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十篇管理学相关知识点十篇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7:13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依据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与网络技术,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强调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在各学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创新的实施要求。《发展规划》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学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正在悄然兴起,由“云”计算支持的泛在学习,代表着当代科技进步与方法创新的有效学习模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泛在学习呼唤着与此对应的学习策略,数字时代的关联学习理论为当代设计学科洞开了学习策略研究的全新视角。

一“、云”计算———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云”是一种隐喻,指代基于internet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实质上,它是基于当代数字技术的网络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中心。在“云”的背后,整合着大量分布式计算机集群、计算软件、计算存储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等计算资源。“云”计算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服务的宗旨:用户可以随意通过个人数字助理pDa或3G手机等任何终端设备,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传输信息,快捷地获取来自“云”的信息和服务,既不必关心硬件更新或软件升级,也无须关注数据存储———一切计算与存储都在“云”中进行,无论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信息资源,都能够从“云”计算池中轻松地得到。“云”体现了一种整合资源、集中服务、应用共享的系统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计算进化能力,完全颠覆了获取信息资源、接受计算服务与人际沟通的既有方式,标志着整合一切信息资源智能服务于个性化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催生了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泛在学习,也催生了供个性化泛在学习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云”计算已成为实现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一)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个性化泛在学习首先需要相应开放的学习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oeR),“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2]”近年来,全球各学科共享开放的“云”计算智能学习资源已进入广泛的开发阶段。例如,美国Rice大学开发融资源共创、评价与重用于一体的跨学科开放教育资源系统,为学习者免费开放使用。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筹)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也已整合普通高校、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教育软件商、研发机构、港台及欧美教育机构,包括设计学课程在内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20tB,视频时长40万分钟,这些学习资源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3]。同时,由于智能感知识别和芯片嵌入技术高度发展,“云”服务器被赋予了智能干预学习的能力,学生只需持轻便的个人移动终端(如图1)通过网络识别验证,便可远程无线访问“云”中的资源信息库和自己个人的信息存储空间,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类共享开放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基于云的“学习元”组织资源学习元(LearningCell)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4]。Cell的本质指的是学习元的智能性、生成性、进化性和适应性,学习元能够自动智能生成和进化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学习元聚合模型不仅可以把零散的学习素材聚合成学习元,还能够将已聚合的学习元汇聚成更大结构的学习元;学生只要输入明确的主题,学习元本体便能够自动地联结相同或相似领域的学习元而促成信息交互共享。学习元的信息无限生成性,能够在知识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智能生成新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种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这些新生成的资源还可以为所有进入系统的学习者所共享。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网络结构中某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新建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联结过程[5],学习元除了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外还具有关联性,每个学习元都可以作为资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彼此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建立连接。学习元所具有的这些技术特性,毫无例外地适合于设计学科的学习应用需要,成为设计学关联学习的可靠基础资源。

二、数字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能动关联

设计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与经济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更新频繁。尤其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渠道多样、知识信息激增,知识更新周期与半衰期日益缩短,尤其基于“云”资源泛在学习的兴起,使设计知识的学习图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学习,已悄然转向更多倾向于e-Learning形式的泛在学习。既往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已难以有效诠释设计知识获取的发动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学习需求的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十分贴切地为设计学科的知识建构所需要,通过能动地关联与连接,以知识管理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已成为数字时代每一个设计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理念与学习策略。

(一)依据关联主义理论的设计学习原则依据关联主义学习思想,设计学习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设计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设计学习发生在对这些观点的研究之中;(2)将设计学习视为一个连接相关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知识不仅直接获取于信息源,学习也可在工具、参考数据库等人工物和心智模式、思维方法、文化符号等意识维度中实现;(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当前设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建立和保持各种相关连接;(6)需要洞察本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以及这些领域中不同观点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因为设计创造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此,精确掌握最新知识信息是设计学习活动的根本宗旨;(8)决策也是一种学习,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6]。关联主义思想的以上八项学习原则,无不强调了知识学习活动的关联性与能动性,它直接关系到设计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养成。

(二)遵循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设计学习观

1.知识观作为边缘叉学科,设计学科的知识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结构组织,是由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知识系统。既往的知识组织呈现为相对静态的层级和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学科的知识组织日益凸显出动态网络的生态性特征。关联主义创始人、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授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todo)、知道成为(Knowingtobe)、知道在哪里(Knowing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totransform)[7],这一理论尤其对应于设计学科的知识学习。“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科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关联主义引入internet概念,认为知识分布也呈现网络的性状,知识网络也像数字网络一样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并且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之外外部世界的组织、社群、数据库等中,这些外部的存在体都是链接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一知识观与设计学科的系统认识观高度弥合,设计过程就十分强调对设计目标相关因素的深入调研,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设计构成要素。关联主义知识观下的设计学习活动尤为强调知识的现时性,由于设计需要体现现时的时效性,因此,只有通过知识不断流动和更新,才能掌握最新知识以实现设计创新。

2.学习观设计活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构成,相关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的,因此,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就要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学习是一种从节点关系中掌握知识的“分布式认知”过程。当今时代知识信息海量产生,我们既不可能也无须事先掌握所有与设计相关的知识,“‘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8]”由于“云”计算技术使大量的设计知识信息在“云”中聚集储存,因此,设计学习活动也是人际网络与internet双重连接的关联过程。

3.能力观关联主义认为鉴于知识激增并且速衰,当代人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是别无选择的不二法门。因此,个人使用多样方法实现有效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关联主义视角下设计学科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个人智商与情商相互启迪激励设计创新的能力;不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从事设计创新的能力;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关联能力;“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的搜寻能力;充分利用徒手图和各种设计软件表达自己设计意图,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智慧的分布式学习能力;生成集体智慧的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和创造信息,以及发挥信息效益、善于信息协作和坚守信息伦理的信息素养;能兼收并蓄将相关因素构成具有内在联系整体的设计造物能力;利用知识管理工具进行知识生成、知识编码和知识转移的知识管理与应用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理解新信息意义的判断与决策能力。总之,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高阶能力,都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所需要关注的学习能力范畴。

三、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视域下的设计学习策略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与意义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知识获取计划;设定信息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需要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并适时更新。综上所述,尽管个人知识管理有各种版本的定义,其实质却都在于帮助个人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知识竞争力。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应用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使用工具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从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即是指将个人随手采集的各种资料、信息,经由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知识,以方便个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索取、甄别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设计学科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元素个人知识管理(pKm)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通过建构个体自身及外部人际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网络,实现以“云”资源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在关联主义看来,知识建构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元素组成,节点与节点的连接形成网络,知识流动在建立连接的节点之间传递知识信息,形成知识流。由于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便是一个连接。以下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等基本元素,被赋予了设计学科的性质特色。

1.节点根据关联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价值观点中,还存在于各类人工制品中。因此,关联主义将人际交往、个人通讯、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个人知识库等五类资源视为个人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些节点又可区分为人际节点和知识节点两类,对于设计学科而言,需要管理的人际节点除了学习伙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之外,设计定位的目标人群也是需要关注的人际节点;由于设计创造所需要的知识不仅限于设计本学科的知识域,因此,设计学习的知识节点除包含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系统、相关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网站等之外,还需涉及大量为具体目标设计所需要的知识节点,如环境艺术设计要涉及到环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体元素、风元素和人文元素等,产品造型设计则需要市场、技术、材料、工艺、结构构造等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节点。

2.连接节点需要连接才能构成网络,学习正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及时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设计学习伙伴通过共同的学习定位和学习兴趣建立的同学联系、与专业教师和各类跨学科专家建立的学导联系,以及与设计实践相关的人际节点联系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学习个体为获取外部设计知识与信息的各类连接;(3)知识节点间的连接,指个体知识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及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设计学的知识节点连接还包括本专业知识与目标设计学科知识的连接。

3.网络关联主义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学习者个体,设计学习个体的知识建构是一个元网络,这个知识网络被编入各自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反过来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回馈给个人网络。这种个人对网络和组织的知识发展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与时俱进地发展[9]。在日常学习中,学习者主要借助于“云”计算穿行于各类网络之中而获得新的节点和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1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设计所对应的市场日渐国际化,设计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适应中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因此设计学习的网络也必须国际化。这样的设计学习不断地在人际和知识的交互中发展,学习成为一个不断适应和连接新网络节点、动态发展的知识探索过程。

4.知识流知识流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建立网络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在各节点间流动而使关联者相互受益,还有益于提升个体建立网络的能力[11]。设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和完善设计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体系,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实现设计创新。鉴于数字时代知识激增并且速衰,这就要求设计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存储设计知识,而更需要通过建立知识网络使相关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在共享开放资源知识库等更为广泛的设计知识共享中创新知识。设计知识流动创新的效果是与设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为此,设计学习者需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动突破固有认知模式的心智能力,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如图2)。n计算技术在共享开放资源知识库等更为广泛的设计知识共享中创新知识。设计知识流动创新的效果是与设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为此,设计学习者需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动突破固有认知模式的心智能力,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如图2)。

5.工具当今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在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挑战的同时,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也为设计学习提供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工具和途径,为实施设计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前所述,关联主义个人知识管理视角下需要管理的不仅是知识网络,还包括人际网络。因此,设计知识管理工具也相应具有知识工具与社交工具两种属性。除了百度、Google等常用知识搜索工具之外,其他如QQ、mSn、Gtalk、SnS、Blog、e-mail等诸多工具都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当前已开发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专门应用软件。

(三)设计学科pKm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设计学科pKm的知识类别设计学科知识管理基本包括以下四个类别知识。首先是事实知识(Know-what),包括既有的设计方法、程序、规范和技术、材料、工艺等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其二是原理知识(Know-why),指的是学科基本理论原理等可指导创造发挥的元知识;其三是技能知识(Know-how),指的是为实现设计创造所必需的表现技能与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第四是人际知识(Know-who),对于设计学科来说不仅限于直接获取和交流的人际知识,还需要设计目标客户端的人际知识,即消费群体的人际知识。从认知角度出发,这些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物质沟通过程来呈现,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对于设计学科而言,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属于隐性知识。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动态循环;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指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并系统化了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只有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关联主义将学习视为形成“连接”、创建“网络”的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知识管理即是由设计学习个体为促进学习高阶能力的形成,选择人际与知识节点建立连接,构建人际与知识网络,实现各种人际和知识节点连接的管理、流动与创新过程。依此需要,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则可分解为:为知识需求选择节点;由各类工具建立连接获取知识;掌握组织连接要素对知识个性化整理存储并吸收内化;保持知识流动,综合并实现知识更新。

2.pKm的基本方法(1)以需要选择节点。选择节点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中的知识结构需要,设计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依据个体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以便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不同个体设计知识管理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学习者要依据各自的知识建构需要而确定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于设计学习个体来说,还需要习惯依照设计定位过滤节点和选择连接。并且,所选择的知识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前沿性,否则获取的知识只是常识[12],而常识是无助于提升知识竞争力的。这一阶段可以针对个体特定的知识结构或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等可视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语义网络表征,分析已有知识基础与目标知识建构定位及学习兴趣特征,明确自己需要获取的知识内容和期望达到的认知程度,使节点与目标知识建构保持一致。(2)建立有效连接。明确了自身的设计知识需要,也即是设置了人际和知识节点的“过滤器”,这样就能保证有效地建立连接,有助于设计学习中随时了解并掌握所关注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云”计算等当代网络与数字技术,为建立连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既可以通过搜索网站建立与设计领域专家学者间的联系,还可通过社会性网络关注设计领域的知识动态,包括创新理论、学术交流、专业展会等动态信息,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之建立连接。对设计知识节点的认识,需要有足够的国际开放视野,不仅需要获取不同国家的设计网站等开放性共享节点,还需要建立国际性的校际协作学习与相互开放的学习资源节点;在“云”计算技术和“云”信息资源的支持下,个人知识网络的人际节点可以是全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设计专业学生、教师乃至学界的设计名人或知名设计组织,也可以是任何一类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源库。(3)掌握组织连接要素。通过建立连接获得而未经组织的知识只是无序的知识碎片,还不能成为知识的实体系统或实体关系。因此,需要知识接受者整理加工,按照不同性质或作用进行个性化分类编码储存,进而理解内化为应用于设计创造的能力,即实现设计知识组织连接时,知识才会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影响设计知识组织连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①既有知识结构:个体既有知识结构是形成知识组织连接的基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观念间有意义的连接,才有助于个体迅速内化知识而建立新的知识认知结构。设计学科的知识本身是处在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之中的,加之当前知识半衰期缩短和更新周期加快,这就要求学习者不断加固自身知识基础,持续获取新知识并更新知识结构,能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②个体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models)先入为主地影响我们认识外部世界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抑或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13]。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心智模式受习惯性思维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理解吸收新的知识观念和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决策。因此,与时俱进地调整心智模式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与促进知识内化。调整心智模式需要“理性思维”,即需要掌握深层次理解和迁移运用知识的信息加工方法,善于运用分析、提问、归类、排序、比较、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范型、预测、总结、综合、确证、联系、交流等研究方法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4)促进知识流动更新提高学习成效。关联主义的知识节点是个人,每个学习者个体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和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这就意味着建立设计知识连接并不等于已经掌握知识,保存在各种连接中的设计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储存,只有使设计知识流在连接之间保持高效的流动,与学习协作伙伴、专家学者及相关组织形成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其他社群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个性知识社会化。设计学科既往的知识交流主要依靠专题讲座、学术年会等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只是一个单向的接受者。而当今基于数字网络的交流形式则可以是随时随地、实时交互的平等获取,从节点选择、建立连接、形成网络,各个阶段都是一种相互渗透、生态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设计知识在这样的动态管理中循环创新。因此,设计学习者尤其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利用其他节点知识,尤其需要与设计发达地区建立人际网络,以期更好地促进知识流动更新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效。

3.pKm的基本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pKm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知识的价值评估,其中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七项知识管理技能,是数字时代实现个人知识管理所必须具备的。(1)检索信息的技能。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信息来源,根据个人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方法。在pKm中,检索信息的技能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出问题然后获取回答的技能,更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能。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能,个人必须对搜索概念和搜索技能等有充分的了解。(2)评估信息的技能。这一技能不仅指个人能够判断信息与自己所遇问题的相关程度,而且还必须能即时判断信息的质量。个人并不必去了解计算机评估信息的机理,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3)组织信息的技能。组织信息即整理过滤无用和相关不紧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归类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随时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便于有效地利用,这种技能会牵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我们会用文件夹、文件柜或其他传统的方法来组织管理信息。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即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管理信息。(4)分析信息的技能。信息分析须涉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归纳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专门知识。(5)表达信息的技能。信息表达是为了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个人知识在交流和共享中得到创新和提升。信息表达方法和途径很多,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其工作的核心原则应是如何让他人理解、接受并能与自己产生互动。(6)保证信息的安全。保证信息安全的技能与个人知识管理中其他的六种技能有所不同,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保证信息安全涉及到开发与应用各种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能,常用到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所常用的方法。(7)信息协同的技能。信息技术为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设计团队攻关、团队组织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协同探讨,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地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容,还需要会使用各类交流工具。以上七种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系列连续操作,并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使用。例如,可能是在对信息进行评估后才发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检索信息等,并无固定的顺序和绝对的分类可言。除了以上七项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的是时间控制、快速阅读、资料研究、备案、文档管理与信息设计等,即判别哪些信息有用或哪些信息无用的知识与信息过滤技能、有目的写作的技能、对pC与it等知识与信息处理设备的管理技能等。4.pKm的应用工具软件个人知识管理将有赖于软件工具,依据个人知识管理特点,协助个人方便地管理文件,养成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pKm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随手可得的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例如微软office、mSoutlook、Lotus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weblog和维基百科wiki等辅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机、笔记本pC、pDa等个人数字工具。常见的pKm工具软件则是按照内置网页编辑器原理开发的,如mybase、noteexpress、资料收藏大师、pKm2、紫轩资料管理大师等,它们和office文档基本没有关系而只作为附件;但“针式pKm”、“word文档-资料管理系”等少数管理软件是基于office文档的。pKm软件链接广泛,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为知”个人知识管理(wizKnowledgepersonal)软件;针式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magicflu免费中文信息知识管理平台;microsoftonenote;myBase;evernote;网文快捕Cyberarticle;网博士websaver;资料收藏大师;资料收集管理器Collector;mydata资料管理器;essentialpim;mindmanager;91剪报等。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统一的入口,只要适合应用。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这是最常见的pKm的一部分,专业知识内容的管理无论采用高度相关性的wiki还是个性化的Blog,都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同收集、创作某领域的知识,大家都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起有效的知识连接。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2

情报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爆炸”为大背景,源起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综合叉学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它的内涵[1-2],比较典型的如:米哈依洛夫的“科技―交流”模型,布鲁克斯的“社会―知识”模型,卢泰宏等人的“信息资源―网络”模型,等等。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利用信息、知识与情报规律性的学科[3]。情报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知识管理作为当前信息科学群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情报学如何从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汲取有效的养分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呢?正是基于此,本文讨论知识管理的研究视点为情报学带来的启示及机遇。

2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切入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差异,目前对知识管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概念。一般来看,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一种可开发的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化和有效管理的科学[4-8]。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运动过程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基本环节(见图1)。知识创造是组织开发新颖的有创意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知识确认是在现有组织环境下考察并评价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组织是组织对得到确认的知识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结构化处知识管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往复的转换过程,强调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扩散与共享,首先体现在知识是在社会、组织与个人三个基本层次上进行的[4];其次在每个层次上由人员、设施及相关活动三大基本要素实现知识的转换、扩散及共享[5]。可以说,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它们仅是知识管理的客观对象,能否通过知识应用而创造新知识是一个组织区别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是时时刻刻都发生的,只是大部分都保留在相关当事人的头脑中没有明确编码化,所以没有纳入或很难纳入组织的知识循环体系。其实,知识管理是每一个人或组织时时都在进行的工作,只是在以前没有显式化地发掘,如今因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成为一种组织的必需。所以,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朴素的管理思想,是当前管理科学的新发展[7]。

3知识管理视角中的情报学研究范式

3.1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相互比较

从文献[9]可以知道:目前情报学主要是以用户情报需求为基础,以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为重点,以信息交流为媒介,以决策为直接作用对象,以改变用户的认知结构为目的,来探讨情报在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交流、决策和认知的作用机制与基本规律。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如表1所示:与知识管理相比较,情报学目前更侧重于编码化显性知识的收集与分析,而知识管理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发现;情报学追求的是普适性的情报实践领域,期望能找到既适合个人、组织,也适合社会的情报模型,而知识管理以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为主要服务目标,研究更为专指和具体;情报学追求的是概念模型上的完美,知识管理追求的是技术上的适用;情报学侧重于客观外化行为过程的把握,知识管理更着力于知识的认知作用过程;情报学多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信息交流的规律,知识管理多立足于系统观来解决信息(知识)交流的技术实施;情报学主要研究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生产、加工整理、传播与共享的问题[12],而知识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传播问题。所以情报学与知识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作用方式和领域与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有效吸纳知识管理的成分,使情报学更为完善。

3.2知识管理研究对情报学的启示

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对情报学的发展有以下启示:①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②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方法及方法论:不仅要对传统的文献收集、文献组织、文献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革新,还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方法或相关方法,使情报学构建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实践领域较好地契合;③有利于创新情报工作流程: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与途径;④有利于情报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必须有新的管理体制。

3.3基于知识管理视点的情报学基本观点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必须形成以下基本观点:①知识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情报过程是知识的利用与创新;②情报事业是社会范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不仅是社会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与控制,更多地应研究组织中知识管理;③实现情报工作流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它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点与发展关键,是情报学参与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④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海量、分布、异构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符合需求的知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⑤知识管理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情报学解决知识需求无限性与知识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不意味着情报学的消亡,相反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会使情报学更加走向成熟与完善。

3.4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学交流体系重构

情报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情报系统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情报系统运行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核心是知识交流过程及基于交流过程的行为研究。以知识为基本对象和核心概念重构情报学的交流体系是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4.1情报学信息交流的总模型情报学所探讨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彼此间及内部的信息交流问题。认识这三大领域内部及相互间的交流特征、规律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来实现的,因而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基于此给出了情报学信息交流总模型,如图2所示:这一模型较之于其他模型有以下特色[13]:①突出了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人的存在一方面使整个交流过程由自发的过程变为自觉的过程,同时使整个信息交流成为一个目标性更强的过程;②每一对象内部存在自交流过程,通过自交流过程在对象内完成信息(知识)的自组织和积累过程,从而使对象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③对象彼此间的交流,过去我们更多地在社会范畴内研究知识(信息)的交替循环过程,较少从自然、社会与思维三个基本范畴来研究问题。

3.4.2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知识的价值(即情报化)是通过知识(信息)与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质是知识传递与吸收过程;情报工作流程必须提供完整的交流渠道以实现交流的顺利进行;情报体制必须创建相应的制度,并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有效支持交流传递过程。因而要实现情报价值:①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②整个交流过程不是信源到信宿的简单复制,而是信宿基于需求的信息寻求过程;③整个交流是以认知结构改变即知识(信息)共享为最终完成形式。而且这三个过程,在每个个体内部都存在,只是该过程是以显性的方式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给出了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传递过程,即知识创造主体基于对相关性原理把知识向相关需求者传播的过程;交流过程,即用户基于知识需求判断从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需要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选择的过程;认知过程,即用户利用解释或重构的知识满足需求并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此交流模式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反馈:对获取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认知反馈,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信道反馈,对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信息来源的信源反馈。

上述模式的主要特色有:①促使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整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积极主动行为,不仅关注知识(信息)以编码化方式传播的社会过程,更关注知识(信息)在主体内部作用机制;③模式能够解释引起信息交流与共享不畅的原因及分析影响因素;④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而且也适用于自然和思维的信息交流过程。

4结论与讨论

以知识为核心对象和概念是情报学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唤醒的基本理念,以组织层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管理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重构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的新思路和启示。在此笔者仅给出一点自身在学习研究过程的想法与体会,很多内容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及深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当代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情报学报,2004,23(5):377-384.

[2]翟秀云.图书情报学中的“知识流派”观点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2):54-60.

[3]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3):193-198.

[4]刘春茂,徐久龄,张辉,等.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的综合研究∥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编.情报学进展(五).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07-135.

[5]李君君,韦淼.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动态阶段模型.图书情报知识,2006(3):96-99.

[6]邱均平,张荣.基于两种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14-17.

[7]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柯平,王平.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基于知识构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4,48(6):20-24.

[9]严怡民,刘晓敏,丰成君,等.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何佳讯,楼天阳.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15-18,30.

[11]韩毅,李健.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情报资料工作,2004(5):11-13.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 信息革命 知识经济 信息管理 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8-0083-06

源于上世纪末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使得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已经面临一个伟大机遇和挑战。早在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在其著作中提出“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的新概念。1986年,卡尔・斯威比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出版以知识管理为书名的第一本知识管理著作。随后,彼得・圣吉(1990)提出“学习型组织”,强调企业就是以学习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在共同愿景下进行长期而终身学习的团队。此后,nonaka&takeuchi(1995)从知识角度研究了日本企业,提出“组织的知识创造的概念”,以此阐释日本管理体系的知识管理和经济特征,与此同时,nonaka,edvinsson、Steward、斯威比等人提出了知识资产的概念,使得知识管理相关环节、概念框架、it应用等研究也在逐步地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视。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知识管理研究起源于信息时代,ponzi(2002)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采用文献目录计量的方法详尽分析了知识管理思想的发展。根据ponzi(2002)的研究,知识管理思想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1995年以前都处于比较缓慢的发展期;从1996年至1999年,知识管理文献开始以指数形式增长;2000年文献数量有所回落,在近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又开始反弹。知识管理的发展过程说明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时的热潮,而是一种伴随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演进过程。

第一阶段(1986-1995):知识管理研究的早期阶段。计算机科学和企业战略文献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计算机科学文献将知识看成是在it的帮助之下可以管理的更好的“对象”,企业战略文献以Hed-lund(1994)、nonaka(1994)的著作为代表,他们将Km重新定位为一个“社会过程”而不是一个“it驱使的概念”。这一阶段,针对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研究对于知识管理的影响要大于针对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

第二阶段(1996-2000):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扩张阶段。知识管理文献以指数形式增长,并且学科宽度也从1995年的3个学科(计算机科学、商业、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扩充到了1999年的13个学科。这一阶段增长最快的出版物强调的多是管理知识的it工具,而被引用最广的出版物却都是来自于组织科学领域的文献(如nonaka、Senge等学者的研究文献),强调的都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对于知识管理的探讨实现了从“it、数据库”向“it作为一种交流和协作工具”视角的转变(ponzi,2002)。

第三阶段(2001- ):知识管理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由于很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投入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收益,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理论研究学者和业界人士都开始冷静地思考知识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也回归到稳定增长的轨道。这一时期,大量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的挫折和失败,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前一阶段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强化了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纠正了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时尚”和“管理热潮”的错误观点,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展。可以预见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知识管理仍然会以一个争论激烈的论题出现,并在实践和争论中,逐步的得到完善和健全。

二、知识管理研究的多维视角

相比知识和管理两个单独的术语,知识管理具有更为复杂而统合的内涵。在知识管理的术语下,各种不同情境、不同视角下的不同主题得到了探讨。基于不同的价值观、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反映出实际情景的不同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聚焦于现实的不同方面、专注于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了利用这些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知识管理概念及相关理论发展的一个全景式概述。

1、信息技术视角。

it文献和技术的发展给知识管理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it学科中的知识管理文献将知识看成是可以由信息技术来管理的客体,知识的客体观类似于将知识看成是一个物质化的集合,可以被购买或者被放置到需要他的任何地方,换句话说,这一视角将知识看成是具有物质性的信息。从信息技术视角来看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基本上根基于it的管理系统或者等价物。基本的假定是:信息技术能够加速知识的流动,同时提供一个现代系统来存储正式的知识和知识个体间的知识共享。

2、组织知识视角。

与基于it视角的知识管理比较,组织知识视角的知识管理大多是参与者导向的,组织知识方面的文献为这一视角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如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Bamey,1986,1991)和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点(Grant,1996;Kogut&Zander,1996;Spender,1996)。组织知识视角的知识管理坚持认为知识不同于信息,知识根植于人,知识创造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相联系。

3、组织学习视角。

在组织学习的视角之下,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非正式的、集体的学习,这一领域的著作大多关注的是“将知识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资产或者一种储备”,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更为静态的观点”。组织学习视角的知识管理对于知识则采用了一种动态的观点,关注知识是如何变化的。简单来说,组织学习视角的研究认为学习就是创造和开发知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会影响到更进一步的学习。组织学习的基本模型包括“单环和双环学习”(argyris&Schon,1978),“开发一探索”(march,1991),“信息获取一信息传播一信息翻译一组织记忆”(Huber,1991)以及组织学习的4i模型(Crossanetal.,1999)。在这些模型和方法中都强调了要鼓励个体通过直接的社会交流和相互作用来共同学习,并通过学习过程来推进知识在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组织层面的流动,而知识管理也应该注重对于上述动态过程的管理。

尽管有大量的知识管理研究文献,但是关于知识管理的统一的定义却仍然缺乏。文献中的一些定义归纳于表3-1中,我们还对每一定义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评述。现有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显示出以下特点。

1、定义主要突出了知识管理的信息处理过程,如获取、改进、存储、检索和。

2、大多数的定义都是业界人士和咨询者所提出的为流行出版物所作,尽管组织科学流派中的研究者们(如nonaka、Hedlund等)也采用了知识管理这一术语,但他们并未给出定义。

3、大多数的定义将重点放在管理已经存在于组织内的知识,而未考虑到竞争优势来源的知识创造的

重要性(nonaka,1994)。

4、大多数定义的重点都在于如何使得知识可用,而没有注重去开发利用这些可用知识所必须的能力上,这也决定了组织从其知识中获益的程度(Haas&Hansen,2005)。

简言之,每一个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都只是关注了组织知识管理方面。

尽管上述定义没有一个是完全准确的,当然也没有一个是完全不准确的。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会随着公司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也会不一样。拥有高级的计算和交流工具的信息技术学科将知识看成是一种提供it系统来存储信息的技术活动;而研究组织知识的学者们将知识看成是企业的资产,并强调对其进行综合利用的必要性;组织学习方面的研究则指出了创造知识的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为了理解知识管理的根本,我们应该就广义上的知识管理的界定达成一致。上述视角的整合一直较为缺乏。这是为什么大量的研究都采用rr视角的方法,或者将知识简单看成是一种资产(Davenport,Long&Beers,1998),而更为重要的对于过程的关注却缺失了的原因(mcDermott,1999;Ruggles,1998)。

综合上述不同的研究视角,一种可行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一系列通过获取、共享和应用知识来推进组织运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活动和实践。

在这一定义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指的是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包括从组织内外获取已有知识,同时还包括创造新的知识;而共享和应用过程指的是知识在被应用于完成组织任务之前所必须的对于知识的捕获、存储、存取和转移。与现有的定义相比,这一定义突出了下述特点。

1、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实践,而不是一个包含知识的系统。

2、知识管理不仅仅包括知识的鉴别、创造、捕获、存储和检索,同时也包括知识的应用。

3、不同于其他定义假设知识管理可以自动地导致组织绩效的提升,本定义明确表明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改善组织运营,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不会自动地产生绩效和收益。

三、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层辨析

(一)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

首先,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正式的有意的行为已经在很多企业得到实施。但实际上,我们也相信很多的知识管理的实践和努力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知识管理,而是在知识管理的区域进行了一些活动。企业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这一术语来界定非知识管理活动,但其出发点仍然是希望从知识管理的宝库中获益。

其次,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这种“生搬硬套”只是一种直觉逻辑。当我们频繁的将知识管理的特征归纳为通过借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时,知识管理从学科建立之初就在被频繁地看成是信息管理的近亲。因此,知识管理也就被很多企业看成是在组织中采用适当的it工具来管理知识的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商业智能(Bi)、在线分析程序(oLap)、商业绩效考核(Bp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lip)、协作管理、群件、搜索和检索技术的应用、语义网络以及语义文本挖掘工具的应用、文档管理、图像管理、网络会议的应用、在线学习的应用、专家定位器(专家黄页)、最佳实践数据库的应用、企业信息门户(eips)都被看成是知识管理工具,而包含有部署或使用上述应用工具的项目也被称之为知识管理项目。eips、文档管理、最佳实践等更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最为热衷的应用,在知识管理文献中有大量包含以上内容的案例分析和描述。如今,很多的门户开发商们将他们的搜索和检索能力描绘成知识管理已经见怪不怪了,就好像只要使用门户,那么一个人和组织就可以自动的来管理知识、发现知识了。在上述所有的it应用中,第一代的知识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应该就是最佳实践数据库了。

由此可见,在知识管理领域中,很多人已经开始将其当成是另外一种跟it有关的管理时尚。现在普遍的观点是知识管理需要组织内部深度的文化变革,也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管理和员工行为Grossman(2006),Davenport&prusak(1999),mcDermott(1999)等大量学者就认为,将组织的知识管理重心由技术转向人和流程对于更为有效和有益的管理知识更为重要。

(二)知识管理需要it支持

当我们打开知识管理的黑箱,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要素,例如内容管理、实践社区、知识检索、分类体系等。当然也有非技术的要素,如组织流程、社会、文化要素。marwick(2001)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的因素众多,而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适当的结合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活动,但在很多时候也需要应用适当的技术。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指的是组织中管理知识的整体努力。相反,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KmS)则是知识管理项目中的信息技术要素。通过提供一定的能力来推进大量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记录和储存,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alavi&Leidner(2001),Davenport&prusak(2000)等学者看来,技术也是知识管理项目的一个关键的使能器。

(三)知识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

it领袖们所导致的最大的概念混乱就是把知识管理简单看成是有关技术的问题。通常,人们开始一个知识管理项目时都是专注于技术需要,如一个数据库或者一个门户。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人和流程,Berkman(2001)认为技术只是这一完全的文化活动的一小部分。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都有这样一种深刻的理解,即知识管理不应该只是孤立的站在一旁,其应该帮助我们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推进人与信息的联系和人与人的联系。知识不能跟定义中说的一样转变为一项物体或者由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信息技术是信息传播的关键,但却不能有效地捕获和存储隐性知识,只有人能做到这一点(Sengeetal.,1999)。Ruggles(1998)所开展的一项对于431家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如果知识管理没有关注人的问题,那么就不算是知识管理实践。

(四)知识管理要关注组织文化层面的因素

必须承认知识管理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更应该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技术可以协助人们建构良好的知识管理活动,但知识管理的成功却不能仅仅只是基于技术。技术作为知识管理项目一个关键的使能器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组织氛围、组织文化和结构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方面。正如mason&pauleen(2003)所说的,知识管理是一个深入的社会过程,其必须考虑到人文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Sambamurthy&Subramani(2005)认为,现有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社会和技术过程可以发生互补作用进而推进知识管理的实践。知识管理项目和实践要想取得组织目标还需要对人员、技术和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化(Davenportet.al.,1998)。在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中为确保成功应该考虑到社会因素,例如,alavi&Leidner(2001)就提出了如何增强信任以推进知识管理系统中个体间的知识共享的问题。实际上,社会因素对于KmS成功实施的决定作用并未在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研究中得到充分的探讨,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4

1.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关系的探讨

英国研究者DellisF·Reanlon在《Knowledgemanagement:thedisciplineforinformationandlibraryscienceprofessionals》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图书情报人员其实就是知识管理者,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也应该在知识管理学研究的范畴内;在就业市场的变化来看,知识管理中的很多重要岗位(如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系统主管、无形财产管理主管等)正在被管理、财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所占据,所以我们应该加快速度把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引入到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中;中国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两人对书目的整理,其实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从广义上来讲,知识管理内容包括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诸多要素的一种管理;可是从狭义方面来讲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本身的一种管理,这和通过运用知识进行贮存、优化控制,为了全体人民的自由、平等进行检索和获取知识而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极其相似;另外,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的事物除了继承旧事物已有的特点之外,必然包含新的的特点,不应该把它们分开看待。故知识管理应该属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之内。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的探讨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不同于企业方面的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并不强调竞争能力,而是侧重于怎样发掘知识,怎样组织知识,怎样方便用户的使用。但是,图书馆员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并不相同。DavenportandCronin指出,大量信息专业人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两门学科[5]。Holsapple和Joshi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实体为完成目标和规划,以增加自身价值的方式,系统的、有目的拓展、开发与应用可用知识的努力及活动[6]。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崔波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7]。目前这个定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图书馆可以以这个概念做借鉴来开展管理的有关活动。(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国内外图书馆学家都有不同的阐释。英国图书馆学者Lee和Hwa-wei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发展,用户服务,资源共享与联网。Holsapple和Joshi都认为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应包含: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跨组织知识管理以及国家知识管理等4个层次方面的内容。对于图书馆来说,从自身发展而言开展知识管理应该归为组织知识管理范畴,而从职能来讲又包含了为个人、组织和国家提供知识管理服务的性质。我们既然把图书馆知识管理放在更高的目标来进行定位的话,那么就必然要求它的管理内容具有独特性;而在国内有部分学者提出知识管理应该包含有:知识管理员、知识组织、虚拟知识资源、知识服务资源管理、应用理论,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内容应该包括:知识创新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应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它以知识资源为基点,以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为手段,兼顾知识创新的应用进而系统而有科学的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内容。、

二、对图书馆学研究具体内容的影响

图书馆从图书收藏机构转换成为公众服务的信息管理机构,现在正向知识管理机构逐渐转变。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实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既然图书馆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将会涉及很多领域,例如图书馆本身知识管理的有关内容、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如何能够满足读者需求、有关知识流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等。为了能够使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

1.加重管理学的色彩,建立新型的图书馆学知识管理

图书馆学属于管理学学科。随着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不能仅仅只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的内部知识进行有要的科学管理,也要研究其他组织机构中的知识管理问题,如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知识管理措施和知识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而探求出更好的方法为图书馆服务。

2.做出适时调整,建立新型图书馆服务机制

图书馆现已从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过渡到为其提供知识服务,因此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不但要广泛的搜集各种载体的文献,将其有关的内容收集整理,并分析、开发、组织甚至是重组进而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将其以合理快捷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以促进客观知识的有效利用,推动社会知识创新。在这个因特网逐渐普遍的时代,由于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信息资源的不断数字化,缩微信息、音像信息、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多媒体文献的大量增长,数字化知识资源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藏书的主体内容,因此知识管理也将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内容。另外,因特网上出现了海量的信息,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周到的知识服务,我们将利用知识编码和知识服务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显性化,通过组织知识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知识挖掘”目标以及科学的知识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知识导航”目标,以便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当前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对有效地对文献信息的进行检索并挖掘出有关的知识能力提出了要求。图书馆学应将有关方面的知识纳入到研究之中,使图书馆馆员能够有效地与读者、用户进行过沟通,由此也为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从而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

3.增加知识,扩展图书馆学教育内容

图书馆学的教育是为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就会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随着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知识管理渗透到图书馆学中,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原有本学科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开设有关知识管理方面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如企业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等,这样有利于扩宽图书专业人有关知识管理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知识管理的敏感度;其次,在培养模式研究上,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就21世纪以前的中国而言,图书馆学教育总体来讲是侧重于对理论的学习,但是,在进入到图书馆知识管理时代后,能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快速的提取出隐性知识、连接显性知识,有理论是不够的,对其实践要求更高;再次,有关文献检索课等有关有网络信息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科有所增加。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是运用于网络环境下,运用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知识重组管理、在信息搜集和预处理基础上,运用知识进行信息的精选、挖掘,从中感知、获取有用的知识单元,对其进行重新组合的只是组织管理、既要充分开发馆藏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其网络资源共享;又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专业人员对庞杂无序、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源进行鉴别、加工、整理,使之优化有序的知识资源管理以及使读者或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得所需知识的知识传播管理和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知识创新的知识创新管理,这些都要求有关学科的逐步进行开设。

4.广涉内容,扩大图书馆学成果的适用范围

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而扩大。随着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中渐以成体系,与其学科属性———管理学相融合,以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知识管理就会对图书馆学产生相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学思想,积极参与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成果不但能够解决图书馆机构内部的知识管理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社会上一些机构中或者个人的知识管理问题。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寻找所需的知识,有可能使用网站查询也可能登陆数字图书馆。而数字图书馆面对多层次的用户的不同需求做出适时的服务,就如同仁们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于是,图书馆学研究就有可能融入更广泛的知识经济活动中去,不仅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汲取学科养分,进而不断发展图书馆专业知识;而且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将会不断扩大,从而产生更加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图书馆学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

隐性知识是把人的智力和创造性视为管理的对象和组织的重要资源,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代劳。而知识管理的关键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怎样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提取出来,供人们识别和理解的方法理论的图书馆学应该把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取和组织隐性知识,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积极实现两者的转化。

2.重视用户的研究

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知识服务机构的迅猛发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核心标准已经从拥有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多寡逐步转化为是否具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能否及时解决读者提出的问题并创造一定的价值。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用户问题的知识内涵、了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挖掘出相关的知识以及传递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图书馆学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可以借鉴信息咨询机构为用户服务的做法,如建立合理的用户服务档案、专家档案、专题知识库等。

3.重视知识管理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5

1、制定程序

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

2、计划内容

为保证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的基础,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

(2)课程设置

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3)培训方式

根据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

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

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

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3、培训控制

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4、培训评估

每次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六、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

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是物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

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

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

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

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

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

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物业管理公司培训计划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

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

(1)高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D、财务知识类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

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

④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

(2)中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

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3)基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4)基层操作人员培训,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

(1)岗前培训

①培训目的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

②培训内容

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

③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④培训评估考核合格后上岗。

(2)在岗培训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

(3)转岗培训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

(1)学历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2)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

(3)专项培训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

七、培训工作误区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6

[关键词]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概念图endnoteCmaptools

1引言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成为科研工作者、教师和学生撰写文献、引用文献以及构建个人文献知识库的便捷方式。然而,面对目前功能不断完善、版本不断更新的各种文献管理工具,如何快速掌握其核心功能并灵活使用是用户所面对的难题。概念图被证明是一种表达和传递知识非常有效的方式[1]。本文拟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知识模型实现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系统有效的学习和利用。

2概念图及其软件工具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D.novak)教授提出的一种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结构化知识的可视化方法,其图形是由节点和节点间带有标签的连接弧构成,概念被置于节点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则在节点间的连接弧上指定[2]。

在仔细挑选概念和连接词后,概念图可以成为一种极其有用的、能够辨识意义间细微差别、辅助组织思维、提炼学习主题的学习工具,并用于支持有意义学习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精髓是将新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为新的知识只有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会有意义。用户可以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认知结构改变时,可以通过在原有的概念图上增加新概念、新关系和新命题,改变等级结构和交叉关系来实现这种改变[3]。

概念图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实现。目前已有多款专业的概念图软件工具,如Cmaptools、ConceptDraw、mindmapper、personalBrain和Visualmind等,其中Cmaptools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机识别研究院iHmC(theinstituteofHuman&machineCognition)开发的概念图绘制工具,它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可对知识模型的协作构建、、检索、导航和共享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因此可以在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Cmaptools概念图知识模型由概念图和相关资源两部分构成。这些资源可以是包括图片、文档、视频、网页和概念图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源[5],用以解释和补充相关概念信息,通常以不同的小图标形式(如代表图片资源)标示在概念节点下方。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概念图知识模型使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内容进行点击和浏览,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加以理解和掌握。

3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构建

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不仅可以将工具的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加工,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各文献管理工具,同时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技巧这种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共享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促进文献管理工具使用知识交流。笔者利用Cmaptools概念图软件工具按照由浅入深、由宽泛到具体的认知过程,构建了由文献管理知识、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及endnote使用知识三大模块组成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

3.1文献管理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知识是学习和利用文献管理工具的基础,广义层面的文献管理从方式与途径层面上看,主要包括文献组织、文献检索、文献集成和文献共享等。其中,文献组织是将文献资源按主题、资源类别或题录信息等进行分类组织;文献检索是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检索数据库、互联网以及本地资源;文献集成是通过链接方式,将本地文献资源和互联网、数据库资源检索结果集成,以形成个人文献库;文献共享则是将文献全文、学习笔记以及所获取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促进合作学习的同时,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所构建的文献管理知识模块如图1所示,点击图中文献管理工具下方的小图标()即可链接到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3.2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工具可为用户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参考文献、建立个人文献库提供便利,其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架构可以较好满足用户对文献管理的需求。基于文献管理知识模块,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的构建主要从文献管理工具功能出发,利用概念图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范围和核心使用知识以图形形式表示出来,所构建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如图2所示。

使用范围。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者主要分为机构使用者和个人使用者。机构使用者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图书馆这类对文献资源有较高依赖性,从事科研创新和文献贮藏管理等工作的机构;个人使用者则包括利用文献管理工具辅助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辅助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辅助自主学习的学生等。

个人知识库构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集成本地文献和网络文献等资源,加以组织,构建个人文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文献题录信息、正文、图片、表格或相关网络资源建立连接,以供用户参阅和灵活管理,从而形成个人知识库。

文献分析。文献分析功能对于文献管理工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文献管理工具导入某领域文献的题录信息后,对文献主题、关键词、作者、来源和年份等进行统计,可以实现对某一知识领域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研究热点和现状等的分析。

参考文献管理。参考文献管理是文献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之一,参考文献格式可按语种分为中文和英文;按文献类型则可分为专著、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网络资源等。通过对参考文献相关信息的导入和导出,实现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标引和便捷地对参考文献格式进行调整等功能。

另外,图中给出了几种比较常用的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Referencemanager、noteexpress、Biblioscape、procite等,它们的使用知识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关的资源链接来表述,鉴于endnote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及较好的代表性,笔者以endnote作为实例对其使用知识进行了进一步地表征,图2中endnote下方的小图标即分别表示与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相链接的图文资源、纯文本资源、web地址和概念图。点击图2中endnote下方的概念图小图标即可链接到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3.3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endnote是由tomsonReuters公司推出的产品,利用该产品可以为撰写论文或著作的作者节省大量编辑参考文献时所需的手动输入和相应格式修改时间。endnote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并且实现了与webofKnowledge检索平台的无缝链接[6]。本文以endnoteX4为例,构建了它的使用知识模块,如图3所示。endnote使用知识主要由其基本功能的使用和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两大部分组成。

基本功能。endnote工具的基本功能由endnote的各菜单模块呈现出来,文件菜单实现文件压缩及题录信息文件的导入与导出等功能;编辑菜单实现参考文献的格式转换、常用数据库和用户使用偏好的设定等功能;参考文献菜单实现对参考文献的编辑、检索、排序以及图片、文档、URL等对象的插入等操作;工具菜单实现数据库联机检索、关键词的创建和管理、文献数据分析以及工具栏的管理等应用;组菜单实现对文献组和文献组集的管理;帮助菜单则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使用帮助等资源。

文献数据库构建。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文献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如图3所示。endnote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方式主要包括手动输入、跨库检索、网站输出和格式转换四种:①手动输入。首先需要针对期刊论文、书籍和专利等不同的文献类型设定所需的字段,然后手动添加相应的文献题录信息,这种方式适合少数文献信息的录入。②跨库检索。首先需要设置常用数据库,然后连接网络数据库并输入检索条件,检索的结果可直接下载导入到endnote文献数据库中。③网站输出。利用数据库网站上提供的检索结果导出功能,以endnote所支持的格式将检索结果直接导入本地数据库中。④格式转换。对于endnote无法辨识的数据库导出结果(如图中所示的维普资讯数据库),需要根据endnote的规则替换题录各字段的标识,再将其导入到本地数据库中。

在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中,有很多的概念节点下方都添加有相关的资源链接,如:图文资源()、视音频资源()、网站资源()以及其他的概念图资源等,以进一步对endnote基本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文献数据库的具体构建过程做出比较详细地阐释。如在图3中点击thomsonReuters的网页链接图标会链接至endnote管理工具的推出者――thomsonReuters公司的主页;点击网站输出的图文资源图标会显示相关网站检索结果导出方式的说明文档;点击偏好设定的图片图标则显示出endnote偏好设定菜单的图片信息等,这些链接资源会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效率。

4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应用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可为用户的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导航和检索支持,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文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4.1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活动的开展是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核心应用。用户首先可通过构成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三个知识模块来获取对文献管理工具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点击相关的资源链接图标来获取对具体的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的使用知识,如endnote的使用说明书、endnote使用教程、相关的ppt文档和博客资源等,同时也可利用知识模型所具有的检索和共享功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网页资源及遍布于世界各地服务器上的其他相关概念图的检索以及同相关概念图作者的知识协作、交流和共享,并通过自己实际试用的方式展开有意义的学习,以充分获取endnote工具使用知识。用户在获取这部分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会将其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积累到个人知识库里,形成个人对endnote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实现对文献的轻松自如的管理。

4.2科研应用

科研人员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掌握将会对其科研成果的形成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以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为例,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可分主题利用endnote构建个人文献库,将搜索或导入的文献信息与本地文献全文、图片等多媒体文件链接形成各文献条目,并按主题、关键词、年份、来源、作者等属性统计文献条目信息,以实现对相关主题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分析,为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另外,通过浏览所构建文献库的资源题名和摘要等信息,确定研究所需的文献条目,获取其全文,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加以内化吸收,形成个人隐性知识,再通过撰写专著或论文的方式将这些隐性知识进行外化表达,最终形成具体的科研成果。

5结语

文献管理工具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个人文献库构建、文献分析和参考文献管理等功能。论文构建的基于概念图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能够将文献管理及其工具知识的相关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资源链接信息以图形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快速掌握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其科研成果的形成。

参考文献:

[1]CañasaJ,HillG,CarffR,Surin,et.al.Cmaptools:aknowledgemodelingandsharingenvironment.[2010-08-10].cmc.ihmc.us/papers/cmc2004-283.pdf.

[2]F.Safayeni,n.Derbentseva,a.J.Cañas.Conceptmaps:atheoreticalnoteonconceptsandtheneedforcyclicconceptmaps.[2010-08-14].cmap.ihmc.us/publications/Researchpapers/Cyclic%20Concept%20maps.pdf.

[3]周宁,张会平,陈勇跃.基于概念图的数字图书馆知识转化模型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5):597-600.

[4]张学福.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组织及协作机制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34-38.

[5]CañasaJ,HillG,LottJ.Supportforconstructingknowledgemodelsincmaptools.[2010-08-17].cmap.ihmc.us/publications/whitepapers/Support%20for%20Constructing%20Knowledge%20models%20in%20Cmaptools.pdf.

[6]endnote.aboutus.[2010-08-13].省略/enabout.asp.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7

财务管理课程是财经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可以涵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很多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简单概括就是资金筹集――投资――运营资金――取得收益以及相关收益分配。其二是企业资金的静态管理,这又包括了企业资本筹措、投资、资金运营和相关收益分配、企业相关的财务预算及控制分析等。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到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财务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管理的技巧,对于其今后出入社会,参与企业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

二、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授课的实际工作中,基本都采用课程上老师讲授、灌输,学生课程中记录笔记,课后要求学生在复习巩固这个模式进行,不难看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靠死记硬背记住,而不能很好的理解领悟。这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课程中应该坚持“学生为本”,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的观点有所违背。

要想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更好的运用,就需要在实际课程中坚持:学生为本;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在一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在主动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目前要在高职院校施行大胆的革新,要改变传统课堂中“填鸭式”教学的单向授课模式,一定要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因为部分理论讲解比较枯燥,为了便于学生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课程减少枯燥,多一份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填鸭式的单向授课只能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能长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因此相关涉及到企业管理和有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大多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加上在施行的过程中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财务管理观念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相关企业对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加以重视的时间并不长,有关的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由此造成财务管理理论和实际脱节,加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也认为有些理论很抽象难以理解。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与资金运动。资金是企业各种资产的货币表现以及货币本身,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血液,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地增长。财务管理就是对资金及资金运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为了生存与发展,获利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成为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完善自身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否能够完成落实,则是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经济效益最大化”势必成为财务管理的理财目标。

1.高职财务管理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好的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教师首先就需要明白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然后着重为学生传授并引导。教师在课程实践中,需要结合我国相关企业发展的实际在结合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高职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需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相关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讲解(如:财务关系、财务活动、目标、管理环节等);其二财务管理环境的把控(主要讲解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和预算等环节中需要考虑到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如:政治环境、政策法规、金融背景等);其三:财务预测管理(要讲解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相关企业利润和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最后企业相关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管理,还有对前一时期企业相关财务管理预算和决策的评价和改进等。

2.改进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教学法

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结合财务会计与现代管理学知识,将财务管理理论逐步深入、数学计算技术逐步推理引导的方法。财务管理有些知识点比较难懂,枯燥,因此老师借助案例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借助案例企业存在的相关财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在将学生划分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在分组让学生回答对于相关问题本小组学生讨论的结果,然后老师在一旁评价和引导,由此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准备案列,可以自己主动找一些存在相关问题的企业,也可以自己编写案例,总之案例来源有很多,关键是所选择的案例要符合财务教学目的的要求,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要富有启迪性,同时不脱离实际。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8

关键词: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案例库设计;数据库

0引言

VisualFoxpro集数据库、程序设计、界面设计于一身,是小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不错选择。然而,要灵活掌握VisualFoxpro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知识点小而多,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更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案例。本文首先介绍《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案例库设计整体规划,然后给出各类型案例库的详细设计思路,形成完整的课程案例库。

1案例库整体规划

案例库设计不是一组案例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组织过程。在案例库设计过程中要兼顾知识点完善、内容丰富、应用性、趣味性等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案例库。

知识点是课程的基石,数据库则是VisualFoxpro的核心,同时考虑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将《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库分为分知识点案例库、数据库设计实例、趣味案例、系统综合案例四大类。分知识点案例库针对各个细小分散的知识点单独设置,主要知识点做到全面覆盖;数据库设计实例则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各专业相关的数据处理需求,设计真实应用的数据环境;趣味案例将知识点融入于一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小问题中,寓教于乐;系统综合案例则是综合素质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之间的衔接,从而对系统开发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四类案例的划分,既有针对知识点的基础案例,又有针对整个系统的综合案例;既有应用性较强的数据库设计实例,又有趣味性较强的趣味案例。它们层层递进,形成了《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综合案例库。

2案例库详细设计

(1)分知识点案例库

VisualFoxpro包含数据库、程序设计、界面设计三大部分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又可以分为数据库设计、表单设计、查询和视图、报表、菜单、程序设计,分知识点案例库则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例如,数据库设计中表结构、索引、永久联系、数据完整性等都是独立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具有相应的案例。《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中数据库设计和表单设计相对其他部分更为重要,知识点数量更多,因此其案例数相对也更多。

(2)数据库设计实例

数据库实例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数据库设计包括e-R图设计、表结构设计、多表关联、数据完整性等。不同项目的数据库设计需要理清专业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关系,才能设计出相应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人事管理系统,旅游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都需要设计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实例。除此之外,体育项目比赛管理,公司车队管理,医院住院管理等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趣味案例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设置一些趣味性案例也必不可少。例如,退休金上调计算、身份证号码归属地查询、小学计算能力测试系统、弹球小游戏等趣味案例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具有一定的互动性。避免学生对数据处理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系统综合案例

系统综合培养的是学生开发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和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综合在一起,完成相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系统综合案例中包含了系统结构化分析、数据库设计、登陆界面设计、主界面设计、用户权限管理、业务功能设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完成相应的系统(如进销存通用管理系统、员工管理系统、点菜管理系统等),完整体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

3结语

案例选择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成败,设计案例时不仅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点的组织,还应该更多从应用性方面加以考虑,并适当的融入一些趣味性以避免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普通案例和系统综合案例相结合则可以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永刚.关于VisualFoxpro的案例教学方法[J],昆明大学学报,2003(1).

[2]张雷.“VFp程序设计”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9

abstract:thispaperfirstly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knowledgeofthe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cluster,thenanalyzesthehierarchyoftheknowledgeof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clustersandtheinternalknowledgenetwork,finallyestablishesthemanagementprocessmodelofinsideandoutsideknowledgeof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cluster.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知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网络

Keywords:equipmentmanufactureindustry;knowledgeprocessmanagement;knowledgemanagement;knowledgenetwork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31-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模式研究(12524093)。

作者简介:张永宾(1979-),男,吉林梨树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引言

现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品牌经营意识逐步增强,整体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国际化合作趋势明显。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知识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实施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理念缺少系统的管理,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当今技术不断地创新,相应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迅速,各类技术分工也越来越细,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技术的交易和知识的共享不是简单地在市场上可以随意的进行交易,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想促进企业之间进行的相关知识交换和共享是很难的,而装备制造业的隐性知识和专有技术也很难被模仿,当该企业进行独立进行相类似的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和知识管理,无法满足其成长需求时,企业只能与集群内外的其它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关系。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先进的设计技术的基础,而知识管理是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管理。先进科学技术在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使得效率和柔性得以大大提高。

1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特性分析

1.1生产要素知识性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依赖于多种知识,而企业为了不断地发展,在激列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整理、学习,吸收和再创新的知识管理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特点主要有以下三要素。

1.1.1组织知识组织知识是组织内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知识,也是组织外部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形成的有用的知识经过吸收内化而成的知识。它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

1.1.2信息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在知识收集过程中需要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需要进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现有的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它的不断地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1.1.3人员构成装备制造业创造和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专业人员、技术专家、管理者、员工。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集中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进行的。通过协作,装备制造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使用,对装备制造业知识进行发现、学习、吸收、创新和再创新,进一步促进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2过程知识性装备制造业集群可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但是无论装备制造业集群处于何种阶段,知识资本始终处于支配性的重要地位。装备制造业集群必须实施知识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其发展趋势要求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

1.3能力构成知识性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以具有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为前提,倘若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机制,但其不具有相应的能力去实施知识管理,不能称这个企业形成了知识管理。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中己体现出知识性特点。

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

2.1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在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由许多的知识节点构成,知识节点由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咨询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组成。其中网络的主要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在不同的类型节点之间,以知识流动角度来说核心企业与高校联系较为密切,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并不与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

②从网络空间布局看,在知识流动的过程遵循着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地理位置距离越远,在知识交流和学习中的成本就越高。在许多经济模型中,地理距离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成本是正相关的,说明了知识流动具有较强的空间局限性。

③一般情况下知识网络规模越大,知识的中心节点的中心性就越强、网络密度就越低。网络联结效率与规模之间成负相关。即装备制造业密度大的知识网络联结效率也高,知识网络中相应的节点联系越强,其越不利于网络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到知识流动的范围。

2.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设计宽松的知识交流的环境对知识网络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来实现知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间知识共享,从而构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集群知识网络的内部结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起到主导作用,核心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网络的主体。其它企业与核心企业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扩散,首先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依托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与技术共享。其次是上下游企业关联关系。

社会网络体现集群外与其它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外层关系。其它要素主要包括: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政策支持、相关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任务是负责培养相关的基础人才、专业人才和传递知识;可以促进知识的流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要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通过开发新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集群内部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同时装备制造企业首先需要加强自主研发,然后注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来辅助自身的研发能力。

3装备制造业集群知管理过程

通过以上对装备制造业集群与知识管理的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相关因素的制约,与受到企业外部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3.1知识管理过程核心环节知识管理过程主要是对知识的存量、增量、存在方式、存在范围等知识属性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成败。其分为五个核心环节,即知识获取、知识扩散、知识固化、知识评估和知识创新。在五个核心环节中,将知识看作是应用的资源、固化的资产、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同样有这五个核心环节:

①知识获取:是指企业的各组织对知识收集的活动,是组织知识的根本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知识的获取和外部知识的获取。

②知识扩散:是将知识传送给潜在的接受者,及接受的个人或团体对知识的吸收的过程。

③知识固化:是对集群知识的获取和占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内化。

④知识评估:评估装备制造业集群现在的知识设计状况,采取相应的知识管理措施来解决知识设计中的问题,保证设计知识的准确性。

⑤知识创新: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对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形成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新的知识状态。

3.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见图2。

装备制造业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集群内外部知识活动的价值。反映了在集群内外部实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及集群内知识互动和集群外知识资源,知识流之间的交流与转换;并反映集群内外部知识内化与外化的流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交流中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是至关重要,它们持续不停的运作,保证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流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知识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4结论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装备制造业集群成长中,知识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成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集群各类特征的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外知识流模型,并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进行了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应根据知识管理过程的五种状态,选择相应的强化重点,以期满足知识共享目标和任务完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红兵,和金生.基于“融知发酵”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4):76-79.

[2]宜建军,岳琳.基于知识流的产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研究[J].情报杂志,2010(3):107-109.

[3]王蕊.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天津大学,2004:16-20.

[4]霍明奎.基于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38.

[5]潘星,王君,刘鲁.制造业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2007(2):160-163.

[6]SchvaneveldtRw.pathfinderassociativenetworksStudiesinKnowledgeorganization[R].ablexSeriesinComputationalSci-ences.ablexpubl.Corp.,norwood,nJ:Rogerw.Schvan-eveld,1989:279-296.

[7]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D].西南交通大学,2007:44-48.

[8]姜明君.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管理学相关知识点篇10

基金项目:台州学院校立教改项目(JG2011032)

作者简介:肖磊(1975-),男,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

摘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六大核心知识领域之一,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亟待研究。文章基于“引导深层学习,培育创新能力”的理念,从构建知识框架、加强课堂实践、改革考核方法3个方面提出引导学生深层学习的具体方法。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改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solo分层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4504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土木工程专业增设了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各方的足够重视。2011年9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六大核心知识领域之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该类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处地位的重视程度。

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核心知识领域包括“工程项目经济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法规”3个核心知识单元[1],文章所述管理类课程主要针对后两者。审视近年来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下述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对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第二,学生普遍对工程管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难以理解,缺乏深入探讨;第三,理论教学环节中缺少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为充分发挥管理类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笔者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尝试了教学改革,以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改革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曾基于“教学对象仿真、教学内容仿真、教学环境仿真”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宜的教学环境,收集实用的素材和实际案例,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综合能力却未见明显提高。集中表现在:第五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极少能运用管理的眼光去观察现场、发掘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实际工程中,管理环境变化万千,任何工程管理人员都面临如何把其他场所的工程经验成功应用于“本案”的创造性人工再造问题,所以要求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对基本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培育学生建立对工程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能力,是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引导深层学习

“深层法”(adeepapproach)是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该方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关注各个论据的意义、要旨和相互关系,而不是词语、文本或者公式本身。针对高校学习情况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深层学习法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如果学生有能力把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用于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比没有能力这样做的学生好得多[2]。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肖磊,等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引导法教学实践和思考

管理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强。比如:不能抛开施工项目管理而单谈合同管理,不能抛开合同管理而单谈造价管理,也不能抛开造价管理而单谈施工组织管理等。各门课程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时往往是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而这种综合运用恰恰应该是工程管理人员核心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所涉及的知识有相当的广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满足广度的要求,又要兼顾一定的深度,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就其表层含义来讲是不难读懂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教师讲授的重点是针对繁杂的知识点梳理逻辑关系,揭示逻辑内涵,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4]。为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层学习”十分必要。

(二)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谈到管理创新,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管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新观念、新构想的形成;二是已有先进观念和构想的运用。工程管理理论中有很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可以很好地指导和支持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活动。根据笔者多年工程管理实践的体会,当前的现场工程管理仍然过多依赖于经验管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仅仅在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受到关注,而真正将其运用在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实践的少之又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基层工程管理人员,因此,培育学生的工程管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工程管理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现场工程管理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达到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所需人力资源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如何引导学生深层学习”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3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分析知识逻辑,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及时的引导。该《规范》强调,专业教学的内容由知识体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构成,与课程名称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相比,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重复或遗漏。其中涉及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有3个,其中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涵盖8个知识点,分别涉及学院培养计划中的三门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基于pmBoK对知识进行分解与再综合

根据项目管理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图1),把上述三门课程中融合三类知识的内容分解,分别归类,帮助学生理清各相关知识的源头,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任务,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先分别站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的角度,把管理学的一般知识和项目管理学的专有知识分解,然后在建筑工程应用领域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让学生明白通用管理原理和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希望学生不仅是掌握一项操作技能或记住一些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建立和管理技术应用方法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认识,拓宽学生视野。

2.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逻辑树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构建知识逻辑(图2),利用其可视化的绘图软件,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思维、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将其作为一种学习管理工具主动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乃至今后的工作效率。

图1项目管理知识范畴

图2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逻辑树

3.运用“霍尔结构模型”构建知识框架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工程特点。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构建能力有限,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往往了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形成系统认知,从而影响其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某些具体任务,借助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通过设计五维质量控制模型(图3),运用系统观来看施工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并运用分层法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在貌似繁杂的因素中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且记忆深刻。

图3五维质量控制模型

(二)合理设计课题加强课堂实践

对理论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加强课堂实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课堂实践形式的选择、组织和课题的设计是保证课堂实践效果的重点。

1.课堂实践的形式

笔者主要采用课前作业加课堂汇报讨论的形式。提前一周将要汇报讨论的课题、案例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发给学生,明确汇报要点,充分调动学生探讨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主动研读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5]。以此引导学生摆脱知识灌输的惯性,积极尝试深层学习,积极尝试从管理角度认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问题,激发学生工程综合管理的潜质,为几年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2.课堂实践的课题设计

课堂实践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课题设计。课题必须面向实际,但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实际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把学习讨论作为对实践活动的一种领悟过程[6]。比如:在讲述项目组织时,提出“运用组织学原理设计一份项目组织策划方案”的课题。项目可以选择学生已有的经历,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再结合学习任务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讲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时,设计了“运用五维质量控制模型设计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方案”的课题,在已有桩基施工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观看待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通过课堂作业和课堂汇报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

(三)强调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传统考核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等题型。学生往往依靠考前强化记忆来通过考试,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对所记忆的大量概念性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很难达到教学考核的效果。为此,笔者也尝试了改革。

1.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强化平时考核

设置座位分。以平时成绩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坐在教室前三排,客观上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

设置汇报讨论分。对参与汇报讨论的学生给与表扬和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汇报作业,并积极参与讨论。

2.采用开放性试题和SoLo分类法评价学习质量

SoLo(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即可观测学习结果的结构,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7]。SoLo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

SoLo分类法的基本观点包括:(1)以研究学习质量为主要目的,从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2)关注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分析学生针对某项具体任务的反应是描述学习进步和认知结构的最佳方法;(3)可以从能力、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和应答结构4个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分成不同的水平。

为了改变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局面,尝试开卷考试,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组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开放性地回答问题。依据“SoLo”分类法的原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中所使用素材的数量来评价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类知识的量,从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情况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即运用基本原理认识、分析、解释工程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为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设置了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8](表1)。结果显示,相比往届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效都有明显提升。

表1学习效果调查统计表序号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人数1课程互动很有兴趣52

对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53对所学课程知识有基本的了解144对所学课程知识感到有明显收获35

开拓了眼界,对监理行业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17注:学生共44人,根据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分类,分入一类后就不再计入其他类。

四、总结与反思

“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开拓视野、完善思维方式、锻炼综合能力。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在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总结的情况下,很难适应跳跃性的教学方式,结果甚至不利于其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上述矛盾要求教师继续深入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应兼顾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以及开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法来“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另一个思路是从新生进校开始,即在各门课程中全面实施“深层学习”的引导教学,随着学业进展,逐步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为专业课阶段的“深层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澳・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锵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凌.关于《建筑工程监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9):73.

[4]吴华,程嗣怡,叶广强,等.搞好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的理念及实施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6):47-51.

[5]李彪,宣恒农,等.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江苏高教,2012(3):78-80.

[6]唐徐林.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11):29-30.

[7]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5-99.

[8]郭胜伟,张稚鲲,谢松,等.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江苏高教,2012(2):85-87.

Guidanceteachingmethodforstudents’deeplearningin

managementcoursesofcivilengineeringspecialty

XiaoLei,SHUXiaole,YanGZhi

(Collegeof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taizhouUniversity,taizhou318000,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