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阅读教学创意十篇小学阅读教学创意十篇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2:35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1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可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和培养。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故事的后续:有的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的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继续追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

这一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大胆延伸课文内容,充分展示个性特色,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养花》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园艺场去参观,当学生们发现有的花卉的叶片部分变黄或全部变黄时,便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叶片发黄是缺水了,有的说是太阳光太强,把叶片晒黄了,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在学了《春天》课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田野、果园里去寻找春天;在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同学们开了一个推销玻璃的展销会……通过这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人人有创新,人人能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2

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和经营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呢?我认为,应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苦读”为“乐读”,达到调动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质量的目的。

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其实质第一是平等和民主,第二是分享和发展。平等包含着尊重,民主意味着自由,分享源于互动,发展旨在提升。任何缺失平等和民主的对话,不能发生分享和发展的对话,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对话活动,师生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直接影响着其质量。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阅读,思路开阔,思维敏捷,阅读质量就高;而在情绪低落的状态下阅读,思路阻塞,思维迟钝,阅读质量自然就低。大阅读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应从人文关爱的角度设计、组织阅读活动,优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阅读对话的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对话主体意识,用民主激发民主,用平等激扬平等,用自由激动自由,促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的阅读情境中,以最佳的状态进行轻松地对话,在阅读过程中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人性得到张扬。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材料和学生阅读现状,设置不同层次的阅读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创设出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以便引导学生围绕阅读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吸引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潜能开发的窗口。这里,教师可以利用新旧文本的比较作为引出问题情境的出发点来创设比较性的阅读问题情境,比如教学的《卜算子・咏梅》时,就可以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牌同名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带着“同是咏梅词,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怀?”的问题生发阅读兴趣,进入阅读情境;可以从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来创设开放性的阅读问题情境,比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进入阅读情境;还可以从学生阅读经验出发来创设经验性的阅读问题情境,比如教学《学奕》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这个问题链接阅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进入阅读情境。

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阅读思维高潮的条件与机会,以引起学生思维的高度兴奋,激扬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那么,学生就能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阅读情境之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大有裨益。这里提到的思维情境,可以是发散性思维的阅读情境(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考“盲人感受春天”的方式进入阅读情境)、逆向性思维的阅读情境(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当初是什么样子的”产生阅读兴趣,进入阅读情境)、直觉性思维的阅读情境(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可以以学生的直观视觉“同一个太阳,早上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引发思考,产生阅读兴趣)、判断性思维的阅读情境(如教学《借生日》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判断“生日是否可以借”产生好奇心,进入阅读情境),也可以是想象性思维的阅读情境(如教学《小小的船》一文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进入阅读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创设出适宜的阅读活动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具有独特的作用。比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创设以游戏、故事为内容的阅读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把阅读推向高潮;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创设以表演展示为内容的阅读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成功体验的过程中收获到阅读的;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创设以音乐为内容的阅读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中,浮现文本画面,积累美感经验;教学《将心比心》一文时,创设以角色体验为内容的阅读情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生活角色,深化阅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于潜移默化中生成真实的阅读素养。

创设媒体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的主要体现,已经成为支撑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平台。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充分开发、利用多媒体效能,可以创设出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阅读情境,有效拓展和丰富阅读资源,为学生自主阅读搭建平台,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比如教学《春雨的色彩》《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时,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的课文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当然,创设媒体情境需要把握好“度”,达不到这个“度”,则创设的情境不能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到最佳状态;过了这个“度”,则创设的情境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骤然衰减。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阅读环境等因素,恰当创设出声情并茂的阅读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宗旨发生转变,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所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书面语言认识的能力,是当前社会生存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因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阶段,积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现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因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事物认识程度比较弱,缺乏正确的阅读方式,无法在课余时间内将阅读融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并且指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阅读报纸或者杂志,在阅读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读懂文章所传达的重要含义。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优美的段落或者句子摘抄下来,在仔细阅读与研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丑小鸭变天鹅的视频或者图片,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阅读文章,将文章中包含的重点内容加以分析。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所应用的词语,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答案,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积极学习

因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比较特殊,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部分小学生好玩的心理比较重,对阅读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小学生具备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阅读效率,也只有将兴趣扩大化,才能够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主体意识,实现兴趣的扩大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学习《揠苗助长》时,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组织小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将这则寓言故事的含义进行表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动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还可以构建情境教学、小组合作阅读方式,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让每一小组的学生每人朗诵一段,或者每一个小组经过阅读、探究回答一个问题。经实践,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

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兴趣

一般而言,只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收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集体阅读,从而营造阅读氛围,并且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要想提高阅读效率仅仅创造阅读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并结合课文的基本内容,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珍珠泉》一文时,需要为学生讲解珍珠泉的由来、传说,并播放有关珍珠泉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对珍珠泉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并在课文讲解中配合图片或者视频,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所在,且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比例,关系到小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将阅读教学放在突出地位,并且要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小学生能够将阅读放置在首要位置,并且在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03-204.

[2]王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65.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4

关键词:引领参与;创新阅读;策略思考

让小学生去自主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是及其重要的,力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共同参与创新阅读也是更为需求的。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保证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做实并做好引领共同参与形成学生创新阅读能力的工作。现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谈几点肤浅思考和不够成熟做法,期求抛砖引玉。

一、引领共同参与需求,信任学生创新阅读能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上的阅读能力,也或多或少地存有创新阅读的潜能,这应当说是无可非议的。平时的阅读教学,小学生能够创新阅读的实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譬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这些古之名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则从这些名句的欣赏中感悟到作为一位母亲的伟大,尤其不少学生还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深深感到自己的母亲就是众多母亲的典型,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上倾注出极大的热情。虽然是小学生,能够生发这样的情怀既是文本内容的熏陶感染,也是一个个孩子创新阅读潜能发挥所带来的理想效果。作为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就应当像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的那样:“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从理想智育的角度看,学生创新阅读的根本意义就是要建筑在信任学生能够自主性的创新阅读感悟上,信任学生的创新阅读感悟,作为老师在学生的阅读感悟上不要去过多干预学生,他们有怎样的感悟都是可以的。即使是离奇的,我们也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小学生自主性的创新阅读感悟。

二、引领共同参与需求,扩大学生创新阅读范围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曾要求当时的进步青年要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只有采到很多的花粉,才能酿出很多甜甜的蜜来。先生应用如此生动形象而又贴切的比方,对我们小学生的创新阅读也是极有其启迪意义的。所以,我们小学老师在学生创新阅读上同样肩负着引领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人们开始行动起来,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建设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环境,从一定层面上变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但还没有能够完全到位。虽然教育行政以阅读考级来实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管理,但总感到未曾能够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笔者以为其关键要让小学生能够初步意识到“书中自有黄金屋”,无须去兴师动众的什么都以考来进行管理。从平时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看,曹文轩主编的一册《新人文读本》是小学生极为理想的课外阅读篇目,让小学生去真正意义上阅读那些篇目,学生会从中寻求到比较理想的精神上的“黄金屋”。平时学生的创新阅读实践比较充分地证明:当小学生都去认真而又自觉地阅读,就是把一本《新人文读本》去读好,那么我们的一个个小学生也完全可以增加知识的积累,也完全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完全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更完全可以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这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而对于学生的课程文本也都有我们所必须充分挖掘的利于学生进行阅读的资源,这就须要我们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既做有心人,又做热心人。为学生去寻找更多的花源,确实能使学生在创新阅读上酿出更多香甜的蜜来。

三、引领共同参与需求,逐渐形成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毕竟只是小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具有成人的阅读感悟能力,对学生的创新阅读当然也无须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可能以过高甚至苛刻的要求去促使学生阅读的创新。古往今来有多少形容阅读欣赏层面的不得要领的语言:“猪八戒吃了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囫囵吞枣,不知其义”。但窃以为只要小学生去“食、念、吞”总会有收获的,只要学生能够不间断地去“食、念、吞”,创新阅读能力则可以在自不自觉的意念中形成。读是根本,读是手段,让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进入角色,逐步的悟才可能得以实现。对于小学生的创新阅读,我们也不可能让其能够一口吞个饼,让小学生慢慢“来”是我们所必须遵循的简单而又必须的原则。譬如教学《云雀的心愿》,首先必须让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用“森林实在太重要了”为中心句概括全文对森林用途的各种介绍,一定意义上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创新阅读的目标所在。教学前,笔者让学生这样去自习,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告诉我们的?森林真是那样的重要吗?把文章的例子或者语言画出来,再去细细地品味和阅读。教学时,又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心愿”的理解感悟上,尤其让学生去把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心愿有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围绕森林与环境保护去谈自己学习的感受,学生还真形成了创造性的感悟。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5

【关键词】科普阅读教学;科学课程;科学素养;学习策略;创新意识

除探究学习外,以科学知识学习为主的科普阅读教学也是小学科学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它包括对科学教材、教材资料库及教材外那些以知识、经验、科技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找准科普阅读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科普阅读教学有助于完善科学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

一、科普阅读教学与科学课程

1.科学课不能完全摒弃科普阅读教学。小学科学课开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从最早的常识课到上世纪末的自然课、再到本世纪初轰轰烈烈开设起来的科学课,课程名称的不同,不是仅仅一个叫法的变化,更体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从昔日的以知识为目标任务的常识课,到如今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体现出了人们对科学素养认识的不断演变。但我们在追求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导向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科普阅读教学。2.科普阅读教学仍可以纳入探究活动。通常,学生在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精华,丰富自己的心智与灵魂时,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建构,但也不是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仍可以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科普阅读教学与学习策略

科学课中的科普阅读教学要利用科普材料设疑激思。教材中有些科普材料往往文字较多,但课上教学时间有限,科学课又不同于语文课,阅读教学花时间多了,会影响科学课自主探究的核心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对科普材料精加工,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使学生进入“产生和思考问题的亢奋状态”,让其达到提出问题并努力地去解决问题的状态。具体地可采用比较性阅读教学、求解性阅读教学、质疑性阅读教学。1.比较性阅读教学。比较性阅读是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比较性阅读,可以说是一切阅读理解和阅读思维的基础。2.求解性阅读教学。根据一定的要求,带着若干个问题从中寻找答案,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问题的难易程度。科学课中往往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求解性阅读学习。3.质疑性阅读教学。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情况下阅读学习,往往能在阅读中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说。如《地球的运动》的阅读学习中,学生质疑人类在从没有看到地球运动的情况下为什么就能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并自转。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质疑:我们每天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设想地球和太阳之间可能的相互运动有多少种;排除那些不可能的,剩下了“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都可以看到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那为什么说是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人看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呢?进一步的质疑、分析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得到了合理的推断后,还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需要严谨,为使结论得到验证,还需要证据证明。目前,科学课的科普阅读教学开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存在于教师的认识和指导水平,还有存在于科普材料的可读性、启发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科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努力从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的高度注重学生的科普学习。

三、科普阅读教学与创新意识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积极的意识倾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的欲望和兴趣,才会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移动通讯设备,特别是近些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以前相比更加方便,更加多样化,影像、声音、图片等方式与阅读相比更加直观,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也是导致了小学生对书本阅读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小学生阅读兴趣。首先,要使小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还是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知识无法从其他方式获取只能通过阅读书本获得,阅读可以使人内心获得平静、素质提高。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展现阅读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朗读自身就是一门艺术,包含发音、语调、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朗读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自身朗读优势,将学生带入一个优美、深远的情境中去,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感染学生的目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传授阅读技巧

阅读只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上必要的阅读技巧,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主要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略读,即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不追求面面俱到,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重要句子、标题以此达到摸清文章梗概的目的。精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在略读基础上对重点内容的深入分析,在精读时,学生要体会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情节的生动、故事的感人、人物性格的鲜明等,边读边思,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感情的朗读,即要求学生大声的阅读,学生要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与情感进行阅读,这样能使学生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作者在文章中给予的感情,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默读,既不声音的读,这样的阅读可以缩短阅读时间,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获取知识,是我们通常采用的阅读方式。做好批注,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阅读中做批注,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如何做批注才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不明白的、重要的地方做标记,对于精彩的语句、段落也要做标记,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我能力的开发,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理解、引导只是辅助,教师的辅助不能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阅读,带着情感,边读边思,以达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培养情趣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为了考试目的,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学生从独特的视角挖掘文章的深刻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意愿,勇于思想上的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合理范围内的标新立异和独树一帜,只有这样才能使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四、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不仅需要学生自身主动、积极、自觉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督促,需要学校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静、健康、积极的阅读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目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积极的、持久的、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小学作为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小学生一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多方面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加强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培养阅读能力需要课内外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课内学习多数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注重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是小学生阅读仅围绕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时间有限,读物主要是课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达到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学校、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有利条件,提供大量符合小学生需要,有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阅读刊物,文章、作品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加强课外阅读量有助于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学校要按照小学生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阅读量,比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等等。教师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对于阅读后的感想允许学生以诗、文章、画作的形式加以呈现,不拘泥与形式,阅读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教师要不拘一格,打破传统思维,鼓励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天地,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学校和教师如何培养对小学生的一生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教会小学生对母语的运用和理解,阅读就是通过字、词、句、文章的学习了解世界、发现世界,小学校语文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以先进的教理念为指导,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总结出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罗小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

重视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借助情境创设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增强语文课堂活力,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有益于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利用情境优化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激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热情,有助于小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快速提高。

一、尊重教学目标,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

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并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实践结合在一起。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要重于实际教学,只有教学目标正确,才能让教学实践具有教育意义。在课前,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后要达到的成效,结合目标去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此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同于初中、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目标也具有特殊性。在小学阶段,除了要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还要关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文学情怀的培养。

比如在讲解《司马光》时,教师要通过讲解这一文章,向学生讲解遇到突发事件要沉着、机智、勇敢,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的思想。本着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现场还原的方式去创设语文阅读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教室外,在室外安放一个大水坛,与学生做游戏,并故意将自己的物品扔到水坛中,看看学生的临场反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反应最真实,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不同反应实施教学,让学生回到课堂中反思自己的应激反应,并评价自己。以情境为前提,组织学生阅读司马光的故事,能够让学生快速发展自己与司马光之间的差距,对号入座,找到自己在司马光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学习完善个人行为,有助于语文阅读教育作用的彰显。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较短,课时有限,教师要在一节课内将阅读内容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都细致地讲解一遍是不尽可能的。特别是在遇到较长文章时,教师要筛选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情境中吸收知识,把握情感。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会让小学生以完成课后阅读问题为目标去阅读内容,在学生找到阅读答案后,再学习几个生词,一节阅读课就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没有吸引力,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更加快乐,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快乐的节日》时,教师可以借助文章对应的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情境。在上课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为学生的课下活动增加音乐元素,同时为课堂学习创设情境。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恰好是同名歌曲的歌词,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去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有利于小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也能让小学生更加积极去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为自己不会的生字标上汉语拼音,在快乐的音乐情境中解决生字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印象。教师更可以利用动画与图片资源激活小学生的思维,让阅读内容形象化与生动化。开发一切可以为情境创设所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高效化。

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显得格外重要。师生互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法,也是小学生参与到阅读学习活动中的途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只限于提出与回答问题这一种形式。单一的互动形式不仅不利于小学生阅读学习兴趣的建立,还会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用师生互动去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师生产生不同意见时积极讨论,在师生具有同样观点时积极分享,有助于阅读学习情境的形成,更能激发小学生的积极阅读情感。

像在学习《十二次微笑》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转变成为故事讲给学生,并在适当时候留白,让小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像在讲到“突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她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当空姐来到客舱,看见按响服务铃的果然是刚才那位乘客”时,教师可以利用“你们猜猜发生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与互动。在故事情境中,师生平等互动,开心交流。有的学生说“空姐走向那位乘客,发现他因为没有按时吃药表现得很不舒服”,有的学生说“空姐把水递给那位乘客,他直接将水洒向了空姐”。面对小学生多样化的想法,教师要先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再积极的阅读学习情境中继续讲故事。在讲到“临到目的地前,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欣p雨季爱情故事网]留言本”时,让学生想一想留言本上的内容。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发言融入到阅读学习中去,有助于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开放化,更能突显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小结

综上所述,构建实效性高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吸引创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用情境创设法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胆创新,让师生互动更自由,让小学生的阅读题解过程更顺畅。只有教学顺利,才能让小学生产生语文阅读学习快速感,促进小学生积极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孟庆霞.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19)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8

关键词: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成才

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所有小学语文教师的使用、认可、支持和推广。教师在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采取最合适的拓展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强化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整体水平,促进学生成才。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新课程标准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拓展学生阅读内容,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活动。此外,课程标准还对各年级应该阅读的课外书的数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此看来,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是现阶段完成小学语文阅读任务的重要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大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例证明:小学语文教师基于语文课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拓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语文知识面、增长见识、完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法词汇、丰富语文阅读知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要以语文课本为中心,向课本四周拓展和延伸,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知识,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最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自发地进行课外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逐渐喜欢读书,并从中获得乐趣。但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时,一定要注意所选书籍的适用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体阅读质量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课外读物的本身特质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目光,使他们能够自主完成课外拓展阅读任务。另外,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变通性、开放性和适用性。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课本内容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一些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课外阅读材料,例如《安徒生童话》《百科全书》等。从实际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创设阅读情景,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二泉映月》这一课时,可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形象化地描述各个文章细节,为学生创设最佳的阅读情景,并在最后用总结性较强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要尽可能帮助小学生还原文中所述情景,为学生营造最佳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切身体会阅读的魅力和精彩。

(2)建立各种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多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创建阅读交流平台,让小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和相互沟通交流读书心得的场所,鼓励学生以书会友,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多读书、读好书,并懂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外,为小学生建立各种阅读交流平台,还将学生从被动者转为主动者,不再强迫自己接受和记忆语文教师灌输的意识和传授的知识,而是将自己变成信息处理的主体,用主动意识控制自身的阅读行为,从根本上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立足语文教材,拓展阅读内容。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思路,知识积累量不足,经历不够丰富,所以,他们的理解能力普通不高。这也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要求教师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拓展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语文教师还应当协助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逐一攻破,指导学生完成拓展阅读训练,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课外材料的场景中去,身临其境地体验书中生活,感受人物情感变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领悟力和理解力。

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自身能力。以教学课本上的题目为中心,为孩子们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课本上的内容有时有些枯燥,而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是很生动的,是有血有肉的。比如荀子的《劝学篇》,在课本的开头,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老师讲完后,为了加强对课本的理解,老师建议学生去查查荀子的思想基础。当时去查了,收获很大,因为荀子的思想是“人之初性本恶”,因此他坚持“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能停止。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而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的诱惑;如果不学习,不提高自己的认识,就不会知道这些诱惑的害处。因此,要不断学习,远离那些不良的诱惑,人们的思想才能高尚,才能在社会上分辨好的和坏的东西,知道什么可以去学,什么不可以去学。那次,老师的扩展教学,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同时,教师在扩展教学过程中,还要对扩展的范围要有一定规定,根据扩展的内容与孩子们经常沟通,防止有些孩子对不健康、低级趣味的阅读内容感兴趣。因为现代媒体、网络信息泛滥,孩子们很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健康读物的影响。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不能忽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其视为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之一,借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和范围,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确保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曾瑞琴.小学语文拓展阅读[J].广东教育,2013(1).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9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则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激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争辩,达到释疑。这是比教师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举措,不仅克服学生的被动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还能使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减和提高。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的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另外,还有“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读问讨论总结”和古诗学习的“感知诗意进入诗境体悟诗情”等阅读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心理活动规律总结出来的,操作性很强,值得倡导。

阅读方法的指导应以有机渗透为基本原则,即把有关的阅读方法渗透在阅读的训练过程之中。以理解词语为例:要使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单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辨析同义词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让他们动手实践,反复训练,这种方法就会形成他们理解词语、独立阅读的能力。遇到了生词,即便是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一样能运用所学方法自己解决问题。阅读方法的指导方式有教师直接介绍学法、教法的渗透转化、多次学习后的归纳、寻求到答案后的追溯等途径。教师根据本册训练重点和具体课文设计相应的操作程序,让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学习,逐渐达到用不着教。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指导自学是进行学习指导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保证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训练,注重合作,并加强反馈与校正,这都是主体性教学不可忽视的。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本质意义不在于让学生了解和记住一些阅读方法,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阅读方法的有关知识变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需要领悟尝试运用总结反复实践这样一个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不能操之过急,浅尝辄止。

四、创造条件,科学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育,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不脱离课堂教学的中心,就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这样还可以锻炼他们勇敢的个性,促进思维健康发展。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阅读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问时多用“假如”、“可能”、“除了”等词,给学生以列举、比较、归纳、想象、创造的时间,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有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篇10

在平时的教学中,感到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到位、不得法,对文本内容感悟的依赖性较强。这告诉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应当努力为学生铺就感悟的成功之路。采取怎样的形式为学生阅读感悟铺就成功之路呢?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铺就阅读教学成功之路当有资源的辅助

小学语文教材,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纯文字性了,语文教材文本内穿插安排着这样那样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画家画出来的,有的是原始照片,有的是相关影视片中有代表性的镜头。应当说这就是作品内容之浓缩,是相关人物的特写。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去欣赏这些插图,变资源为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有效载体,对学生走上阅读感悟的成功之路是极为有效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直接欣赏文中的插图,也可将文中的相关插图声情并茂地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再附上相关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对插图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会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插图语言的描述,可以是教材中文字的截取,也可以是教师围绕插图进行描述。譬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文,课文中插了一幅林肯的肖像图,这幅图比较集中地呈现出林肯的人格魅力。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欣赏的机会和时间,学生便能够在看中感悟。虽然学生们还不足以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学生从林肯演讲的表情上,能够感到林肯的襟怀坦荡,感到他的宽容和大度,也会意识到这是他赢得信任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再比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作品中有“我”孩提时代看姥姥剪纸的插图,插图比较理想地呈现出姥姥剪纸的娴熟,也比较理想地表现出“我”被姥姥剪纸拴住身心的快乐,让学生去看这样的插图,会更加贴近作者的生活,感悟到祖孙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二、铺就阅读教学成功之路当有感悟的创新

平时的阅读教学,教师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只要能够知晓一定的文本内容即可。从教学实践看,教学相关文本时,只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引领学生,那么,学生则可呈现出诸多充满活力的创新感悟。这需要教师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学生,辩证地思考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问题,正确理解学生在阅读感悟上的诸多创新因子。譬如,《青藏高原一株柳》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藏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柳树神奇在哪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独自神游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入情入境时,学生则发现其柳树的诸多神奇。尤其是学生能够发现,这柳靠着自己的顽强,成就了青藏高原壮观而独立的风景。学生能够有如此发现,就是学生阅读感悟的一种创造。当教师在诸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将会是完全意义上的活力四射。对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要求不能太高,要求过高会使学生在创新上感到无所适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创新和创造的积极性。

三、铺就阅读教学成功之路当有广泛的阅读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短小精悍,相关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原著的改编,或是一些长篇巨著的节选。总体上讲,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感悟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简单,他们的阅读兴趣还应当再广泛些,仅以教材文本上的内容作为阅读材料,还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对此,教师不但要有这样的思考,而且需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铺就阅读教学成功之路当有广泛的阅读。对于小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有的教师心有余悸,有的家长也不太赞成。人们总以为小学生只要把文本感悟得深刻了,就足够了,如果让小学生也去广泛阅读,是不切实际的,是得不偿失的。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例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让学生阅读关于爱国主义题材的古诗词,学生会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让学生集中阅读杜甫的其他古诗词,学生便从杜甫众多的诗篇阅读中,真正感悟到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看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就会感受到诗人对穷苦民众的同情和关心。让学生进行广泛意义上的阅读,其实质意义还不仅仅就是这些,更为理想的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增加知识积累,让学生的语言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