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十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十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1:35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1

一、示范区建设背景

白山市是典型的资源城市,如何实现资源的深度转换和开发,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能耗和物耗,实现清洁制造和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推进全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白山市未来一段时期的战略目标。2006年初,白山经济开发区会同市发改委围绕资源城市转型,建设循环经济强市的中心思想,确定以白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辐射江源区、八道江区部分区域做为白山循环经济示范区。2006年6月,《白山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经省发改委批复,2007年1月,省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白山循环经济示范区。现已编制完成《白山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实施方案》,正在组织实施。

二、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情况

白山经济开发区被省发改委批准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后,通过3年的发展建设,初步建立了循环经济的工作体制,引进了多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初具雏形。

(一)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

1、企业小循环全面起步。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实施个体驱动,促进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为重点的企业内部小循环。近年来,开发区帮助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企业也因此得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内金刚集团白山水泥有限公司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年可消耗煤矸石50万吨、矿渣20万吨,其建成投产的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项目年可发电3600万KwH,可使企业外购电量下降35%以上,年可节约标煤15000吨,削减二氧化硫500吨。正在建设的总投资2.9亿元的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年可利用粉煤灰34万吨。形成了工业废渣――水泥熟料(余热发电)――水泥一新型建材循环产业链;浑江发电公司通过热电联产工程,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耗30%,形成了煤一电(热)一新型建材循环产业链;鼎元白山实业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林纸一体化工程,以生产用林基地为依托,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木种植,进行木材深加工,综合利用各种剩余物,中水回收,实现林产品加工废物零排放。形成了林木种植-制浆-造纸-中水回收循环产业链。还有吉林丽美坚木业公司、白山百佳食品公司也正在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企业内循环产业链条。

2、产业中循环链条初步形成。开发区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以科技为牵导,以实现示范区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实际科学廷伸相关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循环产业链。 能源建材循环产业链:煤一电一热电联供一粉煤灰一新型建材。重点项目:金刚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及浑江发电公司热电联产项目。

林木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林木种植-制浆-造纸-中水回收,林木加工-地板-三剩物-“三板”。重点项目:鼎元白山实业有限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吉林丽美坚木业公司实木复合地板加工项目。

矿产冶金循环产业链:金属矿石开采-冶炼-尾矿渣-建材。重点项目:板石铁矿、板庙子金矿、金刚水泥等项目。

动植物种养一医药、饮品、食品深加工。Gap医药种植基地-Gmp医药产业-GSp医药市场,重点项目:施慧达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及片剂扩建项目、替米沙坦胶囊项目、雨润集团长白山区猪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

正在重点打造循环产业链两条。一是硅石-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业链,目前正在积极引进相关省内外重点企业。二是石英砂岩一玻璃原片一建筑、汽车玻璃一光伏超白玻璃产业链,目前正在积极引进中国建材集团等重点企业。

3、区域大循环初步构建。开发区现已形成了以浑江发电公司、白山阳光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金刚(集团)白山水泥有限公司、吉林玻璃有限公司为主的能源建材产业园;以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长白山药业集团、百佳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农特医药产业园;以恒巨铝业(白山)有限公司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吉林丽美坚木业股份有限公司、鼎元林纸一体化为主的林木深加工产业园;以通钢集团板石矿业有限公司、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为主的矿产冶产业园;以雨润五星级酒店、雨润黄金海岸、白山苏州商贸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整个示范区内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已形成了循环链条,例如铁矿开采-尾矿渣-水泥-n型建材、煤-发电-粉煤灰-水泥一新型建材等区域间的大循环。

(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循环经济工作发展的快与慢、质量的高与低,关健取决于项目的建设工作。开发区不仅在相关政策上加以引导,还以企业自主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点,支持企业上一批投资规模大、投资结构优、技术含量高、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金刚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纯低温余热发电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金刚集团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吉林玻璃年产43万吨优质浮法玻璃及配套深加工项目、施慧达有限公司替米沙坦胶囊项目、修正集团长白山药业现代中药建设项目、白山百佳食品生猪屠宰项目正在建设。日产250吨超白压延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年产100m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正在谋化引进。

三、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2

关键词:林业循环林业发展模式森林资源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在林业中实行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必须需了解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内涵是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性、最优性、相对性等特征,遵循减量化、循环利用、无害化的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实现林业产业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建兰,林诗文,刘娜等.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33-2636,2722.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3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4

1.林业资源优势明显

为实现对林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群的仔细分析,我们首先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结合,所选取的林区面积为266310公顷,森林覆盖率总面积高达百分之94.28,其中人工林面积为134亩。卫生筷子、实木门以及胶合板等是林产工业的主要产品,现阶段还在进行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原始红松林等已经成为新型的生态旅游支柱产业。林业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长期存在于该区域中,不仅对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各项工作的稳步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科学组织以及合理造林效益是目前木材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最终实现用有限产量创造较高效益的目标。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林产工业的创新能力的有增加,必须实现对林场工业的精深加工,这也对产品效益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当地共有两个龙头企业,以及十个产业化基地,年产值每年都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雪乡,海浪河漂流以及原始林观光三大项目主要是通过森林生态旅游进行确立。在这种趋势与背景之下木材生产以及林场工业都已经实现逐渐上升,同时多种经营产值比也在进行逐渐改变。

3.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大体量、高档次木业园区的优势

“园中园”是在城市工业区规划出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一万亩,企业可实现对该部分土地的全部开发。同时制定新型的建园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企业运营以及抱团进入。传统的园区合作模式已经不能实现对时展与需求的有效满足,现阶段已经逐渐向资金、人才、管理以及信息全方位合作方向的转变。东部产业转移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对林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发展林业产业的劣势分析

1.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带动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林业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规模偏小以及大型龙头企业就少是林产品加工企业的明显缺陷,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知名品牌也在上述范围涵盖之内。大资源、小企业是对上述缺陷的总结与概括。

2.相应配套产业不完善

从林业深加工角度来说,其配套产业存在明显的缺陷,林木机械生产厂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的产业没有实现有效的发展,家具制造以及木材工艺品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

3.物流制约产业发展

左江黄金水道还没有实现全段通航,大宗木材、林产品运输还没形成优势,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还没建立。但以上分析的劣势都是可改变的,会随着打造林产加工循环经济而实现劣势向好,并逐步转变为优势。

三、发展林产加工循环经济的对策

1.高起点谋划发展

林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要求,在产业目标上,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规模林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力争5年内林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中高端、大中型企业达150家以上,其中部级品牌企业10家以上。在产业重点上,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构筑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高档家居业和木制品终端产品企业,提高深度加工水平。在产业进程上,分步推进“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成基地”战略,即一年内园区引进上规模、上档次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30家,园内企业进驻率达30%以上;三年内园内企业进驻率达70%以上,形成产业链式发展,创建全国林产业示范基地;五年内园区

3成以上企业实现产品终端化、经营国际化、销售电商化,园区成为面向东盟的林业产业孵化创新基地。

2.科学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林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规律和区位条件、交通优势、资源特点去规划“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战略,把木业产业真正打造成为主导产业。在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中融入绿色、科技、集成等现念,全面做好全市林业产业布局与规划,形成分工明确、相互依存的林业深加工产业集群。3.加大林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一个综合园区、多个配套专业园区的格局加大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园区内交通、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在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外建设1万亩的原材料加工基地产业园,扩大配套产业园承载力,形成林业产业园区互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4.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转移契机,以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以商招商、抱团进入”招商新模式,利用北方林业产业大省产业转移的契机,开展定点招商、以商招商、政府和企业联合推介等招商模式,争取吸引一批大型的林业产业加工企业项目到投资,扩大产品出口,迅速提升林业产业的整体水平。

5.科学发展用材林

大力发展原料林基地,走以速丰桉为主、多种用材林和珍贵树种并行发展的道路,保证辖区内原材料供应达50%以上,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提高企业原材料保障水平。

6.打造部级林产业孵化基地,以“红木之都”为依托逐步壮大同质木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提高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行业发展模式,打造电商平台,引领交易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打造名副其实的集原材料生产、销售、研发和林业深加工产品为一体的林业加工产业大市,争创全国首个“中国林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实施业已形成的红木加工中心带动战略,扩大上游木业加工行业的发展,走“高品位、深加工”之路,保持全国最大的东南亚红木进口基地和最大的红木销售市场地位。

7.发挥政府职能,构建有利于林产加工循环经济发展的“洼地”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5

尊敬的××局长、××大专家组各位教授: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莅临我县关心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县五套班子向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县的概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

一、××概况

我县位于××省××、××市××部,土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3-万。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素有“-”之称。××第戴云山主大山脉c峰横亘境内,全县海拔××0米以上的山峰有-座,是典型的vv县。已发现的矿藏达-0多种,其中高岭土、铁矿石、石灰石的储量达-亿吨以上,黄金储量-吨以上。vv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vv文化发祥地和三v---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之乡”、“中国主山主之乡”、“中国××艺术之乡”和“中国××”称号。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传统工艺优势,坚持实施工业立县、“大城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v亿元。自1996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由年全省各县(市)第××位跃居为v以来的第v位,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省十强行列。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四大亮点:一是工业化程度较高。2005年,全县工业产值66.68亿元,占三次产业比重的××3%,高于××省和××的平均水平。二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关建成区由v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v万人,城市化水平达v%。三是生态环境良好。建立v个自然保护小区(点),区划界定了v万亩的生态公益林,全县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建成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是v省唯一同时拥有××生态品牌的县份。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连续三届县长环境目标责任书考核位居××市前列。四是科教事业协调发展。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连续××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获首届××省科普先进县。推进素质教育,高考每万人口本科上线率连续××年居××市首位。××××学院正式建院,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设生态强县和现代化绿色瓷都的战略目标,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取得良好成效,已初步形成“4+1”(4指经济社会生态循环、产业间循环、产业内循环、企业内部循环四个层面,1指社会废旧资源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得到了省环保局*副局长、省人大常委、环资委主任*和国家环保总局××充分肯定和关心支持,认为××有条件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

(一)经济、社会、生态的循环(区域层面)

我县历来重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来,按照××的工作思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方面,积极实施××发展战略,相对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在城关优先发展××业,实现了××业集群在城关地区的高度密集和高速升级发展,带动了全县人口向城××的聚集,全县近××的人口××%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关地区。利用主导产业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降低农民入城门槛,保障农民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基本权利,将农民从土地转移出来,增加农民收入;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收益权,让农民得到“双份收入”。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向城关聚集,使××广阔的农村土地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从19××年的××%上升到20××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为××人民积累了宝贵的生态财富。与此同时,我县强化农村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封山育林,逐步推行林地流转,推进林业规模经营,积极培育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新森林经济,使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之间的循环(产业层面)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巩固发展陶瓷、矿业、水电、林业、旅游等五大重点产业,积极构建城关以××为主、××片以××游为主、西××以××业为主的三大经济带。引导发展“绿色产业”,努力提高绿色gdp比重。二是协调产业关系。始终注意协调好产业间的发展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调××业能源结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林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后,陶瓷产业迅猛发展,林瓷矛盾凸显,我县审时度势,做出了“以电代柴,发展瓷业”的战略决策,协调林瓷关系,v产业能源结构从以木材、煤炭为主能源逐步过渡到使用柴油、电能、天然气。目前全县有90%左右的陶瓷企业使用电能、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企业使用液化石油气、柴油,实现了陶瓷生产能源清洁化。陶瓷产业能源改革不仅保护了我县森林储量,而且避免了其他陶瓷产区以煤炭为主能源带来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和有机废水的污染。如果我县陶瓷产业以煤为主能源,按我县2005年的××产值××亿元估算,每年将会产生1827吨二氧化硫、1.5万吨烟尘和大量有机废水污染物排放,集中了1000多家××企业的城关地区将与其他陶瓷产区一样,空气污浊、水质污染严重。目前,我县不仅生态保持良好,而且城关地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产区,这在全国其他的××区是难得一见的。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促进了水电业的发展。良好的植被涵养了丰富的水源,全县人均年水资源拥有量85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全省平均水平的××倍,每年向v江下游提供约25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丰富的水源同时带动了水电业的蓬勃发展,全县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3××.2万千瓦,现有水电装机容量××万千瓦,位居全省前列。第三,不断发展壮大的水电业为陶瓷、矿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其他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可能。第四,优越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国××都•××生态游”日益升温,生态旅游业成为我县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第五,陶瓷产业对优质原材料的需求又带动矿业飞速发展。总而言之,××的五大产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态势。

(三)产业内部的循环(行业层面)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循环经济观,以陶瓷、矿业、水电等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并对动脉产业实行废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废瓷土回收加工利用、废石膏回收利用、包装制品回收利用、保温材料回收利用、废瓷再生××矿再生利用等行业蓬勃发展。陶瓷产业方面,陶瓷企业产生的废瓷土部分由瓷土加工企业重新加工,部分给其他合适的企业做原料;产生的废石膏由石膏厂回收重新翻新利用;产生的废陶瓷由陶瓷再生企业回收重新加工利用,陶瓷企业工业固体废物再生率达90%以上。以年产值4000万元的的必德陶瓷有限公司为例,每年回收废瓷600吨,废石膏600吨,这些废物均以一定价格卖给相关回收利用企业,年新增经济效益约50万元。宁昌陶瓷有限公司通过几年技术开发,研制出“废瓷再生陶瓷”的环保型工艺,与传统陶瓷工艺相比能耗降低50%,成品率大幅提高,产品市场前景很好,成为国内第一家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的企业,年增产值1000多万元。矿产业方面,科学利用矿产资源,积极推进矿产深加工技术研发,完善采、选、冶工艺,重视共生、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尾矿再生利用,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如省阳山铁矿与博诚矿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铁尾矿废渣提取铅锌精粉。双旗山金矿利用黄金尾矿生产色釉陶瓷、微晶玻璃等,每年利用1.7万吨尾矿,可节约尾矿库管理资金25万元,增收节支约450万元。据粗略估计,我县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静脉经济达3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围绕支柱产业的循环节点初具规模,形成资源有序循环的良好工业生态。

(四)企业内部的循环(企业层面)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能耗物耗,最大限度地实现流失物料回收和废弃回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在企业内部构建“小循环圈”。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有重点地选择和扶持一批节能技改项目,对-窑炉技术改造、矿产精深加工、农业综合开发等综合效益明显的项目进行扶持,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开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工艺,提高节能水平。二是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我县水电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中,率先实行窑炉技术改革,先后建成油窑、电窑、液化气窑,在陶瓷生产中引进电能、柴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投多万元建成广安天然气工程,向企业提供安全系数高、质量好、价格相对较低的清洁型能源,目前该公司已向多家企业供气,日供气量达××万立方米,既节约了陶瓷企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和优质率。三是强化污染治理。对使用清洁能源、实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企业进行补助,“十五”期间我县拨出专项补助资金30300多万元,促进了我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强化污染治理专项补助,--企业废水回收率达80%以上,对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循环利用的协发光洋等5家企业年节约用水180万吨。四是加强重点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积极采用新技术,不断改进设计和施工工艺,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使用率。

(五)社会废旧资源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社会层面)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一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争取2006年底前投入使用。建设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处置设施,探讨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可行性,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设××县废旧物资回收交易中心,逐步形成集废纸、废金属、报废汽车、废塑料、废家电、陶瓷产品的废弃材料等回收和统一处理、加工的交易场所。推广使用低残毒、无公害农药,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和土壤的永续利用。三是推动民用节能降耗。推广先进适用和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的建筑体系和建筑材料,降低新建和扩建建筑的能耗。推广绿色照明,重点抓好市政路灯、公园灯、城市夜景照明工程的节电工作。鼓励倡导市民绿色消费水、电、液化气等生活能源。四是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利用非耕地、山坡地,通过合理设计和科学的投入,形成了具有山区特色的“梯田”式工业用地。大力推进建设标准厂房,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行“退二进三”政策,鼓励二环路以内的企业向三环路以外迁移,确保企业能顺利向县城集聚。加大耕地整理力度,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三、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初步阶段。作为我县支柱产业的陶瓷、矿业等产业,属于高能耗及资源开采型产业,在我县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强;部分企业尚未摆脱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对于我县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今后,我县将按照“4+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优化资源利用和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运行机制。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为抓手,成立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执行循环经济决策、组织、管理、技术咨询、保障、监督等职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数据调查,科学制订规划。加强调查研究,对企业单位gdp能耗、水耗,废石膏、废瓷土、废弃产品利用率,矿业回采率、尾矿利用率,现有水源涵养能力,废物排放量,建筑节能情况等现状做全面的调查摸底,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应有的数据。尽快制订我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这次,我们有幸聘请北京大学3030心编制《××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为我县发展大局献计献策。

3、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研究出台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鼓励发展围绕陶瓷、矿业等支柱产业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行业和企业,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国家、省、市对我县推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方面实行税收优惠。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改变当前对废弃物进行被动“末端治理”的做法,促使企业进一步重视废物的综合利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

4、依靠科技进步,搭建技术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陶瓷矿业废物再生利用、窑炉节能等先进成熟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利用陶瓷学院的科研优势,加快建设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促进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6

关键词:食用菌新农村循环经济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构想。中央2006年1号文件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介绍,未来5年,中国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取让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内蒙古已经开始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将全面推广精准农业新技术、沼气与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生态农牧业转变。农村牧区以沼气建设为依托,推动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庭院经济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发展,提升生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然而内蒙古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地沙化退化严重,农业生产力水平有限,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灾害制约,增值空间有限,所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增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经之路。

食用菌生产原料全部是农林牧的副产物及其加工下脚料,多在设施条件下进行,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灵活,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的特点,能够实现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一、食用菌与循环经济

食用菌是可以食用的大型丝状腐生性真菌,能够将人和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物吸收转化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新型食品―――菌物产品,是人们菜篮子的功能品种。收获食用菌产品后剩余的菌渣富含菌体蛋白和小分子有机物,是优质生物饲料和有机肥,直接还田培肥地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为食用菌生产积累更多的原材料,是实现物质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食用菌生产创立了利用农林牧下脚料及加工副产物生产食品的新途径,其生产规模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也可以实行工厂化规模生产,是适合我国农村生产现状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及特征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益,其典型特征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在农业上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牧业产品、林产品等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比如各种秸秆、辅料、排泄物等进行系列开发、科学加工、延长产业链并实现增值。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副产物及下脚料,仍然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开发成本低,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其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主产业,因此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大有可为。这是构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食用菌营养特点及市场前景

食用菌自古被视为“山珍”。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多药效产品,被普遍认为是“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因为食用菌所含的氨基酸都是具有生理活性的L-氨基酸,可消化率达70%―80%,人体吸收率达80%―90%,所以是含优质蛋白质最多的食品之一。

食用菌富含菌多糖和抗干扰素诱发剂-双链Rna,经常食用可以抵抗癌细胞的入侵,另外,菌物产品还含有酪氨酸酶、磨菇素、核甘酸、腺苷等能够降低人体血压、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成分。多糖蛋白还可激活t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辐射和抗艾滋病等病毒的能力。这是食用菌被称为“上帝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的主要原因,对其需求量逐年增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菌类知识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保健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新时尚,野生食用菌和大量的真菌产品被看作是天然、营养、多功能、增加肌体免疫力的健康食品,特别是“非典”过后,对食用菌的需求量增加了。食用菌的美味、营养、保健及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食用菌生产已发展成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重的农村三大产业之一。

四、食用菌发展现状与新农村循环经济

进入20世纪后,人口膨胀加剧,出现了粮食和能源危机,唤醒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的重视,大规模地利用各种廉价农林副产物及其加工下脚料,如各种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杈及木屑、柠条、牛马粪等生产食用菌,已被确认是通过生物作用将粗纤维转化为人类可食用优质蛋白的一条重要途径。食用菌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物产生,采收食用菌子实体后的菌渣是富含菌体蛋白的生物饲料和生物有机肥,用于发展畜牧业并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食用菌生产就是循环利用农林牧及加工下脚料等废弃资源,经过生物发酵产出宜膳宜药的保健营养食品,其核心就是多级利用资源并多级产出食用菌保健品,使农业有效资源得到“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地循环利用,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是发展新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食用菌科技人员及从业人员共同努力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业已跻身于世界食用菌强国的行列,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对27个省市区的产量和产值统计,我国从事食用菌及其相关产业的人员超过了2000万人。食用菌栽培已发展成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重的农村三大产业之一,比如河南省的泌阳县、西峡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产值逐年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食用菌年总产值连续多年超过了5亿元,成为当地财政的支柱产业,有力地提高了第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最具活力的新兴的朝阳产业。

近几年来总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见下表:

五、内蒙古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的优势

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技术集约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南方及中部地区夏季温度高,很难进行周年生产。老菇区由于连年种植,导致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紧缺而且成本提高,“南菇北移”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趋势,农业部也将食用菌生产列为西部大开发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生态建设的一部分,这是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的有利时机。

(一)气候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菜篮子工程建有大量日光温室,为食用菌生产创造了设施条件,可以进行食用菌周年生产。同时发展冷季型品种,充分用好冬季气候条件,提高日照资源及棚室设施的利用率,进而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

(二)原材料优势:内蒙古每年有数十亿公斤的各种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杈、锯木屑及农林产品加工下脚料等剩余的生物资源需要转化处理,这些农林副产物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高,稍加处理都能直接栽培食用菌。同时内蒙古有大量的生态林的更新副产物―――柠条枝。柠条是内蒙古干旱、荒漠和瘠薄地区恢复生态建设的重要植物资源,是豆科落叶灌木植物,富含多种矿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其生物学特性是3-5年平茬一次,平茬后能萌生更多新枝条而且生长速度快,所以在这一时间内,柠条平茬间隔时间越短,生物量越大,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越显著,否则将老化枯死。内蒙古恢复生态建设中柠条的成林面积达2810万亩。以平茬上限5年计算,按一亩柠条林产干枝0.5吨计算,每年就有281万吨柠条老枝需要处理。所以我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丰富廉价易取,具有资源优势,特别是柠条枝更具有内蒙古特色。怎样合理转化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建设生态新农村的重要课题。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可见内蒙古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的原材料优质丰富,这是发展新农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三)劳动力优势: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一季作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只有3-5个月,农闲时间较长,有充分的时间从事食用菌生产;而且内蒙古是工业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多,每年有几百万人要进城打工,所以内蒙古劳动力多而且廉价,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这是发展食用菌产业及新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

(四)技术优势:内蒙古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经十几年的攻关、引进、驯化并选育出适宜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域栽培的13大类、118个食用菌菌株,能够因地制宜的为不同区域的种植户推荐食用菌新品种并提供标准化栽培新技术。《大田栽培黑木耳新技术》获得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柠条粉栽培食用菌的研究》通过了内蒙古科技厅的鉴定。目前正在执行《名优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建设并推广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新技术》项目,基地已经建成了集技术培训、新品种展示及相配套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展示多功能基地,能够为食用菌产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六、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效益优势

(一)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菌物产品的高蛋白、低脂肪及种类齐全的氨基酸含量和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原素含量使之成为继植物、动物食品之后的又一优质食品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新时尚,野生食用菌和大量的真菌产品被看作是天然、营养、多功能、增加肌体免疫力的健康食品,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其消费量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市场前景好。据不完全统计,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蔬菜的3-4倍,是粮食的10-12倍,说明食用菌产业是建设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中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产业模式。

(二)食用菌生产的生态效益:西部大开发是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即对资源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属于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土壤沙化严重,不利于一般作物的生长、发育。对这部分地区的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并提高其生产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食用菌生产多在设施条件下进行,不占用良田,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长,抗御自然灾能力强。其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如锯木屑、玉米芯、豆秸、高粱壳、葵花盘、麦秸、柠条枝及牲畜粪便等农林副产物,廉价易取,这些农业剩余生物资源经过食用菌吸收转化采收子实体后的菌糠,粗纤维含量下降80%左右,氨基酸含量增加3-4倍,即可以作饲料,又可以直接还田,培肥地力。这一循环过程无污染物产生,净化了农村生活卫生环境、增加了产品产出量、使生物资源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山区农林牧副产物及下脚料丰富、土地多而贫瘠、劳动力充足,发展食用菌生产在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同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是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质脱贫致富、发展新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食用菌产业主要利用农林下脚料生产食用菌,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生态优势,是生物资源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应用。同时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综合性特点。

(三)食用菌生产的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食品的需求由温饱型的谷物食品、高能量的肉蛋奶变为要求增加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菌物食品,从而使人们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一般鲜菇的蛋白质含量是2%-4%,相当于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蔬菜和水果的4倍和10倍,且氨基酸含量全面,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到了25%-40%;维生素的含量也很丰富而且富含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菌多糖,所以说发展食用菌生产可以优化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人的体质和各种免疫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副产品的再次利用率、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问题。

综上所述,食用菌产业是“低耗、高效、生态”的循环经济,是内蒙古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食用菌栽培新模式的同时,合理利用食用菌营养特性的差异,多层次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冷季型食用菌珍稀品种,充分利用好冬季气候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院生物技术中心的设备优势及技术优势,对现有珍稀品种进行基因重组、品质改良并增强其适应性,进行模式化、工厂化栽培,同时进行菌渣饲料、肥料、菌物营养食品的研究及开发,培植食用菌产业,使其成为内蒙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琴,郭九峰.发展食用菌产业培植高效生态农业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5.

[2]孙国琴,康暄,郭九峰.食用菌与柠条利用率及饲用价值[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i).

[3]中国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办法.内蒙古农业信息网2006.4.10.

[4]郭九峰,孙国琴.食用菌概术.致富之友,1997.8.

[5]郭九峰,孙国琴.黑木耳与玉米地栽木耳.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Si).

[6]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广东南方网.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7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制约因素产业化政策激励与约束

一、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早在2005年就己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并将四平市作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同时吉林省还创建了23各生态示范区,2个部级生态示范县,7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以农业企业为依托,发展的玉米深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畜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肉禽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中药、特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模式等。这些以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使农业企业切实的增加了效益,还通过“企业+农户”模式,辐射带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了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以农户为主体开展的家庭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近年来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吉林省发展较快且相对比较成熟。如围绕着农作物秸秆循环再利用和户用沼气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户用沼气工程,不仅解决了传统的农作物秸秆处置污染问题,还为农户提供了廉价清洁的生活能源。截至2013年年底,吉林省已共建户用沼气池16万户,而根据吉林省沼气工程的建设规划,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将达到63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绿色的肥料。目前来看,“四位一体”模式是较为成熟的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沼气―沼气渣(肥料)―有机农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要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各项配套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对农业系统的深入研究,仅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简单照搬,没有根据吉林省各地区农业发展特点,探索综合型技术,更缺乏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同时,受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推广和操作过程中,农民还不能因地制宜的对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农业生态工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整体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也决定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率较低。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已形成了两种较为成熟的模式,即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但农业循环经济仅以小规模和小范围来发展,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推广。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以实现规模化;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鼓励微观主体积极参与,也即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包括产业化。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非常的缓慢,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规模。在吉林省现有的以农业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模式中,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较少,难以形成规模。

二是循环经济产品的竞争力较差。吉林省农业名、优、特产品较少,绿色主导产品科技含量又低,直接导致了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是农民与农业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契约关系。吉林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过和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各方利益也缺乏有效的保障。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要想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推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而目前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效,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具体来看:

1.政策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从吉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既缺少政策的支持,也缺少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出台了一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但与现实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目前还没有用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这已明显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与法规不断推出,但却主要见于国家层面,而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却相对较少。农业循环经济配套法规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微观主体保护环境,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制,也使得违背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农业生产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要加快全面系统、方向明确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明确目标、合理布局,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二是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的能力,推进科企鼓励农业循环经济参与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企合作,共同搭建联合技术开发的平台。三是加强对农民循环经济技术的培训,以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加快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就是要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要,选择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与规律,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经营的一体化,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市场牵龙头、科技主导、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循环型生产经营体系。

(三)加大政府的政策激励力度

一方面吉林省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既要加大对生态型农业、绿色农业等具体循环型农业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激励作用。应加快资源税收制度的实施,以高税收来抑制不合规的生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2]李波,张俊飚,李海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3]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北京农业,2008,(7).

[4]梁怡,张雪绸.农业循环经济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8,(15).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8

   1.1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

   人类认识事物,要从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与掌握,按其自然规律挖掘其潜力,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业工程不单单是植树栽果的问题,而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设林业工程,怎样长期、稳定、持续地发挥林业工程的效能,一直是林业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随着林业及其他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更加深人,更加明确了林业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这就是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要。由于林业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现代化的林业不是盲目生产、粗放经营,而是以恢复和调整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为目的,使林业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持续发展、永续利用,以保证持续、稳定地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要。随着人们对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刻,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有所改变。经过十年的工程造林实践,摆脱了传统的零打碎敲的造林方式。规模大、质量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长短结合,已成为造林工程的显着特点。生态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商品意识的提高,促使人们把林业和生态经济结合在一起,发展了新型的林业工程模式—生态经济林业工程。

   林业是大农业的绿色屏障及组成部分。农业的“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必然导致林业的现代化。在实践中,人们尝到了单一经营、陡坡开荒的苦头,也从良好的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工程中受到启迪,树立了综合治理、“三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发展生态经济林业的思想。生态经济工程已由单纯生态利用,发展到多功能、多效益综合开发利用。人们从就绿化搞造林的思想束缚下解脱出来,认识到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不仅要从生态效益出发,而且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持续发展、永续利用。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效益转化,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林业资源自身是一大物质财富。它不单纯是绿和美的象征,也是具有丰富物质基础的经济产业。

   1.2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把市场经济的思想注入林业工程建设,增强了林业建设的活力。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林业自然资源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有些林业工程的林业资源商品转换率低下,导致资源退化,不能保持林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其间很少有人思考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多级利用,把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而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则既要大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积极保护治理资源,使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在能量转换和物质多级、多层次循环的基础上,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从而引导农民把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林副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使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市场竞争,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林产品的名、特、稀、优和集约经营,调动了农民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积极性。

   1.3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具有自我完善滚动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贯穿了整个体系综合治理、合理开发的思想。其原则是长短结合、立体种植。在种植模式上克服了单一经营的思想,贯彻了乔、灌、草、经济作物相结合的方针。在工程建设中,注意林种结构的调整,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经济林。这就为林业工程的自我完善、滚动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林副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利用,使工程建设者短期内即可受益,依靠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本身,为经营林业工程提供资金,增强自我积累和造血功能。随着造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围山转”为主的综合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丘陵山区普遍展开。在造林整地当年,可种植豆类、薯类及药材等经济作物。开发者当年即可获益,从而诱发了农民群众开发荒山,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看到自身的山场、荒滩等自然资源就是经济资源。通过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农民转化、利用自然资源的欲望,并使之主动寻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2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内涵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高效生态体系林业工程。它是在充分利用和改造环境建立人工森林群落的基础上,发挥整个林业体系的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由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生物群体组成的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绿色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它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运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在人工生态体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并具有连接各种生产事业和启动整体生态、经济功能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配置和组装,以及立体分布,生物种群占有不同空间,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和地力,呈现“三维”结构。在物质循环上,充分发挥复合生态系统的“内循环”效益,强化物流和能流,增加人工生态系统物流、能流产出,和对物能的多层次利用,以节省附加能量和资源投入量,生产尽可能多的林副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林副产品实行多层次深加工,使林业工程转化为具有丰富物质基础的产业工程。通过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工森林生物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生态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空间上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空上进行了合理的乔、灌、草结合,林粮、林药、林草间作套种,体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组装模式。这样组装起来的林业人工生态系统,能更有效地提高光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充分挖掘林地的生产潜力。由于多元配置,使之比单一经营的林业工程能更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由于增加了动植物种类,使地表、林冠层以及系统附近的农田、水利设施等多种工程免遭水冲沙压、减少病虫害蔓延滋生,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经济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可以起到以短养长,以果养林,以林副产品的多层次综合加工促资源开发,以多种经营促资源转化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人力、物力、财力和肥力的利用率,达到低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经营目的。从社会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集治理开发和加工利用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林业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加工利用,促进了贮藏、加工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价值,从而产生向种植业以外的领域转移劳动力的欲望。这无疑促进了贸工商型林业的发展。从经济再生产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再生产的开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持续、稳定的再生产,必然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的发展又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林业资源的再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

   这就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自我完善、滚动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物质保障。从而实现了林业资源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目的,真正使林业生产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建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必须按照不同的地貌类型和立地条件,本着综合治理、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配置林种,选择树种、品种和良好的生态群落类型,做到林农、林牧结合,立体种植,林果林粮兼顾,长短结合。卢龙县的青龙(滦)河、引青干渠两岸和121座小型水库流域范围内及围山转综合治理等大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它们的林种配置、树种选择如下:青龙(滦)河、引青渠两岸综合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护岸林和水土保持经济林。树种为山海关杨、刺槐、臭椿、苹果(富士)、梨、桃、樱桃、李,灌木为条桑、紫穗槐、祀柳,饲草为沙打旺、红豆草、首蓓。

   121座小型水库绿化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经济林。树种为油松、侧柏、柞栋、刺槐、板栗、枣、杏、苹果,灌木为沙棘。

   围山转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水土保持林及经济林。树种为山杏、花椒、苹果、梨、桃、杏、板栗、李等。

   通过上述配置,使之形成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充女发挥其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种功能。不仅使工程区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生态群落体系,而且使青龙(滦)河、引青干渠及121座水库免遭淤积,提高了水源质量,保护了工程区内的水利设施。由于水源质量的提高、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卢龙县实现了水利化。同时,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干渠、网箱等多种形式的水产养殖,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工程范围内近1.3万hmZ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田。三大生态群落体系年产果品2000万kg,拥有活立木蓄积50万m3,产值超亿元。由于实行了林粮、林草、林药等间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利用林荫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等,发展了立体林业。

   3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途径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其施工、经营管理必须科学合理,要树立体系林业、综合治理的思想。搞好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的途径是:

   3.1运用先进理论和技术指导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以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多学科相结合运用于实践的产物。因此必须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生物统计学、林学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全面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利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全新的技术理论,科学地指导生态经济林业工程。也就是说,在生物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指导下,将系统工程、环境科学,以及生物统计、生物物理等多种科学的理论相结合,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为背景,按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要求、结构性质,以及光能利用、物能流动的特点,着眼于整个系统的“三效”统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全新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决策、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调整、更新,提出组合优化、结构合理稳定、功能效益显着,以及人工系统与环境的物流、能流和财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方案,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3.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迅速发展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9

关键词: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2-0026-0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多年来,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水资源日趋匮乏,干旱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盲目毁林开荒,使植被锐减,表土层大量流失,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恶性循环。本文就麦积区农业生态及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谈一些认识。

1 麦积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麦积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结构不合理,能量转换和养分输入、输出效率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农技水平低下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单一经营,经济结构不合理

麦积区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农、林、牧副产值差别较大。2009年麦积区农业总产值103834.72万元,农、林、牧和其他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78.47%,6.18%,14.89%和0.46%。土地利用方面,农地55972hm2,林地26166.40hm2,草地2994.60hm2。农、林、牧占地比例分别为65.75%,34.73%,3.52%。这种产值与土地利用的结构,显然与麦积区的资源现状不协调。

1.2 农业生产水平低,能量转换效率不高

多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生产经营活动粗放,没有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致使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各业生态条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能量转换,养分输入、输出效率低。不但农田能量转换效率低,而且农田主要养分支大于收,加之水土流失严重,肥力损失较多,致使土壤养分处于亏空状态,影响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1.3 土流失加重,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

由于麦积区坡地多且坡度大,雨量集中在秋季,土壤疏松,易流失,加上人为的毁林毁草开荒,造成了水土流失。全区年平均侵蚀模数1563t/km2。年平均流失表土539.60万t。由于水土流失继续危害着农业生产发展,降低了土壤肥力,致使土壤贫瘠,破坏了土地资源;水土流失,致使沟头不断延伸,沟底不断下切,随着沟壑面积的不断加大和沟底的加深,支沟也随之增多,地面支离破碎,丧失了利用价值;在水土严重流失地区,由于沟蚀扩大,山地减少,又将大量泥沙带入沟底川坝,淤垫农田,增加川坝地的耕作困难。再就是加剧了土壤干旱。以北部梁峁沟壑区最为典型,该区土壤纳水量少,土壤干旱,反过来,又促进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威胁。淤积塘坝,破坏水利设施;洪水暴涨暴落,毁坏沟河两岸农田、村庄、道路,给下游带来艰巨的防洪任务。

1.4 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农村支柱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麦积区支柱产业起步晚,整体水平低,综合效益差,缺乏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科技含量低,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影响支柱产业建设速度、规模和效益的发挥;生产过程服务不配套,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差,农业科技普及率低,观念落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意识不足。

2 麦积区生态农业建设依据的原则

根据麦积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制约麦积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必须从综合治理入手,治理与开发同步,从整体上寻求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途径,即建立麦积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2.1 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环境建设应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规划,不仅要考虑其自然环境,而且要综合体现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一项公益性的工程,不仅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要通盘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生产方式相结合,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要通过治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可持续协调统一,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和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

2.3 治理与开发同步原则

在水土流失地区建设生态农业,首要的工作是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发展商品性生产,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因此,在治理措施选择上,要选用开发性治理措施,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寓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商品生产之中。这样,不但水土流失治理了,商品经济活跃了,还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有助于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4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麦积区的水土流失区域,植被稀疏、沟坡光秃、生产力低下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类地区建设生态农业,首要问题是种草种树,增加植被,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要以生物措施为主,治沟要采取坝系、谷坊群等工程措施,在黄土和红土丘陵侵蚀区,宜采取沟头防护、土柳谷坊等生物工程措施。这种生物封沟措施既可减水减沙,保持水土,控制沟壑发展,又可充分利用沟壑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2.5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

生态农业环境建设涉及的内容多,项目复杂,一定要根据麦积区生态农业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麦积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模式,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此外,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还应遵循一般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的循环再生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协调共生原则等。

3 麦积区土壤侵蚀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结合麦积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农业建设,根据梁峁、坡、沟的自然特点,应创建以下4种适合不同类型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3.1 梁峁、坡、沟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

属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立体开发模式,是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亦称坡、水、田、林、路模式,主要布置在丘陵区。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梁峁及25°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栽植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缓坡地发展经济林果,修梯田,建立高效农田;沟头修沟头防护工程,沟底、沟坡插柳树、栽杨树、种草,沟中修土谷坊和柳谷坊、塘坝,塘坝里养鱼、鸭等,使水土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3.2 农、林、牧协调发展模式

农、林、牧协调发展模式,是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比较普遍的模式,是遵循粮草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水土流失地区,通过建设高效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退耕造林种草,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在粮食、饲草、燃料等生物量增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猪、鸡等畜禽。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有利于培肥、保水,促进粮食增产。这种以林护农、以农兴牧、以牧促农,农、林、牧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2.1 河谷川道区 渭河及其主要支流的开阔地,依靠科技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成为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配套服务的供应基地,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3.2.2 浅山干旱区 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下大力气通过兴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各种耐旱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水平,建成粮油商品基地。林业开发以搞好水保防护林、速生用材林建设和优质水果、干果为主的经济林建设为主。初步形成以优质苹果、香酥梨、桃为主的鲜果和仁用杏、核桃为主的干果果品生产格局。畜牧业以发展优质商品牲畜为主,建成猪、牛、羊、鸡、兔等为主的畜牧业商品基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及资源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使这一区域形成以粮油生产为基础,林果业、畜牧业和乡镇加工业为支柱的经济格局。

3.2.3 高寒阴湿区 依靠科技改进种植技术,大力推广良种,提高粮食单产,加速一百万亩(约66666.67hm2)速生用材林建设,保护林草资源,大力推进草场和畜种改良,加快发展畜牧规模养殖,提高商品率,建成以牛、小尾寒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草药为主的药材种植基地,形成农、林、牧、药材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3.3 “种、养、加、能源一体化”模式

林区和林缘区的草场、畜牧场可开发成一个生态型综合性农工联合企业,如集约经营高产草场,为牛羊(禽)提供饲料,建立肉、奶等产品综合加工厂实现增值,粪肥及加工剩余物制作肥料用于草场施肥,工厂的能源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形成“种、养、加、能源一体化”生产,形成生产、生态良性循环,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较为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把牧草加工或直接饲喂牛羊,肉、奶等送到食品加工厂和罐头厂,血、皮等送到饲料加工厂和皮革加工厂,畜粪进入沼气池,沼气一部分用于发电,一部分直接作为燃料,沼气池的残渣污泥先送到沉淀池分开固体和液体,污泥可供提取维生素B12的原料或作肥料;沼液可作肥料或送到氧化塘,清洗畜舍的脏水也送到氧化塘,其营养丰富,可生产水藻用来养鱼;氧化塘水面的浮渣可作为鸭、鹅的部分饲料,塘泥又是草场的好肥料。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使农场的有机废物得到充分综合利用,而动植物产品及加工产品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篇10

【关键词】榆林市低碳经济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此白皮书中,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

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和国际低碳发展趋势,我国也在积极地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2]。”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市属于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能源优势

榆林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潜在优势,如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构建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基础。榆林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00~5200mJ/m3,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可达150w/m3,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场的条件。资源能源富集的自然禀赋是榆林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先天条件,这大大缓解了榆林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二)政策优势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榆林市成为第二批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市,2008年12月,《榆林市循环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全市循环经全面启动,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被列入部级循环经济试点的地级城市[3]。这进一步推动榆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转换难度大

能源结构转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榆林市没有全面完成能源结构转换。目前普遍使用的化石燃料中,煤是碳排放最高的燃料。而榆林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耗都以煤炭为主。虽然天然气资源较丰富,但几乎全部外输。可再生能源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也不可能短期大规模快速增加,且总量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减排压力巨大。

(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快速实施,能耗总量快速增加,减排压力加大

随着该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跨越式的迈进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开发,对能源需求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使得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加大,同时也加大了减排的压力。

(三)“黑色”煤炭“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解决的难题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少煤炭企业在地方小矿过度开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安全;大矿虽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也普遍超设计能力生产,进行掠夺式开采,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河流干涸。可见,把“黑色开采”变为“绿色开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四、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

煤炭产业是该市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不是“无碳经济”,煤炭产业只要采用先进技术,走度转化之路,形成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以煤炭热解为基础,通过物质集成、技术集成、能量集成、产品集成,对副产物和废弃物进行再融合利用,拓展产品领域,形成初级、中级和精细加工密切结合,产品链有效融合的三级产业体系,最大限度体现节能、低排和循环经济。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榆林市正处于工业快速增长时期,但服务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过低。对当前的低碳时代,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努力推进环保节能、装备制造产业等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针对本市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情况,要加大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现低碳经济。

(三)着力推进风能太阳能产业发展

榆林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由东到西和内蒙古的南缘接壤,处于中国风能分布区划图中的三北南部区和中部区两条风带区内,正是这种地理优势使得榆林的风能资源丰富。广袤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赐予榆林丰富的光照资源,光照时数及辐射量均在全省之首,沙漠地广人稀耕地少,光照资源丰富,正是发展太阳能发电的理想场所。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向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园区转型的步伐,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建设。

(四)注重煤炭的绿色开发

煤炭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用“绿色”的理念开采黑色煤炭。要从广度资源的角度,对煤炭、煤尘、伴生矿产、地下水、瓦斯等进行综合开发,核心内容是精彩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要通过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和清洁生产条例的贯彻,伴之以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决遏制掠夺式疯狂开采,从源头上把好关口,逐步实现我市煤炭产业走“绿色”开采、低碳化发展的路子[4]。

(五)注重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

当前榆林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依靠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走传统的“三高一低”之路,要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全低碳装修变化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研究制定和免费发放低碳生活方式指南,吸引市民关注,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鼓励市民低碳旅、低碳购物。以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为切入点,坚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邓中,李锐,赵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4-27.

[2]刘露,李杰.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对策浅析[J].中国证券货,2012(11):172.

[3]榆林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决策咨询委,20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