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十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十篇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6:39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1

一、导入新课的语言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场

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就能赢得观众:一课若能有一良好的导入语,也能深深地吸收学生,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新课伊始,教师用贴而成精炼的语言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借此可以交给学生一把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学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都是很有作用的。

导入新课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来设计,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审题入手,提纲挈领;联系新知,揭示新课;直观演示,积累感知:实验操作,引发思路;巧设悬念,启发深思;创设情景,激发感情;类似导入,总结规律:借此实例得到启示;引入材料,萌发兴趣;启发谈话,拨动心弦。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方法导入新课,教学语言都要确切、精当,有画龙点睛之妙:教学语言应当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事求是之意;教学语言应当生活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之感。

二、讲授的语言艺术

讲授就是指运用系统连贯的语言表述去阐明

教材、传授知识,指导练习的过程和方法。他是正规国民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决定整个教学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其基本类型有:讲解、讲述、讲演三大类。讲解,即是通过解释,剖析去传授知识,指导练习;讲述,既是以叙述的形式去传授知识、指导练习;讲演,即是以演说的形式去传授知识、知道练习。

(一)课堂讲授的起始阶段

不应当单纯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和仅仅提问为起

起点,而是支撑性知识和认识动作的现实化,从而构成牢记透彻掌握新知的客观条件。因此讲授语言的艺术应主要体现在诱导性、渲染性、挑战性上。

(二)课堂讲授的阐述新教材阶段

讲授语言的艺术应主要体现在逻辑性、透辟性、启发性上。逻辑性,主要是指准备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的特征性。作为口头语言,必须简短、平直、明快,丁是丁,是,干脆利落,不得随意添加油加醋。同时,语气的舒缓或急促,轻重音的协调和控制,情感的波动与燃烧等等,都应受制于教材和课本的逻辑性,依靠语言的逻辑力量,“像一把钳子”一样,把学生紧紧地:”钳住”。透辟性,主要是指阐述的透彻性、尖锐,诱导的玲珑剔透,清澈见底。含糊腾腾,等等,是其最大的禁忌。启发性,主要是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团,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的特性。具有这种特性的

(三)归纳和总结阶段

主要是解答例题、分析范例等,此阶段讲述(回述、复述)为主前一讲讲适当穿插演说、演示,多以谈话法、直观法为主。因此,这时侯教师的语言艺术,应体现在凝练性,平安性、延伸性上。凝练性,主要指简练,要言不。此时的讲解应点到为止,用压缩的语句,用结晶的表述,去引导学生对刚刚讲过的新教材的根本点进行回味、咀嚼。平安性,主要是指质朴、严谨、实实在在。一切以促使学生提纲挈领地领会课的题只为中心。

三、板书的语言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板书的形式要从教材的内容、服务教学活动出发,选择最佳的板书形式是增强效果的重要一环。板书要不断的突破程式化,要作到面向新的教学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开扩学生思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板书形式如下几种:

(一)提纲式

提纲式的板书,是按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授顺序,提纲挈领编排的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此种形式能突破教材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掌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词语式

词语的板书,她的特点是简明跪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几个含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引起学生连贯性思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的记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表格式

这种形式的板书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明显的特

点设计教材的内容设计表格,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提炼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

(四)顺序式

这种板书形式是完全按照教材的结构顺序摘要地进行板书,较完整、较系统地反映了教材内容,近乎复述课本的提纲,有利于学生连贯起来叙述。

(五)线索式

线索式的板书以文章线索为主,反映教材的主

内容。把教材的感慨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他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这种板书指导性强,对编写提纲起了示范作用。能收到化繁为简,以简骏繁的效果。

(六)概括式

这种形式的板书要求教材进行透彻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要点,根据题意作出言简易该得板书。这种板书醒目,能启发学生思维,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七)图示式

图示式板书就是说在板书中辅以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板书方法。其特点是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教材内容,许多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事物往往一经图示,意义便一目了然。

(八)对比式

这种形式使用于内容对比式成分较多的教材,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作出解答,然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答案,把正反词语或容易混板书在一起,以便学生对照、比较、区别、分辨。由于正反鲜明,对比强烈,便于学生获得记忆准确而巩固的效果。

(九)总分式

这种形式的板书适合先综述侯分述的教学内容,先给人以总的印象分别地进行叙述。这种板书条理分明,脉络清晰,便于学生掌握教材的结构。

(十)分列式

分列式的板书是突出教材中两个以上的重点,

反映重点和各自独立性又隐于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能帮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种板书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消化吸收教材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2

但是,在部分教师的具体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①完全照搬照用教材的情境和知识的呈现方式和顺序,没有做任何的加工和处理;②完全舍弃现实的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到数学知识;③完全沿用大纲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实施教学;④过分注重情境化,而忽视了数学的内涵等。

所有这些问题,对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反思自我,找准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成绩再上台阶,再创辉煌。

要能够创新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我认为需要准确把握好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一、正确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育人的媒体和手段,教材是为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而提供的范例,是一个载体,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还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中心,适应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教材,在这里只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教材进行研究和挖掘,并把新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用出个性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简单地“教教材”。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教材的主要特点有:

1.在素材的选取上,突出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所谓现实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尽可能是符合实际的、真实的;另一方面,必须是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所谓趣味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尽可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努力后能获得成功的快乐。所谓挑战性,是指探究的问题和知识的获得过程,对学生应有一定难度,需经努力才能达到成功,迎接挑战和战胜挑战,一是可以更好地树立起自信心,二是可以提高学习本领。因此,教材把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材中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

2.在内容的组织上,突出了对知识的重新整合

初中教材为了更好地落实上述分析中的显性目标(知识、技能)和过程性目标(隐性目标),把数感、符号感、模型化思想、空间观念等这些内容要求切实地贯穿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并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这样就使得“标准”的隐性目标能够得以更好地体现和落实。

3.在内容的呈现上,以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为基本模式

初中教材大都以“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试着做做”等栏目,展开从实际问题情境到思考、探索,再到形成概括性或规律性认识(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活动。其间,又适当配以“大家谈谈”促进合作与交流,配以“做一做”促进应用。教材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设立了相应的情境,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总之,教材的编写是以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线的。

4.在内容的选取上,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初中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读一读”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

5.在章末复习上,突出回顾,强化反思

在教材的每章之后,安排了一些回顾反思的教学内容,并安排了相应的课时,是学习和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和过程,反思能力的提高,是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6.在体现思想方法上,采取逐步渗透、螺旋上升的方式

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和证明意识、空间观念等。为此,在每一册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中,学生们都将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7.在教师用书的编写上,体现便捷和实用

教师用书,在教科书课文旁写明了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课文栏目和有关问题的设计意图及一些说明,并给出了练习和习题的答案。在课文的下方,给出了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并不要求教师必须遵照去做,仅是给教师以启发,希望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教学活动安排和组织得更好,在每章之前,还围绕着本章内容及教学作了一些说明,力求对教师的教学稍有裨益。

二、吃透数学课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在理论研究、现状调查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最终形成了国家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三、掌握教材整体结构

初中教材的内容丰富,目标不尽相同,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2.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3.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4.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初中教材从内容结构上突出三个联系:(1)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2)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突出知识学习和形成数学观念、发展数学思考之间的联系。而初中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注重了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2)注重探究过程和陈述过程相结合;(3)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对他们的理性指导相结合。

所以要从教材的结构上把握其整体性,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安排意图进行深刻地理解。

四、灵活运用数学教学原则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3

   一、地理教材编裁应以什么为主线

   (一)传统地理教材表述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理教材以描述性的课文为主体,语言平铺直叙,表述方式沉闷。近几年的教材改革虽然强调了图文并茂,增加了阅读材料,但仍显得灵活性、趣味性不够强,尤其是留给教师处理和加工的余地不大,缺乏与教学内容配套、互补的练习系统,练习系统的地位、功能仍然偏弱。而且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知识容量偏多,显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分分散,重点不突出,关键不明显,使学生感知浅,巩固差,对重点内容无法学深学透,使地理学习陷于“浅尝辄止”的境地。

   (二)数学教材表述方式的启示

   综观中学数学教材,其主要表述方式是“四环节”结构。即由公理(定理、定义)表述与论证系统,例题分析与解答系统,课堂练习与提示系统,课外习题与校正系统四部分组成。这种表述使编裁能突出基本原理,以练习为主线,自觉遵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体现了客观的教学规律。

   (三)借鉴数学方法编裁地理教材

   地理是一门融自然、社会、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地理知识既有地理名称、分布和数据等感性知识,也有地理特征、规律和成因等理性知识;既有地理事实和材料(即“地”),也有地理原理和规律(即“理”),“地”与“理”的密切结合,使地理学科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里的“理”就象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定义一样,具有普遍的适用于“地”的特点。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理环境诸因素的密切联系,使地理知识头绪繁杂,况且地域具有广泛性、交叉性的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借鉴数学方法,抓住原理和规律等关键知识,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地理教材“四环节”编裁方式的内容和原则

   (一)“四环节”编裁方式的构成内容

   1.抽取原理与分析论证地理原理是在地理学习中起基础作用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如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形成、变化和分布规律,工业、城市等的分布特点和布局原则。地理原理是我们认识地理事物特征、分析地理成因、进行地理评价、形成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理论基础。抽取地理原理并加以分析论证,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名词概念,了解各种地理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以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使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2.实例解释与个案解答教学的具体化、形象化都离不开实例解释。地理原理是对各地地理事象的概括,各地都有一定的地理事象或特殊事象(个案)能“验证”有关地理原理。“四环节”编裁教材要求地理教师能选取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实例或个案,提供一定的区域或乡土素材,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地理原理。

   3.课堂练习与自学辅导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教材要明确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供学生去练习、去思考、去自学。加强课堂练习与自学辅导,有利于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改变地理课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把课堂练习与自学辅导纳入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而不是教学的“附庸”,是“四环节”编裁方式的突出特点。

   4.课外习题与反馈校正课堂教学必须配有一定的课外习题,使学生的练习得以延伸。由于受地理是“副科”等思想的影响,地理课外习题往往很少,或是习题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应确立课外练习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使学生通过课外练习和教师的校正反馈,达到熟能生巧的功效。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体现三大编裁原则

   1.突出教学重点的实用性原则传授地理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三大职能,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地理教学内容偏多,授课时间偏紧,教材编裁必须重视精选教学内容,坚持把地理原理和规律摆在主导地位。例如,在教材整体上要突出大气环流和气候规律,板块构造学说及应用,自然带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影响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等规律性的关键知识。同时,运用的事实和材料要典型,能说明主要问题。具体的知识学生往往不可能完全记住,终生不忘,而能力和科学方法却会在各方面长期起作用。地理智能要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培养读图填图绘图、天象气象地质观测、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一步学习、研究地理的方法。

   2.强化练习系统的巩固性原则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熟练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经常、有效的练习和复习巩固的。地理练习要具层次性、启发性和阶段性,要精选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大的习题,使每练一题都有收获。如在编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教材时,我们抓住了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牢牢掌握“二分”、“二至”点的太阳直射情况,再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就比较容易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填图、解答、计算等书面作业形式,也可以是自学、阅读及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的形式。

   3.紧密联系实际的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地理教学要注意将趣味性有机地与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知识,或者把近期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引入教学中,用教材的理论予以科学解释。如讲水能的特点可结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讲西亚可结合海湾局势等内容。此外,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实地考察或社会调查,在具体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构建新的地理教材表述体系

   地理教材“四环节”编裁方式是对传统地理教材表述及编裁方式改革的一种探索。无论是区域地理,还是系统地理,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均可以采用“四环节”方式编裁,因为任何一个地理教学单元均具有一定的原理和规律,均可找出关键性的授课因子。比如气候形成因素与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农业生产两个单元的教材编裁可如下表(见本文后附表)所示。“四环节”编裁的核心问题是抽取原理(规律)和设计练习。抽取原理也即是抓住教学重点和关键、寻找教学突破口的过程,设计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四环节”编裁方式必然带来对传统教材的重大调整和处理。比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单元教材,传统的只安排了0.5课时,学生的巩固程度较差。我们在编裁中作了如下处理:课时增到1.5节,先阐明我国的区划方案和体系,31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分布及政府驻地城市。再设计了下列例题和练习:(1)家乡所在省级区相邻的省(市、区)名称;(2)北回归线、北纬30°线、北纬40°线、东经105°线各穿过哪些省区?(3)我国最东、南、西、北省(区)的政府驻地城市是什么?(4)我国相邻的省(市、区)最多的省(区)是什么?(四川、内蒙古)说出它们的邻省(区)名称(各八个)。(5)说出有关省(市、区)的邻省(区)名称。等等。我们认为学校教材在合理选择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组织合理的教材结构和表述体系,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这应是教材革新的重大课题。

   (附表)

   环节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农业生产抽取原理1.太阳辐射、大气环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

   与流、地面状况在气候形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分析论证成中的作用。2.家乡件、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

   所属气候类型的特征产的影响。2.家乡或某地

   成因。某些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分析

   及评价。实例解释亚欧大陆亚热带两种我国农业“南稻北麦”、“

   与气候类型和青藏高原东农西牧”等事实材料。个案解答高原气候的形成、特

   征和分布。课堂练习热带、极地气候类型世界若干地区的农业生产条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4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是高中地理的基石,特点是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用”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下面,笔者将针对人教版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

(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位于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过渡节。本节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为主要内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是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就可以理解。这一节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二课时,有利于从高中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内容,对太阳和地球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这一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行星地球”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

本节课程标准为“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关注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且就主要影响用举例说明即可,忌过于宽泛。最后,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1]。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对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再详加阐述,把重点放在太阳对人类的影响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和多样的活动设计来契合课程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地理素养。

二、具体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知识结构(见图1)。本节教材以“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框架。教材第一部分从有利的方面并以图片的形式从生活、生产中的事例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生物生长发育,物质运动和生物运动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主要来源等),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和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太阳能量的来源;通过活动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和这种差异对地球上的生物量的影响。第二部分,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介绍了太阳大气分层;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重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且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和讲解“太阳打喷嚏”案例进一步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图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结构

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节教材知识重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材也对这一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本节的知识难点为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宇宙这一部分在初中没有涉及,且对宇宙环境的认识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抽象的。太阳对地球的一些影响如提供光、热等,学生在日常生活可以体会到。可是,太阳辐射对水循环、风的形成的影响仅仅通过教材上的文字内容和图片,要学生真正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

2.能力结构。教材的表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部分。本节在叙述性课文上做到文图结合,配有“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图1.12太阳耀斑”等多幅图片资料及示意图,能够让学生图文并茂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地图运用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本节也通过采用“太阳能量的来源”阅读材料、关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规律的活动、关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等多种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进一步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教材中的两个活动分别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最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案例对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所编写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辩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总体上包括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类,具体上来看又可分为正文、图片资料、地图、活动、案例、阅读、习题等栏目[2]。教材栏目也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有利于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述结构。

1.叙述性课文。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是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表述,具体主要表现为课文和图表资料等。本节在“为地球提供能量”一框题中在正文中讲述了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和太阳辐射的概念、影响,语言简明扼要,并通过配备的“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来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第二,维持地球表面温度;第三,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这里面主要涉及太阳辐射概念和影响等知识。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一框题在正文中主要讲述了太阳大气的构成(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并配有“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和“图1.12太阳耀斑”等图片进行形象生动地解释说明。这其中涉及太阳大气层的概念、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影响等知识点。

叙述性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表述可以给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在本节知识中采取讲述法、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不久便学习本节知识也不会感觉有难度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

2.活动性课文。活动性课文是地理教材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主要通过设置“活动”“阅读”和“案例”等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体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通过“太阳能量的来源”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了解到太阳核聚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分析太阳辐射对植物景观分布的影响和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述性课文。第三,学生通过对“太阳风暴袭击地球”这一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活动性课文是对叙述性课文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结语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教材能够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但是,教材所呈现的图片素材、活动却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应该让活动和课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教材内容也要凸现时代性,增加学生自学栏目,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复习使用的课后习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教材内容体现“利教乐学”的教材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5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实事求是地说,这一题就答案而言,是没有争议的。在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用行中书省来管理;第二,大都附近,即“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第三,和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区由宣政院管辖。而这部分内容,在人民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节有详细的表述。根据相关内容,再结合题中的关键词“西域”,可以准确地得出答案是a。但是在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宣政院”这一知识点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提供了一幅“元朝行省图”,上面标出了“宣政院”。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两套教材关于同一知识点表述的方式不同。很显然,一般情况下,文字的表述比地图的呈现更让学生重视。所以,在高考结束后,很多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师生提出了很大的异议,认为这一题对于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6

【摘要】现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数学》有以下几点不当:难点分散不当;勾股定理表术不当;答案不完善;图形误导学生。

【关键词】教材不当误导

2010~2011学年度,我校八年级数学教材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数学》。该教材的优点这里我们就不赘述,这里专就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该教材的几处缺点和不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难点分散不当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难点过于集中,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分散难点是教材编写的一个基本策略。但是,我认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以下简称《教材》)难点的处理有两处是不当的:一是二次根式;二是函数。

1.1二次根式

八年级(上)《实数》这一章里,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后,《教材》没有进一步学习“二次根式”,而是把“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安排在九年级(上)来学习,我认为这样安排是失策的。

我猜想,编者可能认为“二次根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不适合学生的身心接受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二次根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的,对于“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是能够接受的。

其次,《教材》这样安排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以后,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诸如“〖KF(〗2〖KF)〗+〖KF(〗3〖KF)〗、〖KF(〗2〖KF)〗+〖KF(〗2〖KF)〗、〖KF(〗5〖KF)〗-〖KF(〗3〖KF)〗、〖KF(〗2〖KF)〗-〖KF(〗7〖KF)〗、3〖KF(〗2〖KF)〗”之类的运算,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诸如“〖KF(〗8〖KF)〗、〖KF(〗27〖KF)〗、〖KF(〗32〖KF)〗、〖KF(〗125〖KF)〗”之类的化简,特别是后面学习了《勾股定理》以后,像这样的化简更加多。由于没有学习《二次根式》,许多学生得出以下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KF(〗2〖KF)〗+〖KF(〗3〖KF)〗=〖KF(〗5〖KF)〗、〖KF(〗2〖KF)〗+〖KF(〗2〖KF)〗=〖KF(〗4〖KF)〗、〖KF(〗5〖KF)〗-〖KF(〗3〖KF)〗=〖KF(〗2〖KF)〗、〖KF(〗2〖KF)〗-〖KF(〗7〖KF)〗=〖KF(〗-5〖KF)〗、3〖KF(〗2〖KF)〗=〖KF(〗6〖KF)〗。而对于以上的错误,我们教师要费很大的劲进行纠正,而且纠错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我建议,在八年级(上)《实数》这一章里,把现在九年级(上)学习的“二次根式”的内容下移,系统地学习“二次根式”的内容,使学生完整地掌握“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上所述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1.2函数

函数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初中学生初步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及常见的几种基本初等函数是必要的。但是,《教材》对于函数的处理,我认为有以下几处不妥:

首先,时间过早。函数,在编者看来好象不难.。只不过就是“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方程”等等联系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函数对于八年级(上)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太抽象了。

因此,我建议,将八年级(上)的《一次函数》移到八年级(下)与《反比例函数》合成一章《函数》来学习比较好。这样,便于近似比较(正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b的比较)以及对立比较(正比例函数y=kx与反比例函数y=〖SX(〗k〖〗x〖SX)〗的比较),在强烈的对比中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函数概念挖得过深。函数概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我认为应该“点到为止”。特别是从“图象的角度”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更不宜作过多过深的挖掘。然而,《教材》对这个问题在“函数的图象”这一节中利用“古代计时器――漏壶”作了过深的阐述。特别是p104中的图14.1-9(图1)及p107中t6的图(图2与图3)。

因此,我建议,把这一部分从《教材》中删去或者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JZ〗〖HZ(〗〖XC向阳.tiF〗〖HZ)〗

第三、函数思想建立太早。我们知道,函数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但在八年级(上)就学习为时太早.。《教材》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以后,就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运用函数思想处理"方程(组)与不等式""等问题,脱离学生的可接受能力,有拔苗助长之嫌。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4),则不等式y>0的解集是〖CD#3〗;

问题2、已知y1=k1x+b1与y2=k2x+b2的图象如图(5),那么方程k1x+b1=k2x+b2的解是〖CD#3〗;不等式y1>y2的解集是〖CD#3〗;

〖JZ〗〖HZ(〗〖XC向阳1.tiF〗〖HZ)〗

尽管我们教师讲了很多很多,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就说明,在八年级(上)学习函数思想,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能力有点脱节。

因此,我建议,“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从现行教材中删去,移至高中一年级学习。

2.勾股定理表述不当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是不当的。

一个定理的表述,首先应该有严格意义下的“中文表述”,然后才有“代数表述”。学生只有在定理的“中文表述”中,对定理“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然后才能正确应用。

《教材》这样的表述,给学生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有一个“a2+b2+=c2”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在解决下列问题时,时常犯迷糊:

问题1、在aBC中,∠900,a=13,b=12求c;

问题2、在aBC中,已知a=1,b=〖SX(〗5〖〗4〖SX)〗,c=〖SX(〗3〖〗4〖SX)〗,判断aBC的形状。

因此,我建议,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该用严格的中文表述: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样的表述,学生能够很明确的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涵”,不受三角形的三边用什么字母来表示的约束。

我猜想,编者在此处这样处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表述,可能是有意引入“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其实,在此处,安排“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有“插科打诨”之嫌,毫无益处。

因此,我建议,将“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安排在“四种命题的关系”中去讲授更妥当些。

3.答案不完善

我们认为,《教材》的例、习题的答案,应该尽量做到完美、严谨。但是,现行《教材》中有两处答案不够完善。

3.1在《全等三角形》p26复习题11t2:

【题】如图6,在长方形aBCD中,aFBD于e,交BC于F,连接DF.

①图中有全等三角形吗?

②图中有面积相等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吗?

〖JZ〗〖HZ(〗〖XC向阳2.tiF〗〖HZ)〗

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给出的②的答案是:

有。aBD和aFD.

其实,这个答案是不完善的。事实上,除了上述答案外,还有三对:

aDF和BCD、aBe和DeF、aBF和DBF,一共有四对。

3.2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例2的答案也是不完善的

【例2】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他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JZ〗〖HZ(〗〖XC向阳3.tiF〗〖HZ)〗

此例中,《教材》提供的是图7,事实上,“远航”号是沿“东北方向”行驶,而“海天”号只是“沿某一固定方向”行驶,因此,根据题设条件,“海天”号除了“西北方向”以外,应该还有可能是“东南方向”,如图8。

4.图形误导学生

《教材》中的图,应尽可能做到准确、直观,不误导人。然而,勾股定理p71t10的图形很容易误导学生。

【题】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水的深度与这根芦苇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原题给出的是图(9),但这个图容易误导学生。如图(10),学生根据“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认为四边形aBCD是一个正方形,然而,再进一步思考又不对,因为无法根据图(10)求出结果,学生感觉束手无策。

因此,我建议,该题的图形使用如图(11)的立体图形更好。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7

作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最高等级,人类不仅是地理环境的最大再造者,而且也是地理环境的最大破坏者。正是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人地关系发展和演进的关键取决于人类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能力和状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高中是基础知识教育和进入专业教育的最后一级阶梯。一部好的高中地理教材可以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植入到教育对象(高中学生)的头脑中,从而为这些未来成年人的行为取向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平台。这正是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所在。

二、建立新的框架体系

今后高中地理新教材将必修部分分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模块1主要介绍地理环境,模块2介绍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模块3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上,综合自然、人文知识,以典型区域分析为前两个模块提供实证素材。

具体而言,在模块1中,第一单元是“宇宙与地球”;第二单元是“认识地球”;第三单元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交换”;第四单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可以看出整个模块的教学体系是按由远及近,由整体而局部的线索来组织的:首先介绍的宇宙是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然后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包括地球自身结构、圈层构造、属性等;之后讨论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形成过程;最后一部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框架结构紧紧围绕“人类活动”这个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模块2的章节顺序依次是“地理环境中的人”“地理环境与生产活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整个模块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人”而展开:开始第一单元介绍“人”本身,包括人口增长及分布、迁移,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然后第二单元介绍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包括对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因而第三单元介绍了人类活动在地域之间的多种联系方式;由于城市是人类各种活动的最重要场所,第四单元谈了城市与城市空间、地域结构,以及城市化的内容。最后一单元在前面基础上论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观念,引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看出模块2整体突出了“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类活动”这个中心。

模块3在第一单元中首先介绍了区域的含义,通过国内外区域实证,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二单元通过多个国内外典型区域实例分析,从5个角度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三单元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RS,GpS,GiS。

总之,必修课的三个模块相互联系,融合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具有系统性强的特点。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

三、优化地理教材内容及表述

1.课文的组织

教材初步设想以单元、节的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章前导读”主要提出地理问题,突出本章重点;“正文”中每节由课文、阅读材料和活动组成,“习题”在考查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总结引申”讲述每章的核心内容,并对所学内容扩展,“进一步阅读书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

2.知识和技能的选择

教材在选择地理基础知识时将注重其实用性、发展性。例如,在阅读材料中选择“全球变化”等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讨论农业问题时,可以通过“伊利模式”来介绍农业的最新进展──生态农业。教材还将注重对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

3.教材表述方法的设计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语言

中图分类号:G4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13-01

思品课教师的语言要有自己的特色,就能吸引住学生。下面就政治教师口头语言的特色问题,浅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

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一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三、清晰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

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一般说来,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其内在的逻辑性也强,应以递进关系逐步展现出来。能否理清和表述上述逻辑线索,是突破这一难点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述中,只要有一处混杂或交待不清,就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视听障碍,往往要重新讲述。

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准确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

第一,基础理论。初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等,或内容不够充实,或观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我国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不脱离现行教材的前提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9

一、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

1.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得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成为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地理教师大有作为。在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作的研究有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宗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

2.校本地理教材研究

在完成了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以后,往往需要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校本地理教材,因此,校本地理教材就成为了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教材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评价,如教材的特色,教材的缺点与不足等;二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如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结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重难点分析、表述结构分析,运用教材的基本策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三是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表述等。

3.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地理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特定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校本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创设,即先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实施方案,再经过地理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而形成;或者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再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和论证,概括升华形成。也可以是改造,即对现有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加工而形成。在创设和改造地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地域条件、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师自身特点。

4.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校本研究必须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效能。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自学辅导教学的有效i生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

二、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自我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地理课后练习和地理教学关系等进行反思。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微格教学、撰写教学日记、同事交流、学生评教反馈、观摩教学、阅读理论文献等。

2.教学叙事

地理教学叙事是指地理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它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事件与主题。事件是地理教学叙事的核心。通过“事件”的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学事件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故事的意义逻辑,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它通过某种内在结构呈现出来,为叙述展示了价值存在。

地理教师在撰写地理教学叙事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多方面搜集资料,需要搜集的资料,除了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外,还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二是要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将选用的材料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述。四是要注意对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3.课例研究

地理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地理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它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描述加上简要的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地理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为教学实录加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实录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截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教学反恩既可以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反思,也可以对教学的总体进程进行整体反思。

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4.案例研究

地理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案例一般由标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几部分构成。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撰写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五个环节。

(1)搜集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的搜集是案例编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应通过课堂实录和

访谈等途径尽可能全面地去观察、了解、发现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并及时捕捉。在案例素材的采集中,需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案例当事人建立较为亲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2)确定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是案例的灵魂和核心,在案例的撰写中,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寻找和提炼出案例主题。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内容;案例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要明显、精彩;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具有教育学意义;案例主题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地理教师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新教学原理的运用,新教学方法的使用,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3)介绍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教师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隋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教师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坝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4)描述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撰写地理教学案例事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取舍,凸显主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此外,还要注意情景的完整性和叙述的客观陛。

(5)撰写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撰写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分析务必实事求是、论述需要突出重点、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要独到深入。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教师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

5.行动研究

地理行动研究是指由地理教师独立或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地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是反思的专业人员。地理行动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边行动边调整为基本存在形式;以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以地理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为理想境界。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篇10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的阅读理解不同于学习其他学科的阅读理解,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要领会全本历史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哪些内容表述的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哪些内容表述的是基本史实。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教材内容,积极动用自身的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式,全方位地潜心阅读理解历史学科文本,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生在历史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中学生能够理解在语法知识基础上的语言符号结构,譬如段落划分、层次结构等。其次是中学生要对历史材料的表面结构会用心阅读,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人物或综合等要素;形式上包括地图、文字、照片等要素;文本上包括档案、课本、评论等要素。第三是中学生能够理解历史材料的深层结构,这是能否真正理解材料的核心层次,具体包含两点:一是按照历史材料的分类,弄清材料的类别,为选择适当阅读方式作准备;二是按照材料类型分成不同结构。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去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备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一些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根据所提的问题去阅读书本,对每个具体历史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具体经过和产生的结果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筛选主要内容,找出正确答案;第二,教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明确指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不了解或模糊的概念应具体详细地进行讲解;第三,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通过思维、分析、判断等方面的综合运用,锻炼学生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阅读能力;第四,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通过识记,多积累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知识要点,采用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阅读方式,把各个历史事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理论概括的阅读效果。

二、中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表述能力就是教师要求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自己阅读或上课听讲后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要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或说明自己的深层理解。中学历史阐述的方式有口头与书面两种,都可以按照阐述能力的水平,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复述。指将教师已讲解过或者书上的有关内容,按照原有的结构重新表达出来;第二,描述。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场景进行描绘和刻画,它具有形象性、具体性,但是,作为历史描述应特别注意时间与地点的交代要清楚,描述要符合史实;第三,解释。指按照理解的层次,进行结构性与实质性说明;第四,比较说明。比较指通过对比来确定两个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历史学科中的比较说明是指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进行对比,在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同时,要有条理地加以说明。第五,论述。包括论证与叙述,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中学历史学科要求论证时要有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例如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然后根据其活动情况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表达或者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和重要转折点,尤其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全面、快捷、正确地再现关键内容或再认的学习目的。

为了让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专攻的思想理念。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其次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题与练习,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重复再现历史基础知识,进而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做出评述的思维过程。第三,教师要依据具体实际,深思熟虑,制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做出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激励学生正确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达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