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十篇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十篇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6:58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1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一)培训需求分析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⑴组织分析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⑵任务分析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⑶个人分析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需求分析的方法⑴问卷调查法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⑵约见面谈法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⑶会议调查法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⑷工作表现评估法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⑸报告审评法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1、制定程序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2、计划内容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⑴培训目标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⑵课程设置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⑶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3、培训控制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4、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六、培训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⑴高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D、财务知识类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④培训方式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⑤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⑥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⑵中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⑶基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⑴岗前培训①培训目的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②培训内容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③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④培训评估考核合格后上岗。⑵在岗培训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⑶转岗培训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⑴学历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⑵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⑶专项培训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七、培训工作误区(一)员工培训不重要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员工培训有风险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三)员工培训是人事部门的事员工培训是企业长期持久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以及人、财、物、信息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都应该关注的事,应该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2

一、确定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面向物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关注新物流技能和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技能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1.分析物流企业运作流程,确定职业岗位。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高校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内部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储运公司、大型配货中心、货运企业等,其职业岗位有:物料计划、采购、运输组织、车辆调度、仓储管理、配送、商品分拣和包装、物流设施设备的作业和管理、跟单、揽货、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对物流企业的职业岗位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导向。2.分解岗位技能,制定职业标准。根据物流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确立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如下:①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对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为物流企业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营的特点,并且物流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应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基本技能要求是物流人才从事物流活动必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成本核算与分析构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标准。②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劳动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社会责任心、群体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管理与控制、行为的规范性和社会适应性,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相关能力,以适应物流企业的要求。物流作业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的多环节链状操作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物流作业的效率。因此,要求物流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做好本岗位的工作,还要协调相关岗位的任务,有效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及时与客户协商沟通,使整个物流作业环节高效地实现无缝化操作。③职业发展能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提供给物流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职业素养的外延也在动态的变化,工作的迁移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物流管理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应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多变的现代物流社会。3.将职业要求转换成学习内容。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思路是:根据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按照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每个职业岗位所对应的技能要求,对知识和技能性分析,从而确定学习内容。

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以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为教学情景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科、学生、社会的相互关系。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并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将物流企业有效纳入其关注范围,以实现课程与岗位之间吻合。如果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高度配合,那么企业用来岗位培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1.设置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全程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规范学习、职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从而使学生早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使其具有对职业机遇的预测能力。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的重视。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更新周期加快。物流管理人才要适应转岗需要,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此可借鉴临沂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及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以现代物流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目标是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模块课程以强化物流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开设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保证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①“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原则,着眼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更新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开设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全面性。“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由物流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两部分组成,其课程设置的扩展性强,通过此部分课程的学习,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管理理论,能系统地掌握与物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熟知仓储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商务贸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知识,从而使其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的能力。②“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在构建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的课程。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科学整合设置课程,以专业的职业训练为主,改变以往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促进职业岗位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活模块”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训练领域和技能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物流技术变革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可能内容和实习实训,联系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职业实际及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课程模块的容量,及时改进实训环境,缩短教学与物流岗位需求的距离。比如,在实训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模拟的物流运作;同时与相关物流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实习,进行实际物流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还可通过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课程模块内,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物流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课程顺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式教学模式,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制定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作者:李信利卢中华单位:临沂大学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部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11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现在我校物业专业所选用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筹措、用地取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行业概况、房屋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普遍难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说学会掌握运用知识了。例如对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采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引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对中职学生呢?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来看,不难发现,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所以,我认为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这门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采用模块化考试,即在部分难度较大、内容较多的主干专业课中,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按模块分别进行考试,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楼宇公建配套设施介绍这内容上,可分成几个学习模块:住宅小区主要配套设施建设―写字楼配套―商场物业配套―工业厂房配套―特殊物业的配套建设。根据不同的物业类型,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模块考核。模块化考试既能评价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结果,又能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能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给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扭转以往课程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让学生循序渐进,较好地解决专业基础课难学的问题。

总之,《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以任务化、活动化为表现形式,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的基础上,力争使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的作用。只有构建密切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业特点的特色鲜明的《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专业平台课。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刘喜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机械职业教育,2007,(09).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4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少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都将物流管理作为了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是限定选修课程。然而,物流管理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一门包含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数学、管理运筹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对此,有必要针对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上的探讨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保障管理类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初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目前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事实上,同样是一门物流管理课程或者是同样一本物流管理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而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源,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尽管一般来说文科生所占比例大于理科生所占比例,因此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介绍,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文科学生的口味,但物流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知识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拓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对于数学知识和运筹学知识的基础要求就比较高。正因如此,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生而言,究竟让其在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中学到怎样的知识?是只学理论知识,还是让学生具备利用数学与运筹学知识来解决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让该课程的教育从业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深感头疼。

2.2教师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时间并不长,且专门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从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际上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培训,而对于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践几乎没有。即使部分教师虽然有过实践经验,但可能在物流运作方面的研究水平相对较差,也容易造成实践不能和理论很好地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可能从教师的实战案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理论的理解不深,造成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理论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学生很难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3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然而,现有学生所学的知识还仅仅局限于较为早期的理论观点,不少教科书上的案例还是十多年前的案例。不可否认,传统的理论应该让学生学习,经典的案例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程度,但类似于电商物流、物流金融、快递物流等一系列早已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却很少在相关的教材中看到,这既使得学生难以很好地将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传统理论和现有的实践结合起来,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无聊,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针对文科生特点,明确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的确定,首先依赖于文科高等院校对于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的课程学习被当作是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技能培训方案之一,那么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介绍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物流各环节运作管理方面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反之,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课程仅仅只是作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拓展和完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尽可能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综合案例的分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文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文科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之外,更多的还是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介绍为主,并通过新老案例结合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当然,考虑到文科院校管理学专业也有一定数量的理科学生,可以在其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其参加与物流运作管理相关的数学建模活动,从而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3.2拓展教师知识面,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教学

对于从事物流管理方面特别是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教师而言,基本上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或运筹学方法,结合这些知识对于理科学生而言在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上有着很好的帮助。但对文科院校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生而言,这些知识的介绍只会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事实上,文科学生一般来说都有较好的历史、地理等文科基础,因此物流管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这些知识来进行。例如,在物流管理理论中,军事后勤学是一门较早的起源理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历史上的战争故事,向学生讲述物流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物资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讲述战场上的物资储存、运输策略以及由于物流带来的战略影响,并从这些故事中找出与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相结合的部分讲述给学生,从而培养文科类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兴趣,从文科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来吸引其对物流管理理论的思考和理解。又比如,文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较为关注,相比对现代企业物流的不了解,其对古代镖局的印象可能更为深刻,因此教师也可以从古代镖局的特点出发进行介绍,并将现代物流企业的特点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加深其对相关物流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结合不同的学科来进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

3.3结合生活中常见案例,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学,但对案例的选择不应该是教科书上提供的案例,而是应该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自己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案例。比如很多学生会经常取快递包裹,或是学生也会定期去超市购物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以这些很常见的事情为例进行分析,并同物流企业的实战案例相结合,分析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就能使学生将不太熟悉的企业决策案例转变为类似的且较为熟悉的生活决策案例,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相关的理论。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结合,自行寻找更多更实际的案例,通过物流方案的制作水平来衡量和考核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理论去发现快递员送货的路径选择策略、超市的补货策略以及超市内部货架摆放布局等实际问题,并让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文科学生通过实际的访谈和沟通了解其中的问题所在,理科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样一种将案例置于实际情景之中进行分析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相关的原理、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用处和表现,也能很好地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考核。

3.4及时更新相关知识,进行新旧理论对比教学

物流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及时将物流管理最新的理论介绍给学生,让其更能够将理论和现实世界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旧有理论和案例的全盘弃用。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物流发展虽然较为迅速,但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进行最近的知识和理论的介绍,也要介绍已有的传统理论。例如对于仓储管理的介绍,不但要介绍传统仓储管理的理论,也要介绍智能化仓储系统的相关知识,并采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地表现二者之间的差距,介绍各自的特点和不足,这样学生既能够了解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也能够熟悉较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比的方式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5

我国根据相关学科规定,将会计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两种,_基础科学主要用于运动形式、规律、发展趋势,并将客观世界特定运动形式及形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全新知识领域探索,拓宽知识发展前景。

1.1会计基础相关概念

会计基础理论就是借助一定的推理、判断来揭示会计客体本质和发展规律,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及条理性,_会计基础理论及概念进一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及规律性,按照会计理论内容可将其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也有划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开发理论,通过利用其他科学对会计规律和本质进行阐述,_会计基础理伦也称会计核算原理,它是会计知识实践成果,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会计基础理论内容

  至今会计基础理论内容并未达成共识,会计界常将会计基础理论误认为是《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会计学原理》,这对会计学发展十分不利根据会计基础理论内容性质,可将其分为会计对象理论、财产估价理论、会计职能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基础理论等,我们只有对会计理论知识详加论述,才能够对会计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3会计基础理论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基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就是揭示会计发展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势,阐述了会计事物的客观实际稳定性,该理论是源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会计实践,在会计逐渐发展过程中,该理论环境已经相对稳定,_系统性,就是指会计基础理论是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形成较为完整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基础理论从整体上反映了理论构成要素规范性,就是通过理论内容来反映会计功能与事项,规范会计人员行为规律性,事物发展都是要遵循统一、标准的发展运行过程,揭示了会计事物本质发展的必然过程,前提性,理论通常是实践发展的前沿,是实际工作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支持性,会计基础理论是其他会计学科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趋势和事物性质,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会计理论基础特点,才能够正确发挥基础理论功能作用。

2.会计基础理论功能及例证

2.1基础理论功能

我们就将会计基础理论功能作出如下总结归纳:认识作用,该理论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会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明确会计性质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进行一定时期会计结构、规律、特征及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基础作用,基础理论为会计系统知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实现会计理论的不断深化,从抽象到具体,例如会计核算原则、模式及内容等,指导作用,利用会计基础理论引导会计实践工作,并在客观会计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认识,更加便于会计管理、核算工作和体制工作等的开展,是规范会计行为的重要理论支撑规范作用,理论引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足的预见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状况的预测,判断事物未来发展情势,教育作用,将会计基础理论用于就业教育是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受教者正确、系统全面地认识会计学知识,为其日后从事会计行业有所助益促进作用,理论推动实践,会计基础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会计工作、教育教学以及相关知识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在特殊条件影响下还可能会掀起技术革命或是会计知识改革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促进理论研冗和应用,使会计学取得突破性进展,拉动社会经济增长。

2.2功能例证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沿用的《会计学》,为我们展现了会计基础理论功能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发展也积极地推动了《会计学》的发展,也就是“大会计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将会计基础理论放在更高的层次,深刻认识到基础理论发展对会计学发展、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推动以人为本的法制国家建设,加强会计行业管理,扩大会计领域,加强会计相关知识研究,_受全球整体环境影响,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科技、文化方面从以上的讨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工程管理至关重要为了能够确保工民建建设工程的建筑质量,必须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才会促进并推动我们国家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进步,各学科呈现了相互融合、逐渐kf大的发展趋势,也就是我们近来热议的学科重组,这不仅是学术界的变革,也是学科研究的兴起,是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由2006年出版的《广义会计学》就很好地阐述了会计基础理论在学科建设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坚持理论创新、解放思想

人的思想常常被思维惯式所左右,这严重束缚了理论研究的发展,_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主管意识偏见,进行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研观,积极开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响应我国时展要求,敢于创新、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使会计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6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流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符合时代要求,但实际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从各高职院校开设情况来看,一般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或职业技能课。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却不是很明确,是出于时代要求,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知识面侧重于介绍电子商务知识,还是把物流管理作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介绍物流的系统功能或运作流程,亦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介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运作等等。究竟适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什么,认识不一。

1.2教学内容设计不规范

目前,由于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设定,再加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换,各高职院校或各任课教师会任意设定或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任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专长以及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内容,导致讲授该课程时,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教学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几乎演变成了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内容、物流运作流程及特点,多是企业物流的问题;有的则侧重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几乎又演变成了供应链管理;再有的就是侧重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于“最后一公里配送”。

1.3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从当前出版的教材来看,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内容体系是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来编制,非常不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使用。从现有教材内容来看与物流基础内容重复率很高,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核心课程,课时设置一般也较多,此课程中对物流的基础知识会有详细介绍。如果再使用这种类型的教材,任课教师要按照教材来进行,重复学习相应内容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明显降低。若任课教师完全脱离教材,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身基础,学生会感觉无所依,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是多样化、立体化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已非常厌倦,有些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教学中由于组织不够灵活、案例选用不够完备、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等原因造成并未达到应有效果。教学手段多是利用多媒体教室、配以课件或一定的视频教学,与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比,这种手段略显不足,与课程稍有些不称。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基本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则应贯穿教学的始终。结合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素质要求,该课程教学内容总体可设计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是重点。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不求深,只求实用,此部分内容可设置四个基础模块: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

模块一:电子商务概论。此模块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电子支付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熟悉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过程。因物流管理专业前期不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所以在此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详细介绍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知识,但知识内容不可过于偏向技术,只需设置与物流有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即可。

模块二: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此模块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要结合物流基础课程中阐述的相关物流理论知识,重点领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问题。

模块三: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供应链基本认知、供应链管理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相关策略等内容,设计此模块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具有哪些特点,应采取什么样的供应链策略以应对市场竞争。若前期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不必介绍,只需结合电子商务企业分析即可。

模块四: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物流成本基本概念、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此模块不必详细阐述物流成本的深奥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要具备成本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三个层次:认知层、操作层、综合应用层。

第一层次:认知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前述有多门物流专业课程,物流知识已相对丰富,但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很弱,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可设置的实验有: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消费者网上购物体验、电子支付等。

第二层次:操作层。此层面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实际运作过程,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B2C/C2C平台管理、仓储和运输管理、物流企业和供应商协作模拟等,此部分实训需结合相关模拟软件进行。

第三层次:综合应用层。此层面实践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或B2C或C2C平台的构建和运营、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等。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使本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电子商务的时代感,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为一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该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内容设定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以相关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实训资源的主动应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来模拟电子商务物流业务中的各种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物流流程。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能以活生生的鲜明事例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案例的选择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授课老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同时,案例设置的思考题应属于开放性问题,具有可争辩性,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和争辩。第二,讨论方法的选择问题。案例讨论是选择分组讨论,还是分角色讨论的方式应结合实际案例而定。比如,在前述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实践内容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此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讨论,如分别扮演电子商务企业、供应商、物流企业等等。第三,案例的总结问题。案例讨论之后,教师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对于有创新性的发言要做出积极的肯定,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做出中肯的评价。

3.3分组讨论法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模拟电子线路;数学物理基础;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80-02

“模拟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整个知识和能力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后续“通信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一系列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抽象、逻辑严密、知识点多且杂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与基础数学物理知识联接紧密的特点。

目前,国内的各大院校普遍反映,相比于其他专业基础课,比如“数字线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子线路”难教、难学。我们在本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也充分地感受到了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放弃学习的想法。职是之故,我们深入地进行了了解、调研,发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其中涉及的基础数学物理知识掌握较为薄弱。为此,我们提出了对于“模拟电子线路”中结合数学物理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下面就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如何在“模拟电子线路”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物理内容。

一、半导体物理的基础知识、pn结和二极管的工作原理[1]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是“模拟电子线路”整门课程学习的基础。后续章节中的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电路都要运用到pn结和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如果对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将严重影响该门课程的学习。而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主要依赖于学生对于“半导体物理”中的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导体、绝缘体以及半导体的概念;载流子的概念;n型、p型半导体的概念;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的方程;扩散电流和漂移电流的概念;空间电荷区的概念;pn结的单向导电性;pn结的电容特性。同时,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很关键,比如pn结的电流方程i=is(eu/kt-1)的两种极限,即u≥kt和u≤kt时的分析,就与高等数学中的函数的极限的掌握密切相关[2];在半导体二极管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内容部分,与物理中的匀速运动速度和变速运动速度的概念十分接近,两者结合起来讲授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不仅如此,在推导交流电阻公式时需要用到电流方程的微分,如果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则可以不用死记硬背交流电阻公式,利于学生掌握。

二、晶体管的交流小信号模型

晶体管的交流小信号模型是分析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必备知识。经过反复地思考,我们认为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有两个要点:(1)受控电流源的理解和应用,这是前期电路课程中往往被认为是非重点内容甚至被部分教师忽略的知识点;(2)偏微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因为晶体管是三端口网络,所以不同端口间电压和电流之间的控制关系往往是偏导的关系,比如ube对于ib的控制关系[1]、H参数模型中的四个H参数的定义。这两个要点分属于基础物理和基础数学的范畴,因此晶体管的交流小信号模型问题突出地反映出基础数学物理知识对于“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作用。

三、放大、反馈电路的分析

在“模拟电子线路”中,晶体管放大和反馈电路的分析是主要和核心内容。然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普遍掌握欠缺,主要原因是对于电路分析中的基本知识,比如电路的等效变换、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多端口网络输入输出电阻的概念等均表现出掌握的薄弱,严重地制约了该课程的学习。这说明学生难以将大学前期电路类课程知识很好地运用到“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来。解决的方法便是在前期的课程中强化上述基本内容,甚至在传统内容中加入一些常用技巧,比如支点的变换、导线的变换等。

四、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中的复数运算和傅里叶变换的概念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是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些电子器件研制时重要的理论依据,比如著名的相移反馈振荡器就是利用了频率响应。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中需要用到复数的运算和傅里叶变换,同时,对于复变函数和傅里叶变换的理解程度几乎决定了一个电子信息类学生今后对于专业基础课的掌握程度,甚至决定了学生将来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电气工程师。上述论断是由《虚数的故事》的作者保罗.J.欣纳所提出的[3],他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电气工程师。从这本书中,我深刻地领教了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尤其是复变函数方面的知识和运用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想做一个出色的电气工程师,理科的基础知识功底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复数的基本运算和傅里叶变换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对频率响应的理解上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以上的4个问题是“模拟电子线路”教学中与基础数学物理内容相结合的实例。纵观“模拟电子线路”,还有很多内容是与基础数学物理相结合的,比如差动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等。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挑选和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内容的各种有启发作用的实际应用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具体的教学方法建议。

1.合理地分配课时用于“模拟电子线路”中相关基础数学物理知识的回顾。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合理地穿插一定的课时用于半导体物理、电路分析、复数运算以及傅里叶变换等知识的回顾。在这种“温故”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可以“知新”,即在回顾的过程中渗透之后所需学习的内容加以联系,进而自然地过渡到新的知识体系中。

2.与前期课程教师沟通。与前期课程,比如“半导体物理”、“高等数学”的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据此可以在前期课程中强化“模拟电子线路”中所需的基础知识,甚至可以将“模拟电子线路”中的内容转换为前期课程的扩展习题,令学生预先进行了自然的“预习”,从而有利于“模拟电子线路”的学习。

3.以“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为目标,加强学法、教法研究。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知识体系中的地基,无地基无以立。因此,以“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为目标,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将部分精力用于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加强以具体的科学历史人物为背景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模拟电子线路”中的很多内容,尤其是与数学物理相关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们枯燥无味的感受。但同时,这部分内容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科学故事和伟大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发明二极管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曾经凭借此项发明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巴丁之后还凭借BCS超导理论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这些科学故事与人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该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5.组织兴趣小组,参与课题研究。依据因材施教原则、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选拔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教师从自己的科研攻关课题中分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承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仅仅给予适当的指导、启发,学生亲自实践科研攻关的全过程。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基础的数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的科研问题,进而加强了这部分学生对于“模拟电子线路”中相关的数学物理知识的理解。由于基础的数学物理知识往往是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力,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上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首先,强化基础数学物理知识可以巩固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其次,增加具有一定科研背景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复次,与前期课程的交流沟通可以使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具有整体性、连贯性以及创新性。最后,上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有普适性,不仅可以针对各个专业“模拟电子线路”的教学,甚至可以推广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乃至于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去。

当然,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地分配课时,使得在强化相关数学物理知识的同时,仍能将“模拟电子线路”的核心知识讲解清楚透彻。(2)与前期课程教师的沟通可能需要学院乃至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以交流会的形式来完成。(3)教师要对所指导的课题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只有选取合适的课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模拟电子线路”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其中涉及的基础数学物理知识掌握薄弱,以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我们提出了与基础数学物理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巩固学生们的数理基础,促进“模拟电子线路”乃至所有理工类课程的学习。我们也相信,随着理工科专业对于基础数理的重视,教育质量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丽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物联网高校

1物联网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表了题为《theinternetofthings》的年度报告,向世界宣告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目前,作为科技热点各国都加强了物联网的研究与基础设施投入。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同年8月,日本也制定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社会的U_Japan计划。在我国,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之处建立传感信息中心的重要指示;同年11月3日总理再次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竞相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政府也投入巨大的支持,高校也开始培养网联网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2高校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现状

2010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在申报范围中就有提到鼓励申报传感网、物联网技术专业,并提出支持高校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由此可见物联网专业人才是当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专门人才,物联网专业的申报受到国家的支持。从2010年开始,各个高校开始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并且有将近40所高校院系在教育部获批了包括“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三个物联网相关的专业。

3物联网专业的教学目标

从物联网的定义来看,物联网专业是培养大学生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培养学生具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无线网络技术、高频和微波技术等物联网基础技术,了解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并掌握物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物联网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有跟踪本专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4物联网专业开设的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物联网专业开设要从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设计。基础课方面,开展通用型的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为一般高校中信息类专业、通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电路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局、域网组建与管理、通信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基础等,该类课程是物联网应用、开发及研究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核心课程方面,主要是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等的专业核心课。具体设计如下:①单片机和嵌入式相关知识,主要讲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控制器体系和原理,实时操作系统,C语言编程技术等等从简单的单片机深入到嵌入式;②无线片上系统(SoC)相关知识,主要讲授无线单片机通讯接口设计,嵌入式开发软件,无线有线收发器原理和结构以及通讯原理等相关知识;③无线通讯和无线网络相关知识,主要讲授短距离无线数据通讯基础和原理,无线自组网相关技术尤其是ZiGBee无线技术及其高级技术,网络安全和加密技术及无线网络算法高级技术原理;④高频微波知识方面,主要讲授高频微波技术,调制和解调技术,天线原理以及阻抗匹配和反射,微波放大器设计,无线单片机高频测试和调试方法及原理等;⑤RFiD知识方面,主要讲授电磁技术基础,RFiD相关技术如标签防冲突算法以及epC和iS0-18000-6C通讯协议和原理,RFiD读卡器原理和设计,及其数据库结构和原理等;⑥物联网传输层相关知识,讲授物联网网关原理和结构,GSm/GpRS技术、3G技术原理,m2m数据传输及通讯等相关知识;⑦高级无线网络知识方面,讲授wi-Fi/蓝牙,ZiGBeepRo无线通讯协议栈原理和设计,wiFi传感器网络原理和结构及内置多aRm和wi-Fi收发器的无线单片机,蓝牙技术和低功耗蓝牙无线技术原理。

5建立完整的物联网实验平台

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除了有合理的知识教学,还要建设相关的实验平台。在射频识别技术方面,围绕RFiD的一些关键技术,在产业化方面如标签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RFiD标签封装技术与装备,RFiD标签集成,读写器设计等;在应用方面如RFiD应用体系架构,RFiD系统集成与数据管理,RFiD公共服务体系,RFiD检测技术与规范。在无线传感网络方面,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无线加密技术,路由算法等内容进行实验室建设,并把无线传感网络和其他的无线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红外以及3G等网络进行融合,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以及通讯,为实现一个具有动态可扩充能力的新型传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搭建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康伟.物联网在高校的应用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105-107.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能力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53-02

1物流管理专业高等学徒(Level4)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依据

1.1英国职业能力标准的经验借鉴

英国职业能力标准将职业能力分为三层,即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英国对职业能力的培训主要体现在对特定能力的培养上,通用能力是相似的岗位群表现出的具有共性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从事各项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特定能力指的是某种特定行业或者岗位群展示的有别于其他岗位的必须的能力。

1.2整合能力观的理论指导

职业能力的本质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从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发展或培养社会、特定行业、相关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通常包括在特定职业岗位与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等要素,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能将这些要素综合运用而完成工作。

该文将更多的关注点拓宽到社会经济的结构、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实际需求,其职业能力标准也将成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1.3国家职业标准的借鉴参考

当前我国制定有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物流职业共分四个等级,分别为:物流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2物流管理专业高等学徒(Level4)职业能力结构划分

2.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指的与职业息息相关的能力。从大的范围来说,专业能力通常包括工作的方式、对工具的认识使用及对劳动资料的识别。专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或职业活动赖以生存的能力,在劳动世界中其作用趋于核心地位,它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的核心内容。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采购管理能力、仓储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生产物流管理能力、国际货运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培训与指导能力等。

2.2物流管理专业学术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学术能力通过知识作为载体呈现出来,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来分析,学生能力要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一般应用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延伸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和应用学科知识是从事任何一个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专业学术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等。

2.3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得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和职业活动范围的转变,这种能力还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其迁移性和普遍性的特质,素质技术型,对此类人才的要求要具备理论基础的铺垫,更强调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具体要求是要能掌握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结构,学习这些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在实际中操作,便于解决现实情况。高职教育培养地学生是综合而全面的,素质的呈现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的拼凑,是能够举一反三作用于实际的综合素质。

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3物流管理专业高等学徒(Level4)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高等学徒(Level4)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3.1确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高等学徒(Level4)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开展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物流管理R蹈叩妊徒(Level4)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物流管理行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的基础。

3.2对物流管理高等学徒(Level4)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

物流管理高等学徒(Level4)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分析总结阶段。在预备阶段,根据物流管理高等学徒(Level4)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编制调查问卷或者访谈提纲,然后便是与备选调研企业进行联系,告知调研内容,确定调研时间。在实施阶段,调研人员深入企业,根据上一个阶段确定的调研内容对相关企业的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调研,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归类。在分析总结阶段,根据调查结果,将应具有的能力和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基础及行为方式进行等级划分,依据是按照在从事职业活动时所使用的频率的高低,由此来确定其重要与否。

3.3分析能力单元

根据对能力结构的划分,能力单元包含了专业能力、学术能力和关键能力。同时,专业能力、学术能力和关键能力的价值序列问题关系到如何定位标准所处的位置,体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倾向性。对于倾向性的调查只是为了确定标准的拟定和此三种能力类型在标准中所处的位置,是一种价值判断。

3.4分析能力单元要素

分析能力要素,根据能力单元,即专业能力、学术能力和关键能力来确定能力要素。能力要素的确定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而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从具体的某一个专业进行实证分析。

3.5分析能力要素的操作标准

操作标准是对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进行标准的界定,按照由低到高的序列划分,便于判断是否达到所要求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物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篇10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方便,物流管理也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应时展要求在各高校和职校中都相应的开展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高职中该课程建设不能直接照搬其他老牌的专业。要结合中国国情,顺应发展潮流,引荐国外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创新提出适合物流管理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49-02

一、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特点

在物流类专业中,尽管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在很多公共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基础课程上相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可以将那些基础课程放在一个必修的模块,提供给全院学生,这样就物流专业集群起来,而不是分散式管理,进行专业的整合和分流。

1.课程结构。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宽基础,活模块。在基础课程设计上,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学生,像政治思想方面的课程是全校必修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集合了大学生必须掌握了解乃至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可能比专业知识更能帮助你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为今后的就业发展做好铺垫。在活模块设计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专业课程,这些是以后特定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像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管理学知识,为将来在这一方面能有更好的作为打好基础。一个大的模块有包括许多小的模块,这些小的模块更加细化,针对某一流程和技术。

2.课程价值取向。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这就要求高校和职业院校必须能都培育出更具竞争力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职校必须能够提供给每一位受教者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集群式模块化课程设计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专业人数以及适时增减专业,针对不同岗位要求,系统地编排组合课程,以保证该专业毕业生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全面的人才。

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简单。目前的专业教学形式依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上课讲授,然后加上少许的企业参观,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学生被动的接受,得到的知识也很有限,仅仅书中的只言片语。假如能在讲课的同时多邀请学者或者物流企业的成功人士前来讲授,效果会更好。不仅书上的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需要掌握,学会如何进行市场调研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技能。

2.教学方法单一。由于物流专业在我国高职开展比较晚,教学方法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主研究创新能力差,一般在课堂上完成讲学,课下基本不会自主学习。一般仅仅是理论知识和图片视频辅助,中间穿插案例教学。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发放任务,以任务驱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方法基本上没有在物流专业上实践过。

3.教材陈旧。现行的物流教材,大都一个模板,同一类型的教材不同出版社出版内容几乎一致,就算是不同教材之间内容也有重复的,这样就很不利于老师讲授。现实情况中,这些教材也是一版再版,用的都是以前的老教材,尤其在物流这一块,变化日新月异,教材上讲的技术知识早已过时,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求。

4.学科之间重复教学。在一些课程设计上,一些内容重复教学,不同老师往往不会和其他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课程内容重复讲解。这让很多学生分不清主次,教学体系也很繁杂,不清晰。在调查表中,大多数物流系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知识体系不甚清楚,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知道大概的结构,对于本专业将来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也不清楚。

5.实验室资源建设相对落后。在物流专业学习中,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学习,还需要进行实验模拟。然而在一些不是以物流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实验室资源方面的建设相对落后,局限在物流软件的实训上。

基于以上原因,在物流专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少获得在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提供的少,同时自己也缺乏这方面技能。在课堂上也很难学到对自己有用的切合前沿的知识。

三、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实施

集群式模块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结合实践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运输与控制核心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地勘察和分组研习的方式,老师循序渐进,组织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模拟实验,准确了解运输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同的模块主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后,进行集群分析,将不同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想要的具体课程,结合以往的经验,形成一个个小的教学结构单元。根据物流管理的课程结构特点,可以将整个教学模块分为三个模块:①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基础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②学科基础模块:包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课程。③专业课程模块:选定不同专业后,像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

四、集群式模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成效显著,但是依旧存在些许问题。

1.教学与实际脱节。在学校开启某一课程时,必须确定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或者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尽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更好的就业。现在的物流教学,教材知识的老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有比较差,这就导致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高校课程一定要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仅要考虑近几年的专业就业情况,还要预测未来几年该行业的前进,适时的增减专业人数。有了课程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物流专业重在实践上面的操作。

2.模块选择单一。在学分制下高职院校一般都会选择自主选课制度在模块学分的限制下选择自己所学的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或者系统的不完善,每学期开的课程是固定的,而且一门课程只在一学期开,不能选其他课程,假如一名学生漏选一门课程,在以后的学期中这门课程也将选不上,学分的限制就逼迫学生选择该模块下的其他类课程。这就失去了集群式模块化的优点,而且课程相对较少,一种模块的学分必须修满才能毕业,在自主选课环节,学校也加以课程数量的设置,在一些相对简单课程学习阶段不能同时学习更多的课程,在即将毕业的学期还安排课程学习。这大大违背模块课程设计的初衷。在专业选择上,学生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在模块学习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不是单一的课程,表面上可以选择,其实为了能够毕业只有唯一的几种可行的选择,失去了自主选课的意义。

3.没有处理好几种关系:

(1)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物流专业中,宽基础的基础知识课程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在物流行业,一般都要求物流人才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以及优异的文化素质,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只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能在物流行业取得长足进步。

(2)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许多高职院校中轻视实践性的教学,往往实践性能力对一个人的帮助是最大的。理论是为实践打好基础,实践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在教学中应相应的增加技能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选修课和必修课关系。诚然学好必修课是一个毕业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必修课提供一个深而精的知识技能。但是以后要想进一步的提升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全面提升个人能力。

集群式模块课程作为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职校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方案,保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