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十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十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4:44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思考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经济走向全球化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个趋势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向市场经济倾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会计预算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预算的科学化、合理化变得非常重要。现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仍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作用

会计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工作安排的先决条件,有了预算,则有了工作计划,有了工作目标,行政事业单位才能展开工作。正是因为如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作用有计划作用、上下沟通和协调作用、资源调配作用、控制目标作用以及评价考核作用。这五大作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和长远发展有了充分的保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面临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考核方法落后。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考核方法多为事后考核,即在预算期末对单位各部门进行了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考核。这种预算考核方法存在弊端,不能及时的发现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不能及时的解决处理,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得不到及时补救。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素质参差不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来源不同,其专业能力则有所不同,有的是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有的是理化不足的老会计,还有的是半路转行的会计等等,这些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参差不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埋下风险的伏笔。导致预算在编制、执行及绩效考核中,项目数据无法细化,预算的科学生、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置疑。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职责不明,缺乏监督力度。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的实施,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或者监督机构尚不完善,对预算的监督作用不够。预算出现问题,则会计和执行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无人承担责任,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出现拖拉现象。这种职责不明的原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监督力度不够,使得预算的真实性,可靠性,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等都无法让人信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要具有灵活性特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灵活性是现代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原因很简单,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利益。在执行会计预算时,有些因素是突然发生的,不在预算之内,而这突发的因素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会计预算要灵活应对,不能按原计划一丝不差地执行。还有不同项目之间的资源配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动,这并不影响预算的执行,而是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这种灵活性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所必须具备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考核需要动静结合。所谓动静结合就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考核时要采用动态管理和事后考评同时运用原则。在预算执行期间,进行动态考评。及时发现执行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出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最终实现预算目标。而静态考评实际上是事后考评,即在预算期末根据总体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两者相统一是保证会计预算得以有效实施的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要加强会计能力的提升。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能力的欠缺,单位领导要加强对会计预算的认识,从会计本身出发,聘请会计师进行培训,从理论、技能和经验上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另外,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会计预算推向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觖决由于会计预算能力的不足,导致的预算编制时间长,预算准确性差、预算沟通欠缺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要明确职责,加强监督,形成制约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而此,在预算申报时,各部门要加强沟通,明确责任。在预算执行时,才会有的放矢,哪里出现问题,哪里是谁负责,就由哪里解决,才能更好的完成预算目标。在会计预算和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监督力度,对账目和报表进行定期检查,核实情况,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完整性,确保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监督力度的增大,可以促使会计在预算时加强准确性和公正性,合理性,可以促进预算执行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形成制约机制,避免人为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要加强管理意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遇到的种种问题都与财会人员和领导的管理意识有关。只有加强管理力度,才能使财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人员在工作上协调共进,相互配合,才能加强对会计预算的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才能健全相应的绩效机制,在预算执行环节上突出重点,把握方向,在预算支出上既能按计划执行,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使得各部门有效地、更好地完成预算目标。加强预算管理意识,能提高会计人员的监督力度,是避免预算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财会人员必须加强财务管理认识,加强预算管理力度,改变现状,着眼未来,从管理层面上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作者的思考

从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状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定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也应该为自己敲响警钟,在工作中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总结,开创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

作者简介:徐国民(1953―),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077-03

收稿日期:2006-03―18

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原因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与财政预算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自1998年1月1日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两个方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财政对事业单位供给的资金按照支付的管理要求和购买标准特点,区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中的财政性资金的拨付程序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前,按照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层层转拨设计的,没有对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怎样进行会计核算做出规范;政府采购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每年要按照《政府采购目录》的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凡符合《政府采购目录》的货物、工程或服务必须实行集中采购,财政总预算会计将集中采购的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事业单位只是按照采购合同验收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也没有对政府采购业务怎样进行会计核算做出规范。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与财政预算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直接原因。

(二)西方国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影响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专家学者对西方国家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推介越来越多。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以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为三大主干,2005年1月1日我国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中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我国的预算会计和西方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与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与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如何命名和定位?这些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前提。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实施以来的情况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本身也存在缺陷,如事业单位会计的准则不够完善、缺少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规定、会计要素中的净资产应分为基金和结余两个要素等。这些同样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应研究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中的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应对其重新规划,建立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国际上通行的称谓,其体系应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部分。政府会计是指核算、反映和监督一级政府及其构成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政府会计的范围应包括核算、反映和监督一级政府的整体性的政府总会计(类似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核算、反映和监督一级政府所属单位的行政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宫观、清真寺、教堂等)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我国事业单位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划分中,将其划分为政府单位还是划分为非营利组织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莱斯特・萨拉蒙指出,非营利组织有6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我国独有的名称,国外没有与其对等的概念,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政府举办的各类非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的代名词,最早出现于1955年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指出:“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综上所述,我国的事业单位与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差别主要是:我国的事业单位是国有的,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是民间的。我们认为应当把我国的事业单位定位于与民间非营利组织相对应的国有非营利组织。其原因有三个:一是符合我国国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几乎包揽所有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已将一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但还有大量的国有事业单位存在,把我国的事业单位定位于国有非营利组织是合乎逻辑的;二是要着眼改革。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中一部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如中国证监会、中国纺织总会、保监会、计生委等,随着改革的深入应转为行政单位,有一些应转为企业,还会有一些应转为民办,剩下的就是国有非营利组织。这也是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在没有对事业单位作合理划分转变之前,应全部作为国有非营利组织,这样会给下一步事业单位划分转变的改革打下基础或留下余地;三是有利于克服当前事业单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垄断营利倾向。至此,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包括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建立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1.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11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根据上述资料和国有非营利组织的性质,笔者认为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映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

需要。由于国有非营利组织的国有性和非营利性,获得和使用预算资金是经常性的业务活动,预算资金必须按规定使用,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第二,反映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满足政府管理和内部管理需要。反映资产、负债、基金静态指标和收入、支出、结余动态指标是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责,也是加强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和单位内部管理的基本指标;第三,反映受托责任履行及其与经济资源之间的关系,满足有关方面评价运营业绩的需要。因为国有非营利组织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与其经济能力和责任意识、管理水平、技术基础等服务能力密切相关,随着国有非营利组织服务对象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对国有非营利组织运营业绩经常做出评价将成为一种正常社会现象。

2.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原则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配比性、专款专用、实际成本、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共11条。笔者认为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除了应保留事业单位会计11条一般原则外,还应增加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对尚未取得的收益,不得估计入账,对可能发生的费用、损失,应按国家规定估计入账。企业会计是采用谨慎性原则的,例如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允许采取加速折旧法等。国有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同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尽管可以按照预算获得一些财政补助收入,但主要靠业务活动取得业务收入维持其运转,也应采用谨慎的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折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要求企业会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是为了防止企业为达到不正当目的而不按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找到借口。

(三)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

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和事业单位会计相关业务核算的经验,设计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如下:

1.增设资产类“财政授权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限额”和“预付政府采购款”科目

“财政授权用款额度”科目核算国有非营利组织在财政下达的授权限额内支付的款项。借方登记财政下达的限额数,贷方登记限额使用减少数,借方余额反映尚未使用的限额数。

“财政应返还限额”科目核算年终财政注销的财政应返还国有非营利组织的限额。借方登记注销限额数,贷方登记恢复限额或使用限额数,借方余额反映已注销未恢复或待使用数。

“预付政府采购款”科目核算根据集中采购政府采购资金安排,将本单位自筹资金转入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尚未结清转列支出的款项。借方登记自筹资金转入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数,贷方登记获得货物、工程或服务时收到财产物资或转列支出数,借方余额反映已转财政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尚未结清转列支出数。2.会计分录举例(1)财政直接支付的会计核算收到财政部门(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有关原始凭证记账时,会计分录为借:事业支出、材料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

(2)财政授权支付的会计核算

收到财政部门(财政资金授权支付额度通知书)记账时,会计分录为借:财政授权用款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财政授权支付

从“财政授权用款额度”中提取现金记账时,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

贷:财政授权用款额度

从“财政授权用款额度”中将款项转账支付给供应商记账时,会计分录为借:事业支出等

贷:财政授权用款额度

(3)自筹资金用于财政集中采购的会计核算

根据(政府采购资金入账通知书)和银行付款凭证,将自筹资金转入财政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时,会计分录为借:预付政府采购款贷:银行存款根据《政府采购资金入账通知书》记账时,财政直接支付的部分会计分录同(1),自筹资金部分的会计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材料等

贷:预付政府采购款

(4)年终“财政授权用款额度”注销和恢复的会计核算

①年终注销限额

财政直接支付部分的会计分录为

借:财政应返还限额――财政直接支付

贷: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

财政授权支付部分的会计分录为

借:财政应返还限额――财政授权支付

贷:财政授权用款额度

②下年度恢复限额

财政直接支付部分,不需要对恢复限额进行账务处理;财政授权支付部分会计分录为

借:财政授权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限额――财政授权支付

③下年度支用上年结余用款额

财政授权支付部分,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财政直接支付部分的会计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等

贷:财政应返还限额――财政直接支付

(四)将净资产会计要素分为基金和结余两个会计要素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对“净资产”这一要素规定有不妥之处,在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为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过程中,应将其区分为“基金”和“结余”两个会计要素。

1.“净资产”要素的不妥之处

(1)概念不清。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只是一个数量概念,不能说明会计要素的性质。从字面上看,净资产似乎是资产的一部分,不能直观地体现会计主体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资金来源。

(2)要素名称与其涵盖的一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含义不相关。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表的净资产要素类下面设置了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科目。其中结余科目的含义与“净资产”要素不相关。

(3)净资产要素所包含的项目将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混在一起不科学。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净资产包含的内容看,既有基金项目、历年累计结余项目,又有当年发生的结余,既有存量指标(余数指标、静态指标),又有流量指标(发生额指标、动态指标),不同类别的项目放在一个要素内不便于指标的分析利用。

(4)净资产要素动静项目混合使资产负债表失去明晰性。由于净资产要素既有静态存量指标、又有流量指标,使资产负债表只能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会计等式进行设计和编制,致使资产负债表项目与收入支出表项目中的收入、支出相互重复,有悖会计常理,十分费解。

2.将“净资产”要素分解为“基金”和“结余”两个要素的理由

(1)从基金要素看,调整后有以下优点:第一,基金一词在会计上一般指资金来源且不包括负债,并表示对资源使用的限制,其含义符合这一会计要素质的规定性。第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了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科目,把这些基金科目归纳为一个基金要素顺理成章,可将这些会计科目直接过渡为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会计科目。第三,基金一词在会计上使用已久,会计人员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2)从结余要素来看,调整后有以下好处:第一,结余是本期发生额指标,基金是期末余额指标,按其性质理应分设会计要素。第二,即使会计只在年末结算结余,但结余在会计年度的任何一个时点上都客观存在,且为各方所关注,将其单独规定为一个会计要素,有利于加强收支及其结余的财务管理。

(3)从会计等式看,这样调整才能得到改进。要素调整后的会计等式可列示如下:①资产=负债+基金为资产负债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②收入―支出:结余为收入支出等式,是编制收入支出表的依据;③资产:负债+基金+(收入―支出)为总等式,是据以分析各要素之间联系的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与企业会计、管理会计不同,预算会计主要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服务,加强财政资金的拨付管理及用款监督,保证其发挥最佳的使用效果。预算会计应当发挥应有职能,围绕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强化预算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对预算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要与公共财政改革相适应,转变管理观念与核算方法。传统的预算会计管理难以适应这一需求,必须进行变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与国际对接,必须根据国际规则对国内规则进行变革,使之与国际发展趋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加强政策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使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对接。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不注重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单位的目标和重点总是放在职能方面,很少关注财务预算问题,致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不注重会计机构的构建与有关职能的发挥,预算会计缺少独立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要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所处地竞争环境十分激烈,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预算会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保持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较为复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差别,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这就增加了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难以保持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如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實施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要求和管理办法,保证会计信息实现了共享,从而解决了事业单位财务处理不协调的问题,使会计信息做到了对接,会计规则实现了统一,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1]。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没有更新,管理方式较为守旧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适应改革的需要,在管理理念上没有进行更新,管理方式比较守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于预算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务管理方面管理方式仍然处于收支管理状态,没有财务效益观念,不重视资金使用的效率。二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差,没有财务管理经验,不懂得财务预算,仍然依照传统的收支管理进行财务核算,不能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在会计制度改革后,对于会计核算变更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权责发生制的精神实质,预算会计工作局限于会计核算的范围,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预算会计的管理质量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质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提升。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质量不高,难以发挥职能作用。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齐全。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付方式发现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科目增减,保证科目与管理要求相适应。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遵循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一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的科目进行设置,有的单位自设会计科目,不能保证会计科目的统一,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统一。二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做好会计核算,有的单位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真实性不强。三是没有完整的预算会计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会计报告的编制与管理,制作的会计报表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资产债务情况不全面,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处理较为简单,没有进行全面分析,缺少下一步的财务预算规划与措施,无法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对于上述管理状况要进行整改[2]。

(三)预算会计监管职能弱化,部门配合不力

做好预算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发挥监管职能,这样才能促进会计管理效益的提升。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监管上存在很多问题,监管不全面,管理漏洞大,预算编制不严格,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追加情况较多,预算执行效果较差,影响着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在预算管理上,部门之间各成一体,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积极配合,导致预算会计的精确度差,部门预算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预算会计工作习惯于遵循“传统”,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改进。同时,由于监管存在较大漏洞,导致预算会计把关不严,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规操作,增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在较大的财务安全隐患。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改革措施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简称《政府会计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重新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和财务的会计功能,以及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功能,以便充分体现政府会计主体的全面信息。所谓“双互衔接”,是将政府预算类要素和财务类要素相互协调,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相互补充,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信息,以达到信息公开化。《政府会计制度》全面体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针,同时也体现了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性,相对于原有制度,新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具有如下创新点。

(一)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重组

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利弊的基础上,《政府会计制度》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使财务要素和预算要素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在制度层面上真正落地。

(二)统一各类单位的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中的跨级制度内容,主要体现在科目及报表项目的说明中,一般情况下,取消了各项制度中的通用制度,同时,根据改革需要,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制度;在会计政策方面,对同类业务依照相同会计处理规定执行。

(三)强化财务会计的功能

《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财务相关会计核算,参照了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主要是强化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例如,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内容,同时引入了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

(四)扩大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

这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在资产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核算内容,大大提高了核算单位对各类资产的控制性;在负债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应缴财政款、其他应付款等核算内容,主要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

(五)完善预算会计的功能

对于预算会计,在核算方面仅需要核算预算三要素。一般情况下,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可避免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

(六)整合基建会计核算

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会计核算上不再单独建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简化单位的基本建设业务会计核算程序,充分体现了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七)完善报表体系和结构

《政府会计制度》调整和优化了报表结构,增设了报表类别,如资产负债表、预算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中仅需填写各项目“期初余额”,调整和优化后的报表体系,充分体现了单位内部信息的透明度。

(八)强化制度的实用性

《政府会计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列表表述簡化了会计文字的描述,更能直观体现会计具体账务处理及新旧制度的比对。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决策编制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其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其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也要相应的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多个层面来适应新形势的预算资金管理体系。本文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创新策略。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相关的资料,总结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意识不强

在资金使用上因领导意志决定,部分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这样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太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甚至还没有建立起预算编制、资金拨付等具体考核办法。

2.财务人员预算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对会计核算、财务制度不熟悉,仅能完成份内的工作任务,要做到提高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就还有差距。

3.财务管理意识较弱,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是很规范,财务人员只重视经费核算,而且大多数会计人员都是只满足于完成财务报账和会计核算,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难以有效监督。财务管理就更难做到,资金如何使用,财务人员也无权干涉,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好坏也没有人会重视。

4.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执行和决算编制不能完全统一

由于财政预算执行的进度不均衡,尤其到年底(12月),大量的上级专项资金下达到各单位,各单位无法立即执行完毕。但是,各单位上报决算时为满足报表编审要求,大多都作为支出列报(即以拨作支),财政决算已反映为支出,以后这些资金将无人监督,资金监管形成空白,资金是否按用途使用也不得而知。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分析

1.建立完善的单位预算编制制度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我国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预算编制制度,合理编制本单位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预算是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它的编制、执行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并且通过科学的编制方法客观地反映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立足于单位本身,同时还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国家财力和社会整体效益等,这一系列工作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保证。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一般采用“二上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在编制方法上也还未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仍需要一定时日。因此,各单位应综合分析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符合单位实际并具可操作性的预算。

2.要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支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单位行为,有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体系,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并有效地化解各种风险。

3.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和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资产购置等重点支出环节的管理。这样就能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权责分明,保证财务管理的合理、合规、合法。尤其是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全员内部控制意识,使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清楚自己应遵循的制度和规定,设计出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作业流程,建立加强内部监督,实行预算控制、实物控制、目标控制,形成纵横联系的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财政资金、资产被挤占、挪用和贪污,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监督职能,确保各项内控制度有效执行。

4.加强单位银行账户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银行账户来说,它的开立、年检一定要按规定报财政部门审批,账户撤销或变更账户名称一定要按规定报财政部门备案。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银行账户管理,严格按要求开设银行账户,一定要杜绝多头开户现象的发生。除有规定需开设的专用账户外,其余账户一定要撤并,确保资金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5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的相关经验,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预算管理缺乏相关机制

目前来说,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方面,预算管理依旧是大难题。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缺乏预算意识,对于预算并没有投入关注。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的浅薄也是因为缺乏预算管理机制,使得单位在这一方面的认识不够。虽然这个问题很严重,但是在很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缺乏,无法形成预算管理的完整体系。

(二)财务使用方向不够透明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从大的来说,关系着整个国家资金的运行。但是,正如任何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财、物流通不透明,使用方向不明确的特点。有很多单位财务部门不会仔细记录资金流向,不做细账,只关注经费收支,且没有具体价目,这使得这些单位的资金使用方向不明,且无迹可寻。财务部门的工作与上级部门的财务工作是分开进行的,就造成了财务工作的脱节,也给很多工作人员随意滥用财、物的机会,造成资金的流失,损害单位利益。另外,有的工作人员还出现了用本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向外出租或兴办经济实体,所得收入不入账或少量入账或设立账外账或用于搞职工福利。

(三)财务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在我国,因为对财务会计工作需求较多,因此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事实上,财务人员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骨骼,关系着单位的生死存亡。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专门的培训机制,财务人员在工作之前很有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是完全陌生。这些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工作了解不多,专业水平低,无法做好相关工作。但造成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有些财务人员不是专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调来的,对于财务会计知识并不熟悉,只是因为个人能力强才被调来,也正因为这样,单位不会投入太大力度在他们身上,相信他们的个人能力,这样反而忽略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机制对于单位财务是否能够合理运行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想要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上的问题,就要从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做起。首先要合理安排预算管理人员,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工作,而且在上任之前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保证他们的个人素养足够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其次就要建立好从上而下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内部控制等管理制度。

(二)加强明确资金使用途径

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还存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单位需要加强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途径。比如,建立专门的检查资金的小组随时对资金使用动向进行查询,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保证资金使用方向的合理和科学。另外,应该要求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记录细账,对于每一笔财、物的使用都要有明确的记录,不能混淆不清。

(三)着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保障。首先要加强单位领导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知识培训。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真学习《预算法》、《会计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促使其严格把好用人关,在招聘的时候,提高门槛,从根源上保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会计基础工作中。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7

一、财务管理概述

1.财务管理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指的是在国家相关方针、制度以及法规约束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控制以及分配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合理使用企业资金,让企业在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下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评价这三个环节以及内部控制、财务监督以及资产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

与一般的盈利性单位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是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是确保国家财产更好发挥其效用的保证。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人是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以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来看,其综合素质依然无法符合财务管理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以及自我提升意识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

2.相关财务计划的执行力不强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执行力也是影响其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是多么好的财务管理计划,如果不能完整执行下来,其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不属于盈利性机构,因而使得部分员工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重视,没有认真落实单位制定的财务预算计划并严格执行。

3.预算管理不够严格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在资金的使用审批手续过于简单以及支出过于盲目这两个方面。同时预算计划编制的随意性也比较高,没有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4.基础会计工作存在缺陷

会计账务的核算工作不够规范,存在账目设置过于随意以及财务处理不够严谨等问题。比如只设总账而没有设置相应的明细账目,财务票据的使用不够规范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工作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主导者,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管理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来说,提高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措施。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任用标准,严格执行无证不可上岗的任用原则。其次,在考核财务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其职业道德以及自我提升意识,选择上进并且责任心强的员工。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定期提供员工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吸收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进而带领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向前发展。

2.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为了防止行政事业单位的优秀财务预算计划以及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由于执行不善而导致实施效果受到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来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辛苦编制出的财务预算计划可以在单位中得到贯彻执行,努力让国家下拨的款项可以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此外,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同样也可以让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受到约束,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3.加强预算管理的约束机制

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制定清晰的预算管理计划,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才有了明确依据,单位的内部运营就会更加顺畅。科学、合理以及全面的预算计划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予以预算管理足够的重视。为了加强预算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审批手续,让单位的每一笔资金都有明确的去向,确保其用在了正确的方向上。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作用,让其资金使用数额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同时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

4.规范会计工作流程

为了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规范基础会计工作的流程。具体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保管制度、做好会计记录工作等。此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暂入、暂付账目,要按照及时清理、严格控制的原则及时进行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目前,许多地区都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由此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4万个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了会计集中核算的试点工作,说明这种形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的发展。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意义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减少了核算单位对会计监督职能的制约,保障会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更好地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使财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中。

2.核算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以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3.政策贯彻通畅,有利于财政制度改革。以往的各项改革措施需要一层一层的贯彻到每一个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只需要贯彻到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执行,并向各单位解释。在贯彻各项措施的时候,又不会因各单位的抵触情绪而使改革流于形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会计集中核算这一组织形式在法律上并未得到承认,配套法规出台不及时,相关问题不明确,致使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律基础明显脆弱。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负责报账,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负责账务处理,造成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会计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根据单位提供的票据来审核,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

3.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报销,少数单位领导产生了抵触情绪,有意放松财务管理。有些单位的报账员任命随意,导致报账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4.预算工作尚缺规范影响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实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宜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目前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大量存在“基数+增长”的现象。会计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中心有权予以拒绝。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超预算指标和不足预算指标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编制的不规范、批复不及时、年度预算调整频繁等因素均会造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资金管理间缺乏有效衔接制衡。

三、完善对策

1.健全完善财会法规和各项配套制度。现行《会计法》未能涉及到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就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给予肯定,以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各单位都制订了各自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统一性。财政资金供给是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从当前全国各地的消费情况出发,重新制定新的、符合客观情况的支出标准,既便于各单位有效地开展工作,又有利于中心的业务处理。

2.统一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认识,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必须认真学习《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及制度,认识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仍归原单位。各单位要继续强化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加强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其流失;加强财务活动分析;按照会计集中核算办法抓好本单位报账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账表处理;问题;建议

作者参加过几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发现每年的决算,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行政事业单位的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与单位账务处理的数据要相符。但这一要求,相当多以上的单位达不到。经过对几家单位的账务处理做了研究分析后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账表不符:

一、账表不符存在的原因

1.账务处理不规范

(1)不按资金来源分设会计科目。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未严格按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和除财政预算以外的资金分设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时笼统当作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来核算;而编制决算报表时,会计依据平常记的收支流水账确定收支结余数,致使支出结余账表不符。如某广电局收到自治区广电局拨来的户户通无线覆盖维护经费15万元,用于支付电费6万元。正确的账务处理:①收到上级拨款,借:银行存款15万元;贷:上级补助收入-非专项资金收入15万元。②支付电费时,借: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电费6万元;贷:银行存款6万元。③年终,结转“上级补助收入”科目贷方余额9万元,借:上级补助收入9万元;贷:事业结余9万元。但大部分单位会计核算支付电费时,却这样写,借: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6万元;贷:银行存款6万元。年终,“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结转到“财政补助结转”。错误的账务处理使“上级补助收入”没有支出相抵,结转后的事业结余15万元,“财政补助结转”贷方账面余额为负。

(2)视决算为形式。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年终编制的决算报表与平常账务处理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不了解决算报表的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平常会计通过账务处理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完全脱离本单位的账,随心所欲填报相关报表,以致账表严重不符。如《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支出,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支出和其他收入支出的合计,部分单位填报此表时,只填财政拨款形成的支出;《收入支出决算表》反映单位整体的收支结存情况,部分单位填报时,直接以财政部门提供的财政拨款数和其他收入金额,全部以收定支,年初年未结转和结余数都为零。更怪异的是编制《资产负债简表》,单位依据科目余额表确定“银行存款”“财政应返还额度”“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资产基金(非流动资金基金)”“财政结转结余”科目数据,把“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作为调节资产负债表平衡的调码,导致预算执行情况不真实。

(3)收付实现制定义理解不清。收付实现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基础。凡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例如: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的职工预借的差旅费,职工出差归来没有及时报销差旅费,当年没有形成支出,单位会计在编制决算报表时为了与财政结转结余数据相符,虚拟支出,与收入对冲,而会计核算上暂不作支出处理,相关的支出、结转科目与决算报表不符。

(4)基建账并“大账”核算不完整。基建账并“大账”,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执行,行政单位自2014年1月1日执行。新制度执行后,应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并入单位的“大账”,在单位“大账”中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双分录”核算。正确会计处理如例:单位按进度支付工程款项时,按实际支付金额作会计处理:借记“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贷记“财政拨款收入(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同时按工程结算金额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贷记“资产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但部分单位会计核算时,只在年终对基建账中的科目进行简单归集,只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贷记“资产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一笔就完结了,基建账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对应的支出没有在单位“大账”里核算,导致“大账”核算不完整。

2.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混用,造成账表不符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部门决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般是为了反映单位的负债,但如实反映了单位的负债,就无法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如:购入不需安装一台价值50万元的固定资产,用财政资金支付47.5万元,扣留质量保证金2.5万元,且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账务处理如下:借:事业支出50万元,贷:财政补助收入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47.5万元,货:应付账款―某单位2.5万元,同时借:固定资产50f元,货:非流动资金基金―固定资产50万元。编制决算报表,支出里直接剔除本期没有发生的2.5万元质保金,造成账面上的总支出与决算报表的总支出不相符。

3.财政部门的要求导致账表不符

(1)收入账表不符。行政事业单位在填制《非税收入征缴情况表》时,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等以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而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账务处理和收入上缴国库的时间不一致,单位的收入金额与财政部门确认的金额不同,造成决算账表不符。

(2)收支账表不符。年终,财政部门为做到收支平衡,人为调节预算进度。上级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因种种原因项目当年没有完成实施,造成项目资金无法按工程进度拨付,财政部门只能把余款转到单位设立的基本建设账户,同时要求挝辉诘蹦甑木鏊惚ū碇辛惺樟兄В单位会计核算只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政拨款收入或财政补助收入”。致使单位决算报表的财政结转金额小于单位账面财政结转金额,而这影响一直持续到项目资金使用完结。

4.决算报表不允许负结余

行政事业单位向同级部门借款用于日常公用支出或通过签订借款合同向发改委借入项目前期费形成的往来款项,单位收到借到的资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某某单位”,实际支出时,为确认与往来单位的债务,不能直接冲“其他应付款-某某单位”科目,只能借记“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年终,支出通过“事业结余”结转到“事业基金”,因这部分支出没有收入对应,“事业基金”科目有可能是负数。为符合财政决算报表年末收支结余不得为负的规定,单位在编制决算报表时,这部分资金形成的支出不在决算报表上反映。

二、对账表不一处理的建议

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

(1)鼓励会计人员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业务能力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承载一个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进而影响一个县甚至一个地区的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多渠道激励会计人员加强自学,努力钻研业务,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进而加深对业务的领悟水平。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应激励会计人员以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方式,参加不同层次的职称考试,对考试通过者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二是放宽或取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岗位设置比例,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获取更高级别的职称资格。三是对行政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公务人员,工资晋升应与取得同等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相挂钩。

(2)激励高层次会计通过帮带的方式带动低层次会计提高业务能力

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本县高层次会计人员的作用,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让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包干、划片或分类培训,对行政事业单位素质偏低的会计人员,从原始票据的审核、账务的处理、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编制会计财务报表和财务决算报表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实地操作,达到顺利完成工作和提高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编制科目余额调节表

事业单位,年终填报决算报表时,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编制合并报表的原理,把事业支出科目按经济分类项目明细过到科目余额调节表,通过分析当年形成支出的“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往来科目,对于当年账面形成支出而实际没有支出经济项目,在科目余额表剔除,对以当年的收入清偿“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往来科目的债务,在对应的经济分类项加上,以此汇总的金额编制决算报表,可以简单做到收支的账表一致。

3.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收支不平衡

《收入支出决算表》是全口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会计年度内全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的报表,年末结转结余=年初结转结余+本年收入一本年支出,其年末结转结余金额的大小、正负取决于年初结转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的大小,因此有可能为正、为负或等于零。财政部门应根据行政事业实际情况,力求做到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相统一。

三、结束语

签于以上种种账表不一存因,除去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由单一预算会计体系里两个会计核算方法没有适度融合造成的。2017年1月1日实施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有效避免这一缺陷。《政府会计准则》记录方面主要采用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适度分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同时又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反映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相互衔接以平行记账的方式在同一核算系统中实现预算会计功能和财务会计功能。对涉及现金收支的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不涉及现金收支的其他业务,仅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用于编制财务报告,预算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用于编制决算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国生、王伶、王璋、孙士霞、许江波、翟洪文《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2014)经济科学出版社.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篇10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收入征集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资金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等。

2012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主要任务都有明确规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循。但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另外,随着我国行政体制和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1.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大多人员编制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往往对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往往会出现预算编制敷衍了事,简化预算编制程序,领导审批走过场,审批程序不严谨。2.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多注重单位短期的业务活动,没有长期性统筹考虑,缺乏明确的预算目标。编制方法简单,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仍习惯以上年度的基数为基础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其预算结果没有体现财务预算编制的特点,不匹配实际业务的发展,不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预算编制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又缺乏广泛细致的科学论证,带有很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财务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受制于编制人员少,人员专业素质低,身兼多职等问题,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任务重,负担大,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忽略对新知识、新规则制度的深入学习、研究。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以前没学过会计相关专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还缺乏年轻人才,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在职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高,对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畏难情绪大,导致不少从事会计专业的人员居然选择报考容易取得的非非会计专业的技术职称,这就导致具有会计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相对较少。基层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由于上升通道有限,往往缺乏上进心,对新知识,新技能不感兴趣,工作缺乏生气和活力,更无创造性。

(三)预算分解,支出管控不严

1.某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合理分解预算指标,也不按支出预算的用款计划开支,甚至个别单位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主要表现为: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将与项目无关的或不应由项目承担的费用在该项目资金中支出,形成挤占项目资金;或违规挪用于其他项目、基本建设等。

2.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购置属于采购目录规定的建设工程、办公设备、货物或服务,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未报经审批自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自行采用单一来源方式或者非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等;或在招投标过程中,委托给无招标资质的公司实施邀请招标,或评标委员来自采购单位。

(四)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责任分工不明确。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多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落实不严格,导致管理制度成了摆设。固定资产管理的分工也不科学,采购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之间脱节,缺乏经常性沟通,致使一些新增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管理责任人不明确。

2.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把控不严。一是账务登记不合理,有的单位只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不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这就导致账物脱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对实物无从把控。二是财务会计信息更新滞后,甚至不更新,个别单位对固定资产升级改造、维修保养不进行账务登记、对调拨捐赠转入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根本就不入账;对固定资产盘亏,报废和处置也不及时调账。

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严,清查盘点间隔时间过长,有个别单位甚至好几年不进行清查盘点。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再加上思想不重视,导致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未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及时发现,进而导致对问题的处理大大滞后。

(五)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1.监督管理不力。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财务监管,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不处罚,不制止,听之任之;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打小算盘,不认真执行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流于形式,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存在随意性。

2.会计监督基础薄弱。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会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法规意识淡薄,对违反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行为不以为然;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乏力等。

3.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心怀侥幸心理,对八项规定熟视无睹,认为身在行政体系末端,对中央八项规定政策反应慢一拍,觉得对八项规定的落实往往是走个过场,对“三公经费”支出依然如旧。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对策

(一)是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定期培训

只有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的应对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培训频度,提高培训层次,不搞简单、乏味的说教,要学用紧密结合,现场观摩体验,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培训要以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综合素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监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理财和服务水平。

(二)逐步实现从会计独立核算到集中核算,从国库授权支付到国库集中支付转轨

目前部分有条件实行上级财政集中核算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实行独立核算,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散、乱、随意性大的温床,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必然会规范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基层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效率。较大程度的防范了基层单位任意开支,违规开支,违法开支的现象,增强了基层财政资金开支的公开性、廉洁性、高效性。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各基层单位发生的大额支出和经常性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供应商,例如:工资、工程建设、商品和服务采购等都由国库集中支付。一次性支出及小额日常公用支出可以通过财政授权支付。这就从制度上克服了财政资金管理效率低,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失真等一系列弊病。

(三)科学规范编制基层单位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推广“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经费支出基数,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改变以往那种把上一年预算简单修改一下就编完下一年预算的做法,切实重新审视本单位的每一项开支是否必要合理,将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和需要相结合,抓大放小,在保障刚性开支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要项目预算,尽可能压缩不重要开支预算,彻底杜绝非必要开支预算。

(四)是加强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