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十篇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十篇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8:45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

关键词: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公共财政;公共管理;财政预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1)04-0098-06

一、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预算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目前的预算会计是极不完善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体,既不是真正意义的政府财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结果和现金流量,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会计,难以完全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现行预算会计在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现金制、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会计科目不健全、会计核算方法不足、会计报表体系不科学等。

(一) 不能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要

一是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状况。政府的资产始终是以其初始实际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在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资产价值可能被高估。在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下,货币的时间价值得不到反映,资产反映的价值不准确。具体如下。

(1)部分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库存材料是大宗购入进入库存的并陆续耗用的物资。对于数量不大的办公用品,随买随用的,按购入价值直接列为支出。

(2)无形资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在历史成本模式下,软件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由于没有历史成本而无法计量。

(3)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不全面。主要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4)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存在的问题。

二是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在现金制上,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不确认,形成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可能夸大政府真正可支配的财政资源,掩盖当前财政困难,加大政府未来的财政风险。

三是行政运行成本无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1)政府部门核算的支出不能涵盖其全部的成本信息。在现金制下,资产按照取得时的费用作为支出,不能客观反映政府部门运转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成本。政府部门在现金制基础上确认支出,支出项目基本上只反映行政单位流动资产的耗费,对固定资产的耗费反映不足;只反映有偿取得实物的耗费。

(2)没有为专项资金设立支出类一级科目。专项资金支出目前是在拨出经费和经费支出的明细科目核算,导致明细核算相当复杂。

(3)缺乏行政运行成本科目,不能准确地计量机关运行成本。

四是政府的财务绩效无法确认、计量和报告。由于现金制、资产占用不实、缺乏成本核算等,政府财务绩效评价不准确。

(1)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政府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对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

(2)预算会计只反映国家财政预算的收支活动和收支情况,至于这些收入是否合理,有无遗漏流失,支出是否合规、是否有效益、效果等,则得不到反映。

(3)预算会计仅核算和反映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对于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来自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权益等,则未包含在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对用于资本性支出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效果、经常性开支的成本效益等,也没从会计角度进行评价。

五是提供的预决算报告难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

(1)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设计存在缺陷。从总体上看,财务报表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披露国有资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等会计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的信息。从报表结构上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科学。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2)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明显的缺陷。预算会计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忽视了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所应反映的必要信息,只侧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对报告使用者范围适用过于狭窄,未能提供政府绩效和成本报告,对资产和负债报告也不充分。

(二) 不能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

一是预算资金计量不准确,分配预算的依据不科学。政府部门的预算资金来源多样化,除财政拨款外,还有预算外资金。而预算外资金的确认与计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预算外资金没有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内资金也没有计量清楚,例如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被人为的用于调节收支。基本建设投资被反映在预算会计外。

二是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现行预算会计主要披露财政部门的预算分配信息,没在统一系统中反映预算单位的实际执行信息,难以反映预算资金运动全貌,也难以真实、完整地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实施零基预算提供信息,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结果。

三是预算执行结果不准确,不利于正确年终结转。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经安排,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如果按照现金制的要求处理,容易造成当年结余不实,给人为调节财政平衡提供技术缺口,造成财政虚假平衡。

四是单位财务决算敞口以及部门决算对预算调整问题。由于诸多方面的局限,使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审批与监督检查工作一直难以深入进行,绝大多数部门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长期敞口。重预算、轻决算,财政决算审批权限形同虚设,财政监管缺位。

二、目前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两种观点

针对现行预算会计面临的诸多问题,将现行预算会计拆分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但新的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究竟该如何结合存在不同看法。实务界主要赞同通过修补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来提供两套信息,即方式一;理论界主要赞同新设统一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会计制度,即方式二。

笔者认为方式一和方式二并不冲突,在某些事项上可以选择方式一,在其他事项上可以选择方式二。以方式二为主,以方式一为补充。具体而言,在会计制度设计上选择方式二,按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分别构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套制度:在报告环节选择方式二,分别提供政府预算会计报告和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分别满足内外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在日常会计核算时选择方式一,通过设计一整套包括预算会计科目和财务会计科目的科目体系,一套人马,一套核算系统,一次录入数据,一次

编制分录,通过计算机实现两套账自动生成;在会计基础的上选择方式二,政府预算会计仍采用现金制,政府财务会计则采用修正的应计制,以提供成本、绩效等信息。方式一和方式二的整合运用要求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要适度分离和整合(制度上分离,核算上融合,报告上分离),以最低的改革成本,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选择分设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选择维持目前总预算、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划分来设计新会计制度是为了不增加工作量和与行政管理体制相衔接。

三、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新思考

(一) 整体思路

笔者构建的政府会计体系由财政总预算预算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财务会计制度、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组成。

一是建立专门用于追踪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支持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支出管理改革,防范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对预算资金的挤占、截留、挪用、超支等道德风险行为,以强化财政支出过程对合规受托责任的履行。政府预算会计的建立应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密切结合起来,明细账户的设置应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匹配;在具有较大财务自的支出机构中,应根据部门预算的内容和预算执行的各环节,建立拥有一套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机构预算会计。

二是建立独立于政府预算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关注和追踪政府活动的长期结果和影响,客观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情况,促进和完善政府财务管理。在此基础之上,适时建立政府成本会计,对政府履责所耗费的公共资源进行归集、分摊与核算,它不但能为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支持,而且能为外部绩效审计、评价以及绩效预算拨款等提供相关成本信息,最终促进政府绩效性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新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要求政府财务会计系统能够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成本费用,全面、客观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受托业绩。构建满足这一要求的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要解决会计模式选择、应计制会计基础引入、会计对象确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形式、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构建等问题。

(二) 具体措施

建立以预算收支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和以政府及其单位的整个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政府财务会计,从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要素和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体系等整个会计确认、计量、核算与报告方面进行规范。政府财务会计侧重反映政府及其部门一切财务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分支,服务于财务管理。政府预算会计侧重核算和报告预算收支情况和结果,服务于预算管理。

1.重构政府财务会计

一是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1)财务会计应采用修正应计制,采用与企业会计相似的确认原则与计量方法,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与运营业绩。应计制应逐步引入,先短期项目再长期项目,先会计、后财务报告、再预算,先修正应计制再完全应计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主要还是依赖现金制信息,至少是修正现金制信息,如何克服现金制的不足,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2)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属性。例如固定资产计量引入重置成本,以衡量政府持有资产当前的市场价格水平,较准确地反映维持资产再生产能力所需的物质补偿。无形资产计量引入可变现净值,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日常会计处理采用现行售价计量属性,能使计价在时间和方法上保证一致性,会计信息对各利益方更相关、更有利于财务决策。政府投资引入现值,侧重于计量未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充分反映资产的未来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和或有负债适度引入公允价值,有助于反应其真实价值。

(3)各会计要素确认的关注点各不相同。①政府资产的确认主要关注非金融资产。绝大部分国家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仅要求确认金融资产,以反映政府清偿负债或承诺、或者为未来活动提供资金的能力。但金融资产仅是政府受托管理国家资源中的极小部分,大量政府资产以非金融资产的形式存在。非金融资产源于各届政府项目的产出积累,以及祖先遗留或战争巾获取,对其合理披露是评价政府资源管理绩效和产出效率的前提。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财务报告中确认并披露更广泛的政府资产,以反映政府控制资源的整体情况。需计提折旧的资产还须考虑折旧。②政府负债的确认主要关注推定义务。目前多数国家仅确认法定义务,如应付工资等。而社会福利引致的巨额未来支出承诺、政治承诺事项、环境负债等导致的推定义务,因其产生时尚未发生法定义务,往往未在政府财务报告中确认为负债。推定义务的处理可以考虑披露成本和绩效评价的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在表内或表外确认或披露政府推定义务。③政府净资产主要关注政府履责能力的持续性。政府净资产为负表示政府现有资源无法履行当前和未来的义务与责任,需要通过征税等方式补充额外的经济资源。而净资产能否真实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有赖于政府资产与负债确认的合理性与对称性。④政府收入是政府履行职责资源耗费的补充,它表示能实际为政府带来的可支配经济资源。政府不能采用应计制确认收入,政府收入的可支配特性决定了政府只有在其有权动用该项资源时才能确认为收入,而不是取得收款权利就应确认收入。⑤政府费用应与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配比,其合理地确认与计量是正确评价政府履责成本、政府行为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为了全面反映政府资源的总耗费,应按照应计制的要求,将政府所有的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都确认为费用。增设运营成本科目,反映成本核算情况。

二是财务会计核算的改进。

(1)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核算应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专款专用、满足财务管理和全面性等一般原则。

(2)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应涵盖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所属单位、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和税务部门、承担政府资产负债的管理部门的经济业务活动,包括政府收支预算、部门预算收支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预算,具体包括财政支出形成的资本金、政府债务的发生和偿还、政府债券的发生和收回、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和财务活动、与政府预算紧密相连的税收征缴、国库缴拨、政府代管性质的社会保障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

三是财务报告的改进。

(1)明确财务会计目标。财务报告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财务收支结果的总结,是进行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新的财务报告目标应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业务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加强部门财务管理。

(2)新设会计报表体系。目前会计报表体系基本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相关的明细表、附表和附

注组成,已不能适应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需要,应新增一些内部会计报表,例如成本明细表、绩效相关报表、统计报表等。通过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披露政府财务状况、运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会计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披露有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以及政府运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凡是引起政府资源存量发生变化的事项或交易都应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中。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通过资产负债表、运营业绩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用财务报表实现上述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编制部门财务报告,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各级政府合并财务报告,乃至国家主体政府财务报告。

2.重构政府预算会计

一是预算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1)分阶段选择会计基础。政府预算会计仍应以现金制或修正现金制为主,反映政府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当预算系统以保证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资金的过程控制。在该目标要求下,由于现金制下的现金信息将比应计制下的资产与负债信息更能方便信息使用者理解,预算系统往往采用现金制。当预算系统以控制政府全部资源的使用绩效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存量、结构与流量的反映,应计制将弥补现金制在资产与负债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当预算系统处于过渡状态时,它可能采用修正现金制或修正应计制,预算系统主要报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以反映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情况。

(2)预算的计量。预算会计旨在追踪拨款及其使用,即追踪和记录涉及财政拨款及其使用的营运事项,它覆盖拨款、拨款分配、拨款增减变动、承诺、核实服务交付阶段的支付义务,以及现金拨付。各国预算会计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多数发达国家通过预算会计对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进行会计记录,至少在承诺和付款阶段有此记录,要么由支出机构,要么通过集中控制程序进行会计记录,这两种预算会计都是不充分的。

二是预算会计核算的改进。

(1)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是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库管理机构直接对用款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新的预算会计系统可由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核算本级预算资金的取得、分配与实际使用等资金流转过程。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密切相关,政府预算科目的设置应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口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当然,政府预算科目的设置,也要考虑到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内在规律。预算收支执行核算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2)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要求将非税收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或事业单位预算,实行统一收支、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首先,要求预算会计的收支计划,必然根据综合预算的要求,全面反映本部门收支活动的完整情况,不能是有的收支反映,有的收支不反映。改进各个部门的支出预算按“两类三块”的支出结构编制方法,两类是指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可以采用新的分类标准,例如经济分类。三块是指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在一定的人员编制与工资性收入政策下,人员经费是固定成本与不可控成本,而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是可控成本。实际工作中应将内容完整作为规范部门预算的前置条件。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是规范部门预算的关键环节,核心是与日常公用经费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确定。大多数财政部门在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定额本身,而对与定额所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的划分则重视不够,进而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项目支出相互混淆。

(3)实施项目绩效评价是规范预算会计的努力目标。项目绩效评价是指公共支出项目决策时,必然按照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公共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由于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财力的矛盾的,项目的选择只能按先急后缓,优先安排急需的公共服务项目。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项目绩效为目标,将分配财政资金与提高预算绩效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预算报告的改进。预算报告是在财政年度结束时的实际与预算的比较财务报表。报告期间实际预算执行情况和该期间预算的比较时政府受托责任的组成部分。预算报告可按两种方式编制和提供:将法定年度预算的会计主体按预算基础编制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对外提供;将预算比较表作为必要的补充信息对外提供。考虑到我国目前预算弱化、预算的核算和报告不充分等,将预算比较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提供是一种更为可取的办法。预算执行情况主要通过预算与实际对比表实现。该表按照与预算相同的确认基础来确认实际收支,并与预算收支相比较。

3.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协调

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在履行政府财务受托责任时相互补充,尽管研究时分开,但它们是政府会计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通过信息的协同,实现功能的协同。两者协调的取向包括会计基础的协调、会计要素的协调、会计科目的协调和会计报告的协调等。

一是会计基础的协调。根据政府会计的目标,政府会计应提供以财政资金收支信息为主,同时提供财务活动和结果方面的信息。通常,预算会计以现金制为基础,财务会计以应计制为宜,两者的会计基础不一致。财务会计采用现金制时,预算会计可以采用承诺制+现金制,使用承诺制旨在对预算的执行加以控制,防止预算超支,而使用现金制旨在反映预算执行的完毕。事实上,如果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将完全融入到预算会计之中;财务会计采用修正现金制时,预算会计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现金制;财务会计采用修正应计制时,预算会计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应计制;财务会计采用完全应计制时,预算会计仍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应计制,因为预算资源主要是财务资源,而完全应计制对应经济资源流动观念,预算会计主要关注预算资源的流量,不需要对实物资产加以确认和反映,因此,预算会计没必要采用完全应计制。为了降低改革成本,大部分会计账户可仍采用现金制,期末通过数据转换或调整方法编制部分事项应计制的财务报告;对部分会计事项,例如折旧,采用应计制核算。

二是会计要素的协调。由于政府财务会讨。和政府预算会计的基本原理不同,两者会计要素的设置也不同。原有预算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以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为目标,服务于政府预算管理。而政府财务会计需要提供政府部门所有的公共财务资源的交易或事项,其会计要素设置应有区别,它不但关注资源流量,更关注资源的存量及其状态,而政府预算会计主要关注预算资源流量,对两者共同部分加以协调。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2

【关键词】政府财务会计;并存;协调

1998年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规范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已经取代传统的指令性计划、所有权控制和行政管制,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主要工具(王雍君,2007)。由于其会计核算和预算高度一致,当时对于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逐步开始进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预算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形成的三套会计科目和相应的会计报表体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便于新历史阶段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会计信息不便于绩效考核,使得政府财政透明度不强,亟需改革。

为了使政府会计体系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全面性和相关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政府职能(公共管理)转换及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应建立政府财务会计。(徐公伟,2007)。同时,政府财务会计应和政府预算会计共同构成政府会计体系,并定期、全面、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政府债权、债务、对外投资、现金流量、公共财产受托责任履行、政府绩效考评等情况,提供满足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二者之间的并存性

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着共同的会计主体,即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包括履行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而且就会计对象而言,都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的运动情况进行反映,二者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而且预算会计并不随之取代,而是应该加强。

(一)总的来说,我国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并存性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不能割裂一方。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客观的莫过于会计环境,而最主观的莫过于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杨月梅,1998)。而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不同。会计环境的变迁是会计目标进步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牛清霞,2008)。从这个角度着手来考察这个问题,首先我国的会计环境正处于不断的变迁中,过去几十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高度集中,绝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是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基本不受市场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漫长的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只是初步建立,远未成熟,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不完善,各项交易也不够规范,会计还做不到如实反映的地步,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还远远达不到国际上所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水平。

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不能仅仅用以前那种单一满足预算的想法来考虑,也不能盲目地抛弃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政府会计的思路。政府会计的目标应定位为:既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要满足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向政府、立法机构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政资金收支信息为主,同时提供财务活动和结果方面的信息。也就是应将政府财务会计也纳入政府会计之中,实行以预算会计为主、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才符合中国政府会计目前的改革趋势。

(二)具体分析

具体而言,我国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使得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反映的侧面不同,因此不能相互替代,这里分别加以说明。

1.会计环境不同,对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不同。中国政府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而其他的外部使用者尚处在成长阶段,尚未构成信息使用的主导力量(王晨明,2007)。也就是说,政府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包括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的外部使用者,而政府预算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我国的外部环境决定着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对象。

2.政府财务会计反映的是政府整体财务运行状况的全貌,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而政府预算会计则有着政府拨款(appropriation)、承诺(commitment)、核实(verification)和付款(payment),构成支出周期中此消彼长、相互继起的四个阶段(王雍君,2007),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专门反映政府预算方面的情况,也是政府会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3.政府财务会计能提供和反映政府有关部门的财务状况及成果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并可利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可用于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而政府预算会计专门针对政府有关部门的预算情况,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以满足政府财政部门、各级政府之间以及立法机关等相关方面考核政府公共财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必要考核。

(三)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应当在相当长的时间并存

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宜考虑分几步走。

我国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持续正常发展的国家,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总的会计环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此时既需要监控预算期内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又需要总的政府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应以预算会计为主,财务会计为辅。目前正处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预算会计非但不能削弱,在短期还应加强,以确保预算的落实和执行。随着市场力量逐步增强、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逐步转换,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应循序渐近地过渡到以财务会计为主,预算会计为辅的局面,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二者之间的协调性

在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并存的同时,也要正确地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协调的原因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旨在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同时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有沟通的纽带,也就是应该在某些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乃至一定程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满足有效地进行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建立高效,高透明度的政府的需要。

(二)协调的主要内容

1.会计基础的协调。根据政府会计的目标,政府会计应提供以财政资金收支信息为主,同时提供财务活动和结果方面的信息。一般而言,预算会计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政府财务会计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宜,这两者使用的会计基础不一致。

2.会计记账的协调。原有预算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基金(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这是以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为目标设置的,服务于政府预算管理。而政府财务会计需要提供政府有关部门所有的公共财务资源的交易或事项,其会计要素设置上应有区别,当然作为由会计要素设置的会计科目应有所不同。

3.会计报告的协调。原有预算会计制度的财务报告主要是反映预算会计信息,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及附表、会计报表说明书几项,而政府财务会计要求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内容较完整,有利于人们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它不仅要包括一系列具有一定层次构成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和反映资源流动的会计报表外,还要包括成本费用情况的分析、财务报表附注以及有助于政府会计目标实现的补充信息等。

(三)协调的思路

1.采用基金会计。可以考虑借鉴美国政府会计的做法,按照不同业务的性质,将基金看作会计主体,反映每一基金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结余等情况,形成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账户体系,再分别在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中应用,以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2.政府财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相结合。最常见的应计制修正形式是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范围作出限制,对确认上存在技术难度、计量成本过高或对政府财务管理影响不大的资产和负债不予确认(荆新,高扬,2003)。政府财务会计为了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政府经营及财务活动状况,目前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宜;而预算会计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这样一方面既能反映整个预算资金的连续运动及积累的结果,又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整个财务状况。至于二者之间的衔接,可暂时采用调整账户做过渡,其中必要时可采用计算机技术来编制软件进行协调。

三、结语

从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趋势来说,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之间既要并存,又要协调。我国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决定了二者必须并存,而政府会计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二者又必须协调。做好以上工作将有助于使我国政府会计迈向一个管理更规范化,制度更明晰化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荆新,高扬.政府会计基础模式:比较与选择[J].财务与会计,2003,(9).

[2]徐公伟.关于构建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7,(68).

[3]王雍君.支出周期:构造政府预算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兼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命题与战略次序[J].会计研究,2007,(5).

[4]杨月梅.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J].会计研究,1998,(7).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3

(一)高校内外环境的改变是改革的外因

1.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近年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主要包括:(1)部门预算。要求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即高校预算也应包括在独立核算的基本建设项目收支预算和后勤预算;(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一个基层预算单位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高校必须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以反映零余额账户的信息;(3)政府集中采购。政府采购制度下相应款项按照预算及采购情况直接拨付供应商,相应业务核算也随之变化;(4)收支两条线。规定高等学校的预算外收入要上缴财政专户,实际上已改变现制度中对预算外资金的处理规定。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筹资方式的改变上世纪9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引起了高校筹资方式的改变。包括:(1)高校办学体制由政府完全控制向高校自主管理倾斜;(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3)全国高校基本完成了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学费收入成为重要经费来源之一;(4)随着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张和新校区建设,高校的银行贷款规模也急剧扩大。

(二)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改革的内因

1.收付实现制无法准确核算收入和费用(1)高校实际已经承担但尚未支付的隐性负债,在账簿和报表中无法体现,不利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2)只能确认已经收到的学杂费、住宿费等收入,不能提供应收学费总额和尚未收到学费的信息;(3)跨年度的收入和支出在现金实际收付时确认,无法在不同年度分摊,导致错误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和事业结余不实;(4)收付实现制下不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提供信息不实(1)现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也不提减值。这会造成资产与净资产信息失真、教育成本核算不实、后勤企业使用固定资产补偿困难、无据可依等问题;(2)5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6第五条规定: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作为教育培养成本的一部分,这显然与现制度不符;(3)现制度对于无形资产及摊销虽有规定,但操作性不强。

3.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核算,形成一个单位两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这一规定造成高校基建会计独立于高校事业经费核算之外,客观上出现了一所高校内部两个会计主体的滑稽现象。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涉及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核算混乱,不利于基建成本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另外,期末时高校需分别编制两套会计报表,可每一套却都不能独立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和收支的全貌。

4.会计科目不能满足需要现制度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1)不设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摊销、减值相关科目,无法反映资产真实价值;不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无法核算出售、报废、损毁固定资产业务;(2)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涉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会计科目在实务中已经应用,但现制度却没有具体规定;(3)只设借入款项科目,混淆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难以准确评价高校偿债能力;(4)大量基建工程因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不能列入学校资产。

5.财务报表体系复杂,但提供信息过于简单(1)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高校报送的各类主表、附表、补充报表多达2张,其中有7张表涉及收入支出情况,内容互相重复;(2)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五要素组成,混淆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的区别;(3)报表体系庞大却缺乏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情况信息,更无法反映债务的使用和还本付息情况;(4)历史原因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仅需要满足政府对信息的需求,没有建立公开披露制度;(5)现制度并没有规定高校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无法提供高校和独立核算校办产业的综合财务信息。

二、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结合的模式选择

现阶段,国内关于会计核算模式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实务界主要赞同通过修补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来提供两套信息;理论界主要赞同新设统一的高校预算会计制度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围绕适度分离和整合的原则,重构高校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通过相关的协调机制和信息系统,实现这两种制度的结合模式:即制度上分离,核算上融合,报告上分离。

1.制度分离。在高校会计制度设计上分别构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套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上预算会计仍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则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提供成本、绩效等信息。

2.核算融合。在日常会计核算时,通过设计一整套包括预算会计科目和财务会计科目的科目体系,当两者的会计处理是相同的业务时,则按照财务会计的规定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月末汇总后结转至预算会计体系下的账簿体系;当两者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业务时,分别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与预算会计体系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月末,根据汇总结转的和单独确认的预算会计账簿体系编制预算会计报表。

3.报告分离。在报告环节分别提供预算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分别满足内外报表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高校预算会计和高校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必须通过信息的协同,实现功能的协同。两者协调的取向包括会计基础的协调、会计要素的协调、会计科目的协调和会计报告的协调等。

三、我国高校财会计与预算会计结合的路径分析

预算会计体系应按照财政管理的现行规定进行设置。由于高校的日常会计核算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预算会计体系下不需要设置完整的会计账簿,只需要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为此,预算会计体系只需要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累计净结余四个总账科目。

1.预算收入科目核算的内容该科目反映高校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全部收入。为了简化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预算收入的确认口径应尽量与财务会计的收入确认口径相一致。前已说明,财务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与预算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一致,不存在差异。而两者收入确认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非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长期债权投资收益的确认等。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和长期债权投资收益在高校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且为非财政性资金,按照重要性原则,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不再调整。高校确认的预算收入,应借记预算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收入科目。

2.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在支出确认中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支出确认方面。财务会计体系中,这些方面的支出不确认为费用,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方式确认为费用;相反在预算会计体系中,这些方面的支出确认为支出,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则不再确认为支出。高等学校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在实际支付租赁费时确认预算支出。高校取得无形资产,用于事业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一次摊销和经营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分期摊销。而在制度改革后,应统一会计政策,实行与购置固定资产相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在预算会计体系中,确认为预算支出。高等学校确认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科目。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编制预算会计报表,还应在上述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总账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中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设置二级科目。

3.预算结余科目在预算会计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科目,反映高校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其经济性质表现为高校未来可以使用的资金。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4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财务预算;会计核算

近年来,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的有限经营规模提出严峻挑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此,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为使其保持持续竞争力,良好的企业管理不可或缺,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集团只有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难点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是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其财务活动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目前,集团财务管理的难点主要有:

1.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由于各成员公司与母公司大多不在同一个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核算工具,因此在财务报表完成报送时间方面存在差异,使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整个集团经营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2.事前预算不力,事后分析不到位。一般情况下,成员公司的财务团队包括财务负责人在人事关系上隶属于成员公司,直接对成员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因此不能代表集团整体利益进行客观预算及核算。此外,由于成员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也会造成报表体系方面信息存在偏差,导致企业信息横向和纵向不可比。

3.费用管理不规范,成本控制不严。成员公司往往只看重销售份额的增长而疏于对公司进行日常财务管理。成员公司总经理权责范围不清楚,忽视了成本、费用管理及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成员公司经营目标与集团整体经营目标存在差异性。

二、企业集团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衔接的重要意义

上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反映在财务管理的日常技术操作层面。为解决上述难点问题,应该从集团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高度重视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把两项工作做细做实,既要考虑可行性,又要考虑前瞻性。

集团管理层进行财务管理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日常会计核算。集团会计在核算过程中,需要对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操作步骤的经济事项进行确定,建立统一标准,保证集团内财务人员对同类业务财务判断的一致性,以得出准确、连贯的财务数据。集团管理层通过定期分析会计核算数据,可为成员企业设立全面预算体系,将其实际经营业绩与预算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企业达到预算目标;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相关企业目标并同时对相应资源进行调配,确保整个集团达成最终的预算目标。

因此,财务预算及会计核算密不可分,需要相互配合、互作补充,尤其在复杂的集团财务管理事项中,两者的衔接尤为重要,可有效解决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集团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衔接的基本思路

1.企业集团财务预算要建立在准确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1)财务预算要贯彻责任会计原则。企业集团实行分权管理制度,决策权随同相应的责任下放给子公司的经理人员,责任会计正是适应这种管理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会计管理及核算体系。其首先要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规定权责范围;其次要编制责任预算,确定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标准;最后要求确定好内部转移价格。

因此,企业集团编制财务预算的第一步应落实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可分为三种: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一般来说,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均为投资中心,其预算目标直接影响集团整体预算目标。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将某成员企业的某个部门在集团范围为设定为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以便集团最高领导层直接控制。预算中的责任中心确定后,会计核算中的部门设置需及时跟进,一一匹配,预算与核算均要贯彻责任会计原则。

集团预算编制应科学的分解生产经营整体目标,使各个责任中心在完成总目标中明确各自目标,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为激励各责任中心完成目标,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体系,按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奖惩,为此,集团需要建立健全严密的信息采集系统,落实责任,分析偏差,指导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

科学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正确处理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责任会计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集团编制财务预算的重要内容。从会计核算角度看,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保证各责任中心的利益,使各责任中心的收入、成本、费用匹配,真实反映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成果,同时,由于集团合并会计报表抵消了内部交易产生的收入、成本、费用,因此,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更要保证子公司利益与企业集团利益相一致,以使整个集团获得最佳整体利益。

(2)财务预算要落实好收入、成本及费用的确认原则。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企业集团往往因规模大、行业多元化、地域广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收入、成本及费用的核算上不能做到统一、规范,对同一个财务指标,不同的成员企业有不同的确认标准,甚至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采用核算方法也不一致,导致不同企业间信息不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信息不可比。要把握这三类指标,需要在集团范围内的预算阶段按照核算要求对这三类指标的确认原则做出统一规定,使预算中的收入、成本、费用这三类指标与会计核算的收入、成本、费用基本一致,这样,集团财务预算才能真实可靠,同时为接下来的会计核算打下坚实基础。

(3)财务预算要关注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进行因素分析。责任中心在编制预算时,往往首先会采用增量预算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明确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否则难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明细预算。而按照零基方法编制预算时,也需与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因此,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财务预算相当重要,只有弄清楚历史数据的来龙去脉,厘清财务预算中的各项关键性假设,才能逐一分析各项假设是否合理、正确、可行,进而有效保证财务预算中各项指标的最终达成。

2.企业集团会计核算要体现财务预算的根本原则

(1)会计核算应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主要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而现代会计核算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还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财务预测,参与决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则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预和财务管理。企业集团会计核算应该高度关注财务预算信息,对照预算数据进行事前核算、事中核算和事后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核算的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才能使财务与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财务角度支持业务,给各成员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业务指导。

(2)应按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核算体系。目前部分企业集团没有统一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会计事项的处理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出于自利原则往往会做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因此应首先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集团企业中,一般应由控制预算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定会计科目,并明细到一定级次;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子公司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减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级下设科目,以保证数据的汇集能够自动完成。

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集团必须对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核算进行定期的分析、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集团管理层形成固定的会计报告制度,并以此作为企业集团预算分析和财务控制的依据。

(3)利用会计核算科目动态反映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某些会计核算结果不能直接为预算控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利用会计核算科目动态反映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例如,分析预算收入完成情况,不仅要查看收入核算科目,而且要查看预收账款科目,并保证两个科目的财务数据时时更新汇总,这样才能对预算收入完成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存在规模庞大、行业多样、分布广阔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其财务管理要高度重视财务预算及会计核算的衔接问题。而集团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努力探索核算数据与预算数据能够衔接的方法,将日常的、技术操作层面的财务管理事项处理好,这样财务高层人员才能集中精力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集团财务活动做出指导和决策,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绮玉:工业企业集团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关系探析[J].中国市场,2010(27):56-57.

[2]周爱君:高校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衔接问题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7(1):75-77.

[3]关勇刘菁立:论预算管理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J].会计之友,2008(7).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5

关键词: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改革路径;

作者:张琦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公共财政、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共领域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既定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下,如何能既提高会计系统的信息含量与质量,以满足公共领域相关改革的需求,又不削弱会计系统预算管理的重要功能,成为改革的难题。本文从分析我国政府现有会计系统的局限性入手,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ipSaSB”)与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GaSB”)的有关做法,探讨一种适合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的局限性与改革研究的“两难局面”

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局限性是政府会计改革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它进行分析能够明确未来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的局限性

我国政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一种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其目的主要是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它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的重要手段(财政部会计司,2005)。因此,我国政府现行的会计系统又被通称为“预算会计”。毋需置疑,现行的预算会计系统在保护国家公共财产安全完整,强化财政预算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公共领域相关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预算会计系统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现有会计系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无法全面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情况。我国预算会计系统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因而造成整个会计系统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其财务报告(预算收支决算报告)也主要是针对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政府控制的大量长期资产及其消耗情况、政府承担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等信息在我国现有预算会计系统中缺乏完整的披露。

第二,现有会计系统也非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难以完全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系统虽冠以“预算”会计之名,实际上却是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混合体,这表现为:一方面,除了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外,现有预算会计系统还部分反映了资产的存量信息。例如,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现有系统既反映预算支出(预算会计信息),也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加(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现有预算会计系统确认的资产并非完全源于预算资金,它还可能源于非预算资金。其次,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如财政总预算会计)主要披露财政部门的预算分配信息,但未在同一系统中反映预算单位的实际执行信息,难以反映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貌。此外,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滞后的预算会计系统难以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也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办法,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第三,现有会计系统按照组织机构分别设置会计制度,缺乏完整统一的体系,所披露的信息具有片段性。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按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库、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分别设置,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预算资金总的取得与分配情况,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披露单位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税收会计等则反映预算资金的具体来源。但上述各会计系统的科目设置与报表系统自成体系、缺乏衔接,既难以全面反映政府预算资金整体收支流程(包括取得、分配与使用过程),也无法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的“两难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系统既非单纯的预算会计系统,也非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系统,而是一种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的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会计系统既无法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业绩,也难以提供全面的预算信息,发挥预算管理的优势功能。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国学者大都主张引入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概念,逐步采用应计制基础替代现有预算会计系统中的现金制基础,使我国未来的政府会计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受托责任的解除目标。

然而,引入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概念与采用应计制并非政府会计改革的“万能良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资产的消耗情况是众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引入应计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似乎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如果不对我国政府现有的会计系统进行适当调整,简单在其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会误导预算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对于预算信息使用者而言,折旧费用既非政府财务资源的来源,也非财务资源的实际使用。预算会计中的折旧信息将造成该政府主体需要增加预算资金补偿的误解。

由此可见,能否在我国政府会计中采用西方国家的做法,直接引入应计制,值得反思:其一,西方国家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由过程评价逐渐转换为结果评价,其政府会计采用应计制能够反映政府控制资源的存量与结构、承担债务的规模与偿还情况,以及政府的营运成本,有利于对政府进行结果评价。但我国政府目前仍强调预算过程控制(如收支执行过程是否符合预算安排),现金制相对应计制能更有效地服务于预算的过程控制目标。其二,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重点已逐步由合规性管理转为绩效管理,而应计制会计能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较好地满足了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需求。但我国目前仍强调合规管理,政府会计系统的重点在于政府资金取得与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如政府的支出控制(确保支出总量不突破预算和法律的规定)等方面。现金制在核算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方面具有固有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合规性管理的需求。

鉴于以上分析,我国未来的政府会计改革,不能一味地强调以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系统替代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也不应简单比较应计制与现金制的优劣,盲目地以应计制取代现金制,或者直接在现有会计系统中增加应计制运用的比重。在分析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路径时,有必要再明确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现实目标,以及政府会计基础的选择策略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会计系统新的构建思路,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亟待明确的问题:改革路径设计的前提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存在的上述局限以及改革研究的两难局面引发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它们的解决是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与设计的前提。

(一)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正确界定政府会计并区别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改革的理论起点与实施前提。在辨析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关系的相关文献中,大致存在以下观点:一是政府会计基本等同于预算会计(刘学华,2004)。这些文献认为,我国使用的预算会计概念就是西方国家使用的政府会计概念,二者只是名称不同,并无实质性区别;二是政府会计包括预算会计。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主要按照“支出周期”的观念,认为预算会计是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它是政府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雍君,2004);三是预算会计包括政府会计(张月玲,2004)。持该观点的学者按照“组织类型”构造框架的思想理解预算会计,认为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国库会计、基建会计及税收会计等部分,而其中只有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才能被称为政府会计。

本文赞同上述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除了反映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过程中的预算信息外,还需要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营运业绩等财务信息。完整的政府会计系统至少应由反映政府预算信息的预算会计子系统与反映政府财务信息的财务会计子系统共同构成。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的现实定位

政府会计应在公共领域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重要作用将决定改革的目标定位。美国联邦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联邦财务报告目标》(SSFaCno.1)将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归纳为预算的真实性、运营绩效、受托责任以及系统和控制四个方面(陈工孟、张琦,2004)。可见,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与政府受托责任、绩效评价、预算管理等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认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除与政府绩效评价都需要多元化信息的支持,单纯的会计系统难以全面满足其需求。因此,以解除公共受托责任或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较为理想化,以此为目标构建会计系统缺乏实际操作性。回归会计的本质功能,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现阶段的目标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目标。该目标下政府会计信息主要体现为各种财务信息,包括政府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主要是全面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对政府资产的管理水平(包括存量信息、流量信息与耗费信息)、政府承担债务的规模与结构以及偿还能力等;二是预算管理目标。政府预算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定预算,它强调立法机构对政府资金使用的控制。预算一旦被立法机构批准,政府必须强制执行,调整空间较小。在预算管理目标下,政府会计主要用于披露预算编制与执行各环节的信息,包括初始预算编制信息、预算调整信息、最终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信息等,并确保各环节预算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及时性。

(三)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是近年来政府会计的学者们探讨频率最高的话题。大多数学者通过比较应计制和现金制的优缺点后认为,在政府会计基础的选择上,应计制要优于现金制(陈胜群等,2002等)。学者们还指出,鉴于应计制固有的缺陷和引入的障碍,政府会计不可能一次性、全盘地引入应计制基础(陈立齐等,200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金制的优点在于会计系统对现金流转情况的反映与控制,应计制的优点则在于主体财务状况的全面评价以及提高政府活动资源耗费与成本的透明度(程晓佳,2005)。因此,政府会计在选择核算基础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较大程度地运用应计制有利于政府的财务管理与绩效评价,但不利于政府的预算管理,而较大程度地运用现金制则正好相反。本文认为,在设计我国未来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时,需考虑会计系统不同类型子系统的具体需求,分别发挥应计制与现金制的优点,并确定两种基础运用的程度。

三、我国改革路径的现实选择: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

我国未来的政府会计改革既要以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为目标,又不能以削弱会计系统的预算管理功能为代价。政府会计系统必须进行功能划分,否则,在保持我国现有混合会计系统的前提下,笼而统之地探讨政府会计改革问题将无法兼顾上述目标。本文认为,分别构建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与预算会计系统,发挥两类不同会计系统各自的优势功能,是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的一种现实路径选择。

(一)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

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需在充分考虑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予以构架。

1.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

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应以服务于政府预算管理为最终目标,它关注政府资金使用计划的拟定与实际执行情况。政府预算会计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构建目标应侧重会计系统与预算系统的衔接,披露预算各环节信息。

预算会计系统是政府披露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情况的主要渠道,它对于改进公共部门财务透明度而言非常重要。通过预算会计系统,政府官员向公众披露在已批准预算中授权范围内的活动,有利于解除政府官员在预算方面的受托责任(Hughes,2004)。基于此,ipSaSB在2006年颁布的24号准则《财务报表中的预算信息披露》与2004年的研究报告《预算报告》中要求预算会计在三个环节与预算系统衔接:(1)预算编制与事前报告过程。在该过程中,会计系统为预算编制提供前瞻性财务信息;(2)预算执行与会计控制过程。在该过程中,预算会计系统应设立预算收入、拨款、分配、承诺等账户,以便预算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3)事后预算报告与评价过程。在该过程中,报告主体往往在财政年度末公布事后预算报告,如预算与实际比较报表等,以便信息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做出评价。

第二,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需符合预算管理不同阶段的需要,现阶段应以现金制为主。

不同阶段的预算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即现金制基础、修正制基础与应计制基础:(1)当预算系统以保证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为目标时(如目前大部分国家),它将侧重于资金的过程控制。在该目标要求下,由于现金制下的现金信息将比应计制下的资产与负债信息更能方便信息使用者理解,预算系统往往采用现金制。(2)当预算系统以控制政府全部资源的使用绩效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存量、结构与流量的反映。在这一目标下,应计制将发挥优势,弥补现金制在资产与负债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3)当预算系统处于上述两个阶段的过渡状态时,它可能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基础,预算系统主要报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以反映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情况。我国目前的法定预算强调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预算编制采用现金制基础。因此,预算会计体系应遵循与预算编制相同的基础,也采用现金制。

第三,会计主体应整合所有预算资金的使用单位,核算对象包括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

如前文所述,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按照单位性质进行划分的,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科目使用缺乏对应关系。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无法反映预算资金流转过程的全貌,政府难以披露预算资金整体使用情况。因此,未来在制定新的预算会计标准时,不宜按照单位类别分别规定,而应制定一套适用于所有预算单位统一的预算会计标准与账户体系,最终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套预算会计账户的目标。无论是财政部门、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只要是财政预算资金的分配、结转或使用的单位都应作为预算会计主体的组成部分,纳入新预算会计标准的规范范围。

预算会计系统在确定核算对象时,应包括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从一级政府预算资金的取得、分配再到各单位的实际使用都应包括在该层次政府统一的预算会计系统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库管理机构直接对用款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控制。因此,在未来的预算会计系统中,可由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核算本级预算资金的取得、分配与实际使用等资金流转过程。

第四,预算信息的披露与报告应反映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

预算会计系统通过预算报告来披露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预算报告可以按照年度与中期编制。中期预算报告一般包括:(1)中期收入报表。该报表反映截止到当日实际确认的收入、本年的预计收入,以及实际确认收入占预计总收入的比例;(2)中期支出报表。该报表与中期收入报表对应,反映本年拨款总额、截止到报告日的实际支出、截止到当日的保留支出(reserveexpenditure)(1),以及拨款中的未保留余额;(3)中期收入与支出报表。该报表中除了按照收支类别反映上述两表中的有关数据,还提供收入扣除支出与保留支出后的结余信息。年度预算报表的编制与中期预算报表中的收入与支出报表类似,它包括年度最初的预算数、最终(修订过)的预算数、实际金额,以及预算与实际的差额。通过中期或年度预算报告能披露主体预算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额,也能披露实际收入与实际支出的差额,从而反映出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

2.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构建

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不同于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它关注的是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等方面。构建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应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构建目标应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通过通用目的财务报表披露政府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等财务信息。

GaSB在其第1号公告中将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的信息需求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评价预算的符合程度;评价政府主体当年的运营成果;评价政府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以及政府到期履行债务的能力。其中,预算符合程度的评价能在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中得以反映,而另外两方面的需求则需要政府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相关信息。

对应GaSB的上述规范,财务会计系统的主要目标应在于披露有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公共服务的成本信息)、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资产与负债存量的全面信息),以及政府运营成果(政府收入与费用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简言之,凡是引起政府资源存量发生变化的事项或交易(无论是由预算活动还是非预算活动引起)都应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的反映对象中。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通过资产负债表(包括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等财务状况信息)与运营业绩表(包括收入、费用或成本等运营成果信息)等通用财务报表实现上述目标。

第二,在充分考虑政府行为特征的前提下,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要素应向企业会计趋同。

一些西方国家(如澳大利亚)会计规范已不再专门区分企业财务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2),而是要求所有主体(包括企业主体与政府主体)共同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规定,以便增强不同类型主体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国目前不宜直接在政府财务会计中运用企业会计准则,但应逐步向企业会计趋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应计制的运用。政府财务会计需要全面反映政府控制的资源及其消耗、承担的债务,以及发生的全部成本,现金制基础无法提供上述信息,应计制基础的逐步引入将成为必然选择。例如,上文提及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由于现有政府会计系统混合了预算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直接对混合系统中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势必给预算信息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即折旧可能意味着预算资金的补偿。但如果财务会计系统已经与预算会计系统分离,在纯财务会计系统中运用应计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便不会造成上述误解,折旧在财务会计系统中仅反映着固定资产的消耗程度。

(2)财务会计要素的设立。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也应与企业财务会计要素趋同。按照上述政府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应反映政府资源的存量及其结构(政府资产)、资源的增加(政府收入与政府负债)以及资源的耗费(政府费用),因此,有必要比照企业会计设立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五个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并重点关注政府资产、负债与费用的内容:对于资产要素而言,政府财务会计除了反映财务资源外,还应确认非财务资源(如房屋等实物资产),以及这些资源的耗费情况(如折旧)。但对于那些难以计量的政府资源(如自然资源与历史遗迹)可暂不纳入政府资产的确认范围。对于负债要素而言,政府财务会计除了反映已产生的法定义务外,还需考虑政府大量尚未产生的非法定义务,如各种承诺、养老金等。改革的决策者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政府负债确认的具体标准。对于费用要素而言,财务会计系统应采用应计制基础下的费用要素替代现金制基础下的支出要素,以便政府成本核算系统的构建。

第三,政府财务会计主体的确定应考虑我国公共部门设置的特点。

我国公共部门体系的确认无法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以行政性政府(狭义政府)作为会计主体。我国的政府财务会计主体的确定需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该主体是否承担政府职能;二是该主体是否占用公共资源。按照上述原则,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主体除包括政府行政单位外,还包括履行部分政府职能并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主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政府机构(部门或单位)主体,它反映某一政府下属部门或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营运绩效;(2)某级政府主体,它将一级政府下辖的各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下级政府的财务会计信息合并披露;(3)国家主体,它将合并反映前两个层次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与营运绩效,并在条件成熟时,将不属于任何级次政府或政府机构的自然资源、历史遗迹等也包括在该层次的财务会计系统中。以国家主体编制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一国公共资源的总体状况。

(二)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协调与整合

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披露过程中,财务会计系统与预算会计系统处于互补关系,它们需要通过整合与协调,共同履行政府的信息披露义务。

1.信息披露方式与报告模式的协调与整合

GaSB与ipSaSB都致力于两种政府会计子系统,即财务会计系统与预算系统的融合研究。GaSB(1999)在第34号准则《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表与管理层讨论和分析》中提出新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包括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基本财务报表与必要的补充信息三个部分。其中,基本财务报表中的“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表”主要披露政府财务会计信息,包括政府财务状况信息、营运成本信息与项目收支信息等方面。而“必要补充信息”部分则要求提供比较预算报表,包括报告期的原始预算、最终预算,以及实际现金流入量、流出量与余额。因此,34号准则的财务报告模式实际上整合了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会计信息。

ipSaSB(2006)也在上述24号准则中提出了在政府财务报告中综合披露预算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构想,具体包括两种做法:一是直接在相关财务报表(如营运业绩表)中增设预算信息栏,该栏包括年初预算金额、最终(修改后)预算金额,以便将预算的实际执行数与预算计划进行比较,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业绩。在第一种方式下,预算信息将被直接整合于财务报表中;二是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外,单独编制一张预算与实际数据比较报表,直接利用预算会计系统对预算数据与实际执行数据进行比较。在第二种方式下,政府年度报告包括了基于财务会计系统的政府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与净资产变动表等(3),以及基于预算会计系统的预算—实际比较报表。

2.两类会计系统中收支类账户的协调

预算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中都将设置收支类账户,如预算会计账户体系中的预计收入、收入、拨款、支出、保留支出等账户,以及财务会计账户体系中的收入、费用等账户。本文建议,两类会计系统在收支账户的分类方式应尽可能地保持一致(4),以便未来条件成熟时,在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中,直接比较现金制基础的预算会计收支信息与应计制基础的财务会计收支信息,最终评价政府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业绩。

3.电算化系统对两类会计系统整合的支持

电算化会计系统通过编程,可以实现两类会计系统的整合。会计人员未来在录入某一交易或事项时,可以借助编制识别码,由计算机程序自动选择不同会计系统:如该事项或交易只影响预算编制,计算机会直接将事项记录在预算会计系统中;如该事项或交易对预算系统没有影响,计算机则只将事项记录在财务会计系统中;如果该事项或交易既影响预算执行,又对主体的财务状况或营运成果构成影响,计算机程序将自动同时生成预算会计分录与财务会计分录,分别计入上述两类会计系统。会计期间结束后,计算机程序还将直接生成资产负债表、营运业绩表、预算—实际比较报表等财务会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

四、结论与建议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6

本文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联系出发,阐述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会计管理的一种技术分工,两种不同的体系,两者在企业经营密不可分,在实践中,综合两种信息,完成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全面预算管理是其改进的结合方式,能为企业发展发挥管理功效。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概念

1.管理会计的定义很多,没有统一概念,但特征都是一种通过提供信息、信息的反馈来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本着提高企业效益的目标。

2.财务会计的本质是按照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提供计划、监控、决策。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在企业实践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联系密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核算对象。核算对象都是企业资金运动,内容有很多重叠。管理会计用成本核算来管理成本,财务会计用当期损益核算。

(2)功能上。通过记录、计量和经济活动评价,提高经济效益。

(3)信息来源,都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

1.工作方法及其成果不同。财务会计有规定的工作顺序,核算方法稳定,凭证、账簿等工作成果都有规定的格式。管理会计工作程序不固定,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现代数学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可随时设计表格和报告样式,虽也和财务会计一样用货币计量,但非货币量度也常采用。

2.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财务会计首要的技能就是必须熟悉会计准则、相关法规,职业判断每笔业务,熟练制作报表等。管理会计要求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财务基础,又要懂企业管理,会分析经营数据,要有处变能力。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源于原始会计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支,但二者有一致的本质和目标,实际中也是密切联系的。

1.控制过程的融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过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相辅相成。管理环节中的业绩评价,是直接联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重要环节。企业经营中采用管理会计方法本身表明两种会计实现了融合。

2.信息输入的融合。实践中管理会计用财务会计数据作为信息源,因为会计语言的一致性,有益于提升管理效率。

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与全面预算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及应用。预算是未来的以货币计量的计划。预算制度由非营利单位始发,20世纪初被企业援用,凭借预算来考核、控制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达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2.全面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我国企业实践中最典型的融合点。

2.1在预算控制环节的融合。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控、评价等多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预算与战略、奖惩制度密切挂钩,用反馈和考核来实现实际信息和计划信息的互动的闭环。在一个预算期间,持续归集与全面预算中的钩稽各个指标的数据,如果实际数据偏离计划,当及时找到原因,进行处理。同时,预算考评是预算管理中必要环节,即考核各预算目标的实现,采取适当的奖惩,激励员工和管理者完成预算目标。

2.2在预算编制中的融合。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存在销售观预算、利润观预算、二者折中不同的观点。但最终都回归到企业预期的目标。资产、现金流量和负债的财务预算。用一致的流程和逻辑来编制预测性报表。严格遵循财务会计准则。

3.全面预算管理的缺陷及改进。

3.1全面预算管理的缺陷。作为一种很强的管理控制工具,全面预算管理也不乏缺陷,包括战略指向不明,延迟、其中对非财务指标的忽略是重要缺陷,管理会计思想如战略管理、行为管理、无法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的程序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真正的有机融合并没有实现,关键性的因素难以发挥作用。

3.2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

3.2.1全面预算管理应有战略导向。美国有60%的企业的预算与战略失去联系。在中国也是,财务目标是企业操作的重点,缺乏战略导向。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没有将企业的战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改进现状,战略与预算必须直接衔接,通过预算,具体化战略为可执行的目标,战略控制用目标实施得到保障。

3.2.2全面预算管理应有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补充。用业绩评价体系弥补全面预算管理缺陷,引进了平衡计分卡,它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中融合的代表。平衡计分卡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一体,平衡计分卡是有效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的方法。在我国的取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融合的实现

1.融合模式:基于现实因素的一种选择。在设计融合的模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应根据特定企业战略需求,综合设计;

(2)会计管理制度设计要从企业原本的管理会计制度出发,渐变式的改进;

(3)顾忌成本效益,先易后难,平稳过渡。在企业实践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生联系的主要结合点是全面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的全面预算控制,方法简单,技术简明,虽在思想上不及平衡计分卡但实行的基础较好,特别适合管理水平还不高的中小型企业。

2.实现融合的外部条件。在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目的的相容前提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控制,已经由weienberger和angelkort实证验证。

六、企业管理中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作用

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有机融合,绝不是为融合而融合,其对企业改善管理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建立企业战略和财务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财务目标,才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增值。

2.有利于会计的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对人对物的管理来做到企业管理,财务会计通过对经济事项的计量、管理会计通过对人的管理,两者双管齐下,共同作用。有利于会计的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七、结语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会计管理的一种技术分工,两种不同的体系,在企业经营密不可分,在实践中,综合两种信息,完成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全面预算管理是其改进的结合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巧恨.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来儿.现代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59.

[3]盛明泉.管理会计[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美〉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相关性的遗失:管理会计兴衰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美)英格拉姆,奥尔布赖特,希尔.管理会计与管理决策(m].干粤,肖礼明,张利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余绪缕,汪一凡.管理会计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冯雪莲,汤小青.传统的预算、改善的预算与超预算的协调功能[J].管理世界:2006(08).

[8]鲍芳,王志庆,王耕,干频,高艾庆.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模型初探[J].财会通讯,200L02:10-12.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7

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之间存在不适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其一,公共次啊真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调整,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其二,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会计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并且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三,科学事业单位实行预算会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科学事业单位收入的多元化,不适用与一般会计原则核算规律;其四,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也难以满足预算会计的需求,尤其对于其任务的完成来讲,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完成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析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

二、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无可厚非,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不吻合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积极探析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道路。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融合,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坚持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要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相互融合;其二,坚持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要依据实际情况,实现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意义对应;其三,坚持政府财政管理与单位内部管理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市场科研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事业单位飞服务对象不仅仅涉及到政府,还涉及到服务对象,以实现会计信息报告对象的多元化。

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产物

单方面来讲,预算会计工作的成果是形成一套能够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情况的财务报表;而预算会计的工作任务是集中反映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以及结余情况。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我们得到的是能够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结余情况。为此,我们可以将预算执行表范围预算收支总表和支出明细表两个部分。

3.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

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比较多样化,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其一,备查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更多的分科目,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此基础上,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按照月份来进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预算经费设计的科目比较多,独立设立二级科目难度比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比较适合使用到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其二,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单独将预算会计科目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可支用预算款进行汇总,实现与财务会计的平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数据和信息,遵守不同的原则,难度比较大,比较适合于业务多的事业单位;其三,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备查薄模式与单独核算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集合了上述两者的优势,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4.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策略

(1)积极实现与高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实现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充实;

(3)积极倡导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发挥其内部管理的功能;

(4)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5)积极培养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他们是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积极开展对于此类人才的培训,将使得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6)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总结和归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经验和教训,以不断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为促进两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8

[关键词]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民主制度

[Doi]10.13939/ki.zgsc.2016.14.119

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得我国人民对于公有化以及透明化的认识程度开始逐渐加深,同时随着我国政府政策等问题的公开化,我国人民的监督作用也开始逐渐得到了发挥,并逐渐的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的财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的工作能力以及发展状况,因此,我国各界人士对于这一方面也是非常关注的,这就要求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对其财务方面的有关工作进行完善,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1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对比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工作中的两种,两者在整个会计工作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想要使会计工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就一定要对这两方面的工作达到详细了解的水平,同时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会计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使我国的会计工作达到一定程度的创新。

1.1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拨款关系,但两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负责不同的工作,换句话说,两者之间的工作范畴是存在差距的。对于预算会计来说,一直以来,政府中的会计工作主要都是预算会计工作为主,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通过预算会计去实现财务工作的批准以及执行方面的工作,从表面上看,预算会计涉及了有关于资金的问题,但事实上,却缺少后续的跟踪工作。与预算会计相反,财务会计负责的并不是财务工作的批准及执行,而是负责后续的跟踪工作。

1.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工作中的不同内容,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财政预算的过程中,通常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完成工作的,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对于政府的会计工作来说属于一大进步,但从细节方面分析,我国政府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只有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才能使两者的结合为我国政府会计工作效率及效果的提高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总的来说,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点:(1)执行记录存在不完整的状况。执行记录的不完整主要是预算会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预算会计中预算资金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首先,目前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在对预算资金进行记录时,存在不完整的状况,这种情况记录缺失的状况对于政府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一旦在工作中需要对上述记录进行调取,那么如果记录不完整,整个调取过程也就无法顺利地进行,这会对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是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解决和调整的。其次,在政府的预算会计中,通常存在只记录资金在初级阶段的运动,而对于后续资金的运转并不记录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也被称之为执行记录不完整。无论是上述哪种状况,对于我国政府会计工作的完善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相关人员必须使预算会计能够实现其本身价值的基础上,同时也进一步的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关注与追踪,若非如此,政府在财务资金的记录方面必然会存在问题,同时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便无法被很好地表现出来。(2)对资产与负债的反映存在不全面的状况。资产负债的不全面主要是财务会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对资产和负债的反映不全面会导致政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其财务状况无法得到很好的反映。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在对财务会计进行利用时,并没有加入有关公益性活动的内容,同时对于财务业绩等一些内容也并没进行十分详细的核算,仅仅是当政府的财务中存在拨款的内容时,才对拨款的资金等进行记录,通常情况下,在政府拨款时,需要记录的应不仅仅只是拨款资金,同时还应存在拨款单位等种种更加详尽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对于政府的财务状况得到最大程度的了解,从而使政府的资金流动能够更加透明化,这对于减少政府的财务风险以及稳定社会秩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大力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3)会计目标存在不明确的状况。无论对于预算会计来说还是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其会计目标都必须得以明确,这是保证会计工作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的会计目标一直并不是十分明确,这对于政府会计工作的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政府信誉及形象的保证与提高。我国的会计目标主要体现在满足政府的财政需要与保证人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慎重,否则将会对国家财务方面的发展与完善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方面均存在问题,同时在两者的结合方面也就必然存在问题,这对于政府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必须及时地对其加以解决。同时,根据对我国社会目前的种种形式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完成这一结合过程。

2.1确立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方法

目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已有简单的结合及互补,但方法还需要完善与改进。第一,由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明确,两方的职能范围相对较小,导致单方面的跟踪记录或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在这方面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其职能范围,同时约束其行为,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监管的目的。也能够实现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记录,并且反映这一预算目标。第二,要做好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完美结合,就要完善其体系。预算会计的任务就是预算相关部门所要预算的目标,或者是预算其执行的目标需要付多少款以及执行之后的结果预算,其目的就是实现该部门要实现的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活动进行结果预算。而财务会计则是对其活动中相关部门所接受的资源以及耗费情况加以记录,以及对在活动中怎样分配资源进行记录和评估。

2.2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策略

想要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从而保证我国的会计工作能够达到最好的水平,就一定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体而言,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对会计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确立了方法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怎样实施。要能够有效地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就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状况以及负债信息进行全面的反映。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一些重大活动项目及政策的实施引入权责发生制,另一方面要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活动进行分摊处理,对财政的支出状况及政策实施类型进行很好的分类,以便在发生错误时对相应的部门和负责人追究责任并且及时挽救。(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应互相学习。在政府部门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以财政的流动为主要的关注对象,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流动,财务会计的存在则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接收,这些信息数据都是会计信息,都是应该确认及准确核算的。然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对双方的工作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认识缺失,不了解双方的工作流程就会导致工作中的某一环节衔接不上。因此,要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应适当使双方在对方的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适当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财政流通过程中的衔接环节。

3结论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政府的会计工作当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两者在会计工作中所发挥的价值以及所负责的工作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保证政府的会计工作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目前的一个主要趋势。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在将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大力度实施相关的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最大力度地保证政府会计工作的科学性、保证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文艳.关于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5).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9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

一、政府会计实施背景及意义

多项制度并存,核算口径不一是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特点,体系繁杂、内容交叉的核算制度所带来的结果则是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难以汇总形成较高质量的政府财务报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根据修订后的《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工作任务的之一是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现行的单一的核算模式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需求。通过部门决算报表也只能反映预算收入和支出执行情况,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因此改革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它还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和建立现代财政体系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一)“双体系、双基础、双报告”会计模式

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是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亮点之一,从传统的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转变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存的的双系统会计核算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体系”,即在财务会计中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核算,在预算会计中运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核算,并把两种核算方式有机的统一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二是“双基础”,即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将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三是“双报告”,在预算年度结束时,根据不同的核算方式同时完成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

(二)重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基本准则》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新的核算模式,兼顾了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五个财务会计要素,形成“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同时完成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使得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主要体现在:首先对预算管理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实行“平行记账”。相较其他业务而言,需要同时对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其次由于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造成当期盈余数(即当期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与当期预算结余数(当期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差异通过编制“当期预算结余与当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得以实现,同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要求

在政府会计制度下,为了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上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如原则上要求收入和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增加了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明确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细化了投资核算方式,并提出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通常应当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在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和无形资产核算中引入折旧或摊销,并加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增加预计负债、递延费用和预提费用确认方法等。

(四)双报表体系的全面建立

新准则中报表包括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预算收入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了预算会计报表体系,为编制部门决算报表提供了数据基础。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组成了财务报表,反映单位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新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措施

(一)加强基础会计工作

新准则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系统化的规定使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成为财务基础工作的中心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在把握新准则的基础上深化会计基础工作,通过统一化的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和确认,形成最终的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完成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推进财务工作体系建设

新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理念和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确保会计工作在新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展开,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完善会计工作体系,逐步改变以会计核算为主的传统会计工作理念,将管理决策进一步深化到会计工作中,从而形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分离的会计工作体系,以期符合新会计准则。

(三)重视会计人才培养

新准则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对现任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以期财务人员在新准则下转变思想,深入理解新政策的细则和内容。首先在加强制度宣传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交流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基本准则》及其细则,熟悉各项规定,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历史意义。其次多方培养,鼓励在职财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国家新政。除此而外,单位还应根据需要聘用或引进专业人员,为单位人才建设补充新生力量,增加单位活力。

(四)注重新旧制度衔接

与现行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更加细致地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项资产、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由于新旧制度在核算内容和核算方式上的不同给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新学习3+5”会计核算模式,并且修订当前实行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工作流程,确保基本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框架功能在后能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作用。

四、结论:

《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具体准则的是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它使得政府会计行为有章可循,政府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制可依。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兼顾了现行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需要和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要求。加强政府会计财务核算功能,对于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科学编制、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

[2]徐翠美,山鸣,勇小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现状分析.齐鲁珠坛,2018(1)

[3]梁宏.新政府会计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浅析.财经界,2017(5)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0

关键词: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尚且存在基础工作漏洞较多、会计预算管理不科学、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等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简析加强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系统论述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并从完善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来探索解决对策。

一、加强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

财政局具有配置财政资源、完善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四大职能,而充分发挥这四项职能,提升财政资源利用率,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缓解经济危机问题,则需要全面加强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发挥一切财政资源的作用。

二、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

(一)基础工作漏洞较多

从总体上分析,当前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基础工作漏洞较多,各种财政资金票据管理相当混乱,原始票据的填写不符合要求,部分项目填制上出现少填、漏填、不填的现象。如:开票人和收款人栏,只填姓而不填名,开票日期不准确;固定资产供应商名称填写不明或者不填;在填写金额时,常出现大小写金额不符等,严重影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而且,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运营没有明确的规范与标准控制,福利待遇、各种津贴、业务招待费和补贴费用支出普遍存在超标现象。另外,有的财政资金票据在表面上看符合国家规定,但是实际上存在填写时掺杂着人为因素的现象。不完整的原始票据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会计核算秩序,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的流通受到影响。

(二)会计预算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从会计预算管理体系来分析,当前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并不科学,预算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监督力度不足,预算系统管理混乱,预算方案不完整,不能有效提升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目前,部分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过于依赖人工管理,没有采用信息技术细分会计预算管理流程,会计预算管理手段相对单一,会计内审制度不完善。另外,当前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不科学,也很难全面记录国有资产总值和负债情况,会计预算信息缺乏真实性,这必然导致财政风险难以控制,如果高估了财政收支,必然会滋生债务信息不明和财政收入虚增现象。

(三)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做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师队伍扶持,但是当前大多数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无法满足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一方面,部分会计师经常利用本职工作做假账,任意挪用财政资金。另一方面,部分会计师虽然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他们的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做好本职工作。

三、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基础工作

完善会计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弥补各项漏洞,避免出现原始票据填写不当,财政资金运营定向不明和财务报告不完整等现象。其次,要注意确保财政资金票据的完整性,杜绝造假账现象,坚持维护会计核算秩序,提升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监督意识。另外,要引导会计行业依法行使本职的监督权与管理权,坚持将财务与会计一分为二,加强对会计师的监督与管理,避免他们,依照国家财政政策科学调节宏观经济,对财政资金支出予以科学的预算和安排。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财政局必须必须注重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财政资金的调配、福利待遇、各种津贴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与规划控制,编制完整的财务分录,确保财政局的会计记录、会计年度表和记账本位币等均符合国家会计制度和法律的要求。而且,财政局应注意使用出纳账务处理系统预算财政资金调配,用进销存处理系统做好试算平衡工作,用进销存处理系统结账,用固定资产处理系统管理好固定资金,用成本核算处理系统预算资金运营,借助先进信息技术,优化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流程,用账务处理系统来登记所有的账簿,编制精确的财务报表,全面做好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此外,维护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完善会计内部审计制度则需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坚持七个原则,即合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针对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加以有效控制,使内部审计具有连续性、发展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财政局需要不断创新会计预算管理方法,实施全面预算。创新会计预算管理方法,首先要正视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联系性、合作性与区别,加强对财务报账工作的控制,准确预算财务经费,提升对固定资产、国有资产、流动资金以及无形资产的全面预算与控制力度。对于所有的财务经营活动,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和科学的分析,撰写完善的财务报告和分析总结,重视发挥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财务资金支出的监管力度,全面实施盘点与对账工作,确保财政资金支出账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断完善与规范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流程。而且,要注意加强对财务报告的控制与约束,完善会计预算信息与薄弱环节,避免出现预算管理漏洞,不断创新固定资产核实体制,通过实施折旧计算确保固定资产预算工作的准确性。

(三)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养

会计师在会计预算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局理应不断加强对会计师的在职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质,不仅要定期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注意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完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指导会计师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自我认知能力,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此外,财政局应重视提高会计师的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预算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为本单位调查并筛选发展信息的能力,引导会计师不断更新工作观念,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财政局可以通过科学的赏罚制度来强化会计师的职业素养,积极的调动会计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自愿的履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工作评估,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财政局应注意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在会计师的思想和觉悟上下功夫,同时能够让会计师抵住外界的压力,真正的行使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出台以会计人员道德的规章制度,规范其行为,同时要加大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使得会计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操守能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局的工作职能,科学落实国家财政政策,缩小贫富差距,维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但是,当前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尚且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基础工作漏洞较多、预算管理体系不科学、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财政局必须注重完善基础工作,避免出现原始票据填写不当,财政资金运营定向不明和财务报告不完整等现象,依照国家财政政策科学调节宏观经济,对财政资金支出予以科学的预算和安排;建立科学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维护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完善会计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创新会计预算管理方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制;重视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养,从而充分发挥财政局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收支平衡与发展。

财参考文献:

[1]刘丽娜.浅议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22).

[2]张飞燕.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地位及加强与创新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方法[J].财经界,2015(18).

[3]刘如悦,韩雪儿,李芳芳.浅析城市财政局对地方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引导与控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