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学的学科素养十篇数学的学科素养十篇

数学的学科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5:32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1

如何在相对紧张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及时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专业素养,已成为加速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作为“文化”的数学特有的魅力呢?我们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学科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才能引领学生在书海里遨游。但我要说:让我们数学教师也加入“让好书引领师生成长”,读数学教学实践的书、读数学学科文化的书、读文学书、读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数学背景,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更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厚重、更开阔、更深邃,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也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真正美丽起来。

我觉得我们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感等方面。

“专业技能”作为我们数学老师来说主要就是指“教学技巧能力”。教学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组织课堂、控制学生注意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检查评价等能力,是我们数学老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我觉得专业技能是教师的灵魂,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保证我们真正的教书育人。这就需要我们去钻、去学、去奋斗。一个教师要教好课和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必须以这“三熟”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熟悉教材和教法,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教学灵活起来。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熟”,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在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后迅速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得快而且自然。每位教师要重视每一堂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听课、出课、评课等活动,都会慢慢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突发事件了。

“专业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的应用”等,不能认为现在拥有的知识教学已经足够了、绰绰有余了。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也告诉我们,我们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我们往往缺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需要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的知识只有不断地递增、丰富,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掌握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认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理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2

一、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数学教学进行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各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学习领域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用“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现象”,把他们带进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在练习巩固环节时,自己设计“我的神州号”的发射图等一系列的科学尝试活动,体验到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创造的“火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增强科技教育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自行探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新奇性吸引,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相当于给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数学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2.营造和谐环境和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从而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有潜能的学生。”在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低年级学段图形的拼组、测量长度、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等;中年级学段测量物体体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等。这些数学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3

一、重视对双基的教学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针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文科生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采用“低起点、拉网法、递进式”的教学方法,确保同学们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容易犯的错误,教师要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教师要深刻理解,防止谬误;反思方法,精益求精。这样可以深刻理解这类问题,有利于扩大解题收益,达到“学会一题,解决一类”的效果,这是跳出题海的有效方法。

二、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有想象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大量实物、图形等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出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并能将其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同学们的应用意识,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其创新能力。文科生的运算求解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依据统计或统计安全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高中文科生的数学能力,如“弃重求轻”,培养兴趣;“开门造车”,注重方法;“举一反三”,提高能力;注重联系,重视通性通法的讲解等等。

三、重视对文科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听文科生说最怕数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克服这种畏惧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高昂,就会事半功倍,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好与坏,与导入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开始,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我经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设疑导入新课

如在上新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故事引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喜欢听故事,我就利用这一点,经常在讲授新课前,讲一些与内容有关的短小故事。

2.游戏贯穿,激发兴趣

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劳逸结合,穿插一些游戏形式的练习题,供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这样的游戏形式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以看促想带说

激发兴趣、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善于说理,是学生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演示。

4.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

有助于将学生引入教学氛围中,以“看—想—说”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才能自觉地思考问题,才在思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习作为乐趣。而文科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这样,手、脑并用,从形象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化难为易,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6.表扬竞赛,激发兴趣

适当的表扬与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甚至年级之间的竞赛来强化兴趣、保持兴趣、促进学习。如个人、小组之间的数学竞赛中优胜者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数学竞赛,使学生产生责任感、成功感,长此以往,胜者表扬、败者鼓励,创造条件,下一次再战,直至成功,使学生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兴趣。

7.要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跟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荣辱感和自尊心,所以,教师要保护文科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能源。

8.结合知识,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往往是教师讲解知识过于单调,单一地传授知识,不与实际结合起来所造成的。

9.结合数学的美,激发兴趣

我通过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统一美、创新美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尝试,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重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的教学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4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教师专业化

在数字化的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运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学科教育上紧跟时展的步伐,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者;做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在教学中自觉加强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

一、深化对教育现代化核心知识点的认识

数字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

(1)硬件设施,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2)网络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经网络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学习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有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4)远程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5)学习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如电子文件包,它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服务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载体或者信息的媒介。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组合主要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组合。课题中信息技术条件下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帮助教师专业化能够成长,推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我们这里主要特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驾驭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

学科素养是指教师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的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新时期人才标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复合塑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复合型”是相对于“专科型”而言的,是指教师具备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载体,以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托,以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为辅导,以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和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复合型知能结构。

二、教育信息化需兼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知能的基础。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认知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够通过多媒体、因特网等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安全要求。

“师道即尊,学风自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的上机教学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进行上网指导时,必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几个途径

1、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制定具有持续性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该学习计划应以“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思路清晰、培训方式多样”为指导思想。当前,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计算机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各自学校、教师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课程的系列培训。培训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以信息技术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最合适。确立教师培训的课程应该是"教师素质本位",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等理念。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各个学校教研组实际情况,分学科、分批次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由于各班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为了帮助老师们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我们组织了以学科为单位的白板培训,为每个学科“量体裁衣”制定培训计划,辅助各科教师掌握最前沿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转变上课方式,极大地促进学科素养提升。

2.加强网络研修平台建设,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发展。

“校本研训”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学校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证,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基础硬件的新装备,要构建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无疑为校本研修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能够考虑到绿色环保,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能彰显特色。

(2)建成光纤到校及校数据中心,教学区域有无线网络覆盖,移动教育无处不在,建设完整的校园网络。

(3)配备齐全的多媒体制作设备(打印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一应俱全)。

(4)学校实现“班班通”,每班配装1套数字化教学设备(含电子白板、投影机、数字展示台及计算机等)。

(5)学校装备数字化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备课室、机器人实验室网络教研室等。

方便教师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的另一重要途径。

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过程中,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可以说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是我校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策略与途径,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三意识”指“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成果意识”。“四要素”即“人”“车”“路”“货”。“人”包含了学校领导、各学科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车”指代学校的校园网、校园电视台以及学校广播系统等;“路”包括学校的门户网站、空中学习课堂(中国同步学习网)等;“货”指可供教学、学习之用的资源,包括学科研究小组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试题库等。

重庆二十九中建设的资源中心库,资源中心库现在建有“数字图书馆”、“校本资源库”“试题库”“教学课例”“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新课程资源库”等板块,该资源中心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而且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样,我校的“教师频道”也给各学科老师和教研员间的教育教学交流学习提供便利。

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交流环境,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得到碰撞,经验在得到分享,能力在得到提升。

3、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探究。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经历长期的、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养成也不例外。必须经历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这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自我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不仅在教师培训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还应创造实践机会,如提供信息技术竞赛方面的信息,积极帮助教师大胆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并大力褒奖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的学科,使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上有突破性的发展

4、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应成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安排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定课时的课程整合汇报课或研究课。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末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一线教师成为课件制作专家、课件应用能手,应成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为重庆二十九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在依托数字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资源的研讨整合、实践反思,使得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自身学科素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目前学校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类教育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我们所有的教师应该勇于探究、善于研究,把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做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晓满.论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4.(09).

[2]李雪,顾小清.教育科研信息化:网络教师共同体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24-27.

[3]翟军工.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5-8.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5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86-01

引言:科学素质指的是人们认识自然、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科学素质的组成比较复杂,对于不同年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质的成分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包括以下几种:发现科学的方法――观察能力;对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质疑和探究能力;对科学的总结和理解――科学思维方式,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起来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培养并不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对能力培养的重点理解的有偏差,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认为问题解决能力的获得就是科学素质的形成,而实际上,科学素质并非单纯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且,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数学技能之间也有很大区别,通过题海战术,学生获得的是数学技能,而不是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方法

1、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精神。观察能力和发现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最基础成分,科学来源于对生活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是科学意识的萌芽。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精神,就要使数学从书本、课堂中解脱出来,将其还原于科学的本来面貌,即回归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知识的习惯。例如,在进行时间、速度、距离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平时上学和放学是怎样来学校的,都走了那些路线,大概用掉多少时间,然后分组写在纸上。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之后,纷纷在纸上写了答案:上学坐公交车,经过5站,用掉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上学坐校车,经过4个校车车站,用掉时间大约为20分钟;家长开车送来上学,经过3条街道,用掉时间大约为10分钟。这时候学生会发现,每天上学的出发点都是家,目的地都是学校,却因为交通工具形式不同、路线不同,花掉了不一样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对时间、速度、距离的关系理解就更清晰,这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的过程。

2、巧妙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观察,然后铡罢馐鞘裁葱巫吹奈锾澹俊薄八们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图形?”通过学生的亲自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等特征,在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眨骸巴学们还想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三角形怎样分类?”“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怎样计算?”......教师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学生提出的仗狻U庋循序渐进,并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并且介由观察得出的答案和结论,能够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即观察、多角度思考,这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巧妙提问,也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质有所发展。

3、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科学思维习惯。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数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古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数学思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能够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发展谨慎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性更高,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习惯进行培养的一种方法。

三、科学素质培养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教学本身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意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一个体系比较完善的思维结构。因此说,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培养,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事情。小学教师应该通过种种教学技巧的使用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和思维习惯进行培养,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够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热土。

参考文献:

[1]郭菊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育革新,2014(03):115-117.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6

关键词:科学数据;数据素养;数据管理;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97

abstractafterabriefdefinitionofscientificdataanddataliteracy,thepaperintroducedtheresearchandpracticeoflibrary’sscientificdatamanagementathomeandabroad,andthenanalyzedthemanagementproblemsintheperspectiveofuser’sdataliteracyeducation,andintheendpointedoutthedirectionfor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scientificdata;dataliteracy;datamanagement;library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均与“数据”密不分离,一方面,社会因数据而产生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范式,使我们不得不去适应并力争在新的范式环境下有所创新和发展,如2007年,JimGrey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计算机科学和远程通讯委员会(nRC-CStB)的演讲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数据密集型计算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概念[1],并将其作为与实验科学、理论推演、计算机仿真三种科研范式平行的科学研究[2]。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但需注重所从事实验、分析的最终结果产生,还需注重在最终结果产生过程中数据的积累、应用和二次、乃至多次开发,这也隐性的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但需具备在所从事科研领域的仪器、工具应用能力,还需具备基于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存储、辩识、分析和挖掘能力,具备传统的基本信息素养已经不适应数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数据素养应运而生并受到社会的重视;另一方面,图书馆不但通过其专业的信息与数据处理,如分类、分析、借阅、组织与呈现等行为,使其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使其地位总是被人们和社会所接受与认可,同时,图书馆也总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文化传承、文明传播与社会教育的功能,使其用户通过享受图书馆的资源推送等服务而提高了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搜索与分析等技能。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并通过为读者用户提供科学数据保存、分析与挖掘等数据监管服务而实现了从信息到数据的业务对象转换,使图书馆继续成为社会的信息中心机构。那么,在现实中,这些数据管理服务是否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是否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了用户的数据素养,如何在未来将普遍开展的数据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等等问题,都是已有的学术研究所不涉及的,这也就是本文的立论与创新之处。

1科学数据与数据素养概述

1.1科学数据

科学数据是产生于实验等科研过程中、蕴含有用价值的数据总称。最早的科学数据定义是195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oeCD关于公共资助科学数据获取的原则和方针”[3]中认为“科学数据作为科学研究基本来源的事实记录(数值、文本记录、图像和声音),被科学团体所共同接受的对研究结果有用的数据。但不包括实验室笔记、初步分析、科学论文的草稿、未来的研究计划、同行评论以及个人和同行的交流,以及实物(例如实验样本、细菌和测试的动物)等”[4]。之后,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均都提到了科学数据的价值与本质:反映客观世界、含有科学价值。笔者认为:科学数据就是指收集了科研结果产生或科学发展过程的多形态数据集或材料,而这种数据集或材料的存在形态可能是多样化的。

1.2数据素养

目前,因信息素养难以满足数据社会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需求素养,业界提出的旨在补充信息素养内涵在数据社会所缺失的数据素养如元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视觉素养一样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概念,但业界特别是信息管理科学界及教育界还是针对数据社会的数据行为主体所需的数据技能与知识要求,在数据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最新版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等文件中有所体现。根据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iLSHe)及美国高校开设的数据监护课程体系,笔者认为:数据素养就是数据行为主体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伦理的基础上,能对所面对的数据进行辩证、科学、正确的认识、操作和管理,进而使数据为我所用,以挖掘其蕴含巨大价值的能力。

2国内外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与研究

2.1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进展

尽管自2011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对所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数据提出管理计划以后,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便积极的参与到了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实践活动之中。据基础研究出版公司(primaryResearchGroup)在2013年7月的一项科学数据管理调查报告中发现,美国约有72.22%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服务[5]。从实践的发展规模和图书馆类型来看,高校图书馆是主流,据笔者通过网站浏览和文献查阅发现,截止到2015年6月20日,美国USnews&worldReport排名前20名的大学图书馆都提供基本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制定、科学数据管理工具下载、科学数据评估等服务,这说明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美国的著名高校图书馆基本都认识到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并提供越来越多的相关服务。此外,通过相关文献[6]可以发现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加入到了科学数据的管理实践之中。国内图书馆中则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通过向用户提供相关讲座、科学数据检索、科学数据咨询等内容,国外图书馆主要提供的服务定制、数据保存等还没有在国内图书馆中开展。

2.2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进展

国内图情界对科学数据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外关于数字化科研和科学数据共享等相关研究的引介以及近年来逐渐展开的科学数据服务研究。如李娟[7]、陈传夫[8]、王巧玲[9]、杨鹤林[10]、张晓林[11]等人对美国、英国及相关组织,如CoData、oeCD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保障体系、实践进展、发现与关联、利用与再利用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彭洁[12]、黄筱瑾[13]、魏东原[14]、刘细文[15]、李晓辉[16]、杨文[17]等从科技信息机构科学数据研究与服务的可行性、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实现保障、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及服务、图书馆科学数据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科学数据与科学文献的关联、整合及聚合等方面研究了科学数据的服务。

国外图情界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则主要从科学数据管理概念、科学数据作为信息管理对象的分析以及科学数据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非技术因素等角度进行。如:elizabethYakel[18]对nSF等机构关于科学数据管理报告的解读与分析;andrewtrdoar[19]对科学数据不同研究阶段领域的划分、JaneGreenberg[20]对科学元数据如何满足即时共享数据以及长期保存数据的双重需求分析、GailSteinhart[21]和Love[22]对科学数据管理障碍等非技术因素梳理。

3用户数据素养教育与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数据素养,不但与用户的个人因素息息相关,如文化教育程度、从事职业因素等,也与用户在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相关,如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对用户的数据操作技能培养元素、是否为用户提供诸如数据保存和数据获取的讲座与培训等。国外高校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和国内部分图书馆的有益探索,不但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我国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差距,也为我国未来图书馆的数据管理之路提供了借鉴模板。

3.1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管理进展来看,数据素养教育视角下的科学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对科学数据管理与用户数据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与理解。虽然欧美的图书馆等均在用户服务中有所体现,但更多的图书馆并没有真正立足于用户的需求与教育视角,而是根据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等内在规律与图书馆服务需求等去设计所提供的服务。这一点在国内体现的也更为充分,如在2013年东南大学图书馆孟祥保、李爱国[23]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管理与数据素养研究后的快两年时间里再未有相关新成果出现,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该问题的认识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出现积极的变化;差距的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科学数据管理缺乏相应的数据素养教育元素设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一些欧美高校所招收的数据工程等专业学生也没有固定统一的课程体系[24],以致影响到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数据管理也没有统一的用户培训课程体系,进而影响到了用户的数据素养教育。

3.2发展的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数据素养教育视角下的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7

一、数据素养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进行数据探究的科学素养

数据(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是一种留下明确印迹的信息。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对数据背景的解读是获得信息的一种途径。在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显在技术的今天,科学素养包含着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3个方面,即理论素养、实验素养和数据素养。理论素养是一种基于逻辑运算的素养,实验素养是一种基于真实实验的素养,而数据素养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计算的素养。纵观科学发展史,量化是科学的重要科学方法特征。物理学相对其他理科而言偏向于哲学的普遍方法层面,堪称为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石。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物理学已经从萌芽期走向成熟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研究客观世界的方法体系。其中伽利略的工作具有里程碑性质,他将实验和数学引入自然科学研究,物理学因此而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物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数学与实验是物理学或者物理教育的两只翅膀。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的科学研究中,数据是研究目标的附属品,是研究假设的验证者。物理学家主要采用基于数学的理论手段和实验手段来研究物理现象,早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科学发展到近代,一方面实验或实践会产生巨大的数据,另一方面模拟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虽然计算机可以辅助人们处理数据,处理速度大约每18周翻一倍,其存储容量大约每9个月翻一番,但是实验、实践或模拟产生的数据迅速占满可用的存储空间。数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地关注。面对庞杂的数据,研究结论对数据分析方法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随之产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数据就像一个金矿,可以从中提取信息,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将信息转化成为有价值的知识。数据挖掘从2005年开始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具体案例涉及物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信息时代的科学除去理论与实验,出现了第三种科学形态—模拟。物理学家的研究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学科边界走向消融,正像赵凯华先生所说的,有的时候很难从一个物理学家研究课题的字面意思来判断他研究的问题是物理学课题,还是生命科学课题,或者经济学课题。我们只能认为,只要系统采用物理学已经形成的独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课题,就是在从事物理学研究。其次,当代的物理学家的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共同体的数据交流。最后,随着传感器等实验手段和仿真模拟手段的发展,使得物理学家面临海量的数据,物理学家需要采用现代数据挖掘手段发现科学规律。数据挖掘在有的时候只能通过观察数据的关联而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和过去传统的研究范式不同。

总之,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人除了具有理论素养和实验(或者实践)素养之外,还应该具有数据素养。比如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的过程中利用身体的脉搏计数,发现了教堂里吊灯摆动的等时性规律。再如具有数据素养的红学专家则可以通过统计《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文言虚词的使用频率来确定《红楼梦》前80回为曹雪芹撰写,后40回为他人续写。当代具有良好数据素养的人能够掌握数据挖掘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中,探索数据的关联或者规律,不断地挖掘出新的科学数据价值。

二、贯彻数据探究是提高数据素养水平的基本途径

因为科学素养包括理论素养、实验素养和数据素养,所以科学探究包括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和数据探究。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科学素养水平的基本途径,由此数据探究是提高数据素养水平乃至科学素养水平的基本途径。讨数据素养的指标构造对于评价数据探究、引领数据探究和提高科学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看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数据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数据素养主要体现于:其一,采集实验或观察数据;其二,计算科学数据;其三,模拟、图景与思维;其四,交流与传播科学知识。其中,模拟既是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主要内容,又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或科学形态。而数据探究是信息技术融合于物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提高数据素养水平乃至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提升数据素养水平的建议

基础物理教育要重视实验和理论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数据素养教育。创新物理教育,提高物理教学效率,需要探讨基于数据素养的物理课程与教学问题。依据数据探究理论提出如下建议:

1.培养数据价值感物理教学终究需要解决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信、懂、用”问题,必须将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结合起来。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需要重视数据的观测环节,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物理数据或者物理量进行估计,并关注物理数据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还要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习惯等。

2.培养数据探究意识传统物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如强调习题的演练,但是传统物理教学对数据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需要加强练习或者新授课中的思想实验训练,发挥图景素养作用,帮助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数据探究意识首先表现为量化的意识。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科研素养;培养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成为高校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1.科研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研素养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指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意识,包括从事科研的兴趣和主动性,发现问题的自觉性和敏锐性,等等。科研方法是科研素养的核心,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科研课题的提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具体方法。科研精神则是科研素养的内涵,指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在科研素养中,科研方法是核心,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教育中,科研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的今天,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科研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具备科研能力和素养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加强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对于大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2.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现状

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意识淡薄。由于大学教育的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因此大学教育的重心主要还是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意识和兴趣。(2)科研能力薄弱。由于不注重科研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查找资料是科研的基础工作,缺乏这一能力,便无从谈起搞好科研。但许多大学生甚至连图书分类、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因此无法通过计算机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不知怎样为我所用。(3)科研素养教育缺失。现在很多高校没有把学生的利研素养教育列入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没有制定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导致大学生教育中科研素养没有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3.高校图书馆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知识和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获取知识的技术和设备优势。高校图书馆凭借自己的天然优势,应该成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教育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馆藏资源,掌握搜索引擎、联机目录、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离不开的助手。高校图书馆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入馆教育一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入馆教育是图书馆针对大学新生所实行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是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会怎样使用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是图书馆基本情况简介:包括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图书馆规章制度和借阅规则以及馆舍布局和馆藏情况:图书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图书馆目录体系及使用。其次是各种类型文献的利用介绍:包括各种类型的书库、阅览室的文献以及电子资源文献的应用方法。最后是图书馆主页的使用方法的介绍。现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主页上一般都有馆藏查询服务、图书的网上续借和预约服务、网上荐书服务、学科导航服务以及各类型数据库的检索系统。比如借助于馆藏查询系统,就能迅速地了解到自己所要找的某一本书或者期刊有没有,有的话在哪一个书库或阅览室能够找到,非常方便快捷。利用好图书馆的主页,能节约查阅时间,少走弯路,及时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图书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兴趣的开始。

(2)专门培训――提高使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的方法和能力。专门培训是图书馆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所采取的一种培训措施,目的是指导学生利用各种中外文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引导学生产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打好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都购买了许多中外文数据库供师生使用,应用比较多的有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人民日报数据库、中宏数据库、数字图书馆、else-vier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Spinger全文数据库、aip/apS物理电子期刊数据库、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等等。此外,各个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针对本校情况的特色数据库。专门培训就是让学生熟悉并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这些培训一般每个学期定期的开办多次。专门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在这些专门培训之余,补充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如各个专业的调研报告的撰写、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科技查新的介绍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利用信息从事科研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素养策略

一、数学素养概述

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通过对知识进行逻辑性计算,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数学素养主要是以数学知识进行渗透,为学生构建数学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活动式教学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运用性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成和构建方式进行思想层面上的了解。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现状

(一)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报考本专业时,一般以自身成绩为衡量,以及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报考。部分学生存在数学科目成绩不理想,进而报考偏文科化的专业,以逃避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数学学科所占课时较少,主要以文化课为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难以进行巩固性复习,致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一般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其他科目难以进行重视,导致数学知识的储备量不足。

(二)数学教学思想理念薄弱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学前教育儿童进行正确的培训可提升儿童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儿童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公式套用和初步解题方法,未能对方法形成延伸性理解,导致对数学知识进行片面性的理解。在数学发展史中,学科的形成及起源,数学教学的理念与意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加陌生,不利于学生形成理念性教学。

(三)数学认知度传统

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数学教学方法存在错误认知,当前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主要对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开发儿童的思维,以学生为主进行素养性教育,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还未进行转变,易将主观思想代入课堂中。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传统教育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将导致部分学生在教学时易延续此种教学方式,未能以教学对象的角度出发,了解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将导致数学素养得不到相应的拓展。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巩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学校增加数学学科在整体课时中所占比例,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教师在进行数学科目教学时,应对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状况进行了解与总结,通过教学研究依据当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对数学学科进行内容优化。教师将知识点进行递增式渗透,使学生逐步对知识进行理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态度,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开设数学活动

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当前主要是对知识和公式进行记忆式学习,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将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枯燥的心理,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可通过绘制相应的数学手册、制作数学教学课件、编写相应的数学教学游戏、对学前儿童数学儿歌进行收集等,为学生构建数学学习氛围,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思想发生改变,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升华。

(三)组织数学竞赛

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组织相应的数学竞赛,通过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对竞赛内容进行设计时,应针对多角度进行开展,从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学生通过对竞赛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可拓展学前教育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学校开展选修式课程,主要以数学思想和数学进化史为主,旨在丰富学生的视野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得到全面认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的学科素养篇10

关键词:兰州大学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4.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3)06-0119-04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是其中之一。“本科生要在这个信息环境下生存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把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生存和学习技能。”[1]信息素养的培育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以及探讨的重要课题。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应对当今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在研究中对兰州大学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兰州大学本科生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本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而且可以为图书馆如何加强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这一问题提供数据以及相关对策分析。

1信息素养概述及研究进展

1.1信息素养的兴起与发展

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在1989年发表的信息素养进展年度报告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199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nd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制定的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九大标准,涵盖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的内容。2001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ResearchLibrariesaCRL)在德克萨斯州召开了全美图书馆协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e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包括5大标准和22项性能指标。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eisenberg博士和BobBerkowitz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提出了信息问题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即任务定义(taskdefinition)、信息检索策略(informationSeekingstrategies)、定位和获取(locationandaccess)、信息利用(useofinformation)、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该系统方案又称为Big6技能。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情况,全面修订了2001年《信息素养标准》,推出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实践》(第二版)其中包括6大标准、19项指标和87项具体观测点,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类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在日本,信息技术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将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理解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于2002年6月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编写了《信息教育的实践与学校信息化》新的信息教育手册,其第一版的信息教育手册于1990年7月出版[2]。

1.2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

笔者以“universitystudent”和“informationliteracy”为主题关键词,在iSi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234个检索结果。研究的内容与主题主要有:

一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如Johnston,nicole讨论了在线学习模式是否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DeVoe,Kristinam研究了数字时代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项目;Bell,JudyCarol研究了以图书馆和网络为基础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课程;Heinze,nina、Schnurr,Jan-mathis探讨了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发展高校学生信息素养。

二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如Conway,Kate比较了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情况;nyamboga,Cm探讨了印度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Carr,Sandra、iredell,Helena、newton-Smith,Carol、Clark,Catherine针对医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信息素养技术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行了研究;o'Dwyer,Linda、Kerns,StephanieC针对医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研究;Baro,e.emmanuel;Fyneman,Biokuromoye研究了尼日尔三角洲大学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情况。

三是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概况介绍。如mittermeyer.D分析了大学生入学时应该具备什么信息素养。

四是研究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如Li,tingting、peng,Hui基于信息素养教育来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Chen,Kuan-nien、Lin,pei-chun阐述了信息素养在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中的重要性;wangaiyun、wuHeping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

1.3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本科生信息素养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分析;二是对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概述;三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四是理工科或者医学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

2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2.1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向兰州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期了解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状。

本文选取信息需求、信息源选取和信息查找、信息获取能力及技巧、信息评价和处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信息素养认知和信息教育状况[3]这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其选择依据是借鉴了马费成教授调查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时所选择的六个标准。这六个方面作为问卷题目设计的依据,通过分析兰州大学在校本科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发现学校对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之处,指出信息素养教育对于高校本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学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2.2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对象为兰州大学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其中,男生的问卷为51份,女生的问卷为43份。从专业分布来看,本次调查涉及了兰州大学下属20个学院的30多个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比例为1:1.5。

3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与分析

3.1信息需求状况

调查发现,兰州大学72.3%的学生的信息需求主要是查阅资料和网上娱乐,56.4%的学生主要运用网络浏览新闻,53.2%的学生则主要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除此以外,网购、网上读书、网游也是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得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已经主要依靠网络媒体来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并且通过它来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3.2信息源的选取和信息查找

88.3%的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中,首先选择互联网资源,但纸质媒体(图书、报纸、期刊等)、卫星电视、数据库检索等其他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从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可以看出,本科生很少选择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来搜索信息,大部分都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来获取所需信息。其原因有二:一是本科学生没有强烈的科研需求,而是在学习最基础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接触很少;二是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图书馆网站上的数据库检索路径与方法都不甚了解,也很少参加图书馆关于使用数据库的培训讲座。调查显示对于数据库检索的路径和方式不太清楚的学生占61.7%,完全不知道的占13.8%。也就是说,大约75%的本科学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对于图书馆举办的数据库的培训讲座,43.6%的学生知道但从未参加过,41.5%的学生不知道讲座信息,也就是说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培训讲座。

3.3信息获取能力和技巧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除了互联网以及纸质媒体之外,有44.7%的学生是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的,75%的本科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另外,只有14.9%的学生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中的高级检索功能,51%的学生偶尔使用高级检索功能,33%的学生则根本没有使用过高级检索功能。高级搜索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应该作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关键内容[3]。从上述分析可见,本科生运用数据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巧还有待加强。

3.4信息评价和处理

信息利用与信息评价能力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评价与信息获取息息相关,从信息的粗选到信息的精确定位始终伴随着信息评价。高校学生评价信息考虑最多的五个指标分别是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经济性、易获取性。”[3]

通过调查本科生学习资源的主要渠道,发现88%的学生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更新最快、时效性最强,也容易获取,但是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却不高。从数据上显示,大部分学生就是通过使用这种权威性和准确性都不高的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源的,而真正准确、权威的信息来源例如纸本书资源和数据库,却是鲜少问津。

这一方面显示出学生对于权威、专业信息的检索水平和检索工具使用很不熟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学校针对学生的检索能力培训力量不足。

3.5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

“大学生作为最大的上网群体与大学生本身具有的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等信息安全素养的反差,使得大学生难以辨认信息优劣和真伪,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犯罪。”[4]所以,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问题是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分主要从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两个部分进行探讨。在这两个部分中,我们主要讨论学生的意识和态度、行为和政策了解(见表2)。

在信息安全意识方面,据调查,所有的同学都从不或很少通过网络恶意攻击他人,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或态度;在信息伦理方面,有44%的同学经常使用盗版软件,38%的同学很少使用盗版软件,30%的同学从不使用盗版软件。可以看出,大约70%左右的学生都很少或者从不使用盗版软件,具有抵制、反对盗版活动的伦理行为,版权意识强烈。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考虑不用盗版软件。可见,经济问题是学生选择使用盗版软件的首要问题。同学们也总是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行为。但是绝大多数同学的信息伦理意识不高,在查找、搜集信息时,对是否触犯他人的隐私权问题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引用他人文章时是否会注明出处这个问题时,只有50%的同学表示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会注明出处,42%的学生则表示在引用他人文章时偶尔会标明出处,还有8%的学生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从未标明过出处。这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调查者是偶尔或者从未在引用他人文章时标明出处的,显示出本科生的信息伦理行为水平不高,学术态度不严谨。

3.6信息素养的认知和信息素养教育状况

对于兰州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组数据获得:在回收的94份有效问卷中,只有22个学生表示,其所在的院系开设过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占总调查人数的23.4%;只有10个学院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院系开设过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占调查过的22个学院的45%。兰州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心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检索》(分理工类、医学类、社科类开设)、《实用信息技术》、《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被列入到了学校通识选修课程计划。但由于开设的这些相关课程没有进入到学校的必修课程计划,所以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甚至有超过50%的学院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本科教育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本科这个重要阶段对于信息素养的养成。

4结论和对策

4.1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88.3%的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中,首先选取了互联网资源。高校学生已经主要依靠网络媒体来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并且通过它来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所以,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将网络媒介作为主要的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与同学进行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教育与互动交流,由单一传统的授课模式转变为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素养教育。

4.2学院与图书馆互相协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从调查数据可知,大约75%的本科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培训讲座。学校图书馆在一学年内大概会安排30场左右的数据库培训讲座,但上座率普遍偏低。原因有二:一是讲座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二是学院不能积极组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可以尝试让讲座“走进学院”,在学院安排该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讲座,这种办法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上座率和讲座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使得讲座更具针对性,也更加专业化,还可以真正解决师生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

4.3形成“讲座+专业老师影响力+通识必修课”的模式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以举办讲座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34%,认为以专业老师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40%,认为开展相关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55%。从这一组数据首先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各学院将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纳入到本专业基础课程之中,作为必修课加以学习;其次,专业老师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老师可以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多涉及一些本专业信息源的介绍以及获取途径、获取能力和技巧、信息评价和处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关于本专业相关数据库的内容,并且强调在引用他人文章时要标明出处,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数据库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如果学校能做到将信息素养相关课程设置为各学科学生必修课程,专业老师也能将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穿插于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之中,再辅之以各类信息素养相关讲座、专题大赛等,这样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高连歌.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提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