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十篇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十篇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6:57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1

【关键词】石油勘探;流程;知识管理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新世纪,石油勘探业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1]。石油作为重要能源及战略资源,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同时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因此,为提高勘探技术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石油勘探过程的工种和技术非常复杂,内部关联性也很强,管理工作非常繁重。面对内部及外部环境新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石油勘探过程需要及时调整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2.文献综述

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开始上个世纪于70年代末,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Drucker)强调在企业资源中,信息和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彼得·圣吉(petersenge)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2]。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系统的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戴维·沙凯米(DavidJ.skyrme)提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系统化的管理,侧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使其得到恰当的运用[3]。国内众多研究学者中,张子刚,周永红(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把知识(包括信息)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信息获取和传播、知识学习和应用、创新和传播、交换和更新以及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结构、并管理企业所需的知识商品[4]。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看出,知识管理已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

3.石油勘探主要流程

石油勘探是根据石油地质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勘探技术,将地质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获得石油储量[5]。整个勘探过程中分为多个不同的作业流程,包括物化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综合地质研究等多项勘探作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物探流程和钻探流程。

(1)物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物探工程主要是地震勘探作业,它包括野外作业的资料采集、室内工作的资料处理及资料解释三个环节,资料采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地震勘探工程质量的好坏。

(2)钻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钻探工程是石油勘探系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多专业多工种协作的一项综合工程。钻探工程主要包括:钻井方案设计、钻井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主要阶段。

4.石油勘探流程中的知识管理分析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同时具备人文与技术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取、创造、共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将创新后的知识返馈到系统,使个人与组织不间断地积累知识[6]。

(1)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活动

石油勘探流程主要分为物探和钻探工程两大类,这两大类勘探流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应用、创新及保护六大知识管理活动,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手段

在明确石油勘探流程及知识管理活动的条件下,需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石油勘探各个流程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制定并实施适合勘探流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企业对勘探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要有正确的战略为指导,包括勘探各阶段的知识学习战略、知识获取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知识保护战略等;其次,为了能更好相互学习和共享信息,需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库,构建面向勘探流程的知识网络;再次,石油勘探流程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系统过程,包括采集的资料、勘探技术等多种知识,为促进勘探流程中知识的获取、转换及创造,需建立一个基于石油勘探流程的知识创新网络平台;最后,构建知识学习机制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3)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目标

石油勘探的最终成果是为得到石油的储藏量,而在勘探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勘探配套技术。因此,对于作为知识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勘探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则是高效、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结束语

石油勘探是整个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石油行业增加储量、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需要多专业、多工种的相互协作的高新技术知识密集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探勘流程的知识管理,对提高勘探技术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shtml(2011/3/17).

[2]彼得·德鲁克,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储节旺.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5]陈希.油气勘探项目管理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6]张琳.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11,05.

[7]甘路明,潘惠,刘景江,陈劲.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4:201-204.

[8]林向以,张庆普,韩晓琳.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庆油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06:31-35.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2

关键词:电力调度业务;知识管理;DKm系统;pK知识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周睿(1984-),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刘嘉宁(1974-),男,广东台山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广州?510600)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129-02

电力调度系统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的责任机构。各专业的工作组织严密、技术复杂,各级调度管理职责明确,是供电企业生命线的守护者,担负着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重任。电力调度工作的复杂性需要调度员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然而作为知识型员工的调度员队伍,在调度专业的日常生产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流程。这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缺乏共享传承机制和规范的分类管理、信息传递的层级化、业务处理孤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力调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电力调度系统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壮大,将知识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业务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所以知识管理必须围绕业务展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对电力调度业务的梳理,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广东中调”)建立了基于DKm系统的子体系——基于生产(process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pK融合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全面考虑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内容更新等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并针对电力调控的业务流程进行量身定制。不仅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收集、存储和再利用,并且将这些知识活动与调度专业的生产结合起来,针对调度生产流程,对预案管理、反事故演习等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研究,构建相关功能模块,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造。

一、pK体系的两大优势

综合来讲,pK体系具有两大优势。

1.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业务流程通常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人物)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或作业的集合。核心业务流程是对整个企业性能起主导影响的业务流程,该类流程执行频率高,对营运绩效的影响大。企业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应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对象,因其是直接影响企业营运功能的作业要项。知识管理对“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与业务流程的相互优化上。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将知识流贯穿于工作流之中。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对生产中所需的、创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使得生产业务流程化,并通过知识讨论与对比,对核心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实行精细控制,使其量化、信息化、具体和明确,最终通过知识共享和再利用,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的过程;另一方面,业务流程的输入又使知识管理得到不断的自我更新。生产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过程,知识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生产,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都能够通过生产体现出来,整个过程为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输入。

2.系统化知识管理,低成本、高效率

电力调度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也多半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而且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利用率低下。而pK体系作为DKm系统中的子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知识积累伴随着整个业务流程,避免了信息的流失,全面考虑知识存储、数据更新、内容共享等知识管理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也使得知识管理更加规范,知识可利用率也大为提高。

二、pK体系的运作流程

下面将结合广东中调事故处理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pK体系的运作流程。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3

知识管理平台主要指知识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有关信息技术和组织内的工作人员,完成制度管理和团队运作及经验交流。而知识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充分分享组织文化,从而系统的转移和分享知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为便捷、快速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流通和分享,进而实现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健全的知识管理一定要具有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也就是企业想要具有健全的知识管理体系功能,就一定要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可是,制定知识管理的平台仅仅是提供知识分享和知识积累的工具,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文化的分享,然后形成一个有效学习的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制定知识管理平台就要消耗企业许多资源,对于怎样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曾经有人提出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包含的内容如下。怎样加强系统的可用性,比如怎样加强工作人员利用系统推动组织学习的氛围。怎样整合信息技术和工具或是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怎样实现工程流程和产品之间的持续创新。怎样成功的改变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创建一项导入系统,就意味着引入一项制度,而企业投入的有关资源,除去有形的硬装置之外,还包含人力、组织的合理调整及流程的变化等有关无形资源。另外,促进知识管理还要凝聚共识,创造一个分享和学习及信任的先进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管理的理想目标。

二、企业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的相关性

导入企业的资源规划和创建知识管理平台相对企业来讲,全是信息科学技术战略的利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利用以信息的整合系统和数据库作为关键选择,将信息科学技术显示在知识管理方面。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导入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有关系统,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规划。因此在创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前必须了解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在导入条件方面存在的而差异。现阶段,企业资源规划依然是经过信息可U型额基数的整合和有效的管理信息完成成本的控制,将提升产能、减小成本、高效能作为取向。同时知识管理主要是透过知识完成分享和学习,推动流程的创新和改进。企业导入资源规划(eRp)的主要目的就是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运用知识管理体系把企业知识输入到资源规划(eRp)系统中,并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已有的核心能力,能够持续坚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主要是用来适应企业变革的一项战略,积极完成知识管理的企业可以有效的应对所有变革,长期展现雄厚的实力。由于知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尽快适应外在的环境和新的经营形态。只有创新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企业才能够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取得成功,才可以在知识时期利于不败之地。成功的知识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全离不开变革,而企业资源规划必须配合企业的流程再造,知识管理可以为组织促进变革。因此创建知识管理平台对于企业的资源规划有着深远影响。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经营绩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对组织工作人员和营运流程及信息科学技术投入大量的资源,那么企业的资源规划就会变现的更为合理。另外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要组织和主管一定要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制定相对标准的奖励体制充分激励工作人员分享知识。而在运营的流程方面,一定要对知识管理的导入完成变革,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把不同的系统完成整合,降低重复作业,从而呈现更多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有关表现力。资源规划(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的核心枢纽,eRp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资源规划(eRp)在硬件和软件的导入全代表一项流程的创新,各个流程在管理知识方面或是内隐、或是外显,可是全可以直接影响eRp的再造程度和绩效,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结束语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4

1.1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2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3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欧勒锐(Daniel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实时FaQ”(Realtim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它帮助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大效率方面却力不从心。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而第三方物流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11】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来管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以及处理合作双方的信息并使之发挥效益,这个组织就是第四方物流。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8]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管理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流知识管理实践应用的典型实例。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byJohnGattorna)。此外通过比较“图3第四方物流运作流程”和“图2物流知识管理”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管理思想与知识管理大同小异,均涉及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4促进物流信息化向知识管理转换的途径

4.1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地库存资料和经营资料,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与实际相符的决策【6】。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物流知识管理。国外一些知名公司如微软、施乐早早就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而我国企业大多还处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阶段,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4.2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库存量、供应商资料、网点布局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观点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2】这种观点表明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历程。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2】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4.3加强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知识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5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4结语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01.029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01-0053-03

1引言

知识管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历经研究领域的提出和建立,已从理念认识发展到应用研究。利用“知识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促使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在咨询业、制造业、it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国内企业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竞争,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实施知识管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知识管理背离了本意,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本文从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入手,结合新疆油田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物所”)的知识管理实践,提出在推进知识管理时,企业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构建新的管理机制的基础,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使知识管理成为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2企业知识管理简介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在企业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其实质就是对知识链进行管理,使企业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分为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外部知识指与企业相关的各组织、机构拥有的知识。内部知识是企业自有知识。根据存在的位置和方式,可将内部知识划分为6种形式:个人知识,人际关系,数据库,工作流程与支持系统,产品与服务,组织制度、管理形式、组织文化中的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一般具有3个要素:人、技术和组织,主要涉及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与工作方式管理4个方面。企业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知识分类存放、定时更新,关键在于分享和创造。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可以对与员工、项目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严格归档,但对员工个人大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导致企业资源紧缺,创新能力不足。个人知识是企业宝贵的知识来源。理解个人知识的共享对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个人知识共享一般分为编码化方法和个人化方法。

编码化方法是指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和沟通渠道,将个人知识复制成较为显性的表现方式,如工作流程或数据库形式,基本思想是将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进行标准化,特点是使用方便。编码体系有工作流程和数据库两种形式。编码化的工作流程将知识嵌入到业务流程中,在业务流程中共享知识。数据库是最显性的表达知识的方法,知识通过编码进入数据库后,可以方便地被内部成员使用。企业可以根据知识的可编码程度和知识本身的性质,将知识编码成工作流程或数据库的形式。个人化方法是指将没有掌握某种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共享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以上两种个人知识共享的方法表明,信息技术只是可以选择的技术平台。企业知识管理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需要知识管理体系作支撑。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分为知识管理理念建设和知识管理软硬件建设两大部分。知识管理理念建设分为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企业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知识资产和员工激励机制,加强知识管理重视程度,鼓励员工积极共享和学习知识。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建设,破除独占观念,加强协作和学习。知识管理硬件建设可理解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是建立知识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平台,网络技术平台是目前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趋势。知识管理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在信息系统之上的实现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的综合系统,可以使用文件管理系统、群件技术、搜索引擎、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等技术工具实现知识流动,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但是,在实践中,企业知识管理往往简单化,偏执于技术手段实施。

3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及分析

3.1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

在分析了目前通行的6种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建设专用小系统、利用传统系统引进知识管理、知识门户建设、信息系统知识化建设、知识社区建设、个性化知识管理应用建设)后,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地物所以“流程为纲,知识为体,技术为用”为原则,实施了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以此推进地物所的知识管理。

在构建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首先,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3个要素:人、技术和组织,以及涉及的4个方面: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方式管理,对地物所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梳理,在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上规范固化了事务性管理工作流程,将企业管理制度内化到事务性工作流程中。这种方式使地物所的知识管理与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一方面,利用流程归档企业管理信息资料,提供查询回溯,进行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在提高事务性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科研工作中,优化了员工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内嵌在事务性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使知识管理根植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知识管理得以与企业共同演变,保障了知识管理的长效性。历经4年建设,目前地物所共建立14类75个流程,每年归档流程9000多个。同时,业务流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参见图1)。

其次,在利用编码化方法促进个人知识共享时,地物所各业务部门对所辖业务进行分析梳理,建立了以业务导向为主的部门文档目录,对各类信息资料进行归档。通过灵活多变的权限管理满足不同角色员工对信息资料的使用需求,促进了信息资料在地物所的流动,提高了知识共享效率。同时,通过对地物所各级业务部门运行一年后的文档目录进行梳理评估,完善优化地物所文档目录结构,努力使文档目录更为自然地与地物所业务运转紧密结合。目前,在线文档目录546个,累计文档38328篇,每年累计文档1万多篇。

第三,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主要关注企业核心的战略重点性知识,是促进核心知识标准化传播的有力手段。知识地图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对知识进行标准化和体系化,使其更好地传播。目前,地物所完成了QHSe管理体系的知识地图制作。

第四,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知识交流互动平台,这是实现知识共享个人化方法的有效手段。专业交流社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灵活地聚集了相关专业内的个体,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目前,地物所活跃的交流社区有“物探处理系统运维群”和“综合解释系统运维群”。

3.2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分析

尽管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为地物所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推进知识化管理的过程中,地物所也遇到了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将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纳入管理,使知识管理成为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

在地物所推进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保持现有业务逻辑的原则下,从底层技术平台入手,通过优化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潜移默化地推行知识管理。这种从底层向上,从周边向核心的推进方式避免了对现有业务的冲击,着眼于业务粒度的细化控制实现,回避了基层单位无法开展核心业务逻辑优化设计的困难。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深入推进,由于缺乏知识管理体系的支撑,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暴露出持续深入推进困难的弊端。

由于在建设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知识管理只是在推进流程管理过程中的附带功能,没有明确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理念和知识管理目标,仅着眼于利用综合管理协同平台进行触手可及的知识管理,使得地物所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知识――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游离于知识管理之外,无法对地物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支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体系与企业整体战略进行整合,缺乏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物探、地质、钻井、测井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利用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创新协作的知识和数据生产活动。要对这一多学科协作的科研活动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依据地物所的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知识体系规划建设,明确核心知识体系,围绕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工作支撑环境;其次,更为重要和困难的是,要在科研活动中开展知识管理,必须对业务运行进行分析,消除现有业务逻辑中的不合理之处,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依据科研活动的本质规律设计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

4结语

知识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而产生,是管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开展知识管理,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利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征坤.知识管理是一种文化和态度[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6).

[2]杨勇,王进.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2).

[3]郑文礼.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体系的研究[C]//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4]李殿,雷跃明,王晓华.国内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C]//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4.

[5]曹莉.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n].中国建设报,2003-09-01.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7

【关键词】项目管理沙盘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沙盘培训已经成为培养个人或组织项目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项目管理沙盘通过逼真的环境整合相关流程和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但是,由于沙盘的高度抽象和一定的简化,使得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很难被有效凸显,往往使学生陷入程式化的学习过程,违背了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主旨。因此,在项目管理沙盘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各个层面相关知识的运用,对提高项目管理沙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套管理指南,这套管理指南试图用规范的管理过程及其状态的转换来刻画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规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简称pmBoK)的概念是在项目管理学科和专业发展进程中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首先提出来的,这一专门术语是指项目管理专业领域中知识的总合。在pmBoK中包含了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但是,就项目管理本身而言,一方面它支持组织的战略,另一方面进行资源的优化,所以实际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远比pmBoK给出的知识广泛,具体包括以下三类知识:一是项目所在领域的相关知识。项目的目标是为实现组织或个人的战略目标,所以项目都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难题或获取机会而开展的一次性、独特性的活动,是在所属领域的大环境下开展的活动。因此,领域知识是项目管理必备的知识。二是项目自身领域的知识。项目管理需要优化配置自身拥有的各项资源,以最优化的方式达成项目的目标,所以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领域包括综合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范围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九个知识领域。三是通用的管理知识。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借鉴管理学领域的诸如计划、指挥、协调、控制、领导、决策等管理领域的知识,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以上三类知识有交叉和融合。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体系就是融合了以上三个知识领域的知识而形成的。

二、用友“九五至尊项目管理沙盘”简介

用友软件公司在推出eRp沙盘之后,也推出了“项目管理沙盘”,随后用友集团旗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又设计研发了“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实验室,形成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认证、项目管理九五至尊沙盘实训和大项目全景图所构成的三合一的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其中“九五至尊沙盘”提供了逼真的模拟环境,以良好的体验性、主动性、互动性、实战性以及竞争性使学生参与其中,能切实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因而被许多院校认可。该沙盘模拟的情景是a公司计划建设办公园区,B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承建方,项目的总工期是12个月,合同报价480万元。

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影响项目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工作流分析的主体架构,项目管理沙盘的组织结构包含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的角色及其定位,且每一个角色被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限。因此,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单据流)随着项目的整体推进,不断地在组织结构的各个角色中流转,所以组织结构分析是工作流分析的第一步,沙盘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2、沙盘模拟的业务流程。沙盘模拟的任务流程是按照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收尾五个管理过程有序地展开项目管理的具体活动,并且将项目经理、财务经理、运营经理、生产经理、物料经理和人力经理六个角色分别以a、B、C、D、e、F六个编号记录在各项任务中,形成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三、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是能力的内核,要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知识管理能力。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一种观点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应变能力,将复杂问题系统化。由于项目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在沙盘模拟过程中通过模拟规则的制定和工作流程的设计,在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链条化和工具化,便于项目成员之间实现基于知识的共同决策,避免了难以用普遍规则来描述的项目知识的经验化模式,提升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科学化。

1、基于决策问题的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就是将项目看成一个系统,项目的任务是通过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而形成的一系列可控制的单元,这些任务单元由主要责任人按要求来完成,项目的任务是复杂且具有风险的,成功完成一个项目有赖于组织管理知识与技术知识的交叉、依存,因此需要团队成员密切合作,进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作出科学决策,才能有效连结各个责任单元。从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过程来看,决策知识贯穿于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全过程。启动过程一般是由项目的外部组织来完成,启动决策是由项目的高层决策者根据本组织对项目的总战略需求或业务需求,从若干备选方案中确定该项目,同时还需根据项目的具体目标、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范围、工期以及资源情况作出投资决策;规划过程组主要是由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在明确项目总目标、范围的前提下定义一个要素之间最优化的分项目标,由于项目本身是多维的,在不断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循环往复、多次反馈的原则,在时间、成本、质量、沟通、风险和采购等多个目标中寻求最佳资源配置;执行过程组就是按照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该过程组的核心问题是对项目资源和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涉及到的决策问题不多;监控过程组是跟踪项目绩效,并识别变更的过程,这个变更是一种综合变更,因此需要科学决策;收尾过程组是在完成所有项目活动后正式结束项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移交项目的产出物和对项目管理的文档进行归集,这两项工作是常规的工作,但是验收需要业主进行决策,同意验收方能收尾。同时,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后评价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管理的工作状况,以求为今后组织内部项目管理过程中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的产出物与组织运营活动的适宜度,以及产出物的商业价值对组织发展战略的贡献程度。

2、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模拟流程的融合最紧迫,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首先分析影响项目战略目标的绩效因素,然后设计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流程。模拟流程是一个或一系列前后衔接、有逻辑相关性的行动,这些行动围绕着特定的目标以确定的方式执行。模拟流程是项目管理沙盘训练的基础,流程驱动了项目中所有活动的执行,在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项目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团队成员的头脑中和项目执行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单据上。所以,单据的设计以及团队成员的管理是模拟流程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单据反映出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团队成员运用知识来协商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

3、基于资源配置的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训练的核心内容。在资源最优化配置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作为项目的实施者和知识的载体,团队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是项目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智库。因此,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之前,要对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安排,分析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属性及在沙盘模拟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对知识的需求,将团队成员的知识属性和项目管理沙盘推演目标相匹配。同时,在最优化配置过程中,还需要团队成员收集信息以及最优化过程所需工具的知识,以便能够兼顾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并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方案的评价,在众多项目管理维度之间进行平衡,寻求整体方案的最优化。

四、结语

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是以较低的成本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如果不恰当地融合知识管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极易陷入程式化训练的误区,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本文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过程中,提出了基于决策的知识管理、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和基于资源配置的知识管理三种知识应用模式,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全过程融入知识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实践能力。

(注: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管理沙盘推演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mohanm.Kumaraswamy,Sunilm.Dissanayaka.Developingadecisionsupportsystemforbuildingprojectprocurement[J].Buildenviron,2001(36).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8

[关键词]工程咨询 知识管理系统 核心知识体系 知识流程

[分类号]F270

1 引言

在工程咨询行业越来越国际化的情况下,实施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工程咨询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致胜必需的策略。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被调查对象(被调查的主要是建筑工程咨询企业)认为知识管理会带来对组织有益的新技术和过程。另有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工程咨询企业中有40%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知识管理战略,有41%的组织计划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学术界也非常关注工程咨询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很多学者研究的知识多基于工程项目中的显性知识,缺乏对工程咨询企业知识体系的梳理;知识的获取与再应用脱离了员工日常的工作,员工不愿意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知识寻找;在研究工程咨询知识流程时片面地注重某一个知识活动,比如知识获取或知识创新。将知识流程各个活动进行割裂。总的来说,工程咨询领域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还缺乏完整统一的指导框架。

本文拟在分析工程咨询行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

2 工程咨询企业的行业特征

工程咨询是指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集中工程专家的个人智慧和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的一种智力服务。工程咨询企业呈现出如下特征:①咨询工作牵涉面广,咨询知识具有密集型、复杂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各项工程中的决策与建议、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往往必须整合各种专业知识才能得以解决;②以项目流程为导向,组织其他业务流程为目的提供知识支持;③咨询方案的制定依赖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团队的合作;④咨询服务需通过应用现有知识并进行创新,从而最终实现知识商品化;⑤工程咨询产品产销直接见面,需要适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咨询过程需要与客户不断进行交涉,获取客户需求相关知识;⑥工程咨询过程呈现非线性、反馈性和相关性等特点,项目前一个阶段产生的知识是后续阶段的基础,项目后续阶段产生问题时常需反馈到前面的环节。

3 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

在综合其他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以上论述,本文从4个方面描述工程咨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

3.1 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

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具有密集性、复杂性和交叉性等特征,要让员工在日常业务过程中轻松地知道知识位于何方,何时、何地为谁所用,就不能单单给出组织的知识清单,而必须告知知识使用的情境。同时,知识与业务流程的相关性在于知识服务于业务流程,业务流程为知识提供了情境。本文提出的知识体系是指基于业务流程所配置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包括知识层次、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见图1),而基于核心业务流程所配置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知识体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避免片面研究显性或隐性知识的不足,同时围绕业务流程进行知识配置,将知识管理融入日常业务,减少员工因寻找知识而浪费的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1.1核心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知识的应用对象,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工程咨询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有些是企业常规的流程,比如财务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有些是企业所特有的业务流程。工程咨询流程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工程咨询流程是与工程咨询活动直接相关的一系列咨询活动,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4个步骤。

3.1.2 知识层次 工程咨询企业适应于团队工作,同时又需要个人知识的有力支持,咨询方案的制定依赖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团队合作。知识存在于从个人到团队到组织等不同的层次之中(见表1)。另外,额外的组织团队,比如专家委员会对工程咨询活动十分重要,企业需要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及时解决咨询项目中的疑难,对项目进行审核与监控。又由于工程咨询企业的产品是直接面向客户的,客户知识这类跨组织的知识对咨询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3.1.3知识内容知识内容是在一系列业务流程活动中使用的具体知识和知识类型,与知识本身相关。工程咨询企业知识的应用类型及其描述总结见表1。既然工程咨询流程是核心流程,那么咨询流程活动中使用和产生的知识便是核心知识内容,同时,作为以工程咨询项目为导向的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知识对核心业务活动起到了支持作用,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

3.1.4 知识结构 知识能够显性化和结构化的程度不同导致其表现方式的不一致。本文使用两个维度来表示知识的结构,一个是知识的显性化程度,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另一个是知识的结构化程度包括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三个方面。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结构集中于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半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非结构化的显性知识三个区域(见图2)。

3.2 知识流程的确定

要深入知识管理的实施,必须将知识管理各个阶段的活动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工程咨询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明显不足在于片面探讨知识管理活动的某一个方面。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由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转移组成。基于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创新的本质,本文将nonaka提出的知识创新模型与其知识管理活动相结合,提出工程咨询企业知识流程模型(见图3),使用知识外化和知识内化将知识管理流程进行划分,以表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转化的过程,这样既综合考虑了工程咨询知识管理活动的每一方面,同时也整合了各个知识活动之间的关系。

工程咨询是以项目为引导,基于团队合作而进行的。组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对于出现的问题首先要进行相关知识的获取。隐性知识的获取通过个人、团队、组织或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这是一个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化过程;显性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已经被固化的知识,比如项目知识库、案例库等通过检索和知识筛选等步骤寻找到有效信息,这是一个显性知识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知识获取,个人项目经验得以增长,知识发生增值。

将获取到的隐性和显性知识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产生新的知识;捕获新产生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以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组

织,存入数据库,以便后续项目或其他工程项目使用。隐性知识的捕获与存储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而显性知识的捕获与组织可视为知识整合化的过程,存储后的知识为下一次知识流程循环做好准备。

3.3 核心知识体系与知识流程的集成

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围绕着核心业务流程展开的知识配置,知识流程与核心知识体系的集成则是围绕着核心业务流程展开的知识与知识活动的配置(见图4),是对知识的静态和动态属性的集成。事实上知识能够成为组织核心资产,并且进行自我增值,是得益于其静态和动态双重属性的相互结合。本文认为工程咨询从问题的定义到问题的分析再到问题的解决与固化都分别对应着一个知识流程循环,而咨询的整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流程循环过程。这样的考虑不仅符合工程咨询知识流程的实际运行,也避免将知识流程的各个部分随着业务环节的不同而隔离的现象。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此部分内容再作阐述。

3.4 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法

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在这里本文仅考虑企业知识的分散与集中程度和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工程咨询企业需视其规模和部门的分布情况确定采用哪种形式的知识库。而知识管理系统缺乏智能性会导致员工因寻找知识而浪费时间,由于某些隐性知识本身不能结构化的特点以及工程咨询企业知识交流频繁的特性,应该适当考虑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系统的智能性的实现可以借助agent技术。

4 案例分析――以JS电力设计院为例

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以下简称Js电力设计院)为国家甲级电力勘测设计院,其主要经营业务包括:电力系统规划、火力发电、送变电、通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及岩土工程、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技术和管理咨询业务。Js电力设计院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以科技开发和知识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咨询设计企业,知识和知识资产是该设计院的核心资本与核心竞争力。

4.1JS电力设计院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

Js电力设计院是一个以工程设计为主的咨询企业,工程设计流程是其核心业务流程。工程设计问题的定义阶段包括对客户需求的确认,这一阶段需要的知识层次主要是整个组织内部的相关部门,包括经营计划部、事业部,此外需要与客户进行不断的交涉,以获取客户对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和时间等的需求知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阶段包括工程设计策划、工程设计输入、方案的确定和成品的输出,其中方案的确定包含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知识层次集中于由项目经理、主设、设计人员组成的团队,当然也需要勘测部门等其他部门的协助;问题的总结阶段包括出版交付、设计确认、设计更改和后续的跟踪,涉及到的知识层水平主要是项目团队,同时还需要专家、政府部门等额外的知识层次的知识。围绕着业务流程展开的知识内容、知识层次的配置如图5所示,知识结构分布如图6所示:

4.2 核心知识体系与核心知识流程的集成

图7给出了Js电力设计院工程设计流程核心知识体系与知识流程的集成图。工程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包括知识获取、应用、生产、存储、转移、外化和内化的过程。如问题的定义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是获取客户的需求,为了完成这个业务活动首先要进行知识获取。一方面通过经营计划部、事业部、项目经理之间的协作以及与客户的交流获取隐性知识,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知识社会化;另一面通过对存储媒介中知识的筛选和检索寻找有效信息,比如客户的网站,顾客的委托书、项目相关规定和标准文档、以前类似的项目库以及设计院的相关手册,进行显性知识共享与知识内化;将获取到的知识应用到客户需求界定的活动中,产生客户对项目的需求;对客户需求、在知识社会化过程中及内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进行捕获并组织成合同并保存,为后续的工程设计策划提供依据。这是一个知识外化和整合化的过程。由于篇幅限制,对于其他阶段的核心知识体系与知识流程的集成不再赘述。

4.3 技术问题

Js电力设计院的组织系统采用事业部门型和职能部门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工程项目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式。因此Js设计院须采用分布式知识库,这样才能快速、便捷地进行知识获取与共享,同时需考虑系统的智能性,比如自动向员工推送和保存知识等。

5 结语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9

[关键词]知识视角;企业技术创新;协同演化;机理

[作者简介]孙士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山东青岛,266100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9-0009-0005

技术创新最早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但一开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简单线性、内源驱动的技术创新管理,在60年代至70年代,学者开始意识到创新活动的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两个阶段主要围绕的还是企业个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过程。在进入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如Rothwell等开始探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复杂性,并在研究内容上由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转向复杂技术产品创新的研究上来。从微观角度看,技术创新的最底层因子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知识的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理论基础

技术(technology)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文,当前对技术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识层面,主要指劳动者掌握一定的技能、经验,从而利用科学原理改造自然的一切方法;第二个层面是生产力的层面,主要指技术不仅包括本身的知识形态,也包括技术设备以及操作利用技术设备的劳动对象;第三个层面强调了技术的系统性,即技术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组成的系统,既包括了软性的技术,也包括了硬性的设备等,中间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匹配与修正的复杂过程。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国富论》,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于1912年,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完整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熊彼特对“创新”的认识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1]。

当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在整理相关文献基础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表1中的几类观点。本文认为技术创新内容是一个整体,是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集中于企业系统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因此,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内容是一个系统性创新,是一个从创新思想形成到走向市场的完整创新过程。

关于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Drucker)认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来源”[2]。

对企业知识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企业知识管理和知识网络两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主要分为两大主流的分支,其中一派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新的文化、生活的方式,它是基于知识的业务充足及组织机构的管理思想,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与创新的价值,其核心是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源的转化。而另一学派认为,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的知识生成与应用并加以管理,如VonKrogh(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识别并协调组织的集体知识并进而能够帮助组织进行竞争[3]。Hanley(1999)认为知识管理是以时间组织目标的收集程序,能够管理知识的创造、扩散[4];Liebowitz(2000)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体系,它以知识为基础,将人工智能、企业流程的改造、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行为等组合在一起[5]。

知识网络是企业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微观层面。知识网络(Knowledgenetwork)最早由Beckman(1995)提出,最初的含义是指从事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及活动[6]。知识网络在被提出后,其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内外部资源的重要工具。然而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网络也未形成公认接受的统一的定义。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将知识网络定义为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能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

“协同演化”(Co-evolution)最早出现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由ehrlich和Ravent在讨论植物和植物昆虫相互间的进化影响时提出来的,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定义,早期主要用来解释物种和文化的演进过程[7]。国内学者在这个领域研究进展迅速不仅体现在对协同演化这一含义的界定与特性分析上,更在于将这一概念在实践中进行了具体领域的运用。代表观点如黄凯南在对协同演化概念界定基础上,指出协同演化是一个具有双向或多向因果关系、多层级和嵌入性、复杂系统性、正反馈效应和路径依赖等特征的互动者之间相互反馈、共同推动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二、知识与企业技术创新演化

(一)知识与技术演化特性

依据韦伯词典(webster,1977)的定义,知识是在实践、研究和调查基础上得到的对事物事实及状态的认识,是人类获得关于原理、真理认识的总和。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对知识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如下表2所示。

在企业实际中,前两种是能够通过语言或者图形等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并可以进行编码性处理,称之为企业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种,很难用文字、图形及其他方式准确表达出来,称之为隐性知识。从获取难易程度上讲,后者不易获得并充满着复杂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集合体,形成所谓的企业知识库。从两种不同知识形态的功能和地位来看,将隐性知识在企业网络加速流动、共享和传播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演化的一个重要任务。

技术的演化同生物的演化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如遗传、变异,多样性、衍生性,等等。由于继承性的存在企业技术进化产生了技术产品的多种多样,选择的过程使得继承性不断复制和强化,并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的科技产品。然而,技术的进化同生物的进化还存着本质上的差异,技术的进化不是简单的自然选择,而是呈现出更加复杂性的一面,不是像生物进化那样被动地吸收和接受,而呈现出更为主动的人为性,通过人为的一些改造,使得技术进化能够更加合理地加速和提升,从根本上讲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主观性。

(二)企业知识流动与传播

以制造型企业为例,企业原有的知识会存储起来形成知识库。以企业知识库为原点出发,从正向知识流来看,知识的流动从已有的知识库流出后,在设计开发阶段将知识库中的经验知识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开发。较为典型的是原型开发技术的应用,这个过程企业已有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融入到企业产品的设计中去;在生产制造环节,企业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将设计阶段的隐性知识明晰化,将生产制造的技能要求转化为生产流程中的工序或者生产流程;在市场营销阶段,积极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相关知识,使得显性知识向消费者流动;在售后服务阶段,售后人员主动收集消费者想法及建议,甚至抱怨、疑虑等。

在逆向知识流动看,终端消费者的建议会主动或者被动发出,被动情况下即上一阶段提到的由售后服务人员主动引导收集形成企业知识。而主动情况下,终端消费者的建议与批评同样会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营销人员或客服人员,针对解释性的问题可以集中解答消费者可能的疑惑和问题,而对于有价值的建议会进一步向生产环节等传达;在生产制造阶段会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容易改进的问题,生产工艺或生产工序会做适当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对于营销、售后环节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其他十分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会最终反映到产品研发人员,研发阶段的工作会根据市场、产品制造等阶段的反应情况尝试进行总结,并做革命性或改进性的设计开发。逆向知识流会进一步形成新的经验、知识,甚至固化为企业产品的功能性说明材料、专利等物化形式,而沉淀在企业的知识库中。

从简单线性角度来看知识流在企业中的运动形式,两者是在终端交汇,即知识流正向流向于市场终端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功能的直观感知又会一步一步逆向反应到企业知识流的链条中来。从这个角度甚至也可以认为是市场的需求作用对企业知识流的流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企业知识流的运动速率要取决于整个过程的整体协同。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流动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如上图的线性流动形式,而是更加的复杂,中间存在着多重交叉,形成复杂网络的形式。

三、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演化机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的信息源

从知识角度,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形式主要有如下图所示的八项。

从企业内部知识的持有者看,主要为管理者的经验,技术人员的技术以及除管理技术人员之外普通员工的所拥有的信息、知识,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管理人员的管理艺术及管理经验等主要是隐性知识;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的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源上的重要一环,供应链上的企业既包括了上游的供应商,也包括了下游的渠道商、销售商,在商品或服务流通过程中,与之合作的上下游企业会将知识反馈到企业中来,以实现合作利益的最大化;来自顾客的知识是直接反映产品或服务需求的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进化的“灵感”来源载体。以上几个方面是企业信息源的主要产生者。除此之外,通过专家或者交流合作获得的知识,与合作机构研发得到知识,以及与共享公开的平台得到的资料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源的其他形式。

不同信息源之间会不断进行着交叉和相互传播,并进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这种由信息所有者持有并分享、传播是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的基石。

(二)企业技术创新进化的动力分析

从创新的载体来看,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主要涵盖的创新团队和个人,无论是创新团队还是创新的个体,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获得物质奖励的需要,个人荣誉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按照李朝霞(2001)的观点,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主要存在于内在原因、外在动因以及自我调节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图所示。

企业中对员工能力的评价是指员工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它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学习共同形成的,先天的遗传因素用来反映员工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而后天学习提供了使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保证;在内部动因上,员工内在的需要即是通常意义上的马斯洛的七个需要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的内在动力是唤醒这些需要的来源。外部动因中的工作目标是企业设定的员工需要完成的最低的工作任务,奖励与惩罚措施是企业的激励性措施。在企业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中自我调节是促使行为发生与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过程的核心环节,自我调节会对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产生强化或削弱的作用。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总结会进一步反映到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也是后天学习过程的一个体现。

员工的技术创新动力同样具有复杂性,各带有知识的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由于受激励约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创新个体之间、企业组织同创新个体之间形成博弈关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进化的自组织与涨落

从知识流动的角度,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化主要体现在知识流动的自组织和涨落。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带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这也是企业技术扩散和传播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知识的流动从无序到有序。从企业内部看,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不断进行技术的交换和扩散,企业的管理人才也不断引导和加速这一共享、交换过程的实现,同时企业内部的知识又不断同外部进行交换,使知识不断向外流出,流出的过程也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流入,吸收借鉴外部科研机构、相关供应链上企业的知识。而企业通过这一过程取得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后,经济利益的驱动会促使企业采用更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以及强化同外界知识传播的合作从而加速知识的流动。整个过程,企业技术创新呈现远离平衡又不断螺旋上升的自组织状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中,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均存在知识传播的波动和随机性变化,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的信息知识交换过程中,知识占有者并不一定积极主动传播所拥有的知识,即便是在传播过程中知识占有者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一般来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通过积极尝试最终失败,也有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偶然性的学习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在企业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中,这些意外因素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

四、结语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资源不断成为一个企业的最主要资源,并发展成为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资源,随着知识创造与扩散,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是当前企业提升竞争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于企业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技术创新过程中遵循着一步步进化的过程,遵循着演化的规律,从知识的微观层面对企业知识流动进行分析,探索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的机理,分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自组织和涨落特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赵干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VonKroghGeorg,CareinKnowledgeCreation[J].CaliforniamanagementRe2view,1998,100(3):133-153.

[4]HanleyS.DawsonC.aframeworkfordeliveringvaluewithknowledgemanagement:theamSknowledgecenter[J].informationStrategy.1999,16:27-36.

[5]LiebowitzJ.Buildingorganizationalintelligence:acknowledgemanagementprimer,London:CRCpress.2000.

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40-03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由物流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学科知识融合组成,在实现技术上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系统性课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法,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理论联系实际的pBL教学模式转变,为课程教学模式和实验实训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从根本上适应了国家教育改革创新与企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pBL教学的研究推动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的发展,使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运用了pBL教学模式,但大部分院校尚未全面而科学地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课程pBL教学的内涵,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创新能力,实践操作经验不够

传统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以讲授知识为主,缺乏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教学缺乏创新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既需要有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等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网页设计制作与程序设计开发技术,对物流管理类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大。

2.课程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非综合能力本位理念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实验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课程操作的系统化与标准化、规模化,缺乏教学评价体系等。

3.项目案例社会化系统实践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

教师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案例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理论内容的使用上比较随意,缺乏连贯性,无法让学生对一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有整体性的认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内容不够新颖、没有针对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融合,缺乏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际内容。

4.能动性与创造性欠缺,解决问题的形式单一化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通过“讲解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pBL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pBL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了解

――――――――――――――――――――――――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pBL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JGB275)

课堂的理论教学环境和社会的应用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造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pBL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学习基本功的锻炼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pBL教学模式通过实施一系列知识性的项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运用,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pBL教学模式同时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协同创新学习氛围的营造,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交流中,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

pBL教学模式是围绕实践中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来组织和设计问题情境,强调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pBL教学组织上表现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为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pBL教学模式以分组的形式进入问题情境,触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项目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分析处理、整合师生间以及周围环境间的学习资源信息,促使小组成员学会分工协同与交流,扩充自身的信息,完成情感体验和对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合作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共同完成任务。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集体,能够应对一系列问题。

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模式构建

1.pBL教学构建思路与目标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它的构建思路,如下图所示。通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剖析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和pBL教学模式相关研究,通过课程pBL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综合设计、课程实验的设计和课外实践设计等构建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构建目标。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来制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与实践教学,培养灵活运用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了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具备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和开发能力;结合管理思想和决策方法,应用pBL教学模式,实现对物流活动中各种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送和存储。

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2.pBL教学构建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在pBL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师来说,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善于创设适宜的互动情景,提供有效的项目任务,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来说,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敢于实践、协同合作和展现自我。

第二,开放性与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包括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结果等。pBL模式下课堂是开放的,教学也是开放的,使学生不断走向创新,实现自我发展。民主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确保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努力营造出师生和谐共处的一个发展空间,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启迪、协调发展,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得以充分的展现,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发展性与生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在pBL教学中,根本是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全面发展,重点是发挥教学的发展,让学生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生成性原则是pBL教学的灵魂,它使得课堂变得具有生命的活力,实现着知识的持续构建,实现着能力的不断增长,生成性原则贯穿教学始末,对学生学习起到发展和促进作用。

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运行体系的构建

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运行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pBL教学设计、课程综合设计、课程实验设计和课外实践设计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课程pBL教学设计与课程综合设计

课程pBL教学设计与课程综合设计,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整个运行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pBL教学设计通过资料收集、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问题情景中,要求学生对课程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学习,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根据物流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程综合设计具备实践性和创造性,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涉及物流信息系统知识的设计方案,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pBL模式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综合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的组织者,是知识的促进者。充分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

2.课程实验设计与课外实践设计

课程实验设计与课外实践设计是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运行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pBL教学的课程实验设计与课外实践设计是教学模式的延续和拓展,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项目的设计、项目的选择、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活动的探究、项目作品的设计以及项目成果的展示等来完成的。课外实践设计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广泛参与性、团队协作性和自主能动性等特征,对推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同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束语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pBL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芬.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J].计算机时代,2015(1)

[2]胡笑梅.pBL教学方法在管理类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

[3]杨雪.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pBL教学模式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杨元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设计[J].学园,2014(32)

[5]毛敏.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模式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0(23)

[6]夏晓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科技,2014(4)