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十篇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十篇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24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1

严格来说,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在社会学、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非刑事法学的概念。未成年人犯罪特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在我国犯罪学研究领域一般也称为少年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联合国从**年开始每隔5年召开一次的预防犯罪大会,几乎每次都会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此,联合国还先后制定了《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少年刑事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规则)、《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一系列司法规则。

我国也不例外,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也是十分严峻,总体上呈上升发展趋势。为此,我国专门制定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律。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据政法部门不完全统计,**、**年我市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分别上升了×××、×××,形势相当严峻。为此,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全面分析,如实地将近十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反映出来,目的在于透析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规律,以期为大家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综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依据。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

我国现阶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从根本上来说有两部:一部是**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另外一部是**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一些可以说都是由此“两法”衍生出来的实施细则。这两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法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侧重于保护,一个侧重于预防教育,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通过各种举措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其健康成长。

(一)教育保护原则。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以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和保护,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教育保护原则包括教育和保护两方面的内容,“两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专门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就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主体的责任作了具体规定;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等部分,在强调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的同时,突出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二)及时防治原则。指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坚持治本和疏导,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也就是说,要突出时间性,把握好火候,掌握好过程,遵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规律,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就能够有效地制止那些处在犯罪边缘的人,使其不去犯罪,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防治原则。该法第×××条规定,任何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提供条件;第×××条规定,禁止在中学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第×××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中小学校周围环境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第×××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第×××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第本稿件版权属5178789秘书网×××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该法第×××条、第×××条、第×××条、第×××条分别规定了违反第×××条、第×××条、第×××条、第×××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有这些规定旨在整顿未成年人周围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

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综合治理原则。指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原则。首先,该法在第一章《总则》第×××条提纲挈领地规定了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其次,该法在第二章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第

三、第

四、第六章规定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重新犯罪的教育性预防、保护性预防和惩戒性预防;在第五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最后,该法在第七章法律责任部分规定了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所有这些规定,都体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它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三)个体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有关资料显示,在押少年犯中×××以上属于未上完初中就辍学流失社会,原在校时的“双差”生他们实际文化程度比他们辍学时的学历一般都要低2-3年。由于文化程度低,自身免疫力差,容易感染社会上各种“病菌”,形成恶习;同时,由于文化程度低,其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其健康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他们以“享受主义”作为生活的宗旨,把吃喝玩乐、玩弄异性、寻求刺激当成人生的最终目的,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便会实施行凶伤害、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活动空间,父母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父母离异、早亡、丧偶、判刑等原因,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教育方法不当,自身形象不佳,容易使少年子女受不到良好教育,身心遭受创伤,形成骄横、乖戾、冷酷等不良人格。由于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这部分未成年人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其内在人格缺陷一旦遇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或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犯罪。

(五)学校教育失误。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抹杀我们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只是就事论事,谈谈现行教育制度的不足之处。中小学是少年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塑造美好心灵,培养正确人生观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基地。但是有好多学校在落实教育方针上有偏差,重智轻德,教书、育人脱节,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失学、辍学而流向社会,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教育重点放在少数“尖子”身上,忽视冷落了落差生,这样就容易使落差生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自卑自弃、破罐子破摔;特别是把“双差生”放在一起,更易于他们互相“感染”,结成不良群体。有的学校对“双差生”的不良表现,轻者弃之不理,重者嘲讽、变相体罚、劝其退学,严重者开除,致使不少中小学生流向社会。

(六)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区文化环境影响。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传入,加上商品经济本身固有副作用的刺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在我国社会上迅速滋生蔓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出现了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思想混乱。正如dxp所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另外,在当今变革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管理控制机制的滞后和弱化,为不良少年从事暴力犯罪活动增加了有隙可乘的机会。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校生暴力犯罪逐渐减少,因为近年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得以强化,对在校生管控有力。而社会面的管理控制机制相对薄弱,对社会闲散少年约束控制力度十分有限,因而表现在少年中的社会闲散人员暴力犯罪的比重明显上升。在人口稠密、外来人口集聚的城郊结合部或新兴城镇的少年暴力犯罪最为突出。

五、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者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的“牺牲品”,是社会的消极方面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说是“牺牲品”,就是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根在社会,毁在孩子。这也是让家长、让社会、各级党政痛心、焦虑的关键所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键在于综合治理。

(一)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家可能近期都看了中央一台播出的纪念dxp的纪录片。据小平同志的长子邓朴方回忆,小平夫妇一生在孩子面前从未说过一个脏字,说过一句脏话。小平同志生气时说过的最不好听的一句话也只是“丢死人了”。所以,我们说小平同志之所以伟大,不仅仅表现在他兴国安邦的雄功伟略上,也体现在他为人父的生活琐事。无数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同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良有密切关系。家长要端正言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应当努力做好“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父母不仅能够教导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第一道德榜样。父母同时也应当是合格主人,对整个国家及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与未来持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对待子女,要注意教育方法,克服放任不管、简单粗暴方式和无原则的溺爱;要及时教育和矫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特别是注意环境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要深刻领会“孟母三迁”的含义,发现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一刻也不容缓地解决问题;要从小教育子女热爱劳动,勤俭朴素,不图虚荣,不贪便宜,养成善于自我控制的优良品德;提醒子女有选择地读看影视节目和书刊;要注意帮助子女在交友过程中排除不良小群体的影响,等等。对家庭教育确有困难的,我们的学校工作者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家长加强联系,携手教育,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特别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正常的成长,不“拔苗助长”,摆脱要求孩子考大学的单一目标要求,鼓励孩子的多样化发展。

(二)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改进和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使学校尽快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加强素质教育的体制建设,逐步淡化应试教育,改革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中小学要分片就地上学,不分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平衡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建立教师人才市场,选优汰劣,以促进提高教师水平和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改革教学方法,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切实加强大、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课,抓好落实考核,并从小学生抓起;针对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的现象,建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突出物质消费观教育。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2

一、明确定位点,增强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到2010年,60%的军队生长干部将来自地方高等院校国防生。”这是有关部门在介绍我军“人才战略工程”时所作的表示。国防生不仅是学生,也是军官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军队发展的新动力,履行使命的新队伍,听党指挥的新传人,他们将凭借着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军政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其中的党员更是将来现代化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此,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把握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度、量、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通高等院校国防生培养目标以及的有关规定,国防生党员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通过对国防生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具有较高层次和较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党性修养、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其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纯洁性和品德上的高尚性,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乐于奉献的精神,勤于学习的习惯,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的国防生骨干队伍,把更多的国防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带动和引导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矢志成长。

二、端正出发点,强化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对国防生入党动机的考察和入党前的教育也是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关键的一环,入党动机直接体现国防生同学申请入党的直接动力和内在目的,体现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的力量和作用,重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质量。”[2]只有把符合党员标准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到党内来,我们党才能真正有凝聚力。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政治思想不够成熟,政治信念容易动摇,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移等,也是国防生与普通生共性的问题。对于党员的教育,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为人民谋福利,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绩的先进分子。”[3]因此在普通高校国防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党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相结合,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诚信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以帮助他们提高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保证国防生党员做到思想上入党、行动上入党、理论上入党。

三、把握关键点,突出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滞后,国防生党员思想的松懈、行动的放松导致了“入党前跑步走,入党后踏步走”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不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影响了党在广大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严格教育和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和管理的载体,抓好教育和管理的关键点对国防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十分重要。教育和管理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过程,不能厚此薄彼,要寓教育于管理之中,其根本是制度建设,要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约束国防生党员行为,促进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以达到教育目的,使党员教育和管理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把规定的党员义务具体化。首先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定期过好组织生活,加强对党的理论、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标准的认识,把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员的一个重要评价条件。其次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明确“政治表现”、“业务素质”、“工作实绩”、“服务意识”、“团结协作”及“综合评价”等评价标准,要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形式开好开实民主生活会,做到会前有准备、勤观察,会中有时效、有重点,会后有反馈,以便让全体国防生党员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第三,要严格国防生党员的目标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组织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拓展群众监督,让预备党员得到磨炼,让学生认识到党员是先进分子;既可以培养预备党员,又可以提高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威信,从而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中央16号文件指示精神,必须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拓展国防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工作阵地,创新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发挥党员的作用。根据国防生集中住宿的实际,我们积极探索,使国防生模拟营有党总支,连队有党支部,班级有党小组;利用国防生公寓建立党员活动室为党支部组织入党宣誓、组织生活、讨论时事、理论咨询等特色活动提供场所;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及时、灵活、互动的特点开辟红色专栏和BBS,完善网络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教育当中;积极鼓励国防生党员参加“红旗社”、“蓝天之翼空军爱好者协会”等特色社团,促使党员同学在社团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长才干、炼实践、树形象;努力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造就出一批有朝气、懂理论、思想觉悟高的国防生党员队伍,增强国防生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3

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仅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有人建议采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还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

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多岔路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等问题,使人们(尤其是成人)深刻感觉到了:社会不稳定了、社会规则和人的行为规范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也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失范”,即违规、越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讲,违规、越轨除了违反道德就是违法。违法的种类对普通公民而言,主要有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三种;与这三种违法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成年人而言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尚有相当的难度,何况青少年,他们连什么是“行为规范”都未必清楚;对于用“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不能以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解决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因为这实质涉及的是关于法治建设中对人的态度问题。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积极地分析问题,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而不是将其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本人认为,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分析“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的相关问题。

二、青少年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增加见识的同时,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青少年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这实质是人类弱点的一种表现。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其消极因素对不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艰辛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看到了成人对利益的追求的无节制,一些人为了获得利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这“贪利性”的犯罪动机,可以说是教育不到位的直接结果。

2、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并且年少气盛,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不仅不计后果,且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1)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如北京一菜市中两户来京商户发生争执,大人被警察带走后,自认为无过错方的十三岁女孩将对方的两岁幼儿杀死;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甚至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如轰动一时的一高中生杀母案、一大学一年级学生杀父及杀祖母案;(2)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抢支等作案,如中学生枪小学生的案件时有报道;(3)暴力。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如近年经常见瞩报端的中学生结伙拦截妇女的案件等。

3、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在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由于青少年经验少,能力差,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的落后群体或者是由于邻里关系,或者是结识于游戏机、录放厅等低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团伙犯罪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如西安警方破获的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的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团伙占7.25%。在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并且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已经成为完整上意义的犯罪集团。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有的犯罪团伙实施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犯罪,但也有不少犯罪团伙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般地说,大案要案均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

4、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以上。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当前我国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危险的分子。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的原则及对策

(一)青少年承担刑事责任的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的上述规定告诉我们,犯罪时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只有触犯了刑法规定的8种法定罪名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被称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精神,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段。

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从追究刑事责任角度看,这个规定足以使未成年人在触犯法律后受到惩戒、教育了。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指责“法律的不完备”、“孩子不听话”。

(二)预防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的原则及对策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具体应采取以下原则及对策:

1、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及时防治原则

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依法综合治理原则

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原因而言,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等。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4)科学性原则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材”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这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2、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除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家长要首先守法。

(2)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青少年遵纪守法

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传媒的方式,使宣传教育不再枯燥,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方式,包括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遵纪守法。

(3)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师首先树立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教育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的精神,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审判、改造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

执法机关要建立追踪回访考察制度,建立帮教体系,对判处刑罚的青少年采取确定专人帮教,定期考察,会同工、青、妇等单位与所在学校或村(居)委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同时对后进青年、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在法律责任上还无能力承担起刑事责任的压力;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必须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仅是追究犯罪的平等,受害人的保护也是平等的;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必然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4年第8期。

2、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团情快报》2004年第13期

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调研报告论文集》2002-2004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预防措施》

4、袁敏殊《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4

论文关键词:军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求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认识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是当高等教育登上社会中心舞台后,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网络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认识是否值得商榷?传统的高校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塑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使其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净土”。高等教育走进社会中心以后,知识传播、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和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社会同样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期望和要求。大学不是纯粹的“象牙塔”,还扮演“社会服务站”的角色,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断涌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独树一帜?能否“出污泥而不染”?如果不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高校和社会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从而走出困境,更上一层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接受大学教育被看成是发展学生个体心智、能力的最高和最后的阶段,学生一旦完成学业,便成为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而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角色,更多地是作为“联系的中介”,被视为“终身教育的理想汇合点”,大学毕业生不再是“成品”,而是具有更大发展机会与潜力的“准成品”。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准成品”必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多样化、多规格。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应该适应这种多样化的趋势,如何适应这种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培养精英人才服务还是应该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服务?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知识与发展认知能力的目标,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完成其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思想道德的规范与内化。就教育成效而言,可借用军事理论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补充,从军事理论教育的角度出发,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1.继承原则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离不开继承,随着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的发展变化,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会过时,“但是一定会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改进、充实和完善,能够与新的教育内容相融合,为新的教育任务服务。继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由教育方法的这一性质所决定的。一概否定、排斥传统方法,就会割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丧失教育方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应进行创新和发展。“如果离开创新,只讲继承,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成不变地照搬老一套作法,就会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会使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

2.民主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等意识不断增强,公平竞争、独立思维等意识得到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强迫式”和“填鸭式”的方法已不适用,离开民主原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很难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教育者更难以深入了解、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进而帮助他们逐步接受正确思想观点,消除错误思想认识。可见,民主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果的要求”。“坚持民主原则,一是要尊重教育对象,尊重他们的情感、人格和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主题地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二是要平等待人,克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单向说教的教育方法,要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交流和互动,主动与受教育者交换意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共同进步”。

3.实效原则

是否有效地树立和巩固被教育者的价值理念,提高其觉悟,这是衡量教育者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标准好坏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基准和标尺。实效性在根本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创新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创新的关键环节。以实效性为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从创新的本质着眼立论的”。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必须增强它的针对性。“加强针对性是为了增加实效性,只有加强针对性,才能切实改变受教育者思想状况,提高其思想觉悟水平,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军事理论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创新平台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迫切性,把握创新方法的继承、民主和实效三大原则,结合军事理论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独有的视角,特有的风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活动。

1.军事理论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凝聚作用

(1)独有视角,从军事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旺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军事理论教学中,通过中国国防、军事思想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古代国防的兴衰,近代国防的屈辱,现代国防的振兴,用惨痛的历史和强烈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其爱国热情;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当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霸权主义、军国主义等不断增强,使其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从而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和平和发展虽是当今世界主题,但和平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和平,发展也不是自由的、没有忧患的发展,要牢固居安思危、忘战必危的思想等。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重要精神,让大学生学会权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倡的“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新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2)独具匠心,渗透军事谋略思想。军事谋略就是在军事对抗活动中以巧制胜的计谋策略。是从事战争的人们运用智慧解决军事对抗策略、方法的结果。军事谋略思想是妙算之学、修心之学、智慧之学。历史证明:中国源远流长的军事谋略思想对中国军事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建有不可磨灭的功勋;不仅如此,在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也流光溢彩,散发璀璨光芒。军事谋略思维方法主要有:经验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直觉思维方法。一方面,这些思维方法自成一体,需要知识积淀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若指挥官实施判断和指挥时想做到游刃有余,必须熟知所有思维方法,才能灵活驾驭。军事谋略的可贵之处不仅体现在实力相当情况下的锦上添花,而且“在战略指挥之下的兵力愈弱,则也就愈有运用谋略之必要,因为对于弱小的兵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谋略也许即为其最后的救星。”

军事理论教学中有关《孙子兵法》的讲述,当中述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胜而后求战”、“重战”、“慎战”、“备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重要思想,都体现其高超的谋略思想。其价值不仅在军事界声名远扬,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历代长传,而且国外专家也研究至今,原因就在于《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具有跨时代、跨领域、跨国界的特点。和平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谋略思想教育,一方面增加其知识储备、增长智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改进,思路的拓宽,思维结构的完善。

(3)独特高度,变革国际战略观念。世事沧桑,源自观念之变。20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雄辩证明了这一点。在全球化波涛汹涌的今天,国际战略领域的理念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不容忽视。军事理论课教学从国际战略环境、我国安全环境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变革国际战略理念。这一变革首先基于对我国自身国际地位的辩证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攀升,以区域性为基点,兼具国际性特征,这一特征为学生进行国际战略展望奠定基础;这一变革基于对世界大势——包括对时代主题、多极化发展趋势、拥护和平反对霸权等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中国的崛起必然引发国民特别是中国“精英”的国际认同,才能够与国际接轨;同时,这一变革基于对国家主权利益认识的深化,学生对国家主权的界定及其范畴要有清晰的认识,传统的主权观念正接受挑战,一方面,主权相互让渡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使得维护国家主权成为更为迫切的任务和目标。因此,教师讲授相关问题应做到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使之完成由清晰—混沌—更为清晰的某一知识质变的过程,形成变革后的国际战略新理念。通过讲述,让学生对国家增加信心,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给予应有支持;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学会用国际的视野、战略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问题。

2.军事理论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推动作用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政治教育存在必然联系,就其课程特质而言,与政治间存在独有的联系。

首先,军政素质的培养挖掘军事政治教育的深度。我国武装力量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支主干力量中包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高校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参加军训和相关军事理论学习后,其实就纳入武装后备力量的范畴,因此,和平时期对大学生军政素质的培养非常必要。军事课教学针对大学生接受能力强、知识储备丰富的特点,考虑到大学生在应对高技术战争中能够做出相应贡献,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进校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磨砺其胆识、勇气,然后系统地讲解军事理论课,让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全方位了解历史的兴衰、战争的更迭、武器的更新、技术的跟进,从而了解国家的军事发展。从心理上赶走畏惧,对国家增加信心,更加坚信社会主义的方向,坚定为党爱国的决心。

其次,国防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增加军事政治教育的力度。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他们将美国在科技和军事方面的失败归结为教育的失败。1958年,美国出台《国防教育法》,政治权力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对教育的影响力,推动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使教育在“冷战”时代成为美国的“第一道防线”。由此可以看出,法规的制定得益于政治,而法规的内容和落实直接服务于军事政治。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将国防法规单列一节讲述国防法制体系和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针对学生特点对相关法律进行讲解。这些法规体系对国防教育的实施,国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从而使得教育更好的为军事政治教育服务。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5

关键词:防范教育管理

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原企业公安处的职能不复存在,企业没有“打击”的权利,同样“改造”也不以企业为工作主体。故企业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利用“防范、教育、管理、建设”的手段,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等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做好“打击”与“改造”工作,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命。

分析国有企业内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要从潜在的风险着手,针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有效地防范、教育、管理手段实现降低违法犯罪率的目标,根据工作需要对企业内部进行综合治理组织、制度建设。

1.石化企业面临的风险

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内部,国有财产损失,个体违法违纪,企业周边不稳定群体的干扰等等。这些风险,都影响企业的平安稳定,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对象。

企业内部设置的各个职能处室,如安全环保、维稳、纪检监察、审计、安全监督、生产保卫等部门,其主要职能都是要避免上述异常事件的出现,削减风险最终实现平安稳定的大目标;属地单位(包括生产装置、二级单位、直属单位)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委员会的统御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属地单位各负其责,构成企业内部综治体系。

以上为企业综治组织建设的框架。组织机构的设置的目的都是围绕规避特定的风险而进行的。

2.在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中,也都围绕“防范”这一主题而进行

大连石化公司在内部制度建设中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不同部门制定的各项制度总则中都把“防范”这一原则纳入其中。如《治安保卫工作制度》中将“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作为治安保卫工作的方针;《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中“……进一步规范公司领导班子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制定本细则”;《施工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中“为了……,减少施工作业中的事故发生,保证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制定本规定”;《保密工作管理办法》中“遵循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技管结合的原则,既确保秘密安全,又有利于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3.风险的削减主要手段是防范,防范必须借助打击力量的威慑,防范必须加强教育,防范必须注重管理

如何做好防范?以治安防范为例。治安防范主要做法有人防、物防、技防,其目的是堵塞漏洞,不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这种防范针对的是存在主观故意的群体和个体,防范的出发点是人性本恶。企业周边围墙、监视探头、巡检工作,就是最典型的物防、技防和人防措施。是保护财产维持秩序最直接有效地手段,也是现阶段最广为采用的措施。三防各具特点,互为补充,属地单位应根据各自需要保护的对象、需要防范的对象灵活采用。从治安防范中可以抽象出其他管理过程中的防范规则:即划定边界,预留通道,监视流动。

教育是治本的方法,是一劳永逸的防范。教育的作用有告知规则、事前提醒、提高认识等,可以起到筑牢心理防线的作用,让受教育者从内心认知红线,惧怕惩罚,从而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主观上追求“不触线”,甚至激发教育对象更高层次价值追求从而远离祸害根源。教育的效果受教育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制约,素质高的群体教育效果好,甚至勿需教育。有效的教育需要针对特定对象采取特定的方式,采用特定的内容,达到特定的目的。在企业教育实践中,较多的应用是外来人员入厂教育、法制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等,这些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的具有特定目标的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教育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在提高认识,规范行为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实现了思想意义上的防范。

管理是实现防范目标的保证,让被管理者按照既定的程序和秩序来完成工作任务。对正常的工作秩序而言,管理就是服务;对非法违规行为而言,管理就是切削腐肉的利剑。健全的监管制度是规范管理行为的必要手段,把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置于必要的监管之下,防止出现管理失控。

如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外来人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合作者,进入企业后需要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约束下完成自己的契约。对企业治安影响最大的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总体知识层次文化素质偏低,必须要采取足够的监管措施。比较有效地办法是:集中入厂前教育(包括安全、劳动纪律、治安管理、质量管理等);加强身份管理,身份证扫描存档并网上比对;加强居住证明管理(无有效居住证明不准入厂),加强入厂证明管理(单独制证);实行治安风险抵押金管理;实行加班管理(非正常工作时间需要办理审批手续);加强厂内秩序管理(按规定路线通行,列队通行);加强责任人管理(明确现场治安管理责任人);加强更夫管理(身份审查,值岗检查);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强化了对这一特定人群的管理,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6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54-03

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侧重于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纪律、品格、精神等主观因素的培养,其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可见,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目的、作用上有着众多的共性,必须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列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议事日程。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实际,从学生集中军训、军事理论教学、日常国防教育、促成国防教育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结合四个方面就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做一粗浅探讨。

一、学生集中军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实践形式

军训作为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堂必修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最高形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活跃、最有成效的实践形式。我们应针对军训期间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军训前期:着力学习性教育。军训前,大家对军队的一些做法充满向往和好奇,而对于军训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并不清楚。针对这一思想实际,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开训时的政治动员、思想发动和氛围营造工作。在形式上可采用以校、院(系)、班级多层次动员会、座谈会、讨论会、誓师会、报告会、参观等为主。在内容上,着重进行安全形势、革命传统、校规校纪、军事理论、做合格社会主义大学生等军训目的、意义的教育,同时进行《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有关国防法规的学习。如,我校在新生入学报到后正式开训前,由校学工部统一组织、各学院具体实施入学教育,内容包括“何为大学”、“怎样做一名优秀大学生”等引导性专题讲座,校史馆参观、学科专业介绍等校本知识熟悉,军训纪律、内务要求、行为规则等校纪校规教育。通过训前教育,使参训学生充分认识到,军训作为一种国防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走走步子、喊喊号子、打打靶,而是学习贯彻新时期建军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是一种综合的国防观念培养、国防知识传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其组织性、纪律性,使之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军训中去。

军训中期:着力体验性教育。训中教育是学生军训的关键性教育,关系到训练计划的落实和训练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参训学生能否按“大纲”要求达标。这一阶段,随着艰苦军训生活的开展,打破了学生们对军训的好奇心理和美好憧憬,尽管有些学生在训前做了“吃苦”、过紧张生活的思想准备,但正规、严格、紧张的训练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很多学生开始不适应,出现厌倦感、逃避感。针对这一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我校深入细致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加强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教育,加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将细致思想工作贯穿于紧张的训练之中;二是通过检查评比、队列会操、阶段讲评、示范表演,让学生看到自身不足之处,从思想深处挖掘出自己的薄弱意识,确立起更高的标准;三是根据新形势,创新军训形式,在原有的军训内容上特别增设军体拳、擒敌拳、消防演习、野外拉练、抗震防灾、反恐防暴、班战术等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增强学生面对火灾、地震、洪水、劫持等灾难的救生和自救能力,并力求把学生最关注的国际国内军事、安全、形势、战略等问题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使军训教学内容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训练实践,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了因艰苦军训而导致的疲惫厌倦现象,磨炼了学生意志,激发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吃苦、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思想和作风。

军训后期:着力感悟性教育。训后教育是学生军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训中教育取得的成绩能否巩固和发展,整个训练能否善始善终。军训后期,由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基本掌握,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也已熟悉,易出现懒散和懈怠情绪,从而使自我管理目标降低,自由涣散现象抬头,违章现象也随之出现,若工作不及时,容易导致虎头蛇尾而影响军训效果。为此,我校根据训练进程,进一步提出鼓动口号,开展“评先创优”活动。一方面,通过组织内务评比、纪律评比、歌咏比赛、阅兵分列式表演等评先创优活动,使参训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荣誉在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进而激发学生严于律己,认真参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最终实现思想品德的真正升华。期间若出现个别特殊问题,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以身作则,全力以赴,深入公寓和训练场地,本着“一个也不能少”、“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使思想工作既表现在对全体学生的普遍指导,又表现在对个别案例的特殊对待之中。另一方面,提倡军训中“机会教育”,即结合学生在训练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教育。如,训练中出现松散、懈怠情绪,可本着“劲可鼓,不可懈”的原则鼓舞激励学生坚忍顽强,不畏艰难,经受考验;学生中出现不尊重教官、不尊敬老师的言行,可及时召开“怎样做人”的主题班会,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尊师重教、尊师重友、团结友爱为人处事道理的认识;学生就餐出现浪费粮食现象,可及时指出并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有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可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军事理论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形式

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形式。我们应充分利用军事理论课这一国防教育课堂形式,发挥其在加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独特优势。

根据《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理论课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每一章节内容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磨炼坚忍顽强、不怕困苦的意志品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作用。如,在国防历史教育中,通过古代国防的兴盛和近代国防的屈辱前后对比,用铁的事实诠释了“落后挨打”、“不进则退”的道理。在讲授《孙子兵法》关于孙武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时,让学生在“重战、慎战、备战”的战争观、“视卒如婴儿”的精神中了解“仁爱明礼、诚信友善”的道德风范。在介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时,将我国地缘安全环境特点、周边呈现出的热点问题、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等军事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最能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爱国热忱,从而立志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卫我中华的雄心壮志。在军事高技术学习中,当今世界的军事高科技最能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选取尖端武器装备、军事高技术等内容精讲,很能激发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进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先进科技知识,为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个人进取心、社会责任心,使他们认识到爱国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完成好学业做起,个人成才就是爱国,为国争光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从而使自己成为胸怀社会、胸怀祖国、胸怀人民的有用人才。

三、日常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形式

日常国防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和形式的日常化。抓好日常国防教育,对进一步巩固军训成果、提高国防认识、磨炼意志品质、强化团队意识、激发爱国热情、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分为集中国防教育和日常国防教育,集中国防教育主要指的是新生入学时的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而日常国防教育指的是除了新生军训及军事理论课之外的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其他国防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与军事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军事实践活动等方面。近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日常国防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开辟国防教育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兴趣爱好成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防教育社团,如“国防教育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社团成员可以说都是关心国防热爱军事的,他们的存在往往可以带动周围同学加入进来,形成高校学生热爱军事关心国防的良好氛围,做到国防教育与思想教育两者兼得。二是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特色形式与有效途径。我校结合湖湘文化特色,利用、刘少奇等伟人故居、长沙烈士公园、湖南省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增进思想感情、升华思想道德境界。三是开展国防体育运动。为丰富军训内容,我校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实际,特别增设军体拳、擒敌拳、消防演习、野外拉练、班战术等学生感兴趣的科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军用枪射击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并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军用枪射击赛,取得团体第三名。四是加强校园媒体宣传。我校注重通过日常养成教育巩固军训成果,在《学生行为规则》、《考试规则》、《教室管理规定》、《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等制度中融入学生军训中的有关要求,利用校园广播、墙报、校刊、国防教育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体宣传学习国防知识,并通过建立“国防教育网”,开设“国防教育专栏”,组织开展国防知识抢答赛、国防征文比赛、革命歌曲比赛、五四爱国主义升旗仪式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逐步建立起从行为规范、内务整理、组织纪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保障军训效果的长效机制。

四、促成国防教育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国防教育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结合,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举措。突出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可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国防”和“育人”的综合效益,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和更持久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多方面多层次促成国防教育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将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相结合。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行新方案,课程科目由原来的七门减少为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反侵略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中国古代《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军事知识,通过知识拓展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二是将国防教育与形势政策课相结合。每学期开设的形势政策课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介绍我国周边形势时,可以将我国周边的热点问题、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等国际国内形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在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三是将国防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国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适时引导大学生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树立“入伍就是深造,当兵同样成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后备人才、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将国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结合。集中军训是一种掉皮掉肉的辛苦实践活动,这对那些从小在家娇生惯养、缺乏艰苦生活锻炼的90后独生子女们是一个巨大考验。集训中如果不及时给予心理调适,就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常以逃避、抱怨的态度对待,甚至还可能出现轻生念头。因此,将国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结合,可以磨炼学生的坚韧心,锻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应对坎坷的能力,有利于鞭策激励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奋发进取、勇往直前。

总之,新时期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实现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统一,可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国防”和“育人”的综合效益。因此,整合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类资源,探索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路径,对提高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后备人才,建设强大的中国国防,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一娴,党玮莹.试论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理论观察,2008,(1).

[2]刘秋生.整合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陆海燕,欧阳长安.大学新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刍议[J].职业时空,2009,(9).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7

一、普通员工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一般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一是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规则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学习理解;二是有关特种设备、电气设备等危险设备的基本安全知识;三是生产使用的有毒有害原材料或可能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高危区域的消防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四是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五是伤亡事故报告办法,发生事故时紧急救护和自救技术措施、方法等。通过教育使员工具备基本安全生产知识,并能够在劳动过程中自觉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劳动纪律,并长期坚持。

(二)专业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

专业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是指对从事某一作业的职工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属于比较专业有针对性教育,它包括专门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卫生技术知识以及根据这些技术知识和经验制订的各种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一是按生产性质分包括机械安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野外作业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等。二按机器设备性质分车、铣、刨、磨、铸造、锻压、冲压及热处理等金属加工安全技术。三是按作业工种分车工、电工、焊工、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运输、防火防爆、高处作业安全技术。四是工业卫生技术知识包括工业防毒、防尘技术,震动噪声控制技术,射频辐射、激光防护技术,高温作业技术。通过教育使员工在安全知识方面,具备较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

(三)安全生产技能教育

安全生产技能是指人们安全完成作业的技巧和能力,它包括作业技能,熟练把握作业安全装置设施的能力以及在应急情况下妥善应变处理的能力,是职工实际安全作业能力的教育,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通过技能教育着重解决了“应会”的问题,使全员熟悉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安全技能方面,具备较熟练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可靠率,避免失误。

(四)全员安全意识教育

全员教育实际上就是每年对全厂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再教育,使员工达到有较高的个人安全需求,珍惜生命,关爱健康。许多生产实践表明,生产工人安全教育隔了一段较长时间后对安全生产会逐渐淡薄,因此,必须通过全员复训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五)应急能力教育

在应急能力方面,若碰到异常情况,不临阵脱逃,而能果断采取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防止事故扩大。

二、企业普通员工安全教育的方法

随着我国安全治理的不断深化,企业安全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生动讲解具体安全操作规程,第一次能够引起较大的兴趣,但经若干次枯燥无味的重复,则只会流于形式。由老工人、班组长结合工艺过程包教包学,在提高生产技能的同时,贯彻安全操作方法的内容,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可采用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形式,主要方法和内容如下:

(一)厂级教育

对新入的员工在分配到车间和工作岗位之前,由厂安全部门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国情、厂情教育,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教育,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文件,本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企业内危险源、安全警示点介绍等一般的安全技术知识。

(二)车间教育

新员工由车间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本车间生产概况、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的分布和性能,车间劳动规则、车间内危险地区、有毒有害作业情况及安全事项,车间级教育主要采取现场观摩讲解的形式。

(三)班组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本工段、班组的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安全规章制度,各种机械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作用,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工作点的尘源、毒源、危险机械、危险区的控制防护办法,讲解事故教训,发生事故的紧急救援措施和安全撤退路线等。

(四)转岗、变换工种教育

通过人员的优化组合以及产品调整、工艺更新、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促使部分员工的岗位、工种和习惯做法的改变,必然引起职工的不适应,适时对他们进行转岗、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提高全员安全教育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五)特殊工种教育

主要指对操作者本人和四周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因素的工种,比如电工、压力容器操作、起重机操作、金属焊接、机动车驾驶、建筑登高架设作业等,对特殊工种人员要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专门培训,培训后经严格考核,由劳动部门颁发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许可证,方可上岗操作。取得上岗操作证的操作人员,要及时补充更新本岗位的安全技术知识,熟练把握安全操作技能,定期复审,复审考核不合格的禁止继续从事特种作业。

(六)企业日常教育和其他安全教育

安全工作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同时要抓住事故、节日等有利时机进行安全教育,加深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

1.定期与不定期教育相结合。企业要经常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如定期的班组安全学习,工作检查、工作交接制等教育;不定期的事故分析会,事故现场说教,典型经验宣传等。

2.季节教育。季节性变化常会给生产带来许多严重的不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季节中安全生产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超前思想教育。比如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火防冻。如夏季天气闷热,一些地方还高温、高湿,人在这个季节里特别容易疲劳,由于闷热不能好好休息,白天在班上更是没精打采,同时还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心神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容易发生事故。这个时期的安全教育主要是教给职工一些防暑降温的知识,特别要教育职工不要搞“疲劳战术”,要想方设法休息好,以便在工作时间里能集中精力,同时,应设法改善工作环境,辅以必要的防暑降温设备和药品。在冬季,天寒地冻,且天气干燥,这个季节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防火、防冻,应对职工重点进行防火防冻的教育。如果出现冰封路面的情况,还要对司机和骑车上下班的职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3.节日教育。节日教育就是在各种节假日的前后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表明,我国节假日前后是各种安全事故是平时的几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节假日前后职工的情绪波动大。节日临近了,安全教育就应抓紧,多讲节日出事的教训,同时,解决一些职工将要遇到的困难。节日后,可花一些时间开“收心会”,使职工在上岗后一心用在工作上。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8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andReflectionontheCombinationofprimaryand

SecondaryDefenseeducationandQualityeducation

ZHanGXueqin

(Commandandmanagementoffice,nanjinginstituteofpolitics,ShanghaiCampus,Shanghai200433)

abstract"nationalDefenseeducationLaw"stipulates:School'sdefenseeducationisthebasisfornationaldefenseeducation,isanimportantpartofquality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schoolsasthemainplaceforstudentstolearn,andlive,weshouldattachimportancetonationaldefenseeducation,toassumethedefenseeducationforprimaryandsecondarystudentsforthemaintask.thispaperforthepracticeofcombinationofprimarydefenseeducationandandqualityeducation,madesomesignificantinsightsforreference.

Keywordsdefenseeducation;qualityeducation;primaryandsecondarystudents

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青少年儿童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而独生子女比率更高。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美好生活,据笔者调查,家长把关心孩子的学习则放在首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是,对培养子女如何做人,怎样交友,怎样处事,怎样学会生存等问题,往往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因而出现了一些孩子自理能力差等。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对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有的作业不会做,不肯动脑筋,也不向老师请教,而是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应付。有的学生怕苦怕累,集体的事不愿做,个人的事也做不好,学习缺乏恒心和信心。心理素质差,一旦受到挫折就经不起打击,离家出走,离校出走;有的经不起社会的诱惑,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对象也越来越年轻化,低龄化。这些现象和问题引起社会和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各学校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探索与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2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1明确科学的管理机制

进行国防教育是渗透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需要,也是学校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记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理应在学校的自主发展规划,德育工作规划,教学计划等方面,都要将国防教育渗透在各类计划之中。如何将文明创建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在每学科的教学计划中,每个年级都有内容安排,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晨会操、班队课等宣传国防教育知识。同时,学校选派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来担任国防教育,民防教育的专职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每个年级应有侧重点,学校党政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具体抓,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机制。

2.2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活动质量

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学校考虑到当代学生所处时代的特殊性,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除了常规的教育之外,学校每学期还有国防教育周、国防宣传周,充分利用晨会操、班队课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宣传国防教育,由学校德育组,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发动高年级学生到网上手机有关资料,撰写国防教育方面的小论文,宣传图画张悌的学习宣传栏里,发动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电脑小报,由学校德育组和少先队大队部进行评奖,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热情,将国防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校除了加强宣传力度外,还应定期邀请部队里首长来校作报告,进行国防知识辅导,每学期组织学生去部队进行“军营一日行”的活动,让他们了解部队日常生活。参观军营,观看叔叔的军事表演等,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习叔叔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叔叔为榜样,认真扎实地做好每件事,培养学生令行禁止的作风。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除了军训以外,还可结合各课教学,以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则,特别在思想品德课,班队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教材固有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渗透国防教育,民防教育,了解国防知识,履行国防义务,增强热爱祖国,长大保卫祖国的思想觉悟。

2.3坚持国防教育,民防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要充分利用团队活动,多渠道向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活动。可以与当地部队建立共建单位关系,走出去请进来,本着互帮互学,双赢的原则,发挥各方优势。可以通过进行拥军优属活动,不断增强国防意识,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思想感情,在“八一”建军节,与部队进行纪念庆祝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军事夏令营,了解军营生活,磨练意志,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教师从事的职业是培养一代新人的神圣职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员管理者,理应在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下功夫,理应在培养“四有”新人上下功夫,但是教育下一代,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全党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教育,关注孩子,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在这张纯洁无暇的白纸上画上最好、最美的图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实现美好的人生价值。

思考之二: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是实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在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校实际,注重活动效果和活动质量,在制定计划时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切忌形式主义,切忌假大空、走过场等,要将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思考之三:要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创新求精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开展以适应青少年特点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奚纪荣.中国国防教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2]蒙俊怡.当前学生军训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国防,2005(11):72.

[3]郭伟明.学生军训应走出“重体能,轻思想”的误区.国防,2006(9):38.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9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了解中国人民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

运用国防知识竞赛,进行答辩式国防教育;

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激励式国防教育。

五、日程安排

9月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国防知识学习讲座

观看国防教育影片

新生军训

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篇10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犯罪防控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9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048-04

犯罪防控体系包括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犯罪预防一般是指人们注重调动社会各种有效力量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来防止、限制、抵消各种致罪因素,达到减少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系列活动。犯罪控制是指犯罪预防的要求和指向,同时,犯罪控制还包括对犯罪的侦查、指控、审判、处罚与矫治。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是犯罪防控体系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通过犯罪预防活动来达到更好的犯罪控制;通过犯罪控制活动更有效地预防犯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形式结伙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年龄低龄化、重新犯罪率高的趋向。加强未成年人的犯罪防控已经成为我国当务之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未成年人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还不够健全。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中以“第一章”的内容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但是,有关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现有法律制度,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基于追寻构建外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途径,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有效机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一、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

应该具有的理念和坚持的原则(一)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应该具有的理念

1.全面、优先保护理念

享有基本权利是公民基本的社会地位的体现,对未成年人来说其基本权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其权利容易受到侵害,而权利的侵害也容易使他们走向犯罪,因为他们获得满足需要的途径较少、对抗权益侵害的能力有限、权利受到侵害后容易引发心理扭曲和行为变异。因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未成年人外在的权利受到侵害有着联系。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要实行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

未成年人权利全面保护包括:一是全面确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权利;二是要确保未成年人权利的全面实现;三是要加强对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行为的全面制裁;四是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全面保护。

未成年人权利优先保护是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特殊要求。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因此,世界各国都注重未成年人权利的最大化,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予以特别的优先保护,即未成年人权利与成年人权利或者其他权利的保护相冲突时,应该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未成年人权利优先保护不仅要在法律制度上得到体现,还应该体现在社会政策、社会运行、司法原则和司法过程之中,体现未成年人的优先地位。

2.全社会参与理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复杂的,要防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种主体积极参与,内容有抚养、监护、教育、帮助、辅导、培训、强制教育、惩戒、矫治等。“在治理犯罪问题上必须具有政治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政治的高度意味着犯罪防控不仅仅是刑事司法领域之事,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广度在于犯罪防控不单单是法律之事,还需要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完整和谐的犯罪预防对策,从而建立整体和谐的犯罪防控体系。”[1]立法部门、政府各部门、司法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均应按照各自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不同职责,主动参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控工作。

3.发挥国家亲权作用理念

除了家庭外,国家有权利也有义务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亲权是指基于家庭身份关系所产生的一种专属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在人身上和财产上的权利义务。国家亲权是指国家对未成年人应尽的权力与责任,它是从父母亲权中逐步脱胎而来的作为干预未成年人的合理化根据。当父母无力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时,应由国家亲权代替并以孩子的福利为本位,由国家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国家亲权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并成为未成年人司法的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有责任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即充分体现了国家亲权。在建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国家亲权的作用。

(二)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犯罪防控既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中观的制度、计划和微观的方案、措施、手段的运用,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但是,不管犯罪防控的宏观、中观或微观及其不同的解析,均需要遵守一定的准则,这就是犯罪防控体系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同样应该遵守体现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宗旨、价值的准则,即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原则。

1.综合系统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综合病症,因此,防控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公民的共同责任。”体现了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综合性需要。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多主体、多层次、多方案、多手段、多途径的特点,也是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依据。另外,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必须对未成年人犯罪趋势进行研究和预测,明确防控目标,决策防控规划,落实防控方案,确保防控的阶段性、持续性和可控性,做好防控效果的评估,都是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系统中的不同但具有联系的内容。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综合治理必须系统化,才能达到持恒和效率。

2.社会化原则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指人们通过内外作用将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的过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化不足或者社会化偏向产生的结果。因此,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就是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良好环境,使未成年人通过接受教化和社会互动获得正常的社会化,成为合格的公民。从司法角度来看,一方面,司法过程就是要确保未成年人正确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司法过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司法内和司法外资源,确保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化原则就是社会宏观调控系统和微观管理手段的结合,它有助于动用社会力量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控。因此,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社会化原则包括人的社会化和防控工作的社会化。

3.保护、教育与矫治相结合原则

未成年人的地位决定了国家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重要,即使是有罪错的未成年人,国家也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和矫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5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对未成年人实行保护处分,应以尊重未成年人独立人格和自然发展为原则,注重教育;惩罚作为事后的反应手段,重在矫治,而应当被严格限定。

二、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途径

(一)确立政府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主持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没有政府的主导和重视是不可能的。政府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在:

1.科学制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的政策。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政府要树立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理念,通过一定的社会政策改善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真正和谐的社会。

2.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服务者。政府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过程中,可以鼓励成立所谓第三方组织(包括相关公益组织),明确组织活动基本宗旨和目标,通过委托、购买方式引入相关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从事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和罪错帮教工作,发动基层组织做好未成年人纠纷排查、解纷息讼、帮教培训工作。

3.强化未成年人权利保护

根据国际相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公约,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是国家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儿童与少年的福利、增加未成年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未成年人的基本素质。政府应当通过设立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机构,履行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协调、投诉、督促、立法建议等基本职责和职权,更好地体现国家亲权的精神。

(二)完善法律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提供制度支持

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重要任务。前述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必须梳理现有涉及未成年人权利保护与司法的法律法规,逐步建构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提供制度支持。

1.完善未成年人民事法律制度

未成年人民事权利作为基本权利,非常容易受到侵害。通过立法特别要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监护、探视和抚养方面权利的规定,明确规定父母、其他家庭成员、社会及其国家在未成年人监护中的权利与义务(职责),确保未成年人正常探视权的实现和正常抚养费用的落实。“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缺陷更重要地体现在民事诉讼法领域,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关于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程序的系统规定,导致现实中出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严重缺失。”[2]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构建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的专门程序制度,确保未成年人民事诉讼权利及其实现。

2.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在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定罪处罚基本上与成年人共同适用的刑事法律,没有专门的少年刑事法律。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未成年人刑法规定,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成条件、刑罚适用类型和量刑基本原则;二是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与制度,明确警察、检察官及法官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具体职责、调查审理程序、审理方式、未成年犯的执行方式等,充分体现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三是完善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治帮教法律制度,促进未成年人监禁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专门化、社会化,推进社区矫正在犯罪未成年人矫治中的运用,确保犯罪未成年人更快地复归社会。

3.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

建议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作为独立的一项制度纳入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之中,将所有生活困难、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及其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其诉讼过程中均可获得法律援助。

(三)重视社会建设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仅取决于法律的完备,更依赖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认同和关怀。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社会化异常,出现非常态人格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他们,比如,家庭人际关系不睦造成的情绪障碍导致未成年人对社会难以适应,影响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发展;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冲突亦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导致未成年人与社会要求不协调的行为倾向。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过程中,重视社会建设需建立如下防火墙。

一是家庭防火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出生后的第一驿站,是人初始社会化的场所。提高家庭素质,提升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应当树立“养不教,父母过”的观念,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天职的观念。同时把教育子女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既要有当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又要有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学校防火墙。学校是为未成年人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学校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少数学生不能顺利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很容易在社会不良因素和不良交往的影响下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学校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是社区防火墙。任何自然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区。社区的不良风气、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必然会对未成年人心理产生极坏的影响,并会直接导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不良媒体对未成年人的感染和侵害,严厉打击制黄、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发廊和网吧等;还要加大惩腐力度,优化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倡导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另外,通过未成年人帮教基地的建设,组织社会各界群众对有不良行为和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进行就地帮助、教育和挽救,为减少、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创造条件。

(四)强化未成年人司法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对于预防犯罪来说,未成年人司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少年保护为主,以少年责任为补充”,“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为原则的未成年人司法的趋向,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提供了平台。未成年人司法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

第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保护。司法机关应通过严厉打击、惩戒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犯罪行为,来保护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第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民事司法保护。司法机关通过审理侵犯未成年人民事合法权益的案件,依法及时追究侵权人的责任,直接保护未成年人民事实体权益。

第三,加强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司法部门要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按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切实确保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作出有利于未成年人复归社会的最佳处遇。

第四,加强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的延伸。司法部门结合未成年人司法实践,总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成因,向立法部门、政府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结合创新社会管理,宣传未成年人法治,联合和指导社会各种力量,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防范的共建工作;做好个案调查和跟踪帮教工作,强化审判效果。未成年人司法向社会延伸、向判后延伸,架起未成年人司法与社会(家长、学校、社区及相关主体)、政府及未成年人之间的桥梁,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