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经济研究背景十篇低碳经济研究背景十篇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8:01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低碳会计

碳会计首先是由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StewartJones教授提出,他将碳排放、鉴证及交易等问题统称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此后,随着与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和学科的蓬勃发展,低碳会计作为一个新的会计领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关于低碳会计的定义国内外基本达成了共识,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低碳会计是一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环境保护等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学科。与传统会计相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目标、假设、会计报告及其披露等事项均发生了相应变化。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会计目标

与传统会计目标相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强调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涉及企业的永续经营和资源环境问题,凸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看,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敦促会计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节能改造等手段进行低碳、绿色生产。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披露关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会计信息,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较传统的会计主体,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主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层面的微观主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在谋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因此,在核算的时候,应将企业资源环境的价值消耗、留存量、节能减排量等指标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便在了解企业资源状况的同时能准确核算企业环境资源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二是社会层面的宏观主体。环境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所以低碳会计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情况,还要考虑与社会及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的环境联系。

(二)持续经营。传统会计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进行核算,但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对环境的扰动,从而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三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假设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长短一致的时间段,即会计分期。在可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会对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指标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不仅要考虑传统的会计分期,还要考虑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周期。由于将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的支出分配到各个收益期既困难又不切实际,而收益的长期性更增加了分期的难度,因此,对于低碳会计而言,如何准确地确认和划分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收益期将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四)会计计量。传统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五种计量属性。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污染程度、排放量等指标很难用货币进行量化,这就要求会计的计量属性必须更加多元化,除了货币计量,还应包括非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首先,在以货币为主体的基础上,应适当引入“二氧化硫”、“标准煤”、“氮氧化物”等计量指标。但是,低碳会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低碳会计体系,因此以节能量作为唯一计量标准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其次,要引入会计计量的新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种计量属性已无法满足企业低碳发展的需求,可以引入节能机会成本的概念。节能机会成本是指用于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而放弃用于其它“非低碳”方面投入将会面临的利益损失。最后,应建立以碳排放权为核心的计量体系。当前,随着我国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开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探索。关于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学术界目前存在两种观点,分别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对于企业而言,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会计报告及披露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低碳环保意识不强,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对此也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致使大部分企业不会也不愿主动披露低碳会计信息,即使披露,低碳会计的信息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鉴于此,规范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是十分有必要的。

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包括财务报告和单独报告两种,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采取这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在不改变原有报表形式的前提下加入低碳会计信息。也就是将能够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低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和相应的科目中。对于无法用货币形式量化的信息,可在附注中加以报告和说明。二是独立的低碳财务报告,即把与企业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相关的信息集中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

总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传统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报告及披露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只有不断对会计体系进行完善,才能适应新时期低碳经济的要求,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环境审计;低碳经济;环境保护

一、环境审计的概述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背景

人类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更是严重威胁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产生的一种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措施,实现低能源、低污染与高效率、高收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国都在努力采取不同措施实现低碳经济。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也应从内部寻求治理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相继产生。

(二)环境审计的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环境审计就是通过审计监督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环境管理活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等,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达到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节能减排审计、低碳审计等进行能源技术革新,减少碳排放量,达到改善气候变化的目的。具体目标是指运用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活动责任的履行进行审查和监督。项目目标是指具体目标的细化,主要包括合规性审计目标、财务审计目标和绩效审计目标。

(三)环境审计的内容

环境审计的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具体化,在世界各国中,环境审计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我国环境审计的内容还局限于对政府支出的环境项目的审计,内容较狭窄。为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环境审计:(1)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2)环境保护资金使用审计。(3)环境管理体系审计。(4)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5)环境会计报告审计。(6)环境风险预防性审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的审计学科,逐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兴起,9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完善了环境法律法规,优化了环境审计制度。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晚,1994年,我国政府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了环境审计的构想。此后,在我国学术界,对环境审计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

我国目前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没有根据自身国情来发展,但我国较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外部环境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发展跟不上实践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我国在环境审计领域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但广大审计工作者仍需加大研究力度,将环境审计理论进一步完善、深化、规范化、系统化。

(二)环境审计的实践探索

由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环境审计的实践成果并不多。对政府来说,我国政府的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审计和生态建设审计两个方面。重点局限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未有效对环境法规和计划及其绩效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较狭隘。对企业来说,一些大型国企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在运行生产设施的同时运行环保设施。除此之外,对于民间审计团体的实践来说,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先进的审计方法和专业胜任能力,但却很少参与环境审计事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审计理论基础薄弱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远远不够。一方面,我国环保知识以及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对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进而直接影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理论研究十分浅显,缺少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不清晰。同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没有考虑到我国特色国情,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在我国的缺失,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缺少指导标准,很难有效落实。

(二)环境审计主体内容单一

我国环境审计仍以政府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很少参与。内部审计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环保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帮助管理层改善环境保护责任履行质量,制约环境破坏,监督环保政策落实。民间审计在工作上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单位,能中立地进行评价、鉴证与监督,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但大多数企业无视环境方面的经营风险,不愿意多花成本来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也不够。单一的主体使审计难度加大,只能事后进行弥补处理,不能在事前预防监督,很难发挥出环境审计应有的防范作用。

(三)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依据,在法律规定上也并未作出任何职责上的授权,这使得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很难开展对企业环境审计的工作,不仅会使执行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而且由于没有标准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很难得到认可,甚至会导致审计风险出现。除此之外,我国的新审计准则也没有颁布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即我国缺少环境财务会计、审计规范所需的相关准则配套支持,对准则或范围制定的前瞻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四)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缺乏

环境审计的交叉性、专业性和复合性很强,它涉及到会计、审计、环境、法律、统计等学科,它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来自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面对大部分环境审计项目无从下手,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环境审计的需求。

四、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建立环境会计准则体系

首先,加强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环境审计的本质,对环境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等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进行应用性的理论研究,将环境审计的评估体系、评估标准等作为重点,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审计模式。其次,我国环境审计学者应加强和国外先进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取其精华,为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与此同时,也要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理论框架与准则体系。最后,应当加快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完整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注重随着核算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有针对性的变动,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建立健全的环境审计体系,实现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

我国的审计部门在进行传统审计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构建一套规范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政府审计最具权威性,它应对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进行制度建设,同时,监督其他主体的审计过程,对环境审计进行“再审计”;民间审计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具有独立性强,专业适应能力高等优势,应尽快积极培养环境审计人才,提高素质实行环境审计监督,在审计人才培养和审计方法创新等方面发挥主导地位;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企业的环境管理,它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充分的环境信息,协助识别环境风险因素,针对环境风险管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三)增强对环境审计的立法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对原有法律中尚未完善的条款进行补充,便于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执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扩大审计权限和范围,明确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和依据,保证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对环境审计的相关程序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后,要健全环境审计规范,推动环境保护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环境审计综合人才

要抓紧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与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专家储备制度,提升环境审计的执行力。这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短期内,我们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现有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已有的审计知识,进行环境知识和环保技术的再教育,查漏补缺,并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长期来说,就是在高校系统内开展环境审计学科建设,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具备环境审计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力量,来适应我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崔献华.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生态文化;低碳经济;区域差异;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79-02

引言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构生态文明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文化建设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如何解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文化新内涵、建构生态文化发展的推进体系、探寻生态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现状与问题分析

区域实践层面,到目前为止,全国有福建、浙江、辽宁、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等16个省正在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县、生态乡镇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在各地的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成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创建示范工作成绩显著,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因为生态文化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演变性特征没有被关注,在具体实践层面上缺少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化研究,各地区存在生态文化建设“认知不足”、“体系缺失”、“主体缺位”的情况。

(一)认知不足

据2014年环保部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度不高,呈现“了解率较高、准确率较低”的特点。另外,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知晓度、践行度要比中西部高,但认同度不如中西部;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越高,知晓度越高,但认同度、践行度却不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高于农民。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是导致生态文明意识传播不畅的重要原因。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专家研究的专业词汇,生态文化并没有本土化、规范化、通俗化,导致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

(二)体系缺失

区域生态文化的发展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建设体系。根据各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的经验,生态文化的理念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的融合度并不高,没有一套成熟的实践体系,将生态文化的培育内嵌到具体的生态建设中,对于生态文化的引导与文化自觉性的培育意识不足。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化的培育并非是孤立的,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必须按体系逐步推进。

(三)主体缺位

2014年环保部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这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多元参与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企业、nGo是生态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参与者,目前,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者偏重于政府,企业、nGo在生态文化的传播与培育中尚未发挥应用的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建议

(一)萃取区域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文化自觉

如何使公众深入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确立生态文化理念,从而内化为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生态文化建设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生态文化的界定将为强化区域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导向。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特征的显现,生态文化理论应从最初的人类学角度研究逐步关注生态文化的时代演变、区域差异特征。为了使公众对新时期的生态文化进行有效认知,生态文化的内涵应融入这两种特征。

基于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内涵界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萃取区域生态文化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提炼区域内被广泛认知、公众易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二是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萃取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基础。三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进行生态文化理念的整合,提升生态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强生态文化的引导力。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还要力求通俗化与规范化。通俗化要求集聚生态文化的集体智慧,创新公民参与的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生态文化的萃取研究,规范化要求生态文化细化为易懂、易记的规范性道德操守,便于政府、企业、公民强化生态文化与自觉行为的一致性。

(二)建构低碳实践体系,融入生态文化培育

在与浙江省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文化合作研究中课题组曾提出,在实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生态文明阶梯”来表示,分为四个层次――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并作为其他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护栏。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实践的过程。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为载体,融入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态文化在低碳背景下不断内化。

生态安全层面,气候变化涉及到生态安全,全球变暖,已经逐渐开始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影响生物安全问题。生态安全处于生态文明阶梯的最底层,关乎公民切身利益。在生态安全领域融入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普及生态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生态产业层面,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有绿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科技服务业等。在低碳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强化生态文化的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等,可以有效提升生态文化的普及效率。

生态景观层面,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景观体现出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发展目标的追求。可持续的环境伦理贯穿于景观构成环节,能够在城市景观布局、生态文化塑造、低碳行为引导上最大限度的与公众的生态文化意识提升相契合。结合区域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公众了解生态景观知识、参与生态景观保护的热情,最大化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认知与保护、生态景观对生态文化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如建设低碳生态旅游产业、低碳休闲度假基地等。

(三)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实现群组互动协同

发挥群组作用是《21世纪议程》的重点内容,亦是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循路径。这些群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按照不同的角色又可细分为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社区、学校、家庭、妇女、农民等。以往区域生态文化建设中侧重于对传统群组、单一群组的集聚宣传、培训教育,相关部门已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在某些区域已取得丰厚的实践经验,更多的关注到了“点”的集聚。但是,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群组辐射作用,架构畅通、有序的生态文明意识之“网”,迫切需要关注、群组互动的协同效应两个关键问题。

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表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与nGo组织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环保nGo组织是传播生态文明重要的群组。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环保nGo品牌,使其成为区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在民间资本活跃、参与热情高、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具有发展环保nGo的良好环境和基础,切实加以引导,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使环保nGo组织尽快找到自身的作用空间,将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加大群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将成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简化审批手续等措施,激活环保nGo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辐射作用。

发挥群组互动协同效应。群组具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意识集聚、传播、提升的关键节点。点点成线,线线交互,发挥不同人群或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是架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网络的根本路径。建立政府、企业、nGo、民众的生态文化互动体验交流机制,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互动平台,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如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增强公众参与程度等。

参考文献:

[1]高学武.对大连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n].大连日报,2006-09-04.

[2]姜冬梅,刘文英,高良敏,等.农村面源污染控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1(4):7-10.

[3]江泽慧.构建生态文化体系[n].西安日报,2013-04-22.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餐饮;内蒙古;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7-0043-02

1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低碳经济”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亦将成为人类社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日本政府倡导建立低碳社会,希望依靠社会整体的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同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2010年5月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展示了低碳科技应用新成果。

“低碳餐饮”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其付诸实施的重要环节。餐饮业作为大众消费场所,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时会排放不少的大气污染物,并不断产生大量餐厨垃圾,成为高碳排放源。因此,根据国家发展新战略,餐饮业不仅要文明服务、满足消费,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特色菜点;而且还要积极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餐饮,这必将成为餐饮业发展的未来新趋势[1]。上海世博会的展示已经说明:餐饮业的低碳经济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尽快行动起来,为发展低碳餐饮,倡导生态节能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做出积极贡献。所以,对于内蒙古餐饮业来说,节能减排不仅能凸显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更能降低经营成本,大幅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积极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餐饮,无论对于行业的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低碳经济与低碳餐饮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相继提出了“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以及“低碳餐饮”等一系列新概念。

低碳餐饮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发展思路,开拓低污染、低能耗、高收益的低碳餐饮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等,使传统的餐饮行业更加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成功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低碳餐饮是餐饮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低碳餐饮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探寻餐饮业在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甚至废物处理等环节如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内蒙古餐饮业现状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内蒙古特有的民族地域风情形成的内蒙古特色餐饮,丰富了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环境布局更加人性化,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内蒙古餐饮市场大放光彩。

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餐饮业与餐饮文化,内蒙古作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50多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物产、气候为内蒙古特色餐饮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受经济社会、、风俗习惯及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形成了独特的餐饮文化。内蒙古各地的餐饮既有地方特色又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地域的角度划分,可以把内蒙古特色餐饮大体上分为以东部四盟市为代表的东北风味饮食文化、以中西部河套地区及黄河流域为代表的西部饮食文化、以蒙古族餐饮为代表的蒙餐、以呼和浩特旧城为代表的伊斯兰风味的面点和菜肴等[3]。这种多元化背景下形成的餐饮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内蒙古餐饮业的发展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然而也暴露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全球低碳餐饮的发展趋势严重不符,餐饮业的低碳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4影响内蒙古低碳餐饮发展的因素

4.1地区性、气候性

由于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一年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在饮食上偏重于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奶类等,在加工时以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为主,所以在天然气、煤气、水、电等能源的损耗方面也相应增加。这必将增加碳排放量,与当前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相矛盾。

4.2饮食文化

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烹饪材料多以肉食为主,制作讲究浓、重、鲜,多采取烤、煮、烩、焖等长时间加热的烹饪方法,这与当前倡导的低碳经济理念相违背。

4.3传统的加工方式造成的非低碳现象

传统的加工方式所造成的非低碳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因没有净菜供应而造成厨房的用水过多;烹调菜肴时食用油使用过多;为加工一道特殊菜、特色菜投入过多,造成燃料、水、电等资源浪费。

5内蒙古低碳餐饮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5.1广泛宣传发展低碳餐饮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认识低碳餐饮的意义。低碳餐饮决不是口头上的宣传,要让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响应,人人参与并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低碳餐饮新风尚,需要社会和市民同步,需要政府宣传、餐馆参与、市民认同才能发挥效果。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使市民知道什么是绿色低碳餐饮,好处是什么。搞一些活动或比赛,使绿色低碳餐饮深入到基层,人人以低碳餐饮习惯为荣。

5.2制定行业规范[2]

餐饮企业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在采购绿色食品及原料时,要严格控制质量关。第一,要摒弃刁精尖的用料陋习,尽可能地减少浪费,使原料物尽其用;第二,对餐饮废弃垃圾处理应分类存放,及时清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饭店及城市环境的污染;第三,冷冻、冷藏、厨具、消毒等设备采购要符合有关规定,注重节能、环保以符合低碳经济模式要求。

5.3积极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设备[4]

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十分适合餐饮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据统计,目前餐饮企业水电燃气费用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5%,如果能耗下降10%~20%,那么在极大提高餐饮企业盈利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在当前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不可逆转的形势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开源节流势在必行,发展低碳餐饮是大势所趋,抓住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餐饮产业而言至关重要。

5.4拒绝或逐步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用具

一次性餐具不易分解,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有害,同时还会消耗大量木材资源。拒绝或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用具可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5.5杜绝购买、储存、制作、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餐饮企业都能自觉地拒绝烹制出售野生动物,那就可以起到保护野生动物、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5.6减少浪费,引导顾客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客人合理点菜,适量点菜,不仅是给自己的荷包“减负”,还可同时降低酒店的垃圾处理费用,并且减轻环卫部门的压力,可谓一举三得。最关键的是,希望能通过提倡“绿色餐饮”,促进陈旧消费观念的转变。

5.7倡导低碳烹饪方法

煎、炸、炒、烤会产生许多油烟以及各种致癌物质,不仅污染空气、破坏环境,而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在家中,有害物质无法扩散,无形中提高了癌症等疾病发生的概率,是极不可取的烹饪方法,更不符合“低碳”要求。烹饪时应多采用煮、煲、烫、清蒸、凉拌、白灼等简单加工方式。一方面减少污染物和废气的排放,对空气和环境有益,另一方面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低碳”烹饪方式[5]。

5.8加强中央厨房建设,提高餐饮原料利用率

建设中央厨房,减少单店厨房用工数量,大幅降低厨房人力资源费用。同时,还能减少单店厨房的设备投入,增加门店的环保指数,减少了餐厨垃圾和油烟扰民,便于利用先进的环保处理工艺集中处理废料与废弃油脂,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还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5.9提倡文化消费,减少饮食浪费

文化消费意识淡薄是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内蒙古地区也不例外,由于公民文化消费意识淡薄,往往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吃喝玩乐上,这是造成非餐饮低碳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文化部门和媒体大力宣传文化消费,把公民的消费意识逐步从吃喝玩乐转移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行的轨道上来,努力将公民的消费注意力从过分重视餐饮消费转移到文化消费上来。

6展望

在当前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餐饮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就是低碳餐饮,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餐饮经济,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等,让内蒙古传统的餐饮行业更加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努力开拓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餐饮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同时,发展低碳餐饮对于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绿色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意识有促进作用。因此,积极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餐饮,无论对于行业的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志平.我国餐饮业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C]//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2010.

[2]唐秀丽,辜应康.低碳经济:我国绿色餐饮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江苏商论,2011(2).

[3]张丽珉.发展内蒙古特色餐饮业对策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1(6).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对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生存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发展应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其实施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代表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1、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

充分认识并重视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积极带动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力量,所以要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低碳文化”。

同时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确立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低碳经济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性的气候事件,将会改变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影响到企业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在内的运营状况,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格以及信贷和保险等金融运作,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市场、业绩及其可持续发展。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将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会对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巨大变革。此外,消费者对于企业声誉的关注,特别是关注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否发挥领导力量,也迫切要求企业采取切实措施承担社会责任。

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并且也是企业顺应未来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首先,企业应当前瞻性地识别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并且创新性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能够成长为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赢家。

其次,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战略,投资于迅猛增长并且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能够使得企业分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此外,通过投资碳市场,或者利用碳市场为企业的低碳转型获取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实践。

2、培养低碳优势企业文化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管理,一流企业卖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崇高的使命宣言,它是通过自觉的努力,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一天一天不断积累起来的。

文化形成需要企业要用“硬”的规则和标准,来鼓励员工提高难以度量的创新性等“软”技能。吉姆·格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以飞轮比喻企业文化建设一它移动得很慢,但只要不断朝着正确方向推进,最终会获得建设和力量。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是一长期积累过程,“厚积而薄发”。如果我们有一支“上下同欲、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敬业爱岗、责任感很强”的职工队伍,那么,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

3、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而言,以高耗能工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与低效的能源利用率,更是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切实考虑行业的低碳效益与减排成本,积极采用最新的低碳科技成果,探索符合省情,因地制宜的低碳能源产业升级策略,实现产业的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主要有四项措施: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二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强化投资监管,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协调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三是积极开展信息。加强行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及时向社会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四是推进行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组织行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4、精准定位,实现突破式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资本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特别是当前我国劳动力人民币双双涨价的情况下,转制企业的必须找准定位,坚持以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调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努力在细分市场上寻求客户资源,才能为企业找到发展空间。如对于传统的制造企业,根据客户需求,一方面要更加专业化,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客户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关行业的技术咨询等服务,这样,在增加了收入来源的基础上,可以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满足低碳发展的要求。

5、苦练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

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30年,美国企业40年,全球500强或与之相当的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在40-50年之间。转制企业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需苦练内功。一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成本控制,推行精细化管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二是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从而使企业全员具备“低碳”理念,实现和谐持续发展。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行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外公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称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技术中国目前不掌握核心技术。因此,转制企业可以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引进这些先进适用技术,从而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获得政府“低碳”支持,推动企业的做精做强。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6

>>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行环境会计的探讨新常态下推进依法治校的对策研究新常态下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析新常态下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古镇旅游发展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清洁能源发展的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会计研究新常态下推进国有煤矿企业团青工作发展的途径探析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多规合一”改革的对策研究关于新常态下推进统计执法的思考新常态下推进文化养老工作的几点思考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新常态背景下蚌埠市经济增长潜力及发展路径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新路径低碳社区的发展路径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2014年衡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2015年展望[2015-02-12]http:///finance/2015/02/12/162530yyfh_all.shtml

{4}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23-26.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9,8(3):79-87.

{7}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46-49.

{8}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24-28

(作者单位:1.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8;2.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55-04

“十二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为追求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破坏严重从而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担忧,构建低碳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实践证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深化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既是两者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所向。

一、低碳化是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转型方向

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并可能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既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加上其特有的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经济带动性强等优势,地方政府纷纷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旅游业的低碳性只是相对而言的,当前由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治理措施不当、游客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引起的破坏植被、垃圾增多、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使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是未来时期旅游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国家主席早在2007年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2009年国务院会议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要求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中共中央还把包容性增长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各地区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唯GDp”错误观念的误导和“经济高发展、高效益”政绩观的驱使下,或多或少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匮乏、工业污染、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气候变暖等问题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的后果。贵州桐梓某工厂超标排放氯气致百余名学生中毒、广西河池龙江镉污染造成地方群众饮用水一度紧张等环境污染事件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未来时期,各地区必须顺应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化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1.旅游业是区域经济向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带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必须依靠相关产业的推动和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低碳技术的运用就成为了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让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不可持续困境的环境生态问题更多的是因工业化在非科学理念误导下造成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区域经济发展更为明智的选择。事实也是如此,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特别是旅游业独具的消耗资源和能源少、环境污染低的优势是传统的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所不具备的。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旅游业的单位GDp能耗仅为制造业的9.1%。同时,旅游业具有经济性和综合性,对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既可以替代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又可以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弱化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化转型,形成低碳化的产业链和生态链(马相东,2010)。

2.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区域经济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旅游业涉及运输、餐饮、住宿、通信、商业、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会展博览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旅游消费支出可以带动工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发达国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旅游消费支出,可以带动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加2.7个和1.4个单位,发展中国家更是高达3.7倍和2.7倍(马相东,2010)。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当今时代,居民旅游消费的需求和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旅游业蕴含着巨大商机,由此带来的市场也更为广阔。

3.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和调整就业结构。现代旅游业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29个相关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109个细分行业,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加也是显而易见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研究表明,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4.2个就业机会。

(二)区域经济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实现既需要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又需要有完善便捷的交通、通讯、市政、酒店和餐饮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跨海大桥、城市带、城市集群一体化建设高度发展的阶段,由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区域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迅速提升,这些都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条件。

2.日益完善的区域经济政策强化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功能。随着旅游业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把旅游业发展提升到了更高层面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落实。如河南的“旅游立省”战略,广东的“国民休闲计划”,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发放旅游消费券等举措无疑成为了地方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强

心剂和推动力。与之相适应的是,国家旅游局还与18个省区市、5个国家部委局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27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并将旅游业发展提升到了区域性国家战略来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了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空间。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带动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扩大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和增强旅游消费能力。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万元,是2005年的两倍,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5年增加37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8.4%;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人1.9306万亿元,增长23.6%。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人均GDp一旦达到3000-5000美元,该国家将进入旅游休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爆发期。而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仍将会保持7%甚至更高的水平。可以肯定,在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发展空间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容。

三、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制度安排,强化低碳旅游发展的保障力

旅游业所具有的低污染性、与其他产业的高关联性和带动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向决定了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国及地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低碳旅游也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面对当前资源高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通过优化制度安排来引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强化对环保污染行为的监管应该是在推进低碳旅游发展中社会各个层面应有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的重点。一是完善激励与保障低碳生产消费的规章制度,引导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向低碳发展转型。重点是通过资金、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政策加大对低碳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发展和树立一批绿色环保企业,促进旅游业低碳转型的实现。与此同时,要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通过加大对旅游产业中各个环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成本高于其所带来的利益,倒逼企业在遵循环保制度机制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根源上杜绝污染企业在市场上不负责任的做法。二是加强对有利于低碳化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确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各个环节得到广泛运用,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三是构建更为有效的监督体制。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实施“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是当前我国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环保工作的主要做法。从实践来看,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方环保部门的环保意识,对防止环境污染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实质上,上述措施更多强调的是地方主管部门的参与和事后行为的处罚,而且上述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公开性不足和内部执行弱化的问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即使在实际生产中存在污染环境行为,只要事故不发生或事故不严重、群众不举报,那么基本都会“平安无事”或“内部适度解决”,污染环境行为在隐形中延续就可能成为“不成事实的事实”。为此,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低碳经济发展中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督,必须打破行政部门内部化监管约束的局限,发挥社会民众的监督力量,建立健全从信息公开、环保评估、环境监测各环节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环保监督的全民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二)坚持资源规划与产业链构建并重,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

旅游资源无序开发、产业发展规划不强、内部恶性竞争突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是我国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从旅游业自身发展对资源依赖的角度来看,还是出于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之目的,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树立整体和统筹的观念,增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科学性,优化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产业化,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旅游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行业,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保证资源质量和永续利用为基础,由此就派生出了旅游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方式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掌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遵循自然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原则。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开发为目标,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标准、开发主体、开发方式,防止急功近利、大规模无序开发,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完善区域旅游规划和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区域旅游集群发展模式,重点解决由各旅游点“各自为政”、“独立开发”带来的内部性竞争恶化造成资源损耗严重、消费者和开发者利益同时受损的问题,实现资源科学合理开发、消费者与开发者利益的统一。三是旅游业占区域经济结构合理比重原则。实际上,旅游资源的丰沛程度和多样性往往决定了本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固然要利用,但其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规模应以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实践也已经证明,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或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主要由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的空间决定,“跟风”和“一哄而上”的发展理念并不可取,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互动。同时,通过运用科技技术改造实现的旅游形式也应经过科学论证,保持适当规模。这是因为通过运用科技技术演变而来的旅游形式很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打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这并非是旅游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明智之举。旅游产业链构建方面。未来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应跳出“景点旅游”、“局部旅游”的局限,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为立足点,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融入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因素,通过旅游业带动上述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此外,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购物、住宿和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档次,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三)扩容以低碳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形态,增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旅游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旅游业的普遍共识,我国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但实际上,对于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旅游业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已开发的自然资源是远远不

够,应在保证低碳化推进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扩大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实现旅游形式多样化,增强旅游发展潜力。其一,要促进旅游业由城市向乡村转移。长期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使城市的旅游资源日益匮乏,而且城市的旅游形式也较为单一,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已经难以满足旅客休闲游和度假游等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追求生态游、乡村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青睐的旅游方式。因此,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充分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结合农村旅游特色,发展独具特色的诸如观光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等乡村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等问题。其二,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其中可供开发的海滨旅游景点就达1500多处,但目前已经开发或部分开发的滨海人文景点、海岸景点、奇物景点和山丘景点仅350处,尚有约76.5%的景点可以开发。而且,目前我国的海洋旅游主要是以海洋风光游、休闲渔业和潜水、冲浪等旅游形式为主,海洋旅游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我们应紧紧抓住我国正在积极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有利契机,努力开拓发展海洋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包括海滨旅游、海岛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等在内的蓝色旅游。其三,把文化旅游培育成为旅游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文化旅游列入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更是明确了扩大文化旅游规模,使其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的目标,并把文化旅游作为实现“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的11个重点行业之一予以推进。应该相信,在如此有利的政策支持下,文化旅游在未来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而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整合和挖掘文化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历史文物等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与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规划和构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使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注释:

①冯凌、吕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与趋势》,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9期第25页。

[参考文献]

[1]董正秀,周晓平.乡村旅游品牌战略研究——以苏南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6):56-58+70.

[2]课题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管理,2010,(7):88-91.

[3]麻红晓,罗仕伟.三峡库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3):29-31.

[4]宋志芳.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9):138-141.

[5]尹奇凤,刘祚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2011,(7):162-163.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出口现状

1.高端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较小

服务贸易包括运输、保险、金融、旅游、咨询和培训等方面,具有低排放、低污染且高收益的特点,是未来发展低碳贸易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以交通运输、仓储及优点通信、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端服务行业,如保险、金融、通信、信息和中介服务等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国际竞争力也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低碳贸易的发展要求。

2.出口市场分布高度集中

目前,黑龙江省的出口市场虽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俄罗斯、美本、韩国和欧盟仍然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贸易伙伴,2012年,向俄罗斯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5.7%,向美、韩、欧盟占58.4%,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不足10%,黑龙江省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较高,而且这些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水平都比较先进,尤其是随着低碳浪潮的兴起,他们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商品检验标准,减少高碳产品的进口,同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征收较高的碳关税。而黑龙江省出口的商品多以农副产品、矿产、原油等能源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能耗标准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3.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作为我国重要装备制造基地,出口产品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少,同时由于承接了国外一些低附加值且污染密集型和能源耗费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导致黑龙江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制造业是黑龙江省引进外资最多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食品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非常高,都与低碳贸易倡导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相违背,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贸易的制约因素

1.低碳技术水平总体比较落后

目前黑龙江省低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人意,物资回收行业发展在低水平徘徊,再生资源加工处理技术落后,资源不能在地区行业、生产过程之间被很好地的循环利用,这些都阻碍了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利于黑龙江省转型发展低碳贸易。

2.出口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体现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低碳技术领域研发能力不足,与国际和国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外贸出口企业申请零散或在一些年份基本为空表,一些企业即使有了研究成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不能达到国际市场的保准,缺乏应用价值。大部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导致生产的低碳产品技术标准化、系统化、配套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节能减排措施未能有效落实,都导致了黑龙江省出口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3.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黑龙江省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过程汇总需要耗费大量电力、煤炭等资源能源,对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都很严重。伴随着黑龙江外贸总量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能源消费也会进一步增加,必将进一步增加环境压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优化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投融资机制。政府应为高新技术尤其是低碳、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和低碳项目贷款,同时可采取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与产业基金融资多种形式,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低碳经济领域。政府要积极创新融资方式,不断调节和改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二是优化出口退税结构。政府应取消“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或降低其出口退税率,扩大“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范围或提高其出口退税率,如节能减排项目、新能源项目、技术革新项目等,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强化银行信贷融资的职称作用。对低碳环保产品的出口采取利率补贴和信贷担保,鼓励银行提供优惠利率和贷款,采取延期付款方式或者赊销方式,扩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建立节能减排贷款绿色通道。

2.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出口企业低碳化生产

一是增强企业自我创新能力,提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推动贸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积极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扩大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努力在中高端产品或是生产环节上形成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二是鼓励推动黑龙江外贸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外贸企业要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掌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原材料选用、产品设计、工艺改进方面都应该主张绿色、环保、低碳。政府应对出口低碳产品数量较多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低碳生产模式。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出口市场机制

一是加快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快引进环保型先进技术和设备,限制污染严重、经济附加值低的一般加工贸易出口。二是大力培育高端。加快高新科技的研发,打造黑龙江省自主国际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培育国际品牌企业,树立良好的国际信誉。三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黑龙江省应在保持传统加工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重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加快高端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增加高端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要在继续提高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一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缩小与发达国家服务行业的技术差距。四是努力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黑龙江省出口市场在保持向俄罗斯、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

[1]谢伟伟.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导刊,2010(6).

[2]李洋.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2011.

[3]包昊蒙,龙军.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1(1).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9

摘要

关键词: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环境会计

(二)信息披露

三、造纸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造纸行业上市公司披露情况

(二)造纸行业上市公司样本选择的相关状况

(三)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四)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四、造纸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一)造纸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自主披露观念缺乏

(二)造纸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水平不高

(三)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难以判断

(四)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五、造纸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造纸类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程度不足

(二)社会责任相关法律与监管机制弱化

(三)缺少一致的社会责任评估要求

(四)公司社会责任组织监管系统还未创建完成

(五)缺少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支持

六、造纸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建议

(一)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二)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

(三)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约束制度

(四)制定有效的环境信息披露奖罚制度

(五)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总结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10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旅游业逐渐成为目前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最具爆发力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4700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9000亿元,同比增长11%;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旅游业是依托于资源的产业,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在发展中必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的关系,对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成为学术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旅游活动所引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突显,旅游的本质与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旅游者的需求与体验范畴,而是更为关注天(气候变化)、地(地理资源环境)、人(旅游者)三维平衡,追求旅游活动或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就是在注重环境情况下对发展旅游提出的新目标,最初“Lowcarbontourism”概念见诸于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Unep,2008)。国内外学者们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较为丰富。从“低碳旅游”概念及内涵出发,如paul&Ghislain(2009)、andrewetal.(2010)、梅燕(2010)等从低碳旅游目标导向角度出l,认为低碳旅游的核心在于减少能源消耗及降低二氧化Co2排放;黄文胜(2009)认为低碳旅游,不仅应该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也因有明确要求;Chengetal.(2013)等认为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方式,其核心价值是在保证提供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因交通、娱乐、观光等的Co2排放。从路径选择角度出发,如侯文亮等(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孟繁华(2013)强调了低碳旅游要从相关人员的理念出发,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首先树立低碳的思想,再通过创新技术,升级设备,优化结构等方式实现低碳旅游的目标。

综合而言,低碳旅游是以旅游业Co2减排与旅游经济增长双重目标为导向,包涵了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旅游发展的福利性及发展机会公平性,强调低碳技术、低碳规划设计以及低碳消费方式,提倡通过各种低碳技术、规划设计的革新、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

二、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发展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升级,在旅游的过程中,全方面的开展低碳行为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形式。发展低碳旅游,减少碳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循环发展,有利于促进环境可持续,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的现状。

(二)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较大,所呈现出区域资源种类不一、生态环境承载量不一、经济条件高低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对于二氧化碳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尽相同。因此,各区域在低碳旅游发展需采取因地制宜地原则,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基于此,区域的低碳旅游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综合协调原则

旅游产业自身是综合性产业,发展低碳旅游,需要产业内外综合协调。统筹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联要素,合理处理要素间的问题,运用科学技术将低碳理念贯彻发展。低碳旅游的发展涉及到的政府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者这四大核心利益群体,因挖掘各群体利益诉求,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旅游业各个层面推动我国低碳旅游发展。

三、低碳经济约束下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一)旅游产出无效率缩减路径

以旅游产出提升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从粗放的资源浪费发展模式到集约的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从单纯经济功能到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多功能交织发展。旅游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提升、以点带面的结合,通过拓展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来增强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率;二是加强与旅游业外部产业联系。通过挖掘旅游潜力,旅游服务创新,旅游产品增值,创造新游客界面,扩大旅游新业态。加强与旅游业外部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联系以及提高新型服务业、都市产业的关联度,形成有效分工、细化,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良好的对外联系等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能创造条件,有利于旅游业高效地发展,带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内涵的提升。

(二)节能技术进步路径

以旅游业节能技术进步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减少传统能源消耗。旅游业中各部门企业应进行全面的节能技术使用,倡导合理消费、绿色经营。通过投资改造高耗能建筑和设施,优化设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施设备工艺,缩短这些旅游设施的工作时间,尽可能地延长环保产品的使用周期;回收利用旅游设施使用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热等可利用物,让废弃物再生;在生产的投入端尽最大可能去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技术为保障,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强化公共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建设,加强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推动节能技术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应用;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地政府对节能的意识,建立扶持、融资、推进和示范等发展机制,增强低碳经济理念在指导产业合理布局中的作用。培养旅游消费者节能观念,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旅游消费者参与到节能中来,提高节能意识。

(三)减排技术进步提升路径

以旅游业减排技术进步为导向。具体而言,一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费。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旅游总体规划,深化减排措施,优化旅游各部门设施,从而提升减排技术水平,打造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实现旅游减排,最大限度地做到排放的无害化;二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储量与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资源,如风能、水能、生物质、太阳能、地热能等,这些清洁能源能够有效的替代常规能源,减少污染;三是推行碳交易。政府应通过征收碳税推行碳交易来提高高碳旅游产品的价格,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扶持,增加对新能源的投入,有效引导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改变他们的旅游消费;四是强化Co2排放认知。旅游者在旅游减排环节仍存在较多的盲区,政府可以利用全方位的媒体,如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平台,推广旅游污染物的产生、影响和减排方式等内容,普及知识。

(四)Co2排放无效率缩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