察护理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量化健康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可充分做到以患儿为中心,能够依据骨折患儿具体情况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护理期间确保有计划进行,可将家属针对疾病了解程度显著提高。对于治疗工作重要性,确保患儿家属可以充分了解,从而对于医护人员工作做到积极配合。通过积极交流,可将同患儿之间距离有效拉进,将患儿信任感显著增强,使患儿依从性显著提高,对患儿疾病康复发挥明显促进作用,充分证明量化健康教育方式运用于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量化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运用,可使小儿骨科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显著提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有效降低,并将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小儿骨科患者预后提升以及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王辉.耳穴埋豆联合基于互动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对小儿骨科术后疼痛及健康知识通晓情况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0,35(14):2194-2197.

[2]王亚茹,张茜,王利杰.治疗性沟通联合量化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骨科围术期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0):142-143.

[3]陈晶晶.互动健康教育运用于小儿骨折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健康之友,2020,1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