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十篇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0:45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脑梗死;糖尿病;临床护理

脑梗死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而且,脑梗死也是2型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及时,或者治疗和护理措施不恰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致残、致死[1]。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相对复杂,其护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大,需要针对性进行细致、恰当护理[2]。本研究中,2010年02月至2012年0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患者出现明显好转,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02月至2012年0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6.1~75.0岁,平均年龄65.0±4.5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同程度的瘫痪、运动或(和)感觉性失语、痛温觉异常、饮水呛咳、咽下困难等延髓麻痹症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血糖、血脂、尿常规检查,以及头颅Ct或mRi检查),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和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抗凝、脱水、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同时,进行饮食控制,对患者血糖进行积极控制,并且做好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3护理措施:

1.3.1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在抗凝、脱水、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要求患者注意生活的规律性,禁止吸烟、饮酒,使患者养成健康的个人生活习惯,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各类感染。温水洗脚后,对下肢、足部进行有效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3.2膳食合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食疗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患者尽可能做到膳食合理化。根据标准体质量,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给予患者相应摄入量的的食物。对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最好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作为食用油,尽可能地少吃,甚至不吃高胆固醇食物,多食高纤维素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1.3.3加强锻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功能训练,可以下床运动患者,每天尽可能地保持稳定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对于不能下床患者,定时进行按摩及被动伸屈活动;对失语患者,应该加强语言训练,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表达能力。

1.3.4血糖监测:定时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然后根据血糖值,制订控制血糖水平的护理方案。对于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并建议患者随身携带少量食品,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1.3.5心理护理:多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所以,需要护理人员耐心与其进行沟通,使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增加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将脑梗死、糖尿病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述给患者及家属,使其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对低血糖反应的自我救治措施。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过相应护理后,80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3例治愈(41.25%),37例好转(46.25%),10例无效(12.50%),治疗和护理的有效率为87.50%。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瘫痪肢体肌力各个分级的患者比例明显好转,p

表1护理前、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瘫痪肢体肌力分级比较(n,%)

3讨论

对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应在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针对性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心理护理、适当锻炼、防治感染等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细致、恰当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裘卿,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4例护理[J].脑血管病防治,2010,8(10):323-324.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优质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26-01

脑梗死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不仅与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有关,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需要,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笔者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优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均为初次发作,所选患者中无肝肾功能不全,排除有消化性溃疡、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不愿意参与本实验过程患者、不能执行医护操作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4例和2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631±29)岁;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5例和25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628±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观察病情、健康宣教和用药指导,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在护士长总负责下成立优质护理干预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将任务和责任分配到人。护理干预小组成员由高年资和低年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干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责任护理,高年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病情较重患者,低年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病情稳定较轻患者。②充分估计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病房环境,协助患者使用病房内的相关设施,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跌倒因素,并针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有效预防,避免突发事件发生。③在护理小组干预下,对患者实施脑梗死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教会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应用相关器具,使患者了解导致脑梗死再次发作的相关诱发因素,并让患者做好预防。④建立优质护理服务考核程序,对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让患者参与其中,对护理人员实施的优质护理措施进行评分,提高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措施的认识,加强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定)[1]和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进行评分[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提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越好。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物质生活4个方面)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是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优质护理是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把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从而在优质护理干预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残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除了临床给予有效的药物等救治措施外,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的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优质护理干预对减轻此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4-5]。笔者对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充分考虑每个患者具体病情,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同时,建立对护理人员的考核程序,目的是更好的提高优质护理的干预效果。本次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这与观察组实施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是分不开的。优质护理干预是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在护理措施上,充分考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由护理小组进行指导,避免了护理干预中的盲目性。因此,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世英.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7(11):243-245.

[2]梁锦玲,彭欢欢,潘少芬.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8(13):16-17.

[3]熊杰,宁丽娜,张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10(03):237-238.

[4]芦慧,叶芬,邵扬扬.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4(14):76-77.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77-01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也有因异常物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通过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5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护理,认为加强对病人在心理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安全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临床资料57例病人,男36例,女21例,年龄42岁-87岁,平均60.7岁,脑梗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所有病人均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脑梗死54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前驱症状时发生失语、口角歪斜、肢体偏瘫等症状,病人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现实,因此病人容易出现焦虑不安、被遗弃、忧郁多虑、愤怒易激动等心理变化,这些均不利于疾病康复。护理人员首先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同时认真的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起因、病程经过、临床表现及预后。其次向病人说明起病初期是疾病关键期,病情变化较大,病人应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让病人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2病情观察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状态变化,如发现病人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出现脑疝。本组57例病例中出现9例脑疝,死亡1例。一旦出现脑疝应遵医嘱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入,30min内输完。同时监测病人的24h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2.3饮食护理应给予病人高热量、易消化流质食物,不能吞咽者给予鼻饲。鼻饲食物可为牛奶、菜汤、米汤、肉汤和果汁水等。另外,也可将鸡蛋、牛奶、菜汁、淀粉等调配成稀粥状的混合奶。每次操作前先抽吸胃液,以确保胃管保留于胃内。一般采用分次间断适量推注和滴注的方法,推注量每次不超过200ml,每次一般间隔2h,注入速度不能太快。鼻饲液不宜太粘稠,每次灌入后用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否则容易堵塞管腔。鼻饲液温度控制在38-40℃,鼻饲前应将床头摇高30-45°以免呛咳,鼻饲时,应加强病人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胃管应妥善固定。

2.4安全护理急性梗塞死出现偏瘫或意识障碍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必要时使用保护带,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

2.5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5.1预防肺部感染本组病例中>60岁43例,占本组病例的76%。由于年老体弱,呼吸道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本组病例就有20例发生肺部感染。此时对神志清醒者,应鼓励病人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对昏迷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吸氧,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防止窒息或坠积性肺炎。

2.5.2预防泌尿系感染脑梗死病人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病人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5.3预防便秘发生急性脑梗死病人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所以首先让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病人营造一个排便的环境,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病人如何用力。其次每天可给病人吃一些香蕉、蜂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每日早晚给病人按摩腹部。3d未大便者,可遵医嘱给予麻仁润肠丸或大黄苏打片等缓泻药,必要时可用开塞露帮助排便。

2.5.4预防压疮发生偏瘫病人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1天内即可发生压疮。脑梗死病人出现压疮主要原因是:①瘫痪病人长期卧床,长久不改变,导致局部组织受压过久,从而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组织营养不良。②局部血液循环不良。③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物理刺激,如二便失禁,床单皱褶不平,床上有异物等,使皮肤抵抗力降低。护理方法: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护理中应用橡胶手套做成小气囊,气囊内充满气体,是可移动的,不会阻碍血液循环。可以起到减轻压迫、缓冲压力的作用。使用小气囊时在其外包裹纯棉布,有一定的吸汗作用,能更好的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同时受压皮肤不与床单直接接触,避免了床单上的皱褶、异物刺激、摩擦皮肤。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症;心理护理;生活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10-03

脑梗死疾病是一种常见脑部血管病变,疾病特点包括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诱发因素包括机体存在基础性疾病、如脑血栓、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发病后患者临床症状多为失语、偏瘫等表现,且多数患者发病后可能伴随机体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能导致残疾。且大部分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可能因病程长、后遗症、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等因素产生抑郁情绪,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表现为沟通能力较差、食欲减退、心理情绪低落等,而抑郁症是脑梗死后常见心理并发症疾病之一,抑郁情绪会影响患者遵医行为,不利于疾病恢复,因此为此类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指导及心理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对于脑梗死疾病后抑郁症患者提供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47例脑梗死疾病后出现抑郁症患者,作为普通组,包括男29例、女18例,年龄37~72岁,平均为(53.6±8.9)岁。于2016年2~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后抑郁症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男30例、女17例,年龄38~71岁,平均(54.1±9.0)岁。两组患者疾病基本资料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脑梗死疾病诊断标准;需排除昏迷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确定为抑郁症;排除机体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器官病变患者。

1.2方法

普通组患者接受一般脑梗死院内护理服务,包括为人院后患者测量体征变化,综合评估病情,遵医嘱指导用药,提供24h护理监护,定期巡视,了解患者内心情绪变化,提供脑梗死疾病知识讲解,与家属保持交流,评估患者机体运动功能,提供基础生活护理,保持身心舒适度,为患者提供肢体按摩及康复锻炼,做好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首先为患者提供早期入院用药护理服务,护士应全面记录患者体征变化,了解病情现状,与患者积极交流,双方交流疾病治疗计划,为患者强调脑梗死疾病治疗及护理要点,告知不良情绪对预后不良影响,提前告知患者脑梗死后遗症表现,评估心理情绪变化,提供健康教育,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2)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关心患者,介绍院内环境及主治医师,采用良好温和态度面对患者,通过医患交流了解患者内心情绪变化,安抚紧张焦虑心理,提供对应知识教育,与患者保持沟通,根据每位患者性格特点提供不同沟通方法,及时采取手段转移患者注意力,了解患者对脑梗死疾病认知能力、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3)为患者讲解脑梗死疾病发展、转归、主要治疗措施、药物原理、康复过程及自我生活照顾要点,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联合家属共同为患者提供个体心理护理服务;在住院期间及时为患者提供言语沟通及安抚,耐心倾听并解决患者疑问,帮助患者缓解心理抑郁表现;鼓励患者家属及亲属积极陪伴,给予社会支持,提供亲情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1.3.1评估两组患者心理抑郁评分分别采用HamD与SDS评分表,分别于入院时、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评估,HamD评分表格满分为50分,由护士负责测评,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94份,回收率100%,标准分为7分,24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此种评分表为4级评分,共有20道题,每题为1~4分,由患者本人填写调查问卷,护士负责总计评分,根据总分得出考评参考值,满分为100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2。

1.3.2评估两组患者对于院内护理服务满意度科室自制表格总结患者对院内护理服务评价,发放调查表格,回收率100%,指标包括服务态度、生活护理及康复锻炼、心理情绪等,采用百分制评分,指标为十分满意:患者主诉对院内生活护理感到满意,基本身心需求均得到满足,沟通能力较好;一般:主诉护理满意度一般;不满意:提出护理改进意见。

1.3.3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科室参照QLQ-c30生存质量评估表,自制调查表,于入院及出院后3个月时分别为患者评估,所有表格均由患者本人填写,共包括4个观察指标,为自护能力、家庭成员相处、疾病知识认知能力、沟通等,每项指标均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心理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后HamD、SDS评分结果均较高(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均低于普通组(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高(p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普通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

3.讨论

3.1为脑梗死患者早期提供康复锻炼措施十分必要

为患者提供基础院内护理服务,待患者体征平稳后,应及时视患者病情变化,协助患者完成康复锻炼,对于存在偏瘫患者,护士应做好护理,进行肢体锻炼指导,告知患者肢体康复锻炼的意义;为患者进行床上肢体锻炼,提供基础生活护理,定期更换床单位,按摩受压肢体,做好护理交接班工作,及时查看患者皮肤表现,提供被动肢体运动指导,包括踝部运动、膝关节运动等。

3.2加强健康教育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5

结果: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后有效病例为31例,总有效率为96.86%,对照组有效病例为22例,总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脑梗塞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23

Clinicaleffectobservationofearlynursinginterventionfor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

ShiXiaoyan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ectofearlynursinginterventionfor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

methods:64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werechosenasresearchobjectsand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nursinginterventionwhil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earlynursinginterventiononbasisofroutinenursing.after3monthsnursing,nursingeffectsandsatisfactionratesofthe2groupswereobserved.

Result:totaleffectiverateofobservationgroupwas96.86%(31cases)whilecontrolgroupwas68.75%(22cases)(p

Conclusion:earlynursinginterventionforcerebralinfarctionhasanobviouseffectandisworthofbeingpopularizedclinically.

Keywords:earlynursinginterventionCerebralinfarctionnursingeffect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18-02

脑梗塞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造成动脉管腔闭塞、狭窄,引发该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局部坏死[1],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尤其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居多,脑梗塞发病急,恢复慢,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残留,多为肢体功能障碍,常伴有心理障碍、失语等[2],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4年5月我社区的6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将64例脑梗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4.3±4.6岁;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1-86岁,平均年龄63.2±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主动地给病人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可治愈性,使患者掌握预防知识与康复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增强其康复的信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进食易消化、低盐、少油、清淡的食物,油炸食品少用或不用,尽量食用半流质食物或软饭,少量多餐,进食低脂肪、高蛋白、低盐、高维生素食物。③训练记忆思维。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从患者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反复的提醒最亲近的人,事和物,牢固记忆,持续刺激大脑;同时也鼓励患者有疑问时多问,护理人员及时给予解答。④生活护理。按照每个患者的生活方式,制定休息,饮食,活动,睡眠以及训练等安排,避免患者产生疲劳,保持情绪稳定。睡前尽量喝开水,睡醒叮嘱病人不可立即起床。⑤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由护理人员指导锻炼,同时将方法教授给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每日可训练2至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45min内。

1.3疗效标准。脑梗塞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疗效评价参考1995年学术会议上的指导标准。评价等级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及恶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后有效病例为31例,总有效率为96.86%,对照组有效病例为22例,总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64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n,%]

3讨论

脑梗塞的发病原因有很多[3],主要包括风湿性心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心房粘液瘤、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脏手术等心源性病因或者是肺静脉凝块或血栓、颈动脉纤维肌肉不良发育、败血症、肺感染等非心源性病因。脑梗塞临床上多不伴颅内高压症状,突然起病,常发生脑疝、偏瘫、有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麻痹、偏盲失语甚至死亡等症状[4]。神经受损导致的脑梗塞运动障碍与其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很大联系,一般来说,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6

贵州省铜仁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铜仁市5543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采取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36,采取中医康复护理),对两组niHSS、aDL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功能康复;中医康复护理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主要是脑供血系统发生障碍后,导致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后造成的脑损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挽救患者生命,脑梗死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系统、全面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而言,至关重要[1]。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全部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给予头颅Ct或mRi确诊,将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存在障碍的患者排除。其中男40例,女32例,患者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5±2.5)岁;病程6-15d,平均病程(8.5±1.2)d;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如下: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活血化瘀、降压、脱水等治疗;指导患者减少食盐摄入量,避免高脂食物,补充蛋白营养,多食用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保持足够的饮水量;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病情处于急性的患者需要去枕平卧的姿势进行休息,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和拍背;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情况;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研究组采取中医康复护理,具体如下:基础护理措施与对照组相同。

(1)心理干预:大部分脑梗死患者会因为过度担忧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准确评价,将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增强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将中医康复治疗的护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告知患者,使其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提高治疗依从性。

(2)药物指导护理: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养成定期排便的良好习惯,可通过甘油栓、番泻叶等药物帮助患者保持肠道畅通,及时排便。

(3)康复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早日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待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之后,要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屈伸肌等锻炼;在进行站位和坐位训练时,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患侧,以帮助其保持身体平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的延长锻炼时间,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晕或头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停止运动康复训练;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帮助患者进行步态、手功能等日常康复训练,使其可以独自进行翻身、行走、起床等动作,帮助患者掌握吃饭、穿衣、梳洗等基本生活技能,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1.3观察指标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aDL(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5.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其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为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所以需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否则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梗死是因为精血亏损、忧思恼怒造成的,治疗时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中医护理[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麦海芬.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25(33):3105-3106.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护理干预

脑出血、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极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其发病率可到5%、致残率达33%、死亡率达30%[1]。虽然有关于脑出血、脑梗死血压控制标准并不明晰,尚存在较大争议,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于急性发病时血压通常会有所升高,就诊后血压越高预后越差,血压严重偏低者预后较差,因此探究有效的血压护理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预见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8月某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57~72岁,平均(63.8±3.2)岁;脑出血37例、脑梗死43例。有既往高血压病史55例,未有高血压病史25例;首次就诊血压升高者72例。纳入标准:发病至送院时间≤48h;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排除标准:血管病变者、患有严重原发病。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入院时需手术者给予手术治疗,进行清除血肿、颅内降压等措施,待患者各项生理体征平稳后据临床表现、医嘱、相关疾病执行护理路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围手术期护理、用药护理等,积极控制原发病。

1.2.2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压护理干预:①据患者病情表现,如是否伴有血压升高,升高状况如何,何时回落,回落状况,手术情况,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既往发病史等,结合医嘱,参考相关文献报道,设定血压控制标准;②进行血压监测,间隔1~2h测定1次血压,以作为干预依据;③选派精干护理人员,结合病因,提高血压监护标准,重视患者主诉;④饮食护理,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血压控制食谱,给予易消化、低盐、清淡食物,多饮水[2];⑤基础护理,给予心理支持,戒激动,嘱卧床休息,略抬高头部;给予指导,以自由舒适为宜,促进静脉回流;提高监护标准,抑制意外事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于window7平台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置信水平,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控制情况对照组与干预组第10d间收缩压、舒张压优于第5d,第10d,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不良结局对照组并发、不良结局合计例数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脑出血不良结局例数高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有关于脑卒中的血压干预标准并不明晰,但有资料表明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发病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引起血压升高反应,多数患者会在发病后2w左右逐渐下降趋于平稳[3]。在此期间,脑出血者血压虽有自行下降趋势,但若不能如期下降,可能引起缺血半暗带加或出血改变甚至是再灌注损伤,加重病情,因此针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积极的降压措施,维持恒定非常必要[4]。对于脑梗死患者,有研究显示,适当的控制维持脑梗死血压,有利于激发脑血管自我保护机制。

据此,本次研究以文献统计脑出血、脑梗死血压维持标准制定血压护理干预方法,应用血液综合护理干预,维持血压稳定下降,其中脑出血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2]罗朝宁,胥雪梅.脑出血与脑梗死114例急性期血压观察与护理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125-126.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鼻饲护理;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

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患者因进入昏迷状态无法自行进食而导致应激性溃疡、腹胀、腹泻、营养缺乏的发生,进而导致病情恶化。为改善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患者的营养健康状况,可使用鼻饲护理让胃黏膜尽早接触食物,保护胃黏膜,防止肠道菌群的异位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为此,本院神经内科对2015年收治的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5例实施鼻饲护理,同时选择同期未实施鼻饲护理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经临床实践对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神经内科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69±18.52)岁;GCS评分:30例3~5分,38例6~8分;急性脑梗死部位分布:19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6例顶叶脑梗死,10例枕叶脑梗死,8例额叶脑梗死,13例多发性脑梗死。2015年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5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98±19.23)岁;GCS评分:29例3~5分,36例6~8分;急性脑梗死部位分布:17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7例顶叶脑梗死,8例枕叶脑梗死,9例额叶脑梗死,14例多发性脑梗死。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梗死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和梗死部位等比较,p大于0.05,统计学无差异,有可比性。

1.2鼻饲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胃肠外营养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鼻饲护理。具体鼻饲护理措施如下:①插胃管的技巧。为通道通过咽喉部的弧度,使鼻饲管顺利到达胃内。昏迷患者在咳嗽和吞咽反射消失时,鼻饲插管护士插管前应将患者头后仰,管住院患者的头部抬至接近其胸骨柄。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尤其在通过食管的3个狭窄处,要避免损伤食管黏膜。②鼻饲管的固定。胃管插入之后,要注意留置胃管患者的舒适度,恰当的使用安全有效的肢体摆放方法[2];在患者的耳旁枕头边放置关闭的胃管远端,胃管近端则固定在患者的鼻翼与面颊部。③留置鼻饲的护理。为避免在胃管内残留注射物,用温开水冲净胃管后注射营养液。操作前后应当按压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并使用流动水进行洗手,做好手卫生;患者在昏迷期间要特别给予口腔护理,2次/d,与此同时要密切观察口腔寄鼻腔黏膜的情况。④拔管。为了保持清洁的鼻饲管,7~10d灌注后要更换鼻饲管。⑤并发症的护理。?K腹泻是其比较常见并发症。要注意以下问题:鼻饲量应多次少量,200ml/次;现配现用鼻饲液,要经过严格消毒处置后的器具才能用于鼻饲护理,杜绝污染。?L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易腹胀、便秘。因此,要适当补充水分或果汁,按摩腹部,加快肠蠕动,需要时另加用缓泻剂。?m应激性溃疡常由严重脑梗死引发。预防应开具奥美拉唑输液,患者倘若出现应激性溃疡或者胃出血,要立即暂停鼻饲,病情好转后可再尝试鼻饲o理。?n吸入性肺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在鼻饲护理中应当及时抽吸胃液,当残留量大于100ml时,则表示胃发生潴留,要立即进行胃肠减压,避免发生误吸[3]。

1.3观察指标自患者入院直至出院期间及时收集对照组和实验组应激性溃疡、腹胀及便秘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并予以记录发生患者的住院期间相关危险因素,以便统计分析发生概率。同时自制《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共25题,每题4分,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满意,调查统计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分析经监测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审核确认无误后录入excel,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两组患者计数资料率的对比采用χ2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以及腹胀及便秘发生率。68例对照组住院患者中15例(22.06%)应激性溃疡,14例(20.59%)吸入性肺炎,26例(38.24%)腹胀及便秘,护理满意55例(80.88%);65例实验组住院患者中4例(6.15%)应激性溃疡,3例(4.62%)吸入性肺炎,7例(10.77%)腹胀及便秘,护理满意60例(92.31%)。实验组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护理服务满意度则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均小于0.05,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3讨论

脑梗死急性发作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不仅抢救治疗困难,而且极可能给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为使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的尽快康复,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或药物,鼻饲护理是针对不能自行经口进食或者通过他人喂食的患者,采取胃管灌入流质食物。当然还必须严格掌握鼻饲护理的禁忌症和适应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上消化道出血、食管手术后以及食管癌和食管梗阻的患者,不应进行鼻饲。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实施鼻饲护理相关措施之后,患者应激性溃疡、腹胀及便秘与吸入性肺炎的的发生率均下降。与此同时患者对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则由对照组的80.88%提升至92.31%,充分说明规范执行鼻饲护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期 护理干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公众生活水平的进步,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转为,加之人口渐步入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脑梗死占有一定几率,需较长时间的治疗,病情进进康复期后,行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2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全面整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41~78岁,平均57.6±3.5岁,均经Ct检验证实。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平均30.4±7.3分,平均病程1.7±0.2天。患者均为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多伴有吞咽困难、头痛、呕吐、语言障碍或半身不遂。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对脑细胞有营养作用的药物静滴,取通经活络、活血益气中药口服,并与推拿、针灸疗法配合行康复期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环境干预:营造温馨、安静、整洁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需调整适宜,避免噪音。及时对床单进行更换,确保清洁、干燥,并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减少褥疮形成,同时还需加强口腔清洁护理,以免发生肺感染[2]。②病情观察:严格观察药物应用的效果、疾病的具体转归情况,以便及时对救治措施进行选择和实施。如患者持续频繁呕吐、头痛剧烈、意识呈进行表现,提示可能有脑出血发生,需立即监测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处理。③心理干预:患者多突然发病,伴有失误、偏瘫表现,易产生绝望、悲观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亲切的语言、沉稳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巧打消患者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要点、注意事项等向患者介绍,并让患者明白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不利作用,以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提高配合依从性[3]。④饮食指导:患者病发后易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便秘形成,故需给予高纤维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食用,为流质或半流质,富有营养且清淡,如豆类、蔬菜、新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对和便秘患者行用药通便护理。⑤康复锻炼:依据患者病情,对功能锻炼计划加以制定,如偏瘫患者易有肌肉萎缩发生,可先练习站立,再缓慢行走,待条件允许时行上下楼梯训练;语言障碍者先从单字及词语练习,及时鼓励,增强患者信心[4]。同时可行按摩、针灸应用辅助康复,使气流运行通畅,需加强康复全程监护,以免意外事件发生。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呈90%~100%减少,为0级病残程度;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46%~89%的减少,为1~3级病残程度;③进少:评估功能缺损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均在18%以内;⑤恶化:评估功能缺损>18%。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评估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结构因血液灌输不足或动脉血液完全中断造成连续性破坏所致,造成生化代谢异常、生理功能相应丧失、病理形态改变等系列病变。除对生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外,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生理功能的恢复也同样被临床重视。脑血管疾病康复潜力较大,加强患者语言、心理、肢功等功能的康复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除疾病医护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社会的护理干预[5]。脑梗死患者经过救治进入康复期后,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饮食、健康宣教、康复锻炼、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康复水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加强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峰.脑梗死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6:156.

2 张秀英,胡海霞,刘冬梅.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8:363.

3 陈勤佩.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4:40-41.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脑梗死生活护理护理

脑梗死(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梗塞等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常出现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失语等。据统计8的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1年9月~1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6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年9月~1年7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6例男5例女例;年龄~89岁;均经t检查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

护理

生活护理:⑴安置合理的:①平卧位:保持患者的功能位置如肩外展5°内旋15°前屈°腕适当背伸手指应伸展稍屈曲伸髋伸膝关节。②健侧卧位:偏瘫患者以健侧卧位为宜。患肩前屈9°~1°下垫一软枕稍屈肘前臂旋前手伸展。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踝中立位。③患侧卧位:躯干略向后旋转可用靠垫帮助支持摆放舒适。患侧上肢保持伸展位肩关节前屈9°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展为防止肩关节后撤将患侧肩胛向前拉出使患侧上肢充分伸展保持抗屈肌痉挛。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微屈曲踝关节背屈足趾充分伸展使患侧下肢处于屈曲状态保持抗伸肌痉挛。此种是所有中最重要的它增强了患侧感知觉刺激的输入同时使患侧躯体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另外这种更有利于健手自由的活动可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⑵皮肤护理:①减少压力和摩擦力经常更换每小时翻身1次。在翻身过程中动作要慢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②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平整干燥湿式扫床被褥及衬衣要柔软。③促进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按时床上局部擦洗用红花酒精或5酒精按摩骨隆突处防止褥疮的发生用气垫、气圈等垫于突出部位尽量让患者感到安全和舒适。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神志清醒的患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死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心理护理:患者因突然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以前的正常生活被打乱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护士及家属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地帮助患者使其树立继续生活的勇气。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摆脱依赖消极的心理并以娴熟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通过心理疏导多数患者都会面对现实看到希望争取好的结局大大加速病情恢复。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活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劳逸结合不可操之过急。卧床患者鼓励其床上进行缓慢的肌肉舒缩活动并进行肌肉的按摩、揉捏。对患侧肢体的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保持患侧肢体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这为日后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时患者不应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当患者训练受挫时要指导患者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不要急于求成。

针对9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的病情做好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降低脑梗死的高复发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