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十篇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十篇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0:31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1

论文关键词: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部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11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现在我校物业专业所选用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筹措、用地取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行业概况、房屋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普遍难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说学会掌握运用知识了。例如对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采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引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对中职学生呢?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2

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在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层面的知识内容,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體系必须做出相应的系统化调整。文献[1]讨论物联网知识内容融入信息管理专业的可能性,论证信息管理专业融入物联网知识体系以培养物联网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性,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以智慧物流等应用为突破口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但对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所需覆盖的知识内容及由此而导出的课程群语焉不详,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述与探讨。为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物联网知识体系和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1“物”信息纳入管理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 

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环境下催生的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和传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以进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信息技术是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是信息管理专业研究和传授的知识核心;在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把信息科学应用于管理科学”的桥梁,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关键。当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计算机软硬件课程为主,主要涵盖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 

随着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感知扩展到“物”端,“物”的信息开始纳入管理,而且所感知的“物”不再局限于该类“物品”某个批次的整体信息,还可以具体化到某一实际的“个体物品”上,也就是说,所感知到的信息粒度变细。相应的,要识别的管理信息粒度变细,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时代应运而来,另外,信息传输也不再完全依托有线传输,无线传输使信息感知的物理空间范围扩大,即时通信使得信息感知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时刻点,而信息存储和处理也不再是单一模式,有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分布式信息处理。这样一来,可管理的信息变多,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互联成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加强,信息利用的数据范围扩充到“大数据”空间,信息管理的模式发生新的变化,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变化,管理将变得更加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势必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造。把细粒度的“物”信息纳入管理触发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这些新技术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并不是以点状离散分布于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中,而是全方位涌现在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呈现系统化的特点。无论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信息处理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发生较大范围的扩容。这样一来,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化调整,并需要根据知识内容之间的紧密程度和衔接关系,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也就是基于此,才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1]。 

2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新知识集合的系统化切入不能是简单的“打补丁”,更不能“喧宾夺主”,而且,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也不能完全照搬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2.1建设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涉及知识空间的组织,也涉及知识内容讲授的时间安排。 

首先,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物联网学科方向毕业生未来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其次,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给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识别并收集智慧物流等应用需要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之外的物联网新技术的知识内容,以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 

为了让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内容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知识体系相契合,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为框架,对收集到的物联网知识内容在“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5个阶段上进行再组织:划分“物”信息在这五个阶段所涉及的物联网新技术,通过知识领域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识单元以及各知识单元中存在的知识点,最后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构建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3],辅助参考文献[4]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层次上,梳理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并依托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构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群。 

最后,分析不同知识单元、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在兼顾信息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间安排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各个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和建议修读学期,以规划课程群的时间安排。

   2.2建设原则 

(1)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和重点,也决定不同知识内容的授课学时。“构建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学科方向的课程群”首先需要解读该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 

(2)识别学科方向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突破口,以突破口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及紧密程度为依据,将识别出的知识内容引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需要依据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进行系统融合。 

(3)课程是知识单元的聚合,课程体系是对知识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粗粒度覆盖。识别知识内容,梳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才能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知识体系可以由不同的课程体系覆盖,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4)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基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基础课程群。 

(5)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既要推陈出新,也不能“忘本”,不能丢掉专业固有的知识内容和特色。 

(6)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既要变革知识点的结构等空间因素,也要调整知识点传授和课程讲授的时间(学时)安排。 

(7)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变革时,还要同时调整课程内外的实验、实践和实习环节。 

(8)承认不断改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在变化,应用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应该与时俱进。 

3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文论述,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基本覆盖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所以,笔者把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限定在物联网的核心知识领域进行探讨。 

3.1培养目标的解读 

培养目标描述毕业生未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解读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从上游“产品制造”、中游“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到下游的“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5]。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所培养毕业生可能的工作环境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即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物联网產业链中下游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应用物联网知识在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基础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能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集成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撇除信息管理专业与物联网知识体系共有、重叠的基础知识,通过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需进一步引入物联网核心知识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集成与应用。在知识传授时,尤其是在学时总数受限的情况下,不要在原理上“劳师动众”,而要在集成、应用上“浓墨重彩”。这意味着,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需要基于物联网工程等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级别,进行知识内容的“缩放”:缩小那些原理类知识的范围,缩减它们的授课时间;增大那些集成和应用知识的范围,加长它们的授课时间。 

3.2按照信息处理脉络梳理物联网核心知识领域 

依据“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阶段所构成的信息处理脉络,把物联网体系结构识别、收集到的物联网技术知识进行再组织,围绕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核心知识领域,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并未罗列信息管理专业中已有的、与物联网工程专业重叠的且没有变化的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另外,“aR物联网技术体系”描述“物”信息处理各阶段的技术框架,把它归属到“物”信息利用阶段。 

3.3知识体系 

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2]31-42,82-114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4]22-56,针对表1中梳理的知识领域,围绕集成和应用,确定知识领域内知识内容的最小闭包,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细分知识领域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把一个知识领域细分为多个知识单元,再把一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细分后物联网方向的知识内容见表2。 

在表2中,不同于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笔者缩减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部分的知识内容,把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以及物联网控制等知识领域的知识内容浓缩在“aR物联网技术体系”知识领域中;放大信息加工和利用上的知识细节,把物联网处理层的“mw中间件技术”“CC云计算与服务计算”“Dm物联网数据挖掘”“iD智能决策”以及应用层的“iL智慧物流”等知识领域单独列出进行知识强化。 

4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脉络,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王志良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据知识单元、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笔者确定覆盖知识内容的物联网课程及其授课时间和修读学期,得到物联网知识体系的一个课程覆盖——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见表3。 

在表3中,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和专业实践三个层次共12门课程组成,其中,物联网数据挖掘并不单独成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将嫁接到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的数据挖掘课程中。 

实践环节,除了在相关课程安排有课程内的实验箱实验和上机实验外,还安排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践环节:前者,主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物联网新技术实践(如RFiD认知训练、传感器认知训练、无线传感网认知训练等)和物联网应用系统(如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监控系统、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等)认知训练;后者,则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进行物联网系统(尤其是软件部分)开发的综合设计。

    在时间维度上,表3罗列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而且还对每一门课程所含的知识单元需要的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进行细化。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的修读学期为主线,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12门课程的修读学期。 

在课程群实施初期,笔者把物联网工程概论作为唯一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入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打包成选修课程群供学生整体选修,既保证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能淡化物联网学科方向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验证后,笔者将逐步进行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配置优化,进行更细粒度的知识内容黏合,缩减一些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加大物联网课程的必修范围,争取早日把物联网学科方向固化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5结语 

受物联网技术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冲击,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笔者以智慧物流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为“领”,以信息处理过程为脉络,梳理物联网知识内容;并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为骨架,调配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规划物联网课程群,从而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充实血肉,重塑身型。笔者提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在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科基础开辟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联网学科方向,有助于其他专业根据自身特色构建新的课程群,还为其他专业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 

下一步,笔者将进入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实操和验证阶段,在信息管理专业真正“开出”新的物联网课程群,检验物联网课程群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调整、完善知识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以期早日在信息管理专业固化物联网学科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1):26-29. 

[2]教育部高等學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1-48,82-114,124-134.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0-89. 

[4]王志良,闫纪铮.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2-56,73-238.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3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一)培训需求分析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⑴组织分析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⑵任务分析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⑶个人分析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需求分析的方法⑴问卷调查法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⑵约见面谈法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⑶会议调查法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⑷工作表现评估法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⑸报告审评法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1、制定程序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2、计划内容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⑴培训目标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⑵课程设置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⑶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3、培训控制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4、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六、培训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⑴高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D、财务知识类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④培训方式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⑤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⑥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⑵中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⑶基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⑴岗前培训①培训目的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②培训内容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③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④培训评估考核合格后上岗。⑵在岗培训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⑶转岗培训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⑴学历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⑵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⑶专项培训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七、培训工作误区(一)员工培训不重要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员工培训有风险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三)员工培训是人事部门的事员工培训是企业长期持久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以及人、财、物、信息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都应该关注的事,应该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流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现代物流中节约物流费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从世界上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2009年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大量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要使我国的物流现代化,就需要有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物流信息人才。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物流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支持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信息人才需求分析

(一)现代物流的信息化特征

现代物流是由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环节所组成的系统。物流管理强调各个环节的整合性、协调性、平衡性,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物流信息技术使物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从而使企业物流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物流行业的各项基本业务之中,成为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和综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企业有效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有效整合各业务环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物的流通方式转变为信息的流通方式,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与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必然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物流业将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其中物流信息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物流为例,中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总体程度滞后,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现代物流业中的从业者,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以适应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近年来,当许多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后,急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懂管理、会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其鲜明的特点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同时,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其产业的运作兼具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目前,物流产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职业岗位的专门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物流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物流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较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现代物流基本理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及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对课程的整合、开发、创新和重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四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VB语言程序设计、公文写作等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强化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及其道德的关注。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由管理学原理、商品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打好基础。

3、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现代物流概论、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运输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具体工作做好准备。

4、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由网络数据库技术、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web程序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各课程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模拟操作、现场实践等方式而使知识“内在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或现场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意识;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知识和技能,增强专业意识;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

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业务项目,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

(二)完善的实践平台建设

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软件”条件,还需相应的“硬件”条件,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建立规范合理、贴近实际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实践平台体系的训练与教学,应实现以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1、物流信息化的实际操作。将编制生产供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成品分销供货计划,组织安排相应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仓储和配送,保证满足客户的需求。

2、对物流设计和策划。对物资采购的规划设计、物流调运线路的最优化规划设计、物流的合理配装、eRp系统与物流系统项目建议书的模拟设计。

3、系统的理解与分析。简单模块的编码、系统流程的分析、企业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提升、eRp集成系统、物流系统的实施及简单维护、基本的案例分析能力等。

(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管理的专业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是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建立一批物流专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成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库和输送源。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企业不断采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活动进行现代化管理,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满足社会物流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也可提高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应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为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人才。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教育体系,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2、王兆红.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8).

3、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0(4).

4、严小青.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0(12).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5

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是企业经理最佳的投资。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一)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物业管理企业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

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物业管理企业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三)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已从过去传统的房屋协作管理转向以委托管理方式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管理。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靠保证。

三、制定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规定

培训工作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培训规定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规定主要包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培训的基本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的分类、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等内容。

四、物业管理企业培训的内容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

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一)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组织分析

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

⑵任务分析

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⑶个人分析

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问卷调查法

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

⑵约见面谈法

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

⑶会议调查法

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

⑷工作表现评估法

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

⑸报告审评法

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

(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1、制定程序

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

2、计划内容

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⑴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

⑵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⑶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①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

②学徒制

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

③小岛讨论法

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

⑤管理游戏法

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⑥观摩范例法

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3、培训控制

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4、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六、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

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

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

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

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

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

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

⑴高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d、财务知识类

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

④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

⑤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⑥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

⑵中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⑶基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

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

⑴岗前培训

①培训目的

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

②培训内容

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

③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④培训评估

考核合格后上岗。

⑵在岗培训

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

⑶转岗培训

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

⑴学历教育

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⑵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

⑶专项培训

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

七、培训工作误区

(一)员工培训不重要

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培训有风险

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6

1.1高校开设的能满足学员最基本知识的课程结构

基本知识的课程设计主要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公共关系学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学科,这些学科在高校几乎所有专业中都是必须设置的课程,因为它们是基础,更是工具,是学习专业知识,深究专业技能的必备工具。有些高校,针对某些专业的的性质以及学员的建议,索性关闭了这些基础学科的建设框架,在这里我只能说,工具永远不能少,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其意义更是重大。

1.2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建设工作

在学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平时基础课程不认真听讲甚至不少逃课的现象,但是在专业课程面前,几乎没有学员再选择逃避的行为。由此可见,专业知识,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是最主要的旋律。因此,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比如,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及其对应的实务操作等课程设计,完善物流科学体系,提高物流专业教育质量,使学员拥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特殊性下课程群建设框架中的支柱。

1.3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结构不仅包括学员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操作能力,物流信息组织收集、分析研究、以及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能对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等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包括学员面对意外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处理风险的操作能力,除此之外,物流人员的社交礼仪,信用等级等体现个人整体形象的素质也是学员应在高校中就具备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高校在课堂上做到设置学员间,学员与讲师间的交互平台,满足学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实务中问题的质疑等,在加深学员记忆的同时,开创学员的创新精神;其次,不少高校或者专业都在追求专业的独立性,但是作为物流管理这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独立性却反而会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中,要实现本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关联性;最后,高校要能满足学员专业见习的需求。因此,与企业合作,为学员提供专业见习的机会,不仅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需求,更是高校课程设计框架中的法宝。

1.4探究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特色专业的开设和课程设计的独特性,历来是各大高校孜孜追求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特色设计不仅是在满足学员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更广阔或者更精细化的课程,并大胆引进和吸取国外著名院校的特色课程设计。包括专业课程种类,课堂教授中教师教课的独特性进而更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表言论,增加老师与学员的互动。在互动中不仅掌握原有的基本知识,更在探讨中发现书本上原来没有的新理论。在历来高校的经验基础之上,加大特色专业课程设计的经费投入,结合实际情况,在完善的基础上,创新争优,这样也增加了本校专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竞争力。

1.5加强教学力度

这里的教学力度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学校对学生的制度管理工作。如,学生遵守校规,不违背考试考场纪律,更重要的是要要求学员按时完成专业老师布置的各项专业课程作业或者课程设计任务。虽然说,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人才极为缺乏,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增扩大,但是仍有不少学员在高校期间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即使成功毕业顺利参与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但是,最终还是会受和企业被社会无情的摧残。

2结论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4-02

高职高专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是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如何搞好专业建设,尤其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培养人的一种参考标准、要求和人才培养的一种预期结果。《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都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校物业管理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现代物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分析解决物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能力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饭店,商厦,写字楼等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及社区规划与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也可以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具体业务工作。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系统的基本框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切入点。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目前构建“4+0.5+1.5”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一)“4+0.5+1.5”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以专项基本能力、综合实务能力、顶岗实践能力“4+0.5+1.5”三阶段培养模式;明确每个阶段培养的重点目标,及其内涵和培养方法,最终达到职业上岗能力。

“4+0.5+1.5”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能力(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综合能力、顶岗能力三大块进行。以培养高素质物业管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物业管理实践为载体,以顶岗能力为目标。

“4+0.5+1.5”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阶段的能力培养构成,每个阶段都有各自阶段主要培养目标,各个阶段之间的能力又是有机统一,互相支撑,互相影响的。

“4”就是前四学期,以基本能力为培养目标——即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素质,并通过实践教学将素质转化成为专项基本能力。并通过相应的单项职业能力考试,取得各单项职业资格证。

“0.5”就是第五学期的前半学期,以综合实务能力为培养目标——即为第二阶段;通过一系列模块化的实训课程,系统完整地对专业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强化,实训周数达到8周以上,初步形成了三种能力(岗位基本能力、技术专项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训练课程(或项目)。

“1.5”就是第五学期后半学期和第六学期,以顶岗能力为培养目标——即为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主要采用物业管理现场实践的方式。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物业环境中,将已形成的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还将一些非专业的知识和素质转化成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通过参加岗位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最终形成全面顶岗就业能力。

(二)“4+0.5+1.5”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构建“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体系是针对物业管理一线主要岗位群任职所需的通用知识、素质、能力的基本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及岗位群需求所设定培养标准,注重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的培养。

(1)通用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备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和体育锻炼方面知识;熟练使用dos系统、windows平台、office系列软件,掌握一般网络知识,熟练使用一般常用物业管理操作软件;外语听、说,达到大学应用能力水平要求以上。

(2)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职业道德规范和礼貌礼仪的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市场调查预测、推销策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开拓、产品推销、销售区域和组织管理等知识;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掌握建筑识图方法,房屋构造和房屋维修管理;掌握物业设备设施使用、维护等工程技术实践技能;掌握物业管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2、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采用“由单项训练向综合训练、由简单训练向复杂训练”的递进模块化结构设计。具体说,就是通过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一社会实践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教学条件合理配置,构建以物业管理应用为主体,按照专业基本能力、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养成职业综合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3、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是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体,成果评价为尺度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要建立适应课程教学、实验实训项目、课程综合实训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取单项能力评价、专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等递进式评价体系,并根据实践性教学特点,扩大学生的作品、产品和设计方案等成果性评价工具的应用范围。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

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人。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结合职业资格教育,依据职业岗位需要,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本着基本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达到构建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三者相辅相成,最终使学生具备职业上岗能力。

职业岗位群专项能力对应主干课程

客户服务部具有沟通、协调、处理物业纠纷的能力物业管理概论、物业客户服务基础、物业管理公共关系、物业管理法规、英语、管理学基础

工程服务部熟悉物业区域内设施设备功能与原理,具备进行日常养护与维修的能力;熟悉房屋建筑基础知识,具备进行对房屋日常养护、维修与预算的能力建筑电气、物业设备设施与管理、楼宇监控技术、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工程图识读、房屋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设工程定额及概预算

环境服务部具备物业保洁技术、植物栽培与养护技术、秩序维护技能物业管理实务与案例分析

物业拓展部具有拓展业务,承接物业管理项目的能力房地产开发与营销、物业管理经济学、房地产估价、物业企业财务管理,物业统计、物业管理企业会计

(二)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是传授文化知识、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应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如《物业管理实务与案例》采用情景模拟与现场教学方式,将课堂搬到教室外,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让学生参与学校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宿舍楼等的物业管理,这种叫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既丰富了教学方法手段,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产学紧密合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积极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专业的变化;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制订、实施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积极提供实习基地,合作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二)专职教师深入行业、深入行业,不做外行

专职教师可以经常参与企业的运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学校还可以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我校为鼓励教师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规定专职教师在不影响完成正常工作的条件下,可以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不但可以出面联系企业,而且实习期间,不影响任何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4-2-28.

[2]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8

论文关键词:军事物流;信息化;知识管理;战略

1实施知识管理对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所谓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就是对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军事物流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效率高、质量好的军事物流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中的物流信息进行加工、存储、汇总、传送、反馈,加快物流信息处理的时间,减少物资保障层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军事物流信息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的形式将各军兵种物流部门、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物流部门与作战部队、军队物流部门与地方物流部门连接在一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各部门间低成本的数据高度共享,从而缩短物资保障时间,提高军事物流系统的效率。

但是,在现代军事物流管理中,人与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军事物流人员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并能够结合军事物流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教训,经过思考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可见,对军事物流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深植于人脑中的经验、技巧、体会等这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表达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而要充分挖掘、转化和利用物流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做到的,信息技术既不能给军事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也难以实现军事物流系统智能化的目标,只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军事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就我军物流信息化建设而言,关键不是硬件问题,也不是软件问题,而是在彻底转变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建设我军物流信息化组织体制,适应信息化部队的军事物流组织改造,对军事物流网络的知识资源中所蕴含的显性及隐性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和利用,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军事物流服务质量、高效配置资源,为实现军事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提供新的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施知识管理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更高层次。

2军事物流知识管理战略组成

迈克尔·波特用价值链概念将企业活动分成若干过程,每一过程都能向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添加一定的价值。由于军事物流活动的任何过程都伴随着知识的流动,知识在流动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用知识价值链来描述军事物流内部的知识活动(如图1所示)。

从图l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军事物流来说,其知识管理战略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知识沉淀、知识转移和共享以及创新。其中知识沉淀和共享主要实现现有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运用.以发挥知识的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可以把军事物流知识管理战略分为以下三个子系统:知识沉淀战略、知识转移与共享战略和知识创新战略,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军事物流信息化中的知识沉淀过程包含知识积累和知识编码.而知识积累包括军事物流业务部门的自主创新和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吸收在确立知识获取目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明确获取知识的内容与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获取,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然而通过知识获取并且积累起来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军事物流需要的是对其信息化建设与部队需求有用的知识,因此必须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即对知识进行编码,使无序的知识转化为有序的知识,使其便于公开、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随着军事物流知识的不断积累,其知识基础也会不断扩大,对外部知识的获取与吸收离不开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因此,知识深沉与知识创新、知识转移与共享在一定范围内有重叠。在军事物流业务部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中,新旧知识间会发生碰撞,人员产生新的知识。

3知识管理在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的,军事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军事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与各军兵种部队之间的知识交互系统,实现军事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部队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提高军事物流的时效性。因此,将知识流融入到军事物流中是非常必要的。

3.1对军事物流知识进行全面盘点与编码

知识盘点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知识梳理流程(战略层、业务层、岗位层)设计,针对军事物流的专业领域与部队需求,进行跨兵种、跨系统、跨行业和跨地区的调查与分析。通过知识盘点,可以完成军事物流各岗位关键知识资源的调查.提供军事物流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改造、战略规划与目标分解时的引导和方向.并达成实施知识管理的预期目标。

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编码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人手,将军事物流内部和外部的相关知识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的方式以数字形式存在,进行计算机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军事物流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水平,使所有新调整岗位的军事物流人员在较高水平的知识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知识共享.从而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隐性知识存在于人员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中,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不易被编码。因此,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首先要解决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问题,这就需要培育相应的知识型军队文化,为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军事物流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物流人员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要建立鼓励知识学习、分享与利用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在建立宽松的知识交流与沟通机制;二是要建立外部知识内部化机制:三是要建立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

3.2建立与完善军事物流知识网络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在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军事物流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以网页等作为传播共享的载体,使人员能方便的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军事物流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军事物流与外部的联系也越来越重要,在实现知识编码化的基础上,强调建立军事物流内部知识网络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提高军事物流的创新能力。

3.3加强军事物流人才培养

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军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其物流人员大部分都具有硕士学位。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我军应抓紧培养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一是要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二是要精通军事物流专业知识:是要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四是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此外,还应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我军物流部门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并加快培育军事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多开展以网上实验、网上设计、网上练兵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活动,加强后方保障工作的演练.提高官兵在运作过程中对物流系统性的适应程度,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高素质军事物流人才。

3.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军事物流知识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特定物流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努力把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要领概念注入到所有业务流程中去,而不是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架构。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识别、处理、共享、再利用、创新的运作机制,这与物流信息的收集、利用具有很大区别。前者需要人的主观作用.如识别、创新;后者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业务流程重组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知识中心,设立知识主管来促进物流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主管结合军事物流现状,创建知识管理的规划和运行机制,并组织实施;知识中心在知识主管的管理下,保证知识收集、加工、共享与创新的业务流程的正常运作;物流各环节提交知识,知识中心为其分类、审核、存入知识库;物流人员可依据权限登录知识库查询所需知识。总之,通过将知识管理融入到军事物流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中,加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达到内部知识的创新和共享,使知识转化过程和知识循环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军事物流管理水平。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9

1.1培养方向模糊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提供相关服务。但在管理模式上,物流管理有其行业性相关管理。物流行业涉及范围广,根据服务领域的不同,制定各自的管理目标和方向。然而受现阶段条件的制约,物流管理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专业针对性不强,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学非所用。很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难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信心受挫。同时企业也无法征得自己所需人才,造成岗位空缺,相关工作无人来做,影响企业发展。另外,很多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学术性研究也受专业内容的限制无法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需脱节,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2教学体系不成熟

教学体系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但就目前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建立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着很多缺陷,集中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授失衡,所学非用,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应有作用。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1.3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作为理论知识学习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授课效率方面收效明显。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目前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在专业教学设备上投入太多,就使得物流管理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偏重,缺乏具体事例,造成课程死板无力,教授脱节。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思路

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划分层次众多。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2.1抓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办学方向

2.1.1坚持以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所有人才都必须为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安排和学习上,搜求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之后,相应的调整专业知识结构。

2.1.2对办学层次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对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相对宽松。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层次众多,划分标准多元化,既要培养领导层的管理人才,又要注重对基础环节管理者的培养。如既要培养一个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又要培养一些基础型岗位管理人员像仓库管理员、配送员、网络管理员等。

2.2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竞争优势

2.2.1高职院校的层次划分要清晰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上要科学严谨,高职高专教育与就业联系紧密,必须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注重应用性。各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坚持理论应用与实际需求并重的理念,加强院校硬件设施建设,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突出重点,积极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

2.2.2注意专业内容的及时更新针对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各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知识框架与理论结构,坚持将最新最全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力求更加直观准确地将物流知识传播给在校学生。

2.2.3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许多院校都存在着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的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依据市场化需求,相应的调整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学用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3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底蕴

师资是影响一个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想做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就必须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1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承担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参加各种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2.3.2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3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主讲教师,使其研有所专,教有所长,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序、合理地编写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

2.3.4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高学历的、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从教,并确保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在物流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到“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2.4抓好实训环节建设,提高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

2.4.1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包括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模拟货运港口、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学生通过在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学习、操作,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实景,提高学生企业物流操作模拟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2.4.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实物流操作能力的毕业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学校必须主动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2.5坚持抓好就业导向,实现全面发展

2.5.1做好专业初级阶段教育。在专业的导入环节,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专业基础性教育,在开学之初,任课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物流管理概念,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2.5.2做好实习工作安排。专业实习无论对哪个专业来说都是不不可少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在实践中认识物流行业,深入把握该职业的发展和当前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应对能力,建立职业认知,在实习过程中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及时查漏补职业教育缺,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树立一个良好开端。

2.5.3就业指导与资格考试并举。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考取资格认证,增加就业资本。

三、结束语

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篇10

1.1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入学资格要求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主要面向具备物流职业教育的人员招生,学制两年,通过物流管理职业三级教育后学员等同于获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并等同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水平。

物流职业教育一级人员人学考试以职教二级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采用理论考试+技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学员是否已具备物流职业教育二级的知识、能力、素质,如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的入学资格。

1.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职业面向及培养目标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各类主管类岗位如班组长、仓储主管、销售主管、运输主管、运营主管等,主要培养服务物流行业以及生产、商贸流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具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和货运等物流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物流配送、运输组织、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物流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的物流操作及基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员招生的要求,此类人员在人学之前已经具备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流程及知识、熟悉物流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规范、会电脑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物流管理软件、有叉车证或驾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如表1:

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2

3.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课题组以任务为导向,从物流职业的职业能力出发,按照“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四个部分组织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各级人才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开发课程教学模块,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与评价体系。

职业素养课培养学员具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必须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是指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如表3:

4.建立多元化的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评价体系

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面向企业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行动中学习。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程不同于职业基础课,应更多的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效果。

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人理论考核、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员的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