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理念十篇健康教育理念十篇

健康教育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1:03

健康教育理念篇1

   “临床路径”是当前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一种指导思想方法和原则。如何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临床路径溶于一体,对特定的患者人群,实施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是当前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内,护理工作人员应成为执行的主体,患者作为受体,住院第1天即应做好护理与健康教育方面的记载。一直到出院贯彻始终。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内也应列入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工作的反馈意见。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患者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完全恢复健康,避免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品质,而且这种教育是无偿而能得到的。维护患者的权益,维持优秀的服务照顾品质,健康教育这种形式是最能直接实现的。对患者的照护必须在整体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简单地说:“病”是阳性体征,而“人”是心理思维的个性化人。只重视“病”的因素,只注重诊断治疗而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动,是违反了整体的医学指导思想,同理:“医”是指医务工作的手段、方法、措施,而“疗”又是心理健康指导,我们不能把“病”和“人”隔裂开来,也不能把“医”和“疗”混淆起来。

   2搭建健康教育的交流平台

   健康教育是调整患者思维的一种方法,它能满足人对自己目前所患病的治疗及转归的要求。有知情选择的权益,医院有知告的义务,因此搭建健康教育与临床医疗环节中交流的平台,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工作。以后的各病种中主要护理工作也不能丢弃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有的医院开展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医生与患者沟通,护士与患者沟通,均离不开健康教育方式与方法。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针对有病的患者,还能够针对健康人或无症状的亚健康人开展一二级预防,大力发展健康教育等卫生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

   3共享网络信息的最大化

   共享网络能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健康的透明度,患者通过医院信息网络,可以进一步明了自己目前的治疗护理过程。这是直接为患者免费服务的网络平台,不但教育一个人,而且可带动周边人群的认知进而向更多更广的人群,扩大健康理念,一病一防,一病多防的影响,并且能带动医务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健康教育管理机构的监管,现在许多医院的患者,都具有城镇居民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院为这些管属部门提供健康风险评估,通过为患者的健康干预等服务,医患更和谐,同时弥补管属部门自身管理能力的不足。政府以民生领域服务,争先创优的指导思想,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也是对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要求。健康教育以患者理解和认识为先导,切实制定出单病种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并能贯穿于临床之中,比如对持续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教育及家属绝对静止卧床的重要性;直流电转复以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患者及家属明白了,就会主动配合在10min之内能得到救治;0~30min卧床、禁食水、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当病情稍稳定转入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病房。患者的配合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4把健康教育与医德医风建设结合

   医德医风是医学人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医院的各项创建都是一切为了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充当了医患、护患沟通的“连心桥”。“大医精诚”的大医是胸襟坦荡,廉洁文明行医的楷模,医护人员通过精至诚恳的服务,才能赢得患者的满意度提升。重视对相关人员培训。实施者有敬业精神,有相关知识,懂医学又懂心理学。抓健康教育环节质量。健康教育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带领患者摆脱疾病纠缠的一个手段之一。由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使健康教育方法新颖,内容得体,对号入座。有患者说:“医生一句话让我释然了,心情开朗了”。这就是契机与环节上产生了效应。

健康教育理念篇2

关键词:体育健康整合体育文化课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39-01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这表明了体育课程已摆脱了传统体育重体能、种技能的单一教学内容的束缚,开始向综合化发展。注重从学生的成长需要编排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与其他科目内容进行交汇整合,多角度、多方面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同步成长,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那么,教师要如何结合新课程内容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落实新课目标呢?

1体育与健康并重

传统体育课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体育技能和学生体能的训练,只要能起到强身健体作用就完成了体育课程的学习任务。新课改后,体育课程在原有的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这里所说的健康既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学习,还增加了饮食内容,引导学生在饮食上要做到荤素搭配,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既要保证主食,也要保证副食,遵循“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清单杂食”的饮食原则,并具体为学生列出“膳食宝塔”每层食物的科学摄入量,指导学生针对自己身体发育的需要适当调整饮食。还指导学生怎么吃,怎样保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最大程度被吸收。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结合时代需要增加了全新内容,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灵的呵护。针对当今社会青少年常遇到的问题:抽烟、喝酒,甚至被诱惑。引导青年学生自觉避免沾染不良习惯,做自己生命的守护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尽早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预防或利用科学方法消除消极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新教材内容变化,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概念,赋予体育课程更丰富的内容。组织学生围绕课本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及时发现自己在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出相应的改正计划、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

2与其他学科整合

新教材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其它学科早已接触过,比如“饮食知识”在生物课程有过详尽的讲解;“避免恶习、呵护心灵”相关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过;“爱护环境”内容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课程中都有相关内容。面对这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教师不能因学生有过了解而省略掉,而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将这些知识从体育角度去理解、运用。生物与体育都有关于科学饮食的学习内容。生物侧重于营养结构,而体育在关注营养结构的同时更关注如何结合运动进行饮食,比如,有“发展体能,你该吃什么,体育锻炼后你该吃什么”。教师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结组对课本中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在整合多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体育课程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运动、科学饮食、交友、呵护心灵、避免沾染恶习等。让学生在知识的整合中加深理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保证体育教材的学习落到实处,保证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关注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体育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表现出体育对当今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了解与现代奥运会相关的体育文化,既包括体育场馆的造型,也包括相关的雕塑、绘画、音乐等,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力”与“美”两大主题元素。让学生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感悟其重要作用――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领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悉尼、中国、英国奥运场馆的建筑造型,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赋予奥运与体育的不同文化色彩;为学生播放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1998年法国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等,让学生从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歌曲中所渲染的“和平、友谊、进步”的氛围和主体;展示23~29届奥运会的会徽,让学生结合造型理解每届会徽寓意,理解主办国及城市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理解他们对丰富体育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性接受体育文化――以课本为切入点,却不局限于课本。提倡将课外阅读得到的体育文化知识带进课堂,来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的学习。比如,让学生讲述我国第一枚金牌获得的过程,以及其历史意义;让学生介绍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介绍我国在奥运会上赢得冠军的乒乓球选手,以及他们的优势;让学生例数我国的体操冠军、跳水冠军、游泳冠军等。并讲述与这些人相关的体育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精神感染和鼓舞,发挥体育文化巨大的感染力,促使学生对体育文化、精神的深度理解。

4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目标的提倡的重要理念。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各地都修建了一定规模的公共运动场地,这些场地都是重要的课外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去打球、溜冰、游泳,或者骑自行车郊游。在平时,利用身边的各种健身器材随时进行短时间的健身活动。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有余力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有助于体育锻炼的多样性。除了借助公共场合的体育设施、锻炼器材推进体育锻炼的常态化外,还要借助发达的媒体平台向学生推荐热门的体育赛事,了解更多的运动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体育的“力”与“美”,感受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教师还要善于依托本地区的传统运动发展特色体育。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比如,气功、武术、毽球、抖空竹、腰鼓等,这种体育往往深得人心,有大量社会人员在自觉参与,并不断进行创新。学校聘请热爱某项运动的人担任业余教练,让有运动兴趣的学生组成业余体育爱好队,定时进行培训,形成有自己本地特色的运动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另一方面,对传承本地区体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体育形式和体育文化得以延续。

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材料,从指导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理念,从而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尽量让理论学习和运动锻炼交叉进行,既保证理论学习的质量,更要保证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落到实处,为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康教育理念篇3

一、中职学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1.“看病”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遵循着医学诊断的模式,由于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心理疾病的有无一直是评估的重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正常群体之外的异常群体,即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正如医生服务的对象都是病人一样,病人只有生病了才去看医生。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遵循这一模式,只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引起教师的注意。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某某学生因为打架、上网、吸烟或饮酒等问题被班主任教育、开除,但教师在平时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发现,预防,矫治。

2.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心理学知识传授课。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生这一群体队伍越来越庞大,随之出现了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挑战。社会、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及考试指挥棒的指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艰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传授课。由于中职生是在中考中落榜的学生,对于学习学科文化知识他们本身就擅长,所以当他们面对苦涩的心理学知识时,兴趣荡然无存。在他们眼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语数外等这些学科的学习没有任何区别。

3.师生的“对付”心理。中职生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承受的失败与挫折也比普高学生多,情绪两极化的表现也较为明显。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校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中职院校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学生由于面临上述压力而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小到大,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批评声已经将他们定位在了一个“坏学生”的位置,所以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在心里早早做好了与教师对抗的准备。于是,上课捣乱、说话、睡觉、打架、上网、吸烟等问题行为自然出现在他们身上,上学变成了混日子。而与此同时,在教师眼里,中职生存在学习差、品行差、纪律差、习惯差、顶撞教师等诸多差的行为表现,所以给中职生上课变成一件很痛苦无奈的事,这导致教师产生了给中职生上课就是应付、“熬熬时间而已”的想法,而不是思考如何从根源上改变双方的这种关系。

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立足现实,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把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自我调适与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使全体学生敢于正视现实。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借助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一平台,同时注意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结合。

三、实施团体心理辅导遵循的原则

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强调对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把专题讲座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相结合,集体教育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等。对中职生来说,严厉的责骂或训斥不仅效果不佳,基至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团体心理咨询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按照心理学规律做工作。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全体,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构建与“看病”似的教育模式相对的健康的心理教育模式,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出现问题的学生。这样做旨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价值得到发掘,心理素质得到改善,从而着眼于更全面、更理想的发展目标。

2.分类组建活动小组,强调活动的自愿性。对于学校来说,实施团体辅导活动最理想的团体便是班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它不是唯一途径,我们需要根据主题活动的不同招募小组成员,让学生自愿参加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3.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仅仅是一个教育组织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给学生以心理方面的指导,重在预防。实施团体活动的目的在于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在可能发生问题行为之前能及时加以调适。但一旦发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行为时,教师必须借助专业的心理机构加以治疗。

健康教育理念篇4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1-01

无痛人工流产术作为一种新型人工流产术已受到育龄妇女的青睐,由于早孕对象年龄.婚史.生育史.流产原因及文化层次不同带来不同的心理和社会压力.我站于2009年在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的同时,尊崇人性化服务理念,将健康教育运用到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

1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首先评估无痛人流术前、术中、术后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无痛人流术存在的问题,有目的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向对象及家属讲解手术配合的方法,及术前注意事项,无痛人工流产的方法及手术过程,解除早孕对象心理恐惧与紧张,交流时我们工作人员庄重,认真,亲切,尊重对象终止妊娠方式的选择,给予其心理支持,几乎所有的早孕对象在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担心,所以在术前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减轻受术者的心理负担,利于麻醉和手术后的恢复,特别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理念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职体育新体系

[作者简介]黄海波(1977-),男,湖南望城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刘铭良(1955-),男,湖南醴陵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湖南株洲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125YB04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近几年来,虽然体育工作者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在其指导思想、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着种种不足与弊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专时期传统思想的影响。比如,即使高职体育教育中抛开旧项目授新项目,但还是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等现象。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给现在的高职体育带来了冲击。高职体育作为增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的培养。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目标,探索最合适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体育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围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如何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使得健康教育与高职体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本研究正是立意于此,对高职体育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以促进高职体育更好地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①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活动;健康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健康教育的中心点是促进健康知识与个人行为的结合,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和谐平衡;健康教育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

2.高职体育。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毕业生要求能够做到“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优势有别于研究生、本科生,从而决定了高职体育与其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高职体育教育目标是全面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为先决条件、提高职业体能胜任力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基础、努力倡导“终身体育”为高技能人才的今后发展提供驱动力,能够为大学生调适就业压力,改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以及影响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三、构建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自从1800年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了学校健康教育概念以来,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被全世界各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到20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一“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了有效诠释,继而形成了全球“健康教育”的共识局面。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即1989年9月原国家教委选择了天津和湛江两市作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随后,199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2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问世。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首次有了工作的行政法规和教材大纲。这一改革的举措,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和施教的指导性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使学校体育步入了从强调知识学习到强调行为培养的历史性转变。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型”②,继而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产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③这些权威的文件与宏观的指导,及时地为我国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由“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四、构建的策略

1.构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其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决定了理念的创新程度。但是,目前“工具性”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氛围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主要是指把人培养成工具,以社会需求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只顾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无谈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学科本位,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师傅授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运动员式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占主导地位④。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中,高职体育教学最深层次的就是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的研究,其本质与核心是研究“健康育人”,即做到既育体又育人的人文新理念。由此,它是高职体育改革创新、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的“思想平台”。以往高职体育教学注重的是一个技术动作怎么教、怎么学,就如师傅传徒弟式的教学,教师却不太重视一个“人”应如何培养,或“人”应通过怎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是对人性的探索。然而,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明先生认为:“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所以,构建高职体育新理念必须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使得通过高职体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21世纪的高职体育应要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扩充体育教育内涵,使得高职体育从单纯生物性身体教育向生理、心理、社会与道德四维教育转变。不仅要强调增进身体健康的教育功能,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卫生科学知识,实行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健康观,使其步入社会能够提高生产能力,享受美满幸福生活。构建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时以“健康第一、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关注健康,注重能力,提高素质,服务专业”为宗旨,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课程体系开发:首先根据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开设公共体育课,通过对各类职业岗位群职业特点的分析,分别按照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整合成对应的选项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健身计划和爱好自行选取选项课程。具体来说,我院现有的机电类、电气类、轨道类、人文类、经管类、信息类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体态特征基本可分为伏案型、站立型、交往型、运动型四种类型。对其所有的专业均按需求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公共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除了公共体育课外,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育素养的要求不同,详细分析了上述四类体态特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特点,总结出其对应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之上,科学规划了各类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体育选修项目的开设。如以伏案型职业岗位群为例,他们的职业体态特点多为长时间采取坐姿,面对电脑或机器进行文字编辑、数据处理、软硬件设计与维护等,由此我们分析得出该类职业岗位群特别需要具备肩、颈、腰背、手腕、手指、下肢等部位的灵活性、协调性、肌肉耐力等相应职业体能的训练;而且这类岗位群还非常需要乐观向上的心态、团队协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职业素养。为较好地发展伏案型岗位群的职业体能和素养,我们开设有瑜伽、排球、篮球、足球、体育保健、体育舞蹈等与其岗位体育素养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3.构建“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评价的本质主要体现于价值判断,对价值判断需要收集反映事物或事件本质特征的数据或信息,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利用评价结果,恰如其分地发挥评价功能。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更好地完成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应拓宽,改变以往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主要由老师说了算的现状,应具有企业评价氛围,由教师、同学、学生自己三方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其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内容,体现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高职体育评价应从技术动作、行为表现、意志品质、心理状况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的行为表现情况;既要考核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表现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意志表现力。从而突出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再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功能,功能应体现发展性、目的性。学校的体育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发展,让学生在过程性、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如在每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身体素质、技术技能测试和评价,得出基数,然后在期中、期末再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与测试,以发展的程度水平进行评价。另外,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还要以学生是否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而不是单纯地看运动指标,比如,伏案型的专业和站立型的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其评价内容、标准显然应该有所差别。

[注释]

①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90.

②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8(2):5l-52.

健康教育理念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0-01

前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各高校也纷纷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医学院校相较于其它高校承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更高、使命更强。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转变落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升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主要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可以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环境;医学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为先进,有助于全方位的、专业的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从而整合创新学生心理发展模式;医学院学生相较于其它院校医学专业知识更强,学生可以自我教育和调整。但是医学院过分强调医学模式,一般仅仅是在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后的梳理与矫正,而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转变

1.从灌输型课堂转变为对话型的课堂

医学院校要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对话型课堂,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心理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在全面掌握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讲解人类性格类型课程部分时,笔者先将性格的几种类型告知学生,让学生对各类性格没有清晰了解的情况下“对号入座”。然后教师再对每一种性格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通过相关的性格测试,让学生们通过对照自身性格特点,对每一种性格有更深的掌握。

2.从应付考试的课堂转变为培养创新素质的课堂

教师应当主动转变结果性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创新型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心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发散学生思维活度。比如,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诸如焦虑症、强迫症等开展专题的心理教育课程,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给予每一个小组一个特定的表演主题,让小组成员之间通过模仿相关的心理障碍表现,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评价各小组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特点是否到位,然后通过相关的负强化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或减少强迫和心理焦虑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从传统型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

传统的课堂基本上是课本、教材、黑板、粉笔等就可以开展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更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当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课堂,丰富心理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趣味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生心理测试或者开展在线心理讲座。例如,对常见的蝴蝶效应、皮格马利翁效益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心理专业知识,再通过建立网络心理辅导群,帮助那些遇到情感或者生活困惑的学生进行情绪疏导等。

4.从知识型课堂向实践型课堂倾斜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积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均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应当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往往都会在情绪、人际关系、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压力和忧虑,教师此时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关的团体类活动,比如“班级一家亲”、“为明天加油”等团体活动,并通过班级竞赛或者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活氛围。院校心理教师还可以利用集体催眠实践活动,并结合相关的心理专业技术,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地心理暗示,帮助他们调整好情绪,更好的认知大学、认知社会。此外,辅导员或者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团体沙龙或者是音乐、绘画疗伤课等净化和洗涤学生的心灵。或者通过课外的趣味运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挥洒汗水,调整内心,提高对心理实践课的兴趣。

三、结语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当前形势下高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更要注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胡霞.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实践探索[J].青年学报,2014,01:94-96.

健康教育理念篇7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后,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生活体育和主体性体育的教学模式正逐步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来。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渗透相关的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才能有效的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新理念,是终身体育落到实处。

一、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健康体与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体育和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健康教育是为不可缺的一种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生存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改变以往的重技术,轻理论,重竞技轻健身的教育思想,把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环节紧密的衔接起来,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而真正达到健身、启智、调心、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已开始想强身与人的思想转变。然而,至今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形,主要原因是没有把目标和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在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中应突出以健康健康育人为目标,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从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体现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让学生掌握一定闲暇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手段和方法。因此,健康体育课程应传授这些方面的内容,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材体系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育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必须指出的是,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人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显其效。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促使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四、拓宽视野,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修养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响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使体育教师缺乏获取体育和健康教育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缺乏对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科研前沿,相关创新经验知之甚少,对知识结构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不但限制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一旦体育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会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自觉的将科学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理论,心理学理论,医学保健理论等运用到教学中,保持体育教学的持续生命力。

健康教育理念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07-01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在背负巨大压力的过程中心理逐渐阴暗,导致大学生自杀等悲剧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此新理念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新道路,因此,在此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积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激发人心理意识中潜藏的正能量,让人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心理理念,主要对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群体层面、个体层面以及主观体层面。无论是对哪一层面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及工作等。[1]

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理念篇9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要深入理解并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一个学科教育的目标,更不是一句喊在嘴上的口号。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体育与健康的教学面向每一位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设不断发展的平台。

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过程中感受到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灵活机动、耐受挫折、团结奋进、积极合作、勇敢顽强、遵守规则、善于交往、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和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勇于探究、执着追求、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等优秀品质,以及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的能力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更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在较好的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设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般经历着接受影响阶段、自我认可阶段、采取行动阶段、巩固阶段、强化阶段和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等六个阶段。体育教师如果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就应该明确学生在接受影响阶段是前期起重要作用的。而在学生自我认可、采取行动、巩固、强化和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的各个阶段,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设置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学会巩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的方法,启发学生深刻感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价值,激励学生在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强化对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稳定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

当体育与健康教学真正指向每一位学生健康的时候,教学就不仅仅成为一种教师教技术、学生练技术的刻板模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想法设法解决提高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以及健康中的种种问题。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会不断地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各种问题,点拨、引导、启发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体验、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自我健康成长的价值和对社会群体健康应该负有的责任。因此,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应该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心中,真正理解它的精神实质,并且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融会贯通道每一节课中,才能发挥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中的作用,我们体育教师才能更加有所作为。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的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建设特设学校,学校自己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增强选择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项目有利于学生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有选择地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因为学生有了运动专长,他们才可能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才可能形成,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选项学习是《课程方案.》的亮点,课程结构按照八个学习领域、12~13个科目,每个科目分若干个模块构成。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课程修习状况。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科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此外,”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个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我校共开设散文、写作、书法、趣味数学、趣味英语、英语欣赏、趣味物理、物理农业、化学药物、生活中的化学、食品安全、生活中的生物学、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趣味经济学、联合国、历史学习方法、小溪镇的发展、平和旅游与环保、计算机、合唱队、二胡、土楼、剪纸、舞蹈、乒乓球、篮球武术、跆拳道、青春期教育、趣味心理学等30个选修课。

新课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在确定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形成。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开设学习的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的学习项目应注重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提高。体育与健康选修项目学习是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以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人生规划,选修学习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在模块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制定出教学的计划。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技能的储备,从而为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的学习做好准备,为在课堂教学上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基础。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运动爱好和专长始于运动兴趣,但任何运动爱好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基础上的。选修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而养成运动爱好和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健康教育理念篇10

关键词:高中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提升,且向着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发展,社会大前提便是如此,高中生由于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且要承受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理念概述以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

积极心理学,是指从积极角度研究心理学的新兴科学,以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应用,核心是“健康”、“勇气”、“关怀”、“爱”等等,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主要研究消极情绪背后的规律与内涵,而积极心理学则研究积极情绪,不断挖掘人性中较为积极的部分,研究其形成方式和规律,以此更好地提升研究对象的主观幸福感,进而推动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效。

而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要从高中生自身开始分析,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虽说有了完善的思维方式,但缺少对社会的基础认知,很容易误入歧途,用“南辕北辙”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学生不缺少驾车的能力,缺的是驾车的经验,而且高中生还要担负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心理素质衰减,甚至步入歧途。其次,需要从社会角度分析,当前社会高度发展,互联网的应用遍地都是,互联网内容也五花八门,对学生的诱惑非常之大,里面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扭曲,因此,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无非就是两类,1.语言正面教育;2.活动侧面教育,语言正面教育即开展心理教育宣传会,或是教师平常的口头教育,帮助学生疏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养,活动教育即开展一些能提高心理素养的活动,比如图书会、辩论比赛、拓展体育、野外活动等,在活动中慢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比较,活动教育在表现形式上没有正面教育直观,但效果却不在口头教育之下,而且如果一味对学生说教,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反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利,因此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都是侧面为主,例如在班级内开展了一个“父母不易”的主体班会,通过多媒体放映了父母与孩子在日常中的点点滴滴,里面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而是从侧面引导学生思考,当他们成家立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当父母老去需要照顾,那时候老去的父母更像是“孩子”,而他们则是担负家庭重则的“家长”,他们会怎么做?无疑,从侧面引导的教学模式是更优秀的。

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教学模式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心理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扭曲的现象,而积极心理学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即从积极的角度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倡导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树立更强、更光明的信念,减缓学生负担,例如,同样是升学考试的话题,积极心理学是引导学生畅想:当考试考好了,一家人开开心心,举办庆功会,和亲朋好友开怀畅饮,消极心理学则是告诫学生考试不好,父母不开心,学生前途也会受影响,相比较无疑前者更能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效果更佳。

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3.1说教和活动结合

单纯的说教肯定会引发学生反感,而与活动结合,能暂时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舒缓精神,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不至于引发学生反感,例如“信任背摔”活动,让学生反身从高台上仰落,下方学生联手接住,目的是为攻破学生心理防线,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高中生心理健康。说教与活动相结合,教育模式才能更有效,上文有过描述,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3.2分层关注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对心理健康程度高的学生可以稍微放松警惕,而将关注点更多放在心理健康程度不足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在行为上都有一定反应,比如在校园内拉帮结派、不守校纪校规、性格孤僻不爱交友、生活圈子窄等,对这些学生关注力度更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3.3家校结合[2]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完整,更有效用,这需要班主任或教师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联系,分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另外,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少家庭“棍棒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消极心理学内容,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教师有必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对学生多关怀,让家庭充满爱与和善,多给学生鼓励而不是惩罚,例如某一次考试,家长做出承诺,学生考好了有哪些奖励,而尽量减少没考好的消极惩罚,学生的压力变轻,心理健康程度也会相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