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十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十篇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6:12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品质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就是学生学习的助手、解题时的灵感。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帮助。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到思维的切入点,从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数学思维品质。

一、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只有灵活掌握了知识才能在做题、运用时得心应手。在数学的学习中灵活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学生只有把知识掌握得“活”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而灵活运用又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能更加透彻地了解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在基础知识上得到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最好途径就是一题多解。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可以利用的题型,让学生去探讨、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然后用尺子等工具,想一下怎样测量出角的大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样通过体验、思考、探究学生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所学内容。只有懂得了知识的本质才能灵活运用,在做题的时候才可以创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灵活学习知识并学会创新,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需要严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思考问题时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盲从,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中,很多定理或是公式的运用都是分情况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到分不同情况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运算中的严谨。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不提醒学生注意b2-4ac的值,让学生自己在演算和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这样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严谨性,并且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有批判思维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敢于想、敢于说才能培养批判思维。同时,在习题处理的时候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独立的看法,不盲从别人的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打开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因为定理之间很容易混淆,所以学生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在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把实践的过程交给学生完成,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难题上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从多个方向正确、到位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需要坚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学习的热情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自信心,这样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2

【关键词】思维品质;创新;教学理念;思维领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觉么的带入《口技》之中。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3

1把游戏和训练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游戏可以使孩子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剩的精力得到宣泄,它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认识是无意的,没有负担的,轻松愉快而又感受深刻。将游戏引进课堂,把游戏和训练结合起来,是完全符合儿童教学理论原理的。而且在游戏的竞争机制下,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笔者在一次训练中采用“换部首接龙”的游戏:我先将七个合体字卡片叠在一起,并请一个学生选一个字作为龙头,然后按部首“开火车头”接龙。如“浇”,“浇水”的“浇”,去掉“三点水”,换上“绞丝旁”读“绕”,“弯弯绕”的“绕”。以此类推,并要求既快又准。若说对了,我翘起了大拇指表扬,若说错了,则以“×”表示,然后全班同学一齐指正,还要评评哪个组最棒。这时,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争取说得又快又对又好,这样,在玩中巩固了知识,还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利用辨异训练法,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文字,音、形、义三要素既各自独立,又有着复杂的联系,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忽视细微区别造成别字、错字。识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正字。辨异训练法是识字的好办法,也是培养思维准确性的一条途径。在书写过程中,小学生往往把“吃”右旁的“乞”错写成“气”,纠正了好几遍,还是屡犯这毛病,后来我用了比较法,效果不错。我先把右边中间多了一横,说:想过没有,这横好像是一根鱼骨头,你们吃鱼时,把这根骨头卡在喉咙里吃得消吗?顿时,学生失声笑出来。接着我又让学生拿字典查一查“气”和“乞”,找出他们的读音。经比较,明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音。这样,学生印象深刻,错误率明显减少。在识字教学中,如能经常采用辨异求证法,创造让学生“顿悟”的情景,使学生不仅准确地掌握字词,牢固地掌握知识,又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准确性。

3采用形象化手段,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形象可以激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留下深刻的感知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因此识字训练要形象化是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词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明显的情绪色彩。”低年级儿童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能有效保持他们的有意注意。如果在识字中让学生“动”起来,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翘”和“挠”时,我就兼用了此办法。我出示公鸡图和猴子挠头图后,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翘”是“羽”字旁,“挠”是提手旁?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公鸡尾巴上的羽毛是翘起来的,所以是“羽”字旁。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图上的猴子是用手在挠头皮,所以“挠”是“提手旁”。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学学公鸡,用手当尾巴做一个“翘”的动作,学学猴子,用手抓头皮,做一个“挠”的动作。学生兴致盎然,识字速度明显加快,且识字质量高。经常采用形象化手段来识字,既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字形、字义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4在求同中求异求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当代识字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注意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这要求识字训练应有机地和说话训练等其他语文训练结合起来,在求同中求异求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4

一、简化运算过程,提高运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计算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计算正确,保证得数的精确性。在精确的基础上又要做到计算迅速,既具有敏捷性。要使计算敏捷,关键是善于把握算式中实质性问题,尽量简化运算的中间环节,灵活地加以运算。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舍弃和压缩无用烦琐的中间思考过程。例如计算125×800时,可把每步按口诀计算的环节压缩,直接说出或写出125×8的得数后再扩大100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运算速度

二、提出观察要求,教给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没有精确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有准确无误的发现。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观察的目的认识,以及观察的方法。例如,当一道计算题出示以后,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题目,不仅要纵观全题,把握题目的基本特征,弄清运算顺序,还要观察数字特征,以及数字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简算因素,化繁为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突破思维局限,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突破当时思维活动的局限性,把思维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必要的广度。例如计算14÷3×12,有的学生一见题目就问老师:“这题开始除不尽,要求保留几位小数。”这些学生就是为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局限性所牵制,如果这些学生具有思维的广阔性,运算就可以这样进行:14×12÷3。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启发学生敢于设想,大胆联想,打破思维定势,随时注意从不同角度寻找思维方向,寻求解题途径,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四、探求简算途径,创造简算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5

1.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1.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一是读说训练。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二是说理训练。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三是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2.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2.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

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的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

2.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2.3抓联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学习9加几。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3.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四则计算,可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数,在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变换叙述形式、变换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叙术顺序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可改变图形的形状、方位等形式。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图形,更准确地感知其本质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性。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20-01

“发展语文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新教材中称为课标)中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其中的首要任务。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寓于教学之中。下面,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作一点探讨。

一、点睛式提问――学生思维品质敏捷性的培养

点睛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在为学生设置一个磁力场(渴望得到或者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作为诱饵(诱发思维的诱发物),并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产生冲动(即很想知道某方面的情况、知识等),从而得到启发和活跃思维。

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在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对话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他们的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二、手脑并用――注重动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目的是指导和调动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兴趣,把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剪裁、归类,制作成向同学交流的幻灯片,并在课上演示介绍,那这一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就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不仅能促进这一学生个体的有效发展,而且还使群体(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受益。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侧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并在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其探究性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即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三、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相授其实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鲜明个性,也往往消磨了学生的灵性、悟性。我们需要的更应该是尊重学生主体和个性的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创新主体,这就是“转变角色”。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改革家,他们取得成绩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激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故事,吸引学生入文阅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巧设悬念、创设疑问,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悬念和疑问的设置又使得学生积极去深入阅读文本,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在深入故事的体验中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3、反三,进入文本而又出于文本

在前面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又不能被文本所有囿,而应该积极带着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悟。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既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又丰富了个人视野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7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维

观察和操作,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感性认识是思维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基石。只有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实践出真知,从而也培养学生爱思维,会思维的能力。从人的大脑的功能来看,大脑的右半球是掌管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的特点。在常规教学中,使用大脑“重左轻右”的倾向比较突出,这就影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动手操作是开发和利用右脑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其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和谐发展,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彩色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分一分,分完之后,把分类的依据与同桌交流一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显然,这对于事物的全方位认知是很有好处的。这将使学生获得知识表现,获得感性认识,为提高思维质量提供思考养料。

二、在质疑问难中启迪思维

从原有的教学基础出发,通过直觉或逻辑的手段提出数学问题,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质疑的时机,把问题摆出来,使学生围绕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解疑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针对一道数学问题,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通过教师质疑,学生发散思维去解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思维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三、促进参与,在争议,交流中思考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国际上的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以及经济上的一体化,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

1.争议与交流是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上,针对一道数学问题,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2.成果展示,交流是的思维的再现,反思的推动力。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

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10的组成方法很多,学生自己一个人想不全。于是,就让同桌之间合作完成,并提出要求──看哪一组想得最全。同桌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合作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在争议,交流中学生自己探索寻求答案的同时达到了交流思维成果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分析问题,从思考中学。

1.独立思考,养成习惯

不要用老师自已的标准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做作业时,没必要时不要帮助学生确定思路,也不要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参考答案。让学生在规定之下自由地发挥。八仙过海,尽显其能。不要指手划脚,过多干涉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所得。

2.多元思考,一}多解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由一个问题思考多个解题方法,多个解决途径,得出多种结果。一幅相同的图画,在不同人的眼里,会读出不同的韵味。同样,同一道题,不同的思考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出示9+5=?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9+5的得数是多少。学生在略微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

只要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脑子灵活,反应迅速。思维的敏捷性需要多加实践,加强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训练的方法,应把认识式训练、理解式训练、巩固式训练、多变式训练、应用式训练、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有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避免方式死板,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种现象,多种判断,不默守陈规。

4.创造思考,发挥想象。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它是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逻辑性、可逆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知识是思维的对象,学生是思维的主体,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就要使思维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地着眼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而要解决教学思想这一根本问题。只有从学生的思维主体这一认识出发,才能在全部教学过程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教学过程始终是思维主体的参与过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课堂教学永远不应一刀切,应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各自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自编习题,特别是自编应用题,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突破口。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品质

在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其本身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当下大学语文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当下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其本身存在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兴趣缺乏、合适教材欠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切实影响着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发展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将对在下文中对我国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发展。

1.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当下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相关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其本身的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大学生思维品质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重视。具体来说,在我国当下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课时安排不够、专职教师过少、教学大纲缺乏是其主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相关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高的负面效用。在我国当下一些高校中,将大学语文视为可有可无课程的情况极为普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自然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其本身本应起到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也无从发挥。

2.师资力量薄弱。在我国当下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学语文方面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与学生思维品质的较好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具体研究。在我国当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中,教师积极性的不足与教师水平的不足,是我国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师资力量问题。其中,大学语文教师积极性较低大多是由于大学语文教师在高校中地位不高所致,而大学语文教师并不是专业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员、自身教学思想较为落后等问题,同样制约着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相关发展,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重视。

3.学生兴趣缺乏。在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语文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兴趣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较好展开,我们需要对其予以重视。我国当下高校中学生缺乏学学语文的兴趣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当下流行的功利思想影响与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所致。具体来说,所谓功利思想影响,指的是我国当下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语文学习没什么用处,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所致,则是同我们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有关,这些问题都切实影响着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发展。

4.合适教材欠缺。在我国当下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合适的大学语文教学教材的缺乏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对其予以重视。具体来说,由于我国当下不同高校中有着多种不同的大学语文教材,而在这些教材中很多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这就使得我国大学具有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审美情趣培养等效用沦为空谈,因此相关高校中大学语文教材的欠缺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二、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策略

上文中我们了解了我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在下文中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策略进行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发展。

1.引导学生筛选信息。为了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相关高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筛选信息的方式,对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能力进行培养。所谓筛选信息,指的是在具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大学语文教学相关课程的精髓,并通过这种精髓式教学,实现高校学生自身对大学语文知识的筛选,使其自然地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出自身良好的思维习惯。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抓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用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相关大学语文教师应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此提高其思维品质。而如果相关大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就能够进一步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3.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为了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语言表达训练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高校学生的就业中,其自身的思维表达能力决定着其能否适应社会,而如果能够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自身的思维表达能力。

4.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为了更好的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对高校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自身思维品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如果相关高校能够对自身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就能够使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这样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提高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激发高校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动力,最终起到较好培养高校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就如何在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进行了相关研究,详细论述了我国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高校学生自身思维品质的策略,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相关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国教育机构对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有了更好的要求,所以相关高校应主动为大学语文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以此保证其自身工作的更好展开。

参考文献:

[1]姚美.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吴敏.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学园,2014,36:75-76.

[3]章玉芳.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益[J].语文天地,2015,16:37-38.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9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数学的学习中尤其要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不仅不怕题海的深渊,更能在题海中自由遨游。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又是人生的“危险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对题目特点进行分析,逐渐深入探讨

如教材上在数列的学习中有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时候,可知它的定义分别是后一项与前一项之差或自比是定值,即an-an-1=d或=q,就等差数列为例:a2-a1=d,a3-a2=d,……,an-an-1=d,将这n-1个式子相加得an=a1+(n-1)d,这就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同样方法可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于是给学生道出数列中后一项与前一项之差或之比为定值,都可用此方法,这就是迭加法。如一道题数列{an}中a1=1,an+1=2an+1,求an,此题解法较多,典型的就是由线性数列可构造等比数列求解,但从题目的特点可知an=2an-1+1,两式相减可构造等比数列,然后用迭加法可求。所以笔者认为教材中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好好商榷的;它看似简单,但给予我们挖掘的东西太多了。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性、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二、理解书本知识实质,做到触类旁通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例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寻求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四、对题目讲解采用逐渐推进的方法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篇10

一、启发质疑,引动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矛盾往往是启动思维的助燃剂,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听说教学教程中,教师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我就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动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提出一连串启发性的问题:“故事写了谁,干了一件什么事?”“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喝着水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你还能替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这些问题有的具有总述性和深究性,亦有深浅难易之分,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调动他们说话的积极性,通过说、答、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在复述中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发散求异,激活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应紧紧抓住听说材料的关键处设置发散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在教学《春雨的颜色》一文时,我就抓住“绿、红、黄”这三个词语,让学生深刻理解,然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说出对春天的感受。于是,有的学生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发芽,柳树悄悄抽出嫩绿的小芽,桃树上开满了粉红的小花。”又有的说:“冬姑娘走了,春姑娘飞来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还有的说:“春雨沙沙的下,染绿了柳枝,染红了桃花,染黄了蒲公英。”又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你还能替乌鸦想出什么办法喝到水?学生纷纷发言,然后又让学生比一比,看哪个办法好,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三、启迪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腾飞的翅膀。因此,我在听说教学中,就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首先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说,即根据出示的画面,引导学生就物抒情,由情人境,展开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学《我家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一文时,我就先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景物,然后播放描绘大草原的一段乐曲,使学生在乐曲的作用下去感知画面,由景入情、由静态进入动态,展开“草原遐想”,学生不禁动情地说:“真是天蓝蓝、水蓝蓝,一眼望不到边,如古诗所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想象力一下子就进发了出来。

其次是学文想象说,即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合理地想象事件的起因和末尾写出故事情节,或改编故事等。例如,在教学《一只小蜻蜓》一课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小蜻蜒对小伙伴会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精心构思,编出丰富的说话训练,这样引起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已见,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