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十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十篇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2:38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

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将体育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界全面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新世纪高校体育的大发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与拓展丨性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生理层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突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功f能从这一基本功能出发,该内容结构挖掘出体育素质教育的多种心理价值与社会价值,拓展了体育的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内容构架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架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这一内容体系的重要特征。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尚法理念职业道德结合培育

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包含众多内容,其中基础素质是其中基本的构成素质,而基础素质中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应属于底线型的基础素质。高职教育阶段,教育者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与人沟通的技能,适应环境的技能等,而维持一个实用人才生存的基本素养中理应包括维持其正常生存的尚法理念和保持其事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职业道德。

尚法理念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理想、精神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并心悦诚服地认同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态度。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一、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高职教育共有三年时间,而在校教育一般不超过两年半时间,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教育者不可能包办所有教育的职能,必须有选择地布局学习内容、分配学习时间。因此,把培育学生法意识的尚法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为一门课程,有利于压缩课程数量,节约教育时间,而且这两项内容都属于基础和长期形成的内容,仅仅依靠课堂教授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还要和大量专业课实践、课外实践等结合,在活动中体验、领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培育效果。

2.可行性

一是两种教育内容具有结合的先天基础,均带有底线教育、基础教育的特点;二是实践中,过去和目前多数院校开展的“两课”课程的基础模式既包括了法律内容,也包括了德育内容,虽有一定不足,但也有一些成功运用的实证,只要略加调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两种教育内容都要围绕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展开,尚法理念作为公民基础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体现职业法理念特点,与学生职业道德虽同为职业行为基础素质,但尚法理念为最底线素质,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行为持续性底线素质,分属两个层级,共同构成高职实用人才的就业、发展的基础素质体系,违法则往往意味着职业行为立即中断或终结,职业道德缺失则意味着职业行为难以持续或发展高度、空间受限。

二、科学开展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的培育方式

1.合理界定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边界

目前很多院校的法律基础课、品德课等,但就一门课程而言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不强,与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发展目标缺乏直接的联系,往往是搬到本科院校、成人院校,甚至公众教育中都能通用。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素质,简单说起码应包括把学生培养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具有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人士,只要符合这两个基本标准,高职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就达到了教育目标。而目前多数院校的法律、品德教育实际仅将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定位在培养一个有一定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的人,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一个高度差,这直接导致这两种内容教育的目标泛化,模糊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边界。因此,应首先明确界定高职教育阶段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合理边界,要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使基础素质培养成为专业素质培养的合理助力部分,共同构成高职教育培养实用专业人才的整体。法律教育应着重进行尚法理念培育,努力使学生形成崇尚法律、自觉守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同时侧重传授与职业行为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则应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明晰的界限,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结合职业习惯、职场环境的适应、职业纪律、职业交往的技能等内容。

2.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1)结合培育的主要方向

一是采用目前比较普遍的“两课”模式,在课程内容方面加以改进,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将职业行为必须的法律内容与职业道德内容与职业行为加以有机融合;二是在毕业前的就业教育阶段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列为必要内容,强化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三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就业技巧方面的课程,将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培育;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或开展各种相关主题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培育。

(2)培育的主要内容

要突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课程内容应涵盖尚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有所侧重和选择,重点是要通过学习培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尊法意识、守法习惯和职业法律底线意识,对职业法律边界有敏锐的警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精神。

(3)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有效形式

①改进课堂教学

首先要改进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要改变单纯的理论为主的模式,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价值。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大量实践案例。其次,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把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领会、体验、操作为主的模式,要根据学生的组成结构、兴趣爱好、职业取向等进行科学分析,并设计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②丰富课内外实践

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采取主题实践活动、对抗性竞赛、生存体验、职业体验、社会调查、职业环境、职场人物模拟等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③加强就业教育

要将就业教育作为专门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要在充分分析当前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建立合理就业预期,要通过聘请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和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和就业的质量,在这项教育过程中要包含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内容,但可以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④规范实习期间的结合培育

很多学校的学生实习流于形式,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效果难以评估。要提高教育质量,实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因此首先要重视实习的作用,要规范实习行为。

(4)科学建立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体系

一是形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方案;二是组成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组织;三是明确高职学生尚法理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培育的评价内容;四是根据评价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并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邓立强.法律基础与公民道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树青.《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3

(一)内容比较。近年来,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有着本质性的改革,转变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态。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以实时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总基调。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点主要体现在: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虽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课程;2.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热情虽高,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随意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的组织开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3.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虽多,但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地优化教育内容。例如,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以“文史哲”为主体模式。即,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文”“史”“哲”,并作为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这虽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但缺乏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气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日本相比,虽然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但两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更好的切合专业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较。不可否认,中日在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共性。但两国之间又表现在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化,强调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缺点明显:1.人文素质教育强制性纳入课程体系,并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后的有效开展;2.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脱节。尤其是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知识结构不吻合,进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逐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构建有效专业教育的同时,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鉴经验,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地位、内容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客观地说,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优劣并存、喜忧参半。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优良做法,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培养。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国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师生真切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体现,而且需要在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中有所体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再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先地位;最后,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行为上认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高师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特色。对此,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应切实做好:1.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同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如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毛概四门基础课程;2.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整合设计艺术的专业设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综合人文科学的教学。首先,强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其次,加强设计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再次,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3.规范并压缩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应进行精简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并且,教育内容结构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构建有效教学。首先,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纳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强调,我国应进一步研究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提高其在纳入课程体系过程中的科学性;其次,着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3.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4

摘要:党校教育也同国民教育一样,步人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党校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通过诸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等环节来实现。

关键词:党校干部素质教育教育体系渗透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党校教育也同国民教育一样,步人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党校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通过诸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等环节来实现。

一、干部素质教育的本质——干部品质的重塑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融人人的素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养份—知识,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真正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干部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对已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品质的改造和更新,使干部学员的潜能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开发。教育不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及形成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技能的手段,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量的多少或干某件事的技能的熟练程度如何也不再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唯一指标。干部素质教育将从一个人的知识扩展能力、吸纳理论知识营养的能力、高效地处理社会各个层面上复杂事务的能力增强的根基—素质人手,力求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使理论知识和能力拥有充分发挥作用和释放能量的广阔空间和良好的秩序结构。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人的品质的整体优化。知识是优化素质所必需的营养成份或材料,但对于干部学员这一特定学习者群体而言,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党校学习其素质有所改善和提高,就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加以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否则,我们就很难达到干部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干部素质教育的实际导向性——干部素质的全面改善

干部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性、发展性和全面性。

1.主体性。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极大关注,在充分肯定学员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绝大部分干部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党校教学,使其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领导改革实践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更新的改善。因为主体性概念实际上蕴涵着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因而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课程模式必须围绕着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这就是说,在课程体系设计之前就要深人了解学员个体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并对不同层次的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进行深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

2.发展性。素质教育强调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使受教育者的各项素质指标在发展中得到全面提高和强化。“在发展中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对待教育与发展的基本态度。因此,引伸到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特定的课程必须要立足于学员现有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与主体情况相匹配的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求得学员综合素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3.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征就是“向面向全体学员,又面向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力图使学员在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优质化。因而干部素质教育主要蕴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育目标的表达,即进一步提高学员研究和运用马列主义的水平,正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政策水平,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他们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领导才能和辩证思维水平,提高党性修养等;二是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构成的规定,即课程应紧紧围绕着干部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来开设,把课程的布局和基本结构(范围、顺序、连续性和整体性等)与干部素质的培训目标密切结合起来。

三、干部素质教育的主题——课程体系的革新

为了适应干部素质教育的需要,党校课程体系设计从其核心定位和组织形式上必须做一个大的调整,这就是把以理论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改为以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讲授和学习贯穿到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明确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实现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只有这样,干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路径选择教育创新00-0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

1素质教育的涵义解析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形态;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

1.1素质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学生需要发展的素质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具有明显的“素质化”特征。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其中第一层分为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二层分为生理结构素质和生理机能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1.2素质教育是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

传统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因为内容和课程的确定不科学,不能够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虽然它强调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素质,但它只能是对知识水平的评价,其本质上只是“知识教育”,而以外的素质如态度、能力、禀性等素质由于处于评价的盲区,自生自长,无法得到发展和完善。所以,现代社会呼唤着科学化的素质教育。

1.3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的活动

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活动,素质发展包括生理素质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发展。生理素质的发展,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地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进而促进素质持续、和谐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2.1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意识观。

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进步和突破。知识、素质、能力构成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素质是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认识和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素养和品质;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2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旨,它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体现,人越能够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可以通过人的终身教育来完成。

2.3树立教育服务观念

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经济理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使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获得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对于顺应“用户第一主义”的潮流具有现实价值;可以促进新型教师观的建立等。

2.4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知难而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历达标,而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全方位地完善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方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5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约束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及广泛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吸收和借鉴其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把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为支撑实现素质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要注重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改革不合理的组织管理,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

3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等。其目的在于“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主要表现在:

3.1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创新,它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主体适应客观教育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理念和思想,来形成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新的正确的认识。教育部门的创新教育,在内容上就是要抛弃落后的组织观念、制度观念、运作观念等,准确认识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能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统结构。

3.2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

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是指教育创新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结构转换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体现在:

一是建立选择性高考模式,改变现行的一些模式,增强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推动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二是增强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平台,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课程创新的创生土壤;三是改进知识生产模式,强化研究生教育,这是学科发展在综合化、系统化和跨学科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四是从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关注教育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

3.3调整和重组我国的教育科研

教育创新应以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创新水平,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决策的程序之中;建立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科研系统,吸纳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发展教育科研的社会中介机构,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是科学研究成为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3.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的创新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更新,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实现教学观念更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实现测试手段更新,对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广场网.

[2]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38-02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具体内容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以及对个体能动性积极倡导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在的品质。当前,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实施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人数由2007年的67417人增加到2013年的81828人。就以内蒙古自治区来讲,2011―2013年3年中,本科与专科的招生人数基本上接近1∶1,高职教育真正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双重任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重视主体性创造教育的过程,必须突出学生主体的感受,陶冶、体悟和养成并最终内化。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大部分,其中隐性教育是通过将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隐含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让学生在学院的环境、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和提高。隐性教育具体的内容包括校园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内容,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认真做好隐性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作对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隐性教育研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中国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大部分是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为主要内容,而且基本都是近五年出刊的,对于实施的途径及效果的研究则缺乏翔实的调查和深入的探讨。(2)忽略了隐性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隐性教育的内容与学校人文类课程教育混为一谈,错误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学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3)高职教学学制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在高职整体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的高职教育学制为三年,大部分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成2.5+0.5,这样大大的压缩了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时数,另外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人文素质隐性教育方面的教学时间相对缩短。(4)高职教育强化技能素质,淡化了素质教育。就以对内蒙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了解,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能非常优秀,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对缺乏,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适应环境的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5)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素质特点如自卑心理、社会规范意识缺乏、不懂得尊重别人等行为决定了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迫切性。如在对河南高职院校调查中,当问及对学校生活感觉如何时,学生的回答是经常感觉无聊、烦躁、心情抑郁,什么都不想干,上学就是混文凭等。

三、针对上述出现问题,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实施方案的思考

1.深刻认识隐性教育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个部分,显性教育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具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每门课程包含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时数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隐性人文素质的内容则十分广泛,包含学生在大学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有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包括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等;在观念层面上有意识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上述几个方面是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主要教育载体,开展隐性教育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隐性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合作者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各学校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具体做法不大相同,但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得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包括品质、素养、能力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学院党校、团校的系列培训,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认识和理想信念素质,有些同学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进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讲座,主要针对社会热点、自然科学、法律知识等多个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水平。②校园环境教育。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生活学习的环境就是我们的校园,营造一个和谐、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有计划的、有重点的对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人文景观、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美化,既实施了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教育,又间接地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③身心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存在自卑心理。在目前高考招生体制下,高职录取分数段最低,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班级的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身心健康教育在大学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当前,应利用一些心理数据测试系统,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这样就会对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阳光的面对大学生活。④社会实践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课后投身于实验实训、企业定岗实习、社会实践、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以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高尚的素质和修养;以环境保护、专业特色、党团教育、扶弱救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活动,是引导学生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社团组织为主要载体,提升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上述各种活动都是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载体,大大拓展了人文教育的空间。⑤网络文明教育。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而且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73.3%,大学生是手机上网的主力军。所以,网络文明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设立自己的网络平台,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网络环境,与时俱进的发挥育人功能。⑥社交礼仪教育。礼仪交往构成社会关系,当今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偏重于对实践技能的教授,学生缺乏对社交礼仪方面的了解。在高职教育中,不光要在我们的人文素质课程结构体系上加大对社交礼仪教育课程的改革,还要在专业技能讲授中贯穿社交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社交礼仪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提升人际交往的环境。社交礼仪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3.职业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体系的建立。根据上述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目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初步构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体系。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包括:人文品质层次方面包括身心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两个具体指标;人文素质层次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教育两个具体指标;人文能力层面方面包括网络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两个具体指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每个指标又制定了具体的评分点,分别为:身心健康教育评分点为心理健康测试、班团活动;社交礼仪教育评分点为课堂礼仪、言行礼仪、穿着礼仪;思想政治教育评分点为人文讲座、党团活动;校园环境教育评分点为人文景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网络文明教育评分点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教育管理;社会实践教育评分点分为志愿公益服务、定岗实习实训。将上述15个评价点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得出每个评分点各自所占的比重(权重),由各评分点所得的分数与权重的积得出各个指标的总分。上述测评分数代表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总体评价。当然,上述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以样本的形式进行试验讨论,相信隐性教育评价系统必将对今后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慧.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大学报,2014,(1):110-112.

[2]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2004,(2):34-36.

[3]冯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育探索与思考[J].文化教育产业,2013,(8):232.

[4]曹必文,刘丽霞,沈建华,刘荣红.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职研究,2013,(10):58-59.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动向

[分类号]G252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迅猛增长,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正在朝着适应信息环境变迁、适应高校人才培养需求、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迅速发展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从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三方面进行调查,洞悉、总结和分析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种种特点,真实客观地反映当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动向,旨在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及相关活动的深入实施和发展。

1 从抽样调查看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动向

1.1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2009年5月一9月,笔者对我国部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以“211”高校和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主,这些高校往往具有较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设计和发放纸质调查表和电子问卷60余份,收回有效答卷40份。该40所高校包括26所“2il”高校和14所一般本科院校,分别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因此抽样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对返回的答卷进行统计,基本情况见表1。

1.2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

1.2.1图书馆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源泉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82.5%的高校给新生发放《读者指南》等图书馆使用手册,90%的高校开设了新生人馆教育讲座,大部分高校带领新生实地参观图书馆,并把《人馆教育》讲座课件上传到网上,以便新生自学。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主要为图书馆馆员,“文检课”实习场所大多由图书馆提供数字阅览室或专门的实习机房。

1.2.2 在线信息教育是新型自主学习模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信息素质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已经受到很多高校的重视,已有75%的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文献信息检索培训、宣传,65%的高校有在线专题讲座内容及课件,55%的高校有在线用户教育专门栏目,40%的高校开发了在线《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平台,40%的高校图书馆主页提供新生人馆教育的虚拟导览服务。

1.2.3 全方位的教育与培训当前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包括信息(文献)检索课程、各种专题培训、展览资料、导读导引、在线教育等。97,5%的高校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并有37,5%的高校列入必修课程,部分高校根据专业不同而分别列入必修课和选修课,95%的高校开展了常规专题培训与讲座。

1.2.4 教育内容的转型由单一的信息检索技能培训向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能力培养转型。调查显示,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高校中,有近82.5%的高校讲授信息意识、信息分析方面的相关知识,约72.5%的高校讲授信息道德或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

以上调查更多是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对近年来出版的信息素质教育教材进行调查,能更加充分地了解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

2从教材内容构成看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特征

2.1 教材抽样

《信息检索》课作为大多数高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渠道,为了解当前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特点,笔者对42种教材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查。教材样本的选择原则有:①新颖性。选择的样本教材出版时间在2007―2009年之间。②权威性。涵盖各种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③广泛性。样本大多是新版的教材,也有再版的教材;大多是本科生用教材,也有研究生用和高职高专用教材;既有综合性教材,也有理工科、人文社科和医学专用教材。抽样教材具体构成如下:规划教材12种,占29%,新编教材37种,占88%,再版教材5种,占12%,理工科与综合性教材36种,占86%,医学和人文社科类教材6种,占14%。

2.2 抽样教材的基本内容构成

根据42种抽样教材中具有独立章节题目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23个方面,如表2所示:

2.3当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的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可以知道,每一种教材都有“检索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计算机检索系统”的章节内容,绝大多数教材有“网络搜索引擎”、“信息检索技术”的相关内容。与传统的教材比较,当前信息检索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2.3.1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成为主流近三年出版的信息检索教材,全部都对计算机检索系统进行了较长篇幅的介绍,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和网络信息资源是绝大多数教材的当然内容。只有部分教材(48%)用较少的篇幅仍然介绍了印刷型(手工)检索工具。

2.3.2突出信息检索技术在42种教材中,有39种教材用专门的章节介绍了检索技术,分别设立了“计算机检索技术”、“数据库检索技术”、“搜索引擎检索技术”,突出了检索技术的重要性,由检索技术和检索词构成的检索式犹如高楼的建筑设计图,是课题检索的理论方法和指导思想。

2.3.3重视知识产权及特种文献检索有31种教材介绍了知识产权及特种文献,而且大部分是用单独的一章予以介绍。充分强调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专利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位论文、标准和科技报告信息不论在学术研究、还是科技、经济建设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2.3.4强调信息利用和创新能力培养阐述有效筛选、正确评价、充分利用文献开展知识创新活动是当前教材的又一特点。样本教材中有21种分别阐述了文献信息利用,以“信息分析与利用”、“资源评价”、“选题与创新”等内容,凸显对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利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视。19种样本教材分别以“综述、学术论文的选题、撰写与投稿”、“专利申请文件、情报分析报告的撰写”等章节予以陈述文献创作及发表。

2.3.5突出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在加强学生信息敏感度等信息意识培养,合理、合法、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方面,做了专门的描述,例如有16种教材分别介绍“信息素质”、“信息意识的培养”。有10种教材分别以“写作规范”、“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为章节题目,对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及相关的一些法律规范进行了阐述。

2.3.6 重视课程的学习效果有大约43%的样本教材在相应的章节后编写了实验题及思考题、关键术语,

有大约40%的样本教材在相应的章节后编配了检索实例或案例,对学生提高检索技巧、丰富检索经验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

2.3.7 重视网上免费学术资源介绍16种教材分别以“openaccess”、“免费电子期刊”、“重要学术信息的网络获取”、“网上参考检索工具”等为章节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网上免费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知识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12种教材介绍了网上专题资料(主题网关)。

2.3.8 传承与革新,扩充新内容样本教材中新编教材37种,占88%,再版教材5种,占12%。教材不断修订和更新,融入了新的信息资源和内容,如介绍电子商务、竞争情报、求职应聘、商情数据、科技查新以及多媒体信息检索等。

教材反映了教学的内容特点,而学术论文由于内容新颖且发表速度快,能反映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前沿特点,因此对近年发表的有关信息素质学术研究论文进行了调查。

3 从学术研究看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新动向

从CnKi检索,我国高校2007―2009年间共发表有关信息素质(信息素养)的研究沦文2000余篇,其中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有宏观层面的论证和微观层面的实证,反映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新动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 教学体系与教学改革

赵宁提出工科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确立教学目标、构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和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等。王浩、张琳琳指出应建立具有多层次教学目标,包含多层次教学内容,提供多种教育方式的教学体系,建立起更为开放、交互式的教学结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习环节的比重,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重点从考核理论知识转移到考核实际能力上来。刘石泉提出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陆华娟提出课程体系全面革新,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2 教学模式

近年探讨较多的教学模式有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独立模式有: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专业文献阅读与研讨模式、项目驱动和专业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网络交互式教学(在线教育)模式等;混合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模式的整合,有“5e”教学模式、“五个结合”模式、“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等;层次模式有三级教育模式、“三层次四年一贯制”模式、“三层次一体化”培养模式等。

3.3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黄如花对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提出完善策略:丰富平台的内容、增强平台的交流功能、增强平台的友好性、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川。邓发云提出“一核心二支撑三结合”建立以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宋琳琳从总体构架、用户层次、功能模块、技术支持、资源数据库5个方面介绍了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成及功用;总结出4条主要的实现途径:与图书馆服务结合、远程教育平台、开放式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3.4 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邢燕丽认为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创新意识是信息意识的源泉,是发挥信息能力的动力,信息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加速器。信息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集中发挥和体现在创新过程中。莫玉萍提出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熟练运用工具获取信息资源、选择开拓性的课题等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3.5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

杜安平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管理机制、课程策略、评估与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澳大利亚高校的成功经验。杨国庆介绍了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模型等的特点。桂秀梅介绍了美国典型的信息素质教育合作模式:馆员一教师合作模式,依阿华大学的twiSt项目,华盛顿大学开展的多机构参与的Uwired项目;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合作模式: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牵头开发的tiLt,犹他州各个大学图书馆的网络导航课程。方锦平、易斌介绍了美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合作模式:各机构结成统一的联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4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4.1强调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

信息素质的培养,包括对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训练及提高,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突出信息意识的教育,提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捕获信息的能力,强调信息利用和创新能力训练,宣传合理合法利用信息,是当前信息素质教育面向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4.2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养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创新人才信息素养的完善过程。创新意识源自信息意识,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信息源的指引,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信息能力的提高成正比。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4.3 重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一是体现在信息素质教育教材得到较快的更新。教材的不断修订和涌现,融入了新的教学内容,也包含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适应了学术数据库、网上免费学术资源“openaccess”等的快速增长和教学需求。其次是图书馆各种专题讲座、教学课件和信息指南资料等也得到及时的更新。

4.4注重检索技能和实践教学

在教学环节上,精简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将重点放在检索技能的培养上,而且注重教学范例的演示,检索案例的分析,带着问题和任务完成实习,以实习促教学等是当前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不仅让学生熟悉各种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4.5 重视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教学

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采用基于科研课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综述和科技查新报告的撰写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写作和参与科研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区域集群化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库的联合建设等逐步在部分高校展开。

4.6 倡导在线自主学习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已受到国内愈来愈多高校的认同和重视,当前主要方式是利用校园网开发《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文献信息检索培训、宣传,提供专题讲座内容及课件和视频,用户教育专门栏目,提供虚拟导览服务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7 教学研究热点多

加强理论研究才能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美国信息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重要原因是重视理论研究,形成一套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并在多个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中得到验证,大大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近年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在教学体系与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等。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职业素质教育融入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归属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学,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道德基础。职业素质教育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包括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需要

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不断深入,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教与学存在着事实上的矛盾。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并未收到应有的成效,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殷切期待没有得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最关注的依然是其就业和个人发展问题。“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时代的合理要求装聋作哑,那么,他自己就会使他的学校丧失生命力,自愿放弃他应有的对生活的那种正当合理的影响,而不能完成自己的责任。”思政课教学不应该远离学生,而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选择。

(二)职业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的,也是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错位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全球不断扩张,职业道德危机充斥于各行各业:一些会计师诚信缺失、弄虚作假,一些公务员、,一些企业家利欲熏心、损人利己……甚至包括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和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内,职业道德堕落的大有人在。各种职业都是光荣的,但各种职业都因一些道德堕落的人蒙羞。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成为教育的艰巨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渗透职业素质教育,这是成功融入的基础所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思政课的德育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为突出融入实效,可以在保持教材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整体设计为几个专题:如意义篇、创新篇、忠诚篇、责任篇等。每一专题命名及内容都源自概论课教学内容,并可以贯穿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意义篇,讲述学习概论的意义,讲述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意义,蕴含工作的意义;创新篇,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内容,蕴含职业创新意识;忠诚篇,讲述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蕴含职业忠诚观念。与忠诚篇相衔接的是责任篇,讲述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此专题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蕴含职业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法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特点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之后,需要考虑如何使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的问题,这是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的关键。

1.课堂教学情境化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针对高职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设计好的专题之下,要精心设计各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出适合的教学情境。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度地设计多样化的情境,以突出专业特色的情境来搭建学习和工作的桥梁,形成教与学之间的纽带。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要有“高度”,能够直面社会重大主题,关注各行各业典型人物,以事件写人生,引领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向;以人物写时代,关注学生的生存语境和发展空间。其次,教学情境要有“亮度”,要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抓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境,以情感人,将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亮点呈现出来。另外,教学情境还要有“力度”,要大胆创新、精心准备,弘扬主旋律、摒弃迂腐旧,提升学生的职业信心,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实践教学职业化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使实践主体职业化。要使学生将自己视为职业人,一切基于自身的发展去实践,感同身受地提升素质。其次,要使实践内容职业化。实践内容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和支撑,职业素质实践项目应该与理论课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统一的职业素质教学内容。另外,要确保实践模式职业化。职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与职业群体相关。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个人实践和群体实践的关系,倡导“点”、“面”结合,“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式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再审视

如上所述,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对这一融入进行全方位的再审视,将获得更大的意义。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为旨归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确实为君子之乐。对高职德育工作者来说,能够将所有学生育为英才更是至高之乐。英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应该是知识广博的人,而不是视域狭隘的人。职业素质教育是培育英才的必由之路,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德育行进在这条必由之路的最前方。因此,“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实践尝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为旨归。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政课教学创新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基于高职学生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对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次尝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教学创新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期间是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在教学中极端短视、流于肤浅,不能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在实践中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之中。培育出全面发展的英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具体衡量指标。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正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基于这一实践做出的尝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就要立足实际、勇于面对当前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经受历练,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Ve1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2](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

[3]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5]陈岩松.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作用.光明日报,2013(2)

[6]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9(11):74~75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高速铁路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06-02

1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级建设人才基地,不同类型的学校,专业不一样,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大学体育课程既要考虑时展需求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学校自身专业需求的实用性。因此,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有效改革,注重个体差异与不同专业的需要,发展具有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具有综合内涵和能力的人。

高铁乘务专业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不是采用传统的学科理论来编制课程教学纲要和实施大纲。而是要突出实用性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是要根据乘务职业岗位一般身体素质、特殊“身体—心理”素质、特殊岗位体育知识和岗位适应能力需求特征,来设置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2设计教学内容的原则

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内容的设计,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想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体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告诉学生是不可能的,甚至把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课程全部详细地教给学生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就要对体育课程内容做合理的规划,依据课程目标规定的范畴,来设计体育课程的内容。(1)设计学科中最有用、最有价值的知识;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学有所用。(2)设计能有效参加体育健身与运动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及设计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课程内容,以便使体育融入到生活当中。

2.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2.2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根据学生特点、地域、气候、场馆设施和器材等情况设计内容,力求少而精,讲求实效,并注意与中学基础相连贯和衔接。

2.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2.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2.5充分体现职业特色的要求

高铁乘务员的工作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好的仪表、礼仪素养。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体育课要为实现高铁乘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使学生更好地就业。

3高速铁路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

高速铁路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化的体育教学内容。把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转向体育实践、体育理论、余暇体育、健康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大课程。把思想教育、体质教育、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娱乐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1基础体育教学内容

学生参加体育课的学习,不仅为了健身,也是为了健心。因此,基础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精简竞技体育内容,降低其难度和要求。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使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基础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

体育学习具有鲜明的生活教育色彩,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实际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并能为学生走向社会继续进行体育锻炼服务。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注意既要打好基础,又要选择学生喜欢的、社会上比较普及的,并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的项目进行学习。

为此,在进行教学时,应设计趣味性、竞争性、普及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体育舞蹈、健美操、游泳等。

3.2职业体育教学内容

学生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时,对他们进行职业性体育、终身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为此,在进行基础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和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职业体育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

职业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高铁乘务专业的特点,塑造学生端庄形象,提升学生前庭器官的稳定性,减缓晕车等职业素质。因此,应设计一些能培养气质,提高学生稳定性的体育项目。如形体训练、技巧动作等。

3.3发展职业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