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十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十篇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3:43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1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独立学院;课程建设

20世纪末诞生的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培养了大量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独立学院学生的自律性相对比较差,上网的时间会比较多,而且自主意识较弱,容易受到一些言论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已经影响到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引起独立学院的足够重视。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出自英文“medialiteracy”,1992年,美国媒体(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作出以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尽管国内外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的认知、选择、使用能力,是运用媒介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提高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并学会熟练运用大众传媒,从而达到方便生活、发展自身的目的。为提高媒介素养而开展的教育称为媒介素养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媒介通识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掌握新闻学、传播学等基本知识入手,使得大学生对各种媒介手段的属性、特点有基本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综合分辨能力。

2、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随着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不仅仅会接受信息,还要进行信息传播。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人人、QQ等网络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信息。这就要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传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否则了虚假消息,传播了不良信息,有可能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还可能会触犯法律。虽然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媒介管理的法律,但是在《宪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有不少相关的规定。在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独立学院对学生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大学生做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政治上要对国内外各种媒介信息有清醒的认识,具有政治敏感性,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他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党性原则等,才能减少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我国独立学院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除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部分课程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其他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几乎是空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专业知识指导和专门训练。因此,对于办学时间短、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缺乏的独立学院来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一)独立学院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知识缺乏。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还很初浅,认识也很片面,在面对媒介信息时,往往缺乏分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例如,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利用媒介的能力也比较低,个别学生只是为了娱乐,不能够利用媒介进行研究学习、开发创新;对于媒介信息,大多数人不愿意辨别和分析,进行深入的思考,而是盲目相信甚至传播虚假信息;对媒介道德规范认识不全,甚至对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比较模糊。因此,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可谓是迫在眉睫,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急需培养和提高。

2、独立学院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独立学院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目前大学中一般只开设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针对广播新闻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才开设媒介素养必修课。开设的媒体技术类课程如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只是强调技术的学习,并没有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虽然目前部分独立学院已经开设了一些伪媒介素养类课程,但是仍然处于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初级阶段,没有设置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只是依附于其他课程而开设。

媒介素养类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多样化,计算机、管理学、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教师似乎都可以担任大学媒介素养类课程的任课教师。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没有参加过有关媒介素养的专业培训。课程内容也大都比较随意,一般会以学生是否感兴趣或是教师认为是否重要等为根据来选择授课的内容。

3、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体实践锻炼。

近年来,多数大学生对于媒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和理论层面,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体实践,就算是参与也不是很深入,没有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操作技能较差,导致对媒介素养认识不足,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为学生提供媒体实践锻炼的机会,课程设置也大多是理论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很少。

(二)独立学院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国家层面上,目前还没有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明确的学科建设规划和教育指南,也没有相关教育部门对独立学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明确的鼓励和倡导。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所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缓慢。

2、在学校层面上,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没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除了个别学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率先呼吁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其他学校似乎对此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参与。

3、在大学生层面上,大多数学生对媒介素养认识不足,缺少主动学习、积极实践的意识。个别学校即使是开设了媒介素养的相关选修课,学生也不愿意上课。总体而言,大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其媒介素养处于自发和被动状态,具有盲目性、浅层次的特点。

三、独立学院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对象特点分析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具有一定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律性相对较差、理论知识相对缺乏;

2、处于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很强,愿意去尝试、去实践,希望发展自我、提高能力的阶段;

3、有个性,思维活跃,年轻而有朝气,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4、生活中接触媒介非常频繁,甚至部分学生还对新媒介产生了依赖。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独立学院学生年轻有活力,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是与新媒介互动最多的群体,也是受媒介影响最大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很有必要。

(二)课程目标制定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从制定一门公共必修课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来制定媒介素养的课程目标,应该是:

首先,正确认识媒介的功能和特性,使学生能够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避免盲从媒介信息,减少不良媒介信息的影响。

其次,掌握使用媒介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并通过媒介发展自我、便利生活。

最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和思辨意识,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和社会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课程内容设置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笔者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以及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媒介素养的含义以及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并使他们了解目前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使得大学生能够对这种教育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思想认识,产生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堂内容应包括大众传播学、媒体识读、网络文化学等,使学生能够熟知传播媒介基本术语,能完整、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等。

2.思考媒介信息产生的目的,并学习辩证地理解和批判媒介信息。

所有的媒介都是被人们有目的的创造的,具有自身的规则和意识形态。但是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社会地位、年龄等不同,对同一媒介信息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当代大学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时,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课堂内容中设置网络舆情,对关注度高的、时事政治、最新网络报道等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接受、传播信息,传递正能量。

3.掌握媒介的制作技巧并会熟练使用五种或五种以上媒介制作工具(ppt、word、音频、blog等)

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观念的培养,还要使得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媒介制作技巧,了解和学会媒介的制作过程是媒介素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课堂内容应包括媒介与生活、媒介营销与策划、科技传播、数字媒介技术与应用、微视频策划与制作等知识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媒介获取、分析、评价、传播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手段

目前在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即使有实践环节,也不能满足需求。根据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可以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以及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可以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进而培养大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其次,带领学生平等的、民主的参与到媒介主题讨论活动中,可以学生与老师展开讨论,也可以学生之间分组讨论,在争论中学会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再次,组织开展情景剧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对热点事件模拟再现,引起学生对热点事件的特别关注和深入思考,以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对网络传言的真实性进行求证、论证,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去传媒机构如出版社、报社、电视台等实习,让学生按照专业化流程采集、编辑和传播信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五)课程评价系统设计

目前独立学院媒介素养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出勤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只有少数学校以论文或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考核办法,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老套的问题。要改变以往仅仅以书面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应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大学生在此类课堂中的参与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注意客观题目与主观题目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相结合,最终以研究报告或论文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深度普及,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缓慢。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与媒介机构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共同营造一种“新媒体教育环境”,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个性化、合作化和快捷化。(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媒介素养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当今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业已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受众具备一定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等学校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技能方面,而且体现在全面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道德观,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欲强、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知识群体,接触和使用媒介非常频繁,然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在日常接触媒介的经验中通过直觉感悟自发地形成了浅层次、低水平的媒介素养;二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侧重在媒介的技术层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整体还是处于低层次和低水平阶段,大学生们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未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大学生涯虽然只有四年时间,却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多元文化的诱惑,难免把握不住自我。当今一些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所传播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倡导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误导了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各类网络文化容易使得大学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专门化、系统化的媒介课程的学习,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培养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有利于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高校文化层次和品味。

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改变他们行为上的媚俗性、功利性,帮助大学生追求行为文化的“雅”,直接提升大学文化层次和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高校的人文精神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追求真知的求索精神、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富于理性和思辨的批判精神等。媒介素养教育在建设高校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供高校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提升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水准,帮助大学生追求永恒的道德精神;塑造和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

三、构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完全社会化、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又是一项社会的战略工程。具体来说,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内容。

(一)理论教育。

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大学生了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作用以及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认识到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区别,理解隐藏在媒介信息之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媒介理论教育目标应该是帮助大学生初步建立关于媒介的思想,构建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培养分析、解读信息能力。

理论课程教学首先要改革高校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增加媒介素养类课程。高校的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修和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的任意一门课程,是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媒介素养课程可在任意选修课中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建构自己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以具体媒介对象为课程方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导向,由此可以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如设置时事解读、时事大讲堂、影视作品赏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体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

其次,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课堂讨论,请学生寻找并讨论报道的内容、主题、报道方式和手法各存在哪些差异,分析导致差异形成的原因,从差异中得出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以及分析倾向形成的原因。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力、赏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讲解案例、欣赏媒介产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介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最后,高校可以尝试在非媒体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写作学或者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不同风格的报刊,分析不同的报刊与文章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区分客观陈述与表达意见的不同手法;此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诚然,这样的教学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普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请媒体的专家或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老师利用假期时间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或开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应书单方便教师自学。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实践教育,即注重大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增强校园媒体与学生接触频率与互动性。我国高校一般都拥有具备一定设施的校园媒体系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校园网,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还设置有校园电视台和用于录制校园节目的演播室。然而不少高校媒体在媒介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上往往只对少数学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记者、播音员)开放,广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校园媒介产品,他们和校园媒介之间是比较疏远和陌生的,缺少直观的感受,以至于在讲授媒介理论课程的时候,学生普遍对媒体的内部运作机制很难理解。因此,校园媒体可以定期、定量地开放给学生参观,让学生了解媒介产品的制作过程与传播过程,同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校园媒体作为媒介素养理论课程的实训室,允许学生参与到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媒介活动的感性认识。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3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开展,可能来自不同的原因和动力。但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媒介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大量时间,并且这种趋势随着卫星广播等新传播技术的出现有增无减。世界上关于媒介素养最早的研究起源于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合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当其他国家纷纷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文化的卫道士来研究与推广时,美国尚沉浸在文化帝国主义的乐园中。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

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兴起

作为全世界头号传媒内容输出大国,美国这片土地并没有成为最早产生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土壤。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电视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教育学者和家长们普遍发现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出他们的控制,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才被学者提出。至此,电视普及所造成的普遍忧虑促使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兴起。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主要力量是各地先后成立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与社团。由于宗教背景、政治气候以及独特的教育体制,“媒介素养”在美国始终是一个多元的、未完全达成共识的概念。而由于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以及教育体制的独特性,在美国设置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难度极大,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形式活泼多样,同时也参差不齐。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才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且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1992年,美国首届“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一种获取、分析、评估和以多种形式传播讯息的能力”,与会学者还对媒介素养的根本目标、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的因素以及理解原则达成共识,这也是迄今为止在美国被引用最多的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2003年,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界定。媒介素养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21世纪的一种教育取向,它为获得、分析、评价和创作各种形态的讯息提供一个框架,媒介素养为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提供一种理解,也为民主社会中的公民提供其所必须的质询和自我表达的根本技能。[1]媒介素养中心同时定义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关键问题和五个核心概念,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和接受。内容如表1所示。

二、美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儿童或者说是青少年,由于不够成熟,缺乏经验,相比成年人而言,其认知、情感以及道德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无一例外地将儿童或者是青少年作为媒介教育的主要对象。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落后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但是在美国的中小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得独具特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进课程教育中。美国对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普遍采用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进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1999年,美国50个州中已有48个州颁布了与媒介素养有关的课程指导准则,比1998年11月之前增加了36个州,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比如得克萨斯州在1999年明确提出将“观念和展示”与“听说读写”一同列为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美国中部地区教育实验室在2001年也将“观念和制造媒介”列入了21世纪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根据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罗伯特·库比和弗兰克·贝克从1999年起对美国K—12[K—12,指的是在美国的公立教育中,从幼儿园的高年级(5—6岁)到高中毕业前的12年级(17—18岁)]教育领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状况的调查统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多融合在语言艺术与传播艺术课程、社会性质的研究课程、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美术与表演艺术课程当中,其中英语课程标准中都包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即解构信息和建构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媒体信息,能够读懂媒体文本,明确媒体的操作实践、流程、机构以及影响的具体构建,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人,而非单纯地对媒介信息进行抗拒。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媒介素养中心提出了针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四部曲”。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认知环节、分析环节、沉思环节、行动环节四个步骤来完成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认知环节即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有效储存这些信息。分析环节即教给学生利用五大核心概念和五大关键问题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技巧来达到更好地理解传媒的目的。譬如传媒讯息是如何生产的?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沉思环节即在接触传媒信息的时候要学会思考传媒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什么,隐去了什么。譬如看到一则汽车广告——空旷的马路、蔚蓝的天空、疾驰的汽车,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或者质疑:在这些显性的形象背后,广告隐去了哪些形象?为什么隐去?为了谁的利益?最后一个行动环节则是教给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传媒生活,譬如交给学生如何制作传媒产品,并让学生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鉴别,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学会运用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等。[2]

(三)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各地州政府和教育学者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早在1933年,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就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中学毕业的必修课;2002年,宾夕法尼亚州明确规定:“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通过认证院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并通过两小时的关于传播学方面的实践考试。”

在美国,针对教师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形式多样,一方面,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研讨会和工作坊为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其中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先驱力量——1989年由伊丽莎白·托曼创立的美国媒介素养中心,为教师提供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在创立之初就坚信“教育启力”的理论,力求将传媒素养理论的成果转化为可供教师、青年领导人、家长和儿童监护人使用的教育咨询的工具。1997年,媒介素养中心与电视先驱诺曼·费尔顿共同合作开设了一个短期培训课程,这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领域树立了榜样地位。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些大学开始为教师设置专门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培训和发展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就提供有供教师讨论关于电影和视觉技术问题的工作坊。[3]

另一方面,在大学中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位项目,供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进修学习,是美国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在美国,第一个为媒介教育设置硕士学位的大学是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在密苏里的韦伯斯特大学传播学院,也设立有媒介素养的本科和硕士学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各地的师资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州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对于全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四)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加拿大相比,美国教育学者认为,影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地理原因。[1]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媒介素养教育在地方的、省级的和全国层面上的努力主要也是由教师们所发起和引导的,但是他们与教育机构的官员和学者却保持着密切的接触。而在美国,50个州有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主管机构,每个州又有上百个地方校董事会,这使得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者们相互隔绝,要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显然很难。同时,美国主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倡导组织,大多是民间自发的非营利性机构,处于“教育体制之外”,由于这些机构的参与,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变得更加复杂化。

三、对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一)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所谓“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把传统科目里可以与媒介素养教育契合的知识点找出来,在教授传统科目的时候也教给学生一些媒介素养的知识。[4]

现阶段在我国,媒介素养的课程尚未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只能以一种与传统学科相融合的形式出现在校园中。作者认为,目前在中小学的课程教育中,可以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以教材知识为主、媒介素养理念为辅,变传统的重传授轻参与为传授和参与并重,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方面,国内一些教育实践者已经实施了行之有效的融入式教育。如有些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课中《flash中图层的使用》一课,改变为《当个小导演——flas制作》的实验课,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学会flash中图层的使用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运用所给素材制作简单的flas来感受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媒介传达的信息。[5]

(二)培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我们在肯定美国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由于美国缺乏全国性的文化组织和教育机构以推进媒介教育,美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十分薄弱,质量也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由以前的媒介从业者或是缺乏专业技能或没有从业经验的教师讲授,这样难免会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缺乏专业的媒介素养培训和实践被教师认为是影响普遍和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障碍。[1]几所学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在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同样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难题。因此,在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是要培训出一批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三)政府介入与学校联合。美国州政府控制而非联邦政府控制的教育体制使得美国缺乏统一的媒介教育标准,民间组织标准很难取代国家行为。由于课程体系的差异,各地区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媒介素养教育处于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与美国独特的教育体制不同,我国的教育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因此,在我国建立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难度不大。只有建立由政府主导、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形成统一认知和引导、全国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才能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正规化的发展。

四、结语

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和方法,是摆在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刘艳梅,秦学智.传媒素养教育:美国传媒素养中心的经验[a].彭少健,王天德.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3]耿益群.媒介素养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4]卢晗冀.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实践研究[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5]刘晓烨.信息技术课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实验研究[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4

[论文摘要]:文章从媒介素养的深刻含义、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沿革现状及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等方面,阐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形形色色媒介信息所包围,信息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学生对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介的使用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当代人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介素养;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指出了新的思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

今天的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的视、听、读、写、说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实践的国际考察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下,学校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省份;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目前,加拿大各省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语言课的一部分。1995年,英国教育部修订的国家课程框架要求2000年以后的英语教学必须增加动感图像文本的学习内容。目前,美国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均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我国港台地区及印度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研究尤其缺乏。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是信息时代世界母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站在国际教育的视角上,我们会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

三、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

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参考,但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保守观望甚至拒绝的理由。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5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远程教育平台

在大众传媒日益普及与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少年不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也从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介中学量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并在媒介的影响下,逐步建立了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但青少年在媒介选择的自觉性、媒介内容的辨识能力与反思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闻界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轻视媒介素养教育和缺乏专业人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因此,具体规划、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1997年,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系统论述了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也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此外,近几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和组织投入到媒介素养研究和倡导中来。

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当属台湾和香港。“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引入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①“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术理论的建立,对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贡献,本土与在地的教学实验,民间力量的整合等方面,皆超越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甚多。”②“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时开始推动媒介素养教育,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推进以政府公共部门、电视机构、民间团体与各级学校合作,借着充裕的优质教育基金推动课程、教材与国际的交流和互动。”③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政策、各界关注程度的问题。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受关注度低,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经费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2、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为了清楚地了解陕西省以及西部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曾经走访和调研了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铜川、延安、宁夏同心、青海等地的部分媒体、学校以及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的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轻视媒介素养教育和缺乏专业人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使得西部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实施方面的问题。“尽管学界一再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可几年过去了,媒介素养教育仍未纳入教学体系中。缺乏系统教育规划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④当前,媒介素养教育仅在国内部分高校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得到了实验性推广,但是相对于我国飞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我国高等院校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教育形式不能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而作为学习和研究媒介素养的主要对象――新闻专业人才来讲,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

针对上述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有效整合新闻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相关资源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媒介素养发展”和“服务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尝试构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形成媒介素养教育人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与混合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共存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内建“专业课、技能课学习平台”、外建“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并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内部的人才培养与外部的媒体实践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相互沟通的有机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在培养模式中,我们采用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以及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讨论交流,必须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包括资源平台和交互平台。资源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资源,而且媒介素养教育学习者、实践者以及在职人员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上可以建立个人资源库,不同的个人资源库之间、个人资源库与公共教育资源库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交互平台的建设为在校学生与教育实践者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该培养模式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对这些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一)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

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即建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网站。网站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网站”采用B/S结构,即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一个三层应用系统,使得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分布式管理。灵活的系统体系结构,以及对internet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系统具有高可用性、可伸缩性和易扩展性。

网站主要涵盖媒介视野、理论研究、资料书籍、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相关组织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又相应地分为若干个栏目。网站尽量整合全国所有媒介素养的优质资源,密切关注研究动态。鼓励学生针对媒介素养教育推广和普及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中存在的媒介现象等,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促进学生研究学习,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二)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设置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媒介素养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作为特殊的人才――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我们既要考虑到它的专业特色,又要兼顾师范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所以根据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如下:1―2年级通识类课程;3年级专业基础课程;3―4年级专业素养和技能课程;4年级学科教学论课程,最终形成“2+2模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如图3),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做了详细安排(如表1)。

(三)“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的构建

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构建了“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也能够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供一定的帮助。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媒体技能”实习、教育实习与日常社会实践(专业见习)相结合的“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建设规划研究(如图4)。

教育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奔赴不同的地方,可能是高校或中小学,或者直接安排到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与相关传媒的机构。无论在任何机构实习,都包括三个实习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见习,此阶段主要是观察、记录和反思。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媒介的应用和特性,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媒体适用的场合等细节问题。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即学生应用媒体的阶段。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媒体,并且“了解自己对媒介的需要,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服务自我,把学生训练成为一名理性的媒体使用者”⑤。第三阶段是专业教育实习,即把媒介素养专业知识与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把自己所具有的媒介素养运用到教学当中,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和熏陶中小学生”⑥,或者直接把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学生。

媒介素养实践基地不仅仅是为在校的学习者建立的,也为教育实践者或媒介素养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培训,使在职人员能够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促进媒介素养的快速发展。

此培养模式打破以往传统培养模式,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培养方式上,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现面对面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实现一线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我们所研究的培养方式能够克服学习者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媒介素养教育需求相互脱节的矛盾。

在培养模式的预期实施上,主要由新闻系和教育技术系两个专业教师联合负责,打破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之间所谓的壁垒。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实现教育技术资源与新闻传播资源共享,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知识底蕴。

结语

如今我国的传媒事业发展迅猛,但是相对于传媒事业,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方面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培训机构都没有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设计了一种系统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模型。其实,媒介素养教育不只是培养模式的问题,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2009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西部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K011】

参考文献

①柳梅,《海峡两岸媒介素养教育之比较与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121-124

②台湾“教育部”(2002).《媒介素养教育白皮书》[DB/oL]homepage.ntu.edu.tw/~floratien/gen_whitepaper.files/mediaequipment.pdf.

③徐永贵、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2):74-77

④周治平,《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编辑》,2009(5):85-89

⑤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2009)(1):66-70

⑥秦莹,《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6

1.1当前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表现在:第一,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清。例如,一些教师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或“技术素养”等同。第二,受制于客观条件或是传统教学方法,制作、使用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式单一、经验欠缺。第三,解构媒介信息与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足。第四,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不强或方式不当。联系背景分析,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仅有不足20年的时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因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整体上还未能与时代步伐相协调。具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其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均未能接受到较为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内容框架中也未明确涵盖“媒介素养教育”;我国高校师范生一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影视鉴赏等课程提升一些媒介素养,但仍缺乏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全面的了解。由此,不难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这一现实问题。中小学教师是处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只有通过他们的智慧才会在实践中生根开花,而他们的实践反过来又会促进相关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正式的、具有结构体系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就更需要现阶段各学科的中小学教师拓展能力以协力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责任。例如,运用媒介为课堂教学增添亮点,理解媒介并将媒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等。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2当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许会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压力,因而其自主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本身有限;加之以家长与教师的影响、监督,导致其所了解的媒介信息的内容看似也是可控的。因此,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可“让位”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但在媒介化社会,教育几乎不可能逃离“媒介”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还是从近些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因“媒介问题”而犯罪的案例来看,对这一群体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当一些不良信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时,以往教师的做法多是在“学生”与“媒介”之间竖起一面冰冷的墙壁以起到“隔离”“、抵制”“、保护”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为媒介化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才能理解媒介的形式与内容,才能自觉、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沉溺其中,也才能成为创造性思考与传播的新力量。当今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体现为适应并超越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所束缚。个体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扎实推进。而推进的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极为迫切。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路径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准备与启动阶段。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英国有专门从事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职前培训虽显不足,但是“在职培训的形式多样,比如由媒介素养考试委员会或英语与媒介中心提供的为期一日的工作坊,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英国电影研究院提供的课时较长的课程班或硕士课程。”美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自学”和“教育培训”两种。即便是“教师自学”,政府与社会媒体机构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教师培训”则已形成了规模与体系,培训课程丰富且针对性强,培训机构专业化———“以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为例,它是一个教育组织,设有专业的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公众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一体化,研究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合理借鉴国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构建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推行路径。

2.1政府———引导者

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应体现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为推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应在对其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明确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以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同时,建立适当机制,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与教师行业准入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关联。政府的引导作用还应体现为提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框架,具体涉及: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培训机制、评价体系等。

2.2高校———指导者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深入的教育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更需要获得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高校发挥指导作用,即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与教材编写、进行课程评估、走入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各方共同承担起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此外,高校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突出师范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并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因为在学科间融合、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背景下,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均可能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预备力量。

2.3社会专门机构———协助者

联系国外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来看,社会中的媒介机构与专门成立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例如,加拿大媒介教育协会、艾伯塔媒介认知协会等,均可成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协助力量。当前中小学教师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但如果缺乏传播的技能与从媒介生活中提炼教育素材的能力,就仍难以保证所进行的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而社会媒介机构的介入与媒介素养培训机构的建立,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实际的媒介教育素材的同时,也会向其传递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视角,从而避免媒介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2.4中小学学校———统筹者

中小学学校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得以体现的园地。中小学学校应立足客观实际,开发“双向”媒介素养校本课程资源———面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面向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前一课程的实施是后一课程实施的保障,后一课程的实施是对前一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两者相互促进,以教促学,以学评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校还应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社会相关组织单位等的合作,例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会等,丰富校内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2.5中小学教师———主体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至为关键的是中小学教师自身转变观念、积极行动。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整体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待深化,在此现实背景下,更需要中小学教师先行树立媒介素养学习与教育意识,努力实践:首先,自觉将自我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提高自学力与反思力,努力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不断生成教育艺术———适当运用媒介技术打造新课堂,伴以媒介思维启迪新智慧;其次,发掘媒介素养知识与学科知识间的相关性,积极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巧妙“融合”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

三、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7

一、课堂教学平台建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集中、最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样需要依靠教师通过课堂集中传授有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然而对于一般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对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大力加强这一平台的建设。1.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这需要以学校教务部门为主导,各教学院系为主体,把媒介素养教育明确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完善课程设置体系。笔者认为媒介素养作为当代公民应有的重要素养,应与公民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以一门公共必修课的方式納入大学课程设置体系,至少也应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长期开设。除此之外,还应做好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公共必修课程的对接,并辅以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等相关选修课群,从而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课堂这一教学平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关键和重点。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部分开设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可以由专业教师承担全校性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外,某些院校都缺乏相应的师资储备。一般地方性本科院校尤其如此。因而一些院校只能由相近专业的教师以副业的形式勉强承担。更有一些院校则干脆漠视,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对此,各高校应予以充分重视,增加投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依靠引进和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3.课程教学规划与管理对于课堂这一媒介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课程设置是前提,师资建设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才是其最终落脚点。因而抓课程教学的规划与管理,应成为主要着力点,这就涉及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选择、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问题。当然,各学校因层次不同,条件不同,目标不同,以及课程设置方式不同,媒介素养教育要如何开展,讲些什么,怎么讲,教材是选用还是编写等都不能一概而论。但笔者认为,有几条是很基本的:

(1)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精心设计,争取效益最大化;

(2)要融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为一炉。知识教育是基础,能力教育是重点,素质教育是目标。努力使学生对媒介造就的拟态环境拥有理性精神和分析、评判及适应能力;

(3)要加强案例教学。这是能很好地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炉的教学方式。如追踪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加以综合分析,让学生把握其差异,分析差异背后的蕴涵,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从而形成理性精神,提高信息解读与利用能力;

(4)质量监控不要只注目于课堂,而应涵盖大纲制定、教材选用、课堂组织、课程考核等的全程质量。

二、群体动力平台建设

群体动力理论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把物理学的磁场概念引入心理学中,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要测量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依慕、权威、利群、合作、竞争、共生等关系,进而形成了包括凝聚力、驱动力和耗散力等要素构成的群体动力系统,它们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群体的发展。这一理论是旨在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寻找对群体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这一理论对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探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时不应忽视的。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群体归属的需要。年轻人尤其重视群体生存,渴望被注目、被认同。因而通过群体活动相互影响,是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加强这一平台的建设,笔者认为至少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班级、社团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会自发地产生对媒介信息的关注、分享、讨论、评判、争锋及如何使用媒介的教与学等。这种自发的媒介认识、媒介解读、媒介利用对培育学生的媒介素养自然有其价值和意义,但存在随意性强、效率低下及容易误读、偏向等局限性。如某一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从网络中搜罗出大量或反动信息与同学分享,引发群体兴趣,产生错误认知等对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的就是负能量。对于这种群体动力的存在,我们应主动加以引导与利用,使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解读、利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随机性的浅尝即止走向系统深入,并依靠指导和群体压力使偏向得到自纠。为此应做到:

(1)除班集体等自然形成的团体外应组织起一些专门社团,并指导开展有益媒介素养提高的相关活动,如媒介知识抢答、媒介信息制作等竞赛活动;

(2)有意识地结合实际设置议程,引导解读媒体;

(3)着意培养舆论领袖,激活群体动力效应。

2.加强学工队伍建设

在课堂之外,高校一般是以学生处、团委为主导,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工作不仅要有依靠规章制度的硬性管理工作,更应有通过思想、文化引导的软性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队伍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学生群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因而也应是媒介素养教育群体动力平台的主要建设者、维护者。然而在一般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因为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学工队伍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明确目标和自觉意识,加上因工作惯性而往往对此忽视。另一方面,学工队伍因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现实原因,无法很好地履行媒介素养教育责任。为此应通过业务培训、学习交流、人员调整等多途径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从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群体动力平台建设。

三、实践应用平台建设

媒介实践狭义地说是指运用媒介制作传播信息的活动,在媒介素养的三个基本构成———媒介认识、媒介解读和媒介利用中主要是作用于媒介利用,主要培养的是媒介设备使用能力和媒介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能力。但其实不然,它是对媒介素养的全面培育。在媒介使用时首先要涉及对媒介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设备、传播途径、传播范围、传播功能、效应乃至传播规范、要求等的认识。在信息制作中会涉及传播目的确定,内容、形式的选择,传播技巧的安排,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的配合,等等,这都无疑有助于我们提高批判解读媒体信息的能力。如头版头条除了信息本身的内容外,还包含媒体乃至社会对它的重视与强调,等等。正是由于媒介实践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就成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加强媒介实践平台的建设也成了构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平台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进一步完善校园媒体。与一些名牌院校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社会媒体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参与程度高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媒介实践的平台主要是依靠校园媒介。高校校园媒介一般包括校报、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对这一构成体系可作进一步完善,如报刊方面除校报外可支持办院报、班报、社团报,在校园网方面可以增加班级、社团子网站,可增加学生贴吧、论坛。

(2)提高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参与程度。在校园媒体信息的采、写、编、评、制作、播报等方面尽可能地向学生开放,丰富学生的媒体实践经验。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8

1999年起,加拿大各省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课程改革,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进入课堂。媒介素养教育在欧美国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它们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探索出了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的教育系统。而大陆政府部门还未成立专门组织来主管媒介素养教育,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媒介素养小组。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特色对比

“媒介素养”概念在面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时,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理念与模式。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认为,媒介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介方法,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与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英国的媒介教育则强调公民对媒介整体的理解。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多是基于对国外著作翻译,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读有综合之感,既包含了对大众媒介信息的使用,也涵盖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国内学者基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使正确理解、积极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对比

选择与使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或模式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英国的媒介教育专家莱恩•马斯特曼(Lenmasterman)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牵涉整体的教学过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着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学生与父母、媒介从业者及教师的双边关系。国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独立学科或者将其渗透到其它学科中;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二个学校,“整合学生与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联合模式,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独立学科与渗透其它学科和社会家庭相辅助的教学模式;再者,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因此不论是英国还是中国香港都提出了社会教育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环境以及利用媒介来表达心声。而目前在国内,既没有规定将其纳入学科课程,也没有多少社会团体或机构与学校联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者探讨后提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其实基本上与英国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对比

1989年英国教育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到1997年,有将近2/3的学校开设进阶式媒介研究课程。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非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独立课程,其开发推广工作也主要由个别教师或民间组织来完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不直接干预。台湾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起步大约与香港同时,“媒介素养”相关科目目前在政大、台大、世新等校开设,属选修科目。在国内,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2004年9月在媒介与设计学院开设“传媒素养”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虽然相关课程已相继在一些高校开展,部分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相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但总体而言,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9

关键词:媒介素养;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在媒体信息的笼罩下,已经形成“地球村”。人们习惯于在媒介中寻找、搜索、验证各种信息。新闻媒介传播信息,传播知识和文明,进行舆论引导,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媒介在传播信息中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匮乏和信息侵略,这些信息都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媒介素养的界定

媒介素养是舶来品,最早由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旨在通过开展对公众尤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对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进行清楚的判断,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在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参与社会发展。

二、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媒介认知、媒介意识、媒介能力、媒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科学媒介素养的实践过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认知和鉴别能力。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将被动变为主动批判接受,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能在信息的“洪水”中进行理性选择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第一,可以对信息进行批判式解读。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第二,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从而对媒介形成全面的认识。第三,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媒介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如信息污染和信息暴力和信息侵略现象,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和批判能力,保护和传承本土主流文化,以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亚文化进行有力的搏击。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大学生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内容。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

许多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因此,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势在必行,并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讲授模式、大力培养师资等,切实提高大学生选择、分析、判断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在《现代传播》第一期所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从这以后,一些零散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与媒介教育有关的活动开展起来。

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课程中,也可以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的公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二)借助各种校园媒介,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社团、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面参与到网站的信息传播中去,做信息的把关人,做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实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加强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努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大力宣传媒介素养的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网络道德的辩论、举办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网站设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判断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师资队伍缺乏,因此要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多层次、多渠道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专业教育的局限中挣脱出来,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体制,构建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第一,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高校教师接触并接受新媒体环境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熟练运用大众媒介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篇10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培养人们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能有效利用媒介信息为其提供服务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培养人们三个方面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当前在我国除北京、上海等少数高校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外,国内其他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寥寥无几。山东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通选课,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为山东省内高校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做出了有益尝试。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媒介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的实践更多地集中在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中。

首先,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目的不明确,内容不系统,形式单一化。目前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仅仅局限于表面,虽然有校园媒体、报纸杂志等,但主要目的是了解信息、丰富知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肤浅、零碎,形式单一。

其次,地方高校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保障机制。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对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相关的制度及计划;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未体现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各班级的活动计划中更难以体现。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在了解社会、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大众传媒依赖度较高,在地方高校中,许多大学生媒介行为出现偏差,如依赖媒介,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低级庸俗片等,主要是媒介素养缺失所致,究其原因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

因此,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当前实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合理的评估,并不断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构建

要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首先要分析构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前,就国内高校而言,真正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教学体系的很少。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作了一些探索,上海交通大学把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计为四大单元:一是传媒素养的内涵、作用及其与个人的关系;二是当代受众对大众传媒应有的认识;三是大众传媒信息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四是大众传媒的变革与发展趋势。也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作用以及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二是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三是媒介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四是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煤介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从已有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构成关注的重点在于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的认知和实践教育,从而培养出分析媒介和认识媒介的能力。具体的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构成。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构成

1.认知教育

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媒介,媒介的功能是什么,大众传播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是什么;了解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以及它们是如何控制媒介声音的传递;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尤其是新闻“把关人”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的。认知教育的重点在于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内容,那么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就离不开对教材、课程设计、师资力量的评估。

2.实践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个构成要素应该是注重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育,可以验证理论教学的效果。在具体实施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进一步开放大学校园媒体,提高大学校园媒体与学生的互动能力。

目前,各高校都拥有齐全的校园媒体-广播、电视、校报、校园新闻网,尽管它们拥有一支力量较强的学生队伍,但是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是较大。因此,校园媒体可以通过制作互动类的节目等形式,让更广大的学生参与到校园媒体的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开放校园媒休,把校园煤体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室,鼓励广大同学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校园媒体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制作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并开展课题研究。

(2)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媒体学生记者团的辐射作用。

校园媒体的学生记者接受了一定的专业实践,因此,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可以以学生记者团为中心,发挥学生队伍的辐射作用。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选送优秀学生到社会媒体去实习实践。

媒体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习地,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媒介在意义建构和信息传播中的运转,并参与其中,验证媒介素养教学效果。

3.分析、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是什么导致了同一题材的新闻报道方式不同;报道的倾向性是什么,又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它们刻意彰显强调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报道有什么特别的意图,有什么利益关系等等。这种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4.利用媒介能力培养

一方面,要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和媒介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产品制作能力,尤其是在各种传播工具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完全拥有足够的条件和可能去制作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解读,敏锐地感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并以此为基础,作出自我的角色定位、扮演,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与需求。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的主体

1.各级政府

政府首先要在法令政策上引导媒介素养的提升,完善各项相关的法规,约束媒体的传播行为,保证媒介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广电部出台的电视剧限播令、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电视分级制度等,既维护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又兼顾了社会大众的收视权益,同时也尊重了电视从业人员的创作空间。其次,政府应持续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素养研究给予资金和人才支持,并积极推进社区的媒体素养活动,使媒介素养走向人群。如大连市近年来支持了几项媒介素养的课题研究,使教育机构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步入正轨。

2.科研机构

教育科研机构首先应该大力推进专业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都是基本的专业教育,除了基础知识和一般技术以外,我们还要注重媒介批评、道德、法律的教育,为媒介素养的开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编纂教材,以便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性发展。其次要大力推广普及性教育。在高校可以开设全校选修课,课程不必专注于媒介技术的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识别能力,对媒介信息的正确认识;同时可以与媒体互相交流,请媒体从业人员讲授实践经验等操作性知识,对媒体从业人员传授理论性的知识,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再次,要推动成立媒介素养委员会,领导和开展媒介素养活动;积极开展媒介素养调查,定期举办观摩活动;建立网络资源,举办专业论坛,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加强的交流活动。上海的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介绍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实际调查、学术动态等,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推广作用。

3.民间团体

民间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应该发挥自己的活力,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参与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我国台湾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以来,许多民间组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富邦文化基金会、公共电视文化基金会等,他们都建立了专业性的网站,并且组织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将媒体与受众联系起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掀起了一股风潮。而在这方面,我国城市的民间团体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社区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极少,城市公民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普遍认识,也难以获得媒介学习机会。

4.媒介机构

媒介机构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媒介机构占有媒介资源,利用媒介资源生产媒介产品,它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实体样本,又是媒介素养教育中最具优势的主体。媒介机构自身的行为就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科书”,同时媒介机构又可以最大力度地宣传和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因此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媒介机构是主力军,将发挥中流砒柱的作用。

(1)行为示范: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首先,媒介内部形成制度规范。媒介内部的各种制度条文都有利于规范媒介自身的传播行为,例如:工作计划能明确媒介的工作方向和重点,突出媒介的特色;奖惩机制可以形成激励,促使媒介工作人员遵守规范;落实责任,避免失实信息和错误信息的产生,促进媒介专业水准的提高。

其次,媒介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要具备选择、编辑、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媒介批评的能力,不仅仅是报道事实,还要分析事实,引导那些缺乏辨识能力的受众认识事实。

最后,媒介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重要性,要具备求证精神,不能盲目相信表面现象,要代替受众调查事件的真实性;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不要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或有偿新闻,损害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2)推广教育:利用自身传播优势

媒介机构要充分调动自己拥有的媒介资源,大力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在媒介中开设专栏,普及媒介素养的内容,呼吁受众关注媒介素养,并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使人们自觉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时,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专业媒体,展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3)提供机会:打造素养教育平台

媒介机构可以针对大学生举办培训班,以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教育大学生。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新闻线人,让大学生发现新闻,给媒介提供新闻线索,并获取一定的报酬。这个过程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什么样的事件能够成为新闻,经过记者编辑的加工后,这一事件将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媒介也可以让大学生自己编辑制作媒介产品,选取有价值的,符合自身风格的作品发表。或者举办大奖赛,征集作品,鼓励大学生参与制作,使大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加深对媒介产品制作流程的认识。

5.大学生

与政府、科研机构、媒介机构和社会组织相比,大学生是相对分散的、无组织的,因此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行为必须是个体的自觉行为。大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的角色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作为,促进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

(1)了解媒介行为

首先要学习如何选择媒介和信息,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来接收信息,并确定选择什么样的信息,避免无用的、有害的信息造成时间的浪费和价值的错误引导。

其次,要了解媒介新闻和事实真相的关系。新闻来源于事实,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立场和文化背景,对同样的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风格,在加工事实材料的过程中会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受众必须学习透过材料的累积来独立分析事实,在多种媒介的不同声音中保持清醒。

(2)参与媒介行为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媒介的活动。我们生活在媒介的时代,媒介和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大学生应该关心媒介,主动参与到媒介中,学习使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学生也可以组织联盟来对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对媒介产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对媒介失范行为提出批评。

(3)健全知识体系

大学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成为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对信息更具有分析判断能力,更能摆脱媒体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评估机制

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需要引入激励和惩罚机制,政府、学校、社会尤其是媒介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高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媒介本身承担着教化的功能。政府应鼓励、支持、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基金会,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学校应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硬件设备、校园文化等方面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应积极提供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鲜活素材,同时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给大学生树立起榜样和模范作用;社会层面上要有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建设、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监督机构等。

注:本论文研究成果系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专项校级课题,编号:200803

参考文献:

[1]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186-189

[2]朱方.以校园媒体为平台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81-8.

[3]郑保章,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主体及方式[J].新闻记者,2005,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