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十篇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十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6:10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1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注意练习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

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二、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把数和运算符号按顺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有其它算法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试试看,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此类习题让学生设计一、两种方法并不难,设计三、四种则稍有难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设计出创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

三、注意练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

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四、注意练习的开放性

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练习,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五、注意练习的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

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2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革新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境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注重动态性、多元化的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设计;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23-02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又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革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作为新课改后的新兴领域,在经历了从国外引进阶段和理论探索阶段后,我国的教学设计已趋成熟。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要求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境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注重动态性、多元化的评价理念等方面。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受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知识观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学理念,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为自主地参与学习、积极的个人体验与主动地意义建构。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体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前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反思。学前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点,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要掌握学情,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储备,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确切、有针对性,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在体会等式与方程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使学生”就体现了该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将“使学生”去掉,才能体现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以利于学生主体参与、自我体验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也应以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设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是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次颠覆,也是教学设计发展成熟的标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人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数学教育。

二、注重情境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基本理念,注重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新课程理念则强调“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枯燥的数学知识灌输,而是要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讲授寓于学生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比如,有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小数的认识》这一课时,鉴于学生对于“小数”这一名词比较陌生,但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小数这一学情分析。授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小数的实际事例,来感受小数的意义。因此,将学生置于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充当顾客和收银员,在学生热情的买卖中,将小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实践证明,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由此,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独特魅力。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一种教学形态,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形态的一点。传统的教学设计强调预设和控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如何达成,则忽略不计。对于教学过程通常仅仅是教案的执行,完成教案中预设的教学任务就是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的过程。教学设计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和关键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脉络和目标指向就行,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更多的自主体验、互动合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要正视教学事件,并加以利用,意外的事件也可以转化成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学生的答案有时会在意料之外,教师应学会筛选这些信息并加以利用,去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意外事件只能阻碍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而生成性教学则将其当做必然,所以意外事件的利用也理所当然。这也是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传统教案的本质所在,生成性课堂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学生创造性、个性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动态性、多元化的评价理念

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评价具有调节、完善课堂教学的功能。因此,能正确、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长期以来,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评价目标单一,缺乏动态性;评价内容片面,过多关注知识和技能,对于创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有所欠缺;评价的标准单一,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价值;评价方法主要以考试为主;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如此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概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因此也就必须构建新的基于“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所表现的状态为参数系统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更具动态性和多元化,具体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教”和“评学”相结合;方式多元化,是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和过程相结合;内容多元化,包括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身心发展等内容的评价;评价目标注重动态性、多元化,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选择,不以一个衡量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状况。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发展功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小学数学课堂能否顺利、高效进行的保障。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还应综合多学科进行设计,吸取多学科的养分;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等。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在质和量上有了飞跃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放眼未来,教学设计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才需求的转变,教学设计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学设计相关人员继续努力,立志将教学设计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发掘人的潜力、开放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光明,康玥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苗继军.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学周刊,2014,(3).

[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需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5]博海伦.数学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3

一、主要任务

1、解读、试用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

2、通读、试教和评价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通读并把握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体系,将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质”。

3、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验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科学性的,与使用新教材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总结整理一年来本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好的经验、典型案例、教学设计,推广符合课改精神,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4次,(2,3,5,6年级各1次)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2、公开教学6次,(每个数学老师一次)上好实践课,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定期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实验教师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活动。

5、安排教师到邻居学校听课,吸取好的经验为我们所用。

2016-2017第二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教导工作计划,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活力和生机,让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高。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工作的中心,深入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努力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念更新。

1、《课程标准》是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本学期,教研组将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每位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他学习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在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把握课改精神,不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2、建议教师多读教育理论专着、读教育教学期刊,关注研究重点、热点问题,做到有笔记,有心得。

(二)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效率。

1、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切实有效的教研计划,落实教学常规和教研组工作。

2、每次教研活动要求全体教研组成员按时参加,不无故缺席,并做好详细记录。

3、根据本校的研究课题和不同教师的个性需求,我们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方式,如讲学式、闲谈式等,在加强教研组的建设的同时,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经验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结合我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围绕课题研究与资源学习,我们将把每次教研活动都提前作好准备,提前确定中心发言人及主题,以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要求教师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继续深化我校数学教研之风。

5、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好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每位老师一学期一节公开课,听课达到11节以上)组织全体组员对公开课进行听课、说评、评课、反思活动。说课者说课要突出设计意图和匠心独运的教学环节;评课者要围绕研究主题谈真知灼见,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得到更新与提高。

6、鼓励本组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间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听课笔记。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7、本着以“在借鉴中成长,在探索中提高,在发展中完善”的学习方针,让青年教师和转行教师主动向骨干教师和老教师请教,要多问、多听、多看,写好记录及反思,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及师德品质,促进青年教师和转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抓实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常规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制定的“备课、作业布置及批改细则”,以明确工作要求,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数学教学常规。

2、学期初每位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入研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对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本年级的教材分析。

3、继续坚持集体备课。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九大要素要齐全。教案的设计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和教师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易教易学的教案。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看出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知识是怎样生成的、基础知识是怎样训练的、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是怎样调动的等等。并坚持集体备课研讨制度,真正体现出每节备课都是大家研讨的结晶。学期结束对教师的备课量化打分。

4、课后精心设计作业。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的精当。要求学生作业要规范整洁,教师批改要正确、及时,字迹要端正,符号要规范,讲评要做到勤而细,并及时督促学生订正,对学困生的作业也要及时辅导,补漏补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5、加强培优辅困工作。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要早一点打算、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早一点落实转化措施、多一点关心体贴,要花大力气来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四)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1、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习惯的培养

2、重视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五)做好常规检查工作,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

1、及时检查业务笔记和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有效小学数学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笔者就个人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1现实性原则

数学源自于生活,也必然要用之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任务之一。例如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了圆柱之后,知道了圆柱既能站又能滚,在生活里他们就会用滚水桶的方式运净水,而不是耗着力气去扛水桶。对此,可以实施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往往这就是最好的巩固方式。实践性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联系生活,还要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才能收到实效。

2趣味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枯燥无味、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练习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比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使作业具有童趣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对此,新课标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理应发挥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

可见,作业形式要多样,不但只是笔头的完成,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课后形成一种小游戏,或者一种小比赛,让孩子在玩耍中积极动脑,感受学到知识的快乐。

3合作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因此,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条件下完成。例如“比一比长短”的教学中,可以让一个学生拉直一根绳子,另一个学生拉住另一根绳子,然后比一比哪根长,哪跟短。

4拓展性原则

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作业中,不但要有限制性答案的题目,还要有拓展性的题目设计。例如:苹果在香蕉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可以说“苹果的下面是香蕉”,也可以说“香蕉的上面是苹果”,还能说“香蕉在苹果的下面”。还可以设计左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左右是相对的,别人的左右和自己的左右不一定是一样的方向。

5操作性原则

我们要关注个体体验,设计操作性作业。新课程理念认为,数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文本,只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它给学生—个起点、—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和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晚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荆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学生的数学作业也不应是单一的书面作业,还应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估计结果和动手操作等形式。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作业设计指明了大方向,然而,“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改的新理念点明了,在大方向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应当对于实际教学中的学生差异,做出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

6个体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要使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汁多层次的数学作业。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些简单的、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学困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消化不了”而产生的厌学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需要操作、猜测、验证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的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消化不了”的问题。

以上便是笔者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心得体验,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如今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物了,反复机械的作业不应该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达到应试教育的标准的手段,而应该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做出的精心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正华.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云南教育,2006.5

2刘冬梅.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江西教育,2004(15)

3刘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小学数学参考,2004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5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数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小学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对于小学数学认识不够深入等,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多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课外知识的涉及量和扩展量都不够,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程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将书本的内容全部照搬到课堂下,完成授课就觉得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有些教师或许会觉得小学数学比较简单,没必要给学生灌输太多的内容和知识,或者认为数学只是一门计算工具,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教师的这些认识直接导致了其对于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大大局限了教师授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全面了解,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论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学理念应被赋予一些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基础知识,更加强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授课中所欠缺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发起者和掌控者,其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还不能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传统授课时多年积攒的经验,对于“情境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理论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就导致教师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等灌输知识的阶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比较呆板、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创新教学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创新课堂讲解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讲解,除了把握好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之外,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学设计需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扩展相应的课外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空间感知,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搜集一些关于方向的儿歌和词语,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为“东、西、南、北”,在教室里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正确的学生以奖励。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扩展性教学,给学生讲解在森林里和航行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二)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设计中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不同于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观念,更加符合当今形式下,新课改对于中小学教学发展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多增加学生参与此类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完基础课堂知识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热情,而单纯的小学数学知识则略显枯燥,不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体现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实际应用性,比如,在讲授怎么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桌、课本的面积,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答案,积极的活动参与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调节课堂气氛。

三、结论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6

摘要:作业设计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存在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忽视长远的教育价值等问题。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科学评价学生的作业,使学生创造热情更加高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课标策略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则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学习的灵活性,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1.作业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副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学习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等等。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计算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学习体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一张扑克牌的体积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数学其他科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数学,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数学”。

二、设计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况且学困生往往不是一科困难,多门功课都补习,负担之重可想而知,效果之差就在意料之中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期望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会所有人我们安排好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答到试卷上,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为此我们也假定所有学生可以做到这一点。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三、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

1.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例如。学习了面积知识后,可让学生为学校画一个平面图,出去春游前,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写—个最经济的出游方案并说出理由等。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出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结语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改浪潮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毛健儿.让数学作业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小学教学参考.2006(26)

[2]蔡国奇.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12)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7

(一)课堂教学模式教条化

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课堂上闪电式地推进教学流程,虽然保证了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表面看来是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但实则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

(二)教学设计不合理

很多教师没有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没有真正确立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前也不研读教材,更不会根据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整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难突破,即只追求高效课堂的形式,而无高效率、高效益。

(三)课前预习不科学

高效课堂建设以“先学后教”为原则,很多教师虽然能够根据要求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但却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指导学生预习。预习内容过于宽泛,甚至对一些探究性内容也让学生课前预习,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对探究的兴趣。此外,有的教师既不注重对课前预习的指导,也不检查预习的结果,致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四)数学课堂气氛沉闷

课程改革初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感到新颖有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生习惯了小组合作学习,反而降低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又回归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气氛逐渐沉寂下来,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激情。

(五)小组合作缺乏时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要载体,但在调查中我却发现有的学生不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小组学习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小组合作讨论时,主要是组长发言,组员倾听。即使有的组员参与讨论也是各说各的,学生之间没有思维的真正碰撞,缺乏有效的交流、讨论。

(六)练习设计不科学

部分数学教师没有认真钻研教材,不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练习,导致练习设计形式单一,没有层次和梯度。另外,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的教师设计练习过于简单,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练习,有的教师设计练习难度太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课堂评价形式单一

有的教师不关注课堂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很少对学生的给予激励性评价;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了课堂评价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语言平乏,经常使用相同的语言评价,导致学生对教师评价不感兴趣,课堂评价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

在校本培训中,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学习,举办新课程标准专题讨论,组织新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让广大教师真正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另外,还要督促教师课前研读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方案,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做到重点明确,难点突破。

(二)创新模式,探索策略

我校虽然构建了五环节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对每一个环节操作技术层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继续学习该模式内涵,把握该模式精髓,认真备课、上课,组织教师认真听课、说课、评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研究数学课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探索高效课堂的操作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科学预习,提高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抓好课前预习,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像一些探究性教学内容,在课前最好不让学生接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确定预习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计预习提纲,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要检查预习的结果,搜集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以梳理、整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他们的生活储备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做实验、动手实践等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五)科学分组,加强培训

建立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分组一定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学生的成绩,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要保证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不断优化小组结构,建立科学和谐的学习小组。组员分工要明确,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联络员要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实施组员角色定期轮换制度,让全体组员都得到不同的锻炼。同时,要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组长、组员培训工作。学校要定期组织通识培训,使组长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掌握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让组员学会如何倾听他人发言、与人合作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六)分层设计,有效练习

数学练习既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又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练习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练习题,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多样性。具体来说,练习设计既要注重练习的多样性,设计基础题、探究题、实践题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关注数学基础知识,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分层设计,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七)关注评价,构建机制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设计

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精心设计有效练习是实现练习实效性的前提,根据“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的练习设计要求,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练习课设计要有明确的练习目标

一堂成功的练习课要安排有明确的练习目标。一般而言练习课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要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在练习课设计之前,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问一问:①这节练习课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②这节练习课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③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④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设计些什么?(内容)

二、教师应注重从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课堂练习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联系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课堂练习,是在新课改中注重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我在引导学生巩固“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时,在小黑板上设计了这样两道练习题:

(1)比较以下两个数的大小。

2603600986350;1602320016116800。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2157900;2121000;9650000;102300。再出示小黑板时,学生名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涨,并结合例题中所讲的比较多位数的方法,纷纷争先举手,顺利完成了第1题,随后我便引导同学们按照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顺利完成了第2题,并及时反馈,集中订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里,我非常注重学生智力发展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到比较多个多位数的大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收效明显。

三、在“趣”上调控――凸现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做到:①要注意增加练习内容的新颖性。练习设计不仅内容要新,而且习题的类型或形式也要新。②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某一技能,往往要对同一要求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这种机械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练习时,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应设计多形式的练习。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题型上讲,有填空、选择、判断、匹配等;从结构上讲,有补条件、补问题、选条件等;从形式上又有听算、笔算、视算、游戏、比赛等。设计练习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③要注意把握练习的要求。设计练习要难易适中,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可随意拔高练习的标准。这样可以寓练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这使得我们在练习设计中,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1.练习的目标要明确

练习前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练习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要练习这些内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通过练习需要达成哪些目标,等等。明确了这些,教师才能正确指引练习的方向,才能为实现练习的有效性而奠基。对于新授后的练习,应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真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2.练习的内容要精选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新,而不是把教材的练习内容生硬地割裂、拼凑。

(2)合理重组练习内容。要针对重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练习题进行二度开放。通过匠心的内容设计,使练习内容在我们的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使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五、课内练习要灵活多样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

1.课堂练习的形式要灵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只有把课堂练习的内容安排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活泼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还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猜谜语、做游戏、走数学迷宫等活动;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还可以进行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2.练习的过程要灵活

(1)教师要精心挑选典型而有思维价值的习题练习,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增强知识学习的效果,同时也给学生独立探究留有了余地。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汽标文化;课堂结构;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65-02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多样的,如果你不用心去感悟,你将永远处于平凡、平淡、平静的“三平”境地。只有跳出课堂看课堂,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反思,才会有超越数学本身的认识。生活中每个行业都有其理性发展的、成熟的精髓,学习、借鉴、创新永远是教师成长路上不变的旋律,善于吸纳、变通、融合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

一、汽车标志与数学文化

汽车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各种品牌的汽车都有自己的标志形象,代表着各自企业的文化,具有丰富的象征性意义,诠释了企业特有的历史、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与汽车标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当我们认真梳理课堂教学的结构,回顾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点、问题线、知识面的时候,再对神奇唯美的汽车标志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会让学生有丰富的遐想与感悟,进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策略之路,享受情节之趣。

二、汽标文化的实践滋养

笔者曾经全程参加了我县实验小学举办的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几堂课,谨以其中的几节课例来分类阐述。

(一)本田桥梁设计,缔造简约课堂之美

本田汽车的标志是带框的H,是三弦音箱式商标,其中的H是本田英文“Honda”的第一个字母。这样的标志设计体现出简约、顺畅、前后呼应和基础厚实的特点,把该理念运用于数学课堂,效果同样出彩。

案例1: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9加几”计算教学一课。有打油诗为证(教师:小燕老师):9加计算似容易,小燕衔泥往来飞;行云流水自然畅,简约之课娴静美。

设计理念:9和其他数相加,桥梁架设,10是关键。(1)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变成课堂的着力点,从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入手展开教学,以“数小棒”“数蜜蜂”“数苹果”等活动为出发点,以“怎样一眼看出数量”为问题核心,树立起问题屏障,即“H”中的左边一竖。(2)而后课堂再层层展开,围绕数字“10”这桥梁,平铺直叙,水到渠成。课堂如同一杯清茶,清新淡雅而恬适。学生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由表及里的逐步深入。(3)“9加几”教学中,凑十法是课堂的主干,摆小棒、画示意图等策略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伴生的绿叶,而最耀眼的当属那诱人的果实――“减一速算法”,理清算理,掌握技巧,熟练运用则是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兴奋点,即标志“H”中的右边一竖,竖立得坚实而有力。一言以蔽之,让简约设计成为智慧的对话,化课堂核心问题为直达彼岸的稳固而通畅的桥梁。

(二)奥迪连环标志,诠释热情课堂之境

奥迪标志丰富而清晰的品牌设计语言,历久弥新,始终引领潮流。标志四个相连的圆环极富动感,具有同样理念的数学课堂理性魅力十足。

案例2: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有打油诗为证:认识分数整体难,四借东风不怕繁;波澜起伏层层进,思路缜密人人信。

设计理念:以“认识分数”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始终以长方形和线段的四等分作为参照,展开对比分析。在探究新知过程中,通过四步连环反复对比:总数不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量同分不同;量异分相同。做到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基础坚实。

汽标严谨务实、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反映在数学课堂上,就在于“简约设计”和“功能高于形式”,做到“目标细化、分步实施、环环相扣”,课堂在合作、相互交融的学习状态下质变,在理解通透的前提下,带来了学习新知的愉悦享受。

(三)三菱支流标志,解读娴静课堂之适

日本三菱汽车以三枚菱形钻石为标志,其造车艺术体现着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雅致中蕴含着灿烂光华。以此为核心的数学课堂亮点是:分解难点、块状分明、重点突出。

案例3: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一课。有打油诗为证(教师:海兰老师):数字信息藏奥秘,海兰之家揭谜底;三菱牵手心相连,逐个解决显实效。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核心,教师把核心问题结构化,各个击破。一是善思求真数字信息是什么,二是细品求知为什么这么设计,三是活用怎么设计数字信息。三个话题既围绕中心,又三分天下,课堂分节明显,层次清晰。

“菱钻式”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既分解了教学难点,又让每个步骤细致分明,重点突出,课堂整体轻柔,三位一体,稳定性十足,学习策略注重在根部营养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生长。

(四)别克子弹标志,传达速率厚实之效

别克标志中,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子弹在不同高度位置上,给人一种积极进取、不断攀登的感觉。这样递进式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案例4: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有打油诗为证:芝麻开花节节高,三条大道通目标;有的放矢需变频,携手共进效果明。

设计理念:“三分”和“三目标”。首先是教材内容的“三分”。将教材例题和“试一试”合并成一个系列,即长方形面积增加和减少统筹于一颗“子弹”。因为“想想做做”的两道题更具有深度,一道是考查长方形长增加或者宽增加的情况,一道是考查长和宽同时增加的情况,尤其是后一种情况一题多解,难度较大,故另分为两颗“子弹”。三颗“子弹”在难度系数上是逐渐升高,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其次是对画图要求上的“三目标”:一是引领学生用手悬空比划长方形的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二是让学生具体实践在纸上作图,三是让学生高层次地在脑海中想象画图。三个目标既有层次上的递进,又有灵活运用画图策略之意。

“子弹”款课堂教学设计,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注重了并行式知识点的安排,情境相对独立,同时又有层次的攀升。课堂中在知识形成处、能力增强处,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做核心的事,将整个课堂构建在合作之上,教师要做的是“四两拨千斤”“夜雨瞒人去润花”。

综观以上几种“车系型”课堂,教学环节设计都指向比较明确的问题,有单线的问题,也有多线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焦点集中、主线鲜明、脉络清晰。以“车系型”课堂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大智慧的课堂,远非以上几种,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必将“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宋丽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1).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篇10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

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