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管理现状十篇知识管理现状十篇

知识管理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8:51

知识管理现状篇1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89-02

李映霞(2007)认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生产高、尖、精产品,集中大量科技人员,科研设备先进的企业。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最稀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是资金,而是各岗位知识型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对这些技能、经验、能力等知识的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为了解目前国内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现状,我们展开了深入调查。

一、基本调查情况描述

调查以问卷调研形式进行,共调研走访北京市172家企业,包括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各类企业。为保证问卷质量,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基本调查情况分布如表1、表2。

二、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现状及问题

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现状是我们调查的主要内容,应用现状包括知识的存储、搜索、应用等方面,并根据应用情况总结了几点问题。

1.知识管理应用情况

我们调查了企业的知识搜寻能力、知识库状态、知识分享的激励、知识管理职能设置等情况,以此来判断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应用程度。

员工的知识搜寻能力,我们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知识搜索能力的重视不同,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

知识库状态是衡量企业是否建立并使用系统的知识库,例如:项目案例总结、技术图纸及文档等。在调查的176家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建立并使用了电子化知识库,并且能够对知识库进行系统化管理的达到了所调查企业的1/5。可见随着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对知识管理重视起来。知识已经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知识库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知识的保护有很大意义。

激励体系的建立表明企业对于员工知识创造相关行为的支持度。在调查的176家企业中,有明确的激励体系以鼓励员工的专利发明、知识分享行为的企业占41.8%。57.8%的企业对于鼓励员工的专利发明、知识分享行为并没有建立比较明确的激励体系。现代高新技术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发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科学的激励体系,鼓励员工进行知识的分享,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那么创新的源泉才不会枯竭。

知识管理部门的职能设置完善与否就意味着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我们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知识管理职能重视不同,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

2.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外资控股和公众公司在知识管理认知高于民营和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知识管理更加重视。因此,国内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知识存储。企业知识应存储在企业的知识库中,知识库没有特定形态,如纸质知识库、电子网络知识库等,但知识库都是必须存在的。目前国内只有部分企业建立了完善科学的知识库,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知识库建立还处于混乱无章的状态。企业的知识库建立应是符合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内部员工的需求习惯。为便于员工使用,知识库应具备方便快捷查询的特点。知识库可以积累和保存企业知识资产,更重要的是,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库能够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分类方式。知识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分类排序,郑双怡(2011)认为清晰的知识分类排序有助于快速了解和掌握企业知识,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效率。现代企业知识冗杂繁多,员工在寻找所需的知识时,变得愈加困难。因此企业的知识库除了有较为强大的搜索手段外,还需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重要性排序,以减少知识在不同部门、不同组织内的理解障碍,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和创新。

知识利用。存于知识库中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掌握,知识库利用率较低,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的原有目标无法实现。知识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一是由于知识共享平台建立和宣传不到位,二是由于企业未建立促进企业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知识管理应用建议

据调研发现,由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知识的特殊地位,知识管理已经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层次,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立的程度,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企业才能发挥持久的生命力。

1.建立知识库

知识管理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库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与人俱进、与企业俱进的知识库才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助手。因此知识库应具有知识沉淀、知识更新、知识考核、知识激励基本功能。

知识沉淀是知识库最基本的功能,沉淀的知识以显性知识为主,隐性知识为辅。显性知识沉淀可以以构建岗位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形式实现。根据陈伟,张旭梅等(2011),基于岗位的知识管理系统以岗位为基础构建岗位知识库;以员工为单位构建个人知识库。企业根据各部门设置,每个部门有若干岗位设置,每个岗位上有若干员工,以岗位与员工个人为索引,建立岗位知识库和员工个人知识库,并且员工个人知识库包含在岗位知识下,岗位知识库在部门设置下。同时,构建企业内部交流平台,让企业所有部门的员工进行经验交流分享。企业应对交流平台分享的知识进行梳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进行存档。

知识更新是知识正确性保证的前提。正确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另外,企业员工离职、岗位变动等也会导致员工个人知识库变更。这就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证知识库内容的不断更新。企业须定期检查已经存档的文件是否有过时、互相冲突的内容,确保存档文件的有效性、精炼性和一致性。

2.管理人员设置

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知识管理人员,整个知识管理体系人永远是最核心的元素。知识管理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短期的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每一个阶段,存在于企业每个部门,作用于整个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为推动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和知识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需要根据企业规模和知识管理强度确定设置独立的知识管理部门或小组或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张新安(2003)认为负责知识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实施知识库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汇集、过滤、整理、分类储存,确保知识库系统的建立、实施和保持。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管理人员要根据其层级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范围,以保证知识库的安全。另外,知识管理人员要时刻对企业内部知识交流平台进行管理,如对员工发帖进行审核管理,在平台上讨论主题、宣传企业信息等。知识管理人员要定期对交流平台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归档留存,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实际需求,联系相关人员,不断断完善知识库的内容和功能。

3.知识保护

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保护内部规章制度和相关协议,为了防范由于知识型员工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害,企业要主动和员工理顺劳资关系,签订附有保密条款的合同,如竞业禁止合同。同时,对于员工独创性的专利成果进行奖励和专利保护。企业不仅要对企业知识进行保护,防止流失,同时也要对员工专利知识进行保护。为了防止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企业可以以项目团队形式进行作业,这样同一类型的知识就不是掌握在一两个人的手中,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某个员工离职带来的企业知识的损失,从而对企业知识进行了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映霞.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31-132.

[2]郑双怡.论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9-112.

[3]陈伟,张旭梅,但斌,李俊.面向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1):72-77.

知识管理现状篇2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来规范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高校也按照要求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来完善各自的知识产权的管理。但是总体来说,效果不太理想,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甚至出现知识产权严重流失的现象。因此,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已是刻不容缓。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范围

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和信誉享有的权利。对于中国来说,知识产权是个舶来品。最早建立专利制度是西方的英国,198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标志着我国专利制度的诞生。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后,随着与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意识也日益强烈。一般来说,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范围有:其一是专利权的管理。往往是指学校所有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管理的法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其二是著作权的管理。也就是指利用学校的物质技术条件创造并由学院及其所属单位承担责任的文字作品、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管理的法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其三是商标权管理。也就是学校及其所属单位拥有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管理的法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其四是非专利科技成果的管理。高校每年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申请专利或申请专利全保护,这类成果关系这学校的切身利益,可以纳入学校的专利管理。其五是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权以及以法定或约定由高校享有或持有的其他知识产权的管理。

2.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务院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来规范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各高校也纷纷制定各自的管理办法,服务于知识产权的管理。据资料显示,作为知识产权内容之一的专利,近年来高校的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已经连年稳步增长,并呈逐年增多之势,来自高校的专利数量在全社会总数量中已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起步相对较晚,无论实在观念意识上还是体制管理上,均存在一定的“盲区”,主要如下:

2.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失

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现象,更谈不上在权力受到侵害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护和补救。高校每年总有数量甚巨的各类科研成果产出,这些成果在没有申请专利的情形下,就以论文专著、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的形式,致使处于无保护的状态。而且随着高校科研人员的频繁流动以及校企合作的加深,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无疑对高校科技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2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缺失

权责明确而又高效的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有效管理的组织保障。一些高校设有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是在学校的科研处设立专利科。这些科室的工作人员除了日常工作中,还要承担项目申报、基地管理以及成果报奖等一系列工作,想兼顾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往往显得“心有而力不足”。另外,有些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设立多个部门,如专利成果管理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等,这些部门的设置存在重复现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够明确,这就难以有效地开展管理。

2.3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导向缺失

在知识产权申请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如申请专利是规定需要预先缴纳一定费用的,包括申请费、费等费用,缴纳完这些费用后才能获得专利保护权。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还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基金,许多科研人员在申请专利时,大都是由课题组或者个人先支付费用,如果科研人员出于费用的考虑,觉得没有太多资金用于研究科研成果,那么有可能一些优秀的课题将会被放弃。

而且,在我国高校,一个科研教师的薪金待遇、住房问题以及福利待遇等基本上都要与职称相挂钩,而职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们所申报的课题、发表的文章以及获得的科研奖励等,专利这方面不是主要的标准。在此情形下,科研人员从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积极性难以为继,因为他们过多的注重所取得的奖项与资助,忽视了知识技术本身的价值。

2.4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环节缺失

知识产权是在创新基础上实现的一种权利,但是这种权利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要想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还有个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忠于原有知识产权技术上的再创造和再开发。在高校,比如说专利这种知识产权,经过授权后,已经是科研的最终形式,许多高校每年也会统计每年专利的授权总量,因为这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专利的管理来说,转移转化的环节也不容忽视。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其职能应该是延伸到专利的转移转化才算是完结,这样高校的无形资产也才能顺利转化为有形资产。在当前高校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形势下,专利的转移转化显得尤为必要。但是数据显示,高校的专利转移转让数目往往只占高校专利申请以及授权数量的很小一部分。

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保障,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等因素,高校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种种状况,高校应全面客观分析,结合本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充分研究,精心设计符合本校的有关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制度。

3.1加强宣传提升保护意识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知识产权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深度不够,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还没有深入师生内心,以致知识产权的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知识产权发生纠纷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高校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宣讲会、交流会、汇报会等,定期对师生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熟悉申报、资助以及授权的各个环节,掌握发生纠纷时的处理技巧。宣传可以采用专题网站、展板、橱窗、QQ等载体形式,深入学院、部门、学生组织以及社区,以定期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促使其懂法、知法、守法以及用法,以维护合法权益。

3.2完善制度优化管理质量

有效的管理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制度。要想规范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整套有关知识产权的办公机构、管理人员以及经费方面的制度。在办公机构方面,成立知识产权领导小组,有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统筹全校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下设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负责学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日常工作。在人员配备方面,应该选取一些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进行专门管理,而且对于这类专业人员也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在日常管理方面,应该要加强分类管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实践中,一般高校的专利主要集中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较多,对于发明专利的管理可以强化。而且,合理设计好专利的申请、资助申请等环节,确定好上交材料的时间、种类和要求,无疑也可以提高效率。在科研评价方面,应该逐渐尝试制定专利优先的科研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引导科研人员积极申请专利,避免“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提升科研人员从事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在经费激励方面,根据教育部3号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指示,成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那些在专利申请、维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费用。把知识产权因素与教师津贴、奖金相结合,按知识产权的取得与转化率提高职工津贴,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重“创造”的氛围。

3.3加强保密避免不当损失

知识产权的“三性”包括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丧失了新颖性,也就丧失了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在高校中,每年均有大量的科研人员流入流出,他们可能将原来所在高校的一些知识产权带来或带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而且高校每年均会有大量毕业生离开学校,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的硕士和博士学生,可能参与了导师的一些课题项目等,此时其因参加项目而知悉的一些研发秘密随时可能服务于新的工作岗位。此时,高校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高校自身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密制度,规定保密内容、主体、事项、保密期限以及违反保密规定的处罚等情形,以维护学校合法权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4.结语

目前,知识产权工作已成为了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今天,高校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科技转化为目标,对知识产权实施科学的管理、开发、保护和利用,以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丹丹、王伟.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

[2]黄亦鹏、李华军、吴凡.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12(4)

[3]韩宁、李玉玲.浅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完善.载《知识产权》,2011(3)

[4]宋河发、曲婉、王婷.国外主要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4)

知识管理现状篇3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31-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人们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与重视。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是十分关键与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仍然漏洞百出,与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让高校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让其众多的科研人才与雄厚的科研实力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减少知识产权流失率。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我国教育综合实力也在发展之中,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产权生产基地,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愈发受到重视。很多高校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出台之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专利申请获得了质的飞跃。同时,高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了向法律权力化发展的推动力。此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受到各界重视的同时,很多企业开始了与高校的合作,这就让高校科技成果有了转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说,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在不断的提升之中,其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之中。但是,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率目前来看仍然较高,这是因为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无专人进行管理。这就让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发展与未来愿景的实现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为欠缺。我国已经出台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高校具有法律约定的知识产权。因此,我国高校管理层开始密切关注起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是,高校领导层并没有把知识产权提升到战略高度,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较为薄弱。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真正跟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步伐,很多科研活动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独立行为,似乎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毫无关联。因此,有些高校教师对于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感到漠然,也不能意识到要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知识产权的个人权益。当然,也有些高校教师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应该要申请专利。种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欠缺现象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得不到位,知识产权流失率较高;

(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逐步形成一个较为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只是让下属部门比如说科技处等进行附带管理。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不够专业化,同时还无形中增加了其他部门的管理难度与工作量,有时会造成兼职管理部门的工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我国高校在科学技术攻关项目中获得的成就基本上占据了大概一半的比例,但是,高校申请的发明专利却只有百分之十几,很多获奖科技成果并没有去申请专利,这就造成了这些科技成果被白白浪费或者闲置在那里。因此,高校的这种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就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着“重论文轻专利、重成果轻转化”的不良现象,这就让知识产权面临着流失的可能性。在高校的管理机制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教师的待遇和职称晋升等几乎都没有关系。一些教师离开学校后还直接带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些种种不良行为都让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同时,高校还缺乏对教师的完善管理制度,在当前市场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流动现象较为频繁,而这就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和流失。一些高校科技成果会随着人员流动而出现被盗或者流失的问题,有些高校教师甚至会出于私利而把科技成果低价转让给其他单位。

三、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应该尽快树立起先进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教育部已经在2004年的时候就召开了专门针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会议,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应该尽快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让知识产权在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事实上,高校作为一个知识的集散地之一,它要想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就应该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手段。因此,我国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列人高校科技工作体系当中去,并把此作为考核高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领导层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调控与规划,强化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领导,成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与实施者。这就需要高校领导不断培育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充分发挥出管理部门的协调监督作用,真正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做。同时,高校还应该强化宣传与培训工作,让高校教师切实体会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及时掌握各种知识产权流失的可能性渠道,真正从思想上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此外,高校还应该有计划的培养或引入一批知识产权专业工作者,让他们具备专业技能,同时又能够处理一些知识产权矛盾与纠纷。这就是说,高校应该尽快建立一个知识产保护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与保护能力。那么,高校可以开展一些知识产权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可以开设一些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强化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活动,真正让高校领导层改变观念,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通过统筹规划来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知识管理现状篇4

关键词:高职;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65-03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应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工作。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院校进行进行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院校,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上述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在知识产权创造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基本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普通高校知识产权示范作用的影响逐渐加大,目前已经具备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

一、文献综述

李庆霞认为高校的科技投入与专利申请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称性,即专利申请数量与高校科技地位不对称,与科技经费投入不对称,也与承担的科技项目数不对称。王宗光和李婷通过对全国重点大学的调查和分析后认为高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混乱,权责不明。翁忻和刘宁认为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失衡等诸多的问题,大大阻碍了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史文娟认为,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管理落后,有必要构建西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框架。上述研究都是针对我国本科院校和西部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所作出的研究,而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至今无人作出研究。

二、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现状

1.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教育部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笔者通过电话访问的方法对持有知识产权的99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访问,调查结果如下:29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制定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有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56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对职务发明进行奖励。

2.高等职业建设院校专利权的创造

高职院校总体科研基础弱,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有大批善于从事应用型研究的双师素质的教师,与研究型、学术型研究相比,并不追求理论上的高精尖,更注重研究领域的实用性,科研成果的转化性,能切实解决一些学校、企业、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容易产生技术类的知识产权。技术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专有技术权等。

限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对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持有的技术类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进行讨论。

通过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对全国200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在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所持有的专利权(含发明再审专利)按申请年统计进行了检索。检索结果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2006年高等职业建设院校仅持有174个专利,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持有量相对于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4.14%、184.48%、348.85%和418.97%,到2010年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持有的专利达903件。

3.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软件著作权的创造

传播类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软件著作权登记是对软件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和法律意义方面的肯定,是减少产权纠纷,整体提高高校自我保护能力,进行有效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措施。鉴于篇幅限制及高职院校知识成果产出的特殊性,此处仅对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持有传播类知识产权中的软件著作权进行讨论。

通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公告网数据库,笔者对全国200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在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所持有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按登记日期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见图2,从中可以看出,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在2006年持有9个软件著作权,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持有量相对于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4.44%、166.67%、222.22%和466.67%,到2010年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持有软件专著权51件。

4.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商标权的创造

标志类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商标权、服务标记权、厂商名称权、地利标志权和域名权利等。校名、校徽等商标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商标战略是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鉴于篇幅限制及高职院校知识成果产出的特殊性,此处仅对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持有的标志类知识产权中的商

通过中国商标网数据库,笔者对全国200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在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所持有的商标权按申请日期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间186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无任何商标权;11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持有的商标权数量为1-5个;只有3所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获得6个以上的商标权。

5.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十一五期间持有专利权见表2,从中可以得出:十一五期间51.5%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没有专利权;33%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平均每校每年持有不到2个专利;其中3.5%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平均每校每年持有的专利不足4个;12%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平均每校每年约持有24个专利。

统计时间段: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十一五”期间持有的软件著作权见表3,从中可以得出:“十一五’’期间。85.5%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无软件著作权;13%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获得的软件著作权数为1-10个;只有1.5%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获得10个以上软件著作权。

对上述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十一五”期间的知识产权创造和管理现状分析后可以看出:

(1)仅两成以下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设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对职务发明奖励;半数以上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不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因此,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绝大部分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目前处于无管理制度、无管理人员、无管理机构、无经费的状态。为逐步实现高等职业建设院校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必须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和奖酬激励制度,以激发教师的知识产权创造意识。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归口在科研处,由一名科员专职管理,学院在2007年制定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利申请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并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量核定及计分奖励办法》中增加了给予三种专利发明人不同奖励的规定。上述两制度经过4年的实施,专利数量以137%的年增长率增长,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很好地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创造。

知识管理现状篇5

[关键词]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17-02

一、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现状

“隐性知识”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波兰尼将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为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形式记载于载体上的有形的编码化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长期生活工作或运行发展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难以规范化也难以传播和交流的个性化非编码化知识,包括人们的经验、技巧、理念、管理模式等。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馆员个体高度内化和长期积累的个性化知识,对于图书馆隐性知识提取和管理具有基础性、源头性作用。但是,由于其非编码化、高度个性化和隐性化等特点,使得针对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管理呈现以下状况: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重显轻隐”

在我国长期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显性知识管理经验。但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尤其是图书馆员个体隐性知识的管理尚存在不足之处。图书馆员的个人隐性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造成了图书馆无形资本的浪费。

(二)馆员的个体隐性知识流动空间受限

图书馆管理结构倾向于“金字塔”形式,即以馆长为“塔尖”,其下以采购、编目、流通、期刊和参考咨询等部门为支架,下辖各具体专题部门。这种组织结构以权力的纵向架构为根基,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同时也将工作限制在一个极窄的范围内,造成工作的专业化与机械化,限制了馆员的创造力和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而且,我国图书馆界尚未制定出对馆员隐性知识贡献度的科学量化标准,从而无法形成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抑制了馆员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馆员间缺乏隐性知识交流互动平台。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系统尚存在明显缺陷,未形成对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利用。例如,由于图书馆员缺少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导致馆员间隐性知识交流与转化被固定在有限的空间内,隐性知识缺乏有效流动。

(三)馆员自身局限性阻碍隐性知识的合理共享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馆员个体大脑中的个性化、非编码知识,其存在与形成都和馆员个人的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创新意识密不可分。由于隐性知识散乱地存在于人脑内部,很难为需要获取隐性知识的馆员和图书馆组织而言所提取。同时,隐性知识难以捕捉和限定,甚至有些难以表达,所以有些隐性知识难以用单纯的语言表达清楚,而另一些则与其他知识密切交叉,这些都是馆员隐性知识有效转化的重大障碍。同时,隐性知识是馆员潜在素质的一部分,其共享过程主要受馆员个体主导,个别馆员可能出于对关键性技能的独占心理、在群体活动中的竞争心理、对他人排斥的自我封闭心理以及思想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等,都可能阻碍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与转化。

二、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发展建议

针对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问题,要实现对馆员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必须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进行适当调整:

(一)改变传统“重显轻隐”的管理观念

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长期存在着“重显轻隐”的弊病,这种观念制约了馆员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在图书馆中,可以通过馆内文化宣传改变大家的落后观念,使馆员们充分重视隐性知识的作用,挖掘自身隐性知识,加速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并将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推广,使图书馆的无形资产不因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和人员的流动而流失。

(二)推进图书馆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

传统图书馆均为“金字塔”式组织机构,由于其以权力纵向架构为根基,造成了中间层级过多,部门间交流受阻等问题,阻断了员工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很难形成馆员间隐性知识的平级、跨部门交流与转化。对图书馆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改革,可以弱化交流者间的等级观念,开创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打破交流壁垒,“形成开放式的、学习和成长性的知识共享机制”。这种在横向打破壁垒,纵向减少层次,将多层次、细分工的管理模式转化为分布式、扁平式的管理结构的组织结构为馆员隐性知识共享扩大了空间,加快了隐性知识的成员间共享和知识性创新。

(三)建立促进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主要由两方参与: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受者。由于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馆员独有的知识成果,出于对自身优势地位的保持和独享等考虑,知识提供者不具有主动传递隐性知识的必然性。同时,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其他馆员,对接收知识的态度也存在差异,接受方的抵触情绪也将阻碍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所以,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交流、共享激励机制对于有效推动馆员间隐性知识的共享、交流、吸收、创新和再共享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发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开放式、交互式技术平台

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在图书馆隐性管理中的应用,隐性知识缺少共享平台。在现有条件下,除加大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力度外,还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网络社交平台进行阶段性过渡。例如:图书馆可以通过学科团队合作开展工作、建立工作研讨例会制度;图书馆可以利用QQ群组、微博、微信以及国际网络平台twitter和facebook等实现图书馆员隐性知识交流的全国化和国家化;馆内还可以组建学科馆员沙龙、知识社区等馆员兴趣小组。此外,图书馆应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交流平台,如馆内可以开办自己的刊物和专栏,鼓励馆员积极投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督促馆员不断地整理、分享隐性知识,也可以增加个人成就感。

(五)构建图书馆隐性知识库

隐性知识库是一个特殊的知识信息库。因为隐性知识是主观的、个性化的知识,只有通过外化结晶,才能转化成人们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加以利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分布式知识信息库,将馆员隐性知识按条目形式进行编辑,并集合记录与之相关的事件、知识使用记录及来源线索。知识库借助传输网络将整个图书馆连成一体,同时向每个岗位、每位馆员延伸,这样可以有效收集馆员个体隐性知识,即使出现人员流动,知识库也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即把每个馆员在图书馆中创造的知识成果记录下来,不至因人员的变动而削弱了图书馆知识的储量。

知识管理现状篇6

关键词原创性知识成果;管理;调查;中学;机构知识库

一、序言

1.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1)调查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福建省普通中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积极创建特色学校,鼓励师生进行创新活动。中学教科研任务日益增多,师生创新活动空前活跃,中学原创性知识成果成倍增长。出于对学校学术成果及机构知识资产长期保存利用的需要,如何有效管理中学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并促进开发利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中学本身的教科研工作和师生各类创新活动都需要丰富的资源来支撑,也有必要对中学的学校机构和师生的各类原创性知识成果进行收集、整理、保存、检索和提供利用,并尽可能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科学高效便捷的服务。

(2)调查的目的

笔者的课题提出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中学机构知识库,以数字化平台方式实现对中学知识成果及知识资产的收集、整理、归类、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和共享利用,开展综合知识管理。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中学机构知识库,通过本次调查为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中学机构知识库的框架体系提供可靠依据。

2.调查的内容

中学原创性知识成果库的内容模块建设是中学机构知识库的核心,所以重点调查中学对本校原创知识成果的收集策略、内容类型、范围(如机构内教师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专著;校内活动的VCD/DVD、教师公开课视频、讲义、片段教学、获奖优秀课件、竞赛成果、校本教材、研究性学习成果、优秀教案、教学经验、优秀笔记、手稿、各学科原创素材、学生优秀原创作品、照片等资料),并获得质量控制和存储行为的部分依据。调查教师教科研工作活动的资料获取来源及其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的需求。

3.调查的范围和方法

(1)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发放省内问卷150份。并通过走访福建省部分大学和重点高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走访了厦门大学图书馆、福建师大附中、福州二中、福州三中、福州八中、福州高级中学、福州外国语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泉州七中等学校。主要调研学习厦大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经验,探究知识成果的收集及加以数字化保存利用问题,并与所走访中学的校长、教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学校成果类型、管理现状与重点收藏、需求等进行面对面调研交流。

(2)调查的范围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福建省各类中学(包括福建省各地区初中和高中)的校长、教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问卷调查120所中学,共收回131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以一级达标校为主,占所调查对象的55.00%(见表1所调查学校的类别);以高中教师为主,占调查对象的82.50%,初中教师占17.50%(见表2所调查教师的任教学段);调查了除通用技术之外的中学各学科(见图1调查所涉及学科的比例)。所调查的中学图书馆绝大多数是省级示范图书馆,占调查对象的68.33%,非省级示范图书馆占31.67%(见表3所调查图书馆的类别)。

本次调查的范围较广,从学校方面来看,涵盖了福建省各类中学,包括一级达标校、二级达标校、三级达标校和其它未达标的学校;从人员结构上来看,包括各类中学的校长、普通教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以教师为主;从学段上来看,包括中学的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从学科上来看,涵盖了除通用技术之外的中学各学科。本次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注:收回调查表131张,扣除图书馆工作人员反馈表7张,以124人合计。)

二、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福建省各类中学对本校师生原创性知识成果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中学重视程度差距较大

表4说明福建省各类中学比较重视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调查表选取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从用户角度调查显得更为客观。从总体上看,重视程度达到87.02%,尤其是一级达标校重视程度达92.21%;二、三级达标校重视程度相对要低些,重视程度为74%左右。从表5来看,有15.27%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进行统一收集与管理,这说明有部分中学没有意识到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的收集管理的重要性。

2.收集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师生创新活动需求

图3反映福建省大多数中学重视和系统收集的有本校教师的论文专著、校本教材、研究性学习成果、师生获奖的材料、学校重大活动的视频及照片和公开课视频,对各学科优秀课件和优秀教案有一定量的收集,但对各学科原创素材和历届学生优秀笔记重视不足。调查发现,学生优秀笔记仅在极少数学校有部分收集;原创素材难以收集,所以仅是存储于教师自己的电脑中。有的学校虽然重视收集本校教师的论文专著和师生获奖材料,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和证明学校办学成果,不一定是真正认识到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的重要性。对比图2和图3,说明中学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收集和管理与教师的希望有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本校教师教科研工作和师生创新活动的需要。广大教师希望加强对本校原创知识成果的收集与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和有效开发利用。有一半的教师认可收集各学科原创素材和优秀学生笔记。

3.管理落后,利用率低

(1)缺乏统一管理。表6说明福建省各类中学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是多头分散管理。对于本校的原创知识成果均有一定的收藏与管理,但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分散在教务处、教科室、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等不同的部门。大多数中学是由教科室和教务处统一收集与管理,分别占66.41%和47.33%;部分学校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也参与收集与管理,只占24.43%和23.66%;学校没有设立专门机构部门进行统一收集、管理与开发利用。调查显示,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收集与管理方面,学校各部门各行其责,未能有效配合,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不能有效完整地收集、管理与开发利用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

(2)管理方式落后。表7说明福建省各类中学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大多是采用纸质保存和电脑单机存储的管理方式,两者分别占56.49%和87.02%,少数学校能通过校园网实现部分成果的共享,占所调查学校的37.40%。更多数教师因信息技术能力和认识的差异,对于网络上传保存及共享的接受度比较有限,缺乏主动意识。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仍然采用纸质和电脑单机保存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师生的查阅与利用,以致众多的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交流利用,难以实现其真正价值。

(3)利用率低,未能满足教师教科研需要。

通过调研的结果来看分析,福建省各类中学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的收集、开发和利用有待提高。从表4数据上看,有12.98%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本校原创性的知识成果,有1.30%一级达标校的教师认为学校很不重视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这个比例说明一级达标校的教师教科研任务重,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等资源的需求强烈,反而认为重视程度不足。这也说明了目前一级达标校在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收集、开发与利用方面并不能充分满足本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需要。其主要问题是虽然重视收集但忽视开发与利用,没有真正重视本校知识成果的综合管理和鼓励师生创新。据此次调查,目前福建省没有任何一所中学建立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资源库。导致这些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极少被广大师生共享和利用。

表8说明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下载和同行提供的途径获取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料,两者分别占90.84%和61.83%,而从图书馆借阅的只占59.54%。这说明一大半的中学图书馆在学校教科研资料保障方面的作用较弱,教师从图书馆获取教科研资料存在困难。表9说明教师希望学校图书馆能多提供教科研资源,特别是同行的论文和专著,这是因为教科研资料不足严重制约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中学亟须加强师生原创性知识成果的综合管理与开发工作,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通过交流推广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师生创新活动中的引领和资源保障的作用。

三、对策

经调查分析,鉴于福建省各类中学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管理与利用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的管理与利用。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

中学领导、教师和各部门负责人都应高度认识到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的重要性。中学原创性知识成果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知识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师生个人和集体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充分体现了该校的学术史、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办学成果、核心竞争力和本校特色。

加强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管理与利用对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激发广大师生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综合素质。

2.加强统一收集、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

为了保证有效地管理与利用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必须要有一个专门机构进行收集、管理与开发利用。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要加强对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管理与利用。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收集制度和工作程序机制,确保能全面及时收集本校原创性知识成果并保证质量。调查对象建议由各教研组和各处室主任负责及时提供本部门原创成果收集和初步分类;图书馆及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的资源分类整合和上传到已搭建的校资源平台上。

3.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中学机构知识库

智慧校园的最终目标是为本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智能化的学习与研究环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师生教与学知识的创造、传播、管理和使用。

(1)“机构知识库”是特定机构建立的,以收集、组织、存储某个或多个机构的知识成果,并通过网络平台达到全文检索、浏览和利用的数字化知识库及其服务的集合。当前泛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机构知识库成为高校、科研学术机构和政府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共享的重要基础设施。

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中学机构知识库,就是在智慧校园平台上构建特定的框架用来数字化记录、组织和展现中学师生在研究、工作、学习、交流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类型的知识成果,包括经验和技能,达到收集、整理、保存、检索和提供利用的目的。这是互联网教育时代必须实现的价值。

知识管理现状篇7

本文试图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政府管理,在较为系统的梳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并从政府能力角度分析了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提出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政府能力,构建了政府知识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政府知识管理模型,系统的分析了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政府知识管理战略,政府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以及政府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重点论述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实施模型。接着在分析政府知识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并根据模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结构,最后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电子政务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在知识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他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前沿的良机。

知识管理现状篇8

试点是承上启下的第三步该环节是对第二个环节的实践,根据规划在试点实施知识管理,同时评估知识管理的短期效果,发现问题并解决。图书馆业务涵盖采编、参考咨询、技术、阅览和流通服务等,业务体系包含的任务属性也因此不尽相同,运行时,需要不同的知识构架,因而,知识管理方法的制定需要结合业务体系中的任务属性制定,这一过程为知识管理模式分析。另外.每种业务体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识别并判断关键知识的现状,进而在知识管理模式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提升,这一过程为知识管理策略规划。所以.试点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结合高校图书馆业务模式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并对知识梳理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提升。试点阶段是知识管理从战略规划到实施的阶段,根据对试点的知识管理现状、需求和提升计划的分析。考虑引入支撑知识管理相关系统。根据前几个阶段的规划和分析,选择适合图书馆现状的it落地方法。如带有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协同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门户落地系统等。因此,试点阶段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保障团队.做好业务部门、咨询公司、系统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难点主要是:选择合适的部门作为试点;知识体系的建立及知识管理模式和策略分析;针对性的提升行动计划。

推广和支持是知识管理实施的第四步此环节是基于知识管理试点经验,将知识管理广泛推广,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的内在价值、此环节的主要任务如下:继续在试点部门推广知识管理,同时将该模式复制于图书馆的其他部门;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价值链和业务流程合理结合;初步构建知识管理制度;全方位运行知识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头脑风暴、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提升计划,同时构建相应的运行制度。此环节将面临的难点为:严格控制知识管理推广混乱局面和实时掌握知识管理实施状况;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和日常工作;文化、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知识管理对战略目标的支持;对思想观念转变等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利益再分配;建立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绩效体系。

制度化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最后一步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了顺利的通过该阶段,须调整计划,对业务优化调整,正确的认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地位。在制度化阶段,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管理效率的一个因素,所以要把知识管理全面融入到图书馆战略.流程、组织、绩效等管理体系中。借助知识管理,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的利用率。能够将图书管理员从繁忙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促进馆员的学习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第一,知识管理要真正的融入到图书管理的业务中。第二,要重视知识管理经验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第三,要不断的完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现状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效果评价标杆管理法质量屋法平衡记分卡

一、引言

当前企业已经将知识管理作为提高企业创新力和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在不断加大对知识管理项目的投入。如何更加恰当、全面、有效地评价知识管理投资项目的效果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知识管理项目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对知识管理投资项目的评价成为的企业的一大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各具特点的新型评价方法。因为各种方法的应用各有利弊,本文着重对有关知识管理投资项目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和比较,旨在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项目投资提供参考,为正确指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项目投资评价的传统方法

现阶段,企业对于其知识管理投资报酬率的测算,普遍使用的是投资回报率和托宾q这两种传统方法。

1.投资回报率法。投资回报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同样也可以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价。投资回报率指边际贡献与投资额之比,知识管理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即为实施知识管理后的增量收益与相应的知识管理投资额的比率。使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简便易行,易于理解,而且数据来源于会计资料比较客观。但是,投资回报率的结果会受到企业采用的会计记账方式的影响。

2.托宾q法。该方法由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最先提出。q等于公司市值与该公司实物资产的重置成本之间的比率,即q=公司资产的市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公式中的分子为公司普通股、优先股以及债务市值的总和,这个市值总和同公司重置成本构成的比率即托宾q值。q>1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资产价值超过其重置成本;q

以上两种方法作为衡量知识管理效果的传统方法,具有计算简便的优点,可以反应公司知识管理的瞬间状况。但是,这两种方法与公司日常的经营相脱节,对公司各方面战略的制定不具备指导意义,不能解释公司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及如何获取持续的竞争。

三、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本质是一项持续的调查和学习经验的过程,以保证最佳实践能被揭示、引进和贯彻。标杆管理也可以很好地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评价中,可以测试知识管理活动是否被企业成功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知识管理评价过程中,此处的标杆管理就是将优秀公司的知识管理作为标杆,以此为学习和比较的参照,将本公司知识管理各方面包括绩效与标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加以改进,进而提高本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标杆管理可按照如下流程进行:确定标杆管理的对象与内容。首先要明确对哪些知识流程或知识管理方面进行标杆管理,同时还要弄清楚为什么对这些流程实行标杆管理;形成标杆管理团队,确定工作计划。进行标杆管理,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在组建标杆管理团队时,管理人员要明确将哪些人包括进团队当中,以及为什么将其包括进来;识别标杆管理的伙伴。这一阶段要明确选定哪一企业作为标杆以及获得标杆信息的来源,通常企业会选择将公认的榜样企业树为标杆;收集和分析标杆信息。即按照上一步骤确定的合作伙伴与信息来源,广泛收集标杆信息并进行分析,找出本企业存在的不足,认真分析标杆取得优秀业绩的原因和具体做法;反馈。即根据上一步得出的结论,对组织的知识流程或知识管理实施加以改进。

四、质量屋法

质量功能展开法(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由日本学者Yojiakao于1966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作为一种产品设计方法,在日本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得到首次应用。

QFD的核心组成部分为“质量屋”(HouseofQuality,HoQ),质量屋因其矩阵和图表的形状很像房屋而得名。

质量屋作为整个QFD过程的核心,最初是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阶段。但是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大型矩阵,可以为质量屋赋予不同的指标,将其运用于不同的领域。通过修改其构成和指标,质量屋可以用于知识管理效果的有效评价。此时,质量屋的左墙代表各种结果指标,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侧重点的不同指定不同的指标,它们可以是知识创造、知识固化、知识共享、员工/客户满意度、质量、成本、员工流动率等等;质量屋的天花板列出了适当的绩效指标;质量屋的右墙对应着左边选定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屋顶表明了各项绩效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而中间的关系矩阵描述了结果与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地板所表示的目标值表明为了具有竞争能力,企业需要达到的最低绩效标准(如图1)。

图1

通过观察质量屋矩阵主体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准确地发现最有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经营的知识管理区域。

五、平衡记分卡法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优秀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其基本架构由四个维度组成,即财务状况、客户状况、内部业务流程状况和学习与成长状况。这四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对内、对外、过去和未来四个角度。因此,平衡记分卡实现了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外部与内部的平衡,结果与过程的平衡。

传统的平衡记分卡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转化为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具有可靠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这种计量的多样性中包含着目的性的统一,因为所有的计量都直接指向组织的战略。

平衡记分卡也可以用于知识管理投资评估。此时,可以用财务、客户资本、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这四个维度来取代传统的四维度,共同指向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平衡记分卡是在以上四个方面制定目标并进行计量,将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用这些紧密相关的目标,来表现并对企业完成知识管理目标的情况加以评价(如图2)。

图2

知识管理平衡记分卡作为一种有效的测算方法,既能及时提供公司的知识状况瞬间图,又能够帮助指导知识管理战略,跟踪公司所选知识管理战略的现状;同时也实现了更多方面的结合和平衡。

六、结论和建议

知识管理现状篇10

论文关键词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武汉市作为一个注重创新注重知识力量的城市,历来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也收获到了一些可喜成绩。

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武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种种弊端和不足的现实。

在武汉,没有人不知道因广销各种世界名牌的“山寨货”而闻名遐迩的汉正街。据相关资料查证在200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在查处的30余家商场和药店中,就存在500余种商品设计专利问题,14种标志专利的商品存在问题。另外在200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局查处各类商场商店中商标违法案件达111件,没收侵权商标标识77089件,没收制假工具97套,没收销毁侵权商品46819件,罚款金额达85.525万元。这些都说明武汉市在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严峻现实。由此,本文以对武汉市四大商业企业“中商集团、汉商集团、武商集团、中百仓储”实地问卷调查结论、武汉市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走访记录、消费者问卷调查结论为支撑,讨论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

二、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原因

首先,从法律法规存在的数量看,自2007年到2010年,武汉市出台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行政法规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商品流通领域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武汉市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示范商场认定管理办法》、《武汉市商业企业专利商品经营管理暂行规定》三个。而相关方面的由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法规则处于空白状态。其次,从上述法律法规的内容来看,第一份文件提到了“加强全市商品流通领域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主要工作目标、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工作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该文件针对违反商品流通领域专利知识产权工作的行为没有任何相关处罚措施。而第二份文件则仅仅只是一种鼓励性办法,相关商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处于可有可无的的状态,没有上升为“义务”。因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第三份文件虽然作为暂行管理条例,也有“奖励及处罚篇”但是,它仍然是以奖励为主,少有涉及处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完整的制度安排。并且这所有三份文件都只是针对“专利知识产权”这一部分的保护,对“商标权、著作权”视而不见。所以,从立法角度分析,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十分薄弱,没有形成体系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的法律规范。

分析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立法者没有要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其实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对于中国而言,知识产权这种私权本来就是舶来品,目前我国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刺激了权利人的发明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又有碍技术知识的传播,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立法者对其保护是一种“投鼠忌器”的心态。而对于要求商业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者更是无意于此,他们从“截源”的角度看,认为生产者保护好了知识产权,那么商业企业自然就保护好了知识产权。但是它们没有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中,在流通领域占据极大优势地位的商业企业是保护知识产权最后也是最有力的一环。(2)立法者立法技术落后。这也是中国立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知识产权来说。立法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有鼓励措施而没有惩罚措施,对商业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没有上升到“义务”的层面,那么它就是体系不完整,难以落实的“无用文件”。

(二)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现状及原因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武汉市相关部门存在选择执法、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低下,导致对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管难以落实的弊端。

其原因主要集中以下两点:

1.多头分散管理,缺乏协调和预警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设计各行各业,贯穿于创造、保护和利用的各个环节。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管理部门很多,除了武汉市专利局、知识产权局以外,还有武汉市工商管理局、消费者管理协会也在参与知识产权的监管。但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因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政策和管理之间不衔接,不能形成合力,导致最终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起来。同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缺少沟通渠道,信息不畅。一方面,消费者遇到的问题不知道该找谁,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因为不了解情况,不能及时参与有关事件的协调和处理。因此就出现了遇有利可图的案件,多部门争相管理,遇无利可图又耗财耗力耗时的案件则相互推诿的“选择执法问题”。

2.保护经费不足,适用人才短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武汉市知识产权执法和行政管理部门都存在人、物不足的问题;当笔者在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中提到目前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时,专利局局长就特地谈到上述问题。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仅就知识产权局系统管辖的专利行政执法来说,专利申请和保护经费收支两条线,专利申请和维持费上交中央财政,行政执法经费实际上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大部分地方把知识产权部门当做普通的行政机构,只拨行政费和事业费,没有行政执法专项费用。少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地区从地方财政中拨划一部分资金作为专利行政执法经费,但都是临时性措施,没有制度化和专项化。这就不难理解出现选择执法、执法不严状况的大量存在了。

(三)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守法现状及原因

作为消费的最后把关者,商业企业上游连接生产者,下游承接消费者。其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责任十分重大。但是,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武汉市商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做得好的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专职人员”,但这些仅仅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目的是应付相关执法部门的检查,做得不好的甚至连什么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都不知道。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由于立法上违法成本低下、政府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消费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忽视,使得商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公司内部对知识产权检查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设置不完善,对所销售商品来源审查的粗糙,致使商场里经常出现假冒伪劣的产品。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影响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但也有诸多现实因素。落后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多用兼职人员。这种状况使得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弱化,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处在一种半瘫痪的状态,导致企业易受侵犯知识产权指控。另外,我国企业尚未从战略高度来确立对知识产权的运用策略,与外国过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

三、对加强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立法上:提高违法成本,构建武汉市商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首先,从现行法律角度看,民商法、知识产权法对商业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惩罚力度薄弱,应当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至“义务”层面。制定商业企业侵犯消费者、知识产权所有者合法利益的赔偿性制度。

其次,从刑法角度看,侵犯知识产权罪入罪门槛较高,情节严重的或是数额较大的才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量刑起点低,一般情况下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但从法院审判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案件只是处以拘役或罚款,而更多的案件并未进入诉讼程序。因而应当降低入罪门槛,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法定刑,真正发挥刑法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最后作用。

最后,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应该从武汉市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执法上:严格执法,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率

针对武汉市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不严、选择执法、执法效率低下的现状,笔者建议:

首先,商业企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应当集中化。由于产品已经进入流通领域,可以交由工商行政部门全权监管,杜绝行政部门圈权和或推卸责任。

其次,应当严格执法,加大执法投入,增强执法频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肃清武汉市现存的商业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再次,应该强化消费者协会的作用,提升消费额者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突破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限制,加强沟通,提出应变措施,提高应变能力。

最后,做好后期宣传工作,健全湖北省县区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合作和协调。在各市县设立商标局、商标处,或是由知识产权局统一管理此类问题,积极主动联合文化单位、商业企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并给予奖励,通过对积极承担义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的商业企业的宣传推广知识产权保护。

(三)守法上:树立商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

第一,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对武汉市各大商业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引导,促使其树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从而加强对货源的审查监管,对进货渠道的严格控制,从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良性循环,保护消费者和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

第二,商业企业自身应当积极引入自由市场竞争机制,抓住和利用重大机遇期,苦练内功,通过加强管理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努力拓展新空间,着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着力培育创新思维,吸收专门的法学人才,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