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十篇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十篇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3:15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1

【关键词】简笔画,小学语文,教学影响

1.引言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了,效果如何?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何谓素质教育呢?根据心理学原理,素质是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的特质,随着人的成长,人的素质也随着变化,可见它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是内化人个体心理品质的和谐因素。概括来讲,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人的个体心理品质特点,调动人的主动性,以促进人各种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的良性循环活动。

2.结合语文教学特点,积极运用简笔画

汉语言文学是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最重要特质,是全面提高人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可见作为打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显得重要,它影响着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借鉴各种媒体媒介,并从人的个性特点角度出发,挖掘孩子们的各种思维,使人的隐性和显性特性得以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出能量来。

语文是人类情感交流、信息传达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最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认真负责任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在语言积累和汉语言文学的读、写、交流中培养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操,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特点的持续性和实践性,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积极采用各种媒介比如直观性很强、方便简洁的简笔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的词语积累、描述观察等能力。毕竟简笔画是小学教师必备的“三笔一画”之一,它可随手拈来,经济又实惠,是双赢的平台。

3.语文教师应具备“三笔一画”的造型基础

众所周知,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则必须在教育手段做文章。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并优化媒体的结合,其中就包括教学主要辅助手段的简笔画。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简笔画素质呢?

3.1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符号造型基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同层次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有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就要求教师自己的素质要高,才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必须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简笔画造型基础,它是课堂教学技能和辅助手段。为此,教师课余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教学简笔画,简笔画是运用简洁的线条语言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的符号是以简单的方形、圆形为主,运笔形式一般都有一定的程序,对没有很强的美术功底一般容易学会。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和训练,教学手段就十分丰富,我们才能用自己的才华去影响、感染学生,从而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的作用。

3.2想象力的丰富。

小学生生性好动,发散思维、形象性思维比较强,直观地想象能力很强,教学如果赋予简笔画,则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简笔画就是一种直观性极强学科,它能让学生把自己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自由王国的有效通行证。假如语文教师本人艺术想象力很非常丰富的话,学生就会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而必定迸发出智慧的光芒。

4.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教育是学生对文学兴趣爱好、文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特别重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学习,以促进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各方面素养的推进和全面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简笔画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4.1简笔画可培养学生的智力。根据科学理论,人的一般共性的智力因素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很快,比如左脑的语言区比较发达,可见中小学阶段是关键期。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简笔画的教学手段,教师把抽象的文字语言以生动的形象化为具像物体,十分适合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运用简笔画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4.2利用简笔画,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逐步认识和吸取中华优秀文化,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利用肢体语言、书面语等手段外,还可利用简笔画艺术语言辅助教学,以直观的形象挖掘学生的智力,如:在对唐代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进行汉语讲解的同时,赋予寥寥数笔把意境画出来,那样的一幅图画的表现力比枯燥的口语表述更有说服力。

4.3借用简笔画手段,可促进理解语文知识。著名艺术家塞尚曾说:“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能够归为圆柱体和正方体,……”。确实,几何形是极易记忆的图形,这就是简笔画的基础。在容易记忆的符号里,学习语文新知识、新形象,势必是“吃豆腐”的事,因为它能给学生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促进了对语文抽象语言的学习、理解和领会,这一点是其他媒体教学手段是不能取代的。

4.4简笔画可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在唧唧歪歪的空泛讲述下学生极易疲劳。假如“龙飞凤舞”地运用简笔画辅助教学,可使学生眼前一亮,点燃了他们的兴趣点和个性特征,在从容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便很快进入对知识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状态中。

总之,灵活运用简笔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一个重要手段,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一条途径,是中小学教师应掌握的一项技能,对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巨大且深远。

参考文献

[1]陈龙生.教学板书简笔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2

一身体素质概述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三年制初中的各年级每年都有6~8学时的身体素质练习课,这就说明身体素质练习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体能力。这部分动作结构较简单,与生活、生产劳动较接近。因为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不受技术体系的限制,每个练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可用较少时间获得较大效果,因此大纲中要求每个年级都有身体素质练习。教师在选择搭配练习时,应考虑每个练习提高身体素质的重点。但是,由于人的有机体是统一的整体,每种练习不可能绝对地只限于发展某一身体素质。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求,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组合或配伍,将运动项目和提高身体素质练习相互配合,制订切合实际的锻炼“处方”。

二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中实施的做法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体育锻炼

教师选择好了身体素质练习后,要在体育课中实施,这一环节是最重要、最困难的。首先要使学生思想发生转变,要让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教师可利用理论课讲述体育锻炼的意义及重要性,用具体实例使学生感到体育锻炼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便会产生“练一练”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育课中的素质练习课就会好上得多。

2.重视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来源于多种方面,如课程的类型、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协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

3.优化教学内容与手段

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备好课。多安排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得到锻炼,而且还不能让他有“太累,下次课不练了”的想法。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在多项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环节的转换中给学生一些新的刺激,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课已始,趣己生,课已尽,趣犹存”。再有,教师还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在学生做练习时,用适当鼓励的话,使其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以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性质的内容,将身体素质练习结合进去,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了乐趣,并在游戏中得到了锻炼。

4.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单凭教师个人的表演,学生注意力会很快转移。而且学生多,水平、层次各不相同,教师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反而使学生不愿做,甚至偷懒。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做一些简单示范,让体育委员来做,以便激发学生勇于争先的意识;安排一些简单的练习内容交给体育骨干,带领部分学生去做,以便在学生间产生相互竞争的意识,谁都想做得更好,在学生中展示自己,树立自己形象,适当地下放一些权力给体育骨干,他会做得比教师更好,体育骨干在学生中的威信有时比教师高,因此,应充分信任他。

5.组织中考体育的模拟

在身体素质练习课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应组织中考体育的模拟,来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因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成绩有无提高是他们最关注的,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检测,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水平,为以后的锻炼确定目标。

6.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仅靠一周两节体育课的练习还远远不够。课余时间,学生自觉锻炼,才能有所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了,有了一种成功体验,他就会在体育课中主动锻炼,因为他看到结果了。首先教师要合理开具“运动处方”,据了解,学生想练可不知怎么练。教师要给予正确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一般一周开一次“运动处方”。其次,充分利用课间操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课间操后,集体做一些下肢的小力量练习。课外活动时,教师统一安排,师生同练共娱,加强情感交流,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同时建议除体育教师外,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能与学生一起锻炼,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锻炼效果。

三结束语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3

摘要:简笔画作为教学一种有效手段日益被执教者重视。本文从素质的角度出发,论述教学简笔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简笔画素质教育特征影响

一、引言

虽然我国教育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就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提出的一个本土化的概念。初衷在于纠正大中小学教育某些方面的偏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的特质。教育理论界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各种因素,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化人个体心理品质,促进人各种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一种教育改革思路,我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和积极的。毕竟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所以说我国人民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本的个性教育

素质是人的潜能,它主客观因素必须内化为人的稳定因素才能形成素质。而在整个育人的过程中,无论性别、家庭环境,抑或是残疾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教育则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塑造健全个体的人格和健康体格的良性过程,使人在各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就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教育

终身教育是近现代世界教育实践的产物,它主导着当前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而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基础工程的好坏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步伐。

(三)素质教育的长期竞争性

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是如此。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现在素质是未来更好的素质的生长点。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地素质培训和熏陶,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建设竞争者。

三、简笔画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全面发展。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则必须在教育手段作文章。大家知道,中小教师应该具有语言、规范字、简笔画等基本教学技能。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简笔画素质呢?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造型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教师自己的素质要高,才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简笔画造型基础和绘画技能,因为它也是课堂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才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的作用。

(二)丰富的想象力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把自己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自由王国。简笔画是通向这一王国的有效通行证,因为它是一门形象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假如教师自身艺术想象力非常丰富,则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而必定爆发出射向自由王国的智慧光芒。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有共识: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简笔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用好简笔画,培养学生的智力

人类一般智力因素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很快,中小学阶段是关键期。为此,在教学中,简笔画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它以生动的形象把抽象变为具体,把笼统变为明晰,正适合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运用简笔画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第二,利用简笔画,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口语、书面语、态势语等手段外,还可利用形象语言挖掘学生的智力,如:在讲到唐代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语言的讲解,还不如用一幅图画来表现更有说服力。

第三,简笔画可拓展人的想象空间

著名画家塞尚曾说:“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能够归为圆柱体和正方体,……”确实,几何图形是极易记忆的图形,这是简笔画的基础。而这些图形十分符合中小学生的想象情趣,也是他们容易掌握的造型符号。通过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4

2.动作要领与动作要点

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在体育课教案中,对新教材的技术的描述用动作要领的概念,这种描述是比较细致的。

与动作要领比较接近的概念是动作要点(有称技术要点)。它是对动作要领的简洁描述。在体育课的教案中,对复习教材的技术描述多用动作要点的概念,这种描述比较简单,它常常用技术口诀的形式表达。

3.重点

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

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例如:跳远教材的重点就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4.难点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例如跳远教材,从难点的角度出发,有些人可能是起跳与助跑的结合(从这一点上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掌握不好,从而影响了整体技术的提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助跑速度不好(从这一点上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不一致的),从而影响了整体技术的提高;也有些人可能是助跑步点不准确;腾空时不平衡甚至前倾;落地时小腿不能前伸等等。总之,教材的难点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5、一般性练习

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6.专门性练习

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

辅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5

【关键词】口语交际;学生素质;注重;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怎么提高学生素质,已越来越引起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若想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不可忽视。

一、着眼于未来,人类素质的提高,口语交际教学不可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竞争意识加强,办事追求效率,招工面谈、学术交流、法庭辩护和贸易洽谈等等,口语交际代替了部分书面语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机对话要求人们使用最简洁、最精确的语言,否则机器将无法按指令行动。因此,以高效益化、高社交化、高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学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在交谈中既能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又能会读会写。目前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如:听话态度不诚恳、左顾右盼、漫不经心、似听非听、随便插话、讲话辞不达意、缺乏条理、手势过多、抓耳挠腮、不大方……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呢?因此,注重口语交际教学是社会对教育的呼唤。

二、发展学生智力,口语交际教学不可忽视

人的创新意识不是天生的,是在客观环境和其他因素下逐渐萌生和培养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智力。所谓智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是由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等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在人际交往中,听,要“耐心专注地倾听”。要想听出对方的重要意思,弦外之音,就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思辨能力,语言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听者快速听之,边听边记,边进行缜密地归纳,分析、综合、推理,进而做出判断;说,要“自信,负责地表达”。要把自己思考的内容用最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编码能力,准确的发码能力,机智的应变能力以及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因此,对学生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无疑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口语交际教学不可忽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许多重大的创新与创造,并不是由它本身的实用性而产生的,而是由它本身的美而产生的。审美就是对美的关照、感受、理解、把握和判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美育特征,且不说其中的文学作品,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所涉及到的人情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即使是议论文,也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准确鲜明的语言给人以理性美。有的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石拱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时,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石拱桥的美,也让人感受到了文章的结构美和语言美,以及那巧妙绝伦的技术美,如此之美要让学生去感受、去鉴赏,那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进行熏陶感染,其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诵读教学,通过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诵,来再现形象,渲染情景,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其审美情感,提高其审美情趣。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6

(一)近十年研究大学“素质教育”的期刊文章情况

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平台,以题名词“素质教育”检索与大学相关期刊论文,结果发现自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对于此类的学术研究一直在每年1000多篇数量高位波动运行,说明大学素质教育持续被关注,具体见图示1。在图1所示中,与“素质教育”相关文章一直在被关注,该领域研究不断被推进。以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教育为例,宁青青基于素质培养的导向对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2]。进一步检索发现更多的文章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展开。根据高职院校所对应的职业类别,已有文献涉及会计、旅游、英语、纺织、医学、电子商务、工艺品制作、电工、生物医药等等多个领域,如朱建华以高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索专业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3],李龙珠与刘淑红等在纺织类高职课程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4],各作者结合其专业课程探索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有理论层次的探讨,也有在实践中探索的总结,但在旅游领域的类似文章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张娴分析如何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5]。

(二)在显性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有待细化

同上所述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平台,发现在大学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虽有但不够系统,现有文章多是结合某一特定课程研究如何实施教育,其代表性不足,所以这也凸显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显性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课程安排,且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所体现的课程。由于各专业学科的逻辑组织和教材设计,每个学科领域都存在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任课教师则会把这种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是“隐形课程”,美国教育学家彼得•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是指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6],现有文献已经表明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有内在契合性。国外对于隐性课程研究已经形成三类主要视角:其一是功能视角,它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有意或无意所获得的正式课程中所未包含的知识;其二是现象视角,它将隐性课程描述为主体在校园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经验;其三是批判视角,它将隐性课程界定为蕴涵在教育组织结构内的体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心智模式;尽管各流派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都折射出隐性课程的隐蔽性、交际性和价值性特点[7]。在此之后,alanSkelton又尝试从后现代之光的视角解释隐性课程[8],但无论如何解释,隐性课程已经深深植入西方国家的课程教学中[9]。GhasemBarani等以高等学校研究中心为依托对隐性课程的评价指标展开研究,并提出九项关键措施以保证隐性课程的顺利实施[10];mustafaCaner关注教师培训的新视角,提出注重师资的培训质量才能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11]。国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多是描述性为主,依照苏立坡等学者的介绍[12],隐性课程以间接或内隐的方式呈现于大学校园每一个角落,通过客观载体比如显性课程、物质层面、校园环境、校园制度、精神层面、行为引导等来发挥的功效,按照大学教育的规律,在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完善层面的隐性课程弹性较小,而在显性课程中深化隐性课程的弹性较大,其效果也较为明显,所以笔者的调查设计仅限定在显性课程的范围内,结合旅游类课程探索如何实施隐性课程以推行素质教育。

二、调查设计

(一)案例机构及其专业课程简介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由1991年建校的中等专业学校转制而来,尤其是在2006年迁址新校区以来学院阔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类高等职业学院的典型代表。学院自2012年实施“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学院遵循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四大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各参与专业构建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

(二)问卷设计与回收

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类内容,其一是基础类信息共9项单选题目,包括性别、年龄、教龄、所属教学系部以及课程属性等;其二是教师对在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的态度、认知、对教学条件的判断以及管理趋向等,共有8项单选题目,并采用李克特式量表程度逐级表述;其三是开放式问卷,主要问及被调查者在开展课堂素质教育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让其用简短文字描述清楚。在问卷调查设计过程,首先基于已有文献汇总信息设计预调查问卷,以纸质形式进行小规模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修订和调整;继而咨询校内专家和学院教务管理机构负责人员,并形成正式问卷;最后展开正式调查,以邮寄附件形式通过各教学系部转发给所有任课教师,收集返回邮件获取数据并加以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调查样本的基础信息汇总

已收回问卷的被调查者涉及学院所属的所有教学系部,包括饭店管理系、旅行社管理系、旅游外语系、休闲产业管理系、基础部、烹饪与营养系、计算机网络中心共7个机构。被调查教师的学科背景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学科背景最为集中的是管理学,超过四成比例。从调查数据分析,参与调查的老师以女性居多且占到七成以上,被调查教师的年龄约七成在40岁以下,约七成被调查教师的执教时间在10年以下,八成被调查教师是中级及以下职称(见表1),这些与学院实际情况相符学院所属各专业构建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调查结果统计与学院现行教学体系完全吻合,研究所述课程特点是指结合高职课程实际和教学导向所体现的。调查显示“理论+实践型”课程所占比例过半,这也充分说明高职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很高(见表2)。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教师中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6%,校内兼任教师的比例为37%,校外兼任教师的比例为7%。

(二)影响实施课堂素质教育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如前所述从内在因素而言,旅游业作为典型服务型产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遵守旅游行业操作规范,更要具备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外在因素是国家为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需要高素质从业人员,旅游高职院校是旅游从业人员供给的主要机构,所以旅游院校更应实施素质教育,在问及被调查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时,其中88%的教师持“完全赞同”意见,其余12%持“有些赞同”意见,没有人选择“无所谓”、“有些反对”和“完全反对”,也就是说全部被调查者认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认可是开展其他问题调查的基础和前提。本次调查需要了解教师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所以问及被调查者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内容的频率,在五个选项中没有人选择“从未”,其他选项各有涉及,具体比例见图示2,这说明所有教师已经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只是实施的频率或者强度存在差异。在问及被调查者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时,没有人持中立或者反对意见,70%的被调查教师“完全支持”,另有30%的被调查教师“有些支持”。综合以上三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认为,教师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程度非常高,或者说被调查教师对通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非常认可。根据已有文献检索汇总并在咨询专家意见基础上,本研究选定五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别是教师能力自评、学生情况必要性、课程特点适应性、设施设备足够性和制度建设必要性。问卷采用Likert量表的形式分别设立类似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级别,为简化描述将选项分别赋值1~5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赞同的程度越高。一般而言Likert量表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介于2.5~3.4之间表示中立,介于3.5~5之间表示赞同。根据表3所示的结果可以基本判断,被调查教师对自身能力适应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是“中立”的结果,也就是说其对自身的适应性能力判断是需要提升或者学习方可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情况必要性、课程特点适应性和制度建设必要性持“赞成”态度,尤其是对学生情况必要性的判断是极其赞成;根据调查可以判断学院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已经不足够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已经成为各项调查所涉及影响因素中最为明显的短板。

(三)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汇总

西方学者研究提出高等教育应以隐性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我国常用的成语如“耳濡目染”、“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恰是对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这是东西方教育的共识。本次调查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现汇总描述如下。①教师注重自身仪表、谈吐、修养,以身作则起到引领作用;②合理调整课堂组织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剧、讨论、分组等方式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性;③提倡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鼓励学生、关注兴趣等;④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团队意识、表达能力等;⑤关注社会热点、特殊经历、行业变化,在讨论中提升思辨和认识。

四、建议与讨论

(一)将课堂建设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认识中的素质教育强调正常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及社会活动等,本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也为实践性内容作必要准备和铺垫,但结合隐性知识的既有研究可知,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也是传授素质教育内容的良好载体,也就是说课堂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管理重点是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而导致教师主要的工作导向是知识传授,笔者同意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观点:“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是教改的一场攻坚战。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应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整个素质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

(二)创造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

本研究的调查结构显示,被调查教师已经在课堂授课期间或多或少开展素质教育,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教师能力、学生情况、课程特点是否适应、设施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有刚性制度建设约束等等,本研究已对样本学院的调查也展示了各项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以笔者在一线从教的经验分析,以上各项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课堂素质教育的效果,虽然本次调查显示硬件设备缺乏最为突出,但基于作者经验判断任课教师的能力和主动性应是影响课堂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类似领域应是未来深入研究的主题。

(三)促进教师对具体措施的交流和借鉴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7

一、选择题:1一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是

a.《教学论》B.《理想国》

C.《大教学论》D.《学记》()

2.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是

a.《教育诗》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教育学》D.《国民教育》()

3.学校体育的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运动竞赛B.课外活动C.早操D.体育课()

4.下列内容不属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是

a.教育内容B.图书馆C.办学体制D.教育领导体制()

5.教师要有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服装整洁B.举止端庄C.谈吐文雅D.言行一致()

6.下列主张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的是

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开而弗达D.之()

7.中小学最基本、最有效的德育途径是

a.社会实践B.教学C.课外活动D.读书()

8.“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巩固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培养班级体B.教好学生C.了解学生D.带好班级()

10.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考核法B.问卷法C.测量法D.观察法()

11.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是

a.间接式与主导式

B.主体式与创造式

C.启发式与注入式

D.主体式与主导式()

12.《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主张是现代教学中的

a.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集体主义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1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之处。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6.美育的意义是什么?

17.德育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9.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广度()

20.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B.想像C.注意D.复述()

21.由于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a.定势B.定义C.变式D.同化()

22.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创造能力B.抽象思维能力

C.观察力D.记忆力()

23.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是

a.能力B.努力C.运气D.任务难度()

24.根据需要起源不同,可将其分为

a.生理与社会需要B.物质与精神需要

C.爱与隶属需要D.成就与交往需要()

25.从需要的角度看,人的情感主要与下列哪种需要相联系

a.生理需要B.机体需要

C.安全需要D.社会性需要()

26.“强、均衡、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a.多血质B.胆汁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27.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D.最近效应()

28.特瑞普利特最早研究了哪种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懈怠

C.团体思维D.社会助长()

29.性格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a.有好坏之分B.无好坏之分

C.都是好的D.都是坏的()

30.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

C.客观现实

B.需要

D.个性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选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32.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要说明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

34.简述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

3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论述人格形成的因素。

教育学部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D4.a5.D

6.C7.B8.a9.B10.D

11.C12.a

二、辨析题

13.正确。这是因为教师职业符合以下基本条件: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遵从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要接受专业训练,并为社会机构所认可;拥有专业的自主权。

14.错误。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有共同之处,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三、简答题

15.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②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③言传身教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16.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③美育能促进体育、有怡情健身的作用。

17.①依据德育目标。

②依据德育内容。

③依据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四、论述题(要点)

18.①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

③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④建立优良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

⑤加强个别指导,针对学生性格因材施教。

心理学部分参考答案

五、选择题

19.C20.D21.a22.B23.B24.a25.D

26.a27.B28.D29.a30.C

六、辨析题

31.错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2.错误。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七、简答题

33.(1)目的任务越明确,有意注意越持久。有意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不完全取决于刺激对象的影响,而是主要取决于事先提出和拟定的任务、目的。

(2)意志力与抗干扰能力。坚强的意志力有利于克服分心,集中注意而排除其他干扰。

(3)社会需要与间接兴趣。无意注意是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有意注意是以间接兴趣为条件的。活动本身虽乏味不吸引人,但活动的目的与结果使人感兴趣。为了完成活动任务,活动本身便成为有意注意的对象。

(4)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操作和思维活动积极化,可以防止单调活动引起的疲劳和分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4.

(1)经验的情绪后果。(2)需要的满足。

(3)知识水平。(4)家庭背景。

(5)参照群体。(6)文化因素。

35.(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八、论述题(要点)

36.(1)生物遗传因素。①遗传是人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儿童早期经验。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8

[论文摘要]本文在布列钦卡先生对“教育”,“教育目的”,“教育需求”三个概念进行分析并精确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简要评述了布列钦卡先生的观点,并认为教育科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仍然任重道远。

w·布列钦卡用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学研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三个研究领域,并尝试用演绎的方法对教育科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

本书中,布列钦卡提出并试图澄清教育科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即“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围绕着这三个概念,布列钦卡用诠释的方法为我们深入解析了教育科学基本概念的复杂性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分析了概念应该具有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一、关于教育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在对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时,作者以六国之例来说明了教育概念的混乱状况。作者在文中分别列举了德国、法国、美国、荷兰、英国和苏联六个国家关于教育这一概念的代表性观点。由苏联教育科学院编撰的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普通基础”的学术专著中,教育首先被定义为“对发展的控制及其对发展的影响。然后它又区分了作为客观影响的教育,亦即不依赖于教育学观点而存在的各种现象,以及作为专门组织化影响的教育。”其他的例子我们在此不再一一例举。对于作者在本书中对其所作的精辟分析和为使概念的精确化而做出的工作和努力,我们深表佩服和感激。这里,我们来看看作者所提出的“教育”的概念,作者在一番精辟而复杂的分析之后提出:“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为。”作者随后接着提出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就前述两个定义,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前一个定义提出的是对心理素质结构的改良,而后一个定义则是对人格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人格是属于心理素质结构的一部分,但显然不能说人格就是心理素质结构本身,这二者明显是不同的。若人格是心理素质结构的部分内容,那么再看这两个定义就会发现,后者显然是将前者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而这种程度就指的是心理素质结构和人格二者的关系。

二、关于教育目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在本书中,布列钦卡先生为我们例举了十种可以混同于“教育目的”这一概念的词汇,如“培养目的”、“培养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学目的”、“教育的目标”、“教育任务”、“培养任务”、“教育学任务”、“教育意图”和“学习目的”并给出了一些典型例子,如作者在“教育理想”这一同义概念中提到的是纽文惠斯的观点,纽文惠斯将其视为“‘必须给教育指明一个特定的方向的一种思想或观念上的理想’,它区别于那种‘一般被认为是可以不断实现或已经实现的’、‘具体的’教育目的”,如此等等。布列钦卡提出,教育目的是一种规范,它描述了一种作为理想而为受教育者所设定的心理素质(或一种素质结构),并且要求教育者应该如此行动,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实现该理想的能力。这种全面发展如果放在布列钦卡先生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就是这种预设的心理素质结构吧。当然,你也许会问,这种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结构本身有什么关系呢?不错,这正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请你试想,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体现,如何衡量呢?我们都知道,我们通常是以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来判断这种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提升是和心理素质相关的,我们说某个人某方面能力的提高则必然会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相关心理素质的改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通常来说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外显,而一个人的行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当我们说一个人能歌善舞,很显然,我们不只在说这个人外显行为能力的突出,我们同样预说了这个人内在心理素质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本身无法直接呈现,它需要借助人的行为活动能力来体现,从这点上说,布列钦卡先生确实是深挖了教育的根。然而,如果这样来说,教育活动只是为实现一种一切都是预设了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它要的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按照预设行动而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目标,而这个目标尽管是外显的行为能力却先在的是内设的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心理素质或素质结构”。这显然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至少对于教育主体来说,这是很自私的。教育目的本身应该是目的,是一个不受任何外在预设或约束的主动的行动者,这个行动者指向的是教育主体,或者可以说教育主体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三、关于教育需求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布列钦卡先生对“教育需求”概念的精确化分析。布列钦卡先生为对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化解释所做的大量的、细致的工作,这里将不再班门弄斧,亦如我们在上面所作的那样,我们还是来看看先生精确化后的概念,布列钦卡先生研究发现,“教育需求”这一概念本身对于科学教育理论的建构没有多大价值,但它却仍是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先生在最后提出,个体的教育需求概念使用的两个条件即“只有当某一特定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应该被某人所获得时;只有当人们确定教育者的某种被归纳到教育概念之下的行动是获得上述心理素质结构的一种必要条件时。”也就是说只有受教育者需求教育和教育者提供的正是受教育者所需求的这种教育时个体的教育需求这一概念才能成立。不错,先生对这一概念运用的条件限定,就这一概念本身来说正是十分精致的,但是,在这种精致过程中,区分出的受动者和主动者难免让人生疑。毕竟,教育显然不是一个主动,一个受动就能真正达成理想目标的行动。这方面,现实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画面,我们今天的教育正是这样的局面,而这也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情景即教育活动中,一个主动者的主动和一个受动者的被动。很显然,这其中主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主体,他们都是在主动的建构这种心理素质结构,而并非是主动——被动建构的过程。对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而言,双向的主动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以认为才是真正的教育,那种主动——被动的建构模式显然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对于布列钦卡先生为教育概念的科学化所做的工作,我们深表钦佩。尽管,布列钦卡先生做了如此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些概念仍然有些问题。我们在此对这些概念提出的非议,只是聚焦于问题本身,期望能够就教于方家。如能对思考同样问题的研究者们有些启发,实则幸事。从以上我们的简单分析来看,教育概念的科学化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探索。千百年来,历代大贤为了教育的明天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今天教育,就连其概念都仍然是歧义颇多,其任务之沉重亦可想而知,我辈亦应竭诚努力以探索出教育的大道矣。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9

第一期研讨从体育教学质量的“词”与“意”开始,这是一个有较有难度的释义,需从其本源谈起。毛振明教授对于什么是“质量”、什么是“教育质量”以及“体育教学质量”的含义进行了追根溯源,并结合体育教师的认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了分解,以便于对此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摘要:“如何强化体育课,迅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厘清体育教学质量的词与意,理解“质量”“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结合国家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从“优劣、要求、满足度”几方面为体育教师解读体育教学质量的含义。

关键词:质量;教育质量;体育教学质量;词;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04-03

我们总说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什么是体育教学质量?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词意和内涵都未必清晰,要提高教学质量却不知何为教学质量,这就是追求体育教学质量的观念和理论障碍。因此,我们在此要就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做一个系统的讨论。

一、纯词意的“质量”指什么?

《新华词典》说:质量是事物或产品的优劣程度。此定义很简单也很简短,但实际上是太简单、太简短了,移植到体育教学上说就是“体育教学的优劣程度”,由于过于简单和简短,使我们不知所云,也不太明白。

美国质量专家德鲁克如是说:质量就是满足要求。另一位质量研究专家克劳斯比则说:质量可以概括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多了两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克劳斯比还说到:人们使用产品,总会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适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综合上面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明确如下几点:(1)质量的概念很简单,简单到它就是一个事物的优劣和好坏;(2)质量的概念很复杂,因为它是满足某些特定要求的优劣和好坏,而这些要求科学性是难以判断的;(3)质量的概念很模糊,因为它是对应不同要求的不同的满足度;质量的概念很流动,因为即使是同一事物,也会随时间、地点、使用者等发生变化,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如此,这些质量的定义为我们今后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讨论提供了些许辩证的思考方式。

二、国家提出的“提高质量”有哪些方面?

教育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上位概念,关于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通过以上文件内容,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育质量的内涵远比我们想的要丰富,教育质量的问题远比我们想的要严峻,教育质量的工作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教育质量的提高远比我们想的要道远。

那么,国家对体育质量或体育教学质量又是如何要求的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文件)中有以下几段话。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前教育工作重点的必然要求。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七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中也有如下之明确表述: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到的“质量”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上位概念。关于教育质量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地知道国家的如下意图和精神:(1)质量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标杆;(2)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是质量的根本标准;(3)促进内涵发展和办出特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两大途径;(4)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是质量提高的三个具体标志;(5)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是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完善;(6)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移并集中教育资源配置;(7)学校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强化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8)国家需要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但现在尚未有;(9)从国家层面上讲,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10)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教师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中央“七号文件”中说的“质量”,有的依然是教育质量,有的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体育教学质量”,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2)学校体育工作状况是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3)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4)其他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是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保障;(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学质量;(6)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国家对教育和体育质量的表述,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有些不得要领,因为以上各种“质量”的论述是“混杂”在各种“意义”“要求”“工作”和“途径”中的,但是有几个要点我们还是可以捕捉到的:(1)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及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目标和标志;(2)当前的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诸多问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刻不容缓;(3)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还需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工作重点也需要转移;(4)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国标准还未完全建立,质量提高的保障体系也不尽完善;(5)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师的素质、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能否这样理解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

如果我们尽可能简单地去理解质量的内涵和外延的话,那么“质”就是内涵的实质,“量”就是“质”在数量上的各种延展。

什么是体育教学的“质”和质量的内涵?本文认为:

(1)首先,体育教学必须是“体育”。学校中的体育教学有其特定的要求,而不是其他不属于体育内容的教学(如唱歌、魔术、劳作、手工、劳动、小品似的情景体育剧等都属于此类,但这些内容又都在体育教学中错误地出现过),不属于体育实质上也不是体育内容的教学(如棋类、多米诺骨牌等,这些也在体育教学中错误地出现过),属于体育也是体育但不像学校体育内容且质量不高的体育的教学(如不符合体育教学目标或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体育内容、过于简单的体育游戏和并不成熟的乡土体育内容等,如手榴弹、标枪、铅球等),这些都不具备教学质量的“质”的要求。

(2)其次,体育教学必须是“教学”。所谓教学就是要有教有学,就是教完学完,就是教会学会,就是教好学好。那些不是教学的活动、不是教学的训练、不是教学的“放羊”,那些没有教会、没有学好、没有教懂、没有学懂的“教学”都不具备教学质量的“质”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量”和质量的外延?本文认为:

(1)首先,要有“体”的量。因为是体育教学就必有负荷、就必有强度,体育教学要有质量就必须有“体”的量,有了科学的负荷量、有了合理的强度、有了适量的练习量,那么体育教学才有质量可言。

(2)其次,要有“育”的量。体育教学是一个学科的教育,是教育就必须有教导、有规范、有纪律、有要求、有评价、有表扬、有批评,这些“育”都有强度、都有量、都有科学,而“育”的量如果是不足的、是过度的、是漂浮不定的、是随意的、是时有时无的、是该有没有的,那么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可能有质量可言。

(3)再次,要有“教”的量。因为体育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不会就没有终身体育,要教好,就要有科学的“教”的量,如讲解量、示范量、练习量、指导量、保护量、帮助量、评价量等,无论上述哪个量不够了,或者过度了,那么体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不可能高的。

(4)最后,要有“学”的量。因为体育教学就是有教有学,是教学相长,因此没有学生积极的学、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探究的学、合作的学、带着问题的学的教学,就会变成教师的“照本宣科”和“对牛弹琴”,但要有积极的学、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探究的学、合作的学,就必须有教师提问题的量、学生回答问题的量、思想启发的量、课堂讨论的量、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量、同学们合作的量、小组自主练习的量等,只有有了这些适量的量,体育教学才有了实质性的质量。

如此体育教学中的“体”“育”

“教”“学”如果都有了科学的量的延伸,那么再加上“体育”和“教学”的“质”,本文认为,此时,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是就比较清晰一点了呢?

四、能让广大体育教师理解的“质量”是什么?

我们总号召体育教师要提高教育质量,但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的质量吗?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吗,甚至可以问他们听懂了质量的词意了吗?因此,本文想思考一下体育教师能够听懂的质量的词意,用上述质量的“优劣”“要求”“满足度”三个基本关键词让体育教师们去更好地理解质量。

1.优劣

优劣也为好坏。体育教师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可先从优劣好坏的方面审视一下自己,即经过了自己的体育教学:

(1)学生们掌握运动技能状况的优劣好坏;

(2)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和所形成体质的优劣好坏;

(3)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多少与优劣好坏;

(4)学生对体育和体育课态度的优劣好坏;

(5)学生们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优劣好坏;

(6)学生们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个人品行的优劣好坏;

(7)家长对学生体型体态以及体质身体、进步评价的优劣好坏;

(8)毕业生对本校体育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优劣好坏;

(9)学生对体育教师整体评价的优劣好坏;

(10)上级对本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经验形成的评价的优劣好坏。

2.要求

要求有时是国家的文件,有时是学校的规定,有时是课程的标准,有时是校长的嘱咐,有时是家长的期待,有时还是自己的承诺。体育教师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应从“要求”的方面再审视一下自己,即自己的体育教学:

(1)达到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了吗?

(2)达到《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了吗?

(3)达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的有关要求了吗?

(4)达到本校“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的课程目标了吗?

(5)达到本地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平均以上的水平了吗?

(6)达到你们校长经常提的那个教学要求了吗?

(7)达到体育课的基本练习密度和负荷值了吗?

(8)达到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身体发展的那些期待了吗?

(9)达到你眼前的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要求和渴望期待了吗?

(10)达到你自己心中理想的“合格的体育课”或“好体育课”的标准了吗?

3.满足度

固然,面对体育教学,国家、地方、学校、家长甚至其他学科教师都有着各种期待和要求,也有着满足和不满足。而学生对体育课的满足度可能是其中最为显现、最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重要的满足度,因此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满足度方面审视一下自己,即经过了自己的体育教学:

(1)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效果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们对体育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3)学生们对活动和比赛的享受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4)体育特别好的那群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5)体育比较差的那群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6)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7)你自己对你今天的教学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篇10

教师招考的一项测试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是否具有中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性考试。一般来讲,湖南省的教师招考先进行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局部少数市、区县不考)、“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然后是面试,面试以采取说课、试讲等形式进行。最后是体检和政审,各项合格后,将被正式录用签订就业协议。

2.教师招聘面试易出现的“致命错误”

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三、缺乏主见;

四、缺少提问技巧;

五、自命不凡,目中无人;

六、见面就谈薪论价;

七、慷慨陈词,言之无物。

3.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

1.古代教育学教育的特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3.简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4.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6.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8.制约课程因素是什么?

9.分析如何教育新型师生关系

10.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11.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

1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3.班主任如何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14.德育方法

15.德育原则

16.德育的规律特点

1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8.列举有哪些教学方法

19.教育原则有哪些?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20.教学过程的特点?

21.教学任务是什么

22.为什么教学是学教教育工作的主体(就是教学的意义)

23.课程实施的结构

24.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2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6.素质教育思想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8.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29.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特殊作用?

5、教师招聘考试考点攻略

1、教育理论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主要偏重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通过80%的地区得到验证),因为这些知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最紧密。

2、教育理论考试偏重测试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说教育学、心理学中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比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新课程教育理念等都是考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