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十篇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十篇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2:44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1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民政局把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以创先争优为契机,认真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具体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社区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2

一、开展情况

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县**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三名副局长任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是部署到位。在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会后,我局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动员、安排、部署,形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出台了《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城乡环境容貌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更具操作性。

三是责任到位。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社区、社区所在单位、社区各住户以及社区各小区的联系单位的职能职责不是很清楚的情况,帮助社区、联系乡镇明确了各清扫保洁范围,完善了“门前三包”责任管理制度。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本年度职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

四是宣传到位。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干部带动、街头、企业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并组织全局干部群众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万人大扫除活动”、每周周末的“文明劝导活动”和每周三的“门前三包劝导活动”。

五是保障到位。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7万余元专门用于环境综合治理。

六是督促到位。邀请县级领导对我局所负责的新南社区进行现场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局组织人员对我局所负责的新南社区一小区坚持每天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巡查,对整治较为突出的问题,通知责任人实行限期整改。

七是整治到位。我局积极配合社区和所联系乡镇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狠抓了丝绸大院的整治,采取单位出一点,市民出一点,企业拿一点的办法,共同筹资约5万余元,集中打造丝绸大院。目前,我局所联系的社区和乡镇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次得到了上级领导表扬。

二、下步打算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3-0010-04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我国政府提出“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任务,城镇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也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国情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明智之举。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产生的过渡性社区。因此,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一、城镇化与城乡结合部的产生

1.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推进程度与一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城市化水平达到50%后,先后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许多国际组织也把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一国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标准之一。城市化的最高层次是城乡一体化,这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奋斗目标。

城市化是农村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生产力、现代文明科技向农村传播与扩散,最终达到城乡互享的过程;城市化也是城市向农村扩张的过程,农村地域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数量显著增加,城市人口的规模和密度亦不断增加。有资料证实,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70%;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100%,即消灭了城乡差别,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实施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在综合分析国情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第一,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目前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9.68%,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良好时机。第二,我国城市数量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仅依靠现有的城市来吸收、转移农村上亿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最佳选择。第三,我国城市规模结构体系不合理,城市规模升级困难,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发展壮大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小城市、中等城市,从而促进我国城镇体系良性发展。因此,实施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城市现有规模的扩张,又有利于城市文化科技向农村的渗透,从而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2.城乡结合部是城镇化的产物。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位,是城市与农村相互渗透、交融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社区。这类社区以往属于农村,由于城市区域的扩张、能量的扩散而向外辐射,导致城市核心区不断拓展,市属行政范围也随之扩展,郊区变为市区。城乡结合部实质上是城市中心区与农业腹地之间的过渡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社区类型。从功能上看,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功能与农村功能互相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特殊而又充满活力的地区,兼具城乡生活方式双重特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与乡村。

典型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与城市中心区毗邻,兼具城市与农村的某些功能、特点,行政管辖上不属于城市街道管辖,而属于郊区的乡镇管辖;非农产业发达,由于毗邻市区,蔬菜种植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达,但仍有少量农业和农业人口;人口密度较大,介于中心城区与乡村之间,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流动人口较多。

城乡结合部是个动态概念。若以城市中心为圆点,那么随着城乡结合部这一圆圈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也随之向外扩张。现在的城乡结合部会发展成城区,新的农村区域会发展成新的城乡结合部。因此,城乡结合部是城市边缘区域由农村走向城市这一动态过程的中间阶段。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产物,但是各地城镇化的进程和影响因素又有所差异,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中型城市中心区域的持续向外扩张,中心城区的人口、企业、住宅等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原中心区、又不同于农村的、具有独特特征和结构的典型区域——城乡结合部。随着人口流动的放开,大量外地人口涌入大中城市或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由于城市边缘区生活成本较低等原因,大量流动人口聚集在这些城乡交互带,居住生活,形成城乡结合部。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工厂工作或从事个体服务业。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刚需”,再加上各地政府在“土地财政”的驱使下,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爆。传统中心城区的空间有限,很多开发商把开发重点转向城郊,于是,在城郊出现了座座“新城”。这些地区的居民本以农业为生,失地后他们便把富余的住房出租出去,以房租为生。在此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形成了居民和租住者混居,且租住者人口数量远多于居民的局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应运而生。

二、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二元交叉管理。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边缘地带,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鲜明特点,居民与租住民混杂,“一地多管”、“一地无主”等现象普遍。某些原属于农村村委会管理的土地被不断开发后,处于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等机构交叉管理状态,并可能存在工商、税务、城管等多方面交叉管理现象。某些城乡结合部在治安管理上,存在着村委会和居委会两套系统,重复治理现象普遍,制约了城乡结合部地区治理效率的提高。

此外,适用于普通农村、城市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体制在城乡结合部地区难以奏效。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不少邻近城市的乡镇划出部分土地成立街道,将较多编制资源用于新设立的街道办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乡镇在城乡结合部管理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按照“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城镇化模式,不少发展比较成熟的居委会直接就近划入相邻街道管理,但是这些地区的土地所有权有些仍属于乡镇,这种模式直接造成了城乡结合部管理中乡镇、街道交叉管理问题。

2.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度低。城乡结合部地处农村与城市的交界地带,公众素质参差不齐,权利和责任意识较差。善于做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基层社会治理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特别是需要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然而,不少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党组织建设并不规范,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素质和文化水平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党群关系紧张等问题,并没有在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中发挥先进作用。

畅通的参与渠道和成熟的民主制度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据南方某中部城市调查统计,有24.9%的公众认为城乡结合部缺乏民主政治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而且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通、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也是重要影响因素。[1]不少地区公众参与渠道单一,缺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城乡结合部是流动人口聚集区,其中青年群体占有很大比重,新媒体对他们工作、生活影响巨大。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显然不利于带动不同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3.社会治安顽疾治理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社会财富的迅速流动以及不规则的累积,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公和个人经济收入悬殊的局面,“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超过国际警戒线,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本来城乡收入差距就较大,再加上不少常住居民因为拆迁一夜暴富,拥有大量财富,而外来人口收入较低,因此收入悬殊问题在这些地区表现更为明显。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容易刺激外来流动人口,导致他们产生不满心理,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动机。

城乡结合部由于人口数量较多,流动较大,给人口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不少流动人口素质较差、法律观念淡薄,再加上团体性较强、业余生活单调等原因,他们常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城乡结合部常发生的偷盗自行车、电动车以及一定数量的入室盗窃等案件,对居民生活产生了很大困扰。据统计,2010年上海某区某镇拘留所拘留的660人中,91%是外来人员。[3]此外,不少务工人员业余生活单调,由此引发的吸毒贩毒、、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使得城乡结合部成为刑事案件高发区域。

4.违章建筑难以清理。违章建筑是城乡结合部执法管理中的顽疾之一。由于家庭收入增加和生活条件提高,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较为迫切,再加上传统观念“买房置地”的影响,使得攀比之风日甚,导致农民建设住房的愿望十分强烈。再者,住房出租能够为人们带来丰厚的收入,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城乡结合部的租金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因此,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居民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进行违章搭盖,以供出租,这也是当前我国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乡结合部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产物。很多城郊居民为了获得高额拆迁补偿进行违法建设,这种现象在面临拆迁的城中村或城郊村很普遍。受宗族观念的影响,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抱团抗法,导致这些地区执法十分困难。除此之外,规划相对滞后、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使得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违章建筑长期难以治理。不同管理部门的交叉管理和管理错位,使得执法主体和执法体制不清晰,如城管执法部门与土地局之间的执法职能存在交叉错位、相互推诿等问题。

5.环境卫生状况欠佳。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突出,脏、乱、差现象严重。在城乡结合部发展过程中,随着征地范围的不断扩大,无业、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再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使得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如违规占用城市交通要道,违法摆摊设点,从事各类经营活动,沿街餐饮店、夜间路边烧烤产生的油污对地面污染严重,卖菜、卖水果产生的垃圾随意丢弃路面等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由于地处城郊、管理不善,大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环保的垃圾管理系统,垃圾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现象普遍。不少街区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排污系统不合理、清运费用不足等原因,再加上保洁人员配备不足,使得城乡结合部的清扫保洁难度加大,同时,清洁楼和废弃物处理厂建设滞后,也使得日常环境清理出的废弃物无处处理。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建筑工地较多,产生的建筑垃圾、工业垃圾难以处理,环卫主管部门管理不力等原因,使得其环境卫生现状与我国建设现代都市的目标极不相称。

6.民生设施建设滞后。城乡结合部辖区交界处,民生设施建设存在投资欠缺和城乡财政分支的现状:城市用于民生设施建设的投资仍以市区为主;农村缺乏进行大规模市政建设的资金;由于政策原因,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又无法划拨给城乡结合部。因此,城乡结合部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瓶颈。部分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设施落后,超负荷运载,有的地区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缺乏配套燃气管线等基础设施,致使无法采用热力或燃气集中供暖。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政策也较为缺乏,无论是城市保障房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都不会把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作为服务对象,而且以廉租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又严格地将“户籍”问题列为享受廉租房的必备条件,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城市均以“本地户口”作为享受住房保障的必备条件。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无法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住房保障,也不能像当地农民一样自建住宅,这也使得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住房、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问题十分突出。

三、完善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目前,城乡结合部区域存在城市管理体制和农村管理体制并存的二元管理格局。应当尽快理顺管理体制,消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理顺与区属职能部门的关系,改村民委员会为居民委员会,稳步推进撤村建居工作,推行现代社区管理模式。[4]在不断探索、实践基础上,形成乡镇和街道统一筹划、联动的一体化治理体制,整体推进城乡结合部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城镇化的渐进式发展。

为了促进城乡结合部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整合现有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使各级管理部门明确权责,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协调。与此同时,要健全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财政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使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方式向民主、透明、便民、法制等方面转变,实现社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

2.构建公众参与治理机制。城乡结合部的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即由“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在“政府管理”语境下,政府与百姓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社会治理”强调多主体治理,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均为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主体。构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需要。城乡结合部的各级管理部门应该构建公正公开的民主政治生态,推动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渠道的多样化,完善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建设。

社区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充分意识到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既是自己的权利,又是自己的义务,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城乡结合部的党组织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新途径使流动人口中的共产党员参与到社区党支部组织活动中,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鼓励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成立各类合法社会组织,使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要提高公众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公众“主人翁”意识,使其形成自觉、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力。

3.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各级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实行条块结合,综合治理,是我国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成功经验,也是实现城乡结合部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5]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与农村交界的过渡带,流动人口数量众多,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协调配合,是当务之急。在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下,应当建立区县、街乡、社村相结合的立体式协调机制。区级政府可尝试设立城乡结合部地区管理协调委员会,加强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明确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制。

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的人口管理政策。对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实行暂住证管理制度。但是,暂住证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信息登记、人口管理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理想,社会各界认为“暂住证”在字面上有歧视和不平等嫌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应将暂住证改为居住证。不少城市已经试行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其他城市也纷纷把暂住证改革事宜提上议事日程。在暂住证改革过程中,各地应当实行赋予新“居住证”更多功能,形成类似京津城市一卡通磁卡通用制度。“以房管人”应当做好出租房的定期普查、完善登记制度,鼓励形成出租方、租住方双方主动登记信息、配合管理的长效机制。

4.依法清除乱搭乱建房屋。违建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的难点。对于不同乱搭违建房屋,应当根据不同历史原因和现状,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对城乡结合部的农民住房建设进行有效治理。目前,城乡结合部的新建房屋大部分是临时建筑、违法违章建筑,这种情况在全国很普遍,根治这一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涉及到拆迁补偿问题,在执法局执法过程中,干扰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因违建被的住户甚至暴力抗法,这些情况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对于突击违建以图获得拆迁补偿款的违法行为,各地应当依法给予处理。在违章建筑拆除过程中,应疏堵并重:充分发挥我党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深入群众,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对于无故搭建违章建筑的行为,以教育为主,惩罚并举,以免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于乱搭临街房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出租房屋的行为,应当坚决取缔,并给生产经营者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使之有一技之长,再创业再就业。鼓励农民从乡村环境融入到城市环境,实现农民劳动、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城镇化。

5.完善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完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护支撑体系,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当地居民的协同治理,探索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改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环境奖惩机制。实践中,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结构性政策缺位,特别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严重短缺: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积极保护者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激励,生态环境破坏者不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

权责清晰、奖惩并重是实现治理机制科学化的关键。必须厘清、调整相关利益各方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利益分配方面的复杂关系,促进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协调发展。应当把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以及因生态环境问题利益受损的企业或个人作为补偿对象,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比例;加强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增强生态补偿功能;加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惩治力度,逐步健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手段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实现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引导各利益方积极参与城乡结合部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加快推进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6]这为加快城乡结合部民生设置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公平对待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加快解决流动人口“回不去”和“留不住”难题,实现城乡结合部原有居民和以农民工、公司白领为主体的外来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尽快实现“同城同责同权”。

与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部分出台时间较早的社会保障政策已经与城乡结合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不相适应。应当根据各地城乡结合部出现的新问题,允许各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增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决策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结构特点和异质性,分层次分类别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保,优先把工作稳定、长期居住在所在城市的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要完善征地补偿政策,维护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把失地无稳定职业者、自谋职业者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并解决其实际生活困难。

参考文献:

[1]肖湘雄,傅宅国.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中公众参与动力

机制研究——基于洞庭湖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实证分析

[J].武陵学刊,2013,(1).

[2]伊强.关于强化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的思考[J].学

理论,2013,(7).

[3]董万好.上海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现状调查及财政政策

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13,(8).

[4]胡彩屏.推进广州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对策探讨[J].探

求,2001,(6).

[5]吕君,刘丽梅.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未来与发展,2009,(6).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实践对策

一、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的概念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人力资源是指城市和农村居民建立的自治管理组织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其中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指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的居住地区建立起来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包括城市社区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委员会主要是指在大陆范围内城市的街道、行政建制镇的分区,即社区的社会组织机构。农村居民委员会是大陆地区内乡镇所在的行政区域,村民通过选举产生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构成由三到七人,包括村主任和副主任还有委员成员组成。成员的民主选举三年一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制定或者委派撤换委员会成员。

作为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其人力资源除了包括社区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外,还包括广大的社区成员和村民,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发动他们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或村务的管理。

(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城市社区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据调查研究显示城市社区居委会的组成人员多为女性,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多为男性。

城市的社区委员会在自治管理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尽管在基本原则上均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在社会范围内的实践管理,但是城市社区委员会的自治管理集中在对社区的治安、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社区建设等方面,这些工作都要有准确全面的把握。一切工作和管理都要为社区居民服务,认真地处理和积极地反馈社区居民所关注的问题,创设良好的社区发展氛围。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在农村范围内进行的自治管理,主要的管理内容就是办理本村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对于农村范围内存在的纠纷问题实现调节,及时有效地反映农民关注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反馈。因此针对城市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内容不同,对委员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人员工作的安排来开发人力资源。同时在选择后备力量时的选择标准也不同。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同其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一定的区别。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社会提供的是非公共性的产品。企业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效益性作为衡量的准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考虑到招聘、调配、培训、开发、考核、激励、薪酬福利设计方面各个环节的内容,体现了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注重有效地整合辖区内人力资源,解决居住地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呈现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状况,农村和城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重对实际情况的把握,了解城市和乡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基本情况,找准落脚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层组织建设。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主观方面来说,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对象是人。城乡居民的管理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注重对人的协调,从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方面对城乡居民进行积极地引导。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重视民主选举,人民群众占有主动权,在城市和农村范围内,通过社区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形式实现对群众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无论是社区范围内还是在农村管理范围内,城乡基层组织成员都有权利对各自的管理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注重协调和沟通,作为村民和社会的代表,组织和管理者都应该做好思想工作,以身作则,积极地向大众传达我国发展政策和思想,实现对大众的有效引导,积极地配合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的良性发展。

主次分明的管理方式。从客观方面来说,城市和农村的基层建设情况不同,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侧重点和建设需求都有不同的反映。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农村基层建设和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决策者应当在政策上适当地放宽,深入走访农村基层,在农村基础生活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力度,满足基础建设发挥的需求性。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善于了解农村建设的需求,从根源上发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境,及时地做好信息的反馈,营造和谐的农村建设氛围。城市社区委员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基础,在社区管理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于社区人员的管理,了解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的生活状况,注重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协调建设,丰富社会建设的内容,提升居民的总体生活质量。

(四)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情况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出现很多新的情况,从人员的配备、基础建设水平和管理机制上都存在着新的发展情况。在人员配备方面,基层自治组织对于城乡基层管理的内容和情况认知不清晰。在人员的素质建设的水平上,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管理不够深入,缺乏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创新,尤其是十之后,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基本模式下城乡基层组织管理也应该适当地做出调整,提升基层组织管理在城乡建设当中的基础性地位,完善基层组织管理的任务,推动城乡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程。在城乡基层群众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性,使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更加规范,尤其在权利的约束上,应该注重对政府职能的监督和补充,广泛地听取群众的建议,实现和政府的协调,鼓励大众的参与,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利让渡给群众,体现群众基层组织的民主性,代表群众说话,为城乡的发展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

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策

城乡基层群众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基层服务意识为主,秉承着一切为了群众的原则积极地开展基层建设工作。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实践应该结合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发展实际问题,提升基层组织成员的管理能力,营造基层组织管理的参与氛围,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育,营造城乡基层管理氛围

城乡基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管理人员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应该有所了解,对于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生活状态都应该有清楚的把握。提升管理者的组织领导能力,尤其是在政策的传达表述、对于纠纷的协调和解决的能力上,管理人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城乡基层组织管理人员保证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实现在管理能力上的提升,注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渗透,提升对信息化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协调上的能力把握。提升主动管理的行为意识,积极地动员群众的参与,深入到群众中去,总结人民群众的需求性,提出具有建设性和代表性的建议对策,真正地做到为人民群众说话,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城乡基层氛围中营造良性的管理氛围。

(二)创设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实现制度机制的规范保障

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环境中,应该体现制度的规范和保障性作用,体现人民群众的管理地位。执行部门应该善于行使社会事务的管理权限,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形成制度的规范化,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完善民主自治管理的力度,实现管理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决策的透明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形成基层组织和政府之间的相互约束,为民主监督创设机制保障环境。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合力,营造整体性的管理效应。积极地探索城乡基层管理组织的新型模式,对于民主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上的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做出科学的调整。

(三)注重政府监管和民众参与相结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参与性

在城乡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创新管理模式,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紧密地围绕在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周围,形成群众和管理者之间的组织协调,形成基层管理组织的关系网络,带动基层组织建设向着新的发展格局出发。统筹人力资源管理的力量,以基层管理组织为核心,促进民主自治的管理发展,营造和谐的城乡基层管理环境。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群众的参与管理,积极地开展基层工作,探索基层服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标准、高要求的城镇基层管理模式,将基层管理人力资源的工作延伸到群众自治管理工作中,探索适应我国城乡基层管理自主的人力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金太军,施从美著.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何泽中著.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勇著.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詹成付主编.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报告[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陈伟东著.社区自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吴莹.村委会“变形记”:农村回迁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14(11).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在改革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就是表现之一,它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日趋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则会出现迅速向两极分化和向社会承受极限接近的危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总体上仍在继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有反弹的风险。从西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如的“3-14”事件和新疆的“7·5”事件来看,虽然都是境外宗教敌对分子煽动的政治事件,但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日益边缘化不无关系。这也正好印证了邓小平同志20世纪80年代的论断:“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可能会出乱子。”十报告中也强调了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和坚持促进社会和谐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如果不能处理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使广大劳动者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不仅破坏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而且构成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缩小西部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刻不容缓。

青海是12个西部省区之一,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是藏族的第二大聚集区,是藏区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但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突出问题就是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位于1000美元左右时,收入差距扩大很可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目前,青海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居全国其他省份前列,引起了省内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一直以来为各国学者和政府所关注。在我国,2011年“收入分配”登上两会热点榜首,2012年十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调整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近十几年来,人们普遍可以感受到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越来越突出,并且城市居民占有的各项有利资源远远多于农民。总的来说,不管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出发,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现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进一步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还可能制约目前社会内需不足,从而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既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实施一切决策和举措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大力倡导公平正义。从而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以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青海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问题。

二、造成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目前,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生产性收入差距和非生产性收入差距;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但城乡居民收入差额却在扩大;三是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县域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市各区农民的收入。

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自然性因素的影响。农村的自然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以及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宏观财政投资政策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投资资金基本偏向了城市,这种城市偏向的财政政策不仅无助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反而强化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一是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仍然没有改变与农民有关的相应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民就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不能及时或直接拿到工资,严重挫伤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致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影响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里还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使农民发展的成本加大。由此附加在城乡户籍上城乡居民利益失衡等,形成实际上的人身等级,致使城里人不愿意到农村去,由户籍形成的人口壁垒,在客观上维持着城乡壁垒,这也造成了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偏低。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由于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社会保障支出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城市偏向的财政政策必然导致政府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支出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为城市形成了以就业为前提、社会保险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模式;农村形成了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依托的较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模式。

(四)其他非正常因素。一是农民自身劳动文化素质造成收入不高;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加大,导致农民收入下降;三是农民缺乏非农产业的补充性收入。

三、缩小青海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针对青海省的自然环境,农民的持续增收需要政府积极的促进农业发展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应用新技术、改良土壤、兴修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建设给予大量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性支持。积极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

(二)增加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现行的财政政策下,财政对农村支出的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仓储设施、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减弱了农村居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了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强化了农村居民因灾、因病致贫的现象,并且不利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青海省农村建设资金存在严重的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职能,通过适宜的财政支出政策,加快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及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利用财政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消除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青海省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流动更多地体现为“农村精英的城市化”,农村精英和少数富裕农民将已经积累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并带人城市,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因素: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是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剥离户口的福利含义,最终把户籍制度变成一种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享有在城市平等就业、获得公平福利待遇及获得在城市安家乐业的机会。这样的城市化进程才能促进人口的合理迁移,减少农村人口,城市化产生的劳动力流动才有可能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适当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和方向,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地方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严重的城镇倾向已经被证实:这种“劫贫济富”式的政府经济干预,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农村经济越发难以跟上城镇快速增长的脚步。为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要适时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方向,将财政支出更多地转移支付到农村,利用工业反哺农业,增加对农村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信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更多的政府财力需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民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只有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得到有效吸纳。

(五)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比例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大量文献证实了关于“农村地区资金大量外流和贷款难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直接障碍”的判断。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调整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通过适度的财政或税收手段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贴,并完善各项制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将为农村地区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将具有重要意义。

(七)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平原地区,可以借鉴美国、巴西的经验。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耕地资源适度集中和整合,以发挥规模农业的优势;对于占比超过七成的丘陵山地,应借鉴日韩经验,发展特色农业和精致农业,做足“山”的文章,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质量和特色上出效益,实现农村地区农业收入的提升。

(八)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收入。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除了受供求关系影响之外,天气、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价格波动频繁。频繁变动的农产品价格时常带给农民扭曲的价格信号,增产还是减产难以抉择,收入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为确保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采取了保护性收购、农产品价格支持或者直接补贴的手段。除了政府的力量,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由农民组成的互助组织“农协”还具有强势的议价能力,保证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这些国际经验和做法均非常值得青海借鉴。

(九)扶持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外经济,增加非农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专业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会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如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1950年下降至17%,1980年仅为3%;日本目前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足4%。如何在农村发展农业外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并增加非农收入,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青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四十多个民族的居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农村非农经济时,更应当用好这笔文化财富,依托当地民族特色,推出自已的“一村一品”。这里的“一品”不局限于农副产品,也包括轻工产品、手工制品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等。目前,由青海各地政府牵头,已经有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得到保护和开发,在区内小有名气。

(十)在民族区域自治框架下对城乡一体化治理进行先行先试。综观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们会发现一个城乡自动均衡的规律:在城市化早期,人口转移基本是单向的,主要是由乡村向城市流动;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的倾向,即所谓的郊区化,此时农民流向城市,而市中心的富有阶层离开喧嚣的市中心搬迁到乡村,郊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在郊区出现了大量城市化服务,郊区本身也城市化了,此时就实现了所谓的大都市化;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就实现了一个动态平衡,城乡收入没有明显差距,从表面上看城乡人口数量也不再有明显变化,但事实上存在双向人口流动。

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城乡一体化治理——乡村要和城市法律地位、居民政治权利、治理模式等保持一致,否则人口双向流动就会存在人为障碍。城乡一体化治理的优越性在于既能够保证乡村财力,又促进了乡村民主,还会促进城乡关系实现自动均衡。通过城乡一体治理,西方发达国家有这种治理模式经过时间的考验,证明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也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和可行性。

因此,青海可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框架内,申请在小范围内先行先试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实现农村和城市地区在法律地位、居民权利等方面的统一,解除人口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争取通过城乡一体治理促进城乡关系实现自动均衡。相关实践经验将成为我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样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一)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农。基础设施和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内容在内的社会保障情况往往难以非常直观地统计在城乡居民收入的数值当中,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如何,是一国或地区农村居民是否享有幸福感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农村地区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美国建设了“都市化的村庄”,日本倡导农村生活现代化,韩国在新村运动中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这些都给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舒适和便利;由于采取城乡一体化治理,这些国家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农村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受到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及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给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发展机会。

因此,青海需要不断拓宽思路,克服基础差、资金缺等各种困难,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农村地区居民的安居乐业,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和福利差距。

基金项目:

本文系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研究”(12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艺明,蔡翔.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0,(8):49-57.

[2]李毅.嵌入性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青海藏毯产业集群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10.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6

这次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是针对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乡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我们围绕实施“一县两城拉动发展”战略,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掀起全社会综合整治工作的高潮,大干大半年,彻底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努力营造更加优美和谐、更加适宜人居的城乡发展环境。会上,县委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县委、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不容忽视,务必高度重视,必须提高“三点”认识

城乡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脸面和品牌,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07年下半年以来,县委、政府就对城乡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特别是实施了巷道硬化工程,3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城乡环境中仍存在一些相当突出的问题,离现代城市的标准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主要表现为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从“脏”的方面看,在城区大街小巷、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和主干道两侧、乡镇政府驻地,垃圾积存、白色污染、乱倾乱倒等现象仍然存在,某些地段、某些角落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绝大多数村庄远没解决土堆、粪堆、柴堆的问题。从“乱”的方面看,乱贴乱画屡治不愈,乱摆摊点屡禁不止,乱停车辆屡纠不改,乱搭乱建、违法建设依然存在。从“差”的方面看,主要是环境意识、文明素养差,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甚至在公共绿地、背街小巷随地大小便等现象屡见不鲜;设施水平差,城区农贸市场标准不高,包括公共厕所、环卫设施在内的公用设施不配套,一些道路路面破损严重,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比较低;管理水平差,城乡环境管理还没有形成真正管用的长效机制,没有跳出“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更有主观方面的因素;既有工作上的差距,更有认识上的不足;既影响了形象,又损害了群众利益,已到了非痛下决心治理不可的地步。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能否统一,认识能否到位。

第一,整治城乡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城市功能、城乡环境,就是制约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全县上下一定要借势而为,把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作为破解难题的突破口,迅速行动起来,把这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以城乡环境的大变化、文明程度的大提升,来体现和巩固、提升学习实践活动的新成效。

第二,整治城乡环境,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靠品牌,城市靠品位。一个城市的环境越美、品位越高,就越能集聚人气、吸引财气、提升商气,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县市区之所以发展得快,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用良好的城乡环境,吸引大批项目前来落户,这就是城乡形象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互动效应。可以说,抓城乡环境整治就是抓机遇、抓开放、抓招商、抓竞争力。我们务必要下更大的决心搞好这次综合整治,力促城市管理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第三,整治城乡环境,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文明、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环境“脏乱差”,这里面有硬件不硬的问题、传统习惯的问题、文明程度的问题,但从我们党委、政府的角度来说,主要的还是工作不到位、管理跟不上、投入也不到位的问题,。“城市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如果说基础设施受条件的制约,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城乡管理和环境整治搞不好、上不去,则反映着我们领导者的水平问题、能力问题、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我们必须把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这项民心工程真正抓好。

二、整治不容懈怠,务必强力推进,必须突破“四项”重点

关于这次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任务、方法步骤、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中已安排的非常清楚。总的要求是,通过集中组织实施“三大工程”,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打一场“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的百日攻坚战,达到“道路畅通、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管理规范、绿化美化、社会和谐”,的目的。具体工作要重点围绕“治脏、治乱、治差、治弱”全面展开。

(一)抓清理,全面治“脏”。“脏”的问题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狠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一要整治“面”上的卫生。要突出抓好老城主次干道和街巷的垃圾清理,搞好南北出入口、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等重点部位和公共场所的卫生治理,确保每个区域、路段、角落都清洁干净。这次行动老城区要做出表率,要重点突破,提振形象,特别是要对城市道路分路段、定人员、定责任,落实全日保洁措施;合理设置公共厕所和果皮箱,推行垃圾定时定点收集、密封化运输,确保日产日清。城区内各部门、单位,都要抓好内部卫生管理,做到整洁有序,环境优美。二要整治“点”上的卫生。要加大对露天烧烤、饭店汤水和杂物污染的治理力度,严禁露天烧烤、焚烧杂物和排放有毒烟尘,严肃查处使用高硫煤、沿街乱排油烟等行为,控制废气、废水、废渣随意处理和排放。使用锅炉的单位都要安装符合环保部门要求的消尘设备,从源头上净化城乡环境,给群众一个清洁、安宁的生活空间。三要整治河道沟渠的卫生。虽然老城区防洪渠已得到治理,但是新栽植的树林里生活垃圾还是很多,甚至有个别人夜间偷倒建筑垃圾。还有垃圾处理厂要管好用好,特别是要做好消毒处理,减少夏季蚊虫孳生,影响周边村民健康。另外,老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上半年就能投入运行,关键是要做好管理工作,真正使其发挥污水处理作用。要加强对老城区河道、排水沟的日常管理,清除河道、排水沟内的淤积物、障碍物和垃圾,为老城发展增加活力。

(二)抓规范,彻底治“乱”。一要整治乱搭乱建。目前,在老城部分区域和村居,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边拆边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建设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出重拳、下实招,坚决予以遏制和打击,只要是违章建筑,该处罚的处罚,该的,决不能手软。要建立规范审批、动态巡查、联合执法等各项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乱搭乱建现象。二要整治乱摆乱设。要切实加强力量,全面清理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坚决取缔沿街叫卖、马路市场、无证经营,确保行商归区、坐商归店、农贸归市、摊点归位。要规范整顿早晚饮食摊点,一律进入指定地点,划线定位经营,按时出市、按时收市。要清理整顿老城区洗车点,所有洗车点一律在规定路段集中规划布局,并做到店内洗车。汽车维修点必须做到“前店后厂”,严禁占道修车。三要整治乱停乱靠。要加大老城区主干道和市内交通道口检查管制力度,严厉打击乱闯红灯、占道停车等违章行为,严禁大型货车晚上10点前进入城区。要加强对客运车辆、载客三轮的巡查监管,严格按规定线路、站点行驶或停靠,禁止随意调头、随意停车上下乘客。要合理设置车辆临时停车点,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线,严厉查处乱停乱放行为,确保城市交通有序、安全、快速、高效。四要整治过杂过乱。要严格按照广告设置管理的有关要求进行整顿和规范,对城区乱贴乱画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纳入“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范围。要对不符合标准的各类牌匾、残缺不全的灯箱广告、门头字号、废旧条幅,督促产权单位该撤的撤、该换的换;重要路段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置,使之成为提升市容形象、繁荣经济发展的靓丽风景。

(三)抓建设,集中治“差”。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要靠完善的基础设施、整洁的城市风貌来体现,还要靠科学合理、适地适宜的绿化亮化等精品工程相互衬托、相互映照。一要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农村危房改造上,今年全县农村危房改造1500户,规划集中建设点7个,各乡镇负责农村危房改造的实施,严格把好改造对象建房标准关,住建局对改造工程实施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9月底全面完成危改和示范点建设任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崖乡的危房改造集中点一定要在规划上体现一种大气魄,在建设中反映一种大手笔,而且要一次规划到位,逐年分步实施。老城区整治上,老城区管委会要按照整治方案的要求,负责县城巷道卫生、主要街巷路灯安装及牌路山森林公园、南门广场、主街道等基础设施维修,对各类公共设施该更换的更换,该拆除的拆除,该入地的入地,打造亮点景观街道,还老城一个清洁卫生的市容环境。新区建设上,要加强黑城、苋麻、坪路三个安置新村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这项任务由三河镇牵头,发改、住建、国环等部门配合。国环局牵头负责建设的村垃圾池、垃圾填埋场,发改、交通局负责的村道硬化,水务局负责的农村人饮及河道整治,农牧局负责建设的农村沼气池和投放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财政局负责争取60个行政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项目都要抓紧组织实施。二要解决好绿化水平差的问题。要以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房前屋后为点,以道路绿化带为线,以公园绿化为面,采取拆墙透绿、见空施绿等方法,为城市“增绿”、“添绿”、“补绿”。高崖、李旺、七营、三河4乡镇要结合农民意愿,在高速公路过境段两侧各50米范围内种植经果林。各乡镇要对公路沿线和村庄进行绿化。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乡镇要按照“四季色彩丰富”的要求,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对各自单位院内进行绿化。老城区和乡镇今年要完成绿化任务2万亩,努力将我们的家园置于绿色之中,不断提升城市绿化品位。三要解决好亮化层次差的问题。要按照营造斑斓夜景的要求,老城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尽快对本单位的临街建筑物,按照设计规划进行亮化,对城区街道、广场路灯等陈旧、破损的灯箱灯具,该更换的及时更换,使所有亮化、照明灯具都能够正常使用,让城区真正亮起来。

(四)抓拓展,全力治“弱”。以往我们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薄弱环节主要是主干公路两侧、乡镇政府驻地和村庄,我们这次综合整治要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一要抓好主干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公路沿线环境是我县对外形象的第一窗口,我们必须把窗口擦亮,把的良好形象通过公路沿线整洁美观的环境展示出来。要加强主干道路两侧土地占用情况的治理,对未经批准、乱占乱建的砂石料场、铁屋棚户等各类建筑,该推的推,该拆的拆,坚决杜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现象。要做好对两侧绿化苗木的养护工作,及时清理路边堆放的垃圾、物料,确保公路沿线优美整洁。二要抓好乡镇政府驻地环境整治。各乡镇都要彻底拆除主街道两旁的铁屋棚户,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治,规范户外广告牌匾。要对乡镇政府驻地出入口、主次干道、沟河、绿化带及背街小巷乱堆乱放的各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特别是对集贸市场要加大环卫治理力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卫生保洁制度,明确专人保洁,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坚决取缔马路集贸市场,整治占道经营,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三要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各乡镇要在抓好乡镇政府驻地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逐步向村庄转移。要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组织引导广大群众清理保持好村口、路口、家门口的卫生,特别是解决好村内公共区域和主次街道的乱堆乱放问题。通过规划引导、典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让村容村貌整洁起来。

三、责任不容推卸,务必共同担当,做到“四个”到位

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声势大、范围广、内容多、时间长。这样做,也是要在全县上下传递一个信号,就是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上,县委、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城市管理迈进,不是刮一阵风就过,而是要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地打下去,一年接着一年地抓下去。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积极参与,共同担当,齐抓共管,合力攻坚。

一是领导责任要落实到位。无论干什么事,干什么工作,干成干不成,干好干不好,说到底都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决心、体现了力度。各乡镇、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做好这项工作。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靠前抓,领导同志都要自觉深入一线,卷起袖子、拿起铲子、挥起扫帚,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工作任务要落实到位。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是全县、全民、全社会的事,是大家的共同职责和任务,在座的各位都责无旁贷。特别是我们一定要充分借鉴吴忠市利通区的成功经验,向他们学习,在我县的工作中予以推广。大家对于安排给你的任务,就得管住管好,就得按时完成。在这个问题上,各乡镇、各部门只有服从,只有落实,不讲条件,不讲代价,这是一条纪律。会后,大家都要对照《实施方案》,明确各自负责路段、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立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方案要细化分解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区域,落实每一个岗位、每个人头,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

三是督导检查要落实到位。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汇报,通过听、看、查、评,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委办、政府办,要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跟踪检查和督办。要加强舆论监督,县电视台要开设市容环境“曝光”专题栏目,重点“曝光”管理差的地段和行动不力的部门和单位。要设立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今年,县上将设立奖励资金,通过检查、考评,对那些干的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对治理措施不力的,坚决实行领导问责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温州模式

问题的提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不相对称、差距甚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普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决策层为了加快经济复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了计划地配置,快速提高了积累率,确保了重工业优先高速发展”(王勇,2012),要避开客观的工业基础弱、资源稀缺、资本不足的短板,只能通过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路径。自此,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抢跑的城镇化开始暴露了巨大的城镇病,严重阻碍了大城市进一步发展。这种“病态”城镇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一,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为2.55∶1到2011年3.12∶1;其二,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其三,社会保障的差距。其四,居民“二元”身份问题。在“二元化”管理体系中,城乡居民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在很多地方设置了层层障碍和苛刻条款限制农民的流动”(陈世伟,2012)。

近年来,我国在多个地区建立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部分地区颇具特色,特别是温州着力于“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城乡社区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依托、以专业社工为支撑的现代化社会管理体系”(王爱平,2012),为其他地区在这一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温州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一)社会管理平台的优化

社会管理创新推进中,平台的构建和优化有利于更加高效实现合理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的建构。温州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重视平台的优化,首先,优化协调办公平台。主要通过形成市、县(区)两级领导工作小组,实行分工负责,由市多个部门协同参与、分工负责,以部门为主、条块结合;其次,创新基层管理平台。通过城乡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强化,把社区打造为基层管理的基础平台。提出了“五个凡是”,“凡是百姓的事都在社区办,凡是企业的事都在中心镇办……凡是部门不放权并违背上述原则的,就把部门领导派下面去”;其三,形成新型的融资平台,社会管理创新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大部分的投入,温州提出拓展融资渠道和加大融资保障。“以镇(功能区)为单位……基金建立融资平台,组建镇(功能区)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具体镇的房屋改造集聚建设融资”(项继全等,2012);其四,组织管理服务平台的创建。这一平台建立在统筹合作社、企业、社会组织和党组织的城乡社区中,社区安置、集聚、服务、吸纳、整合等功能为温州社会管理结构重建提供必要的资源。

(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温州政府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下了大力气。首先,改变传统区划制度,重构区划格局。推进乡镇的“撤扩并”和村级组织的“转并联”,在城区范围内建设城市社区,统筹偏远乡村为农村社区,形成以城乡社区为管理平台的基层社会管理单元,同时,对规模过大的社区提出分社的方式,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在社区中,建全社区党组织,完善居委会、议监会、业委会等组织的职能,形成有效的权力整合和分离;其次,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温州出台“1+7”配套文件。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入手,设立直接登记试点,推动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制度,将业务主管单位改造为业务指导单位;另一方面,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公益作用。最后,社区自治制度创新。推行社区选举,创新选举方式,同时,取消村级选举形式。用社区自治来代替村级的基层自治,通过社区这一平台实现基层群众民主诉求。

(三)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

总的来说,温州地区新型社会管理模式基本成型。首先,从方向上,“一元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提出并逐渐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户籍、社保、医疗、教育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方面逐渐端平;其次,权力运行模式的转变,主要通过集中市一级的权力向下级进行下移实现,更好地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格局。赋予镇一级更多的权力扩大中心镇的作用力,“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吴理财等,2012);最后,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温州政府积极向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服务型”政府不仅让人民群众有满足温饱的“生存权”,而且拥有“话语权”和“治理权”。同时,规范社区各种组织间的关系,发挥社区议监会的民主议事监督作用、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在社区中形成由社区党组织、议监会、居委会共治、社区居民自治的局面。政府将在社区完善后中发挥服务性的功能,着重综合协调和共建共助。

(四)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

村社融合是温州社会管理创新中难度较大、分量较重的工作。温州市域内共有290多个乡镇、5406个村,分布较散、规模参差不齐,为了改变这一格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温州政府推进了“三大工程”,开辟了合理规划社区布局的新道路:乡镇“撤扩并”、村级组织“转并联”和“三分三改”,其中“三分三改”是一项走在时代前沿的创新举措。“三分”是指: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由于将传统农村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分开,有效避免经济利益驱使“伪”民主。资地分开是指土地和非土地资产分离,确保资产的分类处置。户产分开是指户口和产权分开,在农民户口迁移时确保其原有利益不受损害;“三改”指股改、地改和户改,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土地资产的集体所有制保持不变。地改指土地在权属、用途、量质不变的前提下流转,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农村集体用地进入市场。户改就是实用人口和实有住所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通过“三分三改”,加强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为农民进入城市、融入社区、享受充足的公共服务、提高生活品质提供了一条捷径。

温州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及限度

(一)成效

总体规划思路基本付之事实。行政区划调整从乡镇一级入手,共设立38个功能区,通过乡镇的“撤扩并”将乡镇(街道)总数调整为131个,其中镇减少了53个,乡减少了136个。三分三改全速推进,截止到2012年10月,共组建经济合作社共5130个,土地合作社4802个,完成率分别达到94.8%和95.8%,通过股改、地改巩固农民向城市集聚的后方阵地。创新社区布局的大框架基本完成,温州市建成城乡社区789个,在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大力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城乡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人员队伍建设、社区网络建设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温州市789个社区的“大党委”体制建成率均达到了100%,社区每月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平均超过1次,最高的平阳县达到1.68次。各县(市、区)在社区党建上涌现出创新景象。

新居民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温州外来人口达到420多万。为了推动新居民服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温州出台了《关于实施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维护方法》等规章制度,实行积分制、出租房综合管理,建立新居民居住意外保险试点。成立新居民人才库,吸纳新居民人才入库。温州市各级政府共举办新居民相关培训7000余期,总计培训了75万人次,提高新居民的综合素质;在民生项目上,温州市从居住条件入手,共建设新居民安心公寓15.39万平方米。以保障扩大新居民劳动就业为根本,开展公益招聘会165场。推进新居民维权工作,建立新居民维权机构共146个,接纳来信来访3187次等。另外,温州组织了新居民活动,推出提高新居民生活质量的举措,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王昌荣,2013)。

(二)限度

城乡社区布局总体设计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在落到实处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瑕疵。据统计,温州700多个城乡社区中,常住人口数量最多的社区是双屿街道XD社区,达到6万余人,而常住人口数量最小的瓯海瞿溪街道DC社区,仅442人,根据市委文件的精神,新型城乡社区应该形成1万人左右的集聚区,现阶段难以完全实现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部分社区区域面积的规模上也存在较大的反差,影响社区要素融合和社区本身的发展潜力。

群众参与度不高。现行的农民对城乡统筹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积极性不够。一些政策和政府的改革措施,村民也有耳闻,但是问及具体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诸如股改和地改如何搞、何时搞之类的话题时,村民大多表示不清楚,同时均表示书记清楚。“村书记包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自身对政策关系度不够,参与度不足,也反映出基层管理组织没有兑现群众的对政策“知情权”和基层治理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实际上也容易被理解,因为在传统中国沿革的历史惯性下,让农民关心的是温饱和影响温饱的因素。

当前城市发展水平下大规模实现市民化和城镇化存在一定的隐患。2012年,温州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人,登记失业率2.08%。非户籍人口市民化,地区能否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充足的社会保障等对现有的条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用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换取了进城的机会,如果难以在城里生存,又该何去何从?出城吗?进城出城间所耗费的成本让谁来买单?这些问题都将会导致基层社会的矛盾。制度改革对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有促进作用,但是关键却在于社会保障资源的储备量。对于收入不足、支出却较多的温州市财政,难上加难,再加上近年来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企业也量力而行。

结论

在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等国家战略日益向基层渗透的背景下,地区合理的社会管理创新必将引起巨大的效应。温州模式是创新、更是开拓,在取得显著成绩的面前,更加应该意识到“早已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温州已成相对欠发达地区”,对于当前的困境,实现“新温州”梦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成因探析[J].社科纵横,2012(4)

2.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

3.陈世伟.土地流转背景下村社治理研究—基于浙江镇海乡村社区的实证考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陈文胜等.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关键点[J].人民论坛,2011(8)

5.王爱平.关于温州社会管理创新的调查报告[J].中国民政,2012(12)

6.温州“五个凡是”为企业开道给百姓排忧.http://,温州政府网,2012(12)

7.项继全等.经社分开、城乡一体与社区融合—温州的社区重建与社会管理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8.吴理财等.城镇化时代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重建—温州模式及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9.王昌荣.推进城乡一体化,共建幸福家园新格局.城乡统筹综合问题研究,2012(12)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8

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达委办发〔2008〕109号《中共XX县县委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对口联系乡镇、社区的通知》和达委办发〔2008〕179号《中共XX县县委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行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刮片督查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广播电影电视作为全县第一媒体的实际,认真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挂包联系和宣传报道工作,现将2009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1、努力强化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李晓波同志为组长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工委主任彭庆波同志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具体牵头实施整个治理工作,形成了科室联动,全体职工齐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2、积极开展文明劝导。明确时间、明确人员,每个星期日由各分管领导带队,与分管科室10人以上在南外镇茂华街进行文明劝道和义务劳动。

3、社区挂包联系到位。根据安排,南外镇店子梁社区为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挂包联系点。一是在做好本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我局主动与南外镇店子梁社区联系,一次性给予店子梁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挂包经费1.5万元;二是每周星期日,我局还派出大量的机关干部职工到社区就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参加动员大会,进行大扫除和文明劝导活动;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挂包联系,目前店子梁社区辖区的卫生、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市容市貌等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巷道、每一栋楼院都变得更加的干净、整洁、有序,而且,通过我局的挂包和带动,社区上下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变得更加踊跃,营造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浓烈氛围。

二、突出重点,立足本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精彩呈现

为切实宣传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共同打造新XX县、新环境、新生活,县电视台强化宣传手段,开足马力,在全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声势。

1、开设专题进行重点宣传。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动员会后,我局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广播电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县电视台随即在《XX县新闻》中开办“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美化我们的家园”专栏,高标准、高水平制作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片《川东明珠展新颜》。

2、切实加强日常新闻宣传。在电视台连续播出一批公益广告、电视标语,每天播出至少两条以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典型报道,开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曝光台”,选择性地曝光一些典型违章违规案例,并对曝光后整改情况及时跟踪。同时对典型经验、周末大扫除集中清扫活动县领导和部门挂包落实情况、文明劝导员到岗情况、各方面群众反映,死角区域整治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报道,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

3、努力实现宣传精品战略。在整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工作中,本台实行宣传工作目标责任制,每一个科室,每一个记者都明确了具体的宣传目标,努力加强办台宣传稿件的播出及节目上送工作,截止目前,本台共播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稿件500余条,上送市台播出350条,省台播出30条。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9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结合部;特征;城乡体系;第三空间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75-04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村改社区’组织建设研究”(tJSR11-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莉(1976-),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曹丽莉(1978-),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一、从二元空间到一体化发展

一直以来,城市与乡村被视为人类社区的两个基本类型,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城与乡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1]但城与乡的差异一直客观存在且为研究者所关注。

在我国,对城乡二元隔离与对立的研究被视为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采取“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全民、轻集体”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差异化,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化结构。[2]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和城市成为两个相互隔离的封闭系统,各自孤立发展。农村单一搞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城市则发展工业;农村经济以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城市经济则主要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国家计划和投资的重点都放在全民所有制,形成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道路;同时,统购统销制度利用城乡之间的剪刀差,保证城市的生活供给和城市工商业利润,不仅造成了农村的贫困,也严重破坏了小集镇和集市贸易的发展。[3]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差异越来越大,而行政手段人为的将城市和乡村割裂和封锁起来的方法,又进一步造成城乡之间的恶性循环和新的城乡对立。[4]

城与乡的分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融合的趋势逐渐呈现出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讨始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改革开放。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的自;农村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恢复发展农村集镇贸易,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城市设备、人才、科学、技术和资金向农村流动;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建立完善市场机制。[3]由此深刻改变了我国原有的城乡关系,农村打破单一的产业格局,乡镇企业得以发展,小集镇和集市贸易得以恢复,逐渐有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城乡壁垒开始松动,城乡关系呈现新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与乡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互相促进,成为一个统一体。城与乡通过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的协调发展”。[5]而城乡结合部正是城市化成果辐射到乡村的桥梁,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渡,也是城乡之间资源流动的枢纽,作为城乡社会消除隔离、缓冲差异、交流沟通、包容发展的中介,城乡结合部日益成为城乡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城乡体系中的城乡结合部

城与乡的融合与一体化是城市化深入发展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趋势。曾经界限分明的地域空间和物质景观,是否会在一体化进程中消失了彼此的区别;曾经迥然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是否会在一体化发展中模糊了彼此的特征?从而,人类生活空间中城不再是城,乡也不再是乡,又或者,城亦是乡,乡亦是城?从现实来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辨别出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社区空间的存在。大多数学者都相信,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让城市变成乡村,也不是让城市取代乡村,这种发展所实现的是城与乡不再是彼此封闭与隔离的地域空间,而是在交流互动、优势互补中,形成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的社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城与乡的某些属性特征仍然差异鲜明,而另一些特征则会趋于一致。城与乡的界限不再如楚汉分界般清晰鲜明,同时,在城与乡融合过渡的地带,日益呈现出一个亦城亦乡而又非城非乡的第三空间。随着城乡社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推进,这一空间不断扩展,其独特的物理景观与经济社会特性也日益鲜明,并在城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功能,这个被我们视为“第三空间”的地域就是城乡结合部。

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路易斯首次提出“城市边缘区”,[6]这一概念指称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交接过渡地带。此后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学科中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城乡结合部的研究,研究者在探讨中使用了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郊区”“城乡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城市边缘区”等等,虽然概念表述不同,但它们所界定的具体地域范围通常是相同或者重叠的。[7]

在我国,城乡结合部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由国土规划部门提出的,用于指称城市市区的边缘及其与郊区交错分布的区域,它是构成城市区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向近域扩张的表现。[8]本研究鉴于城乡结合部概念在我国行政管理、城市规划和主流话语中经常被使用,并获得广泛的接受和理解,因此使用“城乡结合部”概念界定研究的地域空间。

研究者较为普遍地认为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的边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城乡结合部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动态性和向外扩张性的特征,它以城市市区为中心,“以圈层扩展的形式,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向外扩展”。[9]在地域空间上,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处于城市扩张的前沿,并具备毗邻城市的地理区位,城乡结合部以其独特的空间优势,发挥着其不同于乡村和中心城市的特有的地域功能:[9]首先,城乡结合部成为中心城市的外际空间,为中心城市集聚资源、能源和设施。一些不适合布局在中心城市的设施和生产力要素逐渐外移到城乡结合部,如热电厂、变电站、石油天然气储运站、自来水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均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城乡结合部转移的趋势。其次,由于毗邻中心城市,具备交通、信息、科技等多种空间优势,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再加上城乡结合部所具备的土地资源优势,很多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建到城乡结合部,大型工厂、物流中心、储运中心也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成为聚集城市工业、贸易的重要地域。再次,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生态调节与环境改善的缓冲地带。许多大型湿地、公园、水域等景区建在城乡结合部,成为环绕城市的绿化隔离带,同时也控制着城市中心区的过渡扩张。

三、城乡结合部的属性特征

第一,城乡结合部的经济特征。城乡结合部“是城市经济扩散的主要空间载体”。[10]在接收城市原有产业向外迁移的同时,城乡结合部也成为城市新兴产业和各类新型开发区的落户地带。此外城乡结合部原有的乡村经济也部分的保留下来。由此构成城乡结合部传统乡村经济、传统工业产业与现代城市产业多元发展的特征。农业与非农业、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并存共生,形成城乡结合部独具特色的“混合经济形态”。[10]

首先,城乡结合部的传统乡村经济被城市经济形态所替代。许多工业园、开发区落户城乡结合部,在城市招商引资中发挥前沿作用。由于产业聚集,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且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城乡结合部成为工业产业的新基地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城市工业产业经济形态逐渐成为城乡结合部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经济形态并非完全被取代,相反,农业产业园区和生态园区的建设和规模化经营,带动城乡结合部传统农业经济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其次,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边缘区,又是城市的开发新区”,[10]表现在经济类型上,具有高端与低端并存的经济特征。制造业、能源与资源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传统产业是城乡结合部的经济主体,批发、租赁、零售等低端服务业是城乡结合部服务业的主体,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园区在城乡结合部的落户,也带来了新兴产业形式,并逐渐扩大其比重。

再次,违法违规经济活动的存在是城乡结合部经济结构的又一特征。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一些违法违规经济活动的存身之地,无照经营、制假卖假、违章建房租赁等现象常出现在城乡结合部。

此外,城乡结合部的经济要素构成十分复杂。具体体现在:其一,既有国有土地,也有集体土地,二者交错分布,带来了规划与管理的困难;其二,集体资产比例较高,长期积累的集体资产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土地收益,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资产规模大,数量多。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具有自身独特特征,大部分集体资产集中在传统产业、低端产业,尤其是租赁行业,对城乡结合部经济形态和发展效率均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特征。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往往呈现出“人户分离、农居混居特征”。[11]

首先,由于城乡结合部在经济功能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大量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储运中心座落于城乡结合部,这同时也意味着城乡结合部具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再加上相对于中心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的居住成本较低,因此城乡结合部往往成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区。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属地管理制度,使得外来人口的户籍无法转移到居住地,因此存在大量“人户分离”的外来人口,他们虽然在城乡结合部工作、居住,但并不具备本地户籍,也因此无法归属本地社区管理,更无法获得本地的社会保障,成为长期居住在本地的外来人。

其次,城乡结合部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农居混居”的特征。所谓“农居混居”是指农业户籍人口与非农业户籍人口的混居。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大量土地房屋被征收改建,很多农民失去耕种的土地和居住的村落,他们被安置在新建小区之中,由于不愿放弃村籍利益,很多被征地农民虽然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迁居到新建的城镇化社区,但他们依然保留农业户籍和“村民”身份。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重建改造,使许多城市居民在拆迁后被安置到城乡结合部的新建商品房社区之中,同时,许多开发商也利用城乡结合部毗邻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开发建设商品房项目,吸引城市居民买房定居。从而形成了城乡结合部农业户籍居民与非农业户籍居民混居的特征。

此外,还存在一些农业户籍居民在征地拆迁后,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将农业户籍转变为非农业户籍;一些城市居民虽然从中心城市迁移到城乡结合部,但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将户籍转变过来等等现象,使得城乡结合部“人户分离、农居混居”的特征呈现多样化。

四、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独特问题

正是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独特空间特征,导致其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独特性。由于城乡结合部是城市扩张和城市化变迁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带,迅猛的社会变迁在给城乡结合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为城乡结合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它们成为城乡结合部稳定发展的隐患,需要予以关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解决。

第一,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外际空间的新型功能地域,成为政府规划征地的首选区域,大量土地被征收,用于建设工业开发区、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通常认为“法律和社会所接受的是符合公共目的的土地征用”,[12]因此,各国都严格按照“土地用途是否为公共用途或具有公共利益”[13]来判断土地征用的合法性。但是,由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经营性开发用地,其回报率大大提高,使得土地功能的转变带来巨大的收益,由此产生了非法占地、不合理补偿等问题。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实现“以地生财”的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对于土地补偿、征地安置等环节的权益问题日益关注,围绕征地和拆迁,利益矛盾和冲突比比皆是,被征地农民的不满甚至抗争也是此起彼伏。征地和拆迁既是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正在经历的重要现实,也是关系被征地农民利益和城乡结合部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应有权益,获得被征地农民对征地和拆迁的积极评价,这样才有利于被征地农民自身的身份转换,有利于城乡结合部社会的顺利转型和稳定发展。

第二,由于城乡结合部成为中心城市设施、生产力要素、经济发展实体外移的载体,因此,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也带来了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和耕地减少等生态问题。此外,许多城市设施和工业厂房向城乡结合部的外移,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流失等问题。显然,在城乡结合部成为支持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和城市经济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同时,要注重维护城乡结合部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换取城市的发展。

第三,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显著。农业经济需要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工业经济需要调整传统和现代产业结构,改变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不合理结构;第三产业需要高端化发展,实现资产的高效使用。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城乡结合部所面临的问题最为复杂和突出。城乡结合部的产业结构复杂,层次高低差异显著;经济活动多样,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并存;资本构成多样,集体资本地位突出,运营效率低下;劳动力构成复杂,弱势群体集中,无业、失业比率高;多元管理主体并存,经济管理交叉矛盾……这些问题都成为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需要加大力量促进经济要素的整合提升,协调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发挥高端产业力量的带动作用,从而推进城乡结合部经济的健康转型和快速发展。

第四,城乡结合部较为复杂的“人户分离、农居混居”的现象,不仅带来了人口身份差异和待遇区别,造成人口隔离、社会距离等现象,而且也带来人口管理的困难。由于很多社会管理工作,例如安置就业、申请低保、婚育证明等,都需要通过户籍所在地的证明和审批,而人户分离情况的增加,带来了户籍所在地人口管理工作的困难。同时,无户籍居民也无法在其居住地获得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此外,由于农居居民享有不同的待遇,例如农业户籍的生育政策、村籍福利不同于非农户籍居民,非农户籍居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也不同于农业户籍居民,这也造成了人口管理的复杂性。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方式,分别管理农居居民,但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农居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隔离,也造成社区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户籍与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城市化发展与融合。

第五,城乡结合部是城乡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相对集中的地带。由于空间开发不平衡,社会结构不稳定,城乡结合部常常存在社会管理与防控的失调失控。[14]首先,城乡结合部人口来源广泛,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管理困难,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其次,城乡结合部房屋出租量大且管理不规范,地域宽广且交通便利,容易成为犯罪活动的集散和藏匿地;再次,城乡结合部的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导致非正当行业、特种行业和非法行业的集中。以上种种,造成城乡结合部治安问题和犯罪隐患较为突出,威胁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与综合治理,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体系,为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第六,城乡结合部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滞后。城乡结合部往往存在公共物品提供不足,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15]首先,城乡结合部的很多地区并没有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管理不完善的情况;其次,由于城乡结合部存在城乡管理体制并存的情况,造成多个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既可能交叉重复,又可能推诿扯皮,从而导致一些公共问题和公共死角的出现。因此城乡结合部公共设施和公共管理的问题,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不仅要增加投入,而且要规范、创新管理体制和提升管理标准,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结语

有研究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兼具城市与乡村双重特性的区域,是从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它一方面会逐渐被中心城市吞噬,一方面又会不断向外扩展,侵入更广阔的农村地区,所以它是具有变动性和过渡性的地带。然而,本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确实具有变动性,但它在变动中存在相对的稳定性。中心城市不会无限扩展,人口可以向外迁移、交通线可以向外延伸、住宅区域可以向外扩展、工业贸易功能可以向外转移、城市基础设施也可以向外搬迁,但中心城市并不需要无限的扩张,现代城市规划也会限制这种不必要的扩张。城市的扩张并非大规模拓展中心城市的区域面积,而是要在中心城市的功能、要素外移过程中,构造出一个具有独特功能与特征的地带,它的面积不断扩展,在功能上与中心城市和农村连为一体,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一方面它将城市辐射与带动的影响传递给乡村,另一方面它将乡村的功能和作用传递给中心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存在有其独立的景观、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和独有的功能,它作为第三空间的特征日益明显,它连接城市与乡村、消除城乡二元隔离的功能也越来越显著。因此,不应将城乡结合部简单视为从乡村转变为城市的暂时过渡,而应将其界定为具有独立特征的第三空间。广义上可以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如果从狭义上看,城乡结合部的未来不是转变为中心城市,它将是中心城市的空间,是城乡交流、功能传递的中间地带,还是城市影响辐射乡村的传送地带。也正因为如此,针对城乡结合部的问题,不能简单照搬中心城市的经验方法,而要采用独立视角,在城乡关联中审视城乡结合部的独特环境、元素和功能。城乡结合部的未来不是转变为中心城市,而是日益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城镇化特征的独立的第三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渊,白永秀,王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2]周游,厉伟.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3).

[3]卢文.我国城乡关系的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86,(11).

[4]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J].社会学研究,1988,(5).

[5]陈晓红,李城固.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2).

[6]黄锐,文军.从传统村落到新型都市共同体:转型社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质[J].学习与实践,2012,(4).

[7]魏伟,周婕.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J].人文地理,2006,(4).

[8]刘建峰.构建完善的城乡结合部管理体系[J].广西农学报,2011,(6).

[9]齐童,白振平,郑怀文.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J].城市问题,2005,(2).

[10]刘玉.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与驱动要素分析[J].城市规划,2012,(10).

[11]冯晓英.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人口管理模式的制度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12]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J].中国农村经济,2002,(2).

[13]商春荣.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1998,(5).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篇10

今天召开的百日整治活动动员大会,是在全区上下历经6年艰苦奋斗,即将实现“国卫”命名授牌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分析当前双创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找准问题症结,研究制定对策,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全力冲刺,确保如期实现“国卫”目标。刚才,马区长宣读了《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夏季环境卫生百日整治活动实施方案》;6个单位分别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冲刺“国卫”目标的信心很足,决心很大;市双创办对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创建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高度重视,抓早动快,积极行动,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双创工作强调三点:

一、坚定信心,正视问题

实现“国卫”命名授牌、通过“国模”省级评估,是市委、市政府今年下达的硬任务,也是必须举全区之力、奋力实现的刚性目标。双创工作开展6年多来,在大家的辛勤工作、不懈努力下,迈出了坚实、可喜的一步,于去年10月份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这标志着我们为之奋斗了6年的事业,取得了阶段性、决定性成果。从工作成效看,历时6年的创建,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的天变蓝了,空气清新了,马路干净了,绿地增多了,街景变美了;市容秩序日渐良好,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各级领导、广大群众以及外来客商的眼里,的城市形象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这正是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乘势而上,全力以赴推动双创工作的根本所在。只要我们再加一把劲、再努一把力,夺取双创的全面胜利就在眼前。所以,对双创工作的成绩,对双创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成效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综观双创工作,冷静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基础很好,初见成效;压力很大,问题不少”。因此,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双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依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容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摆摊点、“野广告”、乱贴乱画现象严重,摩的、拐的非法营运,车辆乱停乱放;绿化带、绿篱缺损严重,黄土,垃圾、粪便随处可见;废品收购站物品堆放凌乱、无遮盖,洗车店出店占道洗车、污水横流,夜市烧烤摊点出店占道有反弹现象。二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卫生差。清扫保洁、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到位,卫生死角、垃圾露天堆放、乱搭乱建现象较多;城中村“六小”问题整治不彻底。三是单位、居民社区卫生有死角。大部分单位和居民社区没有形成周五大扫除的良好习惯,一些单位和社区垃圾露天堆放,清运不及时;小区楼道内乱堆放杂物,存在许多卫生死角;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不彻底、不扎实。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个别路段果皮箱维修、更换不及时、不到位,垃圾收容设施少;部分小区垃圾桶陈旧、破烂,有的未加盖;集贸市场和公厕建设、管理不到位,设施不完善。

存在以上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双创时间跨度长,个别镇办、部门的领导干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松劲厌战、管理放松、投入下降等问题,对双创工作重视不够,疲于应付,等待观望,得过且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别镇办、部门之间衔接配合不是很紧密,职能划分不清,责任心不强,监管不到位,推动工作的标准不高,责任不实,措施不力,致使双创工作总体有所滑坡,处于被动局面,落后于秦都!处处受批评!

今年7月初、10月份以前,国家爱卫办将对技术评估中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两次抽查和暗访。10月以后,我们还要经过国家专家组审定、社会公示、批准命名三个程序后,才能正式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抽查和暗访的成效如何,直接关乎创卫的成败。这期间,稍有闪失,创卫就有可能“泡汤”,6年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将会付之东流,功亏一篑,一切将会从“零”开始。如果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拖了全市的后腿,我们将无法向市委、市政府交代,更无法向广大干部群众交代。现在已进入6月底,有效工作日仅剩3个多月,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全区上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双创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真正把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夏季环境卫生百日整治活动作为重点,严格按照“国卫”标准和整治活动要求,以必胜的决心、更强的措施、更大的力度,迅速掀起新一轮创建工作热潮,确保“国卫”目标顺利实现。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下一阶段,按照“全区动员、全民参与、条块结合、分级落实”的要求,坚持“科学创卫、依法创卫、人人创卫、天天创卫”和“创真卫、真创卫”的工作思路,做到重点抓整治,难点抓突破,行业抓达标,整体抓提升,落实抓督办,切实解决市容环境、基础设施、行业规范、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社区单位、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重点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要狠抓薄弱环节整治。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各镇办、各部门要集中人力、集中物力,举一反三,查漏补缺,重拳出击,打歼灭战。特别是区三创办、市容局、民政局、住建局等部门和各镇办要在巩固、深化、提高前一阶段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把工作重心向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背街小巷等薄弱部位延伸,逐村组、逐社区、逐单位全面清理“三堆”、清理“野广告”和积存垃圾,硬化黄土地面,添设防鼠网罩,大力整治这些薄弱部位存在的卫生死角,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特别是对37个社区、21个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村,各包村部门和相关镇办要切实加大整治力度,下茬立势解决道路坑洼不平,道牙参差不齐,下水管道不通,明沟污水横流,绿化带、绿篱缺损,影响市容观瞻等问题,确保8月底前全面达标。

二要继续完善硬件设施。各镇办、各部门要按照“发展所需、民生所需、创建所需”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确保9月底前全面达标。一是由区市容局负责,各镇办配合,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公厕、垃圾箱、果皮箱等环卫设施的维修管护,对辖区现有的垃圾中转站通水、通电,确保有专人管理,设备完善,卫生达标,正常运营;要积极推行“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有效解决垃圾围村、围镇问题。二是由区工商分局牵头,各相关镇办、部门紧密配合,严格按照市场建设的规范要求,积极抓好新生店和社区便民市场建设、管理,增加市场数量、扩大容量,彻底解决马路市场、占道经营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辖区集贸市场的整治力度,实施划行规市、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农药检测、畜禽检疫、活禽宰杀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让群众安心购物、舒心生活。三是由区街景办牵头,各镇办具体实施,继续把街景整治向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延伸,逐楼体、逐单位、逐门店扎实开展建筑立面大清洗、楼顶垃圾大清理活动,9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路段的街景整治任务。

三要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各镇办、各部门尤其是10个职能组要严格对照“国卫”标准,逐系统、逐行业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达标活动,及时查漏补缺,全面彻底整改。一是由区药监、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牵头,各镇办紧密配合,逐社区、逐单位、逐门店拉网排查整治,彻底解决“八小”门店操作间不规范、“三证”及消毒设施不全、从业人员卫生差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加工企业、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坚决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不达标的小旅店进行整改,对不正规的小理发店坚决予以取缔,确保8月底前全部达标。二是区住建局、旧城办、综合执法局等部门要加大巡查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文明工地的规范要求,积极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工地管理,及时清运建筑垃圾,高标准建设文化墙,切实做到文明施工、规范管理,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三是区商务办要牵头负责,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废品收购站的规范管理,做到物品堆放整齐、遮盖严密,具有合理有效的消防、杀菌设施,定期消毒。四是由各镇办牵头,各包抓部门配合,督促环卫工人做好道路“三灰带”清扫,树坑、绿篱及绿化带清掏,并增加果皮箱清理次数,确保果皮箱垃圾不外溢,沿街无垃圾堆放现象;要求辖区各单位、居民小区、集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住户、商户实行垃圾桶装、袋装、密闭收集,定时定点投放。同时,清渭公司要适当增加垃圾收集次数,确保收集清运及时到位、日产日清。五是由区爱卫办牵头,各镇办、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认真抓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重点加大“除四害”力度,大力开展夏季集中消杀灭活动,彻底消除“四害”孳生栖息地,切实维护群众身心健康。

四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区市容、住建、三创、交警、综合执法等部门和各镇办,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积极创新、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特别是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监管方面好的做法,进一步健全清扫保洁、垃圾清运、人员管理等制度,组建、完善各类监管队伍,加强执法巡查监管,强化垃圾费征收管理,做到边整治、边总结,及时规范,形成制度,长效管理,防止反弹。要继续落实“门前三包”、“一个区域一把扫帚扫到底”、周五门头牌匾大清洗和卫生大扫除等制度,建立一套既管当前、又管长远、行之有效的市容环境监管机制,千方百计解决马路市场、出店经营、乱摆摊点、乱贴乱画、车辆乱停乱放以及脏乱差易反弹等问题。要充分利用创建过程,对双创的各项工作规范、标准、流程全面完善,充分发挥用制度管人、管事的作用,让城市管理更加人本、理性、科学、规范,以管理的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市容环境品质。

五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各镇办、各部门要把宣传发动作为双创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继续发挥舆论导向和引领作用,经常性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社区、进单位、进村组,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宣传双创知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弘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声势、营造氛围。要把提高群众的健康卫生水平和文明素质作为重点,把教育群众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陈规陋习的处罚力度,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引导市民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继续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和团员青年,大力开展“集中纠违”、“小手拉大手”、文艺汇演、志愿者服务双创等活动,努力形成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促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三、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双创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阳光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各镇办、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精心组织,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一要落实责任,整体联动。各镇办、各部门要把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创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按照整治标准和职责划分,倒排工期,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本单位、本部门特别是包抓社区、包抓村组的创建工作亲自安排部署,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夯实责任,充实力量,切实做到“人员、目标、任务、标准、时限”五落实。要继续坚持责任部门包抓双创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区、镇办、村居三级联动和监管机制,确保将每一个路段、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村,逐级夯实到包抓领导、包抓部门和镇办,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手中有任务,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干,不留死角、不留空档。

二要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各镇办、各部门要把双创投入放在抓落实的首位,按照“有工作标准、有人员责任、有经费保障、有管理制度、有考核兑现”的要求,采取各种方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筹资,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在清扫保洁、市容秩序整治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特别是在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创建工作中,增加投入,充实力量,配足设备。区上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还要追究责任”的原则,继续加大对环卫硬件设施、管理经费和工作经费的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切实做好保障,为推动创建工作顺利进行,为实现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