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行政管理知识十篇企业行政管理知识十篇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2:12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行政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54-01 

 

从企业竞争与经济生活演变的角度分析,人类早期从土地、牲畜、资本的竞争,历经六十年代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到七十年代的质量竞争,八十年代的全球化竞争,九十年代的以创新为主的竞争,其演化轨迹是逐渐由有形资产转变到无形资产的竞争,随着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的发达,组织管理的典范已产生划时代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莱斯特•梭罗在所著“知识经济时代”及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著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指经济的推助力不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诸如专利、技术及知识等的无形资产。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竞争时代及知识将大规模影响经济活动之际,企业如何调整行政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故本文拟就知识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并提出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信息的激发、扩散及应用的经济,创造知识经济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它超过传统的土地、资金的要素成为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简言之就是把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知识的移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叫知识经济。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2

(1)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意识,很多创新成果不能在第一时间产权化,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思想和意识,尤其是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给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

1)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意识不强。由此导致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并造成了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流失。2)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思想和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它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实施当成一项额外的“成本支出”,如申请费、维护费、调查费、专家费、保护费用等,没有建立独立的知识资本制度,没有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专门的经费,致使其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

(2)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良好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存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缺失、管理制度匮乏、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缺乏、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重开发引进而轻吸收引进等方面的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缺失,管理制度匮乏。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缺乏。这是莱芜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薄弱的主要因素之一。3)研发资金投入不足。4)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5)重开发引进,轻消化吸收。在技术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只注重技术开发引进而轻视消化吸收,缺乏技术开发引进的后期跟进工作,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明显匮乏。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原因分析

2.1企业行为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行为方式及结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等。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管理受到极大重视,视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却不大重视呢?原因之一是过去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成果管理体制,转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的时间较短,人们还受过去成果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从而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以等方式处理。原因之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的变迁,其动机是受行为变迁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只有行为人分析到行为的结果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时,他才会采取行动,从而发生行为变迁。我们可把企业的行为变迁分为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行为主体受巨大利益的诱导而产生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政府制定法律规章,强制企业发生行为改变。一方面,诱导行为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这要受行为主体现有知识与经验、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取得的收益,导致企业缺少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又延长了企业行为的变迁过程。

2.2制度方面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制度不是天然就有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路径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在获利机会的诱导下利益各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其变迁是缓慢的,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可由政府直接颁布法令实现。而且,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来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因为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主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我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目前仍不健全的原因之一。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外部环境则主要是强制性变迁,依靠政府颁布的法令。然而,我国政府过去阶段的任务重心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政府本身的机构改革有些滞后,这造成一方面立法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执法不力降低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

3.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3.1企业应当把知识产权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对有关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实施和管理等所做的总体安排和统一谋划。S知识产权对现代企业极其重要,它是企业充分维护自身益,并保持自己的优势的必要手段,也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不是单一的目标,而是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与企业的其他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要形成能够有效保护企业的所有知识和创新成果的综合性目标体系。

3.2加强合作,形成互补与互动

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以改善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状况。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加强人才培养。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尽快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3.3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建设

只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才能使得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之路。通常认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完整的各类知识产权项目如专利、著作权、商标权的管理制度等;第二,适当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入股、员工持股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针对员工的知识产权创造,建立合理的激励创新和的分配制,鼓励创新。第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如技术保密合同等。完善的制度才能为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实践提供全面的规范性的指导。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3

1 引言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发掘企业知识产权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时间比较短,无论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还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发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及技术都还相当薄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

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讨论的知识产权管理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及中介市场机构。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无论是法律保护机制还是市场运作机构都还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身的缺陷。1980年我国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应实际之需作过调整和修改,但是,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本身的不合理性。例如,专利法规定的专利审批期限过长,专利费用过高,导致企业往往因害怕在专利申请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浅尝辄止。实践中,专利审查机构由于不受期限的约束,常有任意拖延专利实质审查时间的情况出现。专利的审查期限过长往往使得申请的专利技术丧失先进性,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打击了申请人的积极性。

(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律的保护不仅在于立法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有力的执法。然而调查表明,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更多地集中于司法机关的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要求,使得侵权纠纷中无法及时确定权属,打击侵权行为。这里除了由于司法机构、组织制度原因造成的工作作风拖沓、办案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也有司法机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

(3)行政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权力在中国社会有其深刻的文化心理优势,由此企业普遍对行政机关存在高期望值。然而,行政机关由于体制因素而效率低下,同时,行政机关由于在司法中的地位,对严重的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法院在刑事责任的追究中,按分工习惯,又将此类审判交由刑庭,而普通的刑庭往往缺乏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企业经常反映难与管理机构打交道,而且很难适用刑罚手段来保护自己,打击侵害者。

(4)中介市场很不完善。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管理这种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市场中,专利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应发挥应有职能。知识产权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乏,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相应需求。

(5)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由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加上过去中国实行成果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甚至有时达到公开化。例如,有人就错误地认为“盗版”行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在中关村,凡有真的几乎就有假的,对畅销品来说,往往假的数十倍、百倍于真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时侯只能是无可奈何。

2.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比较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比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企业能真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制度为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还不多,更别说一些中小企业了。北京大学的一次调查表明,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有5.9%的企业“无机构也无人负责”,“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的仅占21.6%.其它地区及传统企业的情况就更严重了。②专利的申请量少,质量不高。据调查,中国有7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小型企业没有专利申请。199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专利部类中,国外来华申请发明专利已有五个部类,超过半数,而我国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中,技术含量和水平远不及外国专利,更谈不上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意识地建立专利网和专利壁垒来保护这些成果。“863”计划仅20%的成果申请了专利,多数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有些成果是国外还没有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拱手让人了,申请的专利和论文的比例大致是1:80.③知识产权的管理大多停留在保护层面,还没进入资本化运作。例如,我国的上市公司年报摘要的报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具体构成的公司从1995年~1998年在逐年增加,但1999年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比例突然下降。1999年我国共有上市公司424家,披露无形资产的仅有173家,而披露的无形资产构成主体是知识产权。研究发现不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贡献要小于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同时市场对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无形资产的定价要高于未披露的公司。这说明我国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对吸引投资的巨大作用。

2.3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国内除了像海尔、北大方正等极少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有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1996年5月,中国专利局对7省市的调查发现,每个大中型企业每年科研成果超过百项,但申请专利的却寥寥无几。北京大学刘剑文博士组织的调查表明,北京市仅有21.6%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制定”或“正在考虑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部分企业都处于未制定的状态。没有专利战略,就不能保证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项、立项、专利申请规模、专利保护及其策略和产业化顺利进行。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许多企业成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造成技术流失,专利申请后利用率很低,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此外,还很容易导致陷入专利“陷井”与“雷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不仅要支付高额赔偿,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深圳市某厂的产品属荷兰菲利浦公司在中国获权的专利保护范围,被诉侵权,不但自行销毁了模具和侵权产品,还要支付巨额赔款。

2.4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然而,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目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和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没有设置专业人员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同样也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知识产权管理加以指导。例如,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在企业与雇员是否签订保密协议的问题上,有7.8%的企业“无任何保密规定”,29.4%的企业“仅在企业内部规章中规定,无专门协议”。许多企业商标档案的管理与企业的其他档案进行合并管理,而没有专门的商标档案制度和对商标的申请、印制、保管及续展进行规定。

2.5 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

1999年,我国拥有专利工作者约一万余人,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名懂专利的人员。国内很少有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均当作法律事务处理,缺少能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专利申请后无人管理,未能充分利用。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分离,企业仅仅是生产基地,科研开发主要由大学、研究所承担,由国家进行计划分配,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科研成果累积在高校、研究所,不能产业化、商品化;同时,也缺少精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和专利许可业务的专门人才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起来。

3 原因分析

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落后固然有其历史的原因,如我国实行市场化经济的时间短,企业的精力大部分集中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法顾及知识产权管理等。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来自全世界企业的激烈竞争,我们不能仅拿这些作为借口,必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才能做出正确的对策。前述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而且复杂,有些问题恰恰又是其它问题存在的原因,综合起来可分为企业行为体现出的问题和制度缺陷导致的问题。

3.1 企业行为方面体现出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行为方式及结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等。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管理受到极大重视,视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却不大重视呢?原因之一是过去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成果管理体制,转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的时间较短,人们还受过去成果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从而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以等方式处理。原因之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的变迁,其动机是受行为变迁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只有行为人分析到行为的结果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时,他才会采取行动,从而发生行为变迁。我们可把企业的行为变迁分为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行为主体受巨大利益的诱导而产生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政府制定法律规章,强制企业发生行为改变。一方面,诱导行为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这要受行为主体现有知识与经验、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取得的收益,导致企业缺少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又延长了企业行为的变迁过程。所以,要解决我国企业目前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法律规定,强制企业的行为发生变迁,这样可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原因之三是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供给不足。人才匮乏既是存在的问题,又是企业某些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大量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形成来源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较短,通晓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的人员很少,这导致企业可能还认识不到知识产权管理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或者认识到了,但由于缺少相关的人员而不知如何着手采取行动。例如,我国很多企业认识到商标的巨大经济效应,只单纯花费巨资做广告,但由于商标的价值内涵及商标的许可运作知识缺乏,反而导致短期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3.2 制度方面导致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面的分析表明,制度缺陷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其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制度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性规则,制度的缺陷会增大人们在知识产权活动中的交易费用,缺少激励人们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利益动因。没有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收益,人们不仅缺少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因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不受处罚而产生仿造、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那么,造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缺陷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制度的形成进行分析。制度不是天然就有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路径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在获利机会的诱导下利益各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其变迁是缓慢的,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可由政府直接颁布法令实现。而且,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惟一来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因为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主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我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目前仍不健全的原因之一。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外部环境则主要是强制性变迁,依靠政府颁布的法令。然而我国政府过去阶段的任务重心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政府本身的机构改革有些滞后,这造成一方面立法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执法不力降低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我国企业当前正面临着加入wto带来的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缓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必须通过政府完善知识产权法令,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的强制性变迁。

4 政策建议及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解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4.1 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规范,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定,企业进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企业竞业禁止规定等。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使得这方面的执法难度较大,而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第三,政府可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第四,政府应加速我国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尽早建立开通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法律状态查询。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省市建立远程可视审查会晤系统,方便和加速专利审查。建立多功能的知识产权文献馆,提供知识产权自动检索、知识咨询,提供专题培训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4.2 企业应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

第一,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研究,并与企业业务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相结合。所谓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就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发展和价值运作而制定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不仅要研究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把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和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更大利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这一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策略研究;负责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第三,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提供指导。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剖析;创新探索

abstract:themanagementofconstructionenterpriseisanimportantpartofenterprisemanagement,thispaperunifiesownworkexperience,aimingattheproblemsofadministrativemanagementofconstructionenterprisesandhowtoeffectivelysolvearediscussed.

Keywords:constructionenterprise;administrativemanagement;problemanalysi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

1新时期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1.1现实存在的问题

1)由于部分施工企业骨干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管理水平偏低,管理能力相对弱化,这些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2)单位和勤杂人员管理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且高度分散,管理者往往是鞭长莫及,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地管理和监督。3)实施新的工时制后,各种节假日、双休日占去了不少的时间,但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时间,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也随之增加,对施工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问题隐蔽性也越来越强。

1.2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潮水的冲刷,松动了员工原已稳固的思想支柱,外面物欲横流、多彩易变的花花世界拥有强大引力,使部分员工高昂的工作热情一落千丈,对落实各项日常工作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2)社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刷新了员工生存观念的主页,生存危机的阴云遮住了希望之光。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市场等政策的出台,使企业员工传统的就业观念被异常激烈的竞争上岗所替换,强烈的危机感驱使他们把主要精力转入到一技之长之上,由此造成对企业日常工作漠不关心的不良局面;3)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丰厚的实惠,收入反差的日益增大使部分员工的人生坐标发生改变。看到一些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帮助下成为富翁,自己却仍在干着与致富无关的工作,内心的失落感日趋加大,减少了安心企业建功立业的工作动力;4)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希望渺茫,促使部分企业员工高昂的激情开始出现逆向增长。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使部分员工的成长进步受到一定的影响。成才目标的不明朗和事业发展的不顺畅,都能使大家的工作激情受到冷却,悲观失望情绪也会因此而增长,致使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受到相应的影响。

2新时期施工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对策探析

2.1利用民主管理的意志和主张实行行政管理

2.1.1领导者行政管理的本质

行政管理是相对于行政组织而言的。任何管理都是在组织中相对于管理对象(人、财、物、事和信息等)进行的。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构成的行政组织中,由于领导者位于上级,我们可以把行政组织中的任何管理称之谓“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亦称领导者管理。按管理性质划分,有我国制度管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管理行政和业务,是通过选用精通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和领导科学的人才,依照法规制度来实施行政管理;通过遴选精通科学技术和知识管理的人才,依据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发展规律来实施业务管理;通过选拔精通相应管理工作的人才,依照相关法规来实施施工企业行政管理。领导者管理(即集中管理)的本质是上级对下级集中并利用被领导者管理(即民主管理)的意志和主张的制度管理。领导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他人。

2.1.2领导者管理的内涵

施工企业的各级各类领导者都在法律法规管理下,在建立施工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把所辖管理对象———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和主张集中并利用起来,通过制定既约束本级领导者又约束被领导者的行为制度,按制度实行公平自主管理,以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境界,使制度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自律前行。其中,对领导者自身的要求更高,领导者没有群众观念、不相信和依靠群众,凡事不走群众路线、不动员和组织群众,不依靠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实行民主决策,就是缺乏起码的领导素养,就是不能胜任行政管理的人。要求被领导者做到的,领导者必须首先做到,因为领导者是下级的模范和榜样。俗话说得好“:干部、干部,必须先‘干’一步,事事走在人前,起表率作用。”领导者管理下级、部属的“资本”,靠的是身先士卒和标杆作用,这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史与实践一再证明:集中民智形成制度,用制度管理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文关怀性和相互监督性;对违背制度者才有惩罚性,对模范遵守制度者才有褒奖性。领导者管理下级、部属的基本方法是:率先垂范,伴以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解决部属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讲科学、行民主、按制度管理。

2.1.3科学管理的观念

各级要真正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实行科学管理是全面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于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行政系统运行效率,增强施工单位的生产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行政领域实行科学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因此,确立科学管理观念,是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建设效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传统落后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困扰了科学管理的施行。管理中的“领导至上”、“官大一级压死人”等在有的单位死灰复燃。建国后的有关管理文献、文艺作品和企业现实管理中,“只有上管下、没有下管上”的观念,仍然在少数单位领导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过度强调集中统一的管理,忽视或丢弃了集中统一的基础———建立在民主管理之上。这就不难看出实行行政管理创新的现实必要性和艰巨性。因为,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严重违反了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规定:管理是上下级的共有共存的“场”和必备环境条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共同意愿和责任;现代企业个个都在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领导者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相对于管理来讲,在科学和制度面前,人人都是被管理者,科学和制度才是真正的管理者。没有被领导者的民主管理,就没有领导者的集中管理,领导者管理与被领导者管理构成了上级与下级良性互动的行政管理机制。

2.2实行被领导者管理是下对上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的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

2.2.1被领导者是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和主人

施工企业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企业,是人民向国家纳税养育的企业,党、国家和施工企业的人民性决定了所有被领导者———每个员工,都是新形势下实行企业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的主体和主人。在任何一级行政组织中,领导者始终是少数人,而被领导者总是多数人。不确立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认同多数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主人作为”,只承认少数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就会使行政管理滋生“个人说了算”,导致领导者管理权力过度集中———权力集中就意味着腐败。这样下去,就不能顺应时代和行政管理创新发展的要求。因此,充分肯定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和主人地位,充分发挥员工在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领导者管理作为领导者管理的坚实基础,是施工企业各级组织的政治责任。被领导者管理的实质,是下级对上级行政管理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的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

2.2.2行政管理是施工企业建设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行政管理是施工企业建设中大量且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制约施工企业建设与管理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一切工作的始终。实行被领导者管理是对领导者管理的完善和监督,是对传统单向管理的补充与变革,是解决施工企业中一切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根本办法,是实行行政管理创新的实际行动。这需要被领导者要有超凡脱俗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大局意识和管理意识,积极投入并参与行政管理创新,为形成并使用好赋予领导者管理的公权力尽心尽力,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权力为公不为私。努力实现好公正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保护好依照法规制度的公平管理,确保“人才兴企、科技强企、质量建企”战略目标的实现。

2.2.3处理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被领导者必须克服“管理是上级、领导者的事,与下级、被领导者无关”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培育“管理是上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有责任”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习惯;必须克服“违心服从、盲目遵从、随便跟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不敢在领导者面前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自私心理,养成“出以公心、立企为民”、“敢想、敢说、敢做、负责任”的主人翁心理;必须克服“看笑话、放任不管、随大流、人云亦云”当旁观者、局外人、无主见、无主心骨的态度,坚持“明辨是非、建言献策、扶正祛邪、主持公道、主张正义”,当局内人,做到有主见,有主心骨;必须克服“管理中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好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全局观点、民主法制、积极向上、‘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和自主创新的科学管理”。人人都为行政管理公权力的形成与使用献心力、出实招,为公正维权护法的管理贡献力量。

2.3提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创新素质,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和效益

2.3.1提高创新素质,必须学习新理论

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夯实创新素质的理论基石,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惟深钻精研理论观点,更在全局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不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善于实际联系理论;不光盲学盲信,还要善于发现创新理论的辞章美、逻辑美、真理美;广泛涉猎其它知识,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充实学习内容,开阔学习视野;着力解决好“动中学”的问题,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以灵活的方法学习。

2.3.2提高创新素质,必须确立新观念

观念更新,才能出学习动力,出工作思路。因此,提高创新素质,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一是科技推动观念。必须加大科技知识学习力度,开发引进科技方法,使科技成为提高行政管理质量,推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创新人才观念。领导者不仅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日常工作,提高业务水平,更要把自己培养成科学型、谋略型、智能型干部。三是效益至上观念。在做行政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多些量化指标,考虑成本与产出,努力提高工作效益。

2.3.3提高创新素质,必须充实新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源泉,知识的质量决定着思考的质量,知识的更新带动行动的创新。必须提高知识数质量,不断完善复合知识结构。一是要学会梳理升华“杂知识”、“隐知识”、“旧知识”。要想不被知识爆炸“炸”晕大脑,就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杂中取精,隐中显实,旧里出新。二是学会发现创新“真知识”“、活知识”“、核心知识”。根据工作需要,学习价值较大的知识,培养锻炼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的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三是学会甄别删除“死知识”“、错知识”“、伪知识”。不断清理淘汰“死、错、伪”知识,使知识储备更加充满活力,知识运用更加富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01期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现代建筑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要持续发展,已在2008年董事会管理方案决议书提出了我们的宗旨,公司的最终目的:民富公司强的理念已决定了发展的道路。依靠公司各相关部门经理,把好用人素质关。公司的文化理念:巩固公司“平台”,共同分享未来。培育企业优秀的文化素质,滋养和提高公司核心的竞争力,是走向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公司文化的指导和约束,形成统一管理的整体行为“规则”,形成一种管理者与职员行为的价值观念,是公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内涵

根据一些房地产企业如万科、南京栖霞建设等知识管理实践经验,建筑企业要成功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借助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等的配合。因而,企业文化成为了影响知识管理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正式化工具的企业知识管理制度与作为非正式化工具的企业知识管理文化,二者实际上是共同构成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文化,应该是能够促使企业员工自觉地、自发性地从事知识的学习、合作与信任、应用与共享、创新与支持等的文化。企业的知识管理文化。

二、企业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职能部门认真落实

如果企业连专职的思想政治职能部门都没有,那企业与员工还怎么进行沟通工作。在老国企里,这项工作都是由党支部、团支部和工会共同来完成。现在我们的企业大多都是私企,这样的部门几乎都不存在,那就需要我们必须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部门,经常这样的部门都是以工会形势存在。我们企业的领导应该加强工会的职能和权力,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制度健全,通过他们对职工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稳定员工的心态,让职工放下思想包袱,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为企业工作,这样企业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前途。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的如何行动都是通过思想来实现的,每个人的思想不同行动就不同。我们要根据每职工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年龄、不同个人素质等,尊重职工的思想意识,时刻掌握职工思想动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和保障员工应有的权利,建立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员工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政治环境。不能像以前一样,要求员工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对员工要人人平等,经常和职工交心,和员工要说实话、真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把思想工作做到员工的心里、做到面上,让职工心服口服、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的为企业工作。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利益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毕竟除了工作还要享受生活,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抓紧的同时,也必须要结合物质利益的实际情况,一起开展起来。不然光是精神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利益实际工作,那么也将是一事无成,因为人们要生活,精神上在怎么好,没有物质利益谁也不会干。

三、现代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建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水平与国外同类企业和知识管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的距离,主要表现为:管理状况参差不齐,总体管理水平仍然很低;企业管理观念落后;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热衷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家群体;员工素质普遍偏低,难以参与管理工作。一些实施了知识管理的建筑企业,其主要精力也还局限在知识管理本身,对企业文化反作用于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政工化

一些企业管理者思维管理方式简单,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用相同,将其等同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其建设职责交由政工干部去组织实施,当然这也未尝不可,但主要还是思想上不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其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员工形成一种集体观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员工精神需求的管理艺术。

2、表面化

由于企业文化本质上具有抽象性与非直接经济性,一些企业管理者在“经济效益第一”的思想支配下,认为企业文化只是开会时表露的“口头文化”、挂在墙上体现形象的“墙上文化”、写在手册里应对上级检查的“应付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文化建设只注重企业的外在形象,而忽视了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和理念等的塑造。

3、模仿化

忽视企业自身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经验,不进行自我的总结归纳,而是盲目效仿其它企业的文化内容,将别人的理念改为自己的理念。这些机械的照搬模仿,脱离了企业的实际,不符合企业自己的文化特色,失去了企业文化应有的生命力和推动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

4、个人化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管理者总是将企业家自身的意识强加给全体员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本身主要起倡导或引领作用,却不应该去代替员工自身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家自身的观念不是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标准才能够称为企业文化。

5、短暂化

将文化建设想象得过于简单,希望快出结果,增加政绩,所以一开始显得轰轰烈烈、兴师动众,然而不久就偃旗息鼓,缺乏持久性。

6、单调化

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尽管涉及到了企业文化的一些方面,如培育合作精神、开展文体活动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建设目标及长远发展规划,其着眼点仍在于搞好企业的内部生产和经营管理,显得单调乏味,忽视了如何围绕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来全面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四、知识管理背景下现代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面对目前现代建筑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知识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即塑造促进知识分享、员工学习、合作与信赖、创新和支持的文化等,现代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实现员工全面发展

我们企业思想政治部门要经常组织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大力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干成事业的外部环境,为员工搭建成长的舞台,提升员工技能,挖掘和调动员工潜能,实现员工全面发展。员工在不断的学习中,能够清楚的认识企业形势,明确工作的目的,强化自身的素养。在员工中大力提倡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风气,使企业的生产充满活力。

2、重视企业文化宣传

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新颖的形势,把本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分的展示在员工的面前,使员工对企业充满细心,有一种以长为荣的荣誉感。

3、树立典型,激励职工争当先进

我们思想政治部门在工作中要树立典型的学习标兵,要以青年人为主。青年人是企业的未来,通过几个典型的事例,带动所有青年人积极努力的争当先进,进而带动全体一起动起来。这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

4、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推陈出新、保质保量做员工沟通工作

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老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要营造充分尊重员工的发展环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经营理念,以目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为基础,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员工思想中对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需求,把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规律性、有针对性、有科学性、有创造性,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保质保量。

企业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保障员工权利。倡导“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中发扬民主,尊重员工权利。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根本方针,把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落到实处。

结束语

现代建筑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重视企业文化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知识管理制度的建立,打造其从事知识管理的文化。这种具有明确引导知识管理的文化,即包括促进知识学习的文化、合作与信任的文化、应用与共享的文化、创新与支持的文化。同时,努力改变已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政工化、表面化、模仿化、个人化、短暂化、片面化的缺陷,构建企业完备的知识管理体系,打造企业内领导示范全员参与的环境,通过加强知识培训,获取企业与员工持久发展的动力,这样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沈良峰,任义.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新利器[J].施工企业管理,2012(11).

[2]王世佰.交通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6

中小企业法律法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到地方政府颁布了大量有关企业的法律、法规。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到地方性法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虽然大部分政策法规不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但基本上适用于中小企业。我国目前关涉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有促进和保障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也有关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近年来国家各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足以说明国家越来越关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重视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宏观环境,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

我国知识产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的制定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我国建立的与国际接轨、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非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并没有同步,法律体系建立的速度相对较快,而非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政策相对有些滞后。例如,我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并且根据客观发展需要几经修改,使其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专利法》中虽然规定了一些有关促进专利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原则性条款和规定,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能够有效贯彻落实这些上位条款和规定的政策体系。[2]再如,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低税率优惠政策仅适用于那些已经成功研制出新的产品、技术或者工艺并能够实现成果转让有所收入的企业,这样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多能享受到此优惠,而对那些正在进行且投入很大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科技型企业由于缺乏适时的税收激励措施,这意味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投资压力和风险依然很大。[3]政策与法律规范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因为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有相对较长的制定和施行周期,这就需要政策对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发挥导向作用。并且,政策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当一国有效竞争政策体制能够成为本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有益补充时,本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现实情况则是“强法律,弱政策”,这种局面亟需改善!另外,尽管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完善,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仍需要对其不断修正和完善。公共政策中的法律形态部分自然会出现有失全面、有失系统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盲区。比如,由于缺少必要的立法,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诸如民间文艺等原本占优势的资源很难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二)政策结构功能失衡一直以来,我国不同的知识产权由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来保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在机构设置上过于分散,管理不科学,缺少权威、统一的管理主体。有近十个知识产权的直管部门和二十多个间接且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管理部门。各部门往往容易各自为政、封闭割据,缺乏有效协调。“法出多门”容易造成内容交叉或者冲突;“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的多元式管理往往出现“多人负责,无人负责”的现象,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造成极大的管理成本浪费、行政成本膨胀。例如,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形式被纳入商标保护范围,由商标局直接主管。而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由质检总局主管。由两个部门主管地理标志,相互之间缺少工作上的协调,存在着行政冲突。[4]再如,关于建立海外维权机制,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加大我国企业海外商标注册,建立商标海外维权机制的通知》,其中的海外维权仅仅是针对商标领域的。商务部虽然早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建立海外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实际上并没有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显然,这样的扶持政策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另外,多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能共享、权力冲突、审查标准不统一的情况,既给授权与登记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利于tRipS协议透明度原则的贯彻实施。

(三)政策执行不到位、效率低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以法律形态为主,而法律形态的公共政策较之于非法律形态的公共政策具有很强的被动性。一般而言,在法的执行过程中,司法机关一般情况下不主动加以干预,即“不告不理”,但政府在实施政策时却是主动地进行的。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施行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主动性比较低,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制度失灵”[5]。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知识产权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以我国中小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中关村为例,其中,中小企业原创型的技术创新极少,在申请的专利中,多数是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其比例占到了全部专利申请的70%以上,发明专利的比例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专利申请的类型构成中,发明专利占到了65%左右。另据资料显示,我国有大中型企业10万多个,加上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共有3500多万个。2007年,我国企业共申请各种专利45862件,占国内申请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按全国10万家大中型企业计算,每个大中型企业的年专利申请量只有0.46件,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大中型企业一年也没有提出一件专利申请。[6]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近年来,我国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呈现不协调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行业、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差异非常大。而且,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在一些地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并不到位,有些地方甚至很消极。由于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够,出现了诸如在商标领域存在的查处概率低、惩处力度小这一问题,使得侵权假冒的成本很低,导致侵权假冒行为在一些地方非常猖獗。

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四国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经验

(一)美国知识产权政策经验美国的知识产权政策采用了实用主义做法。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的科技文化实力弱于欧洲发达国家,知识产品依赖进口,此时施行的是本国保护主义策略。1790年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此后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美国的出版业都是以对欧洲作品盗版为基础,盗版行业甚至被视为履行公共职责而受到尊重。而且不保护居住在美国以外的作者。即使到了1836年,外国人的专利申请费也高出美国公民的9倍(如果是英国人,还要再高三分之二),直到1861年,外国人在这方面才(几乎完全)不受歧视。[7]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政府对本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进行反思,意识到科技和人才是其最大的竞争资源优势,开始采取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卡特政府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尤其保护本国跨国公司的经济利益是美国知识产权法律的重要目标。基于国有利益和企业竞争的需要,美国对知识产权法律不断进行修改,强化鼓励创新方面的立法。美国政府往往进攻性地参与制定和调整知识产权国际规则。1984年,美国将“301条款”所辖的不公平贸易扩展到了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后,通过政府设计、企业出资的多边主义和双边谈判、双边协定的双边主义,以及发出威胁、实施制裁的单边主义(即霸权主义)来筹划设计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美国还十分重视知识产权教育,不惜拆巨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与一些民间知识产权机构都致力于青少年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并由全美各大学法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近几年来,美国知识产权政策有一些新动向:为加速危机后经济复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造知识产权摩擦用以维持其在经济、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制定“21世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输出知识产权价值理念和专利技术。美国对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实施细则以及知识产权政策的不断调整,都是以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为基础,并不断适应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8]

(二)日本知识产权政策经验日本的知识产权实践走了一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创新”之路,以本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为依托,不盲从国外,视本国经济技术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本国的知识产权政策。早在19世纪末期,日本先后加入了《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其国内系统的知识产权立法始于1885年效仿德国建立了自己的专利制度。早期的知识产权采取“吸收性技术革新”战略,呈弱保护、不鼓励创新、促进知识扩散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知识产权政策,依靠模仿西方技术实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有一份1955—1970年的调查,显示出当时日本引进并吸收了几乎是全世界半个世纪以来研发的先进科技的全部。日本政府尤其重视对尚未被商业化的高新技术的引进,继而进行创新快速形成并不断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有针对性地采取能够将欧美关键技术拒之门外以保护国内市场的专利网战略。直到1994年以前,日本的知识产权制度都是倾向于鼓励知识扩散。1994年,在美国“攻势”下进行专利法改革。日本改革之前的专利法与美国明显的差异,在于通过公开申请、单一的专利权利诉求和专利授权的拖而不决而实行弱的专利保护,驱使创新者急于许可自己的专利技术,这种专利策略在客观上更利于推动技术扩散。日本政府通过鼓励改良性质的技术创新和促进知识扩散的政策,产生了众多实用新型专利。这些实用新型专利成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技术革新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不大但效果积极的实用新型专利对于日本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和积极的影响。日本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深受其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影响,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目标主要不在于突出个人和给个人支付报酬,而是旨在实现效率、生产力和公共产品的最大化(Garrouss,1997)。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最终造就了日本政府与本国企业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领域技术创新全球领先地位的获得,日本的专利制度明显向更为强势地保护本国发明专利方向转变。1990年代末,日本政府着手制订的2000—2010年“国家产业技术战略”再一次说明日本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是顺应本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变化。2002年7月,日本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强调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开发利用和人才培养,并将“知识产权立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世界“知识产权战略”的最早倡导者。日本于2002年颁布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又通过年度“推进计划”围绕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的几个方面布署具体施行措施,将知识产权提升至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战略总部部长由小泉首相出任,使尊重发明创造这一国策得到进一步强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在其颁布的知识产权法律和具体“推进计划”中,对知识产权各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都非常明确地作以规定。[9]日本的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企业申请专利、激励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海外维权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援助。例如,政府为中小企业投资于基础技术开发提供7%的免税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和试验经费免征6%的支持;积极引导风险资金向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倾斜,等等。

(三)韩国知识产权政策经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施行了赶超战略,与其密切相联的知识产权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内容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对国外资本与先进技术的引进并快速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但“石油危机”对韩国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驱动韩国政府开始建立起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参与知识产权国际组织,参照国际标准多次修订本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强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转移和技术积累,使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经济体制向企业主导型转变,韩国政府提出“科技立国”发展战略,确定科技投资目标占Gnp比值2.5%以上,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等制造业。韩国知识产权政策系统的调整重点是以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知识产权保护以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为主,促进了韩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20世纪末,韩国政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确立以“文化立国”战略推动本国经济的复兴,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入wto之后,韩国知识产权政策转向赢得全球竞争优势,政府通过鼓励大企业收购研发型小企业或者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建立国际联盟等方式,大大增强了本国的知识产权实力,专利申请总量跻身于世界前列。2003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了“科学技术第二次立国”和建立“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的两点科技政策目标。韩国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颁布的《知识产权管理的愿景与目标》中明确了要建成21世纪知识产权强国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确立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创造、管理和提高内部管理能力等项具体的政策目标。将知识产权局转属于科技部,并对其职能做重新部署。又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等系列改革强力推行其科技振兴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开始对韩国的科技、经济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韩国已跻身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强国。[10]以汽车工业为例,2011年韩国汽车产量465.8万辆,同比增长9.0%,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5.8%,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5大汽车生产国。韩国政府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当作是推动本国经济腾飞的引擎,为鼓励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并通过各种途径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援助。(1)专利申请。政府为中小企业国内申请专利提供减免50%的手续费,为中小企业申请国外专利提供政府补贴申请费,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2)海外维权。韩国专利厅在《关于为了保护海外产业财产权提供审判与诉讼费用补贴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当有出口业务或者在海外投资的国内中小企业或者个人的产业财产权在海外遭侵权时,所产生的侵权调查费、审判及诉讼费等费用,由韩国专利厅以补贴方式为它们提供。(3)政府出面聘请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所需的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团,帮助企业确定研发方向和领域,规避企业在投资和技术方面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其中,75%的审查费用由政府以补贴方式支付。(4)韩国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网上专利信息服务,通过运营“优秀专利产品电子商业交易系统”,[11]给予优先考虑购买优秀专利产品的公共机构以80%的技术转让评估手续费补贴。产业能源部、负责专利的专利厅和农林部等通过融资等方式对那些旨在对优秀专利技术产业化而缺乏资金的企业进行援助。成立包括公益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内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援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由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的减免到海外维权的“一站式”服务。

(四)印度知识产权政策经验印度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有效运行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典范国家之一。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制定和调整科技政策,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先后通过(公布)了《科学政策决议案》(1958年)、《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新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新科学技术政策》(2003年),后来提出了15个目标和十几项战略和行动措施以配合实施“十五”计划。进入新世纪,印度总理提出要建设“知识大国”和建立“知识社会”。以此为目标,印度政府在产业、外贸、税收、文化和人才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突出以知识产权政策为导向的各公共政策的有效衔接。印度知识产权政策最大的特点即是对最引以为荣的软件产业的保护和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其软件产业以争取在国际上占据更大份额为产业目标。印度政府通过软贷款、赠款及“产业研究伙伴计划”等方式支持制药业,因此印度大多数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都是比较低的。印度政府在传统医药知识收集归档、建造数字图书馆、建立注册登记和发明专利体系“蜜蜂数据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传统医药知识产业化,印度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基金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堪称发展中国家保护传统知识工作的楷模。

借鉴四国经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的对策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以期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之大势所趋,结合我国国情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需充分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成功经验。

第一,制定与施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企业自身成长特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小企业不同成长时期对知识产权政策有不同的需求,需要知识产权政策解决的问题也必然有所区别,政策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

第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应与国家的经济、科技等政策密切相联,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家创新政策体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目标。在国家科技、经济等政策框架内,以知识产权政策效益为核心,鼓励创新、促进竞争、推进知识资源合理流动,使市场机制配置知识资源使之有效利用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12]

第三,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政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3],力避政策结构功能失衡,使政策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知识产权系统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知识产权系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其次,要健全并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使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再次,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破解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障碍性难题。另外,政府要适时开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及时把握国内外业界动态,引导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要协调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减少或避免发展政策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间的不一致,努力实现知识产权政策与其他科技、文化、教育等政策的功能整合与体系的有效衔接。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7

从我的多年体会看,在秘书这个岗位上,起码要打好六个方面功底,就是政治理论功底、逻辑思维功底、政策法规功底、经营管理功底、专业技术业务功底和公文写作功底。

政治理论功底,是说秘书应当懂一点儿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有些人觉得企业秘书懂不懂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其工作并没有多大关系。我认为这个看法不大正确,我倒觉得秘书必须要懂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是秘书功底基础的基础。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秘书是需要有一定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否则无法把文章写好,而哲学和政治经济,是秘书提高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必不可少的知识。我年轻的时候在这方面没少下工夫,主要靠自学,看一些教科书,涉猎一些原著,由于文化低,好多问题弄不明白,但有一股钻劲儿,硬啃,逐渐明白了一些原理。现在回过头看,没有白学,对我做好秘书工作起到了终生受益的作用。所以我劝搞秘书工作的朋友,在学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上应当下一番大的工夫。

逻辑思维功底,是说秘书要系统的掌握逻辑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文章写得好的秘书,他的脑袋肯定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所以我觉得逻辑学知识就向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知识一样,是秘书缺不了的一门知识,也可以说是秘书功底基础的基础。我在当年念“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时候,有一门教材,叫“形式逻辑”,我学得津津有味儿,虽然很抽象生涩,但细细咀嚼,真是味道好极了,我后来的写作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形式逻辑”实在是功不可没呀!所以我希望做秘书工作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的学学逻辑学知识。

政策法规功底,是说秘书要熟悉与本企业有关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与本企业有关的基本法规、特定法规。举个例子说吧,如果你在电信企业做秘书,就要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就要了解熟悉信息产业政策、通信行业政策、电信体制改革政策,就要了解熟悉“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公司法”、“电信条列”等。只有掌握了这些东西,你才能保证所写的文章有正确的政治性和有“政治高度”,并且使文章符合法律法规所设定的“游戏规则”。很难想象,一个“政策盲、法盲”的秘书能把文章写好,所以,政策法规知识是秘书应当掌握的必要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功底,是说秘书要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这里面也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知识;另一部分是你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比如你在电信企业,就要有电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在其他的企业,就要有其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这个方面的知识越丰富,对把文章写好越有好处。因为你在企业当秘书,所写的文章都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事情,如果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很缺乏,是无法把文章写好的,所以,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也是秘书的必修课。

专业技术业务功底,是说秘书要比较了解和熟悉所在企业涉及的技术业务知识,说白了,秘书对本企业的技术业务应当是个行家,而不应当是个外行。为啥呢?因为如果你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技术业务知识,肯定写出来的东西净说外行话,甚至会造成错误,闹出笑话儿,外行当不了秘书。当然,这并不是说秘书就非得精通技术业务不可,这样要求也没有必要,但必须对基本的常识性的技术业务知识要了解和熟悉,而且了解的面和熟悉的面越宽越好,秘书对本企业的技术业务应当是个通家。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8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119-03

[作者简介]葛振兴(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经济学。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基本模式

1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是政府引导的一种“银行+知识产权”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有意向放贷的银行在对企业提供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会委托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和相关律师对该产权进行审查,确保其安全性,然后银行会综合以上意见确定是否提供担保或者借贷业务。

近年来,通过北京模式成功获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案例高达200多个,贷款总额将近22亿元,仅2010―2014年4年间成功获得融资的项目近70个,合计71亿元。从实践可知,该模式下政府不直接参与其中,而是立足于旁观者的角度,仅对满足融资条件的企业给予规定范围内的贴息支持,通过宏观调控以达到交易市场化的目的。

2上海浦东模式

上海浦东模式是政府主导的一种“金融机构+政府基金担保+知识产权反担保”的间接质押融资模式(见图1)。

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政府集评估、担保、补偿等多种角色于一体,承担融资所带来的主要风险。该模式下的评估手段最为直接、简单,使贷款程序变得简易明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放贷的效率,为科技型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提供了便利通道,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还处于初创期、急需资金援助的企业渡过难关。但是由于该模式的资金来源全部为政府投入,使本就承担了高风险的政府担保机构变得更加危险。

3湖北武汉模式

湖北武汉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下,以“金融机构+中介担保+知识产权反担保”三要素为中心的混合模式(见图2)。

在该模式的融资过程中,政府相关机构会为申请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一定的融资成本。财政贴息支持的主体包括武汉市产权局、财政局等,它们所能给予的贴息比例一般浮动在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20%-50%之间,最高不得超过50%,贴息资金的额度以20万元为上限。其中,知识产权局负责筛选、审核并通过符合要求的贴息项目,财政局负责拨付贴息资金,并检查该项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

武汉科技担保有限公司是该模式下主要的融资交易平台,它通过纳入多种“权利型”质押物的方式,在降低银行放贷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企业反担保能力,双向推动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该模式开展之初,便成功为当地11家企业获取了6000多万元的贷款总额。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

1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质押融资意识薄弱

一直以来,企业传统的、以动产融资质押观念深入人心,部分企业即使拥有知识产权,也不会考虑利用它进行质押融资。这些企业的管理层大多都缺乏依托自身优势进行新型融资的认知,将知识产权的作用局限于为生产经营服务,从而忽略了知识产权作为资产项目存在的初始价值。此外,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仍处于普及期,融资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使企业对此望而却步。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规模较小,对债务成本比较敏感,尤其是处于初创期时,资金投入的密集程度和对风险的本能回避心理使他们没有勇气去加重贷款成本。

(2)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

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灵活、机动地适应市场,其组织、经营规模都较小,内部管理制度往往也不健全,尤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和发展成长期,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管理都比较混乱,有的企业甚至无法提供或出于保护商业秘密原因而不愿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料,这导致银行无法全面、正确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从而不愿意接受其贷款申请。后期这种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将削弱企业经营能力,使企业的经营风险高于一般中小企业。

(3)企业对知识产权认识和保护不足

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即存在对知识产权界定不明确、存在权属争议或隐含权属纠纷等问题,与银行要求企业提供具有完全清晰的产权归属、并百分之百归企业所有的原则相悖。

2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交易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价值难以评估

迄今为止,我国仅修订了一套总体规范从大范围上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而对于各类具体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还没有建立一套独立的操作规则,评估机构及其人员在没有既定标准的情况下,很难准确界定质押物的实质价值。此外,我国缺少专业化管理的评估机构和技术人员,导致评估结果无法被广泛接受。这一点在上海浦东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和湖北武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中体现得非常突出。

(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高

融资成本过高是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难以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些成本不仅是指企业要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承担的费用。成本高与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规避风险的本能相冲突,间接阻碍了融资的实现。

目前,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融资的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而可贷的流动资金一般介于其本身价值的30%―50%之间;按资料调查显示,浦东模式下为成功获取融资,各方平均要支付的代价成本为贷款额的105%―11%。从这两个方面比较可知,可贷资金比例偏低而融资费用偏高大幅提升了融资的成本。

(3)产权交易机构不健全

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成“条块状”分布的交易市场是致使产权难以实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能够获得大众认可的评估、监管机构寥寥无几,产权处置通道几乎处于堵塞状态,阻碍了产权融资价值的实现。

3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过度干预

在目前这三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中,由政府给予一定贴息的风险补偿基金虽为缓解企业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政府的过度作为也为未来埋下了隐患。在上海浦东模式中,政府的直接参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比如,过度赋予政府审核、推荐申贷企业给放贷银行等权力,很有可能带来一系列贪污、作假等负面行为,而过度的政府干预也不利于中介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的自由发展。

(2)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已出台的全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策中,60%以上是管理办法,与经费补助办法相关的政策占总数的20%―30%,而有关风险补偿及评估的政策不到10%(见图3)。能具体落实下来、与产权质押相关的法律数量不多,且涉及内容极其不对称,质押产权过程中的针对担保、监管、处置和相关机构的运行规范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导致整体行政效率低下,依靠产权进行质押申贷的融资模式常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对策

1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1)增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领导进行产权知识宣传教育,使其正确且客观地认识、了解现有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支持,谨慎考虑各种融资方式对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利弊,在可行的范围内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此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将信息实现网络化,为银行奠定融资风险管理的信息基础,调动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同时依托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注册登记、进出口业务及其纳税、与关联方交易等信誉信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

(2)大力提升企业经营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在于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应立足于创新根本,不断推陈出新,努力以新技术和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牢牢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做大做强企业,企业后续发展能力强,银行放贷的可能性才会提高。

(3)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首先,知识产权在形成之初,就去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明确权属,避免在申请质押融资时因权属不明而引发的潜在纠纷。其次,对已有知识产权要有效加强后续监管,降低知识产权本身自带风险,推动新技术的开发运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价值评估、信用评级和法律鉴定等可信度高的专门机构,针对评估过程、方法等生成一套统一的规范。广泛吸取相关领域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意见,保证操作流程和方法可以合理高效地对质押物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估。其次,培养一支专业评估队伍,建立评估责任制度并出台相应的惩处措施,对评估行为进行约束,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独立。

(2)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可构筑一条一站式服务链,将产权融资业务咨询、价值评估到登记处置等各环节都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再配合财政补贴和下放知识产权变更登记权限等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银、企的后顾之忧,减轻企业质押知识产权融资的负担。

(3)完善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中介服务体系

一是邀请各方利益代表人参与制定统一的准则规范,使评估、担保、保险等中介紧密配合,并与银行有效联系,在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增强各方对风险预防和管理的控制力。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可以以“股份+知识产权”、“质押+质押”、“多户联保”等组合的方式进行融资,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二是按照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内容和特点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为融资过程中的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使中介机构紧密配合,降低融资风险。

3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1)鼓励银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政府应引导银行积极参与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出台政策鼓励银行根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有针对性地推出多款适宜的金融组合产品,创新贷款形式,实现银企双赢的良性融资循环。

(2)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法律制度和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从根本上降低各方风险,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应尽快推动西南、西北地区相关政策的出台,缩小其在数量上和形式上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孙嘉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风险及其对策[J]中国市场,2014(2)

[2]华荷锋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9

一、煤炭企业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企业在实际的综治工作中面临着众多的发展问题,长期稳定的发展,煤炭企业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发展和经营模式,在新理念的冲击下,实际管理形式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转变,影响企业综治工作的开展效率。综治工作隶属于企业发展中的为主营业务,因此,部分煤炭企业的工作人员对于综治工作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依赖于传统的工作形式,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职员没有积极进行工作思维的创新和个人发展的定位,企业员工发展意识的淡薄导致不利于综治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化煤炭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管理人员作为煤炭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现阶段煤炭行业日渐激烈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在实际的综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可以引导企业职工学习先进的政治思想,防止职工出现消极的工作思想[1]。[通过人性化管理制度的设置和实施,及时解决企业员工的实际问题,职工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可以引导职工形成正确的工作观念,积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实现煤炭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煤炭企业综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的方法

(一)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能力和意识

专业的技术团队是煤炭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人员队伍,煤炭企业在进行实际的综合管理工作时,应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企业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致力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治理水平。如: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前,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培训,提高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同时,注重岗位职称考核,设置专门的从业标准,加强对企业政治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煤炭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员工自主的进行政治思想学习,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为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应积极进行管理工作形式的创新,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综合工作中的问题。如: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详细内容编写进煤炭企业的员工手册中,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员工手册中的具体内容,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2]。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结合

为实现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领导人员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争当领路人,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引导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充分结合。以先进的政治思想为引领,积极进行企业创新型管理,注重打造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团队,建立一岗双责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煤炭企业管理层面领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明确实际的综治工作目标,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工作合理的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之中,可以实现人力与物力的整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知识、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加强企业政治制度的完善,引导企业管理人员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和综合素养[3]。在具体的煤炭企业实践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充分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思想和生活需求,尊重其个人能力的发展,使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尊重和关心,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的遵循企业发展要求,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如:在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避免一味地说教,应注重于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不同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认识[4],对于存在困惑或不满情绪的职工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实?F问题的有效化解。同时,煤炭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状况和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科学性的工作内容,引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意识的明确,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为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

文化是煤炭企业发展的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从属部分,为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在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要注重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日常管理行为的规范化操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展示,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5],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落实,实现了煤炭企业经济体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双向发展,促进煤炭企业综合实力逐渐提升。如:企业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坚持公平公正的企业管理原则,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各项政治制度的合理化制定,依据员工的表现,建立专门的奖惩机制,对工作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奖励,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保持。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实现对煤炭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为的科学性约束,促进企业在行业发展中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司法保护;激励机制

总理于2004年6月在青岛考察时明确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总书记在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发出“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的号召。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还很需要提高。

一、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综述

(一)国外

亚历山大·i·波尔托拉克(alexander i. poltorak)博士和保罗·J·勒纳(paul J.Lerner)博士(2004)认为,企业应当高度重视研发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审计和搜集情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许可使用。Furman porter and Stern (2002)、Gans and Stern (2003)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论证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是创新绩效(以全球专利测量为例)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Lang (2001)认为,专利的管理能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1]。Josh Lerner研究发现,在对美国马萨诸塞州530家生产企业的研究显示,有40%的知识产权纠纷涉及拥有商业秘密的企业。

(二)国内

何敏(2002)提出,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和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管理的规范体系。张清奎(2010)认为,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 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和竞争的主要手段。冯晓青 (2005)认为,企业要综合、灵活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将知识产权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获取竞争优势。徐明华、包海波 (2003)认为,国内企业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知识产权制度的特点、发展趋势,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陈燕(2005)认为专利情报分析战略包括:企业现有专利技术分析和竞争情报分析两方面。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国家层面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立法不够完善

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是,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1)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滞后。近几年来,随着知识和信息生产量的增加、扩散速度的加快,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有的高新技术已经超出了原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所涵盖的范围。(2)法律规定的赔偿额较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我国商标法、著作权法中仅规定了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为五十万元,而没有规定法定赔偿的最低限额。我国专利法也仅规定法定赔偿最低限额一万元,将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规定为一百万元。因此,侵犯知识产权的成本比较低、获得的利益却很大是导致侵权行为多发的重要原因。(3)禁令、临时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强。(4)专利法规定的专利审批期限过长、专利费用过高,导致企业在专利申请中浅尝辄止。

2.行政执法力度不够

首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分散,缺乏协调和预警机制,不利于整合执法资源。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很多,除了专利、商标和版权的授权、注册和登记管理分别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和版权局集中管理外,还涉及的部门有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多头执法、有利益都管而没有利益都不管的情况,使得企业经营者无所适从。其次,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存在,在被侵权后造成维权困难。第三,知识产权执法手段严重不足,特别是行政执法经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行政执法机关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只能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没有其他诸如暂扣、查封、没收侵权产品等执法手段,无法对侵权者实行毁灭性的打击,挫伤了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的积极性。第四,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有限。

3.司法保护不力

实践中,专利侵权案件和技术秘密侵权案件多数都是原告败诉,某法院知识产权庭的一位法官说他审理的技术秘密侵权案件原告几乎没有胜诉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举证难、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合理和法官的专业水平不高。国内也有不少企业认为打官司费用高、时间长、赔偿金额低,明明知道专利权被侵犯也不愿意打官司,甚至有些企业因为得不到应有保护,不愿意申请专利[2] 。目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还远不能对犯罪分子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现象十分严重。在对知识产权犯罪的认定上,公、检、法部门存在较多歧义,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此外,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立案的门槛太高,刑罚震慑力不够,甚至还存在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等放纵犯罪的问题。

(二)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科研体制的影响,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重视和科技评奖,而不重视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保护知识产权观念淡薄还表现在,企业不仅不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重视别人的知识产权,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知识产权侵权现象[3]。知识产权观念淡薄已经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对知识产权信息利用不够

世界上每年有百万项专利技术公布,对创新是个难得的信息宝库。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专利文献中包含了世界上95%的研发成果,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专利情报,不仅可以缩短60%的研发时间,还可以节省40%的研发经费[4]。然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对专利文献利用得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科技人员在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前,由于没有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导致重复研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3.缺乏有效调动发明人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虽然大多数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激励机制, 而且能够依照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给予发明人奖励, 但奖励的落实程度不够, 部分企业仍习惯于单一的科技奖励制度, 发明人的报酬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及收益关系不大, 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与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无关, 这就大大降低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5]。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原因

制度缺陷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面存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国家在法律、政策方面没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取得的收益,导致企业缺少积极性。

(二)企业层面的原因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知识产权管理战略。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863”计划仅 20%的成果申请了专利,多数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有些成果是国外还没有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拱手让人[6]。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受到企业极大重视,被视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较短,通晓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的人员缺乏,导致部分企业认识不到知识产权管理产生的收益。

四、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要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快知识产权立法进程,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实施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则要依靠企业自身努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全过程。

(一)国家层面的对策

1.完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1)根据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产权竞争趋势,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2)针对高新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简化专利审批程序,便于发明创造人的技术创新成果及时得到保护。(3)完善知识产权诉讼法律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发明专利侵权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禁令制度等有关程序立法方面的问题,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4)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的行政程序规范,形成比较系统的行政程序规范体系。(5)完善商业秘密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过于简单,行政规章和司法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必须进一步完善商业秘密法律制度。

2.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

首先,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的建设。知识产权案件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多,执法和司法工作难度较大,应当增加执法和司法人员数量;加强对执法和司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快速反映机制,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咨询委员会,对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咨询及快速协调处理服务,依法公正、高效地调处知识产权纠纷。第三,强化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首先,应当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各高等院校应在大学本科阶段全面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并将知识产权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层面,应建立知识产权法律硕士与知识产权mBa模式培养知识产权中高端专门人才。其次,优化现有教育资源,积极选派高层次科技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培训深造。第三,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形成人才积聚效应。

4.加大对信息设施的投入,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

政府应当加强对国内外各种知识产权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构建不同专业和领域的知识产权信息库,采用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密切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技术评估预测体系和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并建立起相应的专家咨询系统,为企业搭建好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公共资源服务。

(二)企业层面的对策

1.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要加强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有针对性的对企业领导层和员工进行知识产权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特别是提高领导层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企业发展壮大息息相关。

2.完善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

为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发明创造,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实行对员工发明的终生多次奖励和累积计分制奖励的激励机制。除了对完成发明创造的员工一次性颁发奖金外,还要对发明人按照完成发明创造的数量、质量、是否申请专利、实施情况给予计分,每年累加,企业按照发明人积累分数多少每年颁发科技发明奖,直至员工离开企业,如果员工工作到退休并不再到其他企业任职,则可以终生领取该奖金。

3.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工作

知识产权信息贯穿知识产权创造的全过程,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企业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产业和本行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市场变化趋势,弄清对手技术发展动向,提高科技创新起点和层次[7],也可以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体系。

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协调运作

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非常重要,从投入研发到成果问世,甚至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都有赖于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研发部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不仅有利于对研究成果的及时保护,而且通过管理知识产权部门对知识产权文献等情报的分析,可以指导研发部门的工作。市场营销部门应及时将产品的市场状况、产品的销售情况、产品的侵权和被侵权情况反馈给研发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便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知识产权战略,指导研发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综述[J]. 经济经纬, 2006(6): 81.

[2]王一.科学技术与专利法律保护[J]. 甘肃科技, 2005(5):183.

[3]于金葵.专利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运用[J]. 特区经济, 2006(8): 321.

[4]张帆,陈彬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时代金融, 2006(7).

[5]李颖.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8(9): 99.

[6]宋亚非.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分析及其启示[J]. 财经问题研究, 2008(7): 100-101.

[7]魏蕊.日本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工作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