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十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十篇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6:12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30-02

我国首部专利法实施已近30年,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不可逆转,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无论是在进行研发创新、引进技术,还是在吸引资本投资、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均离不开知识产权支撑。知识产权从创造、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2012年04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在东兴证券第一届中小市值企业投资论坛上表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大多缺少系统化、规范化高效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而没有充分发挥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为了帮助企业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2年04月发起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并于2013年02月07日正式。令人惊喜的是,在此前我国一些地方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地方标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发起制定的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于2008年05月08日。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发起制定的《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于2011年12月31日。这三个规范均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指南。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典型版本“管理规范”的比较分析,提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1标准的结构型式对比分析

从标准的整体结构上看,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完全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iSo9001:2008)的结构型式,各章节和条款的编排也基本相同,将标准分为各过程加以描述,以过程方法实现整个标准的管理要求。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则仅是参照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结构形式,内容编排基本相近,也以过程管理来实现整个标准的管理要求,简化了部分管理过程;《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的结构型式则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要求,参照我国通用技术规范的结构型式,以要素规定管理要求,采用要素管理的方法。前两个结构型式的标准优点是:实施的通用性比较强,在企业管理体系框架内有较大灵活性,使用过程方法管理,可以更易于与企业内的其它管理体系相融合,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有效性和效率,但江苏省DB32/t1204—2008标准某些条款规定过于含糊(在下文第3部分中具体举例),可能会给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困惑;对于已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企业,采用上述结构型式的标准会更加易于建立管理体系也易于实施;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的优点在于各条款规定清楚,要素明确,更便于检查和评价,并在其附录a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标准对文件化管理的要求对比分析

任何管理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文件,实施过程的结果也离不开记录,所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必须对文件管理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在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4.2条款中对文件、记录的控制规定非常明确,特别是对企业知识产权会产生直接重大影的外来文件控制,4.2.4a)、c)条款规定极为严密,整个管理体系以一整套文件为依据加以运作,以一系列记录作为证据保障,确保整个体系运行轨迹清晰、有效。江苏省的DB32/t1204—2008标准,虽然有4.2文件控制条款,但只对企业内部的文件、记录作了宽泛的要求表述,而对极为重要的外来文件(如:复审委通知、审查通知、行政决定、司法判决、律师函等文件)则没有规定,这是个不小的缺陷。宁波的DB3302/t1042—2011标准,没有专门的文件控制条款,对要求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则分散在各要素的规定中,虽然在9.2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中对文件控制进行了规定,但档案管理规定并不能代替文件控制,且9.2条款中没有对文件的制定、审批、修订、外来文件的收集、文件分发、标识等加以控制,对记录的控制表述不明确。这可能与其标准本身的整体结构型式有关,因为任何技术性规范标准均没有文件控制的要求。

3标准的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对比分析

作为一个管理标准,其普遍适宜性与可操作性十分重要,它对标准的推广及实施的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iSo9001标准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有20多年,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和影响力,有赖于其普遍适宜性与可操作性。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数据,载止2012年6月30日,我国有各类认证有效证书631629份,其中iSo9001:2008管理体系198476份(江苏省29504份、浙江省22586份),如果加上已失效的53015份认证证书,总数突破25万份。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25万家(江苏近3万家、浙江2.2万家以上)企业建立了以iSo9001标准为基础的各类管理体系。国标GB/t29490—2013)采用iSo9001标准的结构型式,要求以过程方法pDCa循环管理模式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施方式相同、可操作性较强,企业有曾似相识的感受,适于企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也有利于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便于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美中不足的是在标准中找不到外包过程控制条款,而现实中,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申请、维护、保护等工作外包(委托)给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甚至还有把企业的所有知识产权管理也外包(委托)给中介服务机构的。江苏省的DB32/t1204—2008标准虽然也是参照iSo9001标准的结构型式编制,也强调过程管理,但标准某些条款让人感到规定不具体、难操作(如4.2.3;6.1.3;6.1.4等条款),也缺少“沟通”渠道的建立、“硬件资源”支持等内容,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稍逊。宁波的DB3302/t1042—2011标准采用的是要素管理模式,对于已建立iSo9001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可能有些别扭,不利于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但是由于所有工业企业都有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生产工艺标准、检测标准等),所以对于所有工业企业来说这种结构型式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同时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标准条款内容具体,有利于企业实施,可操作性较强,再结合附录a使用,也便于检查和评价。

4对体系持续改进要求对比分析

一个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一家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性和效率上。持续改进是一个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持续改进才能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和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的优势在于以pDCa循环的过程管理模式强调了改进的要求,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两个标准这部分的要求规定太过简单、宽泛,没有强调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纠正、预防措施,在具体实施时缺乏依据。《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最后的11.3管理改进规定则更简单。我们知道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侵权和被侵权,为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下获取效益,对比GB/t19001标准的持续改进过程,如果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缺少预防措施要求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各标准中对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无法替代建立预防措施要求。

5结论和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制订的指导思想,决定着标准的框架结构、实施模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标具有管理体系易于建立、便于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相融合、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是一部对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管理标准。

企业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时建议:(1)采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建立以过程方法pDCa循环持续改进管理模式;(2)进一步参照iSo9001标准要求,根据企业的规模、人员、已有的知识产权状况、企业发展战略等实际,结合现有的管理体制对标准过程进行删减和整合,以提高标准实施的效率;(3)在制定有关具体的实施方法时,建议将《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作为指南性标准加以采用,特别是其附录a更值得参考,以提高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S].2013-02-07.

[2]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S].2008-07-08.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2

 

关键词:信托;知识产权;利用;价值

知识产权利用的形式多表现为转让和出租。作为财产管理工具的信托却很少被人注意。中国信托企业也很少涉足知识产权信托业务。在著作权的利用上设计有集体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属于信托存在歧见。而商标权和专利权是否得以信托方式加以管理,存在疑问。本文的通过考察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中实践状况,发现信托能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信托将是信托业发展的新领域。

一、信托在中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

信托法颁布于2001年,此前的信托实践多存在于金融领域。信托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规制信托业,促进信托事业的健康发展。信托实践以金融信托业为主力,其他信托业务较少。令人费解的是,知识产权信托居然成为信托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观察的法律适用实践中,信托主要存在于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利用中。1992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时,信托很快成为著作权利用的形式。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性质,有认为是者,有认为是信托者。最高法院在一件复函中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的关系为信托关系。有人据此认为最高法院认可了集体管理的性质为信托。在该函件中,最高法院民庭称,“一、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会员)根据法律规定可就音乐作品的某些权利的管理通过合同方式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带有信托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合同约定,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规定在协会章程之中。二、根据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著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著作权委托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著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但音乐著作权人在其著作权受到侵害而音乐著作权协会未提起诉讼或者权利人认为有必要等情况下,依法仍有权提起诉讼。三、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之间因违反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有权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这一函件还难以完全确立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因为,委托人还可以对侵害其著作权的人起诉。在真正盼信托中,委托人是没有这一权利的。并且,著作权人和集体管理组织问的关系仅仅是有信托性质。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3

关键词:闽台合作;知识产权;司法协作;先行先试

近年来,随着两岸政治互信的不断巩固,两岸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司法保护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以下简称《司法互助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以下简称《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都只是综合性合作协议,对司法活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作出具体安排,两岸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司法保护仍缺乏专门性的法律规范,以致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台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案件时遇到重重障碍,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正常的民事交往,这与《司法互助协议》所确立的实现两岸司法公正、高效的初衷相去甚远。福建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可以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及闽台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基础,在管辖权、协助调查取证、裁判的认可与执行等司法协作方面先行先试。

一、当前两岸知识产权司法协作的障碍

目前,两岸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司法保护合作方面的主要障碍是:

(一)管辖权冲突造成的障碍

由于两岸民事诉讼管辖权立法和实践存在不少差异,随着两岸交往日益频繁,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冲突问题日益突显。管辖权问题不仅关系到程序法与实体法的适用、生效判决在对方法域的认可与执行,而且关系到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取得和保护。但由于目前两岸在知识产权领域基本上都是固守绝对地域性管辖原则,对于侵犯本地区知识产权的案件,均主张由本地区的法院进行专属管辖,几乎没有司法管辖权的合作。虽然两岸两会签署了《司法互助协议》,但对如何协调两岸司法管辖权冲突没能达成共识,以致两岸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管辖权冲突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两岸知识产权冲突的法律适用问题的障碍

在冲突法学中的“法律适用”,是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的确定。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首次提出,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可以有条件地适用台湾地区民事法律。虽然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也是民事诉讼的一部分,但与其他民事诉讼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在无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知识产权案件可以适用台湾地区法律的情况下,两岸知识产权法律冲突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依然是两岸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方面的障碍

目前两岸法院在审理区际民商事案件时,经常会遇到送达难、取证难的问题。虽然大陆方面于2011年6月25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海峡两岸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互助案件的规定》,但这一规定只对大陆地区对台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做出规定,具有单向性,而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则未做新的规定。虽然《司法互助协议》确定了双方尽最大努力互助送达司法文书的义务和双方应就民事案件的证据调查予以互助的义务,但在司法实务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具体操作规范、层层委托效率较低、缺乏直接沟通机制、协助条件欠缺等。

(四)判决与仲裁裁决的认可与执行方面的障碍

判决的认可与执行,是指各法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承认对方法院判决在本法域的效力。大陆在认可台湾地区的民事判决上做了专门规定,并且已有相关的司法实践。但由于两岸民事诉讼制度的具体规则不尽相同,双方对法院判决认可与执行在法律依据、认可与执行的条件,以及认可与执行的程序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异,虽然《司法互助协议》明确规定双方在承认与执行对方民事裁判及仲裁裁决中,应基于互惠原则及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同时,软化了公共秩序保留原则的内容,降低了承认与执行的标准,以避免公共秩序保留原则被滥用。但由于公共秩序保留具有模糊性、灵活性和可变性,两岸在公共秩序保留的评判和适用范围上标准不一,致使当事人对民事判决能否得以认可无法合理预见。

二、闽台知识产权司法协作先行先试

(一)关于管辖权冲突的协调

管辖权冲突的协调和解决是民商事诉讼程序得以进行和有关民商事法律争议得以妥善解决的前提条件。国际上解决知识产权诉讼管辖权冲突主要是通过签订国际条约来实现的。例如《布鲁塞尔公约》和《洛加诺公约》中有关知识产权管辖的规定,为解决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和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两岸可以借鉴国际上解决知识产权管辖权冲突的做法,以协议的方式确立一些解决知识产权管辖权冲突的原则、规则,作为处理两岸知识产权诉讼管辖权冲突的法律依据。但由于司法权涉及政治因素,两岸间司法权问题的磨合尚待时日,在两岸暂时无法达成两岸民商事诉讼管辖协议时,可发挥闽台“五缘”关系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先由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与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或高等法院签订“闽台两岸民商事诉讼管辖协议”,以协调闽台两地之间的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协议内容可以借鉴《布鲁塞尔公约》,在民商事案件的一般管辖公约中设专门条款对知识产权的管辖权问题作出规定。根据国际上解决知识产权管辖权冲突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结合大陆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原则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背景,“闽台两岸民商事诉讼管辖协议”应确立以下原则:

1、知识产权地域性原则。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限制。国际有关知识产权的管辖公约,也是根据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地域性特点来协调知识产权管辖权的。然而,知识产权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法律制度,按照知识产权法规范性质,可分为公法性规范和私法性规范。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亦十分复杂,按所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标准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知识产权本体关系所生成的案件;二是在知识产权有效存续时空中,就知识产权的侵害、许可、转让、继承的事实而形成的案件,包括私法性案件和侵权行政、刑事等公法性案件。公法性案件由于其与域内政治、经济、法律秩序等重大利益的联系紧密应列入专属管辖范围。而相比之下,私法性案件与域内政治、经济、法律秩序等重大利益的联系较弱,则不宜将其列入专属管辖范围。欧盟也是对知识产权案件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合理设定专属管辖案件的范围的。因而,两岸知识产权诉讼管辖权协议及其司法实践,应坚持合理的知识产权地域性,严格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案件,放弃过分的、不合理的专属管辖,协商确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专属管辖范围,以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为宗旨,并引入民商事诉讼管辖权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合理、公平、有效地解决两岸知识产权诉讼管辖权冲突问题。

2、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由其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这一法律精神反映到国际民商事管辖权领域,便表现为协议管辖制度,即由特定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协商,通过签订管辖协议的方式,选择确定管辖法院,从而赋予该法院以管辖权的制度。协议管辖原则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目前两岸都规定协议管辖仅适用于财产权的请求和合同财产权益纠纷方面,而对于人的身份、能力等诉讼,则不能选择管辖法院。这样的限制过于严格,将来在“闽台两岸民商事诉讼管辖协议”中应规定,只要不属于一法域法院专属管辖调整的范围,又不至于被该法域法院以与本法域毫无联系而排除管辖,便可以交由当事人自行选择。适度放宽对协议管辖的限制,可以扩大知识产权诉讼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空间,尽量避免知识产权诉讼管辖权冲突的出现。

3、最密切联系原则。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可以克服客观连结机械、僵化的缺陷,有利于个案的公平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地域性管辖原则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突破知识产权地域性保护方面开始尝试将最密切联系原则运用于知识产权诉讼。最密切联系原则不仅在寻找准据法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解决两岸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纠纷案件管辖权冲突阶段可以发挥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但由于最密切联系地只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官的分析和判断,给法官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样的弊端是灵活性有余,确定性不足,使人们在从事法律活动时显得无所适从,导致法律适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在签订“闽台两岸民商事诉讼管辖协议”时,应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并针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灵活性有余,确定性不足”的弊端,用列举方式列出管辖法院寻找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减少不确定性、随意性,增加判决的一致性和可预见性。此外,由于最密切联系原则只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原则,将其作为解决管辖冲突的一种有效原则,还需在两岸管辖权冲突协议中确定几项具体原则,包括必要管辖原则、不方便法院原则和先受理法院原则等,这些具体原则可以对管辖权冲突的协调起直接且有效的作用。

(二)关于法律适用的确定

长期以来,两岸处理知识产权案件,基本上都是奉行绝对的地域性管辖原则。如今,两岸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福建正在加快“两个先行区”建设,若再一味地采取知识产权严格的地域性原则,将会对“先行区”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特殊的时空下,法律的适用具有权宜性,即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者实现特殊的目的,在特殊的时期或者条件下变通常规的法律适用。这种权宜往往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法律适用效果。”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是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它的法律适用与一般侵权的法律适用并无大的区别,有的国家,如英国明显将一般侵权法律适用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即没有特别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原则。既然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规定了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可以有条件地适用台湾地区民事法律,在知识产权领域也应可以进行尝试,即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认可其效力。关于具体的法律适用可以参照2010年通过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七章关于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

(三)协助送达司法文书和调查取证

解决两岸送达难、取证难问题,较理想的办法是由两岸在《司法互助协议》的基础上签订“两岸送达文书和调查取证协议”,对两岸协助送达司法文书和调查取证作出明确具体的安排。但签署这样的协议,尚需两岸充分协商,短期内不可能形成。福建是涉台民商事司法互助最为频繁的省份,福建省法院通过两岸司法互助渠道送达台湾地区司法文书的数量平均达2000件左右,每年平均占大陆协助送达司法文书总数的40%,在大陆各省市中数量最多。福建法院应充分利用“五缘”优势,在两岸协助送达和调查取证方面努力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先在个别方式、途径上与台湾方面形成共识,通过不断实践,再将其上升到制度化层面。建议建立两岸间法院直接委托送达和调查取证的渠道。例如,在送达方面,目前多数大陆法院基于效率优先的考虑而刻意回避了相对繁琐冗长的司法互助途径,仍多沿用先邮寄后公告的送达方式。虽然,邮寄送达有其便利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应尝试新方式,如委托在大陆的台商协会、台资企业送达、按当事人协商的方式送达,以及利用其他现代通信方式如传真、电报、电子邮件等各种快捷有效的送达方式进行送达,以提高送达实效。在协助调查取证方面,可以尝试新的取证途径:一是探索闽台法院之间直接委托取证合作机制,由闽台两地司法机关相互委托调查取证,以提高调查取证的质量和效率;二是通过台商协会等民间组织的途径调取证据;三是委托律师组织取证。

(四)民商事裁判的认可与执行

由于政治原因及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的不同,两岸民商事判决得不到对方认可与执行的事件时有发生,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解决两岸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裁判的认可与执行中的混乱现象、建立和完善两岸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判决相互认可与执行制度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在国际社会,知识产权诉讼中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的冲突,主要是通过立法或签订协议的途径解决的;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争议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与其他民商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国际有关知识产权判决相互认可与执行制度的协调一般都没有作特别的规定。解决两岸知识产权两岸判决的相互认可与执行也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签订民商事判决的相互认可与执行协议,有关知识产权判决的相互认可与执行问题可以适用一般民商事判决相互认可与执行的相关规则。但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送达、取证等司法协助的问题相比较,承认和执行民商事法院判决的协作问题更为敏感,它涉及对外法域的法律效力的承认。因此,两岸签订相互认可与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司法互助协议的构想,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在两岸建立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的有效合作机制前,闽台两地可率先在司法实践中寻求突破,为两岸解决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民商事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提供实践经验。

1、在实践中推动判决自由流动。欧共体在其建立之初,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一个货币联盟,而只有实现判决的自由流动,才能确保货物、人员、服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因而,在欧盟民事诉讼法领域确立了“判决自由流动原则”的基本原则。海峡两岸签定并实施eCFa后,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迄今为止,两岸在后续协商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两岸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日益深化,民商事纠纷必然大量增多,客观上要求实现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两岸民商事判决的自由流动。福建在司法互助实践中应努力推动判决的自由流动。只有判决的自由流动,才能确保货物、人员、服务、资本的自由流通;才能有效推动“先行区”建设和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

2、在实践中推进对判决确定性的统一认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在《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中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与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具有同等效力。人民法院在审查认可申请时,从来没有对认可后的效力有所犹豫,都认为就是认可台湾地区的法律效力,即既判力。而台湾地区“两岸关系条例”中却没有规定大陆判决与台湾地区本地判决同一效力。根据台湾地区“最高法院”的判决,大陆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经台湾地区有关法院裁定认可后,没有与台湾地区民事判决同等效力,即无既判力,只有执行力。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做出这样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按照承认与执行外法域法院判决的理论,一般来说,外法域法院判决只要依据原判决法域法律规定已经成为一个确定性的判决,被请求地就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基于本法域法律的规定而拒绝承认与执行该项外法域法院的判决。该理论自然也应适用于两岸法院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问题。在目前两岸认可对岸判决的效力存在相互矛盾的局面下,闽台两地法院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先行先试,在两地法院间建立个案沟通互助机制,在认可案件发生疑义时,及时沟通,在实践中推进两岸对判决确定性的统一认识。

3、在实践中推进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确立。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在司法实务中,否定大陆法院民事判决的“既判力”,即意味着台湾地区法院随时可以就案件进行重新审理并作出相反的判决。这就可能出现诉累和加剧平行诉讼,不利于两岸司法协助的发展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如果外国法院判决与内国法院就同一当事人的同一争议所作的判决相冲突或与内国法院已经承认的第三国就同一当事人的同一争议所作的判决冲突,内国法院就可以拒绝承认与执行该外国法院判决,这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立法和司法实践所普遍接受的一个条件。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也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申请后,对当事人就同一案件事实的,不予受理;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前,一方当事人申请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就同一案件事实作出的判决的,应当中止诉讼,对申请进行审查。一事两诉不仅会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以及诉讼成本的增加,而且也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当事人规避法律、逃避制裁或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便利,因此,闽台两地法院应当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即如果对同一案件对方法院业已审理并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本地区法院就不应再受理该案,而应当通过承认与执行程序确认其效力。

4、在实践中推动民商事裁判范围的统一。如何确定民商事裁判的范围是两岸民商事判决相互认可与执行中的首要问题。大陆《补充规定》明确指出,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民事判决、民事裁定、调解书、支付令以及台湾地区仲裁机构作出的民事仲裁裁决都可以向大陆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认可和执行。而根据台湾“两岸关系条例”规定,台湾地区申请认可大陆民事裁判的范围仅限于民事确定裁判和仲裁裁决,而且未就民事确定裁判的范围作明确的解释,以致对大陆人民法院作出的调解书、支付令等司法文书能否在台湾地区申请认可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台湾地区“司法院”表示,“两岸关系条例”中所指的民事确定裁判,宜解释为不包括民事调解书在内后,台湾地区法院的通行做法是不对大陆人民法院的民事调解书予以认可。大陆法院民事调解书实质上已兼具民事裁判解决当事人实体争议的功能,部分台湾地方法院,如板桥、桃园、花莲等地方法院已经有认可大陆法院民事调解书的先例。大陆民商事审判中调解文书所占比例较大,如果把它排除在认可范围之外,会对诉讼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和诉讼权利造成很大损害,因此,闽台两地法院应在实务中促进两岸申请认可民事裁判的范围的协调统一,共同维护诉讼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和诉讼权利。

5、在实践中推动公共秩序保留原则的合理适用。公共秩序保留是两岸经协商一致同意的两岸相互认可与执行民商事裁判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公共秩序保留具有模糊性、灵活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尤其是在两岸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两岸司法实践中笼罩着一层浓浓的政治色彩,已经超出了它作为一个单纯的法律制度本身所应有的内容。因此,在闽台两地司法实践中应相互认可与执行对方法域的民商事判决中合理地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是在适用标准上,应除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民商事裁判外,应统一采用结果说,即不应审查对方法院判决本身在事实认定以及法律适用方面是否有损于本法域的公共秩序,而应看承认和执行此判决的法律后果是否违反了本法域的公共秩序。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公共秩序保留原则的适用,而且也符合当今各国(或地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主要趋势。二是在违反程度上。应约定只有在“明显地”或者“严重地”违背本法域的公共秩序时才可以援引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三是在适用范围上,应对公共秩序保留的适用范围进行约定,以避免两岸之间基于地方保护主义而滥用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影响两岸人民之间正常的民事交往。四是设置协商前置程序,即闽台两地在对请求认可与执行的判决进行审查时,若拟适用公共秩序条款,应当通过适当方式通知对方并尽量在平等协商下解决,避免一方武断适用公共秩序保留造成两法域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4

10月19日,北京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在北京二中院正式成立,会议听取了《关于北京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筹备情况的说明》,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组织规则》,并选举产生了研究会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第一届理事会理事83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宿迟当选为第一届会长。该研究会的宗旨是,团结首都知识产权法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开展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和法学交流活动,紧密联系实际,推进知识产权法学发展,发挥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与实践的专业职能作用,为首都发展建设和社会文明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研究会的成立,弥补了在知识产权人才密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首都长期没有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的缺陷。研究会将通过开展理论研究、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开展国际及国内民间学术交流合作等方式,为我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指引】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的《专利侵权判定标准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标准指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指南】北京高院制定并下发《专利侵权判定指南》,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侵权判定、专利侵权抗辩等作出了全面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

【取消】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知识产权政务信息评选,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先进地方子站和先进个人评选,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重大事件、案件及有影响人物评选活动3项评比表彰项目被取消。

【迁址】10月8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版权登记大厅天桥新址正式对外营业。

【落户】10月9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

【签约】10月15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就《关于加强工作协作、保护知识产权的框架协议》举行签约仪式,并与百度、淘宝、腾讯、新浪等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建立调研平台,同时在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和事件的舆情监控以及专题课题调研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

【试点】10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技术交易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情报所共同承办的民技术交试点在京启动。

【首批】10月14日,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培训班在北京开班。培训结束后,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将统一组织审核员确认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员,将成为我国第一批认证工作兼职审核员。

陶鑫良:任温州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5

一、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是专业制造碳粉用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化学品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鼎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前沿化、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以科学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为依托,走外向型市场经济之路,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主要客户均为国际知名跨国大公司。鼎龙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50%以上,成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从一个注册资本仅为数百万元的小企业,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过千万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大电荷调剂类产品的供应商,同时拥有国内市场90%以上份额。由于该产品可替代进口,因此减少了国内碳粉行业对国外的依赖,并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促进了我国民族碳粉产业的发展。鼎龙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依托科技创新,不断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适应国际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总结。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重视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电荷调节剂类产品作为碳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产品附加值高,每吨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但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全球仅日本东方化学及堡土谷化学两家公司生产,因此鼎龙公司率先在国内进行研发生产。2001年,鼎龙公司研发出水杨酸系列电荷调节剂新产品并成功实现工业化,以“鼎龙”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在该行业二十多年的垄断,并得到欧、美等许多著名碳粉制造商的认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可见,该公司研发出发点不是先从自有技术开始,而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立项研发,因此一旦研发成功,较为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且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鼎龙公司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高校院所等技术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确定研发目标和研发思路后,将许多技术细节及子课题分拆给相关高校院所完成,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公司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共同投资组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鼎龙公司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及时在国内外申请专利保护。目前已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授权)、2项日本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同时公司陆续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4个产品的欧盟eLinCS、美国tSCa及日本miti认证注册,2006年再次递交6个产品的认证申请,并计划陆续完成所有产品的国际认证注册。鼎龙公司通过建立专利、标准、国际认证等多种方式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功打破国外同类企业的技术封锁,有效地消除欧美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得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以科技促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全球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十分关注产品生产、应用及处理中环境保护、对人体无害等安全性因素,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以法律法规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为此,鼎龙公司以科技促环保,将保护环境和人体安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有产品从研发小试阶段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与国内相关院所联合进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检测控制。由于鼎龙公司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保障了产品顺利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鼎龙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通过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对全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实现“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开发理念。

(五)建立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注重以柔性引进等不同方式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研究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团队。目前鼎龙公司特聘3名国际碳粉行业的资深专家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长期为该公司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二十多人的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团队。鼎龙公司通过项目负责制及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不断创新,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打造了一支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

二、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启示

(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是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必备要素。鼎龙公司在公司成立的次年即研制生产出一种电荷调节剂产品,最初以为只要价格低廉、质量可靠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但在向国外客户推销时,国外客户首先不是问价格和质量问题,而是询问该产品为何中国公司也可以生产,有没有抄袭日本公司的技术,同时明确表态作为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会采购知识产权存在异议的产品。鼎龙公司正是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不断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障碍,促使该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2.知识产权体系不能狭义理解为专利申请。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体系的理解与国内是有很大差别的,其理解相对更为宽泛。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体系不仅包括专利,还包括认证、标准等多项内容。因此,公司在成立不久即开始进行国内国外专利注册,为澄清其技术来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使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适应欧盟、美国等公司的要求,不仅通过国内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还专门聘请国外机构国际认证,为该公司产品在欧美等国顺利销售打下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注意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高层次其实是行业标准或产品标准,因此不仅申请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也计划将最新研究成果联合国外大公司申报为国际标准。

3.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国外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时十分谨慎,不愿承担技术、环保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但其主要工作人员不可能亲临中国进行现场考察,当他们看到许多由国际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以及国际专利时,逐步对这家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开始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尝试采购和试用中国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公司在专利、认证以及标准等方面构建的知识产权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竞争对手。截至目前,国内尚没有出现另外一家企业生产销售电荷调节剂类产品。可见,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研发模式是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

1.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国内多数企业通过寻求高校院所现有技术,然后引进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鼎龙公司充分借助同行业国外专家的指导,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为主的思路进行开发,因此该公司从研发一开始就立足面向国际市场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而不是在国外公司的研发之后亦步亦趋。因而新产品开发一旦成功,与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接近,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2.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借助高校科研资源。鼎龙公司创业初期,曾数次将具有较好国际市场前景的项目委托给国内高校进行研发,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国内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研究,其研究结果与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对国际科技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但对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因此相对缺乏开发适应国际市场新产品的经验。鼎龙公司将研发战略调整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自有的研发团队,由于该团队长期跟踪电荷调节剂这个细分领域,并与公司内部频繁出国的市场部人员经常交流,研发目标和过程控制非常明确。同时,公司注重借助高校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将部分检测、分析、合成等工序分解出来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完成。这种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借助高校资源的研发模式能够节省开支,保证研发的顺利进行。

3.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起重要推动作用。鼎龙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研究开发和仪器购置。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免税进口一批精密的检测设备,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分别给予科研项目补贴、产业化项目支持、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支持,直接弥补其研发阶段的资金不足缺口,在研发关键时刻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并能实现国际市场销售,因此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该公司扶持力度,并形成“企业研发——政府支持——企业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积极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紧跟国际市场潮流进行技术开发,政府应加大研发补贴力度,将研发补贴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资金,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二)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应搭建交流平台,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有机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6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长足发展成果丰硕。今年专利申请量已达255件,其中授权量为140件,授权同比增长38.61%;商标申请量161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277枚。具体做法如下: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在管理人员方面,一是选派2名骨干参加省局业务培训,并已取得《知识产权执法资格证》;二是组织人员积极参加法制大讲堂;三是根据岗位需要调选精干参加网上培训并进行考核;四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群,通过平台交流,提升监管能力。

在市场主体方面,一是围绕“知识产权与健康中国”的主题,组织知识产权知识进企业活动。先后深入多家企业进行宣传指导,引导他们学习知识产权知识、树立创新理念,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积极组织各类企业参加线上专题讲座。分行业组织了包括旅游、特产销售、食品加工、酒类等多种类型的私营企业、个体户、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参加了线上专题讲座2期,使广大经营者充分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制定优惠政策培育成长土壤。

为激发民众创业企业创新,我县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分级培育、动态管理”的原则,相继出台制定了《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企业家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和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等系列优惠措施,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相结合,鼓励支持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调整改造、转型升级,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集约高效、资源节约、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优化服务提升知识产权转化。

一是组织开展主题为“知识产权服务助力复工复产、支持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从知识产权服务业吸纳人才就业创业、知识产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精准扶贫、知识产权便利化服务惠企助企。按照时间进度正逐步推进,确保国家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的支持复工复产10条措施、省市场监管局支持复工复产9条措施、省知识产权局支持复工复产7条措施和县优化营商环境27条措施落地生根。

二是架设对接桥梁,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协调专利、商标服务机构开展上门咨询和辅导活动,现场解答企业的疑难问题。目前专利、商标申请量连续五年增量超过10%。

三是跟踪服务指导,充分了解企业知识产权需求,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及时精准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先后接待专利保护、商标注册使用咨询服务100余人次,满意度达到100%,发放商标注册建议书11份、商标规范使用提示书15份、专利维权联系卡23份、工作提醒函2份,盘活城投公司闲置商标7枚。

四是深入推动实施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培育,推进商标富农、地理标志兴农、专利技术强农。目前已完成地理标志商标贯标认证5件,地理标志产品贯标认证2件,证明商标许可备案2起。

——加大执法监管打击侵权行为。

一是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围绕防疫用品、日化洗涤用品、食品、农资、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服饰箱包等重点产品,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违法行为,加大对侵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二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活动。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上级职能部门发起的商标使用和商标行为“双随机一公开”活动,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将组织约谈、整改和后续处理;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将予以严厉打击,通过有效打击形成威慑,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基础条件薄弱,造成知识产权发展质量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大数据共享不通畅,县级不能及时掌握本区域知识产权相关情况的问题。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7

一、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是专业制造碳粉用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化学品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鼎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前沿化、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以科学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为依托,走外向型市场经济之路,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主要客户均为国际知名跨国大公司。鼎龙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50%以上,成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从一个注册资本仅为数百万元的小企业,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过千万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大电荷调剂类产品的供应商,同时拥有国内市场90%以上份额。由于该产品可替代进口,因此减少了国内碳粉行业对国外的依赖,并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促进了我国民族碳粉产业的发展。鼎龙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依托科技创新,不断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适应国际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总结。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重视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电荷调节剂类产品作为碳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产品附加值高,每吨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但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全球仅日本东方化学及堡土谷化学两家公司生产,因此鼎龙公司率先在国内进行研发生产。2001年,鼎龙公司研发出水杨酸系列电荷调节剂新产品并成功实现工业化,以“鼎龙”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在该行业二十多年的垄断,并得到欧、美等许多著名碳粉制造商的认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可见,该公司研发出发点不是先从自有技术开始,而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立项研发,因此一旦研发成功,较为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且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鼎龙公司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高校院所等技术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确定研发目标和研发思路后,将许多技术细节及子课题分拆给相关高校院所完成,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公司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共同投资组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鼎龙公司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及时在国内外申请专利保护。目前已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授权)、2项日本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同时公司陆续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4个产品的欧盟eLinCS、美国tSCa及日本miti认证注册,2006年再次递交6个产品的认证申请,并计划陆续完成所有产品的国际认证注册。鼎龙公司通过建立专利、标准、国际认证等多种方式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功打破国外同类企业的技术封锁,有效地消除欧美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得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以科技促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全球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十分关注产品生产、应用及处理中环境保护、对人体无害等安全性因素,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以法律法规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为此,鼎龙公司以科技促环保,将保护环境和人体安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有产品从研发小试阶段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与国内相关院所联合进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检测控制。由于鼎龙公司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保障了产品顺利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鼎龙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通过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对全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实现“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开发理念。

(五)建立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注重以柔性引进等不同方式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研究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团队。目前鼎龙公司特聘3名国际碳粉行业的资深专家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长期为该公司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二十多人的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团队。鼎龙公司通过项目负责制及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不断创新,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打造了一支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 二、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启示

(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是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必备要素。鼎龙公司在公司成立的次年即研制生产出一种电荷调节剂产品,最初以为只要价格低廉、质量可靠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但在向国外客户推销时,国外客户首先不是问价格和质量问题,而是询问该产品为何中国公司也可以生产,有没有抄袭日本公司的技术,同时明确表态作为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会采购知识产权存在异议的产品。鼎龙公司正是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不断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障碍,促使该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

2.知识产权体系不能狭义理解为专利申请。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体系的理解与国内是有很大差别的,其理解相对更为宽泛。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体系不仅包括专利,还包括认证、标准等多项内容。因此,公司在成立不久即开始进行国内国外专利注册,为澄清其技术来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使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适应欧盟、美国等公司的要求,不仅通过国内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还专门聘请国外机构国际认证,为该公司产品在欧美等国顺利销售打下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注意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高层次其实是行业标准或产品标准,因此不仅申请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也计划将最新研究成果联合国外大公司申报为国际标准。

3.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国外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时十分谨慎,不愿承担技术、环保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但其主要工作人员不可能亲临中国进行现场考察,当他们看到许多由国际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以及国际专利时,逐步对这家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开始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尝试采购和试用中国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公司在专利、认证以及标准等方面构建的知识产权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竞争对手。截至目前,国内尚没有出现另外一家企业生产销售电荷调节剂类产品。可见,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研发模式是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

1.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国内多数企业通过寻求高校院所现有技术,然后引进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鼎龙公司充分借助同行业国外专家的指导,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为主的思路进行开发,因此该公司从研发一开始就立足面向国际市场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而不是在国外公司的研发之后亦步亦趋。因而新产品开发一旦成功,与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接近,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2.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借助高校科研资源。鼎龙公司创业初期,曾数次将具有较好国际市场前景的项目委托给国内高校进行研发,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国内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研究,其研究结果与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对国际科技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但对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因此相对缺乏开发适应国际市场新产品的经验。鼎龙公司将研发战略调整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自有的研发团队,由于该团队长期跟踪电荷调节剂这个细分领域,并与公司内部频繁出国的市场部人员经常交流,研发目标和过程控制非常明确。同时,公司注重借助高校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将部分检测、分析、合成等工序分解出来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完成。这种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借助高校资源的研发模式能够节省开支,保证研发的顺利进行。

3.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起重要推动作用。鼎龙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研究开发和仪器购置。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免税进口一批精密的检测设备,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分别给予科研项目补贴、产业化项目支持、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支持,直接弥补其研发阶段的资金不足缺口,在研发关键时刻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并能实现国际市场销售,因此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该公司扶持力度,并形成“企业研发——政府支持——企业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积极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紧跟国际市场潮流进行技术开发,政府应加大研发补贴力度,将研发补贴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资金,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8

一、在企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作用

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成果。从法律的角度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保护和确认,是对智慧生产者创造的智慧成果的保护,让他们享有创造智慧成果该有的权利。

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管理,才可以激励更多的人进行智慧的创造,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同时让智慧的创造者享受到更高、更好的精神文明生活。对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法律、技术等方法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组织和协调,让知识产权为企业创作更多的财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1]。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加强这部分的管理,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会增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更好的体现企业知识成果。

当前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企业发展中,不仅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还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保护,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的发展有推动的作用,所以建立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机制,可以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是对企业智慧财产保护的一项措施。当前社会中出现太多的复制、仿造,这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对被人智慧成果的不尊重。我国企业发展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较弱,知识产权的管理也相对的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他人知识产权不尊重随意的窃取、盗用、仿造、复制等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企业的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无法实现其该有的成效,还有企业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发展中的设备、技术、制度等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变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没有高度的重视,造成企业成员知识创新积极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

为了将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知识产权的管理现状进行改善,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充分的将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作用进行发挥,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合理有效的保护企业的智慧财产。

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中的构建

任何企业的发展、事情的进行都需要有其发展原则,运行原则等,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先关体系、制度的建设都需要遵守该有的原则,例如在企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遵守的有综合性、开放性、耗散性、整体性、创新性等原则,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的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保证该体系的建立具有完整性,从企业的整体情况出发,根据企业的人、财、物等之间的变换等方面进行整体上的考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2]。

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包括价值创造、机制审核、价值实现以及价值分配等知识产权内容。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创造管理就是在企业发展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这些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创造的管理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需要不断的投入研究,并对知识产权的研发进行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中的对价值审核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判断和审核,看其是否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效益,做出贡献,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分类管理,将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放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管理,放弃在企业发展中没有任何作用的知识产权。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对其价值实现进行的管理,采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将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经济效益实现,让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对企业知识产权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配,激发企业成员工作的积极性。

根据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知识产权保护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制定一个合适的、有效的、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充分的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并对其进行保护,让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为企业创造价值。采用多样化、多形式的方式,让企业领导、成员都意识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作用,让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在整个企业中顺利的进行。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重点在于技术的管理,专利的申请,产品的推广和宣传,通过这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3]。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企业的无形财产,智慧成果。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9

 

关键词:信托;知识产权;利用;价值

知识产权利用的形式多表现为转让和出租。作为财产管理工具的信托却很少被人注意。中国信托企业也很少涉足知识产权信托业务。在著作权的利用上设计有集体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属于信托存在歧见。而商标权和专利权是否得以信托方式加以管理,存在疑问。本文的通过考察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中实践状况,发现信托能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信托将是信托业发展的新领域。

一、信托在中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

信托法颁布于2001年,此前的信托实践多存在于金融领域。信托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在于调整规制信托业,促进信托事业的健康发展。信托实践以金融信托业为主力,其他信托业务较少。令人费解的是,知识产权信托居然成为信托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观察的法律适用实践中,信托主要存在于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利用中。1992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时,信托很快成为著作权利用的形式。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性质,有认为是者,有认为是信托者。最高法院在一件复函中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的关系为信托关系。有人据此认为最高法院认可了集体管理的性质为信托。在该函件中,最高法院民庭称,“一、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会员)根据法律规定可就音乐作品的某些权利的管理通过合同方式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带有信托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合同约定,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规定在协会章程之中。二、根据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著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著作权委托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著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但音乐著作权人在其著作权受到侵害而音乐著作权协会未提起诉讼或者权利人认为有必要等情况下,依法仍有权提起诉讼。三、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之间因违反合同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均有权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这一函件还难以完全确立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因为,委托人还可以对侵害其著作权的人起诉。在真正盼信托中,委托人是没有这一权利的。并且,著作权人和集体管理组织问的关系仅仅是有信托性质。

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也没有明确规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综合该条例第2条、第20条、第2l条、第28条、第29条的规定,可以认定集体管理为信托管理。但是,值得注意,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关系中,著作权人并没有将著作权转让给集体管理组织,而是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独占权。并且,著作权人可以随时取消委托。委托的取消不影响第三人的利益。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与管理组织的利益,防止管理组织的道德风险,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权限受到限制,不能与利用人订立独占许可合同,合同期限不能超过两年。这些规定又是集体管理的信托性质变得不太确定。

信托在商标利用中的表现见于广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与香港tmt贸易有限公司商标权属纠纷上诉案。该案中,原告与被告系贸易伙伴,原告设计的tmt商标并交给被告使用,被告以自己名义将tmt商标在中国商标局注册,注册人为被告。在双方断绝贸易合作后,原告要求被告归还商标遭到拒绝,被告禁止原告使用tmt商标。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判决商标应该归还原告,但原告应当补偿被告50万元。此50万系受托人因办理委托事务应该得到的报酬。最高法院认定,双方存在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判决商标归于原告;原告补偿被告250万元。此款项亦为办理信托事宜的报酬。最高法院的判决理由在于:第一,由于原告最早提出将tmt用于商品并且提议进行商标注册。并且受到被告误导,原告错误认为当时香港公司不能在内地注册商标,故与被告商定,由被告轻工业品公司在国内办理商标注册。第二,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故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商标权财产信托法律关系。第三,原告与被告双方的这一法律关系不仅由商标设计、交付使用与要求注册的事实来证明,还可以由双方定牌贸易合同的约定及只有东明公司(后来是tmt公司)进行商品销售及商品与商标的广告宣传,逐步形成争议商标的知名度和资产增值的事实来证明。据此,最高法院认定,被告是相关商标的名义上的权利人,原告是相关商

[1] [2] [3] 

标的实质上的权利人。原告以委托人的身份请求将tmt商标归还该公司,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该案发生在《信托法》生效之前,最高法院根据信托的法理认定双方存在信托关系,实为一大创造。然而,这一判决受到学界的质疑。法院判决中的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属于何种类型的信托?一般认为,意定信托分为明示信托和默示信托,默示信托是指不是由于当事人明示意图的结果,而是法院推论当事人具有这种意图。是根据委托人的默示行为推定其具有信托的意图而成立的信托。在实践中,财产出让人将财产转移给财产受让人时,可能未有明确的信托意思但可以推定得知其有信托之意,或者虽既无此种申明也无此种意思,但为了公平起见需要通过拟制信托关系来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利益,法院均应当推定在两者之间存在信托关系。默示信托又可以分为结果信托和推定信托。

结果信托是根据对财产出让人虽未明确表示,但却可因推定而得知的意图而产生的信托。这种推定必须基于一定事由,能够导致这种推定发生的事实由法律规定。法律对有关事实的限定,导致因这种推定而产生的信托,其运行往往以信托利益归复于该项信托财产的出让人为结果。推定信托是指由法律强制设立,无明示或者默示意图。这种信托特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并出于公平正义或者为防止不公平事件的发生而推定成立的信托,是衡平法为了正义和良心而由法院判决强制设立的信托。据此,该案中事实上的信托关系应为默示信托。根据法官的判决这种信托又属于结果信托。因为,法院根据“原告要求被告定牌生产被告指定牌号的商品,且双方已经实际履行了定牌生产合同”这一事实推定存在信托关系。但是,这种认定是否恰当还可以探讨。对该案的法律关系,一审法院认定为委托,二审改正为信托,都认定双方有委任的意思。但此意思为何,却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双方的此种关系归属为推定信托为佳。双方的合作无矛盾时一切不论。为何有了矛盾?被告占据该商标并禁止原告使用该商标,欲侵占商标的企图明显,从商标的产生看,是由原告设计并提供给被告的。先占产生权利。那么,不论注册与否,商标归属于原告。如果根据注册公示原则,将商标归于被告有违公平吗?法院的内在推理是肯定的。因此,最高法院根据自己断定的公平观念判决tmt商标属于原告。此种信托应该属于推定信托。即根据公平观念设定的信托。如此,我们判断最高法院的判决是否妥当的标准就在于最高法院的公平观念是否恰当。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将商标归于原告就公平吗?一个商标毫无价值,关键是商标代表的商誉和市场。此商誉和市场是谁创造的?根据本案,难以认定是原告创造的。相反,倒有可能是被告创造的。如果果真如此,法院的判决基础就动摇了。否则,法院的判决就完全恰当。

信托在专利权中的实践未见诸诉讼。实践中,有很多中介公司从事专利权的掮客交易。他们先看中一项专利,并花钱买下,之后,再寻找买家。这种掮客商人的风险很大。如果找不到下家,这些掮客的投资将血本无归。如果,采用信托模式,掮客成为受托人,无需购买专利,这将减少成本。但采用制,受托人的费用将由委托人承担,不论专利是否卖出,专利权人都要付出费。如果受托人出现道德风险,专利权人将会被诈骗。在引入信托后,将会对专利转化中介产生大的影响。

二、信托应该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

从以上介绍的信托在我国知识产权利用实践中的表现看,信托在知识产权利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信托能否成为知识产权利用的工具?信托能否成为加快知识产权利用从而加快知识传播和品牌扩展的工具呢?质言之,信托能否扩展到知识产权利用领域从而成立知识产权信托业呢?回答这些问题,首要的,必须回答知识产权利用是否需要信托这一工具。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体系篇10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影响对策

据统计,我国使用网络的人以每年10倍的速度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纽带。国外网络用户的发展速度,也同样是惊人的。同时中国的网络服务商也由1995年的四五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家,而准备注册的则达三四百家之多。网络的高速发展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契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给中国的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20世纪末国外就对“网络法律保护”开始了研究,并出现了一批法学专著,随后各个国家都开始对网络方面立法的制定和完善。而我国在这方面很明显是比较落后的。

一、网络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

(一)对传统知识产权观念的冲击

知识产权是基于人们对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是一种私权,本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法专有的无形财产权,其客体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并公开发明创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

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带有地域性范围保护的、有权利人独占的、具有时间限制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即: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环境是相对比较封闭和严格的,但是由于网络也有自己的特性——开放性和无国界性,“开放”为“公知”提供了前提,也为“公用”提供了方便;“无国界”又使得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高效性等特征使得其中的法律事实与现实环境相比更加让人难以琢磨。特别表现在计算机软件、网络版权、域名、商标权等方面的侵权处理和司法救济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的新兴纠纷,如多媒体、数据库、数字音乐等信息资源的版权纠纷。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2007国际版权论坛”会上公开表示:“在近期由国家版权局等8部委等参与的网络文化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我们共查处网络侵权案件608件,关闭非法网站280余家,没收服务器110台,有效遏止了网络侵权盗版活动蔓延的速度。”

(二)对管辖的挑战

网络空间是一个物理空间以电子为媒介的衍生和延伸,但又不同于物理空间,它是虚拟性和客观性并存的电子空间,它本身是不可感知的,但是网络空间又是客观存在的,是由服务器、计算机终端和缆线、程序等支持着的信息传输、交汇、衍生的空间。它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全球一体化的自由状态。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个特点才决定了网络空间中无法直接找到物理空间中的住所、有形财产,甚至连确定登陆者的身份和登陆发生的确切地点都不可能,网络活动本身几乎体现不出任何与活动者有稳定联系的传统因素,因此要依据传统规则来确定网络管辖权非常困难。虽然各国对网络方面都进行了立法,但是目前也没有一个法律可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网络的侵权纠纷。

从国际上来看,一国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法域内受到法律保护,除非该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和与它签订的双边协定另有规定外,任何国家都不自动保护他国的知识产权。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很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就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和水平各不相同,这就会使得网络上的侵权行为难以认定,执法主体难以明确。因此,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各国统一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标准。

(三)对证据的取得增加了难度

证据在诉讼纠纷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在我国,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类案件中证据的提交、质证、认证工作更显得的尤为突出。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文字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数字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二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每天的ie浏览量堪称天文数字。三是信息更新周期短,网络信息节省了印刷、运输等环节,数据可以及时上传。四是资源庞大,开放性强,信息资源不受地域限制,任何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上传和下载信息。五是组织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机构。这些特征无疑对知识产权的取证造成一顶的难度。

知识产权案件中的证据,本身就具有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点,比如说一般情况下,无形的权利客体需以有形的载体体现出来,使法官能够了解该权利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像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案件中当事人须提交专利授权文本、商标注册证、原创作品文本等。如果此侵权行为又有了网络的介入,那对证据的取得和保留有了更高的难度。同时在证据的使用上,应注意对一些新类型的特殊证据的认定问题,比如电子邮件是否可以作为证据提交法院。

(四)对具体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漏洞

首先,在著作权方面,网络可以将任何作品通过数字转换成二进制数码进行存储和传播,一件作品可以在几秒中的时间内就传遍全球,我们可能对著作权的主体、侵权的主体和保护的起算时间等都无法认定,这样对著作权的保护就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其次,网络对商标的影响更是尤其的明显。传统的商标是一个商业性的标志,而且是平面的、固定的标志,而商标法是保护“文字、图案或其组合”不保护动态过程,但是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商标发生了许多变异,如多维的形象、变动的形象等等。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去保护的话,恐怕权利者的利益要受到很大的损坏。最后,在专利方面,网络的出现更是使其面临了更多的问题。随着电子申请的启动,是否还要保留传统的书面申请,以及当书面申请与电子申请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处理,则是要充分考虑和做出正确处理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我国的知识产权本身起步就比较晚,我们只有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进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我们这方面的根基不够牢固,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面临了新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要进军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就更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这样我们就不得不结合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也正是由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网络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使得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大量发生。所以,对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必须的。

(一)改变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首先,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认为,免费使用他人的智力成果只是包括供个人学习、欣赏、评论等,但在网络环境下,如果仍然仅限于此范围就显得过于狭窄,而且在实践中不好操作,所以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免费利用与更大的空间。其次,网络的高效性也决定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缩短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主要是版权的保护期限,使得精神产品的创新得到鼓励和促进,而且我认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最后,民事责任要有限的承担。网络环境下信息只有经过传播才能造成侵害,这是大家达成共识的,但是留言版上内容的传播后果是不能预知、不能控制的,它取决于他人的点击、撰写和浏览。主办者或产权人不应当对他人的留言负责。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就是在我们传统的保护原则上扩大了范围,这并不是说保护的力度减弱,而且这样更容易在网络的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可操作性更强。

(二)对网络服务者的管理和规范

网络服务提供者法律责任的标准和范围直接影响了网络的安全,而且关系到互联网能否健康发展;说大了就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利益,说小了就关系到我们无数网络用户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律在界定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同时,必须考虑对其责任加以必要的限制。只要网络服务者把好关,那么就会大大的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网络的安全受到保护,公民的权利才会得到最大的保障。

(三)建立自律机制

虽然网络的发展非常的速度,各国也都出现了相应的立法,但是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并不是很可观,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加强网络自律是解决网络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的办法之一。我们知道法律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我们最后的武器,所以在人类社会中,仅靠最后一道防线是不够的,没有了自律,社会就会出现秩序的混乱。1998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个自律性的行业协定——中华企业电子商务联盟;2000年4月成立了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电子商务委员会。这都对我们在网络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执法的力度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已经在不断的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解释,基本上都做到了有法可依,下面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执法,使达到最初立法的目的。执法难已经是众所周知,在一般的侵权案件都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是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侵权案件。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不但需要司法部门之间的合作,而且要求行政机关在其中也要适当的协调,做到“一体化”的保护。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

(五)加强国际保护的合作关系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都面临着修改、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网络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许多国家、地区和有关组织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如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了《版权条约》和《录音制品条约》;美国1998年通过了《数字千年著作权法》;欧盟颁布了《信息社会版权指令》。传统情况下我们都是依赖各国的立法与司法机构,但是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就出现了更多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些只有通过专门的技术组织才能处理。目前因特网的最高国际组织是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市,在知识无国界、科技发展无国界的今天,对知识产权的国际间协作保护的要求更多更高,所以各国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全球一体的“网络法律保护网”。

参考文献:

[1]刘德良.网络时代民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2000,6.

[2]卓翔.对网络侵权案件的司法管辖权.法学论坛,2001,3.

[3]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

[4]王云斌.互联法网——中国网络法律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5]殷观新.电子商务法律热点.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1.

[6]南振兴,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7]吴汉东.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8]汤宗瞬.著作法原理.知识出版社,2005.

[9]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