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算会计的要素十篇预算会计的要素十篇

预算会计的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2:12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1

一、资产负债表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净资产”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具体地说,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比较,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要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

2、出资者,如拨款人、捐款人,是非营利组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4、现实中,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二、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3、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

4、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

5、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三、结束语

预算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财务会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中的运用。但与企业财务会计相比,预算会计有着诸多明显的特殊性。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出发,探讨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报告等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预算会计要素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预算会计要素具有的特殊性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会计理论工作者对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2、荆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2

【关键词】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规范

政府会计的构建是当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政府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及其会计规范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涉及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规范等内容。本文就政府会计理论的相关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政府会计内涵及其体系构成

(一)政府会计的涵义

1.政府组织的界定

会计研究应当以社会组织为起点。现代社会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因此,政府组织是现代社会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组织的范围决定了政府会计的范围。《现代汉语词典》将政府定义为:“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政府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组织是指整个公共部门,包括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狭义的政府组织仅指各级政府机关、立法机构、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政府权力机关,不包括事业单位。

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相比,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专用性、组织目标的多重性等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普遍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其主要特征是:(1)现代政府是有限的政府而非全能的政府;(2)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而非管理型政府;(3)现代政府是公开透明的政府;(4)现代政府是诚信的政府;(5)现代政府是绩效型政府(张雪芬,2006)。目前,新公共管理运动已席卷全球,我国也正在进行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政府的功能将逐步向服务型、绩效型政府转变。

2.政府会计的涵义

关于政府会计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从近10年已发表的相关政府会计研究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李建发(2002)认为,政府会计主要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郭磊、郭玲(2005)认为,政府会计是服务于各级政府及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为对象,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政府组织的各种受托财务责任。

(3)张雪芬(2006)认为,政府会计是以政府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接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报告政府运行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政府对公共财务资源管理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的会计系统。

(4)景宏军、王蕴波(2008)认为,政府会计是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系统。

(5)曹越、赵西卜(2011)认为,政府会计是对政府财政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并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控制系统。

以上几种观点都明确了政府会计的对象(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政府会计核算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和政府会计目标(反映政府单位的受托责任),但在政府会计包含的内容、政府会计对象和政府会计目标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政府会计是现代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专门会计。因此,政府会计的本质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反映政府及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与预算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政府会计是为政府组织服务的。政府会计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层次性和结构性,体现政府会计基本特征的会计系统。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可以从政府会计的适用范围和政府会计功能两方面进行考察:

1.从政府会计适用范围看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目前,从政府会计适用范围看政府会计体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广义的政府会计等同于传统的预算会计,包括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参与组织各级财政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狭义的政府会计仅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上这两种观点的焦点是事业单位会计是否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从经费领拨款关系来划分,事业单位应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事业单位的本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虽然提供准公共产品,但具有公共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王庆成(2004)认为,在会计这个大系统中,首先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个系统,非企业会计又可划分政府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等就是政府会计。从2012年财政部新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看,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与政府会计有较大的不同。也有学者认为,只有符合“政府主体”的界定标准,即从事的活动属于非市场性和资金的来源属于强制性征收的事业单位才能纳入政府会计范围(叶龙、冯兆大,2006)。事实上,这种具有被授权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将越来越少。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是介于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新型会计,既与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本质的不同(李定清,2003)。从发展趋势看,传统的预算会计必将向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转变。

2.从政府会计功能看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是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提高财政透明度,评价政府绩效和解脱受托责任。从政府会计功能类型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二元论”、“三元论”和“四元论”三种学术观点。

(1)“二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路军伟(2007)在其博士论文《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中提出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在内的双轨制政府会计;张奇(2007)主张,将政府会计系统划分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发挥两类不同会计系统的各自的优势功能;曹越、赵西卜(2011)认为,政府会计可以划分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以满足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

(2)“三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腾绍娟(2008)主张建立以支出周期为框架构建全面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以财务会计要素为框架构造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和以绩效评价为目标构造政府成本会计系统;荆新(2009)提出了“三元系统”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应以财务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整体财务状况信息)为主导,融合预算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预算拨款收支信息)和成本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业务、项目成本信息)。

(3)“四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管理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景宏军、王蕴波(2008)认为,政府会计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政府财务会计、政府管理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陈劲松等(2008)也主张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内的政府会计系统;李媛等(2009)对此也持相同观点。

从以上三种不同观点可看出,都勾画出了未来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也由此说明,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很多政府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实践。关于上述三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建立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二元系统”是近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点。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系统的需要。近几年,我国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等要求完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以便有效地发挥收付实现制下政府预算管理的控制作用;二是我国目前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使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政府功能向服务型、绩效型政府转变,政府及政府单位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政府运营状况,了解政府债务和或有负债的信息,以及政府资源占用和资源使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披露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信息,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建立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当然,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政府会计的功能,建立包括政府成本会计、政府管理会计在内的完备有效的政府会计“四元系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政府会计目标及其构建

(一)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及其定位

1.政府会计目标的涵义

政府会计目标是政府提供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或目的,它是指导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最高层次,是用于评估现有会计准则、发展未来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目标从本质上讲,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代表性观点,不同政府会计目标决定着政府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需求。这两种观点对政府会计目标的分歧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差异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职能的拓展。从时间观念看,受托责任观是立足于过去,而决策有用观则面向未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存的双重目标。

2.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定位问题,在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1)“单一目标”观: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反映政府或政府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陈小悦、陈璇(2005)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在于实现政府履行职责的高经济透明度。经济透明是指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履行职责所涉及的一切经济方面。常丽(2008)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应定位于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不是强调决策有用。

(2)“双重目标”观: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观并存。张琦(2006)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绩效评价有用信息。一是解除公共受托责任;二是为政府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景宏军(2010)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目标正在向“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双重目标转变。

笔者认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联系的。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都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结合。但考虑到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政府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导,以“决策有用观”为辅助。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构建

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政府会计目标通常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向谁提供政府会计信息;二是提供什么样的政府会计信息;三是提供这些政府会计信息有什么作用。因此,政府会计目标要根据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全面分析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以及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的财务信息来构建。

1.我国政府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分析

(1)政府利益相关者,即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根据我国《预算法》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一是立法机关。按照《预算法》的规定,政府预算和决策应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二是监督机关。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三是资源提供者。纳税人和投资者是具体向政府提供财务资源的人,他们非常关心政府财务资源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以及政府的偿债能力。四是上级主管部门。他们代表政府对所属下级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财务业绩等作出评价。五是社会公众。政府的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六是其他使用者。包括经济和财务分析师、媒体、工会组织、政府公务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因此,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

(2)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需要以下三类信息:一是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情况的信息。政府预算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它代表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评价政府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二是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政府财务状况就是政府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以此评价政府资产结构、债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政府偿债能力的状况。三是反映政府运营成本和绩效的信息。政府及政府单位在运营活动中也要讲成本效益和工作效率,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服务努力、成本和成就。

2.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层次结构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的层次划分,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张月玲(2009)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层次的划分,应借鉴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观点,将政府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最高目标三个层次;丁鑫、荆新(2010)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又分为基本目标、重要目标和最高目标,具体目标包括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目标;王慧平等(2012)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上述几种观点虽然表述的层次和内容有所差异,但基本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目标的最高目标或重要目标,具体目标是满足信息者使用的信息需求,包括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

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层次划分,主要考虑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政府会计的功能和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等因素,充分体现政府会计目标内在的逻辑性,将政府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就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存的“双目标”观,在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同时,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和信息的质量。为了实现政府会计基本目标,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内部使用者导向向外部使用者导向转变,以解除内部和外部的受托责任,以此作出科学决策;二是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内容从反映合规性导向向绩效评价导向转变,以评价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具体目标:政府会计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具体化。由于政府会计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构成,相应的政府会计具体目标包括政府预算会计目标和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预算管理合规性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体现了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作出合理决策,体现了政府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政府会计功能的拓展和信息需求的变化,还应明确政府成本会计目标和政府管理会计目标。

三、政府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政府会计要素的分类

1.政府会计要素的涵义及分类

政府会计要素是政府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它既是政府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政府财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的基础。划分会计要素的目的是便于会计日常核算,如账户的设置、分类登记并最终形成会计报表。正因如此,政府会计要素又称为政府财务报表要素。

政府会计要素的划分是由政府会计目标所决定的,其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内容与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只能说是传统的预算会计,包括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净资产包括基金和结余。这种会计要素分类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按不同职能会计主体分别设置;二是会计要素的确认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这表明政府会计要素是一种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要素。

2.政府会计要素划分的不同观点

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对政府会计要素设置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三要素”观:认为政府会计的本质是分配会计,只设置收入、支出和结余三个会计要素;也有学者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情况,应该设置政府资源、政府责任和政府剩余三个会计要素。二是“五要素”观:认为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需要设置结余要素,只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三是“六要素”观:认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除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要素外,还应设置结余要素。

以上三种观点都是建立在传统的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之上,在一个会计主体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收支表会计要素(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一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王彦等(2009)称其为“一元结构”的会计要素。这种会计要素划分没有客观分析政府会计的环境变化,更没有遵循政府会计目标和政府会计功能的要求,显然是不够恰当的。随着政府会计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其会计要素的划分也会从“一元结构”向“两元结构”转变。

3.完善我国政府会计要素划分的思考

笔者认为,政府会计要素的分类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会计要素要符合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二是会计要素应完整反映政府活动涵盖的会计核算对象;三是会计要素要满足基于不同确认基础的会计报表的需要;四是会计要素的定义应具有普遍适应性。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大子系统的政府会计体系,由于两个子系统在会计目标、确认基础的差异,其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即政府会计要素分为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二元结构”的会计要素。

(1)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履行的受托责任,政府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预算基础的一致性,决定了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是在收付实现制下设置的会计要素,即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要素。

(2)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作出合理决策,政府财务会计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决定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是权责发生制下设置的会计要素,即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属于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费用属于收入费用表要素。

(二)政府会计要素确认

政府会计要素确认就是将会计事项以一定的项目归为某类会计要素正式记入账户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政府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会计确认的标准。会计确认的标准是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推导而来的,同时又有助于形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用以解决编制财务报表的各种问题。

1.资产负债表要素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5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信息,要符合4条基本标准:(1)可定义性,即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如确认资产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凡是不能可靠地货币计量的要素都不能加以确认;(3)相关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应当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即被确认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验证的和不偏不倚的。凡符合上述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的前提下予以确认。因此,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资产”和“负债”要素确认要符合“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条件;“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不存在单独确认和计量问题,它是对资产、负债确认和计量结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如果会计信息主要反映政府运营管理的受托责任,则会计确认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则会计确认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见,政府会计要素确认时应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权衡,以保证输出的政府会计信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2.收入支出表要素确认

政府会计要素中的收入与支出或费用要素的确认主要是通过会计确认基础进行确认。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有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权责发生制四种模式,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反映不同的财务信息。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对收入与支出的确认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必须完善现有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国家政府会计的经验教训,又要符合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即实行“双确认基础”:政府预算会计对收入与支出要素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政府预算管理一致;而政府财务会计对收入与费用要素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评价政府的运营业绩和工作效率。

(三)政府会计要素计量

会计计量是对会计要素中的各项目予以货币量化的表现形式。景宏军(2010)认为,政府会计计量是对政府交易与事项的价值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衡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认定政府活动中“量”的结构。它使政府财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增强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1.政府会计要素计量模式的种类

会计计量是一个模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可以分为名义货币和一般购买力货币两种计量单位,我国一般采用名义货币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是被计量对象数量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它们各有优劣,但彼此并不完全排斥,往往可以在会计计量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量属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规定,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四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是公共部门主体主要的计量属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采用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计量属性。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是依据其与决策有用性的相关程度。

2.我国政府会计要素计量模式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并以会计核算原则的形式加以规范。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九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质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是会计计量模式中最早出现的,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等优点。但实践已经证明,计量模式的单一性既不能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价值,也无法反映政府不确定性事项和或有负债,不能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的目标。在政府会计中,对会计要素项目计量是为了满足政府决策有用并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

况。因此,政府会计目标决定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客观要求政府会计计量模式从现在的单一计量模式向综合计量模式转变。即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并相互配合,以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多元化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政府会计规范及其构建

(一)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选择

政府会计规范模式是用于指导和规范政府会计信息生成的系统,基本任务是规范会计行为和业务操作。关于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制度”模式,主张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二是“准则”模式,主张中国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应当与国际政府会计趋同,采用会计准则模式;三是“准则+制度”模式,即“混合”模式,主张取准则和制度之长,避其所短,这样也兼顾了国情和国际趋同。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看,“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范模式是现在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现实选择,即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改革的近期目标是“政府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制度”并存,实现两种形式的规范。其主要的理由是:一是“准则+制度”都是会计规范标准,在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表述形式和会计规范的方法、角度有所不同。从规范的需要和执行的效果分析,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准则制度混合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政府会计“双重功能”的作用。二是制度侧重于按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体现了与预算编制责任主体的一致,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单位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可比。三是构建政府基本准则框架下的多层次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既反映了准则与制度的融合,又涵盖了西方政府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方向。当然,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准则+制度”模式必然向“准则”模式转变,实现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际政府会计规范全面趋同的目标。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规范采用的是会计制度规范模式,即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近期目标就是从“制度”模式向“准则+制度”混合模式转变。由于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因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确认基础等方面差异,它们规范模式也有所不同。

1.政府预算会计规范模式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是以披露政府财政收支为主,反映政府预算管理目标的政府会计子系统,这表明政府预算会计是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结合。在美国政府预算会计中,预算基础与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完全一致,都采用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与报告的规范由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予以实施。可见,政府预算会计规范是以“预算执行情况”为层面展开,即预算会计规范用以规范政府的预算活动。因此,我国政府预算会计规范必须符合《预算法》及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借鉴西方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经验,采用“制度”模式予以规范,以此建立统一的并适用于所有预算会计主体的“预算会计与报告”制度。具体讲,就是以《预算法》、政府预算拨款等有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改革内容,按照统一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制定并建立一套自我平衡的账户和预算会计报表体系。

2.政府财务会计规范模式

基于我国政府财务会计的目标,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财务会计采用“准则+制度”的混合模式。政府财务会计规范体系应当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会计法》、《预算法》及相关法律。《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根本大法,是最高层次的规范,是政府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的强制规则。《预算法》是调整国家预算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政府预算收支活动要受到预算法的约束。第二层次: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可以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组成。目前主要任务是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用以指导和统领整个政府会计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基础和财务报告等内容,并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鉴证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第三层次:政府会计制度。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将目前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及参与政府活动国库会计等合并成为政府会计,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光忠.关于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10(12):11-16.

[3]丁鑫,荆新.政府会计三元系统初探[J].财务与会计,2011(10):63-65.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3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

一、政府会计实施背景及意义

多项制度并存,核算口径不一是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特点,体系繁杂、内容交叉的核算制度所带来的结果则是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难以汇总形成较高质量的政府财务报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根据修订后的《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工作任务的之一是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现行的单一的核算模式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需求。通过部门决算报表也只能反映预算收入和支出执行情况,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因此改革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它还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和建立现代财政体系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一)“双体系、双基础、双报告”会计模式

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是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亮点之一,从传统的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转变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存的的双系统会计核算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体系”,即在财务会计中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核算,在预算会计中运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核算,并把两种核算方式有机的统一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二是“双基础”,即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将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三是“双报告”,在预算年度结束时,根据不同的核算方式同时完成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

(二)重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基本准则》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新的核算模式,兼顾了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五个财务会计要素,形成“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同时完成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使得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主要体现在:首先对预算管理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实行“平行记账”。相较其他业务而言,需要同时对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其次由于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造成当期盈余数(即当期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与当期预算结余数(当期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差异通过编制“当期预算结余与当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得以实现,同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要求

在政府会计制度下,为了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上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如原则上要求收入和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增加了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明确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细化了投资核算方式,并提出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通常应当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在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和无形资产核算中引入折旧或摊销,并加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增加预计负债、递延费用和预提费用确认方法等。

(四)双报表体系的全面建立

新准则中报表包括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预算收入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了预算会计报表体系,为编制部门决算报表提供了数据基础。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组成了财务报表,反映单位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新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措施

(一)加强基础会计工作

新准则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系统化的规定使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成为财务基础工作的中心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在把握新准则的基础上深化会计基础工作,通过统一化的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和确认,形成最终的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完成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推进财务工作体系建设

新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理念和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确保会计工作在新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展开,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完善会计工作体系,逐步改变以会计核算为主的传统会计工作理念,将管理决策进一步深化到会计工作中,从而形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分离的会计工作体系,以期符合新会计准则。

(三)重视会计人才培养

新准则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对现任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以期财务人员在新准则下转变思想,深入理解新政策的细则和内容。首先在加强制度宣传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交流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基本准则》及其细则,熟悉各项规定,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历史意义。其次多方培养,鼓励在职财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国家新政。除此而外,单位还应根据需要聘用或引进专业人员,为单位人才建设补充新生力量,增加单位活力。

(四)注重新旧制度衔接

与现行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更加细致地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项资产、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由于新旧制度在核算内容和核算方式上的不同给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新学习3+5”会计核算模式,并且修订当前实行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工作流程,确保基本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框架功能在后能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作用。

四、结论:

《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具体准则的是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它使得政府会计行为有章可循,政府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制可依。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兼顾了现行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需要和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要求。加强政府会计财务核算功能,对于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科学编制、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

[2]徐翠美,山鸣,勇小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现状分析.齐鲁珠坛,2018(1)

[3]梁宏.新政府会计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浅析.财经界,2017(5)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4

一、新形势下财政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财政会计管理部门由于受传统的财会观的束缚,财务部门经济管理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了财务会计部门不能从整体上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规划、分配,以至于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影响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财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财政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某些财政机关内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仍有待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家财政管理政策理解不到位,落实中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3.专业素质不高,不能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财务活动进行规范的核算和监督;3.缺乏职业道德,一些财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要么态度敷衍,要么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不仅影响了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也让国家的经济蒙受损失。

(三)财务预算不精确

预算是规范某一特定财务行为的计划,只有精确、科学的预算,市场主体才能够按照计划合理地开展经济活动,但是在但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高层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市场主体不能在经济活动前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预算的权威性认识不足,在经济活动中随意修改预算;对预算的具体内容编制不细,导致经济活动在落实中缺乏必要的预算约束。

二、新形势下加强财政会计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财政会计管理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财政会计管理水平首先要健全财政会计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在健全财政会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利用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操作细则来推动财政会计机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档案等相关制度的建立;2.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严把关”,加强会计行为管理,以便从组织人员上保证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3.健全会计信息管理制度,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及时向社会公开财政部门的预算报告,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提高社会监督意识。

(二)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落实

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落实是提高财政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在加强预算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并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力争将所有财政活动都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畴内,以提高经济活动的计划性;其次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监督的科学运行体制,以保证预算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最后完善预算立法,将预算推向法制化轨道,以提高其落实效力。

(三)提高财政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政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既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也包括财会业务素质,因此相关部门在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诚信为本、操作为重、坚持准则、不造假账”的正确的职业观,以净化财政会计管理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严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流程,并对考试中的违纪行为按情节的轻重依法予以处置,这样既能够保证会计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能够保证相关部门顺利地选拔出合格的人才从事财政会计管理工作。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5

(一)预算审计的风险首先,预算审计的范围较为狭小,阻碍了预算审计的科学进行。因为预算审计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审计人员难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和证据;其次,预算审计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能力较弱。因为烟草行业是我国特殊的行业,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的影响,同时烟草企业的政策会随着市场进行改变,预算也会随之改变,从而使预算审计缺乏监督;再次,预算审计的人为调整较为频繁。因为预算审计容易受到负责人的影响,预算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得预算编制主观化;然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审计的要求。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业务工作难以科学处理,核算中的错误会导致资料真实性大打折扣;最后,通常情况下,烟草企业的审计人员与审计主体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容易在审计过程中加入个人主观想法,使审计结果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带来审计风险。

(二)预算审计的狭隘我国烟草行业中,企业的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的组成部分,进行审计工作时,既要兼顾企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工作,还要负责企业经营活动的客体决策,因此他们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还要综合企业负责人对企业领导的想法,这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妨碍了审计的进行。当这两者有了冲突时,审计监督通常维护后者,此时审计工作只能对表面现象进行监督,降低了审计的质量,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审计队伍的薄弱烟草企业中的许多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是从事传统财务审计工作的人员。但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到财务知识,还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预算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但传统审计人员缺乏管理、预算和信息技术的技能和经验。现代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审计,即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财务知识、法律法规,还要能够熟练掌握审计工作需要的知识。

二、烟草企业预算的特点

我国烟草以专卖体制运行,市场的环境相对稳定,行业的经营风险较小。烟草企业通过预算审计实现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对预算目标的审计,能够促进单位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开发盈利潜能;其次,预算审计能够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有效的监控预算;最后,对预算奖惩审计能够公平、公正的考核预算,既能够激发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从2009年后,我国烟草行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对预算的组织和流程进行了完善,目前我国烟草企业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预算编制以上级任务和目标利润为基础;第二,预算控制注重企业经营的成本和费用;第三,预算管理以省、市、县三个级别体系进行预算管理。

三、促进烟草企业预算审计监督的对策

(一)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计工作烟草企业要根据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聘用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进行预算编制的监督。审计人员进行预算编制监督时,既要对预算编制的形式进行分析考核,避免遗漏。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关注预算编制的程序是否合法,审计人员要对烟草企业的预算目标的依据进行审核,要综合上级公司的年度目标任务以及本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评定。另外,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合理,通常审查方法主要有分析法和复算法。分析法是指预算数与上一年度进行对比,将变动较大的项目或者异常的项目进行重点审计;复算法也称为重编法,是指对重要的预算项目进行分析,对异常项目进行核实,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降低烟草公司的预算审计风险烟草企业审计过程中会出现矛盾,预算审计具备多重风险,风险之间相互联系且具备独特性,因此审计工作要提高预算的约束力,通过调控降低预算审计的风险。烟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预算审计,获得完善的信息反馈,将年度的审计工作进行细分,审计部门利用报表、数据以及文字等方式向企业领导进行审计汇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降低预算审计风险。

(三)扩展预算审计的范围烟草企业的预算审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预算审计监督的实施。烟草企业的预算管理环境既有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企业制定的预算战略和考评。因此,烟草企业的负责人要重视预算审计监督工作,不仅要加强审计监督的持续性,对审计监督的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对审计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首先,对预算审计工作制定垂直汇报的机制,也就是审计部门将审计数据、报表等向企业的负责人汇报,避免了单位负责人的影响,提高了审计质量;其次,可外聘第三方审计公司进行企业内部的预算审计,提高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提高预算审计的效率烟草企业的审计部门要改善预算审计的监督方法和手段,传统审计监督是事后进行监督,现代预算审计监督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监督,从而提高监督的时效性。落实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以及责任等,从而全面的控制审计监督,保证业务的完成以及资金的流动,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审计数据进行利用和共享,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审计工作中能够客观的评判,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个人主观情感的影响,提供准确的审计报表和数据;其次,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还要具备较强的预测和决策能力,分析审计存在的问题后,能够为企业的负责人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再次,审计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完善基础审计专业知识,学习财政、管理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根据审计制度和合法程序,对审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最后,审计监督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与企业的各类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审计人员既要能够公正客观的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还要学会使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人交流,同心协力的高效完成审计工作。

四、结束语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6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的收支,从而保证内部各种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的主要变化

1.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并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种划分使事业单位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技术,重视预算管理的效果,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事业单位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会计工作仅仅是进行计算和报账等简单的分析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筹备和分配资金,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资金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分别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这种核算方式只是一种“虚提”,即没有列入实际的支出中。这种核算方式能够保证事业单位预算口径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了解到自身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和内部成本的构成情况,从而为预算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

3.会计要素发生了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余三部分,即三种会计要素。资金来源也就是收入资金的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吸收资金和专项资金这三类;资金运用是事业单位的资源的配置情况;资金结余是指现存货币和资产的结存情况。这些会计要素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符合收付记账法的要求,而收付记账法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新会计制度对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进行了改善,将会计要素划分的更加明确、规范,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4.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改进,参考国际惯例,增加扩展了会计报告的相关内容,改善了财务报表的项目和结构。改进后,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反映收支情况和结余状况,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更加科学。而科学的财务报表又能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信息,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会计核算是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决定着预算编制的好坏。新会计制度强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细化了会计核算项目,使具体的核算项目更加清晰、准确。第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入账有了依据,折旧和摊销也进行了相关规定。第二,重新界定了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细化了收入项目,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区分了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前者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后者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营收情况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2.预算执行更加具有操作性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功能更加健全,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意义。由于会计核算更加细分、准确,据此制定的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在执行预算时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3.预算监督更加强化

预算管管理的过程分为事前预测、事中执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而预算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预算监督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来执行预算,促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4.预算评价更加有效

预算评价是对预算执行好坏的评判,新会计制度对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明确,这就使事业单位增强绩效评价的意识,并且将绩效管理融入到预算管理中,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反过来,新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会计科目,有助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结构,最终提高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还处于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很多事业单位的业务还没有非常成熟,处于过渡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进行的一些调整,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难以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2.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落实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

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再加上事业单位的外部盈利压力较小甚至为零,导致其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另外,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时间较为长久,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形成了一些惯例,财务管理时只是一些程序化的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财务人员还没有从旧会计制度中转变过来,仍采用原有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

3.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配套体系,特别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难以对预算管理工作形成约束。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少相应的预算评价机制,预算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落实。加强对组织的监督和管理,落实监督机制,凸显监督机制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增强事业单位预算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能力。事业单位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除了运用财务会计知识,还应适当地引入管理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使预算工作变得灵活有趣,最大化的降低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作为保障,而在新会计制度下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工作也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力;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入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充实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预算工作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非常重要,容不得一丝马虎。

3.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事业单位应该将国有资产管理和控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预算编制时,严格掌握单位内部及各部门、各岗位的资产数量和金额等信息,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国有资产发挥自身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及自身预算管理章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章程,对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转让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结语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7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国际环境诡谲多变,财政局作为我国财政管理的核心部门,加强会计预算管理是财政部门和财政局迫切解决的问题。会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财政局提供资金保障,确保资金稳定、高效的使用。在新形势、新制度下,我国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相关部门应适应时代的变化,结合财政局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桎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会计预算管理,推动财政局的财政资金高效率的运转,促进财政局健康稳定发展。

一、改变传统管理理念

财政部门的会计人员应该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认识到这也是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会计预算管理既是身为会计人员自觉遵守的,也是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若财政部门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就会收到法律的严惩,财政部门就会失信于社会公众,引起社会公众的民愤。因此财政部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财政资金的流出,确保资金流通的安全性、稳定性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自觉的接受来自社会和政府的监督,发挥会计预算管理的作用,同时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提高其会计预算管理的意识,改变传统的会计预算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财政部门会计预算的全面性。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对日常业务的监督管理,对会计预算进行全程的监督,不再仅仅事后监督,加快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进程。因此,在市场机制不断深化和财政制度的完善,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会计预算对财政局积极作用,最终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1.扩大会计预算管理范围,提高会计预算管理质量

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实施使得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范围扩大,涉及的行业众多,难度也不断的增大。会计预算管理模式应该适当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多元化探索,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数据和预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计预算管理的范围越大,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对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了解的越详细,制定的相应政策或法规更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发展。会计预算管理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对财政支出,国有股份、有价证券等毫不例外,对提高会计预算管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再有会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双倍的作用。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对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的监督,发挥财务管理会计监管的职能,确保预算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减少财政资金的无谓损失。经费管理是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的监管人员定时或不清时对会计原酸管理工作进行突击检查,同时应该对固定资产的记录、确认等必须保持账物一致,账实一致。

2.完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的范围较狭窄,不利于会计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会计预算管理模式,采用权责发生制,将预算管理由单一化转变成多元化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第一,改进和完善会计预算管理系统,财政局应该及时将会计预算信息及时出来,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增强社会公众的公信度;第二,会计核算的范围应该扩大,不仅仅是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核算也应该纳入会计预算工作中,这样财政局在进行会计预算方面的收支情况更加明确;第三,要建立赏罚分明的规章制度。在财政预算执行中,对于违反纪律的人或单位,一定要严惩不贷,决不能姑息养奸,只有依法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够在单位中建立不愿腐败的良好作风。同时,对于预算执行力强、和预算工作业绩优秀的工作人员或相关单位,应给予奖赏,使其继续保持优良作风,并带动单位中的其他人或其他单位实行正确且完善的会计预算规章制度,传播正能量。

3.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养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决定会计预算管理的成效,是财政局能否有效利用资金的重要前提。因此,财政局应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养和其他业务培养,培育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首先,财政局定期给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的培训,不断更新和扩充职工的知识库;其次,还要注重对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会计预算管理、进行会计核算,避免出现、牧区私利的现象;然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职工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来提高会计预算的管理效率,掌握会计预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工作中按照法定的程度来进行预算管理。此外,财政局应该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另外,财政局可以通过科学的赏罚制度来强化会计师的职业素养,积极的调动会计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自愿的履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工作评估,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财政局应注意建立专门的小组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等方面进行定期的考核,加强职工对自身的认知能力,重视会计预算在财政局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结语

总之,财政局要不断重视会计预算管理的作用,强化对会计预算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财政资金的无谓流失。本文主要从改变传统管理理念、扩大会计预算管理范围,提高会计预算管理质量、完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来强化财政局会计预算的管理,确保财政局财政资金的顺利流通,顺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韶书.加强预算会计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4(43):124-125.

[2]姚国莹.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工作[J].财政纵横,2016(21):217.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8

的编制预算。

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并不陌生。19世纪20年代,预算管理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后来成为企业的一项整体战略,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预算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预算为标准,为方法来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预算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工具,涉及企业营运活动的全过程;其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责任的体现,是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的业务“合同”,是完成业绩的承诺;预算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的一项“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治理和整合的有效方法,是管理、运营现代企业必备的基本制度和工具。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有它独特的流程和体系,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与控制再到预算分析与考评,这三个环节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衔接,周而复始的循环,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可以看出在这三个环节当中,预算编制是基础,是关键,要有效运行预算管理,首先需要正确编制预算,正确编制预算除了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外还需要有一套合理可行的预算编制体系。

对于预算编制体系的设计,有很多种观点和模式,每个企业的具体业务不同,预算编制体系也会不同,要灵活设计。一般来说,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找到关键因素

编制预算的关键因素,是指和行业或企业经营特点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关键因素或指标。

设计企业预算编制体系,首先要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并将这些关键因素转化成指标或其他的量化方式,以制度或规则的形式落实到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中,作为设计预算编制体系的依据,也是企业重要的预算指标。

预算关键因素,因行业和企业而异,关键因素的确定要灵活、合理,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业务性质、组织结构等因素。比如,航空业的预算编制关键因素可以是客座率、飞行小时、每小时油耗等;而制造企业关键因素通常可选择销售量、贡献毛益、息税前利润等因素。

2.多维度细化预算的编制

预算的编制要从多维度进行。预算管理维度,是指和企业业务特点紧密联系的,用以细化企业预算编制的多个角度,也是预算执行、监督考评的切入点,有助于企业管理层从多角度了解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营运情况,也有利于管理层从多个角度了解企业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提高预算管理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度。

比如,欲通过销售预算体现销售部门未来的销售计划和实现销售目标的策略,只从产品角度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时间、客户、区域、销售员等多角度去考察预算分解和实现的过程,这样更有助于管理层深入地了解预算细化的过程和实现预算的相关措施。

3.建立由业务预算、投资预算驱动财务预算的完整模型

企业全部的预算是由一系列的小的专门预算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排列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由企业各部门广泛参与的业务预算和投资预算是编制财务预算的基础,只有业务预算和投资预算正确了,才能保证财务预算编制的准确合理,最终保证全部预算完整无误。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主要任务,因此,业务预算是企业全部预算的主体,也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和起点。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销售预算是企业业务预算编制的起点。这样销售预算就是整个预算编制体系的源头,必须保证销售预算正确无误。这就要求企业销售部门做好科学先进的销售预测,所以企业的销售预测也是预算编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再顺序编制下一阶段的各个预算。

投资预算是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计划,主要包括对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的有价证券投资预算,要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编制。因此,可行性研究也是预算编制的一个环节。

财务预算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结果实现情况的预计,主要是内容是现金预算和预计财务报表的粗略匡算。财务预算不仅数据来自于业务预算和投资预算,很多指标也是业务预算和投资预算数据的计算结果,是一种总预算。需要在业务预算和投资预算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计算编制现金预算,最后编制综合性的财务预算。

4.考虑现有的会计核算基础

预算管理的一部分数据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所以设计预算编制体系流程需要结合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基础,尽可能使二者紧密关联,口径一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预算编制体系中的部分预算科目可以较会计核算科目口径宽泛,但应该是多个会计核算科目对应一个预算科目。

如果企业预算核算体系和科目与会计科目口径不一致,即对于同一个科目,会计核算的内容可能和预算科目的内容不一致,那么在设计预算编制体系和科目时,要进行调整,必须保持二者一致。

在预算执行中后期,为了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监督考核,预算角度和会计核算科目的明细程度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但是在设计预算编制体系时,预算明细程度可以比会计核算科目适当超前,并以此推动预算管理核算的不断精细化。

5.对费用预算进行细分类管理

费用预算是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需要特别重点控制的内容,为了有效的对各类费用进行监控,需要对费用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重分类,以便根据各类费用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在预算编制体系中,通常对费用按照以下两种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管理会计的分类方法,可将费用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比如企业车间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就是固定费用。通这类费用常可以参照历史数据增减后进行总额控制;比如单位产品的材料费就是变动费用。对于这类费用需要对业务量和单位业务量分摊的变动费用进行管理。

按照费用的主导因素不同将费用分为与人员相关的人员费用、与业务相关的业务费用、与设备相关的设备费用等,这种分类有利于直接找到费用的发生主导因素,便于合理的控制费用额。

6.坚持责权利清晰的原则

在预算编制体系当中,要权责清晰、权责相当。权责清晰是要根据预算编制体系中每个人的具体业务或工作,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编制责任,同时赋予其履行职务所必须的权力。

预算编制必须坚持责权利清晰的原则,这是保障预算能够正确编制和顺利执行的前提,避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踢皮球,互相推诿”的现象。

比如,企业在预算编制体系中,可以按照责权利清晰原则将部门间的费用预算划分为直接可控费用、间接可控费用、分摊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具体来说,直接可控费用由各业务部门直接计算编制填列;间接可控费用由责任归口部门按需汇总并分摊至所属部门;分摊可控费用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分摊编制;不可控费用由财务部门负责汇总编制。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9

关键词:工程投资,预算价格,要素

 

一、影响工程投资的几大因素

1、材料预算价格

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在编制材料的预算价时不可能逐一详细计算,而是将施工过程中用量最大或用量虽小但价格昂贵、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一部分材料作为主材,常见的有水泥、钢材、砂石料。硕士论文,要素。

在计算材料预算价格之前,应认真收集基本资料,使编制的材料预算价格符合实际。通常需要根据工程所在区域建筑材料状况、对外交通条件以及已建工程的实际经验和有关信息,根据节约资金的原则,选择合理的供货地点、各种物资供货比例及其材料的价格、合理的运输方式等。硕士论文,要素。

砂石料在建筑工程中用量大,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在编制其单价时应深入现场调查,认真分析地质勘探、试验、设计资料,掌握其生产条件、生产流程、运输方式,正确选用定额进行计算,以确保砂石料单价正确可靠。硕士论文,要素。

2、费率取用标准必须符合现行规定

在编制不同部门的概预算时,必须按各自有关部门的定额和现行规定、编制办法编制概预算,不得张冠李戴。

3、正确使用定额和选用定额子目

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由于设计阶段不同,选用的定额也有所不同,在各阶段定额不全的情况下,要注意定额的正确套用。

在选用定额编制工程概预算单价时,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机械设备配置、运输距离,选定条件相符的定额。同时,要对定额的总说明、章节说明及附录内容认真阅读掌握,熟悉各定额子目的适用范围、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定额系数的使用方法。

由于每个具体工程项目施工时,实际情况和定额规定的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按照定额规定,允许换算的进行换算,不允许换算的只能按定额选用,不得随意调整。

在使用定额编制概预算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现行定额的变化和有关费用标准、编制办法、规定的变化,做到始终采用现行定额和规定。

4、工程量计算

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工程量计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综合经济指标的准确性。所以工程量的计算,必须按《建设工程工程量决算规范》(GB50500-2008)及(青海省消耗量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设计图纸进行计算。

5、科学求实

概预算专业人员在编制概预算时,应坚持原则,科学求实,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条件,正确应用定额和现行规定,做到量足、价适、费准确,坚决制止巧立名目、高估冒算及搞“钓鱼工程”概算。但又不能少算漏算,要打足投资、不留缺口。

二、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1、加强管理

为了提高概预算的编制质量,把对概预算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变“把关型”为“预防型”,找出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容量出错的原因,对概预算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变“把关型”为全过程的全员全面管理,严格贯彻执行“3个环节”管理程序(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根据概预算编制过程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综合单价法或工料单价法进行。把影响概预算质量的制约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为主的自我质量控制,同时建立“质量信息卡”,对中间检查出的问题逐项记录、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2、提高人的素质

在过去的传统质量管理中,对质量的认识倾向于狭义的质量概念,对人的素质、工作质量重视不够,概预算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费率、小数点、数字位置颠倒等出错,会致使全部编制都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概预算的编制质量,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的管理原则。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人的因素,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工作质量,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由于建筑工程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施工因素千变万化,施工方法多种多样,就是对概算非常熟悉的编制人员,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一些和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棘手的问题,加之目前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必须查阅大量资料,重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概预算工作任务。硕士论文,要素。所以,提高人的素质、加强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3、严格按编制规程概预算

概预算编制遵循一定的编制程序,既:(1)搜集资料,拟定工作计划;(2)计算工程量(3)计算单价(4)编制单位工程概算并汇总得到单项工程、工程项目概预算。

4、应用计算机进行编制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连贯性强、抄录计算量大且非常烦琐的工作。硕士论文,要素。在以往的手工编制工作中。概算编制人员不得人员不得不在大量的定额条目及各种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抄录和校对,在大量的简单重复计算工作中耗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效率低、速度慢,而且经常出错,与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很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提高概算的编制手段非常重要。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已普遍采用招投标形式,也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能及时准确地编制工程控制价和投标价。这些都要求计算编制工作有较大改进,要改变传统手工编制方法,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的工具和预算软件辅助完成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5、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

(1)人工土石方工程中运距的计算,要按上下坡折距(见定额附录中的规定)计算准确,特别挖填方折距应取其重心位置,千万不可按最大深度乘折算系数,且折距后应按定额中的运距单位计算。硕士论文,要素。

(2)洞挖石方中洞内与洞外的运距要分别计算。

(3)土石方运输应“装、起、卸”的运距计算在内,否则容易重复计算。

(4)编制单价表在综合几个定额时,要注意其计算单位,不同单位必须划成同一单位。既要注意自然方、松方、实方之区别,其相应的折算系数在定额附录中均有,应熟悉并掌握。

(5)危险品运费计算不仅单位运价高,而且必须考虑毛重系数1.35和不能满载系数0.8(指公路运输)。

(6)定额规定的高程系数,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高程调整定额;否则,高程对人工、机械效率的影响就会忽略,造成工程概算不准确。

(7)单价表的计算依据一定要写清楚,简单明了、完整,否则,校对时费时间、审查时说不清。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10

关键词: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构建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在会计方面遵循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的特定会计标准。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会计以强调对年度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受托责任为重点,其预算导向特征明显。人民银行又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宏观调控手段越来越市场化,单一预算导向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宏观调控决策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需求。

一、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动因分析

(一)央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

目前,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保障评估政策的影响下,在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方面逐渐趋同,英国伦敦中央银行出版社在2003年对全球159个中央银行的会计实务调查表明,高达82%的中央银行对国际会计准则是认同的,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随着经济金融的日益全球化,我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程度渐趋频繁,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交流也不断增加。如果中央银行间会计标准差异较大,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要求来看,遵循国际会计准则、提高中央银行会计信息透明度已成为全球中央银行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人民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标准,制定出一套既适合人民银行实际情况又与国际央行会计标准趋同的会计标准。

(二)人民银行业务市场化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务交易和操作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特性更加突出。一是货币政策执行手段越来越市场化,如较多地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政策工具和准备金率、利率等价格型政策工具,相关政策成本完全突破了过去行政干预手段下的调控成本概念,因此应按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合理计量和核算。二是越来越趋向于用市场化手段化解金融风险以维护金融稳定,不仅目前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需要处置,下一步在金融市场化运作中形成的新的不良贷款也有必要建立符合市场化操作要求的核算处理机制。三是对存量资产的市场化运营逐步加强,对于持有的证券、外汇、黄金等,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相关市场的运作,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收益、成本及相关影响需要得到合理的会计反映。市场化金融业务运作需要市场化金融业务信息作为支撑,而目前以预算会计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履行职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二、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的构建路径和关键内容

在制定央行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应贯彻“理论先行、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不断完善、逐步到位”的原则。概括而言,人民银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路径应包括3个阶段:(1)在准备阶段,加强央行会计标准理论研究,特别是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央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报告等,为构建前后一致、逻辑严密、科学的央行会计标准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制定人民银行会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的央行会计制度规划。(3)随着央行会计业务及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在国际会计准则、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央行会计实务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不断补充、完善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

(一)在模式上,采用“以准则为统领,以制度为主体”的模式

人民银行会计标准可采用“以准则为统领,以制度为主体”的模式。其中准则类似于我国企业会计的基本准则,相当于央行会计的概念框架,应体现概念框架的要求,但不受概念框架的局限。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的具体化,着重规定具体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会计科目、报表编制和信息披露。会计制度内容形式可以类似于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当面临由于新的经济业务或管理变化产生的修改会计规范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对会计制度的部分修订规定来解决,不必重新新的会计制度,以减少会计规范的修订成本。采用会计制度为核算规范的设计,可以在央行现有的各项会计制度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整合,形成新的会计制度体系。这样既可以降低会计标准的制定成本,又能照顾到央行会计工作者的实务操作习惯,有益于会计人员接受、掌握新的会计规范,降低央行会计标准的执行成本。

(二)在结构上,建立“各司其职,相互分离”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子系统

目前央行会计实际上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混合体,其中预算导向特征明显,会计被视为预算管理的附属。随着更加强调政府部门全面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趋势,应建立起独立于政府预算的财务会计体系,来关注和追踪执行货币政策的长期结果和影响,全面反映央行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为央行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服务。

要充分考虑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央行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明确央行承担的合规性受托责任和全面公共资源受托责任。在不同受托责任层面,可以根据信息范围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对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会计信息进行适当分离:预算会计以反映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全过程为目标,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实现对预算资金运用的反映与控制职能;财务会计以反映财务状况与运营绩效为目标,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对外披露财务报告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当前,人民银行业务经营与部门预算相对独立,各会计科目核算明晰,也为两套会计系统并行创造条件。单独构建两套会计系统,各会计系统会计要素可以实现单独确认和计量,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可以各自进行,不需同步,这可以减少会计标准改革成本。

(三)在技术层面,以核算基础的选择为主线,循序渐进推进改革

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较客观,实施成本较低;缺点是反映的受托责任较窄,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限且相关性较差。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是拓宽了受托责任的范围和决策有用性信息,增加了财政透明度。在设计央行会计改革路径时,需考虑会计系统不同类型子系统的具体需求,分别发挥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优点,并确定两种基础运用的程度。

人民银行是国家行政部门,其会计改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特别是在预算会计方面,要紧跟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同时要考虑到中央银行实行相对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执行货币政策、负责货币发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特殊性,在预算方面突出中央银行特色。考虑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趋势、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水平等因素,未来预算会计体系的设计应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财务会计体系的设计则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改革策略,即先短期项目再长期项目、先会计后财务报告再预算、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四)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关键内容分析

1、会计目标。人民银行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是解除公共受托责任。回归会计的本质功能,人民银行会计改革现阶段的目标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预算管理目标。在预算管理目标下,会计主要用于披露预算编制与执行各环节的信息,包括初始预算编制信息、预算调整信息、最终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信息等,以有助于评价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使用效率与效果等,实现央行会计的预算管理目标。二是财务管理目标。在未来实施会计改革时,有必要加强并凸显央行会计的财务信息披露功能,反映央行所控制财务资源的存量与变化,以及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数量、质量与持续提供能力等,实现央行会计的财务管理目标。

2、会计要素。如上所述,我国央行会计有着双重报告目标,要根据二元结构核算基础的设计原则,区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对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进行平行设置。为了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硬化预算约束,在预算会计方面沿用现有的预算类账户,并跟随政府会计改革的脚步而改革,改革中体现央行特色。在反映财务状况方面,应设置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三类要素。长远来看,在反映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履职成本与绩效管理方面,还应设置收入、费用两个要素。

3、核算基础。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要求,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宜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预算会计侧重于提供预算批准和执行的信息,收付实现制能够较好的满足该方面的信息需求。而财务会计则以全面地反映央行的财务状况和运行绩效为目标,则宜采用权责制为主的核算基础。在此基础上,部分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基础制。例如,对于资本性支出项目,一方面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预算支出。另一方面应当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产权、债权或固定资产增加。

4、计量属性。打破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人民银行会计的计量属性应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但应当以历史成本为主。在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计量对象实际价值情况下,可以使用其他计量属性。

5、质量要求。对央行会计信息首要层次的质量要求是:“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除此以外,还需要一些次要层级的质量要求,包括“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全面性”、“谨慎性”、“及时性”要求。

6、会计报告。人民银行会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最终“产成品”,以报表为主要形式,并附以必要的分析说明。人民银行目前的会计报表种类较为齐全,报表项目较为完备,借鉴国际央行财务报告的优秀成果,兼顾预算管理的需要,需要对报告体系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表要素项目核算和报表编制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全面核算反映政府资产、负债,使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更加完整。损益明细表要素项目核算和报表编制基础与预算基础保持一致。鉴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编制了损益明细表,与现金流量表的信息重复较大,所以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在报告披露方面,要逐步建立规范、定期的对外披露机制。

7、具体会计制度的内容。在会计制度中,着重规定具体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会计科目、报表编制和信息披露。如规定各类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确认的条件与计量的标准、方法及其在报表和附注中的披露要求;对某些特殊业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作出规定,如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的变更和差错更正等;规定会计报告的目标、模式、核算基础、会计报告的组合,各个报表的结构、内容和报表说明(附注)等;会计科目解释和业务处理,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对财务报告的列报、合并会计报表予以规定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2]张国兴:《关于建立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